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论金寨县蚕桑生产发展的现状及几点建议
金寨县蚕桑生产发展的现状及几点建议
沙河乡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 张远全
金寨县是典型的山区、老区、库区县,蚕桑生产历史悠久,至少可追溯到2600 年前的战国时期,民众就有栽桑养蚕习惯,解放前, 尤以笔架山蚕籽、白沙河蚕丝驰名武汉、汉口等地。至80年代中期,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蚕桑生产,在综合地理气候优势、市场前景、国家产业政策等基础上,确定把蚕桑产业作为我县农村产业布局调整的重点、县域经济的增加点和农民增收的亮点来培育发展,制定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政策鼓励蚕桑生产,通过近30年的努力,茧丝绸产业已形成较完备的生产体系,成为县域经济的支柱产业之
一、农民增收的首要渠道之一,成为县域经济的擎天之柱,财政税收的半壁江山,为全县群众脱贫致富发挥了重要作用,曾连续近30年位居全省第一,。但随着市场经济和产业政策的调整,蚕桑产业正在逐渐走下坡路,大多数群众也不再栽桑养蚕,2011年全县发种近3万张,远远落后于周边岳西、霍山等县,整个产业处于非常尴尬的境地。多年实践证明,蚕桑产业和水稻、板栗等其他产品相比,经济效益相对比较突出,平均每亩标准蚕桑产值相当于2—3亩水稻产值,在我县目前尚无第二个农业产业可以替代。随着国家“东桑西移”工程的实施,县委、县政府的重视,蚕桑产业依旧是我县调整农业产业布局,实现农民增收、企业增效的有效途径之一,就目前我县蚕桑生产存在的问题及下步努力方向提点粗浅的认识,供参考。
一、我县蚕桑生产存在的问题
1、桑园建园不科学。桑树是多年生木本植物,栽植定型后不易更改,我县在80—90年代实施蚕桑生产过程中就没有很好重视这个问题,重大面积发展,忽视栽植基础,导致现在大多数桑园布局不合理,前桑园老化,产量低。
2、桑园管理不规范。全县蚕农重蚕轻桑、重栽轻管现象普遍,在树型养成、肥水管理、桑园病虫害防治等方面,难以达到标准化管理,桑园产叶量低,亩桑养种量、张种产茧与江浙、广西地区的差距依然较大。
3、养蚕技术水平不高。大多数群众粗放饲养现象日趋严重,把养蚕当做可有可无的产业来看待,张种产量低,加之受价格波动,无明显经济效益,挫伤了蚕农种桑养蚕的积极性。
4、蚕桑产业意识落后。一直以来,行政力量主导下的蚕桑产业规划,取得过骄人的成就,但由于引导不够,未能充分发挥市场这一“无形的手”的作用,大部分蚕农对栽桑养蚕的认识依然停留在挣几个零花钱上,小农思想较为严重,产业意识不强,赚钱就栽、赔钱就挖的短时间行为仍然普遍存在,多数乡镇抛荒弃管,桑园闲置,浪费严重,另一方面,茧丝绸企业因市场等原因,存在挣一笔算一笔的心态,很少有全局观念和长远打算,这些问题使得产业资本、产业规模没有办法积累,严重制约着蚕桑产业的发展壮大。
5、蚕桑产业规模不大。我县的桑园面积在上世纪80—90年代得到了有效的扩张,但近30年中,由于市场变化,劳动力转移等因素的影响,桑园面积呈逐年下降趋势,桑园老化,桑叶产量和质量下降,养蚕总量下降明显;其次,山地多、集中连片在百亩以上的密植桑园很少;另外,蚕桑作为我县重要的主导产业之一,与板栗、茶叶等其他产业相比,政府重视程度在弱化,导致整个产业正在慢慢萎缩。
6、蚕桑产业链条不长。我县现存茧丝绸企业不到8家,客观的讲,这些企业为金寨的蚕桑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这些企业目前市场份额小,带动能力不强,辐射不广,拓宽市场和抵御市场的风险能力弱,难以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作用;另一方面,企业以出售白厂丝等原材料和低端产品为主,产品附加值不高,产业链条短缺,使得我县没有办法获取茧丝绸高端产品,难以与蚕桑大省、大县竞争。
7、蚕桑技干队伍不稳定。据调查,全县现存蚕桑专业技干较为馈乏,蚕桑技干队伍在岗不在职,在乡镇的技干多数也被所在地党委政府抽调到其他部门干非专业工作,同时,受经费、待遇保障较低的影响,蚕桑技干考到其他行业工作现象越来越普遍,整个产业越来越处于无人管事、无人干事的境况,连保住现在规模都难,更谈不上发展。
8、蚕桑新技术应用迟缓。标准化养蚕技术推广普及程度不高,大部分蚕农无专用蚕室,蚕室与住房兼用,消毒办法跟不上,小蚕共育普及率不高,方格簇等优良簇具普及不足,经费投入不足,制约着整个产业发展进程。
9、蚕桑产业体制不完整。时下的收烘管理体制在一定程度上还不完美,蚕茧流通秩序不规范,政府及相关职能部门在维护蚕农利益与促进茧丝绸企业发展之间依然存在抵触,蚕桑合作社发展滞缓,未形成气候。蚕农利益与茧丝绸企业效益均不能得到保障,导致蚕农和企业根本无信心发展,得过且过,混一天是一天,不行就转产思想严重。
