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我国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课程设置调查与研究
我国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课程设置调查与研究
摘 要
课程设置是教学目标的具体体现,也是人才培养的一大关键。专业课程的设
置,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所学的内容及形成的知识体系,也决定着学生的语言
能力和综合素质。为适应 21 世纪国际化经济时代的要求,教育部于 2000 年 4 月
批准实施了《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以下简称《大纲》)。《大纲》详
细描述了英语专业的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的具体要求。在《大纲》实施八年后,我国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课程设置与《大纲》要求是否相符?在不同类型和级别的院校之间是否存在差异?英语专业学生的选课是否存在倾向性?英语专业课程实
际开设的总学时及其分配与《大纲》要求是否相符?这些问题正是本文试图探求
并回答的。本文以《大纲》为依据,采用问卷调查、资料分析和访谈三种方式收集数据。
问卷调查的对象为 2008 年 3 月在上海参加英语专业八级考试阅卷的来自全国各省
市的 115 名英语专业教师;调查内容为这些教师所在院校英语专业的课程设置情
况以及他们对其课程设置的意见和建议。资料分析的数据来源于 2006 至 2008 年
毕业于全国11个省市42所高校的42名英语专业本科生四年的学习成绩汇总表(其
中包含课程名称、课程性质、学时、学分、成绩等信息)。分析的内容主要涉及他
们具体所学的课程与学时情况。访谈对象为他们中的 15 名学生,访谈内容主要围
绕他们对本科四年所学课程的整体评价、课程设置中的问题与不足以及他们的建
议和期望等。
本文主要研究结论如下:
我国高等院校英语专业课程设置离《大纲》要求尚有较大距离。在与《大纲》的符合程度上,专业技能课高于专业知识课和相关专业知识课,必修课高于选修
课;文学、文化及语言类课程未受到足够的重视;相关专业知识课程较集中于经
贸方面,其他方面课程则普遍较受“冷落”;学生的选课普遍偏重教育类和经贸类
课程。另外,英语专业四年的专业课程总学时比《大纲》最低要求普遍少 100 至
300 学时,且三类课程的学时分配缺乏合理性:专业技能课程占据绝大部分学时,而相关专业知识课程的学时则与《大纲》要求相去甚远。
英语专业课程设置在不同类型和级别的院校中存在着一定差异。师范类和理
工类院校对英语专业技能和专业知识必修课的重视程度普遍高于外语类和综合类
院校;文学选修课在师范类和综合类院校的开设情况相对较好;教学相关课程在师范类院校的开设率明显高于其他类院校;专业知识课程在外语类院校中的开设
率普遍低于其他类院校;相关专业知识课程普遍受重视程度亟待提高,但在理工类院校的开设情况略好。总体而言,师范类院校的英语专业课程设置与《大纲》
符合程度相对较高;重点院校三类课程的开设都相对优于一般院校。问卷调查主观题和访谈的结果表明:超过 20%的教师和超过 60%的学生都表
示对现行课程设置情况不满意或者不太满意;他们都同时提出了专业
课学时偏少、选修课不足、文学类课程及相关专业知识课程偏少等问题,这与问卷调查和资料
分析中的客观数据一致。
本文通过对我国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课程设置的调查与研究,了解了《大纲》的实施情况;基于以上结论,本文尝试对我国英语专业课程设置的调整与优化以
及《大纲》今后的修订与完善提供了建议。
关键词:英语专业,课程设置,《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
二.文献综述:
2.1 大纲的基础---需要分析
2.1.1需要分析的重要性
2.1.2 大纲基于需要分析
2.2 大纲的内涵
2.3 英语专业课程设计模式
2.3.1特殊领域specific aspests课程设置
2.3.2英语专业课程设置的框架
郝红梅.我国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课程设置调查与研究.硕士论文.重庆大学.2009
第二篇:普通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课程设置调查与分析.doc
龙源期刊网 http://.cn
普通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课程设置调查与分析 作者:王 菁 谢凌江
来源:《教育与职业·理论版》2010年第21期
[摘要]文章研究基于对国内26所普通高等院校和4所重点院校英语专业课程设置的调查,从专业名称、课程设置和培养目标三个方面进行分析,旨在就当前普通高校英语专业课程设置的现状,通过与重点院校英语专业课程设置的对比,进而探讨课程设置与学生专业能力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普通高校 英语专业 课程设置
[作者简介]王菁(1981-),女,山西临汾人,防灾科技学院外语系,讲师,硕士,主要从事外语教学与研究、翻译理论与实践工作;谢凌江(1979-),男,四川南充人,防灾科技学院科研处外事科科长,讲师,主要从事语言学、商务英语、国际商务谈判的教学与研究工作。(河北三河065201)
[中图分类号]G64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0)32-0132-03
