第一篇:打造“6+2”现代产业体系
打造“6+2”现代产业体系。
诸暨市委十四届九次全体(扩大)会议,明确提出要打造“6+2”现代产业体系。“6”指的是袜业、珍珠、铜加工及新型材料、机电装备制造、纺织服装、环保新能源等六大工业主导产业,“2”指的是现代农业和现代服务业。围绕“6+2”体系,诸暨启动了“一个产业一套班子、一个规划、一个配套政策、一个公共服务平台、一个园区、一个院士专家咨询团队、一批龙头企业”的保障体系。解决项目的环境容量、能源容量等,以优化投资环境。
针对“6+2”产业体系,诸暨为此出台了前所未有的财政贴息政策。为让山下湖实现从全球最大的淡水珍珠基地向珠宝之城的迈进,诸暨组织了全球性的异形珍珠设计大赛,让国际级的设计师为珍珠提供文化创意。为让店口五金、大唐袜业进入高端市场,以政府组织、补贴的方式,整体亮相广交会,参加美国拉斯维加斯展览。诸暨产业转型升级的目标是,塑造具有完整产业链、社会协作效应最大化的产业体系,实现成本的最优化和价值的最大化
在具体操作层面,为加快项目投资,诸暨市委、市政府的做法是,解决项目的环境容量、能源容量等,以优化投资环境。如今年,诸暨一企业新上一个大项目,遇到电力负荷问题,为此诸暨有关部门马上将原有8千伏的变压器扩容到了16千伏。
民间投资热情的释放,是诸暨产业进化的必然结果,而沿着正确的道路跃进,则将让诸暨塑造出具有完整产业链、社会协作效应最大化的产业体系,从而达到成本的最优化和价值的最大化。
第二篇:关于尽快打造现代粮食产业体系的建议
关于尽快打造现代粮食产业体系的建议
—构筑现代粮食产业体系,打响我国“舌尖上的安全”攻坚战
摘要 随着世界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产业组织形态的变化,粮食产业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虽然当前我国并没出现粮食危机,但也面临巨大的内忧外患。国家应该及早未雨绸缪,及早打造现代粮食产业体系,进行产业布局。本文主要从深化粮食战略储备、发展品牌农业、优化产业组织模式、产业精明布局、区域产销合作、科学技术应用、土地生态环境方面进行阐述。
序言:进入21世纪,我们亟待重新评估粮食产业
美国人讲“谁控制了石油,谁就控制了所有的国家;谁控制了食物,谁就控制了全人类”。从能源观的角度,笔者认为石油只是近二三百年来的人类发展史上的主要能源。而粮食却是人类从最始到最终的永远的“第一能源”(人类能量的来源)。
建国以来,我国政府一直对关粮食安全的战略储备高度重视。农业问题也一直这些年的中央一号文件,近一二十年也在不遗余力的积极通过各种政策调配,积极推动城市反哺农村、工业反哺农业。但不能忽视的一个事实是:由于我国近十年由于产业转型的进度缓慢,制造业还深陷“世界微笑曲线的低端”。在本身的产业利润极低甚至面临产业生存压力的情况,单纯的靠大规模的财政转移支付,又对现代的制造业带来一定的压力。我国粮食产业和工业的平衡上也带有一定的两难选择。
由于,我们对农业的认识水平还是基础性的温饱产业、落后产业,只是从静态的粮食储备安全一个纬度考虑问题,而固守一隅缺乏动态的创新。对现代农业产业形态、先进技术的重视度不够,缺乏比较科学的农业政策和产业引导进行追踪实施。所以在一些具体的实施上差强人意。
例如:近些年出现了一系列为保持社会稳定而保护农产品价格的措施,而农业生产资料却有不断价格上涨,又严重打击了“农民”的种地积极性。
同时,世界四大粮商(美国ADM、美国邦吉、美国嘉吉、法国路易达孚)却又早已在我国悄然布局,逐渐掌控了我们的米袋子;尤其是孟山都的转基因食品更如一个“幽灵”在我们身边挥之不去。
当我们在片面的追求GDP的同时,决不能忽视粮食这个最具战略性的产业,也不能忽视粮食产业的动态性变化。决不能深深陷入“悲惨性增长”的怪圈,在猛追世界先进制造业
革命的同时,国家生存安全的底线却失守,需要重新评估我国的粮食产业体系。
一、“事情正在起变化”,世界粮食产业正在发生深刻的革命
“民以食为天”,粮食作为人类汲取能量改造世界的“第一能源”。同时,人类的各种生产生活生存方式和组织形态也必然反作用粮食,带动粮食的产业革命。我们主要从下列几个方看:
(1)
技术的革命带来粮食的生产进步
过去的农业一直是一种“自在之物”,农业技术更多的考的经验,缺乏对生命的本原。随着这些年的种子培育科技、栽培技术的不断研发和应用,粮食产业的地产量在逐步提升。尤其现代生物的发展和信息技术在粮食产业中的应用,也为粮食产业带来难得的机遇。
(2)
粮食产业正在发生深刻的产业衍生和变异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粮食向其他行业特别是高技术、高效益领域如食品制造、生物工程、医药化工等方面衍生拓展,粮食产业正在为这些产业提供原料。当然也人担忧过度的发展粮食产业衍生产业,会打乱原有的粮食产业结构,对粮食保障安全带来一定的危害。
(3)
人类的消费习性和饮食结构对粮食产业的结构的影响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物质文明的丰富,现代人们在饮食上消费也日趋多元化。例如:一些人群对有机食品的偏好,大多数对日益化肥带来的食品安全的担忧和无奈等。都将影响着未来的粮食产业结构变化。
(4)
粮食产业日益成为了西方发达国家控制世界话语权的“战略武器”
当前的美国一方面通过发展先进的农业技术和管理经验,大力促进粮食产业革命的同时,另一方面则通过在全球大肆农产品自由贸易协定,向全球倾销其粮食,打乱发展中国家的粮食产业体系;通过贸易和金融的各种手段操控粮食定价权,以达到控制全人类社会的目的。
二、细数我国粮食产业面临的内忧与外患:
