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英语翻译能力—《英汉翻译实践要略》章节选读翻译的硬道理与软道理

时间:2019-05-15 05:54:1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如何提高英语翻译能力—《英汉翻译实践要略》章节选读翻译的硬道理与软道理》,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如何提高英语翻译能力—《英汉翻译实践要略》章节选读翻译的硬道理与软道理》。

第一篇:如何提高英语翻译能力—《英汉翻译实践要略》章节选读翻译的硬道理与软道理

如何提高英语翻译能力—《英汉翻译实践要略》章节选读(1)翻译的硬道理与软道理

英语以形为先,注重形式结构;汉语以意为先,讲究语义逻辑通达。正如王力先生所说: 西洋语法是硬的,没有弹性的;中国语法是软的,富于弹性的。惟其是硬的,所以西洋语法有许多呆板的要求……;惟其是软的,所以中国语法只以达意为主……(王力 1984:141)

但是,王力先生所谓的“硬”及“没有弹性”和“软”及“富于弹性”,主要是以西洋语法为参照物,针对西洋语言和汉语在形式结构上的差异而言的。如果从英语重形合和汉语重意合,即从英汉两种语言各自的构形与传意有机统一的信息传递模式的角度来看,客观地说,无论是英语还是汉语,都有“硬的”一面,也有“软的”一面。英语“硬的”一面,在于其对以主谓结构为核心的形式结构的“呆板的要求”;英语“软的”一面,在于其“富于弹性”的传意方法或手段,对承载信息的具体语言实体采取灵活、多样的态度。汉语“硬的”一面,在于其对语义通达、逻辑事理顺序的“呆板的要求”;汉语“软的”一面,在于其“富于弹性”的形式结构,承载信息的具体语言实体各式各样,不需要按照英语的主谓结构那样一一对号入座。因此,对于从事英汉翻译实践活动的普通译者而言,如何将这些硬道理和软道理运用到翻译实践活动中去,具有十分重要的实践意义。

我们不妨用两个英汉翻译实例来说明这个问题,并用以体现正确认识英语重形合、汉语重意合的概念,将这些硬道理和软道理运用到具体的翻译活动中去,具有十分重要的实践意义。这两个译例的原文分别出自萨克雷(William Makepeace Thackeray)的成名作《名利场》(Vanity Fair)第二章和海因茨(Carl Heintze)的短篇小说《回家》(Going Home)。

[1] When he was drunk, he used to beat his wife and daughter;and the next morning, with a headache, he would rail at the world for its neglect of his genius, and abuse, with a good deal of cleverness, and sometimes with perfect reason, the fools, his brother painters.(Chapter II, Vanity Fair)

他一喝醉酒,就会打老婆孩子。第二天早晨,他便会头疼,抱怨世人不识其才华,斥责画界同行都是白痴。他的话很尖刻,但有时也很有道理。

例1可以在句子的层面反映出英语以形驭意的构形规约与传意方法之间有机统一的表达关系,体现出英语以形式结构为取向的信息传递机制的基本特征。

从构形来看,这个英语句子以主谓结构为核心,再利用各种类型的词、短语、分句来扩展,符合英语以主谓结构为核心的形式结构特征。其中各个词、短语、分句分别依照英语使用者所熟悉的形式结构规约对号入座,十分严谨。

但是,从传意的角度来分析,句中采用的各种不同形式的语言实体承载了四层信息:1)缘由:喝醉酒(由从句“when he was drunk”承载);2)后果一:打老婆孩子(由主句的第一个分句“he used to beat his wife and daughter”承载);3)后果二:第二天早上醒来之后宿醉的两种典型症状,即头痛和亢奋(分别由第一个“with”引导的短语“with a headache”和主句的第二

个分句“he would rail at the world for its neglect of his genius and abuse the fools, his brother painters”承载);4)作者对“he”所发牢骚的评论(由第二、第三个“with”引导的短语“with a good deal of cleverness and sometimes with perfect reason”承载)。

可以看出,虽然英语的一个句子里可以有各种类型的词、短语、分句,但句子的结构框架必须符合以主谓结构为核心的形式结构规约。而在这个框架之内,作者可以灵活地把其意欲传递的各个层次的信息安排给这个句子中的各种语言实体,不受语法成分的限制,不以该语言实体在语法上的主次来确定其所承载信息的主次。

例1的参考译文没有受到英语原文语法上的成分及其主与次的干扰,特别注意到了其中几个介词短语“with a headache”和“with a good deal of cleverness, and sometimes with perfect reason”,分别把它们看作承载一层信息的语言实体,在汉语译文里把与之相应的语言实体(他便会头疼;他的话很尖刻,而有时也很有道理)摆到了应有的语义逻辑层次地位上。在厘清句中各个语言实体所承载信息之间的逻辑关系的基础上,译文根据汉语使用者的表达习惯,按照逻辑事理的顺序铺排开来:喝醉酒(缘由)、打老婆孩子(后果一)、头痛和发牢骚(后果二,宿醉的两种典型症状)、议论(作者对“he”所发牢骚的评论),使例1的译文得以在整体上通顺流畅,层次清晰、逻辑通达、语义连贯,把原文里描述的“he”借酒浇愁之后的生理反应及亢奋行为比较充分而恰当地再现在译文读者面前。

[2](George was waiting for him at the terminal…)He found his bag and they moved out into the sun, its heat mitigated by the trade wind.Wilson had forgotten the wind.There was no other like it, constant, laden with moisture, cooling to the skin.(Going Home)

