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从婚姻的七年之痒说到职业疲劳[精选]
从婚姻的七年之痒说到职业疲劳
——早会发言稿:提高员工履职积极性的思考蒋文静
当热恋的激情褪去,我们更多地归于生活的本质,平凡而且平淡,关于婚姻有这样的说法,拉着老婆的手就像左手拉右手;还有老婆是别人的好,孩子是自己的亲。还有什么婚姻是围城,城外的人想进来,城里的人想冲出去。七年之痒,是指人们婚姻到了第七年可能会因婚姻生活的平淡规律,感到无聊乏味,要经历一次危机的考验。其实说白了就是对一种规律化的生活的厌倦。厌倦使我们缺乏热情缺乏激情,如果不很好的调整,可能就会导致危机,婚姻是需要经营的,当我们选择了婚姻,我们就肩负了责任,两个人要有相同的共识,婚姻才能长长久久,夫妻才能白头偕老。如何克服七年之痒,最主要的就是问一下我们自己,你想要什么样的生活。
今天开场为什么要这么讲呢,因为我突然想到天中公司从2002年5月成立到现在也已经有七年了,这不由得又使我想到最近一段时间和一些同事在谈到我们的团队时大家向我寻求的问题,为什么我们的企业机制逐渐规范起来了,员工的主动性和热情却不如从前。说到这,首先要弄清什么是机制,机制就是企业制度、规范、标准、流程的总和,机制可以复制,它就好比铁打的营盘,我们就是这营盘中流水的兵,水流动湍急,就会形成“水至清则无鱼”的状态,我们好的文化、优秀人员形不成沉淀,水不流动容易形成死水,激不起半点微澜,缺乏活力,没有激情。缺乏激情的工作只会形成麻木不仁、见怪不怪,被动的应付。为什么?这会不会是职场的七年之痒呢?这职场的七年之痒会不会是企业的七年之痒呢?07年底老企业的改制也许没有给大家留下更多的惆怅,因为那时相当一部分人员
已经在曾经是老企业的办公室、厂房里转变了身份,谋得了一份工作。但那些没有进新企业的意味着没有了组织,没有了养老的保障,意味着一切从头再来,那一刻突来的阵痛使我看到很多人的无奈和噙在眼眶里的悲哀。
积极的心态成就积极的人生,消极的心态带来消极的生活。老企业的消失不仅是外围环境使然,更多的是人的因素,人的惰性、懈怠、人心向背、不思进取最终导致了离散的结果。但对于很多人包括我后来都很庆幸,幸亏改制,我们才有了不一样的生活,不然拖下去我们个人的一生也就真的被拖毁了。我庆幸在当时每天上班喝喝茶看看报纸的无聊里我坚持了学习,这使我知识得到更新,自身具有价值,同时我一直认真做事认真做人,使我具备他人信赖的品质,让我在第一时间内因为企业改制就得到朋友们到他们公司做事的约请。直到后来放弃、放弃一个个可能比这里更舒适的工作来到新企业,因为我能够照顾到家庭,因为我学的是这个专业,因为我熟悉这里的工作,所以我选择了,我就要对自己负责,对这份工作负责,所以我愿意为之努力,然而在付出的同时我又得到了锻炼,积累了经验,这又带给了我更多的机会。同样在这里的我的每一位亲爱的同事们,我们成为公司的员工,不外乎三种情况:一是生存的需要。来公司可以挣钱,养家,可以过日子;二是有兴趣,想在公司好好发展,大干一场;三是把公司当做学校,学业务和管理,提升自己的素质和本领,为下一步发展做好准备。你是哪一种呢?你们选择这一份工作又是为什么呢?当你选择了这份工作,你正在认真地对待它了吗?我们可能有这样那样的抱负,但我们第一要生存,用自己的能力生存,“先生存,后发展;先就业,后择业”,严格来说,来到这里,说到底就是我们自己的选择。换句话说,假如我们
