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谈语文多支点探究教学的思考与实践
龚四宝,男,百家湖小学,江宁区满三届语文学科带头人,从事语文教学20余年。近年来,在特级教师百小刘志春校长“本真”教育思想的引领下,以及围绕刘校长倡导并推行的多支点探究教学的研究,不断探索,深入实践,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不仅改变了课堂,提升了教学的实效,而且有效促进了个人专业化发展。学无止境,教海无涯。未来的教学生涯,理应坚持“本真”,坚持不懈,勇往直前!
建构支点明晰策略切实提高教学效益
——浅谈语文多支点探究教学的思考与实践
内容提要:
一、建构支点,为学生搭建更为广阔的学习的平台
新课程的推行,教学理念的更新,教学方式的转变,也不断拷问着原有的教学思路。审视语文教学的过程,发现课堂教学的前后,还有较大的空间,可以进一步开发和利用。在整合教学过程资源的基础上,我们探寻了这样的思路,即语文教学应立足课堂,向课前与课后延伸——课前是以预习方案为载体的准备性学习阶段,课堂是以合作探究为重要学习形式的针对性学习阶段,课后是以综合实践活动为途径的延展性学习阶段,三者三位一体,互为补充,进一步完善了语文教学的过程,也构建了三个最基础的、最重要的语文教学的支点。准备性学习——针对性学习——延展性学习三个阶段,作为语文教学的结构性支点,重构了教学思路,为学生搭建了更为广阔的语文学习的平台。而与这三个支点对应的教学策略,实际上又作为另一层面的教学支点,优化了教学过程,有利于学生主动建构。
二、活化教学内容,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般认为,教学内容是教学的核心要素,从某种角度讲,一堂课的成败取决于教学内容组织是否得当。实际教学中,教师不是把教学内容原封不动地罗列出来,而是根据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进行科学整合、优化重组,把干瘪的材料丰满起来,抽象的原理生动起来。丰富课程资源,改变教学内容呈现的方式,不仅活化了教学内容,使得教学效益显著提升,而且浓厚了语文教学的文化韵味,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精简教学环节,促进学生有效建构
语文教学之所以效益不高,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教学内容繁杂、琐碎,教学目标模糊、错位,使得语文教学不堪重负,收效甚微。当前语文教学亟待解决的问题是“减负”,减去那些不必要的、看似精彩却与语文学习关联不大的内容(环节),取而代之的是关乎语文本身、语文教学重点的具体细节和教学策略,回归语文教学的本体。语文教学中,精简教学 1
环节,是为了突出教学重点,教学环节始终围绕教学重点展开,简约有效,符合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有助于学生知识建构。
第二篇:初中化学探究式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初中化学探究式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南京市第十三中学红山校区 丁文贞
(通联地址:南京市玄武区营苑南路3号 邮编:210028)
论文摘要:本文着重论述了初中化学探究教学的教学策略、教师实施探究教学的原则和初中化学实施探究式教学的具体实践,以及实施的成效和实施时要注意的问题,旨在提高广大教师对探究式教学的认识,正确理解探究教学,掌握操作的策略,并对探究教学进行深入实践的研究,从而推动教育教学的深化改革,提高教学质量。
关键词:初中化学
探究式教学
实践与思考
所谓探究式教学,就是把促进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发展作为重点,以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为核心,将教学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起来,在交流与实践中探索发现并应用新知,形成积极主动的、轻松活跃的、气氛和谐的学习过程,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探究式教学改变了以知识教授为主的传统教学方式,特别重视开发学生的智力,培养创造性思维和自学能力,为终身学习和工作奠定扎实基础。教师作为探究式课堂教学的导师,其任务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探究,自主获取知识,学会学习和掌握科学方法,不断提高学习展能力。授人以鱼,只供一餐;教人以渔,终身受用。
一、在初中化学中进行探究式教学的策略
1、变教师单边的演示性实验为师生双边的合作探究性活动
当前演示实验的通常做法是:教师先按照教材把问题简单抛出来,然后按照规定步骤操作实验,最后告诉学生正确的结论。这样的结果是: 学生或许记住了实验现象,但是却不能独立完成,也不能理解为什么要这么操作。为了取得好的实验效果,可以让师生共同探究,同时进行演示实验和学生的探究实验。例如:在学习化学的基本操作中,老师完全没必要演示,可以让学生按照书本练习,在操作中体会要领;再请学生上台演示,下面的学生找错误。能演示正确的学生会了,能找出演示错误的学生也会了,学习效果很好,而且学生的表现欲得到满足,促进其学习化学的兴趣。