威尔逊取回旅行袋,与乔治一起走出航站楼来到外面的阳光下。虽说是赤日炎炎,却有信风吹着,不怎么热。这种信风他已经生疏了,很独特,不停地吹着,带着潮气,吹到皮肤上凉丝丝的。

例2可以在句子以上层面反映出英语以形驭意的构形规约与传意方法之间有机统一的表达关系,体现出英语以形式结构为取向的信息传递机制基本特征。

从构形上来看,例2是一个由三个句子组成的句群。第一个句子是并列句,其中含有两个并列的分句,前一个分句为SVO句式,后一个分句为SVA句式,并带有一个用来扩展句子的分词短语(独立主格结构);第二个句子是一个简单句,为SVO句式;第三个句子为there + be句式,并带有一个用来扩展句子的分词短语(此类分词短语里的being总是省略)。这三个句子全都符合以主谓结构为核心的形式结构特征。

从传意的角度来分析,这个句群承载了三个方面的信息:1)踏上故乡的土地(由第一个句子的主干“He found his bag and they moved out into the sun”承载);2)天气及气温(由第一个句子里的扩展短语,即分词独立主格结构“its heat mitigated by the trade wind”承载);3)家乡独特的季风(由第二个句子和第三个句子承载)。也就是说,承载这三个方面信息的语言实体,并没有与形式结构上的那三个句子一一对应,而是由不同的语言实体来承载的。

可以看出,即使在句子以上层面,英语使用者优先考虑的,依然是服从以主谓结构为核心的形式结构规约,在此基础之上发挥自己的传意方法或手段,而承载信息的各种语言实体的安

排,对单个句子内部的形式结构和各个句子之间的分界也没有多大影响,并不需要一一对应。

例2的参考译文特别注意到了原文里分词独立主格结构“its heat mitigated by the trade wind”所承载的信息,没有受到其形式结构本身的束缚,而是根据原文作者的表达意图,仔细分析其中的“it's(the sun’s)heat”、“the trade wind”和“mitigate”这三个描写当时天气和气温具体情况的语言实体之间的逻辑关系(让步+因果),用符合汉语使用者表达习惯的文字表现形式,把这些信息按照逻辑事理的顺序铺排开来:“虽说是赤日炎炎”,“却有信风吹着”,“不怎么热”。

英语重形合和汉语重意合的概念,能够高度概括英汉两种语言信息传递机制的基本特征及本质性差异,而了解英汉两种语言信息传递机制的基本特征及二者之间的本质性差异,对于从事英汉翻译实践活动的译者至关重要。译者只有搞清楚英汉两种语言各自如何构形、怎样传意,搞清楚两种语言各自构形与传意之间的表达关系,才能真正摆脱语言形式结构本身的束缚,以信息传递为中心,比较充分而准确地通过原语获取信息,比较恰当而准确地通过译语传递信息。

由于受到历史因素的影响,形合和意合问题的研究曾长期局限于英汉两种语言形式结构本身的对比。但是,语言学界和翻译界越来越多的学者们认识到,语言的对比研究离不开两种语言形式和意义的对立和相互制约的本质,也就是说,英汉两种语言各自如何构形、如何传意之间有机统一的表达关系,是形合和意合研究不可规避的问题。由于这方面的问题十分复杂,涉及到各种因素、各个层面,因而人们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开展形合和意合问题的研究都是有益的,不应求全责备,并非非此即彼。如果持有这种观点,就会有利于澄清目前形合和意合研究中的一些模糊认识,使形合和意合研究走上健康发展的道路。

第二篇:如何提高英语翻译能力:《英汉翻译实践要略》章节选读《百万英镑》的翻译

如何提高英语翻译能力—《英汉翻译实践要略》章节选读

(2)《百万英镑》的翻译

第四章例25

About ten o'clock on the following morning, seedy and hungry, I was

dragging myself along Portland Place, when a child that was passing, towed

by a nurse-maid, tossed a luscious big pearinto the gutter.I stopped, of course, and fastened my desiring eye on that muddy treasure.My

mouth watered for it, my stomach craved it, my whole being begged for it.But every time I made a move to get it some passing eye detected my

purpose, and of course I straightened up then, and looked indifferent, and

pretended that I hadn't been thinking about the pear at all.This same thing

kept happening and happening, and I couldn't get the pear.I was just getting

desperate enough to brave all the shame, and to seize it, when a window behind me was raised, and a gentleman spoke out of it, saying:

“Step in here, please.”

例25摘自美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幽默大师马克·吐温(Mark Twain)的《百万英镑》(The Million Pound Note)。这篇小说以夸张的艺术手法展现出形形色色的人物在“百万英镑”面前的种种丑态,以幽默的笔吻,揭露、讽刺英国20世纪初资本主义社会金钱至上的丑恶现象。

例25这段文字描写的是小说的主人公亨利·亚当斯初到伦敦的情境。二十七岁的单身汉亚当斯原本在美国旧金山一家证券经纪公司任职,过着白领阶层的小康生活,到了周末常喜欢租条小游船到海湾里去休闲。不料有一天,他驾着小船误入深海,眼见着狂风暴雨将至,被一艘开往伦敦的轮船救起。船上的人让他干水手的活,却只当抵消船费,不给工钱。到达伦敦时,他的口袋里就只剩下一块钱了,他用这一块钱勉强撑了一天一夜,接下来又过了一天一夜饿着肚皮露宿街头的流浪汉生活,到了第三天的上午,发生了例25这一幕。

