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循序渐进 掌握规律
循序渐进 掌握规律
——谈谈小学高段读写训练重点的教学
国家小学语文研究会理事长崔峦一再强调,小学语文教学要“吃准目标,夯实基础,指导学习,鼓励创新”,他认为“吃准目标,就是要把课上成语文课,上成所教那个年段的阅读课,上成所教那种类型的阅读课”。很清楚,其意是要求我们把握语文基本功训练的阶段性,把好年段关。在小学,年段的读写基本功重点呈阶梯式分布,由低段的词句训练为重点过渡到中段的自然段、结构段,再到高段的篇章训练。自然,我们高段五六年级读写训练无可置疑要侧重篇章。如何落实高段训练重点呢?我以为,首先应该明确高段的读写训练重点包含哪些具体内容,接着要研究怎样落实高段读写训练重点的策略。
一、篇章训练的内容
有关篇章读写基本功训练的内容比较多。我们根据小学生的实际,考虑侧重选择小学生必须懂的基本篇章知识作为重点训练内容,为初中学习奠定基础。具体侧重教学以下方面的篇章内容:
1.四大文体的基本构篇知识
小学语文的课文,多为写人、记事(含叙事性散文)、写景、状物四大类型的写实文章,诗歌比例也不小。我们在阅读教学中,一定要注意引导学生认识并懂得构成四种文体的基本要素,以增强学生的篇章意识,为写好四种文章奠定基础。
2.文章的结构方式及其特点
万事万物的构成都有一定的结构方式,写文章也不例外。无论什么文章,都会由开头、中间、结尾组成。就一般课文而言,有“总—分—总”构篇方式,如《藏北草原》《伟大的出征》和《养花》;有“分—总”方式,如《话说长江》;也有“总—分”方式,如《被袋里装着什么》;还有并列结构方式,如《松坊溪的冬天》。
3.文章的表达顺序
一般而言,文章的表达顺序就是要让学生掌握写人记事文章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或者时间顺序行文,写景状物的文章要按照移步换位的空间顺序行文。
4.表情达意的方式方法
一般来说有五种基本的表情达意的方法:记叙、描写、议论、抒情和说明。
5.文章开头、过渡和结尾的方法
文坛上积累了写好文章开头、中间、结尾的不少经验,传统上把它们比喻为“凤头、驼峰、豹尾”。就我看来,写开头、结尾的方法很多,也没有一定的规定,只要认识各种各样的开头结尾方法,懂得其好处就够了。
6.细节描写的方法
教学中要帮助学生学习运用比喻、拟人、夸张、排比等修辞方法遣词造句,写好人物、景物、事物的细节,并且,学习运用恰当的关联词语,使语言内在联系更加紧密。
二、篇章训练的策略
高段的语文实践主要是读写,篇章训练的基本途径就是要在阅读和写作过程中,凭借课文(或作文)固有的表达特点,在语言文字训练中有针对性地渗透某些表达规律的教学。具体方法是:
(一)阅读教学中,完成好理解内容和领悟表达方法的双重任务
1.在阅读目标里明确体现理解内容和领悟表达方法的双重要求,克服重内容轻形式的倾向
阅读教学有理解内容和领悟形式双重教学任务。我们语文老师首先要在思想上重视表达方法的领悟,真正认识到它是阅读教学的任务之一;其次,在教案设计中,除了把理解内容作为教学目标外,还要把表达方法的学习作为学习目标列入教学要求之中。例如鄂教版五上的第3课《我的房间》就要把学习文章开头结尾首尾呼应的写法列入教学目标。在具体的行文中,作者又采用了果因式的组织语言的方法,也可以纳入教学目标之中。
2.在阅读过程中采取灵活方法,落实好理解内容和领悟形式的双重任务。怎样在课堂上落实阅读教学的双重任务呢?我认为,高年段应该采用两种方法来对待两种情况:
