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59岁现象”谈行政腐败

时间:2019-05-15 07:01:2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从“59岁现象”谈行政腐败》,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从“59岁现象”谈行政腐败》。

第一篇:从“59岁现象”谈行政腐败

从“59岁现象”谈行政腐败

行政管理专业 胡帅 092916

摘要: “59岁现象”是最近出现频繁的一个词。本文从“59岁现象”为入口去分析行政腐败问题。遏制“59岁现象”既要 惩治于既然,更要防患于未然,在精神上要贯彻 “以完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为重点加强反腐倡廉建设 ”的原则,同时在制度上也要不断完善关于查处、预防与惩治腐败的相关法律规章,不断地加强权力监督、内部监督和群众监督。关键词:59岁现象;原因;制度

Abstract: “59 phenomenon” is a word of recently appeared frequently.This article talks aims to analyze administrative corruption from the “59 phenomenon”.“59 phenomenon” both must punish in since, more to prevent.In the spirit to implement the “to improve the system for punishing and preventing corruption for strengthening the anti-corruption construction” principle, at the same time in the system will constantly improve about prevention and punish corruption related laws and regulations, constantly strengthen power supervision and internal supervision and the populace to supervise.Key words: 59 phenomenon;reason;system

引言

“59岁现象”是最近出现频繁的一个词。本文从“59岁现象”为入口去分析行政腐败问题。从何为“59岁现象”、及其出现的原因及行政腐败的治理这三个方面去阐述“59岁现象”与行政腐败之间的联系。遏制“59岁现象”既要 惩治于既然,更要防患于未然,在精神上要贯彻 “以完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为重点加强反腐倡廉建设 ”的原则,同时在制度上也要不断完善关于查处、预防与惩治腐败的相关法律规章,不断地加强权力监督、内部监督和群众监督。

1.59岁现象

最近,武汉大学 59岁的常务副校长及 61 岁的常务副书记因贪污受贿高达数百万元而被捕,正在接受调查 59 岁现象,再一次引起了人们的讨论 59岁现象,又称最后捞一把现象,是指那些临近退休的老干部们,觉得有权不用,过期作废,趁着手中还有点权,大肆贪污受贿或大力地提拔自己的儿女,亲信担任要职的现象,这些老领导、老干部为国家和社会勤奋工作了一生,做了很多好事,但在即将退下来时,因腐败问题而身败名裂,甚至走上了断头台,不得不引发人们的深思。[1]

2.59岁现象出现的原因

本文主要是从干部们自身的内因及制度这个外因上去分析 “59岁现象”产生的原因。内因包括这四个方面:

2.1有权不用,过期作废

很多官员就是因为抱着这种心态,在临退休时大肆贪污,觉得以后就没机会了,该捞就捞,有些一生成就辉煌的人也是这样,例如,原红塔集团董事长褚时健就曾说:我也苦了一辈子,不能就这样交签字权 我得为自己的将来想想,不能白苦,所以我决定私分300 多万美元 褚时健出生于一个农民家庭,从 1979年起把一个不知名的玉溪卷烟厂打造成创造利税近千亿元的亚洲第一烟草企业,同时,褚时健也成为了中国烟草大王,并在 1994 年被评为了 全国十大改革风云人物,走到了人生的巅峰 本可以荣身而退,成就一生英明,可是他却因贪污174万美元在 71岁时被判无期徒刑 为了达到心理上的平衡,一个成绩卓越的企业家就这样丧失了他的政治和职业前景,实在令人惋惜。

2.2随波逐流

当前,礼尚往来 异化,收 受礼在我们身边不仅蔚然成风,而且俨然成为一种常理和常态在受礼之人眼中,礼是办事,通门路的敲门砖是必然;在一些公职人员看来,礼也就顺理成章地成为权钱交易,权利自肥的必须。在我国,一些官员认为逢年过节上下级送点钱很正常,原广州市国土房管局副局长被捕后曾说:过年过节下属给上级送钱很正常,都成一种风气了,我也只不过是随波逐流罢了。原重庆市垫江县交通局局长被捕后也曾说:有那么多人都在收钱,我收的话应该不会被发现,也没有人来追究,如果不收就会吃亏。

2.3心理落差

在我国最近几年查处的腐败案中,尤其是那些临近退休的高官们,觉得自己为国家辛苦一辈子,退了休就那么点退休金,与自己的贡献不符,心里失衡,所以就趁尚有权力,使劲地捞一笔 这种现象在我国古代就已有记载 北魏名臣张彝,年轻的时候不仅学识渊博,才华横溢,而且为人刚正不阿,善于督察,百官对之敬畏,后又编成五卷 历帝图,但是却在晚年被任命为征西大将军的时候大起豪宅,生活奢侈,对朋友轻视,常常侮辱,结果引起公愤,在 59 岁那年,部下闯进家,小儿子逃跑,大儿子被烧死,自己被打,加之受不了儿子死的打击也一命呜呼,张彝的下场多么可悲,就是因为觉得一生清廉,才发展到丧心病狂的程度,做出有悖以往的事,毁了自己。

2.4碍于情面

有些官员认罪时的借口更是可笑,称因为面子,不得已而为之 原湛江市市委书记被捕后曾说,给我送钱的,都是我的熟人,朋友,都是出于对我和家人的关心 陈同庆认为,朋友的关心如果不收的话就太不近人情了,朋友面子也挂不住陈同庆的朋友不少,而且也都很大方,关心 一下就是几万几十万的关心,当然他在朋友们的生意上也没少利用职务之便 “关心 ”他们。[2]

上面讲述的干部们的自身原因,但本人觉得欠完善的制度也是造成“59岁现象”的重要原因。随着行政权力在公共事务方面涉及范围的逐渐加大,造成了其权力地不断膨胀。司法机关不能对其进行有效监督,三权分立只是形式上的。司法权从未真正独立过,如果能以司法权钳制行政权,行政腐败将不会如此猖狂。

3.行政腐败的治理

3.1治理行政腐败 ,必须完善反行政腐败立法工作

有关反腐败的法律结构上 ,《刑法 》 规定了 6种基本罪名 ,但比起社会上千奇百怪的腐败现象 ,只能是沧海一粟 ,更何况对于没有达到刑法惩治程度的腐败现象呢 ? 有的腐败分子贪污受贿几百万元 ,证据确凿 ,但坐几年牢就完事了 ,更有甚者还不定罪。所以需要制定更加严格的反腐法律体系 ,与时俱进。制定行政程序法有利于遏制和消除腐败现象 ,促进廉政建设。应该承认 ,腐败的产生与权力缺乏制约有密切的联系 ,但更为重要的是 ,由于缺乏公开透明的行政程序制度 ,使得腐败象恶性肿瘤一样 ,已经侵蚀着社会结构的每一环节。各国行政程序法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设置了公开、时限、顺序、说明理由等制度 ,使得行使权力的行政机关置于公民及司法机关的监督之下 ,从程序上有效地遏制了腐败现象的蔓延滋长。特别是公开制度的建立 ,能够改变以往行政活动的“ 暗箱 ” 操作 ,将行政活动的各领域、各阶段公之于众 ,随时接受各方面监督。[3]

