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在改革创新中探索海华发展的春天
在改革创新中探索海华发展的春天
焦作市海华纺织有限公司前身为博爱棉纺织厂,一路走来,历经沧桑。1969年筹建地方国营纺织厂,接收村公社成立地方国营博爱混合棉纺织厂;1975年自筹资金进入“挖掘生产潜力、填平补齐设备”项目;1980年成功转型为专业纺织企业;1985年实现纯棉品种由单一产品发展到6个品种,产值增一成有余。有了实力之后,公司于90年代在主打产品方面做到了省、部双优,并扩大产品的花色品种,并组建河南海华事业集团有限公司,实现组织的大跨步发展。
时至2002年,经过30余年的发展和探索,在县委县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企业成功完成了一次历史性的转型,由一个国有企业成功地改制为股份制公司,成为了海华向新时代进发的一个里程碑。
公司发展悠久而曲折,但是同样留下了宝贵的财富。“海华什么都可以改变,惟有学习和创新不能改变”,这是海华人披荆斩棘,奋勇开拓过程中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在任何时代都有其不可替代的价值。海华的发展离不开学习创新,海华的发展伴随着转型改制,海华的今天正是在不断学习、不断探索中,在海华人共同遵循“诚实创新、超越自我”的海华精神感召下,在几代人共同的拼搏下换来的。
自2011年以来,中国实行的棉花临时收储政策发挥了
重要作用,但棉花市场缺乏活力,亟须改革完善。面对当前棉花产业政策调整的关键时期,加之2012年以来的金融危机的后续影响和当今国际贸易不景气的大环境下,我国纺织行业形势仍然堪忧。在此背景下,企业转型,又重新被提上日程,为国内棉纺行业企业家所热议。但纵观海华的发展历程,不难发现,海华正是顶着逆境求生存,伴着转型求发展的这样一个企业。面对如今的形势,海华不单要考虑转型,考虑逆风局势,更要有一种“如今从头越”的从头再来的决心去求海华发展的春天。
海华的草创阶段,面临着企业远离县城,员工只有千余名而且流动性大,设备陈旧老化,主导产品单
一、附加值低,市场竞争能力较差等一系列的不利因素。但是,经过对外部市场的调研和对内部现状的分析,我们果断提出“聚精会神抓管理,一心一意纺棉纱”和“创造差异优势,永具竞争活力”的经营理念,并凭此一举打破僵局,打响了海华品牌。
海华发展起步伊始,便逢中国入世。面对复杂多变的政策环境,经济环境,竞争环境,特别是面对中国已经步入全球纺织大国、竞争压力与日俱增的局面。所有的种种,让海华认清了自身的优势和不足的同时,更是将之前未能外显出来的问题呈现出来:百年企业重任,不但要有先进设备和技术的支撑,要有扎实的基础管理来支撑,更离不开忠诚于企业的员工和能够凝聚人心的企业文化。为了提升海华的本质
竞争力,在这个众企业全力谋效益、求发展的时期,海华毅然投入人力、物力、财力,进行企业文化的研究、指导与管理工作,并逐渐形成了先行的企业文化体系。
如今,海华再次面对困境,但坚守“创新、学习、忠诚、超越、军事化、制度化”信念的海华人,仍将会以改革创新、转型改制来迎接机遇和挑战。
转型必然带来阵痛,但是不转型就必然被发展的大趋势所碾轧,凡事不破不立。海华纺织放眼全国来看,发展仍然相对落后、管理比较粗放、市场竞争非常激烈、历史包袱比较沉重。但同时,海华又有自己不断转型和创新发展的宝贵经验。再者,03年以来国务院提出中原崛起的战略极大的改善了河南经济环境和政策环境,高校、党校、实际工作研究部门、社科学术团体、社科研究机构大量涌入,补充了中原经济崛起所需的各种条件,这又是我们的机遇。所以讲,转型,是挑战亦是机遇,而且机遇和希望更大。
海华立足于“富裕员工,回报社会,做百年企业”,所以海华的转型是深入到企业方方面面的,切切实实的转型,容不得一点的形式主义的;是立足于构建海华纺织可持续发展的,而不是为了转型而转型的。所以海华的转型,将首先是思想理念上的转型,是观念和思维上的转型,我们扩展的不仅仅是企业发展之路,更是管理者思路的广度。企业转型,就要用转型的思维去看待眼前的困境和问题,用转型的观念
去提升管理水平,解决发展难题。转型工作关键是管理者,但主要承载体却是广大的员工。真正把广大员工的思想观念统一到集团公司转型战略部署上来,把力量凝聚到完成各项工作任务上来,才能真正实现一个企业从根本上的转型。
海华目前的规模,说不上大,但是从企业实际来看却是到了当前局面的极致。转型是要做出转变,但是海华的转型不是规模的做大,而是本质竞争力的提升,是资金、资源利用率的提升;海华的另一个转型关键,则在于品牌。
先说本质竞争力和资金、资源利用率的提升。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是放之四海皆准的道理,是本质竞争力提升的根本。既然是服务于可持续发展,那么转型就必须有“后劲”,而非一次转型就一劳永逸。而在目前规模下,敦实企业的本质竞争力,才能在不久的将来,厚积薄发,积累出下一次规模转型的契机。为此,海华做到的是“海华什么都可以改变,惟有学习和创新不能改变”。从全公司员工全员参与的金点子、随手拍到“挖潜增效、节能降耗”活动开展,从员工技术培训到管理人员参与企业管理培训,从员工技术创新年评年奖制度到班组长创新工作室的组建,海华坚持了群策群力、全员参与,从企业的根本上为企业转型埋伏笔、增动力;同时,在管理、生产和营销过程中,逐步寻求收入、投资、成本和人力资源的最优、最合理的结构性变化,用转型的思路和手段造就转型的队伍和转型的机构建设,逐步实
现企业由产业规模扩大向精简机构提升单位资源资金效率的过渡。从而不断的将现有的企业规模加固、在加固,在合适的时机和外部环境到来时,一举实现规模经济的跨越。
在品牌方面,海华公司“做中国最大无异纤品牌供应商”就是向品牌战略转型的一大举措。转型是一项系统工程,各项工作都要努力适应转型的要求,在转型思维的指引下逐步实现企业行为模式、企业文化、思维方式的根本转变。海华的组织和人力资源转型拥有一定的保障,但品牌发展方面仍是局限在省内,距离全国品牌仍有一定差距。海华有年轻化的管理队伍、高度忠诚和富有责任心的工人团队,有迫切的持续发展、快速发展的愿望,所缺的就是时间。
但坦白说,我们也无须妄自菲薄。当今市场竞争激烈,企业生存更加艰难,所以更要坚持走品牌之路,彰显优势突出个性。这是摆在每个企业面前的问题,我们所缺的时间亦是企业共同欠缺的。转型不是急转弯,而是一个漫长而系统的转变,是一个需要周密安排,分步推进的战略型的转变,这必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而且还必须不断充实与积累。忽视了积累所需的时间,就必然面对转型的生硬和不成熟;而只有做足了充分准备,耐心守候,才能在机会到来时,牢牢抓住。
这是海华的转型之路和海华面临经济和政策环境所指定的转型战略,是有海华特色的转型思路。
在转型的过程中,还有一些共通的思路。对任何一家面临转型的企业,最迫切的反而不是一味激进的要盲目跟风、立马谈转型,而是找准定位,练好“内功”,做好充足准备。而在漫长的转型期间,也要尽快的将视线放在以市场为导向、以客户为中心、以效益为目标上,主动适应市场的变化,在转型中整合内部机制,为转型助力,为收获磨刀;同时做好人力、物力和财力等支持性资源储备,深化企业管理体制、运营机制和产品结构的变革,实现管理与资源配置的效用最大化。
关注外部环境变化,紧跟政府政策动向,同时勤修企业“内功”,积极创新勇于改革,相信企业可以在合理的应对下,顺利转型,迎来经济发展的春天。
第二篇:在实践中探索 在创新中发展
燕赵镇中管头小学
关于加强教学管理提高教学能力的汇报材料
中管头小学,始建于1950年。1984年进行迁建,占地面积7706平方米,建筑面积777平方米,有6个教学班,266名学生。8名教师,其中大学本科学历2人,专科学历6人,全部达到合格学历。小学高级教师4人,小学一级教师2人,特岗教师2人。
