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兴亡徐之明 苏联演变对中国的启示[精选5篇]

时间:2019-05-15 05:33:4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大国兴亡徐之明 苏联演变对中国的启示》,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大国兴亡徐之明 苏联演变对中国的启示》。

第一篇:大国兴亡徐之明 苏联演变对中国的启示

苏联演变对中国的启示

——关于苏联政党建设方面的一些思考

1991年8月23日,戈尔巴乔夫宣布苏联解散,曾经叱咤风云的具有74年历史的苏维埃社会主义联盟大厦顷刻瓦解了。让人惊奇的是,当时苏共在全国有着接近两千万的党员,却没有一个人站出来反对苏联的解体。这说明,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苏联的解体,虽然是受到了当时美国的和平演变政策的影响,但更多的还是苏联自身的原因。我认为,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就在于苏联共产党内部,在于苏联共产党自身的政党建设出现了严重的问题。

我认为,苏联的演变很大程度上是政党建设上出现了问题。

首先,苏联共产党政党的行政体系僵化,搞党政合一体制,党政不分,以党治国。政党有着两个基本的特点,第一,它是政治组织,是人们用来控制公共权力的工具。第二,它是社会组织,是人们参与社会政治生活的众多方式中的一个特殊品种。而苏联在建设社会主义社会的过程中,苏联共产党逐渐异化成了国家的一个统治机器,成为了少数统治阶级的统治工具,而不再是苏联人民当家作主的工具了。虽然苏联共产党有着接近两千万的党员,但是在如此大数目的党员中,真正能对国家发展起到当家作主的作用的党员只是极少数。另外,在苏联高层,逐渐形成了一个特权官僚阶级。其代表是戈尔巴乔夫和叶利钦的相互利用和斗争,戈尔巴乔夫对苏联解体应负首要责任,《改革新思维》明确无误的表达了戈尔巴乔夫对资本主义制度的向往和对“欧洲文明”的价值取向的崇拜,反复无为,放弃了民主集中制,在这种新思维的指引下以至于苏联党和政府的各项路线方针政策不可避免的走向联盟解体的边缘。而改革激进派的代表人物叶利钦利用“八一九事件”发起人的失误,迅速煽动不明真相的民意,跃居权力高峰,搞垮苏共和苏联。然而仅凭其二人是难以摧毁一个政党和社会制度的,真正的掘墓人是其自己培养起来的高层特权官僚集团。

戈尔巴乔夫的改革也没能挽救苏联的政治体制的漏洞。戈尔巴乔夫在党的第十九次代表会议上提出政治体制改革的任务共有七个方面:让千百万劳动人民真正参与国家的管理;为社会自我调节和自治过程开辟最大的空间,为充分发挥公民、权力代表机关、党组织和社会组织、劳动集体的主动性创造条件;自由形成和表现各阶级和社会集团的利益和意志,他们商定和实现苏维埃国家的对内对外政策;为各大小民族的进一步自由发展、在族际主义原则上加强他们的友好和平等合作保障条件;根本加强社会主义法律和法治;明确区分党政部门的职能;建立有效的机制,以保障政治体制能根据国内外形势的变化而自我革新,而政治体制要能在一切生活领域越来越积极地发展和实行社会主义民主与自治原则。戈尔巴乔夫强调多一些民主,多一些社会主义,使劳动者过上美好生活,国家强盛。戈尔巴乔夫认为,“政治体制改革的最终目的和我们能在多大程度上实现改革的主要标准是,全面充实人权,提高苏联人的社会积极性。”强调“我们在社会制度的这个关键问题上的哲学的根据是《共产党宣言》的著名公式: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戈尔巴乔夫认为,苏联在个人的社会权利方面,虽然也存在一些不足,但总的情况较好;而在关于人的政治权利方面做得不好,没有克服人与政权、与政治疏远的状况,应该通过改革吸收人民参与管理国家事务,应该提供对任何问题发展自己意见机会的政治自由。“改革的核心是让

人作为主角回到政治进程中去,回到经济中去,回到社会精神领域的发展中去。把业已开始的为克服使人失去生产资料、失去权力、失去文化的变革工作继续下去并进行到底。”但是,人民长期没有政治民主的训练,一步到位由民众来决定一切显然是不现实的。

对比一下我们中国共产党。在王长江的《政党论》一书中,对中国共产党的民主制度建设的问题有一段精彩的论述:„„中国共产党的特殊性在于,它最初从中产生的那个制度不是民主政治,而是专制制度。党的首要任务不是充当人民当家作主的工具,而是充当领导人民和专制制度对抗、以推翻专制制度为己任的政治先锋队。为了能够在严酷的环境中生存和发展,真正起到意志统一、纪律严明的政治部队的作用,党不能不在组织上实行高度的集中,实际上是一种半军事化的组织。不要说帮助人民当家作主,就是党自身的民主,也是受到很大的限制的。成为执政党以后,这种情况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领导和支持人民当家作主,又成了党最重要的目标和任务。在实践中,我们已经看到,能不能自觉地实现这一转变,既关系党所领导的事业,也关系到党自身的未来。过去的挫折和今天的成就,均与此有关。可见,一个党在成为执政党之前与成为执政党之后,在民主制度建设方面,是有很大的差别的。从政党的性质来说,一个政党在成为执政党时候,更应该专注于帮助人民实现当家作主的权利。

其次,苏联共产党的腐败也是导致苏联解体的一个重要原因。执政党的自身危机使其人民抛弃了苏联共产党和苏联政府。在1991年俄罗斯的选举,叶利钦的上台可以说明苏共失去了民心;而“八一九事件”的失败则证明了苏共已经失去了广大共产党员的支持,也就是1900万党员没有一个人站出来捍卫苏联!不仅如此也使其失去了军心。究其根本要归结于苏联共产党长期以往的腐败,以及个人崇拜和功利主义的盛行,蒙蔽了苏共领导人眼睛,把人民的利益放在一边不顾,甚至侵害人民的利益。终究苏联共产党被人民给抛弃了。权力对执掌者有强大的腐蚀性。权力的巨大能量往往使掌权者在向政治目标前进时,也获得相应的利益。这种利益有时会挑战政党赖以使自身凝聚起来的价值,使政党原先的价值发生畸变。

另外,苏共的执政理论的停滞不前也是苏联垮台的重要原因。马克思列宁主义必须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苏共的垮台就是将马克思列宁主义教条化,把马克思等人的具体论断当作如今理论与实践的标准,对当代资本主义的分析和评论也处于一百多年前,严重束缚了人们的思想,停滞不前,因此执政党需要科学地理解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在此,我想借用徐老师在课上用的结束语来结束这篇文章,因为老师的这个结束语确是最好的: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复哀后人也。我们要吸取苏联共产党的教训,对我们面临的瞬息万变的时代作出迅速的反应,科学地进行我们的政党建设。

第二篇:苏联演变对中国的启示

苏联演变对中国的启示

———谈中国民主改革的未来

历史学院:向贤柔2011201411

摘要:一直以来,中国的社会主义道路在很大程度上是模仿苏联模式,虽然现在标榜的中国特色主义道路在一定程度上对苏联模式有了一定的修正,但是,这种修正在很大程度上还是仅仅限于经济层面,政治体制的民主改革进程一直都只是处于徘徊阶段,与八九十年代相比,或者说是一种倒退。如今,苏联亡党亡国的教训刚刚过去二十一年,那段历史犹如警钟始终在中国人的耳旁敲响,我们会不会有一天踏上苏联的后尘?在这里,我想就苏联亡党亡国的教训,谈谈我国今后民主改革的未来。