再者,笔者特别指出应针对即将下任的这些老干部们立法。很多干部们在任时勤勤恳恳,课为什么偏偏快下任时就出现了思想问题呢?原因很多,但其中一条便是,他们难以接受人走茶凉的事实。笔者认为因为完善制度,尽量减少老干部们上任下任时产生的心理落差,可以实行反聘老干部们执行监察,督察之职,亦可以组织老干部退休协会以丰富他们的退休生活,让他们觉得虽然退休依然能得到关注与关心。

3.2治理行政腐败 ,要加强思想教育工作

腐败现象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最根本的还是与行政官员的思想意识及人生观有密切联系。我国在公务员伦理道德教育方面的发展还不够完善,公务员

行为准则仅从思想方面指导公务员要为人民服务,要廉洁奉公,但笔者认为这可能会使公务员不知道到底怎么做才能做到为人民服务,有时一些官员在碰到行政伦理问题时不知道怎么办,而因此陷入道德困境 对此,反腐倡廉,必须抓住领导干部这个重点对象和全党全社会这一普遍对象,按照因材施教、因类施教的原则在内容上和形式上进行有针对性的创新,才会真正起到“ 常修为政之德、常思贪欲之害、常怀律己之心 ” 的作用。笔者认为,我国可在这些方面做一些尝试:

3.2.1.建立专门的行政伦理办公室,完善我国公务员的行为准则体系

建立协调个人 组织与社会的关系为核心的行政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系统,提高我国公务员的行政伦理道德水平

3.2.2.加强行政道德教育,定期举办有专业人员进行的伦理培训

帮助行政人员正确处理面临的利益冲突问题 充分发扬我国优良的传统行政道德,弘扬儒家 民为本,君为轻 的重民思想,使行政人员真正地树立起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 价值观,以公正、廉洁、自律为行为准则,淡化其权利欲和金钱欲尤其要做好与那些即将退休的行政人员的沟通工作,排除他们的不舍 心里失衡和疑虑等心里障碍,帮助其做好离职准备,使他们能够以正确的心态看待退休,看待自己一生的成就,避免产生59 岁现象。[4]

3.3治理行政腐败,要加大社会对国家权力的制衡

要发挥人大、政协及社会各界的监督作用。将其监督纳入议程,有组织有计划地对各级领导干部行使权力的情况进行实实在在的监督。在此基础上,制度安排应当是将监督者和被监督者置于没有直接联系的利益关系中。[5] 最佳策略是处于某种程度的独立关系之中。否则制度约束很容易失去动力,最后流于形式。建立听证会制度, 由政府价格主管部门主持, 征求消费者,经营者和有关方面的意见, 论证其必要性和可行性。听证制度体现了政府与公众之间权力与权利的平等性, 体现了政府的一切行为, 在本质上都应当是一种受制约的 须为公众认可的行为 这种公开透明的行政程序, 可以强化行政执法的监督机制,在更高程度上确保行政机关作出正确的处罚决定,化解行政争议, 改善行政机关的社会形象。

其次,公民应广泛参与监督。要想使广大人民群众敢于站出来揭发腐败行为,还必须有完备的法律保障,但是我国目前还没有专门的举报法。最高检察院称中国绝大多数腐败案件线索来源于群众举报,而不是上级发现,群众举报是中国特色的腐败发现模式,在反腐败工作中的作用举足轻重,已经成为反腐败主渠道

然而根据最高人民检察院的统计,全国每年发生的举报人致残、致伤案件现在上升到了每年 1200 多件。能否做好对举报渠道的安全保密 能否切实做到保护知情举报人,是知情举报人愿不愿意,敢不敢举报的一个关键所在。群众举报意味着公民权力意识的加强,可这种发现模式并不能在根本上遏制住腐败,真正的根基依然在于行政制度的完善。[6]

结语

“59岁现象”虽然是近些年才出现的问题,但其不仅会使国家财产遭受侵害也会让系统内部风气变坏,因此应引起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步伐不断加快,治理腐败问题的工作更加艰巨,我国在治理腐败上,不仅要从上而下,还要从下而上,建立多层次的腐败监督机制,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建立执法严明的机构与体制,不断铲除腐败现象滋生蔓延的土壤,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良好的环境。

参考文献

[1] 张康之.行政伦理的观念与视野[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2] 陈丽敏.从“59 岁现象”浅谈中国行政腐败治理[J]《传承》.2009 年第 12 期

[3] 李燕华.谈行政腐败的危害及其治理[J] 岱宗学刊.第13卷第4期2009年 12月

[4] 李瑞清,李蓉蓉.中国的行政腐败与制度关系研究[J].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23 卷第4 期2009年8 月

[5] 任桂华.59岁现象-背后的经济学机理[J].企业天地。2000年第3期

[6] 李雪蕾.从《论法的精神》看我国的权力制衡[J].法制与社会.2009年8月

第二篇:从“59岁现象”谈行政腐败

从“59岁现象”谈行政腐败

行政管理专业 胡帅 092916

摘要: “59岁现象”是最近出现频繁的一个词。本文从“59岁现象”为入口去分析行政腐败问题。遏制“59岁现象”既要 惩治于既然,更要防患于未然,在精神上要贯彻 “以完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为重点加强反腐倡廉建设 ”的原则,同时在制度上也要不断完善关于查处、预防与惩治腐败的相关法律规章,不断地加强权力监督、内部监督和群众监督。关键词:59岁现象;原因;制度

Abstract: “59 phenomenon” is a word of recently appeared frequently.This article talks aims to analyze administrative corruption from the “59 phenomenon”.“59 phenomenon” both must punish in since, more to prevent.In the spirit to implement the “to improve the system for punishing and preventing corruption for strengthening the anti-corruption construction” principle, at the same time in the system will constantly improve about prevention and punish corruption related laws and regulations, constantly strengthen power supervision and internal supervision and the populace to supervise.Key words: 59 phenomenon;reason;system

引言

“59岁现象”是最近出现频繁的一个词。本文从“59岁现象”为入口去分析行政腐败问题。从何为“59岁现象”、及其出现的原因及行政腐败的治理这三个方面去阐述“59岁现象”与行政腐败之间的联系。遏制“59岁现象”既要 惩治于既然,更要防患于未然,在精神上要贯彻 “以完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为重点加强反腐倡廉建设 ”的原则,同时在制度上也要不断完善关于查处、预防与惩治腐败的相关法律规章,不断地加强权力监督、内部监督和群众监督。

1.59岁现象

最近,武汉大学 59岁的常务副校长及 61 岁的常务副书记因贪污受贿高达数百万元而被捕,正在接受调查 59 岁现象,再一次引起了人们的讨论 59岁现象,又称最后捞一把现象,是指那些临近退休的老干部们,觉得有权不用,过期作废,趁着手中还有点权,大肆贪污受贿或大力地提拔自己的儿女,亲信担任要职的现象,这些老领导、老干部为国家和社会勤奋工作了一生,做了很多好事,但在即将退下来时,因腐败问题而身败名裂,甚至走上了断头台,不得不引发人们的深思。[1]

