赣州城市文化与建设之我鉴

时间:2019-05-15 12:28:2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赣州城市文化与建设之我鉴》,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赣州城市文化与建设之我鉴》。

第一篇:赣州城市文化与建设之我鉴

赣州城市文化与建设之我鉴

院系:物理与电子信息工程学院

班级:08级电子信息工程姓名:学号:

首先我们要来了解赣州这座城市:

赣州地域辽阔,人口众多。赣州位于江西南部,简称赣南,是江西的最大行政市。1998年经国务院批准撤地改市。全市现辖18个县、市、区。全市人口832万,面积3.94万平方公里,概称“八山半水一分田,半分道路和庄园”,面积和人口分别约占江西的1/4和1/5。

赣州著名老区,历史辉煌。1931年11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在赣南下辖的瑞金市宣告成立。赣南为革命牺牲的有名有姓的烈士总数为10.8万人,占江西省烈士总数的43%,占全国烈士总数的7%。

赣州资源丰富,物华天宝。赣南具有发展柑桔特别是脐橙生产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是全国最大的脐橙生产基地。矿产资源丰富,是全国重点有色金属基地之一,发现矿种99种,探明工业储量的有54种,探明离子型稀土储量累计为74万吨。旅游资源丰富,“红色故都、江南宋城、东江源头、客家摇篮”已成为赣州旅游的四大特色品牌,安远三百山、崇义阳岭和宁都翠微峰吸引了众多文人墨客和游人观光。

赣州人才辈出,群英荟萃。1955至1965年授衔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将军中,赣南籍的有132名,其中上将3名,中将10名,少将119名。赣南是客家人的主要集散地和聚居地之一,95%以上是客家人。

赣州交通便捷,活力涌现。赣州自古就是“承南启北、呼东应西、南抚百越、北望中州”的战略要地,具有铁路、公路、水路、航空等多种运输方式,是闽粤湘赣边际的交通枢纽。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专家对京九沿线城市的长远发展比较优势分析后认为,赣州是京九线上最具活力的城市之一。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几年来,赣州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建设和谐平安赣州为总目标,以“十大体系”和新农村建设为载体,实施“对接长珠闽、建设新赣州”发展战略,加快工业化、农业产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今年以来,赣州市按照省委提出的开展“建设和谐平安江西,共创富民兴赣大业”主题教育的要求,掀起了一股浓浓的和谐平安创业热潮。

再者我们才知道现在赣州要怎样规划下面是我的一点建议:先与创新相促进.是赣州实现在全省率先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突破口,它紧紧围绕“率先完善”的目标要求来组织实施,是“率先完善”的“率先”工程.它以市场为主导,以有利发展为原则,以发达地区的先进经验为“参照物”,坚持求真务实与大胆创新相结合,既体现贯彻执行政策的规范性,又体现与时俱进,敢于打破常规,超越自我,积极探讨一些从体制,机制,制度改革入手有利于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路子.凡涉及到国家有统一政策规范,地方实施改革“空间小”的领域,体系侧重于政策的规范执行,以求通过整合政策资源来推动体系的完善;凡国家有关政策相对滞后的领域,体系侧重于借鉴“长珠闽”等国内发达地区的先进经验和行之有效的做法,立足我市实际,提出一些创新性的意见.如各个体系的“实施措施”部分,凡涉及到国家有统一政策,地方实施改革的政策空间小的方面,我们就侧重于政策的贯彻落实,立足于通过政策资源来推动体系完善;凡国家有关政策滞后的地方,体系侧重于借鉴“长珠闽”等发达地区行之有效的做法的基础上,整合各地的先进经验,提出了一些探索性意见.如社会保障体系提出的关于逐步建立“五保合一”的社保费征收机制问题;贸易服务体系提出的降低工商准入门槛,取消经营范围,优化税务环境,解决好出口退税,设立政府基金,支持企业获得进出口经营权等问题,都在现行政策和做法上有一些新的突破.前瞻性与可操作性相统一.经过十多年来的实践,我市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目标的改革已经取得重大进展,但是,有许多方面的改革还要根据我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新要求进一步深化.十大体系正是依据我市现阶段生产力发展的客观需要,提出了在更宽的领域,更深的层次上推进改革的目标任务.这些目标和任务,既考虑了与我市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相适应的可行性,又注意了“跳起来摘桃子”的艰巨性和“务求实效,适度超前”的前瞻性.既有打基础,赶先进的现实目标,又有上台阶,超先进和“率先完善”的中长期目标.如技术标准体系,针对我市社会各界尤其是企业的标准化意识差,技术标准工作整体上还处于比较落后的状态,不仅提出近期,中期,远期目标,而且还提出了构建有效的技术标准运行机制,建立技术标准预警机制,提高技术标准意识,建立推进技术标准的中介服务体系等主要任务.再如信息网络体系,根据信息网络飞速发展的超前性和我市现有财力的承载度,提出了有所为,有所不为,集中财力抓基础,抓重点工程,奋战五年,基本建成省内一流,闽粤湘赣四省通衢区域领先,与长珠闽发达地区相对接的信息网络体系的工作目标.

第二篇:城市文化与城市文化的建设

城市文化与城市文化的建设

摘要:

本文主要讨论的是城市文化的建设。在文章的前段是从城市的物质和精神文化两个方面介绍城市的文化。在城市文化建设方面主要关注点在于建设过程中的一些问题,以及一些观点和想法。

在谈论现代化的城市时城市文化是不可缺少的重要元素。城市本身就是文化的产物,是文化的结晶。我们认识一个城市首先是从它的外观开始,但走到最后另我们最深刻的却是这个城市的文化。可以说城市文化才是这个城市的精髓。广义的城市文化指的是城市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而狭义的理解城市文化则认为它是城市群体意识、价值观念、思维方式、行为模式以及生活方式等文化现象的总和。城市是文化的产物,但文化是由城市社会成员创造出来的。“只有当自然存在的物经过加工、改造、创造,作为社会的对象、化为人的对象的时候,我们才称之为文化现象”。所以文化与人息息相关。城市的魅力在于它的文化,因为每个城市的文化都是不同的。正是因为这多姿多彩的文化,才有了我们所看到的形态各异的城市形象。我们不妨从城市的物质和精神两方面来了解城市的文化。