不想干也不同意干,公司能强迫我们来上班吗?我们的父母家人能强迫我们吗?既然我们做了选择,组成新公司这个团队,我们就应该集众人之力做好一件事,“人”的结构就是相互支撑,“众”人的事业需要每个人的参与,那就是参与到天中公司的良性发展中。但在工作中我们不难看到,我们内心的狭隘还习惯于把自己置身于局外,在团队中说点儿明显带有情绪的风凉话;还习惯于推诿、耍滑,逃避责任,这对自身无益,对整个团队健康更不利。我们知道拥有积极心态的人可以感染带动你周围的人一起阳光灿烂,但消极的情绪就像梅雨天,让人心情灰暗,并且会很快蔓延,让人滋生不满、牢骚、怨言,失去工作的热情,失去对未来的展望。其实员工与企业就是鱼和水的关系:鱼,因为有水而得以生存;水,因为有鱼的鲜活而更具活力。
回过头再来看我们的企业,作为民营企业7年的发展已经走到了一个轮回,也已经跨在七年之痒的规律里,面对面粉行业竞争日趋激烈,盈利空间不大,原粮采购环境不容乐观的我们,哪里容得有半点闪失!如何突破自身的管理瓶颈,如何调整经营战略,如何带领大家更好的发展,已经是摆在公司领导以及集团领导头脑中的头等大事,此时的我们就更加需要这种积极进取的工作态度和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的企业精神,在工作中不断充实自己,提升自己的业务能力,永不懈怠。
最后我想说:任何生命某种意义上就是你自己的选择,放弃七年之痒的理论,为我们的婚姻负责,为我们的职业负责,为我们自己的人生负责,每一天到一辈子都是你自己在选,可以让一个日子变得毫无意义,也可以在生命中创造出一些日子让自己一辈子都记得,这样的日子越多,你的生
活就越辉煌灿烂,当若干年我们回过头看来路时,我们内心是一种无悔,因为我们走过的是一个认真而又积极的人生。
2009年10月19日
第二篇:度过七年之痒之后你的婚姻还能坚持多久
《度过七年之痒之后你的婚姻还能坚持多久》 想到这个标题我的确不知道该如何落笔去写,因为作为一名还未结婚的未婚男士到底是否拥有这样的资格去写这样一篇看似有点悲伤但又必须经历的事情,对于一名资深的90后的我来说,身边的确有很多朋友都已经结婚生子了,可是他们似乎离七年之痒还很遥远,可是我却发现好多结了婚了却在羡慕单身的人,而没结婚的呢不管是来自父母的压力还是来自年龄的压力都非常羡慕那些已婚的人士,只可惜婚姻不允许相互交换,如果能交换的话我想他们都想换一种别样的人生。
这结了婚的人呀,就像是上了已经离开岸边的船,在没有到达终点之前,你只有两种办法可以离开这座你已伤心的贼船,第一种是迫不得已的跳船,但是具有很大的风险,第二则是等一个开着游艇来解救你的人,但是你的运气要足够的好,如果两者都不具备,那你只有等船靠岸之后,选择悲伤的离去。
可是这没结婚的人呢,就像这船上看风景看热闹的你们,在没有到达终点的之前,有两种不同心态的人,这第一种呢是看热闹不怕事大的人,第二种则是完全属于羡慕嫉妒恨的人,如果两种都不是,那一定是那个开船不想靠岸的船长。
对于七年之痒这个词呢,我的确没有资格去说或者评论什么,因为我的确没有真实的体验过,就像上了年纪的人总想证明自己的青舂真实存在过,而那些出了轨的人呢,也总会给自己找一个可以脱身的借口,只不过这件事情发生在不同的人的身上会有不同的结果罢了,既然男人可以嫖娼,那么女人为什么不能接客呢,可受伤最深的往往是那些伤了心的女人,对于中国这样的法治社会,为什么还有这样的原因存在,我想这是一个需要深思的问题,男人需要释放,女人同样也需要释放啊,这样才男女平等嘛。
