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 艾滋病相关法律解读二

时间:2019-05-15 05:09:4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05 艾滋病相关法律解读二》,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05 艾滋病相关法律解读二》。

第一篇:05 艾滋病相关法律解读二

一共6道题,每页6道题

单选类型试题:

1)艾滋病病毒主要侵犯人体的何种细胞

A.红细胞

B.白细胞

C.淋巴细胞

D.巨噬细胞

2)以下哪种接触不会感染艾滋病?

A.共用餐饮具,共同进餐

B.同性性行为

C.共用被艾滋病病毒污染的注射器

D.使用被艾滋病病毒污染的血液制品

3)艾滋病病毒主要破坏人体的什么系统

A.免疫系统

B.神经系统

C.消化系统

D.血液系统

4)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在传染病预防控制中履行哪些职责:

A.实施传染病预防控制规划、计划和方案

B.收集、分析和报告传染病监测信息,预测传染病的发生、流行趋势

C.开展对传染病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流行病学调查、现场处理及其效果评价

D.以上都包括

5)感染艾滋病病毒的妇女会通过什么途径将病毒传染给婴儿?

A.妊娠、分娩、亲吻

B.哺乳、亲吻、妊娠

C.妊娠、分娩、哺乳

D.搂抱、亲吻、呼吸

6)《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自何时起施行:

A.1998年10月1日

B.1999年10月1日

C.2000年10月1日

D.2001年10月1日

第二篇:法律职业解读

法律职业解读

总有一些醒目的标语映入眼帘:欢迎你,未来的法官!欢迎你,未来的检察官!欢迎你,未来的律师!你就是正义的化身!这些标语里面,包含了一种期待,一种对法律的理解:法律是一项关于正义的事业,法律工作是一种从事正义活动的职业。这,也是民众对法律的一 种朴素的情感。

从事法律职业的人,属于社会的治理阶层,应该是一个社会的精英群体。在西方,这种精英政治有着深厚的传统,甚至形成了“裙带政治”。比如美国法学院,尤其是一些著名的法学院,以校友会为基础的“裙带关系”就很盛行。最高法院的法官和著名法学院的教授,往往出身“名门”,而我们也时常能够看到一些从事法律职业的“望族”。这种稍带“贵族政治”的法律传统,其实也是在维护司法的尊严和社会的稳定。作为一个社会的精英群体,他们不仅形成了一个较为富有的中产阶层,而且因其本身素养较高、较为优秀,成为社会永续发展的中坚力量。

当然,作为一种需要专业技能的职业,进入这个群体有着较高的门槛。在美国,入学法学院考试的重点是思维能力、写作能力;考察你作为一个社会秩序的看护者,思路是否清晰、严谨,而不会像我们这样侧重于考外语,他们考试的重点说白了,就是看你是否够聪明。也许有人会问,法律职业者的聪明,能超过那些诺贝尔奖大师或者艺术大师吗?科学家和艺术家诚然很聪明、很优秀,但他们的思维能力,却达不到作为社会管理层的法律人的要求。比如,艺术家的思维并不需要清晰和严谨,甚至可能恰好相反———是跳跃的、偏执的。他们的聪明、敏锐以及优秀,并不穿行于一种普适性的社会规则之间。而法律人的思维则建立在社会交往、社会认同基础上,要搭建一种普遍的社会规则,包括能够激发那些具有某种偏执倾向的艺术家创作热情的规则。

搭建我们生活样态的普遍规则,并以此评价人们的行为,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罗马人说,法律是一种知识,是一种技艺,也是一门关于正义与非正义的科学。然而,作为一种技艺或科学实践,法律职业在中国却遭遇着种种困境:其一是法律人对社会进步的推动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其二是法律职业有着较高的职业风险。我想,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我们这个社会通过法律进行治理的职业化程度不高。职业化程度与法律的专业化程度是成正比的;而且,法治社会治理的职业化与专业化,是法律获得社会认同和法律人自我认同的重要体现。我们经常强调,越是具有专业技能的人,越是不可被替代;越是不可被替代的人,越是具有社会存在的价值。

法律治理的职业化程度不高,在两种情形下为法律职业者带来了风险。第一种情形是,国家或者社会不需要或者不强调通过法律规则来治理,主要依靠少数人的政策或者意志行事。这时从事法律职业,政治风险很大。第二种情形是,虽然有大量的法律或者法规,但法律职业者专业化程度普遍不高,职业群体的规则意识不强,缺乏一种普遍的职业精神与道德约束。这种情形之下,社会制度设计上的任何缺陷(而相对于整个社会的治理来说,这种情形似乎不可避免),都会成为法律职业者行为失范的“诱因”。这样,法律职业者的风险就产生了。应该承认,第一种情形下的政治风险,除了少数妨碍独立司法的情况之外,目前已经大大降低。而第二种情形下所产生的职业风险,日益凸现出来。尤其值得深思的是,这种现象是在法律职业群体逐步迈向专业化的过程中产生的,在一定程度上超越了司法本身的范畴。我想,法治显然不仅仅是法官的法治,法律职业绝不仅仅意味着在司法部门(政法战线)工作。将法律作为一种职业,应该是一个更加广阔的社会层面的问题。

第三篇:解读EMBA(二)

选择EMBA项目类似于购买一件量身定做的高级套服,最需要考虑的因素包括:教师的质量、同学的质量、学校的名气以及价格的可承受性。

选择EMBA项目的标准

虽然你可以通过报纸、网站和宣传品等了解不同EMBA项目的情况,但是最好的途径莫过于仔细而彻底地评估学校提供的细节。除了学校的品牌、教学环境及学费价格之外,笔者建议你考虑以下两个标准。

(一)师资质量

师资质量是选择EMBA的一个重要标准,它对于吸引高水平的学员和企业赞助是非常重要的。学校通常会在宣传手册中介绍EMBA教师的数量、能力以其所具备的国内外学术背景。