在对外开放力度不断加大的形势下,社会对英语专业人才的需求早已从单纯的语言文化交流走向多元化,社会需要的是既懂英语又懂某方面业务知识的复合型人才。因此,如何满足社会对英语专业人才的需求,实现英语专业的可持续发展就成了当前探讨的重要问题,而要探讨这一问题要从课程设置入手。
一、研究方法及目的笔者随机选取26所普通院校(不包括民办院校和独立学院)作为调查对象,院校类型包括综合类、师范类、理工类等。其中,外语和师范院校占总数的38%(15%+23%),比理工院校比例(26.9%)高出11.1个百分点,比综合院校比例(34.6%)高出3.4个百分点。因此,这次调查稍微有偏重文科院校的倾向。本次调查对各个院校英语专业的专业名称、课程设置和人才培养目标等情况进行了分析与总结,然后随机选取4所“211”重点院校,从相同的研究方向入手进行对比研究。由于各学校网站设立的内容各不相同,有的详尽,有的粗略,所以专业课程设置的调研主要围绕设立比较详细的院校进行。
二、研究内容
(一)专业名称与定位
英语专业属于文科学科,其一级学科是外国语言文学。英语专业是根据其学科的分类与社会职业的分工而设置的学科方案和计划,旨在培养专门英语人才。英语专业与其他专业相比,最主要的特点在于它是一门“复合专业”,是与语言训练和专业训练既有区别又有融合的专业。目前很多高校都设有英语专业,但是名称却很不相同。在本次调研的26所普通院校中,以“英语专业”
命名的有12所,以“英语+专业方向”命名的有11所,以“英语语言文学专业”命名的有3所,而4所重点院校都以“英语专业”命名。专业名称很大程度上体现了专业定位,“英语专业”能够最大限度地概括专业的定位和学科性质,采用该名称的院校绝大多数为综合类院校。以“英语+专业方向”命名的院校占了近一半,不难看出在当前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趋势下对培养复合型人才的需求。采用该名称的院校多为理工和经管类院校,以“英语语言文学专业”命名的3所院校都是语言类院校。
在笔者看来,专业名称的命名既可从招生的角度考虑,也可以很好地体现出招生院校对该专业的培养目标。各个院校都从学校自身的情况入手,采取不同的专业名称,这是当前英语专业定位的大趋势。
(二)课程设置
课程设置是学校根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对学生每一学期需要学习的课程进行设置。曹进在第二届全国英语专业院系主任高级论坛上认为,课程设置是英语专业教育体系的关键环节,教育方针的贯彻、人才培养目标的改进都必须以课程为载体才能得到实现。
2000年制定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教学大纲》(以下简称《大纲》)将四年的英语专业课程分为三大模块,即英语专业技能课、英语专业知识课和相关专业知识课。英语专业技能课是指英语技能的综合训练和单项训练课,英语专业知识课是有关英语语言、文学、文化方面的知识课程,而相关专业知识课则是指与英语有关的其他专业的知识性课程。在课程设置时,需要考虑英语语言知识与技能培养和相关专业知识培养的平衡,找到这样一个平衡点是很不容易的。在具体的课程设置中,针对这三个模块的比例和关系以及人才培养规格等问题,各个院校间仍然存在着分歧。调查结果显示,绝大多数普通院校目前采用的是以《大纲》为基础,公共课/通识教育+专业课/专业教育+专业方向选修课/素质、技能拓展课+实践课程的课程设置模块。
1.主干课程设置。此处主干课程指的是上面提到的专业课模块。由于《大纲》中对英语专业的主干课程已作了规定,因此各高校专业主干课程的设置大致相同,只是在课时、学分、开课时间以及研修形式上不尽相同(见表1)。
从表1不难看出,14所院校基础英语课程设置差别不大,与基础英语相比,高级英语的课时数有所下降。11所院校在第一到第四学期,每学期都开设泛读课程,并且都是作为必修课,仅2所院校是作为专业选修课的形式开设。这表明传统的基础课的分工仍被多数院校所沿用。4所重点院校都采用了一二学期泛读课程为必修课,三四学期为选修课的形式,这样便于满足不同层次和不同基础学生的学习需求。
听力和口语课程在各院校设置不太一样,但都是作为必修课。大多数院校的听力和口语课程的学时和学分是相同的,但是部分院校听力的比重要高于口语。在各级考试中对听力能力的侧重,使得很多院校在设置课程的时候更侧重于听力课程。写作课程在14所院校中都是必修课,但是开设的时间有差别,绝大多数院校是从大二开始开设的。
对于语言学概论或者语言学导论课程,11所院校设置为2学分,周课时2学时,除一所院校是在大一第二学期开设之外,其他院校都是在高年级开设。该课程在多数院校是作为必修课。有两所院校的英语(商务英语)专业则没有开设语言学课程。对于英美文学类课程,多数院校都是在高年级开设,有些院校的英国文学类课程和美国文学类课程是分别教授的,且前者的学时和学分要高于后者。对于翻译类课程,14所院校全都是在高年级开设,大多数院校没有在课程名称上区分英译汉和汉译英,而是使用“翻译理论与实践”。“英美概况”或“英语国家社会与文化”在院校中开设情况差别较大,多数院校在低年级开设。
对于大学本科阶段英语专业是否开设语言学概论一直存有争论。很多人认为如果学生不选择考研的话,学习语言学对以后的就业并无多少实用价值,因此建议将该课程设置为选修课。关于英美文学课程也有同样的争论。笔者认为,这两门课程作为语言类的学习者是必须要修读的,可以帮助学生提升整体的语言素养;而且学生可以首先通过修读这两门基础性课程,对两个研究领域初有涉猎,如果学生对某一研究方向感兴趣的话还可以继续修读后续课程,以帮助学生选择研究方向,这对英语专业很适用。对于专门用途英语专业,修读这两门课程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英语语言和文化,提升学生的语言文化素养。在专业拓展课程阶段,学生可以更多地修读与自己专业研究方向相关的课程。
