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发挥作用的调查与思考调研方案0
在服务“双带动”发展战略实践中
如何发挥党外代表人士队伍作用的调研方案
一、目的要求
党外代表人士队伍是我县人才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服务科学发展实践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基于此,通过开展专题调研活动,进一步掌握这支队伍发挥作用的具体状况,深入分析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下一步工作的对策与建议,从而在一个新的层面和新的高度上审视这支队伍在全县发展大局中的作用定位,以及充分发挥作用的新思路和新途径。对调研活动主要把握这样几点:一是坚持在推进“双带动”发展战略实施的背景下开展调研。二是注重从政策引导、工作平台、组织保障等方面研究如何发挥好他们的作用。三是在争取上级支持上研究如何加强队伍建设和发挥作用。
二、方式方法
一是分层面召开党外代表人士座谈会,深入讨论发挥作用问题。二是召开有关部门负责人座谈会。共同探讨下一步思路,研究如何从组织领导方面推动工作。三是与代表人物个别座谈,听取他们的意见建议。
三、时间安排
调研活动计划月日开始,确保按时完成任务。
四、保障措施
一是成立调研活动领导小组。由部主要领导任组长,分管部长任副组长,抽调2名同志做具体工作。二是制定具体调研活动方案。拟定调研题目、调研提纲和调研活动计划。明确分工和责任。三是拟定参与调研活动人员范围。提前通知每个人做好各项准备。四是确定调研报告撰写小组成员,拟定调研报告撰写提纲。
年月日
第二篇: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的思考
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的思考
今年2月,中共中央颁发了《中共中央关于加强新形势下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的意见》,明确提出了新形势下加强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的指导思想、工作原则、目标任务和政策措施。尤其是对党外代表人士的发现储备、教育培养、选拔任用和管理等提出了具体要求。并且还对加强和改善党对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的领导提出明确要求。要求各级党委要高度重视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把党外代表人士培养选拔使用作为政治责任,从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高度抓好落实。要健全工作机制,加强统筹协调,完善党委统一领导、统战部门牵头负责、各有关部门和社会团体密切配合的工作机制。要支持民主党派、工商联和有关社会团体在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中发挥作用。这充分体现了中共中央对统一战线和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工作的高度重视,也为推动当前和今后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作了有力指导。对于我们在座的各位非党干部来说,这也是我们发展事业的一个良好的契机。
一、新形势下加强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的重要意义
新形势下,加强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提升党外代表人士“代表性”,充分发挥他们的政治、社会和经济功能,对进一步推动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健康发展显得尤为重要。
1.加强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是完善我国政党制度,巩固统一战线的需要。2.加强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是党外人士履行政治职能,推动科学执政、民主执政的需要。3.加强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是充分发挥人力资源优势,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加强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高度重视党外人才资源开发,为优秀党外人才提供更广阔的施展才华、实现抱负的舞台,充分发挥党外代表人士的示范带动作用,切实做到凝心聚力、集智引才,使他们为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作出更大贡献。同时,只有充分发挥党外代表人士的群众联系优势,以其联系群众为依托,广泛吸纳和反映来自社会各方面、各阶层的意见与建议,为他们提供利益表达、利益诉求的渠道,才能进一步协调社会关系、化解利益纠纷,实现社会和谐。
二、我国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现状
近年来,在中共中央和各级党委的重视和关注下,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取得一定成效,队伍总体情况较好,大批优秀党外人才脱颖而出,为我国的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经济发展做了重要贡献,也为我们这些党外干部的发展树立了良好的榜样,给予了我们干事创业的信心和动力。但是,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在实际工作中仍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
