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论创新社会矛盾调处机制 助推经济社会稳定发展
论创新社会矛盾调处机制 助推经济社会稳定发展
来源:中国论文下载中心作者:陈召强编辑:studa121
1论文摘要 在复杂的社会形势下,既要充分发挥人民调解工作的优势,又要根据新时期社会矛盾的特点和人民调解中存在的新问题,不断更新工作理念,开拓工作方法,整合系统资源,做好信息研判,强化矛盾调解,规范调解工作程序,深化舆论宣传,全面推进“矛盾纠纷调解网格化建设”,加强人民调解员队伍建设,达到有理有据,以理服人的效果,不断拓展人民调解的领域和空间,为经济社会稳定发展大局服务。
论文关键词 创新 矛盾调处 助推 经济社会
一、引言
近年来,全国各地都面临着群体事件高发的态势,恶性突发事件层出不穷。长期以来社会矛盾的累积、国内通货及受世界经济危机影响的严峻经济形势、加之国际政治动荡不安局势,如南海问题、中东战乱问题、钓鱼岛问题等等,这一切都对我国的社会和谐稳定带来不可预知的变数。大范围的动荡不会发生,但局部、小规模突发性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事件定会发生,如2012年7月“启东群体事件”。
目前,我市(徐州市)社会矛盾形势也不例外。2011年5月13日下午,徐州市委书记曹新平在社会管理创新工作座谈会上强调“发展是第一要务稳定是第一责任、要健全社会矛盾排查调处机制,做到“预防在先、发现在早、处置在小”。在复杂的社会形势下,要使经济社会在稳定中发展,就要做好社会管理创新,而要做好社会管理创新就必须处理好各类社会矛盾纠纷。据此,不断深入创新社会矛盾调解机制,便是稳步推进经济社会稳定发展有力保障。人民调解又称诉讼外调解,是我国法制建设中一项独特的制度,是现行调解制度的一个组成部分。实践证明,人民调解是人民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好形式,它对增进人民团结,维护社会安定,减少纠纷,预防犯罪,促进社会主义“三个文明”建设发挥了积极作用,在构建大调解机制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新时期社会矛盾的特点
随着民主法治建设的不断深入,人民群众对社会公平正义的要求越来越高,各类利益群体的利益诉求趋于多样化,致使一些社会矛盾日益凸显,矛盾的复杂性,使得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难度不断加大,社会管理面临着极大地考验。影响社会稳定的民间纠纷也在不断发展、变化。民间纠纷呈现很多新的特点,如突发性事件、群体性事件纠纷增多,调解难度大,反复性强等。
1.常见社会矛盾。以徐州为例,2010年度、2011年度,全市各级法院每年受理一审案件均达10万件之多,110报警平台年接听报警电话达1000万件之多,这些数字即说明维护社会稳定的压力巨大。各类型社会矛盾纠纷逐渐凸显,如2011年四季度的各类型社会矛盾纠纷有如下特点:(1)物业纠纷出现异常增长。同比增长10倍多,环比增长5倍有余:(2)农村婚姻家庭纠纷情况突出;(3)交通赔偿纠纷表现较为集中,2011年第四季度比第三季
度增长了79.92%:(4)合同类纠纷凸显,合同纠纷与生产经营纠纷(以生产销售合同纠纷为主要表现形式)已占据纠纷总量的7.31%,成为继婚姻家庭、邻里和房屋宅基地纠纷之后的第四大类纠纷;(5)劳动争议、农民工纠纷和土地承包纠纷出现季节性增长:(6)征地拆迁纠纷有所抬头,环比上升了140.24%。这些问题都会给社会稳定带来长久的不利影响。
2.重点、热点社会矛盾。当前,呈爆发趋势的“挤兑”、“跑路”、“倒闭”等等崩盘现象,引发了大量的民事、刑事案件及上访事件,削弱了国家的金融宏观调控能力,不利于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产业结构的升级,增加了社会不稳定因素,社会危害性较大。除民间借贷案件剧增外,非法集资案件也频频发生。以江苏某市为例,就民间借贷纠纷案件而言,全市两级法院受理的民间借贷案件,2008年为4435件,2011年增至8807件,3年间增长了约98.6%;就非法集资案件而言,全市检察系统2007年至2011年共受理涉及256人的非法吸收公众存款和集资诈骗案件177件,其中非法吸收公众存款案件2007年为3件6人,2010年为61件82件,4年间分别增加了19.3倍和12.6倍。
总体而言,非法集资呈现出以下新动向:
一是专业化。集资行为由过去的以“个人名义”进行,发展为以“公司名义”专业化运作,这些集资公司专业化程度越来越高,往往在工商局以担保、典当等业务形式进行登记注册,在繁华地段租用办公地点,有些甚至还获得“诚信企业”等称号,使得这些集资公司看起来极具专业性和可靠性。而越来越多的投资人抱着确保资金安全的希望,选择将资金投入这些看起来更专业更可靠的集资公司。
二是许诺以高息、欺骗性大。以江苏某市为例,自2011年以来,全市各级公安机关经侦部门立案侦查数十起非法吸收公众存款或集资诈骗的非法集资案件,集资者全部对外许以高息,许诺的年息低者16%-18%,高者达到30%、40%甚至更高。而中国人民银行一年期存款利率为6.84%。两者利息相比,差距悬殊。在这种情况下,投资者很容易受到诱惑。三是集资行为公开化。很多担保公司公然在电视、报纸、互联网等媒体上打出“年收益XX”的广告,宣传范围大,投资者由过去的“亲朋好友”的范围扩大至“社会公众”,使得集资向“银行”类型发展,投资者“送钱上门”,集资者“坐地收银”,用款者“主动求贷”。四是集资范围更大、人员更广。公开化带来的直接就是更多人知悉和参与。在地域范围上表现为,民间借贷已从两年前的江浙沿海扩展到陕西、内蒙等内陆地区,甚至是很多欠发达乃至贫困地区。在产业范围上表现为,从制造领域扩展到商贸领域甚至普通家庭。在人员范围上表现为,参与者众多,从公务员到普通老百姓,在高息和资金需求饥渴等作用下,甚至一些银行资金也充当了民间借贷的“二传手”。
三、社会矛盾调处机制创新——以“徐州人民调解样本”为视角
面对新的形势,让经济社会稳定发展,应不断更新工作理念,开拓工作方法,努力拓展化解矛盾的领域和空间。
2011年,徐州市司法局组织精干力量,成立“徐州市司法局矛盾调解中心”,已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1.整合系统资源,完善12348热线基础设施。已将12348热线由“法律援助中心”整转进入“社会矛盾纠纷12348调处指挥中心”,设立接线大厅,升级接线系统,将接线坐席增加至6个,聘请10名资深律师24小时轮值接线,解答群众咨询和分流调处矛盾纠纷。各县市区“12348热线”同步转入“社会矛盾纠纷调处服务中心”,安排专业人员值班接线。市与各县市区12348专线联网,已建立成“两级解答、三级服务、内外联动、协调解决”的规范网络体系。
