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典籍双语背诵1 大学

时间:2019-05-15 13:09:5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国学典籍双语背诵1 大学》,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国学典籍双语背诵1 大学》。

第一篇:国学典籍双语背诵1 大学

The Great Learning 大學

Translated by A.Charles Muller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

The way of great learning consists in manifesting one's bright virtue, consists in loving the people, consists in stopping in perfect goodness.知止而后有定;

When you know where to stop, you have stability.定而后能靜;

When you have stability, you can be tranquil.靜而后能安;

When you are tranquil, you can be at ease.安而后能慮;

When you are at ease, you can deliberate.慮而后能得。

When you can deliberate you can attain your aims.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後則近道矣。

Things have their roots and branches, affairs have their end and beginning.When you know what comes first and what comes last, then you are near the Way.

第二篇:国学典籍讲稿(第一讲2012)

稿

张三夕 2007年9月始 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

开场白:关于课程设置(各专业的基础课)、教材、教师和考试的说明 内容概要:“国学”是我国传统学术或固有学术的简称。本课程主要向学生讲解国学的基本内含,按照经、史、子、集四大部类分朝代或专题介绍一些有代表性的国学典籍,并适当介绍国学的某些专门知识,如经学、小学、目录学等,使学生对国学能够有一个基本了解,以扩大他们的文史视野,为进一步学习中国语言文学奠定传统文化的一定基础。教

材:1.高华平主编:《中国文化典籍选读》,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8月版;定价33元。出版社停印,可借阅或找相似的教材。

培养方案所列参考书目:

2、章太炎《国学概论》 上海古籍出版社

3、朱自清《经典常谈》 上海古籍出版社

4、余嘉锡《目录学发微》

中华书局

5、张舜徽《中国历史要籍介绍》

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6.王先霈《国学举要·文卷》

湖北教育出版社

教学安排:教材分六个专题;本人教学计划四个专题。考

试:学期结束时当堂笔试

象:1.文学院2007级文学类研究生;2007年9月—12月;教室9—21。人数170人。

2.文学院2008级文学类研究生;2008年9月—12月;教室8201。人数114人(其中留学生2人)。

3.文学院2009级文学类研究生;2009年9月—12月;教室8411。人数126人。

4.文学院2011级文学类研究生;2011年9月—12月;教室6201。人数98人。

5.文学院2012级文学类研究生;2012年9月—12月;教室8313。人数95人。

课前准备(资料等):

1.学生花名册;班干部或研究生会负责人联系方式;教材准备。

2.讲稿。

3.教材及参考资料。

4.教室音响

第一讲

国学典籍概述

一、什么是“国学”?

(关于“国学”概念理解的歧义)

什么是“国学”?这是当代“国学热”中遇到的首要问题。“国学热”引发的一些争议,来源于人们对“国学”概念理解的不同。王锟《国学的原义、演变及内核》:“国学,见于周代,其原义是指国家所设立的教育机构和学校”。“一句话,在古代,国学就是国家办的高等教育机构和学府,其教育的核心是周孔为代表的儒家传统和文献,其目标是培养修己治人之才。”(《光明日报》2008年9月8日,第12版国学版)有的人认为“国学”就是儒学,复兴国学就是主张尊孔读经;有的人认为“国学”是与西学对立的学问,提倡国学,就是反对西学;还有的人认为“国学”就是“国粹”,坚持国学,就是一种文化保守主义,等等。实际上,“国学”是20世纪初才开始通用的、含义比较模糊的概念。不对这个概念进行必要的澄清,就无法展开对国学问题的有效讨论,并达成基本的共识;就会形成甲说甲的“国学”,乙说乙的“国学”,要么相互冲突,要么互不搭界。

广义地讲,“国学”是指中国学术文化、中国固有学术、中国本土学术、中国传统学术文化的总称或简称。它的同义词是“国故”或“中学”。这是被《辞海》等工具书固定下来的某种约定俗成。但是这种定义非常笼统,进一步推敲,就有许多问题值得探讨。其中的关键问题是,对“国学”内容的时间断限及其与西学关系的理解存在很大的分歧。

金景芳、吕绍纲在《关于孔子及其思想的评价问题——兼评〈跳出国学研究国学〉》一文中指出:“国学指未曾染指西学的中国学问。晚清学者讲‘中体西用’的与西学相对而言的中学应当就是国学。近现代以来形成的新学不应在国学的范围内。”(载《哲学研究》1995年第1期)而《国学大师丛书》的总体编辑钱宏认为:“所谓国学就其内容而言,系指近代中学与西学接触后之中国学术,„„今之所谓国学,起码应拓宽为:近代中国学子用考据、义理之法研究中国古代文献之学术。这些文献,按清代《四库全书总目》的划分,为经、史、子、集。”最后归结为:“‘国学’概念,实指:近代以降中国学术的总称。”(见百花洲出版社出版的国学大师丛书代出版说明)

“国学”到底是指“未曾染指西学的中国学问”,还是指“近代中学与西学接触后之中国学术”?如果说按照前种理解,那么,梁启超、章太炎、王国维等人的学问都是染指西学的中国学问,人们凭什么把他们称为“国学大师”?显然这种理解有不合适处。如果依据后种理解,那么“国学”的范围是否过于宽泛,人们为什么不把中国哲学史或文学史称为“国学”?显然这种理解在现有的人文社会科学的学科体制中也有不合适之处。

正确理解“国学”概念需要把握以下几个要点:

一、“国学”是民初西学进入中国后,中国学人对本国固有学术的一种称谓或坚持,它是晚清流行的“中学”概念的继续。就“中国学术”而言,“中学”取“中”,“国学”取“国”,两者均强调其研究对象为中国学术,研究者乃中国学人。“国学”概念意在排除以外国学术为研究对象的学术,以及由外国学者来研究的中国学术,后者通常被称为“汉学”或“中国学”。“国学”的研究对象、研究主体都带有明确的“中国特色”的指向或意蕴。

二、“国学”概念是近代中—西学术二元架构的产物,没有西学,就没有国学。乾嘉以前中国就没有“国学”概念,中国学术史长期只有“汉学”、“宋学”、“理学”、“考据学”等主导概念。作为研究对象的国学,它是与西学完全不同的知识谱系,比如训诂学就是地道的 2 国学;作为研究方法的国学,它既可以坚守传统的义理、考据学,又可以借鉴西学,今天中国学者研究训诂学实际上已经在借鉴西方的语言学和解释学等理论和方法。因此,国学与西学不是简单的二元对立关系,尤其是在现代化、全球化或后现代的语境下。

三、“国学”概念虽然缺乏统一的严格界定,但自上世纪初到本世纪初,已经沿用一百多年,说明这个概念在研究中国学术某些论域时是有效的,否则,它早已过时,或昙花一现。坚持这个概念,对于坚持中国固有学术传统,反对民族学术文化的虚无主义是有积极意义的。有人企图用振兴国学的口号来振兴中国学术精神和民族文化精神则应分别情况具体分析,不能简单地肯定或否定。同时,在与西学的交流、共存中成长起来的“国学”,它又是动态的、开放的,它绝不意味着是固步自封、排斥西学的儒教“原教旨主义”;更不意味着是简单的“复古”。