综上所述,精读、泛读、口语、听力、写作和翻译等英语专业技能课程,在多数院校中无论从课时、开课时间和学分设置上均没有太大差别,主要集中于一、二年级开设。作为专业基础课程,绝大多数院校都是以必修课的形式开设,重在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译基本技能。语言学、文学、文化类等专业知识类课程,在各院校的开设情况差别较大。这些课程的开设重在帮助学生拓宽视野,增强英语语言和文化素养。由于每所院校的侧重点不同,在开设这类课程时从学分设置到课时以及开课时间都有较大差别,但多数是以必修课的形式开设,说明这类课程在英语专业课程设置中占有不可动摇的地位。以上这两类课程的设置情况与重点院校类似。
2.第二外语课程设置。关于第二外语课程,14所院校中有13所院校在教学计划中有详细介绍。多数院校开设时间为第二学年,学分多为12或者16学分,开设学期数多为3或4个学期。在课程性质上,有5所院校把第二外语课程归于通识类公共课程,其他都归类为专业基础课程,并且13所院校都是以必修课的形式开设。而4所重点院校的设置则有很大不同,无论是课程课时还是学分上都明显少于普通院校,并且其中3所都是以选修课的形式设置(见表2)。关于英语专业第二外语课程的设置近来也是备受争议,因为大多数学生学习第二外语都是为了考研,不打算考研又对第二外语不感兴趣的学生并没有必要修读第二外语。而且对于大多数普通院校来说,由于受到师资的限制,第二外语课程并不能真正根据学生的兴趣开设,这样对于一部分对第二外语不感兴趣的学生来说就不能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
笔者认为将第二外语课程以选修课的形式设置,应当是一个发展趋势。第二外语对于英语专业来说属于复合性质的课程,相当于辅修课。如果不是考研或感兴趣,“二外”应用范围有限,应当设置为选修课。
3.相关专业方向课程设置。相关专业模块旨在培养学生的复合型素质,是区别于传统的培养工具型人才课程设置的关键所在。14所院校中的绝大多数院校都在三、四年级开设了专业方向课程。由于复合方向的不同,各院校所设置的相关专业课程也是不同的。
对于相关专业方向课程的设置,很多院校采取分组、专业模块或者专业方向进行教学。开设“英语专业”的综合类院校,分别针对语言学、文学和翻译分成三个不同的专业模块,每一个模块开设相关的专业方向课程,要求学生修读一个组的全部课程,另外组的课可以任选。由此可以看出,很多院校已经不再对学生进行通才教育。理工科类院校结合自身的院校性质以及专业特色,都选择了不同的复合方向,在专业拓展课程方面都结合自身实践并为了应对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开设了多层次的选修课程。在同一个复合方向中,由于院校特色的不同以及对专业认识的差异,课程的设置也有较大的区别。
通过对14所院校在专业拓展课程模块设置的研究,笔者还发现多数院校在课程设置上除了满足自身专业方向培养目标的需求之外,也采用一些共通的课程,如商务英语、英语口译、科技英语等,这说明社会和市场对这方面人才的急需。也就是说在专业技能拓展阶段可以根据市场对英语人才的需求,与时俱进地更新课程。
这一模块的增加充分体现了当前社会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在课程设置上应当更多地考虑到学科和技能之间的关系。复合型人才的“外语+相关专业”的知识结构中,相关专业模块必须达到一定程度的系统化,而不能处于零散、无序和笼统的状态。通过对专业知识课分方向,同时提供大量的相关专业知识课,学生能够在本科学习期间就提早考虑自己今后的研究或工作方向,又能根据个人学习兴趣全修自己感兴趣的课程。这样的课程设置就可以做到让学生学以致用,学有所专,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提高专业技能,加强专业课程的专业性和针对性,为学生将来就业打下基础。
4所重点院校都实行了英语专业可以辅修其他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笔者认为这一方式非常有实效性。除了学习语言类课程之外,选修自己感兴趣的其他专业,这对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很有帮助。
4.实践课程设置。本模块的课程设置重在培养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创新思维能力。研究显示,对于这一模块的课程设置,多数院校都是围绕毕业论文写作实践。部分院校开设了少数与专业方向相关的实践课程,师范类院校增加了教学实践,但是这些实践课程无论在学分还是学时上所占的比重都很小。这一现象在重点院校中也有体现。
社会实践对于英语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也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具体体现。这一模块的课程设置在整个课程设置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各院校应当根据自身专业,结合自
身师资,为学生开设更多的实践课程,让学生能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有目标、有序的实践活动,提高他们的语言应用能力、解决问题的处事能力以及从事专业工作的实践能力,为以后的工作积累经验。
(三)人才培养目标的设定
课程是根据人才培养目标而设置的,要根据培养目标的变化作相应的课程设置的变化。《大纲》指出,高等学校英语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扎实的英语语言基础和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并能熟练地运用英语在外事、经贸、文化、科技、新闻出版、教育、科研、旅游等部门从事翻译、研究、教学、管理工作的复合型外语人才。
