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农村金融向“需求追随”模式的转变
农村金融向“需求追随”模式的转变
王燕芳 胡琳
摘要:农村地区现行的 “供给领先”金融发展模式,存在着分工不合理、客户集中度高、支农力度弱、可持续发展能力不足等问题。农村金融下一步的发展应当实行“需求追随”模式,将农村金融的需求主体细分成不同层次,在此基础之上,各农村金融机构找出自己的定位,针对特定的主体提供个性化的特色异质金融服务。
关键词:农村金融 需求划分 供给定位
一、我国农村金融的发展模式
在研究金融供给与金融需求关系方面,美国经济学家休﹒帕特里克曾提出两种发展模式:一是“需求追随”模式,他认为随着经济的增长,经济主体会产生对金融服务的需求,作为对这种金融需求的反映,金融体系不断发展,强调金融服务的需求方。另一是“供给领先”模式,金融机构、金融资产与负债和相关金融服务的供给先于需求,强调金融服务的供给方对于经济的促进作用[1]。
(一)我国农村金融的“供给领先”模式
一直以来,我国农村金融体系实行的是“供给领先”模式。为推动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国家于2003年开始了新一轮的农村金融体制改革,首先针对农村信用社进行综合改治,07年又启动对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探索,截至今年6月底,全国已组建615家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其中369家设在中西部省份,占比达到60%。2008年5月,旨在服务“三农”的小额贷款公司试点也正式开闸,如雨后春笋般冒出,截至今年6月底,全国已有3363家公司正式对外营业,贷款余额达到2875亿元。
(二)“供给领先”模式下带来的农村金融发展困境
“供给领先”式的改革已大幅提高农村地区,特别是西部农村地区的金融机构覆盖率,但是观其目前的发展现状,各家农村金融机构并未如理论上预期的一样,充分发挥有效的支农作用。各家金融机构则存在着产品单一且趋同、分工不合理、资金非农化、目标客户集中度高、可持续发展能力低等问题。下表中显示了各家农村金融机构在市场定位、贷款产品种类方面的比较。
从表中可以看出,现存的各类农村金融机构,市场均定位在为“三农”提供金融服务上,而其提供的贷款产品表现出明显的同质化,集中于农户小额贷款与中小企业贷款,在贷款条件、担保质押品、贷款期限等方面都具有极大的相似性。说明经过这几年的改革与发展,农村地区金融供给不足的局面得到了很大改善,但由于各金融机构的市场定位仍不够详细具体,造成其在“三农”领域内展开优质客户“争夺战”,而那些收入不稳定、抵押品缺乏、管理成本高、贷款风险大的贷款需求主体仍处在边缘化的境地。
在旧问题尚未解决好的情况下又出现了新的问题:那些无高效益项目支持、盈利空间较小的金融机构如何能安全、稳健地经营下去;国家该如何动员起农村地区已经存在的金融资源,充分发挥其应有的支农作用。
二、农村金融需求层次的划分
国内的相关研究表明,目前我国大部分农村地区的金融需求仍以存、贷款为主。存款产品主要满足农民的保管、储蓄和投资需求,这一需求已基本满足,并不是农村金融发展的障碍。而贷款产品的单一同质化成为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重大屏障,因此本文将贷款作为考察农村金融需求的主体产品。同时,按照农村经济主体的不同层次可将贷款需求划分为:农户贷款需求与乡镇企业贷款需求。
(一)农户贷款需求
农户贷款需求按其不同用途又可以细分为三个层次:生产性贷款、消费性贷款、工商用途贷款。
1.生产性贷款:是指从事种植、养殖业的农民由于购买生产资料或改善农业生产环境所产生的资金需求,具有季节性强、周期短的特点,借款额度与农户的生产经营规模有关。
2.消费性贷款:主要用于医疗、子女教育、婚丧及人情费用、建房、购置家电车辆等。医疗、子女义务教育等方面的资金需求并不能依靠金融机构来解决,需要国家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提高农村新型合作医疗的覆盖率、报销比例,继续推进免费义务教育,完善“绿色通道”贷款通道,切实减轻农民的负担。建房或者购置家电、车辆等活动不直接产生收益,对贷款的偿还没有保障,但这类贷款需求的满足有助于改善农民的生活水平,同时可以刺激国内消费市场的扩张。因此,国家应当鼓励金融机构对这类贷款予以满足。
3.工商业用途贷款:是指有一定积累水平并且有进一步致富愿望的农民意愿从事手工业、零售业、餐饮业、运输业等小规模工、商业产生的贷款需求。这类农民依靠自身积累往往很难满足启动个体工商业或扩大经营规模过程中产生的资金缺口,但他们通常不符合正规金融机构的放贷标准,很少能从正规机构获得贷款,高利贷成为他们解决贷款需求的主要方式。
这三类贷款需求的满足对于改善农民生活水平、促进农民增收发挥着重要作用。
(二)乡镇企业贷款需求
按乡镇企业经济功能的不同可以将其分金融需求划分为:农产品深加工企业贷款、农产品流通企业贷款、非农但立足于乡镇的中小企业贷款。
这些乡镇企业属于一般意义上的中小企业的一个子集,同样具有经营规模小、抗风险能力差、获贷能力低等特点。而它们的特色之处在于,立足于乡镇,远离经济、金融较发达的城市区域,与“三农”有着天然的、紧密的联系。乡镇企业吸纳了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同时促进着农民非农收入的增长。农民总收入的增加不仅可以增强其抗风险能力,改变金融机构面临的经济基础薄弱状况,并且收入提高带来的消费增长会进一步拉动经济发展,实现经济、金融的协同互动。
而资金的短缺是它们向前发展的最大制约因素之一。
三、各类农村金融机构的市场定位
将农村金融需求划分成不同层次的需求主体之后,本文将在此基础上论述:不同类型的农村金融机构的市场定位,其在不同的领域进行经营与提供服务,并针对其适合服务的对象开发设计出特色明显、针对性强的金融产品,由此形成一个分工合理、产品丰富的多层次农村金融体系[2]。
(一)农村合作金融组织:农村金融主力军
在“四大行”纷纷撤并农村网点时,信合一社独力①在农村地区撑起一片天。现今国家致力改善农村金融困境,信用合作组织仍应充当农村地区的金融主力军,充分利用其在以往经营过程中积累的信息优势,将其服务目标定位于乡镇企业。以往,信用合作组织只选择那些盈利性好的乡镇企业进行放贷,系统内积累的大量存差通过上存、购买特种存款、国库券等方式外流[3]。现今,国家正在积极采取措施引导资金向农村地区回流,在这种背景下,信用合作组织应紧紧抓住这次改革的机遇,拓展自己的服务对象,充分挖掘那些市场前景好、受国家政策支持鼓励的潜在客户。
(二)股份制商业银行:批发银行
农行作为支农的大型商业银行主力,立足于县域的分支机构最多,但由于其商业化的经营原则与原则,目标客户往往定位于发达县域的行业龙头企业,支农力度非常薄弱。与其让商业性质的银行机构在农村地区的薄利中分一杯羹,还不如把这部分金融利润留给立足于本地区的农村金融机构,用于增强其资本实力与提高它们的自生能力[4]。因此本文认为应将股份制商业银行定位为批发银行,将其在城市地区吸收的存差批发贷放给农村金融机构,增加农村地区的资金来源。
(三)邮储银行:中介服务机构
