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农村金融服务模式的创新与思考

时间:2019-05-12 02:07:3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我市农村金融服务模式的创新与思考》,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我市农村金融服务模式的创新与思考》。

第一篇:我市农村金融服务模式的创新与思考

我市农村金融服务模式的创新与思考

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城乡居民的收入逐年增加,非现金支付在生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银行卡助农取款服务,是人民银行引导金融机构在农村地区开展的一项便民、惠农工程,该工程通

过在农村地区尤其是偏远乡村布设POS机及自助终端设备,开通跨行小额取款、查询、电汇、转账、代理缴费等功能,最大限度满足农村居民基本的金融服务需求。助农取款服务点的设立,对实现城乡金融服务均等化、方便农村居民生产生活、支持和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背景

针对城乡二元结构带来的不利影响,人民银行总行从2010年3月起先后组织重庆、山东、浙江、湖南和陕西在辖区内选择2-4个金融服务空白乡镇试点开展助农取款,通过布设价格相对低廉的POS机或电话支付终端,延伸银行金融服务触角,解决持卡人的取款、查询等基础金融服务需求,取得了良好效果。

在对试点经验进行总结的基础上,人总行于2011年制定并发布了《中国人民银行关于推广银行卡助农取款服务的通知》(银发„2011‟177号),明确在2013年底前实现助农取款在全国农村乡镇、行政村的基本覆盖,满足偏远农村地区各项支农补贴资金、日常小额取现、余额查询等基本金融需求。所谓银行卡助农取款服务,是指银行卡收单机构在农村乡(镇)、村的指定合作商户服务点布放银行卡受理终端,向借记卡持卡人提取小额取款和余额查询的业务。助农取款

-1-服务推广以来,业务内容不断扩充,逐步转化为业务更为丰富的农村金融综合服务,契合了广大农村地区的金融服务需求,在推动落实中央各项扶农惠农政策、助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等方面的成效日益突出,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欢迎,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进一步完善。

二、发展现状

我市于 2014 年开始着手开展辖内助农取款服务点建设工作。近年来,在人民银行的政策指导下,我市辖区内金融机构(主要是农行、农商行)在乡镇行政村设立了大量银行卡助农取款服务点,开展POS机小额提现、农民刷卡领取涉农补贴、代缴费、转账和余额查询等服务,极大地方便了广大农民群众,有效改善了农村地区支付结算服务环境。

我市农商行2014年6月建成全市第一家 “助农取款村村通”特约商户,截止2015年底,已实现句容行政村全覆盖。开展的业务主要有小额取现、代理公共事业缴费、兑换小额货币及相关金融知识宣传。业务现状:今年上半年,助农取款特约商户共交易xxx万笔,交易金额xxx万元,其中:小额取现笔数xx万笔,金额xx万元;转账笔数xx万笔,金额xx万元;刷卡消费xx万笔,金额xx万元;代理公共事业缴费xx万笔,金额xx万元。反假币宣传121次,小额零币兑换7241次。费用补贴:一是根据交易情况给予手续费,按取现千分之三,缴费单笔xx元。二是根据交易规模给予商户额外补贴。月均帐务交易达xx笔不足xx笔的,奖励特约商户xx元/月;月均帐务交易达xx笔不足xx笔的,奖励特约商户xx元/月;月均帐务交易xx笔以上,奖励特约商户xx元/月。

我市农行2014年10月初开展助农取款业务,即“金穗-2-惠农通”工程,目前,句容农行拥有3个经镇江农行核准、句容人行批准的五星级农村金融综合服务站点。业务现状:今年上半年,句容农行在全市设立了xx个惠农通服务点,共发生金融交易xx笔,金融交易额xx万元,其中:小额取现xx4笔,金额xx万元;转账xx笔,金额xx万元;刷卡消费xx笔,金额xx万元;代缴费xx笔,金额xx万元。费用补贴:按季度发放,商户月均操作达3笔不足100笔,每月补贴100元,超过100笔的每增加一笔多补贴1元,单户每月补贴金额300元封顶。今年上半年共支出费用补贴68100元。

今年6月,我市中行潘冲村益农信息社暨中行农村金融综合服务站顺利开业,这是句容中行在助农服务点的基础上,根据地区实际,结合农业部信息进村入户试验点,以与益农信息社和农村淘宝店共同经营的方式开展农村金融综合服务。开业当天实现办卡400余张,业务开展较为顺利。

三、存在的问题

(一)金融机构方面

1.发展不平衡。网点之间、地区之间发展不均衡问题突出。由于都在同一村内选择特约商户,几家银行可能会在同一村内建立多个“助农取款服务点”,甚至一个农户放臵 2-3 台多家金融机构转账终端,造成在相对发达地区“重复设点”、“叠加设点”情况普遍存在,造成机具的浪费、闲臵,而在一些人数较少、位臵较偏的村落,则可能无金融机构去设点,形成金融服务空白村。我市农商行乡镇网点多,此项业务开展较早,承担着发放新农合补贴、粮食补贴等方面任务,抢占了绝大部分市场,已实现行政村全覆盖,业务发展迅速。农行该项业务发展也较为深入,而相较于农商行来说,-3-农业由于乡镇网点较少、业务人员不足以及重视程度不够,该业务发展状况不如农商行。除农商行和农行外,中行、邮储银行等也都尝试开展过助农取款业务,受多重因素限制,最终都没能持续下去。中行农村金融综合服务站的切入点是在传统的助农取款服务基础上的创新,发展势头良好。

2.人员素质参差不齐。银行卡助农取款服务点工作人员急需进行农民小额取现业务操作以及对可能出现差错纠纷进行处理的培训与指导,此业务本身对营业人员综合素质要求很高。目前,我市农村助农服务点多设在乡村便利店,工作人员为便利店店主,人员数量较少、年龄偏大、文化程度偏低,素质参差不齐对农村金融服务的发展带来一定阻碍。

3.服务点布局不规范。根据人民银行总行关于推广助农取款服务文件精神,要求服务点应具备“有固定场所、运营稳定、经营规范、信誉良好、热心为农户服务”等基本条件,并须提供“工商营业执照、负责人身份证件、税务登记证”等经营证明材料。在业务开通前,“收单机构应将服务点的名称、类型、主营业务、所在乡镇或行政村、收单机构核实意见等信息资料报经当地人民银行审核同意”。而实际 上,在农村地区尤其在较为偏远的乡镇,供销社、超市、移动运营商网点等服务点经营实力普遍较弱、管理不规范,造成服务点选取困难,农商行和农行选取同一家商铺作为助农服务点的情况比较常见。

4.设备功能不全。我市参与农村金融服务的银行业务不够全面,参与商业银行之间业务交叉,助农金融服务点的服务不能够全面满足农村金融服务需求。例如,我市农商行助农取款服务点服务内容相对来说较为齐全,但是代缴费这块不可代缴移动话费;农行业务不包括水费、有线电视费代缴、-4-新农合、新农保以及助农补贴的领取;中行由于刚开始该项业务,业务内容仅包含查询、转账、汇款和取现等基本业务。我市助农取款业务功能存在三点不足,一是取款限额偏低,单人单日累计取款不得超过 2000 元,已不能满足农民的日常生产、生活需要; 二是农村居民多用存折作为取款工作,助农取款服务点的服务设备尚不具备存折取款功能;三是业务范围尚未涉及交通违章查询和罚款缴纳;四是助农取款服务点配备的设备尚不具备信用卡交易功能。

5.管理成本较高。据调研,助农取款服务点建设前期投入很大,一部 POS机需要500元,若再配备一台验钞机又需要2000 元,再加上宣传公告、标识牌等,金融机构建立一个助农服务点至少需要投入 3000 元,若选择在部分优质网点投入自助终端设备,则成本高达十几万元。此外根据有关要求对相关设备还要进行升级改造,这又是一笔不小的投入。投入成本高,但受农户接受程度、跨行支付费用、通讯费用、取款额度低、市场竞争等因素的影响,助农取款产生的经济收益较少,甚至有的金融机构反映几乎没有经济上的收益,仅能创造社会效益,在投入产出不对称的情况下,银行承担社会责任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就会受挫,新业务的推广积极性不高。