在当代“国学热”中,大家要关注一些国学研究机构(清华国学研究院、北大国学研究院、厦门大学、人民大学国学研究院)、国学报刊(北大国学研究院办的《国学研究》、光明日报国学版,报告等)、网站(国学网,首都师大电子文献研究所主办)以及国学大师的成就和著述(清华国学研究院四大导师,华中师范大学张舜徽先生等)、国学培训(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武汉大学高价国学培训班,2009年时一年二万八千元学费)。

案:目前以书代刊最具规模的当数汕头大学中文系的《新国学研究》,由著名学者王富仁教授主编,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王富仁教授于2003年由北师大调往汕头大学,在汕头大学校方与李嘉诚基金委员会的支持下,创办了《新国学研究》丛刊。据创刊号“编者的话”介绍:该刊以刊发二至十二万字的长篇学术论文为主,目前只刊发特约稿件,不接受外来投稿。创刊号上的第一篇文章是王富仁教授的《“新国学”论纲》,长达163页,至少也有10万字。王富仁教授的《“新国学”论纲》,与我们讲的“国学”有区别。参看《文艺研究》今年第2期。

二、国学典籍有那些?

研究国学典籍从哪里入手? 傅璇琮《开拓领域

扎实基础》:“国学研究,概括起来,即为中国传统文化研究„„我个人认为,文献学应当是传统文化研究的基础,而文献学基本骨干之一的目录、提要之学,则一向被视为入门之学”。(《光明日报》2008年10月13日,第10版国学版)

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途径之一是了解中国古代的典籍。我们首先要知道的问题是中国有那些典籍。

从数量上讲,可以说是浩如烟海。仅以清乾隆时所编集的《四库全书》为例,就收书3461部(一说3474种),共79309卷;存目6793部,93551卷。而当时清政府所掌握的典籍多达10254部,172860卷。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有学者统计:现存古典文献总数不少于八万种(包括单刻本、丛书、地方志、小说、戏剧等)。

【背景】:《四库全书》的编纂

《四库全书》是清乾隆皇帝依靠强盛的国力,组织全国360多名学者用10余年时间编纂的大型丛书(或可称为“大百科全书”),按经史子集分类标准来编排。它涵盖了清代中期(18世纪)以前中国文化的基本典籍,是中国古代传世文献的最大集结。它收书共3461种 3(一说3474种),79309卷;存目6793种,93551卷。两者相加,一共有典籍10254种,172860卷。编纂这部大丛书,经过了严密的组织和严格的程序,从图书的征集到图书的整理、底本的选定以及底本的抄写、校订,都有专人分工负责,编成后要进呈皇帝御览。总纂官是纪昀、陆锡熊。在编纂过程中若发现有所谓“违碍文字”则要销毁原书,据统计,共销毁书籍3100多种,销毁书版8万多块。

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开始编纂,四十七年(1782年)编成并缮写一部告竣。其后又陆续缮写六部,分藏于北方四阁即北京皇宫文渊阁、圆明园文源阁、承德避暑山庄文津阁、沈阳故宫文溯阁;南方三阁即扬州文汇阁、镇江文宗阁、杭州文澜阁;另有副本一部藏翰林院。经过战乱,北方四阁中文源阁本与圆明园一起毁于英法联军;文溯阁本1966年为战备需要移于甘肃省图书馆;文渊阁本20世纪40年代被国民党带到台湾,放在台北故宫博物院;文津阁本从承德移藏北京图书馆。南方三阁仅存文澜阁本,今藏浙江图书馆。七部中保存完好的是文渊阁本和文津阁本,前者已由台湾商务印书馆影印出版,后者也由大陆商务印书馆影印出版。有人把文渊阁本和文津阁本的集部与史部进行对比研究,发现两阁本集部共收书1273种,存有差异的有788种,占62%,其中,研究人员将文渊阁本中未见而文津阁本收录的文章辑为《文渊阁四库全书补遗(集部)》一书,有15册之多。史部收书566种,存有

①差异的有290种,占51%。这种现象说明,在《四库全书》的编纂、抄写和流传中有很多复杂的情况,我们使用这部大书时要注意版本差异和文字异同。

关于典籍数量的统计,还有一些说法。如台湾大块文化出版公司董事长郝明义做过一项统计,从西汉到清末,大约两千年间所出版的书,现存大约十五万到十八万种(见《文汇读书周报》2005年6约10日第1版)。

这数量巨大的典籍按四部分类法,在类别上可以分为四大类即:经、史、子、集。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典籍是:

1.十三经:儒家奉为经典的十三部古籍。汉代把《易》、《诗》、《书》、《礼》、《春秋》 列于学官,名为五经,唐代先合《周礼》、《仪礼》、《公羊》、《榖梁》为九经,又加《孝经》、《论语》、《尔雅》为十二经,宋代又增《孟子》,到明代合称十三经。我们可以用较简单的记忆方法记住这些书名:易、诗、书、三礼、三传、孔、孟、孝经、尔雅。

2.二十四史:清乾隆年间确立的二十四部纪传体正史。《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晋书》、《宋书》、《南齐书》、《梁书》、《陈书》、《魏书》、《北齐书》、《周书》、《南史》、《北史》、《隋书》、《旧唐书》、《新唐书》、《旧五代史》、《新五代史》、《宋史》、《辽史》、《金史》、《元史》、《明史》。1921年北洋军政府下令把柯劭忞的《新元史》列入正史,开明书店合排为二十五史;1978年,中华书局继二十四史点校本成书后,又校点排印了《清史稿》,从此合称为二十六史。

3.诸子集成:子书原来指士人所撰之书,产生于春秋战国之际,兴盛于战国时期,又 延续到后代。从内容上看,早期子书主要是谈论政治和哲学思想,后来扩大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科技、医疗、术数、宗教(道教、佛教)等。“诸子”指先秦各学派,到汉初有“诸子百家”之称。民国时国学整理社编辑《诸子集成》,主要是旧注,“文革”后中华书局编辑出版《新编诸子集成》,多数为新注,还在陆续出版。

4.集部:所谓集主要指诗文集,集众篇为一书。分总集和别集。

总集,收集两人以上的作品的合集。它可以包括一个朝代(断代)和多个朝代(通代)的作品,也可以包括一种体裁或多种体裁的作品(参看张三夕主编《中国古典文献学》修订版,第55—59页)。我们推荐大家特别关注按朝代收录某种体裁的所有作品的这类总集。① 参看邢宇浩:《文津阁〈四库全书〉刊行》,载《光明日报》2005年12月23日,第1版。诗:(1)《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逯钦立辑校,中华书局1983);(2)《全唐诗》(清彭定求等奉敕编,中华书局1960);(3)《全金诗》(清郭元釪编,中华书局1986);(4)《全宋诗》(编委会编,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5)《全明诗》(编委会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陆续出版)。词:(1)《全唐五代词》(张璋等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2)《全宋词》(唐圭璋辑,中华书局1965);(3)《全金元词》(唐圭璋辑,中华书局1979)。文:(1)《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清严可均辑,中华书局1965);(2)《全唐文》(清董诰等奉敕编,中华书局1983);(3)《全宋文》(曾枣庄主编,四川大学古籍所编,巴蜀书社1988年起陆续出版)

别集,个人作品集,有自编,也有他人编的,前者如白居易自编《长庆集》,生前分藏五处;后者如杜牧《樊川文集》,由他的外孙裴延翰编辑而成。

三、为什么要读典籍?