此外,你应该关注这些教师在学术之余是否有实战经验。EMBA学员通常怀着解决公司现有问题的听课目的,拥有服务企业界咨询经验的教师最受这些学员的青睐。

明星教师的陷阱

为了在竞争中取得优势,许多学校,尤其是北美的商学院不遗余力地宣传他们所拥有的明星教师。比如,芝加哥大学商学院拥有多名诺贝尔奖经济学获得者,哈佛大学拥有迈克尔·波特这样的战略管理学大师。而多年执教于美国西北大学的菲利普·科特勒则是全球最著名的市场营销学教授。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明星教师在各自的学术领域位居前沿,但是他们能够贡献给EMBA学员的时间和经历却是有限的。迈克尔·汉默,这位被美国《商业周刊》列为20世纪90年代最杰出的4位管理学大师之一,在其任教牛津大学时间内并没有像学生期待的那样教授一个完整学期的课程。

(二)国际化程度

全球经济一体化导致EMBA项目越来越多地在教学内容、师资力量、招生标准等方面引进国际元素。很多商学院在异地开办了卫星学校。比如欧洲最著名的INSEAD商学院最近宣布要实行“一所学校·两个校园”的策略,他们在新加坡开设了以培养亚太地区高级企业管理人员为目的的第二个校园。

教学材料的国际化程度

很多国内学校宣称自己的教学材料和案例是完全基于中国本地的情况。但是笔者认为,一个良好的平衡才是比较理想的。在全球化的商业竞争中,我们需要了解的不仅仅是自己。如果能够适当地提供国际流行的教学材料和案例可以帮助EMBA学员更好地了解不同国家的商业文化以及市场规则,从而在国际化的商业竞争中获得新的商机。(完)

第四篇:《二马》解读

《《二马》文本解读》简介开始:《二马》文本解读p摘要:《二马》在写作风格上注重心里分析和描写工细,一改以往的文言与白话夹裹在一起的写作方法,只用一些简单的、有力的、可读的白话文字,描绘出白话的真正美味。“京味”作为一种风格现象,包括作家对北京特有风韵、特具的人文景观的展示及展示中所注入的文化趣味,成功地把语言的通俗性与文学性统一起来,做到了干净利落,鲜活纯熟,平易而不粗俗,精制而不雕。此内容文章属于《文学论文 → 现当代文学论文》栏目,以上内容为《《二马》文本解读2011-6-24 4:54:23》简单介绍,正文正式开始》》》

《二马》文本解读

摘要:《二马》在写作风格上注重心里分析和描写工细,一改以往的文言与白话夹裹在一起的写作方法,只用一些简单的、有力的、可读的白话文字,描绘出白话的真正美味。“京味”作为一种风格现象,包括作家对北京特有风韵、特具的人文景观的展示及展示中所注入的文化趣味,成功地把语言的通俗性与文学性统一起来,做到了干净利落,鲜活纯熟,平易而不粗俗,精制而不雕琢。其所使用的语词、句式、语气以至说话的神态气韵,都有他独特的体味和创造,又隐约渗透着北京文化。老舍先生笔下的人物个性鲜明,同时又具有代表性。老舍借很小的故事,阐释深刻的思想,反映国家民族的命运。“市民世界”,这确实是他的特色。他习惯于用“文化”来分割不同阶层的人的世界,他描写的中心是特定文化背景下人的命运,以及在文化制约中的世态人情。这一点,和二、三十年代主流文学通常对现实社会作阶级剖析的方法是不同的。对老舍来说,市民社会中阶级的划分或者上流下层的划分都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文化”对于人性以及人伦关系的影响。老舍用“文化”来分割他的市民世界,其中不同类型的市民形象的分割,体现着老舍对传统文化不同层面的分析与批判。关键词:二马;国民性;风格;幽默;京味;市民世界

老舍先生是我国文坛的巨匠,他的才华是多方面的,长篇小说,短篇小说,散文,喜剧,白话诗,无一不能,无一不精。其中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老舍先生客居英国时期,曾经写下了多种以英国为题材的作品。《二马》是这一时期的最后一部作品,而且是极为优秀的。《二马》的中心内容是反思中国和英国的国民性。他是写在伦敦的马氏父子两个人,通过他们在伦敦与英国人的生活和交往,来看东西方民族的不同点。既对中国的国民性有批判,也对英国的国民性有批判,小说借侨居伦敦经营古玩商店的马家父子的生活经历,对中英文化心理和民族性格作了对比。特别是通过二马父子令人啼笑皆非的爱情纠葛,揭示了旧时代中国人的丑陋习性和陈腐观念,讽刺了英国社会的种族歧视和文化偏见。同时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之下,他更是一篇唤醒中国民众的革命宣言。一.写作风格上注重心里分析,且描写工细。

老舍先生是语言大师,他的诸多名著都是以人物个性形象和个性语言,给读者心灵上打上烙印,尤其他的剧本,更是以人物的个性语言任务的内心。而《二马》在写作风格上同老舍先生以往的作品相比有所不同,他更为注重心里分析和描写工细。和同一时期的作品《老张的哲学》与《赵子曰》相比较,《二马》在描写方面更为细腻。《老张的哲学》与《赵子曰》的写作风格较为泼辣恣肆,文笔幽默,使人读后在笑中有所感悟。而 《二马》在一开首便把故事最后的一幕提出来,这便是“求细”的证明:先有了结局,作者自然是对故事的全盘设计已有了个大概,因此写起来就不可能信口开河了。人的思想不必一定随着年纪而往稳健里走,可是文字的风格差不多是“晚节渐于诗律细”的。读与作的经验增多了,形式之美自然在心中添了分量,不管个人愿意这样与否。心理分析与描写工细是当时英国文坛的文艺的特色,老舍先生读了不少英国作家的著作,因而吸收了不少英国作家的优点。同时《二马》是老舍先生在国外的最末一部作品,从“作”的方面说,已经有了很丰富的经验,所以描写比较细腻。例如对伊牧师的形象描写:

