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高中数学课程课时安排
高中数学课程课时安排
根据广东高考说明和考试大纲,包括代数10 章,立体几何2 章,解析几何2 章,所需课时安排如下:
第一章: 集合,简易逻辑6 课时
第二章:函数及其应用18课时
第三章:三角函数,解三角形20课时
第四章:平面向量12课时
第五章:数列14课时
第六章:不等式10 课时
第七章:概率与统计10课时
第八章:导数及其应用,10课时
第九章:复数8 课时
第十章:算法初步4 课时第十一章 :简单几何体8 课时第十二章: 直线和平面16课时第十三章: 直线和圆的方程14 课时第十四章: 圆锥曲线14课时选修部分,阶段性复习,测试,评讲16课时总计:180课 时,即90次 课。
礼徳教育数学组
2012.02.29
第二篇:高中数学课程
第一章 集合与简易逻辑 ◇ ◇ ◇ ◇ 1.1 1.1 1.1 1.2 集合 教案 集合 教案2 集合 教案3 子集、全集、补集教案
◇ 1.2 子集、全集、补集教案2 ◇ 1.2 子集、全集、补集教案3 ◇ 1.3 交集、并集 教案 ◇ 1.3 交集、并集 教案2 ◇ 1.3 交集、并集 教案3 ◇ 集合小结 教案
◇ 1.4 含绝对值的不等式解法 ◇ 1.4 含绝对值的不等式解法2 ◇ 1.5 一元一次不等式解法 ◇ 1.5 一元一次不等式解法2 ◇ 1.6 逻辑联结词教案 ◇ 1.6 逻辑联结词教案2 ◇ 1.7 四种命题 教案 ◇ 1.7 四种命题 教案2 ◇ 1.8 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 ◇ 1.8 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2 第二章 函数
◇ 2.1 函数 教案
◇ 2.1 函数的定义域与区间 ◇ 2.2 函数的表示法教案 ◇ 2.2 函数的表示法教案2 ◇ 2.3 函数的单调性教案 ◇ 2.3 函数的单调性教案2 ◇ 2.4 反函数 教案 ◇ 2.4 反函数 教案2 ◇ 2.4 反函数 教案3 ◇ 2.5 指数 教案 ◇ 2.5 指数 教案2 ◇ 2.5 指数 教案 ◇ 2.6 指数函数 教案 ◇ 2.6 指数函数 教案2 ◇ 2.6 指数函数 教案3 ◇ 2.7 对数 教案1 ◇ 2.7 对数 教案2 ◇ 2.7 对数 教案3 ◇ 2.8 对数函数 教案 ◇ 2.8 对数函数 教案2 ◇ 2.8 对数函数 教案3 ◇ 2.9 函数的应用举例 ◇ 2.9 函数的应用举例2 ◇ 2.9 函数的应用举例3 ◇ 函数小结教案 第三章 数列
◇ 3.1 数列 教案 ◇ 3.1 数列 教案2 ◇ 3.2 等差数列 教案 ◇ 3.2 等差数列 教案2 ◇ 3.3 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 ◇ 3.3 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2 ◇ 3.4 等比数列 教案 ◇ 3.4 等比数列 教案2 ◇ 3.5 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 ◇ 3.5 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2 ◇ 数列在分期付款中的应用 ◇ 数列在分期付款中的应用2 ◇ 数列复习小结教案
高一数学教案
第四章 三角函数
◇ 4.1 角的概念的推广 ◇ 4.1 角的概念的推广2 ◇ 4.2 弧度制 教案 ◇ 4.2 弧度制 教案2 ◇ 4.3 任意角的三角函数
◇ 4.3 任意角的三角函数2 ◇ 4.4同角三角函数的基本关系式 ◇ 4.4同角三角函数的基本关系式2 ◇ 4.5 正弦、余弦的诱导公式 ◇ 4.5 正弦、余弦的诱导公式2 ◇ 4.5 正弦、余弦的诱导公式3 ◇ 4.6 两角和与差的正弦余弦正切 ◇ 4.6 两角和与差的正弦余弦正切2 ◇ 4.6 两角和与差的正弦余弦正切3 ◇ 4.6 两角和与差的正弦余弦正切4 ◇ 4.7 二倍角的正弦、余弦、正切 ◇ 4.7 二倍角的正弦、余弦、正切2 ◇ 4.7 二倍角的正弦、余弦、正切3 ◇ 正弦函数、余弦函数的图象和性质 ◇ 正弦函数、余弦函数的图象和性质2 ◇ 正弦函数、余弦函数的图象和性质3 ◇ 4.9 函数的图象 教案 ◇ 4.9 函数的图象 教案2 ◇ ◇ ◇ ◇ 4.9 函数的图象 教案3 4.10 正切函数的图象和性质 4.10 正切函数的图象和性质2 4.11 已知三角函数值求角
◇ 4.11 已知三角函数值求角2 第五章平面向量
◇ 5.1 向量 教案
◇ 5.2 向量的加法与减法 ◇ 5.2 向量的加法与减法2 ◇ 5.3 实数与向量的积 ◇ 5.3 实数与向量的积2 ◇ 5.4平面向量的坐标运算 ◇ 5.4平面向量的坐标运算2 ◇ 5.5 线段的定比分点
◇ 5.6平面向量的数量积及运算律 ◇ 5.6平面向量的数量积及运算律2 ◇ 5.7平面向量数量积的坐标表示 ◇ 5.8平移 教案
◇ 5.9 正弦定理、余弦定理 ◇ 5.9 正弦定理、余弦定理2 ◇ ◇ ◇ ◇
5.9 正弦定理、余弦定理3 5.10 解斜三角形应用举例 5.10 解斜三角形应用举例2 向量在物理中的应用