2、变学生单一的验证分组性实验为学生小组合作探究性活动
当前的学生实验基本都是验证性实验:全班同学按照规定的的程序步骤,使用相同的实验器材,采取同一种实验方法,在规定的时间内做同一个实验,验 证同一个结论。30多组学生实验只有1位老师指导,错误操作不可能全部得到纠正;有的学生对实验的设计意图还不太了解,导致实验效果不太理想。所以,我在做实验时把学生每两人分成一个小组,进行小组合作实验。同组学生自行分工,一位同学负责操作,另一位同学在协助实验的同时,主要察看实验操作有无错误,及时指出存在问题并帮助改正。老师要始终强调互相合作,保证实验的准确性,使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提高较快。同时也增强了学生的合作意识,降低了老师的工作难度。
3、用教材中的家庭小实验开展学生探究活动
初中化学教材设计编写了许多家庭小实验。这些家庭小实验是学生进行探究活动的好素材,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但很多教师对此并不重视。这些小实验看似比较简单,往往是那些成绩较差但动手能力却很强的所谓“差生”们得以表现的机会。例如:在“自制简易净水器”实验中,有位学生发现按教材做出来的净水器容易倾斜而将里面的东西撒出来,还考虑到拿着方便,给净水器加了拎绳和盖子。这小小的改进,让那些按照书本图复制的学生相形见绌,也让其他同学对他刮目相看。因为有了老师和同学们的肯定,该生也逐渐有了学习的兴趣,后来学习成绩也进步明显。
4、用实验性开放试题开展小组合作探究活动
目前教材上有许多很好的实验性素材,它们可以作为学生小组合作探究性活动,这将极大丰富学生探究内容,激发他们的探究热情。如,在学习“爱护水资源”前,可让学生对住家周围的水质进行调查:看看有哪些污染源,目前有没有采用任何防止污染的措施,如果没有,请你针对这些污染源提出合理化的防治措施等。
二、在初中化学中进行探究式教学的原则
1、主体性原则。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就是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动探究者,而不是被动学习的接受者。要不断唤起学生的自我需求,以学生自己的方式对教材进行诠释、理解、改造和重组。教师对学生要“导其所思,引其所做,扬其所长,促其所成”。
2、实践性原则。新课程教学观强调学生知识的获得和技能的培养都必须经过学生自己探索、发现和体验,经过自己的质疑、判断、比较、选择,以及相应的分析、综合和概括等认识活动的过程。
3、民主性原则。在探究教学中,培养学生非逻辑性、求异性、发散性等思维品质需要民主的环境。只有在民主的教育环境中,才能保持教师与学生在人格上平等,才能使学生对教师既尊敬又无顾虑,心理轻松,各抒已见。
4、多样性原则。探究教学活动的形式是多样的,我们不能千篇一律的采用同一模式。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开展多样化的学习活动,如活动设计、资料的收集、调查、访问、实验分析、总结、交流、答辩、反思等。这样既让学生 活动丰富多彩,又能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
三、在初中化学中精选内容实施探究式教学
探究式化学课堂教学把对学生的能力培养放在首要地位,在初中阶段精选课题实施探究教学法,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从而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学生通过探究学习体会到,学习是以自己为主体的的思维活动与实践,掌握知识是探索不是被动接收。
在讲解原子的构成时,我就用了探究教学法。原子的构成是一个很抽象的概念,虽然告诉学生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一句简单的话就能完成。但是,为什么是这样的结构,学生并不理解。死记硬背的东西容易谈忘,也不能让学生感觉到学习的乐趣。而且原子是我们肉眼看不见的粒子,对于学生来说很难接受。
设计过程:1911年英国科学家卢瑟福做了一个著名的实验:用一束质量比电子大很多的带正电的高速运动的α粒子轰击金箔,结果是大多数α粒子能穿过金箔且不改变原来的前进方向,但也有一小部分改变了原来的方向,还有极少数的粒子被反弹了回来。请解释以上现象。(师)请学生先四人小组讨论一下。
(师)大多数α粒子能穿过金箔且不改变原来的前进方向,说明什么?(生)说明原子之间有空隙。
一学生一讲,其他学生深感有道理。前面在讲分子的性质时曾经讲到分子间有空隙,而且此性质原子也有。
(师)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金箔是由原子直接构成。老师展示了金箔的结构简图。
(师)如果只考虑原子之间的空隙,能否让大多数的原子通过而不改变方向?(生)说明原子内部也有较大的空隙。
(师)有一小部分α粒子改变了原来的方向,为什么?(生1)运动方向的改变,说明原子受到力的作用。
(生2)α粒子带正电,说明原子中有一个也带正电的东西,让α粒子受到斥力的作用。
(师)大家分析得很对,那么有极少数的粒子被反弹了回来,又是为什么?(生)物质被反弹,可能是它撞到了一个东西上面。(师)篮球撞乒乓球和乒乓球撞篮球有没区别?