一是对党外代表人士队伍的观念有待转变。在一些地方党政领导干部对我国长期以来实行的统战政策及其工作方针,人才观念相对滞后。部分党内领导干部存在着“党外干部缺乏经验、难选难用”、党外干部的培养选拔是权宜之计的错误观念,对党外代表人士的选拔任用存在心理认同和接纳障碍;部分干部错误的把党外代表人士视为“政治花瓶”、“官场摆设”,是应对结构需要而设立的。对党外代表人士的参政议政、民主监督等政治权利缺乏正确的对待心态,将其视为走过场、做样子。而对党外代表人士的安排任用,部分领导也存在着诸多不情愿、不信任、不放心的情况。
二是党外代表人士成长渠道不畅,队伍建设工作机制有待健全。近年来,中共中央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文件以促进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的进一步发展,但在具体的选拔程序、培养途径、任用标准上仍不够规范和明确。在进行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工作的过程中,职责混淆、分工不明、沟通不畅的现象仍普遍存在,对于党外代表人士的使用也不够大胆。
三、新形势下进一步加强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的对策思考
新形势下,必须进一步加强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针对建设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综合考虑:
1.提升思想认识,创新工作理念,增强对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工作的自觉性。各级党委和政府必须要用发展的眼光和严肃的态度来对待党外代表人士队伍的建设工作。各级党委应从
队伍建设与我国基本政治制度的关系、与完善多党合作、巩固统一战线的关系、与扩大群众基础、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关系,对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的必要性和迫切性进行深刻领会和准确把握。将加强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作为推进科学发展的重要力量支撑来抓、作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基础工程来抓、作为实现人才强国的重要战略举措来抓、作为各级党委的重要政治责任来抓,始终坚持把加强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放到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中去谋划和推进,积极作好各级领导干部的思想教育和引导工作,让其深刻认识到党外干部也是干部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而摒弃党内某些干部存在的“优秀份子都入党,党外没有好人才”、“职位那么少,党内人才优先照顾”的片面思想观念,切实克服把民主党派当作“花瓶”或形式主义的做法。在培养、选拔和使用的标准和程序上,始终坚持党外干部与党内干部同等重视,同样对待的作风。对干部的总体要求、责任权利、任职迁调等方面要一视同仁,对于我们在工作中做出的成绩要及时给予认可、尊重和保护。
2.完善推荐选拔制度,营造党外代表人士优良工作环境。一是要抓好后备人才队伍的动态建设,建立党外代表人士信息管理系统,对党外代表人士的各类信息进行全面收集、综合分析、归类入档、定期更新,形成分类分层人才库,二是要拓展视野,改进党外代表人士选拔推荐制度。抓好源头,注重基础,进一步拓宽党外代表人士来源的渠道,把选拔推荐党政领导干部的做法延伸到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中来。突破区域、部门、行业、所有制等选人方式,加大中青年党外代表人士选拔比重,加强以县乡为基础的党外干部的物色选拔,增强对新社会阶层代表人士推荐的工作力度,拓宽从“两新”组织、行业商会等领域发现党外人才的新途径,探索实现人才选拔的宽领域、广覆盖。三要完善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的其他相关工作机制。把党外干部的推荐选拔、培养使用、考核评价纳入干部队伍建设的总体规划,列入党委的重要日程,纳入党政工作目标责任考评体系,努力形成政策完善、权责明晰、机制健全、程序规范、运行科学的工作格局。郑州市委制定下发《关于进一步完善市委领导同志与党外人士联谊交友制度的意见》,市委领导定期与党外代表人士谈心、交流思想,通过建立健全“双月座谈会”、对口联系、情况通报、重大问题协商、走访慰问、暑期恳谈、餐叙等各项制度,及时了解掌握党外人士的思想、工作情况,认真听取他们的意见建议。郑州市还充分发挥统战部门“党外人士之家”的作用,积极为党外代表人士工作生活创造良好条件。帮助民主党派和工商联增加了办公经费,改善了办公条件。
3.强化培养教育,拓宽使用渠道,提升党外代表人士队伍综合素质。一是培训内容要有层次化。注意把党外代表人士的政治性、专业性和群众性进行有机统一作为培训课程设置的出发点,以基础理论为基点,注重政治素养、统战政策、领导能力的培养。针对社会热点问题和敏感问题加强思想认识上的沟通和理解,提高党外代表人士认知深度,增强他们的政治敏锐性,使他们在大是大非问题上保持清醒头脑、做出正确判断,从而增强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自觉性。二是培训形式要多样化。要以各级社会主义学院为主阵地,进一步加强社会主义学院正规化建设,挖掘特色课程,逐步建立起统一战线、多党合作、参政党建设等具有特色的优势学科,努力将其打造成为统一战线的人才培养基地、理论研究基地和方针政策宣传基地。三是培养过程要重能力。必须通过设台阶、渐进式、小步快走的培养方法,尽可能为党外干部提供完整的成长链,将挂职轮岗、干部交流、实职安排、政治安排等实践形式融入培养过程,尽可能为党外代表人士提供实践锻炼的机会和施展才华的舞台,满足不同层次、不同领域、不同类型的党外代表人士实践锻炼的需要。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对综合能力较强,具备任职条件的党外代表人士应大胆使用。在任职条件上,要将原则性和灵活性相结合。对社会知名度较高和群众影响力较大的党外代表人士,可以考虑进行政治安排,而稍微降低对其组织协调能力和年龄限制等要求。而对于年纪较轻,组织协调、合作共事能力较强的党外代表人士,可以考虑对其进行实职安排,充分发挥其所长,逐步提高他们的组织领导、政治把握、合作共事等能力。郑州市委组织部、统战部联合下发《关于进一步做好培养选拔党
