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控申检察法律监督能力的实践与思考[精选合集]

时间:2019-05-13 17:10:0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提高控申检察法律监督能力的实践与思考》,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提高控申检察法律监督能力的实践与思考》。

第一篇:提高控申检察法律监督能力的实践与思考

提高控申检察法律监督能力的实践与思考

党的十七大对检察工作关注民生,服务民生,提高法律监督能力,维护公平正义提出了明确要求。不久前相继召开的全国、全省检察长会议,对检察机关围绕新时期人民群众的新诉求、新期待提高法律监督能力做出了具体部署。在刚刚闭幕的全国两会上,“公正”成为了代表委员热议的话题之一。控申检察作为检察机关密切联系人民群众的桥梁和纽带,倾听人民群众新诉求、新期待的重要窗口,在检察机关服务和谐社会建设的伟大历史进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更重要的是,控申工作是检察机关执法的最后一道关口。在侦查、批捕、起诉等诸多环节中和人民法院生效刑事判决、裁定中出现冤错案件后,最终都需要在控申部门执法工作中得以纠正。从这一点看,控申部门在严格执法,加强监督,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下面结合我院工作实际,对控申检察工作围绕人民群众新期待、提高法律监督能力谈几点认识。

一、近年来临邑控申检察工作的几点探索

(一)强化控申检察软硬件建设。一是强化控申检察组织保障。为了切实提高控申检察工作的规范化程度,院里专门成立了领导小组。由检察长人组长,分管副检察长为副组长,靠上抓具体工作,控申、自侦、刑检、民行等业务部门负责人为成员,办事机构设在控申科。领导小组提请院党组研究制定了《涉检信访、举报接待处理办法》,形成了各部门分工协作、齐抓共管、责任到人、限时办理的工作机制。二是不断加大接访“硬件”设施投入。相继投资12万元,高标准整修了接待室、接访室和公开听证室,购置了电子触摸屏、液晶电脑,设置了公开接访电子显示屏,安装了电脑自动受理系统,开通了举报网站。三是健全信访联系机制。检察长亲自出面协调,与公安、法院、信访局等部门建立了横向联系机制,在县直有关部门、各乡镇聘请了26名联络员,不断加深信访工作的深度和广度。坚持每周检察长接访和预约接访,全省检察机关涉检信访集中整治专项活动期间,检察长全天候接待群众来访,对群众来访提出的问题,能够当场 解决的,当场予以解决。当场解决不了的,均给予热情耐心的解释答复,并落实到责任人限期办理,取得了较好效果。如2006年5月26日,德平镇西关村22名群众不服法院对村支书儿子故意伤害一案的判决结果,打着横幅到检察院集体上访。检察长明确表示,查清问题,限时反馈,使上访人当场打消了越级上访的念头。后经检委会研究讨论,认为法院一审量刑畸轻,依法提出抗诉,二审法院判决后,这起集体群访案件再没有出现反复。

(二)强化全国文明接待室创建工作。一是坚持“八不承诺”。在不断加大硬件设施投入的同时,要求办案人员用情办每一起案子,真诚对待每一位来访群众,真正做到“有访必接、有信必复、人要息诉、事要解决”。为此,我们郑重作出“八不”承诺:即热情接待不冷落,便利群众不怕难,一视同仁不歧视,有访必接不推委,热情服务不厌烦,严格纪律不泄密,公正司法不徇私,践行承诺不护短。二是创造性地开通了举报“绿色通道”,畅通控告申诉渠道。与邮政部门联合向全县公布,凡在临邑辖区内向检察院举报犯罪的信件,只要在信封右上角注明“举报信”二字,不用贴邮票,免费邮寄。三是建立接访工作“征求意见卡”,真诚接受群众监督。来访者可对接访人员的态度是否热情、言行是否文明、提供咨询是否明确、回答问题是否细致、处理结果是否满意等一一填写在卡内相应的栏目内,并可对接访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如果来访者感觉当场有所不便,可带回去填写,然后用我们事先贴好邮票的信封直接寄给检察长。自1997年以来,临邑县院已两度蝉联“全国文明接待室”荣誉称号。

(三)强化创新涉检信访机制。实践中,我们依靠不断创新机制,走出了一条息诉罢访的新路子。一是尝试推行了与上访人签订《停访息诉协议书》制度。在检察院调查期间当事人停访停诉,检察机关承诺尽快调查处理。去年9月份,省院转来高检院关于王敬满不服公安机关不立案决定的函件。我们首先接触上访人,与其签定《停访息诉协议书》,然后马上责成专人处理此案。经调查,王敬满与当村干部的亲兄弟常年不和,进而发生殴斗,均致对方轻伤。公安机关以情节轻微,双方互有损伤为由没有立案。检察长与法院取得联系,由王敬满提起自诉,法院同意受理,王敬满愉快地接受了处理结果。二是诉讼手段与非诉讼手段并用。2000年,四川籍打工妹屈晓华在临邑打工期间与厂方发生纠纷,温州藉老板拒不支付2000元打工钱。由于屈晓华不懂法,错过了依法申请劳动仲裁的时效,一审二审都输了官司,最后到检察院申诉。鉴于生效判决并没有不当之处,老板已到上海发展,我们就通过温州商会临邑分会会长做工作,屈晓华终于领到了拖欠5年之久的血汗钱。三是举行听证会,通过公开听证处理申诉案件。如农村妇女李庆玲1999年9月因阑尾炎术后肠粘连,将医院诉诸法院,但无钱作医疗事故鉴定,极不情愿地接受了法院的调解,花费了6000多元的医药费只得到1500元的赔偿。因为手术造成的后遗症需继续治疗,医药费用不断增加,她不断向省、市、县有关部门上访申诉。我们在受理案件后,认为已经时过境迁,事实确实无法认定,就组织卫生行政部门和专专业人联合召开听证会,李庆玲对听证结果表示信服,决定罢访息诉。四是实行案件跟踪回访制度,彻底解决案件时息时诉的现象的发生。在工作实践中,我们发现案件时息时诉的现象时有发生,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有的因家庭困难,有的受其它案件的影响,有的是受他人的唆使。鉴于这种情况,我们在工作中不是一息了之,而是坚持回访考察。如我们对李庆玲回访考察时,与县卫生局领导的多次协商,共同捐资5000元帮助她度过难关,该村村民十余人鸣放鞭炮,送来“扶弱济贫,恩情似海,人民公仆,永暖民心”的锦旗,表达感激之情。五是试行律师参与接访,协助罢访息诉工作。通过检察长出面争取、协调,检察院与县司法局法律援助中心联合会签了《律师参与控申检察接访制度》,由县司法局指定二名律师参与检察机关的接访,为上访人提供法律服务和援助。一方面律师可以为上访人找到解决问题的合法途径,减轻上访人的讼累和国家机关的负担;另一方面,律师作为上访人的代理人,他们对案件的分析容易被上访人接受,有利于缓解上访人的敌对情绪,做好上访人的说服教育工作。

