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超速行为对驾驶员的影响
超速威胁生命之一
――超速行为对驾驶员的影响
影响交通安全的四大要素——人、车、路和气象条件之中,人是最重要的因素。绝大多数的交通安全事故都是由于驾驶员违法驾驶导致的,其中,超速行驶是最常见也是最危险的交通违法行为。
从交通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在人、车、路系统中,驾驶员的任务在于通过视觉、听觉、触觉器官从交通环境中获得信息(如相关的道路几何形状、路面情况、车速、交通标志、危险等),经过大脑处理作出反应和判断,再支配手、脚等运动器官操纵汽车,使之按驾驶员的意志在道路上行驶。国内外研究结果表明:在这一过程中,车速是驾驶员是否能够作出准确的判断而采取正确的行动的重要决定性因素。
(一)超速驾驶降低驾驶人的视觉能力。根据人体视觉与物体相对运动关系原理,驾驶人驾驶机动车行驶时,机动车的行驶速度越快,驾驶人的视力就越低、视野就越小。有关调查显示,当车速达到每小时72公里时,视力为1.2驾驶人就会下降到0.7;驾驶人正常情况下双眼视野可达160度,当车速达到每小时70公里,视野下降至65度,当车速达到每小时100公里,视野为40度。由此可见,驾驶人驾驶机动车超速行驶,就会受到视力下降、视野变小的不良影响,影响驾驶安全,容易诱发交通事故。
(二)超速驾驶容易造成驾驶人疲劳。驾驶人驾驶机动车长时间超速行驶时,超车、会车的机会就会增多,由于行驶间距缩短,注意力转移频繁,人的心理能量和生理能量消耗较大,驾驶人容易疲劳,发生交通事故的可能性就会增大。
车速之所以成为影响安全行驶的重要因素,首先是由人的机体对刺激所需的反应时间以及随之而来进行相应动作所需的移动时间所决定。相对于一些物理或化学过程,人对刺激的反应实际上是非常慢的:以视觉刺激为例,大部分驾驶员从通过眼睛觉察到紧急危险,到作出开始制动的动作,需要大约2.5秒的时间。也就是说,一辆以60
公里时速行驶的汽车,驾驶员从感知到突发的危险,到进行制动之前,汽车已经继续向前行驶了约42米;如果车速提高一倍达到120公里时速,相应的制动前距离也将提高一倍,达到了约84米。可见,车速越快,留给驾驶员安全制动车辆的距离将越小,随之也越容易造成交通事故。
其次,车速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驾驶员视力与视野等生理因素。在驾驶过程中,驾驶员通过视觉获得了占总量80%左右的交通信息。驾驶员在行车中的视力是动视力,一般来讲,动视力比静视力低10%~20%。动视力随相对速度的变化而变化,车速越快,视力下降越大。当车速达到72公里/小时时,视力为1.2驾驶员,此时会下降到0.7。另外,眼睛至焦点的视认距离也随车速而变化,当行驶速度为60公里/小时,视认距离为240米,80公里/小时时为160米。也就是说,车速提高1/3。而视认距离需要减少1/3。同样,对于视野来说,正常情况下,双眼视野可达160度。但随着车速越快,视野就越小,注意点向远伸展。周围景物就难以看清,车速为40公里/小时时,视野为100度;70公里/小时时,视野为65度,100公路/小时时,视野为40度。车速对视力与视野的影响是超速行驶肇事的生理原因之一。
除了上述两点原因,车速也是影响驾驶员与行人判断准确性的重要原因。实际上,人通过视觉角度的变化对运动物体的速度进行判断,这种对运动物体速度的视觉感觉是非常不精确的,尤其是对纵向速度的判断。这就导致在行车过程中,驾驶员对对向来车的车速是难以做出准确判断的。一个通过两车相向行驶的试验结果表明,驾驶员只有在两车相距约80米时,才能对前方来车的速度和距离做出比较正确的判断,而且,对方车速越高,判断的误差越大。很多超车时发生的正面碰撞事故,都是由于这种判断失误造成的。同样,行人也存在这样的判断失误。行人横过公路,观察车辆时,只能感知车辆自己的距离,对于车辆行驶的速度,则很难做出准确估计,除非车已行至身边,才能感觉出它的真正快慢。一般情况下,行人是根据经验来判断横过公路的安