一、城市的物质文化

城市的物质文化就是城市的外表,是我们可以用眼睛等感官去感受到的文化。包括城市布局、城市建筑、城市道路、城市通讯设施、公共住宅、水源及给排水设施、垃圾处理设施以及市场上流通的各色商品以及行道树、草地、花卉等人工自然环境。我们认为物质和精神是分不开的。其实这些物质也正是这个城市精神文化的外在形式。我们多少可以从一个人的穿着打扮上看出这个人的某些精神特质。城市也一样。城市的物质文化就好比人的外衣,我们了解了这个城市的外貌,也就多少可以体会到这个城市的精神。城市的建筑风格可以反映出一个城市的文化特色;城市的历史遗迹可以反映出这个城市的传统风格;城市的环境建设则可以反映一个城市的文化风貌。我们看外国的建筑时会说这个建筑充满了异国风情,其实最根本的是我们的文化不同。北京的四合院可以说是北京的代表,它不同于欧洲的哥特式建筑。这两者我们最直观的感受是形态的不同,但我们知道:这儿是北京,所以四合院的存在是合理的;同样,那儿是欧洲,哥特式风格曾经是主流。其实我们也可以说这是城市文化的地域性造成的。

二、城市的精神文化

城市的精神文化是城市文化的内核或深层结构,它是狭义的城市文化。从一个城市的精神文化上可以看出这个城市发展的潜力。我们看一个人时,肤浅的只是去观察他的外表。其实我们更需要看重的是这个人的内涵。城市的精神文化就是这个城市的内涵。一个有内涵的城市是一个具有广阔发展前景的城市。

我们认为发达的城市是具有先进思想观念,开放的思维方式,高尚的道德风尚和融洽的人际氛围的城市。一个城市物质上可以暂时不发达,但这个城市的精神文化不能缺失。一般而言,具有积极、进取、开放、乐观、健康的文化观念的城市是最具发展潜力的城市。所以,如果要想实现可持续发展,城市精神文化建设是必不可少的一环。

总的来说,城市文化是一个城市的名片,人们认识一个城市就得先认识这个城市的文化。它也是一个城市的特色,喜欢一个城市其实也就是喜欢这个城市的文化。同时它还是一个城市的精髓,融入这个城市就要融入它的城市文化。当你有机会去重新认识这个你熟悉或不熟悉的城市时,你会记住它的高楼和小巷,它当中的风土人情等这些让你映像深刻的,其实让人们映像深刻的就是这个城市的文化。

城市的现代化建设中城市文化建设也是重要的组成部分。城市在努力发展经济的同时也

要努力的发展文化建设。因为城市文化的发展促进经济的发展,这点是毋庸置疑的。社会需要发展生产力,增加社会财富。但城市的文化建设才是经济发展的精神动力。城市文化建设一方面满足人们的物质和精神需求,另一方面又不断提升着人们的精神境界,使人们不断的产生更高层次的需求,从而进一步促进经济的发展。

城市的文化建设包括社会成员素质的培养,城市形象的建设,文化产业的发展,历史文化资源的发掘和利用还有就是城市群众文化的建设。这当中社会成员素质的培养是最根本的。社会成员是一个城市的主体,城市是由每一个人组成的,每一个人的素质提高了这个城市的整体素质也必将提高。但事实是单纯的提高社会成员的素质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社会成员素质的提高其实是离不开后三者的协助的。也就是说城市文化建设的这几个部分是相辅相成的。城市文化的建设是与经济发展平行的,不可忽略的。它不是达到某种目的的手段,而是城市建设使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有的城市就是单纯的为了发展经济而粗糙的发展了城市的文化。这时发展城市文化就被当成了实现经济发展的目的,这本身就是是错误的观念。比如好多城市出现了举办某某节的不好的风气,龙虾节杨树节等等。可以说这是树立城市形象的手段,是城市形象建设的一部分,它可以作为这些城市的名片。但这些城市的最终目的并不是为了建设城市文化,而是为了招商引资,是为了经济的发展。我们任然会看到市民的文化缺失,精神缺失等现象。一边是风风火火的节日活动,一边却是精神缺乏的看客。这样的城市文化建设显然是不能真正提高城市文化的。

与之相通的还有城市在文化建设过程中有重视文化产业的建设而忽视其他文化建设的倾向。文化产业的建设诚然很重要,它不仅对城市的文化建设有贡献还对这个城市的经济有一定的支持。它的发展不仅能满足社会成员的精神需求,还能对其他经济活动产生一种“乘数效应”但单纯的只重视文化产业的建设也就像前文提到的一样,根本目的是为了经济的发展。不夸张的说只是顺便协助了一下文化的建设。有的城市文化由于种种因素的限制不能够形成产业化就被忽视了,这是错误的文化建设。所有的城市文化都是这个城市的缩影,区分开产业和非产业化,所有的城市文化都应当得到平等的对待。

川菜馆是一种文化,麦当劳也是一种文化。如何处理好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本土文化和外来文化的关系是城市文化建设中面临的重要课题。城市中不可缺少现代化的高楼大厦也不能忽视对文物古迹等历史遗产的发掘和利用。现代化是城市发达的标志,而历史文化资源则是反映了城市发展的历史轨迹和文化地位。文化从来都是多元化的,单一的文化只能说是残缺的文化。现代化是城市发展的必然趋势,它不是以推到历史文化为基础的,而是和历史文化共同发展起来的。北京的科技大楼不可能是在四合院的地基上建造起来的,当你的MP3里播放着欧美歌曲时在大街上仍旧可以听到京剧的唱段。这其实正是多元文化下城市的缩影。在城市文化的发展中不必存在一味的“西化论”或者是一味的“传统论”。中国传统文化是城市文化建设的基石,而西方近现代的文化则是作为激发现代活力的异体文化。牢牢把握住根基,发展出现代化、多样化的城市文化才是城市文化建设的主要目标。

