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鉴新加坡的经验,促进我国城市规划管理的制度创新

时间:2019-05-15 07:53:0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借鉴新加坡的经验,促进我国城市规划管理的制度创新》,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借鉴新加坡的经验,促进我国城市规划管理的制度创新》。

第一篇:借鉴新加坡的经验,促进我国城市规划管理的制度创新

借鉴新加坡的经验,促进我国城市规划管理的制度创新

【提要】 本文通过中新两国城市规划管理体制的比较研究,探索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城市规划管理的新的特征,提出了健全规划系统必须从目标体系、控制系统、外部环境、行动计划等四个方面全面推进,系统地实现我国城市规划管理的制度创新。目标体系——成功的规划及其修订机制

新加坡 规划系统的成功之处在于具有长远而灵活的目标体系。随着时代的变迁,新加坡 城市规划的制定方式几经变革,至1990年,开始采用一种崭新的模式。即,在概念规划指导下,通过分批编制55个分区的发展指导规划,局部替换、滚动修订总体规划。

60年代,新加坡 采用的是类似我国80年代初“总体规划——项目详细规划报批”两层次的规划制定与审批模式,通过总体规划来指导规划管理工作。新加坡 第一个总体规划于1958年获得批准,这个规划的深度,类似于我国的分区规划,它是新加坡 的法定规划,每5年修订一次。总体规划经过法定程序可以修改,由部长批准后,刊登于宪报和其它媒介。总的来说,这仍是一种相对静态、僵化的模式。

新加坡 政府深深知道,一个长远的规划对它的未来有多重要,但是,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时代,修订的方式似乎更加重要。概念规划就是顺应这一趋势而产生的,它代表了一种更长远、更灵活的规划方式。

为了评估长期发展的策略,规划重大的基础设施,新加坡 于1971年提出并编制完成第一个概念规划。这是一个长期土地利用及交通规划,随后每10年修订一次。概念规划作为对城市发展的结构性控制代表了更长远的目标,它是新加坡 城市发展及规划的基础。在概念规划的指导下,总体规划修订工作更加容易。这里,概念规划并非法定规划,这体现了城市规划有二元性:它既是城市发展战略和梦想;又是城市发展的法定依据。概念规划主要用来表达城市发展的意图,总体规划则用颁布的法定文本来保证城市发展意图的实现。

1991年,针对人口、经济的增长以及日渐提高的生活水平等新的变化,由新加坡 国家发展部领导下的概念规划审查委员会和市区重建局负责,对概念规划做了一次重要的修订。这项工作涉及了40多个政府部门,它们分别对各个领域如住房、工业、商业、环境、交通、公用设施、国防等的需要,提出了详细的研究报告。以这些需要为基础,制定出了修订的发展设想和策略,如商业园、区域中心以及地铁/轻轨列车网络等,制定了2000年及其后X年的发展战略。

国家发展部还提出了发展指导规划(DGP)的概念。这个规划类似于我国的控规。在概念规划所提出的宏观架构下,新加坡 为55个分区制定更详细的规划内容。这些详细的发展指导规划提供了每个地区的规划前景,以及控制参数如:土地利用、发展密度、高度等。

发展指导规划也象征着一种更长远、更开放和更透明的规划方法,它向公众解释各个地区的规划前景,让公众有机会参与和了解更多详情,从而在规划前景上取得公众的认同。通过主办有关规划草案的专业团体对话以及公众展览会来达到这个目标。

1990年以后,发展指导规划滚动修订总体规划的方式取代了全国性的总体规划修订方式。发展指导规划经总体规划委员会审查,国家发展部批准后,将被刊登于宪报来代替现有的相应部分,依据新加坡 规划法令修订总体规划,成为新的法定总体规划图。

这种模式对每一个分区来说,法定规划制定的周期缩短,而且可以更加针对问题,及时提出解决方案。这是新加坡 在规划制定中的动态更新机制。

众所周知,城市规划的制定,包括:城市规划的编制、审查及批准三个阶段。新加坡 的规划系统在规划制定方面的特征是:

(1)政府部门协同规划。规划编制由市区重建局负责,许多其他政府机构也直接或者间接地参与规划工作,各个机构联合制定全面的发展规划,也可以邀请私人机构参加,以开拓政府的思路;

(2)动态修订。总体规划修订方式采用宏观指导下局部替换方式;

(3)政府联合审查。审查工作主要是在块上的协调。新加坡 成立了许多协调委员会,如:概念规划常务委员会、总体规划委员会等。

概念规划审查委员会的主席为国家发展部,小组委员会包括:人口与住宅、交通、商业、市区中心、环境、工业、康乐等方面。

总体规划委员会的主席为市区重建局的局长,委员包括:规划、土地、交通、工业、住宅等部门的领导和专家。

(4)国家批准颁布。国家发展部是城市规划及其修订的批准机关。在规划体系中只有总体规划是法定规划。

我国规划系统在城市规划制定方面的弊端是:

(1)规划编制与规划管理严重脱节。规划编制多是规划局委托规划设计院完成,规划设计院是企业化管理的单位,他们更着重于完成规划编制的任务,在规划编制过程中主要仍是从规划本身的理念出发,而对于社会的需求则可以置之不顾,对城市建设的运作过程及其决定因素缺乏研究,与规划管理的实际要求相距甚远。规划编制单位与规划管理单位缺少定期的交流;

(2)缺少城市规划动态更新机制。我国仍采用新一轮总体规划修编方式每5年进行一次总体规划的全面修订。定期的规划修编虽然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原规划与现实之间的矛盾,增加了一定弹性,但依然是被动的、间断式的,而不是一个主动的、连续的,由专业人员、管理人员、使用者直到政府决策部门等共同参与的工作。城市规划不仅包括理想蓝图的绘制,也应包括一种动态的、有法定程序的调整、完善过程;

(3)规划审查的模式有待改进。我国的规划审查多采用规划局组织专家评审的办法,由于对城市规划质量评审没有一个规范化的标准和程序,其他政府部门参与较少,公众参与更加缺乏,专家仅在很短的时间内从技术角度评价规划,造成规划编制阶段存在的问题并没有得到及时解决,这使法定规划失去了基础,许多城市没有横向协调的委员会,隐藏许多危机将在规划管理的时候爆发;

(4)规划立法的层次含糊。总体规划中涉及预测及未来描述的部分不应纳入法定规划,分区规划应与总体规划适当组合构成我国法定规划,并建立修订规划的法定程序;

(5)横向协调不力。与新加坡 单层政府的结构不同,我国是五层政府构架,规划视重要程度由上几级政府审批。如:苏州的城市总体规划,由国务院审批。城市总体规划类似于新加坡 的概念规划,无法作为法规进行操作,批后监督较难。它更需要的是横向协调和多向度的参与及相关委员会的建立。我们的系统在纵与横的问题上头重脚轻。

总之,规划编制与规划实施是不能分割的。规划编制可以看成是规划管理的一种手段,它包括制定目标、任务和措施,在规划实施之前仅是一种研究、一种分析、一种建议和一种规定,必须具有法定的校正更新机制。控制系统——流程清晰的管理和制约机制

新加坡 目前的规划系统是由规划法令规定的一套法制系统。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是市区重建局,它由法律授予权力,规划法令授予规划主管当局的权力包括:规划的权力,规划管理的权力,征收发展费的权力。

新加坡 的规划法令自1960年颁布至1990年平均每3年修订一次,日趋完善。其修订频率也显示其规划法律体系与城市发展密切配合,新加坡 的规划法令包括四个部分:总则、总体规划、土地发展和保护、发展费。

市区重建局在法定的总体规划指导下实施规划管理。规划管理是为了实现发展指导规划的目标而采用的行政机制。它具有法定的灵活性,以平衡私人机构开发需求与良好城市环境的关系。在新加坡,“发展”是指在土地以上或以下进行任何建筑、工程、开采和其它处置或者改变建筑和土地利用的用途。规划管理就是对发展进行调控。

规划管理的功能是:

(1)和城市规划及土地发展共同构成一个综合连贯的系统。

(2)通过项目审批,确保合理的、有秩序的城市发展,以实现城市规划的目标。

(3)通过严格执法以取缔违章建筑,从而加强规划效率。

(4)征收发展费确保国家的土地增值收益

2.1 新加坡 规划管理的特征是:

(1)通过对发展申请的分类提高管理的效率。市区重建局发展管理署对发展申请进行分类,并制定相应的流程。这些类型包括:新建建设工程,地契分割和地契(分层)分割,已有建设工程变更,建筑及土地的用途改变,修订已批准的规划,延期或临时发展等;

(2)运用经济手段和行政手段调控土地发展和转让。新加坡 规划管理最成功的地方就是其宏观调控的手段。最突出的经济手段是,任何批准的发展方案,如果发展计划的容积率超出总体规划图的容积率、发展计划的人口容积率超出总体规划图的最高规定、发展计划牵涉到建筑及土地用途的更改,造成地价增值,必须向市区重建局缴交发展费,这一举措使国家利益得到保障。

新加坡 市区重建局的一个重要行政手段是,从完善物业管理和阻击房地产投机的角度出发,对土地和建筑分割条件作出了详细的规定并严格管理,保障房地产的健康发展。前述地契分割和地契(分层)分割的规划审批就是对土地和建筑进行分割以供转让过程的规划管理。

(3)运用信息技术加强规划管理。对于一个成功的规划管理,其中一个重要因素是:可靠、准确的数据。新加坡 注意采集土地信息和发展数据,用于跟踪城市形态发展和规划分析,并运用信息技术发展了城市管理信息系统。

(4)以法的精神,给申请者以诉讼的机会。在发展申请不能满足规划要求的时候,规划当局可以发出不批准通知书,并说明方案被拒的原因。申请者可以接到通知书的28天内以书面形式向国家发展部部长,市区重建局上诉。