二、机遇和优势
我县是全省蚕桑生产大县,曾连续多年养蚕量和产量居全省前列,但却不是蚕桑强县,实现蚕桑大县向蚕桑强县的转变,必须充分发挥我县各方面的优势,抓住有利机遇,乘势而为,再塑金寨蚕桑辉煌。
1、自然资源优势。我县是典型的山区农业县,境内群山环抱,土壤肥沃,雨量充沛,全县绝大部分乡镇,无论是热量、光照都十分有帮助于桑树的光合作用和营养物质的积累,是全国许多桑区都没有办法比拟的,在养蚕方面,由于气候温和,全年可养四批蚕,张种产茧可达40千克以上,而且蚕茧的解舒率、上车率、出丝率、色泽等指标均十分优良,茧丝品位上乘,可与江浙等养蚕区相媲美,是蚕业生产的理想区域。
2、效益上的优势。一是经济效益。从理论上来讲,桑园的亩产叶量可达2000公斤以上,最高可超过3000公斤,按12—15公斤叶产1公斤鲜茧,每亩桑园最少可产鲜茧130公斤以上,按目前每公斤鲜茧20—25元计算,亩桑产值可达2600—3200元,是其他产业不能比的;二是社会效益。蚕桑产业是一项劳动密集型产业,但劳动强度不高且不与其它农作物争农时,发展蚕桑产业能使农村劳动力得到充分利用,同时还能有效的保护好水土流失。是个绿色的理想产业。
3、良好的发展机遇。近年来,由于蚕桑老产区江苏、浙江、山东、广东等东部地区一天比一天工业化、城市化,环境污染加剧,且劳动力大量向二产、三产转移,农村土地、劳动力成本增加,使蚕桑业发展空间受限,桑树种植面积呈减少的趋势,而中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广人稀、劳动力密布,环境质量较好,蚕桑业比较效益高于其它经济作物,因此,全国蚕桑养植业呈“南蚕北迁、东桑西移”的趋势。“十一五”时期,国家茧丝绸协调工作办公室审时度势,从推动我国由传统意义上的丝绸大国发展成为丝绸强国出发,确定实施“东桑西移”工程,有计划、有步骤地引导茧丝绸原料和原料粗加工业由东部地区向中西部地区转移,扶持中西部地区的栽桑养蚕,使其成为全国优质蚕茧资源基地。通过争取,我县被列为国家“东桑西移”工程50个基地县之一,这为我县茧丝绸行业的进一步发展及其产业定位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遇和明确的发展目标。同时,蚕桑产业属劳动密级型产业,我县农村农动力资源丰富,竞争优势明显,另外,我县库区移民后期扶持项目及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都给全县蚕桑产业的发展带来了空前的发展机遇。
4、坚实的生产基础。80年代以来,我县桑园面积迅速扩张,我县坚持“不管东南西北风,咬定蚕桑不放松”理念,着手实施“蚕桑工程”,蚕桑生产在市场大潮中稳步推进,在淘汰与发展中得到有益调整,群众栽桑养蚕基础趋于完善,去年以来,县委、县政府提出走“规模化、标准化、优质化、产业化”的发展之路,把蚕桑列入农业产业化工程重点发展,确定了蚕桑在县域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在资金投入上也加大了力度,为全县蚕农提升了信心,这为我县蚕桑产业走上良性发展轨道提供了良好的发展基础。
5、广阔的市场前景。统计数字显示,我国茧丝生产量和出口贸易量分别占世界的70%
和80%,在国际上具有垄断地位,加入WTO后,由于传统工艺的劳动力资源优势,特别是2005年1月1日取消了丝绸出口配额限定,使我国茧丝绸业有了更新更大的发展空间,从国内看,具有“纤维皇后”之称的丝绸织物消费每年都以10%的速度增加,潜在市场不可估量。综合来看:一是随着出口关税的下调,蚕桑产业属于劳动密级型和资源型的产业,茧丝业在发达国家和我国东部地区已不生产或者很少生产,使经济较为落后的我县比较有优势;二是随着全球经济复苏和国际丝绸防皱处理技能的提高,国际市场需求量扩大,加大了对丝绸原料的需求,刺激了丝绸加工业发展,从而促进了我国茧丝绸产业出口,以上诸多因素都给我县的蚕桑产业发展带来了无限商机。
四、发展全县蚕桑生产几点建议
1、进一步明确发展方向。在上世纪90年代县委、县政府根据全国市场经济的发展需要和全国蚕桑生产发展的形势需求,提出发展“一优两高”蚕桑产业,取得了显著效果。随着茧丝绸市场的开放和全国加入世贸组织,发展“一优两高”蚕桑产业是走向市场参与竞争的需要,是蚕桑产业快速健康发展的需要,因此必需抓住时机,本着“高起点、高标准、高效益”的原则,积极发展“一优两高”蚕桑产业,使之成为富县、富民的一大支柱产业。
2、进一步提高思想认识。要培养蚕农适宜市场经济发展规律的新观念,增强风险意识;要加大宣传力度,使乡村干部和农民了解蚕桑产业的优势所在;要重视种桑养蚕典型示范户的培养,加强技术培训提高蚕农的种桑养蚕技术水平,以技术促效益,以效益促发展。要树立只有蚕农得发展,企业才能得效益思想。