苏联演变的教训

要谈启示,首先我们必须弄清楚苏联最终亡党亡国的原因。首先,苏联体制僵化是苏联经济政治自身发展的必然结果。在斯大林之后,虽然赫鲁晓夫作了改造的试探,但体制一旦形成,自身的惯性极大,赫鲁晓夫的改革轰轰烈烈,虽有突破,但因方式有误、思考不深,最终功败垂成,连自身也被相对保守的同僚们剥夺了最高的领导权。接替赫鲁晓夫的勃列日涅夫,是一个典型的技术官僚,缺乏赫氏般的冲动和魄力。面对庞大的实力假象和艰巨的治国任务,勃氏更乐于歌功颂德、图饰太平,更乐于对外抓住美国的失误全力争夺世界的霸主。最终,从20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的近二十年中,苏联的国家体制日渐僵化、老化,加上美苏争霸一度呈现的苏攻美守的态势,进一步迷惑了苏联的上层建筑,使这个庞然大物的国家无力激发应有的忧患意识,这个国家巨人陈疴日深,却反应迟钝、自救缓慢。及至安德罗波夫和契尔年科走马观花似的上台,苏联杂粮早已经积重难返、病入膏肓,他们特别是安氏有心拯救,却年不饶人、天不由己。外表依旧庞大但体内千疮百孔的苏联,最后由根基并不深厚的戈尔巴乔夫接管。对于戈氏来说,接受这个任务实在有点勉为其难。虽然戈氏有着新的思维,但苏联旧体制的红利期已过,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和集权体制的利好基本完全耗尽,而弊端却淋漓尽致地显露,苏联内政的自我持续已经到了紧急关头。面对美国国际攻防态势的日益好转,苏联却昏招迭出,在美国撤出越南,结束雨林泥潭的同时,苏联却侵入阿富汗,陷进伊斯兰圣战的噩梦。由勃氏晚年启动的阿富汗战争和为越南侵入柬埔寨背书,不仅使苏联内外交困,而且使戈氏面对的处境雪上加霜。

苏联绝对实力增速放缓甚至停滞,相对实力更是呈现出明显的下滑趋势。在此背景下,面对西方的和平演变,东欧国家民族主义势力明显抬头,与自由民主思潮相结合,东欧各国社会主义政权风雨飘摇,给苏联增加了额外的压力和负担。巩固东欧亲苏政权,需要苏联大力支持,但苏联的自身问题都应接不暇,根本无力他顾;任凭东欧兄弟党和政府动摇垮台,这个即使不会引发苏联的连锁反应,也会造成苏联的孤立。面对这一格局,苏联给予过支持,但疲于奔命,最终以东欧剧变、民主德国并入联邦德国、华约解体而宣告苏联在东欧绝对影响的落幕。这是真正的唇亡齿寒,苏联的命运已在此作了铺垫。

1990年之后,当东欧原社会主义政权次第更替后,接下来的苏联不可避免地成为焦点,这座千疮百孔的大厦更加风雨飘摇。苏联与东欧大多数单一民族国家不同,作为一个多民族的社会主义国家,民主化对苏联的冲击不仅仅是对原政府的颠覆,还伴随着统一国家解体的危险。所有的这一切,却都是在“民主”的旗号下进行的,联想到科学社会主义运动与民主的天然亲近,这不得不令人遗憾和回味了。1991年注定将是在国际社会主义运动史上留下浓重一笔的一年。经过戈氏不得章法的新思维的折腾,苏联国内经济更加艰难,加上外来的挤压和内部的争斗,苏联迎来了最后的挽歌。由于理论的含糊、组织的混乱,“8·19”事变不仅未实现发动者们自身的预期目的,反而加速了苏联终结,苏维埃的丧钟最终撕心裂肺的响起。随后,苏联解体,俄罗斯继承苏联的国际法主体,其他加盟共和国各自独立。

苏共的垮台、苏联的解体,民主化的冲击难逃其咎,但并不能简单地由此得出不该重视民主、不该追求民主。苏共垮台、苏联解体,原因很多,但忽视民意、丧失民心是其根本;教训很多,但从过于防范民主向急切拥抱民主的非理智急转是其关键。在其转型的过程中出现了两大致命错误:一是在扩大民主的最佳时机,却过分地警惕市场、防范民主,从而坐失了最佳的改革时机;二是在意识到民主是改革不可避免的方向时,不仅没有自我把持、沉着应对,反而急不可待、急于求成,最终欲速不达,满盘皆输。

同时,苏共的垮台乃至消失,有着深刻的历史原因。苏联共产党脱胎于俄国社会民主党的布尔什维克。那时的俄国大体上还算一个现代国家,沙皇俄国时期虽然总体上落后于中西欧,但现代因素在俄国特别是贵族之间一直并不欠缺。由于俄国贵族及新兴资本主义因素的存在,俄国很早就出现了现代政党,但由于进步力量有限且沙皇专制独裁惯性的存在,这里并没有自发成长出平和的议会政治的成熟土壤。“二月革命”后,一度出现了议会政治的形式,但一大战的压力和民众的过高热情,挤压了温和民主政治的最后空间。此后,暴力的作用被无限扩大,暴力成为俄苏政治生活的主线。缺乏约束边界的暴力,在以暴制暴的过程中最终也扼杀了一般民众正常表达民意的热情和胆量。当暴力在国家政治生活中退回应该的位置后,忽视民意的倾向却未得到及时纠正,反而变本加厉地变成了对现实民主的提防。社会主义相关理论中的民主原则被虚化,民主价值被牺牲。这是缺乏政党竞争和合作的一党制的苏联、东欧当时出现的场景。而且与在苏联刺刀护卫下的东欧国家社会主义建设仅仅缺乏本地民意充分认可不同,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还有着有意扭曲民意的嫌疑。于是,在苏联及东欧各国,社会主义的民主内容在被悬搁、供奉的同时,现实的政治生活中论及民主却如谈虎色变。

前苏联没有“解放思想”,只有“新思维”。思想可以循序渐进地解放,但思维只能一步到位的创新。在这个意义上,“继续解放思想”虽然老调重弹,但意味深长。由于社会主义的经典论述中始终未排斥民主,社会主义国度的民众虽缺乏民主的生活习惯,却对民主有着近似先天的信仰和崇拜。即使在立足拒绝国际和现代人类最新成果的朝鲜、老挝、古巴,民主的本义都绝非贬义。当时的前苏联更是如此。因此,当西方频频以“民主”为诱饵来逼迫时,苏联及东欧共产党人逐渐失去免疫能力,这一方面在于压力,另一方面在于诱惑。抵抗不住压力,源于自己的传统的计划经济运行出了问题,内忧深重,又无计可施;抵抗不住诱惑,是由于民主确实是社会主义运动自身的重要组成,反思社会主义的现状,民主的推进和实施却是在学理上需要整改的弱项。于是,在戈氏新思维的推动下,扩大民主成为苏联改革的重要方向。但由于形成这一导向的初始准备极不充分,面对西方压力并无信心,面对预期诱惑更无坚守,随后的扩大民主进程逐渐失控、无序,最终引发了国家的灾难。

