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银监会“三个办法一个指引”贷款新规农村信用社执行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银监会“三个办法一个指引”贷款新规执行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时间:2010-04-14 11:13来源:东光联社 作者:杨国勇 李凤祥 点击:
6428次------分隔线----------------------------
中国银监会为完善银行贷款风险监管机制,相继出台了《流动资金贷款管理暂行办法》、《个人贷款管理暂行办法》、《固定资产贷款管理暂行办法》和《项目融资业务指引》(并称“三个办法一个指引”,以下统称贷款新规),初步构建了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的贷款业务法规框架,进一步完善了我国银行业信贷风险管理架构体系,提升了贷款风险管理水平。本文结合农村信用社工作实际,通过对贷款新规的可行性研析,并对执行中可能遇到的问题提出了一些建议。
一、贷款新规的积极作用
(一)贷款新规强化贷款的全流程管理,推动农村信用社传统贷款管理模式的转型,提升农村信用社资产管理的精细化水平,促进银行业金融机构公平竞争和科学发展。
(二)倡导贷款支付管理理念,强化贷款用途管理,提升农村信用社风险防范与控制能力,树立“实贷实付”的理念,有效防范借款用途的虚假和欺诈,优化信贷结构,提高信贷管理质量,保障贷款业务安全运行和长远发展。
(三)强调合同的有效管理,强化贷款风险要点的控制,营造良好的信用环境,树立以“风险为本”的经营理念,切实维护广大金融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四)加强贷后管理,提升信贷管理质量,将贷款管理各个环节的责任落实到具体部门和岗位,建立了贷款各操作环节的考核问责机制,彻底转变经营发展模式。
二、贷款新规执行中存在的问题
贷款新规对农村信用社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个人贷款业务上,在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又体现在支付管理环节方面,《个人贷款暂行管理办法》对借款人可采用自主支付方式的进行了严格的限制,所以将会有很大一部分个人贷款资金要依照办法采用受托支付方式,受托支付是指贷款人根据借款人的提款申请和支付委托,将贷款资金支付给符合合同约定用途的借款人交易对象,具体流程为借款人与农村信用社达成借贷初步意向→借款人与交易对方达成购销意向协议→借款人到农村信用社申请贷款,签订借款合同→借款人持合同返回完成购销交易,收取购销凭证→借款人凭交易合同、购销凭证等资料再到农村信用社办理借款并申请受托支付。笔者认为这种支付方式可能会产生以下问题。
(一)会影响个人贷款业务的发展
目前,在农村信用社的支持对象中,农村经济组织和个体工商户占一半以上,都属于个人贷款业务,由于受托支付耗时长、成本高、交易不便、办理过程繁杂、收现滞后等原因,部分借款人及交易对方不一定接受,而选择自主支付会各种条件的限制,如棉花收购旺季,农村经济组织和个体工商户所需资金一般都超过贷款新规定的三十万超过五十万元,而售棉农户一般具有非现金结算条件,借款又不属于生产经营用途,若要通过受托支付则需耗费大量的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源,对借贷双方来讲得不偿失,因此可能会选择不受此限制的民间借贷,从而制约农村信用社个人贷款业务的发展。
(二)会影响来之不易的银企关系
受托支付较自主支付多出若干个环节,将会影响到借款人的生产经营进度,可能会使一些贷户因时间原因错失商机,造成经济损失,使贷户对农村信用社产生不信任感,影响来之不易银企关系,从而失去广大员工辛辛苦苦营销来的黄金客户。