作为农村金融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邮政储蓄银行有着其他金融机构无法比拟的优势。①准确地说,农村地区还存在邮储银行、农发行这两类金融机构,但邮储银行只扮演“抽水机”的角色,吸去了农村地区的大量资金;农发行的业务范围与贷款数量也非常有限.它的网点分布最为均匀,几乎存在于每一个县市下面的乡镇,并且它还具有遍布全国的网络优势。但是之前邮储银行在农村地区一直扮演“抽水机”的角色,在贷款服务方面并不具备优势和经验,因此将其定位为中介服务机构,在农村地区办理汇兑,代购保险、国债、基金,代缴费等中介服务[5],邮储银行吸收的储蓄资金可转存于其他金融机构。
(四)农发行:拓宽政策性业务范围,加大支农力度
农业发展银行应当继续走政策性道路,在现有基础上拓展其业务范围,尤其是对“三农”的支持范围,尽可能增加其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农业产业化和现代化、农业资源开发、农业科技推广等的支持。对于那些国家产业政策导向的新型农业企业给予贷款支持;对那些处于起步阶段、发展能力不足、信用社不愿提供贷款支持但又有利于实现农业产业化的生产经营项目给予贷款支持。
(五)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着力满足小额贷款需求
1.农村资金互助社:资金互助社的本质是不以营利为目的、以社员为本、为本社社员提供贷款援助、实行民主式管理的一种互助组织。民主式的管理与低廉的信息成本成为农村资金互助社独一无二的特色优势,最适合满足分散、多样但没有直接收益作保障的农户消费性融资需求。
2.小额贷款公司:是介于正规金融机构与民间借贷资本之间的一种尝试,属于“类金融机构”。其最初的定位是为了服务“三农”,完善农村金融体系,加大对农户、农业小企业的贷款,实现民间资本的阳光化、规范化发展[6]。从其定位可以看出,小额贷款公司其实是一条民间借贷走向合法化、正规化的道路。小额贷款服务的特点是:额度小、期限短、周转快、手续简便、融资效率高、利息为其他正规金融机构的两倍,这正好与农户的生产性贷款需求相匹配。
3.村镇银行:作为各家股份制银行与外资银行进军农村地区的主要方式之一,其优势是有强大的资金和技术后盾,并且作为一级法人制的村镇银行,决策灵活,贷款手续简单、便捷,因此本文将其市场定位于农户的工商用途贷款。
现今农村地区存在着巨大的资金缺口,各农村金融机构首先要致力满足的就是贷款需求,在此基础上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在此过程中各金融机构可以寻求创新金融产品种类、服务的技术手段,拓展业务范围。
四、结论
要破解目前农村金融发展中存在的困局,需要各方的努力去实现。需要政府进一步加大支农力度,加快农村地区的农田水利、道路、学校等基础设施的建设,为农村经济的发展提
供一个良好的硬件环境;需要司法部门尽快出台保障农村地区担保体系顺利建成、信用合作组织更加规范运行的相关法律法规,如《担保法》、《合作法》等[7];需要金融管理部门对农村金融机构加以引导和支持,使其在各自市场定位的基础上经营与服务;需要在人民银行的领导下加快建立全国性的征信信息系统,加强各金融机构间的沟通与合作,形成一种信息共享、良性竞争、友好互动的局面;最后,最关键的是需要各金融机构找准各自的市场定位。
农村地区各金融机构不同的市场定位,有利于它们发挥各自的特色优势、找出自身可持续的发展道路、与客户建立互信互利的长久合作关系。分层次满足的农村金融体系,可以降低各金融机构的管理成本、提高其风险管理水平、降低贷款的坏账损失率、有效实现经济与金融的互动发展。
参考文献:
[1]童云亮.淮安市农村金融需求及供给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6,11.[2]董玉华.“三农金融”:组织异质化[J].农村金融研究,2007(10):14-20.[3]徐忠.建立商业可持续的现代农村金融框架:中国贫困地区农村金融需求与供给研究[J].金融纵横,2005(3):7-12.[4] 周立,周向阳.中国农村金融体系的形成与发展逻辑[J].经济学家,2009(8):22-30.[5]袁青峰.完善中国农村金融体系的路径探讨[J].甘肃金融,2010(11):41-42.[6]刘冲,石文华,王树春.小额贷款公司发展的变异:东营案例[J].金融发展研究,2010(11):26-30.[7]中国人民银行沂水县支行课题组.改善农村金融生态环境问题的探讨[J].济南金融,2007(1):32-33.本文发表于《北方经济》2011年第22期
第二篇:中国邮政储蓄银行-需求导向型农村金融服务
中国邮政储蓄银行——服务农村经济发展问题研究
文章摘要:本文首先介绍中国邮政储蓄银行服务农村经济发展现状,其次指出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最后针对就如何提高中国邮政储蓄银行服务于农村经济发展的能力提出几点对策。
关键词:中国邮政储蓄银行
农村经济
管理体制
一、本国邮政储蓄银行服务农村经济发展现状
(一)大力发展贷款业务,不断满足农村金融需求
1.大力发展小额贷款。自2008年中国邮政储蓄银行的小额贷款业务在全国推广以来,其该项业务发展非常迅速,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截至2009年1月31日,其小额贷款已在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所辖的1459个县和县以下分支机构开展,另一方面,其贷款数量不断增加,据统计其日均放款量从2008年1月的177万元上升到2008年12月的3亿元且之后基本上保持在2~3亿元的水平。
2.积极参与银团贷款。通过银团贷款的方式,借助其他金融机构良好的资产营销和管理能力,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将大宗资金批发出去,投入到国家“三农”重点工程、农村基础建设和农业综合开发等领域,据统计,截至2009年1月末,中国邮政储蓄银行所签订的银团贷款合同中,涉及农业用途的银团贷款合同金额73亿元。
(二)深入开展汇兑业务,服务农村经济发展
近年来,中国邮政储蓄银行依托网络优势,深入开展汇兑业务,据统计,2008年通过邮政储蓄异地交易的渠道汇往县及县以下农村地区的资金为7650亿元,通过汇兑渠道汇往县及县以下农村地区的资金为1132亿元。
(三)积极拓展中间业务,满足各层次农村金融需求
中国邮政储蓄银行还积极拓展中间业务,比如提供代收付电费,代发养老金,代发粮食补助金等服务,据统计2008年服务“三农”代收付业务累计办理17488万笔,金额200亿元,除此之外,为保证农民能买到国债,使金融服务惠及“三农”,邮储银行在山东、河南等农业大省开展了“送国债下乡”活动等等。
二、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一)管理体制方面
公司管理结构不完善。现代公司管理结构是建立在股权透明和股权多元化基础之上的,但中国邮政储蓄银行由中国邮政集团公司全资所有。因而这种单一的股权结构必将影响董事会、监事会发挥自身的作用和履行职能、公司内部也缺乏利益制衡。
经营模式欠佳。根据银监会的要求,邮储银行二级支行必须按规定配备符合任职条件的高管人员和关键岗位人员后才能开办对公结算业务和小额贷款业务,邮储银行代理营业机构可以代理经营邮储银行的部分业务,资产业务的审批和风险控制管理应当由邮储银行直接负责,共营和代理网点的这种双重模式管理,造成其业务功能不健全,同时,由于目前短时间内这些共营和代理网点难以达到开办信贷业务的资格要求,所以致使邮储银行的网点优势一时难以发挥优势。
