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10发表中职教师心理健康问题探析及维护措施(定稿)
中职教师心理健康问题探析及维护措施
摘要:中职教师面对的教育对象和所担任的社会角色的特殊性,对他们的心理健康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本文就目前中职教师心理健康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有效的维护措施,只有具备良好心理素质的教师,才能培养出具备良好心理素质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技术人才。关键词:心理健康 影响因素 维护措施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把发展职业教育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使教育真正成为面向全社会的教育,这是一项重大变革和历史任务。”可以说,国家对职业教育的重视又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职业教育正逐步走向普及和市场化,同时高等职业教育的迅速发展也给中等职业教育带来了很大的压力和挑战,给中职教师也带来了更多更高的要求,不少中职教师对这一转变难以适应,从而出现很多心理问题。这些心理问题不及时进行解决,将对教师知识、技能的正常发挥有很大的影响,也直接影响到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因此,对中职教师心理健康的关注和维护应引起社会的足够重视和关注。
一、教师心理健康的标准
心理健康是指个体对自身的心理调适能力和良好的发展水平,《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将心理健康解释为“心理健康是指个体心理在本身及环境条件许可范围内所能得到的最佳功能状态,但不是十全十美的绝对状态”。可见,心理健康是一个内外统一的持续的过程。它协调内外,使之能适应和发展。
教师作为特殊的职业群体,其心理健康标准既要遵循一般人所必备的心理健康品质,又要体现教师职业的特殊性。而中职教师,又是教师这个特殊群体的特殊,他们面对的学生也是个特殊的群体,因此,中职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更为突出,通过调查,作为中职教师的心理健康必须具备这些标准:有效的智力活动、良好的教育认知水平、情绪健康、意志健全、人格和谐、自我意识正确;适应能力良好等。
二、影响中职教师心理健康的主要原因
1、来自社会的压力
教师自古以来都被社会以“圣人”、“灵魂的工程师”的标准来要求和约束,中等职业学校的教师面对的是未成年的层次不齐的学生,社会对教师的要求更高。由于职业的特殊性,我们要对学生始终保持微笑和心平气和的态度,技师学生犯了错误,教师也不能发泄内心的不满,长时间的压抑,必然会给教师带来心理上的困惑。作家毕淑敏说过:一个人伪装的有多像付出的代价就会有多大。教师这个职业面对学生,很多时候需要伪装,取悦学生而苦了自己的心理。
2、来自学生的工作压力
学生的教育难度增加是导致工作压力的重要原因目前,普高热的热潮已经影响到中等职业学生生源的质量,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主要来源于初中毕业而没有升取高中的学生,这些学生中存在文化基础比较差、厌学、自我约束和控制能力差、易冲动、不良行为习惯多等特点,老师不仅要进行专业技术的教学,还要全方位的对这些学生进行教育和管理,有些时候老师的付出得不到学生的理解,这使很多老师的成就感受到挫败,便会出现工作倦怠等反应。另外,中等职业学校专业与课程门类繁多、而且会随着人才市场需求不断调整,常会出现教师教学任务过重,造成工作量的大幅增加。
3、来自自身发展的压力
随着职业教育的改革和快速发展,社会及学校对教师的要求越来越高,什么双师型教师、名牌教师、专业负责人、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等,在这些名誉的驱使下,教师要不断的提高自己的专业理论和专业技能,在工作之余要进行学历的提高,职称的竞升等。目前,职业技能大赛已提到职业教育的一个重要位置,教师在这种激烈的竞争中,如果不能正确的处理好教育教学和竞赛的关系,不能正确的认识技能大赛的目的,必将给自己带来很大的压力和困惑。