我特别羡慕我们爷爷辈的爱情,那个年代那有什么自己追求的爱情啊,都是父母做媒,然后就结婚了,有的甚至在结婚之前都还没有见过面,可是你看他们不是过得很幸福嘛,先结婚后恋爱的他们一样可以很好的过完这一生,且离婚率远远低于如今的离婚率,在这个开放的年代,在这个相处很短就去开房的年代,我们的爱情还能够像我们祖辈那样的长久嘛,写到这里我要借助《北京爱情故事》电影里的那句台词:
你不主动,我不主动,然后我们的关系就慢慢消失了,人与人之间没有谁离不开谁,只有谁不珍惜谁,一个转身,二个世界。一生之中有一个爱你,疼你,牵挂你的人,这就是幸福。万人追不如一人疼,万人宠不如一人懂。世界上不是所有人都可以掏心掏肺互诉衷肠。路过的都是缘,擦肩而过的都是客。——陈思成 《北京爱情故事》
也许有的时候,当我们婚姻出现问题的时候,我们一定好好冷静一下,静下心来,去回忆一下你们曾经的美好,谁对谁错并不重要,如果说人生的上半场都是激情,下半场都是亲情,中间插播的全是婚外情是话,我想所有的解释 所有的对错在这一刻都合理了,我想也只有当事人才能了解自己那时的处境,那时的决定,要知道相爱并不等于一生,中间下船或者跳船的人就像 一开始我们一天做好几次,后来一天一次,再后来是一周几次,再后来就变成了几周一次,最后来,做爱变成了年终奖,从刚开始的期待,到第一次的尝试,再到后来的平凡,再到最后的怀旧,我想完美的婚姻或多或少的都会出现生活中各种各样的问题,当出现问题的时候,总要有个人站出来像某一方妥协,妥协并不意味着丢了尊严,只是ta 爱的比你多,如果有一天我遇见了那个属于我心中的女孩,我想我一定愿意做那个像她妥协的人,因为我要让她知道 在几十年之后 她嫁的哪个人是她一生最最幸福的事情!
文章的结尾我还要借助《北京爱情故事》的台词:来表达一下我此时的心声:在错的时间遇到对的人叫青春,在对的时间遇到对的人叫爱情,在错的时间遇到错的人叫什么 叫婚姻!
第三篇:从意向说到通幽诗
从意向说到通幽诗
从意象说到通幽诗
策划许华三叶草
编剧三叶草
主持人陈莎
摄像田军
制片詹浩
编审杨云清
(0)
[工作台。
[微笑的主持人。
主持人:观众朋友,大家好!《开卷有益》又与大家见面了,我是主持人陈莎。很高兴与大家在节目中讨论读书。有许多成语,如:悬梁刺股,闻鸡起舞,凿壁偷光,挑灯夜读,都说的是读书。那么,人们为什么要读书呢?读书与一个人的事业有些什么样的关联呢?带着这些问题,我们采访了一些学业有成的专家学者,看看他们是如何回答这些问题的。
(1)
[舒缓的古典器乐。
[曲阳路与西大路交界处,宽阔的街道一侧,是一个带有栅栏的院落,公寓四楼,居住着段友工先生。
画外音:在金色的读书季节,我们携带着冬天的温暖,寻访着梦泽读书人。
(2)
[低矮的书桌上杂乱地堆放着书籍。
[一本打开着的书,主题是有关意象论说的文章。
[一个人的背影,他几乎匍匐在书桌上。随着空间的缓缓移动,可以看到,段友工正在书上作着阅读记痕。
画外音:这是段友工先生的家。段友工以其文艺评论蜚声海外,因其无人替代的艺术修养,故而与左德承、王前民一起,被我县文化界称为“云城三怪”。
(3)
[台湾文学杂志《创世纪》。
[《创世纪》文章的署名。
[大陆权威学术杂志《红楼梦学刊》。
[《红楼梦学刊》文章的署名。
[极具特色的《滴水大千》系列哲理小品。
[《滴水大千》文章的署名。
画外音:段友工先生有许多笔名,如:淡远、余鸣、云淡、恒河一沙等。
(4)
[现场采访之一:段友工先生谈笔名。
主持人:您的这些笔名都很有意思,能向观众朋友简单地介绍一下吗?