14所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根据《大纲》要求,最终目标都是培养复合型外语人才。人才培养方案培养的人才应具备的专业能力与课程的设置是紧密相关的。因此,在选择开设课程的时候应当根据市场对学生专业能力的需求有一个很好的界定。
21世纪高校英语专业课程设置的改革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社会和市场需要复合型人才,而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既需要国家政策的引导和支持,同时也需要各高校英语专业课程设置顺应市场变化和人才培养计划的改革,主动调整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
[参考文献]
[1]王正胜.理工类院校英语专业课程设置改革的个案研究[J].江苏外语教学研究,2008(2).[2]张冲.关于英语专业定位的思考[J].外语界,2003(4).[3]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英语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4]秦秀白,刘世生.全国理工院校英语专业教学改革论文选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5]马艳辉.高校英语专业课程设置探究[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社版),2007(6).[6]郑玉琪.英语专业课程设置改革与创新人才培养模式[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6(8).
第三篇: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课程设置调查
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课程设置调查
刘金亮王超
(联系地址:上海市宝山区杨鑫路200号上海济光职业技术学院经管系 邮编:201901
联系电话:***(刘金亮))
摘要: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要培养动手能力强,适合社会发展的实用型、技能型、复合型人才,课程设置是否科学合理成为影响人才培养的关键。本文通过对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在校生进行问卷调查,了解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现阶段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课程设置相应的建议。
关键词: 工商企业管理 课程设置 素质 能力 知识
一、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在校生调查概况
为了全面了解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在校生对本专业课程设置相关情况,本课题调查涵盖了上海济光职业技术学院工商企业管理专业06级32名以及07级46名同学,其中男生29名,女生49名,共78名同学参与了问卷调查,有效问卷为78份。调查内容涉及在校生期望提高的素质、能力和知识;期望将来从事的工作;现阶段课时安排和课程效果;哪些课程有意义以及有意义的原因;逃课情况;考证情况;现阶段课程设置的问题等。
二、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在校生调查分析
在完成对上海济光职业技术学院工商企业管理专业06级32名以及07级46名同学的调查后,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在校生对本专业相关课程问题分析如下:
(1)选择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原因分析
被调查的同学中,有51.28%的同学表示为了将来的创业做准备以及是为了找到比较理想的工作来学习工商企业管理专业。脱产学习是有机会成本的,三年的时间和汗水付出应该得到更大回报,工商企业管理专业通过理论加实践的教学方式为创业或为了找到比较理想的工作的同学能奠定更好的基础。但有30.77%的同学表示是父母或亲戚推荐才学习的此专业,自己完全听从家长的安排。这一点也反映了中国的家长对自己的子女关心备至,以至于使得个别同学在没有认真了解此专业也没有深入考虑自己将来的职业发展的情况下贸然选择了此专业。
(2)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在校生期望提高的素质、能力和知识调查分析
通过调查发现,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同学期望通过三年的学习,提高自身素质排名前五的是:心理素质(选择该选项的百分比为:71.79%)、团结合作的精神(61.54%)、创新意识(55.13%)、对学习和工作的负责(53.85%)以及锻炼自己对学习、工作的耐心细致(46.15%)。1
期望提高的能力排名前五的是:协调能力(67.95%)、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61.54%)、沟通能力(60.26%)、适应能力(56.41%)和资源管理能力(55.13%)。最期望学习的知识排名前五的是企业管理知识(73.08%)、财务管理知识(64.10%)、经济学知识(61.54%)、职业道德(52.56%)以及办公自动化(51.28%)和社交礼仪知识(51.28%)。
