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教师心理健康问题及自我维护的探究
教师心理健康问题及自我维护的探究
韩晓霞
摘要:维护教师心理健康,扩展教师的生命张力,发挥教师的正能量去影响学生,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新时代的教师要积极维护心理健康,达到心理平衡必须做到:端正认知、树立正确的自我概念;认清自我、悦纳自我;转变角色、学会换位思考;以开放、接纳的心态,正视失败;能正确地看待自己和别人;学会取舍,学会倾诉,合理宣泄,学会运动等。教师要改变不合理信念,修正理想中的我;教师要认识自我,实现自我,最终超越自我,并成为终生学习者!教师要学会自我减压,管理自己的情绪,突破教育的高原期与职业倦怠期,实现教师的第二次发展。所以教师更需要学习一些心理学方面的知识,如“合理情绪疗法”,“阳性强化法”,“放松疗法”,“积极的心理暗示”等方法,阅读《零极限》、《让心灵充满力量》等身、心、灵修炼方面的书籍,通过改变自己对事物的看法、想法、信念来塑造阳光心态。通过心理学的知识促进和谐自我的发展,教师要学会清理自己,清理定式,清理负面的东西,学会放下,让心灵飞扬!所以塑造和谐心理才能铸就和谐人生,成就最美好的教师!
关键词:自我调适心理维护和谐人生
一、教师心理健康发展的前瞻性
教师的身心健康,有利于个人的成长与发展,有利于学生的心理健康、学业成就和人格发展,也有利于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因此,教师的人格、心理健康水准,从某种程度上说比他的专业知识水平更重要。只有心理健康的教师,才能培养出心理健康的学生,维护教师心理健康对于培养合格人才,促进教育和谐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教师心理维护的有效策略
自我维护心理健康的能力包括很多,如角色调整的能力,从职业中获得满足和乐趣的能力,免于患上强迫,抑郁、焦虑的能力,正确看待得失的能力。教师可以采取以下诸多方面的策略维护自己的心理。
1.端正认知,树立正确的自我概念。真正的减压必须要改变自己的认知,让自己从心里真正“放得下”。自我概念是个人心目中对自己的印象,是否健康、积极、乐观、自信、宽容等一系列对自己身体、1
能力、性格、态度、思想等方面的认识。教师要正确认识自己,客观评价自己,合理要求自己,了解并愉悦地接受自己的优点和缺点,摒弃“完美主义”,对世事中的人和事能处之泰然,达到圆满的状态,这种心态对保持心理健康是非常有利的。
2.认清自我,悦纳自我。认清自我,就是要有一个清醒的自我意识,能够正确地评价自我,辩证地看待自身的优缺点。学会从周围的世界中提取有关自我的真实反馈。悦纳自我也就是既承认自己的优点,又接纳自己的缺点;既能承受自己的成功,也能接受自己的失败。
3.转变角色,学会换位思考。角色学习是预防焦虑的途径之一。当多种角色发生冲突时,当教师已分不清自己是谁的时候,焦虑就容易产生。事实上,教师适应职业生涯的主要问题就是学会扮演好合适的角色,在工作和生活中学会转换角色,通过职业角色学习,可以减轻或消除教学情境的这些不确定因素,角色学习也就帮助教师消除或降低了教学中可能会产生的焦虑。
4.人际交往也是消除自卑心理的有效途径。自卑感的人往往缺乏人际交往,缺乏情感交流,缺乏社会支持。人际交往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条件。人际交往不取决于交往的数量,而取决于交往的水平。许多调查研究表明,教师在人际交往方面存在一些问题,或是交往面窄,或是交往数量有限。
5.以开放、接纳的心态,正视失败。教师对失败的看法是自我维护心理健康能力的中心因素,而且能减少压力和焦虑的来源,更有利于自身的心理健康,他从实际工作中建立起来的安全感不会受到影响,事实上,正是因为他能接受这些失败,并从中总结经验,才有如此大的心理能量来勇敢面对失败。