段友工先生解释自己的笔名。
(5)
[过渡采访。
主持人:我觉得“云淡”就是一种宇宙的美景。
段友工:这很正常,因为这涉及到一个美学概念,一个关于意象的学说。
(6)
[打开着的第110期《创世纪》杂志封二,左侧引人注目地刊印着一大批台湾、大陆、美国、菲律宾、荷兰、新加坡、韩国著名作家。
[翻动着的书页。
[《创世纪》第110期第73页右侧,显著的标题:《中国古代意象说述评》与文章。
[翻动着的书页。
[《创世纪》第114期第98页右侧,显著的标题:《中国现当代意象说述评》与文章。
[翻动着的书页。
[《创世纪》第115期第97页右侧,显著的标题:《中国现当代意象说述评》与文章。
[叠加文字:“言征实则寡余味也,情直致而难动物也,故示以意象——明·王廷相”
画外音:意象说是关于艺术的本体的理论。明代王廷相说:“言征实则寡余味也,情直致而难动物也,故示以意象。”这就是说,艺术不能直白地说,不能寡然无味地说,而只能将要说的话附丽于意象。这样,意象就成为构成艺术本体的基本单位。
(7)
[图片资料:左德承作品《大道如天》。
[段友工侧影。
[现场采访之二:段友工先生谈“意象”(1)。
段友工:“意象”可以说是在某物象中寄蕴着某一个或某几个特定的含义,人们看到的是“象”,想到的却是其“意”。左德承先生的《大道如天》给我们的是一幅老鹰的画图,但不同的读者却从这幅《大道如天》中读出了不同的内蕴。
段友工:为了讲清楚“意象”的内涵,我们必须追溯到老子的哲学。因为“意象”说的思想根源是老子的哲学。
(8)
[图片资料:老子。
画外音:段友工先生认为:老子哲学中有两个基本思想对“意象”说的发展影响很大:第一,道是宇宙万物的本体和生命。第二,道是无和有、虚和实的统一,道包含象,产生象。
(9)
[图片资料:左德承的美术作品。
[图片资料:杨克勤的书法作品。
[图片资料:王前民的排局作品。
段友工画外音:在老子这两种思想影响下,中国艺术家一般都不太重视对于一个具体对象的逼真的刻划,他们所追求的是把握和体现那个作为宇宙万物的本体和生命的道。
(10)
[图片资料:顾恺之。
[叠加文字:“若拘以体物,则未见精粹;若取之象外,方厌膏腴,可谓微妙也——南朝·谢赫”
画外音:东晋大画家顾恺之提出“传神写照”。南朝画论家谢赫也说过:“若拘以体物,则未见精粹;若取之象外,方厌膏腴,可谓微妙也。”他们都强调说画家要追求的是“妙”。
<第四篇:从意向说到通幽诗
文章标题:从意向说到通幽诗
从意象说到通幽诗
策划许华三叶草
编剧三叶草
主持人陈莎
摄像田军
制片詹浩
编审杨云清
(0)
[工作台。
[微笑的主持人。
主持人:观众朋友,大家好!《开卷有益》又与大家见面
了,我是主持人陈莎。很高兴与大家在节目中讨论读书。有许多成语,如:悬梁刺股,闻鸡起舞,凿壁偷光,挑灯夜读,都说的是读书。那么,人们为什么要读书呢?读书与一个人的事业有些什么样的关联呢?带着这些问题,我们采访了一些学业有成的专家学者,看看他们是如何回答这些问题的。
(1)[舒缓的古典器乐。
[曲阳路与西大路交界处,宽阔的街道一侧,是一个带有栅栏的院落,公寓四楼,居住着段友工先生。
画外音:在金色的读书季节,我们携带着冬天的温暖,寻访着梦泽读书人。
(2)[低矮的书桌上杂乱地堆放着书籍。
[一本打开着的书,主题是有关意象论说的文章。
[一个人的背影,他几乎匍匐在书桌上。随着空间的缓缓移动,可以看到,段友工正在书上作着阅读记痕。
画外音:这是段友工先生的家。段友工以其文艺评论蜚声海外,因其无人替代的艺术修养,故而与左德承、王前民一起,被我县文化界称为“云城三怪”。
(3)[台湾文学杂志《创世纪》。
[《创世纪》文章的署名。
[大陆权威学术杂志《红楼梦学刊》。
[《红楼梦学刊》文章的署名。
[极具特色的《滴水大千》系列哲理小品。
[《滴水大千》文章的署名。
画外音:段友工先生有许多笔名,如:淡远、余鸣、云淡、恒河一沙等。
(4)[现场采访之一:段友工先生谈笔名。
主持人:您的这些笔名都很有意思,能向观众朋友简单地介绍一下吗?