全距离的。如:城市里正常车流速度约为40公里/小时,某行人穿过机动车道约需3秒钟,那么,距车30米以上的情况下横过去公路将是安全的。通过几次实践后,该行人的头脑便积下了这样一条经验:“距车30米远时我可以均步走过公路边去”。但是,某一天当一部车以100公里/小时的速度驶来,驶到大于80米远时,由于人在纵向上对速度没有知觉,仍然按经验中的步速横过公路,只有2、3秒后,人与车的距离就剩下七、八米了,这时才渐感现实与经验不相符合,才能感觉到危险临头的惊恐。交通事故就在这最后的0.3秒之际发生了!总之,正是由于人在纵向对速度的感知能力差,在穿梭不停的车流中人们很大程度依赖于经验来保持自身与整个交通系统的协调,车速越快,越容易导致事故。
超速行驶之所以容易导致交通事故,是由驾驶员心理与生理原因以及车辆的动力学特征等重要因素决定的。如果驾驶员能严格按照在道路规定的限速范围内行驶时,一旦遇到紧急情况,驾驶员通常都有足够的时间和缓冲距离进行处理,不易发生交通事故。而在超速行驶时,一旦发生紧急情况,驾驶员很有可能来不及处理,从而发生交通事故,且通常车辆损伤和人员伤亡都十分严重。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在以下四种情况下的超速驾驶行为危险性更大:
1、雨雪天气:下雨和下雪时,车辆的刹车距离分别是正常情况下的2倍和5倍,而结冰路面的刹车距离更达到正常路面的8倍。因此,雨雪天气严禁超速行驶。
2、夜间行驶:由于夜间行车视线差,发现紧急情况时距离较近,如果超速行驶则来不及处理,导致事故发生。这也是许多重大恶性交通事故往往发生在深夜的主要原因。
3、复杂路面:车辆在急转弯、下坡和凹凸不平的复杂路面行驶时,稳定性差,超速行驶极易导致车辆翻侧。
4、满载车辆:载重车辆的刹车距离要大于空载车辆,且发生碰撞时,车辆受到的冲击力与车辆的重量成正比。超载车辆如果还超速,一旦发生事故,后果一定不堪设想
第二篇:驾驶员超速检讨书
尊敬的领导:
我是————司机。2011年X月X日在正常上班时间XXXXXXXXXXXXXXXXXXXX为了争取一点时间而没有做太大的减速慢行,严重的犯了一次错误!作为一名驾龄大的老驾驶员应该懂得这些交通准则的,更应该以身作则的去遵守它!起一个最起码的带头作用!
受到了公司的批评和教育,还有自己对这次原因的反省,自己确实是为了争取一点时间,不被公司罚款而产生的侥幸以及自私心理才造成的此次原因。每天拼了命跑车上班,挣一点钱确实是很不容易,如果真是因为为了争取时间不被罚款而发生了事故,这也绝不是钱能解决的了的问题,这确实是个很严重的后果!所以我应该对这次没有发生任何事故而感到庆幸,对于我的问题,本人诚心接受处罚并决心整改。
以后绝不会再次出现超速现象!因为这次自我反省已经使我懂得了很多,认识了很多,从而也想到了很多。那些一次次的交通违规事故、一件件惨不忍睹的血的教训,都让我从此铭刻在心!要对自己负责、对家人负责、对大众负责,做一名合格的人民群众驾驶员,维护人民的切身利益,保证人民的健康安全!
对此,在以后的跑车生涯中,一定要加倍注意遵守交通法规、法则,并多多抽出时间学习交通知识,因为这绝不是儿戏!要为自己的生命和乘客生命的安全负责,超速是违法的行为,这严重危害人们的生命健康,这不利于社会的安定和谐,我很庆幸这件事被发现了,让我明白自己犯了一个多么严重的错误,我向领导保证,向大家保证,这件事绝对不会再发生!
请领导相信,请大家放心!作为一名老驾驶员,一定要为自己和家人负责,更要为社会负责!在以后的行车期间,一定注意并加以改正!并认真学习新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以及北京市交管部门颁布的各项规章制度,以此来提高自己的交通安全意识、安全驾驶理念和技能,为同行的新驾驶员起一个好的带头作用,让危险远离我们,愿平安伴随我们!为建设美丽和谐、幸福安康的城市贡献自己行业的一份微薄之力!