多年来学校始终坚持“为学生一生着想”的办学宗旨,探索形成了“以人为本、质量立校、科研兴校、特色强校”的办学理念。以“团结、拼搏、奋发、向上”的校风和“厚德、博学、和谐、通艺”的学风,打造出一所朝气蓬勃的学校。在上级的正确领导下,我们积极推进课程改革,扩大科研队伍,提升整体科研水平。先后获得 “德育先进集体”“普法工作先进集体” “学校管理先进学校”“教学质量先进学校” “实绩突出单位”等荣誉称号。
我校以本次教学评估为契机,按照“准确设定自评目标、建立健全自评组织、严格规范自评程序、扩大自评主体的参与度”等基本要求,开展扎扎实实、卓有成效的自评和总结工作,推动学校的可持续发展。现将自评工作做以下汇报。
一、评估流程
1、学校教学评估:
学校首先成立评估领导小组、评估小组,依据《义务教育阶段学校评估标准》中教学管理、课程管理、教学条件、校本研修、评价研究等指标,逐条进行自我评估,总结已有经验,找出内在不足,并在全体教师大会上进行初次学校教学评估的自评汇报,广泛征集教师意见和建议。根据各方面的意见、建议,进行第二次自我评估,并制定进一步改进措施和提高目标。最后写出自我评估总结报告。
2、教师教学评估:
(1)评估小组成员根据《河北省义务教育阶段教师教学评估标准》和《曲阳县义务教育阶段教师教学评估实施细则》,这两个文件,组织教师认真学习,逐条对照,如实进行自我评估,填写自评报告书。
(2)开展他评工作。首先对照制定的《曲阳县义务教育阶段教师教学评估细则》中职业道德、专业水平、专业发展、课堂教学中的指标,以教研组为单位,开展教师互评。其次组织学生及家长根据《家长、学生评教调查表》为任课教师打分。最后,学校评估小组综合以上三项评估结果,对每一位教师做出客观公正的他评,填写他评表,并由评估小组成员填写他评报告书。(3)向教师通报评估结果。
教师教学评估结果:优秀1人,占总人数的12.5%。,良好7人,占总人数的87.5%,没有不合格教师。
二、评估结果分析:
(一)、规范教学管理(24分)
1、提高管理能力 :
“抓教学,谈课改,搞教研”是我校工作的主旋律。学校领导始终站在教育改革的最前沿,准确把握新动态,以新的教育理念为先导,不断充实自己。校长、主任经常听课、评课、参加教研活动,指导教师积极参加县、市、省各级公开课、示范课、观摩课。带领教师进行课题研究。摆正领导是“领头雁”非权威者的位置,构建和谐干群关系,人文关怀,平等相待,敬业律己。从根本上保证了在千头万绪的学校工作中,始终抓住教育教学中心不放松。
2、形成管理机制
形成良性管理机制,是人的积极性发挥、制度落实的保障。多年来,我校制定校长职责、副校长职责、主任职责,制定了《教师考评细则》。这些方案是各类人员职责分明,考核方案可操作性强,调动了全体教职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在形成机制上我校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1)重视教学过程管理。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为了进一步提高教学成效,教务主任经常对各学科教案的备写、学生作业的设置与批阅进行经常性检查,并做好记载与反馈。我校实行授课能力评定等级制,根据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教学方法、板书设计、学生学习效果、教后反思及教案书写等方面评定等级,在考核中给予相应分值。校长每周都在教室听课并参与教师的说课、评课,和教师共同探讨教学中的得失与成败,了解教学真实情况,努力提升教学水平。
(2)规范作业布置、批改的具体要求。作业布置、批改是日常教学工作非常重要的一环,是教师进行教学反思的有效途径,是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有利手段。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点,我们要求一二年级不留书面家庭作业,其他年级书面课外作业控制在半小时至一小时之内。作业的批改应及时,倡导激励性评语,搭建师生沟通的桥梁。鼓励教师大胆实践、勇于创新结合学科特点留一些让学生动手动脑的实践型作业。把学生从习题集中解放出来。
(3)加强对学科质量的跟踪调研。对各年级各学科每学期进行两次质量检测,并认真进行质量分析与总结,解决教学中存在的共性问题,不留知识上的盲点和认知结构上的缺陷。教师严格把好质量分析关,及时总结教学工作中的经验与教训,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调整策略,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4)加强教师业务档案管理,我校为每位教师准备业务档案盒,盒内有个人信息和收录、整理能够反映自己教学历程、教学成绩、教学特色的资料,这些内容反映了教师的个人成长轨迹。每学期末教师对自己的档案进行归类整理,回顾自己工作中的得失,能够正确指导教师今后的教学工作。(5)加强教研活动管理。为保证教研活动的顺利进行,我校制定了《校本研修制度》、《业务学习制度》、《教学反思制度》《作业批改制度》《常规教学管理检查制度》等这些制度的贯彻和落实使教研活动落到实处。通过教研活动的开展教师能将自己的收获、感悟升华再回到教学实践中,指导自己的教学行为。
3、强化学生管理
学校结合学生实际,开展丰富多彩的德育实践、体育文艺等课外活动,如:感恩教育、法制教育、勤俭教育、“六一节”展演、拔河比赛、中国象棋比赛、乒乓球比赛、跳绳比赛、书法绘画、英语对话、演讲比赛等活动,少先大队还组织“小小广播站”、校刊编辑部、气象小组、科技兴趣小组、手工制作等多个兴趣小组。让学生在参与中发展,锻炼技能,培养能力。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校园生活已成为学生丰富个性发展的一片沃土。为教师展示教研成果,进行教研交流搭建了平台。
(二)、加强课程管理(19分)
1、根据教育部《课程实施方案》、河北省课程计划及我校实际,每学期开学前一周 , 教务处制定本学期课程安排表、学期课程实施计划,并上报县教育局。我校按照省课程计划安排好国家、地方、校本三级课程。目前我校设有语文、数学、英语、科学、音乐、体育、美术、信息技术、综合实践9门国家课程。设有礼仪、安全2门地方课程和实验小学校本课程系列读物1门校本课程。《实验小学校本课程系列读物》6个分册,低年级分册中有认读、写字、儿歌和简单的经典古诗;中年级分册中有《百家姓》、《弟子规》、经典古诗、现代诗文、名人名言;高年级分册中有《三字经》、《千字文》、经典古诗、现代诗文、名人名言。校本课程的开发丰富了学生的积累,增加了学生的文化底蕴,培养了学生良好的情操,使学生知情明理,了解中国国学的博大精深。为保证三级课程的实施,我校规定教师不能随意增减课程,教务处定期检查。
2、学校为学生订足订齐上级要求的各种教材 , 建立课程实施评价机制,每学年进行评价、总结,及时调整,不断完善,以保证课程的有效实施。
(三)、保障教学条件(18分)
1、教师队伍建设
我校教师经验丰富,年富力强,能接受新理念并应用于教学实践。她们善于学习,勤于积累,自身素质、业务技能也不断提升。几年来,有陈桂红、朱静香等多名教师的论文在省级报刊上发表,有高洁梅、张琳娜等十余名教师在市课堂教学评比或素质大赛中获奖,刘爱丽等20余名教师的教学设计及课件制作获县级奖励。高洁梅、刘爱丽送教下乡受到了当地师生的广泛好评。学校也经常组织教师外出学习及培训,使教师队伍整体水平不断提高。
2、教学设施及资料
学校拥有实验室、仪器室、图书室、阅览室、语音室、少先队活动室、档案室、多媒体室等8个功能教室.各种仪器、图书均达省级一类标准,满足了学校教学工作的需要。学校及时为教师购买各学科课程标准、教师用书、教育专刊20余种。我校还建有远程教育播放室,电子备课室,光盘播放室,配备各种音像图书资料、教学课件,依托现代教育技术,最大限度利用教育资源。
3、学校全面保障教学经费,完善投入体制,保证用于教学课程资源开发、教学设施配备、教学资料、教师培训、外出学习交流活动等五项教学费用的比例不低于经费总额的15%。
(四)、坚持校本研修(18分)