前文提到过,城市中的社会成员才是城市的主体。所以城市文化的建设必然也少不了社会成员的努力。文化建设是由政府倡导并主要负责,但参与到其中的是每一个城市中的人。城市修建了图书馆、博物馆等文化场所后并不意味着就能提高城市的文化素养,古城南京拥有的历史文化并不就是因为它曾今是六朝故都。如果城市中举办了文化展览等文化活动,却发现参与到其中的人寥寥。那只能说这个城市的文化建设不够成功。政府在建设中是处在主导地位,政府推动文化建设,但社会成员的参与是关键。文化本身就是由社会成员创造的,这样的城市文化才是自然的城市文化。所以,城市应当广泛的开展历史文化教育、城市特色文化宣传来提高城市市民的综合文化素质。让每一个城市中的人对城市有强烈的认同感,在文化建设中出一份力。同时也要注重城市文化建设人才的发现和培养,这样城市的文化建设才会有源源不断的动力和活力。

参考文献:

1、向德平.《城市社会学》 武汉大学出版社

2、马海霞.文化经济论与文化产业研究综述[J].思想战线,20073、司马云杰著.文化社会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4、朱铁臻主编.中国城市手册.经济科学出版社,19875、张文奎编著.人文地理学概论.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

第三篇:建设文化九江 铸造城市之魂

建设文化九江 铸造城市之魂

陈安众

一个城市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独具特质的城市文化。在城市发展的过程中,城市文化沉积着一种精神,彰显着一种魅力。九江要建成长江沿岸和中部地区重要的经济中心城市,必须在大力发展经济的同时,着力建设与之相适应的城市文化。

一、打造经济中心城市必须深刻认识文化的重要作用

文化是一个城市的灵魂,决定着一个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潜力和后劲。建设经济中心城市,必须深刻认识文化对城市发展的重要作用。

文化是立市之本

关于城市的起源,《春秋》一书这样记载:“筑城以卫君,造郭以卫民。”《易?系辞下》也有这样的解释:“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这里显然把政治、经济作为一个城市生存和发展的基本要素,而文化作为意识形态,是一定社会政治、经济的反映,又反作用于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由此可见,维系城市生存的诸要素中,经济、政治是不可或缺的,但文化是最为根本的,一个没有文化的城市,就犹如一个人没有灵魂而缺乏灵气和活力。在经济社会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城市已经成为人类文明发展的前沿和生衍繁息之地,即便是我们这样一个经济相对落后的中部内陆城市,文化同样是城市诸多生存要素中最活跃、最根本的部分。纵观中外城市发展的历史,我们发现一些原本很繁华的城市,因为单纯强调经济增长、财富积累,单纯强调城市人口增长和城市规模扩大,而忽视城市文化的发展和城市精神的培育,导致了人与社会之间缺少人文关照,人与自然之间缺乏亲和友好,出现了所谓的“现代城市病”:物质生活越来越富有,文化生活越来越贫乏;楼房越来越高,视野越来越低;马路越来越宽,交流越来越窄……前车之鉴不远,我们要建设经济中心城市,必须把文化作为发展的核心要素,作为立城之本,这不仅是时代发展的客观要求,更是人们发自内心的深情呼唤。

文化是兴市之基

传统观念中,文化属于精神层面的范畴。现代发展理念告诉我们,文化是构成城市发展的重要产业,一些发达的西方国家,文化产业已成为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如美国的文化产业占GDP的比重更是高达25%。文化兴则城市兴。城市是人口的聚集,也是产业的聚集,城市的竞争和发展主要是通过产业来实现的。单靠消耗自然资源发展起来的传统工业城市,因缺乏文化这一新兴产业的支持而逐渐衰落,在城市的横向比较中位次下降,已充分说明了这一点。而城市具备发展文化产业的一切条件优势:巨大的市场容量和消费群体,丰富的产业资源、文化资本和天然形成的必备基础。立意须高远,我们要建设经济中心城市,必须把大力发展文化产业,作为兴市之基的不二

文化是强市之源

文化是城市综合竞争力的重要表现,关乎一个城市的品质和发展潜力;文化也是城市凝聚力和向心力的重要源泉,关乎一座城市的形象和投资环境。一个城市的文化犹如一面旗帜,主导着人们的思维,决定着人们的行为模式和生活方式,它能鼓舞人、激励人去热爱自己的城市,热爱自己的事业,热爱自己的家园,并尽力为其做出自己的贡献。可以说今天的文化就是明天的经济,就是未来的理想城市。一个城市是否有竞争力,不仅要看它的经济硬实力,最重要的是看它的文化软实力,即文化资源、文化氛围和文化发展水平。人类的城市演进史表明,没有文化的城市如同没有灵魂,也没有美好的未来。任何一座城市,都是在长期的历史文化积淀和城市人文精神培育的基础上慢慢形成的,新兴的、后起的城市可以“跨越”经济增长阶段,但无法“跨越”人文精神的培育和塑造。因此,在某种意义上讲,文化是城市发展的源头之水,未来城市发展将以文化定输赢。

二、铸造城市之魂必须充分凸显区域文化个性

九江历史悠久,人文荟萃;水秀山清,举世无俦。有学者归纳为:读书成风、学者成林、作家成派、士宦成群、著述成山、志士成仁、佛道成宗、青铜成王。也正因为如此,长期以来,人们自得自在于这份先天厚赐,而不见山外之山、不识天外有天。站在新起点,实现新跨越。从文化的视角出发,我们应该充分凸显九江文化个性,塑造现代城市精神,客观审视历史,科学规划未来。

