莎士比亚诗歌创作风格与历史背景

时间:2019-05-15 06:21:4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莎士比亚诗歌创作风格与历史背景》,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莎士比亚诗歌创作风格与历史背景》。

第一篇:莎士比亚诗歌创作风格与历史背景

莎士比亚诗歌创作风格与历史背景

【摘要】

莎士比亚作为英国文艺复兴时期伟大的剧作家、诗人,给后人留下了丰富的优秀作品。这其中,诗歌的数量就多达数百首,并且在他的戏剧中间,人物的台词也多是诗体的语言。在莎士比亚一生的创作当中,其创作风格发生了明显的改变,而这一改变无疑与当时的时代背景和莎士比亚个人经历息息相关。因此,本文试图从历史背景和诗人的经历角度,来剖析莎士比亚创作风格的变化。

【关键词】

历史背景、创作风格

【引言】

莎士比亚在所有的文学人物中首屈一指。他的名气并非昙花一现,近四百年来他的作品一直给读者和评论家带来了许多欢乐,很多名言名句一直被人们津津乐道。一位作家能够达到如此的成就,除了对语言文字精准的把我之外,一定也顺应了当时历史背景的变化,其的作品也一定代表了当时众多人的想法。因此,才能够在几百年过去之后,还能够留给人深刻的印象,人们只要提到当时的那一段历史,就必然要提到他的作品。

从另一方面来看,一位文学家的作品,也一定会受到自身经历和历史的影响,他的思路、灵感肯定也不会凭空而至,而是基于他平日生活的所见所闻。因此,从历史背景和个人经历的角度去分析一个文学家的作品特点和风格,应该是最正确和直观的方法。

1.早期创作风格的形成说到莎士比亚的作品风格的形成,就不得不提到欧洲文艺复兴。虽然“文艺复兴”这个词早已为人熟知,早在16世纪就已经被学术界所用了,但是这个词却让人产生了许多误解。文艺复兴并不仅仅是简单的古代希腊和罗马文化的复兴,同时也不仅仅局限于文艺。实际上,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是资产阶级上升时期的文化,具有鲜明的反封建、反宗教的特色。其核心思想是人文主义,肯定人的崇高地位,主张一切以人为本,以此来反对罗马罗马教会所代表的神权的绝对统治。因此,文艺复兴具有鲜明的反封建、反宗教特色,肯定现世生活,歌颂爱情和个性解放。

人文主义的浪潮席卷了整个欧洲,其中在人文主义文学方面,英国人文主义成为了欧洲人文主义文学的巅峰,身处其中的莎士比亚,自然也会被卷入其中。因此,观察莎士比亚的作品,到处都可以看到人文主义的身影。

同时,在莎士比亚创作的初期时代,英国正处于伊丽莎白女王的统治时期。这位被普遍认为是英国历史上最杰出的帝王之一的杰出女王,自然有其过人之处。在她当政的45年期间,英国的经济繁荣昌盛,文学璀璨辉煌,军事上一跃成为世界首屈一指的海军强国。国家富强稳定,人民生活自然幸福安稳,这就为莎士比亚安心文学创作提供了充足的条件。同时,伊丽莎白女王还是一位十分宽容的女王。由于受到文艺复兴的影响,在莎士比亚当时的作品中,很多都是以拥护中央王权,谴责封建暴君和歌颂开明君主为基本主题,君主往往是反面角色。伊丽莎白女王深知这一点,但却并不阻挠莎士比亚的创作,反而不顾伦敦地方当局的反对,支持莎士比亚剧院。这充分体现了伊丽莎白女王的过人之处,同时也莎士比亚的自由创作提供了又一个便利的条件。

生活的富足再加上一位开明君主的鼓励,莎士比亚自然对于文艺复兴的前景充满了希望,这种乐观和希望正完完全全体现在他的作品之中。比如说很有代表性的喜剧《仲夏夜之梦》,虽然形式上是一部剧本,但是诗意盎然,整个剧情轻松愉快,令人忍俊不禁。在单纯的诗歌方面,除了两首长诗《维纳斯和阿多尼斯》和《鲁克丽丝受辱记》外,莎士比亚整整写下了154首十四行诗,令人赞叹不已。

至于莎士比亚为什么会写下那么多的十四行诗,这自然也是受到了时代浪潮的影响。十四行诗是一种抒情诗体,多采取连续性的组诗形式,紧凑集中,格律严谨。在当时,英国诗人们十分喜爱这种诗体。而莎士比亚在紧随时尚方面从不落后,自然也就加入到了这个行列之中。因此,写出十四行诗并不能说明什么。重要的是,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能够攀登上当时是个文化的巅峰,这就说明,莎士比亚除了属于这个诗歌流派之外,在写诗方面,有着自己独特的风格。其独特风格的形成,当然与莎士比亚个人的生活经历息息相关。