我校于06年3月正式启动校本教研,经过探索、实践,建立了教、研、思一体化的学习型、合作型校本教研机制,形成 “专业引领、同伴互助、个人反思”的运行模式。为保障活动的开展,我们健全机构,完善制度,使校本教研处处有章可循、规范运行。
1、制定研修规划
根据我校教研实际制定2006至2009年三年研修规划,为我校教师专业成长提出具体目标。每位教师也制定了自己的个人成长规划,并存入自己的业务档案。目前我校三年规划目标已基本实现。现在正谋划第二个三年研修规划。我校每学年初对任课教师在过去一年的教学及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认真总结,并切实分析校本研究过程中的问题,制定出提高教师专业水平、能力的计划、措施和目标,以促进教师的反思能力、研究能力的提高。
2、完善组织建设 学校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的教科研领导小组,成立语文、数学、英语、艺术、综合等5个教研组。每个教研组配有两个组长。教研组长每周一次组织学科组教研活动,如理论学习、小课题研究、集体备课及听、评课活动,学习和活动记录清晰。另外,语文、数学组又分别分低、中、高三个年级组,并在一个办公室办公,随时进行集体备课和教研。
3、加强制度建设
(1)完善备课制度。为强化教研组功能,争取备课和反思的充足时间,我校实行超周备课,开展集体备课、分头上课、交流互动的备课方式,以达到集思广益、共同提高的目的。(2)完善交流制度。广泛开展听评课活动,每学期主管业务的副校长、主任听课不少于40节,教师要达到15节,听课有记录,有点评,听后有集体评议;举办典型课例研讨,大家平等参与,探讨评析,搭建对话的平台;教师随时记录日常教学中的感悟及困惑,定期通过教研活动讨论解决。我校和沧州育红小学结成联谊学校,请他们到我校做课并互相讨论交流。在教育局组织的教研活动中我校和杨集乡、小营乡、庆云镇、望树镇等五个中心校进行连片教研,通过一系列教研交流活动的开展,教师的教研水平有了明显提高。(3)完善教学反思制度。要求教师运用新课程理念指导教学,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分析在教学实践中遇到的问题,通过“实践---认识---再实践”的过程,探索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每位教师每月不少于两篇教学反思,学期末学校组织两次教学反思交流活动,教师个人学习和反思的同时,特别强调教师集体的作用,学校要形成对话机制,及时反思、总结、反馈,鼓励教师撰写教学后记、随笔、案例、论文等材料,反思自己在课改实践中的经验体会。
(4)完善学习、培训制度。教师是课程的实施者,掌握先进理论,提高研究水平是关键。学校定期开展培训活动,组织全体教师观看专家讲座,或观摩优秀课例,并邀请教研室领导进行专题讲座,给老师们提供理论指导。加强教师自身的业务学习,广泛阅读专业书籍,并注重学习积累,做好自学笔记。学校还经常利用周六周日,培训教师现代教育技术和网络技术,使所有老师都能掌握信息技术,为教学服务。(5)完善激励制度。鼓励教师积极参与学校评优课活动,制定优秀课评分标准,业务领导牵头,教研组长参与,组成评委,对授课教师打分评奖,分学科评出一、二等奖,给予物质奖励;培养教研骨干教师,树立典型。几年来我校有2名教师成为省骨干教师,有8名教师成为市级骨干教师,12名教师成为县级骨干教师。为在校本教研活动中表现出色的教师,提供外出学习和培训的机会,激励教师以更高的热情参与教学研究。几年来我校派出校外学习30余人次,学校还将校本教研的个人业绩与教师期末考核挂钩,对教研活动中发表论文、讲公开课、指导学生发表作品参与竞赛获奖的教师,按学校考核制度分级别给予加分鼓励。
4、深化教学研究
开展多种形式的新课程校本培训,组织教师观看专家讲座、外出学习并积极参与教研室组织的新教材培训活动,在专家、同行的引领下积极努力探索新课改,努力在课堂教学中落实三维目标。抓好教学案例研究,开展“新课程〃新教师〃新课堂”评优课、“新教师展示课”、“骨干教师示范课”“语文教师素质大赛”、“数学教师素质大赛”、“英语教师素质大赛”“青年教师说课比赛”等活动。尤其是教师录像课,所有青年教师每人一课,通过课堂展示自己的课改新理念,通过听课、评课,相互启发、相互促进。
5、主题研究
我校采取“课题牵动、行动研究”的方式来推进教研工作向纵深层次发展。围绕《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这个课题,广大教师立足教学,边实践、边研究、边整合。同时加强了平时的点滴探索,教研组在自己熟悉的领域,选择自己的研究专题进行研究,如:如何体现学习的自主性、合作性和探究性之类的问题。学校也积极为教师创设一种宽松的学术氛围,编辑教研专刊,鼓励教师大胆创新、敢于暴露教学中的新点子并录入专刊与其他教师进行交流。形成了人人搞教研,时时搞教研的风气,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
(五)、搞好师生评价研究(13分)
1、全面教学考查
学校制定了《学科课堂教学评价标准》,结合学校和教研组听课及教务处检查教案、作业、教研成果、以及个人档案情况,再综合期中、期末教学成绩测评进行全面的教学考查。
2、量化教师评价
建立了以教师自评,学校领导、同事、学生、及家长共同参与,以促进教师不断提高为目的的评价制度,对教师实行量化考核,学校建有教师教学评估机制,每学年一次 , 评估结果作为评优、评模、职称评定的重要依据。
3、多元学生评价
为培养合格加特长人才,我校建立学生全面评价体系,采用自评、教师评、家长评三结合的方法,对学生进行全方位评价。学期末,班主任综合任课教师及学生意见,从思想品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体心理素质、实践技能素质、成功的足迹五个方面对学生进行综合、客观的评价,并填写《小学生素质综合评价手册》,作为学生每学期的质量评价。对学生的发展及成绩,家长均能给予认可。
4、创新命题研究
学校每学期对学生进行质量评价,试卷符合学生认知水平,符合新课程理念,既注重考查学生的基础能力,又突出了人文性。教师把好质量分析关,一方面分析学生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掌握情况;另一方面,通过检测总结经验、查找不足及今后改进措施,写出书面试卷分析,促进教师改进、提高教学质量的意识,明确自己的位置,确立努力方向。
三、现状思考:
1、教师虽有一定的研究能力,但对在教学中如何才能将新课程理念同教学实践完美的结合起来还存在困惑。
2、教师在校本教研中具备一定的反思交流习惯并提出合理建议,但还缺乏比较系统深入的研究能力。
3、教学评价制度还欠完善,没有形成一套全面、科学的评价体系。
4、校本课程的开发还欠深入、系统。
四、改进措施
1、继续抓好教学案例研究。发挥典型课、示范课的作用,指导教师努力探索新课标课堂教学的模式、方法,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能力。
2、通过多渠道提高教师研究能力,不但在校内搞教研,还要在校外搞教研。应深入扎实的外出交流学习。提倡反复备课,磨课,集体深入研究教材研究课程标准,大胆尝试对教材按学生需要进行整改。
3、以现代教育教学理念、现代教学观为依据,通过走出去学习外地先进科学的评价机制,不断完善教学评价制度,强调教师对自己教学行为的分析和反思,建立以教师自评为主,校长、教师学生和家长共同参与的评价制度。
4、保证校本课程的有效开发,建立、完善运行机制,如教师激励机制、教师培养和培训机制、建立校本课程管理岗位职责、评价机制等,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计划,完善课程实施体系。
通过本次教学评估,发现了自己的不足之处。我们相信,问题解决的过程,就是我们不断进步和成长的过程。今后,我们将在实践中探索,在创新中发展,以坚定的信心和昂扬的斗志铸就实验小学更加辉煌的明天!