外干部工作的意见》,在全市各级统战系统开展“万人培训”活动。坚持每年举办一次县处级党外领导干部培训班、党外骨干成员培训班、新阶层代表人士培训班等主体班次,以及宗教教职人员等特色培训班,还采取以会代训、外出考察和选送培训等多种形式,对4035名党外代表人士进行培训。落实好各民主党派、工商联负责人和无党派代表人士中心组学习制度,每季度开展一次集中学习活动。
让党外干部任正职成常态化。
党内干部、党外干部,都是人民公仆。配备非中共干部,不是为配备而配备,而是打开视野,一把尺子量人,最大限度地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为发展提供强大的人才支持。2008年江苏省两位“党外厅长”的“登场”,被外界普遍认为是一个具有标志意义的事件,标志着江苏党外干部培养选拔工作的新突破。“提拔党外干部并不是为提拔而提拔。”江苏省委组织部部务委员、干部一处处长庄同保表示,配备党外干部,不是“硬配”,而是为最大限度地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党内干部、党外干部,都是人民公仆。选拔干部说到底,是要着眼于发展,为发展提供强大的人才支持。”
第三篇: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调研报告
立足党和国家工作大局,加强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是党中央提出的一项战略任务。我们要把加强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列为今后一个时期统战工作的重中之重,为湖南的科学跨越、富民强省培养造就一大批高素质党外人才。
一、正确估价湖南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现状
近年来,全省党外人士队伍不断壮大。省市县三级政协党
外人士的安排均达到中央规定的比例要求,党外人士担任各级人大代表、人大常委、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的比例也逐届提高,全省实职安排的党外干部总数1.4万人,其中县处级以上党外领导干部1911人,省市县三级政府领导班子党外干部全部配齐,省市两级法院、检察院领导班子党外干部基本配齐,省市县政府工作部门和乡镇政府党外正职220名。党外代表人士队伍整体素质不断提升,队伍结构不断优化,党与党外人士合作共事关系不断改善,大批优秀党外人才脱颖而出,在湖南经济社会发展各个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二、湖南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也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主要表现在:
思想认识有待进一步提高。有的党政领导干部对统一战线理论方针政策学习不够,对多党合作制度重视不够,成为影响和制约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的突出问题。主要表现在:一些同志思想认识存在误区,认为班子中不配备党外干部也不影响大局,将安排党外人士作为一种政治摆设来看待,将党外领导干部作为“花瓶”来使用;一些同志政治胸怀不够宽广,认为“优秀人才都在党内,党外没有人才”,“党外干部挤占党内职数”的抱怨心态也在一定程度上存在;一些同志工作态度不够积极,个别地方以文件贯彻文件、以会议落实会议,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忘掉,中央和省委强调就抓一阵、不强调就放一边。
工作覆盖面有待进一步拓宽。目前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工作的重点还是以体制内的工作对象为主,主要分布在科教文卫等体制内领域,与体制外的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等缺乏规范有效的联系渠道,存在工作视野窄、选拔渠道不畅等问题,以致所选拔的党外代表人士缺乏广泛性和代表性。诸如注册会计师、外资企业的管理技术人员、自由职业人员、港澳中产阶层和专业人士等领域中一大批代表人士未能及时进入我们工作的视线。
基础工作有待进一步夯实。党外后备干部队伍建设还存在薄弱环节,人物储备不足,民族、宗教等领域尤为突出。党外代表人士数据库建设水平不高,党外代表人士数量不够充足,分级分类不够精细,离建设统一规范、数据完备、科学管理、操作便捷的数据库目标还有不小差距。调查研究还不够深入,对各领域党外代表人士的总体情况掌握得不够准确、全面,尤其对宗教、新的社会阶层等领域情况的了解远远落后于其代表人士涌现的速度;对党外代表人士成长规律的认知有待提升,对党外人物工作的特点特别是发展趋势缺乏深入的研究。
工作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主要表现在:物色发现党外人才缺乏规范性,由于对各领域党外人士缺乏相应的、可操作性的评价程序和标准,少数地方尚未建立常规性的、规范的党外代表人士物色发现机制,尤其是体制外的党外人士的物色发现随意性强,缺乏必要的载体、手段和方式;教育培养缺乏针对性,相当一部分市县未能根据党外代表人士的职业特点、知识结构、能力水平、岗位要求和培养方向进行分级分类培训,重视共性需求,忽视个性需求,教育培训的针对性、实效性不强;选拔使用缺乏科学性,一些地方和部门在安排党外人士时违背了党外人才成长规律,缺乏科学的评价标准和选任程序,甚至凭领导亲疏好恶和印象深浅选人,选人用人识别不准、考察不深、了解不够,不讲条件、不论标准、不走程序、越级安排、破格提拔等现象仍然比较普遍;监督管理缺乏严密性,对党外代表人士的监督管理存在不严格、不规范、不及时、不到位的现象。
