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大学生如何融入社会的思考
关于大学生如何融入社会的思考
实践报告
景德镇陶瓷学院机电学院 14#302 10材成 邵奇
摘要:本文是关于当前大学生融入社会中存在的问题加以探索与思考,对大学生如何尽早适应社会提出建设性意见
关键字:大学生实习就业
自从走进了大学,就业问题就似乎总是围绕在我们的身边,成了说不完的话题。在现今社会,招聘会上的大字报都总写着“有经验者优先”,可还在校园里面的我们这郡学子社会经验又会拥有多少呢?为了拓展自身的知识面,扩大与社会的接触面,增加个人在社会竞争中的经验,锻炼和提高自己的能力,以便在以后毕业后能真正走入社会,能够及时适应国内外的经济形势的变化,并且能够在生活和工作中很好地处理各方面的问题,距离放假还有一个月的时间我就开始筹划自己的暑期生活,希望自己能够在暑假这两个多月的时间里得以锻炼。通过朋友的帮忙,放假后在家呆了几天我就跟朋友一块到了深圳,来到了深圳禾昌兴业股份有限公司,简称禾昌。禾昌是一个电子公司,主要生产应用于电脑、数码相机以及一些小型机器的配件。紧接着于7月18日下午到公司去应聘作业员。虽应聘上了,但仍需等四天才能进厂,(每一位要进厂的都要等最少三天才能进去)在外面住的几天,刚开始的时候每天都不敢出门,因为早就听说广州深圳那边比较乱,尤其是晚上,经常还有杀人的。但最后在朋友的陪同下晚上一块出去买东西,发现事实并没有那么恐怖,只要你不去惹别人,别人也不会轻易地惹你。我所在的地方是一个工业区周围全是厂房,一般买东西的都是一些打工者,在深圳呆了一个多月我也没有发现有打架的,也没有听别人说起过有杀人的。我想可能只是有些事情大家过于夸张了吧。
带着些许兴奋和盲目,来到了厂里,开始了自己的打工生涯。在进车间之前厂里安排了两天的培训。首先带领我们来到了招募大厅,在那里我们上交了身份证、毕业证、健康证的复印件和两张照片,然后给我们统一配备了厂服。下午和第二天上午我们又参加了培训,老师给我们讲述了建厂历史以及公司生产的各类产品。第二天下午我们又参加了考试,考试内容主要是培训所讲的东西。接着保安人员又给我们安排了三个小时的军训。两天的培训就此结束。南方的工厂一般都要进行培训。
7月24号上午在其他工作人员的带领下,我们进入车间,该厂共有12个车间,每个车间生产不同的产品。我被分到了六部一,刚进去的时候,感觉很陌生,车间有十几条流水线,每条流水线上都有十几个人在那不停地忙碌着,没有人说话,只听到机器转动所发出的哄哄声。我被车间的组长也即是车间的最主要负责人带到了一个工作岗位,在组长的指导下,我很快学会了那项简单的工作。一工作就是十二个小时之后,中间没有空闲时间偷懒,一天下来兴奋劲没了,剩下的只是腰酸背痛了!虽然工作看起来挺简单的,但长达十二个的机械工作,对于我们这些过惯了闲散生活的大学生而言,根本就忍受不了。接下来的几天我换了好几个岗位,每换到一个新的岗位,都要学习半天或一天。一般都是坐在老员工旁边看他们如何操作,偶尔那些老员工会给你讲一下。若碰到不给你讲的,一定要勤问、敢问,把自己不懂的都要问清楚,不能模棱两可,不然自己做起工作来就会后悔的。这是我在那工作总结出来的。几天后我稳定到了一个工位,开始了正常的工作。一般进车间的都要先学习几个工序。
刚开始工作的时候,不熟悉那里的环境,不熟悉那里的人,一切都是陌生的!,虽然之前在学校里也做过一些兼职,但来到这里还是有些没来由的心痛,这时才感觉到大学生是多么的不堪一击!才明白为什么有那么多的大学生找不到工作。
而且刚工作的时候,并不适应一天坐在那里机械地工作十二个小时,工厂里面的生活和校园生活真的是一个地狱一个天堂,自己所学的也都浪费了,本想着能够学到与自己专业相关的知识,但没想到来到这里只是机械地做这些手工劳动,完全没有与自己的专业挂钩,自己来到这里真的是一种浪费。在那时才感觉到学习知识的重要性,发誓一定不能再浪费自己的大学光阴了,要努力学好自己的专业知识!没有知识只能干这些体力劳动,只能干这些毫无生趣的机械工作,一辈子只能生活在别人的掌控之中,只能不停地为别人工作,而自己却得到那么一点可怜的工资!当时有一种想逃跑的冲动,但经过几天的思考,还是决定留下来,因为即使自己以后毕业了,到企业仍需要适应新的环境,现在何不抓住机会锻炼一下自己的心智呢?自己的专业知识没有学到,但这却是我毕业之前最后一次能够很好地接触社会的机会了,留在社会,我要学到更多的东西,带着这些渴望,慢慢地学会了与人交往,慢慢地学会适应厂里面的生活,最后我也是受益匪浅!由于时间的限制,我只在厂里工作了四十天,这个厂有白班和夜班,每一个月倒一次,每天工作十二个小时,白班每天早上八点到晚上八点,夜班从晚上八点到第二天八点。一周上五天班,偶尔周末会加班,我在那里上了十天白班,每天早七点五十就得去做早操锻炼身体,但我发现大家都没有认真的对待,只是随意地伸伸腿胳膊,不知道为什么大家都不认真地对待,后来才知道打工时间长了,大家对厂里的活动都比较不屑,只顾干自己的事,即使有意义的活动大家也都是很少参与。
公司每周一集合开例会,厂长都会讲一些厂里出现的问题,各车间的负责人都会及时地解决,同时各车间在上班和下班也都会把车间的所有成员集合起来开大约十分钟的会,这时组长会及时通知上面传达的事情,并针对车间前一天以及当天出现的问题批评教育大家。而且厂里面的规章制度特别的完善,对产品的质量要
求也特别高,车间的走廊都张贴着要求质量的标语,如果哪件产品的质量出现了问题,都会追究负责那一道工序的员工,并会对那个员工做一定的处罚。各个车间的负责人也都是从员工中选出的有能力的人。在那里工作了一个多月,我还是比较喜欢厂里的环境的,厂内有篮球场、排球场、羽毛球场还有图书馆以及阅览室,周末全天播放电影,丰富大家的生活。无论厂区还是生活区的卫生都是很干净的,非常适合工作和学习!我一直在思考为什么这个厂每年都能够取得较大的进展呢?为什么公司刚刚成立几年就分别在苏州、深圳建立了分厂,而且分厂的规模也是相当的大?工作了一个月后我终于知道了,因为他们有健全的管理规章制度,同时能够吸纳有用人才,公司的员工也都是能够尽职尽责。总之各方面的工作都呈现出一种蒸蒸日上的局面,这样的企业又怎会不兴旺发达呢?而这又使我想到我自己,如果我们能够像管理公司那样管理自己,我们的大学就不会虚度过去了,我们也就不必担心毕业之后找不到工作了!