二、加大办案力度,切实发挥执法监督的职能作用

(一)进一步提高对控申办案重要性的认识。检察机关是国家的法律监督机关,履行法律监督的方式就是办理案件,因此,办案是履行法律监督职责的重要任务。控申部门是检察机关内设的一个综合性的业务部门,担负着重要的执法职责。控申办案工作既是维护公民合法权益的重要渠道,也是充分发挥控申部门的职能作用的主要渠道。控申部门应以 “强化法律监督,维护公平正义”为主线,突出重点,狠抓办案。以办案促执法,以执法促公平。通过办案为群众办实事,解决实际问题;通过办案履行监督职责,防止错捕、错诉现象的发生;通过办案加强对审判活动的监督,坚决纠正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等司法不公现象的发生。

(二)抓办案工作要把案件质量放在首位。从多年的实践工作看,申诉赔偿案件比较复杂,工作难度很大。多数案件经过几次复查,许多证据已时过境迁,事实难查,证据难取。有的案件在处理上涉及很多部门,处理难度大;有的案件虽然已做出纠正处理的决定,但善后工作很难落实。控申案件的这些特点,决定了在办案中要有一种“实事求是、有错必究”的精神,不管怎么复杂,不管涉及到谁,不管涉及到多少涉案款项金额,都要依法公正处理。依法公正就要落实在证据上,有些案件虽经分析推理,原办案并没有错误,但落实到证据上时却又难以认定。对待这类案件也要按照法律规定的原则,该纠正就要纠正。要树立较强的监督意识,敢于监督,善于监督。要多调查研究,不断改进工作方法,促进工作开展。要研究新措施,创造性地开展工作,要在办案工作如何增加透明度上下功夫。可以运用听证会、公开程序等方式,让申诉人和申诉人周围的群众了解我们处理案件是公正的、合理的,以增强群众的信任感。只有这样,办案工作才能提高质量,办案工作才能取得良好的社会效果和法律效果。

(三)要突出办案工作的重点。一般情况下,对于控申管辖的案件,应做到件件受理,案案复查,按照办案时限正常办理。但对于一些情况特殊的案件,应该有所侧重。如检察长接待的案件;领导交办的案件;申诉人长期上访得不到解决的老户案件;重要刑事赔偿案件等。检察长接待日的接待案件,一定要办好。目前,人们对检察长接待日寄予很大希望,如果不及时依法妥善处理,检察长接待日就要失去作用,人们对检察机关就会缺乏信任。因此,应该重视这类案件的处理,做到件件有结果。对交办案件和老户案件,长期得不到解决的,应采取一定措施,抓紧办理,力争彻底息诉。控告申诉部门受理、办理案件重点是检察机关已做出决定的案件、这类案件,凡属受理范围的,都应受理,并应依法迅速办结。

要依照法律规定和高检院的有关规定加强初查工作。按照高检院的规定,初查是控申举报部门的一项办案任务。控申举报部门应积极地开展初查工作。初查必须按照初查范围进行,不应扩大初查范围,应注意初查方法,加大初查力度,对于检察长批准的初查线索,应认真进行分析,选准初查方向,制定详细得初查方案,提高初查成案率,保证初查效果。

关于案件管辖问题。一是服刑人员刑事申诉案件。这类案件,高检院已经明确划归控申部门管辖,应切实担负起来,研究这类案件复查的方法和程序,需要抗诉的,应与法院搞好衔接。二是是不服不立案案件的复查工作。办理不服不立案案件应按照高检院的分工,一律转侦查监督部门办理,这是高检院的一项新规定,应加强与侦监部门的沟通协调,制定相应的办法,使这类申诉案件能得到及时妥善的处理。

三、在控申检察工作中落实宽严相济政策

落实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是适应检察工作新形势的需要,也是维护和保障群众切身利益,解决涉检信访息诉工作这一现实问题的需要。控申部门作为检察机关处理涉法上访和化解矛盾纠纷的窗口,贯彻“宽严相济”政策,妥善处理各类信访问题,最大限度地做好息访息诉工作尤为重要。

(一)落实宽严相济要以公正执法为前提,从源头上预防缠访、越级访的发生。在司法工作中,宽严相济并不是法外施恩,公正是第一位的。为了实现公正的目标首先要严格执行法律,不管是实体法还是程序法。除了严格执行法律之外,在执法方式方面要更加透明、更加公开,公开和透明是彰显司法公正的一个重要方式。分析重复访、越级访问题产生的原因,最主要的是执法不严,宽严相济体现不充分,信访人认为司法机关对该追究责任的不了了之,不该认定犯罪的认定了,办案程序当中有不合理、不合法之处。或者是该解释说理的一推了之,使信访人对案件处理结果不认可。这些问题,信访人在基层办案单位得不到解决或长期得不到解决,只能通过缠访、越级访解决问题。有些上访案件,从案件本身的处理来看,并没有什么错误,只是由于当事人对案件处理程序或者处理结果不理解,导致不停地上访。因此,在息诉息访工作中首先要以公正执法为前提。同时,要进一步提高执法的公开性,以促进当事人对办案程序以及案件处理的了解和理解,从而在源头上预防缠访、越级访的发生。

(二)要充分保障被害人的权利,建立和完善保障被害人权利的制度,体现宽严相济的公平性。随着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深入贯彻落实,在实体法和程序法当中关于被告人人权保障和无罪推定等法律规范日益完善。如在证据不足的情况之下,法律将作出对被告人有利的选择。但如何保护被害人的合法权益,是息诉息访工作不得不面对的一个重要问题。现实当中,部分案件的被害人权益保障问题处理得不好,不仅体现不出刑事诉讼的目的和社会公平性,而且产生了很多的后遗症,随之就会带来申诉、上访等问题,进而影响案件的处理和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解决被害人权利保障的问题,关键在于要建立和完善保障被害人权利的制度。一方面完善听取被害人的意见的制度,另一方面建立国家对被害人救助的制度。听取被害人意见不仅是针对其中一个诉讼环节,而是在整个诉讼环节当中都要加入对被害人权利保障的规范。被害人在涉及切身利益的案件中,一般情况下除了要求赔偿之外,还会要求对被告人提出定罪判刑的意见,抗诉意见等。追究被告人的刑事责任、经济责任,这是被害人的权利,也是刑罚的目的之一。如果被害人的意见于法无据,要做好解释和说服工作,并同时告知其他相应的救济权利。建立国家对被害人救助的制度,不仅仅是对被害人进行经济上的救助,更是刑罚公正性的体现。在刑事案赔偿是一种事后补偿,要等到判决生效后才生效,并受到被告人支付能力的限制。在此过程当中,如果陷入困境的被害人得不到国家正常渠道之下的相应救助,可能会加剧其受害感、加重不公平的社会效果。建立被害人求助制度,有利于保障被害人的基本权利、化解社会矛盾,是维护人民群众合法权益的体现,是执行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有力保障。

