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从战略和战术问题谈英语学习和英语翻译
这可能会是一个比较长的帖子,也是我一直想要书写下来的东西。看到翻译硕士论坛这么多人分享经验贴,还有不少人来这里问道英语和翻译学习方法,我也很想把自己的一些体验系统地写下来。这不是所谓的“经验贴”或者“考研过来人”系列,因为,我要真正地从宏观的战略角度和微观的战术角度详细谈一下自己的见解。
关于我:从小学开始学英语,初中和高中各科成绩都很一般,唯独英语和历史比较突出。本人不敢断言自己知识面广,但是我对于许多历史知识都有种莫名的亲切感,在了解它们时,仿佛自己洞悉了好多别人不知道的天机,很有种自豪感。而对于英语,完全来自于我对陌生语音语调的好奇。用现在的话说,我可能就是一个天生的装B犯,在很小的时候就幻想自己能在一群人当中流利地说一口其他人都不懂的外语,然后接受大家的恭维和羡慕的眼光。真的,我从小就幻想这种场景,以至于这成了我学习外语的动力。
读历史教会了我用高屋建瓴的方式来掌握学习英语的方法,进入大学后,这种方式对我影响更甚,直接推动了我在翻译方面能力的提高。
所以,接下来,就将进入正题,先从战略角度谈英语学习和英语翻译。
大家也许都听厌了许许多多关于怎样学习好英语或者翻译的话语,诸如:1 多练。2 多背。3 多动笔。4 多张口,等等。平心而论,这些建议是有帮助的。但是它们都太过笼统,并且都是万金油似的词句,套在谁的学习中都好像讲的通,实际上却并不见得如此。而且,这些经验和建议也都是从具体的学习方法入手,看似对大家是直接的帮助,实际上,可能会把大家导入误区,至于为什么,我先卖个关子,之后自然会有解释。
那么我所谓的战略角度是什么呢?不废话,简而言之:就是如同行军打仗一般,你想要下一步吃掉哪个敌人?吃掉后又该怎么继续?你的行动会对全局产生什么样的影响?这几个问题才是关键,重中之重。至于怎么吃掉,这是战术问题,下一个板块会细谈。
我们假设学习英语或者英语翻译是一盘很大的棋,你若只纠结于一兵一卒的得失,是否显得太小家子气了呢?需知,好的棋手可是永远在心中设下了万千布局,丝丝相扣且互成体系,最终的目的也就是胜利。学英语也是,我先问我自己:我该怎么入手?通过摸索,我的答案是:听说入手。这里有必要简单谈一下理由。自古以来,都是先有语言,后有文字。听说的历史比读写的历史悠久的多,人们日常生活中,也是听说的使用多于读写。于是,我从这一规律出发,下定决心要先解决英语的听说。因为,在极端的假设下,一个听说良好的文盲,总是能比读写优秀的哑巴和聋子更好地进行沟通。
于是,我是先听说,后读写,这就回答了我之前提出的问题中的前两个。至于最后一个问题,也就很好回答了:我通过对听说问题的解决,为自己的英语基本功打牢了基础,读写的提高就是顺水推舟。最后,听说读写一齐指向棋局的关键战略点——译。
这里再回过头看我之前提出的观点,即为什么某些万金油似的建议会把你导入误区。因为这些建议都是在细节上给出的指导,并没有告知你大方向该如何前进。这些万金油建议就好像告诉了你机枪阵地该怎样架设,却没告知你下一步整只军队该移动到哪里去。比如,一说到翻译就强调要多练,却忽视了阅读的重要性,没有输入,怎来输出?因此,我认为,好翻译是读出来的,多读、读好绝对比多练重要。同样,关于这一点,我会在战术角度中详细讲。限于论坛的篇幅,战略角度我只想写这么多。毕竟,这个概念还是有点玄乎,说太多有忽悠大家之嫌。但我把它放在第一位讲,也表明了我对战略思维在英语和翻译学习中所扮演角色的肯定。所以,我建议大家也不妨亲自试试我的这种方法,先从宏观的角度审视一切,再投入到战斗当中。
接下来,就是战术角度的思考了。说直接点,就是细节。
还是根据我自己的学习体验来阐述,首先是听说的问题。一提起口语,相信各位在大学一定接触过一个叫“英语角”的活动。每个人,不管是爱好英语的,或者是抱有其他目的的,都对这个“角”趋之若鹜。但是我想请大家扪心自问,英语角对你们的口语提高起了多大的作
用?反正我是去过一两次后就决定不再去了。原因很简单:那里的人,除了外教以及少数几个高手,大多数口语都很烂。你和他们一起讲英语的结果就是,互相搞不懂彼此在说什么,或者你水平高一点,说得很陶醉,对方却很沉默,完全成了演讲。所以,练习口语要同比你水平高很多,并且愿意和你进行建设性对话的人讲,最好是老外。你去英语角,可能遇到最多的就是那些打酱油的同学,憋在那里不说几句话,或者讲得很结结巴巴,你看着都很着急。(就事论事而已,没有对这些同学的任何负面评价)。这样的情况,何来真正对口语的提高?那么我是怎么提高口语能力的呢?呵呵,这就是我的个人特色了。还是直接的说:自己同自己讲。大家看到这里,可能就会好奇了:这不是神经病么?怎么自己和自己讲?我告诉你们,这一点都不怪胎,我也是从疯狂英语的李阳那里学到这一招的。只要我的大脑是空闲的,每当我看到什么东西或者遇到什么事情,我就会立马用英语说出来,说的不好也要硬着头皮说,实在说不出来,就立马记下来去查词典解决清楚。这个方法不限时间地点。散步、上厕所、上课下课的路上、课间、吃饭的时候……我都会一个人喃喃自语。口译也是一样,我会看到中文马上用嘴巴说出英文翻译,或者看到英文立刻说出中文的翻译,不论自己身在何处,也不管旁人的眼光。(前提是不影响其他人哈)。这是一个学习的体系,你可能觉得很怪,很pervert,但是,真正牛X的人,哪个不是有点怪胎呢?这种狠劲儿,你我都需要的。
最后我再谈谈翻译吧。开门见山,我还是想强调阅读的重要性。我看过二级笔译的参考书,里面作者的一些看法我是十分赞同。比如说,“好翻译是读出来的”这个观点。这本书中还说,不少读书很多的译者,在翻译时会有这种感觉:看到原文,脑中不自觉地就反映出了译文的框架,或者是某些字词和语句。我认为,这和所谓的语感一样,可以被称之为“译感“,口译笔译都一样。我个人来讲,有点惭愧,大四才意识到阅读的重要性,于是开始了踏踏实实的阅读之旅。一年的时间,我看过的书如下,中英文都有。
英文:《消失的地平线》《一九八四》《老人与海》《罗素快乐智慧书》《西行漫记》《了不起的盖茨比》《夜色温柔》《麦田里的守望者》《热爱生命》
