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析当前电子警察执法工作的现状范文
“电子警察”在现在交通管理工作的广泛使用,符合科技强警的战略要求,它是“三基”工程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改善交通监管环境,弥补警力不足,延伸交通管理的时间和空间,规范执勤、执法程序,提升公安机关交通管理的效率,查处违反交通信号行驶,超速等交通违法行为和打击交通肇事后逃逸等违法犯罪行为,遏制重特大交通事故,维护平安畅通的交通
秩序,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起到不可磨灭的作用。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电子警察”上岗后,交通事故降了下来。就我县来说,电子监控系统投入使用后,对维护道路交通秩序,确保道路安全畅通,预防和减少交通事故发生起着积极促进作用。自安装电子测速系统后,罗山境内主干道行驶的机动车超速行驶违法行为大幅度减少,极大程度上消除了交通安全隐患。
二是电子监测系统投入使用后,对维护当地社会治安秩序也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2006年,罗山境内接连发生多起犯罪嫌疑人骑摩托车飞车抢夺、抢劫案件,影响了当地社会治安秩序和居民群众正常生活。县公安机关在组织警力加强城区治安巡逻的同时,充分发挥电子监控系统作用,昼夜监控,使城区“两抢一盗”案件大幅度减少,治安秩序明显好转。
三是电子监控系统的投入使用,深受当地群众欢迎。居住在罗山境内公路沿线群众对此深有体会和感受。以前,当他们上路参与道路交通或子女上、放学经过公路时,他们看到疾速而过的飙车提心吊胆,为了安全起见,他们包车、开车接送学生。电子监控设备安装时,公路沿线居民非常理解、支持、配合,都说交警大队送来安全畅通“保护神”,老百姓安全指数大幅度上升。
四是电子监控设备投入使用后,克服了驾驶人的侥幸心理。自从我县城区主要路口安装了监控设备以后,机动车闯红灯现象基本杜绝,超速行驶者大幅度减少,全县交通秩序明显好转,对驾驶员进行约束,消除侥幸心理,提醒安全守章驾驶,有效避免因超速引发交通事故,驾驶员生命安全和经济利益得到有效保障。
但调查实践,也看到一些地方的确需要上级部门加以规范,才能使电子监控设备真正成为公安机关的“千里眼”、“顺风耳”。
一是电子设备查纠交通违法处理程序期待进一步规范。交通管理的直接目的在于及时查纠违法行为,保证道路畅通安全,降低事故发生率。“电子警察”查纠交通违法行为,通常采用非现场处理的方式,把调查和处理分开,造成当事人不知道自己有违法行为,也不便交通管理部门及时加以查纠交通违法行为,能更有效地御防和减少交通事故。
二是 “电子警察”的设置需要进一步规范。关于规范“电子警察”执法工作,支队去年开展了为期一个月专项整治,总队也下发了《河南省公安交通管理部门设置使用道路监控设施工作规定》,但仍缺少一部权威性法律法规进行规范,造成在执行过程中,各省差异较大。如:“电子警察”检测,总队规定由具有国家电子设备检验鉴定资质机构检测,一年为一个检测周期。但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哪些是具有国家电子设备检验鉴定资质机构?逾期未参加检验由谁查处?都没有明确规定。
三是“电子警察”处罚幅度有待进一步规范。教育与处罚相结合,处罚不是根本目的,实施处罚强制性制裁的同时促进认识的转变,使违法者变为守法者,是我们执勤执法的目的。但是处罚并不意味着重罚,《道路交通安全法》第八十八条规定,对道路交通安全违法行为的处罚种类包括:警告、罚款、暂扣或者吊销机动车驾驶证、拘留。警告作为最轻的行政处罚,制裁的作用在于对当事人形成心理压力和不利社会舆论环境,使其认识到违法危害性,及时纠正违法行为。而“电子警察”执法过程中,几乎不存在警告,因此,少部分人产生抱怨心态。对于200元以下罚款,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很难根据当事人违法行为轻重和具体承受能力来把握。如超速10-50%以下,通常处罚200元,没有具体细分,很难体现按违法轻重进行处罚的原则。