(二)农户方面

1.费时费力,利润薄弱。银行卡助农取款服务推广需要一定的基础设施和网络建设投入,要达到一定的规模才能获得正效应,由于银行卡助农取款服务点绝大多数规模较小,业务较少,服务点商户能够获得的银行补贴有限。即便是现在业务量大的服务示范点,每年拿到的补贴金额也十分有限,而业务开展十分繁琐,当农户集中过来办理业务时,商

-5-户人手不足,以至于影响其正常店铺经营。

2.对助农取款服务点的依赖程度不高。助农取款业务的范围主要是2000 元以下的小额现金取款、转账、查询、代缴费等,主要适用无银行机构网点或ATM机的乡镇、村。我市目前行政村村村通公路,交通便利,加上商业银行的网上银行、手机银行等新型支付工具普及 较快,致使农户对助农取款服务的依赖程度不高。

3.金融意识较低。县域银行业金融机构针对商户、小微企业、机关事业单位等开展的产品营销、信贷推介较多,但针对农户、尤其是农村留守人员开展的金融服务宣传、银行卡知识培训等活动少,农村居民的金融意识有待进一步提高。

(三)受理环境方面

1.经费补贴机制不完善。对银行业金融机构布放机具、发展助农取款服务点投入的补助,以及对商户手续费的补助还没有形成完善的机制,银行业金融机构亏损、商户微利的现状目前较为普遍。

2.风险防范措施有待加强。一是盗抢风险。助农取款大多数业务需要使用现金支付,业务量大的助农服务点每月现金往来最高可达4万元左右。目前,由于不少服务点设在农民的自家商店或小超市中,大多数助农服务点未配臵保险箱,安保措施及安全防范难以到位银行卡助农取款服务业面临的安全隐患和可能付出的风险成本较大。二是假币风险。部分服务点未设臵验钞仪等设备,即使配备验钞机,由于大部分助农服务点工作人员受年龄、文化水平等影响,在机具操作、信息登记和假币、残币识别等方面还有一定欠缺,实际取款过程中无法防范假币的流通。三是道德风险。目前我-6-市助农取款服务点不办理存款业务,但如果出现商户欺诈客户办理“存款业务”而实际上是非法集资,将会给农村金融机构造成非常恶劣的声誉影响。四是操作风险。我市助农取款服务点由于部分业务,如转账、话费充值等业务具有不可撤销性,开办商户如误操作将会造成资金损失且无法追回。

3.存在管理风险。人民银行等金融监管部门大多着力于把好入口关,对助农取款业务的过程缺乏监控,尤其是对商户的经营状况、各助农取款服务点的业绩等,尚未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风险评估机制,不利于今后加强管理。

四、对策建议

(一)增加资金投入,强化政策支持。助农金融服务具有公益性、便民性、盈利性的特征,政府及人行应从调动参与各方积极性,促进农村地区金融服务长远发展的角度,对助农取款服务给予一定的资金支持。一是要对助农取款服务点适当的补贴,对交易量大,明显改善当地金融支付环境的服务点进行奖励。同时,对真正拓展助农取款服务的农村金融机构也应按交易量进行补助,减少农村金融机构的负担,并要根据实际成效进行奖励。对农村金融机构和助农取款服务点同时支持,才能有效提高各方积极性。目前南京市的服务站建设便引入了政府补贴投入,具体办法为由市财政对每个农村金融综合服务站建设给予一次性补贴 1 万元(不含高淳区、溧水区),对高淳区、溧水区的农村金融综合服务站建设,按每站5000元标准给予一次性补贴,鼓励高淳、溧水区根据本区情况予以相应配套补贴,补贴资金从市金融发展专项资金中分次拨付。二是人民银行应出台相应的政策或办法,明确部分业务的手续费收取方法,鼓励商户与客户协商手续费,提供增值金融服务。三是地方政府应协调助农

-7-取款所涉及到的各种补贴资金、新农保、缴费资金等尽量存放在开办该项业务的农村金融机构,进一步提高金融机构开办该业务的积极性。

(二)合理设点布局,统筹区域发展。助农金融服务点建设应以提高农村基础金融服务覆盖面为目标,在经济发展水平良好的村庄做好驻村网点的规划,对辖内助农服务点实施统一管理,在保留现有网点的基础上,不断拓宽网点业务的覆盖面,对发展速度快、有前景的中心村要考虑合理设臵网点,保证农民在方圆3公里以内能够获得有效金融服务的全面覆盖,满足农村居民取款、汇兑、结算等基本金融需求。目前我市辖内仍有部分乡镇助农金融服务点数量偏少、覆盖率低,因此,要适当调整网点布局。对于“重复设点”、“叠加设点”的情况,应合理引导撤销调整,避免恶性竞争;对于服务网点少甚至空白的村落,则要给予适当补贴,调动商户积极性,加强现场指导,进行选址布放,以达到网点之间、区域之间统筹发展。

(三)努力培树典型,发挥示范作用。培树典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升助农金融服务点对周边农村地区的金融服务质量和辐射能力。一是可以考虑建设一批“金融综合服务示范点”,原则上每个乡镇可确定 1-2 个中心点,并建立定期考核机制;二是打造一批精品服务点,将部分具有区位优势、交易量大、受众面广、服务质量高或有一定发展潜力的取款服务点筛选出来,统一悬挂标牌、安装防盗监控设施、并配备POS 机、点钞机、电脑和打印机等设备,在有条件的地区,适当布放自助终端,升级服务点功能,从而强化品牌管理。最终通过“中心点”建设和“精品点”建设,达到分类指导、以点带面、示范推动效用,整体提升全辖服务点建设水平。-8-经过调查发现,辖内多家涉农金融机构在这一方面已做出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如农业银行目前已拥有3各五星级服务点,正在着手申请另外4家服务点为五星级服务点,同时已在原有基础上升级了8家服务点。

(四)积极拓展功能,提高使用效能。拓展助农金融服务站功能,使商业银行获得更多潜在收益。在不违反相关规章政策的情况下,逐步增加农村金融综合服务站的功能,为商业银行业务在广大农村地区的推广创造有利条件,使商业银行的投入得到相应的回报。一是要引导业务种类少、业务量较小的金融机构,依托代理居民健康卡、代收电费、代理涉农财政补贴资金发放、代发村镇企业工资等项目,扩大农村地区银行卡使用总量,提升农村居民对银行卡的依赖度,丰富助农取款机具功能。二是组织各金融机构认真规划、整合资源,撤、并、转无效网点,以逐步提高助农金融服务点现有设备的使用率。三是将众多的助农金融服务站作为信息采集点,通过科学的分析获得大量可用数据,这些数据可用于个人信用状况评价、银行业务决策等诸多方面,为银行后续发展准备详尽的客户信息。四是允许商业银行在服务站开展适量自有业务宣传。允许负责运行该服务站的商业银行通过宣传手册、业务员讲解等方式对银行的业务进行宣传,包括存贷款业务、理财业务等与服务站用户关系较为紧密的业务,为商业银行开辟业务宣传的新途径。

(五)强化多措并举,防范运营风险。一是强化助农金融服务点安全建设。各金融机构应为助农服务点配备保险柜、点钞机、监控等安全设备以保障资金安全。金融机构将应当 POS 机具和自助终端巡检、维护、管理责任落实到人,做到层层有人管,层层控风险,以防范系统性风险。二是加