(生)物质被反弹,可能是它撞到了一个质量比它大许多的东西上,且其也带正电荷。从而说明原子内部有一个质量比α粒子大许多的东西,而且它带的电荷与α粒子相同。
(师)确实如我们学生分析:原子内部有一个带正电的原子核,原子核位于原子的中心,它只占了原子的很小的一部分,所以原子内部有较大的空间。原子 核虽然占据体积小,但它却几乎集中了原子的全部质量,本课题虽是化学内容,但在讲到有一小部分α粒子改变了原来的方向时,却需要用到物理知识,体现了学科间的相互渗透,让学生理解到学好每一门课程的重要性。采用探究教学,原子的构成由学生自己分析得出,在理解原子不是实心球体上毫无问题。书上原子的构成示意图(见左图)看不出原子不是实心球体。
四、在初中化学中进行探究式教学的成效
1、培养了学生稳定的学习兴趣。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孔子曾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个“乐”就是兴趣。学习兴趣是学生学习积极性和自觉性的核心因素,是学习的兴奋剂和强化剂。“探究式学习”的教学模式,改变了学生的学习状态,让各类学生都能有自己的发光点,从而改变了学生对化学学习的厌倦情绪,使学生对化学学习产生了较大的兴趣。
2、改善了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学生学习活动的内部动力,是任何学习活动不可缺少的东西。“探究式学习”模式改善了学生的学习动机,许多学生认为这样的化学课既能学到知识,又能锻炼了自己的能力,对其它各科的学习也有很大的帮助。
3、密切了师生情感。课堂教学离不开情感,离不开情感的交流,知识的传授和情感的交流具有不可分割的一致性;没有情感的课堂教学不是完整的成功的教学。作为课堂教学的过程,实际上也是一种情感的交流过程。积极的情感交流促使学生内心产生了积极的情绪、愉快的情感和自信心,从而转化为学习的内部动力。
4、锻炼了学生的能力。在探究教学中,因为学生讲得多了,学生的能力在不断提高;在课堂教学中,学生为了能更好地展现自己,就会首先自学。不断的锻炼,不断的强化,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了学生主动探索和创新学习的精神,具有了较高的学习能力,包括自学能力。
5、锻炼了老师驾驭课堂的能力。传统教学以老师为主,时间相对好把握;探究教学,学生自主时间多了,课堂时间较难把握。而且,学生在探究过程中提出的问题可能出乎意料,这就需要我们老师在备课时设想周到。一个好的老师,能对学生的探究问题作出很好的思考,让学生有探究的兴趣;能对学生的探究过程,作出很好的引导;能对学生将给出的答案有很好的把握,能对学生探究的时间也有很好把握。
五、在初中化学中进行探究式教学时要注意的问题
1、探究的目标要明确。探究目标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明确的方向,探究活动若指向明确,具体目标就会不断被达到,学生就会产生一种成就感和进取感,这将激励学生不断探索,促进探究教学的有效开展。若缺乏清晰 的目标,整个探究活动就会变得盲目。
2、对探究的内容要吃透。因为是探究,所以将会有许多意外,老师为了完成自己的探究以及教学任务,对部分问题置若罔闻,也会出现急于告知答案的现象。所以在设计探究问题时,要考虑学生已有经验和活动中的具体经验,不要偏难,否则学生的主动性将不能很好发挥,还会让学生产生挫伤感。
3、对探究过程要非常了解。在探究过程中不能按部就班地把学生往事先设计好的教学框架里赶。这样会使学生感觉很勉强,不能体会到探究的乐趣,无法激发自己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因此也就逐渐失去了学习的积极性。老师花费大量时间准备的探究,最终是竹篮打水—场空。
4、注意探究式教学与其它教学方式相辅相成。探究式教学不是唯一的教学方式,教师讲授、学生听讲也不是唯一的教学方式。两者应该互相促进。为满足学生精神和心灵的渴望,学生必须接受式地学习大量人类文化遗产中的精华;而且对于大多数学习内容来说,他们不可能自主发现式地进行建构,也没必要所有的知识都通过探究获得。教师在学校的教学过程中,应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式。毕竟每种教学方式各有长处和短处。
5、教师要注意提高自身的综合修养。要提高学生的素质,首先要提高教师的素质;要培养学生的创造素质和能力,首先教师应富于开拓创新的意识。只有老师的眼界开阔了,才能通过自己去影响学生。首先在对探究的理解上,我们不要因为偶然的尝试,偶然的达不到要求就说它不好,从而剥夺学生探究的机会;在对待学生的能力时,想到学生是可持续发展的对象,不要因为一节探究课的感觉就全盘否定学生;在对待探究活动这教学模式上,不要因为别人都不执行,我也不执行。我们要将目光放远一点。
新课改没有为教育教学提供现成的固定模式,需要广大教师在实践中不断生成和发展新的教育教学方式。以上是笔者在教学中对化学探究式教学的一些粗浅体会,抛砖引玉,供同行参考。
参考文献:
[1]陈恩堂 新课程改革下的化学探究式教学[J].林区教学,2008(1):102 [2]赫文阁 新课程标准下化学探究性学习的实践与探索[J].科学教学研究,2007(3):42 [3]刘春英 中学化学探究性实验初探[J].教学仪器与实验,2007(7):16-17. [4]俞捷 中学化学探究式教学的研究[J].教育,2007(5):28-29.