2.做了信息研判,强化矛盾纠纷的预警功能。坚持“调防结合、以防为主”的理念,加强了隐患登记梳理和处置,徐州市与各县市区12348热线接处的案件,实时录入系统平台,连同调处中心定期排查的社会矛盾纠纷隐患,逐一进行登记建档,建立矛盾纠纷数据库,对矛盾纠纷隐患按照事态缓急和对社会稳定的危害程度分为黄、橙、红三级管理。针对重点领域、多发矛盾、敏感问题、突发案件、重大隐患等问题,及时向党委政府或责任部门发出预警建议书。
3.强化矛盾调解,落实12348热线下调解服务。(1)健全了电话接报分流交办制度。发现矛盾纠纷快速作出反应,即时分流、现场调处,变事后调处为事前疏导预防、事中上门调处和事后回访落实,极大提高了矛盾纠纷调处的时效性。(2)完善了矛盾纠纷排查调解网络。以12348平台建设为主线,推行网格化排查模式,加强调解员和调解信息员队伍建设,按照辖区人口万分之一点五标准配备专职调解员,按照千分之三标准配备调解信息员。(3)加强了专业调解组织建设。实现矛盾纠纷多发行业调解组织建设率100%。(4)提高了矛盾纠纷调解质量。加强调解员业务培训,着力提升调解实战能力。选聘组建矛盾纠纷调解“专家组”,有效化解重大疑难矛盾和群体性事件。(5)建立了考核奖惩机制。加强调解员、信息员工作考核,创新实施招标调解、以案定补等方式,提高调解员工作积极性,严格落实责任倒查,切实做到社会矛盾纠纷预防在先、发现在早、处置在小、消除在好。
4.开通12348官方微博,在线接受公民咨询求助。社会矛盾调解中心以“徐州12348”为用户名在新浪、腾讯、网易、搜狐、凤凰、人民六大网站上分别开通了官方微博并且通过官方认证。全市11个县(市)区社会矛盾纠纷调处服务中心12348热线全部在新浪网和腾讯网上建立起了自己的微博门户。使用统一的头像、统一格式的用户名、统一的一句话简介,构建起了以市12348热线微博为龙头、以各县市区12348热线微博为主干的特色微博群。社会矛盾调解中心成立以来,社会矛盾调解工作成绩突出,社会效果非常明显。以2011年度案件为例,2011年度,市各调解组织接待群众19535批次41753人,受理纠纷17044件,调解成功16930件,调处成功率99.33%,为徐州市社会和谐稳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四、调处机制的不足之处
(一)对人民调解机制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在实际运作中,一些街镇、职能单位的领导对其重要性认识不足,看法上存在偏差,有的只是按要求发个文,挂个牌,只图一个表面,没有实实在在地按照《实施意见》的精神和要求,结合实际健全组织机构、完善工作制度、落实工作责任。
(二)人民调解协作领域有待加强
未有形成人民调解、司法调解、行政调解相互配合长效的大调解机制。例如实践中,人民调解和公安行政调解的整合度不高。现阶段大量的治安、轻伤害案件还是由公安部门独立调解为主,人民调解参与程度低。人民调解和公安行政调解还没有建立有效的衔接工作制度。
(三)基层调解组织网络体系需进一步健全
“人民调解工作室”仅有化解重大疑难矛盾纠纷的能力还是不够的,要从根本上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必须在矛盾纠纷的预防上下功夫。目前,还没有建立起有效的矛盾纠纷的预测、预警、预防、排查、调处调解组织体系。
(四)人民调解队伍整体素质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当前,人民调解队伍整体素质还有待进一步提高,主要表现为少数调解员法律素质不高,在调解中往往是凭经验、讲威信,调解方法简单、陈旧,调解技巧不足。面对复杂的民间纠纷,如果无法做到依法调解,必然影响人民调解协议的效力和人民调解的威信。
五、创新调处机制的建议
新时期社会矛盾调处工作,应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人民调解法》,以提高调解质效为核心,围绕党委、政府中心工作,有效预防和化解矛盾纠纷。
1.规范调解工作程序,深化舆论宣传。一是规范制度,坚持“调防结合,以防为主”的方针,进一步完善学习、定期排查、重大讨论、回访等工作制度。二是规范调解,严格按照调解程序进行调解,受理纠纷时,要做好纠纷登记。三是规范调解文书,调解文书是依法、公平、公正调解的证据,合法的调解协议书得到司法保护的基础。四是强化舆论宣传,营造浓厚氛围,采取发放公开信,悬挂横幅,调频广播等多种形式,广泛开展宣传。
2.不断拓宽调解协作领域。一是完善调解对接机制。完善公调对接和诉调对接机制,重点加强与公安部门、法院部门的资源整合,实现人民调解12348热线与110的技术联接与工作对接,深入开展基层司法所与基层法庭的“庭所共建”活动,推动人民调解与司法调解、行政调解的良好对接。不断探索以“涉检信访息诉和解”、轻微刑事案件“检察环节和解”、“民事申诉执行和解”为主要内容的检调对接工作。另外需,加强与其他民生类服务热线的技术及工作流程对接,有效整合民生服务和社会维稳资源,如政府12345热线、市妇联12338热线。
3.全面推进“矛盾纠纷调解网格化建设”。要按照“科学建置、责任落实、优势互补、信息共享”的原则,制定工作意见,建立矛盾纠纷网格化排查调解机制,确保调解组织全面覆盖城乡每一个角落,不留死角,划网有人,明确责任,快速反应,要至少做到“可能引发群体性的矛盾纠纷”被发现在初起之时、努力化解在苗头阶段。
4.加强人民调解员队伍建设。一是加强人民调解员队伍管理,建立专职人民调解员准入退出机制,对专职调解员的聘用要进行入门考核、统一发证,持证上岗,明确考核奖惩标准,提高人民调解员的工作积极性和职业责任感。二是加强人民调解员业务培训,制定人民调解员培训工作意见,对人民调解员业务培训的、内容、对象、时间、形式以及组织、指导、考核等方面的工作进行规范,固定培训程式。
5.加强重点热点领域矛盾纠纷调处。如前文所述,要有针对性的加强物业、农村婚姻家庭、交通赔偿、劳动争议、征地拆迁等类矛盾纠纷的调处。特别是因民间借贷,甚至是非法集资案件引发的各类矛盾。积极争取党委政府支持,建立金融机构组织调解、人民调解、行政调解、仲裁调解、司法调解“五位一体”专项调处机制,运用多种调解手段解决当前呈爆发趋势民间借贷纠纷。
【参考文献】
[1] 朱燕:浅议建造合同准则实践及建议[J].会计师http:///2012(8).[2] 杨庆中:浅议完工百分比法在施工企业核算中的利弊[J].山西财税,2011http://(1).[3] 马彦坤、甘玉江、谢晖:谈建造合同准则在会计实务中的运用[J].财会http://月刊,2008(12).[4] 周海霞:建造合同准则的应用现状及改进措施[J].财经界http://2011(8).