收入分配方式不合理。各自网点的创收分别归银企双方各自所有,邮储银行的计算机网络系统及安全保卫、守押等大量重要的后台支撑都由邮政企业在提供和保障,这种脱钩不彻底和多头管理导致整体无法形成合力,影响邮储银行的正常工作和业务开展。
(二)内控、风险防范方面
内控制度建设无法适应信贷业务发展的新要求。据调查,邮储银行现有大部分内控制度主要是从原有体制下的制度衍生而来,缺乏符合信贷业务规范发展的风险防控制度的办法,操作流程和运行监管机制。风险防范还十分薄弱。由于工作人员风险意识淡薄,内部稽核力度不够,规章制度没有落到实处,因此长期以来邮政部门挤占、挪用邮储资金现象比较严重,资金案件也时有发生。
(三)业务方面
经营业务较单一。主要表现如下:一方面,对于传统业务邮政储蓄银行主要开展小额贷款和质押贷款且二者在客户准入、产品设计包括产品定价方面基本上没有什么创新,具体表现为:小额贷款业务的额度小、利率高、期限短;质押贷款业务只限于邮政储蓄定期存单作为质押物且质押存单张数最多限定 张,另一方面,对于中间业务邮储银行也开展了一些,如代收水电费、电话费及刚刚起步的代销基金业务等。但作为一家大型商业银行,其中间业务的发展还远远不够。
业务宣传力度不够。目前只限于媒体宣传和海报、宣传页等宣传品的发放。对于刚成立不久的一家新银行,只要经过大力度宣传自己,才能让农民朋友重新认识自己,才能够更好地发展各种业务。
(四)人员方面
业务人员少。据调查,某地区邮储银行27个机构,共有员工140人,其中,专职、兼职分别为95人、45人;信贷人员共有20人,且大多数为兼职人员,平均每个机构只有2.2个信贷人员。
工作人员素质不高。一方面,学历偏低,据调查,某市邮储银行共有员工667名,其中大专以上学历的共有238名、具有中级职称仅12名,这两项占比远低于其它各大商业银行。另一方面,从业经验欠缺,由于邮储银行的工作人员主要是从邮政集团公司分拨出来的以及长期只存不贷方针,造成工作人员对信贷的正规程序不了解,虽然邮储银行对信贷人员组织了多次的各种培训,但是由于从业人员基本素质差异大、从事信贷业务时间短、从业人员的经验仍很欠缺。
(五)盈利方面
盈利能力较弱。为履行服务“三农”社会责任,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必须立足农村社区,而由于其信贷业务刚起步、业务规模小、付息成本高,且同其他商业银行一样履行缴存存款准备金义务,也没有赋予其比照农村信用社享受税收优惠的权力,再加之人力成本、系统维护和管理成本,因而其盈利能力较弱。
盈利水平下降。邮政储蓄老存款户全额上划后,邮政储蓄银行的利息收入主要为准备金利息和上存利息,而现行法定存款准备金利率及上存资金利率,均远低于原老转存款利率,致使其转存款利息收入日益 少,但同时,自2007年以来央行多次上调存款利率、存款利息支出相应增加,从而降低了中国邮政储蓄银行的盈利水平。
三、对策
(一)深化管理体制改革
实施邮政储蓄与邮政业务在财务上分开,分账经营,独立核算,当条件成熟时,成立完成独立核算的邮政储蓄银行。
尽快出台邮储银行和邮政企业代理合作协议,以使明晰产权关系,分清职能职责,明确在代理网点的管理、利益分配和业务操作上双方的职责和权力。
通过引进战略投资者,完善法人治理机制,首先成立邮储银行金融控股集团公司,引进中投公司或汇金公司参股,初步改变邮储银行公司治理弱化和不力局面,然后通过引进外资或其它战略投资者,实现股权结构多样化,提高公司治理的有效性。
(二)完善内控制度和风险防范机制
应按照国际先进的授信管理制度建立一套严格的管理制度体系,通过完善业务制度,岗位责任制度,建立风险防范及责任追究制度,对那些违法违规人员,依法追究责任,在邮政储蓄资金自主运用过程中,采取交叉、分离、监控的原则,降低风险。完善风险防范机制。将构建全面风险管理体系作为今后一段时期邮政储蓄银行规范、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头等大事。当前主要业务,一是组建一只独立风险管理队伍,县支行设立独立的风险合规管理部门,乡以下机构至少配有一人负责风险合规管理工作,二是按照银监会对《商业银行内部控制指引》,以流程控制的理念为指导,将风险管理融入业务流程,同时强化业务部门、风险管理的三道防线,形成有效的机制。三是加强学习。积极创造学习机会,努力提高风险管理人员自身管理水平,提高应对新型业务风险的能力。
(三)扩展业务范围,多渠道支持农村经济
1、积极改善并扩大传统业务。在风险可控的情况下,一方面,适应农村资金需求规模小、时间急、季节性强等特点,简化贷款手续,提高服务效率。另一方面,改进贷款方式,解决贷款抵押难问题。应允许其他商业银行的定期存单也可作为质押物,并取消质押物张数不超过5 张限制以及尝试调高贷款限额和扩大贷款审批权限;同时针对不同贷款主体适用不同的担保方式。此外,邮政储蓄银行还应适时推出其他类型的贷款业务。
2、继续拓展中间业务。
3、继续拓宽资金回流农村地区的渠道。比如,可以进一步加强与政府合作承担一些财政支农项目,或者继续深入开展银团贷款等业务。
4、深入广大农村地区,通过各种宣传形式,加强各种业务宣传工作。
(四)加强人才制度建设,支持新老业务发展
1、加大现有人员培训力度。具体可以采取到其他商业银行挂职培训、脱产进校学习、在岗岗位练兵等多种方式。
2、严格新招员工的准入条件,大力引进人才。具体可以考虑从大学校园里招聘金融、财经类毕业生;也可以采取通过向社会公开招聘,吸引部分有经验的金融从业者。
3、深化劳动用工人事制度改革,建立市场化人力资源管理体制和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真正做到引进人才、用好人才、留住人才。
(五)加强政策扶持,以提高邮政储蓄银行的盈利能力
一是争取税收缴交义务方面的优惠政策。比如,比照农村信用社税收优惠政策,在营业税、房产税、土地使用税和相关行政性、事业性收费减免方面予以支持。二是实行差别存款准备金政策。在邮储银行信贷业务未完全开展起来并达到一定规模之前,应暂时免交存款准备金。
第三篇:河北省农村金融扶贫模式对比探究
河北省农村金融扶贫模式对比探究
一、农村金融扶贫的提出
农村金融扶贫(Rural financial poverty alleviation)是一种缓解农村贫困地区资金供需矛盾,改变贫困地区落后面貌的扶贫模式。主要采用投放金融产品的形式积极发挥金融机构的杠杆作用并促进贫困金融扶贫是通过金融机构实现的,不同于传统的财政扶贫经政府间的层层传递方式进行。通过与金融扶贫有关的金融机构以发放小额贷款和项目贷款的方地区人口的自我发展能力的造血式扶贫模式。它具有五个主要特征:一是主体性。式为贫困地区注入资金,金融系统在金融扶贫中具有主体地位。二是金融扶贫具有可持续性。三是市场性。金融扶贫是由市场干预的。四是创新性。金融扶贫的服务对象是农村地区的贫困人口。不仅仅是那些极度贫困的人,主要是那些具有自我发展、增值能力的农村贫困人口。五是金融扶贫是新型的具有商业性质的扶贫模式。农村金融扶贫主要有三个类型:一是“信货”扶贫,即通过国家相关政策的规定相应的中国农业银行、国家开发银行、农村信用社等政策性银行为主力军,商业银行居于次要地位的农村金融扶贫贷款类型。二是产业扶贫,即制定适合贫困地区群众依据当地优势资源及自身努力可以摆脱贫困的模式。三是对口帮扶,根据国家政策鼓励支持建设适应贫困地区农民发展的特色产业体系。河北省农村金融扶贫模式的发展包含了以上三种类型的农村金融扶贫模式类型,更侧重于产业扶贫。取得了良好的金融扶贫效果的同时也暴露了诸多问题。
[2]
二、河北省农村金融扶贫的发展模式
到目前为止,河北农村金融扶贫模式主要有五种模式。即“政府+村镇银行+农户”模式、“资金互助组织+传统金融机构+农户”的批发零售模式、“三级信贷担保”模式、“公益组织+农户自立服务社+农户”无担保小额信贷模式、“扶贫资金+信贷资金”模式。