四是监控系统网络范围、抓拍内容有待规范。由于受经济、技术因素制约,目前,电子监控单点监控比较成功,网络控制还有待完善;监控系统只限抓拍闯红灯、超速等交通违法行为,而不能对不按规定车道通行、不系安全带、不按导向车道行驶、违法停车等交通违法行为进行抓拍。部分不自觉的驾驶人有选择性的进行交通违法,造成部分交通违法行为漏管,起不到全面查纠,重点堵塞漏洞的交通管理目的。
五是“电子警察”取证方式有待进一步规范。关于查纠机动车超速违法行为,公安部交管局《交通警察道路执勤执法工作规范》只规定了查纠方法,对如何取证没有明确的规定,特别是对利用的测速仪、摄录设备等装备的级别,对操作人员的要求,没有明确的规定,造成取证方式,如何使用测速设备缺乏权威部门统一监管,当事人对测速设备的精确度产生了怀疑,带给公安交警部门执法的公信力、威慑力不高,也有损公安
机关的形象。
六是信息资源共享需要进一步完善。就我县道路电子监控系统而言,如果需要查询在某时某地发生的交通违法行为全过程,当事人需要到电子监控室查询,而不能直接在网络终端电脑上查询。所以需要对现有的道路电子监控系统依据科技水平的发展加以升级、改造,扩展其功能,建立智能交通管理系统,实现交通监控系统的整合以及信息共享和
交换,实现与其他电子监控系统的对接共享,满足大公安整体作战延伸,从而形成道路监控新格局。
七是“电子警察”执法监督体系期待进一步完善。关于如何监督“电子警察”执法工作?当前缺少一部《道路交通安全法》那样一部家喻户晓法律法规,造成部分群众对“电子警察”执法严肃性、合法性产生怀疑。因此必须加大“电子警察”执法宣传教育,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邀请群众参观 “电子警察”执法过程,让老百姓理解“电子警察”执法合法、合理性。
第二篇:针对电子警察执法中的评论
文章标题:针对电子警察执法中的评论
自从《道路交通安全法》实施以来,交通技术监控开始普遍运用到交通管理工作当中,“电子警察”一词也逐渐进入人们的视野,被越来越多的人熟知。“电子警察”作为一种现代科技管理交通手段,提高了交通管理的科技化含量,节省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能有效地解决警力不足的问题,全天24小时监控路面,对交通
违法者起到了巨大的威慑作用;对预防事故起到积极的作用。因此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但是总体来说,国内“电子警察”大规模的建设应用都还处于起步阶段,建设没有统一的规范,应用中也有许多实际问题需要解决。“电子警察”这一新事物的普遍运用与法律、法规上寥寥几句的规定形成强大的反差,给交警部门执法带来难点。今年出现的“杜宝良事件”,也突显出“电子警察”在法律上存在的问题。我支队“电子警察”的建设应用同样也处在刚起步阶段。因此,笔者想结合工作实际,谈谈当前“电子警察”执法中遇到的一些实际问题及对策。
一、“电子警察”执法过程中存在的实际问题
(一)建设刚刚起步,应用水平差距悬殊。总体说来,我省高速公路的的“电子警察”建设仍处于起步阶段。主要以移动电子警察为主,同时配有少量固定电子警察。而从应用上来说,各大队差距明显,非现场执法开展较好,而现场执法效果相对较差。
(二)本身技术仍有待发展完善。目前,针对交通技术监控设备“电子警察”没有国家技术标准,各地使用的监控设备技术状况各异,甚至完全没有标准可言。也没有权威认证、检测机构,产品质量参差不齐。笔者认为,不管对固定于各路段的监控设备,还对由车载移动或者由民警手持的监控设备,都应制定国家技术标准。固定的监控设备详细规定包括记录闯红灯车辆的感应设备的感应时间应为几秒、监控设备像素为多大、监控设备多长时间进行检修、准确显示时间等等,民警手持的监控设备除规定监控设备像素为多大、准确显示时间等外,还应对民警拍摄的具体情况做出规定,如拍摄违法停放的车辆需具备哪些要素,包括路段上的禁停标志标线、车牌和车型的清晰程度、车辆位于何路段等等。