2.59岁现象出现的原因

本文主要是从干部们自身的内因及制度这个外因上去分析 “59岁现象”产生的原因。内因包括这四个方面:

2.1有权不用,过期作废

很多官员就是因为抱着这种心态,在临退休时大肆贪污,觉得以后就没机会了,该捞就捞,有些一生成就辉煌的人也是这样,例如,原红塔集团董事长褚时健就曾说:我也苦了一辈子,不能就这样交签字权 我得为自己的将来想想,不能白苦,所以我决定私分300 多万美元 褚时健出生于一个农民家庭,从 1979年起把一个不知名的玉溪卷烟厂打造成创造利税近千亿元的亚洲第一烟草企业,同时,褚时健也成为了中国烟草大王,并在 1994 年被评为了 全国十大改革风云人物,走到了人生的巅峰 本可以荣身而退,成就一生英明,可是他却因贪污174万美元在 71岁时被判无期徒刑 为了达到心理上的平衡,一个成绩卓越的企业家就这样丧失了他的政治和职业前景,实在令人惋惜。

2.2随波逐流

当前,礼尚往来 异化,收 受礼在我们身边不仅蔚然成风,而且俨然成为一种常理和常态在受礼之人眼中,礼是办事,通门路的敲门砖是必然;在一些公职人员看来,礼也就顺理成章地成为权钱交易,权利自肥的必须。在我国,一些官员认为逢年过节上下级送点钱很正常,原广州市国土房管局副局长被捕后曾说:过年过节下属给上级送钱很正常,都成一种风气了,我也只不过是随波逐流罢了。原重庆市垫江县交通局局长被捕后也曾说:有那么多人都在收钱,我收的话应该不会被发现,也没有人来追究,如果不收就会吃亏。

2.3心理落差

在我国最近几年查处的腐败案中,尤其是那些临近退休的高官们,觉得自己为国家辛苦一辈子,退了休就那么点退休金,与自己的贡献不符,心里失衡,所以就趁尚有权力,使劲地捞一笔 这种现象在我国古代就已有记载 北魏名臣张彝,年轻的时候不仅学识渊博,才华横溢,而且为人刚正不阿,善于督察,百官对之敬畏,后又编成五卷 历帝图,但是却在晚年被任命为征西大将军的时候大起豪宅,生活奢侈,对朋友轻视,常常侮辱,结果引起公愤,在 59 岁那年,部下闯进家,小儿子逃跑,大儿子被烧死,自己被打,加之受不了儿子死的打击也一命呜呼,张彝的下场多么可悲,就是因为觉得一生清廉,才发展到丧心病狂的程度,做出有悖以往的事,毁了自己。

2.4碍于情面

有些官员认罪时的借口更是可笑,称因为面子,不得已而为之。原湛江市市委书记被捕后曾说,给我送钱的,都是我的熟人,朋友,都是出于对我和家人的关心 陈同庆认为,朋友的关心如果不收的话就太不近人情了,朋友面子也挂不住陈同庆的朋友不少,而且也都很大方,关心 一下就是几万几十万的关心,当然他在朋友们的生意上也没少利用职务之便 “关心 ”他们。[2]

上面讲述的干部们的自身原因,但本人觉得欠完善的制度也是造成“59岁现象”的重要原因。随着行政权力在公共事务方面涉及范围的逐渐加大,造成了其权力地不断膨胀。司法机关不能对其进行有效监督,三权分立只是形式上的。司法权从未真正独立过,如果能以司法权钳制行政权,行政腐败将不会如此猖狂。

3.行政腐败的治理

3.1治理行政腐败 ,有关反腐败的法律结构上 ,《刑法 》 规定了 6种基本罪名 ,但比起社会上千奇百怪的腐败现象 ,只能是沧海一粟 ,更何况对于没有达到刑法惩治程度的腐败现象呢 ? 有的腐败分子贪污受贿几百万元 ,证据确凿 ,但坐几年牢就完事了 ,更有甚者还不定罪。所以需要制定更加严格的反腐法律体系 ,与时俱进。[3]

再者,笔者特别指出应针对即将下任的这些老干部们立法。很多干部们在任时勤勤恳恳,课为什么偏偏快下任时就出现了思想问题呢?原因很多,但其中一条便是,他们难以接受人走茶凉的事实。笔者认为因为完善制度,尽量减少老干部们上任下任时产生的心理落差,可以实行反聘老干部们执行监察,督察之职,亦可以组织老干部退休协会以丰富他们的退休生活,让他们觉得虽然退休依然能得到关注与关心。

3.2治理行政腐败 ,要加强思想教育工作

腐败现象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最根本的还是与行政官员的思想意识及人生观有密切联系。我国在公务员伦理道德教育方面的发展还不够完善,公务员行为准则仅从思想方面指导公务员要为人民服务,要廉洁奉公,但笔者认为这可能会使公务员不知道到底怎么做才能做到为人民服务,有时一些官员在碰到行政伦理问题时不知道怎么办,而因此陷入道德困境 对此,反腐倡廉,必须抓住领导干部这个重点对象和全党全社会这一普遍对象,按照因材施教、因类施教的原则在内容上和形式上进行有针对性的创新,才会真正起到“ 常修为政之德、常思贪欲之害、常怀律己之心 ” 的作用。笔者认为,我国可在这些方面做一些尝试:

3.2.1.建立专门的行政伦理办公室,完善我国公务员的行为准则体系

建立协调个人 组织与社会的关系为核心的行政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系统,提高我国公务员的行政伦理道德水平

3.2.2.[4]

3.3治理行政腐败,要加大社会对国家权力的制衡

[5] 最佳策略是处于某种程度的独立关系之中。否则制度约束很容易失去动力,最后流于形式。建立听证会制度, 由政府价格主管部门主持, 征求消费者,经营者和有关方面的意见, 论证其必要性和可行性。听证制度体现了政府与公众之间权力与权利的平等性, 体现了政府的一切行为, 在本质上都应当是一种受制约的 须为公众认可的行为 这种公开透明的行政程序, 可以强化行政执法的监督机制,在更高程度上确保行政机关作出正确的处罚决定,化解行政争议, 改善行政机关的社会形象。

其次,然而根据最高人民检察院的统计,全国每年发生的举报人致残、致伤案件现在上升到了每年 1200 多件。能否做好对举报渠道的安全保密 能否切实做到保护知情举报人,是知情举报人愿不愿意,敢不敢举报的一个关键所在。

[6]

第三篇:从修辞角度谈歧义现象总结

从修辞角度谈歧义现象

【内容摘要】歧义是指一个句子的含义不明确,可以作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解释。从修辞角度说,只要巧妙利用歧义便会起到积极的修辞效果。在中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利用同音词、多义词、语法、语义、语境等造成的歧义进行分析理解来提高学生说话、写作、阅读和欣赏的能力,打破学生的思维定势,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