适应社会发展的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在课程设计上完全能够提高学生所期望提高的素质、能力和知识。例如《管理学》这门课,通过对话教学,案例教学,模拟演练与管理游戏培训等,不仅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还可以锻炼学生的创新意识、协调能力、分解决问题的能力、表达沟通能力,应用和掌握所学知识;《工商管理模拟》课程通过把学生分组模拟创建公司,为公司起名,为公司制定发展理念,在寡头市场上博弈生产、销售和财务开支,充分锻炼了学生的心理素质、团队合作精神、创新意识、耐心细致、协调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沟通能力、适应能力和资源管理能力、管理学、经济学、财务、生产、营销等系统知识。以至于要提高心理素质,教学计划中可以安排开设《管理心理学》课程;为了提高办公自动化,可以建议开设《计算机基础》课程;为了学习礼仪文化,可以建议开设《社交礼仪》以及《礼仪实训》等课程。
(3)在校同学期望将来从事工作的调查分析
在被调查的同学中,有55.13%的同学期望从事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排名二、三、四位的职业分别是财务管理工作(35.90%)、行政助理工作(34.62%)和营销工作(29.49%)。
与被调查同学进一步座谈中了解到,很多同学期望从事的工作体面,收入尚可,劳动强度不大,在办公室优雅的环境中以及与专业相关,所以选择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行政助理分列期望岗位的一、二、三位,而社会需求巨大的营销工作仅仅名列第四。这也在于很多同学对于营销有很多的误区,很多同学的观念认为营销就是销售,就是推销商品,每天要到处跑,到处打电话,处处被拒绝,有些同学说承受不了多次被客户拒绝,觉得没有面子,心灵会遭受巨大打击,有些女生甚至以夏天天天在外面跑销售会被晒黑,自己体力不是很好等为由拒绝将来做营销工作。
所以加强职业生涯规划、心里辅导,开设就业讲座,加强专业实训以及军训等科目,磨砺学生的意志,锻炼吃苦耐劳的精神,对未来的人生有理想的规划,对职业岗位有清楚的认识,是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任重而道远的工作。
(4)课时安排及上课情况调查分析
从周课时的安排调查结果来看,65.28%的同学认为现在的23~25学时的周课时是合理的,30.77%的同学表示23~25学时的周课时能适应还是当偏少,完全学有余力,只有3.85%的同学认为周课时太紧。23~25学时的周课时对于本人(教育一线老师)来说,这是合适且合理的,太多学生对于知识的消化不透侧,也会增加民办高职的办学成本;太少对于培养学生的专业素质、能力和提高专业知识都会不系统,大不到教学目的。
在所学课程对在校生是否有帮助的调查中,我们发现,50%的同学认为所学课程对自己
有帮助,但效果一般,32.05%的同学认为只有专业课有帮助,甚至有10.26%的同学认为学生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对于自己的发展完全没有帮助。这项调查的结果对课程的制定者和实施者敲响了警钟,学生对课程效果的评价普遍不高,这十分值得教育工作者深思。教学计划的制定对于社会需求的研究,考虑学生对相关素质、能力、知识提高,考虑到三年后更好的把学生引向社会,这是教学计划制定者需深思的。教育实施者应采用提高学生积极性的一切必要方式在课堂上、在实践中吸引学生注意力,诸如视频教学、模拟教学、案例教学、参观访问等方式,在愉悦紧凑的气氛中完成教学内容,到达教学目的。
在课程有意义的调查中,65.38%的同学认为有意义的课程可以提高素质能力,课程内容精彩以及老师讲课精彩次之。所以在课程设计是,科学合理的进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素质、能力、知识分解,安排对应的课程是课程制定者必须考虑的环节。
在对逃课的调查中发现,有超过75%的同学有逃课行为,这是值得教育工作者注意的问题。在对逃课原因的调查中发现,自己原因逃课在逃课原因中列第一,其次是老师讲课乏味,课程本身无聊等。对在校生进一步的访谈后了解到,有些同学从小养成了大大咧咧,无所顾忌的习惯,在辅导员、任课老师管理不太严格的条件下(老师应履行自己的责任和义务),有事不请假,甚至以天气寒冷不想起床为由逃课半天,以电脑游戏太吸引人,痴迷游戏逃课等情况也的确存在,加强学生的入学教育,严格以学校要求管理学生是教育工作者不可推卸的责任。
(6)在校生愿意参加考证的调查分析
在被调查的同学中,74.36%的同学希望参加助理经济师考试;61.54%的同学希望考取会计上岗证;43.59%的同学愿意参考营销员证书考试;39.74%的同学愿意参加电子商务员证书考试和中、高级秘书考证。
主理经济师证书属于职称证书,发证机构是国家人事部。对于培养在校生技能没有帮助,但从相关企业特别是国有事业单位了解到,有助理经济师证书的同学在应聘行政助理、人力资源管理岗位时更有优势,所以在学习了工商企业管理相关专业知识后建议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去参加考试。由于是国家人事部发证,全国统一考试,考试范围涵盖经济学、管理学、市场营销、经济法、财政与金融、生产与运作管理、财务管理等课程,考试难度很大。从上海济光职业技术学院工商企业管路专业04、05、06级通过率来看,最好的情况也是接近20%的通过率。在对技能没有帮助、通过率太低的情况下,助理经济师证书考试不建议作为专业的主考证书。