彰显山水文化,培育勇往直前的赶超精神

九江的山水文化源远流长,是中国田园诗的诞生地、山水诗的策源地、山水画的发祥地。神奇的大自然赋予了九江优越的地理位置和雄美壮观的山水胜景。在纵横一万八千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上,400多个景观景点星罗棋布,形成了一个以庐山为“龙头”,集名山、名江、名湖、名城、名洞、名寺于一体的山水文化体系。山水蕴灵秀,人物自风流。九江的山水不仅哺育出了一代代成就卓著的家乡儿女,而且也吸引了中国文学史上一系列引人注目的诗文巨擘、文章巨公,他们为九江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文化遗产和精神财富。孔子曾突破自然美学观念,提出了“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的山水观,实际上是引导人们通过对山水的真切体验,把山水文化提炼成一种厚重不移、周流不滞的山水精神。有智慧的人通达事理,所以喜欢流动之水;有仁德的人安于义理,所以喜欢稳重之山。这种厚重不移、周流不滞的山水精神对我们产生了无限深广的影响,深深浸透在九江传统文化的血脉之中。未来区域间的竞争,不仅是经济力的较量,更是文化力的较量,说到底是意志和精神的博弈和较量。九江要建成长江沿岸和中部地区重要的经济中心城市,必须具备厚重不移的赶超意志,周流不滞的赶超作风,勇往直前的赶超精神。

传承商业文化,培育开明开放的创新精神

九江的商业文化厚重深远,在晋代是“七省通衢,来商纳贾”的通都大邑,在唐代是江南一大商港,明清时为中国“三大茶市”、“四大米市”之一,鸦片战争后是“五口通商”之一,成为最早进出口贸易的重要港口城市。兴盛的商业孕育着厚重的商业文化,这种文化所折射出来的精神就是诚实守信、开明开放。开明开放,就是要有全球意识、世界胸襟,就是要能海纳百川、兼容并蓄、以我为主、为我所用。今天,建设经济中心城市,既要传承、容纳、吸收商业文化中的大气开放精神,在发展中海纳百川、博采众长,更新观念、完善思路,虚心学习吸纳他人的优点和长处,总结自己的经验和不足;又要改造九江文化中不利于经济发展的因子,变抱残守缺为积极进取,变淡泊名利为义利兼顾,精心培育出与九江新定位新目标新要求相吻合的开放个性、开明品德。

发掘宗教文化,培育圆融和谐的人本精神

九江的宗教文化博大精深,是我市城市文化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境内西林寺、东林寺、真如寺、铁佛寺、简寂观、仙人洞个个都是四海知名的宗教活动场所。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基督教、天主教五教聚集九江,和谐相处,共同打造了九江宗教文化的深厚凝重与不同凡响,从而树立起了九江宗教文化在全省乃至全国举足轻重、不可替代的地位。千百年来,宗教文化圆融和谐、包容求同的因子和内核深深融进了九江城市精神之中,成为九江涵养民风、化育和谐的基本准则,为九江构建和谐的人文环境提供了有益的启迪和借鉴。发掘宗教文化,就是要弃其糟粕、取其精华,努力在领导班子中倡导和形成“以干为要、以民为本、以和为贵、以廉为荣”的共事环境;在机关干部中倡导和形成“肯干事、能干事、干成事、好共事、不出事”的工作环境;在全体市民中倡导和形成“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社会环境。

弘扬红色文化,培育奋发有为的创业精神

九江的红色文化壮丽雄浑,是激励千百九江儿女奋发创业的精神财富。收回英租界,首应二次革命,打响秋收起义第一枪,升起第一面军旗,南昌起义策划于九江,《抗战宣言》发表于庐山,伟大的抗洪精神在这里诞生,感人的抗震救灾事迹在这里涌现。伟大历史孕育的伟大精神已成为我们建设新九江的强大动力。当前,面对兄弟城市逼人的发展态势和建设重要经济中心城市的新要求,全市人民必须下定决心,奋起直追,万众一心,奋力拼搏;必须清醒地认识到百舸争流,慢进即退,自强之道在于“师而法之,比而齐之,驾而超之”;必须进一步增强危机感和紧迫感,外找差距,内找原因,变“负气”为服气,变怨气为志气,变丧气为勇气,见贤思齐,见先思进,知难不畏,志在超越;必须立足于“抢”,早认识、早研究、早行动,快速反应,抢占先机;必须落实于“干”,脚踏实地,真抓实干,把机遇期潜在的优势转化为现实的优势,将正确的思路转化为发展的现实;必须着力于“创”,借势发力,乘势而为,在争先进位中创造无愧于历史、无愧于人民的伟业,不断开创新局面,实现新目标。

三、推进文化建设必须落实到产业发展上

面对新的目标和定位,九江新一轮文化建设必须以规划为龙头、以改革为动力、以项目为载体,把文化建设落实到产业发展上。

以规划为龙头,引导文化建设健康发展

推进文化建设,最紧要的是抓好文化产业发展规划。要引导文化建设健康发展,必须以规划为龙头,按照经济发展与文化发展相协调、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统一、改革创新与继承借鉴相衔接、政府引导与市场机制相结合的原则,在认真调研、科学分析的基础上,编制《九江市文化产业发展规划》,明确九江文化产业发展的方向和重点,挖掘、整合文化资源,形成合理的文化产业布局,增强文化产业可持续发展能力。

以改革为动力,实现文化建设制度创新

推进文化建设,最主要的是抓好文化体制改革。通过改革,为我市的文化建设注入生机和活力。一要围绕构建“党委领导、政府管理、行业自律、文化企事业单位依法自主运营”的文化体制新目标,通过面向群众、面向市场的体制及机制创新,解放文化生产力,激发文化创造力。二要努力改革文化产业的投融资体制,推动社会力量逐步形成投资主体,建立多渠道投资文化产业的体制和筹资机制。三要进一步激活文化市场,积极推进文化娱乐、竞技体育、演艺会展、艺术拍卖、书报刊、影视等文化市场及各种文化中介机构健康有序发展。四要继续加大培养和吸引各类优秀人才的力度,创造良好的引人、用人环境。

以项目为突破口,促进文化建设全面繁荣

推进文化建设,最重要的是抓好文化项目建设。要以抓重大经济项目的招数、办法和力度抓文化产业项目的发展。要以创建“历史文化名城”为目标和切入点,抓好文化旅游、重要景区景点、历史文化遗存、重大文化活动、新闻出版等知名文化品牌和项目的开发。要根据九江实际,建立《九江市文化产业项目库》,精心培育出既具有九江特色,又具有诸如“印象刘三姐”、“丽水金沙”这样鲜亮大气的知名文化品牌,采取多种形式对外推介、对外招商,建设一批主导产业、发展一批龙头企业、培育一批竞争主体,以文化产业的大发展带动文化事业的大繁荣,真正形成经济、文化双轮驱动的发展格局。