当前我国粮食产业体系不仅面临内巨大的内部系统风险,同时也承受巨大外部风险;无论在产业的组织形式、经营形态、流通管理上存在极大问题,同时在粮食的生产资料领域,如土地的污染、耕地的减少、水利设施等方面也都存在忧患。
(一)几大内忧
目前我国粮食产业的内部忧患,笔者认为主要为以下:(1)
产业综合收益极低
我国粮食产业的综合收益比较低,抛出农业生产资料上涨因素、劳动力成本因素,其收益微乎其微。尤其是一些人均耕地比较少、比较分散的地区,种植粮食的收益为负数。很多农村出现严重的抛荒现象。即使有些地区种植粮食也只是保持一定的口粮,且多为中老年劳动力。
(2)
区域分布极不均衡
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字显示,2011年我国粮食总产量达到57121万吨,比2010年增产2473万吨。其中,90.5%的增产来自全国13个粮食主产省(区),粮食主产区占全国粮食总产量的比重也上升到76%。
粮食产业的区域分布不平衡,还将导致粮食产区和销区的区域性矛盾在不断加大,产区总产不断增加,而销区的粮食缺口则逐年加大。
(3)
农业组织化程度低
由于我国土地制度、耕地结构、政府政策引导、劳动者素养和组织理念等多方面原因。导致我国的农业组织化程度比较低,农村的劳动力市场属于自然的松散状态。
(4)
农业科技发展落后
我国农业科技发展落后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由于农业科研成果评价考核体系不完善,许多科研人员深入农业生产一线不够,农业科研与生产结合不紧密,农业科技创新明显不足;二是由于基层农技推广经费不足以及对农技推广人员的考核与激励机制不完善,加上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大量外流,导致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整体素质下降、对新技术接受能力弱等原因,我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广应用水平较低。
(5)
土地生态环境破坏
我国土地生态环境人为破坏严重,我国近几年过度的依靠重化工拉动GDP的模式,带来严重的固定废物污染、水污染等;同时加上严重的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等给粮食生产所依赖的土地资源带来巨大的生态环境污染,不但影响粮食的产量,同时也对粮食带来巨大的
污染,隐藏着巨大的食品安全危机。
(6)耕地面积日益减少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增加,我国耕地面积日益减少,在过去的12年中,中国的耕地面积减少了1.25亿亩。势必为我国粮食安全带来巨大的隐忧。
(二)外患
(1)国外巨头疯狂“入侵”
国际粮食巨头开始加大渗透我国粮食产业链。例如:邦基除了作为贸易商向中国出口谷物外,还在中国建有粮油加工厂,其中有3座大豆加工厂,另外1座大豆加工厂正在建设之中,地址位于广州。这些工厂使用进口大豆,压榨出来的豆粕和豆油在国内消化。
同时,在粮食种子领域也是暗流涌动。例如:孟山都旗下的种子品牌在业内遥遥领先,产品不仅涵盖大规模种植作物,如玉米、棉花和油料籽(大豆和蓖麻),也包括蔬菜类的小规模种植作物,其多种农作物种子占据了70%-100%的细分市场份额。
(2)国际市场丧失定价权
虽然我国短期内还不会出现粮食危机,当在粮食在国际贸易中丧失贸易定价权却是不争的事实。例如:占世界大豆贸易50%以上的中国,正面临着与铁矿石进口一样的尴尬局面,中国正在成为失去定价权的世界最大的大豆进口国。
三、西方发达国家粮食产业体系的“炼金术”(1)美国的大规模粮食种植方式
美国作为世界上农业最发达的国家。主要靠采取以下方式:
加大农业补贴和保护政策。如:收入支持制度、价格支持制度、信贷支持制度等,确保粮食产业的稳定,提升种粮者积极性。
推动机械化和技术现代化。目前美国除了在机械化上成就斐然外,还注重农业机械和计算机、卫星等技术结合。推动化学和生物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提升农业的产量。
管理的现代化。把工业部门的先进管理经验移植到农业中来,形成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
高度的区域专业化。如中央大平原的地冬春小麦区、位于中央大平原的地冬春小麦区之间的玉米区。(2)日韩台“小农经济”模式
作为和我国的农村存在着惊人相似之处的日韩,根据其人均耕地少、一家一户的地典型的小农经济模式,主要通过以下创新模式:
深化合作社建设。按农村一定区域成立和发展综合型农村合作社,有利于满足农户的多方面需求,打造集生产—加工—销售的农业组织。 推行精细化农业。提高粮食的单产,改进粮食的种植技术。
加大对粮食的价格补贴,高度重视粮食主权。日本基于粮食的生存必需品属性和国家战略属性,即使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也并未将国内粮食市场开放,任由外资进入。
发展农村第三产业。日韩全面开展购销超市、金融保险、休闲旅游、文化创意、养生体验、生态景观等农村第三产业,都有效地帮助农民增收,值得中国借鉴。(3)以色列的科技农业
以色列把“科技兴农”作为国策,成为当前世界上科技农业的示范,其科技在农业的应用主要包括以下三点:
先进的育种技术。以色列非常注意培育优良植物、动物品种,高超的生物技术帮助以色列创造了世界最先进的育种技术。