莎士比亚出生在一个名叫斯特拉福的城镇,位于沃里克郡,是地处英格兰中部的一个交通枢纽。“斯特拉福”这个名字的原意是“涉水过河的道路”,仅此我们就可以推想出这个城镇当年是怎样一个四通八达、络绎繁忙的城镇。如此繁忙的城镇,自然会有很多游遍大江南北的旅客,他们所带来的逸闻趣事数不胜数,这使得童年时代的莎士比亚能够汲取道丰富的民间文学营养,日后也自然就成了他文学创作积累的一笔宝贵的财富。有研究显示,莎士比亚作品中的形象和比喻,绝大多数和他的乡间生活息息相关。而斯特拉福镇周围,是一片绵亘数十里的茂密森林,这种毫无人工凿刻的、完全自然地气息,应当是最能够激发人的创作灵感的地方。我们现在看莎士比亚的作品,就犹如在看一本诗化的大百科全书,自然界万物生灵、人间的世俗百态,都被他描摹的栩栩如生。这与莎士比亚少年时代与自然地亲密接触想必也是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除了上述特点之外,莎士比亚的诗歌很会利用“意象”来给读者传达自己的思想。对于人生,对于爱情。他通过大量的比喻把爱情形象化。他把一切美好的东西比喻成爱情。曾有人说过,对修辞的驾驭能力往往可以作为衡量一个作家是否具有独创性和想象力的标准。在这方面,莎士比亚所具有的才能让人惊叹。这不仅表现在莎翁作品中使用了大量的修辞手法,还表现在修辞手法的多样性和巧妙的布局上。同时莎士比亚喜欢用一些排比的句式来增强气势,以达到提升表达效果的目的。所以他的诗歌具有明朗的色彩、乐观的基调,具有浓厚浪漫色彩。

虽然这只是莎士比亚创作的第一个时期,但是他已经表现出了足够的创作天赋。借助当时社会环境的安定和谐,以及自身生活的丰富多彩,还有他与生俱来的超出常人的创作天赋,莎士比亚创作出了大量精彩的作品。因此也可以说这一时期是莎士比亚创作的黄金时期。

2.中途风格的转变

在1601年到1607年这一时期中,莎士比亚的作品中,或明或暗的,都带上了一层悲惨的情感。

观察英国当时的历史可知,此时正处于伊丽莎白女王一世与詹姆士一世政权交替,英国社会矛盾激化的时期。虽然伊丽莎白女王在世时为英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她最大的错误也许就是她不愿意提出王位继承人。她不仅仅一生未嫁,而且总是回避指定继承人。她在临终遗嘱中才指定苏格兰国王詹姆斯六世为她的继承人。虽然这使英格兰和苏格兰并属于一个国王的统治之下,但却是一个前途未卜的选择。詹姆斯和他的儿子都是独裁者,在大不列颠不得民心,这必定为争端买下了祸根。更重要的是,詹姆士一世并非是一位贤明的郡主。

他在位时期,国库入不敷出,宫廷债务累累。为了平衡政府开支,詹姆士一世肆意出售专卖权和王室森林。为了迎合中产阶级的虚荣心理,詹姆士一世指示亲信卖官鬻爵,加快封赐爵位。这一系列近似于胡闹的行为,使得英国当时社会混乱,物价不稳,社会阶级矛盾对立严重,民不聊生。

在**的社会中,人们想要过上安稳的生活都是奢求,想要进一步创作更是难上加难。莎士比亚也不例外,在作品的数量发面,根本不能跟前一时期相提并论。另外,莎士比亚是一位坚定的人文主义者。原本在伊丽莎白时代,人文主义进展顺利,让莎士比亚充满希望。然而到了这一时期,缺少了女王的支持,人文主义者乌托邦式的理想开始变得渺茫而不可触及。莎士比亚应当也是看到了这鲜明的对比,痛感理想难以实现,创作由早期的赞美人文主义理想转变为对社会黑暗的揭露和批判。

这段时间中,莎士比亚创作的诗歌作品很少很少,主要创作出了一系列著名的悲剧。这些悲剧对封建贵族的腐朽衰败、利己主义的骇人听闻、金钱关系的罪恶和劳动人民的疾苦,作了深入的描写。可以说,这是莎士比亚通过自己的文笔,在无情的揭露社会的黑暗面,以此来表达自己对社会的不满,同时也希望能够激发更多人文主义者能够联合起来反抗。此时莎士比亚的创作风格上,浪漫欢乐的气氛减少,忧郁悲愤的情调增加。但是从写作的角度来看,莎士比亚的文学创作水平日趋完善,语言更纯熟,所创造出的形象更丰满和形象,说明莎士比亚的思想和艺术水平已经渐渐走向成熟。

3.最后的成就

1608年以后,莎士比亚进入创作的最后时期。

这时,文艺复兴的浪潮已经完全褪去,人文主义思潮面对着严酷的现实,再也没有了还击的能力,完完全全成为了泡影。而社会完全掌握在詹姆士一世的手中,**不堪。莎士比亚也看到人文主义的理想在现实社会中无法实现,便从写悲剧转而为写传奇剧,从揭露批判现实社会的黑暗转向写梦幻世界。这一时期,他的作品往往通过神话式的幻想,借助超自然的力量来解决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作品贯串着宽恕、和解的精神,没有前期的欢乐,也没有中期的阴郁,而是充满美丽的生活幻想,浪漫情调浓郁。但在我看来,虽然作品中没有直接表达悲哀的词句,取而代之的是虚无的想象世界,这却是更进一层的悲哀。因为莎士比亚已经完全抛弃了对理想的渴望,只期望它们能够在虚无中得到实现。这不仅是莎士比亚对于现实的悲哀,同时也是一种妥协,一种退缩,一种无望的而表现。