4、来自学校生存与发展的压力
近几年高校的扩招和普高热的升温,对中等职业学校的生源造成了很大的影响,中职生生源的质量和数量急剧下滑,一些实力差缺少竞争力的学校的生存受到威胁,学校规模缩小,甚至很多学校进行了合并和资源重组,教师出现过剩的现象。因此竞聘上岗、末位淘汰等将给教师带来更高的要求和压力。教师一面在教书育人的同时,还兼任学校的招生宣传任务,来达到学校的招生计划。
5、来自就业市场的压力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自动化程度越来越高,就业单位对人才需求的标准也越来越高。作为中等职业技术工人,不仅要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和扎实的文化基础,还要具有获取新知识新技能的意识和能力,能适应不断变化的职业社会,要有团队协作精神和良好的人际关系,因此,对中职教师的责任和要求也越来越高,不仅要教会学生做人,还要教会学生扎实的专业技能。因此,中职学校的教学改革也如春满大地的展开了,项目教学、理实一体化教学等要求教师以学生为主题,不断的尝试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培养出的要满足企业的需求,这些势必造成教师心理压力的增大。
三、中职教师心理健康的维护措施
1、自我意识正确,完善内心和谐
作为中职教师,做到言行一致,知行合一,这是心理健康的需求,也是职业的要求。自我意识是指一个人对自己的认识和评价,包括正确的认识自己,悦纳自己,共情能力。只有对自我意识的正确把握,才能控制和调节自己的思想和行为,形成完整的个性,具备健全的心理。自我意识不仅是人自身的意识与行为,也是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制约和影响。对自己的能力、性格、情绪等能做到适当客观的评价;你不自身的缺陷,发展自身潜能;尊重他人,承认他人与自己的不同。作为中职教师,其价值在教书育人的教育教学过程中体现,深信教育对社会的贡献,热爱教师这个职业,关爱学生。在目前经济飞速发展的时代,市场对中等技能型人才的需求不断的变化,这使中职教师要不断的更新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提高自己的业务素质和业务能力。面对如此繁重的付出,很多教师会有付出和回报不平等的感觉,受到经济利益的冲击,感觉到教师这个职业不足以满足自己的经济需求,会产生对教师这个工作的心理不平衡和工作倦怠。此时此刻,教师要找到自身的支撑点和平衡点,对自己所从事的职业的荣誉感和责任感、从而产生高度的奉献精神和责任感。
2、调整自我期望值,提高自信心 教师被誉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是博学的、高尚的、无私的、智慧的等,这些无形的高帽也给教师带来了很大的心理压力。教师对自己的要求被迫也要很高,追求完美,希望在学生面前的形象完好,随时随地接受着监督。其实,教师也是个随着目前中职教育的快速发展,教师教师对中职教育的成果期望值很好,但是由于受到经济的限制和生源质量的影响,往往很难达到预期的教育目标。教师对自己所培养的对象,设定的目标,达到了,自信心会增强,一旦达不到,就会受到挫折,觉得没有了工作的热情。面对这种情况,教师首先要有学会实时调整期望值或延迟期望值的实现,对没有实现的目标,没有教育好的学生要分析原因,不要急于求成,通过进一步的尝试,会收获成功的自信。
3、培养良好的个性和广泛的兴趣
对于中职教师来说,教书育人是工作的核心,工作是人生的主要内容,但是要记住工作不是人生的全部。在工作过程中,要注意自己个性的培养,要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和自我评价,不能人云亦云,随大流,个性上的弱点往往是心理,问题的主要原因,要学会扬长避短,保持良好稳定的心理状态。在工作中难免会遇到一些不如意,要在工作之余多参加一些自己感兴趣的活动,培养自己广泛的兴趣和爱好,把一切烦恼抛在脑后,陶冶自己的情操,这也有利于提高工作的热情和人际交往的能力。
4、学会建设性的宣泄和排解不良情绪