段友工先生解释自己的笔名。
(5)[过渡采访。
主持人:我觉得“云淡”就是一种宇宙的美景。
段友工:这很正常,因为这涉及到一个美学概念,一个关于意象的学说。
(6)[打开着的第110期《创世纪》杂志封二,左侧引人注目地刊印着一大批台湾、大陆、美国、菲律宾、荷兰、新加坡、韩国著名作家。
[翻动着的书页。
[《创世纪》第110期第73页右侧,显著的标题:《中国古代意象说述评》与文章。
[翻动着的书页。
[《创世纪》第114期第98页右侧,显著的标题:《中国现当代意象说述评》与文章。
[翻动着的书页。
[《创世纪》第115期第97页右侧,显著的标题:《中国现当代意象说述评》与文章。
[叠加文字:“言征实则寡余味也,情直致而难动物也,故示以意象——明·王廷相”
画外音:意象说是关于艺术的本体的理论。明代王廷相说:“言征实则寡余味也,情直致而难动物也,故示以意象。”这就是说,艺术不能直白地说,不能寡然无味地说,而只能将要说的话附丽于意象。这样,意象就成为构成艺术本体的基本单位。
(7)[图片资料:左德承作品《大道如天》。
[段友工侧影。
[现场采访之二:段友工先生谈“意象”(1)。
段友工:“意象”可以说是在某物象中寄蕴着某一个或某几个特定的含义,人们看到的是“象”,想到的却是其“意”。左德承先生的《大道如天》给我们的是一幅老鹰的画图,但不同的读者却从这幅《大道如天》中读出了不同的内蕴。
段友工:为了讲清楚“意象”的内涵,我们必须追溯到老子的哲学。因为“意象”说的思想根源是老子的哲学。
(8)[图片资料:老子。
画外音:段友工先生认为:老子哲学中有两个基本思想对“意象”说的发展影响很大:第一,道是宇宙万物的本体和生命。第二,道是无和有、虚和实的统一,道包含象,产生象。
(9)[图片资料:左德承的美术作品。
[图片资料:杨克勤的书法作品。
[图片资料:王前民的排局作品。
段友工画外音:在老子这两种思想影响下,中国艺术家一般都不太重视对于一个具体对象的逼真的刻划,他们所追求的是把握和体现那个作为宇宙万物的本体和生命的道。
(10)[图片资料:顾恺之。
[叠加文字:“若拘以体物,则未见精粹;若取之象外,方厌膏腴,可谓微妙也——南朝·谢赫”
画外音:东晋大画家顾恺之提出“传神写照”。南朝画论家谢赫也说过:“若拘以体物,则未见精粹;若取之象外,方厌膏腴,可谓微妙也。”他们都强调说画家要追求的是“妙”。
(11)[现场采访之三:段友工先生谈“意象”(2)。
段友工解释“妙”字。
主持人:您能形象地讲一讲什么是“意象”,好吗?
段友工:我省著名工艺美术大师左德承先生有一幅作品,一个罗汉半躺在一只老虎身上。
(12)[图
片资料:左德承先生美术作品:《制心》。
段友工以《制心》为例讲述“意象”。
段友工:所以说,“意象”是指艺术作品中那些艺术素材经艺术家重新组合到特定的艺术环境里,使艺术作品获得多重意义后所显现出来的新形象。
(13)[图片资料:王夫之。
[图片资料:顾炎武。
[图片资料:黄宗羲。
画外音:意象说是关于艺术的本体的理论。这个理论的集大成者是王夫之,王夫之又名王船山,与顾炎武、黄宗羲被人们尊为清初三大家。他建立了一个以审美意象为中心的美学体系。
(14)[图片资料:王前民先生排局作品:《恒河一沙》。
画外音:段友工先生认为,意象的意蕴具有某种宽泛性,某种不确定性,某种无限性。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多义性。从读者和观众来说,这就是美感的差异性或是丰富性。王前民先生排局作品《恒河一沙》就带有这种艺术的宽泛性、不确定性和无限性。
(15)[杨克勤先生手书《春江曲》。
段友工画外音:这是晋代诗人司马昱的一首小诗《春江曲》:“客行只念路,相争渡京口,谁知堤上人,试泪空摇手。”这是描写渡口的一幅小景,但对于那些在名利场中迷恋忘返的人,这首小诗好像清夜钟声,可以使他惊觉,人生中有许多比名利更根本、更有价值东西,正在被人们淡忘和忽略。
(16)[一本诗集由远而近。
[引人注目的书名:《心雨》。
画外音:这是大家熟悉的诗人赵俊鹏先生的诗集。