6.合理宣泄不良情绪。如果不良情绪积蓄过多,得不到适当的宣泄,容易造成心身的紧张状态。这种紧张持续时间过长,还可能造成心身疾病。因此,教师也应该选择合适的时候、合理的方式宣泄自己的情绪。情绪的宣泄可以从“身”、“心”两个方面着手。“心”方面如在适当的环境下放声大哭或大笑,对亲近和信任的朋友或亲人倾诉衷肠,给自己写信或写日记。“身”方面如剧烈的体力劳动,纵
情高歌,逛逛街,买点自己喜欢的东西等等。还可以出门旅游,从大自然中使自己的情操得到陶冶。
7.在体育锻炼中增强心理能量。生理健康与心理健康之间相辅相陈,身体健康能促进心理健康,因此,坚持体育锻炼,增强体质,预防生理疾病也是维护心理健康的好方法。不过,教师在体育锻炼时应注意量的问题,不要适得其反,因疲劳而影响了正常的工作和学习。
四、心理学与和谐自我的发展
教师心理健康水平与受教育的程度正比,积极的参加继续教育是教师维护自身心理健康的一项重要措施。教师不断地接受新知识,开拓自己的视野,也能使自己站在更高的角度看问题,以更平和的心态对待生活和工作中不尽人意之处,更少地体验到焦虑和挫折,对维护心理健康有重要意义。
作为一名教师,我不断地提高自身修养,学习心理学方面的专业知识,让它成为我人生路上的指明灯。学心理学我是最大的获益人,我从中获益了„„
(一)<合理情绪疗法>在生活中的应用。
在我们的认知中,存在一些不合理的信念与错误推理,比如:(1)做事容易主观臆断,(2)过度概括化(以偏概全)(3)夸大和缩小(缺点夸大),(4)过分追求个性化;(5)贴标签与错误标签(我不如人)(6)极端思维(绝对化要求,非黑即白的状态),这些不合理的信念往往导致不合理的行为,我们要努力使理想自我的内容符合现实自我所能作出努力的程度,同时还要改变思维方式中某些不合理的信念,这实际就是一种认知改变的过程。合理情绪疗法主要观点是:强调不良情绪和不良行为并非由外部诱发事件本身所引起,而是由于个体对于这些事件的评价和看法而造成的。古希腊有一句名言:人不是被事情本身所困扰,而是被其对事情的看法所困扰。同样的一件事由于不同的信念就会出现不同的情绪反应和行为结果。生活中成人也有许多不合理的信念:绝对化要求,过分概括化,糟糕之级等,“像你希望别人如何对待你那样去对待别人”这是一种理性观念,如果说:“我对别人好,别人就一定要对我好。“我必须要成功”,与“必须和应该、一定”这些词联系在一起,就是一种绝对化要求,也
是一个人追求完美的表现!其实“存在的就是完美的,完美主义是不存在的”。在尼采的哲学观中也认为:存在的就是合理的。当我们看淡、看远、看透一些东西时,我们的心会变得轻盈起来。“自己的人生失去了意义”,“自己没有幸福可言了”这是一种糟糕之极的想法,从而让人陷入情绪困扰之中。过分概括化是一种以偏概全的不合理的思维方式,比如一次失败后就认为自己“一无是处,毫无价值”对待朋友时看到有一点缺点就全盘否定了,认为不值得交往。说明我们缺乏包容心。因此我们要不断地与不合理信念进行斗争,先改变错误的认知,才能改善不良情绪,改进自己的行为,促使自己进行内心的自我探索,逐步达到完善人格的终级目的。
(二)汲取生命正能量,才能扩大教师生命的张力。
每个人都是一个巨大的能量体,拥有无穷的宝藏。“正能量”究竟代表着什么呢?宇宙中有正能量与暗能量,我们常说“人体是一个小宇宙”,人的生命里也有正能量与暗能量。感恩、信任、豁达、洒脱、奋进„„这些都是正能量;抱怨、猜疑、妒忌、较劲、虚荣、沮丧„„这些都是暗能量。付之以正,得之以正;付之以暗,得之以暗。
我们知道,每个人的身体都是带有能量的,健康、积极、乐观的人带有正能量,和这样的人交朋友能将正能量传递给你,令你感到那种快乐向上的感觉,让你觉得“活着是件很值得、很舒服、很有趣的事情”。悲观、沮丧、绝望的人正好相反。作为教师要在相互交集中产生更大更强的能量体,通过不断地修行,提升思想境界,摒弃负面能量,让正能量不断扩展、升华!。
(三)让内心强大,让心灵充满力量。
一个人内心的成长很重要,平时大家可以听各种讲座,张怡筠博士的《心灵花园》中的讲座《让心灵充满能量》,《快乐其实很简单》、《幸福其实很简单》等,这些知识会让我们变得睿智,心灵充满力量,从主观上具有把握快乐和幸福的能力。一个外表柔弱的人,积蓄了力量,就会有吃苦耐劳的精神,坚忍不拔的意志。教师要通过不断地修炼,成为内心强大的人,自己撑起一片天,就是遇到了困难也不会自己把自己压倒,世上没有不愿快乐的人,只有不肯快乐的心!