苏联旧体制内的民主化实践,未能巩固和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绝不是扩大社会主义民主的这个方向不对。这个过程中苏联社会主义民主的开花未结硕果,首先源于理论准备的不充分,缺乏立足本国国情、结合苏联实际的关于民主建设的特色化思考。这直接导致了苏联改革目标飘忽不定,推进或快或慢,使民众有点不知所措。其次在于改革的操盘者未能有效驾驭党内的既得利益集团。改革之前,苏共党内即有利益集团的存在;改革之后,党内与党外诸多利益集团更形成了错综复杂的关系。这些利益既得者们能量很大,是体制潜在的颠覆力量,也可以成为体制的维护者。当党内主要领导人维护旧体制态度坚决时,他们不会轻举妄动,甚至会尽力靠拢寻生,成为旧体制顽泯不化的拥护者和巩固力量;反之,当他们察觉到风吹草动,一旦发现主要领导人有易帜更张的动机时,他们便蠢蠢欲动,虽不挑头,但定会纷纷利用占据的便利,发出杂音,干扰决策,不仅会淹没普通民众的真实呼声,而且会把个体的意志强加给全民。俄罗斯的寡头们即是如此。当戈氏明确提出要以民主社会主义为榜样的民主化诉求后,人心思变,他们直接推动了改革进程的加快。苏联改革由此走上了一个无序参与、难以控制的不归路。于是,在这个急于求成的过程中,未能出现急中生智的传奇,只剩下急转直下的败局。

中国现存制度的症结

从苏共垮台苏联解体的原因分析我们可以看出,社会主义民主体制的滞后与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之间的矛盾是苏联社会主义最终失败的主要原因,与苏联相比,中国文革结束初期的国情几乎与苏联一样风雨飘摇,各种矛盾激化,造成的社会动荡以及各种社会运动的此起彼伏,给当时的中共提出了严峻挑战,不过值得庆幸的是,滞后的改革开放所取得的一系列经济成就对这些矛盾起到了相对缓和的作用,所以最终矛盾没有激化。但是,这种矛盾的长期存在犹如一颗定时炸弹,随时可能爆炸,中国的民主问题依然亟待解决,时间越长,可能难度越大,危害也越大。执政集团乃至整个执政党的分化甚至分裂,恐怕是无法避免的。事实上,近年来日益加剧的地方竞争,已经昭示着执政党内部的利益格局形成。而近日为十八大迫近而若隐若现的“入常”竞争,特别是重庆“王立军事件”引发的重重迷雾,似乎正预示着,现有权力交接方式的内在危机。

“王立军事件”无论细节与内幕如何,对中共的权力运作方式及其有效性,都具有反叛和挑战意义。一方面,由于主人公从红脸变为花脸,让重庆几年来轰轰烈烈的“打黑唱红”突然从正剧变成了闹剧;另一方面,严重的问题还在于,虽然高官因违纪腐败等原因而落马已不希奇,但一个如此高位、最了解权力核心工具公检法运作内幕、集全国英模等多种荣誉于一身的“打黑英雄”,竟然要以寻求海外庇护的方式保护自己,谁还能相信执政党权力运行的透明与公正呢?

相信随着党内的分化与竞争加剧,在没有规范公开的竞选制度情况下,类似王立军这样的奇案丑闻还会出现,甚至可能成为催发民主变革的导火索。正如台湾因“江南案”而变,苏联因“八一九事变”而彻底转轨一样。

无论苏共还是中共,为了增强自己的执政力量,扩大执政基础,都努力扩大自己的规模。苏共公开说要搞“全民党”。抛开维护自身统治地位的利益考量,从观念上说,这其实也是由革命党向执政党转变的需要。

但事与愿违的是,当党的组织规模超过一定程度时,它就不可能再保持过去革命政党的那些特征,比如统一的信仰、高度的集权、严格的纪律、一致的团结、森严的层级等等。因为要让一个几千万人的组织维系上述特征,不仅经济成本难以承受,而且在管理与信息传导等方面,也将发生严重的扭曲和失效。当前我们在中共身上就明显看到了这一点。尽管它的领导核心花费大量资金与力量,不断地以各种宣传的、教育的、奖惩的手段,竭尽所能地力图维护革命党的高度集中和纯洁特征;其效果如何,只要看看党的权力阶层日益严重的腐败,以及相应的党的基层组织的涣散,以及空洞说教与现实巨大差距导致的社会道德失范,就很清楚了。中国目前所面临的形式较改革开放更加复杂,改革的矛盾也更加错综复杂,政治体制改革能否顺利实现,直接影响到中国的未来以及中华民族的未来。

中国民主的未来

中国的民主出路在哪里,这个问题的追问应当首先转换为追问中国民主发展在哪出现了问题,其次才是在回答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呈现自身的出路。我要加以声明的是,把握、推进中国民主发展的进程,二个东西不能丢,即在实践的基础上,一是对中国历史现实的批判,二是对国外正反经验的反思。

就中国的民主发展所遭遇的问题而言,我以为当前的困境依然是源自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三者没能实现有机结合。我明确反对任何割裂党内民主与社会民主之间的辩证关系而主张“党内民主带动社会民主”或者主张“社会民主倒逼党内民主”的一切说法。中国的民主道路,还需要中国人自己践踏出来。但是践踏的主体,主要不是政府,而是社会的民众。这践踏的过程也是渐进式的,但主要的不是政府主导增量,而是民众民主的自我增量,从而增量政府的民主。„„每一个中国人的民主精神的自我生成与发展,我简言之为民主增量。这个民主增量到一定程度,它将以存量的形式构成中国特色社会精神,从而它的继续增量,将不再是形成这个社会精神,而是发展和完善这个社会精神。”

低效率政府与大众民主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因此将大众民主等同于低效率的或者保守的政府是有失偏颇的。这种理论之立场因为看不到大众民主之历史趋势,而成了为当局辩护的阻碍人类社会历史进程的理论障碍。欧美的一人一票之民主,充其量只是大众民主发展自身的一种经验方式,这种经验方式如同东亚的经验模式乃至其他国家的经验模式一样,不能作为否认大众民主的趋势的理由,相反,它们的成功抑或失败,都将有利于推进大众民主之完善程度。问题在于,如何通过尽人事之努力而减轻发展民主的失败经验所必然给社会带来的痛苦。