第三篇:高中数学课程公开课演讲
第一讲:认识高中数学课程
Author:陈天方 date:2013-5-1
5(一)、什么是数学(Math):
数学就是研究数的规律、数据的变化、逻辑的思考、几何图形与代数的方法或者工具。例1,给你一串序列的数字1,2,3,5,8,13,21,34,_____;
例2,(二)、数学能做什么:
(三)、怎么提高高中数学成绩:
1.高考题型划分
选择题:10题-50分----------
填空题:05题-25分----------
解答题:06题-50分
16.三角函数(求T、最值)或解三角形(给边关系式求角以及周长范围)12分
17.数列(求通项公式、前N项和)12分
18.立体几何证明平行、垂直、求体积12分
19.函数考查与结合导数应用求最大值或单调区间
20.直线与圆或者直线与椭圆
21.抛物线与直线综合问题考查
2.模块学习划分
(1)三角函数(必考)----选择求sina,cosa,sin2a,cos2a,tana,tan2a;
必考公式:
Sin2a+cos2a=1;tana=sina/cosa;
诱导公式:奇变偶不变,符号看象限。
角和差公式:Sin(a+b)=SC+CS;Cos(a+b)=CC-SS;
二倍角公式:Sin2X=2sinx*cosx;
Cos2X=cos2x-sin2x=1-2sin2x=2cos2x-1;
例1.2012年江西高考题:sina+cosa/sina-cosa=1/2,求tan2a;
总结:三角函数1节课程学会,填空题的5分+解答题的12分。
(2)数列(必考):等差、等比的考查(第几项是多少,前n项和是多少)
例2.1,3,5,7,9,.....?问第2013项是多少————4025;
例3.1/2+1/6+1/12+1/20+1/30+.....+1/9900=99/100
总结:数列问题1节课程学会,能获得填空题的5分+解答题的12分。
(3)圆锥曲线(必考):圆、椭圆、直线、抛物线、双曲线
考查内容:直线方程、弦长距离、面积、曲线方程
例4.2011年湖北省高考题
圆:x2+y2=1,p(2,3)作圆的2条切线,切点A,B;求AB直线方程
2x+3y-1=0
例5.2010年江西省高考题
抛物线:y2=8x;过焦点F的直线l交A,B两点,l的倾斜角30°,求|AB|的距离
例6.2009年安徽省高考题
椭圆:x2/25+y2/9=1;P是椭圆上点与焦点F1,F2组成三角形,∠F1PF2=120°,求三角形F1PF2的面积
总结:圆锥曲线学习2个课时,能熟练运用公式计算获得选择题的5分和解答题12分
(4)立体几何(必考)
考查内容:三视图(选择题)求体积
证明题:线//面;线⊥面;求体积
三视图的特别的方法:拔节点法。
3.提高数学成绩秘诀:多读书、多看报,多多练习早睡觉。
第四篇:高中数学课程标新版正文部分
一、课程性质与基本理念
(一)课程性质
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数学源于对现实世界的抽象,基于抽象结构,运用符号运算、形式推理、模型构建等,表达现实世界中事物的本质、关系和规律。数学与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紧密关联。数学不仅是运算和推理的工具,还是表达和交流的语言。数学承载着思想和文化,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是自然科学的重要基础,并且在社会科学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数学的应用已渗透到现代社会及人们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特别是计算机科学、人工智能的迅猛发展,人们获取数据和处理数据的能力都得到很大的提升,伴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人们常常需要对网络、文本、声音、图像等反映的信息进行数字化处理,这使数学的研究领域与应用领域得到极大拓展。数学直接为社会创造价值,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数学在形成人的理性思维、科学精神和促进个人智力发展的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数学素养是现代社会每一个人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
数学教育承载着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的功能。数学教育帮助学生掌握现代生活和进一步学习所必需的数学知识、技能、思想和方法;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引导学生会用数学光观察世界,会用数学思维思考世界,会用数学语言表达世界;促进学生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发展,探寻事物变化规律,增社会责任感,在学生形成正确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等方面发挥独特作用。