从使用中的技术情况来看,主要的问题表现为六点:
一是采集图像质量高低参差不起。良好光照条件下,图像还比较清晰,但是夜间、逆光情况下,车辆颜色和牌照号码模糊。
二是达不到标称的号牌识别率。表现为(1)汉字难于识别;(2)低对比度条件下拍摄的车牌难于识别;(3)高速运动条件下,车牌难于识别;(4)在灯光直射下或闪烁灯光下拍摄的车牌难于识别。
三是漏拍车辆。“电子警察”本身处理能力不足、检测方式存在的缺陷、摄像机的设备存在死角等,都易造成车流量大时或车辆不规范行驶(跨、压线行驶)时漏拍或拍摄不全;照相机的设备存在着场面过大,图片过大问题。
四是抓拍图片指认性差。“电子警察”应达到这样的要求:抓拍图像中的被检测车道有一台机动车辆时,应能通过图像直接反映该车违法。抓拍图像中的被检测车道有多台机动车辆时,应能直观地反映某一辆机动车违法。有的产品在遇到多车道、大流量时,一张图像里几辆车,根本无法反映是哪辆车在超速。
五是集成度不高,稳定性与可靠性不强。早期投入使用的公路交通治安卡口设备需要在路边有监控室来安装工控机,给建设使用带来很大限制。现用的移动“电子警察”的摄像机系统的部件过多,一来安装、调校麻烦,二来也容易出故障。稳定性与可靠性不高还表现在防雷、防尘、防湿、抗高、低温等措施不够,所采用软件、操作系统经常出错、死机,自诊断与自动恢复措施表现不佳等,平均无故障连续运行时间过低;照相机系统的还算好一点,但是相机的寿命有限,需经常更换。
六是厂商自身实力不足,维修服务没有保障。有的厂商产品投建后达不到原定的运行标准,维修服务没有及时跟上,这都会给“电子警察”的建设、应用带来很大影响。
(三)与现有信息管理系统衔接不好。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车辆信息查询。现在用的“电子警察”普遍没有与我们的交警业务系统连接起来。抓拍的违法车辆信息,只能靠最原始的手工查询一条一条来查,没有完全与各类查询绑定在一起效率很低。二是道路交通信息运用方面。“电子警察”实时获得大量的实时道路交通信息(视频及交通流量、交通违法率等),但要将这部分信息全部传送到交通指挥中心,用于实时指挥调度,还存在一个信息传输、处理、存储与系统整合问题。目前,这部分工作还有待进一步加强。
(四)规定“电子警察”告知的方式尚不明确。以何种方式将违法行为及处理程序告知违法当事人,在《道路交通安全法》、《道路交通安全法实施条例》、《道路交通安全违法行为处理程序规定》中没有明确规定,在《公安机关办理行政案件程序规定》第三十一条对公安机关送达法律文书有这样的规定:“送达法律文书应当首先采取直接送达方式,交给受送达人本人;如果本人不在,可以交给
第三篇:执法工作现状调查报告
执法工作现状调查报告
按照局里的统一部署安排,结合我局的工作实际,重点就如何落实科学发展观新工作方案和行政执法为契机,进一步转变执法观念,创新工作体制机制,推进实践科学发展观,进行了专题调研。2009年4月10日至15日,我局抽调局办公室、三个行政执法队的相关人员组成检查组,对全县四个检查站及三个行政执法大队的行政执法情况进行了检查。目的是规范执法行为,加强对罚没行为的监督,为我县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这次检查采取的方式是:到执法一线实地查看、抽查罚没卷宗、听取行政执法情况汇报。从检查的情况看,大部分执法部门和执法人员能够依法行政,严格执法,执法行为规范,程序适当。但也有部分单位执法情况不尽如人意,与建立法治政府的要求还不相适应,一些执法人员依法行政水平还不高,不学法、不用法的现象依然存在;有法不依、违法不究、执法违法的问题还没有完全解决。
一、行政执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是执法观念淡薄。一方面服务观念淡薄。一些执法部门领导和工作人员认为“管理就是审批、执法就是处罚”,服务意识不强,执法态度生硬,使得行政权力部门化、部门权力个人化、个人权力利益化。另一方面程序观念淡薄。有的执法人员执法简单粗暴,随心所欲,不按法定的程序办事,在行政执法特别是行政处罚中违反告知制度、申辩制度、听证制度和案件会审制度等法定程序制度,强调自己的管理职权,漠视管理相对人的权利,往往造成查处违法事实不清,证据不足,适用法律错误或不当。