-9-强对商户业务技能培训指导。各金融机构应对设臵助农取款服务点的商户进行定期培训,提高其对各项业务规则的认识,强化操作训练,增强安全用卡意识,督促其严格按相关规定和合同约定开展业务,尤其注意在密码保护、资金管理、台账设臵、机具检查等方面开展培训,严格操作流程,规范操作手续,动态监测商户和惠农卡持卡客户账户变动情况。三是加大对商户违规违法行为的打击。金融机构应当对服务点规范管理和机具使用情况进行定期维护、巡检,每季度至少一次。对所有的助农服务点应开展风险排查,重点排查是否存在欺诈、套现、洗钱、故意给付假币、泄露客户账户信息等违法违规行为和利用电子机具进行不正当牟利行为,是否存在违规收取手续费行为,每年至少一次。对利用 POS 机进行非法集资、故意使用假币等的服务点,要进行严厉打击,第一时间中止其业务并收回相关机具设备和标识牌,对违法犯罪的用户,还应移交司法机关处理。四是加强农民安全用卡宣传。使用墙体广告等农村常见方式对农村居民需要了解的敏感事项,如业务类型、收费标准和方式、如何安全使用银行卡等予以公布

第二篇:新农村建设关于我市农村金融服务情况的调查与思考

改善投融资环境 助推新农村建设

新农村建设关于我市农村金融服务情况的调查与思考

2009-11-16 09:45:19

翟居兴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在建设新农村中起着重要的支撑作用。如何调动银行和社会资金支持新农村建设,促进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既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也是构建和谐晋城的必然要求。

一、建设新农村蕴涵着金融业发展的巨大商机

从我市一年多来新农村建设的实际效果看,新农村建设的发展不仅证明了“三农”工作的有效开展,同时也为晋城市金融业服务支持新农村建设提供了巨大的商机。

(一)新农村建设项目的启动,为金融业支持新农村建设提供了良好的服务介入基础。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我市初步创出了现代文明、城镇带动、工矿支撑、生态家园、旅游拉动、移民搬迁、凝心聚力七种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模式。随着新农村建设力度的加大,一批具有地域特色的农业项目相继启动,农业产业结构逐步优化,农业基础得到巩固。作为第一产业的农业,在国家粮食直补及综合补贴政策的激励下,随着综合生产能力的逐步提高,2006年,粮食生产在播种面积较历史最高年(1998年)减少约20万亩的情况下,总产突破17亿大关,达到17.06亿斤,创历史最高水平;单产突破250公斤大关达280.6公斤。总产及单产分别较1985年增长96.32%和88.5%,年平均递增3.3%和3.1%。

在农业产业化经营方面,我市目前共有各省各类龙头企业128家,其中国家级龙头企业1家,省级8家,市级35家,全市目前共建农村专业协会、农村各类专业合作经济组织129个,覆盖农民3万户。同时还推出了21个“十一五”农业技术推广示范项目,建设投资额共计1.82亿元。

农村基础设施水平也明显改善,生态环境逐步好转。目前,全市2270个行政村,通公路的2251个,通电的2268个,通电话的2256个,安装有线电视的村2095个,通达率分别达到99.16%、99.91%、99.38%和99.29%;饮用水通过净化处理的村有516个,生活垃圾集中处理的村826个,养殖区有畜禽粪便无害化处理设施的村65个,有沼气池的村480个,分别占到行政村总数的22.73%、36.39%、2.86%和21.15%。

上述发展不仅为我市新农村建设的招商引资和农村经济的腾飞创造了坚实的基础,同时也为金融业支持“三农”建设提供了良好的保证。

(二)农民人均收入出现持续增长,为金融业推出面向农村和农民个人金融产品提供了

良好的市场基础。

到2006年底,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3939元,比上年增长9.6%,高出全省平均水平759元,高出全国平均水平352元;农民可支配收入达3874元,全面小康的实现程度为44.1%。

由此得出,当前我市农村广大农民正在经历着由“温饱型”小康向“宽裕型”、“富裕型”小康的重大转变,这也是金融业开辟农村市场的良好时机。金融业不仅可以为转型期的农民提供个人理财、结算工具,同时,随着我市农业产业保障体系和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逐步到位,金融保险行业也可以借此大力开拓“三农”保险,提高面向农民的保险保障能力。

(三)政府财政投入力度加大,为金融业服务新农村经济建设提供了良好的信贷投资导向和代理业务市场。

2005-2007年全市共安排各级各类财政资金30.6亿元用于新农村建设,其中,支持农业生产资金10.4亿元,用于基础设施建设资金6.3亿元,用于社会事业资金13.9亿元。财政投资既帮助金融业进一步确定了对农村经济的信贷政策投资导向,也为金融业拓展代理政府投资农村经济项目创造了条件。

二、农村金融市场发育存在诸多制约因素

近几年,我市新农村建设虽然取得了较快的发展,但从农村金融服务的状况看却并不乐观。城乡金融资源配置不平衡,农村金融竞争不充分,农村金融服务缺位等问题仍是困扰新农建设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其表现:一是县及县以下农村地区人均金融网点的资源占有率低。虽然县及县以下农村地区的金融机构网点占全市机构网点总量的70.43%,但县及县以下农村地区平均每万人拥有机构网点数只有1.94个,而城市则达到了2.96个。二是金融服务资源难以延伸到乡镇一级的农村地区。虽然平均每个县(市)的银行业金融机构网点达到54个、每个乡镇(办事处)的银行业网点平均2.94个,但乡镇银行网点资产管理规模偏小、大部分的金融资源仍主要集中在市区金融机构。三是乡镇的金融市场没有形成有效竞争。分布在非县城所在地乡镇的银行业金融机构主要是农村信用社或邮政储蓄机构,部分县区仅有1-2家国有银行机构,当地金融市场基本处于垄断经营状态,难以形成有效竞争。四是人均贷款水平差距极大。全国县及县以下农村地区的人均贷款额在5500元左右,而城市的人均贷款额已高达4万元。五是农户贷款难、新农村建设“等米下炊”和各银行金融机构放农业贷款难、“有米难炊”的两难困境。我市金融机构普遍缺乏足够的服务“三农”的原始信息的积累,也缺乏放贷必须的担保物,加上服务对象较为分散,这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放贷的交易成本,最终导致很多大银行退出农村市场。

一面是农村金融竞争不充分、服务功能不完善、资源配置不平衡,另一面,从我市金融机构尤其是各国有商业银行自身看,也普遍存在着以下隐忧:目前建、中、工行已成功实现上市,农行的改制上市也正在进程中。上市在给国有银行带来巨大活力的同时,也为银行经营管理人员和基层员工带来直接的经营服务压力。对股东银行要保证相当的股东投资回报,银行业绩的增长、盈利能力的提高、市场份额的扩大、综合竞争能力的提升,成为银行经营管理的重头戏。而对已有目标市场的占领方面,几大银行已是用劲浑身解数,市场蛋糕的总量虽然随着国家经济总量的增长在逐步加大,但同国家经济增长速度相比,银行业绩的进一步提升则遭到了明显的阻滞压力。银行在经营方面也遇到了前所未有的两大挑战,一是银行的高存差。截止2006年末,晋城市各金融机构的存差规模已经达到363.16亿元,大量银行资金由于找不到合适的信贷项目和渠道而不得已转为上存资金;二是银行信贷的高集中度。几大银行不约而同地将信贷资金投放的竞争重点放在了全市仅有的几家大企业上,对这些大企业的信贷竞争不仅不能促使银行提高对企业的服务水平,还极容易滋生恶性竞争、不正当竞争,大企业拥重自挟,与数家银行谈判压低服务价格,银行则屈从于业绩提升的压力,不得不违心降低服务价格,对银行长期可持续发展和创建全市平安金融形成了负面影响。面对这种情况,各金融机构应主动出击,面向市场,找准商机,在积极提供金融服务的同时实现自身的战略转型与“二次创业”,争取“双赢”的局面。