【关键词】歧义 巧用歧义 修辞效果

在汉语里往往会存在这种情况,一个语言片段可作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解释,我们就把这种现象称为歧义现象。

由于汉语句子形态标志较少,同音词和多义词较多,因此歧义现象也相当普遍,这就引起了我国语言学界对歧义的研究。最早从理论上去探索歧义的著作有吕淑湘、朱德熙两先生1951年在《人民日报》上发表的《语法修辞讲话》,到1959年赵元任发表的《汉语中的歧义问题》是最早的一篇就汉语歧义问题进行理论探讨的专论,到1980年,朱德熙先生发表的《汉语里的歧义现象》对歧义现象进行了比较系统的研究,后来石安石、熊文华、徐思益、王催成等人从不同角度对歧义进行了研究,虽然他们对歧义的看法不一致,但大致可分为四类,即词汇歧义、语法歧义、语义关系歧义与语境歧义。

词汇歧义指因词的多义或同音造成的歧义现象。有的多义词在句子中可以有不同的理解,从而会造成歧义句。例如:(1)“他已经走了。”“走”可以有两种理解,一个是指“离开此处”,另外一个是“去世”,因为汉语中的“走”可以作为“去世"的委婉说法来使用。在这种情况下会产生词汇歧义。有的同音词由于句中或上下文句制约因素缺乏,也会造成歧义。如同音异形词造成的歧义,一般是在口语中产生。例:(2)“你要好好说,不得wú lǐ。”在这可理解为“无礼”,也可理解为“无理”;又如:(3)“白了,真没办法。”这里的“白”是“白干”“徒劳无益”的意思,也可有“颜色白了”之意。

语法歧义指因句子的结构关系不同或层次分析不同造成的歧义现象。如(4)“发现了敌人的哨兵”可以理解为“发现了/敌人的哨兵”,也可以理解为“发现了敌人的/哨兵”,这两个句子的层次分析不同具有的意思也不同。

语义关系歧义指因结构项之间的关系不同造成的歧义现象。(5)初中语文课本中有一篇教材是朱德撰写的纪念母亲的文章,文章的原题目是“母亲的回忆”,这可以理解为“对母亲的回忆”,也可以理解为“母亲本人的回忆”,因为原有的题目有歧义所以后来朱德就把题目改为“回忆我的母亲”。

除了上述三类歧义现象以外,还有语境歧义。语境歧义是指不同的语境使同样的话语产生不同的理解。皮远长先生在《略论语境歧义的产生》中说“语境在歧义现象中具有作用截然相反的两种功能:既能消除歧义,又能产生歧义”。可见大部分歧义问题在语境中都可以消除,把歧义置于一定的上下文或者一定的生活环境里就可以消解,如上文例(1)若把它置于一定的语言环境中便可以消除歧义,可以创设这样的情景“这张病床的人呢?”“他已经走了,办出院手续了。”也可以说“他已经走了,走的时候很安详,很平静。”

从语法角度来看,我们说话写文章时要把自己的思想、观点、态度准确无误地表达给听者、读者,此时我们就要消除歧义,力避语病,但这只是我们对歧义现象基本的消极的看法,如果我们有意地巧妙地对歧义现象加以使用,便会产生积极的修辞效果,且成为使用语言的人驾驭语言的一种能力。在中学语文教学过程中,为了表达的需要,为了获得特别的修辞效果,本来可以用意义更明确的词语,却故意选用可能造成歧解的言辞,巧妙地利用歧义,使学生的思维发散,能多角度、多方位、多层次地思考理解并渗透问题的实质,突破固定的思维模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同时也使学生的说话、写作、阅读和欣赏的能力有所提高。

本文将从词汇歧义、语法歧义、语义关系歧义、语境歧义等方面来谈谈巧用歧义及其产生的修辞效果。

(一)从词汇方面说,巧妙地使用因同音词、多义词而产生的歧义,能丰富语言的容量,拓展思维的广度。

1、同音同形词歧义的修辞。

例如(6)“好了,好了!”看的人们说,大约是劝解的。

“好,好!”看的人们说,不知道是劝解,是颂扬,还是煽动。(鲁迅《阿Q正传》)

这是阿Q与小D的一场龙虎斗,吸引了不少的看客,前段的意思很明确,后段有了歧义“好”字可以有以下几种理解:a 结束语气,表示劝解;b 赞许语气,表示颂扬;c嘲讽语气,表示煽动。这样给学生分析,他们就能体会道作者如何用精炼的语言概括出各种不同的感情和态度,体会同音词表达表达多种感情的凝炼、含蓄。

(7)有一家茶叶店的门上贴着这样一副对联“龙井泉多奇味,武夷茶多异香”,其中的“龙井”“武夷”既是地名又是茶名,既指龙井、武夷两个地方又指两种名茶,使人见而思饮,这样一语双关的对联,读来特别启人联想,发人深思,耐人寻味。

2、同音异形词歧义的修辞

例如:(8)北宋时,佛印和尚和苏东坡曾在河边散步。东坡突然说:“我出一哑联让你对。”说罢,手指向河的对岸。这时,对岸有一只狗正在啃一块骨头。佛印和尚就领会是在挖苦他:“狗啃河上骨”。他马上把苏东坡手中的诗抢来抛在河里,意为“水流东坡诗”。

在“狗啃河上骨”“水流东坡诗”这两句里的“河上”谐音为“和尚”,“诗”谐音为“尸”,都是一语双关。佛印和尚在领会苏东坡的挖苦意时,巧妙的将苏诗仍到河里,含蓄机警的回应了苏东坡,挽回了自己的面子。他们都是智者,他们都巧用这种双关歧义的修辞手段,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想法,调侃的同时又不失幽默风趣,无不闪烁出智慧的火花。

(9)······中间挂着一块匾道:三味书屋,匾下面是一幅画,画着一只很肥大的梅花鹿伏在古树下,没有孔子的牌位,我们便对着那匾和鹿行礼。(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在教学时,老师可以提问:三味书屋的匾下为何要画鹿而不画别的动物?又为何要对鹿行礼?学生的回答也许众说纷纭,造成歧义,老师一点拨:“鹿”与“禄”是谐音。在封建科举时代,“禄”是儒生们学习的动力和终生追求的目标,三味书屋以画代字,以“鹿”谐“禄”,绕了两个弯,让人顶礼膜拜,表意曲折,这样解释学生就会更快地理解文章的内容和作者的意图。3、多义词歧义的修辞

(10)老师问杨明:“‘蜜蜂给花园增添了生气’怎样理解?”杨明说:“蜜蜂偷花粉,花儿就生气了呗!”大家听了哄堂大笑,杨明辩驳道:“要是鲜花不生气,哪来鲜花怒放呀?”

