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导讲话稿大力实施双十工程加快设施蔬菜发展

时间:2019-05-15 06:44:1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领导讲话稿大力实施双十工程加快设施蔬菜发展》,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领导讲话稿大力实施双十工程加快设施蔬菜发展》。

第一篇:领导讲话稿大力实施双十工程加快设施蔬菜发展

文章

来源莲山

课 件 w w w.5y K J.Co m 5 G708F3E5K9981B46>

今年全县三级干部大会上,县委、县政府提出要在全县大力实施设施蔬菜“双十工程”,力争在2-3年内使全县设施蔬菜种植面积达到10万亩,收入超过10个亿。这一新的发展思路和举措,切合长子实际,符合发展要求,对于优化产业结构,夯实农业产业发展基础,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县域经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实施 “双十工程”的基础与条件

我们长子是一个农业县,也是一个蔬菜种植大县。改革开放以来,蔬菜产业在改革中崛起,在调整中壮大,成为全县农业的一大主导产业。特别是近几年来,我县设施蔬菜发展迅速,势头强劲,发展规模和效益令人欣喜,现已成为全县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经济来源,在我县大力发展设施蔬菜己具备了良好的基础和条件。

长子蔬菜产业的快速发展起始于改革开放初期,距今已有近三十年的发展历程。三十年来,长子蔬菜发展大致经历了这样三个大的发展阶段:

一是青椒种植孕育了长子蔬菜产业的迅速崛起。改革开放初期,即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解放了农村生产力,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广大农民冲被计划经济体制和左倾思想的束缚,解放思想,放开手足,在自家承包的责任田里发展多种经营。1980年丹朱镇大李村农民李生贵试种青椒获得成功,从那时开始到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全县大青椒种植面积就达到近8万亩,全县以大青椒为主的蔬菜种植面积达到13万亩;蔬菜总产量达到3亿多公斤,产值达到2亿多元;蔬菜种植遍布全县19个乡镇、250多个村、3万多农户;产品远销全国20多个省、120多个大中城市。特别是长子大青椒以其个大肉厚、色泽鲜艳、口感香甜、耐贮耐运等(本文来自中科软件园www.xiexiebang.com,转载请注明)独特优势而闻名全国,蜚声海内外。1996年,我县成功举办“中国·长子首届青椒节”,1998年被中国特产之乡暨推介委员会命名为“中国青椒之乡”。大青椒的种植带动了长子蔬菜的迅速崛起。

二是蔬菜大棚催化了长子蔬菜产业的调整壮大。长子大田蔬菜经过几年快速发展之后,一些矛盾和问题就明显的暴露出来,由于大青椒连年重茬种植导致田间病原微生物基数逐年增加,露地种植规避病虫害的能力十分脆弱。蔬菜品种单

一、经营方式粗放、科技含量低等多种原因导致蔬菜病害日趋加重。加之市场发育不全、产销街接不紧密,农民市场化组织程度低等因素,使蔬菜特别是大青椒种植产量下降、产品积压、效益下滑,买难卖难的问题时有发生。这一系列的矛盾和问题对长子蔬菜业的健康发展提出了严峻的考验。1999年,长子卉懋农业科技种植园的创办,为长子蔬菜摆脱困境点燃了希望的曙光。到2000年,丹朱镇东上坊、西上坊等村开始试种日光温室大棚取得了良好的示范效应。县委、县政府及时在全县予以推广,从此,大棚蔬菜种植开始在丹朱大地上兴起。2002年国庆前夕,县委、县政府组织乡村干部、种菜大户代表赴山东寿光、青州等地参观考察、学习取经,寻求破解制约我县蔬菜发展瓶颈问题的妙方。外出学习参观回来之后,丹朱镇大李村农民土专家李生贵,潜心研制出了一种简易式移动大棚,当地人称之为“生贵式大棚”。这种投资小、见效快、效益高、抗性强、易倒茬、病害少,具有诸多优势的简易大棚一经问世,就受到广大农民朋友的欢迎,这项技术获得了国家新型实用技术专利证书。之后的几年时间,生贵式移动大棚迅速在全县得到推广,并辐射推广到全市各县区以及河北、陕西、北京等外省区。大棚蔬菜的兴起与发展,使一度陷入因境的长子蔬菜又恢复了生机。长子蔬菜业在生产设施和生产方式的转变过程中得到不断发展壮大。截止2009年底,全县大棚设施蔬菜总面积已达到了6.5万亩。

三是科技园区带动了长子蔬菜产业的优化提升。长子大棚设施蔬菜的快速发展,使长子蔬菜由大田露地种植转向大棚保护地种植,形成大棚菜和大田菜并驾齐驱的发展新格局,全县蔬菜业逐步走上了种植模式多样化、生产经营产业化、蔬菜品种精细化、产品生产供应常年化的新路子。特别是农业科技示范园区的创办和建设,把长子蔬菜生产推向了一个新的水平,使农业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得到了优化提升。近年来,全县先后创办了卉懋、生贵、恒绿、惠民、方兴五大农业科技示范园区,还在全县建设200亩以上规模连片的生贵式大棚种植园区30多个。目前全县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建设规模已达到8000多亩,年实现产值收入2亿多元,亩均产出效益达到2万元左右。

三十多年来,长子蔬菜业由小到大,从少到多,特别是设施蔬菜从无到有、由零散分布到集中连片,由小打小闹到规模化发展,由粗放经营到集约化经营,一年一个新台阶,一年一个新突破,形成了从工厂化育苗到规模化种植,再到市场化销售的一条龙产业化发展新格局。农民的思想观念、经营理念、科技水平、市场组织化程度、产业化发展水平、农业基础设施都有了明显的提高,这些都为今后我县设施蔬菜的加速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和发展条件。在我县大力实施设施蔬莱“双十工程”不仅具有可行性,更具有它的必要性,它是优化提升我县蔬菜产业的重要举措,也是加快我县现代农业发展的正确选择。

二、实施 “双十工程”的措施与要求

设施蔬菜“双十工程”的提出与实施,不仅是我县蔬菜产业优化提升的一项主要措施,也是加快发展方式转变,推动现代农业发展的一项重要举措。为此,我们要采取有效措施,加快推进“双十工程”的实施。

[1][2]下一页

F2E4FEAA193H2D13>

一是要继续加大扶持力度。前些年,县委、县政府为加快农业发展,制定出台和实施了一系列农业补贴政策,在设施蔬菜发展方面,政府对农民建大棚实行财政补贴,农民每新建一亩生贵式大棚财政给予2000元的大棚骨架资金补贴,每新发展一亩日光温室大棚财政补贴农户3000元扶持资金,信用联社还给予1—3万元的贷款支持,这些补贴制度的实施,对全县设施蔬菜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今后,县政府应长期坚持和完善农业补贴制度,逐年加大对设施蔬菜发展的补贴扶持力度,建立和完善农业补贴的长效机制,以优惠的政策促进设施蔬菜的快速发展。