第四篇:音乐鉴赏之我鉴

音乐鉴赏之我鉴

摘要:音乐鉴赏是欣赏者通过聆听音乐从中获得音乐美的享受、精神愉悦和理性满足等的活动。音乐鉴赏活动是对音乐的接受与反馈,它不是被动接受行为, 是一种积极的具有主体性的创造活动是一项既能给人以审美愉悦又能对人的心理和生理等多方面发挥作用的审美体验过程。随着我国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高度发展,人们对音乐欣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生活中,常能听到许多音乐爱好者这样说我很喜欢音乐, 但就是听不懂。那么怎样使自己由喜欢到逐渐能听懂音乐呢?这就涉及到音乐鉴赏能力的形成问题。

关键词:音乐鉴赏;鉴赏能力;个人修养;其他

音乐艺术具有表情达意、审美娱乐等功能它在帮助人们认识世界、陶冶心灵亦即素质修养中能够达到其他学科其他艺术门类所难以达到的感化、悟化净化的作用。艺术修养的提高是我国国民素质提高的基础和突破口之一重视音乐文化素质的培养是充分肯定艺术修养在整个国民素质教育中的特殊地位和作用。而音乐鉴赏能力的培养又是艺术文化修养能力形成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提高国民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音乐鉴赏能力的形成有助于提高音乐欣赏者对音乐的审美体验, 有助于激发多种感知和思维方式有助于在发展直觉、推理、想象、以及表达和交流的独特形式和过程中逐步形成丰厚的文化修养有助于培养音乐欣赏者丰富的想象力、表现力和创造力提高和完善他们自身的综合素质。音乐还可以架起人与经验架起言语与非言语之间以及严密逻辑和情感之间的桥梁,以便人类更完美地理解整个世界。

一、多接触音乐是获得音乐鉴赏能力的关键

音乐鉴赏能力的养成最关键的是要多听、多接触和多欣赏音乐。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 不会作诗也会吟。鉴赏音乐也是这个道理, 听得多了自然地就会听懂音乐。其实所谓听懂音乐也是一个相对的过程,开始觉得音乐好听可以说就在一定程度上听懂音乐了。当然最初可能只是一种比较朦胧的感受, 如果再继续听下去,逐渐能够感受到音乐的变化和特点。比如能够辨别出不同的旋律、节奏和音色, 同时对音乐所表达的感情、意境也有所领会, 那么在一定程度上就可以说是听得懂音乐了。

多听音乐还包括另一层非常重要的内容, 那就是多听各种各样的音乐不断扩大自己的欣赏面。正如美国作曲家科普兰所说“全部投入音乐意味着要扩大自己的趣味,只喜欢传统类型的音乐是不够的。趣味像人的灵敏度一样, 在某种程度上是天生的但又可以通过明智的练习得到发展。这就是说对各个时期各种流派的、新的和旧的、保守的和现代的音乐都要听。这意味着尽可能不带偏见地聆听。”广泛地倾听各种类型和不同风格的音乐一方面可以增进人们对音乐的爱好和兴趣,同时还可以使欣赏者从比较和鉴别中提高音乐鉴赏能力。有些音乐欣赏者的欣赏趣味非常之狭窄, 他们只喜欢某一种类型的音乐,例如流行音乐爱好者面对艺术性更高、内涵更为丰富的严肃音乐却不愿问津这样就很难提高音乐欣赏能力。有些欣赏者习惯于欣赏传统音乐而对具有创新精神的音乐却不能欣赏。究其原因有时并不在作曲者, 而在欣赏者方面。这正如波兰音乐学家丽莎所说,“人们之所以对新派音乐的价值常常给予否定的评价是因为人们不熟悉这些新派作曲家所使用的那种约定性。他们依靠他们自己所具有的那种表象能力是无法把握住这种音乐的意义的。这种音乐对于他们的主观感受来说已经’丧失了意义”。这仅仅是因为他们未能把握住这种音乐所要求他们把握的东西。而发生这种

情况完全不是由于先锋派作品自身的意义和美学价值方面的原因。我认为音乐鉴赏能力与审美评价虽有联系但并不是一回事,音乐鉴赏能力是更为基础性的东西, 尽管对某些音乐可能有各种不同的审美评价,然而首先必须去听并且能够听懂, 然后才有可能进一步做出审美评价。如果没有听或者听了也不懂,不了解其“约定性”,那么就不可能做出客观的、切合实际的审美评价。总之,音乐是声音的艺术只有通过欣赏者自己的听觉去多听、多欣赏音乐才能逐步获得音乐鉴赏的能力,除此以外是没有其他捷径可走的。

二、学习音乐知识是形成音乐鉴赏能力的条件

音乐鉴赏从其基本性质来说是一种感性体验,多听、多欣赏音乐是获得音乐鉴赏能力的关键。然而这并不是说有关音乐理论知识的学习对音乐鉴赏就不重要。为了更好地鉴赏音乐, 学习一些音乐知识不仅是有益的而且是必要的。

这正如吴韵曦所说,“不是不让你多了解音乐知识,恰恰相反,这些音乐的理论知识能让你的感受更丰富,与作曲家更接近。”特别是欣赏一些比较大型、结构复杂的作品, 例如交响曲、协奏曲、歌剧等还要尽可能地多学一些音乐知识。当然, 音乐知识的范围很广, 非专业的音乐鉴赏者不可能也不必要全部掌握。这就要求他们有选择地学习和掌握一些关于音乐的基本知识。概括起来一方面是关于乐理方面的知识例如音阶和调式、主题和旋律、节奏和节拍以及乐谱读法等。学习这些乐理知识并不是要求音乐欣赏者对乐曲进行理性的技术分析,那是音乐专业工作者的任务,而是因为有了这些知识, 即使是粗略地知道一些也会有助于他们更好地感受和欣赏音乐。另一方面是关于音乐背景的知识这包括音乐作品产生的历史时代、所属风格流派, 作曲家的生活经历、艺术道路、创作个性以及具体作品的创作意图等。学习这些知识也不是为了对音乐作品进行概念分析而是为了使欣赏者不仅能够了解音乐的外部音响形式而旦还能通过这些知识进一步了解和体验音乐的丰富内涵从而有助于欣赏者更全面、更深刻地理解和领会音乐。