中文:《当我们谈论爱情时我们在谈论些什么》《波斯少年》《一寸河山一寸血》
这些书,凡是英文的,阅读我都是from cover to cover。每个不懂的单词我都查字典解决了,每个晦涩的语句我都和丫死磕到底,最后一定要弄懂。《了不起的盖茨比》我还读了两遍。不得不承认,这些经历对于我的语感和“译感”有了极大的促进作用。至于从书中得到的知识,以及每本书本身给我带来的洗礼,更是数不胜数。目前我也没停止阅读,正在阅读英文的《爱伦坡短篇故事全集》。
所以,如果真有心做翻译的话。读书吧,读好书吧,把书读好吧。建议先从英文原著开始,不要怕晦涩的语句以及生僻的单词,要知道,耐心能战胜一切,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英文也是同样的道理。
不知不自觉就讲了这么多,真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耐性看完,呵呵。其实我也只是很想把自己知道的说出来,分享给大家,能帮到大家就好。
最后,我再说说自己考研的情况吧。我考的同济口译,现在是拟录取。如果体检和政审没问题的话,应该能被顺利录取。这个帖子说了这么多,我再三强调,绝非什么“经验贴”,相信认真看完的朋友也会发现我并没有提到我是如何备考的,买的哪些参考书等等。但是,你也会发现,我的这篇帖子其实也包含了备考翻硕以及学习英语和翻译的一些奥义。我也欢迎大家和我进行讨论,要交流才能碰撞出思维的火花嘛,呵呵。
第二篇:从双语学习谈幼稚园教英语的问题
从双语学习谈幼稚园教英语的问题
最近台湾教育部门重申禁止全时制的幼儿英语课程,使学龄前是否需要学习英语的话题再度受到关注。我们可以发现,许多学者对幼稚园教授英语持有相当保留的态度,但是这些反对的声音似乎无法说服家长,各式各样的幼儿美语课程不断增加,成为所谓挡不住的潮流。
平心而论,目前社会大众对儿童学习语言有
太多幻想与不实际的期望,加上传播媒体偶尔介绍少数的成功个案,使得许多家长赶紧将孩子送进儿童美语班。另一方面,学者对幼儿学美语的负面评价大都与教学执行面有关,如国内没有使用英语的环境、外籍英语教师缺少幼教专业训练、过度重视英语会带来中英文化失衡等问题。这些批评反而使不少人认为只要找到好的学校,一切OK,更有人认为教育部应该要去提升幼稚园英语教育的品质,而不是禁止。由此看来我们目前最需要厘清的是:如果有一所具备各种幼教专业条件的幼儿美语学校,它能够带给我们甚么?这里我们试著从语言学习的角度去讨论。
一、英语能力与学习起点
国内的家长让小孩在小学前开始学英语的唯一目的是想尽早把英语基础打好,以便未来在升学及就业有更大的竞争力;政府的「挑战2008」把提升英语能力列为重点,而不少企业界领袖也在不同的场合指出国民的英语能力与国际竞争力的关系。但是当我们从大学生的英语能力表现来看,英语能力达到参与国际事务的学生,并不是都在学龄前起步。
加拿大的双语教育学者JimCummi认为,学生的语文能力可分为两类:基础人际互动沟通(BISC-BasicInterpersonalCommunication)与认知及学科语言能力(CALP-Cognitive-AcademicLanguageProficiency)。前者是指日常生活中的语言运用,如购物、出游、用餐等,这一类语言能力建立於人际互动的过程中,是可以透过任何形式获得,学校教育只是其中之一。後者是牵涉到复杂的语言讯息层次架构,如学生在课堂中说明解决问题的思考过程,或是分析文章,做出推论,这一类的能力通常是在学校培育,之後延伸至职场中的业务简报,企画案撰写。
美国有一些台湾的小留学生,从小
二、小三到美国,五、六年之後就能在日常生活中流利地使用英语,让人难以察觉他们移民的背景。但这些学生却无法读懂英语书信,或是以英语清楚的解释他们如何作出某些重要选择。1985年加州教育局研究发现,以西班牙语为母语的中美洲移民学童的英语生活口语能力(也就是BICS),和他们英语阅读能力的相关性是低於他们的西班牙文阅读能力。这些学童不是掌握了英语口语就自然而然的的发展出英语阅读能力;相反的,他们的西班牙文阅读能力给予英语阅读更大的协助。其中的因果分析在此不易三言两语交待,但至少我们看到语言学习存有两个独立的层次。
从学生的心智发展来看,我们延伸至幼稚园的英语教育顶多是在BICS这一层加分。幼稚园以及小一、二的学童可以在人际互动中学习表达个人的喜好与需求,但他们并无足够的知识与抽象认知能力,以提前发展认知及学科语言能力(CALP)。CALP的发展关键是在高中的阶段,而学龄前的英语教育能够著力的是基础人际互动沟通能力(BICS)。换句话说,往下延伸的英语教育不一定有助於开拓未来的英语能力。至於大家常垢病的「学了六年英文还不会讲」的问题,只是国高中英语教育处理不当,在考试的公平性考虑下,表达面向的说与写完全退到课程的边缘,变成一种点缀。如果我们把投入幼稚园及国小低年级英语教育的资源放在国高中,人际互动口语能力与认知与学科语言能力就能同时照顾。
二、双语发展的选择
撇开功利的思考,如果家长只是单纯的要小孩具有双语能力,透过英语学习接触不同的文化,又有何不可?放眼世界各地,幼童同时学习两种语言确实是平常的事,不过成功的双语发展必须有一套完整的社会支持,来源是家庭、社区、学校三者之一。完整的家庭与社区支持是指在日常生活中有足够的目标语使用者,作为幼童的语言学习典范。儿童语言发展是从人际互动出发,家庭或社区里有目标语言的使用者,才会有该语言的人际互动出现,接下来才有所谓「自然而然」的语言学习发生。完整的学校支持是指由小学至高中都是以目标语为学科的教学语言。教室中的语言互动以及学科内容的学习,都同时带来目标语的学习。
目前台湾并没有明确的英语社区,而仅有少数的双语国小、国中都是实验性质或学费高昂的私立学校,所以我们先从家庭这个面向开始讨论。由於家长英语能力不错而从小发展出优异英语能力的例子虽然不在少数,却也不是常态。如果家长英语能力不足以成为小孩的学习典范,「学校教英语,家里用国语」是否也可以让小孩成功的发展出国英双语呢?