老师问的“生气”是名词,用的是“生机勃勃”的词义,而杨明故意歧解为动宾短语,有意识地利用语料的多义性来表达自己的观点,让别人感知、欢迎或接受它,收到一种滑稽效果,使课堂寓庄于谐。

(11)白茹······在崇敬的眼光里射出了探问的神色,“王团长,生了吗?”战士们出神地静等着王团长答复。这个摸不着头脑的问题,王团长心里明白嘴上却有趣地反问:“哎!你这小白鸽,我和你这么亲热,你还说我生了,真不讲理。”“不!”白茹加重语气,“我问你,我们的指导员生了宝宝没有!”(曲波《林海雪原》)

“生”在这有两种意思,一是指生孩子,一是指生疏,白茹问的“生”是说王团长的老婆生孩子没有,而王团长故意曲解为生疏,同白茹开玩笑,从这可以看出王团长的幽默风趣,同时也可以引导学生体会巧用歧义带来的含蓄、生动、风趣的效果。

(二)从语法方面说,巧用因句子的结构关系的不同或层次分析的不同,能产生的积极的修辞效果。

(12)有这样一则小幽默叙述了甲乙二人如下的对话:

甲:用铁锤锤蛋,锤不破。

乙:锤得破!

甲:锤不破!

乙:(乙不服气,拿来一个鸡蛋,用锤打一下鸡蛋碎了。)这不是破了?

甲:蛋是破了,可我说的是“锤不破”啊!

原来甲说的“锤不破”是主谓关系的短语,是“锤会破”的否定形式,而乙则按中补关系的短语即“锤得破”的否定形式来理解了。这是利用歧义的结构关系变换法,甲在此一反常人的思维模式来和乙辩论,乙被框定在固有的思维模式中,最后自然是输给了甲。教师在进行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可以把类似这样的小故事讲给学生听,激发学生多角度、多方位的思考问题,打破固有的思维定势,拓展开阔自己的思维。

(13)相传有个刻薄的富翁造了座高楼大厦,请一个秀才写楼联。秀才深知此翁为人,决意捉弄他一下,便写了“此地安能久居主人好不悲伤”这副楹联,并念成“此地安,能久居。主人好,不悲伤。”富翁听后颇为满意,待贴出来宾客们却个个偷偷地暗笑,富翁才明白了其中的奥秘,却又无可奈何。就是“这种地方不能久居,所以主人很悲伤”的意思。

又传,乾隆皇帝曾让纪晓岚在一副扇子上题王之焕的《凉州词》,可由于纪晓岚一时疏忽将第一句的“黄河远上白云间”的“间”字漏写了,皇上发现了待要治他戏君之罪时,他灵机一动为皇帝吟诵到“黄河远上,白云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皇上一听觉得韵味犹存,就免他一罪。

这两个小故事都巧用断句两读歧义来使听者产生不同的理解,同时也巧妙地为自己化解排难。断句两读歧义一般是出现在对联中,因为对联在实际应用中是不加标点的,在一般情况下不同的断句方式对对联的影响不大,但是有时候不同的断句方式会产生联意的大变化,甚至相反,上述两个例子就足以说明,换一种断句方式就能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

(三)从语义关系方面说,利用语义双关造成的歧义可以加深理解表达的效果,能使听者感到饶有风趣、余味无穷。

(14)大画家张大千在一次宴会上对梅兰芳敬酒时说:“你是君子,我是小人”。这个句子有四种意思:a你是君子,我是小人;b你靠动口(唱),我靠动手(画);c你动口喝酒,我动手斟酒;d你讲道理,我不讲道理——非要你唱不可了。通过这个歧义句的分析我们可以更深刻地了解画家张大千所要表达的语意,一句话能暗含这么多的含义可见说话者的智慧,同时也使听者回味无穷,可以引导学生在说话作文时能学会这种语义双关的修辞手法,对培养学生的语感、语文素养有很大的帮助。

(15)下楼梯的时候,我的身体在倾斜的担架上微微滑动,他俯下身子对我意味深长地说:“要拿稳啊!”(伏契克《二六七号牢房》)

“要拿稳”,表面是老爸爸贝舍克叫伏契克抓稳担架,以免身子滑动,实际上是鼓励伏契克要坚定信念,顽强斗争,从容对敌,毫不妥协,是对他受审的关切、勉励。学生们很容易从表现来理解,老师应顺着思路,引导学生深刻地理解内在的涵义。

(四)从语境方面说,在上文提到语境能消除歧义的作用,主要是将词汇、语法、语义关系引起的歧义放入具体的特定的语言环境中,歧义便可消除。但语境在一定情况下也能产生歧义,且会产生戏剧性的效果。

例如:鲁迅的《药》里写刽子手康大叔向茶客讲述了牢头阿义如何打了革命者夏瑜两嘴巴,接着说:“他这贱骨头打不怕,还要说可怜可怜哩”花白胡子的人说,“打了这种东西,有什么可怜呢?”康大叔显出看他不上的样子,冷笑着说,“你没有听清我的话;看他神气,是说阿义可怜哩!”

愚昧而凶残的康大叔,绝不可能理解夏瑜说可怜的含义,但他从夏瑜说这句话时的“神气”,也就是借助情景语境的制约,正确地断定夏瑜说的“可怜可怜”是指“阿义可怜”。而花白胡子由于不在夏瑜说话的现场,缺少康大叔所受到的那种情景语境的制约,他就只能按自己的理解,把夏瑜的话歧解为夏瑜“可怜”了。

再如,周朴园:我听说你现在做了一件很对不起你自己的事情。

周萍:(惊)什-么?

周朴园:(走到周萍的面前)你知道你现在做的事对不起你的父亲的么?并且-(停)-对不起你的母亲的么?

周萍:(失措)爸爸。

周朴园:(仁慈地)你是我的长子,我不愿意当着人谈这件事。(稍停,严厉地)我听说我在外面的时候,你这两年来在家里很不规矩。

周萍:(更惊恐)爸,没有的事,没有。

周朴园:一个人敢做,就要敢当。

周萍:(失色)爸!

周朴园:公司的人说你总是在跳舞场里鬼混,尤其是这两三个月,喝酒,赌钱,整夜地不回家。

周萍:哦,(放下心)您说的是-

周朴园:这些事是真的么?(半晌)说实话!

周朴园:真的,爸爸(红了脸)

周朴园的指责是指周萍“总在跳舞场里鬼混”,“喝酒,赌钱,整夜地不回家”。而周萍却把这种指责与自己同后母繁漪的乱伦关系联系起来,误以为周朴园知道了这贱家丑,因而惊恐失色,不知所措。周萍作这种联系,是由他的背景语境决定的,正是“做贼心虚”使他歧解了周朴园的指责,从而起到戏剧性的效果。

再如,《阿Q正传》中描写阿Q受审时的对话:“你从实招来罢,免得吃苦。我早都知道了。招了可以放你。”那光头的老头看定了阿Q的脸,沉静的清楚的说。

“招罢”长衫人物也大声说。

“我本来要······来投······”阿Q胡里胡涂的想了一通,这才断断续续的说。

“那么,为什么不来呢?”老头子和气的问。“假洋鬼子不准我!”