就中国的民主出路而言,不仅仅要深化党内民主的发展,更重要的是深化和培育社会民主的发展。从中国的民主的基本制度看来,它的优越性依然高于西方的民主制度。中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政治协商制度,从理论上依然是目前能从根本上杜绝西方的政党轮流、派系纷争、政客表演的低效率政府的民主机制。问题是,西方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拒斥这样的制度安排,而中国则因为社会民主的发育不足或畸形而导致了该制度的虚设或悬置。但是希望在于,历史站在社会民主这一边,正如树叶虽然因为空气而漂浮但终究会落地。具体看来,中国当前的民主的基本制度,至少在形式上实现了这样的民主机制,(简要而言)即国务院组织专家研究、起草相关政策、法律--提交给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审核、批准--政府依据宪法制定实施相关政策、法律的具体规划和方案--党中央依法选拔、选举合格执行具体规划、方案的核心领导成员及其班子(并在换届时,经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选举产生下一届新的领导集体)。中国的这一个产生政策以及国家领导人及其班子的民主机制,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党派之争而导向类似西方的保守的低效率政府,另一方面也规避了所谓政策的辩论、竞争而导致不顾国民经济承载力的政客表演之下的高负债政府。这样的民主机制,它所产生的政策乃至国家领导人,都渗透了在民众监督之下的各阶层代表参与了的民主遴选。但是我们要有清醒的认识:中国的这个民主遴选只是形式上的民主遴选。问题在于,如何使得这个民主的遴选同时具有它的实质性,如此中国的民主道路之未来方可光明而前途美好。因此,关注中国之命运的人们,这里需要注意的关键点是全国人民代表的有效选举与有效监督。人大代表来源于社会,因此只有社会民主的自我增量,方可有效地选出代表并监督代表的代表行为。而要有效地选出代表并监督其代表行为,根源不在于候选人的政策之争,而是在于候选人对人大代表大会审核、批准生效了的政策、规划和方案之认同以及全心全意的践行。因此,我的观点是中国民主的不振,根源是社会民众的民主意识尚未由自发状态走向自觉状态,从而中国民主的出路也将是社会(当然包括政党、政府)自我培育民主、增量民主、驾驭民主。中国的民主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这其间需要跨越不仅是党内密室民主还是社会自发民主。中国的民主需要政治家的政见辩论,但是政见辩论的范围应当限制在如何制定经由人大批准了的政策、法律的具体方案和措施的操作层面,并且他们的辩论乃至方案的实施要置于阳光之下,即要接受社会民众的监督。

结语

以上算是我个人对苏联演变教训的理解以及对中国未来民主进程的一点看法,可能还显得很幼稚和不客观,只能算是个人的一次小小的尝试,有什么不妥的地方还请老师指导。

第三篇:苏联亡党亡国对中国的启示

摘 要:苏联解体的原因有很多,但是在众多原因中,腐败的蔓延和滋生是导致苏共最后解散的一个最主要原因。这对于中国共产党的反腐倡廉建设起到了十分重要的警示作用。我们要吸取苏联的经验教训,深化政治经济体制改革,加强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坚持从严治党,以零容忍的态度惩治腐败,只有这样才可能真正地杜绝腐败。

关键词:苏联解体;腐败;反腐倡廉

中图分类号:d630.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5)31-0052-02

苏联,这个世界上建立起来的第一个社会主义制度的国家,曾经是中国学习的榜样和老大哥,它的解体给苏联的国家和人民带来了很严重的后果,使俄罗斯经济社会发展倒退了几十年。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么大的国家和党一夜之间化为乌有?归根结底是因为党内出现的特权阶层不断壮大,贪污腐败盛行。这对于处在改革关键时期的中国有着很深刻的警示作用,惩治腐败刻不容缓,必须以零容忍态度惩治腐败。

一、苏联腐败问题的历史演变

腐败是指官员在职位上作风不正,行为不正当引起的政治和社会问题。由作风不正进而产生的结党营私、循私枉法、颠倒黑白等各种犯罪。也可利用出身背景、政治地位、经济权利、熟人关系进行贪污枉法,吃喝享乐。苏联固然毁于最后一位总统戈尔巴乔夫一代,但有人认为苏共倒台的全部原因都归咎于戈尔巴乔夫,这是形而上学的历史观。苏联崩溃是一个长期积累的历史结果,而腐败是一个过程,苏联的腐败则是从斯大林时期开始的。

(一)列宁执政时期党内风气公开透明

列宁成功领导了俄国十月革命,使苏联建立起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社会主义国家。在列宁执政期间,由于国内外反动势力对刚诞生的苏维埃政权进行联合夹击,企图把它扼杀在摇篮里。为了巩固政权,团结人民,在列宁的积极推动下,共产党人建立了一整套民主集中制的组织原则和完善而独立的纪检监察制度。列宁对党内腐败的危害有十分清楚的认识,一再告诫全党不要让腐败现象有任何产生的机会。当时强调党的纪律性,在成立了中央监察机构和工农检察院之后,并于1921年党的十大赋予中央监察委员会很大的权力。基于这一时期苏联各项国家权力是公开透明地运行的,使得不受控制的绝对权力和特权阶级没法形成,因此有力地抑制了政府和党内腐败现象的产生。

(二)斯大林时期高度集权的政治经济体制使腐败现象开始滋生

斯大林执政后,为了快速巩固苏维埃政权,加速其发展,在很短的时间内终止了新经济政策,并建立起了高度集权的政治经济模式。这种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模式使权力高度集中于党中央的最高领导机构,由苏共中央管理一切,基本不受群众的监督,最后形成个人权力的高度集中。也必然伴随着党政不分、权力高度集中、个人崇拜等现象的出现。随着斯大林绝对领导地位的确立,他开始有意识地扩大党政要员的特权,公开建立干部等级制,并按干部官阶高低赋予不同的特权。这就使党群关系紧张,官僚主义的不良风气开始扩散。

(三)勃列日涅夫执政时期苏联腐败走向普遍化、常态化

苏联进入勃列日涅夫时期,党风廉政建设开始出现问题。他片面追求领导干部的稳定,最终形成了领导干部的职务终身制,不但使领导阶层缺乏应有的活力,而且非常容易形成特权阶层的核心力量。果不其然,在其执政后期,形成了强大的特权阶级,并且领导干部的特权进一步制度化。这个时期苏联几桩著名的腐败案,如“黑鱼子酱案”“钻石走私案”“驸马案”等,都与勃列日涅夫的直系亲属或本人有着很大的关系。在这种情况下,苏联的特权和腐败现象有恃无恐,官僚特权集团也不断膨胀,使苏共越来越脱离广大人民群众。

(四)戈尔巴乔夫时期腐败分子利益合法化,最终导致苏共垮台

到了戈尔巴乔夫执政时期,领导干部中的特权和腐败现象更加严重。当特权阶层不仅满足于自己享受,还希望将这些特权永久占有并传给后代的时候,他们发现只要苏联还是共产党执政,走的还是社会主义道路,他们通过特权得来的财产就得不到保护,财产就无法代代相传。因此他们认为原有的特权必须得到根本改变,而资本主义则是使他们需求得到满足最合适的制度。因此苏联搞了“公开化、民主化”的运动,最终马克思主义被否定了,放弃了共产党的领导,放弃了社会主义的国家性质,转而投向西方模式。在这个过程中,多数共产党员听之任之,特权阶级则只顾自己的利益,这样不仅继续为腐败提供有利条件,更将腐败分子的既得利益合法化,最终导致了苏共垮台、苏联解体的历史悲剧。

二、苏联时期腐败产生和盛行的原因

究竟在苏联这样一个大国当中,腐败是怎样在党内迅速地产生发展,最终导致政党的失败、国家的灭亡呢?这既有其政治经济上的原因,还有在苏共内部特权阶级的强大导致官僚主义盛行的原因,这些都造就了腐败在苏联的盛行。