(四)学会清理自己,把心灵倒空。
我认真地学习了《零极限》一书,思想上收获颇丰。由知识教育到智慧教育是一种升华,智慧是一种空盈的状态,只有倒空身体里陈旧的、腐朽的、负面的东西才能补充新鲜的血液,注入生命的活力。原来幸福与快乐的钥匙在自己的手中,看你是不是愿意去清理自己,修正自己,重新激活自己。《灵极限》带给我们的启示有:生命中唯一的选择是清理:清理自己,清理定式,清理所有的记忆,清理共有的负面能量, 清理生活中的垃圾,清理心中不平衡,及时调整自己的思路,入睡前对自己多加肯定,多加原谅。清理会帮我们减少灵魂的负债.只有不断地修正自己,清理了自己,怀有开放的心态全然接纳并相信它。生命每天就有会有不一样的改变!如何清理呢?就是把不好的东西都屏蔽了!人要学会过滤:我们能过滤不好的人和事,过滤你的思想,过滤你的朋友圈,过滤你的缺点,让自己很舒服地呈现在这个精彩的社会中,《定期把自己清为零》与<灵极限>中都讲到倒空的状态来为我们的心灵减负,才能不断填充新的东西!
(五)学会放下,学会取舍,让心灵飞扬。
学会放下----有一种养心方法叫放下,擅画着留白,能给观众留下想象的空间,一个人何时放下了,何时就会获得一身轻松。有一种处世方法叫放弃,学会过滤生活中不无无聊的人和事,不受他们的制约.有一种思维方法叫放飞,有一种表达方法叫放声,有一种观察方法叫放眼,放眼望去,眼前是葱茏一片,满目春色,所以老师要引导孩子走入大自然,去放眼观察,用“我笔写我心”。有一种养生方法叫放怀,公园里的老人每天早上环抱大树,吊嗓子,吐故纳心,释放心中的郁结之气。有一种管理方法叫放手,这一点用在教育孩子身上可能会有用,(六)用音乐洗涤、用文学滋养、提升心理能量。
音乐是生命中的一股清泉,文字是有温度的,文学是有生命的,俞敏洪的演讲《像树一样活着》,在《绝望中寻找希望》让我们感受到一种顽强的生命力,就像一颗小草在悬崖峭壁上钻出来,依然要茁壮成长!他告诉我们,人应该活得坚定而有力量,对未来充满信念和希望。这样的语言会醇化我们的心灵,让身体为之焕然。人就会感到内心某种力量的扩展、提升和牵引。所以我们要有一种仰望的姿态去
迎接生命!困难来了不退缩,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面对内心的恐惧,敢于把自己的脆弱的心撕开再拼接成坚强的心。玫琳凯说:所有的困难都是上帝化了妆的祝福。所有的困难都是为了磨练我们提升们的能力的!
(七)、教师要修炼一颗坚硬与柔软的心。
教师要做到让“坚硬与柔软”完美的结合。“柔软”是最有力量的,江苏洋思中学标语“温柔的人也有铁一般的意志”。“柔软”但不“软弱”,“坚硬”但不“刚硬”。刚硬的东西容易折,该变通的时候要变通。为人处事,要能如水,山不转水转,水不转人转,倘若他人人不转我转,最后走向自在。有一种心理学现象是——柳条反应:形容人的身体能像柳条一样,自由灵活地伸展,受到压力时,能弯曲但不会折断。教师更要有一颗包容心-----包容对方和自己,接受自己的命运,原谅自己的过错,跟生命当中的不幸,疾病等握手言欢,生命的和解与恭顺是高贵的顺从的,大气的姿态。
总之,教师要通过不断地学习,从生活中、书本中汲取生命的正能量,放大自己生命的格局,维护自身的心理健康发展,成就最美好的自己,也成就最美好的学生!