2009年
第三篇:在实践中探索 在创新中发展
在实践中探索 在创新中发展 ——旬阳县阳光学校工作汇报
旬阳县阳光学校是国家中西部地区特殊教育项目学校,也是安康市第一所县级特殊教育学校。
学校位于县城北郊,近倚丹凤山,远眺太极城,风景秀丽,环境宜人。校园占地面积7314m,建筑面积3019m,绿化面积1200 m。学校教职工编制30人,现有教职工27人,其中经过专业培训的教师16人,目前招收语(听)障、智障两类学生32名。设三个教学班,其中语(听)障2个班,智障1个班。学校未来办学规模为10个班,可容纳120名残疾儿童、少年学习,并接受职业技能培训。
一、高起点 高标准 完成学校项目建设
旬阳县阳光学校是我县向上争取项目创办的一所专门招收残疾少儿的特殊教育学校。2008年经安康市发改委批准,旬阳县发展计划局下达了特殊教育学校建设投资计划,批准特殊教育项目建设校舍3000 m2,其中教学用房及辅助用房1500 m2,行政办公用房200 m2,生活用房800 m2。总投资420万元,其中土建项目投资350万元,必备教学、康复训练设施配制投资80万元。该项目于2009年8月正式开工建设,工程建设伊始,县委、县政府、县级主管部门及学校,本着高起点、高标准的原则,齐心协力决心把旬阳县阳光学校建设成一流的校园。
1、高度重视,果断决策。2008年3月6日省教育厅、发改委、残联召开了陕西省特殊教育学校建设会议,县发展计划局和教育局及时将会议精神向县委、县政府进行专题汇报,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明确指出,县特殊教育学校建设是我县的一项民生工程,直接关系我县整体教育水平的均衡提高、社会大局和谐稳定以及体现党和政府对残疾人的亲切关怀。为此多次召开会议专题研究特殊教育建设的选址和规划方案,县教育局、计划局结合我县实际,在认真调研的基础上,制定了旬阳县特殊教育学校建设方案,形成《旬阳县特殊教育学校建设可行性研究报告》。
2、积极配合,精心施工。学校建设过程中,在县教育局的精心指导和县级各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学校于2009年5月就开始运行项目建设工作,积极配合,认真实施。工程建设前期的规划、勘察、设计、招投标工作,工程正式建设后,学校由一名校级领导专门负责工程建设,并派一名校委会成员专职负责工程现场管理。学校定期
222召开校委会针对工程进展及存在问题,及时研究解决,并督促落实。由于上下协调一致,各方密切配合。项目建设程序规范,施工监理资质齐全,建设材料质量合格,项目建设如期完工。共建成校舍3010.77 m,其中教学用房及辅助用房1504.19 m,行政办公用房680.25 m2,生活用房834.33 m2。项目建设总投资达528万元,其中土建工程408万元(包括新建教学楼176万元,改造工程143万元,校园场地硬化49万元,操场扩建40万元);校园绿化及文化建设27万元;教学设备购置93万元。
3、校舍亮化,师生温馨。项目工程如期完工,已全部投入使用。如今,校舍整齐美观,校园环境优美,教学设备优良,建有听力检测室,感觉统合室,律动教室等多个功能部室,配有先进的听力检测、语言训练设备,具有对语(听)障儿童进行早期语言康复矫正功能。现在师生置身于面貌全新、整洁明亮的校园里工作、学习,身心愉悦,倍加珍爱。
二、抓管理、抓规范,做好学校起步工作。
我校于2010年秋正式招生并开班上课,为了保证学校各项工作开好头、起好步,促使学校有序、健康、稳步发展,我们主要做了如下工作:
一是认真做好残疾少儿入学摸底工作,开学前学校将教师分成九个小组,分别深入县城各乡镇,上门到户,分别就残疾少儿家庭状况、个体表现、残疾类别等方面进行了解,现场目测,登记造册,并进行宣传动员,对符合入学条件的学生,积极鼓励按时入学。
二是有效整合特殊教育资源。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县教育局、县残联及时协调,将县残联开办的县残疾人培训教育中心与阳光学校合并,县残疾人教育培训学校的在校学生、教职员工、相关教学设备整体并入阳光学校,并重新任命了学校领导,学校也及时组建成立了领导班子,从而确保了学校开学工作的顺利进行。
三是学校按时开学上课。2010年9月1日学校正式开始新生报名,9月4日正式上课。学校对现有教职工进行了合理分工,并依据《聋校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和《培智学校义务教育课程实施方案》的规定要求,开齐课程,开足课时,致使学校教学工作顺利进行,有效实施。
四是加强学校规范化管理。学校刚成立,教师结构复杂,业务素质参差不齐,教学对象改变,教师角色转变。学生年龄悬殊,残疾程度不一,生活环境陌生,加之学校办学经验不足,管理方法欠缺,致使学校开学以来面临诸多困难和矛盾。为了使学校各项工作尽快步入正规,并且有效运转,学校仅仅依靠全体教职员工作的集体智慧,22及时理清工作思路,制定工作计划,坚持以安全稳定为前提,以教育教学为中心,加强学校内部管理。一方面从学校管理制度建设入手。先后制定了教工岗位职责、常规管理制度、绩效考核方案和师生奖励办法。一方面注重引导,根据教师岗位设置,制定了生活指导教师、班主任一日工作流程,并经常分别召开工作会议,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另一方面从严要求,要求教师坚持以生为本,爱心奉献学生,细心管护学生,耐心教育学生,与学生同吃、同住、同活动。由于学校工作措施到位,教师齐心协力,开学以来,学校教学秩序井然,教职工精神状态良好,学生学习生活愉悦,学生家长比较满意。
三、思未来 谋发展 打造陕南特教名校
发展是学校永恒的主题,而且这一主题对于我们旬阳县阳光人来说,更为迫切。我们将按照“两年打基础,三年上台阶,四年创特色,五年树品牌”的发展思路,坚持以“发展教师,发展学生,发展学校”为主线,以“让学生会学习,会做人,会生存,为家庭排忧,为社会减负”为办学宗旨,秉持“以人为本,以爱为魂,奠基未来”的办学理念,狠抓机制建设、队伍建设、文化建设、特色建设,努力实现教育思想现代化,师资队伍现代化,办学条件现代化。积极探索,创新实践,把我校建成素质教育高质量,人员素质高水平,学校高标准的陕南特殊教育名校。
四、学校在进一步发展中所面临的困难及问题。
1、办学经费严重不足。因学生全部吃住在学校,水电费开支大,残疾学生无意识损坏公物严重,维修量大。学校开学以来,日常办公及小型办公设施购置负债已达20.68万元,目前尚未着落。
2、学校建设累计欠账138.4万元,急待解决。
3、学校新建,急需添置教学设施。
4、教师业务培训迫在眉睫。
5、学校运动场急需扩建。
上述困难和问题,是在发展中产生的,学校相信,有国家对特殊教育的重视,有县委、县政府的关注,有县教育局、县残联的有效领导和大力支持,这些困难和问题是会逐步得到解决的。学校有信心,以开拓创新的精神,勤奋务实的工作作风,把特殊教育事业推向一个新的阶段。
上述汇报,如有不妥之处,敬请领导批评指正。
二O一0年十一月二十日
第四篇:在创新中发展
在创新中发展 在发展中创新――――旅游总结
——学习邓小平理论创新思想兼论旅游创新
邓小平理论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关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实践的总结和集体智慧的结晶,是我们党和全国人民的指导思想。小平的创新思想更自始至终是贯穿于小平理论的一根红线。小平在1978年指出:“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他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要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 1991年南巡讲话又提出“改革开放胆子要大一些,敢于试验”,“大胆地试,大胆地闯”。改革开放以来的实践证明,无论从推行农村家庭联产承包制、发展乡镇企业、创办经济特区、推进国有企业改革、改组、改造,还是“一国两制”伟大构想的提出,无一不是勇于创新、善于创新的结果。邓小平理论中关于创新的观点和论断已深入人心。从某种意义上说,邓小平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上重新确立和发扬光大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就是一条创新的路线。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旅游业的发展也不例外,虽然创新在旅游经济发展中还没有成为普遍趋势,但创新却是旅游业发展的必然选择,是加快旅游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小平早在改革开放之初就作出了“旅游事业大有文章可做,要突出地搞,加快地搞”等一系列重要指示,创新是实现小平指示的重要途径。因此,在发展旅游业的过程中,我们必须学习和弘扬邓小平的创新精神,正确把握邓小平的创新思想,促进旅游经济更快、更好的发展。