二是要对乡村两级实行考核。调整产业结构,发展大棚蔬菜,增加农民收入是各级干部,特别是乡村两级干部义不容辞的职责。我们要继续采取“乡村组织,部门监督,财政补贴,农民自建”的办法,向乡镇下达“双十工程”推进指标,完成任务奖励,超额完成重奖,完不成任务处罚,真正使县、乡、村三级干部感到压力,形成合力,产生推进工作的动力。

三是要积极拓展市场空间。进一步加强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首先要抓好以龙城蔬菜综合批发市场为龙头的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完善市场功能,扩大市场贸易。同时,要培养一批蔬菜经纪人队伍,加大对外市场的连接。第二,要建立农产品营销信息平台,开展网上交易,加快推进农产品销售的信息化建设,加大对外宣传,提高我县蔬菜的知名度。第三,要加强蔬菜品牌建设,培育一批国内知名的蔬菜品牌,以质优物美的产品占领国内市场,扩大我县蔬菜的市场空间和市场占有率。

四是要大力推进园区化建设。大力发展设施蔬菜种植园区,继续兴建一批200亩以上集中连片的标准化大棚蔬菜种植园区,以园区化建设,规模化推进,加快设施蔬菜产业的发展,形成规模化发展优势。

五是要加快农业龙头企业发展。培育和壮大农产品种植加工运销龙头企业,大力发展蔬菜深加工,延伸产业链条,提高蔬菜的附加值。建立和完善农业产业化联动机制,大力推广“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方式,使龙头企业与广大农户建立起稳定的(本文来自中科软件园www.xiexiebang.com,转载请注明)利益联结机制,有效整合涉农资金,加大对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充分发挥农业龙头企业的带动辐射作用。依托农业园区和农产品加工运销两驾马车,拉动和促进我县设施蔬菜的快速发展。进一步优化蔬菜产品结构和产业结构,适应市场发展趋势和消费者的需求,把龙头做强,把产业做大。

六是要进一步强化农业社会化服务。建立健全农业科技服务网络,大力发展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培养和扩大农业科技队伍,提高农业服务质量和水平。加大蔬菜新技术,新品种的普及推广力度,大力发展绿色蔬菜和绿色无公害产品,实行标准化生产,加强蔬菜检验检测体系建设,不断提高农产品质量和安全。加强蔬菜种植技术培训,不断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培养更多掌握种菜技术的新型农民,为产业发展提供人才、技术、智力支撑。

三、实施“双十工程”的前景与效益

近几年来,我县设施蔬菜每年都以5000亩以上的速度推进,如果保持这个发展速度,再有3—5年全县实现10万亩的目标是完全有可能的。时下绿色环保、低碳经济的发展已成为当今时代发展的主流,大棚蔬菜这种绿色产业必将会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和宠爱。国家新一轮菜蓝子工程的实施,为设施蔬菜的发展又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我县作为全国果蔬无公害十强县、中国青椒特产之乡、山西省设施蔬菜重点县,更具有独特的发展优势。所以,我县设施蔬菜的发展具有广阔的前景。

设施蔬菜的发展不仅前景广阔,而且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十分明显。

1、经济效益。如果全县设施蔬菜达到10万亩种植规模,每亩平均收入1万元,仅设施蔬菜一项年可创收10个亿,全县28万农村人口,人均设施蔬菜收入可达到4000元左右。这项产业的发展,无论对农民增收,还是对县域经济的振兴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2、社会效益。设施蔬菜的发展对于农民就业和农村的和谐稳定也具有重要的作用。不仅经济效益显著,而且社会效益也十分明显。如果实现10万亩大棚设施蔬菜的建设目标,全县从事设施蔬菜产业的劳动力可达到5—6万人。就是说全县农村近一半的劳动力可脚不出村,守家创业,这样既免除了农民外出务工奔波的艰辛和求职的艰难,实现就近就业,又可以在家创业致富,收入比外出务工高出两三倍。如果一户种上2—3亩大棚,年收入在3—4万元,以一个4口之家计算,每人平均收入近万元。这项产业既可使农民实现就近就业、充分就业、稳定就业,促进农村的和谐稳定,又使农民实现稳定增收、持续增收。

3、生态效益。设施蔬菜的发展对生态保护和生态建设也具有一定的作用。大面积的土地被大棚覆盖可以减少水土流失和水分蒸发。生物防治技术的推广,有(本文来自中科软件园www.xiexiebang.com,转载请注明)机肥料的大量使用,可以减少环境的污染,促进农村循环经济的发展。大棚里需要大量施用鸡粪等农家肥,这不仅有效解决了家禽粪便的污染问题,同时又可以带动畜禽产业的发展,形成良性循环。所以,发展设施蔬菜还具有良好的生态效益。

总之,设施蔬菜“双十工程”的实施,必将大大提升我县蔬菜产业的发展水平。“双十工程”目标的实现,也必将促进全县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收入的增加。我们应瞄准这一现代特色产业,花大气力,下硬功夫,强势推进,加速发展。通过全县上下的共同努力,把我县建成全市、乃至全省最大的设施蔬菜生产基地,让设施蔬菜这项产业为全县人民造福、为兴县富民和新农村建设作出积极的贡献。

上一页[1][2]

文章

来源莲山

课 件 w w w.5y K J.Co m 5

第二篇:加快发展设施蔬菜 大力促进农民增收

加快发展设施蔬菜 大力促进农民增收

加入时间:2011/2/22点击次数:40

2------------------

○ 省农委副巡视员陈文浩

根据张宝顺书记来省农委调研时的要求,近期,省农委组成调研组,先后到宿州、滁州、合肥、芜湖及江苏南京、镇江等地进行了调研。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全国设施蔬菜基本情况

(一)生产现状

2008年,全国设施蔬菜播种面积6666.8万亩,产量2.47亿吨,总产值6769.71亿元,净产值5248.98亿元。设施蔬菜用22%的播种面积,创造了36.84%的产量、63.1%的产值。设施蔬菜平均亩产值10154元,比露地生产高出3~5倍,投入产出达到1:4.45。全国设施蔬菜产业呈明显的优势区域集中分布状态,主要集中在环渤海湾及黄淮地区,约占全国的57.2%;其次是长江中下游地区,约占全国的19.8%。