(一)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是腐败产生的根本原因

苏联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是在无产阶级取得革命胜利后,为了适应当时的政治形势而建立和发展起来的,列宁执政期间着重强调民主集中制,然而到了斯大林执政时期,高度集权统治不断地发展为个人的专断,“斯大林的一言一行都被看作是绝对正确的,他的独断专行、滥用权力被看作是合理合法的。作为几乎被神化的人”。[1]35斯大林在执政时期形成的高度集权、党政不分、以党代政的政治体制,造成党群关系紧张,人民对社会主义的信仰缺失,这就从根本上腐蚀了执政党的根基,动摇了政权存在的阶级基础,是苏联产生腐败的根本原因。

(二)经济体制一成不变是产生腐败的直接原因

苏联在经济发展的初级阶段时期采取的是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这种经济政策在当时的背景下是起着积极作用的,可以实现经济的快速增长。然而从20世纪30年代到80年代中期,苏联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几乎一成不变,没有经历任何实质性改革。1957年赫鲁晓夫失败的经济体系改革,使得苏联的“影子经济”开始产生,非法的地下作坊要想生存下去就需要获得国家严格控制的原材料和设备,这些东西在当时无法通过合法的渠道取得,那么只能通过贿赂工商行政部门干部和国营企业负责人等非法途径取得。这种一成不变的经济体制导致了“影子经济”大量产生和快速发展,是苏联腐败产生的直接原因。

(三)特权阶级强大,官僚主义盛行是腐败产生的主要原因

自从勃列日涅夫执政时期形成了领导干部的职务终身制之后,就造就了一个盘根错节的官僚特权阶层,“苏联官僚特权集团成员的新特点是他们本人并不直接占有生产资料,也未必有很多存款。其特权是来源于他们掌握的权力,这种权力基础不仅是国家财政收入,而且包括由他们掌权的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资产。”[2]68官僚特权阶层十分反对来自党内党外的监督,他们为了保护自己的既得利益,造成国家的损失和社会的落后也在所不惜。并且一边讲人民是国家的主人,一边做出损害人民利益的决定。由于特权阶层势力的强大,造成了裙带风、官官相护风等官僚主义作风盛行,是苏联腐败的主要原因。

三、苏联亡党亡国对我国反腐建设的启示

苏联共产党由于腐败而导致解体的教训,对我们的反腐败斗争具有重要的警示作用。从党的十八大以来,以总书记为领导的党中央领导核心开展了高强度的新一轮反腐后,大批官员落马,我国反腐败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总结国内外反腐斗争中总结出来的经验,针对新形势、新特点我们得到了以下启示。

(一)进一步深化政治经济体制改革,从体制上防范腐败现象的产生

我国仍然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处于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过渡阶段,这本身就容易产生腐败。为了避免我国在改革深水区腐败问题的滋生发展,我们要对政治体制和经济体制进行深化改革,促进我国政治体制更加完善,从而推动经济快速发展。

深化政治体制改革首先要不断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为反腐败斗争胜利做好充分准备。由于近代许多资本主义国家实行的立法、行政和司法共同存在的权力制衡机制,对于解决腐败问题起了很好的制约作用,对我国具有借鉴意义。因此我国在反腐实践过程中,要不断加大权力制衡力度,需要对监督权力机构进行调整和重新配置,以满足社会发展需求。在经济领域要完善市场经济体制,充分发挥市场的资源配置作用。注重政府职能的转变,从体制上防止腐败现象的产生。

(二)以零容忍的态度惩治腐败是反腐倡廉的关键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的腐败现象呈日渐加重的趋势,使国家和人民的利益都遭受到了损害。腐败问题再得不到有效遏制,我国将和苏联一样面临亡党亡国的危险。从当代国际社会看,解决腐败最有效的手段是零容忍,在德国、法国、美国、新加坡等国家,国家公职人员会因为不申报财产或偷税漏税等受到很严厉的处罚,正是因为国家对腐败的零容忍造成了腐败现象无法生存。习近平提出了“要严格依纪依法查处各类腐败案件,坚持‘老虎’‘苍蝇’一起打”[3],这使多年以来官官相护,人民的利益得不到保障的情况得到了改善。

然而滋生腐败的土壤依然存在,反腐败形势依然严峻复杂,“深入推进反腐败斗争,要做到零容忍的态度不变、猛药去疴的决心不减、刮骨疗毒的勇气不泄、严厉惩处的尺度不松”[4],要坚决把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进行到底。

(三)坚持从严治党,加强党员的思想建设是反腐倡廉的保障

在苏联解体前夕,苏共已经严重脱离人民群众,以至于在党和社会主义国家面临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人民群众不是和党站在一起来保卫党、保卫社会主义,反而被反社会主义的势力所利用。这都和苏共的党员干部没有严格要求自己,丧失了共产主义的信仰,由此造成党员蜕化变质,使得党严重脱离群众是分不开的。

我国要从严治党首先就要加强党员的思想作风建设,加强对党员干部的思想政治教育,明白“人民公仆”的责任和义务。一是要抓好思想理论建设,以理论上的坚定保证行动上的坚定,以思想上的清醒保证用权上的清醒;二是要抓好党性修养和党性教育,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树立正确的世界观、权力观、事业观,始终站稳政治立场,真正经受住权力、金钱的考验;三是要抓好道德建设,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树立良好的道德风尚,始终保持共产党人的高尚品德和廉洁操守。只有首先从思想上入党,从源头上控制腐败思想的产生,这样才能够杜绝腐败现象的繁衍。

第四篇:苏联兴亡的经验与教训及对当代中国的启示

苏联兴亡的经验与教训及对当代中国的启示

引言:

苏联,作为人类历史上第一个建立起来并取得巨大成就的社会主义国家,他的兴盛与衰亡深刻影响了近百年来的世界历史,并将继续作为他国学习的榜样与示警的红灯影响更长远的时间。

苏联的建立与急速发展,为20世纪浴血追求独立的受压迫民族指明了一条不同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自强道路;实践了社会主义的理论,证明了马列思想的先进性与正确性,是人类社会实践的壮举。

苏共的垮台与苏联的最终解体,是苏联社会各种问题总爆发的结果,也是苏共执政能力逐渐下降直至完全丧失政权的结果;苏联的解体,有许多外部原因,但起决定作用的还是苏共的内部原因。

我国作为仅存的少数社会主义国家之一,面临全新的机遇与严峻的挑战,汲取苏联及苏共的经验教训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显得必要且紧迫。

一、苏联兴盛的经验

1.国家正确地干预、参与经济建设是落后国家快速发展的捷径

苏联成立之前,沙俄工业基础较之欧美发达国家差距很大,经济薄弱,且科学技术远远落后美国。综合国力孱弱,虽有数百万陆军,但枪支都不能配发完全,一战及日俄战争的失败最终引发了社会的剧烈变革。也许正是这些惨败促使苏联人大力发展军事工业与重工业,在国家计划经济的制度下,集中全国物力,使用国家力量,史无前例地大规模规划国家发展前景,通过两个五年计划的短短十年,就使苏联积累了雄厚的工业制造能力,为击败法西斯德国打下了工业基础。苏联初期的计划经济取得空前成功,与同期欧美自由经济的大萧条对比鲜明,使欧美人士纷纷前往苏联取经,甚至有美国记者回国后宣称在苏联看到了行得通的未来。