(1)在段的教学中,领悟表达规律与理解内容同步进行。这部分的关键首先取决于设计问题时,要同步设计内容的理解和表达方法的领悟两个方面的问题。例如,解读《索溪峪的“野”》的第二自然段时,就可以设计这样三个问题:索溪峪的山是真的“野”吗?它的美表现在哪些方面?作者在构段方式和语言表述上有什么特点?这三个问题,前两个问题属于内容理解方面的,后一个问题是写作方法方面的。学生带着这些问题自主探究、合作研讨,始终把内容和形式的解读联系在一起,就能有效克服解读的片面性。其次,在段落解读后要注意既归纳段落内容,又小结写法,甚至可以仿照写法说一段话,强化写法教学。
(2)在篇的内容理解后,立足全篇,引导学生领悟全文的表达方法。我们高段语文老师,要根据“形式—内容—形式”的阅读教学规律,带领学生通过感知语言文字走进课文,理解内容,还要带领学生走回来,立足全篇,看看作者采用了哪些表达方法。但是,篇章的表达方法很多,我们不可面面俱到。因此,一要根据单元训练的重点确定领悟什么表达方法,把单元表达规律教学要求落实在每一课的教学之中;二要根据课文固有的特点和课后要求来确定表达方法的教学重点。有的课文既没有在单元导读里提出表达方法教学要求,课后也没有布置表达的训练要求,那我们就要根据课文固有的篇章特点或者文体特点,自己确定表达方法的教学要求。
二)作文教学中,完成把表达规律转变成作文能力的任务
1.把习作教学的基本目的定位在掌握运用语文的表达规律上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作文教学的根本性目的是通过小学作文长期训练,让学生掌握各种写实作文的方法和基本的行文规律。所以,我们高段确定每篇作文教学的目的,要立足篇章,不仅要明确写什么作文,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懂得某种作文的表达规律,某类文体的表达方法。例如,五上的第7次作文是写人物或事物的变化,我们就应该把作文教学的目的,定位在学习运用对比的方法,着重写后来变化的写法上。
2.在习作教学的全过程中,环环渗透表达规律和方法的指导
(1)导语中渗透指导。通过导语激发写作兴趣是大家的基本做法。其实,我们还可以把作文的目的,巧妙地渗透在导语之中,以强化表达规律和方法。例如,五上第6次作文是写一个故事,我们可以在开课的导语中这样渗透表达规律和方法的教学:今天的作文课,就让我们先仔细地观察四幅图,看看图上画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再按照图画写清楚这个故事。写故事,要按照图画的意思,写清楚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把事情写完整。
(2)写作前重点指导。作文指导课应该根据作文教学的规律,先指导写什么,即选材立意,再指导怎么写,即怎样布局谋篇,遣词造句。对于小学生而言,指导写法应该采取读中学写方式,拿出一篇例文作为学生模仿的样板,读一读,想一想应该学习例文的什么写法。值得一提的是,读中学写是一个渐进过程,欲速不达,不可能一口吃个胖子,只能一次一法,一练一得,学有重点。
(3)写作中渗透指导。学生写作的过程中需不需要渗透指导,有一定的争议。有的说,不要打断学生习作的思路,不要指导;有的说习作前已经作过指导,更不需要指导。而我认为,我们面对的是小学生,他们没有运用表达规律的自觉性,正处于运用写法的尝试阶段,需要不时地提醒和帮助,以引导他们的尝试,所以,我们还是要在学生课堂作文打腹稿、拟稿时,继续作必要的指导。但是,这种指导,话语不是批评性的,而是引导式的;不是滔滔不绝的,而是言简意赅的偶尔提醒;也不是漫无目标的,而是根据巡视发现学生作文的偏差或不足,作针对性的提醒式的指导。