“胡说!此刻说,也迟了。现在你的同党在那里?” “什么?······”

“那一晚打劫赵家的一伙人。”

在这段对话里,阿Q和老头子都是顺着各自的思路在说话:阿Q听说要他“招”,便想为自己申辩,说“我本来要······来投······”,是指“投革命党”。老头子按审判者的语境,把“投”理解成“投案自首”。这就在“投”的对象上与阿Q的本意偏离,往下的对话也就沿着各自的思路越离越远,以致彼此都听不懂对方在说什么:老头子骂阿Q“胡说!”阿Q茫然地问“什么?”

歧义句与语言表达的明确性这个要求,总的来看,是相互矛盾的。没有特定的上下文条件,不能排除歧解的可能性时,属于语病,就不宜使用。但出于表达的需要,用得其所,使用得法,反而可以满足表达的需要,起到积极修辞的效果。朱德熙曾说过:“一种语言语法系统里的错综复杂和精细微妙之处,往往在歧义现象中得到反映。”

总之,巧用歧义能带来很好的修辞效果。作为中学语文教师,应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会学生仔细体会歧义现象中的错综复杂的精细微妙,更好地体现出语文学科的性质、特点,丰富、规范、提纯、陶冶学生的语言,高度重视语言感性材料的积累,使语言的感觉越来越敏锐,让学生真正做到对知识感知、吸收、融汇、内化,提高驾驭语言的能力。分析笑话中的语言学现象,当可提高汉语教学效果。

我们最近读到几则与歧义有关的语言笑话,特记录如下:

(一)本科

人大代表去化验科,护士指着前方一牌说:“非本科人员不得入内!“那人大怒,骂道:“我就化验个尿,还TMD要本科文凭!!” 这里歧义产生的原因是词和词组同形。有两个“本科”,本科1是指本科学历,是词。本科2是指本科室,是代词“本”加名词“科”构成的词组。

(二)锤不破 杀猪的和卖茶的打赌。

杀猪的说:“用铁锤锤蛋锤不破。” 卖茶的说:“锤得破!” 杀猪的说:“锤不破!”

卖茶的不服气,拿来一个鸡蛋,用锤子使劲打下去,鸡蛋破了。说:“这不是破了吗?”

杀猪的说:“蛋是破了,可我说的是锤不破啊!”说着他指指铁锤。“锤不破”是语法关系不同的歧义词组:当“锤”是名词时,它是主谓词组,当“锤”是动词时,它是述补词组。

(三)从来不用油炸

一个人来到炸油条摊上对主人说:“呀!炸油条,一天要用多少油?!”

主人说:“哪有炸油条不用油的。” “真浪费,怪可惜。”

“可惜,也要炸,不用油,怎能炸油条?” “我家祖宗几代都是卖油条的,从来不用油炸。”

主人想得到他的秘诀,忙请他吃饭,殷勤地招待他。酒足饭饱之后,他低声地对主人说:“我家几代人卖油条,都是贩来卖的,所以不用油炸。”

主人一听,傻眼了。

“从来不用油炸”可以作不同的层次分析。可以切分为“从来不/用油炸”,也可以切分为“从来不用/油炸”。(或者也可以说“不”有不同的语义指向,“不”可以语义指向“用油”,意思是炸,但是不是用油而是用别的东西炸;“不”也可以语义指向“炸”或整个“用油炸”,意思是根本不炸。)

(四)一滴就灵

顾客:“癣药,价钱多少?” 店员:“每瓶3角!” 顾客:“一滴,卖多少钱?”

店员:“怎么可以买一滴?起码一瓶。” 顾客:“你们广告上明明说:一滴就灵!” “一滴就灵”可以是主谓关系,意思是“一滴的药就能差生灵验的效果”,也可以是连谓结构/紧缩复句,意思是只要滴一点儿,马上就灵。

(五)你这头畜牲输了

阿尔巴和阿尔比两位到坎曼尔这儿打官司。两个人都给坎曼儿送东西,都求求让自己胜诉。阿尔巴送的是一头公羊。

判决结果,坎曼儿让阿尔巴败诉。

事后,阿尔巴来质问坎曼儿:“我的咯孜,你该没有忘记我给你表示了一点儿意思吧?”

“我没有忘记,”坎曼儿说,“你要知道人家也表示了一点儿意思啊!既然你们都凭那一点‘意思’作为诉讼的理由,那我也就根据这两点‘意思;作为判案的根据。我把它们放在一起,结果你的‘意思’,那头公羊输了,阿尔比自然也就获胜啦!”

阿尔巴大怒,问道:“阿尔比送了什么?”

“别生气,我的巴依!”坎曼儿说,“他送的是一头公牛,我把两头出生一碰,结果你这头畜牲输了!”

“你这头畜牲输了”,可以是“你的这头畜牲输了”,也可以是“你这头畜牲你输了”,“你这头畜牲”在前一种情况下是定心词组,后一种情况下复指(同位)词组。语法结构关系不同造成歧义。

左右逢源看歧义

随着时代的发展,高考题型也日渐成熟,单纯考查语法的题型正在被淘汰,而词语使用方面的内容则越来越受到命题者的重视,并且考题越出越细,考查面越来越广。其中,大纲基础知识部分的“病句”部分中“歧义”一项一直是近些年考查的重点。通过对这类题的深入探究,我们发现了一些近似于规律性的东西,现归纳如下。

《现代汉语词典》中对“歧义”一词的解释是:(语言文字)两歧或多歧的意义,有两种或多种可能的解释。歧义的发生有多种原因,这里我们姑且把它分成六类。

第一类,断句造成的歧义。

例(1)

“歧义”绝不是一个现代的概念,这一点我们可以从古代的许多经典传说中获得佐证。如一则古代小故事中这样讲道:

“一位秀才到朋友家做客,不巧的是快要返家时天下起了大雨,眼看着无法回家,客人希望主人留自己住宿,于是就写了一行字来探问: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由于古代文章中没有标点,于是主人就故意和他开了一个玩笑,把这句话读成了: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心有灵犀的客人哈哈一笑,重新读道: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 释例:(1)这一句话(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三种断句法,就有三种合情合理的解释,正是一个“断句歧义”的经典案例。

例(2)

妈妈想远在国外的女儿夜夜难眠。

释例:(2)这句话有两种句内停顿,表示两种不同的意思:

妈妈想远在国外的女儿/夜夜难眠。(妈妈难眠)

妈妈想/远在国外的女儿夜夜难眠。(女儿难眠)

若想消除歧义,在口语表达时,就不要一气读完这个句子,应在斜线处略作停顿;书面表达时,则必须在斜线处加上逗号,以明确语意,消除歧义。

第二类,一词多义造成的歧义。

例(1)

鸡吃了吗?