翻译这段文字,有两个主要的问题需要注意:

1)可以看出,例25这段文字的表达意图,既不像例22那样,是为了由外及里地刻画人物的性格特征以及人与人之间的特殊关系,也不像例23和24那样,将主要信息焦聚于具体的话语,传递美和丑的信息本身,而是为了对小说主人公亨利·亚当斯这个特殊人物在这里的身份特点及其所处的窘迫境地做一界定,以便为故事下文的展开做好合乎逻辑的铺垫。为了这个目的,马克吐温巧妙地利用幽默语言的审美功能及其不协调性特征,把一对对表面似乎毫无关联的事物牵扯在一起,“从不协调中表达出新的协调,从而产生幽默的意境”(刘言 1998:19),塑造了一个现实生活中几乎不可能存在的荒诞人物形象:一个在伦敦街头流浪的美国白领,绝对诚实、绝对聪明、绝对身无分文、绝对无亲无友,使其本应带有悲剧色彩的凄凉、孤独、无助的境地,在一种滑稽、有趣、可乐的喜剧氛围中展现出来。例如,无家可归者流浪街头是一件平常事,在这里却与一个证券经纪公司的职员牵扯在一起;把一个水灵灵的大梨丢弃街头似乎不合常理,在这里却与一个不懂事的小孩子牵扯在一起;饥饿的流浪汉捡起一只别人丢弃的梨子原本无可挑剔、无需遮遮掩掩,在这里却与稀里糊涂流浪街头的小康白领牵扯在一起,等等,从一系列不协调中表达出新的协调,耐人品味,引人发笑。因此,译者在翻译这段文字时,应当在了解原文作者的表达意图,充分解读原文承载的信息的基础上,在译文里再现原文那种幽默的意境。

2)幽默之所以能够给人以美的感受,之所以引人入胜,主要就在于其含蓄、奇巧。马克·吐温作品口语化的语言风格平实无华,清新幽默,绝无刻意雕琢的痕迹,能够恰如其分地体现出生活中各种人物与事物的特点,将幽默的含蓄、奇巧之美发挥到了极致。所以,译者在翻译马克·吐温的作品时,应当特别注意英汉两种语言针对不同的具体情况在表达方式上的差异,在汉语译文里重新实施选择和组合,把握好文字表现形式的力度,保持平实无华,清新幽默的基本格调,以汉语表现力之长杨幽默的含蓄、奇巧之美,竭力再现马克·吐温的语言风格特点。如例25,其中的“seedy and hungry”、“I was dragging myself”、“fastened my desiring eye on”、“My mouth watered for it”、“my stomach craved it”、“my whole being begged for it”、“some passing eye detected my purpose”、“getting desperate enough”等文字表现形式,翻译时应特别注意。

请读者结合以上讨论的内容,对照英语原文来看例23的汉语参考译文。

【例25】

About ten o'clock on the following morning, seedy and hungry, I was

dragging myself along Portland Place, when a child that was passing, towed

by a nurse-maid, tossed a luscious big pearinto the gutter.I stopped, of course, and fastened my desiring eye on that muddy treasure.My

mouth watered for it, my stomach craved it, my whole being begged for it.But every time I made a move to get it some passing eye detected my purpose, and of course I straightened up then, and looked indifferent, and

pretended that I hadn't been thinking about the pear at all.This same thing

kept happening and happening, and I couldn't get the pear.I was just getting

desperate enough to brave all the shame, and to seize it, when a window

behind me was raised, and a gentleman spoke out of it, saying:

“Step in here, please.”

【例25参考译文】

第三天早上大约十点钟,我又累又饿,正拖着两条腿沿着波特兰大

街溜达,只见走过一个被保姆牵着的小孩,把刚啃了一口的水灵灵的大

梨丢进了路边的水沟里。不用说,我停住了脚,眼巴巴地盯上了那个沾

着泥水的宝贝。我嘴里流出口水,肚皮咕噜直叫,一门心思全都放在了

那只梨上。可是,我每每刚欲抬脚上前去捡梨,就会有路人看出我的心

思,我自然是立马儿挺直了腰板,看着跟没事人似的,假装压根儿就没

打过那个梨的主意。这么着来了几个回合,我也没能得到那只梨。正要

耐不住性子,不顾一切地扯下脸皮去抓那只梨,身后的一扇窗户掀开了,有位先生探出身来说话。他说:

“请到这里边来。”

这个译例表明,译者要想在译文里再现原文那种审美意境,就必须根据英汉两种语言针对不同具体情况在表达方式上的差异,把握好原文作者的语言风格特点和译文表现形式的力度。如果将上述所提示的那些文字表现形式译成“饥肠辘辘”、“饥饿难忍”、“步履蹒跚”、“往前慢慢挪动”、“眼中带着抑制不住的欲望”、“用满含欲望的眼光罩住”、“肚子里都想伸出手来”、“明察秋毫的眼光”、“据为己有”、“忍无可忍”等,不符合马克·吐温的语言风格特点,脱离了平实无华,清新幽默的基本格调,丧失了原文那种含蓄、奇巧之美,破坏了原文那种幽默的意境,是不可取的。