二是执法程序不合法。《行政处罚法》详细规定了行政主体在实施行政处罚时所必须遵循的步骤、方式、时限、顺序,建立了从立案、调查、作出处罚决定和制作处罚决定书等一系列程序。但从检查的情况来看,“重实体、轻程序”问题依然比较突出:执法时不出示行政执法证件,不表明执法身份;应适用一般程序的却错误地适用了简易程序;对当事人数额较大的罚款应告知听证程序的却违法不告知等等。
三是执法文书格式不规范、内容不适当。从所查阅的行政执法案卷来看,一些执法部门在执法中制作的笔录存在不少问题。比如,一份谈话笔录应当有问话人的姓名、职务、被询问人的基本情况等,可有的案卷连起码的问话人、记录人都没有。
四是行政处罚显失公平。同一个案件,对不同的当事人罚款的数额相差很大。
五是超越职权乱罚款。
二、对今后行政执法的建议
**颁布的《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确立了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的目标。行政执法工作是建设法治政府的重要组成部分,行政执法工作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党和政府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关系到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为确保我县的行政执法机关公正执法、文明执法,优化投资环境,避免因违法或不当的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现就加强和改善我县行政执法工作建议如下:
(一)切实加强领导,牢固树立依法行政观念。
各级各部门的领导要带头学法、守法、用法,提高依法决策、依法行政的能力,善于用法律手段管理经济社会事务,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特别要牢固树立“依法行政”的意识,彻底摒弃传统的“官本位”观念,树立 “民本位”的观念。既严格依法办事,又积极履行职责,做到不越权、不滥用、不失职。把行政执法工作列入重要日程,切实加强对行政执法工作的领导和指导。各行政执法机关的主要领导要认真研究行政执法工作,对重大、复杂的行政处罚案件,要集体讨论决定。
(二)加强队伍建设,不断提高依法行政能力 首先,要整顿现有行政执法队伍,坚决取缔没有行政执法权的单位违法从事行政执法活动。其次,要切实加强执法队伍培训,建立高效廉洁的执法队伍。要进一步加强执法人员法律业务知识培训和思想作风教育,不断提高行政执法队伍的整体素质。要严格执行行政执法人员考试录用制度和持证上岗制度,严禁合同工、临时工和未取得行政执法资格的行政执法人员从事行政执法工作。第三,要选拔政治强、作风正、业务精的干部充实到法制工作队伍,使政府法制工作机构的设置和人员配备同本地本部门包括行政执法监督在内的整个政府法制工作任务相适应。各级各部门的法制工作机构要加大行政执法监督力度,重点查处不依法履行职责、徇私舞弊、滥用职权等违法行为。
(三)规范执法行为,树立行政执法新形象。
各行政执法机关要通过规范执法行为,严格执法程序,促进公正执法、文明执法。在实施具体行政处罚时,要认真贯彻处罚与教育相结合原则。一是对于情节轻微又没有造成危害后果的违法行为,原则上不予处罚,要通过说服教育,促使当事人自觉改正。二是依法应当给予处罚的,要充分听取当事人的陈述和申辩,说明应当处罚的依据和道理。杜绝野蛮执法、粗暴执法,努力树立文明执法形象。三是要把查处和引导结合起来,疏堵结合,服务发展。在实施行政处罚、纠正违法行为的同时,要增强服务意识,关注和解决人民群众的实际困难,引导企业或组织依法经营,尽量避免使用责令停产停业、吊销许可证或执照等严厉的行政处罚种类。