(三)落实宽严相济政策,应注重司法的社会效果,尽力促成刑事和解结案。最大限度地增加社会和谐因素,是在控申工作中贯彻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核心精神和落脚点。即对犯罪的人依法能争取的尽量争取,能挽救的尽量挽救,给犯罪人以出路,给他们改过自新的机会,最大限度地减少社会对立面,最大限度地减少社会不和谐因素。具体而言,对于七类案件(涉及犯罪预备、中止、未遂、自首、从犯、防卫过当、避险过当、未成年等法定从轻或减轻情节的;犯罪情节轻微不需要判处刑罚的;初次实施轻微犯罪,特别是对因生活无着落,偶然发生的侵财性轻微犯罪;犯罪嫌疑人主观恶性、社会危害性不大的案件;因亲友、家庭矛盾引发的轻伤害案件;轻微刑事案件中犯罪嫌疑人认罪悔过、赔礼道歉、积极赔偿损失,并得到被害人谅解或者双方达成和解并切实履行,社会危害性不大的案件;属于被害人提起自诉的轻微刑事案件),应切实贯彻宽严相济刑事政策,最大限度地减少社会对立面,最大限度地减少社会不和谐因素。

值得注意的是,刑事诉讼不是为了制造新的矛盾,更不能激化矛盾,而是为要着眼于解决矛盾,尽可能消除矛盾。在控申检察环节落实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同时,要注重通过和解、调解、赔偿等方式,促使犯罪人取得被害人的谅解,有效地消除一些潜在的不安定因素。

第二篇:法律监督论文控申检察工作思路-控申检察为大局服务的实现途径

法律监督论文控申检察工作思路-控申检察为大局服务的实现途径

人民检察院的检察权是人民赋予的,必须始终用来为人民谋利益,用来为社会公平正义服务,用来为国家的发展和稳定服务。也就是说,行使检察权,开展各项检察工作都必须为党和国家的工作大局服务。这是检察工作指导思想的应有之义。控申检察顾名思义,主要由控告检察和刑事申诉检察两大部分组成。其中包括:对属于检察机关管辖案件及非管辖案件的报案、控告、举报的受理、管理、审查、处理,以及对刑事申诉案件和刑事赔偿案件的受理、复查等。控申检察业务是一项与改革、发展和社会稳定联系最为紧密的检察工作。检察机关强化法律监督职能,既是加强党执政能力建设的主要内容,也是提高执政能力建设的保障。

一、建立健全长效机制,逐步实现处理涉法上访工作法制化、程序化、规范化,维护社会稳定,实现社会和谐

目前,涉法上访问题已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妥善处理涉法上访问题,把群众合法权益保护好,把群众反映的实际困难解决好,把无理缠诉的问题依法处理好,直接关系到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新时期的信访不同于建国初期和“文革”后期的信访。过去那个历史时期的信访特点有四:一是信访量少,越来越小级访极少。二是反映的问题,涉及的领域单

一、集中。三是表达方式较为平和有序,以个体访居多。四是要求解决的问题趋于合理,多为平反、昭雪、落实政策等政治民主权利方面的要求,涉及经济利益较少。新的历史时期信访也有四个特点:一是信访量大增,越级访居高不下。二是反映的问题涉及领域广泛,涉政、涉法访居多。三是表达方式过激,缠诉、无序,既有个体也有群体,往往是

要求的合理性与表达方式的违法性相交织。四是要求解决的问题不尽合理,往往是有理访与无理取闹相混杂,既有政治民主权益方面的要求,更有获取经济利益之目的。

上访一头连着党和国家,一头连着人民群众。和谐与稳定符合国家和人民的根本利益。维护社会稳定,实现社会和谐,一个重要问题是依法有序地看待和处理我们面对的问题。引导群众通过正常程序表达意愿。切实解决好人民群众涉法上访、控告、申诉提出的问题,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利益,直接关系到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直接影响检察机关在人民群众心目中的形象。检察机关的控申检察工作必须服务于改革、发展、稳定大局。妥善处理涉法上访案件,必须在解决实际问题上下功夫,把息诉、罢访作为办结案件的标准。要努力把问题解决在基层、解决在当地,解决在首次办理环节。要公正执法、文明办案、安全办案。要进一步规范各项执法活动,切实提高办案质量,努力减少错案发生,从源头上防止和减少涉法上访。要加强协调配合,形成合力,促使涉法上访问题得到及时有效的解决。妥善处理涉法上访案件,除做好以上工作。检察机关要进一步完善首办责任制、检察长接待日制度和公开听证、公开处理制度,要制定工作规则。还要积极探索构建预防和处理涉法上访案件的长效机制。建立健全预警防范、应急处置、责任追究和舆论导向机制。促使处理涉法上访工作逐步走上法制化、程序化、规范化的轨道。

二、取信于民,加大受理、查办控告、举报线索的力度,依法严厉打击职务犯罪活动

控告检察工作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在取信于民上“做文章”。人民群众的支持和参与,是推动控告、举报工作全面发

展的力量源泉。检察工作实践表明,检察机关查处的贪污、贿赂以及侵犯公民人身权利和民主权利的职务犯罪案件,绝大部分来自人民群众的控告、举报。宣传鼓励群众举报,是检察机关获取犯罪线索、惩罚犯罪的有效手段。只有依靠群众控告、举报,才能获取众多的案件线索,为惩罚犯罪提供条件和可能;只有深入群众,拓宽举报渠道,才能调取到各种可靠的证据,及时、准确有力的打击犯罪。受理线索是查办案件的第一道工序,是案源,取信于民必须从第一道工序认真做起。检察机关受理的举报线索中实名举报占有一定比例,实名举报内容详尽、具体,为检察机关提供了有价值的、质量较高的侦查线索。敢于使用真实姓名举报,反映出人民群众对犯罪的憎恶,也反映出人民群众对检察机关的高度信赖。检察机关必须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认真办理实名举报。