第三篇:如何提高英语翻译水平摘自李靖民著《英汉翻译实践要略》

如何提高英语翻译水平摘自李靖民著《英汉翻译实践要略》英语翻译学习者,尤其是初学翻译者,要想学好翻译,提高自己的翻译水平,有一些基本的概念性问题是必须搞清楚的。

一、翻译是把一种语言所承载的信息用另一种语言尽可能恰当而准确地表达出来的跨文化信息传递活动,其本质是信息传递。从形式上看,翻译活动的确需要涉及两种语言文字之间的转换,而在实质上,在翻译活动的过程中,两种语言文字本身的表现形式之间没有直接的对应关系,译者是信息传递者,其所从事的活动绝不是简单、机械的两种语言文字之间的对应转换,而是借助语言这个信息载体的转换而进行的跨文化信息传递活动。

译者的工作对象是具有不同文化传统背景的两种语言及其使用者。那么,我们这里所说的跨文化信息传递活动,就是指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通过原语解读作者寄载于原文的各种信息,并通过译语把原文所承载的各种信息传递给译语读者,也就是译者借助两种语言作为信息载体,把原语作者明确表达的和隐含其中的消息、思想、观点、意志、情感等各种信息传递给译语读者。

„„

可以看出,翻译活动始终是围绕着跨文化信息传递这个中心来进行的。因此,我们说,翻译是把一种语言所承载的信息用另一种语言尽可能恰当而准确地表达出来的跨文化信息传递活动,其本质是信息传递。

二、忠实于原作的语言形式,应该是忠实于原作的语言风格和形式特点,而并非忠实于原作具体的文字表现形式本身。就英汉翻译而言,英语和汉语属于两种完全不同的语言体系,它们的信息传递机制有着本质上的差异,分别具有各自特点鲜明的构形与传意有机统一的信息传递模式。(详见第二章)因此,如果译者无视英汉两种语言信息传递机制的基本特征及本质性差异,不考虑两种语言各自特点鲜明的构形与传意有机统一的信息传递模式,在译文里生搬硬套原语的文字表现形式,那就无异于削足而适履,杀头而便冠。就拿上面列举的几个翻译实例来说,如果译者硬是要机械地对应着英语原文的文字表现形式来转换成汉语,那么其产出的所谓汉语译文,要么会缪传英语原文承载的信息,要么就是蹩脚的汉语,佶屈聱牙,不堪卒读。

林语堂先生在其《论翻译》一文中对此种译风提出了尖锐的批评:

此种译文既风行海内,其势力蔓延所及,遂使译学博士有时候也可

以给我们三十六根牙齿嚼不动的句子。(林语堂 1994:306)

作家王刚先生也在其以《我们不能容忍外国名著被翻译成蹩脚的汉语》为题的一篇博文里,谈到的了他对此类译文的感受:

读的时候,根本没有阅读的快感,脑子里也没有形象的画面感和丰

富的联想,只为那干板直硬的翻译揪掉了不少头发,有的词语直译得令

人发指,有的词语我这辈子根本没有见过,完全是翻译家的发明。那完

全是满嘴外国话的汉语,让人生疏的不得了!

这样的作品哪里还能愉悦读者,阅读简直变成了一项任务!(王刚 2010)

三、翻译质量的优劣,取决于译者通过原语获取信息的能力和通过译语传递信息的能力。译者必须在充分而准确地理解并获取原文所承载的显性信息和各种隐性信息的基础上,尽可能恰当而准确地用译语将原语作者意欲表达的各种信息比较完整或曰忠实地传递给译语读者。虽然绝对意义上的“完整”或“忠实”往往是不可能实现的,但是尽可能减少信息衰减,尽可能避免不必要的信息冗余,是译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一般说来,原文作者在将信息寄载于原语文字时,总是会预设其确定的读者对象能够根据各种共有的知识和经验,推理明了其意欲传递的信息,包括语言文字本身体现出的表层的显性信息和伴随的隐形信息。因此,译者作为一名特殊的读者,要想比较充分而准确地获取原文承载的各种信息,就应当注重知识和经验的积累,在翻译实践活动的过程中努力发挥相应的推理能力。

译者在将其从原语获取的各种信息寄载于译语时,需仔细分析两种语言载体在表达方式上的差异,避免受到两种语言文字表现形式本身的束缚,应根据具体情况,以信息传递为中心,在译文里对各种信息的比重进行恰当的调整,以便按照符合译语文化传统规约的表达方式,来确定译文中比较恰当的文字表现形式,来安排译文信息层次的顺序,使读者能够以最小的认知努力来获取最佳的语境效果,从而能够比较充分而准确地获取原文作者意欲表达的信息。

四、翻译学习者应当自觉地培养自己的翻译意识。也就是说,译者应当在了解翻译的信息传递本质,熟悉翻译涉及到的两种语言信息传递机制的基本特征及本质性差异的前提下,通过翻译实践活动,有意识地去体会翻译,认识翻译,提

高自己作为译者的自觉意识,从而在翻译实践活动的过程中能够做到心中有数,知道自己应该怎么做,为什么应该这么做,可以怎么做,为什么可以这么做。

除此之外,译者还应当努力提高自己的翻译实践能力。学习和了解一些翻译理论知识固然重要,但是仅仅了解和熟悉翻译理论知识,并不一定就能够成为一名好的译者。翻译家金圣华女士在她的《桥畔译谈》中说:

太多人说过翻译者就像演奏家,原著就好比乐谱,乐谱上的万千音

符,必须通过演奏家的演绎,方能以优美悦耳的乐声,传到听众耳中。……

很多人以为学会两种语文,就可以从事翻译,其实翻译的技巧精妙得很,空谈理论而不加实习,根本不会明白译事的艰辛。(金圣华 1997:33)