1.丰富人生经验的需要。人生有两种经验:现实经验与历史经验。现实经验的丰富靠 阅历,靠见多识广,而历史经验的丰富靠典籍。典籍是历史经验的重要来源。《朱子语类》卷十《读书法上》:“读书已是第二义。盖人生道理合下完具,所以要读书者,盖是未曾经历见许多。圣人是经历见得许多,所以写在册上与人看。”典籍不一定都是圣人写的,但它们确实凝聚着古人的经验。这些经验对于我们体会人生的丰富性是一个重要的维度。司马迁“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境界说明一个人同时需要读书和实践两方面的经验。

2.古为今用,从典籍中寻找处理今天事务的依据、智慧和启发。历史和现实总是有惊 人的相似性,但这种相似性关系不能凭空建立,而必须通过对典籍的阅读。1958年底,毛主席读《三国志•魏书•张鲁传》批语:“这里所说的群众性医疗运动,有点像我们人民公社免费医疗的味道,不过那时是神道的,也好,那时只好用神道。道路上饭铺里吃饭不要钱,最有意思,开了我们人民公社公共食堂的先河。大约有一千七百年的时间了,贫农、下中农的生产、消费和人民的心情还是大体相同的,都是一穷二白,不同的是生产力于今进步许多了。„„一穷二白古今是接近的。所以这个《张鲁传》值得一看。”“现在的人民公社运动,是有我国的历史来源的。我国的民族资产阶级没有来得及将农民中的上层和中层造成资本主义化,但是帝国主义与封建主义的反动联盟,却在几十年中将大多数农民造成了一支半无产阶级革命军,就是说,替无产阶级造成了一支最伟大最可靠最坚决的同盟军。”日本商人从《孙子兵法》、《三国演义》中获得商战智慧的成功事例也说明阅读典籍的现实功用。

3.改善生活的品质,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造福于后代。衡量一个人的生活质量,既 要看物质条件,同时也要看精神享受。在基本的物质条件得到满足以后,精神享受就成了最重要的生活内涵。判定一个人的文化修养,不在于你穿了什么品牌的服装,开什么名牌车,而在于你读了多少典籍,读了多少书。一个注重精神生活的人,不仅使自己受益,而且使自己的家庭尤其是自己的孩子受益。书香门第的孩子,或者说家有典籍可读的孩子,在未来生活中成功的机会或概率总要比不读书家庭的孩子多一些。西方人从小给孩子读典籍的习惯很有用。中国人从小让孩子背典籍的传统也很好。在我们留给后代的遗产中,除了钱财外,最好还有典籍或藏书。

4.在知识经济时代,典籍是我们保存人文传统、追寻生活的诗意的重要途径。现代是 一个技术理性占统治地位的时代,是一个追求利益最大化的时代,是一个图像泛滥、视觉冲击的时代。在这样一个时代下,如何保存我们源远流长的人文传统,人文精神以及终极关怀,是一个很严峻的课题。我个人认为,阅读典籍也许是绕不过去的出路。现代社会是一个注重感官刺激的社会,是一个购买注意力经济的社会,是一个逐步丧失生活诗意的社会。我们不能把生命中非常宝贵的感觉、注意力全部交给商业化的利润驱使,而应始终将一部分感觉和注意力放在诗意生活的追求上,放在对典籍的阅读上。

(夕阳、江滩、大海、高山、聆听、天籁、禅意、田园、世俗社会的灯火„„)

四、怎样读典籍?

阅读典籍的方法因人而异,没有一个适合所有的人的最好的或固定不变的方法,但可以 有若干针对不同对象或不同目的的相对较有功效的方法。当我们介绍下面这些方法时,还假定一个前提,那就是大家有基本的文言文阅读能力,或者说,借助注释和辞典能够读懂古文。如果没有这方面的能力,那就必须先解决“识字”的问题,也就是清人所说的“先识字后读书”。我们不主张大家读翻译成白话文或现代汉语的典籍。

1. 精读“元典”。冯天瑜《中华元典精神》(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页3解释:“元典” 有始典、首典、基本之典、原典、长(长幼之“长”)典、正典、大典、善典、美典、上典、宝典等意蕴。冯先生认为,元典是各民族“青年时代”(既不是混沌的“儿童时代”、幼稚的“少年时代”,也不是成熟的“壮年时代”)的创造物。如印度的吠陀文献和佛典,波斯的《古圣书》,希腊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先哲的论著,犹太及基督教的《圣经》(《旧约》和《新约》),伊斯兰教的《古兰经》。在中华文化系统中,堪称“元典”的首推“五经”:《易》、《诗》、《书》、《礼》、《春秋》(《乐》亡佚)。某些先秦典籍也具有“元典”性质。如《论语》、《孟子》被儒家列为主要经典,《老子》、《庄子》则被道家和道教列为主要经典。此外,一些专科创始之作,也被该学科视为经典,如《孙子兵法》是军事学经典,《黄帝内经》是中医学经典,《茶经》是茶学经典。此类典籍因其原创性而赢得不朽,其精义至今为相关专业所尊崇,成为取之不尽的灵感源泉。(见页6—7)精读元典,应该成为我们阅读典籍的最重要的环节。元典永远不会过时,因此,对元典的阅读,也应该是终身的。古人有“半部《论语》治天下”的说法。美国芝加哥大学有“伟大的典籍”(Great Books)的课程,要求学生精熟若干经典(参看余英时《怎样读中国书》,见《钱穆与中国文化》上海远东出版社1994,页310—311)。

2.博而能一。这四个字很好地概括了博通与专精的读书方法,它出自刘勰《文心雕龙•神思》:“博见为馈贫之粮,贯一为拯乱之药,博而能一,亦有助乎心力矣。”黄侃《文心雕龙札记》:“博而能一,四字最要。不博,则苦其空疏;不一,则忧其凌杂。于此致意,庶思学不致偏废,而罔殆之患可以免。”博览群书,在当今信息社会尤其重要,没有一定的阅读量,你对典籍的了解就很有限。但如果所有的书都是随便翻翻,泛泛浏览,没有对某些重要典籍的反复阅读,你对典籍的认识也就很肤浅。毛泽东读史给人们树立了一个典范,他一方面通读《二十四史》,最近中国档案出版社出版了《毛泽东评点二十四史》(此书1996年曾出版过大16开的影印线装本,价格昂贵,编号限量发行);另一方面又精读《资治通鉴》,据说这本书他一生先后读了十八遍。他还要求许世友等将军读《红楼梦》,一遍不行,要读 6 七遍、八遍才行。