第二篇:教师心理健康与自我维护
教师心理健康与自我维护
新集小学王峰
一、教师心理健康概述
教师保持健康的心理不仅有利于教师自身的生理健康,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而且有利于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而当前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却不容乐观。
(一)教师心理健康的重要意义
1.有利于生理健康
心理健康与生理健康关系极为密切。一方面,一个人的生理健康水平会影响心理健康水平。人的躯体性疾病、生理缺陷会给人的心理特点和心理状态带来负面影响,使人产生焦虑、忧愁、烦恼、抑郁等不良情绪,影响人的情感、意志、性格,乃至人际关系的和谐。另一方面,心理健康水平也影响生理健康水平。只有健康的心理才能培养健康的身体。例如,乐观、愉快、自信、平和的心态有助于提高人的免疫能力,使人有效地抵抗疾病的侵袭,从而促进身体健康。而心理上的不健康,如长期的过度焦虑、忧虑、烦恼、抑郁、愤怒,会导致生理上的异常或病变,引发心身疾病。心身疾病是心理因素在疾病起因中占较大成份的疾病,或者说是主要由心理―社会因素引起、与情绪有关而呈现身体症状的躯体疾病。人是一个生理和心理紧密结合的有机整体,精神和躯体在同一生命进程中共同起着作用。那些与情绪联系密切、由植物神经系统支配的器官系统更易患这种疾病。
2.有利于工作效率的提高
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较高会使其在智力、情感、意志等方面机能都得到正常发挥,从而有助于提高工作的效率。心理健康的人能客观地评价、自如地应对客观环境,其心理倾向和行为与社会现实的要求之间的关系基本上协调。个体与环境能取得积极的平衡,就能以正确的态度和方法来对待矛盾和处理问题,也能以平和的心态对待生活中的挫折,一般不会因偶尔的失败而丧失信心,其工作和学习效率必然优于心理不健康的人。
3.有利于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
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还不仅仅是个人的事情,它也影响着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教师是学生心目中的重要人物,是学生认同的楷模,在师生日常接触中,最能发挥潜移默化的作用。而且,心理健康的教师能通过教学历程影响学生,使学生的心理也健康发展。
教师心理不健康就不能正确理解学生的行为,更无法巧妙地处理学生问题,轻则影响师生关系,重则可能伤害学生心灵。因此,为了更好地教育学生,教师自己首先必须是心理健康的人。
(二)教师心理健康状况不良的主要表现
从整体上看,教师群体和其他群体一样,其心理健康状况的不良表现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躯体化。主要反映身体不适,包括心血管、胃肠道、呼吸和其他系统的主诉不适,头痛、背痛、肌肉酸痛以及焦虑的其他躯体表现。
2.抑郁。主要表现为心境苦闷、生活兴趣减退,动力缺乏,活力丧失,失望,悲观等以及与抑郁有关的认知和躯体征象。
3.偏执。主要表现为个体有偏执性思维,如敌对、猜疑、妄想、夸大等。
4.人际敏感。主要指某些个人不自在与自卑感,特别是与他人相比时更为突出。在人际交往中表现出自卑感、心神不宁、明显不自在。以及在人际交往中自我意识过强,消极等待等。
5.敌意。主要从思想、感情及行为三个方面来反映敌对的表现。具体的表现包括时常有厌烦的感觉,摔物,喜欢与人争论直到不可控制的脾气爆发等。
6.强迫症状。主要指那些明知没有必要,但又无法摆脱的无意义的思想、冲动和行为。例如强迫性洗涤、强迫性仪式动作等。
7.焦虑。一般指烦躁、坐立不安、神经过敏、紧张等主观焦虑体验以及由此产生的躯体表征,如气促、出汗、尿频、失眠、发抖、惊恐等。
8.恐怖。恐惧的对象包括人、物、事等方面及社交恐怖。
9.精神病。主要有精神分裂症和情感性精神病,心理和行为有非常明显的异常。
第三篇:教师心理健康的自我维护
教师心理健康的自我维护
干我们教师这一行的,很容易产生心理问题,现在虽然是素质教育时代,老师压力也很大,不少老师都有强迫症等心理问题。所以,老师一定要学会自我减压,要使自己的内心世界足够强大。
如下小方法仅供参考:
1、关注所得,而非所失。每个人都有力所不能及的地方,不要老在自己做的不太好的地方较真儿,要接纳自己,相信自己。每天数数自己手中的快乐。
2、多给自己积极的心理暗示。每天开门一件事:早晨起床,照照镜子,我今天气色不错,新的一天又开始了。
3、多和乐观开朗的人接触。情绪是会传染的。
4、在任务到来之前,先做好充分的准备。准备充分了,底气就足了,就自信了。
5、面对学校、其他老师、学生、家长的压力,要对自己说:许多事不必太在乎,随遇而安,顺其自然。
6、多和其他老师、学生交流,敞开胸怀,大大方方地接纳意见,就会不断进步。
7、拥有丰富的业余生活,做些自己有兴趣的事情,作为调节。
8、如遇到压抑、让自己喘不过气的事,要适当宣泄,写写东西,和人聊聊天,甚至大哭一场都行。