伊牧师虽然六十多岁了,腰板还挺得笔直。头发不多,可是全白了。没留胡子,腮上刮得晶亮,要是脸上没有褶儿,简直的像两块茶青色的瓷砖。两只大眼睛,歇歇松松的安着一对小黄眼珠。眼睛上面挂着两条肉棱儿,大概在二三十年前棱儿上也长过眉毛。眼睛下面搭拉着一对小眼镜,因为鼻子过高的缘故,眼镜和眼睛的距离足有二寸来的;所以从眼镜框儿上边看东西,比从眼镜中间看方便多了。嘴唇儿很薄,而且嘴犄角往下垂着一点。传道的时候,两个小黄眼珠儿在眼镜框儿上一定,薄嘴片往下一垂,真是不用说话,就叫人发抖。读了这些文字,一个鲜活的传教士的形象跃立眼前。又如对李子荣的一段描写:

李子荣起来了。摸着黑儿穿上鞋,冰凉的鞋底碰上脚心的热汗,他不由得身上起了一层小鸡皮疙瘩;虽然是四月底的天气,可是夜间还是凉渗渗的。他摸着把电灯开开。然后披上大氅,大气不出的,用脚尖往下走。楼下的老太太已经睡了觉,一不小心把她吵醒了,是非挨骂不可的。他轻轻的开了门,问了声:“谁呀?”他的声音真低,低得好象怕把外面的稠雾吓着似的。

细腻的笔触将动作、感觉跃然纸上,让我们一眼便看出李子荣这样的中国留学生生活的惨淡和无奈。《二马》在写作风格上注重剖析人物内心和描写工细,目的是揭示旧时代中国人陋习性和陈腐观念,讽刺英国社会种族歧视和文化偏见。

二.语言风格上注重通俗性与文学性的统一,幽默而内蕴“京味”。

《二马》在语言文字上也一改以往的文言与白话夹裹在一起的写作方法,只用一些简单的、有力的、可读的白话文字,描绘出白话的真正美味。老舍先生在《老张的哲学》和《赵子曰》里往往把文言与白话夹裹在一起使用,文字的不一致能帮助产生一些矛盾效果,使人发笑。老舍先生这样写作时想把文言融在白话里,以提高白话,使白话成为雅俗共赏的东西。可是把文言中的现成字与辞用在白话里就有些像酱油与味素什么的,放上去能使菜的色味俱佳,但不是真正的原味儿。老舍先生的好友白涤洲先生是头一个给他指出这一问题的。老舍先生通过再三思索,理解到文艺创作是思想与文字双方面的,那么文字方面就必须努力,作出一种简单的有力的,可读的,而且美好的文章,这样才能使人感觉到物境之美是由心中说出来的,而不是单纯的修辞。创作《二马》时老舍先生开始这种尝试,其中那些风景的描写就是很好的例证:

园外没有什么人,园门还悄悄的关着。他折回到大桥上,扶着石栏,看着泰晤士河。河水灰汪汪的流着,岸上的老树全静悄悄的立着,看着河水的波动。树上只有几只小黑鸟,缩着脖儿,彼此唧咕,似乎是诉什么委屈呢。靠着岸拴着一溜小船,随着浪一起一落,有点像闲腻了,不得不一动不动似的…… 远处的灰云把河水、老树全合成一片灰雾,渺茫茫的似另一个世界,和这个世界一样灰淡惨苦,只是极远极远,不容易看清楚了。

通过这段对景物细致的描写,我们不难看出当时马威凄凉的心境。同时景物的描写,植物园内又是另一番景象:

河上的白鸥和小野鸭,唧唧鸭鸭的叫,叫得非常悲苦。野鸭差不多都缩着脖蹲着,有时候用扁嘴在翅上抹一抹,看着总多少有点傻气。白鸥可不象鸭子那么安稳了,飞起来,飞下来,在灰色的空中扯上几条不联续的银线。小黑鸭子老在水上漂着,小尾巴后面扯着条三角形的水线;也不往起飞,也不上岸去蹲着,老是漂着,眼睛极留神的看,有时候看见河内的倒影,也探下头去捞一捞。可怜的小黑鸭子!马威心里有些佩服这些小黑玩艺儿:野鸭太懒,白鸥太浮躁,只有小黑鸭老含着希望。地上的绿草比夏天还绿上几倍,只是不那么光美。靠着河岸的绿草,在潮气里发出一股香味,非常的清淡,非常的好闻。马威顺着河岸走,看着水影,踏着软草,闻着香味,心里安闲极了,只是有点说不出来的愁闷在脑子里萦绕着。走到河的尽处,看见了松梢上的塔尖,马威看见老松与中国宝塔,心中不由高兴起来。呆呆的站了半天,他的心思完全被塔尖引到东方去了。

借景抒情在这里运用得淋漓尽致,把马威凄凉的思想感情描写得极为透彻,同时所运用的语言文字却并非华丽词藻的堆积,平淡的词语确使人感到景色的凄美;让读者的心随之而去。随着马威的视角,景物在变化着,马威的心理状态也随着景物的变化而变化。

“京味”作为一种风格现象,包括作家对北京特有风韵、特具的人文景观的展示及展示中所注入的文化趣味,是老舍先生所有作品都具有的大特色,在《二马》中也犹显神韵。写已经斑驳破败仍不失雍容气度的文化情趣,如对老马的描写,他讲究体面、排场、气派,追求精巧的“生活艺术”;讲究礼仪,固守养老抚幼的老“规矩”,生活态度的懒散,苟安,廉和、温厚等等。老舍对“北京文化”的描写,是牵动了他的全部复杂情感的:这里既充满了对“北京文化”所蕴含的特有的高雅、舒展、含蓄、精致的美的不由自主的欣赏、陶醉,以及因这种美的丧失毁灭油然而生的感伤、悲哀,以至若有所失的怅惘,同时也时时为“文化过熟”导致的柔弱、衰败而惋叹不已。对北京文化的沉痛批判和由其现代命运引发的挽歌情调交织在一起,使老舍作品呈现出比同时代许多主流派创作更复杂的审美特征。老舍作品中的“京味”正是这种主观情愫与对北京市民社会文化心理结构的客观描绘的统一。