(17)[图片资料:1997年3月14日《孝感日报》第4版赵金禾文章:《“通幽诗”通向海峡两岸》局部特写:台湾诗评家评赵俊鹏的诗为“通幽诗”,一是意象的思考,二是曲径的暗示,三是词语的新生。
[《创世纪》第105期第93页右侧,显著的标题:《试论通幽诗的诗学特征》与文章。
[台湾著名作家洛夫、辛鬰等人的信件。
(18)
[现场采访之四:段友工先生谈“通幽诗”(1)。
段友工:我不可能是也不必要是台湾的诗评家。之所以把赵俊鹏先生的作品介绍到台湾,是当时觉得俊鹏先生的诗,在较大程度上体现了艺术的本体即意象。同时接到台湾著名诗人洛夫的信件,他希望我介绍一下中国的“通幽诗”。
主持人请段友工先生介绍“通幽诗”。
(19)[现场采访之五:段友工先生谈“通幽诗”(2)。
[洛夫肖像。
[洛夫诗集。
段友工谈洛夫诗的“通幽”和“意象”。
[插画:台湾著名作家洛夫、辛鬰等人的信件。
(20)[现场采访之六:段友工先生谈“通幽诗”(3)。
[赵俊鹏诗集《心雨》。
[翻动着的书页。
段友工谈赵俊鹏诗的“通幽”和“意象”。
(21)[现场采访之七:段友工先生谈中西文化。
主持人请段友工先生介绍“通幽诗”与中西文化的关系。
[图片资料:古希腊雕塑。
[图片资料:米开朗琪罗。
段友工:西方艺术家给自己提出的任务是要再现一个具体的物象。比如古希腊雕塑家,他们搞人体雕塑,他们要把一个人体刻画得非常逼真,非常完美。所以他们要研究人体解剖。一直到文艺复兴都是如此,米开朗琪罗晚上就偷偷去医院解剖尸体。所以古希腊哲学家特别重视“具象”这个概念。
[图片资料:释迦牟尼佛。
[图片资料:慧能大师。
[图片资料:《六祖坛经》。
段友工:从中国来说,佛教传入中国,把“心”所游履攀缘者称为“境”。“境”有五种,即色、声、臭、味、触五境,佛教认为五境都是虚幻的。但六祖慧能改变了从印度传来的这种思想,认为一切众生都有佛性,他说:“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在普通的日常生活中,无论是吃饭,走路,还是担水,砍柴,通过刹那间的内心觉悟,都可以体验到那宇宙本体。所以在禅宗那里,“境”这个概念意味着在普通日常生活和生命现象中可以直接呈现宇宙本体,形而下的东西可以直接呈现形而上的东西。
(22)[书桌上的《滴水大千》系列哲理小品。
[台湾文学杂志《创世纪》。
[大陆权威学术杂志《红楼梦学刊》。
画外音:正是中西方文化的陶冶,使得段友工先生在比较文化的氛围中成就了自己的学术研究和文学创作,我们热望观众朋友多读书,读好书,与书籍共人生。
《从意向说到通幽诗》来源于xiexiebang.com,欢迎阅读从意向说到通幽诗。
第五篇:从意向说到通幽诗
从意向说到通幽诗
从意象说到通幽诗
策划许华三叶草
编剧三叶草
主持人陈莎
摄像田军
制片詹浩
编审杨云清
(0)
[工作台。
[微笑的主持人。
主持人:观众朋友,大家好!《开卷有益》又与大家见面了,我是主持人陈莎。很高
兴与大家在节目中讨论读书。有许多成语,如:悬梁刺股,闻鸡起舞,凿壁偷光,挑灯夜读,都说的是读书。那么,人们为什么要读书呢?读书与一个人的事业有些什么样的关联呢?带着这些问题,我们采访了一些学业有成的专家学者,看看他们是如何回答这些问题的。
(1)
[舒缓的古典器乐。
[曲阳路与西大路交界处,宽阔的街道一侧,是一个带有栅栏的院落,公寓四楼,居住着段友工先生。
画外音:在金色的读书季节,我们携带着冬天的温暖,寻访着梦泽读书人。
(2)
[低矮的书桌上杂乱地堆放着书籍。
[一本打开着的书,主题是有关意象论说的文章。
[一个人的背影,他几乎匍匐在书桌上。随着空间的缓缓移动,可以看到,段友工正在书上作着阅读记痕。
画外音:这是段友工先生的家。段友工以其文艺评论蜚声海外,因其无人替代的艺术修养,故而与左德承、王前民一起,被我县文化界称为“云城三怪”。
(3)
[台湾文学杂志《创世纪》。
[《创世纪》文章的署名。
[大陆权威学术杂志《红楼梦学刊》。
[《红楼梦学刊》文章的署名。
[极具特色的《滴水大千》系列哲理小品。
[《滴水大千》文章的署名。
画外音:段友工先生有许多笔名,如:淡远、余鸣、云淡、恒河一沙等。
(4)
[现场采访之一:段友工先生谈笔名。
主持人:您的这些笔名都很有意思,能向观众朋友简单地介绍一下吗?