(三)会影响贷款资金的管理
由于《个人贷款暂行管理办法》没有对信贷资金在申请受托支付前的管理作具体规定,从而增大了管理难度,若是一次性支付,则可在办理借款后,按规定通过借款人的结算账户划转即可,无需管控后续资金,但若借款分期付款或在不同时间支付若干商户的贷款,则难于管理已发放却未支付的贷款资金,若贷款资金以借款人存款的形式存在,则借款人可以不受限制的通过自助自主划转,无法实现受托支付。
(四)会因个别因素影响受托支付的实施
由于受托支付个人贷款需先由借款人与交易方达成购销意向,借款人因当时未实际付现不能实现真正的交易,并且因借款未成也不敢对价格做出刚性约束,若遇价格上涨(包括故意抬价),则会加大借款人的经营成本,另外如果借款人因交易方价格上涨另选交易方,则要重办借款手续,这样既浪费时间,又增大借款成本。
(五)会产生新的贷款风险
受托支付对借款人来讲,手续办理麻烦,对交易方来说,存在收现滞后性,同时交易双方可能会联手作假,伪造交易合同、购销凭证等交易资料,恶意骗取信贷资金,这将会产生新的贷款风险,使受托支付形同虚设,贷款被悬空。
(六)会减少农村信用社派生存款
农村信用社长期以来习惯于以贷款引存,并作为一项重要营销手段加以利用,如果实行受托支付则势必引起派生存款的减少,信用社需重新测算各项存款的增长指标,降低存款市场占有份额,影响农村信用社的发展。
三、建议
(一)采取有效措施,确保贷款新规的规范和执行
一是上级行要制定好实施细则,完善贷款操作流程,对受托支付个人贷款信贷资金支付前做出明确规定,对衍生出的贷款新风险制定出防范措施;二是积极开展贷款新规培训,对执行中需注意的环节、流程的操作给予详细讲解;三是建立信息反馈平台及时解决办法贯彻实施中的具体困难和问题。
(二)应区别对待,实现平稳过渡
建议银监部门区别不同情况,考虑农村信用社自身实际,结合其服务三农的特点,在推行受托支付个人贷款业务方面给农村信用社适度的、合理的自主空间,如自主支付贷款资金限额方面给予适度放宽等,以期实现平稳过渡,使其更好地发挥支持农村经济发展的职能。
(三)强化岗位职责,加强贷款新规的执行力度
贷款新规出台后,农村信用社要积极应对,并对原有的信贷岗位体系进行相应的调整,从贷款申请与受理、审查与审批、发放与支付、贷后管理等各个环节落实到具体的部门和岗位,确保贷款用途符合约定,建立贷款各操作环节的考核问责机制。
第二篇:信用社执行“三个办法一个指引”存在的问题
信用社执行“三个办法一个指引”存在的困难
一、影响交易时间和借款人生产经营进度。受托支付较自主支付多出了环节,将延长交易时间和借款人的生产经营工期,也必定增大交易成本;
二、制约市场交易和个人贷款业务发展。由于受托支付耗时长、成本高,部分借款人及交易对方不一定接受,或者接受有一个过程,借款人会因受托支付难推行、交易不便、办理过程繁杂、成本高等原因,而选择不受此规定限制的民间借贷,面而制约信用社个贷款业务的发展,进而影响经济社会发展;
三、对分期交易或多关交易的信贷资金难于管理。借款人在办理贷款时,需分期支付货款或需在不同的时间支付若干商户的贷款,则难以管理已发放却未支付的信贷资金。这要求我们改变原来的贷款管理办法,可采取一次授信分资发放的形式。
四、不确定的变数影响受托支付的实施。由于受托支付个人贷款需先由借款人与交易对手达成购销合同,但当时未付现而不能实现真正交易,若事后遇货物价格上涨(包括故意抬价),则会加大借款人生产经营成本,如借款人加价格上涨另选择交易方,则需重新办理借款手续,这样浪费时间,又增大借款成本,也影响借款人的生产经营和个人贷款业务发展。
五、借款人办理续贷难以实现。目前,由于我联社长期存款占比较小,才7000多万元,受中长期贷款比例的限制,使发放的贷款基本上只能为短期贷款,与借款人的生产周期不匹配,大多借款人贷款到期后需续贷,按贷款新规“实贷实付”原则,办理续贷难以实现。
六、按《个人贷款管理暂行办法》规定,以保证方式担保的个人贷款,1贷款人应由不少于二个信贷人员完成,由于我县信用社服务面广、工作人员紧张,目前我联社仅一个信贷人员的营业网点有6个;