3、进一步制定相应政策。必须加强领导,把蚕桑生产工作列入全县农业产业化工作考核的重要内容,要制订相关的优惠政策鼓励农民发展蚕桑生产,特别是鼓励农民利用低山缓坡地种桑养蚕,制止桑园抛荒现象的发生。要在建立土地有偿流转机制的基础上,使抛荒、半抛荒桑园向养桑专业户集中,培育大批养蚕大户,形成适度规模优势,实现集约化生产。要以长岭、燕子河、古碑、槐树湾、吴店、果子园、南溪等乡镇为中心,积极探索建立一批专业村,建立一批上规模、上档次的优质蚕茧生产基地,以基地带动生产水平提高,达到稳定产业、扩大规模的目的。
4、进一步扶持龙头企业。众所周知,蚕业的工业化和市场化问题,都是蚕业产业化的焦点问题,因此,必须十分重视茧丝绸深加工,使茧丝绸企业真正担当起龙头的作用,带动整个产业发展,但客观地讲,我县现存的缫丝企业,均没有能力充认真实的产业龙头,大部分也只能生产和销售茧丝原料,茧丝绸深加工不足,下一步,我县必须从实际出发,对现存蚕种厂、缫丝企业整合,通过招商引资有计划地加快蚕种生产、丝绸、印染、服装加工、绵子等加工项目的研发,加快对蚕蛹、蚕沙、桑果等产物的综合研发利用,着力延长蚕桑产业链条,不断拓展市场,提升金寨蚕种、茧丝绸的竞争力,在获取蚕、桑、茧丝等各个产物的高附加值上花力气、下功夫。
5、进一步稳定技干队伍。要进一步建立技术干部定期培训制度,加强技干专业知识的学习,加强技干队伍的管理,巩固考核,对确有贡献的技干重点奖励,对缺乏事业心、能力平淡、业绩低效的技干,予以末位淘汰,切实发挥业务技干为蚕农的服务作用。
6、进一步加大科技投入。以蚕桑办、蚕种场为基础,以蚕桑科研所为依托,构建蚕桑科研技能平台,着手建设全县桑树苗木基地,在培育适宜我县水田、坡田、荒地、旱地等不同土壤的优质苗木上作出有益探索,加强原种培育,实现本县制种售种,以节省蚕农养殖成本,规避原种危害同时,对小蚕共育等重点技术作出研究和探索。
7、进一步创新机制体制。推进蚕桑生产向规模化、标准化、优质化、产业化转变,是我县蚕桑产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要进一步加大改革创新力度,探索建立“公司+基地+农户”、“企业+合作社+农户”等发展模式,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经济实体,建立利益一体化的利益分配机制,以保障蚕农的利益,增强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
总之,蚕桑生产是我县多年以来农业的优势产业之一,政府、企业与蚕农三方利益需要统筹兼顾,必须予以高度重视,在产业政策、资金等方面予以高度倾斜,形成一整套利益完善共同体,才能稳定或再造蚕桑辉煌。
第二篇:农村城镇化现状及建议
农村城镇化现状及建议
和虎
(西北大学 城市与资源学系 城市规划专业710069)
摘要:本文通过分析农村城镇化的作用和意义,以及我国农村城镇化的现状,对我国小城镇的发展提出了一些建议。目前,我国的农村城镇化正处在加速发展时期。农村小城镇是我国城镇体系中层次最低,数量最大的群体,它处于城市之尾,农村之首,起到连接城市经济和农村经济桥梁的作用。它不仅可以通过减少农业人口,增加城镇人口的方式有效地解决工农两大产业间的利益失衡问题,还可以扩大农产品市场的空间范围,提高农民的相对和绝对收入水平。但是由于发展时间短,我过小城镇建设还存在一系列亟待解决的问题,需要从数量扩张向质量提高和规模成长转变。
关键词:城镇化小城镇城镇现状城镇发展
正文:
1、农村城镇化的作用和意义
1.1农村城镇化能够缓解人口压力与土地承载力的矛盾,为农村人口发展提供更大的发展空间。
在农业社会里,人口的生存主要依赖于耕地上的农产品产出,人口数量的不断增长对土 地承载能力的要求不断提高,而土地资源的供给则几乎具有完全刚性约束,人们因此要么过度开荒垦地、围湖造田,要么对耕地进行掠夺式耕种而毫无休养生息的喘息机会,致使农业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土地肥力不断下降,最终离不可持续发展的距离越来越近。农村城镇化则是打破自我封闭的传统农业社会里人们单纯依赖耕地的结构转换,与农村城镇化同时进行的农村工业化至少从几个方面缓解农村人口压力和人地关系紧张的矛盾:一是新产业贡献,即工业产品的生产及其增长使人们获得了土地以外的生存消费品来源,即使是以农产品为原料的加工业也因其对农业初级产品的精细深加工而产生了大量的附加值;二是人口空间转移贡献,即在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同时,越来越多的农业(农村)人口从土地上转移出处,留在农村地区的人口有了更大的发展空间,人地关系得以改善;三是在农村人口份额降低和人地关系改善后由于农业能够实现规模经营,农产品剩余(或农产品商品率)将可望大幅度上升,从而能够为城市人口提供更多的粮食和工业原料,继而促进农村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发展,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