研发生物杀虫等技术。为保护环境,他们大力研发生物杀虫技术,培育出既能消灭某种害虫而又不会对作物本身造成损害的生物天敌。有农场培育出了一种专吃毁坏草莓的小虫子的蜘蛛,这种蜘蛛现在已出口到加利福尼亚州。
高超的节水技术。以色列严重缺水,政府以巨额投资修建了贯穿南北惠及全国的输水工程。为了最大限度地节省水和利用水,以色列人发明了滴灌,并于30多年前应用到以色 列农业。现在,滴灌已成功推广到全世界。
四、打造现代粮食产业体系的探讨
1、发展视角
打造我国现代粮食产业体系,一方面要借鉴西方先进国家的众多先进经验,同时也要实事求是考虑到我国幅员辽阔和内部结构的复杂性,需要具备以下三个视角:
(1)开放系统的视角
“跳出粮食看粮食”——做好农业产业化与新型城镇化的统筹发展路径
笔者认为,中国粮食问题不是简单的粮食问题,而是中国整体经济和社会问题中的系统的折射,如果只就粮食谈粮食,可能将永无解决之策。
从上世界九十年代的“减少农民,才能富裕农民“的理念萌动,到克强的“四化同步”建设和新型城镇化。显示了我国中央政府正在走出“就三农问题谈三农的”的固定思维,在努力探索着用系统的全局观,来解决一揽子的难题。而粮食产业问题,必然需要着眼于我国农业产业化和新型城镇化的统筹视角下。
(2)多元统筹的视角
对于粮食产业的地位,既要注重粮食产业的基础性产业地位,也要重视战略性作用,更要考虑到粮食产业的市场化因素。
同时还要结合我国的地域差距,既要考虑到推进大规模农业产业化的问题,又要考虑到我国绝大数地区“小农经济”的特征。
在现代粮食产业发展中上注重复合美国的规模农业、日韩经验和以色列的高科技农业。针对不同地地区采取不同的发展模式。
(2)产业链制胜的视角
自从前些年经济郎咸平提出产业链的“6+1”以来,这些年“全产业链”的概念就满天飞。但笔者认为“全产业链”只是一种必需的系统思考框架,而非战略。而产业的战略是控制产业链的关键节点。例如:宝洁公司通过品牌和先进的运营手段控制日化市场;澳洲的铁矿石则是通过控制原材料的定价权,紧紧扼紧了我国钢铁产业的脖子;而在粮食产业领域,美国则是通过政府和私营粮食贸易公司的粮食储备联盟,加大储备囤积,操控全球市场粮价。
在建立我国现代粮食产业体系中,我们要具有全产业链的思维,从生产—加工—销售的一体化合作。从产业经济学角度讲,粮食产业包括收购、仓储、加工、销售等多个环节,整合出几个产业链完整的巨头来,中国才可能具备抗衡国际资本粮食炒作的主体条件,以确保
我国的粮食安全。
而在考虑到和西方发达国家进行粮食贸易中,又要防范和警惕其通过控制产业链的关键节点对我国发起的“粮食战争”。
2、产业对策
对于打造我国现代的粮食产业体系的几点建议:
(1)
继续深化我国的粮食战略储备,鼓励民营资本多元投资主体参与收储 鉴于粮食产业的生产和消费的异时性,及粮食生产中面临的各种自然灾害风险。国家还应该继续深化粮食储备战略,构建抵抗风险的“蓄水池”。但目前我国的国有粮食储备,一方面缓解国有企业资金经营困难;另一方面是粮食的收购渠道过于单一,农民卖粮难。国家应该在建立强的制度规范和信用体系下,鼓励民营企业、农业合作社等多种主体进入收储领域。
(2)树立大品牌农业理念,把培育品牌作为农业的重大战略
粮食产品和制造业产品一样,也面临“选择性暴力”的情况。随着粮食农产品的日益丰富,带来了巨大的同质化竞争。粮食产品的恶性低价性竞争,也必将影响粮食市场的安全。
如何利用消费者的多种需求,采用“切割营销战略”,发展元的品牌农业就变得日益重要。
有竞争力区域品牌、产品品牌内部可以统领农业资源的有效配置,强固农业合作组织的紧密性和在市场的一致性方面起到重要作用;对外可以对其他农产品入侵建立了一道防御壁垒。
除了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和团体申请地理标志这种公用品牌的同时;国家也应该鼓励和宣传龙头企业、合作组织等更加注重对品牌化运营。
(2)
构架多元的产业组织模式,推动粮食产业精明布局
事实证明,统分结合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虽然在一定时期有效的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保障我国的粮食安全。但随着世界产业革命的发展,农业附加值提升缓慢,而制造业的附加值却呈现了几何性增长。“散兵作战”的农业经营方式越来越成为当前农业的桎梏,迫切需要农民组织起来建立合作组织,实行农业的规模化、集约化、产业化生产。
鉴于我国粮食产业的地域分布不均衡、地理环境、水土等方面的差异性。
笔者建议:本着政府主导、龙头企业带动、村民自愿的原则。对于有条件实施规模的地区实施农业产业化,大力发展粮食产业,根据不同地区细分为不同的产业专业区;而对于一些特殊的地区则主要发展特色农业(经济作物、休闲农业等)。
(3)促进区域间产销合作,助力粮食均衡布局
积极引导粮食产区和销区的合作,彻底打破传统的单纯粮食贸易的模式,坚持以经济利益为纽带,以市场为导向,充分发挥各自的比较优势,积极向建立基地、组建股份制企业等各个层面拓展和延伸,形成多元化的合作格局。
(4)加大科技技术引用,引入工业化流程管理
加大育种、栽培、饲养、土壤改良等农业科学技术普及和推广,和现代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的引用。同时,随着粮食产业由传统自然经济向大规模的商品经济转化,粮食从生产的工艺流程到最终产品,也都需要标准化。标准化将不仅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特征,也是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的需要,它是现代农业发展的方向。
3、配套支撑
(1)加强政策引导和相关补贴,维护粮食产业安全