第二篇:社会矛盾纠纷调处机制调研报告
对社会矛盾纠纷调处机制建立和完善的思考
社会矛盾纠纷,是由共同的物质条件而互相联系起来的,人与人之间、人与集体之间、社会团体之间所形成的对立的事物。就其产生的原因和处理方式,有其外部的条件性和内部的规律性。从社会矛盾纠纷所处的地位、内容、性质来说,它是人民内
部矛盾的一种表现形式。解决的方法有:情感的方法、经济的方法、法律的方法。本文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方针,对社会矛盾纠纷的产生原因、特点、调处机制现状和完善作了一些思考。
一、当前社会矛盾纠纷产生的原因
我国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体制性转换,促进了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同时也带来了思想领域、经济领域、政治领域的深刻变革,带来了人们思想情绪的波动和利益格局的巨变,各种社会矛盾进入了高发期。社会矛盾的凸显,既有客观因素也有主观因素,既有经济因素也有政治因素,还有国内因素和国际因素,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无论什么样的社会,什们样的年代,主观因素都是社会矛盾纠纷产生的直接原因。如个体对物质、利益的占有欲;个体对事物偏激的喜好;不断发展变化的个体需求的不满足;社会道德天平失衡;不患贫而患不均;争强好胜;情感好恶等等。客观因素是社会矛盾纠纷产生的根本性原因,如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社会分配不均;新旧体制变革脱节导致主体之间利益冲突等等。
(一)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是滋生矛盾纠纷的温床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人民的生活水平整体不断提高。但区域优势、潜力优势、中心城市优势等等的开发与发展,随之导致区域之间、城乡之间、各阶层之间的贫富差距越来越大,不少群众不从主观和客观方面去找原因,“不患贫而患不均”,由“不均”而导致心理失衡、失衡导致失控,最终导致了矛盾纠纷的产生。
(二)人口资源与自然资源之间的反比发展,催化了矛盾数量的剧增
我国是人口大国,也是农业大国。农业人口占总人口70%,在对社会资源,社会福利等公共产品占有方面,城镇人口本身就比农村人口享有了较优厚的待遇。而中国的人口与计划生育政策、生育意识,城乡矛盾也相当突出。一方面,一对农村夫妇普遍生育2个以上小孩,城镇夫妇只生育1个小孩,少数城镇夫妇还不愿意生育,从而导致城乡人口比例越拉越大;另一方面,农业科技的全面普及及土地资源、自然资源挖掘潜力越来越低,引发农民人均收入的不断萎缩,农村劳动力的大量剩余,以就业、收入为核心的利益冲突,在个人、群体、行业、家庭、社区、城乡、地区以及彼此之间矛盾数量剧增,且纠纷的性质越来越复杂。
(三)新旧体制转轨,社会控制系统的缺陷与失控是矛盾纠纷难以消化的痼疾
任何体制的变革,都会带动思想、经济、体制、政治以及相互之间的深刻变化,尤其是当前市场经济的纵深发展,多元的利益主体共生,多种经济所有制并存,加之社会诚信尚未完全建立,法制不健全,市场秩序缺乏规范,固有的各种弊病相继显露出来。如医疗秩序,一方面是国家花费大量的人力、财力进行秩序整顿,另一方面是医疗价格居高不下,屡禁不止;再如近年来个别地区加大计划生育执行力度,执行生育2孩及以上的育龄夫妇,必须施行绝育手术政策,这一政策不分时间界限,将原有合法生育2孩,免除绝育手术的一大批育龄夫妇一并执行,从而造成了一系列的矛盾。结果导致群众与党和政府行为对立,大多数育龄夫妇外出躲避;在家的与工作队员打“游击战”,群众伤害工作队员时有发生,开展计划生育工作难,再次造成一大批本不生育的生育大军等等。
二、当前社会矛盾纠纷的特点
从当前社会矛盾纠纷的整体状况来看,有两大特点,一是总体呈上升趋势;二是依法寻求法律援助、依法伸张正义的社会风气基本形成。从具体情况分析,主要有以下特点。
(一)类型多样化。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纠纷类型增多。跨区域、跨行业纠纷,劳资纠纷,商品经营、信贷、投资纠纷,企业合伙、转包、拍卖、兼并、破产纠纷,土地征用、划拨、流转纠纷,安全生产纠纷,婚姻财产纠纷,优抚救济纠纷,赡养抚养纠纷等不断涌现,类型多样。
(二)主体多元化。随着新的经济体制和经济秩序打破了旧经济模式和地区封锁,建立了竞争机制,各种利益主体应运而生。伴随各类主体的活动,矛盾纠纷在经济领域、政治领域、思想领域的发生日益增多。它不仅发生在公民之间,而且发生在公民、法人、非法人团体和组织之间,甚至发生在政府、干部与群众之间。
(三)内容复杂化。查阅每一件矛盾纠纷的处理,你会发现当前各种矛盾纠纷产生的原因多种多样,各种成因交织在一起。往往既有历史因素、政策因素、经济利益因素,也有处理方法不当的因素;既有群众要求合理的一面,也有群众对党和国家政策不理解,要求过高、不顾
第三篇:创新矛盾纠纷调处服务机制
关于完善全市社会矛盾纠纷调处服务中心体制的建议
靖江市司法局 2011年10月9日
在推进社会管理创新中,如何进一步整合调解职能、优化社会调解资源,建立统一协调、良性互动、功能互补、多元高效的大调解工作体系,已成为当前社会管理创新的一个新课题。为此,我局就如何建立并完善全市大调解工作体系并充分发挥其独特优势,提出以下设想及建议:
㈠市调处中心体制设置 ⒈机构设置
市社会矛盾纠纷调处服务中心(以下简称市调处中心)为市委、市政府的协调机构。
成立市社会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领导小组(以下简称领导小组)。组长由市委政法委书记兼任,副组长为市政府分管副市长兼任,成员为公安、检察、法院、检察院、司法局、信访局等部门主要负责人。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市调处中心内。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及市调处中心主任由市司法局局长兼任。
领导小组办公室设专职副主任一名,负责协调处理各镇、各部门可调信访件及矛盾纠纷的汇总、分流、指派等工作,并具体处理市调处中心所有日常工作。