(4)作文批改时延续指导。作文批改是指导的继续。批改指导只能借助批语表达,或肯定,把写得好的地方画上波浪线,批上:“这个地方详写得当!”“如果在某某处再对人物的行动作更详细生动的描写就更好了!”既通过眉批指导,又通过总评语指导,双管齐下。但是,无论是批语或评语,都要着眼内容和形式两方面考虑。基于一练一得的理念,评语切不可面面俱到,只能根据本次作文训练的重点,着重评价本次学写的方法运用得怎样,可以提醒学生运用以前学过的写法作文。
(5)评讲课继续指导。评讲课既是作文教学师生反思得失的过程,更重要的是一次继续指导学生作文的大好机会。怎样反思呢?一是根据作文批改记载,归纳出单元表达形式迁移训练重点的成功之处,整体概评,列举学生的具体习作来引导学生发现成功之处,并且与自己的作文对比,找出自己的不足。还可以鼓励学生毛遂自荐,自我评价成功之处,剖析成功在哪里,怎样成功的。二是集体会诊突出的毛病。让大家根据训练要求会诊,重点引导学生评价表达方法的运用情况,并开出治疗处方,提出修改建议。之后,继续让大家读自己的文章,根据写法迁移要求,想一想还可以怎样迁移运用写法,更上一层楼,进一步提高表达质量。
我以为,在明确训练哪些篇章表达规律的前提下,只要循序渐进,学以致用,坚持落实每一次训练要求,小学生完全能够逐步“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提高读写的有效性。(作者:武汉市黄陂区前川一小 潘伟文 选自:《成才》2013年2期)
第二篇:循序渐进 逐步提高
循序渐进 逐步提高
——小学三年级作文入门教学浅析
胡友荣
小学三年级学生刚刚接触作文,以往都是写一句话或者几句话即可,而今要根据题目要求写出一段甚至一篇比较流畅的文字,很多同学 有“老虎吃天,无处下嘴”的感觉, 作文课上,急得脸红耳赤,抓耳挠腮。写出的作文,常常要么是颠三倒四,前言不搭后语,要么是咬笔杆半天憋不出一个字。那么如何引导三年级学生“作文入门”呢?
笔者认为,小学生入门写作主要有两大困难:一是“写什么”?二是“怎么写”?作为入门应先解决第一个问题,即写什么?然后才能讲究写作技巧,即怎么写?因为前者是基础,好比河水之源,如果没有源头,哪来涓涓细流,乃至滔滔长河? 三年级是小学生作文的“入门”阶段。由于刚刚开始学习写作文,往往出现这种情况:学生的组词、造句还讲得过去,但作文中的取材仅限于转抄和编造。这样发展下去是不妥的。原因有二:其一,学不会观察生活,表现生活;其二,一旦养成习惯,会使思维懒惰,思路狭窄,材源枯竭,影响其思品、智力、心理等方面的健康发展。那么,如何引导学生写作入门解决材源问题呢?
一、要引导学生观察生活,即多看。
学生的生活内容极为丰富多彩。在学校里,有多种多样的活动,如学习、文体、课余兴趣等活动;在家里,有生活、家务等各种形式活动;社会上,正逢盛世,气象万千,繁荣的市场经济,奇异的家乡变化等,这些都充满着时代特色的新鲜材料,要丰富学生的写作材料,必须借于对周转事物的仔细观察。我们要引导学生去接触社会,接触自然,用自己的眼睛留心观察周围的人、事和景物,用耳朵听取大众语言,听取生活中种种声响,用心去感受生活脉膊,训练学生通过多种感官认识世界,从客观世界中摄取多种营养,不断充实、丰富知识、陶冶情操。这从根本上说,就是让学生捕捉素材,开发学生写作的源泉。生活中的作文材料很多,但生活中的人、事、情和景,初写作文的学生往往缺少“抓”和“写”的意识,需要老师或家长的点拨、揭示加指导。如我看到的一则小故事:某小学在去年正月十五节前开学后,要为邓小平爷爷开追悼会,布置同学们佩带小白花,可老师没教过花的做法,有一位家长教会了他的女儿做白花,当这位小学生戴着白花上学时,同学们求她帮助,她帮同学们做白花。事后,有的同学表示送它小“礼物”。虽然它喜欢小“礼物”,但是没要。老师知道这件事后,就指导她把这件事写成作文《我帮同学做白花》。由于写的是自己亲身经历的事,她写成的作文,其内容较充实,还挺有思想的。