9、像沙漏一样生活,人不能在同一时间把所有事情解决,沉下心一件一件做。
10、学学孩子,选择性忽略。盯着悲伤只会让自己很累,盯着生活中美好的事情,生活就会变得很美好。
第四篇:论教师心理健康的自我维护
论教师心理健康的自我维护
摘要:本文认为,教师应重视心理健康的自我维护,并在以下几个方面作出努力:1.形神兼养,注重心理健康;2.修身养性,追求人生价值;3.调理情志,增强心理耐力;4.顺应自然,进行自我调节。
关键词:教师 心理健康 耐挫力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知识经济已见端倪,国力竞争日趋激烈。要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适应21世纪现代化建设需要的社会主义新人,教师应不断提高思想政治素质、业务素质、心理素质。而要提高心理素质,教师必须注重和维护自身的心理健康,这对于维护其身体健康,提高工作效率,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笔者认为,教师应重视心理健康的自我维护,在以下几方面作出努力:
一、形神兼养,注重心理健康
形神兼养即人的形体(身)与精神(心)是结合在一起的,因此,既要保养形体,以促进心理健康,也要保养精神,以促进身体健康。形神兼养是我国古代心理保健的一个基本思想。先秦荀子提出“形具而神生”(《荀子•天论》)之后,汉代的王充、南北朝的范缜,对这一思想都有所继承和发展。医学经典著作《黄帝内经》其《素问•上古天真论》认为,只有“形与神俱”,形体不敝,精神不散,才能“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竭力主张“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劳作”,以保养身体,更重视心理健康,认为“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在学校管理中,将我国古代心理卫生思想赋予新时代的内容,就是教师要维护自身的心理健康,必须正确理解身心关系,注重锻炼身体,更要注重心理健康。身心是统一的整体,二者互相联系、互相影响。人的躯体性疾病、生理缺陷会使人产生焦虑、忧愁、抑郁等不良情绪,影响人的心理。身体状态影响心理活动,同样,心理状态也会影响身体健康。心理经常处于紧张状态,过度焦虑、忧愁、烦恼等会导致生理上的异常或病变。一位现代颇有名望的医学专家说,从现代心身医学的观点看,没有一种病是纯粹身体方面的,也没有一种病是纯粹心理方面的。
心理和生理紧密联系,心理健康是生理和心理互相作用得以正确调节的结果。生理健康有助于心理健康,心理健康是防止身心疾病的重要方面。法国启蒙时期的思想家伏尔泰说过:“生命在于运动”。运动或锻炼,不但可以强壮身体,而且可以健心益智。从生理上来说,有规律的运动,如跑步或打球,能够增强中枢神经系统的反应能力,促进新陈代谢,延缓机体衰老;从心理上来说,适当的运动可以帮助保持心理状态的平衡,减轻心理负荷,增进心理健康。教师要维护自身的心理健康,必须正确理解身心关系,平时,注意增加营养,重视身体保健,加强体育锻炼,调节心身功能,增强体质,促进身体健康。积极参加一些文娱活动,使紧张而有秩序的工作、规律而有节奏的生活与正当而活泼的娱乐相结合。同时,又要注重心理健康, 1
注意发展自己的智力,陶冶高尚的情操,锻炼坚强的意志,塑造健全的人格。自觉运用心理卫生知识,进行自我心理保健、自身调适,提高对社会生活和环境的适应与应变能力,保持心理平衡,不断增进心理健康。
二、修身养性,追求人生价值
修身养性是我国古代德育的重要内容之一,主要指培养高尚的品行,形成良好的性格。我国古代的哲学家和许多医学思想家极重视修身养性。孔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里仁》)。三国时代的学者嵇康曾说养生有五难:“名利不去为一难,喜怒不除为二难,声色不去为三难,滋味不绝为四难,精神虚散为五难。”这就是说,追名逐利,声色利欲,喜怒无常,饱食终日,无所用心,不思进取等,对身心健康极为不利,只有无私无欲而又事业心很强,才有利于一个人的身心健康。
在学校管理中,赋予修身养性以时代特征和内涵,就是要树立远大的理想,培养高尚的品德,形成良好的性格,确立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追求人生价值。人生观是人们心理和行为的最高调节器,是个性倾向性亦即人格的核心,是个人战胜挫折、维护心理健康的思想基础。教师树立了远大的理想,认清人生的意义,懂得人生的本质、目的及其价值,确立科学的人生观,并以它为中心把需要、愿望、理想、目标同行动统一起来,辩证地看问题,才能豁达大度,品格高尚,胸怀开阔,心理健康。反之,则必然会沉湎于身边的琐事,而为无谓的烦恼困扰。心理鄙琐,就会鼠目寸光,庸人自扰,影响心理健康,甚至导致心理疾病。培根说:“经得起各种诱惑和烦恼的考验,才能达到最完美的心灵的健康。”