发展旅游经济的关键在于创新,要以观念创新为基础,方法创新为手段,机制创新为保障,人才创新为核心,全方位的开拓创新。
一、必须树立和坚持解放思想、破旧立新的创新观念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邓小平理论的精髓,而解放思想的精髓又在于勇于创新。不唯书,不唯上,在求是、求实中创新,这是邓小平创新思想最基本的特征。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证明:思想观念的落后是最大的落后。没有思想的活力,就没有改革和建设的动力;没有思想的解放,就没有经济的快速发展;没有思想观念的更新,其他方面的创新就无从谈起。人类发展历史证明,不管做什么,思想保守僵化肯定没有生气和前途,生气勃勃也必然思想开放活跃,这是颠扑不破的真理。实践没有止境,创新也没有止境,我们要突破前人,后人也必然突破我们,这是社会前进的必然规律。
我们的祖先很早就说过:“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孔夫子说:“日新之为盛德”,意思是,如果能够做到天天都创新,那是最高的道德了。一部人类文明史,就是一部人类不断创新,不断进步的历史。人类社会的每一点进步无一不是追求变革与创新的结果。从中国历史来看,“创新”使中华民族在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涌现出孔子、孟子、老子、庄子、墨子等历史巨人,中华民族的四大发明也无一不是创新带来的成果;从世界历史来看,“创新”产生了古埃及文明与古希腊文明,“创新”促使了近代资产阶级革命的发生,达尔文的“进化论”、牛顿的“力学三定律”、爱因斯坦的“相对论”,爱迪生的众多发明创造和二十一世纪科学发展正是对“创新”不断追求的结果。
制约旅游业发展的因素众多,但关键因素是观念问题。旅游业要有大的发展,首先必须创新观念,树立解放思想、敢闯敢试的创新意识。观念创新是一切创新的先导和源泉。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创新首要的问题就是解放思想,实现观念创新。旅游业的观念创新,就是要打破旅游业僵化的思维模式,不断地解放思想,发挥创新能力,才能获得稳定持续的发展。无数生动的实例表明,旅游业作为产业,如果只讲发展而不求创新,只能是低水平的重复与扩大;只有大力并实现创新,坚持思路决定出路,观念就是财富的思想,摆脱思维定式、突破深层意识、实施观念创新,才能促进旅游业的跨越式发展,跃上新的台阶。
目前,旅游市场供求格局发生了根本性转变,旅游市场已经由卖方市场转变为买方市场,旅
游方式已经从过去的观光旅游过渡到以观光旅游、度假旅游、商务旅游、会议旅游并存的多元化发展,而且度假旅游已经成为主要旅游形式。旅游者的观念和消费方式也在不断变化更新,这些都对旅游市场产生重大影响。但是我国旅游业“旅游产品单一”的一大弱点还没有彻底扭转,一些旅游产品从20世纪80年代卖到90年代,又卖到了21世纪,成为制约中国旅游业发展的一大硬伤。发展旅游业,就应该以变制变,及时更新观念,实现市场策略创新。通过树立国际大旅游市场的营销观念,时刻关注市场变化,精心研究市场的新需求,加大旅游市场调研和旅游市场分析与预测的力度,做好旅游市场细分,合理整合旅游资源,设计、开发和销售具备比较优势、自身特色鲜明、适应市场的旅游产品和品牌,适时发现和创造具有新特点的旅游新产品,以多样化应对多元化,同时提高旅游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优化旅游产品结构,提高旅游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打造出具有广泛影响力的旅游精品,从而为发展开拓广阔的市场空间。
发展需要创新,创新促进发展。观念创新将为旅游业的发展注入勃勃生机。在旅游业的发展中,必须树立发展才是硬道理的观点,以“三个有利于 ”作为衡量工作好坏的标准,努力做到变封闭思维为开放思维,变保守思维为开拓思维,变滞后思维为超前思维,变静态思维为动态思维,变单向思维为多向思维,拓展新思路,寻找新视角,提出新的创见,能动地、灵活地认识问题,勤于思考,敢于否定,勇于创新。坚决冲破一切妨碍发展的思想观念,坚决改变一切束缚发展的做法和规定,坚决废除一切影响发展的体制弊端。实践无止境,创新无止境。要用创新的思路,不断解决前进中发展中的新问题。让解放思想、改革创新成为我们破解旅游发展中诸多难题的锐利武器,成为建设旅游业美好未来的永久“通行证”。
二、必须探索和运用标新立异、求变出奇的创新方法
小平同志创新思想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要完成建设社会主义的历史重任,必须在思想方法、工作方法、行为方式上创新。小平一再强调,各级干部要克服主观主义、官僚主义、形式主义、教条主义、事务主义等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要深入实际,密切联系群众,以全新的方法适应全新的事业。他说:改进工作方法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迫切问题,“工作方法总要适应四个现代化的要求,改得好一点,快一点。” 完全可以说,没有方法的创新,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就无从落实,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宏伟蓝图也就无法实现。
方式方法创新是创新的手段。创新不是空谈,创新旅游工作方法,必须要研究旅游市场的运行规律,把握旅游经济的发展方向,在吃透“上情”,摸透“下情”,掌握市场“行情”的基础上,充分利用现有科技手段,加强旅游信息网络建设,实现工作方式和手段的革新,推进旅游工作的科学化。发展旅游业必须要在方法的有所创新、有所突破。以旅行社发展为例,西方国家旅行社采用的是批发、代理与零售旅行社“垂直分类”体系。这种分类体系,有利于形成专业化、信息化与规模化的分工与合作体系。而我国旅行社在分类体系上采用“水平分类”,即按照从事国内旅游业务和从事国际旅游业务来进行分类。这种分类体系是计划经济条件下形成的,并一直保留到现在,带有明显的计划经济色彩。它导致我国旅行社形成“家庭作坊式”生产经营方式,这种落后的生产经营方式很大程度上导致了我国旅行社业发展不畅。
随着对外开放的深入,旅行社业面临国外大型旅行社集团的进攻和压迫。因此在整合资源、优化结构上就有多种选择。发展联合体就是规模整合对抗竞争的一个有效手段,也是一种方式方法的创新和选择。旅游联合体是指旅游企业以提高市场竞争力、谋求更大利润为目的,通过一定形式进行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建立交流机制与合作平台而组成的共同体。其实质是实现由现行“作坊式”旅行社生产经营方式向现代化旅行社生产经营方式转变。发展旅游联合体就是通过整合中小旅行社向专业化、信息化和规模化的旅游联合体转变,使中小旅行社纳入专业化分工体系与网络化、规模化经营。这是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方式方法创新。方法创新还有一个重要原则就是借鉴与独创相结合。不会借鉴就不会有创新,只会借鉴也不可能有创新。只有把借鉴和独创结合起来,才能实现高起点的创新。比如旅游营销有多种多
样形式,新闻媒体宣传、各种广告、参加旅游交易会、到客源地举行旅游推介会、制作和散发各种旅游宣传资料、赠送宣传性纪念品等是常见的、传统的形式。对传统宣传促销形式的大规模运用、组合式运用或是采用新的宣传促销载体,就是旅游营销形式的创新,它需要较多的经费投入。因此,旅游营销在形式上的创新和竞争,除了表现为旅游目的地经济实力的竞争,也可以表现于智力的投入。海南在旅游营销上,同样是借鉴利用“旅游大蓬车”的方式宣传促销,但海南的创新在于精心选择时间和巧妙安排线路,专在有关省市举行旅游节庆或地区性旅游交易会时赶到。这种“赶场”和“捧场”式的“旅游大蓬车”,其新意在于利用人家搭的“舞台”唱海南旅游的“戏”,在于将海南旅游营销变为给有关省市的活动“捧场”。这样,既增强了营销的效果,又降低了成本。这是一种典型的方法创新。
三、必须培育和建立适应市场、壮大市场的创新机制