加强政策的引导作用,鼓励各地建立多种形式的农业合作社组织;在全国建立针对农业合作社组织和现代农业产业工人的培训组织。继续健康粮食产业的财政补贴制度。
同时也应该建立一定的规范制度,在一些重要的粮食产业领域限制外国投资者进入。保护我国粮食产业的主权。
(2)加大水利建设,创新节水灌溉模式
我国是一个水资源匮乏的国家,且水污染情况日益严重也是我国粮食产业的巨大隐忧。在我国西北的缺水区大力一批示范区,大力发展喷灌、滴灌等水利灌溉新模式。
(3)开展土壤治理,促进持续发展
土壤环境污染因该成为我国下一步重拳治理的重点。发展相关土壤修复技术,进行土壤修复和治理。严格控制新增土壤污染。加大环境执法和污染治理力度,确保企业达标排放;严格环境准入,防止新建项目对土壤造成新的污染。
第三篇:现代产业体系发展现状
广东省现代产业体系发展现状
根据《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和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建设现代产业体系的决定》(粤发〔2008〕7号),特编制《广东省现代产业体系建设总体规划》。规划期为2010-2015年,展望到2020年。
一、发展条件
(一)发展基础。
改革开放以来,我省凭借在全国先行一步的政策优势和毗邻港澳的区位优势,抓住国际产业转移和要素重组的历史机遇,大力推进工业化,迅速扩大产业规模,形成了门类齐全、规模庞大的制造业和服务业体系,奠定了建立世界先进制造业基地和服务业基地的雄厚基础,推动我省经济持续高速发展。
——产业规模持续扩大,发展实力显著增强。2009年全省地区生产总值达到39082亿元,约占全国的1/8,连续21年居全国第一位,经济总量先后超过亚洲“四小龙”的新加坡、香港和台湾。其中服务业增加值17805亿元,装备制造业增加值5315亿元,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3455.8亿元,均居全国首位。
——产业结构升级加快,“双轮驱动”初步形成。三次产业结构从1978年的29.8∶46.6∶23.6调整为2009年的5.1∶49.3∶45.6.产业结构高级化和适度重型化趋势明显,高技术制造业产值约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1/3,先进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44.3%,轻重工业比重从1978年52.6∶47.4调整为2009年40.7∶59.3,现代服务业占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57.2%。电子信息、电气机械、汽车、石化等产业已成为制造业支柱产业,新电子、新医药、新材料、新能源等新兴高端产业发展势头良好,形成全球最大的液晶电视模组生产基地。商贸服务、房地产、金融、物流已成为四大重要服务业行业。优势传统产业品牌建设取得明显成效,现代农业发展水平快速提升。
——集聚发展趋势明显,协作配套不断深化。截至2009年底,全省形成年产值超百亿元的产业集群33个,省级产业集群示范区61个,形成深莞惠电子产业集群,广州及周边地区汽车产业集群,汕头玩具产业集群,江门摩托车产业集群,以及佛山家电和建材、东莞服装、中山五金灯饰、揭阳五金不锈钢等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区域品牌。目前,全省欠发达地区已设立省产业转移园34个,2009年共吸纳劳动力约34万人,实现工业增加值232.3亿元。
——创新能力不断提升,发展后劲持续增强。2009年,我省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50%以上,专利授权量连续15年居全国首位。国家工程实验室、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公共研发平台等总数居全国前列。科技投入逐年提高,全社会研究与开发投入625亿元,比2005年增长1.5倍。数控、核电、风电、农机等领域装备产品、关键技术取得突破,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初步建立,区域创新能力居全国前列。
——基础设施日趋完善,保障能力全面提升。截至2009年底,我省公路总里程达到18.5万公里,港口货物吞吐量达10.3亿吨;省内电源装机达6300多万千瓦,西电东送最大输电能力达2000
多万千瓦,清洁能源占总装机容量约52%,核电装机容量居全国首位;油气管道里程达2300公里。城乡水利防灾减灾工程、饮水安全工程深入实施。目前,全省已基本形成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综合交通网络、能源供应保障体系和水利基础设施。
必须看到,我省经济结构和发展方式与科学发展的要求仍有不少差距,依然存在着产业结构不合理、产业层次不高、自主创新能力不强、龙头企业数量少、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优势不明显等问题。特别是受土地、劳动力成本上升和能源资源环境的严重制约,传统发展模式已难以为继。