三、科学把握当前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工作的新特点
在思想引导一致性与人物价值观念多样性的关系方面。新一代党外代表人士普遍具有接受新生事物快、眼界开阔、思想活跃的特点,他们给统一战线注入了生机与活力,但在这个社会价值多元化日益明显的时代,怎样巩固党与党外人士的共同思想政治基础,引导党外代表人士坚定不移跟党走,做到“关键时刻站得出来,使得上劲,帮得上忙”,给我们带来了新的挑战。
在政治资源有限性与政治诉求强烈性的关系方面。新一代党外代表人士政治诉求日益高涨,希望得到更多更高层次的政治安排和实职安排,而目前能提供的岗位十分有限且不可能无限制增加。因此,怎样对有限的政治资源进行科学配置,尽可能地满足党外代表人士的合理政治诉求,是我们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
在工作手段单一性与人物构成复杂性的关系方面。当前统一战线涉及领域越来越广,党外代表人士队伍成员身份越来越复杂,有国内的也有国外的,有体制内的也有体制外的,有唯物
主义者也有唯心主义者,迫切需要有适应各种身份特点的多样化工作手段和方式。而目前我们在教育培养上缺乏有针对性的措施,在选拔任用上缺乏更灵活的机制,在考核评价上缺乏更管用的办法,需要我们进一步健全和完善。
在现代公民社会中人物大众性与传统意义上人物权威性的关系方面。由于现代社会提倡的是团队分工协作精神,淡化个人影响,新
一代党外代表人士呈现出普通性大众性的趋势,不像建国初期的老一代旗帜性党外代表人士那样影响大、威望高,能够做到“振臂一呼,应者云集”,这就对我们做好新时期党外人物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一方面要加强对党外代表人士的教育培养,帮助增强其代表性;另一方面要注重扩大工作覆盖面,将更多优秀党外人士纳入到我们的视野中来。
在政治资源配置均衡性与民主政治竞争性的关系方面。我们作党外代表人士政治安排时必须对各方面代表人士统筹兼顾、综合平衡。近年来,各党派、各团体在政治安排和实职安排上的竞争日趋激烈。如何有效避免无序竞争,实现政治资源的动态均衡,是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面临的一个新的亟待解决的问题。
四、努力提高湖南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的科学化水平
深化认识。要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政治发展道路的高度来认识加强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的重大战略意义。党与党外人士长期合作,各党派、各民族、各阶层、各团体和社会各界人士共同参与国家政治和社会管理,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经验总结,是我们国家的政治和政党制度的重要特点和独特优势。一大批党外代表人士的不断涌现、成长和参与,正是确保我国政治制度和政党制度不断巩固发展的关键。要从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高度,来认识党外代表人士团结引领作用。党外代表人士政治上坚定、专业上突出、群众中认同,其代表性是政治性、专业性、群众性的有机统一,在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方面,对于所联系的成员和广大群众有着独特的引领作用。要从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凝心聚力、集智引才的高度,来认识党外代表人士的示范带动效应。党外代表人士或专业成就突出,或学术造诣很高,或实业实力雄厚,社会贡献和影响力都很大,既是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参与者、实践者、受益者,又是探索者、开拓者,能够带领群众实践和推动科学发展。
把握基本原则和关键环节。按照党和国家人才工作的总体要求,加强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抓住四个主要环节。四项基本原则是:坚持党管人才与发扬民主相统一,坚持培养为重和以用为本相促进,坚持严格要求和热情关心相兼顾,坚持统筹推进与突出重点相结合。四个主要环节是:要把握发现这个前提,打牢培养这个基础,抓住使用这个关键,强化管理这个保障。
加强组织领导。积极构建协调统一的大人物工作格局。充分发挥统战部的牵头协调作用,以大统战格局的完善推动大人物格局的形成。充分发挥各有关单位的职能作用,形成一个职责明确、运转顺畅、环环相扣的工作流程。充分发挥所在单位、民主党派和有关团体的源头性、基础性作用,形成队伍建设的内生机制。充分发挥社会各方面力量的积极作用,争取广泛支持,最大限度地开发利用好党外人才资源,形成协调统一、规范有序的大人物工作格局。加大宣传力度。进一步展示党外人士服务科学发展过程中涌现的先进人物和事迹,扩大党外代表人士的知名度和影响力,进一步提高各级党委和全社会对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重大意义的认识,营造有利于党外代表人士健康成长的社会环境和舆论氛围。深化调查研究。要将调查研究作为加强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的先导工程抓紧抓好,对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中的重大理论政策和实践问题,深入研究、联合攻关,努力形成高质量、有分量的研究成果,为完善政策、创新政策、落实政策奠定坚实基础。
第四篇:对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的思考
对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的思考
