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转变教学模式有感
“转变教学模式,提升教学质量”研讨会学后感
顾官屯镇中学 刘善忠
2013 年12 月21---22日我有幸在聊城实验中学参加“转变教学模式,提升教学质量”研讨会,感受致深,收获颇多。我身为一名中学英语老师,我希望在我的教育教学中,引导学生不再畏惧英语,一、学习和研究新课程,借鉴研讨会思想,更新教育教学理念,强化改革创新意识
倘若要适应新课程改革,英语教师应从根本转变观念转变角色。需要不断更新自己的专业知识和能力结构,要具有新课程改革意识和新课程开发的能力,我们英语教师应该作到以下三点:
1、提高教师综合素质和提升教育教学执行力是前提
英语教师要切实重视自身素质的提高和发展,这是新时代赋予英语改革的内在要求,积极参业务培训,主动更新教育教学理念,用各种渠道使自己的业务全面提升,不但是“教书匠”而要使自己成为“杂”家型教师,并向专家型、学者型努力。首先在教育教学中,我们要不断地学习、实践、探索、改革、创新、研究反思、合作共享。其次利用学校教研活动、校本培训、课题申报研究等形式培训与同学科其他老师之间形成合作、互助探究、改革、创新的团队精神,以适应教育创新的需要,否则就会限制学生的发展。再次对待学生上,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我们英语教师要视学生为“春蚕”,积极为学生创造学习环境,营造民主、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让所有的“春蚕”吐出更多的“丝”。也就是说教师以促进者代替领导者,以学习者代替无所不能者,以情商教育代替惟智教育者,以个别创造性代替团体一致性。
2、改革和创新意识是基础
教育学和心理学的本质都认为“才能”是多方面的,而创造才能而且从心里喜欢它,爱上英语。现把自己的想法简述如下: 是才能的本质。奈斯比特说:“处于伟大的知识经济时代,我们最需要的是创造力和创新精神。”不要把自己的教学模式化,根据英语课程改革要求和学生自身特点,开创教育教学的新模式,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力争课课有新意,引导学生热情而主动的参与学习,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学生的创新素养。
正确处理继承和创新的关系。新课程改革是观念的转变,是彻底的教育革命,但并非要抛弃传统的教学模式。课改要先立后破,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接受新思想、走进新课程,正确对待自己的教育教学风格。把新的理念渗透到教育教学实践中,积极探索、积累经验,循序渐进,稳妥推进新课改。
3、教给学生学习方法是关键
古人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知者不如乐之者。”这句古训精辟地阐述了学生只有乐学、渴望学,才能自觉积极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
二、转换英语教师的角色,给自己重新定位
新课程的基本理念(自主、合作、探究、以人为本、情感、态度等)的提出和倡导,面对新课程改革英语师的角色应如何定位?我不断学习、实践、反思、探究和再实践,认为英语教师应扮演“新角色”,要改变原先的拥有知识的权威者形象,要改变传统的单一的“我讲你听”以语言知识传授为主的“填鸭式”教学,改变过去选拔式的“精英教育”模式,而侧重于对学生学习过程的组织、引导和帮助,并对自己的教学实践进行反思和研究,以取得更好的教育教学效果。
1、英语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师中心论”的做法,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组织者和研究者
新课程提倡“以人为本”的教学,需要教师尊重学生,建立平等互动的教学关系。我们英语教师必认识到:英语是学会的而不是教会的,学生是知识的积极建构者,是学习的主体,尊重学生主体性,是教育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尊重学生先要理解学生,教师要学会走进学生,关怀学生。学会洞察学生心理反应,自觉拉近与学生的距离,最终目的是为学生服务。学生主体性的发挥需要教师的指导,使学生学习成为在教师引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创造的过程,立足学生实际,走进学生,开展各种形式的英语活动课程并指导学生的英语实践活动,注重差异个别指导,特别注重关照学习特困生,尽可能满足学生的不同层次需要。教师的宽容、无私、热情、鼓励是新课程教学中不可缺少的品质。比如在教育教学中,教师多保持笑容、对学困生和后进生一句夸奖、给测试失利者一个鼓励、给犯错误者一个改过的机会等。