高中数学课程是义务教育阶段后普通高级中学的主要课程,具有基础性、选择性和发展性。必修课程面向全体学生,构建共同基础;选择性必修课程、选修课程充分考虑学生的不同成长需求,提供多样性的课程供学生自主选择。高中数学课程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和适应终身学习创造条件。
(二)基本理念
1.学生发展为本,立德树人,提升素养
高中数学课程以学生发展为本,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育科学精抻和创新意识,提升数学学科核心素养。高中数学课程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2.优化课程结构,突出主线,精选内容
高中数学课程体现现代社会发展的需求、数学学科的特征和学生的认知规律,发展学生数学学科核心素养。优化课程结构,为学生发展提供共同基础和多样化选择;突出数学主线,凸显数学的内在逻辑和思想方法;精选课程内容,处理好数学学科核心素养与知识技能之间的关系,强调数学与生活以及其他学科的联系,提升学生应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注重数学文化的渗透。
3.把握数学本质,启发思考,改进教学 高中数学以发展学生数学学科核心素养为导向,创设合适的教学情境,启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把握数学内容的本质.提倡独立思考、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等多种学习方式,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促进学生实践能力和新意识的发展。注重信技术与数学课程的深度融合,提高教学的实效性。不断引导学生感悟数学的科学价值、应用价值、文化价值和审美价值。
4.重视过程评价,聚焦素养,提高质量
高中数学学习评价关注学生知识技能的掌握,更关注数学核心素养的形成和发展,制定科学合理的学业质量要求,促进学生在不同学习阶段数学学科核心素养水平的达成。评价既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重视学生学习的过程。开发合理的评价工具,将知识技能的掌握与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达成有机结合,建立目标多元、方式多样、重视过程的评价体系。通过评价,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增强自信;帮助教师改进教学,提高质量。
二、学科核心素养与课程目标
(一)学科核心素养
学科核心素养是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学生通过学科学习而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数学学科核心素养是数学课程目标的集中体现,是具有数学基本特征的思维品质、关键能力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综合体现,是在数学学习和应用的过中逐步形成和发展的。数学学科核心素养包括:数学抽象、逻辑推理、数学建模、直观想象、数学运算和数据分析。这些数学学科核心素养既相对独立,又相互交融,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1.数学抽象
数学抽象是指通过对数关系与空间形式的抽象,得数学研究对象的素养。主要包括:从数量与数量关系、图形与图形关系中抽象出数学概念及概念之间的关系,从事物的具体背景中抽象出一般规律和结构,用数学语言予以表征。
数学抽象是数学的基本思想,是形成理性思维的重要基础,反映了数学的本质特征,贯穿在数学产生、发展、应用的过程中。数学抽象使得数学成为高度概括、表达准确、结论一般、有序多级的系统。
数学抽象主要表现为:获得数学概念和规则,提出数学命题和模型,形成数学方法与思想,认识数学结构与休系。
通过高中数学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在情境中抽象出数学概念、命题、方法和体系,积累从具体到抽象的活动经验;养成在日常生活和实践中一般性思考问题的习惯,把握事物的本质,以简驭繁;运用数学抽象的思维方式思考并解决问题。
2.逻辑推理
逻辑推理是指从一些事实和命题出发,依据规则推出其他命题的素养。主要包括两类:一类是从特殊到一般的推理,推理形式主要有归纳、类比;一类是从一般到特殊的推理,推理形式主要有演绎。
逻辑推理是得到数学结论、构建数学体系的重要方式,是数学严谨性的基本保证,是人们在数学活动中进行交流的基本思维品质。
逻辑主要表现为:掌握推理基本形式和规则,发现问题和提出命题,探索和表述论证过程,理解命题体系,有逻辑地表达与交流。