(二)发展环境。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国际分工与合作进入新阶段,国际产业转移呈现规模不断扩大、层次不断提高的新趋势;世界产业发展呈现出制造业服务化、服务业知识化趋势;许多国家把发展低碳技术、生物技术和新能源开发技术等作为抢占国际产业竞争制高点、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的战略举措;金融危机影响尚未消除,全球经济、贸易、投资等复苏进程缓慢,各国对市场和资源的争夺不断加剧,贸易和投资保护主义重新抬头,国际市场环境不容乐观。从国内情况看,一方面要素成本上升、资源环境压力加大,传统增长模式难以为继;另一方面,随着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的发展,快速升级的消费结构、逐步扩大的市场需求、不断提升的自主创新能力和加快融合的区域经济一体化,以及国家对加快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政策措施,为现代产业发展创造了巨大的机遇。目前我省经济发展正处在全面转入科学发展轨道、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时期,紧紧抓住后金融危机时代新一轮产业转型升级的重大机遇,加快建设具有创新性、开放性、融合性、集聚性和可持续性特征的现代产业体系,已成为我省提升产业整体素质、提高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必然选择。
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解放思想、改革开放、开拓创新、真抓实干,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提升产业国际竞争力为目标,以培育广东现代产业500强项目和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为抓手,以构建六大主体产业和八大载体为主要任务,提升产业发展层次,实现“广东制造”向“广东创造”、“广东服务”转型,尽快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产业结构高级化、产业布局合理化、产业发展集聚化、产业竞争力高端化的现代产业体系,建设成为全国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中心、世界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基地,为努力当好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排头兵作出新贡献。
(二)基本原则。
——坚持产业转型升级。重点培育现代产业500强项目,以增量投资调整产业结构,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积极谋划和培育发展新兴产业,采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优势传统产业,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坚持自主创新。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大力推进自主创新,鼓励原始创新和集成创新,突出抓好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通过实施自主创新重大科技专项,着力培育发展潜力大、带动性强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引导生产要素向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推动经济增长动力向科技引领、创新驱动的转变。
——坚持节能节地减排。强化节能减排目标责任制,大力发展绿色经济,以制造业低碳化、服务化为切入口,从结构节能、技术节能、管理节能、体制节能四个方面入手,全面推行清洁生产,积极推广高效节能技术和产品,推广气候友好技术,节约集约用地,加强环境污染综合防治和资源综合利用,加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努力形成节约能源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发展模式。
——坚持集聚发展。加大龙头项目和产业园区建设力度,着力于筛选、整合、运作省内外优势资源,促进优势产业集聚发展,提升产业内生优势,促进产业优势的进一步增值,构建产业链高、中、低端有机统一的现代产业集群,夯实现代产业体系发展基础。
——坚持区域协调发展。优化产业布局,结合各地现有产业基础,合理优化配置资源,统筹产业发展。加快推进产业和劳动力“双转移”,提升珠三角产业发展层次,壮大粤东西北地区产业规模。
——坚持对外开放。主动承接新一轮国际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转移,提升招商水平,着重引进国外先进的技术、人才、管理模式,大力引进高端服务业,推动制造业向设计、品牌、营销等高附加值的服务环节转型升级,真正实现从“招商引资”向“招商选资”、“招才引技”转变。
(三)发展目标。