3.八面受敌法。苏东坡总结他少年时的读书经验是,一部书分作数次读,每一次只侧重一个方面的问题,如第一次只注意“兴亡治乱”,“勿生余念”,第二次只注意“事迹文物”,其他类推。苏东坡认为,之所以采用这种方法,是因为读书“当如入海,百货都有。人之精力,不能兼收尽取,但得其所欲求者尔。”他还认为,这种“八面受敌”法,与一般的“涉猎者不可同日而语。”以后写作时,无论遇到哪方面的问题,都能联想过去的读书心得加以发挥(见《又答王痒书》,《经进东坡文集事略》卷四十六,又参看《朱子语类》卷十《读书法上》页174)。《文史通义博约上》:“苏子瞻教人读《汉书》语,凡数过而尽之,如兵、如礼、乐,每过皆作一意求之而后贯彻。”郭沫若读书也是采用这种方法。这种读书法对于做学问、写文章特别有效,但它要求读者必须有做笔记的习惯,或者写批语的习惯。

章学诚《文史通义·博约上》批评苏轼读书法:“不过经生决科之业„„未可进言与学问也。苏轼之言,进退皆无所据。„„以求学问则不足,以务举业则有余。„„苏轼之学,出于纵横其所长也,揣摩世务。切实近于有用,而所以凭以发挥着,乃策论也”。章氏批评人们“以苏氏类求误为学问”。

4.解构主义读法。所谓解构主义读法,指读一本书时吧注意它的体系或篇章结构,而是注意它的一些细节或具体的观点、看法,包括一些语句、文笔和修辞。钱钟书的经验。比喻:高楼大厦坍塌了,有用的是一砖一瓦。钱钟书《读〈拉奥孔〉》:“不妨回顾一下思想史罢。许多严密周全的哲学系统经不起历史的堆排销蚀,在整体上都已经垮塌了。但是它们的一些个别见解还为后世所采取而流传,好比庞大的建筑物已经遭到破坏,住不得人也唬不得人了,而构成的一些木石砖瓦仍然不失为可利用的材料,往往整个理论系统所剩下来的有价值的东西只是一些片段思想”。

【参看】 胡晓明《陈寅恪与钱钟书:一个隐含的诗学范式之争》(载《华东师范大学学报》1998年第1期),该文认为“陈寅恪与钱钟书代表着本世纪最重要的两大诗学范式”,前者“开创了一种以诗证史、以史解诗的学术方法,代表了古代的一个主流传统,即知人论世、比兴说诗的传统在现代新的复苏”;后者“开辟了一种以语言学、心理学、哲学和艺术学配合以说诗的学术方法,代表了古代的另一个传统,即修辞、评点、谭艺的传统与西方新学的融合”。

钱氏说过:“大抵学问是荒江野老屋中二三素心人商量培养之事,朝市之显学必成俗学。”“生平寒士,冷板凳命运,一遇吹擂就如坐针毡。”

5.好读书,不求甚解。对于那些不以做学问为职业的人(用鲁迅先生的话说就是“嗜好的读书”,以区别“职业的读书”,见1927年7月16日在广州知用中学的讲演《读书杂谈》)来说,陶渊明的这种读书方法颇值得借鉴。不过,要注意的是,这种“休闲”式的读书,并不是毫无用心,陶渊明接下去还有两句话:“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见《五柳先生传》)所谓会意的内含是非常丰富多彩的,能够达到这种读书境界的人,也可以说是人生一大快事。鲁迅先生说得好:“嗜好的读书,该如爱打牌一样,天天打,夜夜打,有时被公安局捉去了,放出来之后还是打。诸君要知道打牌的人的目的并不在赢钱,而在有趣。”(出处同上)陶渊明的读书与他的生活态度相关,他欣赏的生活是“五六月中,北窗下卧,遇凉风暂至,自谓是羲皇上人。”(《与子俨等疏》)今天,许多人都活得很累,很需要陶渊明式的读书休闲。当然,以休闲的态度读典籍与以休闲的态度读时尚读物还是有所区别的。我们并不反对时尚阅读或快餐文化,我们想强调的是,人们应该在经典阅读与时尚阅读之间寻求某种平衡,避免 7 让长期的快餐文化弄得自己思想迟钝,感觉“肥胖”。

6.通过书目提要,有计划的读书。这里我向大家推荐两本目录书,对于阅读中国传统 文化典籍很有帮助。一本是《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以前中华书局有繁体影印本,1997年又出版了简体横排整理本。这本书可以结合余嘉锡先生的《四库提要辨证》来读。晚清张之洞在《輶軒语》中指出:“今为诸生指一良师,将《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读一过,即略知学问门径矣。”另一本是《书目答问补正》,张之洞就任四川学政时所作,试图解决当时好学青年“应读何书?书以何本为善?”的问题,初刊于光绪二年(1876),1929年范希曾补正。这本书再版重印过几十次。鲁迅先生对这个书目也比较肯定,鲁迅批评胡适的《一个最低限度的国学书目》以及梁启超的《国学入门书要目及其读法》等书目没有什么用处,如果要弄旧学,“倒不如姑且靠着张之洞的《书目答问》去摸门径去。”(见《鲁迅全集》第三卷《而已集•读书杂谈》)。

期待大家有一个切实可行的三年或五年甚至更长时间的读书计划。

第三篇:大学英语 背诵

大学英语四级考试易考背诵范文

(二)绚丽社会类

Topic 1:Food Safety

Directions:For this part, you are allowed 30 minutes to write a short essay entitled Food Safety.You should write at least 120 words following the outline given below:

1. 最近常有食品安全问题出现

2. 食品安全问题的危害性

3. 如何解决该问题

写作要点:

本文就食品安全问题进行论述。根据提纲,第一段简要介绍食品安全这一热点问题;

第二段说明食品安全问题的危害性,注意条理清晰;第三段阐明个人对于解决该问题的措施,考生可从企业、政府监管部门、媒体、大学生自身等方面进行考虑。

临阵背诵:

Food Safety

Due to the milk produced by Sanlu Company, many infants were suffering from kidney stone, and some even died.This case, however, is only one example of the latest food safety problem.In the near past, KFC food was found to be tainted by tonyred, a dangerous chemical that could cause cancers.Foodwill result in not only direct health problems, but also other indirect consequences.On the one hand, when a product is discovered to be contaminated, people will haveon a large scale.On the other hand, take Sanlu scandal for instance, when the scandal was brought into the daylight, the company only reaped its bankruptcy, which can affect social stability due to unemployment brought by it.In order to counter food safety problems, corporate leaders should attach importance to short-term profit through adulteration and other unlawful means.Meanwhile, the government should also perfect its supervision procedures and increase financing for food testing.抢分亮点:

1.tainted: 变质的,受污染的2.contamination: 污染,注意用词的多样性,避免重复。

3.lingering fearing: 逗留不去的恐惧

4.bring into the daylight: 曝光(亮点短语)

5.attach important to: 重视(高分短语)

句型拓展:

1.due to“由于”animal species have already been destroyed.由于人口激增和竭泽而渔的捕猎方式,许多物种已被灭绝。

2.on a large scale“大规模地”:The trouble with this solution is that it can not be practiced 这种方法的问题在于无法大规模地进行实践。

3.take…for instance“以……为例”…以宣传工作为例,…

第四篇:国学大师谈背诵的妙处

专家谈背诵妙处

(2009-03-05 14:44:44)转载 标签:

经典学习杂谈

专家谈背诵妙处

1、背诵打造真正的语言实力

古人读书,非常重视背诵。不过,时至今日,背诵却备受争议。反对者以为背诵会戕害性灵、拘

系思考,是落伍愚笨的教学法;也认为中文程度江河日下、教育水准日渐低落与背诵有莫大关

系。因此,摒弃背诵的呼声此起彼落,响彻云霄。背诵真的会毒害人吗?不妨听听以下的专家学 者的意见吧。

著名文艺理论家、美学家、教育家朱光潜先生在《从我怎样学国文说起》中说:“私塾的读

书程序是先背诵后理解。在‘开讲’时,我能了解的很少,可是熟读成诵,主句一句地在舌头上滚

将下去,还拉一点腔调,在儿童时却是一件乐事。我现在所记得的书,大半还是儿时背诵过的,当时虽不甚了了,现在回忆起来,不断地有新领悟,其中意味,确是深长。”

为文尝倡“尽芟枝节,少说废话”,文笔简洁圆融、幽默隽永的文学大师、新月派骁将梁实

秋先生在《岂有文章惊海内》中说:“我在学校上国文课,老师要我们读古文,大部分选自《古

文观止》、《古文释义》,讲解之后要我们背诵默写。这教学法好像很笨,但无形中使我们认识

了中文文法的要义,体会摅词练句的奥妙。”

世界语言巨擘、对中国文化有深入认识的汉学家,瑞典的高本汗先生说:“中国学生即使在

低年级里,必须背诵几种大部的经典,并须熟记历代名家所作几百篇的文章和几百首的诗歌。这

种学习的课程,采用了已经二千年,养成大家于古代文书具有特别的熟悉;结果,对古代的历史

和文学,又发生了一种崇视敬爱的心理;这种实在是中国人的特色。这种聚集成功的大资产,以

供中国著作家任意的使用,在文辞的修饰上,自然能得到有效的结果。”由高本汉先生这番话,得知中国教学讲求背诵,产生的效果是:加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敬爱,亦提高运用文字的 能力。

著名语言学家、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叶蜚声先生,他在接受澳门大学学生访问时说:“学习

语言必须多读、多讲、多背诵。„„中文、英文或是其他语言,我都喜欢背诵,因为背诵是帮助

融汇贯通的方法之一。”

可见背诵并不是愚笨的教学法,相反的有助于学生认识语法规律、掌握遣词造句的诀窍,背

诵得当还是一件乐事呢。出身于台湾大学外文系,获夏志清教授推崇为当代短篇小说家中的奇

才,著名小说家白先勇先生在《我的国文老师》中说:“如果我现在要教孩子的话,也要他念这

些古书(《史记》、《汉书》),暑假时也盯着他背古文、背诗词,我觉得这几千年的文化遗

产,非常可贵。我认为念中国诗词,真是人生的一大享受。„„中国诗词里极度的精纯性,对于

文字的节奏、音乐性和灵敏度,都是很好的基础。我觉得我们应该鼓励背书,多背古文、多背 诗

词,这对于文字表现是一种最好的训练。”

学养深厚、笔融文白的香港大学中文系教授陈耀南博士在《谈背诵》中说:“背书,就如练

字、练拳、练舞,熟能生巧。巧必由烂熟而出。好文章背诵得多,灵巧的修辞、畅达的造句、铿

锵的声韵、周密的谋篇,口诵心维,不知不觉,变成自己能力的一部分。加上泛观博览,深思精

研,将古人的感受,比照当今的情境,印证永恒的人性人情,于是自己的文学艺术境界,又可层 楼更上。”

台湾中兴大学中文系教授杜松柏先生在《功夫全从背诵来》一文中指出:“一方面熟能生

巧,由背诵烂熟之中得到法则;一方面由有之而化之,书背熟了,辞汇自然有了,成语也蕴藏一

一点化,则能自成格调,不落前人窠臼,神而明之,便能达难达之情的地步了。„„看来字词安

顿的工夫,亦在背诵了。”

由上述几位学者的话,足见背诵是学习语言文字的好方法,它使语言文字清通畅达、灵巧铿

锵。任教于香港大学心理系的李永贤博士在《语言心理学与语文教学》一文中指出:“背诵文学

作品,特别是文言文或较艰深的作品,有益无害。实验证明,倘能背诵,理解也不差,当时不理

解,日后会逐渐理解。”李博士从语言理学的角度指出“能背诵,理解也不差”,正好打破背诵

拘系思考的论调。“当时不理解,日后会逐渐理解”,也正与朱光潜先生所说的“当时虽不甚了

了,现在回忆起来,不断地有新领悟”不谋而合。可见经过背诵的一事一物总会贮藏于心中,在

适当时候发挥应有的作用。

美国著名大众演说家简理机先生(D·CARNEGNE)说:“好好发展我们的记忆力

吧。一般人只用了百分之几。背诵好文章越多,你的记性愈好。”记性好,对做学问、创事业有

利无害,而背诵能锻炼记忆,又焉能不背诵呢?怎样背诵才恰当呢?自誉为“两脚踏东西方文

化、一心评宇宙文章”的林语堂博士,就给了我们一个非常好的答案。他在《英文学习法》中

说:“背诵法有活法与死法之别,鹦鹉能言的背法是无认识而无用的。正当的背诵应与体会同为

一事,再闭书再体会、再尝试,这是正当的背诵方法。”这位幽默大师说的虽然是英语的背诵方

法,但同样适用于中文的背诵。总而言之,各专家学者的精思卓见,让人对背诵有正确而深入的

了解,也好让反对背诵者,能深切反思。(摘录自国文天地一九九六年四月号)

2、学习英语的唯一正轨,不出仿效与热诵。仿效即整句的仿效,热诵则仿效之后必回环练习,必

须脱口而出而后已。

--林语堂 语言大师

3、在没有语言环境的情况下,必须下艰苦的功夫。我一向主张要“背”。不仅儿童,成人更加要

背。且看郑板桥在《自叙》中所说:“人咸谓板桥读书善记,不只非善记,乃善诵耳。板桥每读

一书,必千万遍。舟中,马上,被底,或当食忘匕著,或对客不听其语,并自忘其所语,皆记书

默诵也。书有弗记者乎?”一代大师尚且如此,何况我辈凡人,更何况他背的大概不是外语。

--英语专家 陈琳

4、诵读和背诵,对于语感的发展是很有好处的。很多老知识分子,语文学得好,就是因为他在学

语文的时候,养成了朗读和背诵的习惯,那么他在学英语的时候,就把这个方法迁移到英语的学习中来了,就取得了成功。

--青岛海洋大学外国学院院长 杨自俭

5、语言的习惯是由模仿逐步养成的。而要模仿,就必须熟读和背诵,不然模仿无从谈起。背诵是

中国人学习的传统方法,我至今认为依然十分有效。

--著名英语教学专家 胡春洞

6、华东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教授张维 我学英语,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过去的“死记硬

背”,这是学语言根本离不开的方法。学语言有一个从“死”到“活”的过程,“死”的东西多

了,熟能生巧,慢慢就会“活”。死记硬背到一定程度,便会“死”去“活”来。所谓“死”就

是原始的语言积累,创建个人的语料库,语料丰富了,一旦掌握了运用技巧,就能随意提取,运

用自如,“死”的语言材料变“活”起来了.--华东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教授 张维