首先,严格管理实名举报线索。实名举报信函的原件作为案件线索来源的依据,从举报中心分流出去后,要经自侦、批捕、起诉直至审判阶段,涉及多个环节,诸多办案人员。这对线索的保密,对举报人的保护是很不利的。检察机关对举报线索的管理,特别是对实名举报线索的管理,应进一步改进、完善、建立起一套科学、严密的管理制度和接交手续。

其二,安排得力人员查办实名举报线索。检察机关查办实名举报,要安排那些政治素质好,业务能力强的检察人员承办,避免贻误战机、放纵犯罪。只有大量揭露、证实、惩罚犯罪,才能取信于民,不辱使命、不负众望。

其三,加强线索的跟踪、催办工作,及时反馈查处结果,主动接受社会监督。对实名举报,无论被举报人的行为是否构成犯罪,是否受到刑事追究,都要如实向举报人通报,对不构成犯罪的更应向举报人说明情况。一经查结,必须将查处结果

及时反馈给举报人。同时,对因举报不实,使被举报人受到影响的,要视情、适时“正名”。

其四,加大保护举报人的工作力度。检察人员要加强职业道德修养,严格执行办案纪律,严防泄密,对“跑、冒、滴、漏”者要严惩不贷,消除人民群众的后顾之忧,保障人民群众的举报权力;对打击报复举报人的,要依法严惩,维护举报人的合法权益。对举报有功人员要予以奖励。

三、提高办理刑事申诉和刑事赔偿案件的质量和效率,维护司法公正和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

检察机关的刑事申诉检察工作和刑事赔偿工作,要以法律监督为中心,充分发挥其对外监督、对内制约的职能作用。要在强化刑事申诉检察工作的法律监督职能、提高检察机关整体水平上下功夫。要实现办案效率、息诉效果和法律监督效能的同步提高。

办理刑事申诉和刑事赔偿案件是申诉检察工作履行法律监督职能的基础。在办案中除了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体现司法公正,纠正冤错案件外,同时还要注意发现检察机关在诉讼各个环节和人民法院在审判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对不服检察机关处理决定的申诉案件要做到随来随办,有一件办一件;对不服法院判决、裁定的申诉案件,要认真办理,对法院裁判明显不公、群众反映强烈、社会影响较大的案件要突出重点,下大气力查处。对发现确有错误的裁判,要利用检察建议、提请抗诉等措施启动再审程序,对原判决、裁定正确的要做好申诉人的息诉工作;对刑事赔偿案件,要严格依法赔偿,该赔即赔。对于作出赔偿决定的案件要想方设法执行到位,并严格执行追偿制度。强化刑事申诉检察的法律监督职能, 必须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严格依法处理。做到该纠正的纠正,该赔偿的赔偿,该维持的维持,该返还财物的返还财物。

在加大案件办理力度的同时,必须全面提高办理刑事申诉和刑事赔偿案件的质量和效率。提高案件的质量和效率必须公正执法。办案效率必须是公正之下的效率,这种效率当服从于法律,如果是非法执法,效率越高,危害越大。司法公正是所有国家法律机关追求的一致目标。公正是司法机关安身立命之本,是国家和人民对司法机关最基本、最起码的要求。做为国家的法律监督机关,人民检察院执法活动首要的价值目标就是公正。

第三篇:提高法律监督能力,推进和谐社会建设

十六届四中全会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确定为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内容,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出了明确要求。这是我们党站在时代和战略的高度,从新世纪新阶段国内外环境的深刻变化和党肩负的历史使命所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将产生深远的影响。检察机关作为国家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国家的法律监督机关,必须切实加强自身建设,努力提高法律监督能力,进一步强化检察职能,保障社会公平正义,促进依法治国方略的实施,促进和谐社会建设。

一、按照“立检为公,执法为民”的本质要求树立执法观念

检察机关的执法权力是人民给予的、法律赋予的,就必须始终用来为国家为人民谋利益,接受人民的监督,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必须牢固树立正确的群众观和政绩观,立足法律监督职能,严格依法办案,充分发挥职能作用,为改革发展稳定大局服务,做到不失职、不越权、不渎职;必须把维护社会政治稳定、维护市场经济秩序、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维护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服务大局的切入点和着力点,作为开展检察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立。这是人民的根本利益、长远利益和具体利益之所在。

检察机关为大局服务,必须把维护稳定放在各项工作的首位,作为重大的政治任务抓好落实。在具体工作中,要坚持严打方针,依法从重从快严厉打击危害国家安全,破坏社会治安的黑恶势力犯罪、严重暴力犯罪、毒品犯罪,抢劫、抢夺、盗窃等多发性严重犯罪,立足检察职能,积极参与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努力营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指出,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是提高执政能力的重要内容。具体到检察工作中,就是要强化对发展市场经济的法律监督能力。在工作中,一是要坚持依法打击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的各种经济犯罪,依法纠正有罪不究,依法纠正用刑事手段违法插手经济纠纷,依法保障各种市场要素的活力竞相迸发,保障公平竞争的良好市场秩序。二是要加大对行政执法和司法活动的监督力度,从严查处行政执法人员在宏观调控和市场监管活动中的失职、渎职犯罪行为,解决好行政行为中的“越位、错位、缺位”问题,推动政府职能转变;从严查处国家工作人员滥用权力,谋取个人权力最大化,谋取个人非法利益最大化,或者直接搞权钱交易的职务犯罪案件;从严查处司法人员滥用司法权力,徇私舞弊、枉法裁判、贪赃枉法等职务犯罪案件,努力营造诚信有序的市场环境、规范廉洁的政务环境、公平正义的司法环境。

司法公正重于一切。党的十六大把保障全社会的公平正义作为司法体制改革,作为社会主义司法制度的根本任务予以确立。在全国人民总体上达到小康的情况下,人民群众关注社会的公平与正义,是社会发展必然追求的一种价值取向。检察机关作为国家法律监督机关,办理任何案件、处理任何问题,都要把司法公正作为工作的核心和灵魂,否则,就不可能树立法治的权威,就不可能履行好维护国家法律正确统一实施的职责。必须紧紧围绕“强化法律监督,维护公平正义”的检察工作主题,强化法律监督职能,加大对刑事犯罪、经济犯罪、职务犯罪和诉讼活动的监督力度,提高执法水平和办案质量,推动严格执法、促进公正司法,提高执法、司法的公信力,维护法治的尊严和权威。