中职教师面对的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来自教学和学生管理方面的压力很大,这必然会产生一些不良的情绪,不良情绪长时间的积累,将会影响正常的工作和生活。教师要学会适当的宣泄和排解不良的情绪,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一个是身体方面,要经常参加一些体育锻炼和户外活动,亲近大自然,呼吸新鲜的空气,靠自然的力量来放松自己的身体和心情,开阔心境。而是从心理上的放松,适当的找朋友聊聊天,倾诉衷肠,甚至必要的时候大哭出来,或在网络日记上宣泄一些情绪,或听听音乐等,让自己从工作的压力中走出来,换一种视角看世界,会觉得有别样的风景。
5、来自组织和社会的支持
中职教师面对的学生正处在身心发育的关键时期,每天都会有不确定的因素影响着教师的工作和生活,他们的人生价值观和认同感还不够成熟,对老师的教导和付出不能理解,叛逆感强烈,此时的教师更需要组织的理解和鼓励,需要社会的认可和支持,需要家人的关心和体谅。社会也在不断的重视中职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单位的领导要全面认可教师的劳动和付出,对教师适当的物质和精神鼓励,让教师感觉到成就感。教师要学会建立自己的支持系统,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拓宽自己的生活接触面,丰富自己的生活。
总之,作为中职教师,所面对的学生是个特殊的群体,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和情绪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发展和成长,只有具备良好心理素质的教师,才能培养出具备良好心理素质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技术人才,因此教师的心理健康已是目前中职教育需要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要引起足够的关心和重视。
参考文献:
[1] 冯利.探索中等职业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J]职业技术.2007(04)[2]彭丽华 彭艳华.中等职业学校心理健康教育面临尴尬[J].[3]孙井奉 提高教师自身素质,缓解职业倦怠.[J]吉林教育.2009(03)
[4]乔芬 刘晓春 浅议高职院校教师心理健康的维护.[J]职教论坛.2009(32)[5]魏宏 职校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的成因及对策.[J]教师.2009(20)
第二篇:浅论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的维护
浅论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的维护
吕品梅(江苏邳州市土山高级中学 江苏邳州 221311)
【摘 要】近年来,由于教师的工作压力过大、各界对教师的角色期望过多过高、教师的自我定位过于完美、教师评价制度不够完善以及一些其他因素,使得很多教师或多或少地出现心理健康问题甚至出现心理疾病的先期预兆。对于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各界必须重视起来,以防止其成为影响教师的身心健康、制约整个社会健康持续发展的隐患。
【关键词】心理健康;考核制度; 人际关系
一直以来人们将太多的溢美之词用在教师的身上,关注的仅仅是教师身上的光环,却很少关注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事实上,很多教师存在着心理健康问题,甚至出现严重的心理疾病。教师的工作具有特殊性,工作对象是有感情、有思想的活生生的学生,是我们的下一代,祖国的接班人和建设者。所以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如果得不到解决势必影响学生的身心发展,从更深更远的角度来看,会影响祖国和民族的未来。所以全社会都应该关注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下面我从教师自身、学校、社会三个方面来谈谈如何维护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