(5)严厉的规划执法。违法者必须付罚款$3000或被监禁不超过3个月或两者兼施。

(6)违规申请的处理。对于不能遵守规划要求的发展,只要原因恰当,可以通过违规申请的渠道得到解决,这是新加坡 政府亲商的举措之一。负责处理违规申请的机构是规划管理委员会。其主席为市区重建局的局长,委员包括:建筑管制、环保、交通及建筑师学会、规划师学会的领导。

2.2 我国在城市规划管理方面值得改进的地方:

城市规划的实施,包括建设项目的规划管理(一书两证的管理制度)、规划监督和规划执法的过程。我国城市规划实施的现状表明,城市规划管理的漏洞还相当大。

(1)我们的调控手段有限。城市规划管理是一个在各种利益之间,在政府与社会之间寻求对话,寻求平衡,寻求解决问题途径的动态开放协调过程。它必须有强有力的经济和行政手段才能达到目标。国家历来要求城市规划综合部署城市建设和发展,对城市建设和发展起到引导和控制的作用。然而,全国各城市的实际开发情况与总体规划的吻合状况并不好。在房地产和开发区热潮之中,城市规划并没有能够起到引导和控制的作用,而更多是被房地产业牵制,无论在用地性质上还是在用地开发强度上都不断突破现有法定规划。开发商从这些变更或是其他漏洞中获得了许多本应是政府的收益,而城市规划管理部门也因没有经济杠杆进行调控,只能面对恶性开发愈演愈烈,等待国家宏观经济调控。如果城市规划管理除了一书两证之外,还有征收土地发展费的手段,城市规划管理将更加有效。

(2)一书两证的管理制度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制定出来的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办法,直到今天仍然发挥着它的作用。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这套制度也暴露出一些问题。首先,房地合一的概念要求两证合一。土地,指土地以及附着在土地之上的所有建筑物、财产以及与该土地有关的权益。城市规划对土地利用的管理同时也包括对建筑的管理。规划许可证不再是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和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的划分,将从另一个角度涵盖更广泛的内容。如:土地用途变更规划许可证、土地分割规划许可证、新建建筑规划许可证、延期规划许可证等。新加坡 正是采用这种办法来规范土地发展的,确保房地合一;其次,城市规划体系的健全和规划内容的透明,也为两证合一提供了条件;

(3)批后监督存在漏洞。对规划审批后建筑工程在建设过程中,实施规划监督,是城市规划管理工作中不可缺少的环节。规划审批工作与规划监督工作的脱节,也是一个突出的问题。没有批后监督,规划管理也就失去了意义。

总之,城市规划的控制作用主要是通过对城市建设的实际管理而得到体现的。这种管理必须是按照目标进行全过程、全环节的管理才能实现预期的控制作用。外部环境——规划周边制度和信息交换机制

我国城市规划管理长期以来是在产权关系不清的背景下运作的,城市规划为了摆脱“墙上挂挂”的困境,做了不懈的努力,从只关心物质形态规划走向关心社会经济规划和城市政策,但是这一步并没有使城市规划迈向新领域,这背后更深层次的原因就是产权不清,我国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中的许多困境皆源于此。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城市规划会造成土地价值的变化,从而引起利益的再分配。我国除了存在产权关系不清的问题,同时还存在规划管理部门对于产权关系界定、利益再分配均无制约手段的问题。我国《城市房地产管理法》中仅有的关于城市规划的规定是,“房地产开发必须严格执行城市规划,按照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相统一的原则,实行全面规划、合理布局、综合开发、配套建设”。可以看出,城市规划的作用仍然停留在物质形态规划阶段。城市规划的宏观调控作用大打折扣。

新加坡 的房地产权关系界定及土地利益再分配由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市区重建局执行。新加坡 1960年通过了地契注册法令和地契(分层)注册法令,借鉴了澳大利亚的土地注册系统。在这个系统下,土地的注册是强制性的。在规划部门进行地契或分层地契分割、收取土地发展费之后,经过测绘部门认定,至地契注册局登记,最后由土地局颁发地契。

我国的现状与新加坡 有较大的区别,房地产开发用地管理,包括用地指标的管理,用地审批的管理,用地的权属登记管理,用地的法律监督管理等。主体仍为土地管理部门,城市规划的定为仍偏向空间布局和物质形态规划。最近的趋势表明,国家正要求城市规划加强对房地产开发进行调控和管理。把加强土地使用权出让转让的规划管理、规范房地产市场作为城市规划工作的重点内容。城市规划作为国家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是,房地产管理体制作为规划管理最重要的周边体制尚不能理顺关系,已经成为影响城市规划管理的重要因素。配套计划——政府与私营机构合作及动力机制

在建立了目标体系、控制系统和良好的外部环境之后,最迫切的任务就是要有配套的行动计划。这一点是新加坡 规划系统中最成功的要素,也是我国规划建设领域最需要借鉴的部分。

30余年之前,新加坡 的市区,和其他发展中国家一样,面对着许多问题,如:市区拥挤,城市设施短缺,卫生设备不足等。当时的移民,寻求的只是个栖身之所,和一个重新创业的立足地。许多店屋的底层作为商业用途,而第2或3层则是居住的场所。店屋违法进行上下左右前后扩展,情形比我国的许多城市要糟糕的多。