这时候不得不提到的是莎士比亚此时期最具代表性的作品,被世人公认为是“用诗歌写的遗嘱”——《暴风雨》。剧中,莎士比亚借冈萨罗之口描绘了一个理想的国度“在这共和国中我要实行一切与众不同的设施;我要禁止一切的贸易:没有地方官的设立;没有文学,富有、贫穷和雇佣都要废止;契约、承袭、疆界、区域、耕种、葡萄园都没有,金属、谷物、酒、油都没有用处,废除职业,所有的人都不做事:妇女也是这样,但她们是天真而纯洁:没有君主,大自然中的一切产物都须不用血汗劳力而获得;叛逆、重罪、剑、戟、刀、枪、炮等一切武器的使用,一律杜绝:但是大自然会自己产生出一切丰饶的东西,养育我那些纯朴的人民。”这正是莎士比亚在现实中找不到解决社会矛盾的方法而虚构了一个朦胧的乌托邦式的理想国。

可以说,《暴风雨》集中体现了莎士比亚个人的人文主义理想,莎士比亚借助作品中人物之口,总结了自己的人文主义思想的发展历程以及对于其未来的美好想象。莎士比亚传奇的一生也随着《暴风雨》的落幕而退出了历史的舞台了。

【总结】

莎士比亚作品中所体现出的人文主义思想,来自于当时英国的文艺复兴浪潮,最后也随着浪潮的平息而消失在历史之中。虽然莎士比亚只是属于这一历史浪潮中众多文人中的一员,但他却是最为出众闪耀的一位。在上百年过去的今天,只要我们提到文艺复兴那段历史,就一定要提到莎士比亚的作品,就一定会从莎士比亚的作品中去找出那些人文主义者们当时的所思所想,或者仅仅为了重新感受莎士比亚的诗歌带给我们的没好感受。我觉得只能引用著名的戏剧家本•琼斯的话来表达对这位杰出的文学家的敬意——“他不只属于一个时代而属于全世纪。”

【参考文献】

[1]《百家文学之旅——莎士比亚》,F.E.哈勒带著,刘蕴芳译

[2]《读莎士比亚》,歌德 等著,张可 元华译

[3]《莎士比亚画传》,周轶 编

[4]《从〈暴风雨〉看莎士比亚》,张琰 著

第二篇:王勃的诗歌创作风格

导语:王勃的诗歌,改变了齐梁艳丽的诗风,确定了初唐的诗歌风气,让我们一起了解一下王勃的诗歌创作风格吧!

对于王勃诗歌的风格,历来评论不一,意见纷纭,但综括起来,有两种观点。一种认为王勃诗歌的风格以“绮丽”为主,如宋代王应麟说王勃诗歌具有“江左卑弱之风”;南宋词人刘克庄说:“唐初王杨沈宋擅名,然不脱齐梁之体”;元代辛文房说王勃诗歌风格“属文绮丽”;明代张逊业也说王勃“富丽径捷,称罕一时”;《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说王勃“文章钜丽,为四杰之首”。近代学者也有不少人认为王勃诗歌深受梁陈浮靡之风的影响,其风格仍可用“艳丽”二字来概括,如郑振铎在《插图本中国文学史》中指出:“四杰,也是承袭了梁陈的风格的”;这里所谓“绮丽”中的“绮”指的是词藻运用的繁富,“丽”指的是语言色彩的华美,这种人仅从语言形式上去观察,更何况王勃等四杰的诗歌,有“浓妆”也有“淡抹”,这种人的评论不免失之偏颇。另一种观点则注意到王勃等人诗歌内容上的感情基调,如王明居在《王勃诗歌风格发微》中指出:“其(王勃)主导风格则可用‘雄放刚健’四个字来概括,而其‘柔润富丽’的特色则居次要地位。”王先生从“风骨”的角度评论王勃诗歌的风格,无疑比前一种意见高明得多。正像前一种人只看一个人的衣着,王先生才注意这个人的气质一样。但是王明居先生没有注意到王勃前后期诗歌风格的变化,执之一端,也失之于偏狭。

一个人生活轨迹的急转,会使这个作品的内容和风格巨变,这差不多是中国文学史中的常见现象。王勃一生以革除官职,赶出沛王府为转折点,以此为分界线分为前后两个阶段,诗歌的内容和风格也迥然不同,前期的诗歌可用“雄放刚健”四字概括,后期诗歌的风格主要是“苍凉沉郁”。下面拟从王勃的思想和创作的变化上作粗浅的探讨。