三、加快建设新农村必须着力提升金融服务水平

构建和谐的金融服务体系,推动农村经济健康有序发展需要各级部门积极有效地配合,按照城乡一体和谐发展的要求,各司其责、共谋发展,扎扎实实做好各项工作。

(一)政府部门要引导各类金融机构主体和社会资本参与,培育发展适合“三农”发展需要的农村金融组织,稳健发展村镇银行、贷款公司、农村资金互助社等新型农村金融组织。

政府部门要适时出台有关优惠政策。利用政府的公众形象,广泛向社会推荐各项新农村建设优势项目。应势力导、采取主动,凝聚政府财政、金融银行机构、境内外投资团体与个人、民间资金和社会闲散资金等各级、各种个体资金形成合力,投入到新农村经济建设中来。政府性资金,包括财政拨款、国债投资和政策性银行贷款投资重点应重点放在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包括信息公路的建设。这是保证我市农业经济可持续健康发展的前提与保证。

在金融环境的建设方面,则应密切关注国家对农业银行的改制、农村信用合作社的规范转型、村镇银行的设立以及农村信用数据库的建设上。目前国家已基本形成了以农业银行和农村合作金融机构为主,农业发展银行、邮政储蓄银行等金融机构为辅的支农金融服务体系构想。我市要全力关注其发展动向,顺应改革形势,引领农村金融改革风气之先,为农村金融体系改革助一臂之力,也为新农村建设燎原之势添一把干柴。

(二)财政、人民银行、银监局等职能部门要加快监管力度,为服务“三农”提供便捷高效的服务。

财政部门要积极贯彻中央有关扶农助农支农惠农政策,按照“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的方针,集中有限资金加大新农村建设的资金投入,不断增加投入的比重,在财政预算与执行上进一步向“三农”倾斜。同时要发挥好财政资金的导向作用,引导银行、民间和外部资金进入农村市场,进而形成支农资金的多元化。

人民银行、银监局要用改革的办法解决农村金融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健全机构,完善机制,增强功能。综合发挥政策性金融、商业性金融、合作金融以及其他金融组织的作用,建立健全完整配套、科学高效的农村金融运行机制,包括“三农”贷款定价机制、“三农”贷款风险分担转移机制、农村金融合作与适度竞争机制、农村金融机构资本金补充机制、农村金融改革发展的政策扶持机制、农村金融有效监管机制、强制性的存款保险机制、市场化的农村金融机构市场退出机制、农村信用和支付清算机制、“三农”信贷投放考核评价机制、农村金融知识普及教育机制和改进贫困地区金融服务的机制等。加快推进各类农村金融机构

内部经营机制和公司治理改革,打造一批运行高效、竞争有力、功能齐全的农村金融机构,增强整个农村金融体系的功能。市县两级人民银行要用好用活现有的再贷款政策,充分发挥支农再贷款的引导作用。加大对农村信用社使用支农再贷款的监督检查,严格审核农村信用社的信用状况、风险情况和还款能力,严防各种风险的发生。

同时还要发挥窗口指导功能,鼓励国有银行将相当的资金投入到有效益的农业产业化企业集团中;各级政府也应通过建立农业产业投资项目库等方式,引导商业银行对有一定经营基础的重点龙头农业经营实体进行扶持。

(三)各级各类金融机构要积极贯彻“以客户为中心”的经营理念,搞好金融创新,完善服务方式,拓宽服务领域,在支持服务新农村经济建设的同时实现“共赢”。

1、各级各类金融机构要充分利用当前政府对农业、农村、农民的一系列积极的财政政策,积极探索和创新适合农村经济发展的金融新产品,加大对“三农”中有效益、有市场的产业和项目的资金投入,加快和改进对龙头企业的信贷服务,促进农业生产向产业化迈进。

2、利用银行本身管理投资项目的品牌优势,积极争取开办代理财政资金支农项目贷款管理。

3、积极开办新农村建设项目资金贷款。跟踪政府支农推荐项目,及时进行可行性及盈利性分析,一旦确定即可提供项目资金贷款和配套金融服务。在信贷方面,要积极探索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基地+农户、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组织+农户等新型承贷组织的贷款方式;积极探索粮食、生产资料市场放开后,适合现代物流、连锁经营、电子商务等新型流通方式下的粮食收购、大件农机具的贷款新方式;随着小城镇建设的步伐加快,积极探索和发展农户住房贷款业务;农村信用社要很好地总结和完善近几年推行的农户小额贷款和“信用工程”工作,处理好风险防范与方便快捷的矛盾,进一步简化贷款手续。

4、树立“无大不强”、“无小不稳”的发展理念,研究市场,探索创新,推出金融服务小企业的信贷品牌。乡镇企业、农业企业天生具有小企业的特征,但规模养殖种植、秸杆气沼气等项目却是符合国家节能减排的绿色行业。在国际银行纷纷履行“赤道原则”的今天,努力开拓面向“三农”的绿色信贷,不仅利国利民利行,也能借此树立金融企业良好的社会公众形象。在实践中,金融机构应在严格防范风险的前提下,逐步建立适合小企业信贷业务经营管理制度。量身定制小企业评级、授信办法,多方完善农村抵押担保机制,为乡村企业获得金融信贷支持提供“绿色通道”。同时,在建立农民信用数据库的基础上,充分吸取国外小额农户贷款管理经验,采取农户联保等形式,面向农民发放小额农户贷款,降低单个贷款管理成本,取得规模效益。

5、大力开拓“三农”保险市场,重点是创新推出适合农村特点、符合农民需求、适应农村发展的各类保险。可积极参与农村新型合作医疗保险,促进当前我市农村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提供小额贷款人意外保险、设施农业保险、农村机动车辆保险、火灾保险等险种,提高农民的保险保障能力;要结合国家政策大力发展农业保险,积极进行农业保险试点,探索多样化、最适宜的农业保险发展模式,在化解农村金融风险的同时,进一步构建我市农业产业保障体系和农村社会保障体系。

6、积极进行金融创新,为农民提供一揽子多功能、有特色的银行资金结算、理财产品与工具。积极开展国债销售下乡、代发基金下乡、代理保险下乡等市场开发活动,拓宽农民投资和增收渠道。金融机构可将在城市范围内已日趋成熟的金融产品结合农村实际和农民心理进行二度创新,为农民提供额度消费信用资金和分期归还信贷资金的“农民信用卡”,适合乡镇小批发、零售市场和乡镇物流市场需求的资金清算卡等,进一步提高农村资金周转率。

7、支持农村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机制。各级各类金融机构要积极开发支撑服务农村社会保障事业的银行资金运转服务系统,向农民推出符合农村社保要求的保障资金结算卡,同时为农村社保机构提供资金管理配套管理系统服务,在保证社保资金的安全运行管理的同时拓宽银行对社保领域的服务渗透。

8、借助银行信息、资金渠道优势,为资金富裕单位推荐新农村建设项目,吸收、引导民间资金,发放委托资金贷款,开展投资银行业务。各级各类金融机构可在政府职能部门的协助下,建立新农村建设项目备选库,充分挖掘已有的公司客户和个人客户,向其推荐相关优势项目,发放委托贷款。也可利用自身内部的投资银行业务功能,将单个或数个新农村建设项目进行打包,采取资金募集等形式,向重点资金富裕单位和个人发售该类金融理财产品。

第三篇:创新农村金融服务与支持新农村建设的思考

作为农村金融的主力军和联系农民的金融纽带,农村信用社在支农工作中虽然取得了较大的成效,但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形势、新要求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主要存在经营理念陈旧,金融品种单一,服务手段落后,信贷营销能力不足等问题。在这一历史转型期,农村信用社如何采取有效措施,加快金融创新步伐,提高金融服务质量,尽快适应当前形势要求,在推

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做出更大的贡献,并获得自身不断发展,是急需研究解决的问题。

