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西方资本主义困境的观察与思考

时间:2019-05-15 07:36:5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对西方资本主义困境的观察与思考》,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对西方资本主义困境的观察与思考》。

第一篇:对西方资本主义困境的观察与思考

对西方资本主义困境的观察与思考

2013年04月12日04:04人民网-人民日报

刘晓明

2008年9月,以美国雷曼兄弟倒台为标志,西方发达国家陷入了一场严重的金融危机。近五年过去,这场危机非但没有结束,反而从金融、经济问题蔓延到政治、社会领域,“急症”转成“顽症”,使西方陷入全方位困境。

一、西方资本主义面临的主要困境

(一)经济发展“失调”。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为摆脱金融和债务危机所采取的财政和货币手段,迄今效果都不明显。究其原因,主要是几个结构性“陷阱”使然:一是金融陷阱。近年来,西方国家金融领域过度膨胀,金融业以高于实体经济增长率数倍的速度扩张,积聚了空前风险。以英国为例,工业在英经济中的比例仅约21%,以金融为主导的服务业产值则超过70%。产业空心化削弱了西方国家应对危机、实现增长的能力。无度扩张的金融产品集聚大量“泡沫”,最终破裂。二是债务陷阱。西方长期以来养成超前消费、借债度日的习惯,导致债务负担积重难返。据统计,发达国家债务占GDP平均比例截至2012年已达110%,是二战以来的最高水平。为应对债务危机采取的紧缩措施,又导致经济增长乏力,民众不满上升,危及政府执政地位,使西方各国政府骑虎难下。三是福利陷阱。长期以来,西方把福利制度作为安抚中下层百姓、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手段,号称“从摇篮到坟墓”,福利只高不低、只上不下,财政不堪重负。在福利制度最发达的英国,一些中下层民众拿的救济甚至比正常工作收入还高,因而失去了工作意愿和动力。在非危机状态下,高支出、粗放型的福利模式尚可维系,一旦经济出了问题,便立刻成为难以承受之重。但过惯了舒服日子的西方民众都不愿面对突然要勒紧腰带的现实。能否跳出“福利陷阱”,是未来西方社会必须解决的重大问题。

(二)政治体制“失灵”。一是西式选举难以选贤。西方选举制度对政治人物的成长和发展,不是能力导向,而是做秀导向,谁能提出漂亮、响亮的口号,博得选民好感,谁就能上台执政。这种选举制度选出的领导人,往往缺乏实际执政经验,“胜选”而不“胜任”,能说而不能干,政客多而政治家少。其二,政党利益凌驾国家利益。金融危机期间,不少西方国家上演“党锢之祸”。政党私利凌驾国家利益,给经济和民生造成严重损害。众所周知的美国两党“债务上限”之争,一度险些使美联邦政府关门歇业。美国网络时政杂志《调色板》的主编韦斯伯格说的一番话颇能反映西方人士的忧虑:两党再这样闹下去,美将“选择自我毁灭”,短期代价是经济持续衰退,长期代价就是超级大国加快衰落,并拖累整个西方的命运。其三,“民主陷阱”阻碍国家治理。表现为一小部分人的利益或非理性的民意裹挟、绑架社会公益,使危机治理寸步难行。例如英国政府计划修建高速铁路,既改善基础设施、又提振经济。但由于少数铁路沿线居民极力阻挠,导致项目一拖再拖,最后推到要2017年动工、2032年建成,成为一项“可望不可即”工程。英国皇家国际问题研究所最近就“民主制度的未来”召开研讨会,结论是今天的西式民主制存在三个突出问题:即民主选举“游戏化”,民主运作“资本化”,民主决策“短视化”。这就是民主形式、程序大于实质和内容,阻碍了国家治理。

(三)社会融合机制“失效”。首先是社会极端思潮抬头。西方主流社会近年在贸易、移民、宗教等问题上保守倾向上升。一些欧洲国家出现右翼政党“登堂入室”的势头。譬如英国极右翼的不列颠民族党首次获得欧洲议会议席。希腊极右翼的“金色黎明党”在议会选举中获得大量议席。这些右翼势力甚至公开采取暴力手段,恐吓、打击外来移民。其次是社会流动性退化。主要是贫富分化加重,中产阶层萎缩,社会各阶层之间的健康流动“凝固化”。今天英国1%最富有的人口,人均资产是10%最贫困人口的300倍。上世纪70年代,1%最富有美国人掌握全美国民收入8%,到2007年,这1%已经掌握了全美24%的财富,越来越多中产阶级滑向贫困线。美著名经济学家、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保罗·克鲁格曼惊呼“美国梦已不再”。他尖锐指出,当今美国的社会流动、国民收入和社会资源分配处于建国200多年来“最差时期”。第三是社会矛盾激化。主要表现为“群体性事件”增多。2011年在发达国家风起云涌的“占领运动”就是最佳例证,西方主要的一线城市均不同程度受到冲击。“占领运动”的实质就是西方普通民众看不到希望,要抗争求变。此外,美、英、法甚至个别北欧国家还发生多起震惊世界的严重暴力、枪击或大规模骚乱事件,也是社会矛盾激化的一个表现。在社会问题淤积难解的背景下,这类群体性和恶性事件未来在西方可能层出不穷。

(四)思想道德“失范”。一是政治精英道德水平下滑。最有代表性的是英国议会“报销门”事件。不少议员利用职务之便用公款为个人开销埋单,大到住房按揭,小到厕纸。涉案议员之多、职位之高在当代资本主义政治史上实为罕见。二是大企业商业道德失准。最突出的就是所谓“利率门”事件。英第二大商业银行巴克莱银行等多家国际商业银行被查出人为操纵“伦敦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以谋取暴利。这种操控行为长期得到监管方默许,已成为行业“潜规则”。三是社会精英道德问题多发。去年曝出的英国广播公司(BBC)著名主持人吉米·萨维尔40多年对300多人实施性侵犯案,可谓一颗“重磅炸弹”,对一向以“新闻道德卫士”自居的BBC和标榜“绅士风度”的英国社会造成沉重打击。上述这些丑闻涉及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官德、商德、公德,它们反映的是资本主义主流社会的价值观和利益观受到深刻侵蚀,也暴露了资本主义“权力制衡”的有限性和局限性。其后果,就是动摇了民众对资本主义政治权力、商业权力、话语权力等社会主流力量的信任。

二、如何看待困境中的西方资本主义

应从“两点论”出发,辩证科学地观察西方资本主义。

一方面,危机和困境确实对西方造成较大打击。据美国白宫经济顾问委员会主席克鲁格估算,仅在2007年底金融危机小规模出现、到2009年初危机全面展开的时间内,美经济损失即高达16万亿美元,相当于全美财富总量的1/4。英国则在讨论是否将经历“失去的十年”。总的看,由于危机导致的问题和困境很难迅速、彻底解决,西方可能会在相当一个时期内继续处于“亚健康”状态,其对发达经济体和世界经济的负面影响还会持续显现。

另一方面,西方仍具备较强实力,生产力还有进一步释放的空间。从核心生产力、核心硬实力、核心软实力等角度看,尽管受到严重冲击,但西方的整体优势仍然比较明显。美欧日三方的GDP仍占全球经济总产出的60%以上。西方仍主导现代科学前沿,在军事安全领域具有领先优势,并总体把持着国际规则和话语权。“西方衰落”恐怕还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当然,面对危机,西方国家也在进行反思,并抓紧调整和改革。主要是几方面:一是推进制度改革。如欧洲把货币联盟进一步推向财政联盟,试图通过建立统一财政纪律化解债务危机的根源,同时向建立政治联盟迈出重要一步。美欧均着力改造金融业,改革税收和福利制度。欧洲通过法律

对银行高管的奖金实行“封顶”。英国为整顿丑闻缠身的新闻业,破天荒地设立新闻监管机构,结束了其长期自诩的“新闻自由”历史。二是寻求新的经济增长点。主要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相继出台以创新为核心的产业政策,在人工智能、医疗科技、信息通信、3D打印、清洁能源等领域加大投入。美、加等国在页岩气开发方面取得重大突破。美欧准备启动“跨大西洋贸易和投资伙伴关系协定”谈判,通过降低贸易成本提振经济发展。三是从战略上调整。金融危机以来,西方内顾倾向明显上升,关注重点逐渐转向国内。特别是由于实力受损,西方被迫重算“经济账”,把投入进一步向经济和民生领域转移。未来10年,美军事开支将削减8000亿美元,英五年内军事投入将减少8%,欧洲其他国家防务投入也一再下降。