幼童学习语言,都必须要有大量的人际互动机会,方能「自然」地在互动中
第三篇:从衔接和连贯谈阅读教学
从语篇衔接和连贯的角度谈阅读教学
鞍山师范学院 外语系
马文利
摘要: 本文从语篇中衔接和连贯的定义范畴出发,分析衔接和连贯在阅读中的作用,提出以语篇为中心进行阅读教学。
关键词:语篇;衔接;连贯;阅读教学
Abstract: The writer tries to analyze the importance of cohesion and coherence from the angle of the definitions of them and suggests that reading should be taught according to the discourse instead of isolated words, phrases or sentences.Key words: discourse, cohesion, coherence, the teaching and learning of reading
一、引 言
阅读一直被人们看成一种很复杂的心理过程。要提高阅读能力并非易事。笔者通过教学实践,发现连贯和衔接在阅读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试图通过揭示连贯和衔接在阅读中的重要作用,提出传授连贯衔接知识比单纯地传授语法知识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语篇的核心是语义连贯,而语篇整体上的语义连贯是各种语篇的共同要求。通过对语篇进行语言分析,笔者试图解释人们如何构建和理解各种连贯的语篇,提高阅读理解能力,了解所读文章的框架结构以及作者的意图和思路,挖掘文章字里行间所隐蔽的深层意思和准确掌握文章的主题。因此,把涉及语篇的连贯和衔接的最基本的知识引入英语阅读教学,具有一定实践意义,可加深对各种语言现象的理解,加强其语言能力的培养。
二、语篇的衔接和连贯
衔接和连贯是两个重要而不同的概念。连贯源于篇章的语义内容,而衔接则涉及篇章的结构形式。简单地说,衔接是语篇现象,指得是发话者用来表示经验和人际方面语言连贯的语法手段;而连贯是心理现象,它存在与人的头脑中,无法在语篇层面上找到线索。衔接是指一段话中在语法或词汇方面有联系或语法和词汇这方面都有联系。这种联系可能存在于不同的句子之间,也可能存在于一个句子的几个部分之间。文章通过一定的衔接手段,将句与句,段与段有机地组合起来,构成一个完整的语义单位。因此,读者理解篇章的程度取决于衔接好坏。
衔接是篇章的有形网络,它通过词汇和语法手段让语句文理通顺。句子连贯(coherence)是指句中的成分之间具有合乎逻辑的有机联系,句子的表述思路清晰,使交际对方容易得到要领。连贯是篇章的无形网络,原作作者以了解情景为基础,通过逻辑推理,达到语义的连贯,所以说语义连贯是话语组成的重要标志,读者要根据句内和句间的关系吃透文章的结构和题旨,才能充分理解该文。
篇章是由句子来实现的语义整体。构成篇章的句子既要在结构上相互联系,又要在语义上彼此衔接。语篇中根据各个意念之间的联络关系来组成的意义段或整篇文章中心思想的现象就是连贯。在形式上用修辞手段把文字联结成语篇整体的现象就是衔接。为了进一步阐明这两个概念,请看下段文章:
(1)I prefer teaching to any other jobs.(2)The chief reasons for the preference are as follows:(3)First, as a teacher I have the freedom to make my own decision in my work.(4)Second, I have the opportunity to keep on learning.(5)Third, the job is very challenging.(6)Besides, teachers enjoy a long vacation which provides a good chance for reflection, research and writing.(7)However, most important of all, teaching brings about changes in students.在上述段落里,(1)和(2)存在着表重复的语义关系,这种语义关系又通过重复the preference一词得到表现。(3)(4)(5)和(2)存在着表先后顺序的时间语义关系,通过衔接词first,second和third在结构上得以表现;(6)和(2)存在着表附加的关系,通过衔接词besides表现出来;(7)和(2)之间存在着表对比和强调的语义关系,通过“however, most important of all”表现出来。
从上面的例子我们可以看出,句与句间意念的联络关系就是连贯,表现这种语义连贯的形式就是衔接。两者的关系是内容和形式的关系,即什么样的语义内容决定什么样的结构形式。研究文章的连贯和衔接对促进阅读技能的提高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衔接和连贯在阅读中的作用
阅读是一种语言交际,是积极的思维活动,决不是消极地对书面字符进行识别和接受。读者对文章的字面意义的理解,是对文章的最低层次的理解。但读者如不具备对文章各个意念相互联系的逻辑判断能力,就无法达到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和写作目标。反之,如果我们对文章各个意念之间的内在联系弄得清楚的话,就能更好地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达到对文章的深层次的理解。由此可见,成功的阅读理解,不仅要求读者对语言知识(语法、词汇)有正确的了解,更重要的是要求读者有一定的逻辑推理、理解能力。
众所周知,每个作者在写作时都有一定的写作意图,每篇文章都有一定的中心思想,作者在安排语言材料的时候必须围绕着写作的意图和文章的中心思想来安排。所以,文章的段与段之间必然有一定的内在联系,也就是文章的意念联络关系,而这种意念联络关系又必须通过一定的形式来表现。同样,在每一段里,也必须有一个中心思想,段中的每一句都必须要阐明本段的中心思想,句与句之间也必然有着内在的意念联络关系,而这种意念联络关系也必须通过一定的形式加以体现。这种段落和段落之间、句与句间的意念联络关系,就是我们前面谈到的文章或段落的连贯,而表现它的手段就是衔接。阅读时,我们可以通过外在的衔接手段和结构形式,推导出句与句间、段与段间逻辑关系,从而不仅达到对文章的字面理解,更重要的是达到对文章的深层次理解。
我们可以在阅读课中就课文中出现的连贯和衔接现象对学生加以传授。一般来说,句与句之间或段与段之间存在着下列10种语义连贯:举例、附加、对比、让步、重复、结论、时间、地点、和强调等语义联系。表达这10种语义联系的衔接词也有10类:
1举例:for example, for instance, for one thing, to illustrate, in particular, in general, significantly, frequently, occasionally.2附加:again, in addition, too, besides, furthermore, as well, nest to 3比较:similarly, likewise, at the same time, in the same way, likewise 4对比:but, however, nevertheless, still, conversely, whereas, though, on the contrary, by contract, on the one hand ,on the other hand.5让步:doubtless, surely, granted that, although this may be true, no doubt, I concede, I admit 6重复:again, as has been pointed out, to repeat, in other words, as I have said above, once again.7结果:therefore, thus, hence, so, consequently, as a result, all in all.8结论:thus, finally, hence, in conclusion, to sum up, to summarize, to conclude, in short.9时间:earlier, formerly, afterwards, later, presently, subsequently, meanwhile, after a while, at last, at that time, in the mean time, in the past, until now 10强调:indeed, equally, chiefly, even more important
四、从语篇的角度谈阅读能力的提高
语篇能力(discourse competence)指把语法形式和意义融合在一起,用口头或书面形式连贯地表达不同种类语篇的能力。语篇的完整统一通过语言形式的衔接(cohesion)和语义的连贯(coherence)来实现。语篇能力也就是超越句子平面组织语段的能力。
语篇整体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运用语言进行交流的能力。目前在阅读训练中存在的一个严重问题是:忽视对语篇结构的研究,忽视词汇、句型、语法和连接词语在语篇衔接中的作用,经常重语法,轻意义,重语句,轻篇章,把文章一句一句进行语法讲解、分析,然后再学习一些语言知识。这样做把文章弄得支离破碎,不利于文章理解。而以语篇为单位组织语篇整体教学,在整个阅读过程中,无论生词问题还是理解问题,都让学生结合上下文语境进行独立思考,培养其阅读能力。因此笔者悟出,在教授语法时要结合语篇和语境来进行,这样才能给学生一个完整的概念,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才能有一个完整的理解。
“Gee,” said Tommy, “what a waste!(2)When you are through with the book, you just throw it away, I guess.(3)Our television screen must have had a million books on it and it’s good for plenty more.(4)I wouldn’t throw it away.”