会计上岗证是会计岗位就业必考证书,想增加就业砝码的同学自然会考虑考取此证书。但此证是会计专业的主考证书,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只是建议考试。
电子商务员证书、营销员证书以及中高级秘书资格证的考试与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电子商务技能、营销技能和秘书实务技能相关,所以电子商务员证书、营销员证书以及中高级秘书资格证的考试建议作为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必考证书。
(7)在校生认为本专业课程设置存在问题的调查分析
在被调查的同学中,69.23%的同学认为本专业课程的设置理论课程偏重,理论与实践联系不够;41.03%的同学认为课程设置有很大是随意性,33.33%的同学认为一般性的简单专业课占用课时太多;17.95%的同学认为本专业课程设置没有以就业为目标。
06、07级工商企业管理的教学计划,虽然大多数课程都拆分为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部分,但大多数课堂上的实践教学仅仅是任课老师讲讲案例,而且案例多数是书上的案例,与实践案例脱节,或是使用视频教学等,真正在机房、实训室上的实践课偏少,深入企业的实践更是凤毛麟角。高职强调实践,如何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增加学生实训的时间和机会是学校应考虑的重点。
三、调查分析建议
(1)课程设置的原则
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在分析行业需求的前提下,以培养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适应工商企业管理专业职业群所需的素质、能力和知识,从校情出发创新可行;以人为本进行课程设置。
(2)课程设置所对应的资源建设
①教师
教师是教学过程的引导者和教学目的的实践者,教师的素质、能力高低以及知识面的宽广直接决定了教学效果。目前高职学院的教师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兼职教师,兼职教师中大部分是其他普通高校退休后的老教师,他们拿的是课时工资(主要跟职称对应),上课来,下课去,只需关注自己的专业课堂,对学校的发展、学生素质、能力的全面提高关心较少。另一类就是高职院校招聘来的专职青年教师,他们构成学校的教师主体,青年教师教学富有激情,容易跟学生沟通,但他们往往是高校本科或研究生毕业就来到高职学院,缺乏企业实践经验,对于强调技能为 培养重点的高职学院来说,这是青年教师的“硬伤”,青年教师的工资结构主要是基本工资加超课时工资,为了解决住房、结婚等问题,大量青年老师长时间超负荷上课,忽视自身学历的提高和职业技能的培养,不利于高职教学。
高职学院要充分重视老师在教学中的重要性,制定富有弹性的激励制度,在教学管理中多请富有企业经验和教学经验的“双师型”教师,同时解决专职青年教师的后顾之忧,为专职青年教师提供顶岗实习机会,并实行优胜劣汰,方是高职学院提高教师队伍素质,把学校发展壮大的必要一环。
②学生
学生构成了学校的主体,学生到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来学习的目的,素质、能力和知识需改进提高的方面,需充分对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在校生和毕业生进行调研。学生在学习阶段的年龄特征、心里特征、生理特征、情感特征都是教育工作者制定教学计划需要考虑的因素。
③场地和设备设施
高职学校没有专业实训室,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没有实训的打印机、扫描仪、传真机、幻灯机、电话、计算机、网络、工商管理实训软件等,完成专业实训就成为无稽之谈,所以建设专业实训室,完善实训硬件、软件。以及和相关工商企业签订专业实训基地协议,为学生的课内课外实训提供必要的场地和设备设施,是保证专业实训正常开展的必要前提。
④教材
高职教育应选用课程对应的高职高专教材,但教材毕竟是过去几年知识的反映,为了与时俱进,任课老师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关注行业发展,需求变化,政策更新,即使调整教材中过时的知识点,把最真实最系统最全面的知识介绍给学生。
(3)理论课程设置要符合高职教学特点
高职学生的培养是为了毕业后进企业就能上手工作,省去企业长时间的培训成本,动手技能就成为高职课程设置必须考虑的关键性因素。所以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理论课在培养学生素质、能力、知识上要完整,但够用就行。理论课的设置充分考虑学生考取技能型证书的需要。
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需强化学科基础课程建设,加强《计算机基础》、《基础英语》、《高等数学》、《应用文写作》、《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就业政策与择业技巧》等基础上,开设《管理学》、《经济学》、《基础会计》、《统计学》、《经济法》等专业基础课,为专业课打下坚实基础。
但课时的安排不能像本科学校一样进行设置,理论教学强调够用即可,例如,为培养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学生适应营销类岗位工作,建议设计《市场营销》课程64课时,每周4课时,16周完成,其中理论课程(讲课)48课时,掌握营销理论即可,理论课程(课堂实训)16课时,利用故事教学,案例教学,模拟演练,营销游戏培训,拓展等,加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4)实训课程设置要突出高职教育特征