一、金融支农工作的重要意义

农村信用社做好金融支农工作,是加快其自身发展的必然要求。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形势下,金融创新必贯穿于农村金融发展的全过程,也是加快农村信用社发展的必然选择。实现农村金融服务创新与新农村建设的有机结合,不仅可以推进整个农村经济的发展,同时也是农村信用社提升业绩和谋求发展的重要手段。特别是随着农村改革发展的不断深化,现代农业快速发展,农业产业化进程持续推进,农民创业热情、创业能力逐步提升,农村蕴藏的巨大市场和潜力正在逐步释放,已成为推动农村金融发展的重要力量。农村信用社必须解放思想,转变观念,适应现代农业经营领域日趋拓宽、产业链条不断延长的需要,将更多的信贷资金投向农村,从而实现新农村建设和农村信用社自身发展的共赢。

二、新农村建设对资金需求的特点

新农村建设资金从何而来?当然,政府加大财政投入力度是责无旁贷的,但是建设现代农业,除政府要加大财政投入和政策引导外,只光靠政府资金支持要从根本上解决农村面宽,结构弱势,经济落后的现状,是远远不够的。要改变这种状况,就必然要依靠金融支撑,为新农村建设“造血”,解决农村生产发展中的实力问题,增强农业生产的竞争力,促进生产发展,让农村强起来,让农民富起来,农村信用社作为农村金融主力军,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就起着至关重要的地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对资金需求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资金需求量大。一是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是发展农业生产力,且要做到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农村日益凸显的现代农业特征,迫切需要大额农贷资金。在保证粮、棉、油稳定增产的同时,随着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推进,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农业产业结构的升级和特色农业以及特色养殖业的不断发展,对信贷的需求量也会不断猛增。二是农村中小企业发展走势强劲,迫切需要高效便捷的信贷支持和配套服务。三是农村潜在的消费大市场,迫切需要启动农村消费信贷。随着农民生活质量的提高,农民将成为住房、教育、耐用消费品等领域的重要主体,迫切需要消费信贷的拉动。

(二)资金需求周期长。由于农村地区的饮水、卫生条件恶化,公路、电力、通讯、农田水利设施不足,所以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中央和地方财政将加大对农村饮水、道路、电网、通讯、卫生以及农田灌溉等公共基础设施领域的投资力度。伴随着对农村基础设施领域财政投资力度的加大,对金融配套资金的需求也会大幅度增加,特别是对周期长的政策性金融的需求将更为迫切。

(三)资金需求多样化。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离不开资金投入,而在资金投入上不可能完全依靠财政资金,于是贷款就成为支持新农村建设的主要资金来源。在地方经济中,中小企业已逐步成为经济发展主力军,涉农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大型农业产业化企业的迅猛发展,既迫切需要大量较低成本的信贷资金,信贷产品,又需要在贷款、结算、汇兑等诸多环节获得高效便捷的服务。

上述资金需求特点的分析,可以得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对资金的需求是全方位、多层次的。那么,金融要适应新农村建设的资金需要,一方面要提供优质的农业信贷服务,另一方面要允许并规范农业直接融资行为,进一步扩大资本市场。

三、新农村建设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农民增收门路狭窄,增长点不多。农业增收面临着农业内部受资源约束,增收潜力不大的压力,又面临着农业外部就业竞争加剧的巨大压力;产业结构调整缓慢,新型农业发展滞后,传统农业只能解决农民的“吃饭”问题,而不能根本上解决他们的“致富”问题。大部分农民把增收的希望寄托在外出打工上。

(二)产品不优,没有品牌。在农产品种植过程中,不少农户片面追求数量,而不注重产品质量,更不注重拳头产品和品牌建设,盲目发展、机械效仿和低水平重复生产现象比较突出。

(三)农村专业大户和农村产业化企业等普遍存在贷款担保抵押难问题。在贷款方式上,除对农户以信用方式发放小额信用贷款外,其余贷款一般都得提供相应的抵押或质押,而农房抵押尚未纳入担保抵押范围,部分农业产业化企业担保资质不足等,导致农专大户资金需求不足。

四、创新农村金融服务的建议

创新农村金融机构服务内容,提高农村金融服务水平,推动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应以推进农

第四篇:创新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的思考

创新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的思考

城乡统筹发展是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项重要内容,其本质在于破除城乡分割的二元经济体制,推进城乡经济制度一体化,而城乡二元制金融服务体系即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我们在深入基层调研的基础上,对城乡统筹发展中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创新进行了初步探讨。

一、推进城乡统筹发展必须有健全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

当前,农业农村发展要求日益强烈,促进农业生产再上新台阶面临新的挑战,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要求越来越高,破除城乡二元结构的任务越来越重。统筹城乡发展关键是加快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作为农村经济的核心,统筹城乡发展,夯实农业基础,农村金融的支持是前提和基础,离开了健全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城乡统筹发展便无以谈起。

1.发展现代农业离不开农村金融服务支持。一方面,农村经济发展对金融支持的需求总量巨大。我国作为农业大国,虽然农业的产值已经下降到整体产值的百分之二十以下,但其实际的数量仍然巨大。据戈德史密斯、田力等国内外学者推断,当我国农村经济的产值达到15000亿时对金融资金规模上的需求达23000亿左右。这个数字可以理解为当前我国农村经济生产力水平下对资金的需求总量,如果在总量上不能够满足,就会对农村经济的持续发展产生负面的影响。另一方面,我国农村经济发展对金融支持的需求呈现出多元化的特征。农业产业化发展、农业结构调整、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建设等对于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三者都存在不同程度的资金短缺的问题,很大程度上制约着农村经济的发展,亟需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的支持。

2.促进农民增收离不开农村金融服务支持。良好的金融支持是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条件。完善农业基础设施、发展农业产业、创建农村中小企业是增加农民就业、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载体和手段,这些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由于农民在生产上存在组织松散、结构单

一、信息不灵、自身积累少、抗风险能力差等问题,大大增加了还贷的风险,这与金融信贷资金运用的“安全性、流动性、效益性”的“三性”原则产生了矛盾,导致金融机构因资金的高风险性而产生的“惧贷”和“慎贷”,因此农民的增收离不开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的支持。

3.加快新农村建设离不开农村金融服务支持。积极推进新农村建设,首要的问题是强化支农惠农政策,在增加国家对农业农村资金投入的同时,进一步发展和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提高信贷资金的支持力度。从发展趋势看,金融资金必然会成为新农村建设的主要来源。据国家统计局测算,到2020年,新农村建设新增资金需求总量为15万亿元左右,这为农村金融服务体系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没有农村金融的大力支持,基础设施就不能完善,农业产业就不能发展,农民消费就不能拉动,新农村建设就是一句空话。

4.推进新型城镇化离不开农村金融服务支持。我国银行贷款和城镇化建设之间存在着直接的因果关系,银行贷款对城镇化建设具有重要的支持效应。市政基础设施(水、电、路、汽、暖、通讯、环保)、公共服务设施(教育、医疗、文化、科技)、生产性基础设施(工业园区、市场体系、旅游设施)建设都需要大量的贷款资金,仅靠政府和民间投资是难以完成的。要想更好地满足城镇化建设中的资金需求,就要通过建立多元化的投融资体制、完善金融服务体系、完善信贷管理体系和规范政府与金融部门之间的关系等途径,强化金融支持效应。实现这一投资,根本的出路,在于深化农村金融改革,开辟市场化、多元化的投资渠道。

5.完善农村公共服务离不开农村金融服务支持。这些年来,我国农业社会化服务规模不断扩大,领域不断延伸。但要看到,目前农民对农业社会化服务的需求,已经逐渐由单纯的生产环节服务向资金、技术、信息、加工、销售、管理等综合性服务扩展,做好农业社会化服务工作的任务还很重。适应现代农业发展和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新形势、新要求,农村金融服务必须发挥自身作用,加强对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的扶持,创新金融产品,积极支持发展农产品流通服务,强化流通设施建设,创新流通方式,畅通流通渠道,推进农村流通现代化。同时,对各类为农民提供农资配送、农技推广、植物保护、疫病防控、农业信息、产品营销、农机作业等服务的农民专业合作社、专业服务公司等服务主体,金融机构也要加大服务力度。