第三篇:语文教学生活化的理论探究与实践
语文教学生活化的理论探究与实践
溧阳市光华中学张国伟213300
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的报告《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提出21 世纪教育的四大支柱是“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发展”。我国已越来越重视发展教育事业,江泽民主席在《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中提出“不能整天把青少年禁锢在书本上和屋子里,要让他们参加一些社会实践,打开他们的视野,增长他们的社会经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明确要求“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
“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这是我国社会主义教育的方针,它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惟一途径”的思想理论,是我们培养未来人才的总目标,是一切教育工作的根本指导思想或行动纲领。
早在两千多年前,我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就说过:“不观于高崖,何以知颠坠之患;不临于深渊,何以知没溺之患;不观于海上,何以知**之患。”(《说苑•杂言》)形象生动地阐明了知识与生活实践之间的关系。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特别重视学生的生活体验和社会实践,他一周两次把学生带到野外去,到“词的源泉”去旅行,他把这称为“蓝天下的学校”、“快乐的学校 ”。他曾说“宁静的夏天拂晓,我跟孩子们来到池塘边,印入我们眼帘的是朝霞那令人惊叹的美。于是孩子们感觉和体味到朝霞、拂晓、闪烁、天涯这些词在感情色彩上的细微差别。”(苏霍姆林斯基:《帕夫雷什中学》)在苏霍姆林斯基那里,对生活的直接观察活动充满了情趣,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致,不仅体验到生活的经验,而且获得了美感经验。
美国实用主义哲学的集大成者,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的创始人杜威,他批判传统的教育理论与实践,批评以教师和教科书为中心无视儿童内部本能和倾向的主张,提出“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从做中学!”等一系列教育观点。
杜威的得意门生,我国现代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根据中国的国情,把他老师的学说作了再创造,明确主张: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民众是中心,要让社会和学校实行“教学做合一”。他说:“生活主义包含万状,凡人生一切所需皆属之。其范围之广,实与教育等。” 1
①`陶行知先生在倡导生活教育运动12年的实践之后,对生活作了进一步阐释:“从定义上说,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的向前向上需要而教育。”②他认为:“教育必须是生活的。一切教学必须通过生活才有效。”③陶行知先生提倡教育与生活、社会的广泛联系,提倡教育与实践的紧密结合,不使社会教育充满了生机,而且也为教育手段和教育方法的革新带来了活力。
著名教育家刘国正先生一再强调“要使学习语文同生活紧密联系
起来,把教学搞得生动活泼”,“语言脱离了生活,就变成了毫无生气的空壳”。他具体指出:“读(包括听),是通过语文认识生活和学习怎样生活;脱离生活,就变成无意义的活动,吸收鉴赏都失去辨别优劣美恶的基本标准。写(包括说),是运用语文反映生活,表达自己的见解,并服务于生活;脱离生活,写就变成无源之水,技巧就变成无所附丽的文字游戏。而与生活相结合,则读有嚼头,写有源头,全局皆活。”④
已故的河北特级教师张孝纯先生建立了“大语文教育”思想,他
主张:要“以课堂教学为轴心,向学生生活的各个领域开拓延展,全方位地把学生的语文学习同他们的学校生活、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有机结合起来,把教语文同教做人有机结合起来,把发展语文能力同发展智力素质、非智力素质有机结合起来,把读写听说四个方面的训练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接受全面的、整体的、能动的、网络式的和强有力的培养和训练。”⑤
著名特级教师于漪曾多次呼吁:“要变语文自我封闭性为开放性,开发语文教育空间,面向生活,面向社会,面向活泼的中学生,不用机械训练消磨学生的青春。”⑥
最为流行的是美国教育家华特•B•科勒涅斯说的那句话——“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极其简单而又非常深刻地揭示了语文与生活的关系,可以说,它是我们进行语文教学必须遵循的一条规则。我们只有基于这条“地平线”,组织语文教学活动,方能托起语文教学这轮“红太阳”,迎来语文教学的“艳阳天”。
人一生下来就处在受教育的环境之中,语文学习是人出生就开始的,幼儿进行的学习是以家庭为中心的语言教育系统,从一开始便打上了生活的烙印。而后,到幼儿园、学校接受老师的教育。工作后,要面对生活中的各种问题,还要继续学习,而且就目前而言,生活化学习比校内学习更有收获。语文的发生发展告诉我们:语文从生命开始,与生活同行。自从有了人类,就有了语文和语文学习,语文教学是人类生活的自然产物,生活是语文学习的源头活水。
2002年新版的《语文教学大纲》对语文学科性质作了这样的表
述:“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
学科的社会性决定了语文与生活的血肉联系。“生活”是什么?“生活”绝不仅仅是“学习和工作”,也不仅仅是“交际”。人的生活,不只是一般意义上的“日常物质生活”,还包括丰富多彩的“精神生活”和“情感生活”。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叶圣陶先生的“生活本源”中的“生活”,都是指广义的生活。其实生活就是每个人的正常的基本的生存状态,而不是外在于人的其他内容。语文和生活的联系,则是与所有“生活”的联系,表现在人的全部的生活之中。