(二)各地发展设施蔬菜的经验做法

一是领导高度重视。江苏省委书记梁保华亲自过问设施农业。分管副省长经常深入基层检查指导设施农业工作,调研、解决相关问题。2009年,江苏省蔬菜播种面积2280万亩,总产量4500万吨,总产值510亿元,出口创汇5.5亿美元。其中,设施蔬菜占全省蔬菜面积的24%。辽宁省把设施农业建设纳入到全省县域经济重要内容之中,今后3年每年建设80万亩设施农业,整合12亿元财政资金进行扶持。

二是加大资金投入。从2007年开始,江苏省对年亩均纯收益高于2000元的高效设施农业实行以奖代补,每年投入省补资金达到5亿多元。2010年,该省共投入省级财政资金10亿元,用于设施农业项目以奖代补,其中用于设施蔬菜的奖补为5亿元。南京市每年对省里补助的设施蔬菜项目,配套安排2600多万元。山西省级财政每年安排2.5亿元用于设施蔬菜生产补助。辽宁省对新建的日光温室,每50亩补贴10万元,对每个新建的蔬菜育苗中心补贴100万元,另安排1350万元用于设施蔬菜小区推广相应的生产技术。四川省今年安排1.2亿元支持蔬菜等设施园艺产业基地建设。

三是制定优惠政策。江苏省出台了一系列加速推进高效设施农业发展的政策意见,南京、无锡、苏州等市也制定了发展设施农业的优惠政策。辽宁省将设施蔬菜列入农民增收7大工程,在安排专项资金支持的同时,将设施蔬菜生产中配套的自动卷帘机、小型旋耕机、太阳能杀虫灯等列入农机补贴项目。浙江省将设施蔬菜小区建设作为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的主要内容。山西省启动设施蔬菜建设富民工程,省财政每年安排资金2000万元,对种植面积达到一定规模、当年新增2000亩以上的前20个县进行奖补,对新建日光温室农户贷款实行一年期贴息,省直涉农部门也调整资金投向,支持设施蔬菜产业发展。

四是多部门重点推进。辽宁省、陕西省在设施蔬菜园区建设中,形成了由农业部门制定发展规划,交通部门负责园区干道与公路的连接道路建设,水利部门负责园区的水利设施建设,电力部门负责园区的配电设施建设,财政部门提供资金支持,多部门共推进格局。江西省整合农业综合开发、现代农业、农业产业化、水利等涉农资金共同支持设施蔬菜标准园建设。

二、我省设施蔬菜生产情况

(一)基本情况

2009年,全省设施蔬菜播种面积276万亩,产量668万吨,产值140亿元,农民收入中有310元来自于设施蔬菜产业。一些重点地区设施蔬菜产业对农民收入的贡献额在1000元以上。我省设施蔬菜生产主要分布在沿淮淮北、江淮和沿江地区,以及城市郊区。我省设施蔬菜面积处于全国第六位(2008年统计),面积占全国的4.13%,产量占全国的2.7%,产值占全国的2.1%,平均单产2420公斤,为全国平均水平的60%,亩均效益5070元,为全国平均的50%。设施蔬菜规模小、单产低、效益不高,总体水平在全国处于落后位置。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总量少、分布散。设施蔬菜比重较低,规模不大,缺乏统筹规划,生产单元小,设施蔬菜基地建设布局不合理,面积小,不集中,基础设施难以配套,品牌难以形成,资源优势难以发挥。

二是生产设施档次低,配套差。设施蔬菜棚体建造不规范,简易设施比例大,基地内水、电、路、沟渠设施较差,不配套、不完善,排灌能力差,抵御风雪、冷害冻害等自然灾害能力不强。

三是单产低,相对效益差。对新品种、新技术、新材料等了解少,应用不及时,且应用转化比例小,种植技术水平较低,单产不高,农户收入不稳定。

四是生产盲目性大。市场信息指导和技术服务薄弱,生产盲目性大,季节性、区域性、结构性“卖菜难”情况时有发生。

(三)原因分析

一是资金投入不足。设施蔬菜具有产量高,效益好的特点,但资金投入量也大。大棚每亩建造成本在1万元以上,日光温室每亩建造成本更在4万元以上,高的甚至达到7~8万元。我省绝大多数农户经济基础较差,缺乏生产启动资金。各级财政对蔬菜产业投入较少,缺乏发展设施蔬菜的专项资金。面对金融机构的贷款条件,生产农户贷款非常困难,设施蔬菜发

展速度受限。

二是技术服务薄弱。设施蔬菜生产技术较大田作物和露地蔬菜要复杂得多,而基层蔬菜专业技术人员奇缺,一些县区甚至根本没有专业技术人员,农民难以得到技术指导和培训,农民的畏难思想较普遍,影响设施蔬菜的发展。如滁州市3个区原有蔬菜专业技术人员11人,现仅剩1人从事本行业工作。庐江县30多万亩蔬菜,县农业技术推广部门仅一名蔬菜技术员。

三是组织化程度低。目前,全省设施蔬菜生产主要是以农户为单位,生产规模小,龙头企业带动力不强,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不快,设施蔬菜产业的标准化生产和社会化服务难以开展。

(四)我省发展设施蔬菜的优势

一是自然条件优越。我省全年平均气温在14-17℃之间,平均日照1800-2500小时,适于多种蔬菜种植。特别是在冬季设施栽培季节,我省气温、日照均比北方地区高和长。

二是区位优势明显。我省紧靠以上海为中心的长江三角洲经济区。在中国发展战略重心由东部沿海向中西部转移过程中,具有独特的承东启西、连江近海的区位优势。以省会合肥市为中心,以500公里为半径,周边上海、南京、杭州、武汉等大中城市散布,城乡人口约占全国的三分之一以上,加上道路密集,交通便利,陆上车程不超过10个小时,蔬菜消费市场潜力巨大。

三是劳动力资源充足。设施蔬菜产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我省农村劳动力相对较充足,可以满足蔬菜生产的需求,促进农村劳动力实现就地转移。同时,我省劳动力成本不高,设施蔬菜生产成本及价格将保持相当长的竞争优势。

三、发展设施蔬菜的重要意义

设施农业是现代农业的重要标志,具有节水、节地、节能、高产、高效等特点,对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设施蔬菜是设施农业的重要内容,发展设施蔬菜产业前景广阔,意义重大。

一是发展设施蔬菜可以保障蔬菜的常年供应。随着设施蔬菜配套生产技术的推广,可以有效地消除或降低自然气候的影响,使得蔬菜的常年均衡生产供应水平大大提高,实现了淡季不淡,季节价差明显缩小,满足了市场日益增长的反季节蔬菜的需求。

二是设施蔬菜的发展实现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地转移。据测算,每个劳动力可经营1~1.5亩设施蔬菜生产,按全省500万亩设施蔬菜计算,仅设施蔬菜生产一项即可吸纳劳动力500~750万人。加上搭建设施、集约化育苗、集中采摘、经营运输等需要大量的人工,能够有效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地就业,进而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