2、转变教育教学理念,英语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和学生学生学习习惯及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者
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必然要求英语教师教育教学方式的改革,树立新型教育教学观、学生观,建立平等互动的教育教学关系。根据认知规律、英语教师应从“传道”、“授业”和“解惑”之人转变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学生学习习惯、学习能力的培养者,英语属于语言学科,它不象语文一样有汉语交流的社会大环境,它不是教师手把手的教给学生,应用多媒体在具体情景中通过师生对话、生生对话、表演等方式由学生自己建构。英语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帮助学生树立信心,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品质和学习习惯。
3、学习新课程和适应新课改,英语教师应成为课程的实施者、开发者、研究者和决策者
《英语新课程标准》的提出既是机遇更是挑战,我们英语教师不能满足于把书本知识教给学生。新课程倡导课程的“生成性”和“开放性”,注重课程的“切实性”,这必然要求教师以课程开发者的身份,参与课程资源的研究、开发和利用,实施和开发具体的课程方案,让课程更接近学生生活,更有利于情景教学和实物教学,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和悟性。
4、运用新课程,英语教师是学生健康心理和健康成长的促进者和调适者
英语教师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价值观、世界观和人生观的养成,成为学生健康心理和健康成长的促进者。教师要挖掘课堂教学资源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寓教于乐,领会教材的实质和内涵,利用教材进行思想品德教育,运用外国节日如“父亲节”、“母亲节”“感恩节”等教育学生对父母要报养育之恩和社会充满感恩,进而热爱社会和大自然,保护生态环境,为建设祖国贡献力量和青春。
小学学生在开始学习英语时怀着新鲜感和极大的热情。随着学习知识的不断加深,有些学生感到越学越难,有些学生学习很勤奋,可往往只得到了事倍功半的效果,甚至出现两极分化现象。这就要求英语教师必须帮助困难学生摆脱心理障碍,帮助分析原因,提出解决困境的方法,尽量恢复他们学习英语的信心,在课堂上多让他们参与各种丰富多彩的活动,诱发他们对英语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
三、运用尝试教学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积极探索有效英语课堂
在尝试式教学实践中,我体会到学生成功尝试的关键在于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的发挥,鼓励学生大胆尝试,积极思维。如果学生不愿意或不积极尝试,尝试怎能成功?
1、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为学生尝试学习创设了良好的学习氛围。教师要相信学生、尊重学生、爱护学生,俯下身和学生们亲切交谈,特别要多鼓励关爱“学困生”。以朋友谈心式的语气带领学生尝试解决问题。注意倾听学生们的意见,使他们在课堂上敢说、受说,甚至提出不同的想法。在这种宽松、民主、和谐的氛围中,教师对学生流露的真诚的喜爱和尊重,使学生始终保持着学习热情,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充分地发挥出来,同时也获得精神上的愉悦,为学生尝试学习创设了良好的学习。
2、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乐于尝试。要解决学生愿意尝试,乐于尝试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最好的办法,让学生把尝试学习变成自身的需用。
3、课堂教学中切实做到“五多”。“五多”即让学生多观察、多动手、多动脑、多动口、多活动,让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教学过程。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当然要让学生活动,没有学生自己的活动,都是教师包办代替,何来“学生主体”!