通过与员工的聊天发现,他们的年龄大都在十八岁左右,而且大都是初中、小学毕业。他们的圆滑事故与他们的年龄根本不想称,他们知道很多为人处事的道理。如果他们不说自己的年龄,不熟悉的人还以为他们都二十几岁了呢。他们大都满足于自己目前的生活,不愿意去改变,即使公司经常会在厂内部招一些助理、打字员等,但那些员工却不愿意利用空余时间去学一些基本的办工软件。甚至是厌烦学习,即使后来我跟他们说我是大学生,他们当中有一部分也没有表现出什么。他们大都认为对于他们而言,学习根本就不是他们的事。周末也只是和一些朋友一块出去吃饭、喝酒。除了每天的上下班,生活没有多大的乐趣。
在与众多打工者接触一个多月之后,发现自己在人际交往方面得到了锻炼与提高,学会了如何去与别人交往,也得到了友谊。我想只要我们真诚地对待别人,慢慢地你的真诚也一定会换来真正的友谊。在外面若没有朋友,你的生活就会增
添许多遗憾,而你的精神世界也将是空虚的,所以在外要大胆地与人交往,用你的热情去融化世界,最终你一定有所收获!
在一个多月的打工生涯中,发现在实际工作中不一定有太多地方用到专业知识,更多的是我们要耐心、细心一步一个脚印、脚踏实际的去工作,只有基本工作做的够好,才能赢得上级和同事的信赖,才有机会展示更多的才华。单凭专业知识不可能在工作上高枕无忧,更多还是需要脚踏实地做一些细微之事,而判断一个人的工作能力怎样恰恰是从一些小事上反映出来的,正可谓: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
很高兴自己能有这次社会实践的机会,通过这样的实践,我真正学习到了社会经验,它为我积累了一笔宝贵的人生财富,它为我今后步入社会打下了牢实的根基
第二篇:大学生的社会融入问题
大学生的社会融入问题
院系:化学与环境学院 班级:化学1101班 姓名:彭常活 学号:111030006
摘要:本文就大学生的社会融入问题,从以下三方面进行了详细分析和解答:第一、如何自我地位,以便融入社会;第二、就业难问题下的“先择业后就业”与“先就业后择业”的二难选择;第三、从象牙塔到社会的心理准备。
关键字:大学生
社会融入
就业
心理准备
一、如何自我地位,以便融入社会
首先,让我们看一个大学毕业生的求职经历:
“从去年拖到今年,真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找到工作。”不同于2009届的应届毕业生,邓志,在2008年6月就已经从武汉某重点大学中文系毕业了,实际上,他找工作的经历从2007年就开始了。按理说,邓志的条件并不算差:男生,名校毕业,英语、计算机证书齐全,学生会干部。他之所以拖到现在还没有就业,用他的室友李信的话说,就是“他太懒了,而且,眼高手低”。
从2007年9月开始,大型国企、知名外企、各大银行都来到邓志所在的高校举办校园招聘会。“只要碰上有合适职位的宣讲会,我们都会去,但是邓志一直心不在焉。后来,我们去宣讲会的时候都不叫他了。”李信说。
“其实,我也去参加了一些校园宣讲会。碧桂园公司也给我打了 电话,通知我面试,但是我不喜欢房地产公司。”邓志说。邓志心仪的职业是国家公务员,所以,对这些企业的招聘,没有放在心上。“我还是觉得公务员最好,体面、稳定,薪水又有保证。”
就这样,拖拖拉拉中,时间就到了2007年12月,很多知名企业的校园招聘已接近尾声。李信签约到某网络游戏公司做策划,已经开始实习了。邓志说是在准备公务员考试,实际上他每天无所事事。
2007年12月底,武汉开始下暴雪,很多招聘会取消了。邓志每天足不出户,在宿舍里守着电热器。2008年1月中旬,国家公务员考试成绩公布,邓志没有过面试分数线。“当时我有点慌。但马上要过年了,我就想先回家再说。”
春节后回到学校,已经是2008年2月底。邓志开始着急了。然而,这个时候,知名企业校园招聘的“黄金时间”早已过去,来中文系要人的变成一些学校、出版社等专业对口单位。但是,邓志没有出版社的实习经历,对编辑工作一窍不通。非师范院校毕业的他,更谈不上什么教学经验,去中学试讲过几次,也没了下文。看着周围大部分同学的职业都已经尘埃落定,邓志每天在宿舍里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他也开始跑招聘会,在网上“海投”简历。结果,大一点的企业,邓志往往是几次面试之后就被婉拒;小企业,邓志又看不上。
就这样,时间到了2008年4月,各省开始招录公务员。邓志报了好几个省的公务员考试,开始了坐着火车去考试的历程。笔试,邓志考得都不错,可面试时他总是发挥不好。“我觉得,面试的时候我总是说不到点子上。”邓志说。一个月的时间很快就过去了。5月,邓 志的时间都用在了毕业论文上。6月,论文答辩结束,大学“散伙”聚会高潮来了,邓志是学生会干部,几乎天天有“饭局”,每一次都少不了“一醉方休”,根本顾不上找工作的事。这个时候,中文系正好有一个教学秘书的位置,系里问邓志愿不愿意留校,邓志拒绝了。理由是自己还年轻,想出去闯闯。
2008年7月,邓志从学校毕业,决心南下深圳。然而,深圳的工作机会并没有想象中的多,针对应届生的岗位很少。“投几百份简历,也不一定有一个笔试机会。企业都要求工作经验。”邓志这才体会到找工作之难。“以前,看到同学去校园招聘会,投简历、笔试、面试、签约,觉得挺容易的,没想到社会上都要求工作经验。”
在深圳磕磕绊绊两个月,邓志没找到工作。从深圳回到武汉,邓志每天都在网上投出数百份简历,一些北京、上海的企业也曾对他有意向。“他们给的薪水太低了。在北京、上海这些大城市,一个月两千多元,根本没法生活。”而武汉的工作机会又很少。邓志没有办法,决心再战国家公务员考试。
2008年10月,又一轮应届生校园招聘开始了,邓志这个往届生也参加进来。然而,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很多企业缩减了应届生的招聘名额。而且,“我这个拖了一年的往届生的简历,更不受欢迎了。”2008年12月,邓志又一次参加了国家公务员考试。1月中旬,成绩公布了,他还是没有进面试线。
像邓志这样,大学毕业之后无法及时转换身份,在社会上找到自己位置的社会“多余人”,不在少数。这类人有大学文凭,书本知识 学得也不错,为什么他们无法融入社会呢?这就是自我定位不足而导致的社会融入问题。
很多大学生都有这样的问题:
1、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职业;
2、不知道自己适合什么职业而盲目从众;
3、一心想要高薪且体面的工作;
4、不懂得早规划;
5、不是眼高手低就是好高骜远,等到。面对这些问题的时候,每个大学生都应当进行自我定位:
1)我想从事什么职业?
2)我学习的专业知识适合从事什么职业? 3)以我现在的能力能胜任什么职业? 4)我的兴趣爱好是什么,相应的职业有哪些? 5)我的性格特点更适合从事什么职业? 6)我有哪些特长,适合哪些公司的需求? 7)相对而言,我有哪些优势来应聘这份职业? 8)这份职业是否有利于我的未来规划?