人民利益高于一切。中国共产党是为人民谋利益的政党,作为人民的检察机关,必须把维护、实现、保护好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工作的出发点、着眼点和落脚点,真正做到为民、务实、清廉。检察机关的执法活动与人民群众的利益息息相关,在具体的执法办案工作中,必须着眼大局、服务于人民。当今的社会,是一个全面开放的社会,整个社会处于一种大变革、大转型时期,面对“发展中的市场经济”、“转型中的市场经济”这两大中国国情,在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深化改革的过程中,在进一步扩大开放的进程中,社会不同阶层、不同群体的利益处于大的调整格局之中,社会容易失序,群众心理容易失衡,各种社会矛盾凸显,利益纠葛纷繁复杂,进而引发出涉法涉诉问题处于一个高发、多发时期。我们必须高度重视这个问题,在检察环节办理好每一件涉法涉诉案件,严格依法、按政策办事,保护好涉法涉诉群众的合法权益。

二、按照依法治国要求转变法制理念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和完善,推进依法治国进程步伐的加快,必然要求检察机关进一步端正执法指导思想,改变传统执法观念,树立符合依法治国和构建和谐社会要求的现代法治理念。检察机关作为法律监督的专门机关,在依法治国的伟大实践中担负着十分重要的任务。必须牢固树立公正、民主、平等的司法理念,坚持“三个服务”,切实提高效率,保障人权。必须带头严格执法、公正执法和廉洁执法,保护好人民群众的民主权利,充分体现司法人文关怀,体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必须着力克服重实体轻程序、片面追求结果正确、不注重过程的合法问题,保护公民合法权益;必须坚持科学的执法观,正确处理办案数量与办案质量的关系、执行实体法与执行程序法的关系、打击犯罪与保障人权的关系、办案的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的关系、惩治犯罪与预防犯罪的关系、维护司法公正与维护司法权威的关系,坚持数质并重,坚持实体公正与程序公正的统一,坚持法律标准的统一,打防并举,打保并重,努力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与和谐稳定。

三,按照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打造检察队伍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当从建设和谐单位、和谐队伍抓起。检察干警的知识层次如何,执法水平高低,思想政治素质强弱,直接关系到检察工作的绩效,关系到和谐社会的建设进程。因此,应当切实加强检察队伍的思想政治建设,坚持用和学的理论武装头脑,经常性开展教育整顿和教育培训,不断提高思想道德修养、政治理论水平和业务工作能力。要突出抓好检察人员的能力建设,围绕强化执法工作的公信力、群众工作的说服务力、化解矛盾的高效力,不断提高干警服务大局的能力、依法办案的能力、化解社会矛盾的能力、做群众工作的能力、协调配合的能力和开拓创新的能力。自觉把法律监督的各项工作置于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之中,不断强化服务大局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努力提高服务大局的水平。在各项具体办案中,着力提高侦查破案能力、出庭公诉能力、审查监督能力等具体能力。要以维护社会稳定、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具体权利为最高标准,处理社会矛盾,解决社会纷争,把相信群众、依靠群众与服务群众落实到检察工作的过程之中,切实关注、解决人民群众的实际困难。要强化协调意识,提高协调水平,加强与各政法部门、有关党政部门和社会各界以及内部各职能部门、办案干警之间之间的协调配合,增强工作实效。要有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奋为开拓的工作激情,奋力追赶的强烈事业心和政治责任感。要用创新的思路、改革的办法,把执法的规范与深化检察改革结合起来,不断赋予检察事业发展的动力和源泉,努力维护社会稳定,促进和谐社会的构建。

第四篇:提高法律援助服务能力的实践与思考

提高法律援助服务能力的实践与思考

法律援助,是国家为经济困难的公民和某些特殊案件的当事人免费或减费提供法律服务,以保证其合法权益得以实现的社会公益性法律制度,是国家司法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保障司法人权和司法公正的不可缺少的重要手段,是社会民主与法制健全程度的标志,是社会文明与进步的重要象征,在推进民主法制和公平正义、构建和谐社会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法律援助工作职能的发挥,直接关联着一时一地社会和谐的实现,让更多弱势群众享受法律的公正。本文拟从提高法律援助服务能力的初步实践,结合个人的一些思考和认识,作一探析。

一、我县法律援助工作的基本现状

我县法律援助中心自成立以来,以扩大法律援助覆盖面、提高服务水平为重点,采取加大宣传力度,增加资金投入、推进法律援助规范化建设等多项措施,促进法律援助工作快速发展,在不断改进和完善法律援助工作机制的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一)法律援助中心服务窗口建设起步早、标准高。坚持法律援助面向社会、面向基层、面向群众,始终把“便民高效”的服务宗旨放在首位,不断提升法律援助中心服务窗口规范化建设,为弱势群众提供便利。法律援助中心积极推 行“一站式”法律援助模式,在县城繁华的闹市区晋阳路,人民法院旁,设立沿街落地受理大厅服务窗口,办公场所面积200平方米。在受理大厅内公开办事的程序和制度,将法律援助中心工作职责、法律援助服务承诺、咨询接待制度、受理审查指派规则、工作流程图、法律援助须知等内容上墙公示。建成了多元化、全功能的综合性服务平台,整合了法律援助的各项工作职能和资源,充分发挥“12348”法律服务电话专线、窗口接待咨询、网上受理审批“一站式”服务的优势,基本实现了统一规范有序的网络化、具体化、制度化、标准化的全方位工作目标,从而使法律援助“窗口”服务平台成为贴近现实、贴近群众、贴近基层服务工作的一个亮点。

(二)法律援助工作制度比较完善。注重加强内部规范化管理,建立、健全、规范制度,把工作纳入依法管理的轨道。严格执行统一管理、统一审查、统一指派、统一监督的“四统一”制度。建立首问责任制、一次性告知制,严格按照规定的工作流程提供服务。推行结案评估制度、重大疑难案件集体讨论论证制度、援助案件公示制度、援助案件开庭旁听制度、考核奖励制度,通过案件办理的过程监督和结案后对案卷的审查来抓好管理,对律师及法律工作者办理法律援助案件进行监督,切实提高援助案件的办理质量。

(三)法律援助工作网络比较健全。在各镇(街道)建立了法律援助工作站,在各(村)社区建立法律援助联络点,整合资源,建立了一支由县司法行政专职人员、律师、公证员、镇(街道)法律援助站工作人员组成的法律援助志愿者队伍。形成了一个由县法律援助中心、镇法律援助工作站、村、社区法律援助工作点的三级组织网络,构筑了为困难群众提供法律援助的工作平台。