王勃出身于“以儒辅仁”的儒学世家,其祖父开创的“河汾之学”系隋末唐初北方儒学重要分支,是王勃儒家思想的直接来源。兄弟多文学之士,其父督促又早,故“六岁属文,构思无滞,词情英迈”,“九岁读颜氏《汉书》,撰《指瑕》十卷、十岁包综《六经》,成乎期月”。十五岁作《上刘右相书》,刘右相“见面异之,曰:‘此神童也。’因加表荐,对策高第,拜为朝散郎。”作为年少才高、聪颖早慧早年得志的诗人,其胸中蕴聚的功业志向与进取精神就不可能不在诗文中表露出来。这种自负心态在自荐文中表现得很突出:“伏愿辟东阁,开北堂,待之以上宾,期之以国士,使得披肝胆,布腹心,大论古今之利害,高谈帝王之纲纪。然后鹰扬豹变,出蓬户而拜青墀;附景指风,舍苔衣而见绛阙。”以至被人讥为“浮躁浅露”,至今还有人这样评论王勃。其实,像初唐四杰及半千等少年才子锋芒毕露,缺少“恭谦让”的气质,贬之者讥为“浮躁浅露”,誉之者完全可赞曰“雄放刚健”,正如“狡猾”和“机智”一样。

某种思潮、文体、文风的兴起,都是朝代的产儿,不是从石头里蹦出来的金猴。考初唐,李世民自是英雄胸襟,从政治经济上较快地驱除隋代积弊,出现了史称盛世的“贞观之治”,但在思想文化战线,不仅没有根除齐梁的“宫体诗”的污垢,反推其波而助其澜,当四方平定之后,也吟风雪,弄花草,戏作艳诗“殊无丈夫气”,上行下效,朝阁重臣,也时有侧艳之篇,皆**之音。高宗朝,歌功颂德“绮错婉媚”的“上官体”又风靡文坛。诗歌变成了统治阶级卖弄风流文雅的消遣品,帮闲文人邀宠取荣的工具,与国力强盛,经济上升,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严重脱节。王勃等四杰向**浮艳之风宣战,高倡改革,是顺乎时代,应乎潮流的,更何况王勃的前辈已从各个角度,批判了**文风,如其祖父王通持“贯通济义”的思想角度,批判六朝诗文“傲、治、碎、诞、淫、繁、捷、虚”。⑿魏征等从史学的角度,说六朝“其立言也,或虚加练饰,轻事雕彩;或体兼赋颂,词类俳优;文非文,史非史”⒀。这些都为王勃等人的诗歌改革开了先河,扫除了不少障碍。诗文方面,前人虽也有批评齐梁体的:“遗理存异,寻虚逐微。竟一韵之奇,争一字之巧”⒁,诞但缺乏实践构建。王勃的兄弟们“磊落词韵,铿锵风骨”⒂,“亦一时之健笔焉”⒃,但缺乏理论支撑,皆不成气候。唯王勃在《上吏部裴侍郎启》和《平台秘略论文艺三》中,树出了“思革其弊,用光志业”的旗帜,指导自己的诗歌创作;又以自己的创作实践来证实理论,又有一时俊彦的杨炯、卢照邻、骆宾王等“知音与之矣,知己从之矣”,“鼓舞其心,发浅其用,八宏驰骋于思绪,万代出没于毫端”⒅“遂使繁综浅术,五藩篱之固”⒆,“翰苑豁如,词林增峻”,遂成局面。

王勃多次以“气横霜暑”,“气凌云汉,字挟风霜”作为文学评论的标准,我们且看他是如何在诗歌中显现的,其一《腾王阁》诗:

腾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鸾罢歌舞。

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幕卷西山雨。

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

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诗仅八句,却展现了画栋上云彩的升腾,朱帘外山雨降临,潭里悠悠的闲云,槛外滚滚的长江这样无限的空间和物换星移的绵长的时间,在此壮阔的背景下,凸现了高耸入云的腾王阁的雄迈气魄,虽有“胜地不常,盛筵难再”的感慨,难掩雄放刚健的气概,所以杜甫在《戏为六绝句》中称赞王勃“龙文虎脊皆君驭”,这里的“虎脊”就是雄放刚健风骨的另一种称法。

其二是《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共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这首五言律诗是一篇见习的送别之作,但完全背离了宫廷风格,具有了雄健风格的明确的建构意识。首联以“城阙”与“五津”对举,是对别后空间格局及隔断距离的预设,为诗意的衍进张力。颔联和颈联,也一改宫廷诗的景事的罗列与辞藻的比类,而充盈着情、意,由两人的处境和共同的感受,进而以心理的力量把“天涯”之遥缩短为“比邻”之迩,表现了“北海虽赊,扶摇可接”的豪迈意境和“四海之内皆兄弟”的宽广胸怀。尾联一扫“临岐洒泪”“黯然销魂”的传统惯例,瞩望于心灵的相通,互勉于前程的展望。八宫体诗繁缛的描写性变为抒情体朴素的表现性,一洗悲酸之态,充满昂扬之情,雄放刚健,意气风发,给人以风发向上的力量。

这种风骨,直接开启了盛唐诗风。

唐中宗复位,即着手清除武后党羽,许多新贵也乘机排斥异己,卷入政治旋涡,不少杰出诗人也都随之升沉浮降,如王勃、卢照邻、骆宾王、苏味道、崔融、杜审言、宋之问、沈全期等人由于各种缘故而被贬逐远方。这对以建功立业为怀抱的这批诗人,自是严重的挫折和残酷的打击,也使他们的诗风为之一变,如沈全期被逐驩州时所写的诗歌,风格与宫廷时截然不同,显示出幽怨、绝望乃至愤懑。王勃由于佛学和叔祖王绩隐居思想的影响,表现得不那么强烈,但由“拾青紫于俯仰,取公卿于朝夕”的勃勃雄心,竟至于坎坷失志,流离岁月,羁荡山川,感慨和不平是难免的,诗风的转变也是自然的。