实训的目的是为了专业培养与社会需求相适应的人才,高职的实训既要保证“质”,也是强调“量”。
①实训课的设置建议以专业对应的主要职业群所需的素质、能力、知识进行设置,与时俱进。同时考虑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的无缝衔接和课程设置的层次安排。
②实训课主要包括课程实训和集中性实践环节,所有实训课时数应占到专业总课时数的一半左右,在量上给予保证。
③专职青年教师必须先到相应企业参加一定时间的顶岗实习,再安排指导学生实训。④多请企业行家或本专业优秀毕业生到学校开讲座或现场指导在校生实训,有利于实训效果的提高和在校生学习兴趣的增加。
高职教育中课程设置与素质、能力培养相结合的机制是高职院校区别于其他普通高校的重要特色所在,从专业设置中的社会需求调查,职业群分类,人才素质能力分解,以及伴随着岗位职责变化,对理论课程和实训课程的调整等几个方面进行深层次探索,是做好专业课
程设置的基础,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同样如此。理想有效的课程设置,是办好专业的关键。
作者简介
刘金亮 上海济光职业技术学院经管系工商企业管理专业 教师 助教
王超 上海济光职业技术学院经管系 辅导员
第四篇:美术设计与制作专业课程设置
美术设计与制作专业课程设置及教学进程表
课程类别 教 学 时 数 总 学 时 讲 课 学 时 实 践 学 时 30 上 机 学 时 1 13 一 2 16 3 16 开 课 学 期 二 4 16 5 16 三 6 1 5 课 程 名 称 必 修 必 修 公共基础课程 思想道德 体育 计算机应用基础 语文 英语 礼仪 52 126 78 95 94 96 84 26 64 96 64 96 96 52 48 80 64 26 48 96 64 96 96 专业基础课程 素描 色彩 中外美术设计史 图案 装饰基础 图形创意 构成基础 字体与板式设计 专业及专业特色课程 VI设计 电脑室内设计 电脑广告设计 色彩构成 设计概论 手绘POP 卡通 手工 书法 摄影 1
实 践 教 学 环 节 军事训练 入学教育 工艺制作1 工艺制作2 风景写生 艺术考察 毕业设计(论文)顶岗实习
第五篇:中职会计专业课程设置研究与实践
中职会计专业课程设置研究与实践
摘要:目前许多中职学校会计专业课程设置与市场对职业技能和职业精神高度融合的初级会计人才的需求脱节,如何通过会计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突破原有的教学局限,改善教学效果,培养企业需要的会计人才,已成为中职会计教育面临的现实问题。
关键词:中职
会计专业
课程改革
实践我国中职学校现实情况
1.1 生源质量低下近年来,随着初中毕业生数量的逐年减少以及普通高中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中职院校招生难度越来越大。在此情况下,一些中职院校为了抢占生源,取消了入学考试,并放宽招生标准,规定凡年满14周岁就可以入学。这就造成中职生源质量急剧下降,影响了其未来发展。
1.2 教学观念滞后,教学方法陈旧 以中职会计专业学生为例,其优势在于思维敏捷、动手能力强、社会实践经验丰富。这不仅是其与其他高校财经类学生就业竞争的主要优势,还是其职业发展的根本推动力。然而从整体来看,目前中职院校在教学方面仍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过分偏重理论知识学习,不重视课外实践锻炼,教学方法陈旧,直接影响了其教学质量。
1.3 教学环节重理论轻实践,理论课和实习课课时比例失调 一直以来,中职院校就以培养高质量的职业应用型人才为主要目标。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该适当增加实践课比例,根据具体的岗位需求进行课程设计,保证课程学习和实际岗位需求的一致性。但实际上,高职院校在会计专业授课环节存在“重理论,轻实践”误区,理论课比例高达80%,理论课和实习课课时比例严重失调,授课质量难以保证,不利于学生实践技能水平的提升。
1.4 实践教学环境差 会计专业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操作性。目前,多数中专院校均已建立起专门的会计专业模拟训练室,以满足学生会计实验和实习实训的需要。但受实验经费和实验软硬件设施建设等的限制,很多学校尚未建立起完善的会计模拟数据系统,教学环境较差,难以满足其实际会计实验需求。
1.5 师资水平低下 国家对职业院校教师,尤其是双师型教师任职的学历标准、教育能力、教学能力、业务素质等作出了明确规定。职业学校教师必须具备本科及以上学历,拥有在生产一线工作五年以上的工作经验,并通过职业教育教师培训。但实际上,目前多数中职会计教师均为高职院校会计专业毕业生,缺乏专业实践经验。实践能力较弱。这就造成中职会计专业师资水平低下,教学质量不高。会计专业课程设置建议
2.1 中职教育课程设置的原则 ①基于数据原则。职业教育课程的编制应建立在足够的数据资料基础上,如课程是否要编制,需要查找与学校、行业有关数据来论证;取舍课程内容,需要对学生的个性特点、职业特性及它们的匹配程度等一系列数据进行考察;课程内容质量的高下,同样需要从老师、学生那里收集信息来证明。②“就业导向”原则。职业教育课程的核心是培养学生实际“做事”的能力,要让学生通过体验、实习等掌握知识、技能。设计尽量真实的职业环境,让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中通过行动来主动建构自己的职业能力,同时必须抛弃学术性的学习。③“行业、企业专家参与”原则。学校是人才培养者,行业、企业是人才的需求者,学校从培养者的角度思考需要设置哪些课程,企业、行业从用人的角度思考需要设置哪些课程。只有两者共同参与研发的课程体系才是理实一体、行之有效的课程体系。