三、西方资本主义困境的启示

启示之一:看到我们的道路优势,坚持道路自信。不论是推进改革开放,还是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用实实在在的成绩证明了自身的有效性、科学性,得到包括越来越多西方有识之士在内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可。去年以来,西方理论界围绕中国道路展开了一场争鸣。两名美国著名学者——麻省理工学院的阿西莫戈鲁和哈佛大学的罗宾逊出版的《为什么国家会失败》一书在西方学术界引起争议。该书认为,不采取西式民主制度的国家最终将走向治理失败,因此中国道路不可持续,最终会被证明是一次“短命”的发展实践。西方其他学者对这种观点表达了强烈质疑。英国《金融时报》著名专栏作家拉赫曼指出:中国改革开放在30多年间使全球数亿人脱贫、实现了长达一两代人的高速增长,对中国道路如此草率地“判决”已不可能再说服西方民众。如果继续这样罔顾事实,西方将陷入一场自欺欺人的思想危机。最近,又有两位美国学者出版的《21世纪的优秀治理:走一条东西融合的中间道路》一书也受到广泛关注,该书明确提出,未来的国家和国际治理应当兼收东西方文明成果。西方有识之士对中国道路都日益看好,我们对自己的道路更应坚定自信。

启示之二:看到我们的理论优势,坚持理论自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大优势之一,在于坚持并发展了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相形之下,西方执政党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就是陷入理论迷茫,缺乏成熟的理论指导,也没有系统的理论建设,每个政党上台后另搞一套,解决经济社会问题顾东望西,左右摇摆。英国《卫报》作了一个统计,称英国联合政府上台3年来先后进行了35次“U—turn”(政策大调头)。这说明西方国家执政党缺少对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长治久安的战略思考,也谈不上把执政经验有意识地总结为理论方针、进行理论建设。西方的教训告诉我们,一个国家要发展好、少折腾,必须坚持一套行之有效、与时俱进的理论体系,否则就要走弯路。而立足中国实际、与时俱进、不断发展的理论体系建设和行之有效的理论指导,正是我们的优势所在。

启示之三:看到我国制度优势,坚持制度自信。纵观西方资本主义的困境,再对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巨大成就,我们完全有理由对社会主义制度保持战略自信。我们坚持和不断发展的社会主义制度体系,已被事实一再证明能够最大限度适应当代中国的客观实际,满足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具有强大的社会动员能力,特别是集中力量办大事,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并有效应对全球化、信息化和多极化时代的复杂挑战。英国人经常感叹中国效率。他们常用北京首都机场建T3航站楼和伦敦希思罗机场建T5航站楼作比较,一个用了4年,一个用了整整20年。用英国《独立报》的话来说:“和中国速度相比,英国体制实在是太过僵硬”。连像《泰晤士报》这样老牌的西方主流大报,在今年年初的一篇社论中,也罕见地呼吁西方领导人学习中国的治理效率,克服西方制度弊端。

科学认识当代西方资本主义,既是一个理论问题,也是一个重大的现实课题。深入研究并准确地把握好这个问题,对服务我国发展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本世纪第二个十年是我国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关键时期。这要求我们必须把对内对外两方面工作做好,努力占领新的发展高地,赢得主动,赢得未来。

(作者系中国驻英国大使)

(原标题:对西方资本主义困境的观察与思考)

第二篇:对翻译公司的观察与思考

对翻译公司的观察与思考

一、首先说一段我对“好公司”这个概念的理解:我认为一般的公司给员工的是工资和基本福利,在好点的公司给员工的是工资福利和培训,再好点的公司给员工的是工资福利培训还有信任及情感。底层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公司是员工的基础,只有公司好,员工才有战士般的信念去冲锋陷阵;同样员工好就是公司好,员工亦是公司的基础。

再说一段我对“好员工”的理解:好员工能够把危机变成良机、被老板信任,并信任老板、让老板爱上你,让老板离不开你、自我尊重与尊重公司、致力于终生学习、掌握重要的能力资本。

二、对翻译的理解:

翻译,是指在准确通顺的基础上,把一种语言信息转变成另一种语言信息的活动。

这个过程从逻辑上可以分为两个阶段:首先,必须从源语言中译码含义,然后把信息重新编码成目标语言。所有的这两步都要求对语言语义学的知识以及对语言使用者文化的了解。除了要保留原有的意思外,一个好的翻译,对于目标语言的使用者来说,应该要能像是以母语使用者说或写得那般流畅,并要符合译入语的习惯。

三、对翻译竞争的看法:

国内翻译竞争主要分为四大类:

第一类竞争者是承揽翻译业务但实际上并不具备翻译能力和经验的翻译公司或翻译机构,这类竞争者实际上并无专职译员,其承揽之翻译业务是通过兼职翻译人员来完成。其业务竞争的方式是通过低价格抢占市场,获取利润的方式是通过付给兼职译员极低的报酬来取得维持生存的毛利,此类翻译公司并无系统之品管流程,兼职译员队伍流动性也很大,由此导致此类翻译公司之译文品质极不稳定,其服务的客户也不稳定。这一类竞争者占目前翻译市场的大多数,他们是零散翻译件的承揽者。

第二类竞争者是由有教学及翻译经验的高校学者组成的带有学院性质之翻译公司或翻译社,其成员往往大多数是由退休或即将退休的教师组成,这些翻译组织凭借学术上的影响力承接很多带有学术性质的翻译项目和企业应用技术领域的翻译项目,这些翻译作业者有长期的翻译经验,他们擅长于文学、经济、社会学方面的翻译。但基于他们固守原有工作,或享受退休津贴,所以他们并不是以拓展市场作为其服务的主要目的,他们的作业方式,如手工作业、剪图作业、二次电脑输入等,较为传统,其翻译作业速度和效率比较低,这是他们不能批量承揽科技翻译的硬伤。

第三类竞争者是外资翻译公司,或合资翻译公司,他们的组成成员特别是译审和项目管理层往往具有海外留学的背景或跨国企业的工作经历,他们有一定的管理经验,也能运用一套比较适合翻译项目运作的翻译流程管理模式来保证他们的翻译服务品质,以比较西化的经营思想和经营管理模式更容易被委托翻译业务的国际企业、客户所接受,国际企业及外事机构往往是他们翻译公司服务的主要客户。此类翻译公司目前主要集中在北京和上海等地,租用高档的写字楼,高薪聘请专职翻译人员,这使得他们的经营成本居高不下,因此他们必须索取高于一般市场的价格来保证公司的运营,因此决定了他们只能是高层次翻译项目的承揽者,他们在翻译市场所拥有的份额因此会很有限。而当他们服务的客户一旦能找到同样翻译服务

质量且翻译服务价格又较低的专业性翻译公司时,他们的营业收入会急剧性的下降。个人认为上海奥蓝翻译有限公司属于此列。

第四类竞争者是新型的翻译公司,其组成成员常常是刚走出校门不久的外语类专业毕业的硕士、博士等毕业生,他们有着较为扎实的翻译基本功,同时掌握着先进的翻译技术,他们具有极大的创业激情,并且努力开拓各种类型的翻译市场,同时,合理的价格和较优秀的翻译品质使得他们成为翻译市场的后起之秀。但这类公司往往没有充足的发展资金,且这类公司的组织机构往往不甚完善,管理层均是具有翻译功底的作业人员,这些人员往往不具备企业发展所需要的管理思路和企业管理所需要的作业流程控制程序。在整个翻译市场,这类公司的成长波动性极大,以北京为例,正式注册的翻译公司有近300家,这其中有50%的注册时间不超过2年的,而每年因各种原因被淘汰的数量占总数量的70%,这类公司因此很难成为大型和长期翻译项目的承接者。

四、关于奥蓝国内市场——摸着石头过河

邓小平语录

摸着石头过河1980年12月在中央工作会议上,陈云讲话称:“我们要改革,但是步子要稳。„„随时总结经验,也就是要‘摸着石头过河’„„”(《陈云文选》第3卷第279页)。邓小平对陈云提出的“摸着石头过河说”完全赞同。邓小平说提出的“要坚决地试,大胆地闯”、“杀出一条血路来”,都体现了这种思想。

“摸着石头过河”,是在勇敢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的一种形象性的说法,是改革开放3条经验——“猫论”、“摸论”、“不争论”中的其中一条。“摸着石头过河”,对于大胆解放思想、积极稳妥地推进改革起到了巨大的指导作用,成了在中国家喻户晓的经典话语