老舍的幽默带有北京市民特有的“打哈哈”性质,既是对现实不满的一种以“笑”代“愤”的发泄,又是对自身不满的一种自我解嘲,总之,是借笑声来使艰辛的人生变得好过一些。用老舍自己的话来说,就是把幽默看成是生命的润滑剂。比如他写一个英国的牧师在中国呆了多年,他说这个牧师是非常虔诚的一个基督教徒,他深夜的时候,含着眼泪祷告上帝。上帝呀!快叫中国变成英国殖民地,否则的话,“这群黄脸黑头发的东西,怎么也升不了天堂。”伊牧师帮马氏父子租房子,说妥后跑到街上,找个清静地方低声说:“他妈的,为两个破中国人……”用这种方式来写这样的一个牧师,他表面是幽默的,但其实写得非常深刻。老舍对这位伊牧师的挖苦,也够厉害,笔下不仅有讽刺,似也带着一股子气愤。老舍的这种创作产生了喜剧与悲剧、讽刺与抒情的渗透、结合,获得了一种丰厚的内在艺术力量,读其小说往往不仅使人忍俊不禁,更令人掩卷深思。用老舍自己的话来说,就是“把顶平凡的话调动得生动有力”,烧出白话的“原味儿”来;同时又在俗白中追求讲究精制的美(这也是北京文化的特征),写出“简单的、有力的、可读的而且美好的文章”。老舍成功地把语言的通俗性与文学性统一起来,做到了干净利落,鲜活纯熟,平易而不粗俗,精制而不雕琢。其所使用的语词、句式、语气以至说话的神态气韵,都有他独特的体味和创造,又隐约渗透着北京文化。这也是“京味”的重要表现。老舍称得上“语言大师”,他在现代白话文学语言的创造与发展上,有着突出的贡献。

三.人物个性鲜明,阐释深刻,反映国家新民族命运。

小说中,老舍先生笔下的人物个性鲜明,同时又具有代表性。不可思议的是这些鲜活的人物完全是虚构的,并没有生活原型。他们的形成完全是靠老舍先生出国前和在英国生活四五年的积累。创作《二马》的主旨不是因为某人某事值得一写,而是老舍先生有感于当时中国人与英国人的不同之处,意在唤醒中国的民众,使自己的国家强大起来。按老舍的记述,在20世纪20年代,“没到过中国的英国人,看中国人是阴险诡诈,长着个讨人嫌的黄脸。到过中国的英国人,看中国人是脏、臭、糊涂的傻蛋。”设若普通英国人讨厌中国人,有钱的英国男女是拿中国人当玩艺儿看。在那个时候的英国,社会上流行的小说里中国人专下毒药害人;电影里的英国小伙一个人打死十几个中国人,底下观众哗哗鼓掌,直道打得痛快;社会一般的观念是中国人专爱杀人放火抢女人,再就是抽鸦片和走私军火。那时的伦敦,稍微大一点的旅馆就不肯让中国人住进去,更不用说讲体面的人家。家里倘若住着两个中国人,便不好意思请亲戚朋友来喝茶吃饭,而亲戚朋友受了邀请也不肯来。跟中国人一起上街是件招人耻笑的事,中国老人出门遛狗,后面跟一群小孩子起哄喊“老黄脸”,彬彬有礼的英国人对中国人是当着面儿骂,满不客气。俊秀的中国小伙请个洋姑娘进餐馆吃饭,中国人以为他召了妓女,而洋姑娘的哥哥以为他占妹妹便宜。一边大打出手一边骂道:“别以为你是个人似的,和我们的姑娘一块儿混!”没有英国青年男女爱中国人的,因为中国人当时(20世纪20年代)是给全世界的人作笑话用的!写文章的要招人笑,一定骂中国人,因为只有中国人骂着没有危险。研究学问的恨中国人,因为只有中国人不能帮他们的忙;哪样学问是中国人的特长?没有!普通人小看中国人,因为中国人缺点多了,简直的说不清!外国人在电影里,戏剧里,小说里,骂中国人,已经成了一种历史的习惯,正像中国戏台上老给曹操打大白脸一样。中国戏台上不会有黑脸曹操,外国戏台上不会有好中国人。20世纪的“人”是与“国家”相对等的:强国的人是“人”,弱国的呢?狗!《二马》中的马则仁可说是东西方文化融合的杰作,中国传统的儒家思想和西方的基督教思想在其身上融为一体。老马代表老一派的中国人。老马的描写相当的成功:虽然他只代表了一种中国人,不能普遍的代表老一辈的中国人,但当时中国社会的大多数人的确是他那个样子。他不好,也不怎么坏;他对过去的文化负责,所以自尊自傲,对将来他茫然,所以无从努力,也不想努力。他的希望是老年的舒服与有所依靠;若没有自己的子孙,世界是非常孤寂冷酷的。他背后有几千年的文化,面前只有个儿子。他不大爱思想,因为事事已有了准则。这使他很可爱,也很可恨;很安详,也很无聊。这些都能从他的语言和思想中体现出来:

“来他半斤老绍兴,哎?”他自己唠叨着。伦敦买不到老绍兴,唉!还是回国呀?老马始终忘不了回国,回到从可以赏识踏雪寻梅和烟雨归舟的地方去!马先生真为了难!事实是简单的:买卖赔钱,得想主意。可是马先生,真正中国人,就不肯这么想,洋鬼子才这么想呢;李子荣也这么想,黄脸的洋鬼子!马老先生安慰着自己:“等马威学成了,再享几天福,当几天老爷吧!”这么一想,心里痛快多了。把一手心热汗的手伸出来,顺着毡子边儿,理了理小胡子。跟着把脑袋从枕头上抬起一点来,听听隔壁有声音没有。一点声儿没有。“年青力壮,吃得饱,睡得着!有出息,那孩子!”他自己嘟囔着,慢慢的把眼睛又闭上。

我们看到了老马的可笑和自以为是,从而感到中国的民众长此下去将会多么可怕。至于对小马的描写完全是靠作者的想象和自身的一些感受而写出来的,并没有实际的生活。老舍描写《二马》中的主人公马威在伦敦住了一年后的心情:

他坐在铺子里,听着街上的车声,圣保罗堂的钟声,他知道还身在最繁华热闹的伦敦,可是他寂寞,孤苦,好像他在戈壁沙漠里独身游荡,好象在荒岛上和一群野鸟同居。

这段文字揉进了老舍在伦敦的心迹。老舍是在伦敦开始文学创作生涯,并正式使用老舍这个笔名的。老舍自述写作初衷,也是因为到伦敦半年后,新鲜劲儿渐渐消失,开始感觉寂寞,也就常常想家,想在国内所知道的一切,于是就拿起了笔。因为五四时期和革命军北伐时期,老舍先生不在国内,所知道的消息只能来自新闻,不能确切地掌握当时国内青年的经历和思想,正因如此,马威成了矛盾的集中,他的内心很复杂:既想报效国家,又无从下手;既想和父亲更好的生存,又被孝悌和糊涂的父亲所左右;既想追求自己的爱情,又不被看重同时又摆脱不了世俗观念的阻隔。为了更好地塑造这个作者并不十分了解的形象,老舍先生特意设计了一个李子荣,来不断的完善马威,比如他们之间的思想交流:

“老马,我不用劝你,没用!”“可是,我至少能告诉你这么点儿:你每一想她的时候,同时也这么想:她拿我,一个中国人,当人看不呢?你当然可以给你自己一个很妥当的回答。她不拿咱当人看,还讲爱情?假如今天我们把英国,德国,或是法国给打败!更好的办法呢,是今天我们的国家成了顶平安的,顶有人才的!除非我们能这么着,不用希望叫别人看得起;在叫人家看不起的时候,不用乱想人家的姑娘!我只能告诉你一句话,她不能爱你!她是普通男女中的一个,普通人全看不起中国人。

使其最终为了国家而放弃个人私事,如恋爱,如孝悌,思想升华了。

对于英国人的描写,老舍先生注重表现他们的偏见和讨厌,这是由他们的偏狭爱国主义所决定的,也是由英国的社会制度所决定的。作者专注了他们与国家的关系,用幽默的口气述说他们,突出了他们思想和行为的可笑,通过他们反映出英国社会与中国社会的不同,讽刺了英国社会的种族歧视和文化偏见。《二马》写的是发生在英国的事,小说中出现了许多英国人。但是透过小说我们可以感觉到老舍并不喜欢英国人,因为英国人骄傲、保守,从来瞧不起中国人,老舍先生在小说中借主人公的嘴不断提醒中国人,要挺起腰杆,里面有这样的话:假如中国找不到明智的政治家、科学家、探险家、体育家,就无法叫人瞧得起。这种民族的忧患意识在他的作品中有充分的体现。他在长篇小说《二马》中有这样一段描述,小马马威一次跑到伦敦的植物园去看书,他无意中遛到竹子园,看到几百种来自世界各国的竹子,有越南的、缅甸的、柬埔寨的、中国云南的,马威就发了一通感想,这是作者借马威来表达自己的感想:英国人真是厉害,他们到处侵略,到处掠夺别国的东西,拿来后仔细地研究、分类、进行科学地阐释,变成了自己的科学。老舍往往能借很小的故事,阐释深刻的思想,反映国家民族的命运。

小说中的恋爱情节的穿插,被老舍先生利用为揭露人物性格与民族成见的机会。恋爱情节的展开总是随着人物心理的矛盾冲突—民族成见。尤其是在二马父子对温都母女的爱情设计上,使用对比的手段写出了两代人不同的性格特点。老马先生和温都太太只是考虑的是个人的面子(是社会偏见的牺牲物),而马威的爱情是想建立在国家平等,人与人平等的基础上,所以他的内心受尽了煎熬,最后以失败告终。两代人的感情虽然都受到了民族偏见的影响,但个人思想的出发点不同,对表现人物的性格起到了辅助作用。

四.用“文化”分割不同阶层的“市民世界”。谈到老舍的“市民世界”,这确实是他的特色。他习惯于用“文化”来分割不同阶层的人的世界,他描写的中心是特定文化背景下人的命运,以及在文化制约中的世态人情。这一点,和二、三十年代主流文学通常对现实社会作阶级剖析的方法是不同的。对老舍来说,市民社会中阶级的划分或者上流下层的划分都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文化”对于人性以及人伦关系的影响。老舍用“文化”来分割他的市民世界,其中不同类型的市民形象的分割,体现着老舍对传统文化不同层面的分析与批判。他的“市民世界”中,活跃着三种类型的市民:老派市民、新派市民以及正派市民。在老舍笔下的三类市民中,给人印象最深、写得最成功的,是“老派市民”形象。这些人的身上负载着沉重的封建宗法思想的包袱,他们的人生态度与生活方式都是很“旧派”,很保守、闭塞的。老舍常常喜欢通过有些戏剧性的夸张,揭示这些人物的精神惰性与病态,从而实现他对北京文化乃至整个中国传统文化中消极成分的批判。在《二马》中,那个迷信、中庸、马虎、懒散的奴才式人物老马,他所信奉的是得过且过的生活信条。老马是华侨,旅居国外。老舍有意把老马放到异国情景中去刻画,试图从中西文化比较的背景中更明显地突现落后国民性的背谬之处。老舍做的是挖根的工作。当他描写“老派市民”生活方式中所体现的种种弊病时,着重点是对其文化根蒂的剖析与展示。