7、一个是清晨7时前就起床,到大操场是朗诵英文读本,一遍又一遍,直到背得烂熟为止。一个

是 默记,在午饭和晚饭的时候,带着英文单字卡片,正面是英文,背面是汉文,天天默记。久而

久之,就和英文单字认识了。像交朋友一样,初见面时,是陌生的,经过多次在一起,就混熟 了。一天记十 几个词,不到半年时间,就记得几百个单词了。我虽然学的是自然科学,但我也爱

好英文文学,特别是英文诗。我花了半年的时间,在耶鲁大学图书馆,遍阅了英国古典文学和现

代文学。这对我提高英文水平,是有帮助的。

--著名英语教学专家 高士其

8、有个学员,从高一开始背《新概念英语》第三册,背到高三就背完了。高考考进了北大。进入

北大后,他本想不再继续背了。但当他的同学听他背诵的时候,无不露出了羡慕的眼光,于是,由于这种虚荣心的驱使,他就开始继续背第四册,把第三、四册都背得滚瓜烂熟,他熟到什么地

步呢,有人把其中任何一句说出来,他就能把上一句和下一句连接上,而且语音和磁带录音一样

标准,因为他是模仿着磁带来背的。后来他考入了美国Duke大学,他给国内的英文老师写信,老

师不敢回,因为老师对他的英文有畏惧感,他的英文学得太好,只能给他回中文信,并告诉他不

是不会写英文,而是想让他温习温习中文,不要忘记祖国的语言。这位学员到美国第一个星期写

文章,教授把他叫过去说他的文章是剽窃的,因为他的文章写得太好了,教授说:“我20年教书没

有教出写这么漂亮文章学生来。”这个学员说,我没有办法证明我能写出这么优秀的文章,但我告

诉你,我能背108篇文章,而且背得非常熟练,你想不想听。结果,他没有背完两篇,教授就哭了 起来,为什么?因为这个教授想一想自己教了20年了,居然一篇文章也没有背过,而一个中国学

生竟背诵了这么多精美的文章,所以很难过„„

--新东方演讲

林语堂怎样学英语(经典)

林语堂先生(1895-1976),以现代文学家、翻译家和英语通著名,他一生共出版中文集三种,英文著作36种。他从中国人学习英语的实际出发,提出了一系列的英语教学方法和英语学习方法,至今仍然值得我们借鉴。林语堂学英文要诀学习英文要诀:

一、学英文时须学全句,勿专念单字。学时须把全句语法、语音及腔调整个读出来。

二、学时不可以识字为足。识之必然兼用之。凡遇新字,必至少学得该字之一种正确用法。以后见有多种用法,便多记住。

三、识字不可强记。得其句中用法,自然容易记得。

四、读英文时须耳目口手并到。耳闻、目见、口讲、手抄,缺一不可。四者备,字句自然记得。

五、“四到”中以口到为主要。英语便是英国话,如果不肯开口,如何学得说话?

六、口讲必须重叠练习,凡习一字一句必须反复习诵十数次至数十次,到口音纯熟为止。学外国语与学古文同一道理,须以背诵为入门捷径。每谋取一二句背诵之。日久必有大进。

七、口讲练习有二忌。(一)忌怕羞。学者在课堂上怕羞,则他处更无练习机会。(二)忌想分数。一想到分数,便怕说错,怕说错,便开口不得。最后的胜利者,还是不怕羞、不怕错、充分练习的学生。若得教员随时指正,自然可由多错而少错,由少错而纯正,由纯正而流利,甚至由流利而精通。此是先苦后甘之法。

八、读节要精。读音拼写,皆须注意。马马虎虎,糊涂了事,不但英文学不好,任何学问也学不好。

林语堂《英文学习法》摘录

“在听讲写读中,口讲尤为重要。这并非说我们学习英文的目标,只在讲几句英语,而实在是因为方法上应当如此。能看不能讲,只可说是半身不遂的英语。”

“在学习的程序上,为求基础之稳固、习惯之养成、进步之神速、文理之清顺,都得如此。还有几种理由:第一,口讲可多得练习,因为口讲是学习的最轻便的方法。第二,文法对不对,全在习惯。造句子总是慢慢推敲出来,养不成什么习惯。口讲之妙,在使学习的人在不知不觉之间吸收英文的句法,久而久之,自然顺口。到了顺口之时,英文句法已在不知不觉之间学来,比写作时算什么主格宾格强得多了。第三,口讲的话都是自自然然说出来的,少有堆砌奇字、矫揉造作之弊,因为口讲应答之间,不容你刻意求工。试将报章的社论与名人演讲稿一比较,就可以看出这个分别。”

“英文最着重自然清顺,写英文必须这口讲的基础,写出来才读得下去。不然满纸都是字典上找来填上的奇语僻字,用上去一无是处。可以概括的说,英文写作必须以口讲为基础。”

熟悉中国近代历史的人都知道著名的国学大师王国维先生曾在他的《人间词话》中谈到: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

按照王国维先生的论述,如今中国学生学习英语的状态应该还处在第一阶段: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一个尽字,极显人独登高楼却盼不到伊人的凄凉与憔悴。这般心境,何等惆怅!事实上,中国学生对于英语口语的学习是迷茫而困惑的,也是既爱又恨的。爱是因为眼看着口语优秀的同学躲过高考,早早地踏入了名校的门槛,心中不禁泛起阵阵羡慕的涟漪。而回望自己,却还要抱着厚重的语法练习题挑灯夜战。恨是缘于一直以来大家总找不到适合自己的口语练习方法,真是爱语无门啊!那么如何打破英语口语学习的瓶颈,达到众里寻他,内心豁达的境界呢?

这方法说来也简单,只有两个词:一是模仿,二是练习。但是别小看了这四个字,真正坚持做到并且做好的人寥寥无几。

先来说说模仿。提到模仿就要说到两点:一是模仿谁,二是如何模仿。

模仿对象其实很好找。我经常建议我的学生去各大视频网站上看流行美剧,因为欣赏美国电视剧里不仅可以学到最地道的美式发音,还能了解美国的流行文化。《UglyBetty》《GossipGirl》《PrisonBreak》和《Hero》都是很受欢迎的美剧,也是很切实有用的英语学习材料。建议大家在看的时候,不要只关注剧情的发展,而是最好反复看其中一集,在其中找一个你最喜欢的人物,着重模仿他的发音和语调,一定要熟练到他说完上句你就能接下句的地步。同时还要在手边放个笔记本,记下来你觉得说得很地道但中国人不常说的词汇和语句。举个例子,老外在说A比B强的时候,可能不说AisbetterthanB,而是说AbeatsB,例如Havingthenewspaperdeliveredtoyourplacebeatshavingtogooutandbuyone,right?再比如,他们说一件事情很单调烦人,也许不说sthisboring,而说sthisadrag.英语学习:所以如果你想和外国人进行比较地道的对话,像这样比较痞的词汇会为你增色不少啊。你千万不要以为他们登不了大雅之堂,正相反,这些英文里的俚语在雅思口语考试的时候是绝对的高分内容哦!