一、充分认识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工作的重要性和复杂性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多党合作就是人与人之间的合作,是高层次代表性人士之间的合作,这种合作的政治格局的保持、合作水平与层次,既取决于执政党的面貌,也取决于党外代表人士的整体素质。21世纪是实现中华民族全面振兴的世纪,面对国内建设的改革攻坚和国际形势的风云变幻,只有建立一支关心、支持、拥护共产党领导的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多党合作的政治局面才能不断巩固和发展。因此我们必须从政治的高度,进一步提高认识,统一思想。
一方面,从国内社会发展趋势看,党外代表人士队伍的作用将会更加重要。在计划经济时期,各个阶层、各个方面都能够完全纳入行政管理体系,党和政府与社会之间是直接整合的关系。伴随改革的深化和社会的转型,许多单位人成为流动的社会人,整个社会将逐步走上法制化轨道,行政干预越来越少,市场化程度越来越高,在党委和政府间接整合社会力量的情况下,只有把各个方面、各个层次的党外代表人士牢牢抓住,才能更好地坚持和加强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另一方面,从国际政治斗争看,加强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对于抵制“西化”、“分化”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独联体一些国家先后发生了所谓的“颜色革命”,在很短时间内不费一枪一弹夺取、更换了政权。“颜色革命”爆发的原因,从根本上讲固然有这些国家自身深刻的社会 历史背景和根源,但国外势力不惜重金收买、培植“代表人士”发动群众反对政府,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虽然我国的历史和现状与这些国家有很大不同,但在国际政治斗争愈演愈烈的情况下,特别是在经济全球化、信息社会化加速发展的条件下,党外人士成长的环境越来越复杂,其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日趋多样化,只有不断加强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才能确保他们更好地与共产党合作共事。
二、党外代表人士队伍的现状及特点
从党外人士自身的层面来看,主要有以下四方面特点:
(一)视野开阔,思维活跃,但政治素质显弱。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民主政治建设取得了很大的成就,民主气氛空前浓厚,党外代表人士不仅有较多的机会接触外来的新思想、新观念,而且能在越来越公平、合理的社会环境中互相竞争、人尽其才。因而他们的思维比较活跃,不乏敏锐的分析判断新事物的能力和开拓创新的精神,工作热情高涨;同时具有盼望国富民强的社会责任感,更保持着对新事物孜孜不倦的探索追求。但是,一些党外代表性人士,由于缺乏与我们党长期合作共事的经验,没有经历过重大政治斗争的考验,对于统一战线和合作共事的优良传统理解得不够深、不够透,在当前改革开放的复杂环境中,容易受到各种错误观点和思潮的影响,产生认识上的偏差。
(二)文化程度和专业水平较高,但参政议政和组织协调能力有待提高。就XX县党外人士整体而言,具有中高级职称和大专文化程 度以上的人员较多,他们在各自领域大都颇有建树,但是长期的业务工作和专业研究,使他们对自己承担的参政议政、传达社情民意的责任有所放松,主动接触社会不够。与老一辈相比,他们参政议政和社会活动能力稍显不足,有的甚至只是个政治“花瓶”。
(三)代表性更为广泛,但“旗帜性”人士相对缺乏。新时期新阶段,新社会阶层的出现,党外知识分子的扩大,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的剧增,使得党外人士与过去相比,范围在不断扩大,数量在成倍增长,涉及的社会层面也越来越广,他们的思想意识、政治理念、竞争意识更强,为新一代党外代表人士的产生提供了可靠保证。但是,随着老一代党外代表人士的淡出,由于种种原因,我县新一代的党外代表人士还没有大批成长起来,在一些领域中明显缺乏“旗帜性”的党外代表人士,部分新产生的党外代表人士的个人知名度、社会影响力,难以与老一代相比,影响了党外代表人士队伍的新老交替和政治交接。
(四)政治上的要求更加强烈,但功利性倾向有所抬头。党外代表人士普遍拥护和肯定党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他们对当选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参与人大、政协的工作表现比过去更为积极。但是,知识分子传统的“君子不言利”、“重义轻利”观念,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发生了很大变化,对物质利益的追求明显增强。也有一少部分党外人士,存在为自已披上政治外衣容易办事、容易升职的想法,尤其是一部分非公制经济人士热衷政治安排的目的带有功利性,考虑个人地位、个人利益的因素偏多。
从党外人士的选拔管理层面来看,主要存在以下三方面问题:
(一)、一些领导干部对党外人士安排的重要性、必要性缺乏应有的认识。有的领导干部还存在一些不正确的看法,如“优秀的都入党了,没入党的不够优秀”,“非党干部就应姓„副‟,不能安排正职”,“有党外人士监督,工作起来放不开手脚”等等,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党外人士的安排使用,也影响了他们的工作积极性。所以,很多党外代表人士特别是进入领导班子的党外干部都强烈要求入党,这是党外代表人士队伍思想不稳定的重要原因。
(二)、党外人士管理机制还不完善。表面上党外人士的管理由各级统战部门负责,但事实上,但由于缺乏文件的硬性规定,约束力不够强。统战部门长期只能听其诉说衷肠,而无能力为其解决很多实际问题,时间一长,党外人士觉得统战部这个娘家无职无权,逐渐降低对统战部门的信任度和依靠度,这十分不利于党外代表人士队伍的建设。