通过高中数学课程的学习,学生能掌握逻辑推理的基本形式,学会有逻辑地思考问题,能够在比较复杂的情境中把握事物之间的关联,把握事物发展的脉络;形成重论据、有条理、合乎逻辑的思维品质和理性精神,增强交流能力。
3.数学建模
数学建模是对现实问题进行数学抽象,用数学语言表达问题、用数学方法构建模型解决问题的素养。数学建模过程主要包括:在实际情境中从数学的视角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建立模型,确定参数、计算求解,检验结果、改进模型,最终解决实际问题。
数学模型搭建了数学与外部世界的桥梁,是数学应用的重要形式。数学建模是应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手段,也是推动数学发展的动力。
数学建模主要表现为:发现和提出问题,建立和求解模型,检验和完善模型,分折和解决问。
通过高中数学课程的学习,学生能有意识地用数学语言表达现实世界,发现和提出问题,感悟数学与现实之间的关联;学会用数学模型解决实际问题,积累数学实践的经验;认识数学建模在解决科学、社会、工程技术诸多领域中的作用,提升实践能力,增强创新意识和科学精神。
4.直观想象
直观想象是指借助几何直观和空间想象感知事物的形态与变化,利用空间形式特别是图形,理解和解决数学问题的素养。主要包括:借助空间认识事物的位置关系、形态变化与运动规律;利用图形描述、分析数学问题;建立数与形的联系,构建数学问题的直观模型,探索解决问题的思路。
直观想象发现和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的重要手段,是探索和形成论证思赂、进行数学推理、构建抽象结构的思维基础。
直观想象主要表现为:建立形与数的联系,利用几何图形描述问题,借助几何直观理解问题,运用空间想象认识事物。
通过高中数学课程的学习,学生能提升数形结合的能力,发展几何直观和空间想象能力;增强运用几何直观和空间想象思考问题的意识;形成数学直观,在具体的情境中感悟事物的本质。
5.数学运算
数学运算是指在明晰运算对象的基础上,依据运算法则解决数学问题的素养。主要包括:理解运算对象,掌握运算法则,探究运算思路,选择运算方法,设计运算程序,求得运算结果等。
数学运算是解决数学问题的基本手段。数学运算是演绎推理,是计算机解决问题的基础。
数学运算主要表现为:理解运算对象,掌握运算法则,探究运算思路,求得运算结果。通过高中数学课程的学习,学生能进一步发展数学运算能力;有效借助运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通过运算促进数学思维发展,形成规范化思考问题的品质,养成一丝不苟、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
6.数据分析
数据分析是指针对研究对象获取数据,运用数学方法对数据进行整理、分析和推断,形成关于研究对象知识的素养。数据分析过程主要包括:收集数据,整理数据,提取信息,构建模型,进行推断,获得结论。
数据分析是研究随机现象的重要数学技术,是大数据时代数学应用的主要方法,也是“互联网+”等领域的主要数学方法,已经深入到科学、技术、工程和现代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数据分析主要表现为:收集和整理数据,理解和处理数据,获得和解释结论,概括和形成知识。
通过高中数学课程的学习,学生能提升获取有价值信息并进行定量分析的意识和能力,适应数字化学习的需要,增强基于数据表达现实问题的意识,形成通过数据认识事物的思维品质;积累依托数据探索事物本质、关联和规律的活动经验。
(二)课程目标
通过高中数学课程的学习,学生获得进一步学习以及未来发展所必需的数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简称“四基”);提高从数学角度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简称“四能”)。
在学习数学和应用数学的过程中,学生能发展数学抽象,逻辑推理、数学建模、直观想象、数学运算、数据分析等数学学科核心素养。
通过高中数学课程的学习,学生能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学好数学的自信心,养成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发展自主学习的能力,树立敢于质疑、善于思考、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不断提高实践能力,提升创新意识;认识数学的科学价值、应用价值、文化价值和审美价值。
三、课程结构
(一)设计依据
1.依据高中数学课程理念,实现“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促进学生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形成和发展。2.依据高中课程方案,借鉴国际经验,体现课程改革成果,调整课程结构,改进学业质量评价。
3.依据高中数学课程性质,体现课程的基础性、选择性和发展性,为全体学生提供共同基础,为满足学生的不同志趣和发展提供丰富多样的课程.