(一)“政府+村镇银行+农户”模式。
由政府引导专业合作社农民入股,把股金存入当地村镇银行,由村镇银行提供贷款给社员,合作社为社员担保,村镇银行审核社员的信用信息、资产状况和相应的还款能力,办理贷款手续,收取手续费。这种模式减少了人工成本,降低了贷款风险的同时还解决了村镇银行的后续资金不足问题,增加了村镇银行的资金实力,增大了村镇银行的服务范围,使村镇银行和农民专业合作社都达到了双赢效果,蔚县银泰村镇银行与县扶贫办合作,由政府扶贫资金做担保,农户自愿组成联保小组展开贫困乡镇养鸡扶贫项目。有效发挥了政府担保资金的杠杆撬动作用。
(二)“资金互助组织+传统金融机构+农户”的批发零售模式。
通过传统金融机构给贫困地区的农民资金互助组织、小额信贷公司等新型金融机构提供批发性贷款,新型的金融机构再将贷款转贷给当地申请的贫困农户。在该模式中,传统金融机构具有资金实力雄厚的优势,使传统金融机构得以突破资金规模的限制,起到了间接“支农”的作用。新型金融机构利用自身与农户接近的信息比较优势,保证贷款的质量,缓解了正规金融机构在农村金融市场由于信息不对称,贷款成本高,风险大的难题。此模式的实施有效放大了金融机构服务贫困农户的覆盖面,解决了新型金融机构的后续资金不足问题的同时也在扶贫方式上进行了由零售向批发转变的新尝试。保定易县的扶贫经济合作社(以下简称“易县扶贫社”)作为信贷支持扶贫小额信贷组织试点,接收了农业银行河北分行发放的500万元批发性贷款。通过该笔贷款的发放,解决了1,900多户贫困农户的脱贫致富资金难题。目前易县扶贫社已经与财政出资的县担保公司初步达成了批发贷款协议,以解决扶贫社后续资金短缺的难题。
[5]
(三)“三级信贷担保”模式。
通过地方政府引导推动创新农业小额贷款联保方式,由贫困户资源加入“贫困村诚信自律者联谊会”组织,为本村会员农户提供信用担保构建成农户互保模式。由县级公职人员及离退休人员自愿组成的干部担保模式来弥补农户互保模式的不足。发展适合本村的种、养殖业和农产品加工的产业,通过实行产业自我管理和服务,以会员诚信自律为基础,通过讲诚信、守信用建立良好的信用体系获得发展农业的生产性贷款。同时申请贷款的农户经过相关村镇信用组织的认同加入该村的诚信自律者联谊会,实行诚信小组成员联保。
巨鹿县在“两个组织”的创建、运行中,积极进行政府服务、信贷担保方式、激励方式创新,将以往的指导服务为主变为主动参与,促使贫困户个体信用转化为联谊会集体信用,变一对一的个人担保为组织对组织的集体担保,实现了扶贫工作的历史性突破。
(四)“公益组织+农户自立服务社+农户”无担保小额信贷模式。
由中国扶贫基金会单独出资或地方政府通过配套出资,成立小额信贷农户自立社,贷款采取无抵押、无担保、农户联保的方式,对缺少抵押品,缺少政府担保或公职人员担保,且具有强烈致富愿望和能力的贫困农户来说是一个最佳选择。贷款期限短,贷款额度一般是3,000~5,000元,以降低出现大额坏账的风险。以家庭为单位申请贷款,家庭所有成员签字,入户收贷,加强了道德约束和信用意识。平泉县农户小额信贷自立服务社是中国扶贫基金会和农信项目管理有限公司在平泉县注册的民办非企业单位。自2008年11月运营以来,根据实际情况,适时开展的“信贷业务+农民培训”模式最具特色,在为农户提供小额贷款的同
时,根据实际需求提供生产技术、经营管理、法律知识和市场信息等全方位的服务和培训,提高农户的自立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自立社的小额信贷客户中贫困农户占到了92%,使扶贫资金真正送到需要扶持的群众手中。
[3]
(五)“扶贫资金+信贷资金”模式。
河北省张家口市蔚县根据《农户贷款扶贫担保资金管理办法(试行)》的规定,扶贫基金担保放大对贫困农户的贷款额度,按1:5的比例给农民发放贷款,有效发挥了扶贫基金的杠杆作用。同时优化利率结构,减轻贫困农户的贷款利息负担。依据《农户贷款扶贫担保资金管理办法(试行)》贷款利率由承贷金融机构和县扶贫办在基准利率的基础上确定浮动比例。采取资金封闭运行的方式确保贫困农户按期还款。
三、河北省农村金融扶贫发展模式的对比差异
河北省各种农村金融扶贫发展模式的共同点主要有一下几点:一是“信贷扶贫”过程中,单靠通过国家相关政策的规定及政策性银行为主的资金供给是严重满足不了大量的资金需求的。农民贷款难的问题依然存在。二是产业化扶贫过程中,农民对于扶贫项目的接受程度参差不齐,农民的传统农业发展思想模式需要改变。三是在对口帮扶的过程中农民依然有将金融扶贫当作财政救济的思想存在,农民的信用意识不强。四是河北省农村地区的金融保险发展与当地的发展情况不匹配。五是个别地区农民返贫的现象依然存在,农村金融市场发展缺失,农民的金融产品消费权力不能得到有效的保障。
四、河北省农村金融扶贫模式的发展方向探究及对策建议 目前,河北省农村金融扶贫模式还处在发展初期阶段
[12],需要找到更确切的方向和路径来更好地使当地农民彻底摆脱贫困。需要在金融办及扶贫办的前头带动下积极深化发展农村金融基础。一是优化县域金融服务机构网点布局,加快推进县级联社改革制度,强化提升服务职能。加快发展农村民营金融机构,有效吸纳当地闲散资金。二是引导培育发展村镇银行,吸引农资回流。增大村镇银行在农村的覆盖面。三是深化农村金融机构的改革。五是加强农村金融知识培训。加强对农民金融相关政策的了解,增强对农民金融知识的教育培训。六是推进农村金融中介服务组织建设,有效拓宽支农资金来源。大力增进各中介组织协会的联系,积极发挥中介组织协会规范、自律、引导作用。七是紧抓京津冀协同发展机遇,根据河北省实际情况规划金融扶贫实施进度。紧抓京津冀协同发展机遇中推进的相关金融政策和措施,切实稳扎稳打建立相应的农村金融扶贫机构(组织),重点围绕金融扶贫推进“环首都”地区的扶贫开发。八是深化实施人才战略,为农村金融扶贫产业提供智力支撑。根据河北省政府《关于加快金融改革发展的实施意见》中提出的组织市长、县长、金融机构管理者培训班,增强领导干部现代金融意识和运用金融工具的能力。
同时还要重点建立健全农村信用体系,探索构建适合农村社会成员信用信息特点的规范标准和采集方式。根据农村实际情况制定信用体系建设规划,建设全省统一的信用征集系统,数据共享平台;增进农村地区信用建设。积极鼓励引导农民开展“信用户”、“信用村”、“信用镇”荣誉评选活动,增强农民的信用意识;引导发展农村第三方信用评价服务平台;实行差别化信贷政策。鼓励开发适合多层次农民需求的农村信用产品创新,引导金融机构充分利用农户信用评定信息,实施适合农户信用评价的差别化信贷政策,实现农户信用评价和信贷服务的有效对接;增强信用信息安全管理。严格按照国家信息安全标准建立信用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加强对信用信息安全的监督检查力度,增大都征信系统的管理,确保信用信息安全。
河北省农村金融扶贫发展模式的关键所在一是通过政府积极协调市场发挥积极作用,解决好农民贷款难和调动各大商业银行向农村发展的积极性。推进小额贷款公司及民间贷款机构的合理发展,积极引导资金向农村流动。二是由省金融办带头引导金融产品的创新,以满足农民对于金融产品的多样化、特殊性的需求。三是完善财政政策,加大财政对农村金融扶贫的支持力度,加强农村金融基础建设,积极引导农村资金回流防止资金外流。
[14]
第四篇:创新农村金融产品 满足农民多元化融资需求
创新农村金融产品 满足农民多元化融资
需求