在回答完这一系列的问题后,每个大学生应当及早地进行规划,不能等到毕业了要就业的时候才去思考,这样才能更好地融入社会。
二、“先择业后就业”还是“先就业后择业”的二难选择 就业是高校毕业生们的热门话题和现实选择,就业难也是近几年来大学毕业生们所面临的严峻形势。近十年来,大学院校一再扩招,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激增,从2001年的104万人,到2009年首次突破600万大关,达到611万人,再到2010年人数继续攀升至630余万人,高校毕业生面临的就业压力与日俱增。与此同时,引发了这样 一个问题:找工作是根据你的职业生涯来选择(先择业),还是就目前的一个就业形势来选择(先就业)?这就是“先择业后就业”还是“先就业后择业”的二难选择。下面让我们看看双方的典型观点: 择业一派:将择业进行到底
找工作很重要,赚钱养自己很重要,可找到符合自己职业发展的职业更重要,因为这不仅关系自己有份工作,可以拿薪资对自己好,也对父母好,还关系到自己能否每天都精力旺盛地热爱自己的工作。
小白兔:先就业再择业的方法只是解决短期就业压力问题,从长远来说,这种做法带来的只是更多的悲剧——为了工作而工作,对工作没有喜爱之情,长久发展只会觉得工作是枯燥乏味的,为了让自己对于工作再有新鲜感或是说为了能拿份高薪,大多数的人选择跳槽,重新找工作,如此循环反复,凡事都会做一点点,但凡事也都只是懂点皮毛,永远无法学到精华。如果是以后我作了家长,只要我孩子不是不学无术故意赖在家里不愿意工作让人养,我是不会让我家的孩子为了钱子去工作养家。我想找工作无非是找自己喜欢的,或者就是找学校里所学的专业,前者是因为喜欢所以能花大力气下去学,后者则是因为学过,今后工作起来不至于什么都不懂,要从头学。
阿斯兰:对于刚出校门的大学生来说,第一份工作的意义是非凡的!就如同初恋,如果你爱错了对象,你再努力也是枉然。因此,慎重起见,我认为大学生毕业应该先择业,而不是急于就业混口饭吃而草草上班。“女怕嫁错郎,男怕入错行”!聪明人觉得是择业在先,就业在后。择业先是保证你的行进方向,你记住你“择”的是目标,而 不是脚印。择业之后你要做的事情就是,找一条通向你目标的道路,只有找准了方向,才能塌实的解决就业问题。
凡高:一个毕业生,毕业的时候是一张白纸,第一份正规的工作,在他日后的发展方向上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迫于就业压力,“先就业,后择业”,这种情况下就的“业”会是怎么样的呢?这就像为了工作随便找了家小公司,期望日后能够进行选择。但在小公司工作之后,你如何进行选择?你的选择余地会高于小公司成为大中型企业吗?你凭什么进行选择?在那个环境工作久了,你的眼界,分析能力,判断能力等诸多能力,都局限在那个层面,不会有更高的提升,那时想进行择业,又等于从头开始,类似于一个荒废了几年的毕业生,人家会要你吗?还不如直接要个应届毕业生。到时为了更换环境,所付出的将是刚毕业时N倍的代价,不如毕业时就进行选择。所以我觉得应该是在自我分析、定位,规划之后进行有选择性的就业,清楚自己喜欢干什么,能干什么,如果自己只适合在小公司就在小公司里认真工作,行行出状元;如果自己想在中型企业有所发展,那么至少要先进入大型企业。当然这些的前提是毕业生有个良好的心态,对自己进行了综合分析,对自我有个清晰的认识,选择的进行就业。就业一帮:因为环境我选择就业
不是我不想择业,只是你走在路上一个招牌砸到十个人,有四个本科生、三个专科生、一个研究生外加一个中专生,同样一个公司招聘,高端的招研究生,一般人人能做的招中专生,稍稍有点要求的招本科生和专科生,可别人公司只要招一个人呀,结果就是八个人抢一 个职位(甚至更多),谁会有业不择?我们只是环境所迫选择了就业。
Xuegang216:你应该知道大学要毕业的时候,大家在招聘会的情景吧,能就业已经是很不错的了,更不要说是择业了,过了这村就没这店了,我有朋友的学校大四毕业基本上都没有签到工作,而且他们学校还是211工程里的。我是觉得应该先就业,就业后只要不断地充实自己,才能使自己永远处于不被淘汰的位置。
淘米:近几年,大学生就业严峻。其实是一种很正常的现象。就如失业一样,是市场经济的必然产物。谁也没有保证过大学生毕业一定要有工作,之所以现在大家都在抱怨就业困难,这都是我们原先计划经济落下的根深蒂固的观念,大家认为政府、社会应该把我们喂好、养好,其实不然。说到择业和就业的问题,其实就像是个先有“鸡”先有“蛋”的话题。择业为的是兴趣,就业为的是工作经验和求眼前安稳。都是各有利弊的,无所谓好与坏。但就目前这样的就业形势而言,先就业是合理的。因为工作首先满足的是生存条件,其次才是自己的兴趣爱好发展。
B„ABY:我觉得其实“先择业还是先就业”并不是大学生自己选择的,很多情况下,都是被客观环境逼的。如果肚子没有填饱,你会有心力去考虑自己的精神需求吗?所以我觉得“先择业后就业”在如今的形势下说不通。说实话,如果可以先择业,又有谁会去一个自己不喜欢的岗位就职?既然提出这个问题,就说明现在的毕业生不得不先就业。为什么不得不先就业?因为形势严峻,我们不可能为寻找自己心仪的工作花费太多时间,本来现在毕业生就不值钱,如果时 间再这样浪费,只会让自己更加贬值。企业可不会在乎你对理想有多大的热情,那无法为他们创造价值。企业在乎的是你的能力、经验。而长期为理想工作奔波的你,如何为自己增值?当然,如果有一个宽松的环境让你择业再好不过了。不过大多数情况下,还是先养活自己更为重要,先满足物质需要,再来谈精神需求。
综上所述,作者认为,本着对自己负责,对社会负责的态度,只要家庭经济条件许可,不至于被饿死的条件下,大学生应该先择业后就业。其实对于大学生而言,只要早规划,其实“择业”在未毕业前就已经选择好了,而不会有毕业后的 “先择业后就业”还是“先就业后择业”的二难选择。
三、从象牙塔到社会的心理准备
很多大学生毕业后在融入社会时,表现得非常的痛苦和困难,甚至产生消极情绪或走上邪门歪道,这主要就是大学生未做好从象牙塔到社会的心理准备。
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社会矛盾等等的问题日益严重,对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社会观产生了严峻的挑战。贫富差距的拉大让许多贫困的大学生压力增大,甚至产生自卑感,在融入社会时畏首畏尾;官二代和富二代的出现,让大学生在进入社会时产生不平衡感,认为社会是不公平的,甚至认为有后山走后门比有知识有能力更重要的错误观念;社会上的攀比、炫富、博上位更是让许多大学生,特别是女大学生担惊受怕,严重缺乏安全感,“免疫力”差者甚至误上歧途、踏上邪门歪道。要应对并解决这一系列问题,每个大学生在融入社会之前就应做好充足的心理准备,毕竟社会与大学是两个截然不同的社会形态,正所谓“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大学生应该端正自己的心态,对自己和未来充满信心,毕竟社会上的这种不良现象和风气始终只是少数,只是被无良的媒体刻意放大了而已。只要自己遵守公司守则,懂得社交礼仪,实干敬业,有朝一日也必定能闯出一份属于自己的天地。