三是发展设施蔬菜可以有效地促进农民增收。设施蔬菜发展是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调查显示,用中小弓棚生产蔬菜每亩年收入在6000-8000元,大棚蔬菜每亩年收入在1万至2万元,日光温室每亩年收入可达3至6万元左右。亳州市有日光温室每亩年收入超5万元的典型,和县有设施蔬菜每亩年收入超10万元的典型。与种植粮食相对比,单位面积设施蔬菜的收益是粮食收益的5-10倍。南京市设施蔬菜播种面积占全市蔬菜面积26.7%,产值却占到蔬菜总产值的54.05%。

四是发展设施蔬菜可以促进现代农业和县域经济的发展。发展设施蔬菜,可有效促进现代科学技术与装备在农业上的应用,促进现代农业的发展。带动种子、农用薄膜、农药等生产资料的生产经营,带动棚架、卷帘机、专用肥、种苗(菌种)、净菜加工配送中心、市场建设、贮藏保鲜冷库等建设,带动市场营销、运输业、餐饮业等相关行业的发展,进一步延长蔬菜产业链条,促进县域经济的发展。

四、“十二五”我省设施蔬菜发展的主要目标、对策及建议

(一)主要目标

以蔬菜、食用菌等为重点,加快建设一批集生产、科研、加工、出口功能于一体的设施蔬菜产品高效综合生产园区,到2015年末,设施蔬菜播种面积达500万亩。打造一批设施瓜菜专业乡镇和专业村,发展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设施蔬菜基地。到2015年,在皖北、沿淮沿江蔬菜主产区、黄山和九华山旅游区以及大中城市郊区,新增规模化设施蔬菜基地220万亩以上。细化分解地区和目标,制定扶持政策,落实推进措施,确保每年新增设施蔬菜不少于50万亩。

(二)对策措施

一是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沿淮、淮北及皖东地区,利用冬、春季光照条件较好的优势,以发展节能型日光温室,塑料大棚为主;江淮之间、沿江地区,要适应气温高、阴雨天多、日照少的气候特点,以发展大中小棚为主。规划布局上,重点围绕华东市场周年均衡供应,实现设施蔬菜多样化生产、专业化经营、规模化开发,逐步形成“一村一品”、“一乡一品”或“多乡一业”,发展区域化块状经济产业带。

二是强化标准,科学管理。加快推行设施蔬菜标准化生产技术,因地制宜地推广标准化设施和优质安全生产技术。加速优质、专用、抗逆、高产蔬菜作物新品种选育及良种扩繁。鼓励开发、推广生物农药、新型农膜、生物肥料,以及高效施药、施肥新机械。积极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棚室综合环境调整技术,多样化高效益模式化栽培技术的开发与应用。加快开发果蔬、花卉产品加工、包装、运输和储藏(保鲜)技术设备,加快简便、经济、快速、高效的检测技术和设备的开发,提高检验检测技术水平。围绕做大做强设施蔬菜高效园区建设,加快建设一批配套工程。按照科学定位、产业聚集和一次规划、分步实施的要求,高起点、高标准推进设施蔬菜产业化经营。大力推进“龙头企业+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农户”的运行模式。加快产品品牌培育,打造一批省内、国内名牌产品,加强与大型国际国内商业连锁集团的贸易合作,提高市场占有率。

三是提高组织化程度。支持龙头企业带动基地发展,大力发展蔬菜专业合作社,积极引导、支持和鼓励种殖大户、购销大户、农村能人、基层干部、专业技术人员等,牵头领办各种类型的农村合作经济组织。鼓励工商资本通过租赁的方式,在规划区域内,开展规模设施蔬菜的生产经营。围绕设施蔬菜优势产品,组织生产、加工、销售企业、大户和技术研究、推广等部门,组建行业协会,对内搞好行业自律,对外全力开拓市场,提高设施蔬菜产品的国内外市场竞争力。

四是建立健全技术保障体系。建立设施蔬菜专家组,参与制定发展规划,研发和解决重大技术难题,制(修)订完善设施蔬菜生产技术标准,加强技术指导和培训,推广适合本地实际和市场需求的名特优新品种与特色种植模式。把蔬菜生产技术服务作为农技推广体系重要内容,大力推广标准化生产技术。以农技推广体系建设、新型农民科技培训为抓手,安排专项资金,抓好市、县(区)、乡(镇)农业技术干部和专业大户、农民创业带头人技术培训,使主产区每村、每个协会至少有一名经过培训的设施蔬菜农民技术员。各级农业部门要组织技术下乡,开展技术承包和技术指导,建设一批示范片,以点带面,促进设施蔬菜业发展。

(三)几点建议

2010年,国务院召开常务会议专题研究“菜篮子”工作。近期,又下发《关于进一步促进蔬菜生产保障市场供应和价格基本稳定的通知》(国发〔2010〕26号),要求各地加大政府调控力度,把解决当前问题和建立长效机制结合起来,采取更加有针对性的措施,进一步促进蔬菜生产,保障市场供应和价格基本稳定。

发展设施蔬菜是稳定蔬菜长效供给机制、保障蔬菜价格基本稳定的有效措施,也是促农增收的重要途径。为此建议:

一是加大资金投入。省市财政、发展改革委要安排专项资金扶持设施蔬菜产业的发展,并逐年增加。加强农业专项资金整合,在扶贫、农业综合开发、出口农产品基地、江淮分水岭地区综合治理开发、生态家园、富民工程等项目资金中拿出一定比例,支持设施蔬菜产业发展。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吸引工商资本、民间资本投入我省设施蔬菜产业。

二是强化专项资金的征收、管理和使用。按照国务院的要求,进一步强化新菜地开发建设基金和副食品价调基金的征收、管理和使用工作,确保能及时足额征收,专户规范管理,其中新菜地开发建设基金要全部用于蔬菜生产基地,特别是设施蔬菜生产基地建设。提高土地出让金用于设施蔬菜开发的比重。

三是贷款优惠。以合作经济组织或基层乡镇向银行担保,或以设施为抵押,对农户利息进行优惠。以政府财政提供农贷风险补偿金为支撑,构建由农业主管部门、金融机构、财政组成的联合放贷机制。对一定规模的设施蔬菜基地贷款实行财政补贴。

四是制定优惠政策。将设施蔬菜小区建设作为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的主要内容,给予重点支持。将设施蔬菜列入政策性保险范围,由政府给予保费补贴。鼓励保险公司完善设施蔬菜保险产品,积极引导菜农投保。对流转一定规模以上土地发展设施农业的,按面积给予一定的奖补。将发展设施蔬菜的小型农业机械及配套设施列入农机补贴范围,提高补贴比例。