正如演奏员应当懂得基本的乐理知识一样,从事翻译实践活动的译者也应当了解一些基本的翻译理论知识。但是,也正如演奏员仅仅懂得乐理知识,不等于就能演奏出优美悦耳的乐声一样,译者若仅仅明白翻译的道理,而不能把这些道理灵活地运用到翻译实践活动中去,缺乏翻译实践能力,是无法成为一名好的译者的。翻译实践能力的提高需要有一个渐进的过程,译者必须进行大量的翻译实践活动,没有大量的实践历练,不可能在实质上提高翻译水平。

第四篇:如何学习英语翻译:《英汉翻译实践要略》章节选读翻译中的形式与内容

如何学习英语翻译:《英汉翻译实践要略》章节选读

(3)翻译中的形式和内容

1.2.7 形式与内容的和谐统一

在阅读相关的翻译著述时,经常可以看到人们对翻译究竟应该是重形式还是重内容的观点不一。那么,作为从事翻译实践活动的译者,我们应当如何在翻译实践活动的过程中处理好形式与内容之间的关系,如何比较恰当而准确地传递原文承载的信息?

这个问题实际上涉及到国内外翻译界长期争论的一个焦点问题,即翻译理念的取向问题,如直译与意译、形似与神似、异化与归化、形式与功能、语义与交际等等。尽管这些中西译论在概念上有同有异,但总的说来,都是建立在二分法的基础之上,没有跳出二元对立的思维定势。有关此类争论的著述有很多,感兴趣的读者可以去阅读,我们在这里没有必要再对相关论说做出综述,只欲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出发,依据翻译活动的实际情况,来分析、探讨翻译实践活动中的种种现象。然而,需要特别强调的是,就翻译实践活动而言,如何处理好形式与内容的和谐统一,是译者始终需要面对的一个重要的实际问题,也是我们在本书中自始至终要详细讨论和尽力解决的问题。

有人认为,忠实是译者的天职,尤其是文学作品的翻译,译者不仅应当忠实于原作的内容,还应当忠实于原作的语言形式。原语作者的语言表达方式和语言驾御能力是构成其作品艺术魅力的两个主要因素。

应当说,这种说法本身并没有什么不妥,因为译者毕竟是在翻译原文作者用原语创作的作品,不仅包括文学作品,也包括其他各种类型的作品,任何一种类型的作品都应该追求形式与内容的和谐统一。因此,译者除了应该忠实于原作的内容之外,理所当然应该忠实于原作的语言形式,译文也应当追求形式与内容的和谐统一。但是,问题在于,作为翻译实践活动的具体操作者,译者究竟应当怎样来理解忠实。忠实于原作的语言形式是什么概念?怎样才算忠实于原作的语言形式?

忠实于原作的语言形式,应该是忠实于原作的语言风格和形式特点,而并非忠实于原作具体的文字表现形式本身。就英汉翻译而言,英语和汉语属于两种完

全不同的语言体系,它们的信息传递机制有着本质上的差异,分别具有各自特点鲜明的构形与传意有机统一的信息传递模式。(详见第二章)因此,如果译者无视英汉两种语言信息传递机制的基本特征及本质性差异,不考虑两种语言各自特点鲜明的构形与传意有机统一的信息传递模式,在译文里生搬硬套原语的文字表现形式,那就无异于削足而适履,杀头而便冠。就拿上面列举的几个翻译实例来说,如果译者硬是要机械地对应着英语原文的文字表现形式来转换成汉语,那么其产出的所谓汉语译文,要么会缪传英语原文承载的信息,要么就是蹩脚的汉语,佶屈聱牙,不堪卒读。

林语堂先生在其《论翻译》一文中对此种译风提出了尖锐的批评:

此种译文既风行海内,其势力蔓延所及,遂使译学博士有时候也可

以给我们三十六根牙齿嚼不动的句子。(林语堂 1994:306)

作家王刚先生也在其以《我们不能容忍外国名著被翻译成蹩脚的汉语》为题的一篇博文里,谈到的了他对此类译文的感受:

读的时候,根本没有阅读的快感,脑子里也没有形象的画面感和丰

富的联想,只为那干板直硬的翻译揪掉了不少头发,有的词语直译得令人发指,有的词语我这辈子根本没有见过,完全是翻译家的发明。那完全是满嘴外国话的汉语,让人生疏的不得了!

这样的作品哪里还能愉悦读者,阅读简直变成了一项任务!(王刚

2010)

诚然,在原语和译语里的确也会存在一些类似的表达方式,因为人们不分民族和地域,其生存环境、物质条件、生活经历、七情六欲等等有许多相通之处,对于基本相同的客观世界的认识大体是一致的,对客观世界的表述和描写方法也会有类似的情况,正因为如此,才存在着翻译活动的基础。但是,就翻译的本质而言,两种语言在表达方式上的异同是相对的,翻译的跨文化信息传递本质是绝对的。也就是说,在翻译某种类型的作品的过程中,如果遇到两种语言有类似的表达方式,无论其数量有多少,那也只是偶合现象,与翻译的本质无关,不能因此就产生模糊的认识,以为原语的文字表现形式与译语的文字表现形式二者之间有直接的对应关系,就以为翻译是两种语言文字表现形式的简单、机械的对应转