段友工先生解释自己的笔名。
(5)
[过渡采访。
主持人:我觉得“云淡”就是一种宇宙的美景。
段友工:这很正常,因为这涉及到一个美学概念,一个关于意象的学说。
(6)
[打开着的第110期《创世纪》杂志封二,左侧引人注目地刊印着一大批台湾、大陆、美国、菲律宾、荷兰、新加坡、韩国著名作家。
[翻动着的书页。
[《创世纪》第110期第73页右侧,显著的标题:《中国古代意象说述评》与文章。
[翻动着的书页。
[《创世纪》第114期第98页右侧,显著的标题:《中国现当代意象说述评》与文章。
[翻动着的书页。
[《创世纪》第115期第97页右侧,显著的标题:《中国现当代意象说述评》与文章。
[叠加文字:“言征实则寡余味也,情直致而难动物也,故示以意象——明·王廷相”
画外音:意象说是关于艺术的本体的理论。明代王廷相说:“言征实则寡余味也,情直致而难动物也,故示以意象。”这就是说,艺术不能直白地说,不能寡然无味地说,而只能将要说的话附丽于意象。这样,意象就成为构成艺术本体的基本单位。
(7)
[图片资料:左德承作品《大道如天》。
[段友工侧影。
[现场采访之二:段友工先生谈“意象”(1)。
段友工:“意象”可以说是在某物象中寄蕴着某一个或某几个特定的含义,人们看到的是“象”,想到的却是其“意”。左德承先生的《大道如天》给我们的是一幅老鹰的画图,但不同的读者却从这幅《大道如天》中读出了不同的内蕴。
段友工:为了讲清楚“意象”的内涵,我们必须追溯到老子的哲学。因为“意象”说的思想根源是老子的哲学。
(8)
[图片资料:老子。
画外音:段友工先生认为:老子哲学中有两个基本思想对“意象”说的发展影响很大:第一,道是宇宙万物的本体和生命。第二,道是无和有、虚和实的统一,道包含象,产生象。
(9)
[图片资料:左德承的美术作品。
[图片资料:杨克勤的书法作品。
[图片资料:王前民的排局作品。
段友工画外音:在老子这两种思想影响下,中国艺术家一般都不太重视对于一个具体对象的逼真的刻划,他们所追求的是把握和体现那个作为宇宙万物的本体和生命的道。
(10)
[图片资料:顾恺之。
[叠加文字:“若拘以体物,则未见精粹;若取之象外,方厌膏腴,可谓微妙也——南朝·谢赫”
画外音:东晋大画家顾恺之提出“传神写照”。南朝画论家谢赫也说过:“若拘以体物,则未见精粹;若取之象外,方厌膏腴,可谓微妙也。”他们都强调说画家要追求的是“妙”。
(11)
[现
场采访之三:段友工先生谈“意象”(2)。
段友工解释“妙”字。
主持人:您能形象地讲一讲什么是“意象”,好吗?