在上段文章中,我们可以看到很多连贯和衔接的表现形式,比如句(3),很明显,句末的plenty more应为plenty more books的省略形式。同样,作者使用关键词的重复以达到衔接的目的。句(2)中的it衔接于the book,句(4)中的it指代句(3)的our television screen.由此可见,只有理清了文章的脉络,以及上下文之间的省略和指代关系,才能够取得满意的阅读效果。
在教学实践过程中,笔者发现阅读课最能体现语篇整体教学的特点。结合语篇知识,比较理想的阅读教学步骤为:
Step 1: ⑴ Brainstorming
A: Ask and answer questions about background
B: Introduce the customs about the text
⑵
The first reading(skimming)
Decide if the statements are true or false.Step 2: ⑴
The second reading(scamming)
⑵
Discuss the details or events.Step 3: Write a short passage about the text.通过这几个步骤,既突出了阅读课的特点,又加强了阅读技巧的训练,使学生领会了文章的中心思想,为口头交际作好准备。学生通过形式多样的阅读活动不但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而且培养了运用能力。
五、结语
从过去以词汇和句型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上升到以语篇为中心的教学,课堂教学侧重于掌握课文的中心思想及各段落之间的内在联系和前后衔接,研究语篇的构成,分析、领会词汇句型和语法连接词语的语篇衔接作用,这样做有助于在语篇训练中“激活”,“夯实”语言知识,扎实有效地培养阅读能力。
参考书目:
[1] Halliday, M.A.K,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M].London: Edward Arnold, 1985.[2] 黄国文,《语篇分析概要》[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8.[3] 胡壮麟,《语篇的衔接和连贯》[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4.[4] 黄国文,《语篇分析的理论与实践》[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5] 孔蕴华等,《大学英语阅读教程》[M].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8.鞍山师范学院
外语系
马文利
第四篇:科学方法论(科学研究中的战略和战术)
第一章 科学研究中的战略和战术
教学目的和教学要求:
本章的目的是让学生了解科学研究类似于打仗,不能打无准备之仗;掌握科学研究的认识特征,以及作为社会活动的社会学特征;了解研究计划的准备、制订过程中存在着战略、战术问题。为初次踏上研究道路者提供研究计划制订时应该注意的问题。重点:科学研究的认识特征,以及作为社会活动的社会学特征; 难点:战略、战术和科学研究的关系。
解决难点的办法:结合具体的研究计划事例,分层次讲解两者关系。
第一节 科学研究的认识特征和社会特征
为什么科学研究要提出战略和战术问题?
我们有两点根据即科学研究有两种特征:认识特征和社会特征。它们一个来自科学内部,一个来自外部。
一、科学研究的认识特征或内部特征
1、探索性
科学研究活动就其内部的认识特征而言,本质上是一种探索未知的活动,因此它的第一个内部特征就是:探索性。
由于探索的是一种未知的知识,这种未知知识的价值有大有小,因此也就有了科研人员选择、区别这些知识的差别,有差别就有了选择的战略和战术问题。
探索未知知识,还有一个主体问题,即研究者是谁?个体?科学家共同体(即研究小组)?抑或社会?相对不同主体,自然也有一个战略和战术的问题。
对未知的探索,从认识论的角度来看,探索性的知识之所以“新”,必须是相对社会而言的,否则就不能称之为新知识。换言之,科学研究必须研究的对象和所获得的成果,只有相对社会而言是新的,才有价值。而不能相对个人是新知识。但是,作为研究者,最终总要落实在具体的个人上,这个个体的研究者,如何才能知道他的研究是“新”的呢,是前人没有做过的呢?或是同时代的人也不曾做过的呢?此外,他能保证他的探索一定成功吗?(可以举许多案例,如水动机研究的失败,如意外的科学发现,如研究了别人已经研究过的东西,等等)
2、不确定性
正是由于有第一个特点,所以给科学研究带来了第二个特点即不确定性。
英国著名科学家开耳文勋爵(William Thomson, or Kelvin,1824-1907)说:“我坚持奋战五十五年,致力于科学的发展。用一个词可以道出我最艰辛的工作特点,这个词就是失败”。
英国著名科学家法拉第说:“就是最成功的科学家,在他每十个希望和初步的结论中,能实现的也不到一个”。我国数学家华罗庚也说过:“成功的论文和作品只不过是作者们整个创造和研究中的极小部分,甚至这些作品还不及失败作品的十分之一”。关于科研失败的启示,可参见闯世英:“失败论”(《科学、技术与辩证法》1987年1期),引用这些说活,说明科学研究不确定性很大。
不确定性特征也就必定要求科学家在进行科研时,要有进行什么科研和如何进行科研的战略与战术思想或考虑。
二、科学研究的社会学特征或外部特征
1、合作性
科学不是纯个人的活动,特别是科学发展到当代社会,科学已成为社会的某种社会建制和社会活动。就是个人的科学研究也离不开其他人的社会劳动。例如没有图书资料管理人员和该系统的帮助,我们能从事研究吗?我们的工具、仪器„,不都是他人提供的吗!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在《我的世界观》中说:“我每天上百次地提醒自己:‘我的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都依靠着别人(包括生者和死者)的劳动,我必须尽力以同样的分量来报偿我所领受了的和至今还在领受着的东西”’。
1马克思指出:“科学劳动是以前人的劳动为前提,以令人的协作为条件的”。2
科学史上,有无数合作研究案例。如:第谷.布拉赫与开普勒、法拉第与麦克斯韦、华森与克里克。物理学家劳厄指出:“只有许多人的默默无闻的协作才能完成大量必要的观察和计算,保证科学的持续前进”。3