七、贷款资金流向管控难。农村信用社主要是面对零星、分散千家万户的小额贷款需求,管理地域广,村落分散,单笔贷款金额小,贷后管理的人力成本和时间成本较高。据统计,我联社1个信贷员需要包放、包收、包效益分片管理500-700户贷款农户,贷后管理工作压力大,特别对自主支付的贷款,贷款资金流向管控难。要求借款人定期报告或告知贷款人贷款资金支付情况,信用社要通过账户分析、凭证查验或现场调查等方式,核查贷款支付是否符合约定用途很难实现。
中国银监会为完善银行贷款风险监管机制,相继出台了《流动资金贷款管理暂行办法》、《个人贷款管理暂行办法》、《固定资产贷款管理暂行办法》和《项目融资业务指引》(并称“三个办法一个指引”,以下统称贷款新规),初步构建了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的贷款业务法规框架,进一步完善了我国银行业信贷风险管理架构体系,提升了贷款风险管理水平。本文结合农村信用社工作实际,通过对贷款新规的可行性研析,并对执行中可能遇到的问题提出了一些建议。
一、贷款新规的积极作用
(一)贷款新规强化贷款的全流程管理,推动农村信用社传统贷款管理模式的转型,提升农村信用社资产管理的精细化水平,促进银行业金融机构公平竞争和科学发展。
(二)倡导贷款支付管理理念,强化贷款用途管理,提升农村信用社风险防范与控制能力,树立“实贷实付”的理念,有效防范借款用途的虚假和欺诈,优化信贷结构,提高信贷管理质量,保障贷款业务安全运行和长远发展。
(三)强调合同的有效管理,强化贷款风险要点的控制,营造良好的信用环境,树立以“风险为本”的经营理念,切实维护广大金融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四)加强贷后管理,提升信贷管理质量,将贷款管理各个环节的责任落实到具体部门和岗位,建立了贷款各操作环节的考核问责机制,彻底转变经营发展模式。
二、贷款新规执行中存在的问题
贷款新规对农村信用社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个人贷款业务上,在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又体现在支付管理环节方面,《个人贷款暂行管理办法》对借款人可采用自主支付方式的进行了严格的限制,所以将会有很大一部分个人贷款资金要依照办法采用受托支付方式,受托支付是指贷款人根据借款人的提款申请和支付委托,将贷款资金支付给符合合同约定用途的借款人交易对象,具体流程为借款人与农村信用社达成借贷初步意向→借款人与交易对方达成购销意向协议→借款人到农村信用社申请贷款,签订借款合同→借款人持合同返回完成购销交易,收取购销凭证→借款人凭交易合同、购销凭证等资料再到农村信用社办理借款并申请受托支付。笔者认为这种支付方式可能会产生以下问题。
(一)会影响个人贷款业务的发展
目前,在农村信用社的支持对象中,农村经济组织和个体工商户占一半以上,都属于个人贷款业务,由于受托支付耗时长、成本高、交易不便、办理过程繁杂、收现滞后等原因,部分借款人及交易对方不一定接受,而选择自主支付会各种条件的限制,如棉花收购旺季,农村经济组织和个体工商户所需资金一般都超过贷款新规定的三十万超过五十万元,而售棉农户一般具有非现金结算条件,借款又不属于生产经营用途,若要通过受托支付则需耗费大量的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源,对借贷双方来讲得不偿失,因此可能会选择不受此限制的民间借贷,从而制约农村信用社个人贷款业务的发展。
(二)会影响来之不易的银企关系
受托支付较自主支付多出若干个环节,将会影响到借款人的生产经营进度,可能会使一些贷户因时间原因错失商机,造成经济损失,使贷户对农村信用社产生不信任感,影响来之不易银企关系,从而失去广大员工辛辛苦苦营销来的黄金客户。
(三)会影响贷款资金的管理
由于《个人贷款暂行管理办法》没有对信贷资金在申请受托支付前的管理作具体规定,从而增大了管理难度,若是一次性支付,则可在办理借款后,按规定通过借款人的结算账户划转即可,无需管控后续资金,但若借款分期付款或在不同时间支付若干商户的贷款,则难于管理已发放却未支付的贷款资金,若贷款资金以借款人存款的形式存在,则借款人可以不受限制的通过自助自主划转,无法实现受托支付。