一、学校应采取切实有效地对策提高教师心理健康水平
具体来说,学校要做到以下几点:
(1)完善教师考核制度 学校制定考核制度的宗旨是公平、民主。学校每年的评优评先、职称评定过程中总会引起较大的争议,出现较多的问题。追究根源问题出在考核政策不公平,缺少透明度。很多平时兢兢业业的教师却落到了两手空空的境地,而那些教育素质低下的教师却满载而归,这会极大地引起教师心理的平衡。考核政策的不公平一方面粗暴的践踏了我们的奖励机制,与评优评先、职称评定最初的宗旨背道而驰;另一方面严重打击了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和工作热情,破坏了教师之间和谐的人际关系,最终不利于学生、学校的健康发展。
(2)营造和谐的人际关系 学校应以人为本,努力为教师营造一种尊重、平等、宽松的人际氛围。这种氛围的创设校长负有重要的责任。作为一把手的校长应始终贯彻民主,对事不对人,本着客观的精神来处理人和事。校长的榜样、示范作用起到了,教师与教师、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便可轻松理顺。处在良好的人际氛围中,教师能够身心愉悦,快乐的展开各种工作。当然各种活动的开展也可促进良好的人际关系的建立,如经常开展联欢会、旅游、交流会等活动来增进教师之间的交往。
(3)加大教师健康投入 教师面临的各种压力使得教师身心疲惫。对此学校应经常进行丰富多彩的课余活动,如篮球赛、象棋比赛、声乐比赛来缓解教师工作和生活方面的压力;另外学校完全有条件建立心理咨询室,聘请专家定时为教师进行心理咨询,有效的心理咨询和诊治为教师的情感宣泄开拓了渠道,教师心中的不健康因素得到了及时排解,就可以从根本上预防心理疾病的发生和发展。
(4)重视教师的需要 在目前的社会转型期,社会的方方面面都在面临巨大的冲击。教师不在充当神的角色,而重新回归到人的位置。既然是人,就会有物质和精神层次上的各种需求。学校领导要敞开心胸,耐心倾听教师呼声,尽最大的可能去满足教师在福利、住房、工作量等方面的合理需求。在这个过程中领导要放下严肃的面孔,多换位思考教师的苦衷;少一些行政命令,多一些情感投入。这样做教师才会把学校当做幸福的港湾,切切实实地把心交给学校,为学校的发展而贡献自己的青春和热血。
(5)确立明确而具体的目标 教师的工作和生活不能没有目标,没有了目标就失去了方向和重心。共同具体的目标能激发教师的潜力,而更重要的是在目标的达成过程中,大家能够万众一心,增强凝聚力。目标的达成能使教师获得成就感,而这种成就感会使人更加珍惜彼此之间的友谊和价值。
二、教师应维护自身的心理健康水平
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首先影响的是教师自己的身心健康,直接影响自己的工作和生活。所以,教师自己是直接的受害者,有必要想办法避免出现心理健康疾病。
(1)正确认识和评价自己 教师应该科学客观的评价自己,包括对自己身体、能力、性格、态度、思想等方面的认识。只有客观评价自己,才能合理要求自己。在待人接物方面才能保持平和乐观的心态,有效避免过激行为的出现,做到从容应对;才能给自己设定适当的目标,一旦目标达成,便可获得较快的绩效感,从而给前行储备更足的动力。所以,只有在正确认识和评价自己的基础上教师的心理健康才会得到基本的保障。
(2)改善人际关系 由于教师自身角色的多元化决定了教师人际关系的错综复杂。教师只有处理好各种关系,才有更多的时间、精力和良好的心理状态投入到教学中,最终有利于学生和学校的良性发展。在各种是是非非面前,教师应该以一颗宽容的心来善待,少思量自身的得失,多为对方着想。特别是在各种利益的面前,我们要学会放弃,多一份豁达。这样才会有效地消除隔阂,缩小彼此的心理距离。
(3)参加体育锻炼 教师的工作是强度较大的脑力劳动。长时间的工作使人精神憔悴,身心疲惫,甚至出现英年早逝的现象。体育锻炼可以有效地改善这种状况。它能使人焦躁、烦闷的心绪得到较好的释放,从而缓解工作的压力。另外,体育锻炼也能起到强身健体、保持充沛的精力,从而抵御身体上的疾病。