二、当前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建设滞后制约了城乡统筹发展

近年来,随着农村工商业的发展和经济市场化程度的提高,农村经济对金融服务的需求趋向多样化。而当前我国农村金融的组织结构与服务体系并不能适应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三农”的发展不但没有得到足够的资金支持,就连农村内部有限的资金也在大量外流。这不仅制约了金融资源在城乡配置上的合理分配,而且严重阻碍了城乡经济的协调发展。这也是城乡差距拉大的一个重要原因。

1.农村金融服务存在“三少”。一是机构网点少。近年来,由于国有商业银行推行市场化改革和集约化经营,对基层行网点实施战略性收缩,将大量的无盈利或微利的基层分支机构撤出农村地区,欠发达地区农村乡镇的营业网点基本撤销,向县城甚至市内收缩,致使部分农村地区出现了金融服务空白。据中国银监会统计,截至2009年6月末,我国县及县以下农村地区平均每万人拥有银行业机构数只有1.54个,而城市超过了2个,全国仍有2945个乡镇没有银行业金融机构营业网点,分布在27个省(区、市),其中,西部地区2367个,中部地区287个,东部地区291个。有708个乡镇没有任何金融服务,占金融机构空白乡镇总数的24%,分布在20个省(区、市)。只设有一家银行业机构网点的乡镇有8901个,约占全国乡镇总数的22%,农村金融市场基本处于垄断经营状态,且各金融机构的功能却存在不同程度的异化。二是政策支持少。银监会职能从人民银行分离出来后,相对于农村金融服务的扶植政策甚少。利率政策方面:农村信用社在基准利率的基础上可以上浮230%,这种将本应由政府贴息的部分转嫁给“三农”的做法,对于弱质产业的“三农”来说,无异于杀鸡取卵、竭泽而渔,严重影响“三农”的发展,也势必影响到农村信用社的业务经营和自身发展。资金政策方面:近年来,国家对欠发达地区的金融扶贫政策逐渐减弱,资金支持逐年减少,扶贫贷款、扶贫贴息贷款的发放少之又少,且不到位,挪用现象时有发生;农业综合开发贷款等专项贷款已基本取消;贫困县办工业由于国有商业银行贷款权限过度集中,加之规模小,符合信贷条件的有效资金需求甚少,基本被排出贷款行列;金融改革尚未完成,县级邮政储蓄银行、农业银行对“三农”各项贷款还未完全落实。邮政储蓄银行、国有商业银行资金大量上存,加剧了欠发达地区金融支持“三农”和中小企业发展的资金紧张状况,严重影响“三农”发展。三是资金供给少。目前,我国农村资金供应渠道有四个类型:国家财政支农资金投入、农村信贷资金投入、社会资金投入和农民自筹资金。从表面看,对农村投入渠道并不少,但是实质上能形成对农村资金有效供给的,除国家财政支农、农村信贷资金投入和农民自筹资金外,其他渠道资金对农村投入相当有限。而财政和信贷两条渠道承担了农村资金投入的主要责任,并且大部分农村资金投入集中在农村信贷渠道上。随着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和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深入,农村资金需求呈多元化、多层次的刚性增长态势,迫切需要与其相适应的金融资金支持,但受资金趋利性和农业自身弱质性的影响,现有的农村金融资金供给却出现了与其反方向的发展趋势:金融机构不仅不能发挥农村地区资金“供水站”的作用,反而成为资金的“抽水机”,造成农村资金供求失衡,抑制了农村经济的良性发展。根据央行发布的《2009年涉农贷款专项统计结果》显示,2009年12月末,全国全口径涉农贷款新增2.36万亿元,仅占全部新增贷款的22.4%,全口径涉农贷款余额9.14万亿元,仅占同期各项贷款余额的21.5%。而且现有的农村金融机构功能单一,手段落后,创新能力不强,除传统的存放款、汇兑结算业务外,金融新业务、新产品少;农业保险覆盖面偏低,险种单一;农村证券业、基金业、理财业务几乎处于空白状态。

2.农村金融环境存在“三差”。当前农村金融生态环境不佳,农村金融的发展受到了极大的限制。一是法制环境差。目前我国农村金融法律的“缺位”、“越位”和“无为”严重破坏了农村金融生态运行的和谐协调性。金融法律“缺位”加大农村金融生态运行风险。由于缺乏对乡镇企业、农村个体工商户和农户等借款者因道德风险而逃废和悬空银行债务行为的有效法律规制,形成了巨额不良资产;农村金融机构产权制度的“缺位”导致内部控制问题严重和内控机制失效,操作风险日益加大。金融法律“越位”降低农村金融生态运行效率。现行法律设置了过高的市场准入门槛,尤其是对不同所有制的金融主体采取歧视性政策,使非公有制金融主体发育很不健全,金融生态主体的多元化和生命力受到严重影响,农村金融市场因缺乏竞争而损失效率。金融法律“无为”加大农村金融生态运行成本。有法不依、执法不严、执法成本过高降低了违约成本,对拖逃债务人的处罚难以落实,逆向激励了违约行为,人为提高金融生态运行成本。欠缺完善的法制环境,必然挫伤农村金融机构信贷投入的积极性。二是信用环境差。农村信用体系缺失则是导

致农村金融生态环境恶化的更为直接的原因,诚信缺失导致的道德风险由于不可预见性和对后续贷款行为的有力影响,将对农村金融生态环境造成极其不利的冲击。农民个人信用缺失加大贷款风险、降低了贷款的可获得性;乡镇企业信用缺失加剧了“信贷配给”和金融机构主体的“无为”;乡(镇)政府的信用缺失动摇了农村信用之根基,诱发信用危机。最终结果是农民和农业不能获得金融支持,农村经济萎缩,并形成大量不良资产,农村金融机构主体功能异化,退出农村金融市场。三是中介环境差。缺少能提供信用担保服务的机构,农户担保机制尚未建立健全,以农户出资为主的农户担保中心尚未出现;县域中小企业担保中心规模小,和金融机构的风险分担机制也不完善,担保中心要独自承担担保风险。部分中介服务极不规范,提供虚假资信证明甚至协同债务人进行贷款欺诈。

3.农村金融监督存在“三低”。一是监督效能低。目前正规农村金融的主要监管机构为银监会,地方银监分局为农村中小金融机构的属地监管机构。传统商业性和政策性农村金融机构受银监会监管;村镇银行、贷款公司、农村资金互助社等新型金融机构,也由银监会监管,但其在资产规模、市场定位、资金运作、员工构成、贷款审批和组织结构等方面均与传统金融机构存在重大差别,难以根据一元化的监管体系进行简单处理。我国绝大多数农村中小金融机构都设在县(市)及乡(镇)和行政村,在其辖区内只设有监管办事处,实际监管人员都集中在市级分局,对一个县只派一名县级监管员负责辖区内原有的农村金融机构,且监管也只是流于形式,再加上村镇银行、农村资金互助社、贷款公司等新型金融机构的大量出现以及今后大型商业金融机构和外资银行的参与,监管资源更是难以为继。而民间借贷、合会、私人钱庄、民间集资、小额信贷等非正规金融没有纳入我国金融管理部门的常规监管系统,游离在正式金融体制之外,缺乏相应的监管。对农村民间借贷活动的监督机制不完善,民间借贷活动在金融机构之外进行,使得大量资金从暗中注入农村金融市场,更加大了金融监管的难度,干扰了金融机构业务的正常运转,给国家货币政策造成冲击甚至影响到当地的社会稳定。二是管理水平低。城市金融机构基本建立了公司治理架构,内控制度相对健全,经营机制比较灵活,具有良好的管理信息系统,IT覆盖率基本达到100%;全部实行了贷款5级分类,部分大银行已经开始12级分类。而农村金融基本还是按照行政区划设置机构,业务单一,管理粗放,风险突出,改革滞后,农村金融机构的公司治理普遍存在缺陷,内部控制薄弱,经营机制不灵活,IT覆盖率较低。农村信用社至今还在实行贷款4级分类。三是人员素质低。农村中小金融机构人员整体素质较低,按网点数量平均计算,具有专科以上学历的在编员工不足一人。虽然一些金融机构经过改制后,硬件方面得到了很大的改进,但由于没有专门、深入的培训,从业人员的水平依旧在原地徘徊。现有金融制度安排使农村地区很难留住优秀的金融人才。正规高学历人才奇缺,特别是计算机专业人才,法律专业人才,企业管理专业人才,注册会计师、审计师等专业人才更是少之又少。一些信贷人员缺乏主动开拓农村市场、为农民弱势群体谋福利的敬业精神,甚至嫌贫爱富,“支工不支农,支富不支穷”,利用公共资源大搞“腐败贷”,任意改变资金流向,这无异于雪上加霜,增加了农民从正规渠道获得贷款的困难。