1.2 城镇建设用地不仅是以土地换发展,同时比非城镇化式的分散建设节省耕地农村经济的工业化、非农化既是经济现代化过程出现的普遍现象,也是推动农村城镇化的根本动因。乡镇企业、其他非农产业及其就业人口和相关人口在城镇的集聚,势必会增长城镇建设用地,这一问题已引起政府部门和不少学术界人士的关注。这种关注对于农村城镇化建设中有效率、合理地使用耕地是非常必要的,但不应当认为农村城镇化就是一种“侵占”或“浪费”土地的现象和过程。诚然,城镇基础设施及城镇非农产业的生产经营要占用相当数量的土地,但这种占用是为了满足非农产业生产经营活动在城镇集聚和发生的需要,在这部分被占用的土地上将创造出比它用于农业生产产出更大的价值和更多的社会财富,这种“以土地换发展”的城镇建设是必要和值得的。与此同时,非农产业在城镇的集聚比天女散花式地分布于广大的乡村更能共享基础设施,节约基建和项目耕地占用。农村人口的城镇化会增加城镇建房占地,但在增加这部分占地的同时,能节约更多的农村人口建房占地。根据管理部门20世纪90年代初期的分析匡算,每增加一个城镇人口需要占用的土地面积(包括就
业和生活用地)是80~100平方米,即0.12~0.15亩。来自国家土地管理局的信息表明,我国农村人口人均宅基地占地情况是,北方80平方米左右,南方50~60平方米。此外,乡村建设用地还包括学校、医院、商店等二、三产业用地,这部分占地与农民宅基地面积之比为1.5∶1。换言之,农村人均宅基地加上乡村建设用地,北方超过160平方米,南方超过100平方米,明显高出城镇建设和住房占地。
建设部的统计还表明,每个城镇人口实际所占用的耕地为7~17平方米,小城镇建设用地中大约1/3是耕地。此外,合理的城镇建设规划可以节约建设用地5%~10%,同样面积的土地,城镇建设的合理规划和布局,要比农村建设多出70%以上的使用面积。具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以江苏省为例,该省通过村镇建设规划区和基本农田保护区“两区”划定工作,将使农村自然村落从28.9万个缩并为2.03万个中心村和3.11万个基层村,仅是这种初级层次的村庄合并和村镇规划如能全部实现,即可增加复垦耕地约300万亩。
1.3 农村城镇化既可以缓和大城市过度集聚所产生的“城市病”,又可以消除农村非农产业过度分散所产生的“农村病”。
在许多发展中国家,包括发达国家的一些大都市里,由于人口大量膨胀,微观城市化水平超过了工业化和城市基础设施超载能力及城市管理水平,出现了诸如交通拥挤不堪、住房狭小紧张、环境污染恶化、失业率居高不下、贫困两极分化、社会秩序混乱等“城市病”。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的几十年里,中国城镇化发展长期滞后,除了工业化模式的影响,另一个重要原因是决策层人士对国外的“城市病”心有余悸而在中国采取限制性的城市化发展政策。因此,在80年代农村改革使大量隐蔽的农业剩余劳动力显性化而不得不向非农产业转移后,中国倡导的是所谓“离土不离乡,进厂不进城”的分散布局的农村工业化模式,在乡镇企业迅速发展的农村工业化浪潮中形成了农村工业“村村点火,户户冒烟”的格局,在沿海和内地一些地区引发了“工业乡土化,农业副业化,离农人口„两栖化‟,小集镇发展无序化,农村生态环境恶化,农民生活方式病态化”等“农村病”。这样,在避免“城市病”的同时,却从另一个极端导致了非持续发展。顺应农村工业化发展和农民市民化梦想的需要,适度规模、科学规划地大力发展中小市镇建设,加速农村城镇化进程,既可缓和大量农村人口涌入大城市引发的“城市病”,又可以消除农村非农产业过度分散所产生的“农村病”,在使非农产业取得规模、集聚效益,城镇生活环境优化和进城农民生活方式城市化等方面效果显著,引致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
1.4农村城镇化有利于城市体系的完善合理,有利于大中城市功能的充分发挥和城市系统的可持续发展
在城市体系“链条”中,农村城镇处于末端,通常被视为是理想的城市体系“金字塔结构”的基石,它们一方面接受大中城市的扩散和辐射,同时又是各中心城市和大城市进一步防治的基础,也是规模集聚效应和辐射带动作用良性发展与体现的必要前提,从而促进大中城市的健康发展和整个城市体系的可持续发展。否则,大城市的经济增长极地位和作用将走向极端,导致城乡两极分化和城市自身的不可持续发展。在大中城市周边地区大力发展建设不同等级的卫星城镇,形成多个区域经济发展的亚中心、次中心,对强化和扩大中心城市辐射半径区域市场体系的形成和作为联合大中城市社会经济的纽带,拓展广泛的经济要素交换与交流,增加城镇间的经济粘合力和发展后劲,具有不可获缺的重要作用。
2.我国农村城镇化的现状
2.1 规划滞后
城镇发展规划是城镇合理布局和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然而在我国小城镇发展过程中,普遍存在着重视建设而轻视发展规划的状况。在一些地区出现了先