宫廷中盛行斗鸡,王勃为沛王戏作《檄英王鸡》,高宗认为是兄弟之间“交构之渐”,王勃被革除官职,赶出沛王府。这对王勃的仕途是一次沉重的打击,他说:“坎坷于唐尧之朝,憔悴于圣明之代。”在任虢州参军时,又发生了“匿杀官奴曹达”的冤案,以触犯大唐法律被判死刑,这是一次毁灭性的打击。幸遇大赦,仅去官职,其父也受牵连而远迁交趾令。他在《冬日羁游汾阳送韦少府入洛序》中说:“下官诗书拓落,羽翮摧颓。朝廷无立锥之地,丘园有括囊之所。山中事业暂到渔樵;天下栖迟,少留城阙。忽逢萍水,对云雨以无聊;倍切穷途,托形骸而何托!”这正是他穷途末路,绝望悲凉的自我写照。正是这种人生遭遇,才使得王勃后期的诗歌大多带有苍凉悲郁的风格,试看在蜀中写的两首送别诗:

别薛华

送送多穷路,遑遑独问津。

悲凉千里路,凄断百年身。

心事同漂泊,天涯共苦辛。

无论去与往,俱是梦中人。

重别薛华

明月沉珠浦,风飘濯锦州。

楼台临绝岸,洲渚亘长天。

旅泊成千里,栖遑共百年。

穷途唯有哭,还望独潸然。

薛华是唐开国重臣薛收之孙,从《序》中看,第一首诗当作于锦州,两位少年才子漂泊他乡,其感触自不待言。作者用“穷途”“遑遑”“悲凉”“凄断”“同漂泊”“共辛苦”“梦中人”营造了苍凉的氛围,表达了浓郁的心情。第二首前半部分用风物涂抹出浓黑苍凉的夜色,后半部分直抒胸臆,表达了沉郁的别情。与前期长安写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相比,已经完全没有了激昂慷慨,意气风发的豪情壮志,把“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变成了“穷途唯有哭,还望独潸然”了。

还有一些别离诗,如《寒夜思友三首》之一:“久别侵怀抱,他乡变容色。月夜调鸣琴,相思此何极。”;《江亭夜月送别二首》之二:“乱烟笼碧彻,飞月向南端。寂寂离亭掩,江山如此寒。”《别人四首》其四:“霜华净天末,雾色笼江际。客子长畏人,何为久留滞。”都显现出苍凉冷落,凄苦沉郁。不仅别离诗中,即使是其他题材的诗中,也多充盈着这种诗风。如《上已浮江宴韵得遥字》:“上已年光促,中川兴绪遥。绿齐山叶满,红泄片花销。泉声喧后涧,虹影照前桥。遽悲春望远,江路积波潮。”诗中游宴之初,作者尚有兴致,而游宴之中,忽生悲凉。情思所以变化得如此迅速,是因为波涛和潮汐的不平静,引起了作者世路艰难的感慨。又如《山中》:“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前两句以长江滞悲喻旧念之深,后两句则以苍凉的山景着意点染,烘托诗人愁旅思归之情。再如《易阳早发》:“云间迷树影,雾里失峯形。复此凉飙至,空山飞夜萤。”诗中以空冷苍凉的意象幽约地传导出诗人仕途的挫折与旅途艰辛的隐曲的情感意绪。

以上两方面是对王勃前后两个时期诗歌风格初步探讨。对王勃的诗歌风格,论者如云,间或有谈到诗风转变,但仅从“题材进一步丰富,内容进一步充实”“脱离宫廷的狭小范围,走入江山与塞漠的广阔天地”方面入手。本人末学后进,不惮冒昧,提出浅见陋识,望行家不吝指正。

第三篇:诗歌创作与朗诵比赛策划书

诗歌创作与朗诵比赛策划书

一、活动背景

我国是诗的国度。所有的文学载体中,诗是语言的精华,也是最凝练最美的艺术。孔子言:“小子何莫学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生活不能没有诗,不能缺少诗意。诗,是一种生活态度,是一种引领人积极向上的精神力量,是写诗人和读诗者滋养灵魂的甘泉。

生活无处不成诗。为了扩大诗歌的影响力和号召力,以诗歌提倡一种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发现生活的美,激发对生活的热情,繁荣校园诗歌创作,营造校区良好的文化学术氛围,为广大诗歌爱好者提供一个更专业更集中的诗歌交流平台,使好的诗歌好的作品得到应有的肯定,使更多的人关注诗歌、关注文学,校学习部决定于日举行诗歌创作与朗诵比赛。

二、大赛主旨

1、弘扬中国传统诗文化,丰富现代诗歌写作;

2、挖掘有才华的校园诗歌写手、校园诗人,为诗歌爱好者提供交流平台;

3、推介高品质诗歌作品;

4、活跃校园诗歌创作,为校区精神文明建设添砖加瓦;

5、锻炼同学们的演讲能力与对诗歌感情的把握尺度。

三、活动简介

1、活动主题:在生活中写诗,在诗意中生活 —— 记华大生活的点点滴滴

2、活动时间:

4、活动对象:华侨大学全体学生

5、主办单位:华侨大学

6、承办单位:华侨大学校学习部

四、活动说明

(一)、活动形式:诗歌征稿,选稿,举行演讲

(二)、活动具体内容:

活动分五个阶段:

1、宣传阶段

(1)、积极争取团委、学生办领导对本次活动的支持

(2)、设计海报并张贴。(宣传部负责)

(3)、设计宣传单(张贴于公告栏和宿舍楼下的宣传栏)

(4)、向各团总支派发宣传单,争取各位辅导员的支持与落实。

预计所需时间:两周2、征稿阶段

投稿形式:自由投稿。

投稿方式:①打印版交到如下几个同学:

②电子版以E-mail方式发送到:

截稿时间:2009年4月底(具体时间待定)

稿件要求:

(1)、思想健康,感情真挚,题材不限;

(2)、体裁限定为诗歌(包括现代诗、散文诗、古典诗词等诗歌体裁);

(3)、来稿必须使用正规A4打印稿纸并且使用word文档;

(4)、为评选公正的需要,每个参赛选手每个作品必须交打印版和电子版两种版本,打印版

页眉处须注明作者的姓名、年级专业、联系方式,电子版也须注明。

3、评审阶段

初评由学习部执行,终评由指导老师执行,最后由学习部公布评选结果,通知选手参加演讲.4、演讲阶段

(1)、评委及嘉宾入场

(2)、屏幕上播放视频(中国建国以来具有代表性的阅兵式)

(3)、主持人上场致开场词,介绍到场嘉宾、评委及本次比赛规则

(4)、比赛正式开始。

(5)、环节一;选手依次上台演讲,评委举牌给各参赛者给分,同时,主持人当场计算报出得分,评委可适当给出评分原因和对参赛者的评语。

(6)、环节二;参赛者按在台上选到的礼仪小姐手上拿着的扇子背后写着的6个词语进行即兴演讲,演讲里必须包括给与的6个词语,演讲前给与5分钟思考。同样评委快速给各参赛者给分,主持人当场计算报出得分

(7)、环节三;才艺加分,参赛者自愿准备才艺,评委快速给各参赛者给分,主持人当场计算报出得分。

(8)、环节四;所有参赛者站在台上,用大屏幕上出现的一个词,轮流总结参加这次大赛的感想。由现场的观众给各选手打分,即主持人下台找观众给台上的选手打分,一名观众只能给一名选手打分。

(9)、用幻灯片展现中国近六十年的变化(加背景音乐及解说词)工作人员快速统计选手分数。

(10)、主持人公布获奖者

(11)、嘉宾颁奖(一、二、三等奖,最佳组织奖)背景音乐

(12)、主持人上场并宣布本次比赛到此结束,领导及评委退场

5、颁奖阶段

(1)、学习部负责举行颁奖大会。

(2)、颁奖时间,地点。

(3)、出席颁奖大会的嘉宾有本次活动的指导老师、获奖同学,并邀请学生办老师、团委、学生会部分干部及其他兄弟社团负责人等有关人员参加大会。

(4)、主持人根据事先做好的PPT简单回顾本次活动的流程,并宣布获奖情况,随后由部分获奖同学自由上台谈获奖感受及创作经验,并选择适合朗诵的佳作朗诵。

(5)、由指导老师给获奖同学颁奖,并就本次活动作总结。

备注:场地申请、PPT制作等工作人员编辑部负责

(三)、活动奖项设置:一等奖(1名)、二等奖(3名)、三等奖(5名)、优秀奖(7名)

(四)、评比标准方案:

1、诗歌思想内容健康、立意新颖、文笔娴熟,思想深刻,语言意蕴丰富;

2、所有文章的评审工作将由评委会完成,并且成立监督委员会(简称监委会)对评审工作进行监督,评委会将由诗社编辑部成员组成,由指导老师进行终评。

第四篇:莎士比亚与《哈姆雷特》读后感

莎士比亚与《哈姆雷特》读后感

世界名著的光辉好照耀到世界的每一个角落,我相信在这尘埃的世界里那一束可爱的光辉正洗涤着人们疲惫的身

躯和复杂纠结的灵魂。21世纪的新人踏着前人的岁月的脚步,一步一步,走的更远,飞得更高!

看完莎士比亚与《哈姆雷特》我感触甚多,希望在此能与大家分享我的心得。莎士比亚是为众人所知的世界文学

巨匠,世界最有影响力的著名作家之一。他1564年生于英国沃里克郡斯特拉福镇,他的祖父理查德·莎士比亚是一个典型的农民,而他的父亲不安于农场的收入,青年就其弄经商,举家搬迁到斯特拉福镇,并在这里生下了日后成文世界文坛巨匠的威廉·莎士比亚。莎士比亚家族在历史上一直都是平民,但当威廉·莎士比亚成为著名剧作家后,莎士比亚家族成了英国声誉显赫的家族之一。威廉·莎士比亚逝世于1616年,人们为了纪念他,就在他的故乡斯特拉福保留着关于莎士比亚的一切记忆,并把它取名为“莎士比亚城”。莎士比亚那辉煌而短暂的人生旅程中共留下了37部戏剧、154首十四行诗和两篇叙事长诗。悲剧《哈姆雷特》代表了莎士比亚的最高戏剧成就,成为世界各国人民最喜爱的文学作品之一。