到2012年,现代产业体系建设取得明显成效。三次产业结构与经济发展相适应,其中服务业增加值达24000亿元,占全省国内生产总值比重(以下简称比重)达到48%,先进制造业增加值比重达到20%。到2015年,现代产业体系初步形成。基本形成“三、二、一”的产业结构,服务业增加值达33000亿元,比重超过50%;培育形成3-5个战略性新兴产业群,现代服务业增加值、先进制造业增加值、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比重分别达到30%、22%、11.5%,研究与开发投入比重达到2.3%。到2020年,现代产业体系基本形成。服务业比重达到55%;珠三角地区基本建成世界有影响力的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基地,成为带动全国发展更为强大的引擎;创新成为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低碳发展、循环发展成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模式,建成全国创新型区域和亚太地区重要的创新中心和成果转化基地。
第四篇:靠特色打造文化旅游现代产业体系
靠特色打造文化旅游现代产业体系
作者:张海
唐县是集山区、库区于一体的革命老区,秀美的自然风光与厚重的历史文化交相辉映,共同构筑了唐县独具特色的旅游资源。近年来我们按照“建设大文化、发展大旅游”的理念,把发展文化旅游作为构建现代服务业的重要抓手,大力实施“旅游兴县”战略,坚持政府推动、企业主导、文化引领的产业发展模式,不断提升文化旅游产业的融合力、竞争力和持续发展能力。
一、打造山水唐县,营造自然之秀
随着保定市委、市政府打造 “山水保定”决策的出台和实施,山水城市已经成为全市人民共同向往的美好蓝图。作为山区大县,唐县素有“七山一水二分田”之称,1417平方公里的版图中,82%是山地,太行山逶迤跌宕,景色秀美;唐河、通天河纵贯全境,南水北调、保定“大水系”干渠、城北河环绕县城,29座大小水库星罗棋布,共同形成了建设山水城市的天然依托。对此,我们立足山水资源,把打造“山水唐县”作为文化旅游产业的重点部分来经营、来运作,形成了“人脉、山脉、水脉互动共融、天人合一的奇妙意境。一是建设山水亮点。突出抓好“两山(大茂山、青虚山)、两峪(大石峪、秀水峪)、一河(唐河)一湖(圣母湖)”的开发建设,不断提升景区档次,打造精品景区。大茂山被批准为国家森林公园,青虚山奇峰险峻,与山后的西胜沟浑然一体,构成了我国北方少有的喀斯特地貌景观。投资6800万元实施大石峪山水旅游项目,完成接待中心、野外训练基地、步游路等基础设施建设。谋划实施投资2.68亿元的秀水峪景区开发项目,打造生态之谷、天然氧吧。推出唐河峡谷百里画廊和唐河漂流项目,开发圣母湖垂钓休闲、农家风情旅游带,使游客在亲山近水中回归自然,愉悦身心。二是实施山水进城。充分利用城北河、南水北调、保定引水干渠等水网资源,加快实施县城大水系景观建设,依托峪山、钟鸣山、庆都山、香山,规划建设县城北部绿色生态旅游区,让广大居民拥有充分的山水空间,构建“青绿交映,山水相融”的城市环境体系。三是保护山水生态。正确处理好保护与发展的关系,把环境压力转化为生态魅力。坚持实施封山育林、植树造林、涵养水土、清洁乡村等一系列环保工程,加大西大洋水源地环保和矿业秩序治理力度,取缔景区视野范围内的矿山、灰窑,对裸露山体进行绿化,营造青山秀水的一方“小气候”,我县被评为“中国最佳绿色生态旅游名县”。四是培育山水文化。以山水为主题,强化文化浸染,使每处景观都体现文化元素。相继挖掘大茂山古北岳文化、青虚山道教文化,积极开展大茂山世界“双遗”申报工作,推出登山节、采摘节、冰灯节等系列活动,让人们在畅漾自然的同时感受文化的熏陶。
二、挖掘千年文明,彰显历史之韵
唐县是千年古县,历史悠久,有着丰富的人文资源和深厚的文化积淀。境内有古唐侯国遗址、商周遗址、古中山长城、倒马关关城、北宋大卧佛等珍贵历史文物遗迹200多处。我们在对各类历史文化资源进行科学保护的基础上,结合旅游发展,进行深度挖掘,合理开发,有效利用,唤醒历史记忆,重现历史天空,打造历史文化旅游品牌。一是大力弘扬唐尧文化。唐县是尧帝受封唐侯和承继帝位之所,由此创建了中华文明之一的唐尧文化。史书记载“尧始都于唐,后徙晋阳,即位于平阳”。对此,我们成立唐尧文化研究会,追溯历史源流及价值,为传播开发唐尧文化提供学术支持。聘请专家对唐尧文化进行深入挖掘,提出“中华第一帝都、唐尧大帝故里”的核心定位,叫响“中华大帝诞生之所、尧天舜日缘起之地”。同时加快唐尧文化园建设步伐,挖掘开发尧母洞、上古尧泉、古唐侯国碑等上古资源,系统推出唐尧文化寻根游,宗教朝觐游等内涵丰富、独具特色的“旅游套餐”,成为唐县旅游的独特“卖点”。二是再现历史原貌。借助历史名人(葛洪、杨家将)和历史名牌(道教圣地、古中山长城、北宋大卧佛)等有效载体,围绕古文化遗址作文章,针对倒马关关城、古中山长城、北宋卧佛等古文化遗址,先后修缮开发了六郎碑、卧佛寺等一批人文景观。三是挖掘姓氏文化。充分挖掘唐县刘姓、唐姓两大姓氏起源地这一文化内涵,推动刘姓、唐姓祠堂建设,使海内外的刘姓、唐姓人士来唐寻根祭祖,提升唐县的知名度。
三、弘扬老区精神,传承红色之魂