换。译者如果不明白这个道理,不仅会给自己在翻译实践活动中造成理解上的问题和表达上的困难,而且可以说,其翻译能力永远也不可能得到实质性的提高。

(译例分析略。)

第五篇:国税局提高文化软实力实践与思考(校对后)

提高文化软实力的实践与思考

聊城市国家税务局

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文化作为一种“软实力”,对全省国税干部的影响日益加深,作用越发明显。在先进文化理念的引导下,全省国税干部创新思路,凝聚智慧,通过扎实有效的“硬建设”,不断增强文化的“软实力”,为国税事业科学发展开辟了一条成功大道。

一、与时俱进,增强国税文化建设的紧迫感

党的十七大规划了文化建设新蓝图,提出了新要求,文化的气息已遍布每一个角落,发挥文化“软实力”的作用正当其时。溯本求源,我们发现,在一个组织或一个系统内推行文化建设、实施文化品牌战略,最早是从企业开始的。纵观中外的成功企业,无一例外地都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把全体员工紧紧地团结在一起,迸发出巨大的奋斗热情。同样,作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国税文化,具有无形的、无限的和有效的力量,是真正实现凝聚人、激励人、塑造人的有效途径。正是因为有了国税文化的指引,我们才能拥有为国聚财的高尚情操,才能拥有海纳百川的宽广胸怀,才能掌握依法治税的必备技能;也正因为有了国税文化的指引,我们的环境才更加优美,作风才更加务实,形象才更加靓丽,国税事业基石才更加稳固。

近年来,税收任务逐年递增,执法考核愈加严格,征管标准越来越高,信息化步伐明显加快。与此同时,人员老化、经 费紧张、职位紧缺等困难日益显现,相当一部分国税干部出现迷茫,暴露出了“满、旧、浮、难、小”等消极思想,即小成即满、固步自封、心态浮躁、畏难发愁、自私自利,成为国税事业发展道路上的绊脚石。如何清除这些绊脚石?我们一直在思考和探索。松下电器制造公司的经营哲学是:造物先造人,即只有优秀的人才才能制造出优秀的产品。同样的道理,要想收好税,必须带好队。如何带好队?检视过去,我们所曾经运用的经验管理、制度管理、信息化管理等模式,在新形势下已经变得力不从心,需要新的力量来支援。而发挥文化管理的作用,用“软”绳子去捆“硬”棍子,实现国税干部由“他律”向“自律”的不断转变,成为国税系统实现再次跨越发展的不二选择。

二、准确定位,建设“快乐·文明”的国税文化 国税文化建设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但不能因此把国税文化建设作为一个大筐,什么东西都往里装,必须对国税文化进行准确定位,捕捉其个性和标杆,结合实际,提炼具有国税特色的核心价值理念,这既是国税文化建设的重要环节,也是国税文化建设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前进的动力和保证。

我们紧紧围绕省局“忠诚、法治、尽责、和谐”的核心价值理念,结合聊城实际,提出了“快乐〃文明”的核心理念和“与快乐相伴、和文明同行”的愿景目标。这一理念的提出,决非一时心血来潮,而是建立在广泛调研基础之上的。通过多次调研,制约国税事业发展的种种问题引起了我们的高度关注。特别是个别干部精神萎靡不振,工作漫无目标,“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心态浮躁,盲目攀比,比收入、比地位,就是不比工 作、不比学习;税容不整,举止粗俗,不能热情、真诚地对待纳税人和同事;看社会只看阴暗面并同流合污等等。一言以蔽之,就是“心态不快乐、举止不文明”。上述问题的出现,表面上是受“工资有限、晋升无望”等政治经济待遇方面的影响,但究其根源,是人的问题,是人的思想问题。基于以上认识,我们认为,国税文化建设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把关注人的全面发展放在首位,围绕着如何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来展开。为此,我们提出了“快乐〃文明”的核心价值理念,并赋予其深刻、丰富的内涵。“快乐”是指国税行为主体的内心感受,要求国税干部在工作、学习、生活的过程中,始终保持知足、专注、主动的心态;而“文明”是对国税行为过程及结果外在表现的要求,具体体现为忠诚、规范、廉洁、道德、和谐。快乐与文明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快乐不仅是一种心情,也是一种心态,更是一种战斗力,是提升队伍素质、实现国税文明的“催化剂”;文明是干部良好道德情操的外在表现,是快乐的前提和基础,快乐是文明的快乐。文明和快乐是不可分割的统一体,持快乐心,行文明举,建设“快乐”和“文明”融为一体的和谐国税大家庭,是“快乐〃文明”核心价值理念的本义所在。

在“快乐〃文明”这一核心价值理念指引下,我们不断完善国税文化建设体系,丰富载体,创新方法,一年打好基础,两年完善提高,三年初见成效,将国税干部培养成为“有知识、有态度、有能力”和“想干事、会干事、干成事”的新时代公务员,将国税部门建设成为素质过硬、管理先进、执法严明、服务优良,让党、国家、纳税人和社会满意的文明执法机关,最终实现“与快乐相伴、和文明同行”的最高愿景。为此,我们从以下五个方面入手,深入思考,积极实践,全力推进文化建设:

提升素质是首要前提。文化建设以人为本,目的是加强人的修养,全面提高人的素质。提高素质的主要途径就是学习,学习是立身之本、知识之源,是收获快乐、享受文明的前提,是国税文化建设之基,正所谓干部素质不断提升,国税文化建设水到渠成。学习教育要以德为先,一个人如果心术不正,即使才高八斗,最终也会被社会摒弃。在实际工作中,我们重视教育,促进学习,提升干部队伍整体素质。加强政治思想教育,倡导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使干部在辛勤工作和学习中品味快乐,在平淡的生活中体验新奇和感动;引导干部进行自我调节,正确对待自己、他人和工作,与人为善、助人为乐,在帮助别人中体会快乐、传递爱心和文明;紧密结合税收业务,强化“活到老,学到老”、“想要干得好,先要学得好”的学习理念,大力改进教育培训模式,不搞“满堂灌”和“一刀切”,充分整合教育资源,组建业务培训基地,成立税务业余学校,积极搭建干部自学平台,实行分层级、有重点、贴近式技能培训;与先进单位结成对子,适时组织开展户外拓展训练,激发干部的学习欲望和兴趣,努力达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

优化服务是本职所在。“聚财为国、执法为民”是税收工作的宗旨,纳税服务是税务部门的法定职责,服务水平的高低是国税部门文明程度的重要体现。优化服务,首先应该从细节做起。古语云:“成大业若烹小鲜,做大事必重细节。”优化服务应从仪容仪表、言谈举止等细节服务做起,用会意的眼神、甜 蜜的微笑、友好的提醒等亲和行为,将我们的真诚传递给每一位纳税人。每当纳税人步入办税服务厅时,一句温馨的“您好,请问有什么可以帮您”的朴实话语,能让纳税人立刻感觉到亲切的气息。而当我们通过自己的服务为纳税人办理一项项涉税事宜时,看到纳税人满意的神情,自己的身心不也感到愉悦吗?与人快乐、与己快乐,这是一个双赢共乐的结果。优化服务,更重要的是大力强化“合法、合理、合情的执法是对全体纳税人最好的服务”这一执法理念,确保执法行为的刚性而又不失人情味,营造一个公平、公正、和谐的税收大环境。当然,更深层次的优化服务,还在于树立“以纳税人为中心”的服务新理念,积极构建全方位、多角度、环环相扣、层层递推的“连心索”纳税服务体系,优化服务流程,建立服务终端“窗口”,做到服务高效、简约、便利、现代;深化“两个减负”,运用统筹工作法安排会议、检查和评比等活动,做到工作项目化、项目具体化,有效减少工作多头部署、基层和纳税人疲于应付的问题;加强税收经济调研,主动将税收工作融入地方经济发展大局,以自身职能作用的发挥赢得广泛支持,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加强沟通是重要途径。人们常说“理解万岁”,被人理解能感到幸福,而理解别人则能体会到快乐。怎样做到理解?答案就是“沟通”。沟通是拉近人与人之间距离的纽带,沟通是实现心与心交流的桥梁。在系统上下建立并完善多形式、广渠道、长期限的沟通机制,是实现快乐与文明的一大捷径。交流和沟通的手段多种多样,也各具特点,关键是要从“心”开始,搭建平等交流的平台,并长期坚持。我们定期召开民主生活会、议政议事会,设立局长接待日,解决大家关心的热点、难点、焦点问题;在市局、县局、分局定期开展“三级互动”活动,由市局主要领导带队深入一线现场办公,解决基层实际困难;在系统上下分部门、分层次地组织开展“沟通无限”谈心活动,做到“沟通思想心连心,查找问题面对面”,分担“痛苦”,共享“快乐”;定期举办各种文体娱乐活动,让干部心灵自然沟通,相互理解,达到愉悦身心、推动工作的双赢效果。

实行激励是有力保障。能否持快乐心、行文明举,不仅取决于干部自身的主观感受,也取决于他们客观的需要能否得到满足,而满足客观需要的重要形式就是激励。人的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所受到的激励程度,激励程度越高,行为表现就会越积极,其智力和体力就会得到释放,工作热情和斗志也就越高。实践证明,政治和物质上的激励非常重要,而且必不可少,但精神上的关爱更能打动人,而且效果更长久。美国杜邦公司的厂长曾经给工人写感谢信,并下车间与工人亲切握手——这种激励犹如一根火柴,照亮了员工的内心,释放了巨大的能量。有这样一个事例,一次,市局领导到某农村分局调研时,一名在农村分局呆了十几年的税收管理员在畅谈自己的理想、抱负,描述当前工作压力时,眼含热泪说道:“俺们没有过高的要求,不求当多大官,也不求挣多少钱,只要你们领导能多理解我们,领导一句鼓励的话,俺们就能兴奋好几天!”多么质朴的语言!多么简单的要求!这位基层干部道出的不正是成百上千名基层干部的心声吗?而恰恰是这些简单的要求,却往往容易被忽视。“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半声六月寒”,道一声温馨的问候,拍一下会意的肩膀,就是对大家极大的鼓励。我们要 善于洞察人性,运用好表扬和鼓励这门艺术,而且鼓励一定要至诚,表扬一定要及时。多年来,我们深深地体会到,在新人加入时,在干部生日时,在职工做出较大成绩时,在干部遇到困难时,其实他们不需要太多的东西,一份精致的礼品、一句温馨的话语、一个鼓励的微笑,都能让大家感受到这个国税大集体的温暖和关怀,这才是激励的最高境界,更是实现“快乐〃文明”的有效途径。