小平认为,社会主义能否发挥其优越性,关键在于其制度的好坏。他指出:“我们过去发生的各种错误,固然与某些领导人的思想、作风有关,但是组织制度、工作制度方面的问题更重要。”他主张对现行体制存在的弊端进行全面改革,以实现体制的根本创新。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小平对经济体制、政治体制、科技体制、教育体制、干部体制、财政体制,金融体制等的改革和创新提出过具体要求,他根据当代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发展的实际情况的变化,突破把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同社会制度联系起来的思路,指出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都是发展生产力的手段,大胆地把市场经济同社会主义结合起来,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所以从一定意义上讲,小平所领导的改革开放事业,就是一项制度创新的伟大工程。20年来的实践证明,没有制度变革与创新,就不可能有今天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辉煌。
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市场是一切经济活动的中心,要发展壮大市场,必须 要坚持改革开放,实现体制和机制创新,这是增强发展内在动力的根本途径。发展壮大旅游业也必须遵循市场原则:一是培育市场主体,建立新的经济运行机制。企业是市场的主体,积极推进企业改革,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步伐,帮助和引导企业实现机制创新,大力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鼓励企业朝着国际化、集团化、网络化发展,增强企业自我发展和自我提升产业的内在动力,培育出有实力和有影响力的旅游大企业。二是转变机关职能,建立新的行政管理运行机制。旅游行政机关在经济活动中应该是“保安”和“保姆”式的服务型角色,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把精力和财力集中在公共环境的改善上,以市场需求引导产业结构调整方向,进行调控、服务、监管,更好地为企业发展“搭台造势”。
四川乐山在建立面向市场、强调效率的管理体制,实现制度的创新取得丰硕成果,特别是在建立景区管理体制和充分利用外资、民间资本的多元化、国际化、社会化的投资新体制方面,更是独树一帜。在景区管理上,峨眉山用“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集中统一管理体制取代了多年的条块分割,创新以综合管理为龙头、专业管理为骨干、群众管理为基础的管理模式,引进ISO9002质量管理、ISO14001环境管理两个体系标准,使峨眉山景区成为全国风景旅游行业首家也是唯一一家同时通过两个体系认证的单位。2002年,峨眉山管委会旅游收入2.6亿元,是10年前的38倍。在投资体制上,创新投融资体制,加强旅游资源的市场化、社会化运作,培育多元化的投资主体,放宽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和旅游经营准入限制;所有非法律禁止的涉旅行业向民间资金开放;资源国家所有,政府依法管理,企业开发经营;编制旅游项目库,供投资者“下单”,营造各路热钱流入的“洼地”。2001年至2003年6月,乐山旅游总投入为16.63亿元,其中6亿多元来自本地民营企业、东部民营企业和台资企业。6亿多元相当于前10年乐山市直接旅游投入总和!乐山旅游发展得益于逐鹿资本市场,吸引和转化资金为资本要素以创造物质财富的机制,这就是体制创新的带来的变化和收获。
四、必须培养和使用敢闯敢干、开拓进取的创新人才
要创新,就必须首先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大胆培养选拔人才,使用人才,是领导者成熟的主要标志之一。小平指出:“我们要破格选拔人才,不要按老规矩办事,要想到这是百
年大计。” “选拔干部选拔人才,只要选得好,选得准,我们的事业就大有希望。” “中国的事情能不能办好,社会主义和改革开放能不能坚持,经济能不能快一点发展起来,国家能不能长治久安,从一定意义上说,关键在人。” 小平同志深刻洞察到:创新是经济增长永恒的主题,人才创新就是资本。当今的国际竞争主要是人才的竞争,而起决定作用的,则是人才体制和用人机制的竞争。中国的改革发展就是要创造一种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社会环境和人才制度。
众所周知,农业经济的特点体现了劳力和土地的概念,工业经济是资源和资金的营运,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就是生产力,过去以物质、资金为资本,今天人们头脑中的知识得到恰当的运营就是资本。知识经济兴起于迅速发展、并成为未来经济主流的信息技术等高新技术产业,强调产品和服务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是科学技术对现代社会作用的日益深化。知识经济的核心就是创新。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在全球范围内迅速兴起的知识经济,使人们清醒地认识到,处在人力资本最高层次的人才资本,是能够在更高数量级上创造利润的最宝贵的资本。人才资本是增强综合竞争力,实现经济快速增长的第一资本。美国钢铁大王卡内基世家靠产业资本成为百万富翁,用了近百年;美国石油大王洛克菲勒家族靠资源资本成为千万富翁,用了50年;而电脑奇才比尔•盖茨靠人才资本成为百亿富翁,只用了十几年时间,这就是人才资本的魔力!当记者问李嘉诚:为何几十年的成功积累还不如比尔.盖茨的几年暴富?李嘉诚在感慨“后生可畏”的同时,承认比尔.盖茨掌握了这个年代最为稀缺的资源:创新精神。
随着旅游业的迅猛发展,旅游人才紧缺、人才结构不合理、管理者队伍学历偏低、人才开发工作的不平衡性等问题越来越明显。强旅需要强才,在当今旅游产业增长方式已经由外延粗放向内涵集约、由要素和资本推动向创新推动转变的时代,人才特别是创新人才在旅游发展中起座非常重要的作用。小平同志早在79年就指出:“ 旅游局要用人得当,要有一些有闯劲、有干劲、有办法的人,只凭资格不行。”按照世界上公认的创新人才标准,有五类人才是旅游业需要花大力气引进和培养:一是把全部产品引入市场的旅游人才,二是能创一种新的生产方式的旅游人才,三是第一个采用新的经营方式的旅游人才,四是开创一个从来没有的市场的旅游人才,五是创造出有别于其他人的企业组织形态的旅游人才。这五类人才有一个共通之处,就是具有“创新”素质。美国通用电气公司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韦尔奇说:“如果你想让列车再快10公里,你只需加一加马力;而若想使车速增加一倍,你就要更换铁轨了。”
旅游业的发展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建立和完善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创新人才选拔机制、创新人才流动机制、创新人才激励机制,大胆选拔和使用开拓进取的创新人才,营造出鼓励干事业、支持干成事业的氛围,旅游业就必然会攀登上新的高峰。
开拓创新,时不我待。正如邓小平同志所说:“深圳的重要经验就是敢闯。没有一点闯的精神,没有一点„冒‟的精神,没有一股气呀、劲呀,就走不出一条好路,走不出一条新路,就干不出新的事业。”发展旅游业,出路在创新,希望也在创新,只要解放思想,拓宽思路,锐意进取,鼓励创新,支持创新,保护创新,把创新作为推动旅游发展的根本动力,旅游业就一定能取得跨越式的发展。
第五篇:在创新中发展
在创新中发展 在发展中创新――――旅游总结
——学习邓小平理论创新思想兼论旅游创新