在分析了许多“老派市民”形象以及其中对传统文化劣根性的批判之后,我们会发现,老舍和许多同时代的作家不同,他不激进,不追赶时潮,在批判传统文明的同时,对外来的思潮包括西方资本主义文明,也持一种非常谨慎甚至排拒的态度。这种态度表现在他对“新派市民”形象的漫画式的描写上。如马威这个思想进步,但在现实社会中有非常茫然的新派青年。与老派的和新派的市民形象系列相比照,老舍的笔下又出现正派的或理想的市民形象。如《二马》中的李子荣正是这种正派市民的形象。显然,老舍在描绘城市资本主义化过程所产生的文化变迁与分裂的图景时,还没有放弃对理想的追求,况且老舍的创作很注重社会的教化功能,他写理想的市民是为了探索文化转型的出路,使作品变得更有思想启发意义。不过,老舍常常带着比较传统的道德观去构思他的理想市民性格。

《二马》这部小说是老舍先生客居英国时期的经典之作,具有代表性,同时也体现了老舍先生写作风格的变化。他成功地把语言的通俗性与文学性统一起来渗透着北京文化,着意刻画“市民世界”中个性鲜明的人物,为我们伟大的民族文学树立起光辉的旗帜。

第五篇:法律逻辑自测题(二)

自测题

(二)一、填空题

1.所谓思维形式的结构,就是指()。

2.一个正确的划分,所划分出的任一概念与被划分概念间的外延关系一定是()关系。

3.最常用的下定义的逻辑方法,可用公式表示为()。

4.在论证过程中,以真实性尚待证明的命题作论据,就会犯()的逻辑错误。

5.“轻率概括”是运用()时最容易犯的逻辑错误。

6.根据一类事物包含的许多对象都具有某种属性,从而推知该类事物都具有某种属性,这样的推理叫()推理。

7.“本厂与A厂许多地方都相同,既然A厂能生产出高质量的产品,本厂当然也能生产出高质量的产品。”这段议论运用的是()推理。

8.“甲、乙、丙三人中至少有一人是本案的知情人。”这个语句所表达的命题,其逻辑常项是()。

9.“很多刑警都是会擒拿术的,所以周某也是会擒拿术的。”这个推理属于演绎推理中的()推理。

10.“这个死者可能不是服毒自杀的”这个命题的矛盾命题是()。

二、单项选择题

1.“年龄30岁以下的人”与“年龄15岁以下的人”这两个概念之间具有()关系。①全同 ②交叉 ③真包含于 ④真包含

2.在“知识分子是国家的宝贵财富”和“书是知识的海洋”这两个命题中,“知识分子”和“书”这两个概念()。

①都是集合概念 ②前者是集合概念,后者是非集合概念

③都是非集合概念 ④前者是非集合概念,后者是集合概念

3.下列各个表达式中,能全面准确地表示出性质命题A命题与O命题之间逻辑关系的表达式是()。

①~(A∧O)②(A→~O)∧(O→~A)

③(A∨O)④(A∨O)∧~(A∧O)

4.“她或者是硕士生,或者是博士生”这个命题的逻辑值是()。

①真的 ②或者真或者假 ③假的 ④无所谓真假的5.“四年级甲班有的学生是藏族人”,这个性质命题的主项是()。

①四年级甲班②学生 ③四年级甲班的学生 ④四年级甲班有的学生

6.“任何逻辑难题都不是不能解答的”这个性质命题的词项周延情况是()。①主项和谓项都周延②主项周延而谓项不周延

③主项和谓项都不周延④主项不周延而谓项周延

7.如果命题A与命题B之间是矛盾关系,命题B与命题C之间也是矛盾关系,那么命题A与命题C之间一定是()。

①反对关系 ②矛盾关系 ③差等关系 ④等值关系

8.违反同一律的典型错误,在逻辑证明中主要表现为()。

①论据的真实性要依靠论题来证明②实际证明的论题不是已确定的论题 ③由论据的真实性推不出论题的真实性 ④论题是不真实的9.“这些人都是去过发案现场的人,而去过发案现场的人不都是作案人。因此,这些人都不是作案人。”这个三段论()。

①是有效的②犯了“小项扩张”的错误

③犯了“中项不周延”的错误 ④犯了“四概念”的错误

10.以~(p∧q)和q为前提进行推理,能必然得出结论()。

①(p∧q)②(p∧~q)③(~p∧q)④(~p∧~q)

11.“影片可分为故事片、纪录片、科教片和宽银幕立体片。”这个划分()。

①是正确的②犯了“划分过宽”的错误

③犯了“划分过窄”的错误 ④犯了“多标准划分”的错误

12.以下哪项最能反驳“只有进了正规大学,才能成才。”这个论断()?