关于音乐知识的学习如果有机会比较系统地学习固然更好, 但对于大多数欣赏者来说主要还是通过结合具体作品的欣赏来进行随着音乐欣赏曲目的不断扩展相关音乐知识的掌握也会逐步系统和完善起来。音乐知识的学习是很有用的但是它们毕竟属于手段最终还是为了服务于对音乐作品的鉴赏把理性知识融汇于感性的体验之中这是学习音乐知识的目的,也是学习音乐知识的正确途径。

三、文化修养、生活体验对音乐鉴赏能力的影响

音乐鉴赏能力是文化艺术修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文化艺术修养又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音乐鉴赏能力所达到的水平。虽然艺术文化的种类和表现手段各有不同, 但它们都是人类社会生活审美的与艺术的表现, 这就决定了它们之间的相通之处。音乐由于其自身的非语义性和非具象性的特点, 自然地更加倾向于与其他文学艺术的综合, 有些音乐是作为综合艺术的一部分在发挥它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例如电影、戏剧、舞蹈中的音乐部分。有些音乐则是根据其他文学艺术的题材重新加以创作的这些音乐作品无论从作品的题材或表现内涵来说都和一定的文学作品密切相关。丰富的文化艺术修养对于理解这类音乐就有着更为直接的关系可以说对各类文学艺术作品的理解与感受越深刻、越细腻, 那么对相关的音乐作品的鉴赏和领会也就能收到更好的效果。例如小提琴协奏曲《梁祝》由于是根据民间同名爱情故事创作的大家对这部文学作品比较熟悉欣赏时理解与感受就较深刻,较细腻。当然文化艺术修养对于音乐鉴赏的作用, 绝不仅仅限于与其直接相关的音乐作品的欣赏中而是与整个音乐文化都有着莫大的关系, 它将非常有助干揭示欣赏者对音乐的意味与内涵的体验。

由于音乐文化的多元性, 特别是近年来音乐学家的大量研究, 进一步促使现代音乐研究的发展由原来欧洲中心论逐渐向世界文化多元化方向发展,这也是音乐文化自身的多元性、多民族、多地域、多宗教等特性所决定的,是音乐文化以及所有文化发展客观的、自然的必由之路。这种多元性的音乐文化的学习可以促使人类的思维方式由”对” 与“不对”的“二

元”的哲学思想向“多元”的思想转变。

这种思维方式的形成,使人类能更加客观、平等地尊重并学习世界上各民族的优秀文化, 能培养并获得自尊及对他人的宽容、尊重的良好理解,也能获得一种对于发展国际间联系的良好理解,从而能培养我们更加热爱自己的民族传统与文化,热爱自己的民族、国家和这个世界,并有助于世界和平这种思维方式的形成,使人类在科学研究方面向更广阔的空间和方向发展, 促进人类文化的繁荣和科学研究的高度发展更能促进音乐欣赏者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等一系列思想向更有利于人类进步的方向发展。因此音乐鉴赏者也应客观地看待音乐文化的多元性把加强多元文化理念下的音乐文化素质的培养作为提高音乐鉴赏能力的重要内容来对待。

音乐鉴赏能力的培养过程是由欣赏者音乐欣赏的数量、音乐知识的多少、文化修养的高低、生活体验的丰富程度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而形成的。是一个逐步提高的过程随着音乐鉴赏知识的逐步丰富欣赏经验的不断积累才能最终导致欣赏者的音乐鉴赏审美心理结构的形成。因此音乐爱好者要不断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和丰富自己的人生情感体验学习一些音乐知识养成良好的欣赏习惯在多听、多接触和多欣赏音乐作品中不断提高并形成自己的音乐鉴赏能力。

参考文献:

1、张毅.浅谈如何在音乐欣赏中体验情感[J].科技创新导报, 2010,(06):2312、冯会.高校艺术素质教育浅议[J]教育与职业, 2007,(35).

第五篇:城市品牌建设与城市文化研究[模版]

城市品牌建设与城市文化研究

摘 要] 一个城市是否具有吸引力,是否具有竞争力,很重要的一点是看它的文化资源、文化特色、文化品位,文化事业和产业的发展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城市以文化论输赢。在建设城市品牌中,文化具有很重要的作用,品牌同时也是一种文化现象。本文围绕城市文化与城市品牌建设之间的关系进行探讨,从而指出高度重视和推进文化建设,提高城市文化品位,精心塑造城市形象和打造城市品牌的重要性。

[关键词] 城市文化 城市品牌 建设

《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中指出,“二十一世纪的区域竞争,将以文化论输赢。”在建设城市品牌中,文化具有很重要的作用,品牌同时也是一种文化现象。优秀的品牌是具有良好文化底蕴的,目标受众在接受了城市品牌的过程中,同时选择了城市的文化品位。在建设品牌时,文化必然渗透其中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创建品牌就是一个将文化精致而充分的展示过程;在品牌的塑造过程中,文化起着凝聚和催化的作用,使品牌更有内涵;品牌的文化内涵是提升品牌附加值、产品竞争力的源动力。

一、城市品牌——一个具有文化属性的概念

今天,城市品牌日益成为城市最宝贵、最有价值的无形资产和竞争力的集中体现。城市品牌价值不仅在于其能为城市创造良好的形象和声望,吸引人们的注意力并成为其潜在的消费者,还在于其持续不断地创造新价值、新财富的巨大潜能。随着城市品牌在推动城市发展和提高城市竞争力方面的作用日益凸现,城市品牌建设也越来越受到城市管理者的重视,并与城市化和城市现代化并驾齐驱的现象。