市调处中心设副主任两名。一名由市司法局副局长兼任,负责各镇矛盾纠纷的分流、指派等工作;一名市信访局副局长兼任,负责可调信访案件和各部门矛盾纠纷排查的分流、指派工作。
⒉内部组成
市调处中心其他人员由定编工作人员、专职调解员及部门派驻人员组成。
⒊工作职责
① 协调领导小组履行职能,承担可调信访件及各类矛盾纠纷的接访受理、分流指派、调处调度和督办指导,直接调处或与有关部门联合调处重大疑难矛盾纠纷;
② 对影响社会稳定的矛盾纠纷及重大问题进行分析研究,及时预警,提出工作建议;
③ 加强对各镇(街道、园区、办事处)、村(社区)调解工作的检查督促和具体指导,对调处工作不力,致使矛盾纠纷多发的地区、部门和单位,提出责任查究的建议并实行“一票否决”;
⒋专职调解员。市调处中心配备3-4名专职调解员,人员可优先从政法系统退休人员、退二线人员中挑选;
㈡各镇(街道、园区、办事处)调处中心体制设置 ⒈机构设置
各镇(街道、园区、办事处)成立社会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领导小组,组长由镇分管政法工作的副书记或政法委员兼任。各镇(街道、园区、办事处)调处中心主任由司法所长兼任;设 副主任两名,分别由司法所副所长和信访办副主任兼任。各镇矛盾纠纷排查调处相关情况由政法综治中心扎口统一上报。各镇(街道、园区、办事处)需设专职调解员2名。
⒉工作职责
①协调各镇(街道、园区、办事处)社会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领导小组履行职能,承担本辖区内矛盾纠纷的定期排查、接访受理、分流指派、调处调度和督办指导,直接调处或与有关部门联合调处疑难矛盾纠纷;
②对影响社会稳定的矛盾纠纷及问题进行分析研究,及时提出预警并上报;
③加强对各村(社区)调解工作的检查督促和具体指导。㈢村级调处中心体制设置 ⒈设立村级矛盾纠纷调处服务站。
调处服务站站长由村党组织负责人担任。各村民小组选派1-2名德高望重或对调解工作有较高热情的同志任村级专职调解员,推行矛盾纠纷调处“以案定补(可参照西来镇或季市镇模式)”方式。
⒉工作职能。
①承担本辖区内矛盾纠纷的定期排查、及时调处工作; ②及时上报村矛盾纠纷排查调处情况。对影响社会稳定的矛盾纠纷即时上报上级调解组织;
③加强对各村级调解工作的检查督促和具体指导。㈣其他调解机构体制设置 以当事人自愿选择以调解方式处理纠纷事宜为启动各项调解机制的首要原则,进一步整合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相关资源,实现各类调解组织的各司其职、优势互补、无缝对接、整体联动。
⒈在“访调对接”机制方面,信访部门与市调处中心各明确一名联络员承担访调对接具体工作。信访联络员负责汇总信访类和部门的矛盾纠纷的排查工作及案件对接、参与协助调处等相关工作;市调处中心联系员负责汇总基层矛盾纠纷的排查工作及案件对接、参与调处等相关工作。两部门对排查出的矛盾纠纷要及时梳理,实行“资源共享、信息互通”,在上报分管领导审批后,分流和移交相关单位调解、处理。适用范围包括:属于矛盾纠纷当事人自愿接受调解的信访事项;经信访、调解部门协商会办拟列入调处的信访事项;市领导直接交由市调处中心牵头调处的信访事项。
⒉在“公调对接”机制方面,实行三级对接机制,即市调处中心与公安局对接,镇调处中心与公安派出所对接,村调解室与村警务室对接,做到信息互通、资源共享。公安局应派员常驻市调处中心(可半年轮换一次),具体从事对接的组织、协调工作。各派出所应设立调解室,选聘调解员,负责治安纠纷和可能引发治安案件的较复杂的民事纠纷的调处工作。
⒊在“检调对接”机制方面:由市人民调解委员会在市检察院设立“检调对接”工作室,负责“检调对接”工作。对当事人自愿申请调解的案件,及时移交市调处中心,检察官引导调解并 对调解的合法公正性进行监督,市调处中心在调解结束或终止“检调对接”程序后,及时向检察机关书面反馈调解信息。
⒋在“诉调对接”机制方面:由市人民调解委员会在市人民法院设立市人民调解委员会驻法院工作室,专门承担所在法院(庭)涉诉民事纠纷的人民调解工作。驻法院工作室配备人民调解员1-2名,由市人民调解委员会颁发聘书,人员从已退休的法官、检察官、警官、司法行政工作人员、人民调解员及其他社会知名人士中选聘。工作室应每月向市人民调解委员会(市调处中心)报送调解统计情况。
⒌在“劳调对接”机制方面,在市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设立人民调解组织,每月向市人民调解委员会(市调处中心)报送调解统计情况。各镇可在劳动争议仲裁分支机构或者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服务机构设立劳动争议调解窗口,随时受理并调解劳动争议并及时统计上报。劳动争议人民调解员由本级人民调解委员会聘任,选聘的专职调解员应当优先考虑具有相关工作经验的仲裁员、法官及工会干部等。
二、大调解衔接机制
㈠工作衔接机制。由市委政法委牵头,建立大调解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定期召集成员单位和镇(街道、园区、办事处)大调解工作领导小组负责人召开会议,研究制定大调解工作重大决策,总结汇报工作情况,加强部门单位之间的协作配合,协调解决调解工作的重大问题,对人民调解工作进行督查指导。
㈡程序衔接机制。各级各部门及行业调解组织要按照“属地管理,分级负责”和“谁主管,谁负责”原则,坚持首接责任制,坚持调解优先、尊重自愿工作原则,对法律关系单一,一个职能部门能够解决的纠纷,由职能部门解决,不得将矛盾上交和外移,对法律关系复杂,涉及多部门的矛盾纠纷,由最初受理的部门或矛盾纠纷突出集中的部门召集单位协调解决,或提请上一级调解组织协调解决。人民法院对受理的民事纠纷,可以委托调解组织先行调解。各级调解组织受理矛盾纠纷后,要按规定的工作程序做好说服教育和稳控工作,化解社会矛盾纠纷。
㈢效力衔接机制。人民法院及时审理涉及人民调解协议的案件,对不违反法律、法规的调解协议应予支持。行政调解可借助法律赋予调解协议法律效力的平台,委托相关调解组织进行调解,调解结果通过人民调解协议书的形式体现。
㈣救济途径衔接机制。建立救济途径公示制度,使当事人在纠纷调解不成时,知道下步应采取什么方式,去哪里解决。建立救济通报制度、告知制度,救济途径一方面在调解室公示,一方面要把救济途径通报告知当事人,使其心中有数。
三、大调解工作制度