①进了正规大学,成才就有希望 ②不想成才,就没有必要进正规大学

③进过正规大学的,很多都成才了 ④不进正规大学,也能成才

13.在论证中,如果采用一些激烈动听的言辞煽动听众的情绪,企图利用听众的仇恨或怜悯来达到论证的目的,这样的论证在逻辑上就叫犯了()的错误。

①以人为据 ②诉诸感情 ③论题不清 ④论据虚假

14.“张×和李×是四川人”和“张×和李×是四川老乡”这两个命题()。

①前者是关系命题而后者是联言命题 ②都是联言命题

③前者是联言命题而后者是关系命题 ④都是关系命题

15.下定义时如果犯“定义过宽”的逻辑错误,则其定义项与被定义项之间就一定是()。

①全异关系 ②属种关系 ③种属关系 ④全同关系

16.“李××现在在重庆,或李××现在在成都”,这个命题等值于()。

①如果李××现在在重庆,那么李××现在不在成都

②如果李××现在不在重庆,那么李××现在在成都

③只有李××现在不在重庆,李××现在才在成都

④李××现在不在重庆,或者李××现在不在成都

17.根据模态命题间的对当关系,若“必然P”真,则()。

①“必然非P”假,“可能非P”假,“可能P”假

②“必然非P”真,“可能非P”真,“可能P”真

③“必然非P”假,“可能非P”假,“可能P”真

④“必然非P”真,“可能非P”假,“可能P”假

18.下列推理形式中,有效的是()。

p∧~q p∨q p→~q p←q

r q q ① ② ③ ④ ~q

∴~p∴~q ∴p ∴~p

19.根据真实前提“S1是P”,“S2是P”,“S3是P”„„“Sn是P”,从而推出“凡是S都是P”,这样一种推理()。

①如果它的结论真实,它就是完全归纳推理

②如果S1至Sn不是S类包含的全部对象,它的结论就不会真实

③如果S1至Sn是S类包含的全部对象,它的结论就不可能假

④如果分析了S与P之间的因果联系,它就不是不完全归纳推理

20.将“法院”概括为“国家审判机关”,限制为“重庆市高级人民法院”,则()。①概括和限制都正确 ②概括正确而限制不正确

③概括和限制都不正确 ④概括不正确而限制正确

三、多项选择题

1.“单独概念”这一概念属于()。

①单独概念②普遍概念 ③集合概念 ④非集合概念⑤实体概念

2.根据模态命题间的对当关系,若已知“张某可能具有作案时间”假,便可推知()。

①“张某必然具有作案时间”假②“张某必然不具有作案时间”真

③“张某可能不具有作案时间”真 ④“张某不必然具有作案时间”假

⑤“张某不可能不具有作案时间”假

3.“说世上有鬼,这是不对的,因为这是迷信;但硬说世界上没有鬼,也未免太武断,因为有些现象还真不好解释。”下述各项都与上述的说法相似,但()例外。

①说法律有阶级性没错,但说有的法律没有阶级性也没错

②某食客:“我的排骨面怎么还没来?我等了快半个小时了。”

服务员:“你为什么非要吃排骨面,你不能吃杂酱面吗?”

③某高校开展“大学毕业生应不应该有个人志愿”大讨论时,有位同学发表高见,其标题为“有个人志愿不好,没有也不好”。

④语言是最无情的,也是最有情的。因为它既可以刺伤一个人的心,使之永远得不到愈合,又可以使一颗绝望的灵魂重新充满活力

⑤一对青年男女准备操办婚事。女方要求“大办”,男方要求“不大办”,媒婆对双方表态说:“对你们俩人的意见,我都赞成。”

4.下列推理形式中,无效的有()。

①((p∨~q)∧q)→~p②((p∧q)∧r)→(p∧r)

③((~p→q)∧q)→~p④((p→q)∧(r∧p))→q

⑤((p→q)∧(r→s)∧(q∨s))→(p∨r)

5.就三段论推理而言,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①中项不仅必须至少周延一次,而且必须保持同一

②结论中周延的词项在前提中也必须周延

③结论为全称命题,则大、小前提都必须是全称命题

④结论为特称命题,则大小前提中必有一个为特称命题

⑤结论为肯定命题,则大、小前提都必须是肯定命题

6.完全归纳推理与不完全归纳推理的主要区别是()。

①前者是从一般到个别的推理,后者是从个别到一般的推理

②前者断定的是一类事物的全部对象,后者断定的只是一类事物的部分对象 ③前者的前提数量多,后者的前提数量少

④前者可以用严格的逻辑形式表示其推理形式,后者则不能

⑤前者的前提与结论之间有蕴涵关系,后者则没有

7.在一个逻辑证明中,可以作为基本论据的命题有()。

①真实性明显的事实性命题②真实性不言自明的公理或科学定理

③真实性尚未确定的命题④经过实践反复检验的一般性理论和原则

⑤具有法律效力的法律规范

8.与“若甲队不是冠军,则乙队是冠军”等值的命题有()。

①只有乙队是冠军,甲队才不是冠军

②只有甲队是冠军,乙队才不是冠军

③如果乙队不是冠军,那么甲队是冠军

④并非甲、乙两队都不是冠军

⑤或者乙队是冠军,或者甲队是冠军

9.下列命题中,主项和谓项都不周延的有()。

①死者某甲是非正常死亡的②有的违法行为是犯罪行为

③有的犯罪是故意犯罪④有的犯罪不是故意犯罪

⑤有的杀人罪不是故意犯罪

10.下述各概念组中,与“网虫(网络发烧友)”(a)、“学生”(b)、“大学生”(c)这

三个概念间的外延关系相同的概念组有()。

①青年人(a)、法律工作者(b)、律师(c)

②工人(a)、先进工作者(b)、共产党员(c)

③军人(a)、妇女(b)、女中学生(c)

④知识分子(a)、江西人(b)、南昌人(c)

⑤大学生(a)、共青团员(b)、共青团支部书记(c)

四、简答题

1.已知“如果李某会使用注射器,并且他有条件获取违禁药品,那么李某就是本案同案犯。”为假。请据此确定下列各命题的真假,并简要说明理由。

①虽然李某会使用注射器,并且他有条件获取违禁药品,但他不是本案同案犯。②只有李某不会使用注射器,李某才不是本案同案犯。

③或者李某无条件获取违禁药品,或者李某不是本案同案犯。

2.假设下列三个命题形式中只有一个为真:

①所有S不是P;

②如果所有S是M,那么有的P是M;

③有的S是P。

问:S与P之间具有何种外延关系?