检讨人
2011年—月—日星期日
第三篇:价值观对行为的影响
在一般人看来,价值观问题和情感问题都是非常神秘而复杂的理论问题,涉及广泛而深入的精神领域,价值观的运行程序具有很多的变量因素,价值观的发生过程具有很强的主观随意性,价值观的功能结构具有很高的复杂性,因此彻底了解价值观对于人类行为的控制机理看来是不可能的。然而,价值观只是人类一种特殊的意识形式,不要被价值观神秘而复杂的表面现象所迷惑、所吓倒,不要被传统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所束缚,要确信,世界上没有不能认识的事物。只要采用了正确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把握了事物的本质特征,抓住了问题的中心线索,非常复杂的问题就可能变成了非常简单的问题。
一、什么是价值观
观念是人类主体(个人、集体或社会)对客观事物的主观反映或主观意识,人类主体通过观念来认识世界各种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与相互作用,并掌握各种事物运动与变化的客观规律,客观目的在于指导人类主体的实践活动,以减少实践活动的无效性和盲目性,提高实践活动的有效性和目的性,以最大限度地提高人类主体的本质力量。
价值观是一种特殊的观念,它是以事物的价值特性为主观反映的对象,人类主体通过价值观来认识世界各种事物之间的价值联系与价值作用,并掌握各种事物价值特性的运动与变化的客观规律,客观目的在于指导人类主体的实践活动,使之按照自己的客观需要而对不同的事物采取不同的选择倾向、原则立场和行为取向,以达到最大的价值效应。
二、价值观的本质与客观目的
人的一切活动都可以归结为价值的创造与价值的消费,人的一生就是在价值观的指导下,根据自己的生存环境,按照最大的价值效率,把握自己的思想,做出自己的决策,选择自己的行为,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一个人所拥有的价值资源是有限的,为了最大限度地发展自己的本质力量,任何人都必须对所拥有的价值资源进行合理配置,这就需要以“价值观”的形式来对各种事物的价值特性进行认识和分析,从而引导和控制人把有限的价值资源投入到合理的领域,最大限度地减少价值资源的浪费,提高价值资源的利用率,使价值资源实现最大的增长率。
总之,价值观的本质就是“人脑对于事物的价值特性的一种主观反映”,其客观目的在于“识别和分析事物的价值特性,以引导和控制人对有限的价值资源进行合理分配,以实现其最大的增长率”。
三、价值率是事物最基本的、最重要的价值特性
事物的价值特性包括多方面的内容,主要有使用价值、劳动价值、价值层次性、价值多样性、价值稳定性、价值率等,对于人类主体来说,“价值率”是所有事物最基本的、最重要的价值特性。
价值率:是指人与事物发生价值作用时在单位时间内该事物价值增量(即投入的价值量与产出的价值量之差)与投入的价值量之比。
根据“统一价值论”所提出的“价值取向性法则”(或“选择倾向性法则”),事物的价值率决定着该事物的价值收益率或价值增值速度的变化情况:事物的价值率越高,该事物的价值收益率就越大,价值增值速度就越高,人就会越多地向该事物追加投入价值资源,从而越多地扩大其存在规模;相反,事物的价值率越低,人就会越多地把向该事物所投入的价值资源抽调出来,从而越多地缩小其存在规模。也就是说,事物的价值率越高,人对它的肯定态度就会越坚决,对它的支持力度就越大,就会越多地向该事物追加投入价值资源,从而加速了它的发展;相反,事物的价值率越低,人对它的否定态度就会越强烈,对它的反对力度就越大,从而加速了它的灭亡。显然,对于经济领域,价值率就是利润率,因此在经济领域,利润率是所有经济类事物的关键性指标,它决定着人们对于所有经济类事物的根本态度,决定着所有经济类事物的生死存亡。
有些事物虽然具有很多的使用价值量,但人如果要得到它或生产它必须付出巨大的劳动价值量,其价值率可能很低,则人决不会向它追加投入价值资源;相反,有些事物虽然具有很少的使用价值量,但人如果要得到它或生产它只需付出极少的劳动价值量,其价值率可能很高,则人照样会向它追加投入价值资源。