语文作为学校教学的一门学科,“要进一步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热爱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感情,培养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和爱国主义精神,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和一定的审美能力”,“发展健康个性,形成健全人格”。⑦语文教学从个人的角度来看,承担着教给学生使用语言文字这一基本生存技能的任务;从整个社会的角度来讲,对人类文明素质的提高和人类全面发展担当使命。这样的教学目的、要求的确定,体现了语文对一个人的内在生活的巨大作用,既要丰富人的内在生活,又要提升人的精神。所以,我们不能静态孤立地看待语文,而要给语文一个广阔而深远的历史文化背景和社会生活背景,使语文教学不再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直接的社会性实践,不仅能增加学生的生活经验、生活阅历,而且对学生意会大量的语文模糊性知识,对学生积累审美经验,形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健全的人格,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而把学生框在教室里,框在语文教材里,框在题海里,学生缺乏必要的生活积累和生活常识,远离社会实践,是极其有害的。
语文教学生活化,就是开放语文教学,突破课堂教学空间,向生活开放,向社会开放,让生活走进语文教学,语文教学走向生活,重视语文实践活动,使语文教学与生活相连,与课外活动互补,让学生不断扩大知识面,丰富情感,提高鉴赏力,更加热爱生活和善于品味生活,让学生真正走向学语文、用语文的广阔天地。
立足课堂,立足教材,面向课外,面向生活。语文与社会生活密切相关,它源于生活,应用于社会生活,一旦离开社会生活,也就丧失了生命力。生活是语文的源头活水,语文一旦与生活联系,就立即生动活泼起来,教师在传授知识与分析训练能力的过程中,应有意识地联系生活,联系实际,变封闭式教学为开放式教学。课内外相结合,使语文教学与现代化接轨,向学生展示丰富的生活内容,将语文教材内容与时代背景、学生的生活感受、学生的心理等相结合,真正打开语文学习的活水源头。让学生从课文内容发现和联想到自已周围生活中有联系的人和事,让学生的心灵和作者的心灵沟通。例如,选入现行语文教材的课文(含“语文读本”),绝大多数是名家名篇,由于时间距离,有的写作年代和反映的内容缺少我们现实生活的气息。为了
帮助学生正确理解把握课文内容,学习运用作者驾驭语言的技巧,教师就要补充介绍大量的相关资料,或者指导学生进图书馆、上网查找有关材料,了解背景,走近作者;也可以启发学生展开联想,捕捉自己熟悉的生活场景,突破时空限制,打通历史隔阂。这样做还不够,应该在认真教好课文、充分使用好“语文读本”的基础上,再提供一些诗歌、小说、散文(随笔、小品文)和杂文等时文精品,辅导学生独立阅读、品味和赏析。因为这些课外时文,文笔优美或犀利,语势流畅,言近而旨远。它们不是对生活的一般描绘,而是对有关生活现象的一种深刻解剖。或蕴含一种深刻的哲理,或抒发一种博大的情怀,或抨击一种腐败现象,或歌颂具有时代特色的杰出人物等,加读这些时文精品,可以给学生提供一种认识客观事物进而认识生活的方法,在陶冶情操方面使学生受到顿悟。同时,还要结合语文教学,及时增选科技文章,经常向学生推荐一些科普读物、科技说明文、科幻小说,介绍当今世界最前沿的科技知识,如克隆技术、纳米技术、基因DNA、网络宽带等高科技信息。也要有选择地将央视《科技博览》引进课堂,营造一种浓郁的科学氛围,将科技与文学、文化有机地融为一体,展示新科技的魅力,预测未来科技的发展趋势,让学生接受科技的教育,感受现代科技的脉搏,体验到高科技就在我们的身边,正在改变着我们的生活,逐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科技素质。组织指导学生阅读报纸、杂志和收看电视,这是学生接触了解社会的一扇“窗口”,也是语文教学联系生活的“终南捷径”。例如,央视的《新闻联播》、《焦点访谈》等节目,包罗万象,信息量大,政治、经济、军事、科技等内容都是学生应该知道的。学生居教室一隅能洞晓国际、国内大事,看小小荧屏能览尽天下风物,在有限的时间里占领了无限的空间。老师则应提出较为明确的要求,并能与学生同看,适时作一些恰当的点评,帮助学生消化吸收电视内容。《中国青年报》、《杂文报》、《成才导报》、《语文报》、《读者》和当地的党报等书报杂志,也是学生的精神食粮,这些报刊杂志负载着课本上所得不到的知识和信息,当地的党报还是对学生进行乡土乡情教育的好材料。在课余时间,让学生自由读,或浏览涉猎,或精读品味,或座谈讨论,或作摘抄笔记。从中了解时代风云,科技动态,生活信息等,体验改革开放的成就,把握时代发展脉搏,展望未来社会,受到鼓舞,增强信心,感到自己肩负的时代和历史的使命。
走出课堂,走出校园,融入社会,进行社会实践,体验感受生活。语文学科的社会性、实践性,决定了要把语文教学延伸到社会生活中去。语文教学要突破课堂时空,给学生学习时空上的自由,让他们走进社会、走进生活,进行广泛的语文实践活动。可以采用读书报告会、辩论会、专题研究,参观访问、假期调查、演讲、演课本剧、游艺等
形式,组织各种文学、艺术社团,开展校园艺术节、读书节、文化节、假日郊游、暑期夏令营和研究性学习等活动,积极引导学生参加社会实践,走上街头,进入社区,参观访问、调查研究。让他们投身到火热的社会生活中去,到大自然、大社会中寻觅食粮,在生活的大舞台中学习语文、运用语文,培养语文实际应用能力,把学习与实践结合起来,把求知与做人结合起来。朱熹云:“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事实上,人间处处有生活,生活处处有语文。只要注意留心观察和思考身边的人和事、眼前的景和物,这就是语文学习。例如,学生随家长逛超市或集贸市场,会看到琳琅满目的各色商品,各人不同的买卖技巧,这就是一种生活,即经济生活。学生只要稍加思考,就能体验到市场经济的繁荣和人们生活的美好,感受到祖国改革开放的辉煌成就,增加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观看一场足球比赛,看到的是充满汗水和激情的狂热的体育生活,受到的教育是顽强拼搏、勇于竞争和向生命的极限挑战。