二、多阅读课外书籍、扩充素材,即多读。
单从课本里学到知识、积累素材还是不够的,我们要引导学生除了认真学习课文外,还要多读课外书籍、报刊、杂志,扩大知识面,充实写作材料。“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意思是说书读多了,自己的知识就会丰富起来,写起文章就会得心应手。书是前人的经验、智慧的结晶。在不同的作者笔下,同一事物是千差万别,绚丽多彩。每个作者都有自己观察世界的方法,自己的风格和语言。那些动人的画面,精采的描绘,形象的比喻等优美词句、语段、表达
方法都要取之精华的作文基本功。我们要引导学生将外物转化为内物,运用到自己的作文中去,会使文章增色生辉。“书山”、“学海”写作素材,学之以恒,取之不竭。
三、多让学生亲近自然,感受生活,即多积累。
平时,我们的学生只能天天重复着“家中——路上——学校——路上——家中”的过程,生活的范围有限,所以学校和家长应利用周末和节假日,领孩子去公园、野外等见世面,领略和感受积极的、丰富多采的社会和自然生活。但要有益于教育孩子,其中一项便是为写作文积累材料。例如,在今年国庆长假中,一家长带他的女儿去外婆家捉鱼,临行前布置了写作要求,让她注意观察和记忆。回来后,她写了作文《我再外婆家捉鱼》,较生动地写下了捉鱼的过程和动作,很有情趣。
三、课内课外老师要给学生讲些直接感受不到的作文材料,即多交流
受生活的地点、环境等条件所限,有许多素材是学生直接看不到、得不到的,却是可写的。这类材料需老师及家长的讲述,指导课外阅读等进行积累。我们班一位学生的家长在去某沿海城市出差回来时,给他的孩子带回来许多“礼物”,如:各种贝壳、小(海)石头、小纪念品等。女儿最喜欢那串珍珠项链,她认为很贵。其实仅几元钱,使她很惊奇。这位家长抓住时机,向她讲了珍珠的人工养殖以及我国海上育珠事业的过去和现在,鼓励她以此为材写成作文《爸爸送我的礼物》,既训练了写作,又进行了爱祖国、爱科学的教育。
总之,三年级学生的入门教学是一个艰苦的过程,需要老师及家长相互配合,共同创造条件,指导学生通过多种途径观察生活,获取并积累写作素材,让学生在入门写作时,感到“材”有源头滚滚来,让学生感受到写作的乐趣,这样学生爱上作文,今后才能写出好文章!
第三篇:全面掌握司法考试规律总结[定稿]
http://www.xiexiebang.com/
全面掌握司法考试规律总结
导语:全面掌握司法考试规律总结。司法考试可谓是古时候的状元考试,是众多人的梦想,但其难度说简单也简单,说难也难,只要掌握其规律和方法,在困难也会变得容易,以下是法律教育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有关司法考试的几点特有规律:
精彩链接:
2012年司法考试过关秘诀
2012司法考试各科复习攻略
司法考试复习九大定律保成功
2012司考贵在坚持 如何找回司考复习动力
1、瓶颈制约原理
司法考试40%的题是基础性的,稍微复习一下书即可考200分左右,但想顺利通过,就要付出辛苦努力了。根据正态分布规律,每年有50%左右的考生都集中在低于分数线1—20分之间,这些仅因数分之差而与成功失之交臂的考生更是让人扼腕叹息,这20分之差就是瓶颈制约;超过分数线10分以上,分数越高人数越少、分差越大;低于分数线20分以下,分数越低人数越少、分差也越大。前面有数万名比你分数高的学员在前进,后面有大量的后起之秀在追赶,如果自以为上年只几分之差,就盲目自信,结果往往还是“可望不可及”,年年苦读、次次遗憾。如果借助高质量的培训和辅导,能直接提升120分以上,不论基础如何均可轻易突破司考瓶颈制约。
2、相对退步理论