林权抵押贷款,是指合法持有《林权证》的自然人或其他林业生产经营单位,以其山林所有权作抵押,向金融机构申请贷款, 金融机构以林业部门评估价格的30-50%额度,向借款人提供的贷款。作为一种新型融资方式,林权抵押贷款不仅给林业发展带来新的发展空间,为林农增收注入强大的活力,而且为银行业金融机构找到了新的利润增长点,促进了金融业与林业的协调发展。
一、林权抵押贷款基本情况
罗山县林地资源丰富,森林覆盖率37.4%。全县活立木蓄积162万立方米,毛竹立竹量532万株。XX年生产商品材3万立方米、商品竹50万根;林业总产值达3.75亿元,占全县工农业总产值的十分之一,林业作为农村的一大支柱产业,对农村经济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为进一步推进罗山县林权抵押贷款业务顺利开展,XX年人民银行罗山县支行转发了信阳市人民政府关于贯彻落实《关于加快推进河南省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的实施意见》的意见文件,对全县金融部门如何创新金融服务方式,开展林权抵押贷款业务,促进林业事业又好又快发展,提出了具体要求。从目前情况来看,全县有农业发展银行罗山县支行及罗山县农村信 用联社开办了此项业务,但由于受林权价值评估、林权登记、市场交易、风险防范、信贷管理等因素影响,金融机构办理林权抵押贷款业务进展一直比较缓慢,贷款规模很小,处于摸索试验阶段。截止XX年4月末,全县林权抵押贷款余额为1260万元,分别是农村信用社发放56笔,金额410万元;农业发展银行发放9笔,金额850万元,其他县域金融机构尚未开办此项业务。
二、开办林权抵押贷款的主要做法
随着农户产业规模的扩大,贷款需求额度的增加,小额信用贷款、农户联保贷款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大部分农户的贷款需求,但仍有一部分借款人守着大片的林地资源,因缺少资金很难进行再投入。开办林权抵押贷款业务,恰恰是打开了林农们的一个心结,为他们放飞了绿色的希望。
以林权改革为契机,对开办林权抵押贷款进行可行性调查
XX年,河南省深化集体林权改革工作会议在省城召开,在县委、县政府及林业主管部门推动下,大力发展林业产业,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效果,稳步推进林业产权制度改革,林权改革已步入了全省先进行列;会议结束后,罗山县召开了助推集体林权改革工作会议,在全县范围内对金融机构开办林权证抵押业务进行调查研究。
积极探索配套措施,为林权证抵押发放贷款提供制度保 障
为确保林权抵押贷款从发放、审批、管理到收回都做到有始有终,风险降到最低,人民银行罗山县支行通过与当地金融机构的协商共同研究制定了合规合法、操作性强的《罗山县林权抵押贷款管理办法》,对林权抵押贷款评估、调查审批、发放管理以及风险防范等作了具体规定,严格贷款程序。
第一,明确林权证抵押贷款的条件。规定凡取得县级以上人民政府颁发的全国统一样式的《林权证》,并没有权属纠纷的人工林、自然林均可作为林权抵押贷款的标的物。以集体所有的林木资产和林地使用权抵押的,必须经村民大会或村民代表大会通过;以有限责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所有的林木资产和林地使用权抵押的,必须经理事会或股东大会审议;以共有的林木资产和林地使用权抵押的,抵押人必须事先征得其他共有人书面同意;以国有单位所有的林木资产和林地使用权抵押的,必须经有批准权限的机关审批同意。
第二,规范贷款操作程序。确定林权抵押贷款业务的基本流程。客户申请→受理与调查→审查→估价→审议与审批→办理登记→与客户签订合同→提供贷款→贷后管理→贷款收回。
贷前审查是保证资金安全最重要的环节,首先,重点审查贷款项目的可行性,审查借款人是否具有按期清偿债务的 能力,借款用途、金额是否合理,生产项目是否符合国家政策,产品是否符合市场需要。其次,是审查抵押物的真实性。《林权证》登记的内容包括林权所有人、法定代表人、林种、林地面积、批准使用终止日期等情况是否与实际相符。再者,是审查抵押物的合法性。对林权抵押物权属必须到林业管理部门查阅相关登记档案,确保《林权证》登记的内容与实际完全相符。再次,审查林权抵押的有效性。根据抵押林长势情况实地考察、多方了解评估抵押林权的市场价值,并由专门评估机构进行评估。根据抵押物年限,以确定合理地贷款期限。
第三,明确责任,规避贷款风险。建立健全林权抵押物合法性审核制度;林权流转变更登记制度;林权抵押登记管理制度。同林业登记部门协定加强林权登记和林权抵押物的监督管理责任。达成“一个确认,四个承诺”共识。即确认林权证的真实性、合法性,承诺在抵押贷款期间,对抵押的森林资源进行以木材生产和发展林下产业为目的的经营,未经办理抵押业务的信用社同意,林业部门不得开具林木采伐许可证;不予办理林木所有权转让变更手续;对多个宗地合办一个林权证的根据需要分册发证。
三、开办林权抵押贷款所取得的成效
通过金融创新及配套服务支持,林业企业和林农贷款难问题被逐步化解,林业产业集聚的能量被充分释放,林业产 业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XX年罗山林业总产值3.75亿元,占全县总产值的十分之一,其中林产工业产值1.3亿元。
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一是促进农村林业经济的规模化经济。林业投融资方式的创新及金融配套服务的及时跟进,催生了一批新型林场合作组织,促进了林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做强做大,促使林业获得良性、可持续发展,农村规模化经营模式逐步形成。据调查,在金融有力支持下,罗山县已建成新型家庭林场76个,大型股份林场11个,全县有各类木竹加工企业52家,其中规模以上13家。二是助推绿色GDP发展,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XX年,全县完成林业总产值3.75亿元,比上年增加0.36亿元,对全县工业增长贡献率达11.3%。
促进林业流通交易市场形成及改善农村信用环境。一是通过推广林权抵押贷款,林业相关产业的行业协会、林业资产评估中心、林权登记管理中心、林木资源交易市场等系列配套服务中介应运而生。而信贷资金的大量介入,促进了林木资产流通市场的规范运作,建立和完善了林木资产的流转机制,创造了公正、公开、公平和诚信的林业资源流转市场环境。二是在林权抵押贷款推行过程中,金融机构注重将资金优势与政府组织协调优势相结合,构建信用评价和组织体系,引导和带动基层政府、林业主管部门积极参与体制建设,解决了银行与林业中小企业、林农的信息不对称问题,促进 了诚信建设和投融资环境的改善。
促进了林农观念的转变,解决林农资金投入不足的问题。针对林农创新的林业小额信贷,适合林权制度改革后家庭承包经营的新格局,确实解决了部分林农生产经营资金困难问题,深受广大林农的欢迎。其中林业小额贴息贷款最受欢迎,由于要对贷款对象进行筛选,只有经营项目或经营效益好的才被列入贷款对象,在这种运作方式下,林农认识到只有对林改分到的林地进行长远规划,提高科学经营水平发展生产,增加收入奔小康。如该县青山乡农民李小毛,多年从事的林业产业经营,个人拥有天然林600余亩,人工林300多亩,并在当地建木材加工厂一处,建厂房、购置设备加林业投入累计投资近120万元。但由于近几年受自然林禁伐、乡村加工厂关停等政策因素影响,守着大片的林地,因缺少资金很难进行再投入,单靠小额信用贷款、农户联保贷款已远远不能满足其资金需求,只能依靠民间借贷,要支付高出信用社贷款几倍以上的利率进行融资。农村信用社的开办林权证抵押贷款业务后,打开了他的一个心结,当即办理17万元林权抵押贷款,用于林木发展更新。现在该贷户累计在信用社办理林权抵押贷款40余万元,有效地解决了今春苗本发展及更新的所需资金。