新加坡 政府觉察到,为了在工商贸易、金融、旅游、交通、通讯与服务业领域中吸引大量外来投资,必须具有能够促进投资活动的基本环境。新加坡 政府在联合国的协助下,拟定了新加坡 岛屿的发展概念规划,并通过强制性的发展管制以图达到目标。但是仅有这些是不够的,新加坡 能有今天的城市面貌,市区重建行动计划是至关重要和必不可少的。

市区重建行动计划包括:土地征用,居民迁移,基础设施建设,公共住屋建设,土地售卖计划等。这个计划把新加坡 的理想变成了现实。

在拟定地段的详细规划之后,明确了地块发展的密度、详细用途的比例、建筑设计与形象、交通流量安排等。进一步的实施通常会遇到两个问题:

其一,原有私人地块通常是破碎的,发展商很难按照详细规划进行土地整合; 其二,基础设施建设是一项高投入、高风险的公共计划,私人机构一般不愿涉足。

新加坡 政府一贯作风就是,果断行动,率先闯入公共和高风险行业,示范、引导私人投资,为私人机构营造投资环境。

在市区重建行动计划下,政府采取了如下重大举措:

(1)通过法令征用私人土地并加以合并,将小块地段集合成大块地段,统一拥有权,为大宗发展提供用地。

(2)大力建筑高密度式的公共住屋,以容纳因发展而须迁移原地的居民。

(3)投资建设基础设施。

(4)售卖办公楼楼面、购物商店楼面、旅馆客房、私人住宅。

(5)在公布投标结果后,密切关注地段的建筑设计与工程,直到发展完工为止。

(6)在土地售卖计划里,政府寻求的并不单只是个土地购买者,政府所需要的是个土地发展的伙伴。这个伙伴必须能与政府配合,积极提供资金、人力与专业知识。发挥企业精神,吸引商业投资。遵照官商合作的精神,使国家建设能够推展。

目前,城市重建计划下的发展目标都已达到。从现在到21世纪里,土地售卖计划将成为达到新加坡 发展概念规划理想的一个重要工具。结语

城市规划是一种科学、一种艺术、一种法制、一种政策运动,更重要的,是一种管理。管理是人类各种活动中最重要的活动之一,自从人们开始形成群体实践个人无法达到的目标时,管理工作就成为协调个人努力必不可少的因素了。城市规划面对复杂的城市发展系统,其深刻的内涵是运用多种手段进行管理和协调。在城市规划系统中,规划概念和构思固然重要,但是,与为了实现这些概念所花费的孜孜追求和不懈努力相比,与大量的规划管理活动相比,又是微不足道的。三分规划,七分管理,我们必须建立起能够应付不断变化的社会经济环境的动态更新的城市规划管理体制。

第二篇:宜兰县城市规划经验

宜兰经验系列纪录片观后总结

一、具体规划案例以及获得的经验

1、利用“减法”恢复景点原貌,并在20多年间实施一连串高品质景观工程;

2、一系列便民公共设施的设计与建设,提高了居民对政府的满意度;

3、对外交通(北宜高速)的建设使得宜兰被纳入台北的发展圈中;

4、确定宜兰的人口承载量为100万,推算出宜兰地区在所有情况之下可能承受的终极人口承载量是宜兰的总体规划的重要手段;

5、确定规划区避免地质敏感地带,并规划了宜兰棋盘式交通网络避免被动的一环套一环的交通网络格式;

6、路网与小区的规划得到有机结合,在路网分割的每一个社区内配备有必要的公共设施;

7、宜兰容积率的计算,宜兰农村容积率政策一直从严,避免了传统农居的破坏,保存了农村景观;

8、“宜兰厝”活动,以及兰阳平原的地景改造工作,创造属于宜兰的建筑文化;

9、校园改造,多绿化的观念体现了以人为本,校舍建筑也树立了独特的风格,这些校园不但改善了周边社区的环境品质也大幅提升了兰阳平原的地景景观,校园硬体的改善与同时出现的教改运动中的课程改革,产生了相辅相成的效果。

二、跟城市规划相关的理念

1、宜兰内部交通以及对外交通的规划,道路交通规划是城市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城市专项规划的一部分;

2、容积率的计算是控制性详细规划的重要方法与控制指标;

3、对于民居以及公共设施建筑的设计;

4、路网以及社区理念对城市总体布局起到了重要作用;

5、宜兰城市公共空间的设计是城市设计成功典范。

三、值得大陆借鉴的经验

1、宜兰是一个农业县,大陆新农村建设可借鉴宜兰对农村地区的规划;

2、对于景观景点的规划与改造值得大陆一些景点借鉴;

3、宜兰的交通规划避免了一环套一环的被动模式,相比大陆现在的一些大城市,比如北京的交通规划,宜兰的经验是值得借鉴的。

吴坦B11090627

第三篇:如何采用国际经验促进我国经济发展

如何采用国际经验促进我国经济发展

随着经济全球化步伐的进一步推进,各国经济的接触越来越密切。可以说,现在世界上很难说有一个经济体能独立与其他经济体而存在。我国当然也不会例外,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经验告诉我们,我们只有在保持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经济过程中不断采用国际经验,不断创新才能确保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在发展中国家行列,中国经济保持了30多年的快速增长,堪称奇迹。但种种迹象表明,中国也为高速的经济增长付出了沉重代价。一是环境污染严重,二是经济增长效益低。因此采用国际经验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必经之路,我们坚定不移的贯彻和执行。