4、大胆让学生参与尝试。学生的尝试能力是“试”出来的而不是教师“讲”出来的。要放手让学生去尝试。不能因为学生的尝试可能失败而抑制学生的尝试活动,让学生在尝试中学会本领。这就需要教师在这个环节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去尝试,并且尝试的结果是未知的,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调整教学策略。
第二篇:教学模式转变培训总结
创新教学模式、改进教学方法
学习总 结
转变课堂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学校的教学改革是必经之路,教师使课堂教学的主体,大包大揽满堂灌。教师讲的是津津乐道,学生昏昏欲睡,心游万仞。为什么会出现如此的课堂状况呢?因为教师照本宣科,不能把教学内容和现实生活有机的联系在一起,学生不感兴趣这种被动的被传授知识的课堂教学模式。2017年11月17日,杜明汉教授为我校全体师生做了关于“创新教学模式,改进教学方法”的讲座。本人结合自身实践,将学习心得总结如下:
一、转变师生观念,建立新型师生观,构建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1、学生本身也是个完整的人,只是特殊的年龄段,才把他们聚集在象牙塔里。他们对知识渴求,同时也有情感的需要,需要交流,需要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存在着对事物的欣赏与否定的态度,需要获得成功的价值观。教师要及时给予表扬鼓励,三家子中学和八所实验小学的课堂研究性学习的加分鼓励机制就很好,实时的对学生的进步予以奖励,促使优差生也能满足情感态度价值观的需要。
2、学生是成长中的人,可塑性很大。学生的某些不足,甚至犯点儿错误,需要理解、谅解和宽容。学生毕竟还是孩子,教师绝对不能绷着师道尊“颜”,横眉冷对,恶语相加。要真诚爱护,帮助学生克服缺点,修正错误,促进学生发展和进步。
3、师生之间如果抛开年龄上的差距,在人格上是平等的,理应相互尊重。教师尊重学生,也就是言传身教的影响学生学会尊重别人。这样的教育方式犹如春风化雨,春雨润物细腻无声胜有声,也所谓身教胜于言教。
教师尊重学生的人格,从小事儿做起,平等对待学生。尊重学生的表现欲望,让每个学生都有展示自己才华、表达自己思想和情感的机会。在课堂教学第一个环节设立小主持人,给学生搭建展示的平台。
以爱为基础,教师理解信任学生用真情关爱,成为学生良师益友,善于沟通,让学生感受到信任和安全。
教师要面向一切学生,面向学生的一切。平等对待,不可以厚此薄彼全面了解,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让所有学生都能体会到成功的喜悦。
二、转变师生在课堂教学中的角色,使课堂教学过程变成师生、生生之间合作探究的互动的过程。传统教学活动中,教师是课堂的主宰学生是被动的知识接受者。教学内容是几年神之石几十年不变的设计,学生的奇思妙想呗当做是歪理邪说的异端,扼杀掉学生的创造性和积极性。教师滔滔不绝的传授,学生是疲于奔命。学生能不累不厌烦吗?这也就是学生上课不能专心听讲,经常违反纪律,甚而大批量的辍学的原因。
新的课堂教学模式下的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主导,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教师使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合作者和促进者。教师不是照本宣科,而是创造性的运用教材,变成师生共同探究知识奥秘的导研学案,教师适时点拨,小组成员在小组长的带领下完成研学任务。
三、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养成良好的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习惯。传统的课堂教学,学生被动接受知识,重结果轻视过程,学生各自为战,自主接受知识占有绝对的比例。重竞争,轻合作。新的课堂教学模式重视学生之间的合作,教师引导学生互相合作,培养小先生引领小组成员兵教兵,共同完成研学任务。使学生脱离被动苦学苦海,转变为我要学的乐学大课堂。
为了有效的开展合作探究学习的课堂教学活动,对全班学生进行分组是十分必要的。分组的方式是组内异质,组间基本同质。组内设小先生或者小组长,在小先生的带领下,组内合作,展开组间竞争。这样的方式可以激发学生集体荣誉感,更主要的是关注了全体学生特别是学差生。这样既有合作又有合作的学习方式既培养了合作精神又提高了竞争意识。但是要注意组内成员要有明确的分工,人人都有任务,防止冷落学差生,还要用按号加分的方式鼓励学差生积极发言踊跃展示。每节课结束之前要评出金牌小组金牌个人,表彰鼓励,一次增强学生的成就感、自豪感。