3.以PIM为大前提的有效三段论属何种结构形式的三段论,请写出你的证明过程。

4.“精神上有缺陷的人是不能作证人的”是否隐含“精神上没有缺陷的人是能作证人的。”并说明其隐含或不隐含的理由。

5.什么是划分?一个正确的划分应符合哪些逻辑要求?试根据这些逻辑要求说明下列划分是否正确。

①报纸可以分为全国性报纸、地方性报纸、专业性报纸、综合性报纸、日报、晚报等等。②参加这个培训班学习的工人有钳工、车工、纺纱工、汽车驾驶员、企业经理、机关科室干部共七十余人。

6.指出下面论证的论题和采用的论证方法,并用公式说明其证明过程。

本案肯定是凶杀。因为,尸检表明,死者颈部索沟繁多,方向不一致,并存在不同形状的索沟,舌骨及甲状软骨骨折;而如果本案是死者上吊自杀,则不能形成这些损伤,因此,本案只能是凶杀。

五、论述题

1.甲、乙、丙、丁四人有如下一段对话:

甲:“我认为有的律师不是懂法律的人,因为有的懂法律的人不是律师。”

乙:“我认为所有律师都是懂法律的人,因为不懂法律的人都不是律师。”

丙:“我认为乙的观点正确,当然甲的观点也不错。”

丁:“我对甲、乙二人的观点都不同意。”

请根据逻辑思维规律的要求,指出上述甲、乙、丙、丁的说法是否有逻辑错误,并简要说明理由。

2.某科研小组接受一项科研任务,关于小组成员中谁参加这项科研任务的问题,小组内部商定:

(1)如果A参加,则B也参加;

(2)如果C不参加,则D就要参加;

(3)如果A不参加而C参加,则组长E参加;

(4)组长E和副组长F不能都参加

经请示上级,决定由副组长F参加并主持这项研究。

请问:在此情况下,按照小组已商定的意见,能否推出“如果D不参加,那么B参加”的结论?请写出你推导过程。

自测题

(二)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

1.思维形式本身各部分间的联结方式 2.真包含于(或种属)3.被定义项=种差+邻近的属概念 4.预期理由 5.简单枚举归纳推理 6.归纳 7.类比 8.或者„„或者„„ 9.省略三段论 10.这个死者必然是服毒自杀

二、单项选择题

1.④ 2.① 3.④ 4.② 5.③ 6.① 7.④ 8.② 9.③

10.③ 11.④ 12.④ 13.② 14.③ 15.② 16.② 17.③ 18.①

19.③ 20.④

三、多项选择题

1.②④⑤ 2.①②③⑤ 3.①②④⑤ 4.①③⑤ 5.①②③⑤

6.②⑤7.①②④⑤ 8.①②③④⑤ 9.②③ 10.①④⑤

四、简答题(略)

五、论述题

1.⑴甲说法违反了充足理由律的要求,犯了“推不出来”的错误。因为,甲所运用的推理是:POS→SOP(S=律师,P=懂法律的人,下同),违反了换位法的规则,而演绎推理违反推理规则是违反充足理由律的一种具体表现。

⑵乙的说法不违反任何逻辑思维规律,是正确的。因为乙所运用的推理是正确的换位质法推理,其推理形式是:PES→SEP→SAP。

⑶丙的说法违反了矛盾律的要求,犯了“自相矛盾”的错误。因为,甲和乙的说法是一对矛盾命题,丙同时断定二者为真,这是违反矛盾律的逻辑要求的。

⑷丁的说法违反了排中律的要求,犯了“模棱两可”的错误,因为丁同时否定甲和乙的说法,而甲和乙的说法是一对矛盾命题,根据排中律的要求,对一对矛盾命题不能同时断定其为假。

2.(略)

下载05 艾滋病相关法律解读二word格式文档
下载05 艾滋病相关法律解读二.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5.3《善用法律》【二】

    中原回中2018—2019学年(上)学期 人教版思想品德 八年级上册 教学设计 课题:第二单元 遵守社会规则 第五课 做守法的公民 第三框《善用法律》 (新授课、1课时) 资料来源:政史地教......

    机场立法法律二

    民用机场运行安全管理规定(摘录) (中国民用航空总局令第191号) 《民用机场运行安全管理规定》(CCAR-140)已经2007年12月10日中国民用航空总局局务会议通过,现予公布,自2008年2月1日......

    大学生劳动就业法律解读答案

    1 【单选题】(1分) ()是指劳动法律规范在调整劳动关系过程中所形成的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的权利 与义务关系。 A. 劳动法律关系 B. 劳动合同关系 C. 劳动行政关系 D. 劳动......

    第二章汽车相关法律解读

    第二章汽车相关法律解读 第一节针对道路车辆的专项法律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公路法》 1、《中华人民共和国公路法》的内容 公路法是1997年7月3日由八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

    艾滋病就业歧视探析及其法律保障

    艾滋病就业歧视探析及其法律保障 摘 要:"国内艾滋歧视第一案"最终以原告败诉的结果而尘埃落定,但是有关艾滋病就业歧视的问题却随着该案件的进展引起了越来越多社会公众和各界......

    劳动合同法解读二

    劳动合同法解读二:合同订立的原则和效力 第三条 订立劳动合同,应当遵循合法、公平、平等自愿、协商一致、诚实信用的原则。 劳动合同依法订立即具有法律效力,用人单位与劳动者......

    政策解读(二)0906

    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工作政策解释2 1、如何处理在管理岗位和专业技术岗位同时任职人员的聘用问题? 答:根据省里规定,在管理岗位和专业技术岗位同时任职的人员(“双肩挑”人员),在......

    二孩政策解读

    政策解读 昨天下午,市人大常委会举行新闻发布会,重庆市卫计委副主任王卫、基层指导处副处长李国文对“单独两孩”政策进行了解读。“单独二孩”政策适用对象全市各区县(自治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