模仿看起来简单,但是必须要配以持之以恒的练习才会更有效果。那么对于那些想要参加各大高校提前招生考试的学生来说,如何在这近一年的时间里进行行之有效的练习呢?我的建议是:练习口语不一定非要有语伴,自己练习,一样有收获。

我在最初学习英语口语的时候就没有陪练,虽然随着交际圈的扩大,我有越来越多的外国朋友陪我聊天,但是我自学时掌握的语言技巧为我后来能够自如的谈话奠定了必不可少的基础。学生可以定期阅读适合自己英语水平的英文报刊,比《21stCenturyNewspaper》上面的opinion一版就是很好的英语学习的平台。学生可以先挡住TOPIC下面正反两方的观点,自己充当辩论手,说出对于这个话题的意见,然后再精读原文,记下其中的精彩短语和常用表达法,随着练习次数的增多,大家的积累一定会让你们自己惊讶和惊喜的!报刊上的话题一般都取自时下最热门的事件,这正好契合了各大高校招生或者大公司面试的出题规律,所以同学们不仅可以通过阅读报纸扩充词汇量,还能以此扩大知识面,增强对时事的辩证思考力,培养在较短的时间内快速组织语言的技能。

英语口语学习的办法有千千万万,最重要的还是两个字:坚持。我相信那些能够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并且坚持不懈地练习下去的同学是一定能够跨越口一样学习的第一第二境界,享受到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畅快与豁达。

国学大师季羡林指出学习英语的方法

季老先生在医院住院的时候,有个年轻护士常为学习英语发愁。她想,季羡林才高八斗,精通各国文字,就到病房请教季老:用什么办法快速提高英语水平?报刊上刊登的英语速成广告可信不可信? 季老笑笑,向她推荐了一句名联: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他说,学好英语记住两个字——勤奋。速成也快,速忘也快,成就事业要勤奋、刻苦,别无他途。这一番话,给了这位护士和她的战友们很大的启发。

鸿铭,精通九国的语言文化,国学造诣极深,曾获赠博士学位达13个之多。他的思想影响跨越20世纪的东西方,是一位学贯中西、文理兼通的学者,又是近代中学西渐史上的先驱人物。

辜鸿铭10岁时就随他的义父——英人布朗踏上苏格兰的土地,被送到当地一所著名的中学,受极严格的英国文学训练。课余的时间,布朗就亲自教辜鸿铭学习德文。布朗的教法略异于西方的传统倒像是中国的私塾。他要求辜鸿铭随他一起背诵歌德的长诗《浮士德》。布朗告诉辜鸿铭:“在西方有神人,却极少有圣人。神人生而知之,圣人学而知之。西方只有歌德是文圣,毛奇是武圣。要想把德文学好,就必须背熟歌德的名著《浮士德》。”他总是比比划划地边表演边朗诵,要求辜鸿铭模仿着他的动作背诵始终说说笑笑,轻松有趣。辜鸿铭极想知道《浮士德》书里讲的是什么,但布朗坚持不肯逐字逐句地讲解。他说:“只求你读得熟,并不求你听得懂。听懂再背,心就乱了,反倒背不熟了。等你把《浮士德》倒背如流之时我再讲给你听吧!”半年多的工夫辜鸿铭稀里胡涂地把一部《浮士德》大致背了下来。

第二年布朗才开始给辜鸿铭讲解《浮士德》。他认为越是晚讲,了解就越深,因为经典著作不同于一般著作任何人也不能够一听就懂。这段时间里辜鸿铭并没有停顿对《浮士德》的记诵,已经可谓“倒背如流”了。

学完《浮士德》,辜鸿铭开始学“莎士比亚”的戏剧。布朗为辜鸿铭定下了半月学一部戏剧的计划。八个月之后,见辜鸿铭记诵领会奇快,计划又改为半月学三部。这样大约不到一年,辜鸿铭已经把“莎士比亚”的37部戏剧都记熟了。

布朗认为辜鸿铭的英文和德文水准已经超过了一般大学毕业的文学士,将来足可运用自如了。但辜鸿铭只学了诗和戏剧,尚未正式涉及散文。布朗安排辜鸿铭读卡莱尔的历史名著《法国革命》。辜鸿铭此次基本转入自学,自己慢慢读慢慢背,遇有不懂的词句再去请教别人。但只读了三天,辜鸿铭就哭了起来。布朗吃惊地问“怎样了?”辜鸿铭回答说:“散文不如戏剧好背。”布朗又问辜鸿铭背诵的进度,发现他每天读三页,于是释然:“你每天读得太多了。背诵散文作品每天半页到一页就够多了。背诵散文同样是求熟不求快,快而不熟则等于没学。”

辜鸿铭所在的中学课业本来是极繁重的,但由于辜鸿铭各科在布朗身边都提前打下了基础,整个学习过程便显得毫不费力。学校的功课既然顺利进行,没事时辜鸿铭便接着记诵卡莱尔的《法国革命》。他越读越有兴致,可是读多了便无法背诵。若按布朗的要求慢慢来,又控制不了自己的好奇心。就这样时快时慢地把卡莱尔的《法国革命》读完了。后来辜鸿铭终于征得义父的同意,可以随便阅读义父布朗家中的藏书了。有许多书,辜鸿铭并没有打算背诵,但也在不经意间“过目成诵” 了。

布朗对养子的寄望极高。他曾告诉辜鸿铭:“我若有你的聪明,甘愿作一个学者,拯救人类;不作一个百万富翁,造福自己。让我告诉你,现在欧洲国家和美国都想侵略中国,但是欧洲各国和美国的学者却多想学习中国。我希望你能够学通中西,就是为了你都担起强化中国,教化欧美的重任,能够给人类指出一条光明的大道,让人能过上真正是人的生活!”

依照布朗的计划辜鸿铭应该先在英国学文、史、哲学及社会学,然后再到德国学习科学。学成之后才可以回中国修习传统文化。布朗当初确实没有看错,辜鸿铭十四岁时,学术造诣就已经非一般人所能比。他只用了短短四年的时间,不仅初步完成了布朗拟定的家庭教学计划,而且基本上修完了所在中学的各门主要课程。布朗不禁暗自为养子的聪明而感到骄傲。辜鸿铭在学校里初步掌握了拉丁文和希腊文,其他课程的成绩也都很出色,已经可以申请毕业了。

大约在1872年春季,辜鸿铭正式入爱丁堡大学就读。辜鸿铭在爱丁堡大学的专修科为英国文学,同时兼修拉丁文、希腊文时又不知暗自哭了多少次。他立志遍读爱丁堡大学图书馆所藏希腊、拉丁文的文、史、哲名著。刚开始时,读多少页便背诵多少页,还没觉出什么困难;后来随着阅读量的逐渐增大,渐渐感到吃不消了。他要自己坚持,再坚持,一定要一路背诵下去。辜鸿铭晚年忆及此事时曾说:“说也奇怪,一通百通,像一条机器线,一拉开到头。”