课堂教学是一门永远缺憾的艺术,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因为有了这种缺憾,才激发更多的教育工作者认真的钻研新课标以及更宽泛教育教学理论。以理论指导实践,以实践丰富理论。在教学实践中反思,在实践中提高教育艺术。不断丰富完善自我,以达从经验性到研究型教师的转变。如果有更多的教师参与到课堂教学模式探究研讨工作中,那么打造高校课堂,使每位学生都能获得良好发展,这一天到来为期不远。
第三篇:更新教学理念,转变教学模式
更新教学理念,转变教学模式
麻城三中 金涛
作为教学改革前沿阵地的《课程课程标准》确立了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主旨;重视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联系,倡导以科学探究为主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强化评价的诊断,激励与发展功能等新的历史课程理念。为历史学科适应新的课程改革转变教育教学观念,提供强有力的理论依据。那么,如何在教学中贯彻《课程标准》的新理念,改革历史课堂教学,是摆在我们广大历史教师面前亟待解决的问题。为此本人结合教学谈谈自己的一些体会。
一.明确新课标要求,更新教学观念 1 理清传统教学与新《课程标准》差异
传统的课堂观和教学观以为:教学是课程的传递和接受的过程,它规定教师“怎么教”,学生应“怎么学”,是教师对学生单项的“培养”活动,教与学表现为两方面:
以教为中心。师讲,生听;师问,生答;师给,生收;使课堂上的“双边活动”变成了“单边活动”,教代替了学。
以教为基础,先教后学,教多少,学多少,么教,怎么学,学无条件地服从于教;学生的独立性“丧失”,最终遏制了学生学的“力量”。而新《课程标准》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生学的统一,在和谐、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中轻松地学习历史新知识,同时培养他们学习的方法、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新《课程标准》既重结论,又重过程。
传统教学大量地灌输权威性地事实,教科书记载了一系列地科学结论,学生的学习就是了解这些科学事实和结论,至于这些科学事实与结论是怎样产生的,则往往被忽略。而新《课程标准》既重结论,又重过程。在知识与技能的基础上加强对学生“过程和方法”培养,强调对学习过程的体验,注意对学习方法和能力的培养,在学习活动中给学生判断、决策的机会。这种既重结论又重方法、过程的教学方法是新一轮课程改革所积极倡导的,这是一个人的学习、生存、生长、发展、创造所必须经历的过程,也是一个人的能力,智慧发展的内在要求。新《课程标准》既要关注学科,又要关注人
在新课标的实施中,要求我们去关注具有独特个性的,活生生的人。要关注他们的喜怒哀乐,关注他们的身心健康,关注他们的情感。课堂上学生是兴高采烈,还是冷漠呆滞,是其乐融融还是愁眉苦脸,去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人格养成,以及关注人的结果。前苏联教学论专斯卡金指出:“我们建立了很合理的很有逻辑性的教学过程,但它给积极情感食粮很少,因而引起了很多学生苦恼、恐惧和别的消极、感受,阻止他们全力以赴地去学习”。专家的一语点破了关注学科的传统教学所带来的弊端,现在中学生厌学也印证了这一点。
二 贯彻新教学理念,重在教学模式的转变
根据新课标的教学理念,传统的教学方式已经与时代发展不相适应。如何体现知识、能力、情感、品质的有机整合,使课堂教学由知识本位向以发展为本位转换,本人认为应在教学过程中实验以下几点转变。建立师生合作互动的教学模式,转变教师角色、行为(1)教师角色的转变
教学中师生合作互动必然要求教师进行角色的转变。传统的历史教学是以教师为中心,教师按照预定的方案进行全面讲授,学生则按照教师的要求听、记、练。在这种教学方法中,教师的角色是知识的传授者,学生则是一个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而按照合作互动的教学模式,则要求教师要从知识传授者这一角色中解放出来,不但是“传道,授业,解惑”,而且应该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在建立互动合作关系过程要注意下面几点:①应该理解、尊重学生。②不但关心学生的成绩,还要关注每一位学生的情感体验。③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尊严。④注重师生互相理解,积极互动,共同学习和发展。随着教师主观意识对角色的转变,必然有利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与学生的交流互动。