五是加强技术队伍建设。在基层农业技术体系建设时,统筹考虑在各设施蔬菜重点生产区域建立蔬菜生产技术服务机构,配备能够适应工作需要的技术人员,提供必要的工作条件和工作经费。

第三篇:大力实施金土地工程加快推进城乡统筹发展

大力实施“金土地工程” 加快推进城乡统筹发展

市国土局课题组

实施“金土地工程”是实现耕地占补平衡任务的重大举措,是国土资源部门参与和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快城乡统筹发展的重要内容和主要载体,已列入各级政府“为民办实事”和“民生工程”之一。为进一步加大我市“金土地工程”实施力度,加快推进城乡统筹发展,今年我局专门组织力量对全市“金土地工程”实施情况进行了一次全面调研。通过调研全面总结回顾了近年来全市“金土地工程”实施情况,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金土地工程”如何进一步参与和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快城乡统筹发展的具体建议意见。

一、全市“金土地工程”实施情况

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金土地工程”。特别是2005年底省政府《关于实施四川省专项土地整理(金土地工程)工作的通知》下发后,2006年元月,市政府主要领导就专门主持召开了全市实施“金土地工程”工作会议。之后,市委常委会专门听取了市政府党组关于全市实施“金土地工程”的情况汇报,通过了《宜宾市专项土地整理(金土地工程)实施方案》,同意成立了宜宾市“金土地工程”协调领导小组。市政府于2006年2月印发了《宜宾市专项土地整理(金土地工程)实施方案》。根据该《方案》,宜宾市2006—2015年计划实施土地整理面积105万亩,新增耕地不少于12万亩,建成60万亩高产稳产基本农田。去年4月份全省加快推进“金土地工程”建设现场会召开后,市政府及时召开会议进行了传达贯彻。9月份,市政府结合贯彻全省加快推进“金土地工程”建设现场会和省政府《关于加快实施“金土地工程”的通知》精神,专门下发了《关于大力实施金土地工程加快城乡统筹发展的通知》。市政府对这个《通知》非常重视,从全省加快推进“金土地工程”建设现场会后就开始起草,先后多次征求了各县(区)和市级有关部门的意见,修改期间市政府还专门组织各县(区)政府和市级有关部门领导到资阳和成都进行了实地考察,市“金土地工程”协调领导小组也专门召开会议进行了研究。这个《通知》已成为目前指导全市“金土地工程”的纲领性文件。

在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下,全市“金土地工程”取得了重大进展。2006年,全市实施了翠屏区宋家乡、江安县桐梓镇、筠连县沐爱镇等3个国家投资土地整理项目。3个项目共整理土地面积38585亩,新增耕地5151.35亩,总投资4605万元。2007年,全市实施了珙县上罗镇、长宁县下长镇、宜宾县泥南乡、南溪县南溪镇、江安县四面山镇、铁清镇、翠屏区李端镇、筠连县武德乡、宜宾县蕨溪镇、高县嘉乐镇和屏山县锦屏镇等11个地方投资土地整理项目。这11个项目共整理土地面积117608.25亩,新增耕地17026.81亩,总投资12597.04万元。2008年,全市实施了屏山县新发乡、中都镇、翠屏区李庄镇、宜宾县双龙镇、筠连县筠连镇、兴文县共乐镇、大河乡、麒麟乡、古宋镇、南溪县汪家镇、罗龙镇、高县月江镇等19个土地整理项目。这19个项目共整理土地面积115571.87亩,新增耕地15591.76亩,总投资14643.94万元。

二、实施“金土地工程”的主要做法

(一)加强领导,落实责任。要搞好“金土地工程”实施工作,加强领导和落实责任是前提。加强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保护,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是各级人民政府的法定义务。近年来,市委、市政府从全市可持续发展战略出发,从全市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以高度的责任感、紧迫感和使命感,按照中央关于土地管理工作严而又严的要求,坚持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的总原则和“开源”与“节流”并举的方针,通过大力实施土地开发整理确保了耕地占补平衡目标的实现。为此,市委、市政府专门成立了“金土地工程”协调领导小组。市长任组长,市委副书记和市政府相关副市长任副组长,市级相关部门主要负责人担任协调领导小组成员。市政府已将“金土地工程”纳入了对各县(区)政府的目标考核。各县(区)国土资源部门都能主动争取当地政府的领导和支持,形成了政府主导,国土资源部门牵头,各相关部门密切配合的领导机制。

(二)坚持规划为先,认真组织编制土地开发整理规划。“金土地工程”实施必须以规划为先导。各县(区)都积极开展了“金土地工程”专项规划工作,认真编制了“金土地工程”专项规划。在编制“金土地工程”规划过程中,专门组织各乡镇领导和国土资源所人员到村、到社现场逐片调查核实,确保有条件进行开发整理的村、社和区域能全部列入“金土地工程”规划。

(三)积极申报项目,严格项目立项审批。项目申报立项和入库工作是实施“金土地工程”的先决条件。没有项目作为支撑就谈不上“金土地工程”的实施。近年来,按照“项目有一批在可研报告编制阶段、有一批在申报阶段、有一批在实施阶段”的要求,全市国土资源系统积极申报项目,做到了每个县(区)都有项目储备。我局对各县(不含扩权试点县,下同)局、分局申报的项目严格把关,明确要求县局、分局必须组织相关技术人员进行现场调查核实,重大项目必须要有县(区)有关部门的审查意见。我局组织人员对各县局、分局申报的项目,逐一进行现场踏勘、复核,对不符合立项条件的坚决不予上报。全市所有项目都是通过我局严格审核把关后再转报省国土资源厅批准立项或直接批复同意立项的,有效地提高了全市项目申报的成功率和确保了项目的完整、真实、可靠。

(四)集思广益,扎实做好项目规划设计。项目规划设计是“金土地工程”实施的基础,项目实施效果如何主要取决于规划设计水平的高低。为了确保项目达到科学、实用、经济的规划设计标准,全市每个项目在规划设计过程中,国土资源部门都要同规划设计单位一道,专门组织县级农业、水利、农机、林业等部门有关专业技术人员,会同项目所在乡镇、村、社有关人员,到现场进行认真勘察,因地制宜,合理布局土地平整、灌溉与排水、田间道路、农田防护与生态环境保护、农村居民点等各项工程措施。项目规划设计阶段还设置了征求群众意见程序。规划设计方案形成后,国土资源部门主动将方案交由项目所在乡镇征求村、社干部群众的意见。省级占补平衡项目在上报省国土资源厅前,我局要组织专家进行认真评审。专家组由市政府在国土资源、农业、水利、农机、林业、财政等部门抽调人员组成,市政府专门行文予以明确。专家组制定了专门的评审细则,确保了评审工作不走过场。