摸着石头过河,是因为首先要认清自己作为一个普通竞争者的被动地位,所以才更不能蛮干、瞎撞,而是在战略目标清楚后,实施中还需要用战术探明的一种尝试过程。首先确定了是想要过河,只是选择了一种摸着石头走的作法。当然过河的办法也许有很多种,可以走桥过,可以坐船过,也有的人干脆淌着水大步过。但是大多时候你根本就不知道离桥还有多远、船什么时候会来,如果非要硬等桥搭好、船已到时,再与千军万马抢过、抢坐,路看似好走,目的还真不一定能达到;而如果直接淌着水大步过,也不管它水深水浅,深一脚、浅一脚,过不过得了河完全取决于运气,那结果十有八九得被河水冲走。摸着石头过河首先是认识到自己市场角色后的一个策略性选择,其次是一个在实战中试探落脚点、搞实践 的方法,再次又是一种经过成本分析、大势分析后做出的一种适当手段。不是咱着急,实在是这河里随时都有水,你要是害怕就可能永远也落不下脚。但是同时也要切记“欲速则不达”,有目标、看长远都没错,但是若不看条件不看时机的一味求快、蛮干,成长、壮大、取胜的目标不成,倒真有可能被大水冲到爪哇国去。

关于摸着石头过河的要素:

1.实践——你不尝试,没人给你经验

2.原动力——毒一样的入迷

3.聚焦——早期的目标用来瞄准方向

4.士兵突击——挣扎,是自然界让你获得坚强的方式

5.细节——天使都在想象中,魔鬼都在细节里

6.心态——当不了孙子的人,这辈子没资格当爷

7.情商——说话让人喜欢,做事让人感动

8.小聪明——成不了精的狐狸

9.淡定——温顺的猫,就别说狗叫

10.心理例假——娴静如母猪照镜,行动若河马发疯

11.慢一点——走得越快,越容易摔

12.表达——傻子才用嘴说话

13.时间管理——不要混日子,小心日子把你给混了

14.靠谱——职场有目标,工作有策略

15.机会——把所有的工作都当成提拔你的机会

16.自我对话——陷入迷茫,要学会与自己交谈

17.规划——从五年后看现在的自己

18.我是谁——信念决定你是谁

19.他山之石

——《摸着石头过河》

五、翻译,一个永远成长的行业

做一个优秀的翻译,你需要不段地学习,需要有广博的知识和良好的语言能力,也需要细心、学会各种电脑技能、学会排版、学会搜索、学会运用各种软件。哪怕从事翻译行业三十年了,你也无法说:够了,我不需要再成长了。翻译行业的魅力就在于,你永远会发现还有自己未知的领域。

做一个翻译,当客户对你的翻译水平表现出赞赏的时候,你会觉得心理上很满足。

翻译还是一个可以永不退休的行业,不管年纪多大,只要还能保持清醒的头脑,你就可以一直从事这个行业。选择翻译行业,就是希望自己能一辈子工作。翻译就是一种乐趣、一种生活方式。

所以,对于一个拥有这么多优秀译者的上海奥蓝翻译有限公司来说,翻译业务的持续进入,直到内部超负荷需要扩大规模才能承受时,上海奥蓝翻译有限公司就已经开始慢慢在壮大了。

六、上海奥蓝翻译有限公司还需做什么?

1.如何完善奥蓝的福利体系,员工往往很容易就会得到幸福感,这取决于公司的福利行为。

2.如何留住努力培育出的上海奥蓝翻译有限公司员工。

员工就是一个企业的资本,当一个员工对自己在奥蓝的岗位知识很熟的时候,他就成为了奥蓝竞争力。但是目前翻译部和客户部人才流失略微严重。经常性的发生,员工刚成长起来就离职的事情。公司在此过程中难免受到创伤。

3.在维持现领域的前提下是否需寻求新的领域去开拓?

新领域的方向:专业提供口译、同声传译及同传设备租赁和无线导览租赁服务等业务,各大经济论坛的参与与服务也将是一个很大的市场。

参考文献

《中国翻译行业现状与发展》

【作者:奥蓝翻译;出自于:】

《陈云文选》

【作者:陈云;书号:7-01-002190-2;出版时间:1995-05;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翻译论文》

【作者:徐驰;出自百度文库:http://wenku.baidu.com】

《摸着石头过河》

【作者:杨石头;书号:9787301162453;出版时间:2012-10;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第三篇:西方资本主义早期的管理学家

1、詹姆斯·斯图亚特 詹姆斯·斯图亚特(James Denham Steuart, 1712-1780)是英国重商主义后期代表之一,也是探讨资产阶 级政治经济学整个体系的第一个英国学者。出生于苏格兰的爱丁堡,后入爱丁堡大学专修法律,1735年取得律 师资格。曾赴荷兰、法国、西班牙、意大利等地旅行,对于欧洲大陆各国的经济法律习惯颇为熟悉。在罗马曾 会晤觊觎英国王位的查尔斯·司徒华(Charles Edward Stuart),并成为其热心的支持者。1745年司徒华发起叛 乱,斯图亚斯曾为他写了一篇告英格兰国民书。因叛乱失败,他随司徒华家族一道被流放在外,曾逗留于德国、意大利、荷兰等地。在这段时间,他开始研究经济学。1763年他返回爱丁堡,埋头著书立说。斯图亚特一生著述颇丰,主要著作有:《苏格兰兰开郡利息考察》(Considerations on the Interest of the Country of Lanark in Scotland, 1769)、《论英国政策》(A Dissertation on the Policy of Grain, 1961)、《全世界实行统一度量衡之计划》(A Plan for Introducing an Uniformity of Weights and Measures over the World)、《政治经济学原理的研究》(An Inguiry into the Principles of Political Economy, 1767)。他先于亚当·斯密而提出了劳动分工的概念,论述了工人由于重复操作而获得灵巧性。他比泰罗早100多 年指出了工作方法研究和刺激工资制的实质。他指出:“如果给一个人每月的劳动规定一定的量,他就会以一 种固定的速度工作,永远不想改进他的方法;如果他是计件付酬的,他就会想出一千种办法来增加其产量„„ 我就用这点解释古代和现代工业进步之间的差异。”此外,他还提出了管理人员和工人之间的分工问题。

2、亚当·斯密 亚当·斯密(Smith, Adam 1723—1790)英国工场手工业开始向机器大工业过渡时期的资产阶级经济学 家,古典政治经济学的杰出代表和理论体系的建立者。1723年6月5日生于苏格兰法夫郡柯卡尔迪地区的海关 官吏家庭。1737—1740年在格拉斯哥大学学习。1740—1746年就学于牛津大学巴里奥学院,毕业时获得文学 硕士学位。1748—1751年在爱丁堡大学讲授修辞学、纯文学及法学。大约在1750年和大卫·休谟相识,很快 结为挚友。1751—1763年任教于格拉斯哥大学,先后讲授逻辑学(包括修辞学和文学)和道德哲学(包括神学、伦理学和政治学)。他在讲授伦理学的基础上,1759年发表了他的第一部著作《道德情操论》。1764年辞去教 授职务,作为年轻的巴克勒(享利·斯科特)第三代公爵的家庭教师到欧洲大陆旅行。在两年多的旅行时间里(1764年2月至1766年10月),曾会见过当时欧洲大陆的很多名流学者,开阔了思想。1764年夏在法国图卢 兹开始撰写他的代表著作:《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An Inquiry into the nature and causes of the wealth of nations》,以下简称《国富论》初稿。1767—1776年在柯卡尔迪和伦敦倾 注心力于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和《国富论》的写作。1776年3月《国富论》初版问世。此书充分表达了英国产业资 产阶级的推崇和赞扬,对英国当时的经济政策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1778年被任命为苏格兰海关专员和盐务专员。1787年11月和1788年11月两次当选为格拉斯哥大学校长(每资当选任期一年)。1790年7月17日去世,葬在爱丁堡的卡农加蒂教堂墓地。他的著作中谈到了管理的许多中心问题,他特别强调劳动分工及其经济利益。指出:“有了分工,同数劳 动者就能完成比过去多得多的工作量。其原因有三:第一,劳动者的技巧因专业而日进;第二,由一种工作转 到另一种工作,通常须损失不少时间,有了分工,就可以免除这种损失;第三,许多简化劳动和缩减劳动的机 械的发明,使一个人能够做许多人的工作。” 亚当·斯密还讲到管理中控制的职能。他说,如果要真正地对一个人进行控制,他必须为自己的成绩对某 人负责,否则他就无法对他人施加影响。亚当·斯密还讲到了计算还本期的必要。他提出了一种应用购买和装置机器的方法。他说:“购置高价机 器,必然期望这机器在磨毁以前所成就的特殊作业可以收回投下的资本,并至少获得普通利润”,即为当时通 行利息率的两倍。