欧美等发达国家经过两百多年的发展,现在已经积累了相当丰富的经验。例如坚持技术创新,采用政企分离,以市场为主导的经济模式,可持续发展模式,低碳经济,建立跨国公司,集约型经济发展模式等等。进入新世纪以来能源与环境问题对经济发展的制约已经引起发达国家注意,而一些发展中国家还没有很好的意识到这个问题的严肃性。尤其对于我国,人口众多,资源相当贫乏。长期以来的粗放式经济发展模式已经严重的破坏了我国的自然环境,浪费了大量的资源。经济增长方式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中根本性问题。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经济快速增长,但增长方式转变难如人意。因此我们相当有必要转变以片面追求GDP增长的粗放式破环式的经济发展模式而转向以环境和人协调发展的集约型可持续型的经济发展模式。那么我国该如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呢?在下面的内容中,我将向大家详细的介绍。先介绍下经济发展方式的概念。经济增长方式,是指推动经济增长的各种生产要素投入及其组合的方式,其实质是依赖什么要素,借助什么手段,通过什么途径,怎样实现经济增长。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是产业结构调整。鼓励和支持高科技附加值产业的发展,调整和淘汰高能耗和劳动密集型产业。从近期看,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是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防止经济出现大起大落的需要。从长远看,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从更广阔的视野看,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是子孙后代和人类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如何推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呢?

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依靠科技进步,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加快开发对经济集约化增长有重考试,大收集整理大带动作用的关键技术。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有区别、有重点地继续加强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发展第三产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在传统的、旧的增长方式潜力尚未完全耗尽之前,应当积极培育现代的、新的增长方式。通过用新的增长方式置换旧的增长方式,来继续保持无通胀增长或低通胀高增长的局面。促进企业技术改造和重组。立足于现有基础,注重盘活用好存量资产,鼓励企业自主创新,把提高企业技术水平与优化现有资源配置结合起来,走出一条集约化发展经济的新路子。鼓励东部地区的资金、技术和人才对中西部企业重组改造投资参股,促进各种资源在竞争中合理流动。在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过程中,应当重视技术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吸收再创新等组合创新。建立起能够保护和促进技术发明和创新的有效机制,建立健全知识产权保护、技术发明奖励、国家专利申请等法律制度。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在于那些呢?我认为我们应该在以下几个方面做出努力。

一.发展绿色低碳经济。(1)一是倡导以可持续发展为核心的绿色发展。在绿色经济的框架下,推动包括循环经济、低碳经济、生态经济、合理消费等在内各领域的发展。把低碳经济的概念落在节能减排、环保、能源效率提高上,落在传统产业的改造和提升上,落在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上。(2)是低碳技术要建立在科技创新的基础上发展。我们应根据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和国际社会未来应对气候变化的趋势,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先进技术、适用技术的层次体系,做到各种技术之间互相协调。不仅要加大适用技术的推广应用力

度,也要着力加强新能源技术、清洁煤技术、节能降耗等战略性技术的研发和储备。(3)是通过低碳技术和产业政策,扬长避短,改造提升传统工业,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低碳经济技术发展涉及国民经济各个部门和各个行业,关系到经济结构的调整,传统产业的改造提升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关系到国际的科技竞争和市场竞争。(4)是充分考虑碳关税等贸易保护措施的反制措施。一方面,我们要自主实现节能减排,服务我们自身的发展;另一方面,也应充分考虑对碳关税等贸易保护措施的反制措施,在全球变化经济博弈中不受损失或少受损失。

二.由外向型经济向内向型转变。生产最后还是要让老百姓消费,老百姓不消费,都出口了,等于把咱们的资源能源都输出了。所以要更多依靠消费来拉动经济增长。(1)要由国富转为民富,即增加国民可支配收入。通过减税免税,技术推广等手段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工人工资待遇,提高个人所得税起征点。(2)进一步推行家电下乡。顺应农民消费升级的新趋势,运用财政、贸易政策,引导和组织工商联手,开发、生产适合农村消费特点、性能可靠、质量保证、物美价廉的家电产品,并提供满足农民需求的流通和售后服务。(3)实施医疗改革。在城镇,先后经历了公费、劳保医疗制度,城镇医疗保险改革和试点阶段,全国范围内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确立,以及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的探索等阶段;在农村,伴随着合作医疗制度的兴衰,努力开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建设工作,进而对农村医疗保障制度多样化进行探索与完善。