解决了有林户多种产业化经营的资金需求。罗山县周党镇是生猪养殖的主产区之一,近几年来,该镇的养殖户想方 设法增加规模,但小额信用贷款、农户联保贷款也只是杯水车薪,眼看着生猪市场一火再火,养殖户有心中也在上火,资金不足成了养殖户心中的最痛。农发行开办林权证抵押贷款业务后,养殖户刘明亮当即用自己利用的360亩30年生的落叶松向农发行申请贷款20万元,及时解决了发展生猪养殖所需资金。
四、对农村金融的影响
一是森林资源变为森林资产,农民贷款有了有效抵押物。农民贷款没有抵押物,金融机构不敢放贷,这是我国农村金融发育困难乃至“三农”发展的重要“瓶颈”。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破解农民贷款因无合法有效提供抵押物而导致的“抵押难”、“贷款难”问题。XX年7月14日正式公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意见》提出要加快林地、林木流转制度建设,建立健全产权交易平台;加强森林资源资产评估管理,加快建立森林资源资产评估师制度和评估制度等,为林木资产变现提供了可能,农民无须采伐就可以把山上的林木变成活的资金,林业生产从资源经营转变为资产经营。《实施意见》明确规定:“在不改变林地用途的前提下,林地承包经营权人可以依法对拥有的林地承包经营权和林木所有权进行转包、出租、转让、入股、抵押或作为出资、合作条件,对其承包的林地、林木可依法开发利用。”关于流转,《实施意见》进一步规定“流 转期限不得超过承包期的剩余期限,流转后不得改变林地用途”。也就是说,在不改变林地用途的前提下,林地承包经营权人可依法对拥有的林地承包经营权和林木所有权进行转包、出租、转让、入股、抵押或作为出资、合作条件。
二是林业投融资改革,为农村金融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空间。《实施意见》提出“推进林业投融资改革。金融机构要开发适合林业特点的信贷产品,拓宽林业融资渠道。加大林业信贷投放,完善林业贷款财政贴息政策,大力发展对林业的小额贷款。完善林业信贷担保方式,健全林权抵押贷款制度”。农村金融机构根据《林权证》所载明的林地使用权和林木所有权作为抵押物,向农民发放的贷款,支持林木种植、林产品生产、加工、销售等林业生产流通,也可投向种养殖业、农产品加工销售、建房、助学等帮助其解决融资难题。依据XX年林业数据资料,罗山县活立木总蓄积量为1622168立方米,权属集体和个人的活立木总蓄积为1498945立方米,按目前每立方米木材市场价格700元计算,价值达10亿以上,这为林业产业化融资提供了有力的保障,也为农村金融机构贷款营销拓展了广阔的空间。
五、林权抵押贷款发展缓慢原因分析
林权价值评估难。林权价值是确定贷款金额的重要依据,据调查,目前,罗山县尚未有专业抵押林木价值评估机构,县一级林业部门抵押林木价值评估机构由于资质不够,林权评估结论不统一,随意性大,评估价值难以得到银行的认可。作为非专业人员,银行信贷人员由于对林木价值评估及林权权属面积的认定等缺乏专业知识,很难对林权价值作出正确的评估,如果低值高估就容易造成抵押物水分大,银行贷款风险较大.因此,一定程度上制约业务的开展。
林权抵押登记难。由于林权抵押贷款是一项新的信贷模式。目前各县市林业部门对林权抵押登记手续不明确,登记程序和流程也不明确,没有制定《林权证抵押登记管理办法》,也影响到了林权抵押贷款的发放。
林权贷款管理难。林业是一个效益产出期较长的产业,从投入到产出往往需要几年、几十年,而银行林权贷款期限普遍只有2年,即使可以发放长期限的贷款,也要按季收息,林农必须另行筹集资金用于还息,从而造成贷款转贷、展期频繁,贷款期限与林业生产周期的不匹配,无法满足林户多元化的贷款需求。二是当前林户用于抵押的林木资产多是活立木,有别于其他不动产,林木随树种、树龄、地势、气候、土壤等的不同,有不同的生长规律,林木的流转、采伐、管理和运销具有不同于一般商品的专业性强的特点,银行要发放贷款,信贷人员先要开展贷款调查,然后是贷后管理,但这需要具备相应的林业知识,而目前银行信贷队伍中缺乏熟悉林业专业知识的信贷人员。
林权资产保障机制欠缺,风险控制难。一是林业投资产 的风险不确定性使林权资产风险难以控制,如发生火灾、自然灾害、病虫害、盗窃、不法销售等都可能使林权变现困难;二是法律规定上不明确使银行对林权抵押变现困难重重。如当借款人不能偿还银行到期贷款时,银行对抵押物处置,尚需办理砍伐指标、拍卖、变卖、诉讼等一系列手续,而林木作为一种可生长性的森林资源,国家对其实行了较严格的采伐政策,林木的采伐需要林业主管部门颁发的采伐证和出让证等许多手续,如按照《森林法》第三十五条规定:“采伐林木的单位或者个人,必须按照采伐许可证规定的面积、株树、树种、期限完成更新造林任务,更新造林的面积和株树不得少于采伐的面积和株数”。一系列法律规定,造成银行抵押权很难得到保障。
林地抵押范围狭窄制约了林权抵押贷款。农村林木一般是附着于集体土地上的不动产,林权抵押则其占用范围内的集体土地使用权应一并抵押。林权抵押登记在当地林业主管部门办理,而集体土地使用权登记在当地土地管理部门。而《国家土地管理局颁发村集体土地使用权抵押登记若干规定》[国土字134号]第一条规定:“„.经县级人民政府土地管理部门登记的集体荒地土地使用权和乡村企业集体荒地土地使用权可以设定抵押权,其他类型的集体土地使用权不得抵押”。也就是说林木占用范围内的集体土地使用权不能办理合法有效的抵押登记。同时,农村到户的林木占用范 围内的自留山、自留地也不得作为抵押物。《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第一百八十四条明确规定“耕地、宅基地、自留地、自留山等集体所有的土地使用权不得抵押”。农村集体土地使用权抵押的局限性导致林权抵押存在较大的风险性。
林权资产评估费用过高,借款人难以接受。按林业管理部门的现行收费标准,林权抵押贷款按山林评估值10万元以下10‟收取评估费和登记费,农村信用合作社最高按评估值的50%贷款,建议监管部门协调相关部门,降低收费标准;同时建议国家对林农用于造林的抵押贷款给予贴息政策。林农林权抵押贷款,经信贷员核实用于造林,地方政府要给予贷款贴息一年的政策,月利率按5‟左右贴息,贷款期限少于一年的按实际贷款的天数进行贴息,从而调动林农保护森林资源的积极性。
六、加快林权抵押贷款业务发展相关政策建议
林权抵押贷款业务是一个系统工程,牵涉面广、政策性强的业务,由于尚属开办初期,在贷款方式、管理制度、风险防范、政府配套措施等诸方面,现行的林权抵押贷款还存在信用市场和操作方面的诸多风险,需要承办各方不断加强调研,逐步加以完善,并建立长效机制,以确保林权抵押贷款持续、健康、快速发展,更好地服务农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加大创新力度,积极拓展森林资源资产抵押贷款业务。人民银行要充分发挥资金、管理以及与政府合作的优势,积极寻找金融支持林业发展的有效途径。要通过引导金融机构加快开发符合林业特点的金融产品,探索推进林业信贷的担保方式,尽早在全县范围内推广林权贷款,方便广大林农及时取得贷款,满足其迫切的资金需求,进一步促进林业发展和林权制度改革的深入。各商业银行要针对林业发展特点,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创新服务方式,积极拓展林权直接抵押贷款和担保贷款业务。农村信用社要依托农村网点多、对林业生产熟悉的优势,本着求实效、促发展的原则,选择符合本地实际的林权抵押贷款方式,要根据自身负债特点,充分考虑抵押林地上林木的生长周期,如对杨木可在5年内,松木、果木在8年内,杂木等其它树种适当延长至10年左右,确保贷款期限与林木成材周期相匹配,保证贷款到期后能够如期收回。