(四)会因个别因素影响受托支付的实施
由于受托支付个人贷款需先由借款人与交易方达成购销意向,借款人因当时未实际付现不能实现真正的交易,并且因借款未成也不敢对价格做出刚性约束,若遇价格上涨(包括故意抬价),则会加大借款人的经营成本,另外如果借款人因交易方价格上涨另选交易方,则要重办借款手续,这样既浪费时间,又增大借款成本。
(五)会产生新的贷款风险
受托支付对借款人来讲,手续办理麻烦,对交易方来说,存在收现滞后性,同时交易双方可能会联手作假,伪造交易合同、购销凭证等交易资料,恶意骗取信贷资金,这将会产生新的贷款风险,使受托支付形同虚设,贷款被悬空。
(六)会减少农村信用社派生存款
农村信用社长期以来习惯于以贷款引存,并作为一项重要营销手段加以利用,如果实行受托支付则势必引起派生存款的减少,信用社需重新测算各项存款的增长指标,降低存款市场占有份额,影响农村信用社的发展。
三、建议
(一)采取有效措施,确保贷款新规的规范和执行
一是上级行要制定好实施细则,完善贷款操作流程,对受托支付个人贷款信贷资金支付前做出明确规定,对衍生出的贷款新风险制定出防范措施;二是积极开展贷款新规培训,对执行中需注意的环节、流程的操作给予详细讲解;三是建立信息反馈平台及时解决办法贯彻实施中的具体困难和问题。
(二)应区别对待,实现平稳过渡
建议银监部门区别不同情况,考虑农村信用社自身实际,结合其服务三农的特点,在推行受托支付个人贷款业务方面给农村信用社适度的、合理的自主空间,如自主支付贷款资金限额方面给予适度放宽等,以期实现平稳过渡,使其更好地发挥支持农村经济发展的职能。
(三)强化岗位职责,加强贷款新规的执行力度
贷款新规出台后,农村信用社要积极应对,并对原有的信贷岗位体系进行相应的调整,从贷款申请与受理、审查与审批、发放与支付、贷后管理等各个环节落实到具体的部门和岗位,确保贷款用途符合约定,建立贷款各操作环节的考核问责机制。
第三篇:三个办法一个指引对农村信用社的影响及建议
三个办法一个指引对农村信用社的影响及建议
去年,银监会相继发布了“三个办法一个指引”,即:《流动资金贷款管理暂行办法》、《个人贷款管理暂行办法》、《固定资产贷款管理暂行办法》和《项目融资业务指引》,理论界将之称为贷款新规。贷款新规的出台将对中国银行业的管理产生较为深远的影响,也对农村信用社信贷管理提出严峻挑战,认真解读这三个办法,一个指引,对于加强风险管控,促进农村信用社稳健经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贷款新规出台的背景
由美国房产市场泡沫引起的次贷危机,如病毒般迅速蔓延全球, 演变为世界性金融风暴,各国纷纷寻找“救市”措施,加大了政府干预的力度,迅速加强国际合作,共同应对和防止这场危机进一步扩大。中国也不能独善其身,从去年下半年至今,我国为了应对金融危机,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已经基本形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应对方案,即“一揽子计划”,包括大规模的政府投入和结构性的减税、大范围内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大力度的科技支撑、大幅度提高社会保障水平等四大方面的内容。作为“一揽子计划”重要组成部分的十大重点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均已出台,为进一步巩固及提高前一阶段的一系列措施所带来的积极效果,使整个中国进入良性的金融恢复趋势。在上述宏观大背景下,货币监管当局也加强了银行监管和金融市场的调控,2009年7