司法考试就像逆水行舟,特别是那些上年考试只差数分的考生,不要以为今年稍微看一下书就可以了,大家都在快速前进,别说你不进步,就是进步,慢了
http://www.xiexiebang.com/ 也不行,因为你慢,另人快,那么,就等于在相对退步,按数额录取可能还轮不上。
3、分数饱和理论
首先,考生对某一门学科或者主要部门法的掌握就考试而言是有极限的。比如,即使你天天只学习民法,到考试时你也不可能把民法题目全部做对,最多达到85%的准确率。考生在某一部门法上所花时间与精力要与其所占分值相适应,不要主攻一部分,放弃一部分。试想,如果把商法中那些看似乱七八糟的小法丢掉,就等于丢掉数十分,一般是不可能通过的。其次,有不会做的题目是正确的,如果全会做则说明那不是司考题。考生一定要均衡发展,以总分制胜。
4、减负理论(“浓缩理论”“煎中药理论”)
不要被厚厚的法规汇编和一大摞指定用书所吓倒,其实,考试就像煎中药,开始一大包,怎么吞得下呢,那就慢慢煎,越煎越浓,越前越少;第一遍复习最细最慢,对需要重复记忆或者加强理解的重点地方,做上标记,第二遍重点看标记之处,这样,书就会越看越薄,每复习一遍就等于煎了一遍中药,这样考前拿到的是灵丹妙药了。
5、遗忘规律理论
由于大脑的物理功能和理性功能的不一致性,往往会出现“越想记的越记不住,越是想忘的越忘不了”的情况;针对大脑“喜则易记、烦则难记”的特点,要通过调节、控制,让其记住想记的。第一遍先了解,第二遍熟,第三遍可以暂时记忆,第四遍即可达到重复记忆的目的,第五遍(通过案例)才能真正掌握、牢记。如果没有系统的复习计划、科学的复习方法,而是简单地重复劳动,则会出现“不断地学习、不断地遗忘”,深度和广度都不能快速地扩展,人而陷入屡试不中的境地。
6、煮开水理论
煮水要不间断地持续加热,直到煮开,这样才省时、省力。司法考试就像煮开水一样,要集中火力,一鼓作气、直到突破。否则,不论上一年考多少分,只
http://www.xiexiebang.com/ 要没通过就都是没有烧开的水,在第二年的备考中又都得“回零”从常温开始煮,基础基本一样,如果在第二年不加倍努力,仍然会“烧不开”。
第四篇:如何掌握透视规律
如何掌握透视规律及对透视的感觉
通过练习来掌握透视规律与对透视的感觉
1、临摹照片学习焦点透视的基本规律:照相机诞生以来,现实世界的东西可以在一瞬间再现,照片所再现的世界,基本上和线形透视规律是吻合的。焦点透视再现的效果就象我们用一只眼睛看事物的结果,这是照相机模仿了眼睛的原因。使用照片学习透视可以很容易找到透视的感觉,而且在以后的观察事物的过程中,这种感觉会一直伴随着你,这就是训练的目的。
首先找一些容易得到的有建筑物的图片,幸好现在有这样图片的杂志刊物随手可得。临摹的方法既可以是一开始学习的潦草素描,轮廓素描,也可以是结合了两样技能的形状画法,我们这里关键是要通过练习把透视知识变成我们自身的透视感觉。在临摹过程中我们要一直带着几个重要的问题:拍摄者是仰视、平视还是俯视?视觉焦点在哪里?和我们眼睛平行的那条线在哪里?视平线上面的物体和视平线下面的物体看起来有什么不同?拍摄主体离我们眼睛是远还是近?远近的虚实变化是什么样子的?直到我们可以自然的发现这些透视规律。
2、现在我们对透视规律已经有所感觉,并且我们可以很容易在现实生活中发现近大远小等等的透视法则。我们明白了眼前的事物和我们所了解的事物看起来并不完全一样,现在我们可以开始我们的写生练习了。我们这里的写生练习其实并不要求你象有些搞研究的那样研究透视,把简单的事情复杂化,这里只需要你保持临摹照片时的感觉,并且画你所“看”到的。
3、临摹大师的写生作品,你可以事无巨细的临摹也可以只画草图式样的练习,学习理解大师的作品中是如何运用透视规律的。你将了解到大师作品中处理透视关系和照片中反映的透视现象有所区别。