对于思维性价值事物(主要包括知识与思维方式)来说,其价值率越大,就会越易于学习它、接受它、牢记它,更优先地想起它、激发它和运用它;对于行为性价值事物(主要包括行为与行为规范)来说,其价值率越大,就会越易于练习它,熟练掌握它,越频繁地激发它和运用它;对于生理性价值事物(主要包括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来说,其价值率越大,就会越易于生产它,越喜欢消费它。
四、价值观的基本构成要素
事物的价值率作为一种重要的客观存在,必然会反映到人的头脑中,从而形成了“主观价值率”,即 主观价值率:事物的客观价值率P在人的头脑中的主观反映,用ω来表示。
由于价值率是事物最基本、最重要的价值特性,那么,主观价值率必然是价值观中最基本、最重要的内容,决定和制约着价值观中的其它要素,它是价值观中的基本构成要素。
有些人之所以重视某一事物,就是因为他相对于别人对该事物具有较高的主观价值率,即他认为向该事物投入价值资源将会得到较高的价值收益率;有些人之所以只顾眼前利益而不顾长远利益,就是因为他们对于反映长远利益关系的事物的主观价值率较低,从而较少地向反映长远利益的事物投入价值资源,而对于反映眼前利益关系的事物的主观价值率较高,从而较多地向反映眼前利益的事物投入价值资源;有些人之所以能够为了理想和事业可以奉献出自己的生命,就是因为他们对于理念和事业的主观价值率要大于其人生的主观价值率,从而给予理念和事业更多的价值资源和发展机会,而给予自己的生命更少的价值资源和发展机会;等等。总之,人们的价值观情况(即对于所有事物的“选择倾向、原则立场和行为取向”情况),均可采用主观价值率的形式来描述。
不过,有些观念虽然是人对价值事物的价值特征及其变化规律的认识,从其表现形式来看,属于价值观念的范畴,但实际上属于认知观念的范畴。例如,有些人认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而另一些人却认为理性思维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实际上只是一个价值理论的认识论问题。价值观念与认知观念的根本区别是:价值观念通常是以情感的方式(如喜、乐、哀、怒等)来反映和认识客观事物的各种价值关系;认知观念通常是以认知的方式(如感觉、知觉、表象、概念、判断、推理等)来反映人与客观事物之间的各种相互联系与相互作用。价值观念与认知观念共同构成人的认识观念系统。
五、价值观的数学定义
世界上的事物是复杂多样的,人对于所有事物价值率都会有自觉不自觉地产生一个观念,即形成一个主观价值率,用以指导自己的生理、行为和思维活动。这样,由许多的主观价值率就构成一个复杂的、有机的价值观念体系。由此给出价值观的数学表达式。
价值观矢量:主体对于所有事物价值率的主观反映值(即主观价值率)所组成的数学矢量,称为该主体的价值观矢量,用W来表示,即:
W={ω1,ω2,…,ωn}(1)
人对于单一事物的主观价值率可以看作是由一个元素所组成的价值观矢量。
由于价值形式是多层次的,因此价值观念体系是一个多层次的、复杂的观念体系,可用“价值观矩阵”来描述。某一抽象事物往往由若干具体事物所组成,如水果是由苹果、梨子、桔子、西瓜、桃子等组成,则该抽象事物的主观价值率可用多个具体事物的主观价值率所组成的价值观矢量来描述;如果多个具体事物又是由多干更具体的事物所组成,即它相对于更具体的事物来说属于抽象事物,则多个具体事物的主观价值率可分别用多个更具体事物的主观价值率所组成的价值观矢量来描述,这时,该抽象事物的价值观矢量可用一个二维的价值观矢量矩阵来描述。
W={ωi×j}m×n(2)
同理,可以定义n维价值观矢量矩阵。由此可见,事物的价值形式是多层次的,人类的价值观念体系也是一个多层次的、复杂的观念体系,可用“价值观矩阵”来进行数学描述。
价值观:价值观矢量或价值观矢量矩阵统称为价值观。
六、价值观的层次结构
任何形式的价值最终都是为了服务于和满足于人的生存与发展的需要,价值观是人对于事物的价值特性(特别是事物的价值率)的认识,价值观的最终目的在于按照主体生存与发展的需要来有效地配置价值资源,因此价值的层次结构在根本上决定着价值观的层次结构。“统一价值论”认为,一切形式的价值(生产资料、生活资料和劳动价值)都可归结为生活资料使用价值,而生活资料使用价值可分为温饱类、健康与安全类、自尊与人尊类、自我发展与自我实现类四个基本层次,那么一切形式的价值都可相应地分为四个基本层次。由此可见,价值观也分为温饱类、健康与安全类、自尊与人尊类、自我发展与自我实现类四个基本层次。