参考文献:
1.百度http://www.xiexiebang.com 2.百度文库http://wenku.baidu.com/ 3.前程无忧网http://www.xiexiebang.com/
4.《浅谈刚毕业大学生如何融入社会》,作者:杨旭鸿 5.《浅析大学生如何适应社会》 6.《大学生,你能融入社会吗》
7.《求职攻略—大学生嘉应案例点评》,主编:陈纪忠(嘉应学院)。
第三篇:新生代农民工的社会融入
2011年8月,宜昌市共青团组织根据团中央、团省委统一安排,在去年以“新生代农民工的社会融入”为主题的“共青团和人大代表、政协委员面对面”(以下简称“面对面”)活动基础上,结合我市农村留守儿童服务管理试点工作实际,将“新生代农民工与农村留守子女的亲情联系”作为新生代农民工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方面,布置开展了以“宜昌市新生代农民工与农村留守子女的亲情联系”为主题的2012宜昌市“面对面”活动。
一、调研内容
在指导各县市区团委开展本地“面对面”活动的同时,我委同步开展了市级层面的“面对面”活动,通过向已婚育的新生代农民工群体发放调查问卷、面对面集中访谈、电话访问等形式,针对他们的基本文化需求、文化消费能力、文化生活情况等方面的基本现状,重点是针对他们与农村留守子女的亲情联系情况进行了深入具体的调查研究。在前期调研阶段,我委发放问卷1875份,回收有效问卷1513份,面对面集中访谈217人次,电话访问37人次,累计调研1767人次,调研对象广泛分布在交通运输、餐饮旅游、商品零售、建筑制造和居民服务各个行业。此次大样本调研活动让我们对新生代农民工及其农村留守子女的生活现状与诉求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二、宜昌市新生代农民工群体的基本特点
调研结果统计显示,我市新生代农民工群体主要表现出三大特点:一是新生代农民工与第一代农民工相比,整体文化程度相对更高,同时,掌握技能的水平也有所提高。调查结果显示,新生代农民工群体中大多数为初中和高中学历,分别占总数的58.3%和34.5%。但由于家庭经济条件的限制,大部分农民工难以进入更高水平的学历阶段,大专、本科及以上学历合计只占7.2%。另外,新生代农民工政治面貌以共青团员和群众两项居多,分别占47.9%和44.5%,中共党员所占比例偏少,只占5.9%。二是新生代农民工普遍精神文化生活单一,人际关系圈比较狭窄单调。在面对面集中访谈中,已婚育新生代农民工普遍表示他们向往高端且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但从统计结果来看,72.1%的受访者认为“缺少文化娱乐生活”。39.2%的受访者业余时间主要娱乐方式是打牌,23.4%的受访者业余时间选择看电影或电视,18.9%的受访者业余时间选择去网吧上网聊天,总体来看精神文化生活较为贫乏。究其原因,38.5%的受访者反映,每周工作时间超过60小时,导致缺乏业余生活时间太少,27.9%的受访者感到城市生活成本太高,这些也是影响他们精神文化生活质量的重要制约因素。他们业余时间的主要交往对象集中在单位同事和老乡两种人群上,人际交往圈比较狭窄单调。总体而言,新生代农民工处于相对焦虑和空虚的精神状态,31.2%的受访者对目前的生活状况感觉一般,19.7%的受访者认为不满意。三是夫妻普遍结伴外出打工,和子女日常联系较少。67.4%的受访者和配偶结伴外出务工,将孩子留在农村老家交由老人或者其他监护人照顾。于是,留守子女成了新生代农民工在外打工时最重要的精神寄托,留守子女的问题也是他们心中最大的担忧。但是数据显示,已婚育新生代农民工同农村留守子女的联系间隔周期较长,57.1%的受访者超过15天才和子女联系一次,而且同子女的联系也主要局限于电话和熟人捎口信等间接形式,其中电话联系的占43.8%,熟人捎口信占27.6%,两者合计占71.4%。而绝大多数新生代农民工的家庭为独生子女家庭,留守子女多与祖辈生活在一起,身边没有兄弟姐妹,所以性格普遍比较孤僻,学习、生活、心理、安全均令人堪忧。
三、新生代农民工与农村留守子女亲情联系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新生代农民工片面关心子女物质生活。新生代农民工面临着增加家庭收入与改善孩子教育不能兼顾的两难境地,正所谓“养得到娃的身,养不到娃的心”。他们普遍表现出疏于管教或教育方式方法不得当的问题,外出打工后与子女缺少沟通,存在用金钱补偿感情的心理,他们尽量满足孩子的物质需求,事实上成了孩子学习、身心发展的旁观者。有些家长虽然关心留守子女的学习,但只停留在关心考试分数的层面上,加之自身文化水平有限,缺乏对子女学习习惯的培养和学习方法的指导,尤其是缺乏对子女思想道德的引导和心理健康问题的关注,从而导致一些留守子女生活散漫,纪律观念淡薄,学习、生活习惯差,情绪低落且波动大,自我封闭,性格孤僻,嫉妒心强,自卑感重。
2、新生代农民工对子女的成长缺乏规划。54.3%的受访者在被问及子女成长规划时表示“经济压力较大,希望孩子早点出来打工改善生计”,我们通过面对面集中访谈和电话访问等方式同受访者就这一问题进行了较深入的交流,初步分析出两点原因:其一是城市生活成本较高,工作压力较大,导致有的新生代农民工家长难以为子女接受高水平教育承担经济压力;其二是新生代农民工自身文化素质水平相对城市同龄人较低,较少具备现代教育理念,相应的职业规划和子女成长规划意识淡薄,部分新生代农民工受“新读书无用论”的影响,认为“读书说到底就是为了几张文凭”,因此对子女教育关心程度较低。已婚育新生代农民工相对更加关注子女在校期间的身心健康,64.5%的受访者表示,如果有机会非常愿意参加针对留守学生家长或监护人的家庭教育培训。
3、缺乏新生代农民工稳定联系子女的社会化机制。随着我市社会管理创新试点工作全面展开,我市针对农村留守儿童和新生代农民工的各类专项重点人群服务管理机制日益完善,但基于已婚育新生代农民工及其农村留守子女这一特定人群的服务管理机制衔接工作尚处于摸索阶段。比如宜都、远安等市级农村留守儿童服务管理示范县市区已基本普及“亲情电话”,帮助本地农村留守儿童同外出务工的父母建立日常联系,但此项机制并没有覆盖到外地来宜务工的已婚育新生代农民工。我市各类企业与社区中的群团组织、志愿服务机构和兴趣爱好小组已初具规模,但是活动设计针对性、开放性和专业性不足,47.3%的受访者表示所在企业的共青团组织“偶尔开展一些活动,但作用不大”,57.3%的受访者表示“知道社区组织活动,但没有邀请我们参加”,只有19.3%的受访者表示所在的企业或生活所在的社区经常为他们及留守子女提供志愿关爱服务,且效果很好。