三.扩大开放,鼓励企业走出去。大力发展对外贸易,特别是发展,积极引进国外先进技术设备,特别是有助于企业技术改造的适用的先进技术。积极合理有效地利用外资,特别是更加积极地吸引外商直接投资,兴办中外合资、中外合作与外商独资企业。加快转变外贸增长方式,立足以质取胜,调整进出口结构,促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大力发展服务贸易。创新利用外资方式,优化利用外资结构。创新对外投资和合作方式,加快培育我国的跨国公司和国际知名品牌。要组织国有企业及其他所有制企业,通过合资、合作、并购和技术转让的形式“走出去”,开展跨国经营;要鼓励各种企业“走出去”投资创业,进行经济技术合作,带动商品和劳务的出口;要支持有条件的企业“走出去”开展对外设计咨询,承包大型工程项目,带动成套设备和技术的出口。要培植一批有实力的跨国企业,组建生存和发展能力强的经济航空母舰。

四.建设“创新型国家”。建设“创新型国家”,需要有良好的创新环境为之作铺垫的土壤。“创新型国家”需要的创新环境应该是这样的:在学校推广创造力教育模式;在社会倡导诚实劳动、公平竞争、大力鼓励创新、积极保护创新成果免遭非法侵害;号召广大民众对传统文化中不利于创新的东西进行扬弃;动员各媒体改变观念,积极宣传创新信息及刊播创新报道和节目;把创新教育通俗化、实用化。在这种环境的熏陶下,我国国民的创新意识和能力都会有很大程度的增强,人们将以创新为荣,以创新为傲。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但是,为了保证“创新型国家”的建设成功,我们就必须按照创新环境的要求去做、去努力地做好。要想保证创新型国家的建设能够顺利完成,就必须要针对我国现实当中的不足以及“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需要,改进和制定出一整套完善的创新成果保护和鼓励政策、制度,并形成一种强有力的促进机制。这当中应该包括:完善知识产权法律的建设;加大对侵犯知识产权案件的执行力度。建立″创新成果保护和鼓励机制″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关健所在。因为,没有良好的保护和鼓励机制,就没有国民的创新积极性,没有国民的创新积极性,就没有多数量、高质量的创新成果,没有多数量、高质量的创新成果,“创新型国家”也就实力空虚了,也就名存实亡了。

采用国际经验对我国经济发展来说至关重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对我们而言又是重中之重而且任重而道远。但我们只要认清发展方向,坚持既定的方针政策,我们有理由相信我们国家肯定可以成功转型,经济由“又快又好”发展到“又好又快”发展,走全面可持续道路。

十七大报告指出,实现未来经济发展目标,关键要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方面取得重大进展。要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1.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这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贯彻到现代化建设各个方面。认真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加快建立技术创新体系。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改革。培养造就世界一流科学家和科技领军人才。

2.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这是关系国民经济全局紧迫而重大的战略任务。要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

3.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大局,必须始终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要加强农业基础地位,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坚持把发展现代农业、繁荣农村经济作为首要任务。多渠道转移农民就业。深化农村综合改革。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探索集体经济有效实现形式,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培育新型农民,发挥农民建设新农村的主体作用。

4.加强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必须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工业化、现代化发展战略的突出位置。加强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建设,为保护全球气候做出新贡献。

5.推动区域协调发展。优化国土开发格局。缩小区域发展差距,必须注重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要继续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加大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发展扶持力度。帮助资源枯竭地区实现经济转型。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

6.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健全现代市场体系。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坚持平等保护物权,形成各种所有制经济平等竞争、相互促进新格局。深化国企改革,优化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加快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完善生产要素和资源价格形成机制,健全社会信用体系。

7.深化财税、金融等体制改革,完善宏观调控体系。围绕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和主体功能区建设,完善公共财政体系。深化预算制度改革,加快形成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实行有利于科学发展的财税制度,建立健全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环境补偿机制。推进金融体制改革,加强和改进金融监管,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逐步实现资本项目可兑换。深化投资体制改革。完善宏观调控体系。

8.拓展对外开放广度和深度,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把“引进来”和“走出去”更好结合起来,完善内外联动、互利共赢、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实现对内对外开放相互促进。创新利用外资方式。创新对外投资和合作方式,加快培育我国的跨国公司和国际知名品牌。实施自由贸易防战略。采取综合措施促进国际收支基本平衡。

第四篇:新加坡城市管理和城市规划的学习体会

新加坡“城市规划管理与城市现代化”

专题培训班学习体会

我通过短短十天的培训、考察、学习,体会很深、收获很大,新加坡素有“花园城市”的美誉,被公认为世界上最适合人居住的城市之一,该城市在规划、建设、管理等方面都非常超前、科学、和谐与规范,这对于-------提高城镇建设和管理水平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一、高起点规划是城市发展的前提

规划作为引领城市发展的“火车头”,其是否具备前瞻性、可操作性、严肃性,决定了一个城市能否实现高起点、高水平和高效率发展。新加坡的城市规划主要分为战略性的概念规划和实施性的发展指导规划,概念规划是主要是确定不同阶段的城市总体发展框架,每十年编制一次,编制过程中广泛邀请了各行业的专家、学者以及外国顾问共同参与,围绕建设国际性的经济、金融、商业和旅游城市的定位,充分考虑到未来几十年的经济社会发展趋势,对城市功能分区、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布局等方面作了超前谋划;而其城市总体规划、分区规划、控制性详规则完全体现概念规划的意图,每五年完善一次,确保将概念规划中的城市空间结构、重大基础设施布局在总体规划中得以具体落实,使概念规划更具有可操作性。新加坡还特别强调规划实施的严肃性,规划一经确定就认真执行,不得轻易更改,即使有个别调整也必须由国家发展部部长批准,并且部长批准后还需在报纸上进行公示,如有反对意见,仍须复议通过后方可施行。