第四篇:当前路政执法现状的调研报告
近年来,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公路法》、《江苏省公路条例》和交通部《路政管理规定》、《超限运输车辆行驶公路管理规定》等公路交通法律法规相继颁布实施,使路政管理工作逐步走上了科学化、规范化、法制化的轨道。“十五”以来,公路基础设施建设有了长足的发展,公路建设步伐明显加快,然而与公路建设相比,公路路政管理工作却相对滞后,不少地方在认识上对公路路政管理还没有像公路建设那样重视。
一、路政执法中存在的问题
提起路政执法,无论是路产路权的维护,还是公路规费的征收,都面临着太多的困难和阻力。主要表现在:
1、公路违章现象增多。一是公路两侧建筑尚缺乏统一规划和有效管理,有不少地方任意在公路两侧红线内兴建餐馆、商店、旅社、停车场等。公路两侧尤其是城乡结合路段违章建筑林立,呈现公路街道化态势。二是侵占、挤占、毁坏公路现象严重,不少道路路面被任意占用,当作晒场、堆场、市场等,各种摊点以路为市应运而生,在相当多的集镇地段干脆就搞起了马路市场。三是超限运输车辆日益增多,给公路造成了极大的损坏,设计使用年限不到,就需进行修补和改建。
2、执法环境差。一是部分人甚至领导干部的心目中基本没有认识到公路保护的概念,讲义务时,就说公路是公路部门的,讲利用时,就说公路是当地的,极少想到公路还需要爱护,甚至放任、纵容公路晒场、街道化、违章等行为的发生。二是相关部门配合不协调,国土、城建、工商等部门在各自的审批范围内,经常与公路发生交叉,在涉及利益冲突时,往往牺牲的是公路利益。三是行政干预比较严重,在路政执法过程中,当事人通过各种渠道托人求情,干扰办案,有些地方实行地方保护主义,借口为招商引资企业排忧解难,通过行政手腕迫使公路部门放弃执法,成为实际上的违法庇护者。
3、路政管理本身存在的问题。路政管理担负着公路秩序管理与路产管理的双重职责,然而连一套合法的着装都没有,借着超限治理的名义,路政人员暂时穿上了服装,然而运管等部门也一涌而上,而且与公路部门着装相同,标志车辆相同,有时明明是其他部门执法中存在的一些不规范行为,老百姓也误以为是公路部门所为,严重损害了公路执法形象。此外,公路执法队伍也存在着进口把关不严的问题,一些不完全符合进人标准和进人手续的人也进入了执法队伍,降低了队伍的整体素质。
二、路政执法难的原因
影响公路执法的原因多且复杂,但最根本的有三个,即:公路所有权属不清、相关法律法规不相配套、管理体制不够完善。这三个方面的问题不解决,公路执法难现象就难以完全克服。
1、公路用地权属不清。在公路建设时,由于征用土地涉及巨额的费用问题,许多承担征地任务的地方政府,往往变通处理,并不办理正式的土地征用手续,这就造成我们众多公路部门路产路权的“虚置”。从法律上讲,我们对公路的管理权几乎要大打问号。如我们禁止农民在边坡种植农作物,农民却因交纳了“两上缴”而理直气壮向我们“讨说法”。至于路边的开挖填土、搭建,由于我们常常连最基本的土地使用证书都拿不出来,在法律上,本身就处在不利的位置,要进行阻止,谈何容易。我们总在说依法治路,但遇到这类情况,还得实行“人治”,请地方政府出面干预。当然,这种干预不会是无偿的,是以我们其它方面的妥协为代价的。
2、相关法律法规不配套。关于公路管理的法律法规不可为少,但各种法规文件往往是自说自话,与国家的大法不配套,与相关的专门法律不“兼容”。如:从去年起,对养路费征收实施新的计量标准,这本是遵从实际,增加国家规费收入的良措,但实施后,矛盾却相当尖锐,部分地区甚至出现了车主围攻征收所导致直接冲突的事件。不错,我们上级的政策规定需要执行,但,退一步想,人家车主按我们的标准载货,公安部门却依据公安法规视之为超载(甚至在运管部门也是这样),随时可能因此而被查处,人家心里能乐意?如果认真较劲,谁又能保证在法庭上我们一定会是赢家。
3、管理体制不够完善。公路管理机构既属地方管理,又从属上级业务部门,多头管理相互间的关系难以协调。此外,公路管理机构的名称也不规范,省一级的好一些,基本都叫公路管理局,而地、市以下名称则比较混乱,有称公路管理局或分局的,有称公路段的,还有称公路管理处的,常让人不知所以然。不规范的体制降低了行业管理工作的运行效能,增加了系统“内耗”,也直接影响了公路部门行政执法能力和执法力度,人为制造了许多执法难的问题。