月18日,银监会发布了《项目融资业务指引》,7月23日,《固定资产贷款管理暂行办法》,为堵住个人贷款违规操作和资金挪用问题,10月27日银监会又发布《个人贷款管理暂行办法(征求意见)》,紧接着10月29日,银监会发布《流动资金贷款管理办法》。“三个办法一个指引”的出台,初步构建和完善了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的贷款业务法规框架,有利于银行贷款风险监管制度的系统化调整与完善,促进贷款业务的健康规范发展,有利于规范和强化贷款风险管控,支持实体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二、贷款新规对农村信用社的影响
贷款新规出台目的是确保信贷资金真正进入实体经济,增强金融数据与经济实际的一致性,改善金融生态环境,对农村信用社业务经营和信贷管理将产生重要影响。
(一)对业务经营产生的影响
1.存贷款规模减少。从2009年贷款投向看,企业大部分资金主要流向固定资产,房地产投资等领域,各种贷款管理办法的出台强化了对商业银行的窗口指导作用,至少在一定程度上,短期内能起到抑制信贷过度增长。
2.利息收入减少。目前,农村信用社收入来源中,贷款利息收入占80%,收入单一化的渠道仍未改变,由于贷款新规出台,信贷投放的速度将放缓步伐,直接影响贷款利息收入的扩张。
3.经营成本加大。去年将近10万亿元的新增信贷规模以及今年计划的7万亿至7.5万亿元的信贷规模,在世界上都是少见的。大量信贷势必导致银行坏账隐患增加,银监会出台这几个《办法》的主要用意在于让银行业防范信贷风险、提高信贷质量,无论是《流贷办法》还是《个贷办法》都着重强调了全流程管理,强化了贷后管理,要求贷款机构对贷款用途进行跟踪监督,毫无疑问,从单笔业务上看会增加某些环节的操作成本,势必增加银行的经营成本。
(二)对信贷管理的影响
新出台的贷款新规遵循了7大原则,即:全流程管理、诚信申贷、协议承诺、实贷实付、贷放分控、贷后管理、罚则约束原则,将全方位改变现行的贷款管理模式,必将对信贷管理产生较为深远的影响。一是推行受益人支付原则,要求银行直接将贷款资金划入最终收款人账户,严格治理信贷资金违规挪用,如:《流贷办法》中对于贷款资金用途的明确规定:“流动资金贷款不得用于固定资产、股权等投资,不得用于国家禁止生产、经营的领域和用途,贷款人应按照合同约定检查、监督流动资金贷款的使用情况”。二是强调真实交易基础,以贷款资金向交易对象支付的“受益人原则”为抓手,重点强调贷款资金交易的真实性,防范和杜绝贷款用途的虚构和欺诈,从具体程序来讲,重点强调了对贷款流程化管理体系的完善,要求借款人不得将贷款用于合同中未约定的内容。三是防止流动资金超授信。对流动资金贷款进行需求测算是《流贷办法》的核心指导思想。《流贷办法》明确要求,银行业金融机构应贴近借款人实际,合理测算借款人的流
动资金需求,进而确定流动资金贷款的额度和期限,防止超额授信。
三、农村信用社应对贷款新规的措施和建议
“三个办法、一个指引”被喻为信贷管理制度的又一次重大革命。农村信用社要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高度,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充分认清出台的重大意义,加强管理和宣传、加强辅导和培训、加强沟通和解释、加大现场检查力度,不断提高信贷管理水平,尽快用新的办法切实管理贷款发放和优化风险管理工作。
(一)学习贯彻落实贷款新规,加大宣传发动
学习掌握贷款新规,对做好信贷管理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为确保贷款新规全面贯彻落实,一是要迅速组织各理事、监事和社员代表认真学习“三个办法一个指引”,明白出台贷款新规的目的、意义和作用,提高了“三会”科学议事水平,二是经营层要对贷款新规进行系统的学习,并组织信贷、会计等部门业务骨干进行了讨论,对“实贷实付”及流动资金贷款需求量测算参考等重点方面进行分析,结合自身实际情况,讨论了执行贷款新规需要调整的业务环节。三是在学习的基础上,组织业务骨干对全部客户经理进行培训,深刻理解贷款新规的要义和内涵,增进了对贷款支付管理及全流程管理的理解,将贷款新规装订成册,相关业务人员人手一册,同时在内刊开办“贷款新规”专栏,交流“贷款新规”执行过程中的经验和问题。四是对照贷款新规,及