3、阿克赖特 理查德·阿克赖特(1932—1972)是18世纪英国棉纺工业的发明家和企业家。他于1768年发明水力纺纱 机,并于1769年建立了最早使用机器的水力纺纱厂。以后,他又对水力纺纱机作了一些改进,并于1790年将 蒸汽机引进到自己的工厂中。他于1786年被授予爵士称号,并于1787年担任德比郡的名誉郡长。阿克赖特作为棉纺工业中的企业家,在大型生产的人力、金钱、材料和机器的组织、协调和计划方面,显 示出了出色的才能,从而加速了大企业的成长。他是当时先进管理实践的一个典型,在连续生产,厂址计划、机器、材料、人员和资本的协调,工厂纪律,人事管理,劳动分工等方面的贡献标志着他是应用高效管理原则 的一个先驱者。保罗·曼多在1961年出版的《18世纪的工业革命》一书中指出,阿克赖特是一个有着高 超管 理技术的企业家。他“体现出了一个新型的大制造业者,既不是一个工程师,又不只是一个商人,而是把两者 的主要特点加在一起,即有他自己特有的风格:一个大企业的创造者、生产的组织者和人群的领导者的风格。”

4、欧文 罗伯特·欧文(1771—1858)是英国的空想社会主义者,在管理实践和管理思想方面也有重要的贡献,现 代人事管理之父。他于1800—1828年期间在苏格兰新拉那克地方担任纺织厂经理,在管理方面进行了许多试 验,他曾于1824年到美国试办共产主义新村,在晚年还明确地提出共产主义的主张。但他把希望寄托在统治 者的仁慈上,以为单靠知识的传播就可消除社会矛盾。他是合作运动的创始人,也是英国职工会最早的组织者 之一。欧文是一个和蔼可亲、彬彬有礼而又具有坚定信念的人。由于他的正直动机和对人们的真诚的爱而赢得 了人们对他的热爱。他的著作有:《有关新拉那克机构的陈述》(1812)、《新社会观》(1813—1814)、《关于制造制度效果的观察》(1815)、《对新拉那克的演说》(1816)、关于《使国家摆脱目前所处困 境的方案》的3篇演说(1817)、《对拉那克郡的报告》(1821)等。欧文在新拉那克工厂进行的管理试验主要在人事管理方面,逐步改善了工人的生活状况,同时工厂也获得 了很高的利润。这方面的管理试验可分为两个阶段:在第一阶段,欧文致力于改进工厂的条件及职工的家庭情 况。在新拉那克建立起一排排的工人住房。每套住房有两个房间。垃圾被整齐地堆在街上而不是随地乱扔。在 职工商店中以成本价格出售各种生活必需品。在工厂中提供了伙食设施,并使工厂环境更为吸引人。在厂中,每个工人有一块小方木柱,4个柱面涂上不同的颜色,由浅入深地表演该工人表现的好坏:白色表示很好,黄 色表示良好,蓝色表示一般,黑色表示不好。工厂中规定不能雇用10岁以下的孩子做工,10岁以上的孩子每 天做工的时间比成年工人要少,并且不得加以惩罚。工厂经费敞开大站听取任何人有关工厂规章制度方面的意 见。每个工人都可以看有关自己行为表现的纪录簿,如果认为自己被评的等级不公正,可以提出申诉。在第二阶段,欧文致力于以工厂为中心的社区的社会改革。他在新拉那克的学校中进行教育改革。例如教 师不能对学生提的问题不回答,不能惩罚学生。而要用榜样和示范来教育学生。新拉那克的学校吸引了本国和 外国的大量访问者。欧文还建立了晚间文娱中心以解决工人闲暇时间增加的问题。在这方面,欧文较玛丽·福 莱特在美国波士顿的工作要早100年。欧文建立的“协作村”在大西洋两岸激起了许多仿效者。欧文是人事管理的先驱者。他认为“人是环境的产物”。他重视人的因素在工业中所起的重要作用。他在 这一篇论文中对监工们说,“你们之中的许多人长期以来有这样的经验,在你们的制造工作中,由于设计良好 和运行正常的优良机器而得到很大的好处。既然你们对死的机器付予适当的注意就能带来如此大的好处,那么 如果你们对主要的、构造得远为奇异的机器(即工人)付予同样的注意。有什么后果不能期望得到呢?”同时,他认为,“人事管理必须有所报偿”,单纯的“福利式”管理既不能赢得工业雇主全心全意的支持,又不能永远 获得工人的支持。他有一次对一批工厂主演讲说,“你们的活机器能容易地加以训练和指挥,使你们的金钱收 入大大增加。用在工人身上的钱可以使你们获得50%到100%的报酬,而用在机器上的钱只能得到15%的报酬。对待活机器的经济学是,使它干净清洁,用和善的态度对待它,使它的精神不至于受到太多的挫折刺激。”欧 文的理论和实践对以后的管理、特别是人事管理有相当大的影响。

5、惠特尼 伊莱·惠特尼(1765—1825)是美国的发明家和企业家,在管理思想方法也作出了贡献。他出生于美国马 萨诸塞州,受教育于耶鲁大学,以后当教师并从事轧棉机的研究发明工作。但是,在他发明了轧棉机以后,却 受到别人的破坏和阻挠,未能赢利。1798年,惠特尼获得了美国政府制造步枪的合同,并在这方面取得了成功。惠特尼在早期科学管理方面的贡献主要在以下5个方面:

1、采用了铣床等机器和科学的加工方法,使部件标准化并可以互换。他在给美国财政部长奥利佛·沃尔 科特的信中说,“我整个计划的安排是良好的。随着计划的招待,我对它的信心也增加了。我约有60名工人,如果需要,我还可再招募60人。我相信我能做好这项工作„„我现在可能制成500套武器,每套的成本为15 美元。但我不能顺利地扩大生产。我再要有6个月的时间才能制造出另外500套武器。”

2、建立了广泛的成本会计制度。在惠特尼的工厂中,步枪的每一种部件、每一生产过程都能以元、角、分来表示成本。

3、实行了质量控制措施。例如,检验员对步枪的通条进行检验,返通条摔在枪管上。如果通条没有发出 响亮的声音,就作为废品而拒绝收下。

4、认识到了管理幅度原则。他曾说,“我发现我想多雇佣些工人来建立工厂和制造工具有企图是徒劳无功 的——除非我能同时在许多地方出现——我不仅要告诉工人,而且要表演给他们看,每一件事怎样做。”

5、认识到了实际试验和理论的关系。他曾说,“我完全意识到,实际的试验是理论的一唯一真正试金厂,是我们能辨别建立在科学原则上的理论与建立在胡思乱想上的空想计划的可靠准则„„迄今为止,我满意地发 现,我对自己方案的试验表明它完全符合我的期望。” 惠特尼最大的贡献就是指出了大量生产互换零件的概念。当时美国制造步枪的工艺陈旧,每支枪由一个工 人承制全部零件并自己装配,因而无法满足政府为对付可能与法国的交战而需的4万支枪的需要。惠特尼冲破 了原来的传统工艺,先大量生产可以互换的零件,再装配成步枪,使得生产过程大大加速。他曾当着当时的美 国总统杰斐逊和其他高级官员的面,实地表演从一大堆散装零件中装配步枪,从而得到普遍的承认。这种先生 产互换零件再装配的方法,开辟了美国工业大量生产的新时代,他发明的轧花机则使美国南方植棉业迅速发展,成为繁荣的农业区,由此可见惠特尼在技术上的发明和管理上的革新对美国早期工农业的发展起了重大作用。