邓小平理论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关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实践的总结和集体智慧的结晶,是我们党和全国人民的指导思想。小平的创新思想更自始至终是贯穿于小平理论的一根红线。小平在1978年指出:“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他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要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 1991年南巡讲话又提出“改革开放胆子要大一些,敢于试验”,“大胆地试,大胆地闯”。改革开放以来的实践证明,无论从推行农村家庭联产承包制、发展乡镇企业、创办经济特区、推进国有企业改革、改组、改造,还是“一国两制”伟大构想的提出,无一不是勇于创新、善于创新的结果。邓小平理论中关于创新的观点和论断已深入人心。从某种意义上说,邓小平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上重新确立和发扬光大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就是一条创新的路线。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旅游业的发展也不例外,虽然创新在旅游经济发展中还没有成为普遍趋势,但创新却是旅游业发展的必然选择,是加快旅游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小平早在改革开放之初就作出了“旅游事业大有文章可做,要突出地搞,加快地搞”等一系列重要指示,创新是实现小平指示的重要途径。因此,在发展旅游业的过程中,我们必须学习和弘扬邓小平的创新精神,正确把握邓小平的创新思想,促进旅游经济更快、更好的发展。
发展旅游经济的关键在于创新,要以观念创新为基础,方法创新为手段,机制创新为保障,人才创新为核心,全方位的开拓创新。
一、必须树立和坚持解放思想、破旧立新的创新观念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邓小平理论的精髓,而解放思想的精髓又在于勇于创新。不唯书,不唯上,在求是、求实中创新,这是邓小平创新思想最基本的特征。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证明:思想观念的落后是最大的落后。没有思想的活力,就没有改革和建设的动力;没有思想的解放,就没有经济的快速发展;没有思想观念的更新,其他方面的创新就无从谈起。人类发展历史证明,不管做什么,思想保守僵化肯定没有生气和前途,生气勃勃也必然思想开放活跃,这是颠扑不破的真理。实践没有止境,创新也没有止境,我们要突破前人,后人也必然突破我们,这是社会前进的必然规律。
我们的祖先很早就说过:“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孔夫子说:“日新之为盛德”,意思是,如果能够做到天天都创新,那是最高的道德了。一部人类文明史,就是一部人类不断创新,不断进步的历史。人类社会的每一点进步无一不是追求变革与创新的结果。从中国历史来看,“创新”使中华民族在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涌现出孔子、孟子、老子、庄子、墨子等历史巨人,中华民族的四大发明也无一不是创新带来的成果;从世界历史来看,“创新”产生了古埃及文明与古希腊文明,“创新”促使了近代资产阶级革命的发生,达尔文的“进化论”、牛顿的“力学三定律”、爱因斯坦的“相对论”,爱迪生的众多发明创造和二十一世纪科学发展正是对“创新”不断追求的结果。
制约旅游业发展的因素众多,但关键因素是观念问题。旅游业要有大的发展,首先必须创新观念,树立解放思想、敢闯敢试的创新意识。观念创新是一切创新的先导和源泉。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创新首要的问题就是解放思想,实现观念创新。旅游业的观念创新,就是要打破旅游业僵化的思维模式,不断地解放思想,发挥创新能力,才能获得稳定持续的发展。无数生动的实例表明,旅游业作为产业,如果只讲发展而不求创新,只能是低水平的重复与扩大;只有大力并实现创新,坚持思路决定出路,观念就是财富的思想,摆脱思维定式、突破深层意识、实施观念创新,才能促进旅游业的跨越式发展,跃上新的台阶。
目前,旅游市场供求格局发生了根本性转变,旅游市场已经由卖方市场转变为买方市场,旅游方式已经从过去的观光旅游过渡到以观光旅游、度假旅游、商务旅游、会议旅游并存的多元化发展,而且度假旅游已经成为主要旅游形式。旅游者的观念和消费方式也在不断变化更新,这些都对旅游市场产生重大影响。但是我国旅游业“旅游产品单一”的一大弱点还没有彻底扭转,一些旅游产品从20世纪80年代卖到90年代,又卖到了21世纪,成为制约中国旅游业发展的一大硬伤。发展旅游业,就应该以变制变,及时更新观念,实现市场策略创新。通过树立国际大旅游市场的营销观念,时刻关注市场变化,精心研究市场的新需求,加大旅游市场调研和旅游市场分析与预测的力度,做好旅游市场细分,合理整合旅游资源,设计、开发和销售具备比较优势、自身特色鲜明、适应市场的旅游产品和品牌,适时发现和创造具有新特点的旅游新产品,以多样化应对多元化,同时提高旅游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优化旅游产品结构,提高旅游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打造出具有广泛影响力的旅游精品,从而为发展开拓广阔的市场空间。
发展需要创新,创新促进发展。观念创新将为旅游业的发展注入勃勃生机。在旅游业的发展中,必须树立发展才是硬道理的观点,以“三个有利于 ”作为衡量工作好坏的标准,努力做到变封闭思维为开放思维,变保守思维为开拓思维,变滞后思维为超前思维,变静态思维为动态思维,变单向思维为多向思维,拓展新思路,寻找新视角,提出新的创见,能动地、灵活地认识问题,勤于思考,敢于否定,勇于创新。坚决冲破一切妨碍发展的思想观念,坚决改变一切束缚发展的做法和规定,坚决废除一切影响发展的体制弊端。实践无止境,创新无止境。要用创新的思路,不断解决前进中发展中的新问题。让解放思想、改革创新成为我们破解旅游发展中诸多难题的锐利武器,成为建设旅游业美好未来的永久“通行证”。
二、必须探索和运用标新立异、求变出奇的创新方法 小平同志创新思想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要完成建设社会主义的历史重任,必须在思想方法、工作方法、行为方式上创新。小平一再强调,各级干部要克服主观主义、官僚主义、形式主义、教条主义、事务主义等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要深入实际,密切联系群众,以全新的方法适应全新的事业。他说:改进工作方法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迫切问题,“工作方法总要适应四个现代化的要求,改得好一点,快一点。” 完全可以说,没有方法的创新,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就无从落实,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宏伟蓝图也就无法实现。
方式方法创新是创新的手段。创新不是空谈,创新旅游工作方法,必须要研究旅游市场的运行规律,把握旅游经济的发展方向,在吃透“上情”,摸透“下情”,掌握市场“行情”的基础上,充分利用现有科技手段,加强旅游信息网络建设,实现工作方式和手段的革新,推进旅游工作的科学化。发展旅游业必须要在方法的有所创新、有所突破。以旅行社发展为例,西方国家旅行社采用的是批发、代理与零售旅行社“垂直分类”体系。这种分类体系,有利于形成专业化、信息化与规模化的分工与合作体系。而我国旅行社在分类体系上采用“水平分类”,即按照从事国内旅游业务和从事国际旅游业务来进行分类。这种分类体系是计划经济条件下形成的,并一直保留到现在,带有明显的计划经济色彩。它导致我国旅行社形成“家庭作坊式”生产经营方式,这种落后的生产经营方式很大程度上导致了我国旅行社业发展不畅。
随着对外开放的深入,旅行社业面临国外大型旅行社集团的进攻和压迫。因此在整合资源、优化结构上就有多种选择。发展联合体就是规模整合对抗竞争的一个有效手段,也是一种方式方法的创新和选择。旅游联合体是指旅游企业以提高市场竞争力、谋求更大利润为目的,通过一定形式进行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建立交流机制与合作平台而组成的共同体。其实质是实现由现行“作坊式”旅行社生产经营方式向现代化旅行社生产经营方式转变。发展旅游联合体就是通过整合中小旅行社向专业化、信息化和规模化的旅游联合体转变,使中小旅行社纳入专业化分工体系与网络化、规模化经营。这是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方式方法创新。方法创新还有一个重要原则就是借鉴与独创相结合。不会借鉴就不会有创新,只会借鉴也不可能有创新。只有把借鉴和独创结合起来,才能实现高起点的创新。比如旅游营销有多种多样形式,新闻媒体宣传、各种广告、参加旅游交易会、到客源地举行旅游推介会、制作和散发各种旅游宣传资料、赠送宣传性纪念品等是常见的、传统的形式。对传统宣传促销形式的大规模运用、组合式运用或是采用新的宣传促销载体,就是旅游营销形式的创新,它需要较多的经费投入。因此,旅游营销在形式上的创新和竞争,除了表现为旅游目的地经济实力的竞争,也可以表现于智力的投入。海南在旅游营销上,同样是借鉴利用“旅游大蓬车”的方式宣传促销,但海南的创新在于精心选择时间和巧妙安排线路,专在有关省市举行旅游节庆或地区性旅游交易会时赶到。这种“赶场”和“捧场”式的“旅游大蓬车”,其新意在于利用人家搭的“舞台”唱海南旅游的“戏”,在于将海南旅游营销变为给有关省市的活动“捧场”。这样,既增强了营销的效果,又降低了成本。这是一种典型的方法创新。