悲剧《哈姆雷特》写于1601年,它描写的是古丹麦王子为父报仇的一个悲壮的故事。讲的是古丹麦的哈姆雷特

王子在去德国留学期间,他的叔父克劳狄斯为篡夺王位而杀死了自己的亲哥哥,哈姆雷特的父亲老哈姆雷特。还用可怕地计谋骗娶了他的母亲为新一任皇后。当哈姆雷特回国后,老国王的灵魂游荡在王宫之中,终于有一次,他告诉哈姆雷特他弟弟可怕的阴谋,叫哈姆雷特揭穿他的阴谋,为父报仇。知道真相的哈姆雷特渴望复仇,渴望亲手杀死毒害父亲的坏人。为了复仇他装疯卖傻,离开了自己最心爱的人,最后也献出了自己那年轻的生命。这部悲剧随着主人公的相继死去而告结束,但引人深思的情节却深深的映在了读者的心里,哈姆雷特的英雄形象也永远的活在了人们的心里,他将永垂不朽!

悲剧《哈姆雷特》是写于16世纪末至17世纪初的文艺复兴时期,文艺复兴运动使先进于封建专制思想的资产阶

级民主思想深入人心,而当时的英国由于“王位继承权”问题政治斗争非常尖锐,人们的进步思想与社会腐朽的现状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悲剧《哈姆雷特》正式在这种社会大背景下,以古丹麦国的政治斗争暗示英国社会现实的。作品最后以极其悲惨的结局—主人公哈姆雷特之死,终于实现了复仇目的。这部哈姆雷特的这一形象反映了当时先进分子的人文主义主张。《哈姆雷特》因此也成为了“魅力永存”的文学珍品,受世人喜爱。

本书中让我印象深刻的有以下几处:首先,是老国王的灵魂向哈姆雷特诉说自己被害的真相。他说,全丹麦人都

被骗了,说他是在花园里被毒蛇咬死了,是,我的确是被毒蛇咬死了,现在啊,那条毒蛇头上戴着王冠,还骗娶了我善良的王后呢!在这一幕里,首先是老国王的一番话让影响深刻,他用讽刺的语言暗示了整个阴谋的过程,用“头上带着王冠的毒蛇”形象的比喻出坏人的丑陋脸孔和篡位夺权的可怕阴谋。其次,我深深的被哈姆雷特的勇敢和对父亲深深的怀念之情感动着,即使那是父亲的灵魂,一个不再是和自己生活在同一个世界生活的人,他也毫不迟疑的跟着鬼魂走,因为他完全信任他的父亲,拿自己的生命当赌注去相信那个灵魂,把生命置之度外—这就是绝对的信任吧!这一幕让我想起我的一个亲身经历,有一次学校要用身份证号码来投票,我们班每一个人要找4个,而一个人只有一个,所以要问问别人。这是一个任务,但同时也是检验朋友真心信任的一次机会。上网聊天的时候我问了一个高中时候的同学,他说拿去干什么,我说我们学校投票要用,他说,我不信!我说,不信就算了,再见!可当我发短信给我的好友,她没问原因,更没有提出什么交换的要求,给我回的第一条短信除了身份证号什么也没有!我非常感动,于是发短信给她说,“谢谢你·····”她回答:“这就是信任。”我们都知道中国汉字信任两个字如何摆在田字格里,但又有人理解它的真正含义?其实要想信任一个人不是那么简单的事,因为不是说话那么简单,我们必须得拿出行动去表现自己的信任,当然要给值得自己信任的人!人与人的交往是相互的,我们要想得到信任,就要先信任别人。

另一处就是哈姆雷特为为父报仇而施下的苦肉计,他装疯卖傻,舍弃了他最心爱的人,他疯疯癫癫的对奥菲利

亚说些奇怪的话,如“要是你既贞洁又美丽,那么你的贞洁应断绝与你的美丽来往”。“ 美丽可以使贞洁变坏,而贞洁未必能感化美丽。”虽然我不大明白这些话的意思,但还是觉得他说的非常好,细细体会,总能领会出一些道理来。哈姆雷特心里是深深地爱着奥菲利亚的,但是为父报仇的重任让他不得不放弃所爱的人,虽然心里有万分不舍但无奈逼着他一刀一刀的割着爱人的心,其实在伤害奥菲利亚的时候他心里更难过。奥菲利亚的确被他深深地伤害了,“谁料过去的风华,变成今朝的泥土!”一个人最伤心的事莫过于被深爱自己的人和自己深深爱着的人在心上划上一刀,心痛的感觉,好似坠入万丈深渊。但,我们在做决定的时候要看孰轻孰重,在问题面前做出正确的有利于大局的选择就好,就问心无愧了。

以上就是我看《哈姆雷特》的一些感受,虽是很小的体会,但悟出的有些道理和联想到的 一些东西却是深深地

教育了我,我会以此来激励自己,在以后的道路上走的更远一些。

时势造就英雄。文艺复兴时代造就了对后世影响极深的文坛巨匠莎士比亚。他的光辉照亮了世界的每一个角落。

他的作品也深深的刻进人们的心中,永不磨灭!