建设、后规划或边建设、边规划,建设牵着规划走的不科学现象,导致城镇布局不合理,功能定位不清,低水平重复建设,资源浪费,环境恶化。
2.2 小城镇规模偏小,城镇功能不完善,吸引和带动能力不强
有些小城镇规模过小,力量分散,造成发展空间和辐射区域狭小,对资源的利用能力小,对周边的资源和资金的吸引力小,使城镇功能的发挥受到极大影响,同时,许多小城镇的基础设施配套水平不高,非农产业基础薄弱,缺乏有力的产业支撑,就业机会少,对农村劳动力吸纳力弱。
2.3 小城镇建设资金筹集渠道过于单一,市场融资机制不健全
目前,虽然从全国来看,小城镇的投融资体制呈现出多样话的特点,但总的说来政府部门的投资仍然是最重要的,在很多地方甚至仍然是单一的投资渠道。各类企业、个人参与投资的很少,在吸收社会资本上缺乏有效的机制,不能调动社会闲散资金投入到小城镇建设中来。
2.4 市场尚未在小城镇土地资源配置中发挥基础性作用
土地是小城镇建设最重要的资源,但在小城镇建设中,用地大都以协议出让为主,很少进行土地的挂牌拍卖出让,市场配置土地资源的基础性作用还远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造成小城镇建设使用土地普遍存在廉价、土地使用率低和土地资源浪费等问题。
2.5 相关体制制约小城镇发展
现在,小城镇中仍存在一些政策和体制制约了小城镇的发展,例如,农村土地流转制度,小城镇社会保障制度,城乡户籍制度等尚未完善,小城镇发展的环境尚未真正形成。受上述制度束缚,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形式大多数都是采取半工半农,就业者离土不离乡进厂不进城,农村剩余劳动力只流动不转移,导致农村工业与农村城镇化相分离,制约了小城镇的快速发展。
3.小城镇发展的建议
3.1 政府要承担城镇建设的总体规划与定位
规划是建设的龙头,规划必须要先行。要遵循城镇化发展规律,按照统一规划,合理布局,因地制宜,优化环境,综合开发的原则,编制统一协调的小城镇发展规划。要从合理的区域发展的需求角度来提供小城镇发展的充分供给。
3.2 深化户籍制度改革,逐步实现城乡户口的一体化管理
尽快取消对农村劳动力进入城镇就业的不合理限制,应坚持实行一居住地确定落户地点,以现行职业确定身份的户籍管理制度,鼓励有资金、有技术的向小城镇聚集。要确保进镇农民在子女上学、参军招工等方面与城镇居民享有同等待遇。积极培育和完善劳动力市场,最终形成城乡人口有序流动的机制。
3.3 完善农村土地流转制度
在保护耕地和保护农户合法权益的前提下,对进镇落户的农民,可根据本人意愿,保留其土地经营权,并允许其依法有偿转让;处理好小城镇建设合理用地与严格保护耕地的关系,引导农民宅基地的有序流转,调整土地利用结构,盘活存量土地,妥善解决沉着建设用地。
3.4 进行小城镇的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
要依靠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充分发挥国家、集体、个人的积极性,建立和完善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等一系列社会保险体系,以解决进入小城镇农民的基本生活保障,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确保社会的长治久安。
3.5 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改善小城镇的融资
小城镇的中小企业属于多种经济成分,要改变包括小城镇在内的农村资金净流出和一定程度的金融歧视,实行公平有效的支持中小企业、非公有制企业发展的政策。鼓励企业建立面向城镇中小企业、农村乡镇企业的金融体系。政府应当减少对这些企业的行政干预,改善服务特别是改进金融服务。加大融资力度,广泛吸收社会投资。
参考文献:
[1]:柳随年
[2]:
[3]:
[4]:《管理世界》
第三篇:居家养老现状及建议
对居家养老问题的若干思考
一、社区居家养老是老龄社会的迫切需求
(一)居家养老提出的背景
老龄问题是公认的世界性的重大社会问题之一。我国在1999年已进入老龄社会,预计到2020年,老年人口将达到2.48 亿人,老龄化水平将达到17.17%;2050年,老年人口总量将超过4 亿人,老龄化水平达到30%以上。2009年天津市老龄人口已经达9.49%,预计2030年天津市老年人口数将达到330万。具体到铃铛阁街,2009年60岁以上的老年人有人,占总人口的%,其中空巢独居的老年人就有余人,占老年人总数的%。与高速增长的老年人口数量相比,目前天津市社会化养老床位仅占老年人口总数的1%,远远不能满足社会需求,同时,受传统观念所影响,很多老人和子女对养老院有一定的排斥心理,老龄人口的急剧膨胀与有限养老设施以及人们传统观念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引发人们对养老问题的广泛关注。在这一形势下,居家养老概念的应运而生,它区别于中国传统的家庭赡养方式,专指老年人在家中得到社区养老机构提供的养老相关服务,它是借鉴了西方福利国家的经验教训结合中国国情的产物。居家养老方式一经推出,立即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普遍认同并在短时间内得到大规模推广。由于居家养老能够有效缓解现有的社会福利体系的主要矛盾,从而提升养老服务社会化的整体水平,成为迎接老龄化挑