4、临摹影视作品。有条件的话,你可以把优秀影视作品停下来,逐个镜头的临摹,这样你可以学到的已经远不是透视规律那么简单,你还将从电影镜头中学会如何艺术的运用透视规律强化空间感,处理故事情节。
5、几何体透视练习,通过练习几何体的转动透视,解决透视缩短变化的问题。这个简单的练习,在以后自由描绘人物或事物时,将变的至关重要。
练习一:转动中的圆柱体
练习二:转动中的球体
6、临摹漫画。我们已经做过很多练习,现在我们开始临摹漫画。我们尽量选择一些优秀的漫画作品来练习。因为漫画作品有比影视作品中更夸张的镜头运用,以及特有的叙述语言。临摹漫画作品同样会带给我们许多新的感受。插画临摹也是这项练习中的任务。
7、自由临摹练习。如果你对写实的透视规律知道的已经足够多,掌握的已经非常熟练,你可以多找一些其他的艺术品来临摹,可以是插图漫画,也可以是你喜欢的其他艺术形式,诸如雕刻,民间美术等。研究这些艺术形式中是如何处理空间关系的。多了解一些,一定会对你将来有所帮助。
第五篇:训练有序 循序渐进
训练有序 循序渐进
——“少教多学”理念引领下的议论文写作入门序列训练
夏邑县实验中学
史明亮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7-9年级学生在写作方面能“写简单的议论性文章,做到观点明确,有理有据”。纵观近几年中招作文命题要求,特别是材料作文类,虽说文体不限,考生均可以写成议论文。然而就现行人教版7-9年级语文教材来看,也只有九年级语文上册仅安排了一个单元几篇真正的议论文,供学生阅读及写作借鉴的议论性文章实在少的可怜,加上老师不够重视,无计划、少序列,学生议论文写作入门也就成了问题,更别说写出像模像样的议论文了,议论文写作于是就成了“被爱情遗忘的角落”。但是仔细研究教材还是能找到解决这一问题的途径和方法。
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选取了梁启超先生的一篇演讲词《敬业与乐业》,可以说是这是一篇演讲稿与议论文的完美结合。以这篇文章为范本,化整为零,循序渐进,结合本单元写作建议,通过一系列改写和仿写,学生学会写作简单的议论性文章也就不算问题了。近年的摸索与实践,我在这方面积累了一些经验,初步形成了一种模式,愿和大家一起分享。
一、“总—分—总”结构习作训练
1、改写
常说万事开头难,如果学生单凭只读几篇小文章,给个命题就让去写议论文,也就太强人所难了吧,那我们不妨就从改写入手。学了《敬业与乐业》一文,我给学生命了个题目《有业为先,当勤勿懒》,针对课文2-5自然段“有业之必要”一部分进行改写,写一篇“总—分—总”结构的文章来,可以是演讲稿,也可写成一般议论文,这一来情况就大不一样了。具体来说首先改写第5段,引用梁启超“百行业为先,万恶懒为首”话语作为开头,加以阐释引出文章的中心论点,接着要求学生将3、4两段孔子育人、禅师教徒的相关内容用自己的话叙写下来(表达能力差的学生只要求稍作改动)作为论据,最后联系中学生实际做出结论,明确认识 “书山有路勤为径”“业精于勤而废于‘懒’”,这样一篇议论性的文章就算大功告成了。在学生看来,议论文并不难写原来就是这样的简单,从而就把学生的议论文写作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
2、仿写
有了上次写作的经验之后,还要加强巩固练习,这就是对上面“改写”的仿写。所谓仿写只是仿照上文的行文思路,写一篇“总—分—总”式的文章而已。题目是现成的,即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提供的写作练习“微笑着面对生活”或“微笑着面对失败”。有了题目就等于有了论点,而论点要靠论据来支撑,关键就是引导学生去找合适的论据了。如果时间仓促,课本上就有现成的例子,让学生到《纪念伏尔泰逝世一百周年的演说》、《傅雷家书》两篇课文中去提取。其实这类论据太多了,亦人亦物,“百度一下”就知道。有了论点和论据,再跨论证这一步就不难了,学生肯定不会为写作犯愁了。(习作展示)