6、杜平查尔斯·杜平(1784—1873)是法国的管理学家和管理教育家。他曾于1816—1818年期间访问英国,其 后于1820—1824年期间写出了《在大不列颠的旅行》一书。1819年他就任巴黎的公立艺术和职业学校的数学 和经济学教授。法国经济学家萨伊一度曾与杜平在该校同时执教。杜平于1824年被封为男爵。他还曾担任过 其他一些职务,于1852年退休。他在管理方面的代表作是1831年出版的《关于工人情况的谈话》一书。杜平是最早指出管理技术可以通过教学来获得的人之一。他把管理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来进行教学。他曾 写道:“工场和工厂的管理者应该借助于几何学和应用机械学,对节省工人劳力的所有方法进行专门的研究。对于一个成为别人的领导者的人来说,体力工作只占有第二位的重要性,使他处于高位的是他的智力。”1826 年时,法国98个城市中有5000多名职工学习杜平有管管理的教材。当《关于工人情况的谈话》等著作出版以 后,他的读者就更为广泛了。杜平还提出了初步的工时研究和劳动分工的工作量平衡等问题。他曾在著作中指出:“当进行作业的劳动 分工以后,必须仔细地注意计算每种作业的持续时间,以便使担任作业的工人人数能同其工作量相适应。”他 还讲到了必须对工人给予明确而简要的指示,必须以尽可能少的工人劳动达到工作所要求的水平,以及必须对 每种行业进行研究,以便找出并发表每种行业中最好的工业措施。杜平也是工厂制度的维护者,他劝戒法国工人不要破坏机器或进行罢工等,他要工人和企业管理当局都认 识到机械化对他们自己和整个社会都是有利的。他指出,英国在采用瓦特蒸汽机以前的1780年只雇佣了不到100 万人,而到1830年在工业中已雇佣了300万工人,再加上机械的力量,相当于雇佣了700万工人。所以,机 械化不会夺去工人的饭碗,相反的会创造出更多的就业机会。杜平指出,对机械化进行反抗是徒劳无益的,要广泛地开发工业训练工作,以便把农民和无技术的人训练成为 技术工人,使他们共享工业化的繁荣。他曾说过,“那些使机器更完善的人,对工人处于有利地位;那些使工 人更完善的人,也有着同样的战斗机会,并且能使机器为其福利服务,而不与之互相竞争。让我们更多地关心 那些在工作和工业中处于困境的人吧!”

7、巴贝奇 查尔斯·巴贝奇(1792—1871)是英国的数学家、发明家、现代自动计算机的创始人和科学管理的先驱者。巴贝奇出生于一个富有的银行家的家庭,曾就读于剑桥大学三一学院。1812年他协助建立了分析学会,其 宗旨是向英国介绍欧洲大陆在数学方面的成就。该学会推动了数学在英国的复兴。他于1814年和1817年先后 获得文学学士和硕士学位。1815—1827年期间在伦敦从事科学活动,1827—1828年期间在欧洲大陆考察工厂。1828—1839年期间在剑桥大学任卢卡斯数学教授(原为伊萨克·牛顿的教席)。巴贝奇在1812/1813年初次想到用机械来计算数学表;后来,制造了一台小型计算机,能进行8位数的某 些数学运算。1823年得到政府的支持,设计一台容量为20位数的计算机。它的制造要求有较高的机械工程技 术。于是巴贝奇专心从事于这方面的研究。他于1834年发明了分析机(现代电子计算机的前身)的原理。在 这项设计中,他曾设想根据储存数据的穿孔卡上的指令进行任何数学运算的可能性,并设想了现代计算机所具 有的大多数其他特性,但因1842年政府拒绝进一步支援,巴贝奇的计算器未能完成。斯德歌尔摩的舒茨公司 按他的设计于1855年制造了一台计算器。便真正的计算机则至到电子时代才制成。巴贝奇在24岁时就被选为英国皇家学会会员。他参与创建了英国天文学会和统计学会,并且是天文学会 金质奖章获得者。他还是巴黎伦理科学院、爱尔兰皇家学会和美国科学学院的成员。他的主要著作有:《各种 人寿保险机构的比较观点》、《关于科学在英国的衰落及其某些原因的思考》、《对数表样本》、《论机器和制造业 的经济》、《有关征税原则的思考、关于财产税及其免除》、《一个哲学家生涯的片段》。此外,还有以下一些论 文:《机器在数学表计算中的应用》、《论用符号表示机器动作的方法》、《关于调节机器的应用一般原则的论 文》。巴贝奇从小就养成对任何事情都要寻根究底的习惯,拿到玩具也会拆开来看看里面的构造。以后他又受了 数学和其他科学的训练并考察了许多工厂。这使得他在管理方面提出了许多创见和新的措施。他的贡献主要有 以下几点: 1.提出了在科学分析的基础上的可能测定出企业管理的一般原则。他在《论机械和制造业的经济》一书 中指出:“我在过去10年中曾被吸引去访问英国和欧洲大陆的许多工场和工厂,以便熟悉其机械工艺,在这过 程中,我不由自主地把我在其他研究中自然形成的各种一般化原则应用到这些工场和工厂中去。”这同80年代 以后泰罗在《科学管理原理》一书中的下述一段话是很相似的(虽然泰罗并不知道巴贝奇的著作)。泰罗说:“有 些人的教育使他们养成了概括并在各处寻找规模的习惯。当这些人碰到了在每一行业中都存在并极为相似的许 多问题以后,他们不可避免地试图把这些问题进行逻辑归类,并找出解决这些问题的某些规律或规则。” 2.他设计出世界上第一台计算机。他于1823年设计出来的小型差数——世界上第1台计算机虽然没有制 成,但其基本原理于92年后被应用于巴勒式会计计算机。他还利用计数机来计算工人的工作数量、原材料的 利用程度等。他把这叫做“管理的机械原则”。

3、他制定了一种“观察制造业的方法”。这种方法同后来别人提出的“作业研究的科学的、系统的方法” 非常相似。观察者用这种方法进行观察时利用一种印好的标准提问表。表中包括的项目有:生产所用的材料,正常的耗费、费用、工具、价格,最终市场,工人、工资、需要的技术,工作周期的长度等。

4、他进一步发展了亚当·斯密关于劳动分工的利益的思想,分析了分工能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原因。他指 出,这些原因是:(1)节省了学习所需要的时间。生产中包含的工序愈多,则所需要的学习时间愈长。例如一 个工人无需从事全部工序而只做其中少数工序或一道工序,就只需要少量的学习时间。(2)节省了学习中所耗 费的材料。因为在学习中都要耗费一定的材料。实行劳动分工后,需要学习的内容减少了,所耗费的材料也相 应地减少。(3)节省了从一道工序转变到另一道工序的耗费的时间。而且,由于分工后经常作某一项作业,肌 肉得到了锻炼,就更不易疲劳。(4)节省了改变工具所耗费的时间。在许多手艺中,工具常常是很精细的,需 要作精密的调节。调节这些工具所占的时间相当多,分工后就可以大大节省这些时间。(5)由于经常重复同一 操作,技术熟练,工作速度可以加快。(6)分工后注意力集中于比较单纯的作业,能改进工具和机器,设计出 更精致合用的工具和机器,从而提高劳动生产率。巴贝奇还指出,脑力劳动也同体力劳动一样地可以进行分工。他指出,法国桥梁和道路学校校长普隆尼把 他的工作人员分成技术性、半技术性、非技术性3类,把复杂的工作交给有高度能力的数学家去做,把简单的 工作交给只能从事加减运算的人去做,从而大大提高了整个工作的效率。5.他进行了有关工作时间问题的研究。在这项研究中,他征得同意后引用了法国库伦布的观察材料。这 是在管理问题上国际合作的最早范例。6.在劳资关系方面,他强调劳资协作,强调工人要认识到工厂制度对他们有利的方面。这也同泰罗在几 十年后发表的论点很相似。他提出一种固定工资加利润分享的制度,认为这种制度有以下的好处:(1)每个工 人同工厂的发展和利润的多少有直接的利害关系;(2)每个工人都会关心浪费和管理不善的问题;(3)能促使 每个部门改进工作;(4)鼓励工人提高技术和品德,表现不好者减少分享的利润;(5)由于工人同雇主的利益 一致,能消除隔阂,共求繁荣。7.他还探讨了能使投资效率更高的大工厂的优越性,以及这些工厂对原料来源的恰当位置;工艺过程和 制造成本的分析(如在制针业中);在同一领域中各个企业的比较研究。(如《各种人寿保险机构的比较观点》)等。8. 享利·普尔(1812—1905)他在1849—1862年期间长期担任《美国铁路杂志》的编辑,提出了一些在企业管理中普遍适用的管理原 则和方法。他在管理方面的主张,主要有两个方面:(1)要建立一种管理的体系。他根据麦卡勒姆整顿伊里铁 路公司的例子,指出必须建立起健全的、科学的管理体系和全国运输系统。他认为建立健全的管理体系的三条 基本原则是:(A)组织。必须把铁路的组织设计得能保证充分利用每个职工的时间和设备。(B)通讯联系。这就是在组织中设计出一种报告制度,使企业的最高领导能连续地、确切地了解业务的进展情况。(C)情报资 料。必须编制和保存有关成本、收入、定额测定等方面的系统资料,并对这些资料进行分析,用以改进业务。这是最早出现的“信息库”思想的萌芽。(2)重视企业中人的因素,提出改革僵化的领导作风。他在泰罗之前 就提出了管理体系的问题,在梅奥之前就提出了对人的因素的认识问题,在阿吉里斯之前就提出了消除正式组 织中僵化的领导作风问题。