时修订完善各项制度、合同文本及业务流程等,为全面执行贷款新规夯实基础。同时,加强与客户沟通,分批组织不同规模的社企座谈会,让客户全面了解“贷款新规”的要求,既防止客户流失,又为新增贷款按“贷款新规”发放管理提供保障。
(二)推行全流程精细化管理,有效提高风险管控水平为实现“贷前防范虚假,贷时避免欺诈,贷后管控风险”的信贷管理目标。一是严把新增贷款投放关,引导和督促信用社平滑贷款投放,合理把握投放节奏,坚持先授信后用信、不授信不贷款的原则,按照“三个办法一个指引”要求,对贷前调查更为关注,坚持个人贷款面谈制和实贷实付制度,尤其关注借款人真实用途,加强第一还款来源的调查分析,不但考核其还款实力,而且对其法人信用行为进行全面考证,同时系统地落实审贷分离操作流程,提高新增贷款到期收回率,确保新增贷款不再沉淀死滞。二是按“贷款新规”要求管好存量贷款。对存量贷款按“贷款新规”的要求,进行逐笔对照检查,分析存量贷款和“贷款新规”要求的差距,做好基础工作。三是强化贷款管理,坚持审贷分离和分级审批制度,对审批范围内的贷款实行分级监控。实施“备案—发放—评估—预警—回复—检查—处理”一体化管理,进一步落实贷款第一责任人和贷款损失责任追究制,真正建立“包放包收、奖罚挂钩”的管理制度。加强贷款监督监控力度,要严格控制发放大额信用贷款、关联企业贷款和联保贷款。四是加大对贷款五级分类的监控力度。严格按照五级分类认定程序和
标准,做好分类认定工作,风险资产管理要密切监测、关注贷款质量下迁的信用社,分析形态变化的趋势,及时提出预警信息。
(三)加快贷款新规执行力建设,确保资金安全有效运行要以强化“三个办法、一个指引”执行力建设为突破口,一是稽核、纪检监察部门要把《个贷管理办法》《流贷管理办法》和《项目融资业务指引》执行情况作为2010年现场检查的重要内容,重点查处借款人违反规定,化整为零规避贷款支付等行为,以推动新规的落实和执行;二是对不严格执行贷款新规的信贷从业人员,除按规定进行经济处罚限期纠正外,视情节轻重分别采取给予下岗学习以及行政处分,全方位防范信贷风险隐患,防止违规违法放贷行为发生,
第四篇:农村信用社会计制度执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农村信用社会计制度执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省农村信用社统一法人工作已全面完成,省联社和县级联社均制定了相应的会计制度。为了解会计制度执行情况,**银监分局进行了调查。
一、基本情况
农村信用社进行统一法人改革前,会计制度一直执行着两个重要文件:一是1999年1月1日起施行由人民银行总行制定的《农村信用会计出纳基本制度》及其补充规定和具体会计准则;二是 2000年1月1日起施行由国家税务总局制定的《农村信用社财务管理实施办法》。省里省联社组建后,根据上述两个文件,制定下发了《**省农村信用社统一法人会计核算指导意见》(皖农信联〔2005〕171号)和《**省农村信用社以县(市)为单位统一法人财务管理指导意见》(皖农信联〔2006〕39号)。其核心内容是:县级联社实行一级法人核算,信用社作为县联社的分支机构,在联社授权范围内开展业务,承担相应的责任,继续执行农村信用社的会计、出纳、财务等基本核算、管理制度和操作流程。信用社的各项收支,年终一律上划县联社,由县联社统一办理年终决算。各县级联社又根据省里省联社的两个《指导意见》,结合实际制定了相应的实施细则,完成了统一法人农村信用社会计制度建设,财务会计工作有了较大改观,为农村信用社改革的顺利推进作出了重要贡献。
二、存在不足
(一)法人财务管理职能被弱化。统一法人后,县级联社受省联社计划性财务指标控制,相对独立的法人财务管理职能被弱化,变成简单的分支机构型财务管理模式。这与“统一法人”改革目标不相适应,体现着浓重的“计划经济”思维,县级联社难以建立以财务决策为中心的现代财务管理机制。