读书看报,看电影、电视或广告,唱卡拉OK,上网浏览,中秋赏月等,通过这些文化娱乐生活活动,学生可以获得艺术的享受和审美的愉悦,陶冶情操,净化心灵。在学生最平常不过的日常家庭生活中,爷爷奶奶对他们的无比关爱,爸爸妈妈对他们的期望和鼓励,这无不体现着家庭生活的温馨可爱,如果能诱导学生稍微在意一点,他们肯定是感受颇多。在学生的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启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自然,时刻关注身边的人和事,用心倾听大自然花开的声音,体验生活,感受生活。这样,久而久之,学生的观察力、思考力、审美力就会得到提高,学生的感情也会随之变得细腻丰富起来,就会觉得生活中富有诗意,充满了爱,从而迸发出生活的激情,亲身体验到生活的美好和生活的乐趣,更加热爱生活,珍惜生命,积极向上,奋发有为,创造人生的价值。
创设生活情景,实施语文情景教学。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是建立在其感悟能力之上的。生活是语言文字的本源,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情景,为学生的感悟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情景教学,就是架设在书本知识和与学生感悟之间的一座桥梁。情景教学,是结合课文教学目标,创造出具体生活情景的教学方法。情景的展示,主要采用多媒体课件,还可用图片,师生模演,师生口头描摩等多种途径。可分三种形式:形化情景,包括实物展示、师生动作、神态、或课件图片的物体运动等;声化情景,包括师生语言、放录音、音响等;立体情景,即课堂本身或录像伴录音的声与形结合情景。教师通过创设这些情景,把抽象的文字知识点转化为具体鲜活的情景,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激活学生的思维,唤醒学生的生活记忆,把学生的注意力、情感、想象引入到具体的生活情景中,有感有悟,打通认识通道,更好地理解课文,体会思想感情。例如,教学《沁园春
•长沙》,这首词语言精练而极富形象,内容丰富,气势恢宏,意境深远。学生缺少生活体验,领悟意境有一定难度。在课堂教学中,使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通过课件显示湘江秋景图、峥嵘岁月图和浪遏飞舟图等一系列历史动画、图片资料,图文、声情并茂,情景交融。同学们仿佛回到了风起云涌,大革命高潮即将到来的二三十年代的旧中国,身临其境地体味出毛泽东的博大胸怀和以天下为己任的历史使命感,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生活之树长青,生活就是语文教学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关注现实、关注社会、关注人生,关注生活,这是语文教学的必然要求。“语文教学生活化”,既符合语文教学发生发展的规律,又切合当前素质教育的要求,这是还语文教学的本来面目。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生活中学习语文、运用语文,为他们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学习夯实基础。这样,语文教学的明天将会更灿烂,语文教学的成就将会更辉煌。
[参考资料]
①②③陶行知:《陶行知论文集》,第356页,第820页,第785页,江苏教育出版社,1997年7月第1版
④刘国正《实和活——刘国正语文教育论集》,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年
⑤张孝纯:《“大语文教育”的基本特征——我的“语文教育观”》,《天津教育》,1993年第6期 ⑥于漪:《弘扬人文改革弊端》,《语文学习》,1995年第6期
⑦《语文教学大纲》,第2页,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1版
第四篇:“自主——探究”教学模式的实践与思考08
“自主——探究”教学模式实践与思考
邳州市宿山初级中学 王耀 执笔
一、“自主——探究”教学模式产生的背景
我校是一所普通的农村初级中学,高初中分离后20年来,学校全体教职员工群策群力,开拓创新,不断进取;学校管理不断规范,以管理求效益,以质量求发展,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得到了上级领导和社会各届人士的一致好评。作为学校,如何在原有的基础上更上一层楼,为了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立于不败之地,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非常现实且迫切的问题。为了学校的长期发展,我们提出了“科研促教求发展”的办学新思路。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把自己当作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固有的需要,„”而传统教学中,学生少主动参与,多被动接受;少自我意识,多依附性。学生被束缚在教师、教材、课堂的圈子中,不敢越雷池半步,其创新个性受到压抑和扼制。因此,在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中,我们要改变过去强调知识传授的倾向,注重科学探究精神,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过程,学习科学探究方法,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实践能力以及创新意识。近年来我们致力于建构“自主——探究”教学模式的研究,以学生独立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为前提,以教材为基本探究内容,以学生周围世界和生活实际为参照对象,为学生提供自由展示、质疑、探究、讨论的机会。学生通过个人、小组、集体等多种解难释疑活动,将自己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要求教师通过各种措施和途径,把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发现、探索、研究等认识活动凸显出来,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由此,构建“主 体——探究”教学模式的结构为:课前预习——展示评价——突破探究——测评反馈——反思交流。