㈠矛盾纠纷排查预警制度。充分利用大调解组织网络优势(含纠纷信息员),采取定期排查和集中排查、普遍排查和重点排查相结合,对各类矛盾纠纷进行排查分析、预测、研判,及时发现各种纠纷苗头和隐患,在本级及时妥善处理。对本级职权范 6 围内调解处理不了的,提出处理方案(或意见),及时报上一级调解组织。
㈡重大、疑难、复杂纠纷处理制度。对重大、疑难、复杂的纠纷,突发事件和已激化的矛盾纠纷,相关领导和调解组织须第一时间赶赴现场,现场稳控,防止事态进一步扩大,及时妥善处理并及时报告上一级调解组织。
㈢首接责任制度。首次接待矛盾纠纷当事人的地方或部门是首接责任单位。属于本地本部门的矛盾纠纷,应及时调处,力争将矛盾纠纷化解在本地、本部门,对属其它地方或部门的受理的矛盾纠纷,首接责任单位应主动与相关部门联系,做好引导分流和交接工作。
㈣责任追究制度。对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不力,致使矛盾激化或造成重大社会影响的单位和个人,市调处中心组织力量实行逐级责任倒查,提出建议,由市综治、组织、监察等部门查处,严肃追究责任,实行综治一票否决,给予相关责任人员党纪、政纪处分。
㈤考核奖惩制度。将大调解工作作为综治、维稳工作考核内容,列入市目标考核体系,严格落实责任,并依据考核结果实施奖惩。在市级层面上,对各镇设立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奖励基金,即各镇当若无矛盾纠纷上交即享受奖励基金,若矛盾纠纷上交数超过本镇调处中心受理纠纷数的10%,无奖励;在各镇级层面上,对各村推行矛盾纠纷调处“以案定补”模式,建议采用季市模式。㈥业务工作制度。以调解工作规范化为目标,建立完善学习制度,例会制度,岗位责任,考核制度,纠纷排查制度,纠纷信息传递与反馈制度,完善与调解纠纷配套的登记、回访、统计、档案管理制度。
第四篇:关于社会矛盾的集中表现及长效调处机制的建立
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新旧体制的转换,经济发展迈入人均gdp由1000美元至3000美元之间。按照国际经验,这既是一个经济高速增长的黄金时期,也是一个社会矛盾凸显时期(“三期、两高”即对敌斗争复杂期、刑事案件高发期、社会矛盾凸显期;经济高增长、稳定高风险)。稍有不当,会给当前经济社会发展带来较为严重影响,特别是与贯彻落
实县委十二届五次全委会精神,全面实现璧山“融入**主城区、建设重要功能区”的战略目标不相符。为此,预防和处置当前各种社会矛盾,成为当务之急。
一、基本情况
今年以来,县委、县政府针对我县信访稳定工作存在的突出问题,紧扣着力构建维稳工作五大机制建设目标,采取有力措施,加大工作力度,较好地维护了社会政治稳定,确保了全县社会政治总体平稳的态势。2008年1-10月,我县信访办共受理群众来信来访884件,2538人次,与上年相比件次下降41.3%,人次下降9.94%;初信初访办结率100%,息访率93.5%;转办、交办信访事项794件,收到处理回复意见781件,办结率为98.4%;群众到县集访70批次,849人次,到市集访2批13人次,群众到市县集访与上年相比批次、人次分别下降19.1 %、28.76%,无50人以上到市集访;全年无群体性事件发生;进京上访5批5人次,与上年相比批次、人次分别下降50%、54.5%。
二、主要表现
(一)人事劳动医保社保方面。
2008年1-10月,涉及此类问题186件次,705人次,分别占总量的23.1%、29.4%。一是县内退休老干部代表反映我县去年在对待退休干部中未严格执行有关工改调资政策。二是我县原各乡镇清退的“八大员”要求收回落实政策。三是部分清退的民办老师、原松藻人员、原超龄农技员要求落实政策等问题,这些群体涉及面广、数量多,对社会的不稳定因素影响大。四是事业单位人员特别是教师反映十分强烈,要求尽快落实绩效工资待遇问题。五是部分涉军群体要求落实政策,提高补助。六是户口在农村的原农机员要求解决社保问题。
(二)资源开发主要涉及土地征用方面。
2008年1-10月,涉及此类问题156件次,521人次,分别占总量的19.4%、21.8%。反映突出的主要集中在青杠街道、璧城街道、大路镇和丁家镇等四个街道、镇:一是一些被征地拆迁户对异地划地建房安置不服今年到京上访。二是涉及统征的部分群众要求解决重新划地建房安置等问题。三是部分被征地群众不服划地修建住房安置地点和要求提高安置补偿标准、补发超深基础费以及要求对青苗实行据实补偿等问题。四是被征地群众反映征地农民还建房办证问题。
(三)城市建设方面。
2008年1-10月,涉及此类问题75件次,228人次,分别占总量的9.3%、9.5%。主要涉及:一是拖欠工程款,导致民工工资无法兑现问题。二是开发商挖地基导致其它业主房屋受损,要求修补和赔偿。三是一些小区住户因他人自建房土石方工程爆破作业震动受损,要求再次协调,尽快解决修复。四是部分居民反映房屋间距不够,要求推掉住房后的土坡,留足消防通道及拆除旧房等问题。
(四)企业改制方面。
2008年1-10月,涉及此类问题63件次,196人次,分别占总量的7.8%、8.2%。主要涉及:一是我县部分原国营企业职工要求尽快落实解决伤残退休职工医保、调查公司领导等问题。二是部分下岗职工对2002年改制分流不服。三是部分被企业除名职工要求认定劳动关系成立并发给安置费问题。
(五)“三农”、移民迁建方面。
2008年1-10月,涉及移民迁建类问题57件次,294人次,分别占总量的7.1%、12.3%。主要涉及:一是承包收益纠纷得不到妥善解决而引发的矛盾。二是农业开发项目经费使用不透明。三是安置在江津、铜梁的青杠外迁移民要求享受后期移民扶持政策。四是部分移民反映土地零散、房屋质量差、饮水和生产用水困难等问题。五是部分街道、镇乡移民反映土地零散、房屋质量差、饮水和生产用水困难等问题。
(六)其他方面。
2008年1-10月,涉及其他各类问题144件300人次,占总量的17.9%、12.5%。主要表现在洪灾后因建房安置、灾后修复及损失赔偿等等。例如,在灾后重建规划、选址、建房补贴、建房安置、建房质量、生活补贴等方面。
三、发生的主要原因
党员干部同群众之间关系之所以出现各种问题,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客观方面。
因政策体制的局限性(如对年龄、户口要求特别高,有关待遇政策没有明确),政策制定的不配套、不完善造成了历史遗留问题。
(二)主观方面。
1、思想