4.依据数学学科特点,关注数学逻辑休系、内容主线、知识之间的关联,重视数学实践和数学文化。
(二)结构
高中数学课程分为必修课、选择性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高中数学课程内容突出函数、几何与代数、概率与统计、数学建模活动与数学探究活动四主线,它们贯穿必修、选择性必修和选修课程。数学文化融入课程内容。高中数学课程结构如下,说明:数学文化是指数学的思想、精神、语言、方法、观点,以及它们的形成和发展;还包括数学在人类生活、科学技术、社会发展中的贡献和意义,以及与数学相关的人文活动。
第五篇:暑期六升七数学课程安排
暑期六升七数学课程安排
一.有理数及其运算(10课时)
这部分的主要内容是有理数的概念及其加减法、乘除法、和乘方运算,以及使用计算器作简单的有理数运算。
这部分内容在设计上是从实际问题情境与已有的小学数学知识基础着手,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自主地发现新的有理数的一些概念,探索有理数的数量关系及其规律。在方法上采用了由具体特殊的现象发现一般规律,使学生初步体验从实际问题抽象出数学模型的思想方法,初步学会表示数量关系的一些数学工具以及解决一些简单问题的方法。同时适当控制练习和习题的难度,引人计算器,避免不必要的烦琐的计算。
二.字母表示数(10课时)
这部分的主要内容是在学习有理数的基础上,引入字母表示有理数,实现由数到式的飞跃。继而介绍代数式、代数式的值及其相关概念,以及多项式的升降幂排列,并在这些概念的基础上介绍同类项的概念、合并同类项的法则以及去括号与添括号的法则。采用了与第二部分内容相同的设计思想,即从实际问题着手,结合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与已有的知识基础,提出问题,引导学生用字母表示数,实现学生的思维由数到式的飞跃,并运用类比的思想探索数量关系及其规律,初步学会表示数量关系的代数工具并用于解决一些简单问题的方法。
这部分内容是整个初中数学“数与代数”内容中关于“代数”学习的重要基础,也是整个中学阶段“代数”内容的重要基础。掌握好这部分内容对于学生今后学习有关内容有着极重要的作用,因此这部分内容是本学期教学内容的又一个重点。
三.平面图形及其位置关系(8课时)
这部分的主要内容是识别线段、射线、直线、角、平行与垂直等有关概念,从事折纸、模型以及使用直尺、三角板、量角器、圆规等几何工具,画角、线段、平行线、垂线,制作七巧板、图案设计等活动。
这部分内容在设计上是以学生在小学所学的“空间与图形”知识为基础。在现实情境中,进一步认识线段、射线、直线;用字母表示线段、射线、直线;在操作活动中发现直线、线段的性质。利用有趣的问题,讨论比较线段的大小的方法,会用圆规画一条线段等于已知线段。在实际背景中,进一步认识角、周角,用字母表示角,进行简单的度、分、秒的换算,学习角的比较;进一步认识平行线,用字母表示平行线,运用多种方法画平行线,在操作活动中发现平行线的性质。在探索图案规律的活动中,进一步认识互相垂直的直线,用字母表示互相垂直的直线,运用多种方法画互相垂直的直线,在操作活动中发现垂线的性质。通过制作七巧板,设计图案的活动,进一步认识所学的内容,积累有关图形的经验。
四.一元一次方程(8课时)
这部分的主要内容是介绍方程、一元一次方程的相关概念,解方程和运用解方程解决实际问题。通过丰富的实例,从中寻找等量关系,建立一元一次方程。利用天平直观地归纳等式的性质,运用等式的性质解一元一次方程。归纳解方程的一般步骤。建立方程模型,运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总结运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一般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