段友工:我省著名工艺美术大师左德承先生有一幅作品,一个罗汉半躺在一只老虎身上。
(12)
[图片资料:左德承先生美术作品:《制心》。
段友工以《制心》为例讲述“意象”
。
段友工:所以说,“意象”是指艺术作品中那些艺术素材经艺术家重新组合到特定的艺术环境里,使艺术作品获得多重意义后所显现出来的新形象。
(13)
[图片资料:王夫之。
[图片资料:顾炎武。
[图片资料:黄宗羲。
画外音:意象说是关于艺术的本体的理论。这个理论的集大成者是王夫之,王夫之又名王船山,与顾炎武、黄宗羲被人们尊为清初三大家。他建立了一个以审美意象为中心的美学体系。
(14)
[图片资料:王前民先生排局作品:《恒河一沙》。
画外音:段友工先生认为,意象的意蕴具有某种宽泛性,某种不确定性,某种无限性。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多义性。从读者和观众来说,这就是美感的差异性或是丰富性。王前民先生排局作品《恒河一沙》就带有这种艺术的宽泛性、不确定性和无限性。
(15)
[杨克勤先生手书《春江曲》。
段友工画外音:这是晋代诗人司马昱的一首小诗《春江曲》:“客行只念路,相争渡京口,谁知堤上人,试泪空摇手。”这是描写渡口的一幅小景,但对于那些在名利场中迷恋忘返的人,这首小诗好像清夜钟声,可以使他惊觉,人生中有许多比名利更根本、更有价值东西,正在被人们淡忘和忽略。
(16)
[一本诗集由远而近。
[引人注目的书名:《心雨》。
画外音:这是大家熟悉的诗人赵俊鹏先生的诗集。
(17)
[图片资料:1997年3月14日《孝感日报》第4版赵金禾文章:《“通幽诗”通向海峡两岸》局部特写:台湾诗评家评赵俊鹏的诗为“通幽诗”,一是意象的思考,二是曲径的暗示,三是词语的新生。
[《创世纪》第105期第93页右侧,显著的标题:《试论通幽诗的诗学特征》与文章。
[台湾著名作家洛夫、辛鬰等人的信件。
(18)
[现场采访之四:段友工先生谈“通幽诗”(1)。
段友工:我不可能是也不必要是台湾的诗评家。之所以把赵俊鹏先生的作品介绍到台湾,是当时觉得俊鹏先生的诗,在较大程度上体现了艺术的本体即意象。同时接到台湾著名诗人洛夫的信件,他希望我介绍一下中国的“通幽诗”。
主持人请段友工先生介绍“通幽诗”。
(19)
[现场采访之五:段友工先生谈“通幽诗”(2)。
[洛夫肖像。
[洛夫诗集。
段友工谈洛夫诗的“通幽”和“意象”。
[插画:台湾著名作家洛夫、辛鬰等人的信件。
(20)
[现场采访之六:段友工先生谈“通幽诗”(3)。
[赵俊鹏诗集《心雨》。
[翻动着的书页。
段友工谈赵俊鹏诗的“通幽”和“意象”。
(21)
[现场采访之七:段友工先生谈中西文化。
主持人请段友工先生介绍“通幽诗”与中西文化的关系。
[图片资料:古希腊雕塑。
[图片资料:米开朗琪罗。
段友工:西方艺术家给自己提出的任务是要再现一个具体的物象。比如古希腊雕塑家,他们搞人体雕塑,他们要把一个人体刻画得非常逼真,非常完美。所以他们要研究人体解剖。一直到文艺复兴都是如此,米开朗琪罗晚上就偷偷去医院解剖尸体。所以古希腊哲学家特别重视“具象”这个概念。
[图片资料:释迦牟尼佛。
[图片资料:慧能大师。
[图片资料:《六祖坛经》。
段友工:从中国来说,佛教传入中国,把“心”所游履攀缘者称为“境”。“境”有五种,即色、声、臭、味、触五境,佛教认为五境都是虚幻的。但六祖慧能改变了从印度传来的这种思想,认为一切众生都有佛性,他说:“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在普通的日常生活中,无论是吃饭,走路,还是担水,砍柴,通过刹那间的内心觉悟,都可以体验到那宇宙本体。所以在禅宗那里,“境”这个概念意味着在普通日常生活和生命现象中可以直接呈现宇宙本体,形而下的东西可以直接呈现形而上的东西。
(22)
[书桌上的《滴水大千》系列哲理小品。
[台湾文学杂志《创世纪》。
[大陆权威学术杂志《红楼梦学刊》。
画外音:正是中西方文化的陶冶,使得段友工先生在比较文化的氛围中成就了自己的学术研究和文学创作,我们热望观众朋友多读书,读好书,与书籍共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