三、必须培育和建立适应市场、壮大市场的创新机制
小平认为,社会主义能否发挥其优越性,关键在于其制度的好坏。他指出:“我们过去发生的各种错误,固然与某些领导人的思想、作风有关,但是组织制度、工作制度方面的问题更重要。”他主张对现行体制存在的弊端进行全面改革,以实现体制的根本创新。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小平对经济体制、政治体制、科技体制、教育体制、干部体制、财政体制,金融体制等的改革和创新提出过具体要求,他根据当代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发展的实际情况的变化,突破把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同社会制度联系起来的思路,指出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都是发展生产力的手段,大胆地把市场经济同社会主义结合起来,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所以从一定意义上讲,小平所领导的改革开放事业,就是一项制度创新的伟大工程。20年来的实践证明,没有制度变革与创新,就不可能有今天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辉煌。
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市场是一切经济活动的中心,要发展壮大市场,必须 要坚持改革开放,实现体制和机制创新,这是增强发展内在动力的根本途径。发展壮大旅游业也必须遵循市场原则:一是培育市场主体,建立新的经济运行机制。企业是市场的主体,积极推进企业改革,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步伐,帮助和引导企业实现机制创新,大力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鼓励企业朝着国际化、集团化、网络化发展,增强企业自我发展和自我提升产业的内在动力,培育出有实力和有影响力的旅游大企业。二是转变机关职能,建立新的行政管理运行机制。旅游行政机关在经济活动中应该是“保安”和“保姆”式的服务型角色,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把精力和财力集中在公共环境的改善上,以市场需求引导产业结构调整方向,进行调控、服务、监管,更好地为企业发展“搭台造势”。
四川乐山在建立面向市场、强调效率的管理体制,实现制度的创新取得丰硕成果,特别是在建立景区管理体制和充分利用外资、民间资本的多元化、国际化、社会化的投资新体制方面,更是独树一帜。在景区管理上,峨眉山用“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集中统一管理体制取代了多年的条块分割,创新以综合管理为龙头、专业管理为骨干、群众管理为基础的管理模式,引进ISO9002质量管理、ISO14001环境管理两个体系标准,使峨眉山景区成为全国风景旅游行业首家也是唯一一家同时通过两个体系认证的单位。2002年,峨眉山管委会旅游收入2.6亿元,是10年前的38倍。在投资体制上,创新投融资体制,加强旅游资源的市场化、社会化运作,培育多元化的投资主体,放宽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和旅游经营准入限制;所有非法律禁止的涉旅行业向民间资金开放;资源国家所有,政府依法管理,企业开发经营;编制旅游项目库,供投资者“下单”,营造各路热钱流入的“洼地”。2001年至2003年6月,乐山旅游总投入为16.63亿元,其中6亿多元来自本地民营企业、东部民营企业和台资企业。6亿多元相当于前10年乐山市直接旅游投入总和!乐山旅游发展得益于逐鹿资本市场,吸引和转化资金为资本要素以创造物质财富的机制,这就是体制创新的带来的变化和收获。
四、必须培养和使用敢闯敢干、开拓进取的创新人才
要创新,就必须首先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大胆培养选拔人才,使用人才,是领导者成熟的主要标志之一。小平指出:“我们要破格选拔人才,不要按老规矩办事,要想到这是百年大计。” “选拔干部选拔人才,只要选得好,选得准,我们的事业就大有希望。” “中国的事情能不能办好,社会主义和改革开放能不能坚持,经济能不能快一点发展起来,国家能不能长治久安,从一定意义上说,关键在人。” 小平同志深刻洞察到:创新是经济增长永恒的主题,人才创新就是资本。当今的国际竞争主要是人才的竞争,而起决定作用的,则是人才体制和用人机制的竞争。中国的改革发展就是要创造一种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社会环境和人才制度。
众所周知,农业经济的特点体现了劳力和土地的概念,工业经济是资源和资金的营运,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就是生产力,过去以物质、资金为资本,今天人们头脑中的知识得到恰当的运营就是资本。知识经济兴起于迅速发展、并成为未来经济主流的信息技术等高新技术产业,强调产品和服务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是科学技术对现代社会作用的日益深化。知识经济的核心就是创新。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在全球范围内迅速兴起的知识经济,使人们清醒地认识到,处在人力资本最高层次的人才资本,是能够在更高数量级上创造利润的最宝贵的资本。人才资本是增强综合竞争力,实现经济快速增长的第一资本。美国钢铁大王卡内基世家靠产业资本成为百万富翁,用了近百年;美国石油大王洛克菲勒家族靠资源资本成为千万富翁,用了50年;而电脑奇才比尔•盖茨靠人才资本成为百亿富翁,只用了十几年时间,这就是人才资本的魔力!当记者问李嘉诚:为何几十年的成功积累还不如比尔.盖茨的几年暴富?李嘉诚在感慨“后生可畏”的同时,承认比尔.盖茨掌握了这个年代最为稀缺的资源:创新精神。
随着旅游业的迅猛发展,旅游人才紧缺、人才结构不合理、管理者队伍学历偏低、人才开发工作的不平衡性等问题越来越明显。强旅需要强才,在当今旅游产业增长方式已经由外延粗放向内涵集约、由要素和资本推动向创新推动转变的时代,人才特别是创新人才在旅游发展中起座非常重要的作用。小平同志早在79年就指出:“ 旅游局要用人得当,要有一些有闯劲、有干劲、有办法的人,只凭资格不行。”按照世界上公认的创新人才标准,有五类人才是旅游业需要花大力气引进和培养:一是把全部产品引入市场的旅游人才,二是能创一种新的生产方式的旅游人才,三是第一个采用新的经营方式的旅游人才,四是开创一个从来没有的市场的旅游人才,五是创造出有别于其他人的企业组织形态的旅游人才。这五类人才有一个共通之处,就是具有“创新”素质。美国通用电气公司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韦尔奇说:“如果你想让列车再快10公里,你只需加一加马力;而若想使车速增加一倍,你就要更换铁轨了。”
旅游业的发展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建立和完善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创新人才选拔机制、创新人才流动机制、创新人才激励机制,大胆选拔和使用开拓进取的创新人才,营造出鼓励干事业、支持干成事业的氛围,旅游业就必然会攀登上新的高峰。
开拓创新,时不我待。正如邓小平同志所说:“深圳的重要经验就是敢闯。没有一点闯的精神,没有一点„冒‟的精神,没有一股气呀、劲呀,就走不出一条好路,走不出一条新路,就干不出新的事业。”发展旅游业,出路在创新,希望也在创新,只要解放思想,拓宽思路,锐意进取,鼓励创新,支持创新,保护创新,把创新作为推动旅游发展的根本动力,旅游业就一定能取得跨越式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