(五)多管齐下,狠抓工程施工质量。工程质量是”金土地工程”实施的关键。所有项目承担单位都在当地政府的领导下,组建了专门的项目部,派专人在施工现场进行质量监督,对工程的质量负总责。项目部都设在了项目所在村。项目部通过狠抓项目现场管理,建立现场管理值班制度、日志制度、交接班制度、工程例会制度、情况汇报制度和隐蔽工程监管等制度,确保了工程施工质量。驻项目现场监理人员充分发挥监理职责,独立履行监理职能,配合项目部把好施工质量关。项目部定期或不定期组织县级部门相关技术人员对工程施工情况进行评价,查验质量,对不符合项目设计要求和现场实际的事项,及时予以纠正。我局对全市所有在建项目定期和不定期进行进度检查和现场指导督促,实行施工动态管理,确保项目最终实施效果。我局把今年明确作为“土地开发整理质量年”,并于5月份在屏山县中都镇召开了全市土地开发整理工作现场会。这次全市土地整理工作现场会是继2007年全市土地整理(长宁、江安)现场会后召开的又一次土地整理工作现场会。调研期间我局还要求各县(区)对全市2004年以来已竣工的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质量开展了一次调查回访,对回访发现的问题及时进行了整改。

(六)建章建制,严格规范项目管理。要搞好“金土地工程”实施工作,健全制度是保障。2006年以来,市政府和我局先后印发了《关于规范社会投资土地整理项目有关问题的通知》、《宜宾市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管理实施办法》、《关于全面加强“金土地工程”实施工作的通知》、《关于规范土地开发整理项目招标比选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关于加强市级占补平衡项目管理工作的通知》、《关于进一步加强和规范“金土地工程”项目前期工作的通知》和《关于大力实施金土地工程加快城乡统筹发展的通知》等一系列文件,全面加强了项目实施各个环节的管理。这些文件现已汇报成册。各项目承担单位能严格遵守国家和省有关的法律法规,严格贯彻落实国家、省、市关于土地开发整理的各项规定。在项目勘测、设计、施工、监理等各个环节,按规定该招标的一律实行了招标,该比选的一律实行了比选,同时邀请当地招监部门全程监督,尽可能避免了暗箱操作,确保了全市土地开发整理工作健康有序推进。全市所有项目工程完工后,都按照规定认真进行了财务决算和审计,并将财务决算和审计结果作为竣工验收的必备条件。

三、“金土地工程”实施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金土地工程”规模偏小。近年来,全市“金土地工程”规模从纵向看逐年有所提高,而且提高幅度很大,但从横向看同成都等经济相对发达地区相比还有较大差距,同加快城乡统筹发展和实现以工代农、城市反哺农村的目标还相去甚远。前两年我市为了耕地占补平衡的需要,实施的“金土地工程”项目基本上都是地方投资,没有省投资项目,投资渠道相对比较单一。这也是我市“金土地工程”规模相对偏小的主要原因。

(二)“金土地工程”功能单一。目前,我市的“金土地工程”还仅仅停留在农地整理项目,“城镇建设用地增加与农村建设用地减少相挂钩试点项目”还没有切实开展起来。在“金土地工程”的指导思想上还停留在注重实现耕地占补平衡和新增耕地方面,“金土地工程”内涵不丰富,功能较单一。从成都等地实施“金土地工程”的实践来看,“金土地工程”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关系密切,“金土地工程”内涵相当丰富。如何围绕耕地保护和新农村建设目标,进一步丰富“金土地工程”内涵,突出区域综合性、多功能性、多效益性的特点,通过“金土地工程”实施促进项目区农业生产发展,提高农民生活水平,改善村容村貌,为新农村建设和城乡统筹发展作出积极贡献,将是我市在今后“金土地工程”实施中面临的首要问题。

(三)项目规划设计标准偏低。由于“金土地工程”的功能单一,直接导致“金土地工程”的层次和项目规划设计标准比较低,项目实施与加快城乡统筹发展、促进农业产业化、农村新型城镇化结合不够。项目工程措施主要集中在土地平整、灌溉与排水、田间道路等三个方面,少有农田防护与生态环境保护、农村居民点方面的工程内容,项目投资强度不够。项目规划设计都没有考虑土地整治后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城乡统筹发展的需要。可以说,我市目前已实施的“金土地工程”项目在一定程度上都还只是一种低层次的土地整治。

(四)项目实施效果还不完全尽如人意。近年来我局虽然下大力气狠抓了项目施工质量,工程质量同前些年相比有明显提高,但项目实施效果仍然不完全尽如人意。项目实施效果不能完全等同于工程质量,项目实施效果不是

一、两个项目就能抓出成效的,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解决的,也不是

一、两个部门就能完全解决的。项目从选址、可研、设计、施工到后期管护,每个环节都对实施效果有影响。项目承担单位、项目设计单位、项目区乡镇、村、社和群众都对实施效果有直接关系。严格来说,项目区基层组织和农民群众满意不满意才是项目是否取得成效的主要标志,但从已经实施完工的“金土地工程”项目来看,要做到项目区基层组织和农民群众都满意还有一定距离。

(五)部门协调和资金统筹安排还有待进一步改进。“金土地工程”实施工作涉及部门较多,部门协调工作必不可少。我市在部门协调方面虽然普遍都建立了政府主导,国土资源部门牵头,各相关部门密切配合的领导机制,但涉及到具体项目如何把工作做细做扎实,个别部门仍然主动性不够,办法不多,措施不力,部门分工负责制没有完全得到落实。在项目实施过程中乡镇的积极性还没有充分调动起来,基层干部群众的参与程度不够。对乡镇和村、社来说,项目多数还是“要我干”而不是“我要干”。目前,我市在“金土地工程”资金投入方面,还没有建立长效资金保障机制。除耕地开垦费和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能全部安排用于“金土地工程”外,土地复垦费、土地闲置费、耕地占用税和土地出让收益还没有安排进入“金土地工程”专项资金。农业、水利、交通等部门的中低产田土改造资金、农田水利建设资金、“六小工程”资金、农村道路建设资金、农业开发资金等,也还没有打捆纳入“金土地工程”专项资金统筹安排。

四、下一步“金土地工程”实施思路

(一)要明确把统筹城乡发展作为“金土地工程”实施的主要目标。近年来各地的大量实践已经证明,加快实施“金土地工程”,实行田、水、路、林、村综合治理,并使之与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相结合,的确是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城乡共荣的好平台。我市要尽快调整思路,明确把统筹城乡发展作为“金土地工程”的主要目标。在规划设计理念上要彻底改变过去只注重新增耕地指标的做法。全市“金土地工程”实施要把有效推进项目区农业现代化、新型城镇化和新型工业化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在指导思想上要真正树立以“金土地工程”为抓手,以破解“三农”难题为突破口,加快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促进产业升级与城乡产业互动,统筹推进农业现代化、新型城镇化和新型工业化,不断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农民居住生活条件,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