唐县是革命老区,在抗日战争年代,是晋察冀军区司令部和三分区司令部所在地,曾以18万人口养活了5万八路军,被誉为“抗日模范县”。在这片红色的土地上,曾留下毛泽东、聂荣臻、胡耀邦、吕正操、杨成武等老一辈革命家的闪光足迹。伟大的国际主义战士白求恩、柯棣华曾在这里战斗、生活并以身殉职,唐县由此成为白求恩精神发祥地。全县有抗战革命历史纪念地32处,是全省红色旅游景点最多的县份之一。近年来,县委、县政府积极响应中央发展红色旅游的号召,充分开发红色文化资源,努力把红色旅游办成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政治工程,弘扬先进思想的文化工程,推进富民强县的经济工程。一是打造红色旅游精品路线。扎实推进白求恩柯棣华纪念馆、晋察冀烈士陵园、西胜沟战地医院三个红色旅游项目,整合开发白求恩柯棣华纪念馆—军城烈士陵园—和家庄晋察冀军区司令部旧址—黄石口白求恩牺牲纪念地红色旅游线路,白求恩柯棣华纪念馆被评为全国百家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红色旅游经典景区。二是搞好红色文化创作。为增加景区红色文化气息,提升红色旅游景点品位,先后撰写出版了《白求恩在唐县》、《柯棣华在唐县》两部专著和《伟大的国际主义战士》、《白求恩柯棣华纪念馆》两本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资料丛书,创建《红色唐县》刊物,整理珍贵史料300多万字,进一步增强了红色旅游的文化魅力。三是开展纪念白求恩逝世70周年系列活动。在北京军事博物馆举办了《白求恩事迹书画展》,协助中国电影协会、河北电视台、保定电视台拍摄了《不灭的光辉》、《第二个白求恩——柯棣华》、《世纪回响》三部专题片,完成《刻写在唐县红色大地上的记忆》、《白求恩精神发祥地—河北唐县欢迎您》等主题宣传片的制作,让白求恩精神不断发扬光大,代代相传。
随着“旅游兴县”战略的实施,我县文化旅游产业不断发展壮大,已成为县域经济的新兴支柱产业。在工作实践中,我们也得到了一些重要启示:
一是加快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必须确定特色鲜明的主题定位。准确定位是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必备条件。不同地区有不同的旅游资源禀赋、历史遗存和文化背景。要在文化旅游发展大潮中标新立异、独树一帜,就必须把先天的资源优势与消费者的心理需求创造性地结合起来,突出特色的主题定位,张扬个性鲜明、风格迥异的区域旅游形象,这样才能对游客产生巨大的吸引力和强烈的震撼力,获得游客的认同感、归属感。我们立足自己的文化旅游土壤,提出了“唐尧帝都、山水唐县、红色唐县”的主题定位,以“唐尧故里、中华帝都”为主导品牌,构筑以唐尧文化、山水景观、红色旅游为支撑的产业发展格局。
二是加快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必须强化宣传推介。文化旅游是典型的形象产业,知名度就是生产力。我们通过旅游形象的整体策划、旅游产品的包装以及目标客源市场的分析与研究,结合文化旅游的个性,攻大台、上大报,加强外宣力度。同时把旅游推介作为对接京津的重要内容,建立唐县旅游网站,搞好网上促销,完善旅游资源资料库,制作多媒体演示光盘和宣传画册,在京、津、石召开大型推介会,邀请旅行社、新闻媒体来唐旅游采风,采取形式多样的宣传促销手段,积极培育和拓展文化旅游市场,提高文化旅游品牌的影响力。
三是加快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必须打造完善的产业链条。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走马观花式的感性之旅正在向享受生活的知性之旅转变,全方位满足游客的多样化需求,越来越成为发展文化旅游产业的重要课题。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不断完善旅游产业链条,形成“吃、住、行、游、购、娱”旅游“六要素”为一体的完整的旅游产业体系,为游客提供一种涵盖生态、观光、休闲、娱乐等的综合旅游方式。打造完整的产业链,道路交通是前提。只有抓好旅游道路交通建设,才能缩短人们与青山绿水的时空距离。我们从解决干线公路与景区连接线不畅、等级较低的问题入手,对旅游道路统一规划,加快实施大茂山旅游路改线拓宽、青虚山旅游路拓宽修补、白求恩柯棣华纪念馆、军城烈士陵园与高速引线连接路和大茂山至保涞公路旅游专线工程建设,开通县城至各景区旅游大巴,构建畅通完善的旅游交通网络。加快宾馆建设,满足不同档次的消费需求,实现星级饭店与农家乐互为补充。培育地方特色美食,重点推出唐县碗肉、挂炉烧饼、卤水豆腐等特色小吃。对大枣、核桃、柿子、小杂粮等农产品进行精美包装,打造携带方便、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旅游商品。
四是加快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必须强化文化支撑。文化和经济历来是不可分割的。文化是产业中最能动的因素,作为文化旅游产业,旅游是载体,文化是灵魂。文化推动经济发展,是一个从精神到物质的过程。只有把静态资源赋予文化内涵,才能把自然的美学意趣和历史遗存信息转化为消费者的理想商品。我们把唐尧文化放在主导地位,运用丰富多彩的表现手段将唐尧文化内涵生动地展示给游客,增加旅游项目的生动性、趣味性、参与性和新奇感,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让游客在旅游过程中体验与感悟其中的文化元素,增强了文化旅游的叠加吸引力和综合优势。
第五篇:争当现代产业体系建设排头兵
争当现代产业体系建设排头兵--访廊坊市委书记赵世洪
11月17日,本报发表特约评论员文章《冲破惯性思维束缚,打开河北产业结构调整新天地》之后,廊坊市各级党员干部进行了深入学习。大家一致认为,特约评论员文章对河北如何调优产业结构、构建现代产业体系进行了深入阐释,澄清了当前困扰全省干部群众的一些模糊和片面认识,为推动产业结构调整指明了方向。11月20日,就深入学习特约评论员文章重要观点和论断等有关问题,廊坊市委书记赵世洪接受了本报记者专访。
记者:在很多人的观念里,廊坊历史包袱小、产业结构比较“轻”,结构调整的任务不大。您怎样看待这样的认识?