城市品牌是一种文化现象,是一个具有文化属性的概念。文化是城市品牌识别固有的一面,它是城市品牌的主要动力。城市品牌的物质基础是城市产品,城市品牌的精神力量是城市文化,城市文化是城市品牌的灵魂。城市品牌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凝结在城市品牌上的城市精华,又是渗透到城市品牌经营全过程、全方位的理念、意志、行为规范和群体风格。城市品牌本来就是一种文化空间,相应的也是市场空间,而市场的核心是消费,消费的本质内涵是文化,人们在消费品牌的同时,也在消费着文化;城市经营品牌的过程,也是一个文化渗透的过程,城市的消费者接受了品牌,也就接纳了文化。城市品牌蕴含的文化只有与城市的消费者所属的文化相适应、相一致,才能得到消费者对文化的认同,才能引起消费者与品牌的共鸣。

二、文化力是城市品牌建设的核心竞争力

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广大市民对精神文化的需求愈益迫切,一个只能满足人们物质欲望的城市是缺乏凝聚力的,一个平庸得毫无文化特色的城市对于具有现代化心理的人来说是无法认同的。因此,城市品牌建设的作用在于人、城市、文化三者的互动,形成一个多变的体系,呈现出人造城市、城市造人,人造文化、文化造人,城市造文化、文化造城市这样一个互为作用、相互牵制、相互制约的机体。在城市经营中,树立“文化资本”的观念,打造城市品牌,将是城市竞争力的核心所在。

1.城市文化有利于强化城市居民意识,增强城市品牌的向心力、凝聚力

城市文化是长期积淀形成的, 是由城市居民共同创造的, 因而人们对其有认同感和归属感, 城市文化能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产生巨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 并起到显性激励和隐性激励的作用, 进一步促使城市文化深入人心, 强化市民的服务意识。一个好的城市品牌对于本城市的居民具有鼓舞作用,使他们油然而生一种自豪感。例如,在我国,多少年来,人们传

颂“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说的是苏州和杭州的自然文化资源的独特性。而苏州和杭州很少有人嫌弃本市而想外迁的,这就是因为有了“人间天堂”这个品牌而大大增强了凝聚力。通过富有个性的城市理念传播,城市文化建设及城市品牌形象的塑造,会把市民的精神凝聚到城市发展这一中心上来,增强居民的参与意识,并进而营造出人人为城市发展做贡献的良好气氛,推动城市的发展进步。深圳的“拓荒牛”形象就极大的增强了深圳市民的城市意识和主人翁意识,在深圳特区的建设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城市文化的构建有利于提高城市市民的生活素质,增强凝聚力、向心力。一座城市的市民生活素质,反映和表现了这座城市的发展程度和水平。一般说来,市民生活素质包括个人的受教育水平、是否健康的生理、心理和道德,是否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方式等方面,生活素质决定了市民所具备的视野,也决定了一座城市的总体文化品位的高低,这一切都是构建城市品牌的关键要素。显而易见,要提高市民的生活素质,文化建设在其中起到了根本性作用,这既依赖于普遍有效推行的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也依赖于总体性的社会文化的发展。从而为居民的智力成长和知识底蕴提供基础性的支持,同时也能使人们在社会生活的主要方面形成共同的价值观和精神提升。

文化在提升城市居民的审美情趣、文化品位和生活素质的同时,还大大有助于强化城市居民对城市的认同、塑造城市文明风气,影响城市的生活方式,有助于良好社会风气和健康生活方式的形成,进一步提高城市品牌的凝聚力,以文化凝聚人心, 陶冶市民情操, 提高城市文明程度,使城市居民积极为城市建设和发展贡献。

2.城市文化决定了城市品牌的定位,丰富了城市品牌的内涵

随着城市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各个城市均加大了了绿地花园、喷泉广场、高楼大厦、宽阔街道的建设,要想从城市的外在面貌区分城市的优劣越来越难。只有城市文化这种深层次的底蕴,才是识别城市特征的首要标识,只有从市民的生活风俗、审美情趣、生活理想、精神崇尚、行为方式、处世态度等方面才能把握城市的内在脉动。当然我们并不否认一座城市的标志性建筑,独特的自然景观,新颖的街道布局,以及它的外在特征对于人们认识一座城市的价值,但是,标志性建筑除了外在形象特征之外,真正给人们长久品位的还是建筑中所包含的历史文化内涵。所以,每一座城市在建设城市品牌时,都在深入的研究本城市的文化个性和特色,从而做出准确的定位。每个城市的文化都有其个性特点,或是历史悠久的传统文化,或是具有创新性的现代文化,这些特点往往需要城市品牌来展现出来。例如上海市就以外滩丰富多彩的建筑、繁荣的商业和逐步崛起的金融业为内容的品牌形象,展示了上海的城市文化特色。美国的洛杉矶则以好莱坞电影、篮球和知名的大学构成了它的城市形象,体现了它的品牌独特性。

城市品牌的树立应该要有出色的产品和产业来烘托和支持,培育知名的文化产品来丰富城市品牌的内涵。因此,需要积极扶持城市的龙头企业、发挥产业集群效应来培育特色文化产品、名牌产品带动城市品牌形成,品牌产品与城市品牌相互提升、相得益彰。以文化精神为依托的产品,不仅能给人们以直接的物质享受,同时也给人们提供精神的营养,使人们从中领略到独特的城市精神、地域文化。较之一般的产品而言,它具有更强大的市场竞争力,成为特定城市的拳头产品、名牌产品,成为城市品牌的重要依托。如巴黎以时装和香水成就时尚之都这一品牌,汉诺威亦无以伦比的国际会展业成为世界会展之都,维也纳则以文化艺术产业发达的音乐之都著称于世,法国里尔市2004年8月获得欧洲“文化之都”的称誉,宜宾五粮液、绵阳长虹、青岛海尔等都已经成为知名产品带动城市崛起和城市品牌塑造的典型。