四、改善新生代农民工与农村留守子女亲情联系现状的建议
1、消除新生代农民工城市生活壁垒,改善留守子女进城生活条件。一是要推进户籍制度改革。放宽户籍制度的限制,淡化新生代农民工群体同其他社会主体间的身份差异,逐步为新生代农民工融入城市生活消除制度性障碍。二是要解决子女入学困难。在全面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积极推动基础教育制度改革,为新生代农民工子女就学提供更多机会。要制定具体措施,推动公办学校打破招生区域限制、放宽招生条件,并为新生代农民工子女上学提供政策优惠,确保教育公平。三是要改善基本居住环境。把新生代农民工住房问题纳入解决城镇低收入居民住房问题的范围内统一规划考虑,加大廉租房、经济适用房建设力度,加快保障性住房公共配套设施建设,不断改善新生代农民工群体的居住条件,为留守子女随父母来宜生活提供基础保障。
2、加大新生代农民工培训力度,提高新生代农民工家庭教育水平。新生代农民工家庭教育理念的更新及家庭教育方式的改善根本上在于其思想素质和文化水平的提高,因此,加强新生代农民工基础文化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不仅能够提高他们的就业能力,改善他们的生活整体水平,而且对加强其与留守儿童子女的亲情联系,促进留守子女的成长成才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建立健全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长效机制,努力实现培训就业一体化。优化和调整职业培训布局,以人社部门为主导,组织引导用人单位和社会培训机构链接形成一套覆盖我市新生代农民工群体的培训网络。针对以初、高中文化程度为主体的新生代农民工,通过灵活多样的教育形式和激励优惠政策,引导他们利用业余时间完成高中、大专阶段的文化知识培训和具有较强针对性、实用性的职业技术培训,不断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和整体水平。此外,抓住春节期间新生代农民工集中返乡的时机,召开家长会,积极开展“争做合格父母,培养合格人才”双合格家庭教育宣传实践活动,专门对新生代农民工进行家庭教育知识培训,提高其家庭教育水平。
3、深化留守儿童关爱工作,建立健全新生代农民工联系留守子女的长效机制。在继续发挥学校关爱主渠道作用的基础上,想家长之所想,急家长之所急,进一步深化我市农村留守儿童服务管理和预防犯罪试点工作。一是健全新生代农民工与留守子女的常态联系机制。在全市各中小学校全面开通“亲情电话”、“亲情视频”、“亲情书信”,确保留守学生每周与外出务工家长联系一次,定期向家长汇报学习、生活及心理情况,各类企业、社区也要适当筹集资源做好“亲情电话”架设工作,确保新生代农民工和农村留守子女的常态联系和交流。二是对留守儿童开展“感恩教育”。学校要以班会、团日活动为载体,对留守学生开展感恩教育,引导留守学生感知父母外出务工的艰辛与不易,培养他们的家庭责任意识,激励他们勤奋学习、奋发图强,为外出务工父母减轻负担、消除忧虑。三是要坚持做好留守儿童心理关爱、结对帮扶、志愿发动等重点工作。在全市范围内继续开展“爱心妈妈”等志愿结对帮扶品牌活动,加快心理咨询师志愿者队伍建设,大力推广以心理健康为特色的“阳光家园”集中关爱项目,从学习、生活、心理等多方面给予农村留守儿童更多的关心与帮助,确保农村留守儿童健康、平安、快乐地成长,免去外出务工父母的后顾之忧。
新生代农民工与农村留守子女的亲情联系是新生代农民工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方面,社会各界要充分发挥职能作用,持续完善新生代农民工与农村留守子女两大重点人群的服务管理机制,全方位、多角度丰富新生代农民工精神文化生活,为全面维护新生代农民工及其留守子女的根本利益作出应有的贡献。
第四篇: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
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
[摘要]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让人的价值取向在不断地变化,在基于相同的价值认同视阈下将我国的传统的优秀文化融入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当中去,既是弘扬优秀传统美德的途径,也是引导青年大学生建立健全自身的世界观和价值观的教育方式。本文从当前两者融合的困境出发,提出传统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定位,然后提出对于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努力方向。
[关键词]价值认同;优秀传统文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引言
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对于整个教育系统来说是重要的一部分,增加大学生的文化认同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而这种对传统文化的价值认同只有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才能有效地实现,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是提高高校对知识文化的传递,培养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重要渠道,在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方面有独特的优势。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弘扬,高校是发挥作用的重要平台,找到融合传统优秀文化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之间的契合点将是实现大学生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关键。从基本含义上看,要将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是要进行去粗取精的,将传统文化中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有益的思想观念、道德意识和价值规范,通过适当的教育方式方法来放到思想政治教育当中去,从而实现提高大学生基本素养和正确价值观的形成的目的。