三、加强路政执法的对策
为了充分认识路政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扎实有效地开展路政管理工作,不断提高公路路政管理水平,应从以下四个方面抓好。
1、坚持依法行政,规范执法行为,增强文明服务意识。首先,各级路政执法人员要认真学习公路法律、法规和路政管理业务理论,积极参
第五篇:关于当前路政执法现状的调查报告
关于当前路政执法现状的调查报告调查对象:农民,司机,路政工作人员;
调查目的:找出路政执法中存在的问题,分析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调查方法:面谈,实际走访,实际考察;
调查地点:休宁县
调查时间:2011年4月12日-5月12日
前言:
公路路政管理在交通事业发展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公众对公
路服务水平的要求日益提高。加强公路路政管理已成为进一步提升公
路建设成果的的实际需要,针对目前公路路政执法的情况进行了一次
社会调查,现将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一)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
“十五”以来,公路基础设施建设有了长足的发展,公路建设步
伐明显加快,然而与公路建设相比,公路路政管理工作却相对滞后,不少地方在认识上对公路路政管理还没有像公路建设那样重视。
二、调查中发现的路政执法中存在的问题
提起路政执法,无论是路产路权的维护,还是公路规费的征收,都面临着太多的困难和阻力。主要表现在:
1、公路违章现象增多。一是公路两侧建筑尚缺乏统一规划和有
效管理,有不少地方任意在公路两侧红线内兴建餐馆、商店、旅社、停车场等。公路两侧尤其是城乡结合路段违章建筑林立,呈现公路街
道化态势。二是侵占、挤占、毁坏公路现象严重,不少道路路面被任
意占用,当作晒场、堆场、市场等,各种摊点以路为市应运而生,在相当多的集镇地段干脆就搞起了马路市场。三是超限运输车辆日益增
多,给公路造成了极大的损坏,设计使用年限不到,就需进行修补和
改建。
2、执法环境差。一是部分人甚至领导干部的心目中基本没有认识到公路保护的概念,讲义务时,就说公路是公路部门的,讲利用时,就说公路是当地的,极少想到公路还需要爱护,甚至放任、纵容公路晒场、街道化、违章等行为的发生。二是相关部门配合不协调,国土、城建、工商等部门在各自的审批范围内,经常与公路发生交叉,在涉及利益冲突时,往往牺牲的是公路利益。三是行政干预比较严重,在路政执法过程中,当事人通过各种渠道托人求情,干扰办案,有些地方实行地方保护主义,借口为招商引资企业排忧解难,通过行政手腕迫使公路部门放弃执法,成为实际上的违法庇护者。
3、路政管理本身存在的问题。路政管理担负着公路秩序管理与路产管理的双重职责,然而连一套合法的着装都没有,借着超限治理的名义,路政人员暂时穿上了服装,然而运管等部门也一涌而上,而且与公路部门着装相同,标志车辆相同,有时明明是其他部门执法中存在的一些不规范行为,老百姓也误以为是公路部门所为,严重损害了公路执法形象。此外,公路执法队伍也存在着进口把关不严的问题,一些不完全符合进人标准和进人手续的人也进入了执法队伍,降低了队伍的整体素质。
四、路政执法难的原因
影响公路执法的原因多且复杂,但最根本的有三个,即:公路所有权属不清、相关法律法规不相配套、管理体制不够完善。这三个方面的问题不解决,公路执法难现象就难以完全克服。
1、公路用地权属不清。在公路建设时,由于征用土地涉及巨额的费用问题,许多承担征地任务的地方政府,往往变通处理,并不办理正式的土地征用手续,这就造成我们众多公路部门路产路权的“虚臵”。从法律上讲,我们对公路的管理权几乎要大打问号。如我们禁止农民在边坡种植农作物,农民却因交纳了“两上缴”而理直气壮向我们“讨说法”。至于路边的开挖填土、搭建,由于我们常常连最基本的土地使用证书都拿不出来,在法律上,本身就处在不利的位臵,要进行阻止,谈何容易。我们总在说依法治路,但遇到这类情况,还