衡量一个人的修养好坏、品德高尚与否,主要就是要看他的价值观的不同层次的取值情况。如果一个人对于反映温饱类、健康与安全类层次的事物拥有较高的价值观取值,而且这种取值比较稳定和清晰,而对于反映自尊与人尊类、自我发展与自我实现类层次的事物拥有较低的价值观取值,而且这种取值比较动荡而且模糊,那么他的修养就差劲,品德就低下。
七、人类一般意识的“三步曲”
知(即认知)、情(即情感)、意(即意志)是人类心理活动的三种基本形式,它们分别构成了人类一般意识的“三步曲”:
第一步:认知阶段。目的在于解决“是什么”或“什么事实”的问题。人只有首先了解事物的外在特性(或外部联系)和内在规律(内在本质),即首先了解事物“是什么东西”,才能对它进行其它方面的深入了解。
第二步:评价阶段。目的在于解决“有何用” 或“有什么价值”的问题。人只有了解在了解事物“是什么东西”以及“对我有何价值”,才能知道如何对它采取正确的处理措施。
第三步:意志(或决策)阶段。目的在于解决“怎么办” 或“实施什么行为”的问题。就是针对事物的品质特性以及每一品质特性对于人的价值,人将选择一个最合适的行为,以便能够充分有效地利用事物的价值特性。
没有“认知”的评价就是一种盲目的评价,没有“认知”的意志就是一种盲目的意志;没有“评价”的认知就是一种麻木的认知,没有“评价”的意志就是一种麻木的意志;没有“意志”的认知就是一种空洞的认知,没有“意志”的评价就是一种空洞的评价。
八、认知的本质及其运行程序
事实关系就是指事物之间客观存在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相互联系与相互作用。事物与事物之间,人与事物之间以及人与人之间存在着复杂多样的相互作用,如物理作用和化学作用等,这些作用都有其客观规律性,人只能承认它、认识它和利用它,而不能否定它、违背它。
对于事实关系的主观反映就是认知,它构成人的主观意识的最基本形式。认知包括感性认知与理性认知,其中:感性认知是指人通过感觉器官及神经系统对事物所发出的刺激信号进行的感觉、知觉和表象,如对物体的颜色、形状、大小、声音、冷热等方面的感知;理性认知是指人通过大脑对概念或概念系统(即事物的第二信号系统)所进行的认知、理解、判断、推理、分析、归纳等。认知只需要考虑客观事物本身的运动状态与变化规律,不需要考虑人的利益需要,没有任何主观偏爱,是一种纯粹中性的反映活动。
人对于世界的认知最初来源于“趋性”,由多个“趋性”进行有序而有机的组合就构成了“无条件反射”,对于“无条件反射”的学习与强化就构成了“条件反射”,对于“条件反射”的学习与强化就构成了“第二级条件反射”,对于“第二条件反射”的学习与强化就构成了“第三级条件反射”,对于关系(时间关系、空间关系、逻辑关系与价值关系等)所产生的条件反射就构成了“关系条件反射”,对于第二信号系统(即语言)的条件反射就是“概念”,由若干个“概念”进行有序而有机的组合就构成了“思维”。人的认知过程就是这样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逐渐发展起来的。
第四篇:酒精对驾驶员的十大影响
酒精对驾驶员的十大影响
大陆汽车俱乐部(CAA)与清华大学汽车碰撞试验室(ACL)进行了“大陆交通安全社会行动———远离酒后驾驶”主题公益活动。大陆汽车俱乐部和清华大学汽车碰撞试验室的实验显示,即使在少量饮酒状态下,交通事故的危险度也可达到未饮酒状态的2倍左右。10大影响
实验显示,酒精在人体血液内达到一定浓度时,人对外界的反应能力及控制能力就会下降,尤其是处理紧急情况的能力下降。驾驶员血液中酒精含量越高,发生撞车意外的机会越高。受到酒精影响的司机通常会有如下特征:对信号灯反应慢;逆向行驶;摇摆不定、突然转向、飘忽不定或在道路中线驾驶;乱踩刹车;转弯幅度大;蛇形;没有原因就停车;开车速度极慢;突然转弯或违法转弯;天黑时不开前灯。
驾驶员存在侥幸心理
根据来自4538位新浪网友的调查显示,有81.29%的被调查者同意酒后驾驶属于违法行为,但在被问及是否有过酒后驾驶行为时,仅有20.63%的被调查者从未有过酒后驾车的行为。在被问及酒后驾驶人员存在何种心理时,有39.84%的被调查者认为酒后驾驶人员过高地相信自己的驾驶技术,27.35%的被调查者认为酒后驾驶人员的安全意识不强。另外,有18.97%的被调查者认为酒后驾驶人员存在侥幸心理。