一、当前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困境
(一)大学生对传统文化价值认同的“缺失”
全球化和中国经济的不断崛起让世界性的多元价值观进入大学生的日常,受到“意识侵略”的大学生不自知的对中华传统文化出现认知失调,这种认知的失调主要是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传统文化的意识淡薄,当代大学生都处于95年左右的网络原住民,是伴随着改革开放后的,在国家经济基础获得一定提升后出生的人,这一群体在网络的影响下,从小就接触多元的世界文化,在对西方节日的追逐和中式传统节日的漠视对比下,不难看出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价值认同的缺失是一个严重的问题。如西方的圣诞节、情人节,这些是大学生必过的节日,而相对传统的中国的七夕、重阳节,这些有着悠久历史的传统节日都在大学生的意识里逐渐被淡化,传统节日在大学生心中的认可度远不及西方节日,这是价值认同失调的一种表现。其次是在传统的文化知识上的缺乏,大学生的课外阅读主要集中在娱乐和应用方面,在移动互联网的影响下,阅读的便捷性带给了大学生更快速的知识消费,对于传统文化的知识不仅大学生很少涉猎,社会主流的知识文化也将其边缘化,能够看到的优秀的传统文化知识的作品和著作都比较少。在传统知识文化的现代化表达中还很欠缺,变现优秀传统文化的电视类节目、网络节目都很少,大学生在课堂之余接触传统文化的途径就相对较少。其三是价值意识淡薄,在越来越多的“宁愿在宝马里哭,也不愿在自行车上笑”的价值取向被社会认同后,金钱至上的价值观淹没了传统的精神美德,漠视了集体主义和社会公德的重要性,将传统文化的道德追求毁于市场经济和个人经济的光环下。
(二)“说教式”的思政教学影响传统文化的渗入
优秀的传统文化是经过了时间长河的检验的,在历史过程中一步一步地积淀下来。它的形成和演化是经过一定社会实践,经过不同的社会环境获得的,在现代社会的传承和弘扬要考虑到现实的“时空场景”和“教育方式方法。在传统文化要适应不同的社会条件时,这对于我们的教育中介和教育传播者来说是一个艰巨的任务。在高校中思想政治教育的“说教式”教学对于传统的中华文化而言,过分强调了知识点的灌输,而忽视了价值观念的培养和传递。另一方面,优秀的传统文化要融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去还存在着一些走形式和争荣誉的情况,轻启发重说教的教育模式难以调动大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也就不能得到大学或缩能的价值的认同和共鸣,甚至会在认知不全面的基础上误解这种文化,在内心一旦产生抵触就很难在众多的文化现象中再获得认同。“说教式”的传递方法难以让大学生发自内心的接受传统文化的价值观念,更加无法进一步的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和浸润,入不了脑,更入不了心。“说教式”的教育方式让本身优秀的传统文化失去了对于大学生接受传统文化教育的兴趣是一个噩耗。
(三)“融入”过程与大学生生活实际相脱离
优秀的传统文化要融入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就要融入大学生的实际日常生活,要在可感的实践生活中去实现,结合大学生的生活实际,在实践中提高大学生的基本素养。在“融入”的过程中来看,现在的融入方式还存在一定的误区。优秀的传统文化和大学生的思想教育生活是否有交集点,当前的融入让两者与大学生的生活世界相分离,使得“融入”的效果不佳。优秀的传统文化还只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零星点缀,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表现:(1)重课堂,轻课外。在课堂上的理论传输是高校思政教育的主要方式,在优秀的传统文化的传输中也是采用这种方式,并没有即时的课下教育,在大学生的课后生活领域没有其他的方式进行传统文化的再教育。造成课上和课下的教育分离,传统的文化价值在于对大学生的价值观念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在课下的生活中进行可持续的传统文化的熏陶才能让学生在生活日常中体会传统文化的影响力。(2)重理论,轻实践。在思政教育领域,高校的部分教育者仍停留在传统文化的思想理论的讲授层面,而忽视了教育实践对于大学生的教育影响,传统的文化不注重实践将发挥不了实践育人的作用。
二、传统文化与高校思政教育的关系定位
(一)传统文化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升华
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是民族的精神根基,是在上下五千年的文明中浪淘沙传承下来的。优秀的传统文化的大体系包括了文文字、曲艺、诗词和图画等等内容,百花齐放的文化形式包含着丰富的精神结合体,诸如爱国精神、民族精神、诚信精神、和谐精神等等。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和兼容并蓄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高质量的教育素材和充足的精神食材。将优秀的传统文化融入到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当中去,借助传统的力量有效地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信,提高个人的道德水平,帮助学生融入集体,对于大学生的价值观的树立和人生观的形成都有着促进作用。传统文化是帮助高校形成良好的人文道德?鲇虻挠行?途径,高校的校风受到校园文化的影响,传统文化在高校中发挥“文化育人”的思想引领。在明确了传统文化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众多优质条件后,如何在新时期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融合到传统的文化传承中去,在融合中去创新,在方法和资源上去创新,将这种优秀的教育文化的理论升华付诸于教育实践是值得高校思政教育者思考的问题。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途径