不够重视,责任意识不强,群众的合理诉求得不到解决。一是部分单位领导对信访稳定工作重视不够,在“事要解决”上力度不够。二是调处工作重视不够。有的单位没有制定明确具体措施。三是执行政策不到位引发征地安置补偿等方面的矛盾。四是有关部门在处置化解群体性矛盾时,协调力度不够,还存在拖延、推诿等消极现象。五是部分单位对初信初访不够重视。如洪灾
后因建房安置、灾后修复及损失赔偿等。
2、诉求渠道不够通畅,办事效率不高,群众对政府产生了信任危机。目前,我县各街道、镇乡和部门都组建立了专门的信访机构和人员,但从实际运作来看,解决诉求的机制力度不够,缺乏“事事有着落、件件有回音”的工作机制,解决问题带有很大的随意性。从而导致一些地方出现“小闹小解决、大闹大解决、不闹不解决”现象,或要经过领导的层层批示才能得以解决,或是依靠权威新闻媒体曝光才能得以解决等等。这些不正常现象,反映了我们的诉求渠道不够畅通,也从另一方面刺激了群众的上访集访的发生。
3、政策水平不高,业务能力不强,群众对其工作不满意。一是面对群众的正常诉求,部分单位人员对党的政策理解不透,对业务工作不熟悉,从而运用相关的法律、法规、政策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水平不高,相反认为是群众在故意刁难,很难理喻,便以强制的方式进行解决。二是部分单位官本位思想严重。对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新特点,没有与时俱进采取相应的方法,研究相应的对策,而是凭经验办事,用行政命令的方式去解决问题,方法简单,态度生硬,引起群众不满。
4、基层组织的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与群众联系不紧密。一是基层调解组织在履行职能过程中,面对群众诉求,显得有些力不从心。如部分村民委员会在征地拆迁中,没有认真作好群众的宣传发动工作,将矛盾推向政府。二是基层司法体系的法制宣传、协调处理民间纠纷的功能没有很好到位,主动性、参与性还不够强。三是基层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能力的发挥有些松散,基层调节职能和力量有待加强。如在农业方面出现的一些土地开发、承包等矛盾和纠纷面前,综治工作的功能没有很好发挥。
5、社会思想道德教育滞后,群众的思想素质有待提高。片面追求经济发展,忽视思想道德的建设,致使“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要求成了一句空话,致使部分群众的思想素质没有得到提高,国家观念、集体观念、大局意识、法制意识淡薄,个人主义、私利观念严重,总想多占便宜,多拿报酬。这也是党群干群关系紧张和矛盾增多特别是群体(集访)事件发生的原因。
四、长效机制的建立
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届三中全会中,要求认真总结组织开展县委书记大接访、重大信访案件领导包案活动的经验,加强制度建设。针对当前出现的问题,结合实际情况,建立健全长效机制,推进制度建设,强化机制创新,巩固和发展领导带头、各负其责、齐抓共管的工作局面,增强解决信访难题、化解社会矛盾的合力,不断提高化解社会矛盾的综合能力和水平。
(一)谋划超前,把握全局,建立和完善源头治理机制。
1、认真落实和完善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一是严格按照《关于印发﹤璧山县重大工程建设项目稳定风险预测评估化解报告制度﹥和﹤璧山县重大事项社会稳定风险预测评估化解制度﹥的通知》(璧山委办发〔2007〕118号)精神,切实把社会稳定风险预测评估做为制定政策、实施建设项目、施行改革方案的前置程序和必要条件,做到重大事项出台前有风险分析预测,实施后有稳定责任追究,从源头上减少矛盾,维护社会稳定。二是建立健全信访工作的超前预测机制。要积极通过开展社情民意日志活动;坚持信息排查制度,特别注重对具有苗头性、倾向性的问题进行排查;对可能引发群体性上访的问题,早发现、早介入、早化解,防患于未然。如县运管所在出租车的投放上就严格按照璧山委办发〔2007〕118号的规定,进行了风险评估预测,有效减少了矛盾的发生。
2、强化矛盾纠纷排查责任制度。一是建立矛盾纠纷排查的稳定制度,坚持每月一次日常性排查和重大节日重大活动前专项检查,绝不能走过场,敷衍了事。二是在排查中,对一些苗头隐患要引起高度重视,“火眼金睛”,绝不能发生“人不知,鬼不晓”事件。三是对排查出来的事件或问题,要迅速采取有力措施予以化解和排除,决不能把小问题拖成大问题,让小事情酿成大事件。四是对群众反映强烈、社会影响面大的矛盾纠纷和疑难复杂信访案件进行集中梳理,逐案登记建档、逐案分析症结、逐案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逐案落实处理责任,强化“五个一”(即一件案子、一名领导、一套班子、一套方案、一包到底,)和“四定五包”(即定领导、定专人、定方案、定时限,包掌握情况、包解决问题、包教育转化、包稳控管理、包依法处置)责任制度,确保问题限期得到解决。
3、加强初访接处机制。一是切实规范接访人员的语言行为,避免不良言行使信访人产生不满。二是认真落实首问、首办责任制,全力抓好初信初访的受理,做到“桩桩有人管”,避免群众前来反映诉求找不到“人”的现象。三是突出抓好初信初访办理,做到“件件有着落”,避免敷衍、推、拖现象的发生。四是强化抓反馈,做到“事事有回音”,坚持在第一时间、第一地点把问题解决到位,矛盾化解到位,以解决绝大多数初信初访问题,有效防止 “问题积累、矛盾上行”的现象。
4、建立经常性法制宣传教育机制。各级部门和单位要高度重视法制的宣传教育,做到“执法者要掌握法律,一般干部要熟悉法律,普通群众要了解法律”,营造一个人人学法、知法、守法的良好氛围。
5、建立健全信访信息共享机制。利用互联网、数据库等先进技术手段,促进信访工作的信息化进程。实现信访同公安、交通、劳动、民政、司法等多系统的资源共享。整合资源聚合力、畅通渠道抓信访,构建体系完备、高效有序的大信访格局,促使化解矛盾步入“快车道”。
(二)反应快速,处置有力,建立和完善矛盾化解机制。
1、建立和完善有针对性的应急处置预案机制。要把困难想在前面,工作做到前面,根据预案要求做好各项准备工作。一旦发生群体围堵党政机关和冲击党政机关办公场所的,在党政机关示威、静坐、下跪以及阻断交通干(道)线,影响道路交通安全的,非法阻挠重点工程建设等等扰乱正常信访秩序、社会治安秩序和国家机关正常工作秩序的行为。相关责任单位立即启动应急预案,组织精兵强将立即进行分类处置。