3.城市文化增强了城市品牌的辐射力和吸引力

现代城市文化对城市周围的地域,对其他城市具有很强的文化辐射作用,其文化的内容和风格可以辐射、感染、影响其周围群落,乃至整个区域的文化,促进整个文化的发展繁荣。城市文化的辐射性有利于城市品牌的传播。城市是文化的集散地,城市的形成为人流、物流、信息流提供了条件, 人员的流动带动了跨地区文化的传播, 使城市品牌在一定程度上向四周辐射,这是城市品牌作用于外部的扩散力。好的城市品牌必然具有较强的辐射力,城市品牌的文化内涵越丰富,认同性越大,其辐射力也就越强,相应的其吸引力也就越大。如广州作为商都,商贾云集,游客络绎不绝,不仅带来了异地文化,更传播了广州的城市文化,使广州“商都”这一城市品牌闻名全国。城市文化能大幅度提升城市品牌的亲和力,有助于提高目标受众对城市品牌的社会记忆,以及对城市的偏好和信任,也就是城市品牌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从而提升城市品牌的资产价值。一个成功的城市品牌可以使一个城市具有鲜明的形象,使人们了解它,在脑海中形象化它。可以使得这个城市在某一方面具有其他城市所不能够具有的吸引力和竞争力,对外产生较强的辐射作用。这种作用表现在:

(1)有助于吸引人才。21世纪的竞争主要是人才的竞争,在城市的发展历程中,历史已经证明城市要想一直保持增长和发展的趋势,其关键在于城市吸引人才、技术和资本的能力、而最关键的是人才,因为人是创造和创新的最主要的原动力,技术和资本为人的能动力的发挥提供技术和资本支持,而这些的实现,主要是城市的独特性——即城市文化的发展和保持。城市文化是否开放兼容、是否适宜创业发展、是否让人们安居乐业成为城市能否吸引人才的关键。一个环境优美、秩序优良、富有活力的城市,必然会在人才竞争中居于优势地位,进而对各类人才产生强大的吸引力。

(2)有利于吸引外资。中国当前经济建设中城市正在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城市的发展突飞猛进。而城市建设普遍存在资金短缺的情况,招商引资成了城市发展的重要途径。在全球化的时代,城市对大企业,特别是跨国公司的吸引和聚集能力是城市能否引进外资的一个关键。公司选择投资城市,除了考虑区位经济的辐射能力等因素外,还要考虑城市文化对投资带来的风险。文化开放、兼容的城市将减轻跨国公司本地化的压力和跨文化管理的难度,降低管理成本。同时,一个含金量很高的城市名气,也有利于吸引众多的国内外投资者投资兴业。

(3)有利于推动旅游业的发展。人们到外地旅游,说到底是为了感受不同背景下的人文风光,体验一种异质文化。当代社会,旅游业作为一种“朝阳产业”已纳入许多城市的发展战略,成为城市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而旅游业的发展要么以自然景致取胜,要么以人文景观见长,即便是前者也要适度注入人文内涵。可见文化特色是对游客产生吸引力的关键,是发展文化旅游业的重要资源。利用文化因素发展旅游城市品牌,有利于提高城市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吸引大量的中外游客。凡是旅游业搞得好的城市,都有良好的城市品牌;相反,如果城市形象不佳,即使拥有最好的最丰富的旅游资源,也很难吸引游客。

三、结语

在构建城市品牌的过程中,文化是一个是非常重要的因素,随着全球化和世界性城市化浪潮的推进,城市竞争日趋激烈,城市与城市之间正从经济竞争走向以文化为核心的综合竞争。注重城市总体形象的树立和城市整体品牌的营造,是体现城市文化价值的重要方面。一个城市悠久的历史文化,给予我们人文精神力量的基础;而现代科学文化的发展,给予我们人文精神的动力。进一步提升城市居民的社会意识和人文素质,促进城市整体素质的提高,促进城市品牌向更高层次发展,才能促进城市文化以人为本、科技创新、文化多元、面向未来的发展。高度重视和推进文化建设,提高城市文化品位,精心塑造城市形象和打造城市品牌具有重要的意义。

下载赣州城市文化与建设之我鉴word格式文档
下载赣州城市文化与建设之我鉴.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读书笔记三国人物之我鉴

    读书笔记三国人物之我鉴 酷爱三国,只恨拙笔写不出分毫,像老生常谈那般毫无新意,大抵是平时不读书,临时抱佛脚的原故。三国演义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是一部不朽之作,细细品读,感悟......

    影视欣赏之我鉴[推荐]

    影视欣赏之我鉴陆林欣 N080602213 自幼我就是一个热爱读书的人,在电视还不是很普及的时候,各类小说,杂志,科普读物就是我打发时间的伙伴,即使是现在信息爆炸,网络至上的年代,薄薄的......

    传统文化之我鉴[推荐五篇]

    传统文化之我鉴 众所周知,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也是唯一一个把文明传承下来的国家,上下五千年的历史发展,使中国拥有丰富而灿烂的文化。 中国文化的特点 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

    城市雕塑与城市文化

    城市雕塑与城市文化! 中国有句老话,叫做“卖瓜的说瓜甜”。按这个道理来讲,一个从事城市雕塑工作的人,就应该多说城市雕塑的重要,说它的好处。我虽然来到深圳后一直从事城市雕塑......

    浅谈城市文化形象建设

    浅谈城市文化形象建设作者:张万儒 来源:网络转载 发布时间:2008-1-11城市作为国家或城区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旗舰.其形象在某种意义上代表国家的形象.国家间的竞争在一定意义......

    2018年赣州教师资格备考:文化素养之艺术成就

    2018年赣州教师资格备考:文化素养之艺术成就 在教师资格考试中,综合素质中文化素养部分的艺术成就内容,是教师资格考试中经常作为考点出现的内容。下面主要针对艺术成就中的音......

    中西方文化之鉴chapter 7演讲稿[范文大全]

    Good morning everyone , today ,I’ll tell you something about ‘Perceiving Culturally’. Generally speaking , ‘Perceiving Culturally’ means feeling cultures......

    关于城市文化场馆建设考察报告

    关于城市文化场馆建设考察报告 XX县XX县城云集在起步建设时,曾定位于绿色生态城市,绿色生态城市是基于园林城市、花园城市之上的更高品级的城市,要建设绿色生态城市,首先要打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