(三)、党外代表人士后备人才库储备不足。一是年轻干部总量不足,有些地方平时对年轻的党外代表人士教育培养不够,选拔的党外代表人士年龄偏大;二是有行政工作经验的党外代表人士较少;三是一些党组织不注意做好党外干部入党的劝留工作,对确实优秀,符合入党条件但因工作需要留在党外的干部,也没有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
三、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的方法和途径
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是统一战线一项重要的基础工作,是党与党外人士合作共事延续发展的必要保证,是进一步加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建设的现实需要。我们不仅需要从根本上 解决好认识问题,还必须以识才的慧眼、用才得气魄、爱才的感情、聚才的方法,把各类优秀的党外代表人士聚集到党和国家的各项事业中来。
(一)、严格标准,广泛选拔。新时期,党外代表人士的产生机制、所处的社会背景,都明显不同于战争年代和建国初期,因此,在工作方式、方法以及物色判断标准上都应有别于过去。首先,要明确党外代表人士的标准。应从政治把握能力、参政议政能力、组织领导能力、合作共事能力四个方面来要求和衡量,同时党外代表人士还应具备社会影响大、人格形象好、奉献精神强的特点。其次,要开阔视野选人。要突破部门、行业、所有制等限制,实现人才选拔的宽领域、广覆盖。引入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建立一批既有动态性又有相对稳定性的多方面、多层次,具有梯次年龄结构的党外后备干部队伍。在物色确定党外代表人士人选时,不能简单地为物色而物色,应该按照一定的程序,建立起必要的考察制度,按照标准,严格把关。要坚持科学评价,完善各领域党外代表人士评价体系,综合运用单位推荐、民主评议、群众测评等方式,以评价的科学性保证人选的高质量。
(二)、加强培养,提高素质。党外代表人士作为统战工作的对象,不再仅仅具有原先意义上业务骨干、管理干部、爱国人士、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等单纯的社会角色,他们还要作为某一层面社会群体的代表参与国家公共事务管理,应该具备较强的民主监督、政治协商、参政议政的能力。因此应加强对党外代表人士的教育培养,不断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素养和参政议政水平。要把党外代表人士的培养纳入干部 队伍建设的总体规划,使党外代表人士的培养更具权威性,规范性。首先要狠抓基础理论培训。要加强与组织部、人事部门和各级各类党校、行政学院及大专院校的联系,每年有计划地选送一些优秀的党外人士去学习深造。对党外人士的培训,必须突出政治引导,帮助他们善于从政治上认识和处理问题,不断提高其政治理论和思想修养。其次要多为党外人士提供参与社会活动、知情出力的机会。要创造条件,有意识地安排党外代表人士参加一些社会性活动,或做一定的政治、实职安排,积极为他们铺台阶、搭舞台、压担子,帮助他们在实际工作中加强锻炼,尽快提高组织领导水平,增强政治和社会活动能力。
(三)、大胆使用,合理安排。适时地发现优秀人才并进行安排使用,是发挥党外代表人士作用的关键,有培养无使用,必将造成党外代表人士积极性的消退。要建立统战部门与组织部门协同配合的工作机制,实现党外代表人士安排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双方联合制定规划、联合进行部署、联合进行推荐、联合组织考察、联合督促检查,做到在党外代表人士的培养、推荐、使用上目标同设、人选共选、责任共担,真正形成合力。在党外代表人士的安排使用上,要正确处理党外代表人士的先进性与代表性的统一,既要从党的事业大局出发,正确看待党外代表人士的先进性,不降格以求,又要充分考虑体现广泛的代表性,不求全责备。对长期在业务技术、教学科研岗位工作的党外代表人士,在使用上可走先政治安排,后实职安排的路子,使他们先在人大、政协组织中获取一定的社会活动经验和参政议政能力,以便将来一旦走上行政领导岗位,就能较快适应领导角色,较快成熟起来。对那些已进行实职安排的党外干部,要在政治上充分信任,工作上积极支持,生活上热情关心,真正使他们有职有权有责,能够各显其才,各尽其能。要建立健全重大事项通报制度、民主协商制度和特约“四员”聘任制度等,不断扩大党外人士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积极发挥他们的“专家”、“智囊”优势,推进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
(四)、密切联系,周到服务。要做好党外代表人士工作,就要加强与他们的联系沟通,广交深交党外朋友。古人云:“唯有深交才能言重”,与党外人士交朋友,有利于创造宽松和谐的氛围,使党的方针政策如春雨润土般深入人心。各级领导干部要坚持与党外代表人士联系交友制度,通过座谈会、谈心会、走访等形式,经常与他们交心谈心,从感情上拉近距离,进而取得政治上的认同。统战部门要建立重点党外人士定期走访制度,包括节日慰问,伤病探望等,这种形式,宽松亲切,“润物细无声”,常常一次走访胜过多场会议的说教。在与党外人士的沟通联系中,除了做好了解情况、听取意见,加强思想教育工作,更重要的是树立服务意识,对党外代表人士提出的意见建议,及时向有关部门反映,对党外代表人士工作,生活中遇到的困难问题,及时帮助协调解决,用实实在在的服务,推动和促进党的各项方针政策在党外人士中得到落实。
(五)、规范管理,注重监督。当前在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中,人们关注较多的是如何培养和使用,对管理和监督,尤其是监督上讲得不多,这样的情形,将不利于党外代表人士的健康成长。因此,我 们应在抓好党外代表人士安排使用的同时,做好党外代表人士的管理和监督工作。统战部门和组织部门要肩负起党外代表人士的管理监督责任,主动与纪检、监察、司法、信访等部门和党外代表人士所在工作单位进行沟通联系,形成多层次、全方位的管理监督体系。要健全完善党外代表人士考察、评价、监督和激励机制,运用个人述职、民主评议、定期考核等多种方式,全面了解党外代表人士的德、能、勤、绩、廉状况,着重掌握他们的政治表现、思想状况、履行职责和廉洁自律情况。对于存在问题的党外代表人士,要及时予以纠正和处理,切实保证党外代表人士队伍的纯洁性。