战的重要手段之一。
(二)居家养老的优势
首先,作为中国传统家庭赡养方式的补充,居家养老具有集约、高效的优点;与福利机构养老方式相比,又具有灵活、廉价的优点。因此,居家养老方式一方面能够一定程度上满足老年人的需求,另一方面又是与现阶段的生产力水平相适应的,有效的缓解了两者的矛盾。
其次,据统计,目前天津市社会化养老床位仅占老年人口总数的1%,供养比例相比,差距甚大。政府和社会下大决心花大力气兴建养老机构,增加国办养老院的床位,然而,短期里养老机构建设跟上需求不太现实。而民办养老院受费用过高、居民信任度不够、发展受制约首先等问题的制约,短时间内也还不能承担起社会养老这一重担。因此,大力发展居家养老不失为一个高效率、低风险的好办法。
最后,在调研中发现,虽然社会现代化程度越来越高,但中国传统养老方式和尊老传统仍然根深蒂固,对于大多数老人来说,尽管其理解孩子在外工作繁忙无暇照顾的无奈而愿意选择进养老院来减轻孩子的负担,但从其内心来讲,还是愿意在熟悉的地方养老,对于很多老人来说养老院的照顾再周到,仍然代替不了家的感觉。通过对一些辖区部分子女的走访调查发现,困惑同样存在。对于子女来说,一方面受传统观念的影响,认为把父母送进养老院是不孝顺的表现,而由于工作等各方因素的影响,自
己又长期不能陪在父母身边不能给予父母最及时的照顾,心有余而力不足,而父母年岁越来越大,父母独自在家又不放心,陷入两难的境地。今后随着独生子女一代进人婚龄,4-2-1家庭的出现将使这一矛盾更加突出,当一对按年青年人要照料至少两对老人的时候,必然会觉得力不从心。而居家养老作为传统家庭赡养的变通和延续,有着一定的生命力,使老人既能够在家中安度晚年,又不会过多的依赖子女的照料;既能够使中国历来的尊老敬老助老的传统美德得到保留,避免青年一代家庭责任感减弱,又能促进社会福利社会化的发展。
二、我街居家养老现状分析
在老龄化压力下,根据区委、区政府、市区民政局的安排和部署,铃铛阁街已经在居家养老服务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但由于开展的时间较晚,没有相关的经验,在摸索中前行,虽然取得一定的成效,但没有形成规模,还不能最大程度的发挥作用。下面就是在调研中发现的一些问题。
(一)资金支持力度还应加大
虽然政府大力推广居家养老,建立以各级民政部门为主管机构的各级社区居家服务网络,但目前区民政局对享受居家养老服务的老人范围有严格限制,仅限于纳入的保范围内且无自理能力的老人,按照程度不同每人每月给于100或200元的补贴。固然解决了部分老人的一些困难,但老人们普遍反映服务有限,能享受的服务太少,尤其是对于特定的服务对象(符合条件的独居、困难老人)来说,显然是不够的。同时,由于居家养老服务资金有限,不在服务范围内的许多老人无法享受服务,对于居家养老项目的扩展和大规模推广有着一定的限制。
(二)条块分割,资源分散
目前,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由街民政部门统一管理。居养老服务工作开展以来,通过与家政公司、辖区养老院、社区卫生院等部门的合作,解决了老年人的一些问题日常生活护理、家政服务等。但是,养老问涉及方方面面,养老服务资源分散,分布于各部门,难统一管理,导致有限的社区公共服务设施使用效率低。而现行的条块管理,使得民政部门无法整合其他部的资源,面临诸多尴尬。
(三)服务项目有待拓展
由于社会经济条件的限制,养老资源并不丰厚,铃铛街开展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以日常生活照料服务(家政服务)为主,对于很多老人和子女提出的希望有紧急援助服务方面,目前还无法提供。对于独居、空巢老人的生命安全问题容易出现真空,而这也是子女最担心的,一旦发生意外需要帮助时,如何才能及时、有效救助?传统方式不可能做到24小时监控,很难解决这一问题。通过查阅其他省市的经验,香港也早已形成了连接独居老人、医院、消防、警察局等各个社会应急单位的“平安钟”服务网络,部分省市也已尝试针对体弱多病的老人已经开展“爱心门铃”服务项目,但由于资金和服务平台的限制,目前我们这一服务无法
开展。此外,由于居家养老的发展刚刚开始,服务项目更多的是集中在保障老人的日常生活和健康方面,但对于老人精神慰藉服务方面比较欠缺。
三、对于居家养老的几点建议