例(2)

这批种子保管没问题。

例(3)

走进屋里,只见主人坐在一把太师椅上,一边站着一个孩子。

释例:(1)中的“吃”是一个主动与被动合一的词。因此,句中的主语“鸡” 既可以是动作的发出者(即“鸡吃(饲料)了吗?”),又可以是动作的被动承受者(即“(你们把)鸡吃了吗?”)。

(2)中的“保管”有两种意义,一是“保证”,一是“保存和管理”。因此,句意可以是“这批种子保证没问题”,也可以是“这批种子保存和管理没问题”。

(3)“一边”有两种意思,一个是“只有一边”(左边或右边),一个是“两边”。

对于在做此类题目过程中出现的一词多义现象,我们必须多加注意,以便更准确地把握这类因词义而起的歧义。

第三类,一词多性造成的歧义。

汉语的词汇非常丰富,语法也极为复杂。许多词的词性都并非单纯的一种,这种一个词多种词性的情况也是歧义发生的潜在因素。

例(1)一道传统的脑筋急转弯题目是这样的:“铁锤锤碗锤不碎,这是为什么?”它的答案是:“因为铁锤比碗结实,所以铁锤锤碗锤(子)不碎。” 例(2)

这车没有锁。

例(3)

班长背着老师和同学们把教室打扫得干干净净。

释例:(1)这道题的题眼正是“锤”字的两种词性,即名词和动词。

(2)“锁”字有两种词性,即名词和动词。

(3)这道题的题眼在于“和”字的两种词性,即介词与连词。是介词,则句子中打扫教室的是“班长”和“同学们”;是连词,那么句子中打扫教室的是“班长”自己。

这一类的词还有许多,如“钉”、“扣”、“盖(”都兼有名词和动词的词性),“跟”“同”“与”(都兼有连词和介词词性)。做练习时碰到这类词语应该提高警惕。

第四类,多个修饰语造成的歧义。

句子中的修饰语超过一个就可能引起句子歧义。这种情况往往会发生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因为多个定语既可以存在修饰关系,又可以“多对一”地同时修饰一个中心词。

例(1)几个学校的老师出席了这次大会。

例(2)在落后的国民党统治的旧中国,老百姓的生活困苦不堪。

例(3)几个已故的政协委员的妻子也参加了这次活动。

释例:(1)中,“几个学校的老师”既可以理解为“一个学校的几个老师”,又可以理解为“‘几个学校的’老师”。

(2)中“落后的国民党统治的旧中国”既可以理解为“落后”的是国民党,又可以理解为“落后”的是旧中国。因此两个句子都是歧义句。

(3)中“已故的政协委员的妻子”虽然也有多个修饰语,但如解释成“‘政协委员的已故妻子’参加活动”显然是荒唐的,因此只能有一种解释,就是“‘政协委员的遗孀’参加了活动”。因此,例(3)不能算是歧义句。举此例的目的是提醒大家细心分辨,不能疏忽。

第五类,代词使用不当造成的歧义。

人称代词和指示代词的适当运用可以避免上下句同一名词的反复出现,使语言表达精练。如果使用不当,则会造成称代不明,产生歧义。

例(1)

小明和小刚在学校图书馆相遇。他一看见他,马上把班级篮球对获胜的好消息告诉了他。

例(2)

哈尔滨在长春的北面,沈阳在长春的南面。这是一个极具文化氛围的城市。

释例:(1)句中出现三个“他”,到底是谁告诉了谁,人称代词指代不明造成了歧义。

(2)句中前面出现了三个城市,后面的指示代词“这”是指哪一个,读者也会有不同的理解。

第六类,缺少必要词语造成的歧义。

我们平时说话时,往往会为了省事而去掉许多虚词,但并不是说虚词可有可无,更多的时候虚词的省略不当会在句子中造成歧义。例(1)

参加这次校庆的有在校学生、教师和老校友10000多人。

例(2)

朦胧中听见广播到奉节。停泊时天已微明。

释例:(1)句有两种理解:一是参加这次校庆的在校学生、教师和老校友的总数是10000多人。另一种是参加这次校庆的除了在校学生、教师外,还有10000多名老校友。如果想要表达的是前一种意思,可以在在“老校友”后加“共”、“总共”一类词;如果想要表达的是后一种意思,则可以在“老校友”前增添“还有”、“此外还有”一类词来表示区分。

(2)中“听见广播到奉节”有两种理解,一是,广播的内容提到奉节,另一种是,广播报站说船已经到了奉节。根据句意,应为后一种理解,那么就应该在“广播”后面加上“说船”二字,意思就清楚了。

上述六种类别,我们只是粗略地将歧义划分类别,希望那些面对歧义感到茫然的学生能因此而有所收获,受到启发,那我们将感到无比欣慰。

第四篇:从句法的角度谈大学生语言变异现象

从句法的角度谈大学生语言变异现象

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是社会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与人的思想密切相关。语言变异指由于各种原因在运用上的语言差异现象,是偏离常规的一种语言现象,大学校园流行语是指在某一时期广泛流行于大学校园里的一种话语形式,包括高频率出现的词、短语、句子或特定的句子模式。校园流行语作为一种不断更新、不断发展变化的流行语,体现了大学生语言词汇创新能力和传播能力,同时,更是体现了这种语言变异的特征。

下面将就句法变异谈谈当前大学生的语言变异现象。

在校园流行语中,一些简单的汉语拼音和少量的字母拼写也可以表达复杂的含义。大学生倾向于使用中英文混用语句和模仿一些流行歌曲的歌词,著名经典电影对白或台词,以及古典名著的经典语句进行仿拟,来展现他们的个性和满足他们 标新立异!心理。

1.中英文混用

主要表现为:频率高的异语(多数是汉语和英语)混合运用,也有汉语词语和英语单词的简单混合,也包括汉语词语与英语语法形式的混用。通过使用中英文混用,能进一步圆润同学们间的人际关系,使相互间的沟通变得更加形象和生动。

你Out了、who怕who、傻B、小Case这种违背了正常的语法规则的语句,属于句法层面上的语言变异。

2.仿拟句子

据了解,高校学生大都出生在80年代中后期,他们追求自由,有自己独特的思想和见解,形成了与传统文化迥异的价值观和行为习惯。面对社会激烈的竞争和压力,他们倾向于模仿一些流行歌曲的歌词、经典电影的台词、和古典名著的经典语句来减轻他们的压力和忧虑,寻求一种愉悦自己的途径。

如: 酒醉不知归路,误入校园深处。呕吐,呕吐,惊起鸳鸯无数!这句诗词源于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的名句 沉醉不知归路,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这是一种违背正常语句特定模式和固定表达方式的语言变异。大学生在校园里使用仿拟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他们巨大社会压力和学习压力的紧张情绪。同时也表现了当今大学生强烈的自我意识,当他们无法使自己目前情况和现实协调时,便会产生抑郁和烦躁情绪,无奈时也会自娱自乐。

校园流行语是大学生校园生活的即时反映,也是一种重要的校园文化现象。这种校园文化与大学生的生存方式和思维状态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校园流行语作为一种语言变异类型,有其自身的社会价值。它不但在丰富校园话语空间,也丰富了汉语词汇的内容。他们生动有趣,使校园人际关系变得轻松友好,简洁省事,幽默生动,大大地提高了交际沟通的效率。