赵世洪: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是省委省政府为推动河北科学发展、富民强省作出的又一重大战略部署。事实上,我们在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上存在不少片面认识,如更多地强调三次产业的比例,或更多地强调某些产业的规模和数量,而忽视了现代产业体系最本质的标志:大量优质或高附加值产品的不断涌现。说到底,这是陈旧思想和惯性思维在起作用,还没有走出认识和实践的误区。跳出衡量产业百分比的圈子看廊坊,我们产业结构调整的任务依然很重。
思想上有突破点,发展才有增长点。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步伐,构建现代产业体系,首要的是突破陈旧思想和惯性思维束缚,以科学规划为先导,让产业发展能够经受住历史和实践的检验。具体到廊坊,就是要紧紧围绕聚焦“京津冀电子信息走廊、环渤海休闲商务中心”的发展定位,全力构建以电子信息和休闲商务两大标志性产业为“塔尖”,以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新型农业为“塔身”,以传统优势产业为“塔基”的金字
塔型现代产业体系。我们要把调优产业结构作为落实省委实现有内涵发展要求的根本性抓手,努力使经济增长建立在结构优化升级的基础之上,全力争当全省现代产业体系建设的排头兵。
记者:廊坊七成以上的重点项目集中在省级及以上园区,这在全省遥遥领先。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园区是不是廊坊的“主战场”?
赵世洪:毫无疑问,园区将是廊坊集聚产业、筑牢现代产业载体支撑的“主战场”。下一步,我们将围绕促进高端产业链的形成和延展,下大力抓好园区小环境建设。一是完善提升17个省级以上园区功能和承载力,再新建一批省级产业聚集区和乡镇产业功能区。二是创新园区开发建设模式,完善管理体制和运营机制,推广固安工业区“政府主导、市场运作、企业经营”发展模式,研究推进廊坊开发区、燕郊开发区试行“管办分离、公司运作”模式,让企业在园区建设中唱主角、挑大梁。三是发挥园区人力资本、产业基础、资源条件等优势,促进园区内生产要素无障碍流动,推进产业发展模式、产业布局方式、新兴产业增长点及时转型,加快向产业链高端迈进。
记者:今年前三个季度,廊坊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已接近13%,高新技术产业增速高出经济增速1.2倍。您怎样看待这样一份“成绩单”?
赵世洪: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核心是打造产出优质或高附加值产品的能力。换而言之,现代产业的核心竞争力源于科技创新。要当好全省建设现代产业体系的排头兵,廊坊就必须在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方面走在全省最前列。廊坊已经有了一批在全国乃至世界领先的优质或高附加值产品,这是我们向现代产业体系演进的基础,但还远远不够。我希望未来市场上高端、优质的产品,更多地打上“廊坊制造”和“廊坊创造”的标签。
今后,我们将依托中科廊坊科技谷、清华科技园、新奥研究院等一批创新基地,吸引央企、外企和各类科研院所、大中企业在廊坊建立研发机构,建立起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的技术创新体系,提高技术创新能力。实施品牌建设“示范工程”,组织各行业、各企业开展与行业高端和强势企业“对标”行动,引导企业加大科研技改投入力度,鼓励企业研发和培育一批质量好、附加值高、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产品,打响“廊坊创造”品牌。
记者:特约评论员文章强调,调整结构“各级政府必须加强引导、搞好服务、搭建平台。”要争当全省现代产业体系建设的排头兵,您希望廊坊各级党委、政府交出怎样的一份答卷?
赵世洪:提升城市环境。按照既建设“城”又发展“市”的理念,把“三年大变样、推进城镇化”工作作为廊坊城镇化追赶补课、城市既有发展方式转变的过程,不断提高综合承载力和竞争力。优化城镇空间布局,全力打造北部以燕郊新城为中心的环北京城镇群、南部以霸州为中心的环天津城镇群,构建“一体两翼”城镇空间布局。构建城市特色风骨,沟通原有城市绿带;探讨封盖京沪铁路沿线,打造城市中心走廊;依托龙河、凤河建设亲水生态景观,全力构筑“长廊呈秀、环绿争春、龙凤来朝”的独有城市风貌。
优化政务环境。要深化干部作风建设年成果,继续下大力削减行政审批、行政事业性收费事项,打造“服务全承办、建设零干扰、发展无障碍”的创业环境,让环渤海地区“审批环节最少、办事效率最高、行政成本最低、投资者最满意”的努力目标,早日变成实实在在的现实。
记者:您常说,廊坊具有区位、环境、后发三大比较优势,在全省产业结构调整布局中担当着重要和特殊的责任。廊坊怎样描绘更新、更美的图画?
赵世洪:打造“京津冀电子信息走廊、环渤海休闲商务中心”,廊坊要重点发展项目基础雄厚、市场潜力巨大、综合带动力强的电子信息、装备制造、新型能源等产业集群,建设以廊坊开发区、龙河高新区、永清工业区、固安工业区为支撑载体的永定信息产业基地,努力打造联结京津、独具特色的信息产业聚集区、综合信息化先行区。突出发展金融物流、文化休闲等产业和各类商务商业设施集群并使之相得益彰,建设以燕达健康城、万庄文化生态旅游产业园、霸州温泉公园等投资超百亿元项目为支撑的环京津商务休闲产业带,使廊坊成为京津之间大公司、大机构和成功人士休闲居住、会展旅游、保健娱乐等高品质健康生活执业的首选之地和创富金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