二、高效率管理是城市发展的关键

俗话说:“三分建,七分管”,规范有序高效的城市管理对一 1

个城市有效运转起关键作用,这也是体现一个城市的现代化水平的重要内容。我来新加坡学习的时间虽短,但新加坡在绿化、交通、环卫等方面给人一种运转高效、整洁有序、清爽舒适、精细雅致的感觉,没有普通大城市存在的人口拥挤、交通拥堵、环境污染、生态破环等“城市病”。我认为这主要得益于以下三点:一是机构高效。新加坡城市管理机构设臵科学,层级管理明确,分工具体细致,协调配合有力。比如园林绿化由公园管理局负责,环境卫生由国家环境局负责,道路设施由陆路交通管理局负责,同类管理事项只有“一个婆婆”,没有机构重叠、交叉管理和部门之间推诿扯皮现象。二是管理精细。新加坡在城市管理中,对管理条例、管理对象、管理内容、管理效果等方面都作了详细和具体的规定,管理的触角延伸到每个领域、每个角落、每个家庭,每一件事情都有法可依、有章可循,确保整个社会高效有序运转。三是公众参与。新加坡大力倡导“市民像爱家一样爱护城市”,鼓励公众积极参与城市管理,注重校园教育,将环境卫生等方面的宣传知识纳入教学课程,确保每个公民从幼儿就开始接受相关教育;经常组织开展如“反吐痰运动”、“取缔乱抛垃圾运动”、“清洁公厕运动”等全国性的群众活动,在群众中不断掀起爱护城市的高潮;动员威望高的居民参与城市管理,帮助协调解决涉及的疑难纠纷,使其在严格的硬性执法中起到“润滑剂”的作用。

三、以人为本理念是城市发展的灵魂

城市发展的目的是让每一个人的生活更美好。新加坡在城市发展中始终贯穿以人为本理念,以满足居民需要为出发点,从大处着眼,从细处入手,实现了城市建设管理的配套性、舒适度和人性化。在方便居民出行方面,新加坡形成了以公共交通为主导的城市综合交通体系,共有22座综合交通枢纽,将地铁、轻轨、巴士站、出租车站、商业配套、居住集中在一起,实现了各种交

通方式立体换乘、无缝衔接,因此在新加坡很少看到堵车现象。在住房保障方面,新加坡大力推行“居者有其屋”计划,以政府分配为主、市场销售为辅的国民住房政策日趋完善和成熟,目前已有87%左右的人住在政府组屋里。在打造宜居环境方面,新加坡将自然环境引入城市空间,共建有大小公园337个,城市绿化率达到60%以上,居民住宅每隔500米建有1.5公顷的公园。此外,新加坡在很多细微处也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理念,比如在公交系统中设臵带有空调的室内公交候车室,候车环境非常舒适;步行系统中,到处可见路与楼宇之间、公交与地铁接口处既可遮阳又可防雨淋的有盖走廓;在停车场专门设有方便残疾人停车的位臵;公园昼夜免费对市民开放,不收取任何费用,等等。

四、完善的制度是城市发展的保障

一流的城市管理来自于健全的法律制度和严格的执法环境。新加坡不仅城市建得美丽,而且管得有序,其最大的特点就是完全法制化,通过完备的制度来保障城市管理的高效有序平稳。在立法方面,新加坡有一套严格、周密、具体、符合实际、操作性强的城市管理法规体系,不仅对城市建筑物、广告牌、园林绿化等城市硬环境作了具体规定,而且对软环境也作了具体规定,大街小巷可以随处看到各种“不准”、“禁止”、“不能”之类的告示牌,规范人的行为,如随地吐痰、违规吸烟、闯红灯、甚至不冲厕所都有明确的处罚规定,从而使执法人员对每项工作都有法可依。在严格执法方面,新加坡建立了一支素质精良的执法队伍和遍及社会各阶层的监控网络,政府对所有违反条例者都实行零容忍,严管重罚,比如对乱扔垃圾、乱吐痰者罚款30—500新币,在非规定地点吸烟会受到罚款等。正因为有严格的制度设计作保障,“遵守法律、遵守公德、爱护公物、为社会做贡献、为国家增光彩”已成为新加坡人的普遍共识。

第五篇:我国城市规划面对十大社会问题

一是城市规划对城市发展失去调控作用。这种“规划失效”表现为两方面:一方面是许多城市总体规划尚未到期,但城市建设规模已经完全突破原定的框框,许多城市为期20年的规划指标在5年内“完成”已成为“常识”;另一方面总体规划的实施进程滞后于规划的期限。基础设施不能合理布局和相互衔接,反映在道路建设上就是修了挖,挖了又修,老百姓戏称为城市道路应安上拉链。