(2)教师教学行为的变化。
受传统“师道尊严”观念的影响,一些教师带有专制武断的作风。扼杀学生的自主性,学生对教师只能服从,不能反对,严重阻碍了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为此,在贯彻新课程理念过程中,必须转变这种传统的师生关系,建立师生之间互敬互爱,民主和谐,平等合作的新型师生关系。对学生更多的是尊重和赞赏,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价值与尊严,赞赏每个学生的爱好与特长,赞赏成绩差的学生通过努力取得成绩,即使是很小的成绩。利用“活动与探究”,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转变学习方式就是要变学生接受学习学生探究学习。不再是一味听教师讲,看教师做,而是在足够的实践和空间范围内,由自己分配时间,进行方案设计,并准备和展示,对的事实加以分析并做出结论。在这样的学习氛围中,学生能真正感觉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由此激发其主动参与的热情,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时学生的主体积极性发挥到了最高点,也使学生学习行为发生了质的转变(“要我做”变为“我要做”)。
在开展探究活动中,应注意下面几个问题:①探究活动重点不在探究的操作方法和技能上,应放在通过探究满足学生的求知欲,获得对身边世界的理解,培养科学思维能力,锻炼解决问题的能力,合作与交流能力,培养科学精神与态度,习得方法,逐步获得对科学探究本身及科学本质的理解。②面向全体学生,并关照个别,在小组合作开展探究活动时,要引导学生共同参与分工、协作,共享探究成果。③探究中教师要倾听学生的想法,发现的问题,质疑,鼓励学生相互交流,引导学生解决发现的问题。创设生动的学习情境,转变呆板、单一的灌输形式
生动的教学情境,可以激发和促进学生的情感活动,还可以激发学生的认知活动和实践活动,使学生产生继续学习的愿望,有利于学生知识的综合运用,有利于学习成果的巩固和发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思维和应用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真实情感和态度,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习惯,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为此,在教学中要摒弃传统的“听讲、联系、复习、考试”单一学习方法,利用教材的演示实验,课堂讨论,历史问题,小故事,新闻报道,历史•技术•社会,生活动等,创设生动的学习情境,4 把握教学深广度,转变“双基”在新课标中的教学。
新课标已不再以知识的完整性,严密性作为第一课程标准,不在于知识本身是否具有系统性,而要求在学习过程中自己建构知识,才能学得最好,也许个人的知识体系不太完备,但这种建构知识具有最强的可发展性,那种一味追求体系的严谨和完备,不惜偏离和超出课程要求,拓宽、加深知识,强加给学生一个生硬的“系统知识”,不利于学生的发展。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加强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与学生经验的联系,与时代发展的关系,使学生学得有趣,并能积极地自主建构。如有些概念在现阶段无法给出严格地,学生容易理解的科学定义。只能对核心概念给出一般定义,对一般概念给出描述性的说法。因此,教师要把握好教材尺度,忌一见概念就下定义。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转变传统的教学手段