二、“层层深入”式习作训练
1、改写 读了《敬业与乐业》6-7两段,不难发现这两段是对“要敬业”这一观点的论证。这一部分大体思路是这样的:开始提出要敬业的观点,接着告诉人们什么是敬业,在此基础上从生活实际和理论的高度论证了为什么要敬业,最后摆事实引道理让人明白要敬业应做到那些。这一部分采用了层层深入的方式展开论证。要求学生根据(什么是—为什么—怎么做)这一基本思路,对原文进行合理的增删,要求比第一次改写步子稍大一点。这里我给学生命了这样两个题目:《从业必敬
做人一等》、《发扬敬业精神
争做一流学生》,仅供学生写作参考。同样,这次写作进行的也很顺利。(习作展示)
2、仿写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写作的第二话题是学会善待他人,如何写作这篇文章?其实很简单,仿照上一篇文章的思路进行构思就可以了,具体说只要搞清楚“什么是善待他人,为什么要善待他人(善待他人就是善待自己、善待他人是一种良好品格、善待他人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等问题,以学会善待他人作结就可以了。为此我让学生以“学会善待他人”为题写一篇演讲稿。另外设了一个情景,针对平时王奶奶娇惯庇护孙子,致使孙子争强好斗不与邻里孩子、同学团结,而王爷爷又置若罔闻的现象,让学生给“王爷爷一封信”,告诉他要教会孙子善待他人。这样让学生把议论文通过演讲稿或书信的形式去体现,学生既有写作兴趣,写出的文章又不落俗套。(习作展示)
三、“起—承—转—合”式写作训练
还从《敬业与乐业》一文说起,文章的第8段谈论的是“要乐业”。首先从“做工好苦呀”起笔,承接着论述无论做什么事情 “劳苦总是免不掉的”,然后话锋一转告诉你“凡职业都是有趣味的”并展开论述,最后引用孔子的话作结,好一个“起—承—转—合”式,又为学生的议论文写作提供了有一个好的范例。针对学生目前缺少吃苦能力,学习畏惧困难的现状,我给学生命了个题目《学习有苦也有乐》,要求学生仿照课文,按照“起—承—转—合”的结构方式写一篇文章。可以是演讲稿,可以是一般议论文,可以是一般书信,也可以是两篇书信的组合。有了上两次的改写,学生对议论文的写作已少了畏难情绪,这次写作就不需要以改写做铺垫了。
这样,学生阅读了一篇课文,就能学会写作几种结构不同的简单的议论性文章,可以说一举几得。有人会说现在不是提倡“创新作文”吗,你让学生写这类“傻瓜”议论文,岂不限制了学生的思维?但我说,创新不是空穴来风,学生如果连这类“傻瓜”议论文都不会写,那么创新又从何谈起。其实我们也不要把“创新”看得太玄虚了,就改写而言,对原文来说就是创新,对学生来说原来不会写议论文,现在能够写出来了就是创新。从会写一种论证结构的文章到能写另一种结构的文章也是创新,更何况,学生能用应用文体去写议论文,不也是写作的创新吗?少教不是不教,我想议论文写作要入门,师傅领进门是十分必要的;具体到写作实践中,只要训练有序、循序渐进,议论文入门也就不是个问题了。
课文只是个例子,读课文写作文,读写结合,学以致用,才能真正体现“少教多学”的课堂理念,我们的教学才会更有效。其实,我谈议论文入门也只是个例子,只是建议各位同仁,在阅读教学中,留心一点,找准契机,多关注一下学生的练笔。我想只有读写结合,以读带写,以写促读,我们的教学才会更有价值、更有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