第五篇:论中国戏曲与莎士比亚戏剧

论中国戏曲与莎士比亚戏剧

作者:点击数:319更新时间:2008/12/26 18:13:23★★★

中国戏曲是东方的一棵常青树;莎士比亚戏剧是西方的一颗新星。

戏曲是一门综合艺术,是时间艺术和空间艺术的综合,这种综合性是世界各国戏剧文化所共有的,而中国戏曲的综合性特别强。

中国戏曲是以唱、念、做、打的综合表演为中心的戏剧形式,它有丰富的艺术表现手段,它与表演艺术紧密结合的综合性,使中国戏曲富有特殊的魅力。它把曲词、音乐、美术、表演的美熔铸为一,用节奏统驭在一个戏里,达到和谐的统一,充分调动了各种艺术手段的感染力,形成中国独有的节奏鲜明的表演艺术。

中国戏曲中最重要的一点特征是虚拟性。舞台艺术不是单纯模仿生活,而是对生活原形进行选择、提炼、夸张和美化,把观众直接带入艺术的殿堂。

中国戏曲另一个艺术特征,是它的程式性,如关门、上马、坐船等,都有一套固定的程式。程式在戏曲中既有规范性又有灵活性,所以戏曲艺术被恰当地称为有规则的自由动作。

综合性、虚拟性、程式性,是中国戏曲的主要艺术特征。这些特征,凝聚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美学思想精髓,构成了独特的戏剧观,使中国戏曲在世界戏曲文化的大舞台上闪耀着它的独特的艺术光辉。

如果说中国戏曲是一曲悠扬的萧颂;那么莎士比亚戏剧更像是梦幻般的旋律。

莎士比亚在类型众多的剧本(包括喜剧,悲剧,历史励,传奇剧)中,塑造了数以千计的各式各样的人物,丰富了戏剧艺术的人物画廊。上自高贵的国王大臣,下至普通的平民百姓,性格各殊:面貌各异。即使是同一阶层的人物,如莎氏所创造的帝王将相凯撒、理查三世、亨利四世、亨利五世、麦克佩斯、李耳王等,既有其作为统治者的共同特点,更有其不同的个性,可以说没有一个是雷同的、相似的。

“情节的生动性和丰富性”是莎剧又一鲜明的艺术特色。莎士比亚为了刻画形形色色人物的性格,反映错综复杂的社会画面,增强浓郁的现实生活气息,遵循现实主义的创作原则,打破了古希腊罗马悲喜剧的严格界限,不受古典戏剧“三一律”的束缚,往往在剧本里特意设计和安排了两个以上的故事情节(《仲夏夜之梦》中多至四条线索),或平行发展,或曲折交错,彼此对照,互相补充。

个性鲜明的人物语言。莎剧的人物语言,生动活泼,丰富多彩,闻其声若见其人,完全符合人物的个性特点,做到了个性化和形象化的结合,哲理性和抒情性的交融。

莎士比亚剧中的人物,都有一套符合各自性格特点的语言,而且随着场合的更迭、际遇的变化,人物语言也有所发展变化。

总的来说,中国戏曲和莎士比亚戏剧都有其各自的特色和魅力,领导着一方舞台。

下载莎士比亚诗歌创作风格与历史背景word格式文档
下载莎士比亚诗歌创作风格与历史背景.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文学风格与文化

    文学风格与文化 文学风格与时代文化 不同时代有不同的文化,作家生活于时代之中,不能不深受时代气息的感染。作家的文学风格必然要渗入时代文化的因素,表现出时代性。文学风格总......

    一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产生的历史背景

    一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产生的历史背景 科学技术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规模迅猛发展,增强了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给人类社会带来空前的繁荣,也为今后的进一步发展准备了必要的物质......

    室内设计思路、风格与个性

    室内设计思路、风格与个性无论建筑还是室内,无论绘画还是音乐,凡文学与艺术的作品,总是有风格的。所谓风格,乃是形式的抽象。我们可以说住宅形式、酒店形式、办公楼形式,但住宅形......

    李清照的人格与风格

    目 录 内容摘要„„„„„„„„„„„„„„„„„„„„„„„„„„„„ (1) 一、李清照的生平简介、重要经历、文学地位„„„„„„„„„„„„ (1) 1、李清照的生平简介......

    联想手机与领导风格

    工作三年了,各个方面都表现不错,但是职位上一直没有什么变化。眼看跟公司的合同 到期了,公司为了留住人才,提拔我作了部门经理,呵呵,真是很高兴。但老板私下里 也跟我说,我各个方面......

    词的发展与风格

    词的发展与风格 社会学101班 张雨薇 22110110 在隋唐,词是曲子词的简称。到了宋代便逐渐脱离音乐,成为一种特殊的抒情诗体。词开始是民间的产物,后来就从尊重和模仿民间风格作......

    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历史背景与意义

    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历史背景与意义 一、心理健康教育的背景 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当前中小学教育面临的新任务和新要求。如何在中小学有效的开展心理......

    莎士比亚诗歌中的爱与美

    莎士比亚诗歌中的爱与美 摘要:纵观人类历史长河,爱情是文学音乐等艺术形式亘久不变的主题,人类从来没有停下过对爱与美的追求和探索的脚步,诗人们以他们特有的浪漫情怀和天赋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