(二)收入确认不够准确。统一法人后,农村信用社没有严格按照收付实现制或者权责发生制进行收入确认,而是有的指标采用了收付实现制,有的指标采用了权责发生制,致使收入确认不够稳健,收入指标和其他银行机构的可比性较弱。一是贷款应收利息未进行计提,而存款应付利息进行了计提。二是资产减值准备计提不足。制度规定对应收款项、贷款损失、抵债资产和存放同业款项等八项可能发生的各项资产损失应计提减值准备。但在实际操作时,考虑农村信用社实际承受能力,存在未按照标准计提贷款损失准备现象,形成损益数据不真实。三是抵债资产处置核算不准。制度规定,“处置抵债资产时,如取得的处置收入小于抵债资产账面价值,其差额计入当期营业外支出;保管过程中发生的费用计入当期营业外支出,处置过程中发生的费用,从处置收入中抵减”。但在实际操作时,部分农村信用社对处置收入小于抵债资产账面价值的差额未计入当期营业外支出,仍放在抵债资产科目反映,造成科目错用、核算不准,减少了当期支出,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财务成果的反映不实。一些农村信用社对抵债资产保
管和处置过程中发生的费用也未按规定操作,直接从当期税前成本中列支。
(三)会计信息披露不够统一。统一法人后,会计制度没有对会计信息披露作出详细规定,致使各联社在披露会计信息时出现不统一的现象。一是披露报告格式不统一。有的联社以报送监管部门的审核报告代替披露报告,有的联社以报送人民银行的报告代替披露报告,有的联社以告社员(股民)书的形式对外公告。二是披露内容不统一。有的联社对披露信息指标的变动原因进行了说明;有的联社只披露了相关信息指标,未对指标变动原因进行说明。三是披露时间不统一。哪一天开始信息披露,张贴或置备相关信息披露载体多少天,各联社均是自行掌握。
(四)会计监督机制不够健全。统一法人后,农村信用社对会计工作监督管理薄弱的局面没有改变,依旧沿用了原有的监察网络,负责对会计工作的监督检查。县联社配备兼职监察员;部分信用社配备内勤坐班主任;联社保留稽核股,驻片稽核员每月深入到社进行序时和常规稽核。这个监察网络中存在主要问题:一是对兼职监察员没有建立培训和考核机制,部分信用社兼职监察员已失去作用;另有部分兼职监察员退休,没有及时配备。二是没有配备内勤坐班主任的信用社,联社指定由主办会计兼任,出现“自己监督自己”的现象,削弱了对会计监督的力度。三是驻片稽核员长期在管辖区内信用社巡回检查,使监督作用因熟人熟面的人情关系而难以发挥。
(五)会计从业人员素质偏低。农村信用社相当一部分员工是在与农行分设之前,出于照顾内部干部职工子女以及方方面面关系招进的,缺乏正规培训学习。大多数会计人员素质偏低。以凤阳为例,县联社在职职工有两个特点:一是文化素质较低,大专学历以下的占会计从业人员数79.5%;二是年龄偏大,40岁以上的占会计从业人数39.8%,30-40岁之间的占53%。近年来,农村信用社进人不多,没有能补充足够的新鲜血液,人才问题也日趋突出。
三、对策建议
(一)维护县级联社法人财务管理职能。一是省联社转换“总行管理分支机构”的思维模式,维护县域联社的法人地位,扩大其经营自主权和财务管理权。二是监管部门和省联社着力监督县域联社法人治理结构的正常有效运作,促进农村信用社向真正的市场竞争主体转变。三是促进条件成熟的农村信用社从合作制向公司制转型,逐步解决信用社所有权人缺位的问题,最终彻底提高联社加强财务的积极性。
(二)严格按照谨慎性原则确认和计量收入。根据金融监管要求和农村金融体制改革方向,农村信用社务必尽快形成“自主经营、自我发展、自负盈亏、自担风险”的自我约束机制,真正发展成为市场竞争的主体。因此,农村信用社务必根据客观现实要求扎实推进会计改革步伐,严格按照谨慎性原则确认和计量收入。一是合理计提应收应付利息。对表内计提的应收贷款利息和长期投资利息严格按照规定计提,对应计提的应付存款利息严格按照权责发生制计提。对以前少计