苏联的发展之路,是将国家力量充分运用到经济建设之中,正确地干预、参与经济建设。这种方法为我国所用,在建国初期完成了从没有重工业到初步工业化的历史进程,建立起了日后改革开放依靠的工业基础。美国罗斯福新政,也是美国政府充分利用国家力量监管、干预经济生活,使美国率先走出了席卷欧美的经济大萧条。可以说,国家干预、参与经济已经成了发达国家拯救危机的法宝了。近两年的经济危机,也正是美国金融市场缺乏国家监管、干预而爆发问题的结果;危机爆发后,美国政府不得不干预金融市场、直接参与通用公司的运作。

2.政权的统一、思想的统一产生强大的凝聚力、激发高昂建设热情

苏共经过艰苦残酷的斗争,肃清了国内的反动势力,也镇压了所有的反对者。虽然我个人认为血腥的镇压远远超过了实际的政治需求,但不可否认的是镇压之后在苏联国内苏共的统治能力大大加强、思想高度统一,在社会主义理想的指引下,工人阶级凝聚在一起,爆发出了空前的建设热情。采煤工斯达汉洛夫作为一面旗帜被高调宣传之后,苏联工人阶级更是热情高涨,开展了轰轰烈烈的生产技术革新运动,第二个五年计划期间工业劳动率竟提高了82%。他们参与国家建设的热情之高,令前去考察取经的欧美人士惊异。

思想的统一,往往能使人产生强大的精神动力,在理想的指引下完成看似不可能的任务。苏共的政治政策,使苏联工人团结起来,用极大的热情参与这个新生国家的建设。这一点在我国也得到了验证。铁人王进喜就是一面为建设国家而不惧一切、不惜一切的旗帜。

3.领导阶层革命意志坚定、发展目标明确

苏联初期,因为战争的创伤加上自然灾害,国内经济极为困难。1918年出现了粮食危机,但是有权调拨千万吨粮食的人民委员瞿鲁巴,竟在一次会议上饿得昏倒了。从中可以看到列宁时期的苏共干部革命意志坚定,没有丝毫的特权。这是苏共可以在艰苦条件下依旧得到工人阶级拥护支持的重要原因。而且坚定的革命意志使苏共干部集中精力于国家的建设,没有想过花时间去享受特权,使政府的工作效率较高,让各种政策都得到了充分的执行,朝着预定目标步步前进。可以说,苏联的快速发展,部分源于革命意志坚定的苏共干部党员的无私奉献。

建国初期苏共领导人认识到,虽然击退了欧洲国家联军的武装干涉,但苏俄落后的工业不足以完全地保卫这个新生的社会主义国家,所以在第一第二个五年计划中都将工业作为重点去发展,努力赶上欧美工业化国家的步伐。这无疑为苏联的快速发展指明了方向,虽然这一方向在后来变得不再正确,但在立国之初是必要且迫切的。根据形势选择正确的方向,是每一个国家不被淘汰都必须做好的,尤其是新生的国家和落后的国家。当今,虽然发达国家主导着世界,但是发展中国家应该做好自己的选择,朝着对自己民族有利的目标坚定前进。

二、苏联衰亡的教训

1.特权阶层贪污腐败致使苏共失去执政能力和执政基础

苏联的特权现象,经过建国初期的十来年后就渐渐显露,二战后形成了特权阶层。勃列日涅夫时期,强调干部的稳定,“终身制”开始大行其道。这样的结果是形成“官僚氏族集团”,集团内部儿女联姻,官官相护,贪污渎职。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正是这些官僚氏族集团腐蚀了苏共的执政能力,使苏共与普通群众之间的隔阂越来越大,直至完全丧失民心,得不到人民支持,惨淡解散,政权旁落。更严重的是特权阶级的渎职,致使苏联国内问题不能反映到决

策层,使政策越来越脱离实际,尤其是经济上的问题越来越多,最后各种问题积重难返,落后欧美,使人民丧失了对社会主义的信任,倒向了西方的所谓自由主义。

纵观历史,由于统治阶级的腐朽导致改朝换代不胜枚举,虽然苏联的建立不同于一般的政权更替,但他的命运依旧没逃过历史的碾压,最终被腐蚀了根基,一个超级大国轰然倒下,令世人震惊、深思。贪污腐败虽不能说要为苏联的解体负全责,但这是重要原因之一了。况且除了强敌入侵、自然天灾,又有几个国家是因为单一的原因亡国的?都是种种原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只是贪污腐败太常见罢了。

2.国家经济结构失衡、体制僵化、农业失败造成国家崩溃

苏联的重工业与军事工业极度发达,其军力在70年代甚至超越美国,依靠其强大的军力在世界各地与美国针锋相对。虽然苏联成立之后,俄罗斯人不再仅仅是依靠强大的武力而是倚靠雄厚国力称雄全球,但可能是骨子里的尚武精神使苏联人热衷于武力解决问题,大力发展军工,展开军备竞赛,致使轻重工业比例严重失衡。失衡的结果是苏联人民的生活水平不能随苏联国力的提升而同步提高,苏联人民的物质生活需要得不到满足,一直处在战时经济体制的紧缺状态下,引起了普通群众的普遍不满,致使部分人倒向了西方丰富的物质生活,社会主义也失去了吸引力。

苏联农业的失败,也是其最终解体的根源之一。中国有句古话,民以食为天。农业作为一切工业的基础,虽然工业化开始时不得不靠工农业的剪刀差去发展工业,但这也是有一个限度的。到了后来,工业必须反哺农业。但苏联领导人一直忽视了这个问题,将农民看做小资产阶级的一份子,把他们当做阶级敌人对待,一直剥削农民,以致农民们失去劳动积极性,苏联农业长时间萎靡不振,粮食产量不足,到后来竟要依靠进口粮食,不得不说苏联农业总体上讲是彻底失败的。我国作为人口大国,吃饭问题更是重中之重,我们不得不确保粮食安全,所以必须重视农业问题。

3.错误处理民族问题导致加盟共和国纷纷脱离苏联,最终苏联解体

众所周知,苏联国土面积世界第一,但苏俄土地大多是沙俄时期侵略扩张的战利品。沙俄征服了120多个民族,但也埋下了国家分裂的祸根。列宁认为苏联采取联邦制度是向最终统一的过渡,要经过相当长时间去完成民族融合,但继任者过于急于求成,在大俄罗斯沙文主义的影响下,人为加速民族融合进程,不顾及历史沿袭,以行政命令代替协商解决,造成民族关系紧张,且占总人口不足50%的俄罗斯人却拥有90%以上的政府要职,享有政治特权。苏联领导人忽视了实际情况,认为民族问题随着社会主义的建成已经解决,错误估计形势,造成民族分离主义大肆传播,特别是90年代初加盟共和国民族独立运动达到顶峰,最后各加盟共和国纷纷退出苏联,直至俄罗斯共和国退出,苏联解体。民族分离主义虽不是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但在解体过程中充当了主角,是苏联解体的推手。

民族问题在多民族国家始终有着重要地位,虽然强大的主体民族可以暂时的压制少数民族,但压制终究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协商解决才可能不出问题。压制的后果就是问题最终集中地爆发,爆发得彻底,爆发得无可挽回。