积极开展森林资产保险试点工作。建议政府有关部门加强与保险公司的联系和沟通,研究制定林业保险试点方案,积极探索完善森林保险产品尽快开展林业保险试点工作。政府应实行保费补贴政策,减轻参保林农的负担。要通过多种渠道广泛宣传林业保险的意义和常识,提高林农投保的积极性,充分发挥保险对林业和金融信贷的补偿保障作用。
加强部门协作,规范林权抵押贷款管理。建议由政府部门牵头制订出台“林权抵押贷款业务指导意见”,明确提出 林权抵押贷款业务的适用范围,鼓励和支持金融机构开办林权抵押贷款业务。由省一级林业主管部门会同国有商业银行和农村信用联社出台统一的林权抵押贷款操作规程和办法,对林权证登记、审查、评估、投保等进行统一、规范,便于基层部门操作。
完善林木资产评估。建议政府部门尽快组建森林资产评估机构,加强对银行信贷人员和相关从业人员的林业专业知识培训。林业部门要做好管理工作,引入竞争,活跃市场,并严格把关,确保评估机构和人员的资质,建立严格的评估责任追究制度,杜绝因工作失职、渎职、为规章形成的假评估、乱评估等行为。
加强业务创新,实行林户贷款联保制度。建议获得贷款的林户按贷款的一定比例缴纳贷款互保金,通过在贷款行开立贷款互保金专户,林农之间相互担保,把贷款风险降到最低点。
加快林业中介机构和市场建设,规范林权管理与流通。一是成立林业协会,广泛吸收林业大户入会,制定出台协会章程,加强对林农户的行业自律和信用评估,为金融机构提供评信依据。二是建议成立林业贷款担保机构,采取政府林业部门、林农大户、林业产业化企业、社会资金共同出资的办法成立股份制担保机构,解决仅凭林权担保而保障不足的问题。三是积极组建由具备评估资质的专业评估机构参加的 林业交易专业市场,不仅开展林产品实物交易,也进行林权的转让交易,实现林业资产和资本的有序流动,确保抵押林权及时流通变现。
林权抵押贷款财政贴息政策要落实。经营林地的综合效应不亚于经营其它土地。国家在支持农民种粮方面出台了一系列补贴政策,而对林农却没有扶持措施。由于林木生长周期较长,贷款期限也较长,如果对林农贷款提供财政贴息,减轻林农的贷款利息负担,将会拉动其贷款需求,对林业生产的二次投入产生良好的促进作用。
人民银行罗山县支行 常新
第五篇:关于农村金融需求状况的调查报告,实习报告
关于农村金融需求状况的调查报告,实习报告
学院:河北经贸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系别:经济系
班级:11级国贸1班 姓名:杨环
指导老师:贾红玉
日期:2012年2月12日
关于农村金融需求状况的调查报告,实习报告 关于农村金融需求状况的调查报告
为了了解我市农村金融需求状况,促进金融更好为新农村建设服务,近期,我们对石家庄市的16农涉农企业、1864户农户进行了调查走访。在样本的选取上,兼顾传统农业、新型种养业、产业化水平较高和个体私营经济发达等不同及村落所处经济地理环境状况等因素,样本村在所属乡镇、区内具有一般水平,有一定代表性,调查结果较客观地反映了我市农户金融需求现状。
一、农村金融服务现状
(一)各层次调查对象对金融机构服务农村的满意程度不一,但大多数表示“基本满意”。从对16家县域企业调查情况看,对金融部门服务持“基本满意”态度的有14家,占87%,持“不满意”态度的有2家,有8家企业表示目前从银行融入资金“比以前容易”;接受调查的1864户农户有1020户认为农信社服务“好”,占到54.72%,有589户认为“一般”,83户认为“差”。共有1675户农户表示存取款“方便”,1550户农户表示办理结算“方便”。
(二)企业对贷款依存度高,信贷需求旺盛。从调查情况看,银行信贷供给仍是企业的主要融资渠道,16家县域企业中,以“银行贷款”作为主要融资渠道的有12家,占75%;有13户企业表示当前融资更倾向于“银行借入”。企业贷款额度逐年上升,2004年、16家企业分别从银行贷款2376万元、3108万元、2756万元,占其融资总额的57.66%、70.68%、60%,企业对信贷资金依存度较高。16家企业中有5家准备最近申请贷款,拟申请额度共820万元,信贷需求较为旺盛。
(三)农户信贷需求额度增大,贷款用途多样化。1864户农户年底贷款余额2740.62万元,年有贷款需求的有945户,占总户数的51%,拟申请贷款金额2612.6万元,期限以12个月以上居多。淄川、博山地区加工业、运输业较为发达,近年来,部分偏远山区大力开发旅游业,山区农民也逐渐摆脱种、养殖业,以经商、运输为主。调查显示,年750户贷款农户中,用于经商、运输、加工、种养植的户数分别为259户、206户、115、92户,(中国文学家园网 www.xiexiebang.com)年945户有贷款需求的农户中,用于经商、运输、加工、种养植的户数分别为275户、238户、129户、103户。
(四)企业信贷需求满足程度相对较高,农户贷款有效供给不足。16家县域企业信贷需求满足率分别为72.86%、71.27%,满足程度相对较高;而农户调查覆盖面相对较低,博山、淄川两区农户贷款平均覆盖面仅为24.56%,信贷有效供给不足。据了解,农户贷款覆盖面低,主要原因是对农户贷款管理成本高,风险大,农信社对农户贷款不得不持谨慎态度。
(五)降低贷款利率,是各层次调查对象对改进农村信贷服务共同的期望。截止2005年5月,16家企业贷款利率均上浮30%以上;与2004年相比,有8家企业在银行贷款的利率幅度上升,6家没有变化,降低的只有1家。对于最应当改进的企业贷款政策,6户企业认为应是“降低贷款利率”,6户企业认为应为“降低准入门槛”。而对农户来说,过高的利率更成为制约贷款的一个重要原因。被调查农户中,能承担的利率水平在6%以下占43%,承受能力在6%-9%之间的占31%,承受能力在9%-12%之间的占9.3%,而承受能力在12%以上的仅占0.59%。目前农信贷款上浮幅度最高可达130%,即年利率12.83%,大大超过了农户的承受限度。对年有申请贷款意向的农户不申请贷款的原因,回答“利息高不敢贷”的为394户,占52.3%,回答“不知道如何办”和“不好贷、手续麻烦”的278户,占29.4%。对于贷款政策的建议,建议“降低利率”的农户为1055户,占56.6%;建议简化手续的农户为782户,占41.9%。
(六)民间借贷成为农村融资的又一重要渠道。由于银行信贷管制过严,民间借贷成为县域融资的重要渠道,借贷规模也逐年上升。2004年、年、截止5月底,16家县域企业共有4家发生民间借贷,其中有2户表示民间借贷是其主要融资渠道。4户企业三年间民间借贷合计金额分别为65万元、103万元、127.5万元,金额逐年上升,对银行贷款起到一定程度的替代作用;接受调查的1864户农户自2001年以来,共通过民间动工借贷形式融入资金15 02万元,融出资金807.2万元。农户间民间借贷活跃,利率水平较高。平均融出资金利率为9.94%,融入资金利率为12%。
二、农村金融需求状况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贷款垄断利率,使最弱势的群体承担着最昂贵的资金价格。
作为农村信贷供给主体,农信社在农村金融市场占有绝对的垄断地位,在贷款定价上不是根据农村经济发展实际,区别贷款对象确定贷款利率,而是利用垄断优势,在贷款利率执行中往往实行“一浮到顶”,增加了农户的利息支出,使最弱势的农村群体承担了最高的融资成本。据调查,农户贷款利率一般为基准利率上浮80-100%,目前我市农村信用社贷款(一年期)利率平均水平为11.86%,以1万元1年期贷款计算,每年要支付利息1186元。贷款定价过高,增加了农户融资成本,超过了农户的承受力,抑制了农民的贷款需求。