9.丹尼尔·麦卡勒姆(1815—1878)他在1849—1857年期间在纽约伊里铁路公司工作,并曾担任过公司负责人。以后并曾担任美国所有铁路 的指导和监督工作。他在管理方面和经验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1)制定了严密的管理制度,其原则如下:(A)进行明确的分工负责制。(B)为了使每个人能够履行职 责,授予他足够的权力。(C)采取措施了解每个人是否忠实地履行了职责,并按照情况予以奖惩。(D)这些 情况通过每日的报告核查制度来反映。(2)制定了严密的组织措施:(A)按职务要求把职工划分为各个等级,并要求职工穿上表示其等级的制 服。(B)职工必须遵照职务说明书进行工作,不得自行其是。(C)制定了一种树状结构的组织图来表示各个 部门之间的分工和报告控制系统。

10. 享利·汤(1844—1924)工程师和管理学家,曾长期担任耶尔——汤制造公司的领导者。他在管理思想上的贡献主要有三:(1)强调指出管理的重要性。当时美国企业界不重视管理,否认管理是一门独立的学科,工程师则局限 于自己的专业领域,只用纯技术的观点来考察问题,不关心管理方面。享利·汤从1886年起就发表文章和演 讲,强调管理的重要性,号召他的工程师同事们承认并共同努力来发展管理学科。(2)支持并推广科学管理运动。他早于1870年就开始系统地应用效率高的管理方法。1884—1890年期间,他先后担任过美国机械工程师学会的副会长和会长,其他时间也曾长期参加学会的领导工作,他运用自己的影 响来支持科学管理运动,并在自己的工厂中推行。(3)提出了一种收益分享制度。在他之前,有的管理学家提出过利润分享的办法。但他认为,实行利润 分享有可能使得某一部门职工的努力而产生的收益由于另一部门职工的失误而抵消。为了确切计算每一部门职 工的成果,他主张要计算每一种生产要素的成本。这样,每一部门职工的收益就能按照他们的实际成绩偿还给 他们。因此,他把自己的方案叫做收益分享而不叫做利润分享。他提出的方案是,职工有一个最低保证工资。超过定额而生产的收益由职工和雇主各得一半。

11.享利·梅特卡夫(1847—1917)从事军工企业管理的美国军官,在管理实践和管理思想上都有所贡献。泰罗曾讲过自己的某些管理思想来 自梅特卡夫。美国管理协会也指出梅特卡失的管理制度直到现在仍有实用价值。他的代表作是1885年出版的 《制造业的成本和公营工厂及私营工厂的管理》一书,被人誉为管理科学领域中的开创性著作。梅特卡夫于1881年在弗兰克西兵工厂建立了一套以系统和控制为依据的管理制度,收到了较好的效果。以后一直被人沿用。他取消了各种烦琐的表报文牍,而用一种分类载有关于工作的各种详细情况的卡片,由工 人在完成工作后交给工长,用以对工作做出评价,并保存下来作为资料。所有的信息都通过这种卡牌来传送和 反馈,直到反馈给企业的最高领导。通过这种卡片把劳动控制、成本控制和工场管理紧密地结合了起来,这在 当时是一种创举。因为在1900年以前,人们一般只关心生产率问题,而很少注意管理问题。梅特卡夫以自己的经验为依据,提出了管理学科的建立及其和管理技巧的关系问题。他认为,管理的技巧必须 以“累积的观察”为依据。这种累积观察的资料能用以核查成绩,并较个别的印象更为可靠。管理技巧追求的 是产生一定的效果,而管理学科主要关心的是调查产生这些效果的原因,以便将来的管理技巧能更有效地发挥 作用。

12.弗雷德里克·哈尔西(1856—1935)美国的机械工程师,但在工资和奖金制度上提出了重要的创见。哈尔西认为,当时美国存在的三种工资制,都有着较大的缺陷:第一种是日工资制,它对工人缺乏激励力。第二种是一般计价工资制,其缺陷是一当工人 较明显地提高产量以后,雇主就会降低工资率。第三种是享利·汤于1889年提出的收益分享方案,其缺陷是 没有反映出工人生产以外的收益增长因素,工人不分勤惰同样地分享收益,工人只分享收益而不分担损失,工 资增加以后的受益时间过长。为了克服以上各种工资方案的缺点,哈尔西提出了一种新的工资和奖金方案,以 工人目前的产量作为标准产量,工人如果提前完成了工作,则把节省时间而增加产量的收益按一定比率(约为 正常工资率的1/3到1/2)发给工人作为奖金。哈尔西的工资和奖金方案简便易行,工人的基本工资有保证,奖金多少随各人的勤惰而异,提高生产的利 益由工人同雇主共享,而且雇主能得到一半以上,使得雇主不会急于降低工资率,从而减少了劳资纠纷。因此,哈尔西方案在美英等国曾得到广泛的采用。但该方案也有一个缺点,就是其标准时间的确定是依据经验和工人 过去的实际成绩,没有经过科学测定。所以,在泰罗提出了以工时研究和分析为依据的刺激性计件工资制以后,有些地方就改用泰罗的计件工资制,但仍有些地方沿用哈尔西方案。

第四篇:对一堂数学课的观察与思考(推荐)

对一堂数学课的观察与思考

小沙中学傅纪恩

这是一堂八年级的数学公开课,课题是《探索确定位置的方法》。由我市来自嵊泗的一位数学教师在定海一学校借班上课。

上课开始了:

师:(电脑出示舟山地图后)同学们,我来自舟山嵊泗。从地图上看,我们嵊泗离上海比较近还是离定海比较近?

生:(齐答)离上海比较近。

师:每年有很多上海游客到我们嵊泗去旅游,欢迎大家到嵊泗去玩。这节课我将和同学们共同研究确定位置的方法。

思考一:把握教学机遇

如果教师的目的仅仅是为了把自己来自哪里告诉学生,从而拉近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为教学的顺利展开作铺垫,那么这样的处理也是无可厚非的。如果教师的目的仅仅是为了替嵊泗的旅游事业作义务宣传,这样的开场白也已经够了。但是如果教师的目的是希望利用地图上的信息,为本节课《探索确定位置的方法》提供素材,那么这样就结束显得太轻描淡写了。其实我们不妨趁机设置这样的问题供学生去讨论:

“在这张舟山地图上,确定嵊泗位置的方法有哪些?”

根据已有的知识,学生们可以讨论出几种不同的方法:

① 嵊泗在东经122.5度北纬30.7度(因为在局部的小的范围内,经纬

线是画成直的,所以这种方法与有序实数对确定位置的方法相似); ② 嵊泗在定海北偏东22.5度方向、约80公里的地方(此种方法与课本

中的方向、距离法一致);

③ 嵊泗在嵊山洋,大戢洋,黄泽洋之间(区域定位法);

④ 嵊泗在定海东北方向,在上海东南方向(方向、方向法); ⑤ „„

经过这样的讨论,在没有学习新课的情况下,学生在事实上已经初步探索出了确定位置的一些方法,其中也多半会包含本堂课重点学习的有序实数对法和方向、距离法。这样处理,使学生的新知识建立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显得水到渠成,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而此题寻找多种不同的方法的过程也能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所以在笔者看来,这位教师失去了一次绝佳的创设教学情境的机会。我想这位教师还有机会再去上这堂课,也还有机会再到外校去上公开课。但象这堂公开课能刚好利用自己来自嵊泗,从而巧妙创设教学情境的机会恐怕少之又少。正所谓“机不可失,失不在来”。师:学校准备召开一次家长会,要求每位同学的家长坐在自己孩子的座位上,那么你回家后怎样向家长说清楚你的位置?

生:我的座位在第二排,第三列(从门口开始数)。

师:那么确定你的位置需要几个数据?

生:两个,排数和列数。

师:同学们能举出生活中类似的确定位置的事例么?

生:棋盘上的旗子,电影院的座位,我家的位置,课程表等。

思考二:从学生最熟悉的事物入手

教师从学生最熟悉的确定教室中自己的座位入手,由排数和列数抽象出用一对实数来表示平面上的点的位置的数学问题,显得非常自然。然后教师又让学生去寻找、思考生活中类似一些情景,能够培养学生的类比能力,也为下一步有序实数对的讲解做好了准备。

师:现在有A、B两位学生手持两张电影票A:6排B:6座,他们能找到各自的座位么?