除此之外,社会应关注教师心理健康。社会的理解和关心对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是一剂良药,能保障教师队伍的身心健康发展。社会应充分重视教师工作地特殊性和复杂性,给予教师更多的理解和宽容等,为教师创设一个宽松的舆论环境和工作环境。这样会减轻教师过重的工作和心理压力。所以社会在对教师提出的角色需求的同时,还要切实关心教师的疾苦,理解身为教师的难处。人类的健康和谐发展离不开高素质、健康健全的教育工作者。全社会都不能忽视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都必须尽力维护教师的健康心理状态。
第三篇:如何维护教师心理健康
如何维护教师心理健康
教师职业压力和心理健康已受到专家们的关注。如同普通人一样,教师也会陷入如焦虑、紧张、抑郁等心理困境。现代教师了解心理学知识,学会心理自我调节,显得十分重要。
1、用现代教育理念充实教师的头脑。
在信息网络化时代,教师的育人功能发生了变化。学校要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首先要求教师要有创新教育的能力。有的教师工作收不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上课学生不爱听,问题就在于他们的教学方法过于陈旧,不能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当前,日趋先进的现代教育技术为课堂教学提供了有利的辅助教学手段,教师假如还不能适应教育技术革命的形势,仍然固守传统教学观念及方式,将落后于时代的要求,终为学校教育所淘汰。在掌握、运用计算机技术及接受信息方面,许多中小学生已经露出“后生可畏”的势头。如,学校要求教师学做教学课件、网页,不少学生却已经学在老师的前头了。坐在电脑台前,做老师的有时也不得不向学生请教弄不清楚的地方。所以,教师有现代教育理念,掌握 现代教育技术,努力钻研教法,探究学法,才能轻松自如地挥洒教坛,以自身的高素质促进学生素质发展。
2、面对现实,自我认知。
人是独立而特殊的个体,只有对自己的认识越深刻,越能帮助自己有效地调适工作压力、生活挫折及内心冲突所带来的困扰。认识自我,包括自己的个性,兴趣,优缺点,工作能力及所负担的角色。不少教师在工作中的压力是对自己缺乏了解,教学工作不能从实际需要出发,目标定得太高或者过于理想化,最终难以避免挫败,导致付出与成功不相符,心理失去平衡。因此,教师要结合工作实际,调整工作目标,合理安排时间,提高工作效率。放弃“完美主义”心态。教师的年龄随着教龄一年一年在不断增大,但所教学生的年龄却逐年呈下降趋势。“学生越来越难教”在很大程度上是社会变革对学生价值观的改变,教师若不能勇敢地面对教育现实的挑战,仍然采用一成不变的教育策略,容易产生职业适应障碍,降低工作效率。
3、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
和谐的人际关系是教师发挥角色作用、工作成功的重要保证之一;反之,人际关系恶化很容易导致心理障碍,使人陷入无穷乏味的名利纠纷之中而不能自拔,同时也会严重腐蚀校园风气。俗语说,“文人相轻”是指教师读书多,学识广,容易看高自己,看贬别人。这种人际关系的价值取向已为时代的进步所摈弃。首先,认识、接纳自己,了解、尊重他人是教师良好的人际关系之基础。人们一般喜欢拿自己的优点和别人的短处相对比,这样人就比较容易自信,但有碍于人际关系的建立。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教师必须正视并接受来自于内部和外部,对自尊心有威胁的各种因素,教师勇于向自我挑战,不断超越自我,才能拥有健康的心态,以积极的人生态度与他人和谐相处。另外,有效的沟通对人际关系的建立也很必要。国外研究发现,师生关系紧张的原因中,有60%的因素是缺乏有效的沟通。沟通既能了解别人,又能从别人那里进一步了解自己,也能容纳别人与自己不同的观点。当工作压力太大时,选择向同事倾诉,以缓解压力。掌握沟通的技巧:坦诚、友好、信赖、尊重、同情与理解,将会加强人际间的互助关系。
第四篇:教师心理健康的自我维护措施
教师心理健康的自我维护措施
近年来,我国的教育体制正进行着全面改革,诸如职称评定、教师聘任、末位淘汰、按绩取酬等,而改革势必触动方方面面的利益,使教师产生一些心理问题。
教师这一职业目前还普遍存在着工作辛苦、待遇偏低、社会地位得不到应有的认可等问题,这些都是造成教师心理压力大的重要原因。教师心理压力过度则可能引起生理上和行为上的消极反应,产生种种身心失调的现象。因此,作为教师,不仅要给学生“减负”,而且要适当给自己“减压”,学会驾驭压力。只有这样,才能保持心理健康,适应变革的环境。
(一)积极应对压力