(一)转变观念,加大政府主导力度
各级政府要统一认识,把“社区居家养老”作为社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来看待。要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的规章制度,现行的规章制度要随着市场的发展、环境的变化不断予以完善。政府作为制度的设计者,必须对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的现状和发展趋势有清醒的认识和科学的分析判断,制定出既严谨又符合实际的、具有可操作性的制度和规则体系,并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与时俱进,保证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稳步健康地发展。同时,按公共财政的框架将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经费列入当地财政预算,并且确保优惠政策和各项工作落实到位。同时,要加大宣传力度,动员更多的企业或个人参与其中,也要借助慈善组织及福利彩票公益金等途经充实居家养老服务保障资金,实现多元化筹资机制。
(二)整体联动,各方配合要改变单纯由民政系统来负责社区居家养老工作的格局,成立专门的职能部门,协调、整合各类服务资源,盘活闲臵资源,连通所有为老人服务的社会机构(医疗卫生资源等)和专家。比如,整合民政部门福利服务资源与卫生部门医疗保健服务资源,发挥区域内养老机构与综合性医院
(三)以人为本,拓宽服务内容
从老年人需求出发,以有效需求、核心需求为切入点,开发老年人产品和养老项目,拓展服务内容。要为老年人提供不同层次、不同方面的、全方位的社会化、专业化的服务。如:平安铃羡慕、与出租车公司协商,提供代叫出租车服务,方便老人出行;与家电修理商合作,为老人提供质优价廉的上门服务;超市代购 服务等。针对不同的服务对象,开展不同的服务内容:生活不能自理的老人,提供全方位的上门照顾服务;生活基本能自理的中、高龄老人,提供部分生活服务;健康低龄老人,根据需要组织各类有益于身心健康的文体娱乐活动。真正做到以人为本。
第四篇:基层党风廉政建设现状及建议
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是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指导思想的政党。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指出:“党越是长期执政,反腐倡廉的任务越艰巨,越要坚定不移地反对腐败,越要提高拒腐防变的能力。”党风廉政建设是我们党一项长期根本建设。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对于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
义。党中央、国务院下发了《关于加强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的实施意见》并分别召开了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工作座谈会,对如何加强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工作为我们指明了方向。但是从现阶段的执行情况来看,总体上各地贯彻落实是很好的,但以还存在一定的差距,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宣传贯彻落实不到位。由于当前我国正处于改革发展当中,市场经济日新月异,各基层党委都把经济工作放在第一位,以经济发展为中心。当然经济建设这是我们改革的需要,也是我们国家发展的需要,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需要。但是各地在狠抓经济建设的同时,却往往忽视了基层党风廉政建设,不能把经济建设与廉政建设很好的结合起来,导致在一些地方把党风廉政建设作为一种例行公事、应付交差来对待。没有把党风廉政的精神实质贯穿于整个经济建设工作之中。甚至一些个别地方把党风廉政建设看作是一种负担,看作是经济发展的拌脚石。为了避免和推卸责任,把中央党风廉政建设的有关精神在党员干部内部谈一谈,在会上说一说交差了事。不从措施上和行动上下功夫。使党风廉政建设在群众中只闻其“声”,不见其“影”。