2、建立和完善重信重访治理机制。坚持以“事要解决”为核心,把重信重访治理纳入经常性工作。一是认真及时办理群众来信工作。切实转变“重访轻信”的思想观念,高度重视群众的来信工作。二是认真及时办理群众诉求,凡因政策确实造成群众利益受损的,给予补偿;对确实没有因政策失误给群众带来生活困难的情况下,可考虑转非,办理低保、社保、医保,并积极提供就业机会;对因政策不一致造成的,如征地补偿安置费标准,要耐心细致的做好工作。三是进一步切实加强重信重访专项治理工作。坚持年初对上年群众来信求决类、批评建议类的重复信(以绝对户数为准)统一交办一次,认真督促责任单位进行调查,切实做到“疑点未核实的不放过、政策把握不准的不放过、定性缺乏依据的不放过、事实未查清的不放过、信访人未签字说明情况的不放过”,推动“事要解决”得到真正的落实。
3、强化领导包案机制。一是对疑难复杂信访问题,强化领导包案责任。认真执行“四包”的同时,对一些重复上访的重点信访案件,办包案领导与包案的部门负责人、具体承办人一同带案下访,深入基层组织或当事人家中耐心细致地做思想工作,努力化解矛盾纠纷,全力稳控当事人的思想情绪。二是加大投入力度,采取“公开听证会商”、“邀请群众参与”等方式,公开案情诉求、公开办理过程、公开处理结果,提高处理问题的透明度和公信度,消化一批“骨头案”,从而息诉息访。
4、健全联动处置工作机制。除建立以维稳办为中心的信访工作内部联动机制外,要加强与各镇乡、街道党(工)委、政府(街道办事处)及相关部门的沟通联系,构建外部联动机制,对可能转为极端访、越级访的信访案件,及时发函向所涉单位通报情况,共同研究,商讨对策,相互配合,合力解决信访难题,避免互相推诿现象的发生。
5、着力构建 “大调解”工作机制。把人民调解、司法调解、行政调解相结合,形成解决问题、化解矛盾的强大合力。形成 “五位一体”群众工作站模式,将综治、信访、公安、司法、安监等单位人员联合办公,各司其职、相互配合,着力构建人民调解、司法调解、行政调解相结合的“大调解”工作体系,综合运用多种手段、更多采用调解方法化解社会利益矛盾
(三)以人为本,持续改进,建立和完善沟通反馈机制。
1、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做到爱民、亲民、为民。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落实和完善各项惠民利民政策,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一是贯彻落实党和国家的各项方针政策时,要不折不扣地执行,绝不能半途而废或按“人际亲疏”施以不同政策。如在工程建设中,相关部门应当按规定收取保证金,绝不能因人因事少收或不收。二是提高工作效率。特别是对涉及民生的相关问题要加紧时间研究解决,把相关帮扶政策落到实处。如把农村医保、社保、救灾救济、扶贫金等相关惠民政策及时落到实处,让群众第一时间感受到党和政府的关怀,共享改革开放的成果。
2、建立民意调查机制。一是建立健全“民情记录薄”、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各项记录薄,适时关注困难群体的生产和生活。二是建立民意满意度调查机制。要对息诉息访人员进行满意度的调查,及时反馈他们对信访工作的感受,查找工作中的不足,便于更好的改进工作方式方法。三是建立“走访制”。将走访活动纳入政府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督促相关单位和人员经常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查实情、办实事、解难题。对征地农民、下岗工人、低保户、困难群众、低收入家庭等要多从工作、生活上给予帮助和照顾。
3、严格落实督查督办制度。县委、县政府要进一步加大督导力度,同时,将督查督办列入部门和街道、镇乡的考核。一是县委、县政府以定期召开县级领导包案落实情况的专题汇报会,加强对县级领导解决信访问题的督查督办。二是由县督查组(县纪委[监察局]、督查室、信访办)采用明察暗访的方式,加大对各街道、镇乡和各部门的信访稳定工作督查督办力度。三是各单位也要将对本级信访案件的办理进行督查。四是对在信访工作中,经三次以上督办仍没有结果的,或因推诿扯皮、作风漂浮、工作不细造成重大信访事件的,要根据《解释》和《规定》严格责任追究。
4、健全考核机制。一是强化一岗双责机制。继续强化信访稳定工作“一岗双责”制。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明确“一把手”负总责,分管领导具体抓,坚持分管业务工作与信访稳定工作同布置、同检查、同考核。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信访稳定工作体系。二是严格责任追究及奖励制度。严格按照“属地管理、分级负责”和“谁主管谁负责、谁经营谁负责”的原则,严格执行信访工作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加大问责力度,实行“一票否决”。
五、应把握的几个问题
建立长效机制应把握好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加强组织领导,高度重视信访工作是建立长效机制的根本前提。各级各部门主要负责同志要切实承担起维护社会稳定、确保一方平安的政治任务,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把我们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转化为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的强大力量,在社会和谐稳定中实现又好又快发展。二是规范信访秩序,营造良好信访环境是建立长效机制的基本条件。各级各部门既要依法按政策及时解决信访群体反映的问题,也要教育引导群众以理性合法的方式表达诉求。首先要规范信访场所。各级各部门应加大信访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办公条件,增配办公设施,建立健全工作保障机制。特别是必要的经费保障应纳入本级财政预算。其次加大对别有用心者处理力度。最后,要高度警惕和坚决防范各种敌对势力插手利用信访问题进行渗透捣乱破坏活动。三是抓好队伍建设,提高信访工作人员素质是建立长效机制的重要保证。基层信访部门人手少,任务重,条件艰苦,而且法律法规、政策水平参差不齐,不能在信访工作中很好的发挥参谋助手,桥梁纽带和协调指导的重要作用。因此,加强信访干部队伍建设刻不容缓。既要加大信访干部的培养、教育、使用和交流力度,又要进一步探索建立后备干部和新提拔干部到信访部门锻炼的制度。对在信访岗位上锻炼的后备干部在同等备件下将优先提拔,确保信访工作有人干、愿意干。