首先,教师要学会“压力免疫”。其方法是:在应对压力之前,先要对压力有明确的认识和准备接受的态度,把压力及其反应理解为人人都会遇到的正常心理现象,而不是由个性的弱点或能力的不足造成的;接着,还应学会了解压力反应的机理,学会觉察压力所引起的身心变化;然后,要善于对自己所处的情绪作积极控制和评价。例如,在改革中因怕被淘汰而焦虑时,可以作出如下陈述:“改革也许会给我带来困境,但我能控制它。”个体要把学会的这种陈述方式和控制方法应用于实际的压力情境之中。经过压力免疫的人,面临压力往往能有效地进行反应。
其次,采取积极的压力应对模式。面临压力,不同的人会采取不同的应对方式。应对即指人们为了防止生活压力对自己的伤害而作出的努-1-
力。有人把应对分为主动认知、主动行为和回避应对三种模式。主动认知应对模式表现为:从有利方面看待压力;回忆和吸取过去的经验;考虑多种变通方法等。主动行为应对模式表现为:不等待而采取积极行动;做有益于事态发展的事情。回避应对模式表现为:封闭情感,自我忍受等。
应对还可以分为情绪定向应对和问题定向应对。情绪定向应对与我们内在的自我防御机制有关,以情绪体验和情绪表现为其特征,如伤心痛哭、借故发火、自我安慰等;问题定向应对是指去处理引起压力的事件本身。分析问题,思考解决问题的办法,最后动手解决。
主动认知和主动行为模式能缓和压力事件造成的不良影响,而回避模式会加重压力事件对身体的不良影响;问题定向应对比情绪定向应对更能减少心身症状和疾病。因此,教师面临压力时要自觉调整自己,把回避模式转向主动模式,把情绪定向应对转向问题定向应对。
(二)善于调节情绪
情绪调节是个体管理和改变自己或他人的情绪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通过一定的策略和机制,情绪在生理活动、主观体验、表情行为等方面达到良好的、适应的、可管理的状态,从而提高活动效率。所谓机制是不需要个体努力和有意识控制的自动化的过程,策略是个体为了调节情绪而有意识、有计划地努力。策略的长期使用可能成为新的机制。
情绪调节包括原因调节和反应调节。原因调节是指对引起情绪的原因进行加工和调整,由浅入深依次包括情境选择、情境修正、注意分配、改变认知等。如有的教师觉得教学压力大而“跳槽”,这是一种情境选
择,回避教育情境,从而避免产生紧张、焦虑等消极情绪。反应调节是指个体对已经发生的情绪在生理反应、主观体验和表情行为三个方面进行调节。例如,通过放松训练来降低肌肉的紧张度和焦虑水平。
教师如何调节情绪,使自己达到最佳状态呢?我们认为,以下几个方面是非常关键的。
首先,学会控制情境。如果我们不能正确理解教育情境的意义,我们就无法选择、修正和控制。而面对不能控制的情境,我们就会产生情绪问题。因此,控制情境的首要一点就是要熟悉教育工作的特点,了解教育的基本过程,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做到“心中有数”。控制情境也包括客观分析自己,正确定位,以适应情境。
其次,运用积极认知。改变认知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调节策略,认知评估是情境与情绪之间重要的中介变量。任何事情都有两面,积极的认知就是在看到事物不利方面的同时更能看到有利的方面,这种看待问题的方式容易使人增强信心、情绪饱满。而有些教师在看问题时容易“想不开”,易使情绪陷入低落。其实,变换一种看问题的角度,会使自己有完全不同的感受。
最后,注意行为调节。不良情绪已经发生的时候,可以通过一些行为上的改变而加以调控,这属于反应调节。也许这些行为是琐碎的,但却是获得良好情绪的有效途径。例如,参加文体活动;改变面部表情,对自己微笑;改变行走姿势,抬头挺胸,昂首阔步;进行肌肉放松训练;听听音乐;整理书桌或衣柜,让一切井井有条;找个朋友倾诉;散散步做做深呼吸;计划一次远行等。这些行为能宣泄情绪,或转移注意,或
产生积极暗示,经常运用,能增强自我对情绪的调控能力。久而久之,它们就会成为个体的反应机制。
(三)主动寻求社会支持
在心理学上,社会支持是指一种特定的人际关系,有了它,也就意味着知道有可以信赖的人在尊重自己、照顾和爱护自己。当一个人遇到心理压力时,他能够从这种社会支持关系中获得有效的帮助,如夫妻、父母、朋友等都是社会支持力量。寻求社会支持是我们应对压力和调节情绪的有效手段。当个体受到压力威胁时,他人的帮助和支持可以使我们恢复信心。研究表明,社会支持水平会直接影响个体的心理健康水平,社会支持水平越高,心理健康水平越高,心理症状越少。因此,要重视家庭生活,重视和亲朋好友的交往,乐于合群。