现代的信息技术,为历史教学提供许多有利条件,展现出新的前景。它集文字、图形、图象、声音、动画、影视等各种信息传输手段为一体,具有很强的真实感和表现力,可以激发学生兴趣,引起注意。历史多媒体软件在内容组织上采用大量的色彩鲜明,活泼有趣的音像画面,有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但在使用计算机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清晰认识到,使用现代信息技术的根本目的在于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改变传统的学习方式,扩大信息时空,提高学习效率。不能以此增加教学内容,减少思维活动,强化机械训练。用计算机有助于学生理解知识,但不能以此取代历史教学。总之,要贯彻新教学理念,教师要不断调整自己的角色,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以科学探究为主线,开展多形式的教学活动,采用多种教学手段,明确教学要求,把握好教学深广度,加流教师之间的交流,参加各种教学研究,实现由传统意义上的知识传授者和学生管理者转变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和帮助者。由简单的教书匠转变为实践研究者或研究的实践者。由教学活动的主角转变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合作者。
第四篇:医学模式的转变
医学模式的转变,医学科学的飞速发展,医疗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法律意识的不断增强等等,这些都对护理管理提出了新的挑战,护士长作为医疗技术单位的基层领导者,已不再局限当好一个“管家婆”就可以了,更重要的是必须建立一套完整的适合本科室的管理体系,具备非凡的领导艺术,高尚的思想品德,良好的人际关系与扎实的理论基础,我院普外科集普外、泌尿外科于一体,患者住院周期短,床位周转快,病种多,急诊多,危重患者多,抢救多,术后引流管道多,治疗护理任务重,而患者家属对诊治的要求高,心情迫切,在护理上,稍有不慎,就会引起纠纷[1]。因此,科学的护理管理,将先进的护理理论和技术很好地应用于护理实践,是护理安全管理的重要保证。现将我科的护理管理体会报告如下:
1推行“5S”管理(五常法)
由于普外科病种杂、手术多,护理工作繁重,为了加强普外科护理管理工作,我科推行“5S”管理模式(五常法),五常法即常组织、常整顿、常清洁、常规范、常自律。常组织是活动的第一步,即把不需要的东西废弃或回仓;常整顿即改善问题,是实现目标的基础,以保证30秒内可找到需要的药、物;常清洁即保持个人、环境卫生整洁,有效控制院内感染;常规范即做到仪器和物品透明储存,减低失误;常自律即每天运用“五常法”达到人、财、物、时间、管理的规范,形成良好的个人行为准则[2]。
1.1建立五常法管理体系:进行五常法知识培训,让科内所有人员掌握五常法知识,树立五常法理念。成立五常法管理检查小组,制定五常法管理设计标准,针对存在的问题,实施“五常法。
1.2具体实施五常法:
①常组织:首先区分病区内必需与非必需药、物,将必需药、物的数量降低到最低限度(保持基数),合理放置非必需药、物。把不同病种共享的药、物储存于公共区域,个人工作区域仅储存工作必需品,班班清点,并分别做到四定一保持。
②常整顿:病区内所有药、物按病种的使用频率分区分类摆放,设立标签,且靠近使用点,便于操作,符合方便、省力原则;并设计抢救流程图。护士长不定期地加强护士的服务态度、沟通技巧等方面的管理教育活动,经常采用自评或互评的方法进行评价。
③常清洁:保持病区环境清洁,并能全员维护,持之以恒。保洁员则有规律地巡视环境,随时按垃圾分类清理污物。④常规范:各种药、物器械始终处于完好备用状态,责任护士每天上、下班检查。五常法活动小组对各区内存在的问题按标准随时进行整改,使大家的行为更标准化、程序化。
⑤常自律:病区内每位护理人员清楚自己的责任及工作范围,学习贯彻“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并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工作作风。待人有礼、乐于助人,主人翁责任感强[2]。
2加强专科护理操作技能的培训
根据普外科的特点,制定合理的学习计划,加强学习氛围,讲授普外科各种疾病的护理知识,帮助护理人员熟练掌握各种技术操作,如输液、导尿、安胃管、灌肠、病情观察、各种管道的处置及护理等等,使其遇到突发情况,护理人员能得心应手地解决好。保证病员得到安全的治疗及护。
3严把护理质量关
针对科室的特点,制定护理质量考核标准,实行具体的考核办法。对护理人员奖惩分明,公平对待,做到“四不放过”原则[3],即事故原因未查明不放过、责任人未处理不放过、整改措施未落实不放过、有关人员未受到教育不放过。从而促进护理工作质量的持续改进和不断提高。
4加强护患沟通管理
帮助护理人员树立“以病人为中心”的护理观念。要求她们时刻以“病人的要求为第一要务”的服务意识来鞭策自己。沟通从点滴做起,沟通从尊重开始,一切护理措施及操作要使患者及家属知情同意,注意维护患者的合法权益,从入院时的介绍到出院时的指导,甚至出院后的随访,沟通贯穿于护理工作的全过程。要充分利用一切与患者接触的机会,加强沟通和交流,沟通中注意倾听患者及家属的心声和信息的反馈,虚心接受患方意见和建议,不断改进工作方式和方法,不断增进相互的理解和信任,密切关系,减少误会和冲突。从而减少和杜绝纠纷的发生。让患者充分信任护士、理解护士,达到护患和谐的良好状态。