(二)农村金融服务主体单一,不利于农村经济发展。在我国金融组织集约化经营的背景下,国有商业银行在农村设立的经营网点已基本撤销完毕,服务功能大大弱化,农村信用社成为最主要的信贷支农力量。由于信贷服务主体单
一、农信社资金实力有限,不能满足农村经济发展的资金需求。以平山区为例,目前该区有贷款业务的金融机构47家,农行和农信社共28家,占59.5%,而面向农村产业的金融机构只有农信社的12家,占比不到26%,在这些信用社中还有部分信用社只吸收存款,贷款力度很弱,面对农村经济向工业化发展的现实情况和农民对资金需求的多样化,单一的农村金融服务机构,无法满足农民资金需求多样化。
(三)农村金融机构制度设计缺陷,阻碍信贷市场开拓。一是严厉的责任追究制度,增加了放贷压力。自1999年开始,我市农信系统开始实行贷款第一责任人制度,自2000年开始,实行信贷人员终身责任。由于农业是高风险行业,与之相适应,小额农贷也呈现高风险性、不确定性等特征,在当前农业保险缺失、政策性支农弱化等现实条件下,对于一些非主观因素形成的不良贷款,客户经理也需要承担部分责任,客户经理承担的考核压力很大,产生惜贷现象,制约了农村信贷资金的投放;二是小额农贷客户经理实行分级制管理制度,按级别确定不同金额的发放权限,客户经理的收入为所管理贷款利息收入的比例提成。对贷款中出现的风险,存量贷款不超过4%,新增贷款不超过1%,超出比例部分客户经理按权限范围承担100%责任。在这种情况下,客户经理必然会严格贷款农户的审查,更加谨慎地发放贷款,这在客观上遏制了小额农贷的快速投放。
(四)农发行实际职能与应有功能不相吻合,不能有效弥补商业性金融逐渐退出农村金融市场造成的缺失。
农业政策性金融集财政与金融优势于一体,是市场化条件下扶持和保护农业的最佳选择。但农发行“收购银行”的职能,限制了其在新形势下支农作用的充分发挥,不能有效弥补商业性金融退出农村金融市场造成的缺失,从而进一步弱化了农村金融的支农能力。主要表现为支农的广度不够,主要支持传统的粮棉流通领域,支持范围受到严格限制;支农的深度不够,主要支持传统粮棉产业化和加工企业,仅限于农业的产后服,产前、产中尚未涉及;支农的力度不够,主要支持企业流动资金,技改和固定资产投资,尤其是农田基本建设和农村基础设施投资尚未启动;金融产品单一,只限于粮棉油收购、储备、调销贷款的发放与管理,在资金支持形式上只有贷款一种方式,缺少其他多样化的金融工具,难以形成有效业务支撑;营销观念不强,业务范围、客户对象都有严格的限制,缺乏竞争意识,不适应业务发展需要。从我市农发行情况来看,该行年共发放粮棉收购贷款87602万元,向粮棉龙头企业发放贷款3750万元,除此之外,没有任何对基层农村经济建设的资金投入,农发行的政策性金融的作用没有充分发挥出来。接受调查的涉农企业和农村经济组织,均未从该行获得资金支持。
三、改善农村金融服务需求状况的建议
(一)大力培育竞争性农村金融市场。建立多种金融机构并存、功能互补、协调运转的机制,打破和消除农村信用社的垄断格局,真正形成基于竞争效率的农村金融组织结构。一是可以考虑通过招标等方式,由外部投资者创建一个不在本地吸收存款、专门放款的微型金融机构。这就要求逐步放开农村金融市场,建立健全微型金融机构市场准入、业务运作和市场退出的运行机制,搞活农村金融市场,形成农户、企业、金融机构等市场主体和谐互动、良性循环的局面。二是动员民间、社区的资金互助规范,形成民间小额信贷组织,放手发展在农民自愿、自主的基础之上新型的农民合作金融组织,由农民自己组织起来创造金融供给,满足农户的小额信贷需求。
(二)整合金融资源,完善农村金融体系。
1、发挥政策性银行的优势,强化政策性支农功能。作为政策性金融机构,其优势就在于通过较少的政策性金融投入可以吸引更多的商业性资金,对农村资金流向进行引导、调控,从而改变农村金融市场失灵和低效的局面。这就决定了在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必须要以政策性银行为先,农业政策性金融更应首当其冲。要根据新时期的职能定位,积极参与新农村建设,考虑在现有业务的基础上,统一归口管理目前由商业银行和相关部门管理的其他农业政策性信贷业务、扶贫资金和国家其他支农资金,把粮棉油信贷支持领域从流通领域向生产和加工领域延伸,拓宽农发行业务范围,完善信贷服务功能,适时开办支持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中长期贷款;发挥政策性银行支农功能和政策性优势,将农业政策性贷款业务与保险业务有机衔接起来,在适当的条件下,由农发行承办农业政策性保险业务,让农业保险真正发挥“三农”发展保护伞作用。
2、发挥信用社农村金融“主力军”的作用。引导信用社正确处理政策性任务与经济效益的关系,改进贷款管理方式、放宽贷款条件、丰富信贷品种、拓展业务新领域,用服务推进政策落实,提高利润水平,增强发展能力。当前,应重点制定适合“三农”经济发展要求的激励与约束相对称的信贷营销激励机制,规范引导信贷部门
和人员的信贷行为,完善贷款定价机制,实行有差别的贷款利率,在有效控制风险的基础上,最大可能地加大支农信贷投入,切实减轻农民的融资成本,为“三农”经济发展营造公平、合理的信贷支持平台。
3、发挥农业银行应有的作用。农业银行要加快信贷策略转型,适当放慢向“城市化”演变的步伐,根据农村经济发展特点,围绕优势产业行业,重点支持农业产业化经营及规模较大、辐射面广、带动能力强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发展壮大通过加大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信贷投入,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优质服务。
(三)加大对农村金融机构的扶持力度,提高信贷支农水平。一是给予税收政策优惠,对农村金融机构牺牲的利润和承担的风险进行合理补偿,对向农村发放的信贷资金,减免或降低营业税、所得税税率,或实行所得税返还;二是建立农业贷款的保障机制,以政府出资为主,引导民间资金建立农业贷款担保基金;三是建立向农业倾斜的信贷激励机制,主要是国家对积极支持农业发展而使经济效益受到影响的农业金融机构给予必要的奖励,从利益上鼓励金融机构增加农业信贷投入的有效供给。
(四)制定农户贷款贴息政策,切实减轻农户贷款负担。探索由财政直接对农户进行贷款贴息的可行性,针对农户贷款成本高的特点,加大对农户的扶持力度,由地方财政对用于发展生产的农户贷款项目进行贴息。具体办法可以考虑由金融机构按现行贷款利率对农户发展生产项目进行贷款,贷款发放后经金融机构、地方财政等单位和部门对贷款金额、用途等进行核实,确认符合贴息条件的,由财政部门对利率上浮部分实行全额贴息,将贴息资金直接核补给农户,切实解决农户贷款利率高与承受能力低的矛盾,最大限度减轻农户融资成本,满足农户贷款需求。
(五)合理引导民间资金,规范民间借贷发展。加强民间借贷行为的引导,尽可能抵消民间借贷的消极影响。积极宣传信贷政策,使广大群众熟悉借贷的相关政策法规及民间借贷的潜在风险,增强自我保护意识,主动规避风险;通过开办委托贷款、个人理财等中间业务,促进银行机构与民间借贷“联姻”,为民间资金开辟更为广阔的投资渠道,让民间资金更好地为农村经济建设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