(四)科学用脑
教师的工作以脑力劳动为主,劳动的对象、内容和过程都是复杂的,如果不注意科学用脑,容易引起身体和心理的疲劳。长期的身心疲劳,不仅会导致生理疾病,而且容易造成教师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衰退、思维迟钝、情绪不稳等,导致工作效率低下。
如何科学用脑呢?教师要特别注意以下两点。
1.适时用脑
每个人的生物节律是有差异的,教师要熟悉自己的节律,确定用脑的最佳时间,使有限的时间发挥最大的效益。有研究表明,一天中的工作效率在凌晨2~4点最低,以后逐渐上升,到上午9~10点达到高峰,午后14~15点下降到一天工作效率的平均线,以后又逐渐上升,19时左
右形成第二个高峰,但效率不及上午的第一个高峰,以后又逐渐下降。这个规律尽管存在个别差异,但它对科学安排工作是有参考价值的。
2.交替用脑
这是指用脑要有节奏,内容要有变化,使大脑的各个区域轮流得到休息。工作、学习、生活、娱乐和休息的合理交替,能避免大脑过度疲劳,保持高效率的工作。左右脑交替是常用的交替方式。科学家研究发现,左右脑的机能是不对称的,它们之间存在明显的机能分工。大致而言,左脑负责逻辑、文字、数字、分析、次序等方面的活动,被人称为理性的脑;右脑负责颜色、音乐、想象、空间感觉等方面的活动,被人称为感性的脑。研究发现,如果经常刺激和训练右脑,将会极大地提高学习和工作的效率和效果。因此,在学习和工作中要善于左右脑交替。在工作疲倦时,可以听听音乐、欣赏绘画、唱歌跳舞,甚至做白日梦。如爱因斯坦在紧张的思考和演算之余,通过拉小提琴来使左脑得到休息。动静交替是另一种常用的交替方式。脑力劳动一段时间后,应该参加一些体育运动或体力劳动,如做操、打球、跑步、做家务等。这就使原来由于学习和工作而兴奋的区域转化为抑制区域。这种交替活动,让思考区域的脑细胞得到了合理的休息和保养,避免了过度疲劳,从而有利于保持大脑活动的高效率。同时,通过运动,呼吸系统、循环系统的活动都加强,大脑细胞就能得到更多的氧气和营养,有利于消除大脑疲劳。
第五篇:教师心理健康措施
2009年开展教师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措施
为切实保障广大教职员工身心健康,促进教育教学和谐健康发展,我校大力倡导“快乐工作,健康生活”理念,采取一系列措施为教职员工身心健康保驾护航。
一、改革教师评价体制。学校在体制上改革。首先变“奖优罚劣,末位淘汰”为“奖优扶劣,重点帮助,整体提升”,对教育教学暂时落后的教师帮找原因、想对策、多扶持,学校重点派他们外出学习提高,校内对他们开展向学科带头人“一帮一拜师学艺”活动,全面促进他们提升素质;学校年终考核教师时,减轻教学成绩比重,重视学生学习过程评价和学生素质全面提高。学校统筹安排科目时也以自愿为原则,提高他们工作的认同感、事业感和趣味性。
二、转变领导作风。
学校领导常年坚持与教师谈心,全面了解教师的家庭、工作等方面遇到的困难,有针对性地进行鼓励、引导和帮助,让教师以积极的心态缓解心理压力。
三、广泛开展教师健身活动。
根据教师年龄、兴趣爱好、特长等,开设活动组织,学校定期开展比赛活动,让教师在轻松愉快的活动中放松了身心、增强了体质。
四、构建和谐的校园文化。
大力开展座谈调研、走访慰问等送温暖活动,看望慰问困难群体、退休职工、优秀教师等,让广大教职工感受到组织的关怀和温暖。以工会为依托经常开展增进团结、强身健体、愉悦心智的文体活动,引导教师合理宣泄情绪、增进理解,积极构建宽松和谐的工作环境和人际关系。扎实开展了“治庸、治懒、治散”作风整顿活动,引导教师告别“庸懒散”,树立风清气正的教育发展环境。切实关心教职工疾苦,大力解决教职工的遗留问题;积极化解教师与学生之间、教师与教师之间、教师与家长之间的矛盾纠纷,消除误解,建立和谐人际关系。
五、帮助教职工化解工作压力。
构建多元化教师评价体系,以人为本、发展性地评价教师的业绩,减少人为造成的压力。建立宽松的人际环境,领导用欣赏的眼光看待教师,用诚恳的态度与教师交流,以朋友的身份与教师交往。积极开展文体活动,倡导“快乐工作,健康生活”理念,让全系统干部职工在活动中寻求快乐,在快乐中努力工作。
六、广泛开展教师心理健康教育系列活动。
每学期举办心理健康专题讲座,聘请心理专家作心理咨询;缓解教师心理压力,培养健康、开朗、阳光、和谐的教师团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