合作造成了科学上的前赴后继、智力互补。科学研究上的合作在当代表现的尤为突出,尤为鲜明。而且合作无论在规模上还是在效应上都有增加的趋势。
以诺贝尔奖金获得者为例。
迈克尔逊和莫雷的合作,宣告了以太不存在;卢瑟福与助手、学生盖革的合作研究,推动了对原子结构和放射性的认识;昂奈斯与其学生的合作,导致了超导现象的发现;布拉格父子的合作则为运用X射线分析晶体结构做出了突出贡献;居里夫妇两代人在放射性元素研究上的合作,使他们分别分享了1903年和1935年的诺贝尔奖金;厄朗格尔和加赛尔在神经生理方面的共同研究,华森和克里克在DNA分子结构方面的共同研究,埃克尔斯、霍奇金和赫克斯利在发现神经细胞存在兴奋和抑制的离子机制方面的共同研究,使他们分别获并了1944、1962、1963年的诺贝尔医学和生理学奖金。此外,著名的晶体管发明(肖克莱、巴丁、布拉坦,1956),弱作用宇称不守恒理论的提出(杨振宁、李政道,1957),切连柯夫效应(切连柯夫、富兰克、塔姆,1955),超导理论(巴丁、库帕、施里弗,1972),弱电统一理论(格拉肖、温伯格、萨拉姆;1979),放大倍数达三亿倍的扫描式隧道效应显微镜(宾尼格、罗雷尔,1986)等获奖研究均属合作研究。美国著名科学社会学家哈里特·朱克曼对1901-1972年间的286位诺贝尔获得者作了调查分析,她发现,说科学家尤其是较好的科学家都是单干者,或说重大科学贡献全属个体思维的产物,纯属陈腐观念。在286位获奖者中,有185人是因与他人合作进行的研究而获奖,这个比例高达65%。从发展趋势上看,合作趋势是越来越大,在诺贝尔奖设立的
第一个25年(1901- 1925)中,因合作研究获奖人数占获奖人总数41%;
第二个25年(1926-1950)中,这个比例上升为65%;
而1951年到1972年这21年间,该比例已达79%。
朱克曼说:获奖研究中这一显著的协作趋势,是上个世纪末开始发生,所有学科部门中从单干转向联合研究的长期变化的一部分。在诺贝尔奖金授予中,集体奖的比例也在日益增加,有32%的诺贝尔奖金获得者所获奖金是共同研究者所分享的。这表明,合作研究正在变成科学研究工作的主要方式,合作研究的科学家正在成为科学研究的主导力量。
科学研究的协同性要求科学家必须进行交流,进行合作。这就意味着和学家必须有一个开放的头脑和开放的心胸;这也意味着科学所处的环境必须是一个个放的、信息交流畅通的系统。试想,一个封闭的、质量很差的、无信息交流的系统和环境能进行好的信息积累、12 《爱因斯坦文集》第3卷,第42页。
《马恩全集》25卷,第120页。3 劳厄:《物理学史》第11页。交流和追踪一流的科学研究么?
科学研究的协同性也带来了科学研究的动态变化性,这同样要求科学家的科学研究应有战略和战术的考虑。
2、竞争性
竞争性是科学研究社会化的又一表现。科学研究上的竞争就是:
科学家为了科学发现而相互争夺科学资源(这里“资源”一词是指科学资料数据、研究经费、科研人员、仪器和科研时间等)的过程。竞争的结果表现为首创发现的归宿上的社会承认。
科学研究上的竞争主要有两大类。
第一类,即对同一科研成果的首创权的竞争。它常常表现为发现科学发现之前各方的奋斗和竞赛;以及发现后谁是首创者的争论。
第二类,即科学中的争论,包括学术观点之争和学派之争。
其案例如下:(这一部分的讨论,参见沈小峰、吴彤、曾国屏合著的《自组织的哲学—一种新的自然观和科学观》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3年版)如爱因斯坦和玻尔哥本哈根学派长达30年的争论。
第二节战略和战术
一、战略
什么是战略?战略一词是一个来源于军事方面的术语。
毛泽东指出:“凡属带有要照顾各方面、各阶段性质的、研究全局的规律性的意图、计划,就是战略。”
所以,第一,战略是带有全局性的计划,是研究全局性的规律的。第二,全局是要照顾各方面各阶段的。以上二点表明,一个战略要考虑整个如空间结构和时间序列。第三,战略也有相对性和变化性,特别是对不同的主体。
二、战术
什么是战术?相对于战略而言,所谓战术就应当是“凡属只具有一个方面、一个阶段、研究局部的规律性的意图、计划,就是战术”。可以再作一点补充,即战术还意味着是对局部问题的研究和解决技巧。
三、科学研究中的战略和战术
科学研究中的战略和战术首先涉及的是研究工作的计划和组织,其次涉及研究的类型,最后与研究中的某些方法有直接的联系。
l、研究计划和组织活动中的战略
在科学研究中,当研究问题和任务确定后,我们首先遇到的问题就是要制定研究计划,以及要和研究组织打交道。
就研究计划而言,至少有三种类型或三个层次的计划:
(1)研究方针
这一层次的计划对国家来说,是指国家的科技政策。例如在《科学技术政策指南》即科技白皮书中明确指出:科技工作的主战场是经济建设,而高技术研究和基础研究则是科技工作的两翼。关于科技政策问题,我们在科学技术的演化问题中将加以论述,这里不再赘言。
不过,这里也有和我们研究者相关的问题需要注意。例如,我们必须了解国家和科学研 究的支持机构、决策机构(如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或科学基金委员会)的意向,如科学研究项目指南所列项目等。
此外,科学发展规划,对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的价值评价,两种研究工作资助的比例,科学生长点的预测,等等,也与我们有一定关系,影响着我们研究计划的制定特别是影响着我们的研究方向。
(2)规模较大的、具体的研究计划
这一层次的计划对研究小组而言,是指研究的总体计划和研究组织的协调。如研究小组的结构如何,谁做领导人?计划研究什么?总课题与子课题的关系如何?等等。
(3)个人的计划
这一层次的计划对个人而言,是指作为科学研究的科学家个人的长期目标和长期任务。
2、作为个人研究者的研究活动的战略和战术
对个人而言,有种现象很有趣:我们往往对日常琐事十分在意,而对更为重要的长远行动却常常不去思考。我们花大量时间和精力在这些琐事上,对长远任务的行动考虑和制定,对长期目标的确定却一拖再拖,有时甚至不了了之。
在行动之前,其实我们很有必要、完全值得去好好思索一下自己的目标、方法、步骤和期限,然后把考虑的结果写成书面形式。这非常有利于我们理清思路,给今后的行动提供一条可靠的路线,而且还可以让我们在事后把取得的成果与原先的目标作一比较。
应该条理清晰地理出科研工作中的工作顺序、相互关系、工作量,以及开始和结束的时间等等。
作为个人研究者的研究战略主要包括:
个人发展计划;个人兴趣领域;科学研究目标;科学研究思想或信念;工作日程安排;个人效率标准,等等。我们讨论其中两个问题:
研究者的研究思想。-一这是研究战略的深层因素。爱因斯坦指出:“在一切比较高级的科学工作背后,必定有一种关于世界的合理性或者可理解性的信念,这有点象宗教的感情”„“在这种感情不存在的地方,科学就退化为毫无生气的经验”。我们应该努力纯化我们的研究目的和思想。
脑力是非重复性劳动,它形式多样,千变万化,因而很难标准化。尽管如此,假如我们要对自己的活动做出计划对完成一个任务所需时间作一客观估计,我们就必须对我们在某些活动中的工作效率做出定量的估计。
简言之,个人工作效率标准有两个基本作用或目标:第一,了解和掌握并严格评价这些标准,以促使我们改善自己的工作效率:第二,这些标准会帮助我们更好地估计我们能做什么工作以及需时多少。
而完成上述战略的手段即战术则可以如下去作:
用笔记本安排计划,现在市面上出售一种“工作效率手册”。它可以用来作中短期计划的R程接排工具。
计划板是常用的、常见的日程安排工具。
这方面常用的有三种类型计划板:
A、袋条板。它上面有许多横向袋条,袋里插有硬纸条,可以根据需要作水平移动。
B、标往版。这是一张打有许多小孔的大模板,小孔里可插各种颜色和形状的小柱,也可以在两个小孔之间插上彩色塑料长条。
C、最常用也最适合个人的要数磁性计划板。
可在商店买到这磁性板。也可自己制作。买一套磁性标记,它们有各种颜色、尺寸和形状。作计划时,只须把磁标放在相应的横线上和栏目从,或者用磁铁把有说明的纸压在磁性 4 板上。这样就有了一个既经济又出色的计划板了。
3.科研工作中的战术问题
研究人员对研究工作的实际处理,相当于战术问题。所涉及时间较短,如果是实验的话,一般只包括
一、两个实验。
从科学发现的历史所给予我们的种种教益来看,战术问题最好由从事研究的工作者本人随着研究工作进展而加以制定。而不要由委员会来制定。对大多数研究人员来说,科学研究活动是一种个人的活动,规划战术的活动与责任,最好由研究者个人进行或承担。过多的监督会影响创造性。因为只有让人们感到那是自己的东西,人们才会全心全意、全力以赴。那么委员会或科学基金会干什么呢?托普莱教授说:“我相信研究委员会能做一件有益的事,仅此一件。委员会可以找到最合适研究某一特定问题的人员,把他们组织起来,给他们方便的条件,然后让他们自己去进行工作。委员会可以定期审议工作的进展,进行调整。但此外要多加干预,就有害处”。4
有人把科学研究比喻为向未知世界开战。那么在战术问题上,一个科学研究人员要注意哪些问题呢?
(1)首先要考虑的问题是有充分的准备工作,即所谓不打无准备之仗。
所谓准备工作主要包括:资料信息的搜集、整理:必要的物资和研究设备;财政方面的努力:等等。
(2)其次是要把握好试探性研究和系统性研究之间的关系,通过尝试和分析,抓住最关键部位,做初步的、粗略的试探性研究,等于为进一步的研究选择突破口,这就家军事战争中侦察部署一样,首先对敌方状况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和分机,选择好要侦察的部位,然后派出侦察,探查详情,为进攻和选择实际的突破口,打下良好的基础。试探性研究一旦取得成果,这时就可以象战争中那样,最有希望的取得进一步进展的方法是:把兵力集中在敌方最薄弱的有限地区。一旦取得突破,最好的方法是迅速占据大块阵地,而把巩固阵地的任 务和工作留给后来人去做。
(3)最后,就是要把握好科学研究中持续和停顿的关系,形成研究的弹性和必要的张力。
举例说来,当发现有成功希望的线索时,应尽可能暂时放下其它活动或其它有趣的问题,而全力追踪这个线索。有科学研究精神的人,特别是有献身精神的人,当然无须别人教给他这些。但是,在研究活动中,进展常常是非常困难,常常“山穷水尽疑无路”,在此时,需要想方设法,千方百计,用尽一切聪明才智和方法,努力去试试。也许在这种努力和坚持一下的过程中,就会使问题得到较好的解决。这正所谓“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从而达到“柳岸花明又一春”的豁然开朗的境地。
当然,如果问题通过努力仍然不能解决,这时就需要稍稍停顿一下。也许首先应该尝试的方法是把问题放下几天,然后从新的角度重新加以考虑。这样作的好处是,第一,有时间让头脑去“孕育”,下意识地消化资料和问题;第二,有时间让头脑忘却那些受条件限制的思考;第三,不再固执地想一个问题,避免钻入牛角尖出不来。
当研究处于绝境时,另一个值得尝试的方法,是从头开始,即从不同的角度再去看那问题,找出新的途径。有时可把难题分解,即分成若干比较简单的部分,分别加以解决。如困难仍在,或许还可以选择别的方法,在眼前的问题和其它已解决的问题之间寻找相似的地方,也可能有所帮助。
4、不同类型的研究
科学研究一般分为: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4 W.W.C.Topley, Authirity, Observation and Experiment In Medicine,Linaere Lectur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当然这种分类颇近主观,且不严谨。按人们的通常说法,所谓理论研究是指为了取得知识而研究;而应用研究是指对具有实际意义的问题而进行有目的的研究。可以这样说,一个搞纯理论研究的科学家具有一种信念,他会认为任何科学知识本身都是值得追求的,追问他的时候,他会说,这知识十之八九总会有用的。例如法拉第,当一位贵夫人问他的发现有何用途时,它反问那位夫人说:新生的婴儿有什么用呢?绝大多数最伟大的发现,例如电、X射线、镭和原子能,都起源于纯理论研究。研究人员在当时并不想取得任何有实际价值的结果。
对研究究竟是理论的还是应用的判断标准之一是:理论研究是先做出发现,后寻求用途;而应用研究则是先有目标而后寻求做出发现的方法。鄙视应用研究的倾向也是错误的。其来源可能是这样两个错误观念:一种认为新知识主要由纯理论研究发现提供的,而应用研究只是应用已得知识而已;另一种观点则是认为纯理论研究是一种比应用研究更为高级的脑力活动,需要更高的科学研究能力,而且难度也更大。实际上许多知识进展都是通过应用研究而发现的。例如细菌学研究主要起源于巴斯德对啤酒业、葡萄酒酿造业和蚕丝业中的实际问题的研究。
在某种时候和意义上,应用研究比理论研究更难出成果,因为研究人员必须坚持解决既定任务而不能追索可能出现的、有希望的线索。还有,应用研究的领域绝大多数已被探索,这种被探索的程度远远高于纯理论研究。换言之,它已不是未被开垦的处女地。
此外,应用研究也是一种创造,绝不是简单地在某些学科中应用现成知识。