(四)形成了多元化的纠纷解决机制。依托法律援助工作站,将法律援助与人民调解有机结合,充分发挥法律援助在调解中的主导作用,通过非诉讼的方式解决农村、农民和农民工所产生的各类受援案件,具有时间短、效率高的特点,方便群众就近就地解决纠纷。特别是赡养、抚养之类的纠纷,以非诉调解的方法,既不伤当事人的感情,又降低了法律援助的成本,往往能达到事半倍的效果。同时,还采取诉调相结合的方式,与公安交警部门、劳动部门、人民法院联动,诉前解决交通事故、“欠薪”纠纷、工伤事故等受援案件,从而使弱势群体的合法权益得到保障。

(五)积极化解突发性的群体事件。由于经济环境不佳,因企业倒闭或无法正常经营造成的拖欠工资的群体性劳动纠纷有所增多,不断有企业因不堪重负而停产关闭,许多企业员工为追讨经济补偿金、欠薪等而发生劳资纠纷,个别业主“不辞而别”,致使企业员工群情激愤,发生了企业员工 集体堵塞道路、到政府部门上访等群体性事件。县法律援助中心充分认识到群体性劳资纠纷事件对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危害性,充分发挥法律职能优势,积极应对,开辟农民工讨薪“绿色通道”。2004至2009年,我县法律援助中心共办理群体性劳资纠纷法律援助案件127件,受援人数达3121人次,讨回工资1254余万元,为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六)加大新居民法律援助的力度。针对新居民大量涌入,法律援助需求增多的实际,注重全面落实新居民法律援助的相关规定,做到新居民和老居民一个样,外地人与本地人一个样,并开辟绿色通道。及时在县新居民事务局建立了法律援助中心站,并在各镇、县经济开发区、木业城等集聚区域的新居民事务所设立法律援助服务分站,构筑起新居民法律援助服务的工作体系。

二、法律援助工作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原因

(一)法律援助队伍建设有待加强。法律援助人员的队伍的量与质决定了法律援助机构服务能力的高下,一支专业、高效的法律援助工作人员队伍是法律援助工作开展的根本保证。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专职人员少。人员编制不能满足实际工作需要,三名法律援助工作人员承担咨询接待、受理审查、指派、案件质量监督、卷宗管理等任务外,还要负责日常管理、宣传、统计调研等工作,工作任务繁多。二是专职办案人员缺乏。我县法律援助中心3名工作人员中无人具备法律职业资格,仅有了两名兼职法律援助律师又担任司法行政领导职务,没有更多精力承办法律援助案件,法律援助案件的办理几乎全部依赖社会律师和基层法律工作者办理。三是专业培训少。主要是全面系统组织专职援助人员的知识更新培训工作少,没有列入日常工作计划,原因是缺少师资力量和相应的培训渠道。

(二)法律援助供需矛盾有待缓解。随着法律援助工作的不断深入和宣传的日益广泛,社会对法律援助的需求不断扩大,法律援助的供需矛盾凸现。首先是专职援助律师少。我县没有形成一支专职的援助律师队伍,仅有法律援助律师2名,且担任司法行政工作领导职务,没有时间和精力来承办法律援助案件。其次是法律援助案件居高不下。我县常住人口38万人,新居民33万人,现有最低生活保障对象为4478人,最低生活保障两倍以下低保边缘户为4195人,60岁以上的老年人有79659人,残疾人7000人左右,仅以2009年的统计来分析,我县法律援助中心办理法律援助案件290件,接待咨询2358人次,平均每个工作日有一件援助案件,10多人次来访咨询。工作人员数量与弱势群体对法律援助服务能力的要求不相适应,已经成为制约法律援助工作发展的瓶颈。

(三)法律援助站点管理有待加强。尽管我县已建成县法律援助中心、镇(街道)法律援助工作站、村(社区)法律援助联络点,三级网络已出具规模,但实际工作中,受编制、体制、等因素制约,镇(街道)法律援助工作站仍存在一下问题:一是发展不平衡。有的工作站明确了工作人员,积极谋划开展工作,办理非诉讼法律援助,建立了法律援助台帐,而有的工作站的法律援助工作几乎没有开展;二是工作站的职能未能全面履行,法律援助站的职能中法律咨询解答、接待群众来电来访、对公民提交的法律援助申请进行初审等工作都未能很好地开展起来;三是法律援助工作能力问题,由于基层工作站依托司法所设立,司法所人员少,承担的任务又重,难以有精力保证援助工作的正常开展,部分法律援助站的人员对援助的条件、范围、管辖地等未真正了解掌握。

(四)法律援助受援面较窄。目前,我们执行的法律援助受理条件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事项范围”。《浙江省法律援助条例》较《法律援助条例》就事项范围作了扩大,增加了主张因见义勇为行为产生的民事权益的、其他需要提供法律援助的事项两项,《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法律援助工作的意见》又作了扩大,可将农村发生的土地承包经营权、相邻权、宅基地使用权纠纷,伪劣农药、种子、化肥坑农事件,环境污染造成种植、养殖业损害 和其他人身损害,以及家庭暴力等涉及民生的事项,逐步列入法律援助的受案范围。二是经济困难标准。除了农民工工伤案件、请求支付劳动报酬案件之外,都需要提供镇(街道)民政部门或新居民事务所出具的经济状况证明。法律援助对经济困难证明只做形式审查,只要申请人提供了相应的证明,都予以认可。三是案情审查。这方面,主要考虑部分不合理、不合法请求,或者缺乏证据没有胜诉可能性的案件等。对法律援助条件的掌握比较宽松,但是从我县法律援助中心往年受理法律援助案件看,受理范围集中于工伤、交通事故、请求支付劳动报酬、赡抚养等,受援人集中于低保对象和残疾人、老年人、未成年人等特殊群体,受理案件范围仍然较窄,经济困难依然门槛较高,大量需要法律援助的社会弱势群体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法律援助。

(五)法律援助管理有待加强。法律援助中心实施的管理是指对法律援助人员提供法律服务情况进行指导、检查、监督和评估的活动,它贯穿于法律援助实施的整个过程,以确保案件的质量和效率。虽然我们对法律援助的咨询接待、受理申请、审查指派、代理辩护、监督管理等各环节进行了规范、完善,但由于中心工作人员少,缺乏专人对法律援助案件的管理尤其是对案件质量进行监督、追踪、评估。

三、提高法律援助服务能力的思考

(一)抓好法律援助队伍建设,推进法律援助事业持续发展。根据司法部的测算,一个县(区)的法律援助机构要有效地完成日常咨询接待及组织办理法律援助案件、业务指导、与管理、统计及档案管理等各项工作,至少需要5名工作人员,而实际上在现有机构编制内难以有效的解决。法律援助队伍包括法律援助工作管理人员和承担法律援助案件办理的法律援助骨干律师队伍。我们不妨借鉴其他国家经验,在法律援助机构设臵公务员岗位的同时,聘请具有法律职业资格的人担任法律援助律师,保证法律援助机构工作人员中具备法律职业资格的人员达到一定比例,法律援助工作管理人员负责法律援助申请的受理、审查、案件指派、监督、管理等工作,法律援助律师作为负责为法律援助审查工作提供专业意见,接待处理法律援助咨询,办理部分法律援助案件,这样可以缓解法律援助机构人才缺乏的问题。