生:不能。

师:A还需要什么条件?B呢?

生:A还需座号,B还需排号。

师:假如换两张电影票,如A:6排3座,B3排6座,他们能否找到自己的座位?

生:能。

师:是同一个座位么?

生:不是。

师:如果将6排3座简单的记作(6,3),那么3排6座如何表示?

生:(3,6)

师:(5,6)表示什么?(6,5)呢?

生:(5,6)表示5排6座,(6,5)表示6排5座。

师:平面上物体的位置可以用有序实数对来确定,为简便起见,习惯上排写在前,列写在后面。再两头括号,中间逗号。我们把此方法称之为“有序数对定位法”。

师:下面我们来做一做,我只叫表示同学座位的数对,请相应的同学回答,大家做好准备。

师(稍等片刻后):(4,3)。

生(第四排第三列的同学站了起来):

师:第一颗黑子的位置如何表示?

生:(12,5)。

师:完全正确,请坐下。

师:(2,6)。

生(第四排第三列的同学站了起来):

师:第二颗黑子的位置如何表示?

生:(13,6)。

„„

师生之间按这种方式完成了做一做。

思考三:把课堂还给学生

教师设计本环节的意图是让学生体验两个事实:①定位需要两个数裾;②两个数据是有序的。整个过程基本上是以师生对话的形式完成,教师提一个问题,学生回答一个,教师再提一个问题,学生再回答一个。整个过程象教师所预料的一样顺利,但这显然不是师生之间真正的平等互动的“对话”,本质上是教师在事先设了一个个套,然后通过一问一答,让学生钻到教师事先设好的套子里去。学生完全是被教师牵着鼻子走。

其实我们有很好的方法让学生更深刻的去体验这两个事实,如设计这样的活

动:邀请几位学生,让他们手持不同的电影票,象7排3座,3排7座,6排,6座,1排3座等,然后让他们把教室当成电影院,去找找自己的座位。在此活动中,学生自然会发现,手持6排,6座两张票的同学找不到座位。而7排3座,3排7座的同学坐的位置是不同的。他们自然会体验到定位需要两个数裾,两个数据必需有序。

也可以设计一个活动:教师在台上喊学生座位的排数和列数,让相应位置上的学生起立,看谁又快又准。如果只喊了排数,如“3排”,那么整个第三排的学生都会站起来„„这不是能很好的告诉学生,一个数是不能确定物体的位置么?

新的数学课程标准要求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我想这样的活动设计应该更符合学生的个性,更能让他们体验到学习的乐趣,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教师将练习纸发到同学手中;

请同学们完成有关方向和距离的练习题;

然后校对答案。

师(出示例题,待同学们读完题目后):为了尽快找到遇险船只,你能告诉边防战士这些渔船的位置么?要确定渔船位置,需要几个数据?同学们一起回答。

生:两个,方向和距离。

师:在图上南偏西600方向的15km处是什么?

生:航标灯。

思考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的良策

凸显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新课程的一个基本理念和基本特征,也是教学有教育性规律在新课程中的体现。本例把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巧妙地和知识、技能、方法融为一体。使学生感受到学习数学能解决许多问题,甚至是人命关天的问题,从而使学生感受学习数学的必要性。尽管教师没有点破边防战士是冒着生命危险在救人,但学生应该能很自然的感受到帮助别人是每个人尽力要做的事。本例的教学防止了脱离具体内容和特定情境,孤立地、人为地、机械生硬地进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的诟病,主要通过学生无意识心理机制而发生作用,真正起到了“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作用。

教师展示合作学习的内容,学生以组为单位每组有一份合作内容。

师:请同学们拿出合作学习的内容,先听老师把相关的事项说一下。首先四个同学为一组,借助刻度尺、量角器完成合作学习中的五个问题;其次请同学们自己分工合作,一个同学负责量角度,一个同学负责量距离,一个同学负责记录数据,另一个同学负责对数据进行处理;最后请注意,时间是五分钟左右,完成的小组请举一下手。好现在开始。

学生纷纷拿出草稿纸,笔刻度尺、量角器等工具,然后迅速地开始答题。教室里有学生轻轻地讨论声„„

教师在同学中间巡视,看到了同学在量角度时没有连线。

师(大声提醒):请同学们先连线再量角,这样量得的结果更准确。

教师继续在同学中间巡视,并不时的与一些小组的成员交流。

教室里同学的讨论声更加大了一些,有的同学甚至开始争论„„

大约五分钟后,教师展示各组的成果,并和其他组一起做出做出评价。思考五:合作学习宁精勿滥

这是教师在本堂课设计的唯一的小组合作,教师在此之前做了比较充分的准备,既为学生考虑了分工的细节,又给了学生充分的合作时间,而合作学习的内容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在合作的过程中,教师关注学生合作的进程,并在恰当的时候给予帮助。而学生之间也有了平等的沟通与交流,甚至出现了为各自的意见争执的镜头。显然教师对小组合作学习的目的、时机及过程进行了认真的设计,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

师:经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收获?

生:在遇到事故时,我们能准确报告自己的位置,便于及时就医。

生:在碰到别人问路时能够准确的回答。

生:能够确定自己家的位置。

生:家长会时,爸爸妈妈能用有序数对找到我的座位。

„„

思考六:小结是否可以不落俗套

在新课程实施后的公开课上,几乎所有的小结都是这样的: 经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然后学生讲一些收获,教师再做一下整理。课后小结是否只有这一种形式?这种形式是否在所有的不同类型的课中都适用?这似乎值得我们教师认真思考、研究。

结束语:较之许多堪称“完美”的公开课,本节公开课显得更加“真实”。在本节课中,既有我们值得学习和借鉴的精彩,也有值得我们反思的遗憾。在新课程的背景下,所有的教师都是新教师。只有不断总结这些“真实”的经验,我们这些新教师才会真正把握新课程的脉搏,逐渐走向成熟。

第五篇:对农村盖楼房的观察与思考

对农村楼房建造现象的观察与思考

摘要:近年来,中国的房地产产业愈演愈烈。但不仅仅在城市中有大规模楼房重建的现象,农村里的楼房建造亦愈发广泛。农村楼房建造,可以从多方面反映出中国农村社会生活、经济条件、社会风气的改变。同时通过分析农村楼房的建造,又可以反映出建造楼房的原因以及影响及产生的矛盾。

关键词:农村楼房建造经济条件社会矛盾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民的生活质量和收入普遍提高。越来越多富裕起来的农民,在改善居住条件的诉求上,表现出了十分强烈的愿望。但与此同时,农村建房也出现了不少的问题与矛盾,有些甚至成了上访等社会不稳定因素的主要诱因。就我来说,这两年每次回家都可以看到村里翻天覆地的变化,很多以前的旧房被新盖的楼房取代。但在这貌似繁荣的景象下,反映的却不仅是新楼房建设应有的喜悦,而更多的是财力的挥霍,农民的怨声载道,农民与农民、农民与政府间矛盾的激化,以及土地分配与浪费问题。因此,农村楼房建设问题急需因其重视并予以研究。

一、农村建楼房的主要原因

农村楼房的大规模建设,存在着社会、经济与文化的多方面原因。

1.当地政府的推动。近年来,农村社区化建设的口号越喊越响亮,但也仅仅存在为数不多的试点。但不少县乡政府处于盲目跟从该政策或其他目的,私自对农村社区化建设进行鼓吹,并对农村住房用地进行规划建设,从而导致农村楼房建设的大规模出现。

2.农民收入的相对增加。农村多数青壮年劳动力常年在外务工,他们在挣取劳务收入之后,首先考虑的就是改善居住条件,这也是农村地区随处可以看到热火朝天的楼房建设场面的原因之一。以前,农民对于楼房的建设是不敢想像的,因为他们的财力完全不能支持楼房的建设。而现在,虽然楼房的建设虽然依旧可以花掉农民多年的积蓄甚至需要借一部分外债,但农民大体可以支持楼房的建设了。并且在农村,农民一向把住房看的非常重视,认为有一栋稳定的楼房就等于有了根基,而其方面可以在有了楼房之后慢慢再来。

3.农村的从众心理、攀比心理严重。改革开放以前,农民生活质量普遍不高,没有人会想要建造楼房。而改革开放以来,农民普遍相对富裕了起来,但农民间的差距也逐渐加大。比较富裕的农民首先进行楼房的建造,便引起了其他农民的攀比与盲从。在农村,有儿子的家庭都把儿子结婚看作一个非常重大的事件,尤其实在结婚彩礼越来越重的今天。而房子作为彩礼的一部分,势必会受到农民的格外关注。我曾经问过问什么要盖楼房,他们的回答却令人吃惊, 他们说:“怎么能不盖楼房呢?不盖楼房去不了媳妇,现在娶媳妇第一条就是要有楼,没有楼没人会来的”。