纯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是相辅相成的。
在解决实际问题时,我们反对另一种倾向:即在解决实际问题时,仅限于解决眼前的问题,而不去努力理解其内的原理,那么,这种解决方法也许仅适用于局部、具体特定问题,而无推广价值和普遍意义。这往往意味着类似的和相关的问题必须从头开始研究。而如果最初研究得法,则可收举一反三之效果。
科学研究还可以分为探索性研究和发展性研究。
探索性研究即完全属于开辟新领域的研究;而发展性研究则是发展前者的研究。探索性研究比较自由,富于冒险性,偶尔能做出重大的、或许是意外的发现,有时则一无所获。发展性研究通常由按部就班、一丝不苟的科学家进行。发展性研究常见的现象是,巩固已取得的进展,在已开辟的领域内探索较小的发现,并通过付诸应用来充分利用已取得的成果。有时人们把这种发展性研究称之为“混饭吃”研究或“安全第一”研究。
科学研究中还有一种边缘研究,这种研究是在两种或两种以上学科交界领域内进行的研究。科学家如有广泛的兴趣和宽泛的、扎实的知识基础,能运用并联系两种学科中的知识和方法,则适合作这种研究。并容易出成果。甲学科中一项普通的事实、原理和技术,应用于乙学科时,可能非常新奇而有效能。
5、不同类型的研究头脑
科学头脑有两种极端的类型:猜测型和积累型;或称为直觉和逻辑型;或称为推测和条理型。前者一般适合于探索性研究,而且往往适合于单子或当研究小组的领导人;后者则更适合于发展性研究,而且往适合于参加小组工作。
本部分主要参考书目: 贝弗里奇:《科学研究的艺术》科学出版社1979年版。
第五篇:谈学习心态和学习方法
谈学习心态和学习方法
首先强调一点:读书不是一件苦差事,做好学习过程中的每一件事,你就会发现“学习,是一块馍,你能嚼出它的香味来。”
一、自信是成功的第一秘诀
有时候成绩不好,我们往往归结于自己不够努力;然而努力过后,下一次仍然考不好,我们就会怀疑自己不够聪明。这种在心理上的自我否认,会造成恶性循环,对以后学习成绩和各种能力的提升造成巨大的负面影响。
爱迪生说过:“自信是成功的第一秘诀。” 自信就是相信自己有能力把学习成绩提上去。它在学习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是:能让你把已有的知识、能力发挥到最好的状态。可以说,自信心的调整是重于学习方法、学习态度的。在学习过程中,心里踏实,充满自信,就能够静下心来认真学习、做题;心理积极,就能够不断地将压力转化为动力,保持对于学习的热情,不被暂时的失意所击败。
其实,自信是一种生活态度,是一个成功者必备的素质。在自信心激励方面,除了自己的不断努力,我还得感谢我的父亲!
二、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话深刻揭示了兴趣对于做任何一件事的作用。兴趣能够激发人的活力,调度人更多的精力集中在某一方面。如果我们把兴趣调整到学习上,我们就会比别人多出许多精力,胜算也就大一些。更重要的是,兴趣能调动人的求知欲。这种求知欲,会使我们不放过从自己身边划过的每一个知识,从而激发别人都难以做到的对于学习的一种冲劲。
培养兴趣也并非一件难事,在这里我介绍两种方法:
1、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努力地投以极大的热情。
人这一辈子,虽然读书上大学不是唯一的一条路,但是在当今发展中的中国,在我们家族没有强大的政治背景或强大的经济后盾的情况下,读书成才毕竟还是最好的一条路!何况学习能力的提升是一辈子受用的事,将来即使自己创业当老板,也还是要学习,在当今知识经济的时代,没有学习能力的人是很难长久立足的!认识到了这一点,我们就会努力争取学得好一点,一方面,这样能得到别人的鼓励与认同,提高自己的自信心;另一方面,从心理学角度来说,人们总会对 1 自己投入了较多时间和精力的事物更具有好感,所以它可以培养我们对学习的兴趣。
2、保持愉悦的心情,保持精力充沛的状态,不要让自己太过疲惫。如果一个人总是疲劳的时候读书,一学习就想睡觉,长此以往,学习和睡觉之间建立了条件反射,学习的时候总是无精打采的,这就是为什么有些人上课总爱打瞌睡的缘故了。另外,疲惫时学习,效率低下,容易对自己产生失望情绪,不利于进一步的兴趣培养,甚至会动摇自己的自信心。
为了让自己保持良好的状态,我建议:可以在学习前做一些使自己身心愉悦的事情(比如深呼吸、远眺、听听轻音乐、想想开心事),把自己调整到精力充沛的状态。学习的时候保持这种愉快、良好的状态。以后,愉快与学习形成了条件反射,一学习就高兴,一高兴就学习。这样非常有利于培养学习的兴趣。
三、了解高三年级的主要学习任务。
(高三)年级:所要掌握的新知识也比较少,是复习巩固、冲刺高考的决胜期。高三的时候,很多同学都有这样的感觉:自己突然厉害了很多,原来不会的现在都会了。所以,复习(特别是第一轮复习)是一个让水平突飞猛进的阶段,所以复习的时候大家一定要认真对待,跟着老师的复习进度走,自己额外做一些参考资料,确保知识完全、有效地掌握。
四、扎实做好学习的每一个过程:课前预习、课堂听讲、课后复习、阶段总结。
要提高学习能力,首先要掌握好的学习方法,养成好的学习习惯。学习习惯的养成,是贯穿在每一个学习过程中的。
1、课前预习。了解新知识,复习旧知识。课前预习不但要浏览新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把跟新知识有关旧知识都复习好。课前预习,有三大基本任务:(1)了解所学习的内容重点讲的是什么?(学习新知识)(2)了解所学习的内容跟已学过的哪些知识有联系?(复习旧知识)(3)对所学习的内容有什么疑问?(提出疑问)这样上课时才跟得上老师。
2、课堂听讲。专心致志地听,有选择地记。以听为主,以记为辅。课堂听讲,有两种现象:
一、听了顾不上记;
二、记了顾不得听。这都不利于学习成绩的提高。我有几个建议:(1)专心致志地听:思路要完全跟着老师走,老师讲到哪里就听到哪里、想到哪里,老师问到哪里,不管有没有提问到自己,心里都能给老师一个答案。(2)有选择地记:在保证思路跟着老师走的情况下,再有选择地记笔记:一是记重点:笔记不需要把整堂课的内容全记下来,2 只记最重点的内容。二是记疑点:只记听不明白的内容;完整的解题过程,只记听不明白的某一步。不少同学,上课有了疑问,苦思冥想的总想当堂解决,结果问题没解决,反而耽误了课堂听讲。所以最好的办法是:把疑问记下来,课后再解决。如果老师讲到了书上的例题或某个知识点听不明白,就在书上做个记号,以后复习才有重点。三是记亮点:听课时如果忽然有了新思路,用三言两语迅速记下来。很多同学思维都很活跃,上课时常常会有自己的新思路。有些人退步就是因为只顾沿着自己的思路去想而耽误了课堂听讲。最好的办法是:把自己的新思路记下来,留到课后思考。