(二)要在转变观念、提高认识的基础上,按照新的理念和思路立足长远抓紧制定“金土地工程”实施方案和修编专项规划。目前全国、全省正在开展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工作,要充分利用好这一机会结合辖区内的土地后备资源和相关部门专项规划认真做好“金土地工程”专项规划。在规划理念上要做到锦上添花、好上加好。要搞好各项涉农规划的统筹协调工作,加强同规建、农业、水利、农机和交通等部门的衔接,做好相关规划的协调工作。

(三)在编制“金土地工程”实施方案和专项规划的同时,各县(区)要立足当前抓紧实施1到2个示范项目。示范项目要有典型意义,有示范效应,要出形象,上档次,要能对新农村建设和统筹城乡发展起到带头作用。示范项目要向经济条件相对较好地区和城乡结合部集中。示范项目不搞一刀切,要因地制宜,采取分类指导的办法分别制定不同的规划和实施方案。山区地区以增加有效耕地面积、改善生产生活条件为主;平坝地区以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促进农业规模化经营和新农村建设为主;城乡结合部以推进城乡统筹、加快新型城镇化和新型工业化进程为主,积极组织开展挂钩试点工作。

(四)要积极探索项目实施工作机制和项目区转移农民政策。项目实施和质量管理要充分调动乡镇和项目区基层干部群众的积极性,要把乡镇作为”金土地工程”实施的主体,尽快实现项目从“要我干”到“我要干”的转变。项目按规定应进行招标的必须进行招标,但可由项目区农民承担的土地平整、水土保持等工程可探索采取交由村、社组织农民实施,让农民在项目实施时就得到收益。积极探索“金土地工程”项目区转移农民政策。对农民自愿“四放弃一转变”(放弃宅基地、放弃自留地、放弃土地承包经营权、放弃集体经济组织收益分配权,转变农村农业户口为城镇居民户口)的,可以给予经济补偿和享受城镇居民社会保障的相应待遇。同时,要千方百计解决好“金土地工程”项目区农民的就业问题。

(五)要尊重农民意愿,切实保护好项目区农民的合法权益,积极、稳妥地推进“金土地工程”。项目选址应经村民大会或村民代表同意,坚决不搞群众不愿搞的“金土地工程”项目;项目规划设计方案初稿出来后,要充分征求相关部门、乡镇、村、社特别是农民群众的意见,避免设计缺陷和资金浪费,确保项目的合理性和科学性,并在项目区内进行公示;要依法做好项目区土地所有权、使用权、承包经营权权属调查、登记、调整工作,并经土地权利人的书面同意,对权属存在争议一时无法解决的,暂不要纳入项目区范围;在项目实施环节,要发挥群众的监督作用,组织当地村、社代表对工程进行全面监督;项目竣工验收合格后,新增耕地要严格加以保护,符合条件的要及时划入基本农田保护区;项目竣工后,要按照谁使用、谁管护的原则,将工程设施及时移交当地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管理,采取承包等有效措施落实工程后期管护责任,确保“金土地工程”长期发挥效益;涉及农房搬迁、集体土地流转和土地规模化经营要充分听取农民群众的意见,在农民群众自愿的基础上有序进行;特别是农房搬迁,要实行申请制或报名制,不得违背农民意愿强行搬迁,宜宾市山区面积大,农房集中度不宜太高,项目中心村或居民点规划建设要本着方便农民生产生活的原则,充分考虑项目区群众生产劳作半径的要求,禁止搞不切实际的“形象工程”;要让农民通过“金土地工程”得到实惠,严禁加重农民负担,真正把“金土地工程”建成“民心工程”、“德政工程”和“惠民工程”。

第四篇:大力实施四大工程加快推进人才开发

大力实施“四大工程” 加快推进人才开发

青理东

人是生产力要素中最根本的要素,人力资源被称为第一资源。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提供有力的智力支持和人才保证,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关键。南江县位于秦巴山区,是革命老区、边远山区、贫困地区,被国务院列为国家重点扶贫县。面对加快发展、科学发展,又好又快发展的艰巨任务,如何建设一支数量充足、素质优良、门类齐全、结构合理的人才队伍,促进产业开发、推动经济发展、帮助农民致富显得十分重要。笔者认为要加快南江人才队伍建设,应该大力实施“四大工程”。

一、大力实施人才培养工程

一要着力农村实用人才培养。大力实施新农村人才示范工程,着力培养农村实用人才。组织部、人事局部门要与有关部门配合,切实加大村社干部培训力度;农业、林业、水利、畜牧、科技等部门要通力协作,以县职中、小河职中为阵地,加大对金银花、核桃、黄羊等种养殖人才培训力度;各乡镇要发挥乡镇农业服务中心、专业技术协会的作用,加大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力度。通过培训,对符合条件的人才,人事部门要颁发《农民实用技术职称证书》,劳动部门要颁发《工人技能等级证书》;对经营规模大、带动能力强的示范性实用人才,要从项目、资金、技术等方面给予支持,进行重点培养。

二要强化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教育、卫生部门要立足于创建名校、名院,在中高级人才中选拔一批敬业精神强、学术造诣较高、具有培养前途的人才,作为学术学科带头人进行重点培养。对确定的培养对象要登记造册,确定培养方向,明确培养目标,优化工作条件,安排专项经费,落实激励政策,严格绩效考核,逐步打造一支领军人才队伍。工业、农业、林业、水利、畜牧、旅游等部门要立足于十大产业发展,围绕资源开发利用、节能减排降耗、农副产品加工、特色产业增产增效,切实整合人才资源,开展重点技术攻关,逐步打造一支科技创新人才队伍。各部门、各企事业单位要认真贯彻《四川省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条例》,采取多种形式,加强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促进专业技术人员知识更新,逐步打造一支高素质的专业人才队伍。

三要推动经营管理人才培养。经商部门要对全县企业进行全面摸底,详实掌握年龄在45岁以下的企业班子成员的基本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培养。在企业班子成员中,全面开展企业经营管理知识培训,重点学习掌握一门经营管理专业知识,大专以下文化的要进行学历培训。各企业要选拔一批政治素质高、经营管理能力强、工作业绩突出的人才,采取输送到大专院校深造、参加职业经理培训班、外派到大型企业锻炼等方式,着力培养一批高级经营管理人才,壮大一批中级经营管理人才。