5充分发挥护士长的影响力
护士长是医院基层护理工作的组织者、管理者、指挥者。护士长的行为直接影响护士工作积极性的发挥和护理质量的提高,首先,护士长必须加强自身道德修养,有自愿献身护理事业的精神。在工作中要吃苦耐劳,以身作则,不计较个人得失,淡泊名利,无私奉献,时时事事做出表率,以德服人,以良好的道德风尚和人格魅力为护士当好榜样。其次,护士长要具备本专业较全面的理论知识和过硬的操作技能,能解决本专业的疑难杂症,对新技术、新业务的开展,护士长要首先掌握,运用娴熟,要求护士做到的,自己先做到,护士做不到的,自己也要力争做到,只有这样才能取得护士的信任,对下属产生影响力、感召力、凝聚力。第三,护士长要关心、爱护、尊重、理解护士,以诚相待,做护士的知心人。能及时发现和解决护士存在的问题,在工作、生活、学习上给她们以帮助。善于交往,能与各种不同意见的人沟通思想,能充分调动下属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充分体现护士的人生价值,各尽其能,为其营造适合发挥能力的环境。护士长付出情感的多少与护理人员对护士长凝聚力的大小成正比关系。第四,护士长在建立良好和谐的医护患关系中发挥着重要的桥梁作用,护士长应主动支持、配合、协助医生工作,向医生请教学习。督促护士正确执行医嘱,发现有误时及时向医生反映,医护有矛盾时护士长既要维护护士利益,又要认真听取医生意见,积极进行协调,努力改进工作,护士长要深入病房,利用每日数次查房主动收集患者意见,重视患者的信息反馈,关心、满足患者对护理的要求,在病区定期召开患者座谈会,对患者提出的实际问题进行认真的解决。在日常护理工作中护士长要着装得体,礼貌待患,应严谨小心,仔细周到,严格执行操作规程,严守工作纪律,确保护理安全,用最优质的服务,扎实的理论知识帮助患者最大限度地减轻痛苦,恢复健康。护士长要认真协调好护患关系,把护患冲突扼杀在萌芽状态,从而减少和避免各种护理纠纷的发生[4]。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您可能感兴趣的其他文章 • 住院患者睡眠的护理
• 脑卒中病人吞咽障碍的早期康复训练及护...• 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围手术期的护理
• 实施人文护理提升剖腹产护理品质
• 什么样的课堂才是高效课堂--打造小学...• 1例毒蛇咬伤合并呼吸衰竭的护理
• 健康教育在糖尿病患者护理中的应用
• 小儿流行性乙型脑炎的护理体会 • 普外科护理管理
• 预防尿管留置患者泌尿系感染的探讨
• 小学语文教师实践教学能力训练
• 脑出血病人的 护理体会
• 外科住院患者的心理护理
• 三角式外固定架治疗老年粗隆间骨折的术...• 新疆养老模式刍议—新型老年公寓的思考
• 重症颅脑损伤病人的系统护理
更多>>
第五篇:新课标下高中生物教学模式的转变
新课标下高中生物教学模式的转变
作为高中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的生物学科,是一门实验性学科,在如今却处于尴尬的地位。部分学校认为生物是“副科”,对于教学的重视程度不够,导致学生对于生物学科的兴趣不高,教学质量随之下降。如何使高中生物教学改变目前的困境,调动学生学习生物的积极性,培养他们的多元化能力,已经成为生物教学工作者的一大挑战。
一、课题的提出
如今的素质教育已经全面推行,现在又提出了新课程改革。在生物教学新要求中,需要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创造能力、创新精神。巴班斯基教育思想曾指出:“教学过程最优化是在全面考虑教学规律、原则、现代教学的形式和方法、该教学系统的特征以及内外部条件的基础上,为了使过程从既定标准看来发挥最有效的(即最优的)作用而组织的控制。”在新的教学理念中,教师应转变课堂的主体,转化师生关系,让老师和学生处于平等的位置,这是转换教学模式的基础。
在传统生物教学中,教师只是传授口头的理论知识,为了教学而教学,这与具有实践性特点的生物教学是相违背的。在我调查的200名学生中,86%的学生认为,按照传统的生物教学模式由于枯燥无味,所以容易引起抵触心理。“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作为处于认知年龄段的学生,我们不能让他们被动地接受理论知识,而是要激发他们的兴趣,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让他们主动在课堂内外探求知识,并且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这就要求我们这些教育工作者,把过去的教育模式转变过来,针对学生自身的特点与能力去相应地调整教学理念与方法,把过去单纯教学的课堂作为一个培养能力的实践场所,建立一个高效、自主、创新的新型生物课堂。