三、对当代中国的启示

1.加强廉政建设、反贪反腐,确保执政地位、提高执政能力

我国现在的贪污腐败现象呈上升趋势,已经引起普通民众的不满,也成为西方舆论攻击的借口。贪污腐败不仅腐蚀政党的执政能力,更会导致政党脱离群众,失去人民的信任、支持,最终走向失败与灭亡。任何贪污腐败的政党,注定失败,国民党在大陆的失败也是前车之鉴了。现在“送红包”现象较为严重,也许就是上层部分人贪腐在基层的反应。或者说,贪污腐败也成了我国的历史文化传统了,不是短时间可以杜绝的。所以,加强法制规范、法律监督、惩戒力度,从严从重处罚贪污腐败分子,在当今中国显得必要而且迫切,是共产党保持执政地位不得不采取的措施。苏共的失败要引起我们的警觉。

也许如新加坡那样高薪养廉、严厉罚贪是我们现在可以采取的较为可行的措施,让各层干部可以安心的工作,不用为物质问题分心进而贪腐。这是物质上采取的应对措施,但仅仅只有物质措施是绝对不够的,加强先进性教育、提高思想认识是必须同步采取的政策。

2.加强思想教育,坚定社会主义信念,坚持社会主义道路

苏联的失败,很大程度上也是苏联人社会主义信念丧失的结果,在美苏的竞争中,苏联并未表现出超越美国的优势,尤其是经济的崩溃使得广大人民失望不已,不再相信社会主义,纷纷转投资本主义的怀抱,社会主义阵营不攻自破。连赫鲁晓夫都对自己的弟弟说不再相信社会主义了,社会主义只是拿来糊弄老百姓的。面对西方文化、思想的全面冲击,我国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教育,坚定共产主义信念,沿着科学社会主义道路走下去。

思想教育不仅要面对群众,更要面对共产党员。如果共产党员都失去了对共产主义的信仰,很难想象普通群众还会相信共产主义。加强党员的思想就是要凝聚党员的力量,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确保社会主义的践行;同时,这也是预防腐败的重要措施,甚至比物质措施重要的多。

3.加强国家宏观经济调控,改善经济结构

经济始终是国家民生的命脉,在经济生活中,国家力量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经历了近年来的经济危机,国家干预、宏观调控的概念深入人心,没有国家的强力监管,资本贪婪逐利的特性将会带来严重的后果。现今我国工业过度依赖出口贸易,致使在这次经济危机中深受影响,这警示我们必须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改变外向型经济,提高国内需求,扩大国内市场,更好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需求。美国作为自由经济的代表,周期性的经历经济危机,虽然美国通过转嫁、美元等手段化解了多次危机,也在几次危机中通国家力量干预经济生活顺利复苏,但这种危机能保证每次都被化解吗?我们要看到自由经济的弊端,在未发生危机时就用国家力量正确适度地干预经济生活,避免发生不可挽回的危机。也许下一次大的经济危机就是另一次大战的祸根,或者说导致又一些国家分崩离析。

同时,在我国这种人口众多、特别是农村人口过半的国家,农业必定是立国的根本,我们不得不解决好三农问题。加快农业发展,推进农业现代化,提高农业生产力力水平,是当今中国农业的努力方向。13亿人的吃饭问题高于其他一切问题,13亿人的温饱是国家稳定的基石,任何时候都决不能动摇。

结束语:

苏联在没有外敌入侵及自然灾害的情况下自行解体,不仅深深地震撼了世界,也留下长远的沉思。如普金所言,不为苏联解体而惋惜是没有良心,但想恢复苏联是没有头脑。我们可以做的,是在追思苏联的同时避免重蹈覆辙,是在苏联失败的道路上走得更好,走的更远。

参考资料

《苏联兴亡史论》陆南泉

《大国崛起》

百度百科

第五篇:大国崛起对中国梦的启示

大国崛起对中国梦的启示

自15世纪开始,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法国、德国、俄国、日本、美国九个世界级大国相继崛起,在全球范围内掀起了一场又一场的**,相互推动着世界的发展和进步。当今,中国梦这一复兴中国的伟大梦想,不仅要依靠自身的努力,还要借鉴这些先进国家的经验和知识,在长期探索和实践中去实现。

《美国》

从1789年联邦宪法通过正式立国算起,美国至今只有225年的历史,是世界诸大国中最年轻的一个。但是,其发展和崛起的速度却令人诧异。诚然,美国的成长史是近代以来人类社会最了不起的发展之一。从西方兴起的大背景而言,美国成功的思想根源无疑与所谓的自由主义思想有关。这种自由主义思想并非强调人类理性的力量能够根据人类的意志合理地设计和决定世界,而是突出人类理性的限度,强调人们在改变已经发展起来的经济和社会制度时,要尽可能地创新而不是革命,这种自由主义的传统突出地表现在英美的经验主义。在美国制宪立国时,正是在这样的经验主义指导下,英国的普通法,北美殖民地的自治经验和原有的基本法(特许状),才提炼并凝固为美国宪法。在以后的宪政实践,特别是最高法院对宪法的呵护和民众对宪法的尊重中,美国宪法逐渐发展为一种宪政制度,美国宪法作为世界上第一部成文宪法,应该被看作是美国贡献给现代世界政治的最大制度创新。今天世界上的200余个国家,几乎所有的国家都效仿美国制定了成文宪法就是一个明证。纽约大学讲座教授伯纳德·施瓦茨曾经指出:“美国对人类进步所作的真正贡献,不在于它在技术、经济或文化方面的成就,而在于发展了这样的思想:法律史制约权力的手段。”

反观东半球的中国,虽然国情和群众基础,国家性质在很大部分上决定了我们要制定一部怎样的法律,对于美国的宪法不可能是依样画葫芦,但宪法涉及到的思想和精髓却是值得我们借鉴的。《德国》

从分裂走到统一,从第二次工业革命的领导者走到两次世界大战的策源地,它所经历的风霜雪雨,最终成就了这个民族的挺拔个性。一个曾经多次遭受分裂的国家,一个曾经给全世界带来灾难的国家,一个摆脱了全部历史的不幸重新进入欧洲,融入世界,并成为第三大经济强国的国家,这颗欧洲的后起之星,就是德国。

德国的教育制度在很多国家看来是很成功的,这源于二战之前“铁血宰相”俾斯麦对德国经济和教育制度的极大重视。在德国最穷的时期,教育的身影依旧看得见,政府愿意把宫殿改造成大学学堂,为研究人员无私的投入,也使科学家们无私的为德国服务,提供充分的资源让人民获取知识。也就是这样的对教育的重视,在诺贝尔获奖史上,德国的大学教授就占了29位。

中国梦的实现,不仅要依靠科学技术的发展,教育的培养同样重要,现今中国的教育体系还需要长期的完善和改进,尽可能让大多数人民享受受教育的权利,精心培养国家需要的人才。