二是城乡规划体制分割,城郊接合部建设混乱。城市郊区的规划管理没有具体细则,因而在城市总体规划编制过程中只能将其划成空白地带。实际工作中,规划部门与土地管理部门采取分而治之的办法,使得城郊接合部成了“两不管”的脏、乱、差地带,造成引人注目的“城市郊区病”。

三是开发区规划建设与城市总体规划脱节,自成体系。各类开发区、大学城、科技园、软件园、旅游度假村等等可以独立进行规划,肢解了城市的总体规划,给城市的长远健康发展埋下了隐患。

四是历史建筑、城市风貌受到严重破坏。解放以来,我国城市中传承着城市文脉的历史古建筑和遗迹受到三次严重破坏,第一次是解放初期到大炼钢铁时期,第二次是“文化大革命”时期,第三次是改革开放之后,借“改造旧城,消灭危房”等动人口号,使某些城市的历史建筑、城市风貌遭受了灭绝性的毁坏。

五是城市生态受到破坏,环境污染日益严重。80%的城市污水未经处理直接排放,导致农村河道、地下水源受到严重污染。全球十大污染最严重的城市,我国就占了八个。

六是规划监督约束机构软弱,违法建筑严重泛滥。我国600多个城市都不同程度地存在违法建筑的蔓延现象。尤其是城乡接合部,集体土地未经征用就进行开发建设,再加上与腐败现象相勾结的城郊“圈地风”,造成违法建设呈愈演愈烈之势。

七是城市建设时序混乱,城市基础设施严重不足和重复建设浪费并存。房子成批盖起来了,但道路、供水、排水、供热等基础设施严重短缺,这种先盖房后修路、再修下水道的错误建设时序,造成污水横流,建筑垃圾遍地,绿地大量被占用,城市的生活环境质量持续下降。

八是区域化规划或协调机制不健全,传统的大而全、小而全思想仍占上风。一些规划部门仍拘泥于“城市规划”的旧框框,忽视了城市与周边城镇的协调发展,这种“只见单个城市,不见区域城市群”的传统思维,使城市发展的良性循环受到破坏。

九是城市建设风格雷同,千城一面。盲目追求城市变大、变新、变洋,热衷于建设“标志性”建筑,而为解决中低收入居民住房困难的经济适用房建设则被搁置一边。大广场、宽马路、大草坪、豪华办公楼、景观房产、欧化建筑席卷全国。十是中小城镇规划建设未引起足够重视。许多小城镇选址不合理,只是长官意志的产物,而缺乏产业支撑,使得小城镇发展脱离了周边村庄,缺失了为之服务的集聚功能。高路 来源:北京青年报

下载借鉴新加坡的经验,促进我国城市规划管理的制度创新word格式文档
下载借鉴新加坡的经验,促进我国城市规划管理的制度创新.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略论21世纪我国城市规划走势

    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是高度信息化、社会化、市场化、法制化、生态化的世纪。可以相信,21世纪我国的城市化进程和现代化建设必将迈上一个新的台阶。新中国的城市规划,经历过2......

    舟山经验-创新农村社会管理模式促进农村社会稳定

    创新农村社会管理模式促进农村社会稳定——舟山渔农村“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的经验与启示 2009-12-28 14:17:37 来源:中共舟山市委党校 作者:丁友良 摘 要 农村社会稳定......

    英国城市规划管理的经验

    英国城市规划管理的经验 当前,我国正处于新型城镇化快速发展时期,一些城市尤其是一些大中型城市,相继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大城市病。因此,在新型城镇化发展的过程中,借鉴发达国家在......

    新加坡的大学管理制度

    新加坡的大学管理制度1.推行英语(作为母语)和汉语双语教育,并以英语进行教学,英语教育又以英国的剑桥水准为考核标准。 2.在课堂上必须严格遵守纪律,不得和周围的同学交谈或喧哗,......

    借鉴国外发展经验,促进我国非赢利组织健康发展

    借鉴国外发展经验促进我国非赢利组织健康发展 朱忠发 (江汉大学政法学院,湖北武汉430056) [摘要] 非赢利组织作为社会治理的重要主体之一,当前正受到国外政府的广泛重视。本文......

    促进我国科技进步与创新的对策研究1

    促进我国科技进步与创新的对策研究摘要:科技进步与创新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尽管我国在科技发展领域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但是相对于科技强国而言,还存在某些不......

    新加坡旅游发展成功的经验

    新加坡旅游业发展带给我们的启示 08旅游1班 江丽 11号新加坡共和国是位于马六甲海峡北岸、马来半岛南端的一个城市岛国,由新加坡岛和附近的50多个小岛组成,总面积622.8平方公......

    新加坡政改经验(范文大全)

    《学习时报》刊文介绍新加坡执政党政 改经验 2012年10月22日05:08学习时报 评论(555人参与)新加坡建设服务型政府的经验 作者:宋雄伟 自1968年以来,人民行动党连续赢得大选,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