二、我国高中生物教学现状
虽然教育改革的口号喊得响亮,但是在实际推广新教学模式的改革过程中,依旧困难重重。许多学校虽然在生物教学上一直提出转变教学理念,但是在过程中却过于理论化,在教学中根本开展不起来,让教学新模式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露出弊端。
首先,师生缺乏交流。许多老师想要与学生交流,但只是流于形式,很多时候并不能理解学生的想法,无法顺应学生的思维。
其次,教学的固化思维。许多老师虽然想要去转变教学模式,但只是浮于表面,在深层次的还是传统教学的固化思维,许多教学方法不能转变,这让学生感到课堂枯燥无味。
最后,课堂缺乏有效的组织。老师只是完成课堂教学,没有在课下延续学生兴趣能力的培养,没有组成实验小组去进行实践,这让学生很难掌握与巩固所学的知识。
三、对转变高中生物教学模式的实践
1.转变传统教学模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在一部分学校中,忽视了生物学科的地位,认为可有可无。教师没有积极地去转变教学思想,从而更加恶化了学生学习生物的心理。因此,需要正视生物的地位,我在这几年工作实践中提出了“让学生爱生物,提高生物教学质量”为主题的课题研究,以转变教学方式为最终目的,把培养学生学习生物学科的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生物教学质量作为教育的核心目标。在课堂中转化师生关系,让老师与学生处在同一个平台,让学生把自己的想法与老师及时沟通。在课下,我会让学生写一些小纸条,把自己的一些反思和想法写上去,然后交给我,这样不但可以让学生与老师之间沟通方便,更能调动学生思考的积极性。
2.充分利用多媒体,提高教学质量
多媒体技术在课堂中应用可以说是我的得力助手,它可以取代以往传统的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利用科学技术可以将画面形象直观地演示出来,让学生对课本的知识了解得更加直观。
3.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
随着社会经济的加快,需要的是人才的创新能力和创造力。因此,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已经成为素质教育的重点。生物是一门能够拓展思维的课程,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完全按照课本去按部就班地给学生灌输理论,这样只会禁锢学生的思想。作为理科学生,我们需要的是拓展他们的思维,让他们将自己的能力去毫无限制地释放出来。在如今的考试中,试题越来越开放,许多都不是课本上的死知识,而是要求学生独立思考的问题,答案不是唯一的。因此,我们在平时的课堂中就应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让他们自己去尝试发现新的结论。我经常在课下给他们布置一些小实验,比如让学生们分组去记录几种种子的胚芽形成过程,然后对比分析,看看能得出什么结论。学生在课下都为自己的实验做了相应的记录,并且自己提出疑问,自己寻找答案,做了详细的记录,这对于他们个人独立思考的能力都是一个良好的锻炼过程,创新能力也因此得到了提升。
4.针对不同年龄层次学生,运用不同教学方法
高中生的知识储备水平有限,我们在教学中不能一蹴而就,而是要循序渐进,针对不同的年龄段,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对于高一的学生,我们应该以培养他们学习生物课程的兴趣为主要教学目标,在课上用简单的图例和动画告诉他们学习生物的重要性。比如,我会结合当前的社会热点,让学生认识到生物与社会、生活、经济有着重要的联系,从而提升了他们学习生物的兴趣。而到了高二高三,我们就要以拓展学生知识为主要目标,可以在讲解完课本内容之后,额外增加一些课外知识。比如,讲述DNA的结构、蛋白质的分子结构时可以与化学的物质结构相结合,讲述有丝和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向两极移动时需与物理的力学方面的知识相结合。
总之,优化生物教学,将传统课堂转变成一个高效自主的课堂,是我们教育改革的必经之路。我们需要在课堂上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让他们既得到了知识,又发展了个性。作为教师,只有坚持不断地调整教学思想和理念,才能在教育革新这条路上走下去,培养更多的新世纪人才。
(作者单位:贵州省习水县第一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