教师要保持自身心理健康,就要正视客观现实,确立科学的人生观,树立崇高的理想,追求人生价值,加强自我修养,自觉把塑造人格、提高思想道德水准作为心理保健的核心内容。要正视自己所处的客观环境和周围现实,确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正确评价人生价值,坚持正确的人生价值导向,用乐观进取的人生态度看待生活,处理好个人与社会现实之间的关系,正确对待人生道路上的矛盾冲突,正确对待教学实践中的成功与不足之处。走出“自我”的封闭圈,通过劳动创造为社会和他人作出贡献,努力创造和实现人生价值,做一个对社会有益的人,自身感到自豪自重,生活富有活力,即使生活中出现挫折也能正确对待并战胜之,保持人格的完整和心理的平衡,而不至于产生过度的消极感情,影响心理健康。
三、调理情志,增强心理耐力
我国古代不少哲学思想家和医学思想家都很重视调理情志,以促进心身健康。《黄帝内经》早就指出:情志活动过度,是损害身体健康、导致疾病的内因。“悲哀愁忧则心动,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灵枢•口问》)“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故《内经》认为,为了预防疾病,人不仅要调摄形体,讲究生理卫生,以增进身体健康,还必须调理情志,讲究心理卫生,以增进心理健康。在现代学校管理中,调理情志也就是要运用理智和意志的力量控制
情绪,努力消除其有害影响,创造一种良好的心理环境。“笑一笑,十年少;愁一愁,白了头。”这虽带有艺术夸张,但它也道出了一个深刻的道理:情绪可以致病,也可以治病。不良的情绪---愁,可以造成“未老先衰”;良好的情绪---笑,可以导致“返老还童”。情绪对身心健康有重大影响。心理耐力即耐挫力,系指个体遭受挫折时,能摆脱其困扰而免于心理行为失常的能力,亦即经受得住挫折和打击,更好地适应环境的能力。人生逆境十之八九,在人生的道路上出现一些坎坷,遇到一些逆境,碰到一些困难,遭到一些失败,这是难以避免的。挫折是磨砺人意志的硎石。俄国著名物理学家列别捷夫曾形象地指出:“平静的湖面,练不出精悍的水手;安逸的环境造不出时代的伟人。”教师若具有较强的心理耐力,就能遭受挫折仍不失理智,处之泰然,知通达变,不失常态,有控制,转以摆脱挫折情境,变挫折为动力,百折不挠,充满信心地战胜挫折,在学习、工作、生活之路上继续前进,保持心理健康。若缺乏心理耐力,受挫后失常失控,没有目标导向,产生攻击、冷漠、退化等消极的情绪反应,以致影响心理健康。
教师要维护自身的心理健康,就要陶冶情操、锻炼意志,主动自觉调控情绪,增强心理耐力。要经常保持情绪稳定,善于保护积极情绪,转化消极情绪,控制爆发情绪,诱导潜在情绪,培养持久情绪。善于驾驭自己的“感情之舟”,遇事不紧张、不激动、不忧愁,消除心理压力,勿让忧愁伤身体。善用理智控制法、合理释放法、注意转移法、艺术升华法、自我暗示法、自我安慰法等方法,调适不良情绪;注意使用快乐牌的“精神消毒剂”,保持幽默,笑口常开,常以欢乐促健康。若因种种原因已陷入情绪困扰之中,要自觉努力摆脱不良心境,以恢复心理平衡,同时要加强思想意识修养,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增强心理耐力,正确对待并战胜挫折,认真、冷静、客观地分析产生挫折的主客观原因,采用积极的自我防卫方式和心理调控方法,减轻挫折感,尽快摆脱挫折情境,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保持心理健康。
四、顺应自然,进行自我调节
顺应自然是指根据季节变化、物候转移来调节个体的心身活动,以便与自然规律协调一致,促进人的心身健康。顺应自然以养生,是我国古代哲学思想家、医学思想家和养生学家肯定的一条原则。《黄帝内经》认为,为了达到保养心身、促进健康的目的,就应当调理自身的生理与心理活动,以与自然四时之气的消长盛衰、生长收藏、升降沉浮相适应,主张顺应自然以养生。在学校管理中,教师要维护自身的心理健康,就要顺应自然,适时调养,根据季节变化、物候转移调节心身活动,促进身心健康。并掌握和运用心理卫生知识,善于进行自我调节。
1.科学用脑,调适生活节律。
有规律、有节奏的生活,利于教师的心理健康;科学用脑,可使大脑功能大为改善,有益于身体健康。教师要维护自身的心理健康,就要根据四时气候之变化安排生活作息,“饮食有节,起居有常”,才能使人“心安而不惧”,春时“以使志生”,夏时“使志无怒”,秋时'使志安宁“,冬时”使志若伏若匿“。按照生物钟或生活节律妥善安排生活,合理组织教学,讲究工作方法,选择最佳工作心境,使工作、学习、生活紧张而有秩序,规律而有节奏。并且,在工作、生活中心情要舒畅,保持一种平常心,不急不躁,按照预定计划循序渐进。同时,必须科学用脑,自觉讲究用脑卫生和用脑艺术,有效地挖掘自己的智能潜力。特别要注意用脑避免过度疲劳,一定时间后要有短暂的休息,使之动静结合、劳逸相间,让大脑的工作、休息符合生理规律。用脑避免过分单调,在学习、工作时采取”转换法“,变换学习或工作内容,让大脑细胞在工作进程中”轮休“。
2.善于交往,调节人际关系。