3、课后复习。先复习后写作业。
关于课后复习,我不赞成以下两种做法:第一种:放学后就开始写作业,不会做的时候,翻书、翻笔记,把答案抄上去。结果是:作业会做,考试不会考。第二种:从头到尾全部复习。不分主次,平均用力;不管会与不会,重复用力。结果是:学得辛苦,但效率不高。因此,我希望大家:首先,整理笔记:一是把老师讲的难懂的东西都理解了,把老师讲的例题吃透了;二是整理书上那些很繁琐、内容很多、很详细的公式和知识点,感觉乱的地方都整理一下。其次,看书,老师上课说过的例题,都看一看,加深印象。很多例题都有一些很好的结论,也可以记下来。第三,写作业:写作业是很重要的一个环节,为什么有些同学作业会做,考试不会考?是因为没有做到“规范化训练”。所谓“规范化训练”就是要做到:
一、严格的时间限制,二、完全独立的状态。就像我们数学老师常说的“平时高考化,高考才能平时化”。
4、阶段总结。画“知识树”。学了一段时间(或一个章节)以后,把这部分的知识点列出来;快期末的时候,再把每次的总结整理出来,画一棵“知识树”,沿着这棵“知识树”再去寻找、复习各个知识点。这样就做到了:把厚书读薄,把薄书读厚。
五、正确把握学习的方向:重基础、重精华、重方法、重自学
1、重基础。全国各地每年的中考、高考标准试卷,基础题占了80%,综合拔高题仅占20%。要想考得好,必须保证基础题少丢分,甚至不丢分。很多人在考试以后,每门功课都有因为基础不牢丢的分,不少人认为是粗心造成的,其实不然,我认为在考试中不存在所谓的粗心,而是对基础知识掌握得不全面、不准确、不熟练。
2、重精华。多年来的高考试题,对于某一个知识点或某种解题能力的考查,出题的方式主要就那么几种,这就是“题海无边题型有限”。因此我们在平时学习的过程中,要注重对各种题目类型的归纳和解题思路的总结,并尽量把总结写在本子上,从而达到做一道题会一类题的目的。我们要力图掌握过硬的基础知识,3 这是学习的核心问题。做题是打牢基础、提高成绩最好的方法,老师留的题一定要做,同时也要根据自己的情况补充一些练习。但不同的人做题会有不同的效果。做题少的人不一定学习差,做题多的人也不一定就成绩好。为什么呢?
因为选题上是有学问的。做什么样的题要根据自己要达到什么样的目的来决定。如果要使自己基础更加牢固,做题更加熟练,就需要找一些比较普通但涵盖面广的题来做,这种题不厌多做,甚至可以做上几遍;如果要改掉自己做题时常犯的一些毛病,就找一些类似的题目做,或者把犯错的题目抄起来(尽量多抄些),隔一段时间以后再做。对于部分基础比较好的同学,要多见识各种类型的题目,就要找一些新颖的题;如果要锻炼自己的解题能力,就要找大题难题由浅入深地做下去。
要把平时的做题当成考试,用认真的态度对待,就像我们老师常说的一句话——“平时高考化,高考才能平时化”(这些话在前面“写作业”部分提到一次,这里再提一次是因为它的确很重要)。做题一定要做细,要落在笔上,最好在纸上写出过程。只有做精做细,才有条件将来做大做强。做题一定要心平气和,不要浮躁。如果没有充足的时间就不要做题(指理科题)。当然,抽空做题也不是不好,但最好把细微的时间用到文科上,这样文科和理科就能够综合地发展了。
最后,做完题一定要总结归纳,把同类型的题放在一起,比较、琢磨,举一反三。这样的效果非常好!
3、重方法。前面所说的大都是学习方法。关于学习方法,我们还要认识到两点:
(一)学习方法不是天生的,是一点一点学习得来的。
(二)学习方法没有最好的,只有最适合我们的。每个人都可以在学习过程中摸索出最适合自己的好的学习方法。
4、重自学。老师着眼的使学生的整体,不可能兼顾每位同学。因此,每个同学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做好自学工作。
六、学会用科学的方法分析考试结果。
第一步,想一想,这次考试自己满意不满意,对什么满意,又对哪些方面不满意。第二步,分析每道题丢分的原因:是粗心丢分、知识不牢丢分、还是因“不会”而丢的分?
1、粗心丢分:看错、想错、算错、抄错、还是书写不规范?
2、知识不牢:知识不熟练、掌握不全面、理解不深入、还是举一反三能力差?
3、不会丢分:缺少思路、缺少方法、题型生疏、还是概念生疏? 第三步,建立“错题本”。错题本的作用:考前复习有针对性,保证曾经错过的题不会再错。错题本的内容:日期、原题、错解、错误的原因、正确的解法。第四步,制定下一步 4 的学习计划。计划的制定切忌过高过大,尤其是短期计划,制定时必须考虑到它的可行性,而且每一步都要按照计划实行。制定计划还要重视它的指导性,必须要看出通过计划能让你的效率提高、你的学习、生活不再是那么没条理了。
七、不要想在短时间内获得巨大的进步
有的时候,努力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获得成效的。我们不要希望在短时间内获得巨大的进步。想在短时间内迅速收获巨大的成绩,很难。我们的学习都是循序渐进的,积累在于点点滴滴,一时半会看不出巨大的进步,但如果放到长远上看,我们会蓦然发现相比以前的自己,水平已经大有长进。当然,在日常学习中“突然很厉害”的人似乎很多,但其实他们的“突然”都是建立在长久努力的基础上的,这是量变达到质变的道理。
八、要劳逸结合
1、学会玩。玩,主要指在学习之余要有一定的兴趣爱好,还要通过玩来放松身心,使下一次的学习更有效果。兴趣爱好可以使人有机会调整自己的精神状态,通过更换自己的注意力所在,来调整自己的兴奋点。我建议:课间十分钟一定不要趴在桌子上睡觉,到走廊上远眺或和朋友聊天都是很好的办法;早晨和傍晚,做做消耗体力的运动(比如跑步)能够缓解脑力上的疲劳。
2、学会偷懒。偷懒实际上是指寻找更好的方法。对于简单的题目,如果已经做过了很多遍的,就不用花时间去做了,跳过;当遇到一道十分复杂的题,一时难以攻下,不要急于苦思冥想,也不要直接去看答案,先放在一边,有空闲而且精神状态很好时,再想想有没有好的方法。这样不仅节省了解这道题的时间,也提高了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少女生学理科不好,很大的原因就是不懂得偷懒。
3、多看看文学书。不是说理科生就不要读文学了,看看文化大家的著作不仅能拓宽自己的视野,还可以培养人的内在修养。经常做到以上几点,可以使我们变得有灵气。这也是为什么有些人不那么努力却会取得很好成绩的道理。我建议,每天抽出一点时间,看一些散文或者哲理故事书,古典诗词、小说也可以,让自己的大脑放放松,吸吸养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