三、在创新农村金融服务体系中实现城乡统筹发展

统筹城乡发展,夯实农业基础,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明确方向,突出重点,在创新农村金融服务体系上花气力、下功夫。

1.要进一步完善农村金融组织体系。农村信贷涉及多领域、多层次、多类型的金融需求,既有一般农户的小额信贷需求,也有产业化龙头企业等大规模资金需求。因此,要细分农贷市场,坚持“五农原则”——务农、支农、助农、促农和富农的原则,健全农村金融的多种所有制组织,形成以政策性金融组织为基础、合作金融组织为主导、商业金融为发展方向的分工协作的农村金融服务组织体系。首先,要强化农村金融机构的支农功能,坚定支农定位,增加农村服务网点和业务,加大政策性金融对农业开发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中长期信贷支持。其次,要推进农村金融组织创新,适度调整和放宽农村地区金融机构准入政策,降低准入门槛,鼓励和支持发展适合农村需求特点的金融机构。在现有的国有金融机构和国有股份制机构的基础上发展外资、中外合资、合作金融机构等多种形式的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和以服务农村为主的地区性村镇银行。再次,要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 规范和引导新型农村金融组织与民间融资健康发展, 允许农民合作基金会、农民合作保险机构、个体私营金融机构、个体私营为主的基金会(保险)等组织存在,使民间金融成为正规金融的有益补充。

2.要进一步加大农村金融政策支持。构建现代农村金融体系,在依靠农村金融机构自身发展的同时,还必须加大金融政策支持力度,特别是加大财税政策、货币政策、市场准入政策的支持。对已出台的各项支持政策,要继续落实和完善。各有关部门和各级地方政府要从不断满足农村金融需求出发,制订支持农村金融改革发展的具体措施,在财政政策上, 核心是“多予”, 积极探索财政补贴金融、扶持“三农”的新办法。在税收政策上, 核心是“少取”, 加大税收减免优惠。在货币政策上, 核心是“放宽”, 完善差别准备金制度;根据银行业金融机构涉农贷款占全部贷款的比重, 按设定并动态执行相应的准备金率。在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政策上, 核心是“倾斜”, 尤其要加大对老、少、边、穷地区农村金融发展要采取导向性更强、力度更大的差别化扶持政策。

3.要进一步推进农村金融产品创新。一是创新农村金融信贷产品。要增加贷款种类和方式,例如增加消费信贷,研发适销对路的消费贷款品种。重点拓展建房、教育、嫁娶、医疗保健、商品零售等生活需要贷款,引导农民消费升级。结合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可允许农户用土地承包经营权作抵押办理土地抵押贷款等。要积极探索大额农贷的管理发放办法,加大对特色农业、高效农业、农产品精加工的支持力度。根据中小企业和农户融资“规模小、频率高、随意性大、时间紧”的特点,在合理授信的基础上,推出简式快速贷款、自助循环贷款、贸易链融资工具、农村产业集群金融服务方案等新产品。二是创新农村金融中间业务。农村金融机构要依托点多、面广、信息灵通的优势,运用企业、农户和县域居民闲散资金,开展风险可控、收益较高、手续便捷的结算、汇兑、金融咨询、信托、租赁、投资理财、信用卡、有价证券的买卖等金融服务,满足农村经济发展对银行业务的多元化需求。三是建立农产品期货市场。要开发农产品期货的新品种,为农民量身定做金融产品,完善市场的品种结构,鼓励农产品生产经营企业进入期货市场,开展套期保值业务。试点设立期货投资基金,研究引入期货市场的QFII制度。

4.要进一步健全农村金融风险分担机制。一是健全完备的风险防范制度。政府应尽快组建不以营利为目标的政策性农业保险公司,引导或吸引商业性保险公司加大对农业保险的投入,拓宽农业风险的分担渠道,建立多元化的农业保险投保模式,完善农业灾害风险转移分摊机制。运用政府和市场相结合的方式,由商业性保险机构承担农业保险,政府给予相应的政策补贴,政府决定农业保险供给的方向和数量,制订统一的制度框架,商业机构在这个框架中经营农业保险和再保险,同时政府对规定的农业保险产品根据可能给予相应的财政支持和其他支持。二是健全农业信贷风险补偿机制。为解决农业贷款风险大的问题,应组建农业保险和再保险机构,有条件的地方还可以组建涉农贷款担保基金,在农民、农村企业向金融机构贷款的同时,向保险公司投保,担保基金作为担保,解除金融机构贷款的后顾之忧,实现三方共赢。三是健全农村担保体系。鼓励政府出资的各类信用担保机构积极拓展符合农村特点的担保业务,鼓励现有商业性担保机构开展农村担保业务,发展农村互助担保组织,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县、乡(镇)政府财政出资为主,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筹资为辅,组成农业贷款担保公司,主要为农户和农村中小企业担保提供服务,探索和扩大有效抵押品的品种,实行动产抵押、权益质押等多种担保形式,积极培育市场化、社会化、规范化、常态化的中介组织, 在贷款抵押物价值评估、登记、过户、资信证明、信用评估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5.要进一步强化农村金融监督管理。一是建设金融风险防范体系。一方面,尽快建立各级各类金融机构自身的行业自律体系,维护它们的合法权益,协调它们与政府、中央银行和其他有关部门的关系。另一方面,发挥金融机构的内部监管、行业协会监管和存款保险机构的监管作用。基层人民银行会同银监办、经贸、审计、中小企业等部门,组织各金融机构,定期对农村金融风险状况进行调查和预测,摸清风险程度、形成原因及发展趋势,确定防范和化解风险的目标,制定金融风险预警、风险防范、风险规避机制与操作流程,做到早发现、早识别、早防范、早处置、早化解,努力保持金融稳定,维护社会安定。二是提升对农村金融监管宽度和深度。不仅要将农村金融机构的日常经营活动纳入,同时还要把非金融机构的金融业务纳入,以减少其可能产生的对农村金融机构、农村金融及农村经济的冲击;不仅要对农村金融机构的常规经营活动进行监管,同时还要对产品创新行为、制度建设等进行引导,以切实提升农村金融机构的经营管理水平。

6.要进一步加强农村社会信用建设。一是要推动区域信用工程建设。通过着力打造信用政府、信用企业和信用中介,切实鼓励各类信用中介机构的发展,为金融支持经济搭建一个坚固的平台。二是要尽快启动

本地征信体系的建设。要发挥政府主导作用,通过政府协调、行政推动、授权运作等手段,将分散在各行业、各部门的企业和个人信用信息和管理资源,以股份制模式建立市场法人机构,进入社会信用征信体系,实现信用信息资源共享,为农村金融机构提供及时有效的信用信息。三是要重视社会信用的强制性保护机制建设。当前要有效解决农村地区司法执行难的问题,通过对失信者的严格责任追究来提高公众守信意识,改善农村信用环境,增强农村金融机构的服务信心。

第五篇:诸城市农村金融服务创新方案

诸城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转发市金融办《诸城市农村金融服务创新试

点方案》的通知

各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市开发区管委会,市直有关部门:

《诸城市农村金融服务创新试点方案》已经市政府第24次常务会议研究通过,现转发给你们,望结合实际,认真抓好贯彻落实。

二00九年五月十一日

诸城市农村金融服务创新试点方案

市金融办

(2009年4月)

为进一步加强和改善农村金融服务、促进信贷结构调整、提高农村对金融资金吸纳力度,满足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多元化金融需求,根据《山东省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试点方案》和本市实际制定该方案。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全面贯彻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紧紧抓住我市新农村建设和县域经济加快发展的战略机遇,以“大三农、新三农”的思维和改革创新的精神,积极探索适应现代农业发展方向和运行规律的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进一步加大信贷投入,优化服务环境,在努力促进农业增发、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繁荣的同时,不断加快金融业自身发展步伐,充分发挥金融的经济核心作用和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推动作用。

二、主要原则

(一)坚持市场化和政策扶持相结合。金融产品创新主要以市场化为导向,根据农村生产实际,动态地发现产品、创新产品,实现金融跟踪经济、促进经济发展的目标。对于政府倡导的农村社区化建设、农村劳动力转移、农村土地集中运用等,给予相关的金融产品以风险承担或者财政补贴,以调动和激发各类市场主体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二)坚持因地制宜。农村金融产品创新以适应当地、现时经济发展为根本,乡镇之间、不同行业之间可以有所不

同,注重可操作性和可持续性,重在实际效果。

(三)坚持优化服务和风险可控。积极运用现代商业网络信息技术和现代化管理手段,改进和提升面向“三农”的金融服务,逐步提高农村金融意识和信用维护意识,审慎稳健开展金融创新,合理分散金融风险。

三、试点内容

(一)创新贷款担保方式,扩大有效担保品范围。各金融机构要进一步扩大农户和农村企业贷款可用于担保的财产范围,原则上凡不违反法律规定、财产权益归属清晰、风险能够有效控制的各类动产和不动产都可以试点用于贷款担保,主要包括:

1、农村住房抵押贷款。农民因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发展个体私营经济,可以用已经取得房地产管理部门颁发的房屋权属证书(包括房屋所有权证和集体土地使用权证)的农村住房,进行抵押向银行借款。具体办法另行制定。

2、蔬菜大棚抵押贷款。农民因生产需要,可以新式蔬菜大棚作抵押,向银行申请流动资金和大棚建设资金贷款。具体办法另行制定。

3、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农民因生产经营需要,可以土地承包经营权设定抵押,向银行借款。具体办法另行制定。

4、土地流转收益权抵押贷款。养殖业户、种植业户因生产经营需要,可以村委出租、发包本村土地收益的分红或出租个人承包地经营权所得收益为抵押,向银行借款。具体办法另行制定。

5、林权抵押贷款。林木种植业户,可以林权抵押,向

银行借款。具体办法另行制定。

6、农业生产设备抵押贷款。农民因生产需要,可以农业生产用机器、拖拉机、收割机等设备抵押,向银行借款。具体办法另行制定。

7、其它可用于抵押的财产及其权利。

(二)推动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农户联保贷款和联合信用贷款。鼓励农村合作银行、农业银行、邮政储蓄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小额贷款公司等,利用社区服务平台等多种方式,建立和完善农户资信体系,积极发放不需要抵押担保的小额信用贷款和农户联保贷款。鼓励和支持政策性银行、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通过批发或转贷方式间接参与小额信用贷款业务。鼓励金融机构加强与信用协会、信用合作社等信用共同体的合作,运用联保、担保基金和风险保证金等联合增信方式,积极探索发放满足信用共同体成员金融需求的联合信用贷款。

(三)大力发展基于订单和保单的金融工具,提高农村信贷资源配置效率,分散农业信贷风险。鼓励金融机构根据农业资金需求的季节性特点,围绕形成订单农业的合理定价机制、信用履约机制和有效执行机制,建立和完善农业订单贷款管理制度。积极推动和发展“公司+农户”、“公司+信用组织+农户”、“公司+专业市场+农户”等模式,充分发挥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辐射带动作用。

(四)探索发展“信贷+保险”金融服务新产品。鼓励金融机构与保险公司的合作,充分发挥保险对农业和涉农信贷的补偿保障作用,有效防范和化解涉农贷款风险。

(五)改进和完善农村金融服务方式,提高服务质量和

效率。通过社区金融服务站等方式,贯通农村的金融服务通道,使农民需求及时变成金融产品,增加农村贷款投放,积极开展农村金融咨询、代理等业务。

四、配套措施

(一)实施货币信贷政策倾斜。人民银行综合运用支农再贷款、再贴现等货币政策工具,建立推进农村金融创新的正向激励机制。

(二)实施市场准入扶持政策。按照“宽准入、严监管”和“区别对待”原则,在金融产品创新和基层机构网点布局调整方面实施市场准入绿色通道,对风险可控的业务实行备案制,实施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市场准入扶持政策。

(三)建立完善抵押贷款登记管理机构。对于用于抵押贷款的农村住房、蔬菜大棚、土地承包经营权、土地流转收益权、林权、农业生产设备等,需要有相应的登记管理机构和确认程序。

(四)建立贷款风险补偿制度。政府财政每年按照小企业和农户贷款新增额的5‰,对提供贷款的金融机构进行风险补偿,也可对涉农企业与农户的贷款进行贴息,或者建立风险补偿金制度,为提供涉农业务的保险公司和参保企业、农户提供部分保费、经营费用和超赔补贴。

五、组织领导

市政府成立诸城市农村金融服务创新领导小组,由分管市长任组长,金融办、人民银行、银监办、市法院、财政局、民政局、经管局、林业局、各专业银行负责人为小组成员,具体指导协调全市农村金融服务创新工作。

下载我市农村金融服务模式的创新与思考word格式文档
下载我市农村金融服务模式的创新与思考.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关于我市中小企业及农村金融服务状况的调查报告

    定州市金融工作办公室 关于中小企业金融服务状况的调查 报告市政协: 我办2012年8月17日接你办通知后,分管市领导迅速安排部署了此项工作,现将我市农村金融服务方面调查的基本情......

    我市民办教育创新育人模式

    教育专家指出,“随着IT技术完全融入银行、保险、证券等行业之中,复合型人才将在未来几年内十分抢手。” 正是基于目前社会对于复合型人才的巨大需求,重庆科创职业学院董事长何......

    关于农村金融服务产品创新有关情况的报告

    农村信用合作联社关于农村金融服务产品创新有关情况的报告全面推进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是新形势下加强和改善农村金融服务、深化农村综合改革的重要内容。我联社一直......

    探寻农村金融服务契合点——两个农村信贷创新模式解析

    探寻农村金融服务契合点——两个农村信贷创新模式解析 作者:张艳花 2010年04月22日 摘自:《中国金融》 2010年第8期 主持人的话:2010年中央“一号文件”对农村金融在“提高农......

    农村金融服务答记者问

    “一行三会”有关部门负责人就全面推进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方 式创新答记者问字号 大 中 小文章来源:金融市场司 2010-07-28 17:01:00 关闭窗口 日前,中国人民银行、银监会、证......

    创新公共服务提供模式的思考(大全5篇)

    创新公共服务提供模式的思考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推广政府购买服务,凡属事务性管理服务,原则上都要引入竞争机制,......

    后危机时代的农村金融服务问题思考

    后危机时代的农村金融服务问题思考 “三农”问题始终是关系党和人民事业发展全局的战略性问题。深化农村金融改革,加强农村金融服务建设,是农业发展的迫切要求,也是广大农民群......

    对改善我国农村金融服务的思考(定稿)

    今年的全国金融工作会议,为今后一段时间的农村金融改革,指明了方向。笔者认为改善农村金融服务是一项系统复杂工程,首先要分清什么是制约我国农村金融发展的主要矛盾,抓住问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