人不可能离开社会、离开人群而独立生存。与人交往是个体社会化的必经之路,人际交往具有心理感染、满足精神需要、维护心理健康之功能。教师要维护自身的心理健康,应乐于合群,善于交往,调节人际关系。积极参加学校的各种集体活动,掌握交往技巧,增强与学校领导、教职工、学生的交往,在家庭和社会上敬老爱幼,与亲戚朋友和睦相处,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在人际交往中,要注意交往风度,光明磊落,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竭诚相见。尊重、关心他人,乐于助人。善于沟通感情,交流信息,促进彼此心理相容,进行心理置换,珍惜、发展友谊。注重个性锻炼,特别是在与同事的关系中,要排除嫉妒心理,采用”内省"的方法,调节自己的心理状态,以他人为镜,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并以自我心理上(或观念上)的角色扮演代替现实的角色扮演,从而调节和改善人际关系。
3.正视自己,调节自我意识。自我意识是指人对自己和自己周围关系的一种认识,是影响心理健康的重要心理因素。人对自我的认识能自觉地调节心理需求和相应的行为,符合客观实际的自我意识,有利于个体心理保持正常状态,增进心理健康;反之,则会引起心理和行为失常。教师要维护自身的心理健康,必须实事求是地正确认识、了解自我,客观评价自我,正确认识社会和人生;对来自参照系的各种客观现实反馈信息进行分析、综合和纵向、横向的比较,承认、接受现实的自我,根据社会和时代需要,塑造出理想的自我,完善个性,有效地控制自我的心理和行为,排除内心干扰,自觉接受社会道德的约束;不断超越自我,淡化名利、不怕失败、严己宽人,善于自我调节,变通进取,把自我价值实现的过程与社会价值实现的过程统一起来,在积极为社会和他人作贡献中实现自我价值,更好地迎接未来社会的挑战。此外,教师还应增强意识调节,善用语言调节,善于转移注意,从而保持心理健康。
第五篇: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的自我维护
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的自我维护
青少年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生理心理的发育都不成熟,社会阅历比较浅,面对复杂的社会环境,家庭环境,青少年学生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自我意识和升学就业等方面遇到的各种心理困惑和问题日渐突出,已成为当前整个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作为一名合格的新世纪教师应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而当前中小学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却不容乐观。
中小学教师的心理健康是指教师内部心理状态的平衡及内部心理活动与外部世界的协调。研究者普遍认为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的标准有:能够面对现实、积极乐观,对前途充满信心,心境轻松愉快;具有能够胜任教学工作的认知能力,有独创性;能运用有效合理的方式解决工作、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和挫折;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和活动能力;有健全的人格,人际交往和谐,积极态度多于消极态度。而教师保持健康的心理不仅有利于教师自身的生理健康,有利于提高工作、学习和生活质量,而且有利于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那教师健康的心理如何才能形成,这需要社会共同关注解决,更根本的是需要教师积极的自我维护。作为教师自身,心理健康的维护和增进更主要的还是取决于我们的内因。它需要我们做到:
1、树立理性的自我观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讲,教师这一职业是如今最“开放”的职业。教师的工作得接受许多人的检查和监督——学生、校长、教研员、学生家长、教育行政管理部门,乃至整个社会。并且,教师自己心里也有“一杆秤”,随时随地都在监督着自己的工作,甚至比别人更严格、更苛刻。因此,教师应该树立科学理性的自我概念。自我概念是个人心目中对自己的印象,包括对自己身体、能力、性格、态度、思想等方面的认识。个体只有树立正确而稳定的自我概念,才能正确认识自己,客观评价自己,合理要求自己,了解并愉悦地接受自己的优点和缺点,不给自己设定高不可攀的目标。同时,个体因为对自己更加了解,由己及人,也就能够客观地评价别人,接纳并理解别人的错误和缺点,对世事中的不平、不满、不尽善尽美之处能处之泰然。这种心态对保持心理健康是非常有利的。
2、形成科学的职业观