第五篇: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的思考心得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党外代表人士队伍,是巩固发展爱国统一战线亟待研究解决的一个重大课题。当前应着重研究解决好以下几个问题。
一、正确把握历史条件的发展变化,切实把加强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摆上重要位置
从总体上看,各级党委、政府和统战部门对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比较重视,但也有的单位和领导干部重视不够。要解决好这一问题,必须从坚持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事业和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高度,进一步提高认识,统一思想。
(一)从社会发展趋势看,党外代表人士队伍的作用将会更加重要。在计划经济时期,各个阶层、各个方面都能够完全纳入行政管理体系,党和政府与社会之间是直接整合的关系。伴随改革的深化和社会转型的进程,许多单位人成为流动的社会人;整个社会将逐步走上法制化轨道,行政干预越来越少,市场化程度越来越高;随着机构及职能的改革和调整,党和政府越来越多地需要通过中介组织和民间社团来管理、引导社会。在党委和政府间接整合社会力量的情况下,只有把各个方面、各个层次的党外代表人物牢牢抓住,才能更好地坚持和加强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二)从党外人士成长环境看,加强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的任务将会更加艰巨。统一战线新成员大多是在市场竞争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身份、背景、素质等情况差异较大,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日趋多样化。特别是在经济全球化、信息社会化加速发展的条件下,党外人士成长环境越来越复杂。在这种情况下,只有不断加强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才能确保他们更好地与共产党合作共事。
(三)从国际政治斗争看,加强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对于抵制“西化”、“分化”具有重要意义。以来,独联体一些国家先后发生了所谓的“颜色革命”,在很短时间内不费一枪一弹夺取、更换了政权。“颜色革命”爆发的原因,从根本上讲固然有这些国家自身深刻的社会历史背景和根源,但国外势力不惜重金收买、培植“代表人物”发动群众反对政府,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虽然我国的历史和现状与东欧国家有很大不同,但在国际政治斗争愈演愈烈的情况下,我们党只有在不断加强自身建设,最大限度消除不稳定因素的同时,高度重视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才能确保他们坚定不移地跟着共产党走。
要高度重视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不仅需要从根本上解决好认识问题,还必须建立健全加强领导的长效机制。各级党委、政府每年应组织一定力量对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情况进行督查,切实把认识到位不到位,措施得力不得力,经常性工作扎实不扎实,代表人士的综合素质及发挥作用情况,作为考核、衡量一级党委政府及统战部门工作的一项重要指标,确保把这一工作始终摆在重要位置。
二、认真搞好人物调研,打牢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的组织基础
从调查了解的情况看,各级党委及统战部门对各方面重要代表人物的了解把握是比较好的,但也时常听到“知底难”、“人难选”的反映。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关键是对人物不了解、不掌握,对党外代表人物的发现、选拔、培养、管理、使用带来一定的难度。要改变这种状况,必须大力加强对人物的调研,坚持以调研为先导,以发现考察人物为目标,同时有效带动相关工作。
(一)强化人物调研意识。1940年中央统战部曾经要求:“对统战对象必须认真研究和深入了解。实行‘人不找我,我必找人’的工作办法。”加强对党外代表人士的调研,可以全面了解掌握人物的基本情况,为培养、选准人物打好基础;可以及时了解代表人士的工作及发挥作用情况,有针对性地加强监督和管理;可以密切联系,广交深交党外朋友。
(二)拓宽人物调研渠道。由于统战成员的分散性、动态性,单纯靠统战部门自身的力量,靠传统手段难以做好人物的发现、评估和认定工作,必须依托有关社会组织,充分利用各种社会资源,不断开拓人物调研的渠道。可以通过开展活动进行人物调研,有意识地观察、了解他们的思想、工作情况及能力水平。也可依托有关部门和单位进行人物调研,定期汇总情况,全面加强人物调研。还可通过专项考察,对党外代表人士进行深入调研。
(三)建立人物调研长效机制。人物调研是一项长期的、重要的基础性工作,必须有科学的制度措施来保证。一是扩大覆盖面,力求把优秀人才全部纳入视野,摸深摸透。二是定期进行调研,每年都拿出一定时间,组织一定力量,开展有一定规模、有所侧重的人物调研活动。三是建好人才库,可按界别,依照社会职务、自身素质、社会影响力等分门别类地把调查了解到的情况输入档案。四是搞好调研反馈,对表现比较好的纳入选拔任用视野。对存在问题的给予帮助、教育、引导,对后备骨干有计划、有步骤地加强培养。
三、大力加强培养锻炼,不断提高党外代表人士队伍的整体素
质
育人是用人的基础,各级统战部门应坚持打基础、重培养的方针,在培养培训上狠下功夫,不断提高党外代表人士队伍的整体素质。
(一)培养目标要突出政治引导。党外代表人士作为政治性人物,最根本的是政治标准,如果没有政治上的清醒和坚定,党外代表人士就没有存在的意义。因此,对党外代表人士的培养必须突出政治引导,帮助他们善于从政治上认识和处理问题,不断提高政治把握能力。