传统的文化在价值认同方面受争议的点是与时俱进方面,在不断的进步和演化中将行为准则和价值观念的传承发展都是在社会环境中进行的,传统文化的灵活、继承性和发展性是在社会文化生活和教育领域中实现的。我国的经济快速强大起来的根本原因离不开优秀的文化传统,一方面优秀文化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多元的理论资源,是对现有思政教育资源的有力补充。另一方面,在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传统文化也在被传播、被发扬,政治教育可以作为传播传统文化的载体。这对于优秀的传统文化的创新和延续方面都有着积极的意义。在高校的教育改革向时代背景不断靠拢的情况下,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和内涵都已与社会文化环境相契合,将优秀的传统文化与时代的社会文化相融合,然后通过价值观、个人观念进行输出,这对于优秀的传统文化的弘扬和传承都是一个不可多得的机会。
三、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努力方向
(一)?⒋?统文化融入思政教材和思政课堂
优秀的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载体很重要,在思政类的大学生教材中国融入优秀的传统文化的内容,改变现有的传统文化的优质文本的缺失,在教材上下功夫将是将两者相互融合的关键途径。当然,在此基础上将优秀的传统文化课程纳入到专门的文化课程体系当中去,将传统文化课程列为学校的必修课程。通过课程的设置、师资的匹配和教学的实践等,将传统文化作为一门公修课程进行传承,真正地将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的思政教育、通识教育和教学实践过程中去,经由教师的授课,让学生更多维的体会到传统的文化魅力,强化对其价值的认同。在教法上,变“说教式”为“体验式”的教学方法,找到传统文化和现实生活的契合点。只有做到将优秀的传统文化融进教材、融进课堂、融进头脑和生活,才能真正地提高大学生对思想政治和传统文化两者的有效认同和价值认同。
(二)将传统文化融入新媒体,搭建网络新平台
现代社会是网络的社会,新媒体是高校进行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载体。在传统文化与高校思政教育融合的过程中应该充分的借助新媒体的优势,将传统文化作为传播更快、覆盖面更广的信息形式进行推送。增多大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接触机会,通过视频节目的来建构连接大学生和传统文化之间的接触桥梁。控制好思政教育的“话语权”就是控制广播的喇叭。另一方面,在校园活动上下功夫,“传承经典”的微信、微博活动,文化专栏等形式,牢牢地把握住大学生的阅读和信息获取的方式,从大学生的喜好入手,取悦他,征服他。互联网时代,只有积极的发挥出新媒体的积极作用,才能更快、更好的实现传统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双融合。
(三)在大学生的生活日常中融入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中有重在实际行动的思想理念,要让传统文化更接地气,就要与大学生进行更直接的接触,在大学生的日常生活的场域进行传统文化的建构,以新形式来实现思想政治教育。通过传统文化进校园、进宿舍等实践活动,让大学生体会到自己的真实世界里也有传统文化,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并不对立,而是相融相促进的关系。此外,在传统文化的接地气过程中还可以由实践类型的活动实现,比如通过大学生慰问孤寡老人、关爱留守儿童等活动来体验,在学到传统的文化知识的同时,还增加一些人生体验,变枯燥的课堂教育为动情的体验式教育。
第五篇:对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思考
对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思考
【摘要】由于市场经济发展的一些负面影响,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缺失以及大学生自身的认知和发展的不足等,部分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缺失现象也越来越明显。本文主要论述了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缺失的现状及其缺失的成因,并提出培养和增强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
何为“责任”?字典解释是:指应尽的义务或分内应做的事和应承担的责任。人,不仅仅是自然人,更是社会人,跟社会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我们在享受国家法律赋予权利的同时,必然要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和义务。当代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是民族的希望,是国家的栋梁,更应该自觉担起实现中国梦的历史使命。
一、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现状