(二)整合社会法律服务资源,优化服务功能,努力提高法律援助工作水平。一是培养专业化专职化的服务人员。由于法律援助案件相对集中,受援人多是未成年人、妇女、老年人、残疾人、农民工等特定人群,因而引导法律援助骨干律师、法律工作者向专业化方向发展,出现一批致力于某一类法律援助案件的专家型律师和其他有专长的办案人员,将更有利于提高法律援助办案效率和质量,也更有利于保护受援人利益。二是鼓励社会组织参与法律援助工作。法律援 助工作的社会组织目前主要有在工、青、妇、老、残等社会团体设立的法律援助工作站,这些组织的援助对象一般都是经济困难的职工、农民工、残疾人、妇女、未成年人、老年人等,他们的存在也方便了弱势群众得到法律援助。三是在有关部门或弱势群体集中的地点设法律援助站点。如在法院、劳动仲裁设法律援助接待点,在外来民工聚集地设民工援助站等,方便群众及时得到援助。四是不断更新、及时补充法律援助志愿者队伍。

(三)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完善工作体系,推进法律援助工作向基层延伸。随着法律援助工作的深入开展,镇(街道)法律援助工作站在保障困难群体合法权益、预防和化解矛盾纠纷案件中将日益发挥其独特作用,而在村(社区)建立法律援助联络点,有助于困难群众便捷地寻求到法律援助,及时解决矛盾纠纷,使越来越多的人就近寻求法律援助。规范化的街镇法律援助工作站应有独立的办公室,至少有一名专职工作人员,有律师和法律工作者值班接待,与法律援助中心接待窗口一起实施标准化服务。村(社区)法律援助联络点可以依托人民调解室建立,联络人员由专职人民调解员兼任,也可以由法律援助志愿者担任,主要职能是掌握法律援助条件和范围、宣传法律援助工作、接受群众对法律援助的咨询、对公民提交的法律援助申请进行初审、对参与初 9 审的法律援助案件进行跟踪回访等,社区援助站点的工作受街道法律援助站的指导。

(四)加大宣传力度,增强法律援助工作的社会影响力。要以宣传为突破口,依托法律宣传互动载体,普遍宣传与个案宣传、日常宣传与集中宣传结合起来,强化法律援助宣传报道,普及法律援助知识,使弱势群众懂得用法律援助手段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要重点拓宽法律援助宣传渠道,在加强现有报纸、刊物、网络宣传的同时,积极运用广播、电视、工艺广告牌等渠道,实现法律援助宣传手段的立体化,使更多的群众了解法律援助。通过制作宣传展板、印发宣传资料、向特困家庭发放法律援助联系卡、举办大量的广场咨询活动等,开展法律援助社区行活动,同时借助电视、电台、报纸等媒体宣传典型案例、法律援助工作,营造全社会支持法律援助、法律服务人员积极参与法律援助、人民群众了解法律援助的良好氛围。

(五)加强机制建设,加快法律援助工作制度化、程序化、规范化进程。一是建立现代化的管理手段,法律援助机构应实行办公现代化,配备电脑、扫描仪、打印机、网络等,充分利用“法律援助信息管理平台”,进行信息传送、数据统计、实现信息网络化、统计规范化;二是建立规范化的工作程序,完善咨询、受理申请、审查指派、管理监督等每一个工作环节的规章制度,制定每道程序的服务标准;三是健 全法律援助质量监管体系,专人负责法律援助质量监督管理,通过出庭旁听、跟踪办案进程、回访当事人、检查案卷等对案件质量进行评估,确定质量等级,与办案补贴挂钩;四是强化全程监管工作,用好“法律援助信息管理平台”,对律师、基层法律工作者办理法律援助案件全程监控,增强法律援助案件承办人员的工作责任性,提高法律援助案件的质量。五是统一档案管理标准,实现法律援助案件管理规范化、制度化。

第五篇:法律监督解决农村土地问题的思考与实践

法律监督解决农村土地问题的思考与实践

徐金明

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因农村土地问题引发的矛盾纠纷较为突出,成为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因素之一。检察机关通过查办发生在土地领域的职务犯罪案件、打击刑事犯罪、开展民事督促起诉等途径,有效化解了部分因农村土地问题引发的矛盾纠纷,取得了较好实效。但也存在一些问题,有待在实践中逐步探索与改进。

实践探索与成效

近年来,海南省东方市检察院充分发挥检察职能,积极探索通过各种途径化解因农村土地问题引发的矛盾纠纷,取得了良好效果。

深入查办土地纠纷背后的职务犯罪案件,着力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2010年以来,共立案查办发生在农村土地流转、征地补偿等环节的贪污贿赂案件33件63人,占同期查办职务犯罪案件总人数的80%。如感城镇宝西村群众多次上访举报村干部贪污腐败,东方市检察院组织干警深挖细查,查处了村委会原主任苏某等7名村干部贪污85万元征地补偿款案,消除了村民的怨愤情绪,化解了持续6年的涉检进京信访积案。

严厉打击涉及农村土地问题的刑事犯罪,着力维护农村社会和谐稳定。2010年以来,共批捕非法占用农用地、非法

转让倒卖土地使用权等农村土地领域刑事犯罪案件8件11人、起诉14件20人(含上年结转)、法院判决15件21人(含上年结转)。如四更镇四北村多次组织村民上访,强烈反映村委会主任彭某等人以权谋私,非法转让、倒卖土地使用权。东方市检察院开展法律监督调查,并依法督促公安机关对该案立案侦查。彭某、周某等人被以非法转让土地使用权罪判处一年至三年不等的有期徒刑。

运用民事督促起诉化解农村土地纠纷,着力化解土地承包“三过”问题(承包租金过低、期限过长、面积过大)。2009年以来,东方市检察院运用民事督促起诉等工作机制,积极参与全市农村土地“三过”问题专项整治,督促起诉三家镇红草村3820亩集体土地承包显失公平、四更镇英显村2500亩集体土地承包合同无效等严重侵害农民利益的案件95件,挽回经济损失2600余万元,协助市委、市政府解决了76328亩农村土地承包中的“三过”问题,收回土地承包经营权4096亩。