二是认识理解不到位。改革开放三十来年,我国经济取得了长足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显著提高,综合国力明显增强。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化,腐败现象也越来越严重,并有越演越烈之势。廉政建设进入一个关键的时期。党中央、国务院已加大了反腐倡廉的力度。相继一批腐败分子纷纷落网。特别是对成克杰、胡长清、卢万里、陈良宇等一些省部级干部的查处,严厉打击了当前的腐败势头。使党风廉政建设工作取得了一定的胜利。但是我们必须清醒的看到,由于当前纪检检查部门注重大案、要案的查处,放松了对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的监督管理,片面的认为农村基层涉及的资金不多,数额不大、权钱交易不明显,农村基层腐败不是主流,形成了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工作可抓可不抓、抓与不抓一个样、抓多抓少一个样的错误观念和麻痹思想。使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工作流于形式。
三是治理不到位。由于认识上的偏差,导致在治理中出现力度不够。各级纪检监察部门把主要精力放在了大案、要案上的查处,放松对地方基层的治理。形成水不紧、车不转的现象。个别地方的纪检监察部门处于按步就班的状况。对一些打牌赌钱、请客送礼、公车私用、纪律松懈、工作作风漂浮、铺张浪费、公费接待等视而不见,听之任之。即使管理也只是停留在表面上,打打“招呼”、会上“说说”而矣。长此以往,使农村基层腐败逐步漫延,逐渐损害群众的利益,逐步侵蚀党的根基。
一、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
1、机制不健全。当前基层纪检监察部门都是一个基层党委的配制机构,没有专职的纪检监察部门和专业部门,基层党委往往把主要精力放在经济建设和党的建设中。乡镇基层纪委一般由乡党委副书记兼任,其班子成员由一般机关干部通过选举产生,而乡镇党委副书记分管的机关事务工作复杂,涉及方方面面,精力严重不足,而纪委委员又主要负责其本单位的职责工作,不能单独行使和专抓纪检的事务工作,使基层纪委有“牌子”而无“位子”,有“班子”而无“凳子”。使基层纪委事实上形成领导上无“权”、办事上无“钱”、坐席上无“言”的三无纪委。使基层纪检监察如同虚设。
2、检查督促不够。当前各级各部门都着重于把经济列入考核的中心,其次就是计生综治两票否决权,不论是百分制或是千分制,经济工作、计生工作和综治工作都是对基层考核的重点。广大基层干部一谈经济建设、计生、综治个个磨拳擦掌,一谈到廉政建设个个避而远之。各级各部门在对基层党风廉政建设考核的同时,也仅仅是蜻蜓戏水、点到为此。因此基层党委在落实各项工作的同时也只注重于经济建设,不自觉的剥弱了党风廉政建设工作。
二、基层党风廉政建设工作的建议:
1、基层党风廉政建设要与当前改革的步伐同步,着力于加快基层纪检监察机关体制改革及配套建设。基层党委、村级党支部是我们党的前哨,是直接与群众连为一体的基层组织。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好坏是直接关系到党同人民之间的血肉联系,直接体现党在人民群众心目中的地位和力量。是直接影响到党的各项方针政策贯彻落实的具体所在和人心向背的问题。因此党风廉政建设在基层中尤为重要。然而当前基层纪检监察部门在体制上还没有真正形成主体地位,由乡党委统一支配,纪委没有独立行使纪检监察职能,在客观上形成被动局面。因此基层体制改革是抓好基层党风廉政建设的前提和基
第五篇:XXX物业管理现状及建议
XXXX物业管理现状及建议
XXX,您好:
来信主要是想表达广大XXXX业主和业主为委员会全体委员的心声,揭露物业在小区管理过程中的种种缺失,自2013年本小区交付多年以来,小区业主多次因物业管理混乱、物业接待态度蛮横、门禁监控系统瘫痪、偷盗事件频发、电动车乱停乱放、小区环境卫生差、园区滞水、房屋屋面外墙漏水、消防设施形同虚设、停车难及缴纳停车费难等问题发生冲突,业主代表常年多次与物业经理及物业公司高层投诉、洽谈均未取得有效改进,且物业管理人数、服务态度、小区软硬件环境呈逐年下降趋势,全体业主怨声载道、苦不堪言。
然而就在以上情况下,XXX物业公司拟将2020年物业服务管理费从原1.5元/㎡涨至1.8元/㎡,全体业主对此表示强烈的不满并拒绝缴纳物业费,在小区环境、软硬件设施、物业服务水平没有明显改善和提升的情况下调涨物业管理费显然不合理,也多次向物业公司、社区等有关部门表达了拒绝缴纳1.8元/㎡物业管理费的意见未取得成效,XX是XX集团的第一个民生住宅项目,是XX地区的地标性民生工程,也是XX集团的一张靓丽的名片,希望XX总在百忙之中能够抽空关心XX全体业主的民生问题,就XX物业管理提升和物业管理费暂缓涨价采取措施,XX全体业主、业委会也会为改善提升小区环境、维护社会稳定共同努力。
特此来信,请阎总帮忙解决XXX民生问题!
XXXX业主委员会
****年**月**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