到后来,不仅希腊、拉丁文,即如法、俄、意各国的语言、文学,辜鸿铭也能做到一学就会,触类旁通。据说辜鸿铭回国后,除本国语言外,尚能操九种文字与人交流,则其基础主要是在爱丁堡大学读书时打下的。

《论语·季氏》有云:“生而知之才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兽而学之,又其次也。困兽而不学,民斯为下矣。”至于“困”字的意思,旧注谓“有所不通”,钱穆先生解作“经历困境”,辜鸿铭则自谓“吃不消”。他晚年曾对人说:“其实我读书时主要的还是坚持„困兽而学之‟的方法。久而久之不难掌握学习艺术,达到„不亦说乎‟的境地。旁人只看见我学习得多,学习得快,他们不知道我是用眼泪换来的!有些人认为记忆好坏是天生的,不错,人的记忆力确实有优劣之分,但是认为记忆力不能增加是错误的。人心愈用而愈灵堂!”辜鸿铭忆起读书时的往事,不禁慨叹道:“困兽而不学,民斯为下矣!”(兆文钧《辜鸿铭先生对我讲述的往事》)则当时人们多认为辜鸿铭的博学在于他的天赋聪明,辜鸿铭自己是不承认的。

1877年4月,辜鸿铭以优秀的成绩通过了所有相关科目的考试,在英国文学方面的学位考试中又表现非凡,顺利获得了爱丁堡大学文学硕士学位。这一年辜鸿铭仅20岁。

辜鸿铭自莱比锡大学毕业后,又赴巴黎短期进修法文。布朗又为辜鸿铭联系入巴黎大学,意在让他学一些法学笔政治学。其实当时辜鸿铭只22岁即已遍学科学、文学、哲学,并熟谙各国语言,造诣确非一般中国留学学生可比。辜鸿铭以极快的速度读完了巴黎大学整学期的讲义和参考书,除偶尔去学校上点感兴趣的课以外,辜鸿铭每天都抽一点时间教他的女房东学希腊文。从刚开始教他学希腊文字母那天起,辜鸿铭就教她背诵几句《伊利亚特》。他的女房东笑着说:“你的教法真新鲜,没听说过。”于是,辜鸿铭就把布朗教自己背诵《浮士德》和莎翁戏剧的经过讲给她听。她说:“好,我就这样学下去。”辜鸿铭说:“等你背熟一本,你就要背两本,拦都拦不住。”

辜鸿铭的女房东常常拿着《伊利亚特》来到他的房间,把学过的诗句背给他听,请求他的指点。辜鸿铭的教法果然有效,他的女房东在希腊文方面进展神速。许多客人见辜鸿铭教她学希腊文的方法与众不同,都大为惊讶。

辜鸿铭后来曾对晚清直隶布政使凌福彭说:“学英文最好像英国人教孩子一样的学,他们从小都学会背诵儿歌,稍大一点就教背诗背圣经,像中国人教孩子背四书五经一样。”从辜鸿铭教他的女房东学希腊国土受希腊纯正的启蒙教育一般。此法乍看强度大,难度亦大,其实则不然。若由字母而单词再简单拼句,则学习者在心理上就产生学外国语言的隔腊情绪了。辜鸿铭还依此法教会了他的女房东简易的拉丁文,也不过三两个月的工夫而已。

辜鸿铭深厚的西方素养极得益于童年背诵《浮士德》、《莎士比亚》的经历。他后来在北京大学教英诗时,有学生向他请教掌握西方的妙法,他答曰:“先背熟一部名家著作做根基。”辜鸿铭曾说:“今人读英文十年,开目仅能阅报,伸纸仅能修函,皆由幼年读一猫一狗之式教科书,是以终其身只有小成。”他主张“中国私塾教授法,以开蒙未久,即读四书五经,尤须背诵如流水也。”

我最近在玩新浪微博,很酷、很新潮。

第五篇:11月“国学经典”背诵活动总结

大忠桥镇中心小学

11月“国学经典”背诵活动总结

为了传播民族精神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培养小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审美情趣,加强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我校于2016年11月24日下午组织学生进行了以“背诵中华经典,弘扬国学文化”的背诵活动,现将活动情况总结如下:

学校及时制定活动方案、评分标准,确立大赛评委、记分员,并督促各中队在班内选拔参赛选手。此次背诵活动,组织有序,准备充分,涉及国学经典50篇,参赛者们精神饱满,背诵时形式多样、动作丰富,富有感染力。在选手背诵期间,台下也有学生小声跟读,现场气氛热烈。经过激烈的竞争,在评委们公正、公平的裁判下,二(1)班、三(2)班、五(2)班在比赛中表现出色。其余班级在此次大赛中也取得了不斐的成绩。

通过此次中华诗文背诵活动,深化了学校文化建设,促进了师生共同成长;有利于推动建设“经典文化进校园”的进程,引领和促进师生回归传统文化、建设精神家园,使阅读经典成为师生自然的生活状态,加深师生文化底蕴发挥积极的作用。

国学经典是民族精神的源头,中华文化的瑰宝,千古传承记录着民族基因中的最高智慧,是民族先哲对后世子孙的谆谆教诲,承载着圣贤伟大的光辉思想。我们坚信背诵活动将会让师生们的生活变得更加美好,也会让学校成为师生们共同的乐园。

大忠桥镇中心小学 2016年11月24日

下载国学典籍双语背诵1 大学word格式文档
下载国学典籍双语背诵1 大学.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国学经典背诵诗词doc5篇

    国学经典背诵诗词第一级:(100篇) 《诗经》10首 《周南·关雎》《周南·桃夭》《邶风·静女》《邶风·柏舟》《王风·君子于役》《魏风·硕鼠》《魏风·伐檀》《秦风·蒹葭》《......

    中国传统文化的根源性典籍-国学,练习,答案(合集)

    中国传统文化的根源性典籍 一、单选题 1、我国从什么时候开始有了文字A、尧舜禹时期B、商周时期C、春秋时期D、战国时期 正确答案:B 2、“得意要忘象、得意要忘言”的思想是......

    国学经典背诵B级诗词50篇

    经典背诵B级诗词50篇(红色是C级30篇) 1.《诗经·周南·关雎》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

    中英文双语背诵秋的描写(推荐五篇)

    1) It was a summer afternoon. The clear blue sky was dotted with fluttering larks. The wind was still, as if it listened to their gentle singing. From the shini......

    国学教育教案 大学

    (推荐)国学教育教案设计 《大学》教学设计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一、教学目标: 1.理解真正的格物致知的精神。 2.培养"格物致知"精神,从实践中探求真知。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

    大学双语科普试点工作总结

    为探索具有民族特色的推进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科普工作的有效手段,全面贯彻落实《全民科学素质纲要》和《少数民族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我校应国家民委和中国科协联合依托......

    大学双语教学的利弊

    大学双语教学的利弊 在本文中,概要介绍了双语教学在我国的现状,讨论了双语教学的利弊得失,并阐明了我们的观点。双语教学只是一种辅助手段,大面积实施弊大于利,不宜过于夸大和推......

    大学课余背诵英语演讲稿节选

    1. Gettysburg Address Abraham Lincoln Four score and seven years ago our fathers brought forth upon this continent a new nation, conceived in liberty, and dedi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