得实行“人治”,请地方政府出面干预。当然,这种干预不会是无偿的,是以我们其它方面的妥协为代价的。
2、相关法律法规不配套。关于公路管理的法律法规不可为少,但各种法规文件往往是自说自话,与国家的大法不配套,与相关的专门法律不“兼容”。如:从去年起,对养路费征收实施新的计量标准,这本是遵从实际,增加国家规费收入的良措,但实施后,矛盾却相当尖锐,部分地区甚至出现了车主围攻征收所导致直接冲突的事件。不错,我们上级的政策规定需要执行,但退一步想,人家车主按我们的标准载货,公安部门却依据公安法规视之为超载(甚至在运管部门也是这样),随时可能因此而被查处,人家心里能乐意?如果认真较劲,谁又能保证在法庭上我们一定会是赢家。
3、管理体制不够完善。公路管理机构既属地方管理,又从属上级业务部门,多头管理相互间的关系难以协调。此外,公路管理机构的名称也不规范,省一级的好一些,基本都叫公路管理局,而地、市以下名称则比较混乱,有称公路管理局或分局的,有称公路段的,还有称公路管理处的,常让人不知所以然。不规范的体制降低了行业管理工作的运行效能,增加了系统“内耗”,也直接影响了公路部门行政执法能力和执法力度,人为制造了许多执法难的问题。
五、加强路政执法的对策
为了充分认识路政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扎实有效地开展路政管理工作,不断提高公路路政管理水平,应从以下四个方面抓好。
1、坚持依法行政,规范执法行为,增强文明服务意识。首先,各级路政执法人员要认真学习公路法律、法规和路政管理业务理论,积极参加省、市公路交通部门举办的路政执法人员培训班,掌握业务知识,增强执法素质和执法能力;其次是路政人员在行使依法治路、保护路产、维护路权职责过程中,要自觉地维护党和政府的威信,树立公路行业良好形象;第三是要认真按照《交通行政执法职业道德基本规范》和《路政员守则》的要求,秉公执法,热情服务;第四是路政人员必须规范执法行为,按照规定着装,佩载行政执法证件,亮证
执法,文明执法,坚持把文明用语和执法行为是否规范,纳入路政执法人员考核内容之中。
2、认真宣传贯彻《公路法》、《规定》和《办法》等公路法律法规,为路政管理工作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公路法》、《公路条例》颁布实施以来,在宣贯的力度上仍存在着广度不够、深度不足的问题。要按照省市交通部门的总体部署,做到“报刊有文、电视有形、电台有声、站场有声势、街旁有标语、交通繁华地段有宣传点”,使宣传活动既轰轰烈烈,又扎扎实实,把公路法规宣传到千家万户,家喻户晓,人人皆知。在不断巩固宣贯成果的基础上,把每年三月作为“公路法规宣传月”,做到有规模、有影响、有声势,进一步优化公路路政管理工作环境。
3、逐步建立与人民法院及公路沿线村镇工作联络制度。当前行政执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地方和部门保护主义突出,执法难的问题依然存在,交通行政诉讼和非诉讼的案件明显增多,与人民法院的联系愈来愈显得重要。为此建立与人民法院的联络制度势在必行,与人民法院定期召开联络会议,通报执法情况,可请法院同志授课、培训、指导依法办案,提高路政人员的业务素质,重大路政事案向法院咨询,组织路政人员旁听行政案件的审理,自觉接受司法监督,提高执法水平。建立与公路沿线乡镇、村工作联络制度。路政管理涉及千家万户,公路沿线村镇是路政管理的重点,提高群众爱路护路意识,是路政管理部门依法保护公路必须重视的力量。第一要向公路沿线乡镇、村群众宣传公路法规,宣传形式要丰富多样,讲究实效,取得沿线乡村领导和群众的支持与配合。第二要建立汇报会制度,定期向沿线乡镇、村领导汇报路政管理存在的问题和要求。第三要对积极支持配合路政管理的单位,领导应给予表彰、奖励。
报告人:朱勇峰
休宁县10法学专科班
2011年5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