第五篇:以机制创新助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以机制创新助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刘少军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这一重大战略部署实施三年来,开局良好、成效初显,但在探索和推进过程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需要我们加以关注和反思,并进行机制的完善和创新,以确保新农村建设的“不松懈、不走样”和长期健康推进。
一、优化典型示范机制,着力克服“垒大户”和形式主义的扭曲。
新农村建设作为一项长期系统工程,通过典型示范机制加以推进是符合农村实际的合理选择。简而言之,就是采取重点突破,通过典型引路、示范带动的循序推进,形成“以点带面”、“抓点促面”的氛围和格局。
两年多来,各地在实践中对典型示范机制开展了多种有益探索,典型村、示范村的辐射带动作用发挥明显。但与此同时,典型示范机制在新农村建设实践中也出现了一些扭曲。
一是存在着盲目“垒大户”的倾向。各类项目、资金密集于基础条件好的村庄用以树立典型,这种“锦上添花”的做法,造成了本身就不太充足的公共资源过度集中甚至浪费,挫伤了落后村、后进村的干部群众建设新农村的积极性;
二是陷入了形式主义的误区。在典型的打造中,过分畸重于见效快的村容村貌整治,使得新农村建设被简单片面化为新村庄建设,典型村也大多成为看着好、学不成的“盆景式”政绩亮点。
可见,优化典型示范机制是有效衔接新农村建设“点”与“面”的当务之急,也是实现新农村建设从重点突破向全面推进转变的关键。具体而言,一是要选好典型。典型村不能简单等同于富裕村、先进村,当前应更多地从代表和反映着农村总体状况的贫困村、落后村中选取典型,在此基础上的经验推广才更有代表性和普适性;二是要建好典型。在提升基础设施、村容村貌等“硬环境”的同时,应更多地注重典型村的主导产业开发、新型农民培训、文明乡风培育等“软实力”建设,如此的典型才符合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要求,才是“有血有肉”的范本,也才真正有比头、有学头、有干头。
二、完善农村公共产品保障机制,大力减轻村级组织的债务包袱。
近年来,党和国家出台和完善了一系列支农、惠农政策,各级财政投入“三农”的力度持续加大,乡村基础设施建设步伐显著加快,农村公共设施严重欠账、生产生活条件落后、社会事业发展滞后的局面有所好转。但在水、电、路等农村公共品的供给过程中,却暴露出村级组织的债务包袱越来越重的问题。农业税取消后,作为村集体经济收入主要来源的“村提留”款也退出历史舞台,大多数村集体经济便随之陷入薄弱、亏空的境地。再加之政府虽然加大了投入力度,但财政投入又不能完全满足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所需,于是为了弥补建设资金的缺口,村级组织便只得欠债搞建设、举债上项目,使新农村建设出现了基础设施越建越好、村级债务越垒越高的现象,一些村干部竟以变卖宅基地和村集体财产等方式来消解债务,激化了干群矛盾,严重制约和影响着新农村建设的长期健康推进。
因而,如何完善农村公共品保障机制,以实现新农村建设步伐不减和村级债务不增,便成为当前亟待破解之题。从实践而言,一是要优化财政对农村公共品的投入机制。在继续加大投入力度的同时,应根据农村实际,进一步明确投入的重点和细化投入的标准,加强项目的整合与配套,提高资金的整体利用效率等。二是要健全农民自主筹资筹劳机制。加强村务公开和“一事一议”等民主议事制度,充分尊重农民对新农村建设的话语权和农民对公共品需求的表达权,使新农村建设的内容、方式能更好地做到体现民愿和量力而行,以纠正和避免当前建设中存在的“强迫命令”和“大而无当”等问题。与此同时,应进一步创新社会参与支持机制,探索采取政策支持、舆论引导、荣誉激励等形式,引导社会各方面力量开展结对帮扶、捐资捐助和智力支持。
三、健全环境治理保护机制,努力遏制农村污染加剧的势头。
农村和农业是连接人与自然的主要纽带,农村地区是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根基。但随着化工型农业的发展、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农村环境污染日趋加重,呈现出点源污染与面源污染共存、生活污染和工业污染叠加、各种新旧污染与二次污染相互交织、工业及城市污染向农村转移等特点。
当前农村环境形势依然严峻,突出表现在农民群众的公共空间意识和环境保护意识淡薄,导致其自觉参与村庄环境治理和保护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严重不足,大多数农村并没有真正采取和落实专门的应对环境污染的措施,化肥农药过量不当施用、生活污水乱流乱排、生活垃圾乱扔乱堆等现象极为普遍,农村人居环境受到严重威胁。
因而,建立健全农村环境保护的政策体系和长效机制便显得尤为紧迫和重要。一是要健全资金投入机制。加大农村环境治理的资金安排和投入力度,尽快明确和落实各级政府的责任,积极探索通过“以奖代补”、“以奖促治”等方式解决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的资金来源问题。二是要建立农村社区动员机制。通过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农村环境保护宣传、教育和培训,引导农民提高环境保护意识,树立生态文明理念,推广健康文明的生产、生活和消费方式,使农民群众自觉成为村庄环境治理保护的主体力量。
作者系宝鸡市陈仓区钓渭镇镇长助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