当代大学生的社会主责任感主流是积极的和向上的。在我国春运期间,在全国各大汽车客运站、火车站、高铁站、高速公路站旁等到处可见大学生志愿者辛勤的身影;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数万多名大学生志愿者以他们最诚挚的笑容、最热忱的服务迎接了一位又一位来自世界各地的客人,展现了他们无私奉献的高尚品格;在各高校开展的社会服务活动中,许多大学生自觉地走进儿童福利院、孤儿院辅导功课、陪伴游戏,走进老人院为老人按摩推背、陪伴聊天……。所有这些行动都体现出当代大学生是有责任、有担当、有智慧,既充满活力,又富有激情的一代。但也有部分大学生却渐渐疏离社会,淡漠社会责任。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注重追求个人理想。在思政课堂上,我曾多次提问学生关于个人理想的问题,但很多同学的回答基本上都是“顺利毕业”、“毕业后找一份稳定的工作,将来买车买房”、“希望将来一家人都能过上幸福的生活”,诸如此类。由此可看出,大学生对未来都有着美好的憧憬,但比较注重与自己实际利益关系较密切的个人理想,而较少把个人的理想和社会联系起来,“缺乏对个人理想和社会理想关系的认识,缺乏对社会应有的主人翁意识。”
第二,对权利与义务的关系认识不正确,缺乏感恩之心。我国《婚姻法》(2001年修正案第21条第1、2款)明确规定:“父母对子女有抚养教育的义务……”“在一般情况下,父母对子女的抚养至18岁为止。”身为独生子女的90后大学生很多都是在被宠爱、被呵护、被关注的环境里长大,部分大学生都认为父母对自己的养育是在履行义务,不懂得体恤父母的辛勤劳动,不懂得珍惜父母的默默付出,不懂得换位思考,一味地考虑父母应为自己付出什么,而较少地考虑自己应为父母、为家庭、为社会做些什么,“权利意识较强而义务感、责任感较弱”
第三,注重奢侈享受,忽视艰苦奋斗。在当今的大学里,大学生拥有MP3、MP4已成为过去式,Iphone4s、Iphone6、Ipod等各种高科技电子产品、名牌衣物、名牌饰物才是现在进行时。对于学习,许多大学生只遵循“60分万岁”的原则,精力主要都放在学习以外的事情上,补考、重修、清考根本不当一回事,淡化对自身的责任。
第四,社会公德意识淡薄,诚信缺失。在高校部分大学生社会公德意识淡薄,主要表现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朗朗上口,却不以实际行动践行;考试作弊,作业抄袭;课桌文化“丰富多彩”,纸巾、饮料罐、塑料袋总被遗忘在课桌的抽屉里,陪伴着学生上完一节又一节课;为了追求便利而使用一次性用品,浪费水电资源,对破坏环境现象习以为常……。
二、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缺失的主要原因
造成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缺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对其主要成因进行思考分析,能有针对性地增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首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激发了学生的积极进取意识、创新意识、竞争意识的同时,也使得学生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不知不觉地取向追求个人价值的实现。社会上的不正当竞争、贪污腐败、偷工减料等不良现象对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形成和发展也产生了一定的阻碍作用。
其次,家庭教育的失误。当代大学生多为独生子女,从小到大都被父母捧在手掌上。家长重视亲情教育,为了子女任劳任怨,甘愿付出一切却不要求回报。这种畸形的培养与教育造成了子女只懂索取不惜回报。他们对家庭、对父母的依赖性较大,带有任性、受挫能力不强、意志力不坚定等性格特征。
第三,学校教育的失误。在市场经济发展的影响下,不少高校片面强调重视加强对学生的技能知识的传授和技能技术的培育,忽视了对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培养。一些学生把思政课当成是“洗脑课”。虽然“05方案”明确规定各高校必须通过各种途径和方法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但由于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教育缺乏系统性和针对性,使得一些大学生对社会责任感的理解仅仅停留在表面,并没有内化为自觉的实际行动。
第四,大学生自身的不足。由于大学生与社会接触不多,社会实践较少,缺乏社会经验和理性的思辨能力,使他们很难冷静、客观、全面地分析各种社会现象。加上自我的认识不足,使部分大学生对自身与社会关系以及自身的社会地位与社会角色的认识不够深刻,导致部分大学生对社会和国家赋予自己的历史使命和热切希望的认识和理解不正确,缺乏履行社会责任的强烈动力与激情。
三、加强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和教育
历史经验一再证明,国家和社会的稳定和持续发展凝聚着每一个社会成员对社会和国家的奉献与责任。如果没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不仅国家难以发展,个人也会陷入自私自利的泥潭,个人的生存和发展空间也会变得愈加狭窄。因此,针对当代部分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缺失的现象,必须有效地强化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和教育,通过开展丰富多样的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内化其自身对社会责任自觉的、实际的行为。
首先,要深刻认识大学生的责任与义务。作为一名当代中国的大学生,除了要学习和钻研专业知识,提高专业技能外,还要加强和提高自身的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素质。不仅要集中精力刻苦学习,还有锻炼自身各方面的能力;不仅要对自身负责,还要承担起对家庭、学校和社会的责任。这又要求大学生在实现自我价值的同时,要把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联系起来,把个人利益和社会、集体利益结合起来,把个人理想和社会理想联系起来,把“内在的责任感上升到为国家建设,为社会繁荣尽职尽责的社会责任感”。大学生在享受“大学生”的权利时,更应自觉地承担起“大学生”的社会责任和义务,在德、智、体、美、劳等各方面都做到符合“大学生”的社会角色要求,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自身的切实行动,努力使自己成为一名真正的大学生。(下转10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