二战期间,德意志分裂为两部分,德国人民几乎失去了理智,在历史上写下了最为黑暗的一页。1970年的一个萧瑟冬日,刚刚上任的联邦德国总理勃兰特,来到了波兰华沙犹太人纪念碑前,在全世界的注视下,他跪倒在地,诚恳地接受了自己历史上沉重的一面。他们讨论但是没有激烈争论,没有否定自己发动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没有推卸自己应该对犹太人大屠杀所负的责任,没有否认自己接受了12年的纳粹独裁统治。德国面对二中的态度与日本截然不同,没有回避,而是用于承认自己犯下的罪行,这种态度让世界很快重新接受了德国,甚至对德国更加尊敬,让德国复兴了许多。反观中国,很多事情上中国人民都在推卸责任,掩埋事实并蓄意篡改,这种行为只会带来一时的利益而没有长远的好处。中国梦的书写,需要的是德国这样的诚恳态度和真实的做法,不加以回避,让世界以另一种眼光看待,才是中国梦的憧憬所在。

《日本》

一直以来,中国人对于日本这个民族有一种本能的抗拒,不愿意去了解他们的经济文化发展,却对过去的历史刻骨铭心。诚然,历史不能忘记,但是要有发展的眼光。作为一个二战后的战败国,日本能在短短的20余年间迅速崛起成为世界经济强国,创造世界经济史上医大奇迹,取决的因素很多,但纵观长期历史,日本的创新精神,强烈的学习欲望和民族凝聚力是其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制胜宝典。当今世界,无论是科技还是企业公司都需要创新意识,知识的更新之快让许多旧事物遭到淘汰,日本国民支柱企业三菱公司、丰田公司、松下公司,都是从美国等西方国家学习先进管理理念,然后不断尝试和创新进而成为享誉世界的跨国公司。

武士道精神,是日本人民的信仰和追求,无论是在历史还是在当今社会,这种民族凝聚力都推动着日本向前进步。明治维新时期,大久保利通和木户孝允对国家的经济、政治、教育等方面进行革新,成为推进改革的骨干,对日本的发展有带领作用。涩泽荣一弃政从商,成为19世纪80年代最著名的企业家,对日本经济的发展有着重大的贡献。

对于新时期的中国梦,我们必须要用于创新,敢于拼搏,善于学习周边先进国家的技术和知识,融入自己的思想和方法,融入自己的传统名族文化精神,一步一步实现复兴中国的强国梦。

《英国》纵观英国的历史,我们很容易发现,“日不落帝国”的崛起,与其制度的改革是分不开的。国王对英国人来说,只是一个管理者,而不是拥有者。英国封建主义是庄园制,各庄园之间的主人是独立的,谁也不干扰谁,皇室也不会去干涉贵族,这种规则虽然没有明文规定,却已经是英国皇室约定俗成的规则,国王与贵族都很清楚自己的地位,知道按照本分自己应该拥有什么,不应该拥有什么。伊丽莎白遵守了这一游戏规则,所以她带领英国走上了最辉煌的道路。当约翰王以不断的提税和不断的战败惹怒了英国贵族时,只好妥协。于是《大宪章》出现了。《大宪章》的颁布给英国乃至整个欧洲带来的影响是不可估量的。宪章说明,君主的权利不是至高无上的,人民的权利才是至高无上的。这点,在当时的世界绝对是历史性的转变。

后来,当查理一世强制解散议会,打破了“王在议会王在法下”的规则时,引发了光荣革命,被送上断头台,从此开始了英国进入现代科技的道路。由此可见,专制统治必将磨尽人民对政府的信任。

英国较早受到文艺复兴思潮影响并在这场伟大而辉煌的思想文化解放运动中涌现出了一大批思想先驱者,莎士比亚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英国首相丘吉尔有这样一句名言:“我宁愿失去一个印度,也不肯失去一个莎士比亚。”一个国家的文化,是民族之魂,是发展进步的保证。莎士比亚是英国的伟大天才,其本身的才华固然重要,但良好的文化氛围同样重要。即使他的作品里含有对女王的蔑视,但是女王仍然能坐在舞台对面观看他的戏剧,或许这就是他的戏剧吸引人的地方。人类文明的进步,生产力的发展,都离不开科技的推动作用。英国的快速崛起,最为重要的一点就是工业革命。那时的英国人民,眼界是很开阔的,他们反对专制与愚昧,积极追求个人民主与自由,执著地探索大自然的规律,到处是充满生机。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很自然地诞生出了像牛顿这样伟大的科学家,引导着人们以更加科学和理性的眼光来认识这个神秘的世界。经典力学的建立,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大大增强了人们探索自然的信心。当牛顿发现了宇宙运行的规律后,科学的精神渗透到英国社会中;当瓦特最终以万能蒸汽机解决了最核心的动力问题后,英国工业化开始以惊人的速度全面展开;当亚当·斯密以《国富论》指出了自由竞争的市场规律后,英国人开始在本国强大工业能力的支持下,推行自由贸易,拓展全球市场。此外,还有专利保护的实行,很大程度的鼓励了英国人民的创造。随后各个国家都开始追随英国展开工业革命,转眼全世界都开始朝工业化转变。

我们作为中华民族未来的接班人,应该要了解历史,以史为鉴,开创未来。英国的成功崛起是我们学习的榜样,敢于创新、敢于挑战位未知的未来,抓住机遇,适时的改革,开辟一条有利于中国发展的道路,这是我们的责任与任务。

下载大国兴亡徐之明 苏联演变对中国的启示[精选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大国兴亡徐之明 苏联演变对中国的启示[精选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大国崛起对中国启示(精选多篇)

    明治维新后的日本与“中国梦” 今天的中国,正走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大家都在讨论中国梦,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这个梦想,凝聚了几代中......

    大国崛起原因分析及其对中国的启示

    大国崛起原因分析及其对中国的启示 1、 葡萄牙和西班牙:十五、六世纪的欧洲,见证了两个超级大国的诞生,它们就是葡萄牙和西班牙。他们通过跨海航行,葡萄牙开辟了从大西洋往南绕......

    大国崛起对个人成长的启示(★)

    大国崛起对个人成长的启示 观看《大国崛起》十二集纪录片,收获颇丰,特别是大国崛起的历程对个人的成长有很大的启示,透过这9 个世界性的顶尖大国发展的经验教训来指导我们个人......

    苏联亡党亡国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启示

    苏联亡党亡国的综合原因,以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启示。 一、 苏联解体的原因 苏联解体是多种因素造成的,包括历史原因、现实原因;有经济原因、民族政治原因;有外因、更有内因......

    大国崛起之德国和日本对中国的启示

    大国崛起之德国和日本对中国的启示德国篇 当欧洲各国纷纷建立民族国家之际,欧洲大陆中部的一片国土始终处于四分五裂 的状态。对分裂有着痛苦记忆的德意志人在思索中呼唤着一......

    大国崛起对中华民族复兴的启示

    从 [大国崛起] 看中国发展 在人类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在一些特定的时间段里,总是有着某个国家在世界的经济、政治、文化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成为世界性的大国。在地理大发现之前,......

    苏联解体对我国的启示(共五则)

    苏联解体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启示 摘要:苏联作为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曾经举世震惊地在资本主义世界开辟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新方向,影响所及,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形成了朝气蓬......

    大国崛起的历史经验对中国发展的启示(共5则范文)

    大国崛起的历史经验对中国发展的启示 历史就像是大国兴衰更替的链条,一环扣一环,兴亡无常。而今日之中国就是这条链环中的一个环节。中国正在崛起,而正在崛起的国家有的最终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