提的应付利息,制定分期补足计划,逐步不足。二是充分计提资产减值准备。对信贷资产,逐步补足呆帐准备和专项准备;对包括应收款项、固定资产等其它资产进行一次全面检查,充分、合理地预计这类资产可能发生的损失,从而对这类资产可能发生的损失充分计提减值准备。三是准确进行抵债资产处置核算。在处置抵债资产时,对取得的处置收入小于抵债资产账面价值的,其差额应计入当期营业外支出。对保管和处置抵债资产过程中发生的费用,应分别计入当期营业外支出或从处置收入中抵减,不得在当期税前成本中列支。
(三)省联社制定统一的信息披露细则,规范会计信息披露工作。一是统一信息披露文本格式,明确公告对象为股民(社员)。二是统一信息披露内容。对资本充足率、不良贷款比例、本年利润及费用总额增减额度、增减幅度等关键指标的变动原因必须予以说明。三是统一披露时间,参考上市公司信息披露时间,在每年的前三个月内,将所披露的书面报告和信息披露表置备于信用社主要营业场所不少于30个工作日,确保股东(社员)及利益相关者能随时查阅。
(四)建立健全会计监督约束机制,加强监督检查。一是充分发挥兼职监察员、内勤主任以及稽核员会计监督作用,坚持做到有培训、季度有考核、责权利与岗位挂钩,调动其工作积极性。二是对会计人员、特别是会计主管,尽快实行委派制或岗位轮岗制,以确保会计监
督制度得以贯彻执行。三是推行会计事后监督制度,采取集中监督或分散监督的形式,对所有网点的会计业务实施全面监督。
(五)提高会计人员素质。一是切实加强会计人员业务培训,提高其新制度、新政策把握能力。二是面向社会公开招聘专业人才担任高级财务主管,快速提高会计管理意识和会计管理技术。三是改革用工制度,吸收大中专以上毕业生充实到基层信用社工作,增添新鲜血液,加快农村信用社人员结构调整。四是建立激励机制,大力提倡会计人员参加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和会计专业学历继续教育,逐步将懂业务、会核算、善管理的会计骨干充实到各级领导班子中。
第五篇:民主集中制执行中存在问题及对策建议
民主集中制执行中存在问题及对策建议
一、民主集中制执行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两怕”:有的“班长”怕班子成员对敏感议题跑风漏气影响决策,怕充分发扬民主限制自己的权利影响权威,怕反复走程序落下“不敢拍板,不敢负责”的口实;班子成员怕经常发表意见影响“沉稳”形象,怕发表不成熟意见影响能力评价,怕提不同意见落下“不保持一致,闹不团结”的骂名影响进步。
“四变”:一是极个别基层班子主要负责同志独断专行,一人说了算,无视组织原则和程序,班子成员敢怒不敢言,使“班长变家长”。二是个别班子主要负责同志用实用主义态度对待组织原则,搞“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使“通道变梗阻”。三是个别班子主要负责人对自己关注的甚至涉及自己切身利益的事项,以集体决策的面目出现,用形式上的民主集中制,让个人意见合法化,使“民主变味道”。四是一些班子议事质量不高,民主集中制成了“民主加集中”,先民主后集中,班子成员发表的往往是没有实质意义的“没意见”、“同意”等所谓意见,使“乘法变加法”。
二、进一步加强民主集中制建设的几条建议。
1.加强宣传教育,奠定坚实思想理论基础。主要是通过宣传教育,使各级党员干部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真正掌握民主集中制的基本理论、基本内容、基本要求,增强执行中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2.健全各项制度规定,增强刚性约束。研究制订《地方党委贯彻执行民主集中制条例〈试行〉》,对民主集中制的程序、机制、范围、方式作出明确规定,以党内法规形式固定下来,便于操作。
3.坚持程序民主,规范权力运行。一是编制出科学决策、民主决策的法定程序和简易程序,并且要有不可逆转、不易变通的刚性要求。二是把重大决策、重要干部任免、重大项目安排和大额度资金使用问题确定下来,作为必备内容。三是常委会内部监督和全委会监督。
(摘自《党史信息报》2月24日原永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