二、楼房建设引发的问题及原因

楼房的建设引发的问题,有好的方面也有坏的方面。一方面,农村楼房建设确实改善了一部分农民的生活水平,同时也拉动了建材、装饰材料等市场消费,对促进当地经济发展起到一定作用。但另一方面,农村盲目大规模建造楼房所带来的负面的社会、环境影响要更加显著。

(一)主要问题

1.楼房并不适合农村的生产方式。农民主要从事的是农业生产,而农业生产就会有很多工具。现在很多农民都拥有来自己的农机。以前的庭院式住房,对于农民的外出劳作,在家休息,农具的存放以及谷物晾晒等都非常方便。而新盖的楼房普遍都是高楼层小庭院式,并不方便当前的农业生产方式。

2.楼房用地浪费。农村的楼房并不是城市里单元式住房,而是一家一座,二到三层。这样的建筑方式以及每家的人口限制导致楼房的上层基本处于搁置状态,造成了楼房用地的浪费,也直接导致了农民经济的浪费。一些农民在建房方面进行攀比,不仅追求房屋的建筑高度,还盲目贪求房屋和院落的占地面积。不少农户建成新楼后没有拆除旧房,将其闲置或堆放杂物,有的则让老人“坚守阵地”;还有一些人直接在村庄外围占用耕地建设新房,造成很大的土地资源浪费。

3.间接降低了农民的生活水平。楼房建设要耗费大量的人力财力,其实是部分农民根本承担不起的。大部分楼房建成后都是直接入住,外表看着虽好,但其实家徒四壁,一贫如洗。

4.造成耕地的占用和浪费。新的楼房在建设过程中并不能很好的调节与老宅基地之间的用地关系,势必会占用一部分耕地,造成耕地的占用。老宅基地在拆掉旧宅后也不能很好的进行耕种,且在建楼的过程中,产生的建材废料与污染,直接影响了当地的农业生产环境。

5.楼房质量问题。农村建楼房缺乏施工技术,当前农村建房施工基本上都是传统的“土砖瓦匠”,因此施工技术存在严重的缺陷,导致许多新房建好不久就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隐患,建房过程中因施工技术不行或是劣质建材等原因,垮塌伤人事件也时有发生。建材质量问题,农民购买力相对薄弱,低价格是其首选,加上监管难度大,低价的劣质水泥、钢筋,特别是劣质装潢材料大多流入农村建材市场。刚出生的婴幼儿莫名其妙地吵夜哭闹,中老年人整天晕晕乎乎,这与劣质装潢材料散发的有毒物质不无关系,新楼建成非但无乔迁之喜,反而有人住之忧。

6.新房屋杂乱无章。由于新楼房建设并不是同批次完成,而是有一定指标数额,并且也不是所有农户都想建楼房,这便导致了好多旧房仍赖在新房建设用地上不走,新楼房难以建设等问题。还有一些农民不按规划建房,有的新建房屋横竖不齐,朝向不一,杂乱无章。有的农民在未纳入中心村和居民点规划的旧村庄进行建房。还有的在村内“见缝插针”随意建设,造成村内交通不便,排水不畅。

7.新楼房寿命普遍不长。由于缺乏规划指导,刚建好的新房子没住多久因新的规划调整就可能面临拆迁重建。许多拆迁房房龄不足十年,有的农户才搬进新房入住不久,有的楼房还未来得及装修,有的农户甚至是二次、三次拆迁,造成人力、物力、财力的极大浪费。

8.导致农民之间的矛盾。在楼房建设的问题上,同意建设的农民与不同意建设的农民、抢到建楼指标与未抢到建楼指标的农民往往达不成一致,由此产生的矛盾非常激烈,甚至经常产生一些肢体上的冲突。

9.导致对政府的不满。随着国家对建设用地规模的控制,农村建房用地指标严重不足。一方面农村建房需求强烈,而另一方面受用地指标限制,建房审批困难,造成不少地方违法违章建房层出不穷,“偷”建“抢”建,矛盾频发,不少农民对土地、规划、建设、城管等执法部门及基层干部产生抵触情绪,不和谐因素增多。

(二)存在原因

上述问题主要有以下原因:

1.群众法制观念十分淡薄。许多村民认为,建房用审批手续繁琐,时限较长,非法占地建房补交罚款、补办手续就可了事,大量的非法占用土地和非法买卖土地现象就随之发生。

2.农村土地政策与新村建设规划实施产生矛盾。现阶段农村实行的是30年不变的土地承包政策,把承包地统筹安排用于新村建设,有的村民不愿意调整和置换,还有的村民则漫天要价,新村建设规划的启动实施困难。

3.新村建设对农民的吸引力不够。农村基础设施仍然十分薄弱,道路、供水、供电、沼气、通讯等配套设施不够健全,中心村、居民点对建房群众的吸引力不够强。

4.审批监管不。国土部门及乡镇监管职责没有严格划分和落实,加之监管力量较为薄弱,建房审批较为繁琐,无法从根本上遏制违法用地现象发生。基层干部责任意识不强,甚至有的村组干部认为都是乡里乡亲的,“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就可以了,任其乱占乱建,放松了对农民建房的监督管理。

三、意见与建议

首先,要解决农民本身的问题。提高农民文化水平,丰富农民的文化生活,让人们知道知识的力量,不再去追求那些浮华的外表,通过创建文明生态村,引导农民树立新风。政府针对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以及农民的需求,积极组织实施农民培训工程。

同时,还要从政府政策方面解决。要科学编制村庄土地利用规划、城镇和村庄建设规划。科学发展观首先要落实在规划编制上,既要科学,又要严肃。规划制定后,要严格按照规划指导和引导农民依法依规科学建房,合理布局。乡镇、村要对农村建房实施统一规划,统一管理,结合土地整治,拆旧建新,保护耕地。

总结:农村楼房建设问题是改善农民生活,提高民生的重要问题之一。规范农村建房问题是当前一项重要而紧迫的工作,必须多措并举,多管齐下,疏堵结合,综合治理,进而推进农村宅基地节约集约利用,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下载对西方资本主义困境的观察与思考word格式文档
下载对西方资本主义困境的观察与思考.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对农村盖楼房的观察与思考

    对农村楼房建造现象的观察与思考摘要:近年来,中国的房地产产业愈演愈烈。但不仅仅在城市中有大规模楼房重建的现象,农村里的楼房建造亦愈发广泛。农村楼房建造,可以从多方面反映......

    对西方音乐学科发展的思考

    对西方音乐学科发展的思考 对于西方音乐史的教学和学科建设问题,自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我们进行过很多有益的、富有成效的讨论。通过讨论,使得西方音乐学科在摆脱外来因素......

    对农村家长陪读现象的观察与思考

    对农村家长进城陪读现象的观察与思考 ××× 近年来,我县基础教育发生显著变化,由此产生了许多新事物、新情况、新现象。其中,农村家长进城陪读成为一个很明显的现象。 一、农......

    对XX区域商贸经济发展的观察与思考

    文 章来源莲山 课件 w ww.5 Y k J.Co m莲山芜湖是一个以商业兴市的著名商埠,商贸业发展有着悠久的历史。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芜湖商贸业从商......

    对如何走出宏观经济两难困境的思考

    对如何走出宏观经济两难困境的思考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 吴敬琏 过分倚重短期政策是出现“两难”困境的症结所在,其出路在于转变经济增长模式,关键在于切实推进改革,正确......

    请你进行观察与思考

    请你进行观察与思考(共两题,请任选一题作答,10分) ▲我选做: 15、“微尘”起初是青岛一位数次捐款而不留姓名的普通市民;后来,扩散成一个爱心群体;再后来,扩展成一个关爱他人的爱心符......

    新加坡廉政建设观察与思考

    一、新加坡反腐倡廉工作特点 新加坡共和国,经过长期卓有成效的廉政建设和依法治理贪污工作,目前已成为亚洲地区和国际上廉洁程度评价较高的国家和地区。据有关资料,亚洲城市中,......

    困境儿童救助工作现状与思考

    近年来,**市始终把关注、推动儿童健康成长作为重点民生工程来抓,多措并举为儿童特别是困境儿童办好事、办实事,全市儿童生存发展环境得到进一步改善。但是,由于受各种内外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