搭建载体是有效平台。国税文化建设要求做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内化于心”就是让“快乐〃文明”的核心价值理念入脑入心;“外化于行”就是搭建一个个载体来传承这一核心价值理念。可见,丰富的载体是加强国税文化建设的有效平台。我们及时编发“国税文化系列读本”,引导干部职工多读书、读好书;组织开展“个人与组织使命宣言”活动,广泛征集干部人生格言并印发成册,使广大干部对自身角色和目标进行准确定位,并不断修正其意识和行为,从而逐步接近既定使命;因地制宜地开展“学模范、树四德”活动,定期评选“国税忠孝之星”、“五好家庭”等典范,带动干部职工树立遵纪守法的社会公德,保持爱岗敬业的职业道德,倡导尊老爱幼的家庭美德,坚守勤劳善良的个人品德;在办公楼、住宅区张贴具有文化气息的漫画、绘画、图形和文字,使大家在潜移默化中感受国税文化的巨大魅力;在全系统广泛开展创建文明行业示范点、青年文明号和巾帼建功示范岗、最佳基层分局等活动,以文明创建的成果推动国税文化建设。

天道酬勤,我们在加强国税文化建设方面的不懈努力得到了回报,当前在全系统“快乐〃文明”理念深入人心,干部职 工的精神面貌日渐焕发,多项工作取得了可喜成绩。在继2007年全省“三百能手”考试取得第二名的好成绩之后,我们又刚刚在全省第一届排球比赛中获得第二名;“国税文化系列读本”工程进展顺利,广大干部“想读书、读好书”的好习惯初步养成;文明创建硕果累累,今年我市临清国税局稽查局被评为全国青年文明号集体,市局被推荐为全国文明单位,聊城国税的文明新形象得到了社会认可;市局、县局和基层分局文化气息日渐浓厚,税收管理正逐步向规范化、科学化和人性化迈进。

三、迎难而上,找准国税文化建设的着力点

目前,全省各地国税文化建设呈现出了你追我赶、百家争鸣的可喜局面。我们聊城没有因为自己基础差、起点低而自怨自艾,我们也迈开了奋起直追的脚步。回顾聊城国税文化建设所走过的路程,我们也有一点发自内心的感悟,这一感悟简要地说就一个字:难!

第一,转变思维难。当前,在国税文化建设中,我们不欠缺诸如整洁的环境、优雅的举止等“入眼”的东西,欠缺的是“入心入脑”的思维意识。人脑的思维就如同计算机操作系统,随着时间的推移,同样会落后,同样需要升级。但有句老话说的好:“江山易改,本性难移”,人的思维转变远没有电脑系统的升级来得容易,意识观念一旦形成,就成为支配自身行为的最高指南,并对其他外来思维产生排斥性。这样,接受新思维就成为旧思维对自身的自我否定,这正是本性难移的原因。

第二,接受先进思维更难。转变思维的目的在于保持先进性,因此,我们的新思维只做到“新”是不行的,更重要的是保证“新思维”的先进性。当今社会日趋复杂,变革日益加快,新生事物、新生思潮层出不穷,这其中有精华,也有糟粕,我们绝不能不加区分地全盘接收,而应实行“拿来主义”,让国税干部在接受先进理念的同时,远离丑恶现象和落后思想,既“近朱者赤”又“近墨者不黑”,做到“常在河边走,就是不湿鞋”。这显然是我们国税文化建设的又一个难点。

第三,根植先进思维并长期实践之难上加难。行动是思维支配的结果,但并不是所有的思维都会形成实践。同样,我们推行国税文化建设,仅仅宣传一些先进理念,或再进一步仅仅达到让国税干部耳熟能详是不够的,更重要、也更难的是让每个人自觉、长久地去实践它,直至成为习惯。毛主席说过:“一个人做一点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都做好事”。没有外在的监督和制约,而靠自身的信念仍能做到“持快乐心、行文明举”并长期坚持下去,才是我们国税文化建设的最终目的。而这一目标,又岂能一蹴而就、一劳永逸?

当然,论述这些“难”,绝对不是给国税文化建设泼冷水,只是说明了国税文化建设的艰巨性和长期性。困难不是退缩的理由,而应成为前进的动力,也正是我们做事情的执着所在。对于国税文化建设这项系统工程,我们要充分做好打“持久战”的心理准备,牢牢把握“信”、“实”、“融”、“变”、“效”这五个着力点:“信”,即要教育各级部门和广大国税干部职工相信文化的力量,把国税文化作为国税事业发展的“原动力”;“实”,即要注重解决本单位在工作开展中的实际问题,将其作为国税文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融”,即要将文化建设融于税收工作和日常生活中,决不能把国税文化建设搞成自成体系、与其他工作毫不相干的单项工作或阶段性工作;“变”,即要转变 思维模式和行为方式,以全新的工作思路构建全新的国税文化建设模式来应对;“效”,即要确保各项措施和活动的时效性,特别要注重长远效果与当前效果的结合,既不能好高骛远,也不能鼠目寸光。

回顾过去,总结可喜成绩要戒骄;展望未来,面对重重困难需戒燥。我们坚信,以核心价值理念为指导,确保国税文化建设的参与性、连续性、针对性、独特性和持久性,避免领导热、群众冷,机关热、基层冷,行政热、业务冷,青年热、中年冷的现象,创新方法,丰富载体,稳扎稳打,就一定能推动国税文化建设实现新突破,为国税事业实现科学和谐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强大动力!

下载如何提高英语翻译能力—《英汉翻译实践要略》章节选读翻译的硬道理与软道理word格式文档
下载如何提高英语翻译能力—《英汉翻译实践要略》章节选读翻译的硬道理与软道理.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