二、“自主——探究”教学模式体现的特征
“自主——探究”教学模式本着“以学生发展为本”、“教为学服务”的思想观点,想方设法调动和发挥学生自身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挖掘自主探究学习的潜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自主探究教学具有以下几个特征:
1、学生主体的参与性
学生积极地参与学习过程是自主探究教学最主要的特征。没有学生的积极参与,就没有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自主探究教学主张教师必须尊重学生,重视学生的兴趣爱好,尽可能地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从而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教学中,教师要始终鼓励学生自主地操作、尝试、交流、评价、讨论、质疑、解惑,把学习的时间和空间真正的还给学生,从而形成一种生动活泼的学习局面。
2、师生关系的民主性
心理学家指出:胆怯和过分的自我批评的心理状态是妨碍创造的最危险的敌人,而勇敢和自信是创造个性中最重要的特征。在教学中,首先教师要转变观念,以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的角色参与到学生的学习活动之中,从而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给学生以心理上的安全感。其次,教师要充分尊重和信任学生,把他们看成知识的主动探索者,创设和谐的氛围,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再次,教师要尊重学生的异见、宽容学生的误见、鼓励学生的创见。使学生在教师热爱、尊重和期待中激起强烈的求知欲,从而使学生积极地学习、主动地探索、大胆地创新。
3、教学效果的有效性
强调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同时,不能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要引导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参与知识形成的过程,揭示学习思维的过程,让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敢疑、敢问、敢想、敢说的良好学习品质,启迪他们的智慧,提高他们的思维品质,真正使学生好学、乐学、会学。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学和教育的艺术和技巧就在于发挥每个儿童的力量和可能性,使他们感到在脑力劳动中取得成功的喜悦。”学生学习的成功感是学生完成某项任务后产生的一种自我满足、积极而愉悦的情绪状态。让学生体验和享受成功的愉悦是学生的心理需要,有利于增强学习的自信心,也是学习的内隐动力,能促进思维活动。学生的主体参与和主动探究,减少了课堂浪费的现象,有效的利用了课堂的时间,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学习兴趣,并且在教师鼓励、赞赏和有效的评价中,学生能体验成功的愉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得到保证。
三、“自主——探究”教学模式的操作方法
1、课前预习
预习是主动探索,获取知识的过程。(1)自学提纲的编写 同学科组教师通过集体备课,在研究探讨教材后制定出自学提纲提前一天告之学生。(2)自主学习学生根据教师安排的自学提纲主动地运用学过的知识、方法去分析理解将要学习的内容,并在此过程中,认识新旧知识的联系和差 别,增大思维量,锻炼自己把知识进行比较、归纳、综合的能力。因此,在预习中,教师提醒学生一定要自己独立阅读,独立思考,找出要学的新知识与他们已有的旧知识的联系,把握住要学的新知识的重点、难点及关键,应该怎样去理解。学生预习的情况如何,将直接影响第二天课堂学习效果如何,所以,教师如何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十分重要。
2、展示评价
(1)展示成果 分组展示自主学习成果,交流学习心得,提出问题。教师要让学生充分的展示、表演,小组间的展示可以展开竞争。(2)师生共评 以学生为主,对自主学习的结果进行评价,通过评价,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分析进一步深化,发现问题所在。
3、突破探究
(1)质疑解难 教师要针对学生发现的问题以及存在的问题展开突破,引导学生自主合作、讨论交流。要求突出重点,分散难点,师生互动,群策群力,教师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和引导者。(2)拓展迁移 让学生在探究中体会知识的实际意义,在讲、练中学会知识的应用和迁移。以教材为依据,以学生实际为出发点,以学生接受性为尺度,挖掘问题的多向性,设计具有拓展性、开放性、探究性的问题,为每一层次的学生设计可选择的空间,人人都能参与、人人都有收获。让每个学生都体验和享受成功的愉悦,激励求异思维,让每个学生都成为探索者、创造者,发展创新思维。
4、测评反馈
4(1)独立测评 学生在下课前独立完成教师设计的测评题,依据学生的完成情况对课堂教学效果作出评价。测评题的设计要有层次性,题目的选择要典型、适度和适量。形式以32K讲义为主,也可以利用投影和多媒体课件。(2)及时反馈 教师要及时反馈信息,矫正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培养和提高学生自主、积极的学习态度和竞技状态。测评和反馈要突出课堂学习要点、查漏补缺,帮助学生巩固学习效果。
5、反思交流