(二)培训内容要科学系统。一是突出共性,加强形势任务和理论政策的学习,合作共事的传统教育,参政议政和领导科学艺术等知识技能的培训。二要兼顾特点,针对不同界别、不同层次的不同需求,科学设置相应的培训内容,帮助他们努力成为本界别、本领域的优秀人才。
(三)培训方式要不断创新。积极探索和推进既与市场经济和社会多元化发展趋势相适应,又被党外代表人士乐于接受、灵活多样、更有实效的培训方式方法。建立健全培训档案、考核登记等制度,实行目标管理。进一步加强社会主义学院的正规化建设,加强与组织部、人事部门和各级各类党校、行政学院或大专院校的联系,整合各方力量,构建培训新格局。
四、真诚搞好服务,努力使每个党外代表人士都能成为党的挚友诤友
统战工作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为党交朋友的工作。目前,各级党委、政府和统战部门与党外代表人士队伍的联系与沟通越来越密切,合作共事的自觉性在不断增强。但也有些单位和部门真正意义上的谈心交心和交朋友的工作比较少。要改变这种状况,必须在进一步端正工作指导思想的基础上,把为党外人士做好服务工作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通过真诚服务,增进感情、拉近距离,不断增强统一战线的向心力、凝聚力。
(一)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真诚搞好服务是增强统一战线凝聚力的重要途径和载体。为党外人士搞好服务,不仅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的体现,也是为党广交深交朋友的重要手段。在战争年代中央统战部曾要求“不仅要与对象结成政治朋友,而且要形成私人朋友”,今天虽然与战争年代有了很大不同,但我们仍然必须与党外代表人物交诤友、交挚友。只有真正成为朋友,沟通交流才能融洽,做工作就比较好说话,也易于为党外人士理解和接受。而且,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以往那种偏重于上下级之间、具有行政化特征的工作模式已难以开展工作,统战工作必须适应新的社会条件和环境的变化,着眼于平等的互动关系,贯彻以人为本的精神,借鉴和运用社会工作的方法和手段。而这种社会工作模式的一种重要载体就是搞好服务。通过服务建立联系,增进感情;通过服务了解情况,掌握动态,把握走向,有针对性地做好教育引导工作。
(二)坚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为党外人士搞好服务的方式方法。随着形势发展和历史条件的变化,我们的服务对象和服务工作已经或正在发生着深刻变化,即使是被过去实践证明行之有效的方式方法也必须赋予新的内涵和时代特色。(1)强化大服务观念。为党外人士服务不同于一般意义上事务性、应酬性的服务,是多方面、全方位的,包括政策服务、思想引导、生活帮助、工作支持等等,是贯彻体现党的宗旨的服务,是以团结人、帮助人、教育人为目的的服务。(2)注重服务的诚意和实效。交友贵在真诚,服务必须力戒形式主义,努力把服务工作做实做细做足做活。一是服务工作要坚持经常化,不能仅仅停留在逢年过节去看望,局限于大呼隆式的联欢会、座谈会,应时时事事把党外代表人士放在心上,不管有事无事都要保持经常联系,及时做好服务工作。二是定期集中开展服务活动,每年可以确定一个或几个主题,适时组织开展一些适合各界人士需求、形式多样的服务活动,力求每次服务活动都能在党外代表人士中留下深刻的印象。(3)多提供个性化品牌化服务。及时了解每个人的需求和愿望,尽可能为每个人多提供直接的、具体的服务,通过扎实有效的具体工作,增强统一战线的向心力和凝聚力。
五、明确目标要求,全面发挥党外代表人士队伍的带动影响作用
积极推动党外代表人士充分发挥应有作用,是加强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的根本目的。在调研中我们了解到,大多数党外代表人士发挥作用比较好,但也有些党外代表人士社会责任感不够强,忙于个人事情较多,在影响带动群众方面发挥作用不够。而有的单位对如何发挥党外代表人士作用的认识也不够全面,往往局限于或满足于政治安排和实职安排,对于其作用发挥情况了解不够,也缺乏相应的制约措施。我们应该看到,党外代表人士发挥作用应该是全面、全方位的,对他们进行政治安排和实职安排,最终目的是要推动他们在影响、带动其所联系的群体中发挥应有的作用。我们必须在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政治安排和实职安排工作的基础上,认真研究探索推动党外代表人士全面发挥作用的制度措施。
(一)明确全面发挥作用的标准。党外代表人士全面发挥作用的标准应包括政治表现、参政议政情况、工作业绩、社会影响等各个方面。即,有坚定的政治立场和较强的政治敏锐性,每逢党和国家有重要会议决策和重大活动,都能及时表明立场态度,并做好宣传引导工作;能够为人表率,较好地发挥领导、协调及带动作用,及时化解矛盾、理顺情绪,在本组织、本群体中确保团结稳定;有较强的社会责任感、使命感,积极主动地参加统一战线组织的各项活动;能够及时准确地反映社情民意,提出有价值的意见建议,有参政议政的热情、能力和成果。
(二)制定督促发挥作用的制度措施。一是分析研究制度。定期召开以政协、组织部、统战部等单位为主的联席会议,听取有关党外代表人士发挥作用情况的专题汇报,及时研究解决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二是跟踪考察制度。对已做政治安排和实职安排的党外代表人士实行跟踪考察,每年组织一次考核,发现问题及时给予帮助和提醒。三是听取汇报制度。每年分界别分层次召开党外代表人士座谈会,听取他们的思想工作情况汇报。四是登记备案制度。在党外代表人士档案中建立发挥作用情况登记表,对党外代表人士参政议政、工作实绩、社会影响、遵纪守法等情况进行登记备案,作为评比表彰和安排使用的依据。五是奖惩激励制度。对作用发挥好的在一定范围内予以表彰奖励,并给予适当的特殊照顾;对作用发挥不好的给予批评帮助;对在社会上或在所代表的群体中造成不良影响,已不具备代表人士资格的,及时撤换淘汰,积极推动党外代表人士全面发挥作用,更好地带领群众紧密团结在共产党周围,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