2.2 中职会计专业课程设置的构想 ①创新教材内容,优化课程设置。在这样一个经济情况不断变化的时代,新情况、新问题不断出现,新政策、新法规不断颁布与更新。这就迫切要求会计教材顺应经济环境的变化,及时更新会计内容,以适应教育信息不断更新的特点。②重视实践教学,建立模拟实验教学系统。通过让学生在会计实验室中模拟企业的会计部门,分成不同的小组,分别循环扮演会计部门中的不同角色,按会计工作程序进行综合模拟练习,这样可以大大缩短学生毕业后适应未来工作的时间,并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企业单位对就业者有工作经验的要求。③与企业共同开发课程,使学生更多机会接触真正的会计业务。学校要根据企业、行业需求设置和调整专业课程。企业一线财务人员承担学校实践教学任务,在校生可直接到企业接触全真会计业务,使理论知识得到实践。重庆市经贸中等专业学校会计专业课程设置实践现状
3.1 “三模块、三融合”课程体系 构建以岗位能力为核心的“三模块三融合”的课程体系,其中“三模块”包括基本素质模块、专业技能模块、职业拓展能力模块;“三融合”是指课程教学与职业资格证书融合、课程教学与岗位能力融合、课程教学与跟岗实践相融合。“三模块、三融合”课程体系中实践教学占总学时60%,理论教学只占40%。
3.2 “三模块三融合”课程体系内涵 “三模块”包括基本素质模块、专业技能模块、职业拓展能力模块。
基本素质模块为公共文化课程,在于培养学生的公共基础知识,以学生“够用”为度,主要包含了语文、数学、英语、德育、体育、音乐、计算机应用基础、思想道德修养、心理健康指导、公关礼仪等。该类课程的开设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专业技能模块旨在培养学生扎实专业基础理论与技能。坚持“实用、实际、实效”的原则,适当增加选修课。该模块设置的课程包括:企业登记管理实务指南、基础会计、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会计电算化、财经基本技能、出纳实务、企业经济业务核算(资产篇)、企业经济业务核算(权益篇)、企业经济业务核算(损益篇)、成本会计、企业会计综合实训、纳税实务等。
职业拓展能力模块。学生在学习公共文化课和专业核心课程外,还应该多学习一些专业相关的课程,如财务管理基础、经济法基础、审计学基础、管理学基础、财经应用文写作、市场营销等课程,从而拓宽学生的知识和专业能力水平,为学生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实后盾。
“三融合”是指课程教学与职业资格证书融合、课程教学与岗位能力融合、课程教学与跟岗实践相融合,建设由行业专家和企业一线财会人员共同参与开发的共享型教学资源库。
课程教学与职业资格证书融合,就是结合会计专业特点,建构专业设置与企业需求,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实践过程、毕业证书与职业技能认证、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五个对接”,全面提高学生综合能力和社会竞争能力。
课程教学与岗位能力融合,就是制定岗位模块课程标准,开发岗位课程教学资源,实施模块化教学,开展岗位实训,如《财经基本技能》、《出纳实务》、《企业经济业务核算-资产篇》、《企业经济业务核算-权益篇》、《企业经济业务核算-损益篇》、《成本会计》《纳税实务》、《审计基础与实务》等课程与会计实务中的出纳岗、财产物资会计、往来会计、销售会计、总账会计、成本会计、报税员、审计员等岗位紧密结合。
课程教学与跟岗实践相融合,即在每一岗位课程学习中或学习后进行跟岗实践,充分利用校内外实训实习环境开展手工岗位实训、会计电算化岗位实训、综合模拟实训、沙盘模拟实习、代账公司的真账演练、暑期拜师跟岗实习、企业顶岗实习等方式,培养职业技能和职业精神高度融合的初中级会计技能人才。
3.3 师资培养:外引内培 ①“大师”、“名师”工程。聘请具有注册会计师、注册税务师、国际注册高级会计师、高级职业经理人职业资格,具有高级会计师职称,重庆市第一个全国会计领军人才,从事工业、商业、金融等行业会计工作20余年行业专家作为重庆市经贸中等专业学校会计专业大师、名师,对该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课程设置、专业发展方向等提出建议。同时与该校4名骨干教师签订师徒协议,培养指导中青年教师成长。②“三师”培养工程。校级层面发文鼓励青年教师考取会计师、审计师、经济师、统计师。“三师”培养工程实施以来共有20余名教师考取了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师、会计师、经济师、统计师资格,很好的提升了该校会计专业教师知识面拓展和知识结构更新,为该校师资培养奠定了良好基础。③“挂职锻炼”工程。学校要求每个在岗教师必须每年在企业挂职锻炼相应岗位不得少于2个月。从出纳岗位、财产物资岗位、往来岗位、资金筹集岗位、销售会计、税务会计等岗位轮流实践,为“学做结合、理实一体”的教学模式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周萍.中职会计专业课程设置优化探讨[J].科教文汇(上旬刊),2007(09).[2]周晓红.中职会计专业课程设置的思考[J].科技信息,2009(31).[3]郑维.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会计专业课程设置初探[J].继续教育研究,2008(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