(1)反思回顾 教师要引导学生反思与回顾,可从两方面进行,一方面是对知识本身的小结,加深学生对知识的记忆、理解和内化,促进新知识结构的形成与加固;另一方面则对学习方法进行反思与回顾,让学生画知识结构图或画学习流程图。让学生在一次次的自我反思中,不断总结经验,归纳学法,能够迁移并发现和提出更为复杂的问题,获得成就感,为新知识的学习奠定自信的基础。(2)小组交流 教师要对本课的教学作出深刻细致的教学反思,教学反思要求教师要敢于和善于突破、超越自我,不断地向高层次迈进。反思的材料要在第二天的教学晨会上交流探讨。
四、“自主——探究”教学模式的载体——教师的“三级备课”。
一备课前自学提纲。课前备课的目的在于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目标,设计学习活动,让学生明确自己要学什么和获得什么,让学生在做中学,在学中做。
二备课堂教学环节。课堂备课的主要任务是明确学生在自我学习中的重点和难点,突出重点和突破难点,并在如何实现知识的应用和迁移上下功夫,要把课堂教学转变成学生展示探究、交流提高的阵地,三备课后教学反思。教学反思的意义在于科学的“扬弃”。教学反思的过程实际上是教师把自身作为研究的对象,研究自己的教学观念和实践,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教学观念以及教学效果。通过反思,教师不断更新教学观念、改善教学行为、提升教学质量。
五、“自主——探究”教学模式的实施构想
1、实验阶段:2007年9月------2009年7月,学校在七、八两个年级组进行实验。通过三个学期的实施,已经取得初步成果,教育局教研室多次在全市课改工作会议上给予表扬,分管教学的副局长多次亲林现场予以指导,并号召在全市推广,经验材料在全市课改工作会议上展示。
2、推广阶段:2009年9月始将在全校推广,并邀请上级领导指导和兄弟学校现场观摩,以使我们的课改工作不断进步,不断走向成熟。
六、“自主——探究”教学模式的思考
1、“自主——探究”教学模式是以现代教育理论为基础,以素质教育要求为指导,以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学生探索精神、刨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目的课堂教学模式。该模式对改革和优化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对实施素质教育具有现实意义和实践运用价值。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学习由“被动”转为“主动”,既注重对知识的掌握,更注重获取知识的体验与感受,重视为学生提供尝试、探究、交流、实践、表达等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参与机会。
2、在实施“自主——探究”教学模式时,要把握好教师的引导、参与学生自主探究之间的相对平衡,要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这是该模式构成的前提,而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生活经验、年龄特点的已有的知识水平,是该模式的基础和关键。另外,充分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不急于求成,给足学生探究的时间和空间,则是“自主——探究”教学模式的保证。
3、自主——探究”教学模式各环节的操作要很好的把握一个“度”字,否则,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很难得到保证。我们在实施的过程中就遇到过不少问题,问题的出现给我们带来新的思考,以便我们及时的修正。以“课前预习”环节举例,预习题的数量要适度,过多学生忙不过来,影响预习效果,在展示评价环节就会耽误很长时间,影响主题探究的学习效果;过少就起不到预习的效果。预习题的难易程度要适度,太难了,造成学生抄袭的现象,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太容易也不能达到预习的目的,应根据课时教学内容合理设置一些基础性的、有知识梯度的、和教学内容能链接一起的预习题。再如,有的教师在指导学生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时耗费时间太多,导致课堂学习任务无法完成,造成低效课堂的出现。
新的课堂教学改革给我们每个人提供了机遇也带来了挑战,我们应该摆正自己的位置,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认真地帮助学生确立能够达成的目标,激励学生完成富有挑战性的任务,引导学生创设融洽和谐的学习氛围,真正落实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把“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逐步变为现实,与学生一起在实践中学习,在反思中提高,与新课程一起成长!
第五篇:高中数学教学中微探究的实践与思考
龙源期刊网 http://.cn
高中数学教学中微探究的实践与思考
作者:杨林军
来源:《考试周刊》2014年第02期
摘 要: 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课堂实践中,探究性教学已成为数学教学的重要方式.然而反思当前数学课堂教学,发现存在一些误区:要么为了探究,忽视内容;要么刻意探究,忽视学情.针对这些问题,在教学实践中作者结合探究活动中教师与学生的思维、行为等特征,以“一次满意的探究之旅”,开启微探究的“研究之路”,努力摸索、提炼探究学习的方式、方法,保障探究学习的效度,切实提高探究活动的有效性.关键词: 高中数学教学 微探究 探究活动
一、研究之缘——现象反思
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我们可喜地看到自主探究已进入寻常课堂,但是,通过大量的课堂观察,我们发现许多教师在探究活动中实施方式、手段、主动性上出现了偏差和异化的情况.1.现象一:为了探究,忽视内容.有的教师为了探究而探究,似乎不这样做,就会有“灌输”之嫌.于是,不该探究的也探究,探究成了一种浮华的热闹.[案例]我校青年教师大比武活动,《两角和与差的余弦》是其中的一个课题,教师A设计了如下一组探究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