教师的职业观念,指个人在教师这个职业中所体现出的态度。一个人的自我发展是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体现出来的。教师的价值就是在教育教学中体现的。教师的心理健康只有在教师生活过程中,通过自己与他人的共同努力才能维护与增进。具体应当做到:喜欢教师职业,把教育当成事业来做。那么由担任教师这一职务而发生的许多生活上的困难问题,都会逐步地加以解决和适应。教师虽然工作繁重、生活清苦,但是,如果有高度的事业心和责任感,愿意教书育人、诲人不倦,有了这种心情与心境,那么教师就已经具备了心理健康的基本条件。积极投身教育教学改革。社会要不断进步,就要不断改革,教育更是如此。一位心理健康的教师不仅自己研究课程,改进教学,不断进步,而且接受他人的新方法,不断接受新事物。这样才能永葆激情,才会因成功而快乐。
3、践行终身的学习观
现代社会飞速发展,新的知识层出不穷,要想*在学校学习的十几年就学会人类经历了几千年的知识技能尚不可能,更不用说今天呈几何级增长的新知识。而教师是知识的传播者,是人类知识的代言人,因此,教师不断接受继续教育,学习新的知识,就成为必然之举。教师如果不学习,就跟不上时代的要求,跟不上社会的发展,而青少年的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特别喜爱并能接受新事物,这样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代沟会越来越大,越来越深,学生还有可能会因此而不尊重教师。所以,终身学习也是教师维护自身心理健康的一项重要措施。身为教师,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不断学习和掌握新知识,才能寻求新的发展,也才能真正拥有心理上的安全感。教师不断地接受新知识,开拓自己的视野,也能使自己站在更高的角度看问题,以更平和的心态对待生活和工作中不尽人意之处,更少地体验到焦虑和挫折,对维护心理健康有重要意义。
4、增强自我的保健观
教师要有心理保健的意识,要认识到心理健康要*自己维护,一切外部的帮助都是间接的,心理医生能做的也只是“助人”。因此,教师应善待自己,帮助自己,掌握心理调适的方法,学会转移和适当宣泄不良的情绪,来维护自身的心理健康。首先要对压力有明确的认识和接受的态度,认识到压力及其反应不是个性的弱点和能力的不足,而是人人都会体验到的正常心理现象。其次掌握适宜的情绪调适方法。情绪的宣泄可以从“身”和“心”两个方面着手。“心”的方面可在适当的环境下找人倾诉,将心中的烦恼和委屈向亲朋好友诉说后,会使人感到心里轻松得多。或者在适当的环境下放声大哭或大笑、大喊,或者给自己写日记或写信。“身”的方面如适度的体力劳动,健身运动,逛街购物等等。还可以出门旅游,在大自然中使自己的情操得到陶冶。
5、建立正确的得失观
古人说道:“君子有所为有所不为”。人生的历程就是不断选择的过程,选择就要有所取舍,选择与放弃是同时并存的。人生有太多让我们心动的东西,让我们想去追逐。但实际上我们不能全部拥有它。假如我们偏偏不愿正视这个现实,就必然会引起许多不必要的烦恼,像先进、模范、评职、提干等等,有时不一定会全满足我们的心意,为什么我们有时候就是提不起放不下呢?原因就是我们还没有学会放弃,还没有体会到放弃也是一种美。现实点讲,无论干什么都要适可而止,把握有度,干力所能及的事,不要过于强求自己,力不能及也要为之,于人无益又不利己,何必给自己增添不必要的烦恼和压力呢?教师在名与利、得与失、进与退、升与降之间,能够坦然面对,也就多了一份豁达与自信,少了不少的烦恼与不安。
6、形成和谐的人际观
心理学家早就指出,人类的心理适应就是对人际关系的适应,具有良好人际关系的人心理健康水平愈高,对挫折的承受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就愈强,在社会生活中也就愈成功。因此教师要学会与人交际,善于与人交际,将自己和谐地融入到各种人际关系中,保证健康的心理。作为教师,特别是要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成为与学生沟通的“高手”,走进学生的“心世界”。学生是善感的,他从老师的语言、语调、眼神中就能感受到老师是否喜欢自己,从而也会作出相应的反应。一位心理学家曾经说过,我们往往能够从别人的脸上读到自己的表情。这句话深刻地揭示了人际交往预期(态度)决定交往成败的心理根据。因此,把自己的学生想象成“天使”,你就能和学生进行有效的沟通。对人要信任,处处以诚待人。教师要与各方面人打交道,其中主要是学生、同事、领导及家长。教师的诚信不仅有利于身心健康,也有利于教书育人。同时只有信任学生,接纳学生,鼓励学生,做学生的良师益友。教师才能在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中,体验到为师者的快乐,享受到教师职业的乐趣。
教师是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引路人。教师的思想、心理和行为直接影响学生人格的形成和发展。所以教师要在工作中不断充实自我,完善自我,维护自我心理健康。在以健康的心理状态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去帮助每个学生得以健康、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同时,促进自身专业化成长,实现自己美好的人生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