四要抓实文化社工人才培养。文化、旅游、广电部门要围绕文化兴县的要求,着眼于特色文化开发,努力培育名家、创造名作、打造名品,建设一支高素质文化人才队伍。围绕和谐社会建设,以社区干部为重点,以社会管理、社会服务为主要内容,加强社区工作人才的培养。同时,组织人事部门要以重点培训为引导、以部门培训为主体、以提高能力为重点,要加大公务员培训力度。

二、大力实施人才引进工程

一要引进急需紧缺人才。要树立开放的人才观,破除门户之见,积极引进本行业所需的紧缺特殊专业人才。着力引进工业、农业、教育、卫生、文化、旅游等急需紧缺优秀人才,近两年内力争引进200名以上紧缺优秀人才。

二要争取政策支持推动。加大工作力度,争取省市支持,继续实施“百村大学生计划”,争取接收“三支一扶”志愿者、选聘到村(社区)任职大学生人数。

三要拓展人才柔性流动。围绕十大产业发展,广泛开展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的智力技

术合作,采取联合技术攻关、合作研发项目、举办专家讲座、开设专家咨询等方式,加强智力引进,促进柔性流动,努力形成一个产业依托一所高校、背靠一个科研院所的人才、技术支撑格局。

三、大力实施人才创业工程

一要引导人才到产业。围绕全县骨干特色产业发展,整合人才资源,不断完善人才支撑体系,逐步形成一个产业有一支技术研发队伍、技术推广队伍、技术实施队伍的格局。优化人才配置,着力解决专业技术人才学非所用的问题,充分发挥离退休专业人才积极作用,最大限度地把专业技术人才凝聚到骨干特色产业发展上来。

二要推动人才到项目。着力创新专业技术人才目标管理机制,采取“定目标、定项目、定任务、定奖惩”的办法,尽力使每个专业技术人才干有目标、干有舞台、干有责任、干有想头,推动专业技术人才进入经济社会发展的主战场。要把专业技术人才研发项目、推广技术、服务基层的实际成果作为专业技术人员工作绩效考核、职称评聘的重要依据。

三要支持人才到一线。主管部门负责,各乡镇配合,以专业技术培训为重点,加强乡镇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培训。支持事业单位科技人员创办、领办科技示范基地、科技示范项目,支持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创业。创办现代农业经济实体的,享受资源配置、土地供应、税收优惠、证照办理等优惠政策。进一步完善科技特派员制度,严格选派对象条件,落实相关待遇,实实在在地发挥科技特派员的作用。

四、大力实施人才环境工程

一要落实人才培养优惠政策。认真贯彻落实上级有加强人才工作的决定,确保人才培训优惠政策的落实。组织、人事、财政等部门要对培训计划落实、高级人才培养、专项资金使用等情况进行重点检查。

二要落实人才引进优惠政策。对引进的急需紧缺优秀人才,要按照上级文件规定,及时核定财拨事业编制,兑现安家补助经费,协调解决配偶就业等问题。

三要落实人才创业奖励政策。深入开展人才创业示范典型评选活动,积极评选表彰优秀实业家、优秀学科学术带头人、科技创新人才、农村优秀人才,以此激发各类人才干事创业的热情。

通联地址:四川省南江县委办公室

第五篇:大力实施教育优先战略加快推进教育事业发展

大力实施教育优先战略加快推进教育事业发展

中共**镇委员会

**镇人民政府

(2012年2月24日)

各位领导,同志们:

县委、县政府召开全县教育工作会议,贯彻落实全国和省、市教育工作会议精神,科学谋划新的一年全县教育事业改革发展,充分体现了县委、县政府对教育工作的高度重视和加快教育事业发展的坚强决心。我们**镇将认真贯彻落实这次会议精神,不断加大教育投入,切实提高教育质量,加快推进教育的优先发展、科学发展。

一、加强组织领导,始终坚持教育优先

优先发展教育事业是一项必须长期坚持的重大战略方针。我们将按照县委、县政府的要求,切实加强对教育工作的组织领导。把发展教育摆在全镇工作的突出位置,做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优先安排教育发展、财政资金优先保障教育投入、公共资源优先满足教育需要。由党政主要领导担当第一责任人,对教育工作负总责、亲自抓,及时研究解决教育发展中的重点问题,确保教育优先发展的各项举措落到实处。建立健全教育工作目标管理责任制,将分管领导抓教育

工作情况、教育事业发展情况纳入到工作考核体系。广泛宣传发动全社会积极主动地为教育事业发展服务,集合社会各界的力量向教育事业倾斜,在全镇上下形成时时想着教育、人人支持教育的联动格局。同时不断加大校园周边环境和治安综合整治力度,努力为教育事业的加快发展创造安定和谐的良好环境。

二、加大资金投入,着力打牢教育基础

教育投入是支撑经济社会长远发展的基础性、战略性投资,是教育事业的物质基础,是公共财政保障的重点。为此,我们将牢固树立教育优先发展、优先保障的理念,进一步调整和优化支出结构,增加财政教育投入,并完善以政府投入为主、多元化筹集教育经费的机制,为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提供更多的财力支撑。充分运用财政、税收等政策,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捐资、出资兴办教育事业,扩大社会投入规模,凝聚推动教育事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强大合力。把教育基础设施建设纳入镇村发展总体规划,在新农村建设和新镇区开发中留足、留好教育用地,并确保新建的居民集中居住区内全部配套建设幼儿园。

三、立足惠民根本,不断促进教育公平

教育公平是人生发展起点的公平,是实现社会公平的基础所在,也是必不可少的民生实惠。我们将把教育惠民,为人民群众创造平等的教育环境作为义不容辞的责任,切实抓

好、抓出成效。一是配置好教育资源,既要增加资源投放,做大优质资源“蛋糕”,更要合理均衡配置教育资源,着力缩小镇村之间、学校之间的差距,让人民群众共享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成果,让每一个孩子都尽可能地享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二是保障好特殊群体的受教育权,确保让每一个困难家庭的子女都享有受教育的机会,不让学生因为贫困而辍学。加强寄宿制学校建设和管理,重视学生宿舍建设,优先满足留守儿童就学需求。建立健全留守儿童服务体系,使留守儿童能够正常接受教育,在社会关爱中健康成长。三是巩固好义务教育成果,在继续巩固免费义务教育成果的基础上,通过出台优惠政策、加大补助力度等措施,进一步推进教育惠民利民。与此同时,坚持用规范管理来维护教育公平,全面推进依法治教和依法治校,维护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和监督权,办好人民群众满意的教育。

各位领导、同志们,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我们将按照县委、县政府的决策部署,紧紧围绕这次会议精神,开拓进取,扎实工作,全力推动**的教育事业不断向更高层次、更高水平提升,以教育的优先发展、科学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下载领导讲话稿大力实施双十工程加快设施蔬菜发展word格式文档
下载领导讲话稿大力实施双十工程加快设施蔬菜发展.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