咖啡浓茶不能解酒
然而事实并非想象中那样简单,来自某国际组织的一项统计数据显示:每33分钟就会有一人死于与饮酒有关的交通事故。尽管有大多数人认为酒后驾车酿成的交通事故永远不可能发生在自己的身上,但专家的统计结果证明:在每个人的一生中卷入与喝酒有关的交通事故的可能性为30%。显而易见,饮酒与开车是多么可怕的致命结合,正是由于酒后开车这个“罪魁祸首”使得一幕幕本不该发生的惨剧接连上演,造成一个个幸福美满的家庭支离破碎。酒后驾驶人员普遍存在着一个误区:认为咖啡、浓茶、苏打水等具有解酒的作用。而实际上,这些并不能有效加速体内酒精的代谢。饮用这些饮料后,只能增加体内的水分含量,但对血液酒精浓度的影响十分微弱。
第五篇:家庭教育对幼儿行为的影响
家庭教育对幼儿行为的影响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幼儿阶段是养成良好习惯的重要时期,一个人如果在幼儿阶段养成良好的饮食、睡眠、学习、卫生等习惯将会终生受益;反之,如果养成一些坏习惯,以后要改正过来,就很困难。
家庭教育对幼儿行为习惯的形成,究竟有什么影响,我在全园范围内作了一次调查。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并结合使用观察法和谈话法,结果显示:
1、在幼儿生活卫生习惯的养成方面
63%的幼儿能坚持做到饭前便后洗手,67%的幼儿能保证每天刷牙一次,26%的幼儿能做到早晚刷牙两次。结果显示:在幼儿卫生习惯较好的家庭中,家长能起到模范带头作用的占98.5%,只1.5%的家长表示会在幼儿不注意的情况下偶尔偷次“懒”;而卫生习惯较差的幼儿,其家长在生活卫生方面的表现成了幼儿养成不良习惯的活教材。另外,家长在医疗卫生部门工作的幼儿,都有很好的生活卫生习惯。
以上结果充分说明了,幼儿良好生活卫生习惯的养成,需要良好的家庭教育。随心所欲的教育,结果只能使幼儿向相反的方向发展。
2、在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方面。
统计分析显示:幼儿生活自理能力与幼儿家庭结构有很大的关系。从本次调查结果看,需要家长帮助脱衣服的幼儿占被调查总数的16%;吃饭需要家长来喂的占被调查总数的15%;玩过的玩具需要家长来收拾的占被调查总数的23%。把这些“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幼儿与其家庭结构互相对照发现,他们当中有85%是生活在三代同堂的家庭里。
三代同堂家庭中,爷爷、奶奶等祖辈家长视幼儿为掌上明珠,事事不舍得放手让幼儿做,幼儿既得不到学习和锻炼,又养成了懒惰的坏习惯,所以生活自理能力极差。
3、在幼儿学习习惯的养成方面。
调查结果显示:幼儿学习习惯的好坏与家长的学历有很大的关系。家长的学历越高,知识就越丰富,越注意培养幼儿良好的学习习惯,并在对幼儿的教育和学习习惯的培养上得心应手。那些学历较低的家长,知识的贫乏,使他们认识不到良好的学习习惯对幼儿以后成长发展的重要性,更不能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来培养幼儿良好的学习习惯。
4、在培养幼儿礼貌待人的良好习惯方面。
我重点调查了对待家中老人的态度。36%的家长能做到注意自己在家中尊敬老人,为孩子树立榜样,10%的家长虽不太注意自己的言行,但也注意教育幼儿要尊敬老人。这说明占被调查总数96%的幼儿从小就受到了良好的尊老教育,这些幼儿在日常生活中尊敬老人方面的表现也是比较好的。另外4%的家长没有想过教育幼儿尊敬老人这个问题,自己在家中的表现也比较随便,结果发现这些家庭中的幼儿在尊老方面表现较差。
家长的职业差异、素质高低等因素,导致家庭教育的侧重点和力度有所不同,使得幼儿在行为习惯的养成方面表现迥异。我们应重视家庭教育在幼儿行为习惯养成中的作用,使家庭教育成为帮助幼儿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力量,而不是成为幼儿不良习惯滋生的温床。来源: 东方之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