注重对土地管理的调查研判与预警评估,着力当好党委政府的参谋助手。立足检察职能,综合运用法律监督调查、风险预警评估等手段,着力从源头上预防和控制因土地问题引发的矛盾纠纷。2010年以来,共向地方党委、政府和相关部门提交完善制度、规范管理的分析研判报告20份。如针对在参与全市“三过”问题专项整治工作中发现的农村土地

管理问题,形成《关于我市农村土地承包几个常见问题的报告和处理建议》报送东方市委,得到肯定和好评。存在的问题与局限

发出民事督促起诉书后存在起诉难的问题。农村土地“三过”问题损害的是集体权益。这一类土地承包合同纠纷案件,发包时可能就是在村干部的主导下一手操作的,所以对于群众意见能拖就拖。有的村干部法律知识和诉讼能力缺乏,不愿意通过诉讼解决纠纷。另外,由于“三过”合同涉及标的大,一旦提起诉讼,需先行缴纳一大笔诉讼费,如聘请律师还要支付律师费。以上问题导致村委会被督促起诉后不将案件起诉或怠于起诉。

在“两法衔接”工作中的监督实效不够强。检察机关依托“两法衔接”工作机制,在打击涉土领域刑事犯罪方面取得一定实效。但“两法衔接”工作涉及的相关单位数量多,案件专业性强,检察机关对行政执法机关的监督力度受自身力量的影响和制约。一方面,检察机关对于行政执法机关应当移送而不移送的涉嫌犯罪案件,缺乏有效监督。另一方面,对于公安机关受理行政执法机关移送案件线索的处理情况跟踪监督也不到位。

办案干警整体综合素质和能力有待提升。查办涉土领域职务犯罪,需要一支经验丰富、素质和能力强的办案干警队伍。目前,许多检察院都存在办案干警年龄结构、知识结构

不尽合理的情况,缺乏具有较高业务素质和能力及有丰富办案经验的人员,影响了办案效果。

改进对策与建议

进一步加大查办和预防职务犯罪工作力度。坚持有案必查、有腐必惩,深入查办和预防发生在群众身边、损害群众利益的涉土领域职务犯罪案件。突出查办领导干部违规插手干预土地开发利用,官商勾结、权钱交易的案件;国家工作人员在土地征用、出让、转让领域利用职务便利贪污受贿,以及滥用职权、玩忽职守等渎职犯罪案件;与国家工作人员勾结,共同贪污受贿,以及为谋取不正当利益向国家工作人员行贿的犯罪案件。在严肃查办职务犯罪案件的同时,充分发挥办案的治本功能,既要结合个案查处中发现的发案单位管理方面的问题提出改进完善的建议,又要认真总结分析土地领域职务犯罪的规律特点,深入剖析犯罪易发多发的原因,着重从体制、机制层面查找缺陷漏洞,有针对性地提出预防对策建议,努力实现办理一案、教育一片、警戒一方的最佳办案效果。

进一步提升“两法衔接”工作实效。进一步畅通行政执法机关与司法机关之间的信息渠道,按照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关于在行政执法中及时移送涉嫌犯罪案件的意见》等规定,落实联席会议制度、备案制度和定期通报信息等工作机制,及时交流执法办案信息,便于检察机关及时掌握违

法犯罪的动态情况。通过各种途径增强行政执法机关和司法机关对案件事实、性质和适用法律等问题的共识,促使行政与司法资源最大限度地合理利用。

进一步加强内外协作形成打击合力。各级检察机关相关业务部门,如举报、侦监、公诉、民行等部门也要相互联系、紧密配合,侦监、公诉部门在做好发现和移送线索工作的同时,对一些案件要提前介入,在保证办案质量的前提下快捕快诉。外部协作方面,针对土地领域职务犯罪案件涉及部门多、专业知识强、证据收集程序繁琐的状况,检察机关同纪委、国土、财政等单位建立联席会议以及相关工作联系机制,定期互通情况,充分调动多方力量形成打击合力。

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提高队伍整体素能。运用职务犯罪侦查一体化工作机制,进一步整合内部办案资源,将业务骨干充实到办案一线,最大限度地挖掘办案潜力。通过集中办案、传帮带等方式,全面提高自办案件的发现能力、突破能力、深挖能力。由于土地领域职务犯罪案件涉及专业性较强,需精通刑法、刑事诉讼法等法律专业知识,同时还要了解掌握税务、国土等部门和领域的专业知识。建议检察机关在招录公务员时,适当招录、配备具有税务、国土等专业知识背景的人员,以提升队伍的综合素能。

作者系海南省东方市检察院检察长

下载提高控申检察法律监督能力的实践与思考[精选合集]word格式文档
下载提高控申检察法律监督能力的实践与思考[精选合集].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构建和谐社会控申部门要提高四种能力

    近年来大量出现的涉法上访给社会稳定造成不安因素,虽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作为检察机关在接受群众来信来访方面,有些工作方式和方法需要完善。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加强党的......

    以提高法律监督能力为核心加强基层检察院建设

    以提高法律监督能力为核心加强基层检察院建设 基层检察院是检察工作的重点和基础,依照科学发展观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基层检察院的建设离不开法律监督能力的全面体现,即......

    关于提高组工干部创新能力的实践与思考

    关于提高组工干部创新能力的思考 党的十七大强调,要以改革创新精神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这是对新时期组织工作提出的新的更高要求。贯彻落实好党的十七大的要求和部署,全......

    提高领导干部执政能力思考

    提高领导干部执政能力思考提高党的领导干部的执政能力,就是提高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能力,意义重大,涉及到方方面面。笔者认为应在以下八个方面进行努力。 提高审时度势......

    语文实践能力培养的实践与思考

    语文实践能力培养的实践与思考江泽民同志《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中指出:"人才的成长最终要在社会的伟大实践和自身的不断努力中来实现."在教育的过程中加强对学生实践能力的......

    运用心理学知识提高处理检察信访能力

    运用心理学知识提高处理检察信访能力 心理学是研究人们心理活动及其规律的科学。实践证明心理学中的“心理引导、心理共振、心理相融、心理威慑、心理趋同、心理引导和细致......

    提高税收收入质量的实践与思考

    提高税收收入质量的实践与思考[日期:2011-04-18] 来源:揭阳市税务学会作者:杨建雄 [字体:大 中 小]近年来,全国税收收入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迅速增长,税收收入规模连创新高,为经济社会......

    提高组织工作满意度的实践与思考

    提高组织工作满意度的实践与思考 2011年08月04日来源:求是理论网 作者:杨思清 字号:『 大字体 中字体 小字体 』 我要评论新形势下,提高组织工作满意度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