第五篇:浅析行政腐败的原因现象及治理措施

浅析行政腐败的原因现象及治理措施

摘 要: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我国逐步形成以下放权力为基本导向的行政体制改革,中央向地方放权,政府向社会和企业放权,以此调动地方与社会的积极性。但与此同时,下放的权力被滥用的情况也相当严重,行政腐败现象呈急剧蔓延的趋势,之所以存在行政腐败,是由于有滋生行政腐败的经济基础、思想根源和选人用人机制等诸多因素。要根除行政腐败,就必须依靠人民群众,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加强制度建设和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营造良好的制约腐败产生的社会条件,不断铲除腐败现象滋生蔓延的土壤,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建立道德防线。

Abstract: With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market economy system, our country gradually formed to devolve power as the basic orientation of the reform of administrative system, the central to local decentralization, the government and enterprise delegate to the society, in order to arouse the enthusiasm of local and social.But at the same time, give the power abuse situation is quite serious, administrative corruption is the trend of rapid spread, exists administrative corruption, administrative corruption is due to the breeding of economic foundation, ideological roots and strengthen mechanism of choose and employ persons, and many other factors.To eradicate the administrative corruption, it has to rely on the masses of the people, to strengthen and improve the leadership of the party, strengthen the system construction and socialist democracy and the legal system, build good social conditions of production of restricting corruption, constantly to root out corruption breeding ground for the spread of the soil, to strengthen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nd establish a moral line.关键词:行政腐败 根源 表现形式 治理措施

一、中国当前腐败存在的原因 何谓腐败?概而言之,国家工作人员滥用手中的权力谋一己之私的行为都可称作腐败。更准确一点,腐败可以定义为:为谋取私利而滥用公共权力,侵犯公众利益,破坏某种现成社会关系的行为。它的主要表现是贪赃枉法、行贿受贿、敲诈勒索、权钱交易、挥霍人民财富、腐化堕落等现象。从本质上说,它是剥削制度、剥削阶级的产物。私有制是产生腐败的经济根源;建立在所有制经济基础上并为之服务的思想体系,是产生腐败的思想根源;剥削阶级的存在,是产生腐败的阶级根源;剥削阶级的国家制度和政权,是产生腐败的温床。可见,要根治腐败,就必须最终消灭一切剥削制度、剥削阶级及其影响。消灭剥削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社会主义在我国确立已有60多年的历史,剥削阶级已经消灭,人民早已当家作主,马克思主义在思想领域里占统治地位,按理说,腐败现象应该根除,然而,事实上是,腐败不但存在而且愈演愈烈,已经严重动摇了人民群众对党和政府的任。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分析起来,主要有:

(一)滋生腐败现象的经济基础

我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从经济制度上来说,公有制很不完善,非公有制经济还同时存在,各地区、各部门、各单位有各自的经济利益,一些地方和单位有可能为了局部利益和不惜损害全局利益和国家利益;从经济体制上说,我国正处在由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的过程中,改革开放之初,那些没有正当职业的社会闲散人员成了以后市场经济发展的主流,他们法制观念淡薄,大多是在违规、不合法的情况下经营,而恰恰是这些人成了先富起来的那部分人,在这样的情况下,社会上很多人就产生错觉,认为冒风险、不守法才能赚钱。而此时,各项法律制度尚不健全、不完善,加之市场经济本身的逐利性特点,这都给腐败现象的产生提供了可乘之机。

(二)腐败产生的思想根源

我国是一个封建社会历史很漫长的国家,“人不为己,天诛地灭”的思想、“当官发财”的思想、封建特权、任人唯亲的思想还大有市场。多年的简单思维和性压抑造成了人们极度好奇的探究心理,丰富的物质、人性的抒发使很多人错以为找到了生活的真谛。人们以纵情享乐、以满足自己的欲望为生活主旨。思想教育从过去的严格控制转变为根本不管放任自流,人们思想认识退化到了低级的享乐阶段,不少官员失去了最起码的社会责任感。

思想道德教育通过对人的传统观念、内心信念、社会舆论诸方面的作用, 唤起和促进人们自觉遵守社会公德, 能在相当程度上遏制贪污腐败现象。但是相当时间以来, 在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下, 有些地方、有些部门忽视了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的开展, 致使相当部分公务人员为人民服务的意识淡泊, 以权谋私的欲望强烈, 最终走上了贪污腐败的道路。

(三)选任干部机制上的问题

亲情文化主要表现是感恩戴德,唯上司是从、唯长者是从,在同辈之间是哥门义气,为朋友两肋插刀,在干部任免上任人为亲。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硬性的法律、法规、制度、条例都变成了弹性的东西了。一张无形且无边无际的关系网让公平、公正、正义、法律望而却步。大凡处理违法乱纪者时,总是说情者络绎不绝,有朋友、有亲戚、有领导、甚至有执法执纪的领导、一阵糖衣炮弹过后,结果是以权代法,以法代刑,党政纪处分代替司法追究,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久而久之,关系网下的腐败分子愈来愈胆大,拉下水的人愈来愈多。

(四)监督制度不健全,使一些党员干部“钻制度的空子”

当前我国的政治体制中,主要依靠纪检部门对政府官员的腐败行为进行监督,但由于同级纪检部门又隶属于同级的党委,从而导致了监督的乏力。虽然我国宪法规定人大对“一府两院”具有监督问责的权力,但由于许多人大代表素质不够或不敢言,或者虽然说了但由于势单力薄也不能引起足够的重视,再者许多人大代表本身就是相关的政府官员,所以人大对政府官员的监督也只是流于形式,同时预防和监督腐败的机制、方式也偏少,故不能腐败分子形成强烈的监督震慑作用。

二、行政腐败的表现形式

(一)公权私用

具体表现为个别领导以手中的权力作为谋取个人利益的筹码,轻者吃拿卡要,重者违反党纪国法。而公权私用,追求部门利益最大化,偏离公共服务的对象,将公共资源变成可以兜售的商品,必然造成公共资源的分配不公,危及社会的公平正义。当行政人员在进行权力和利益的交易时,就不是以公务员身份在提供公共服务,而是以“商人”的身份做“买卖”,由此严重影响人民政府的公信力。

权力部门化、部门利益化的形成,固然有特定的历史和现实原因,但重要的是一些党员干部特别是一些领导干部党性不纯,说到底就是不能够正确认识手中的权力从何而来、为谁而用,不能始终遵循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只有牢固树立为人民服务的公仆意识,才能真正践行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理念,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保持权力的纯洁性、公益性、高尚性。

而深化行政体制改革的重要目标,就是要正确地运用行政权力,更好地实践为人民服务的宗旨。通过行政体制改革,始终把行政部门的权力运用服从于为人民谋利益的最高原则,这是改革的重中之重。建立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有利于铲除滋长公权私用的土壤;制止公权私用,有利于为行政体制改革扫清障碍,二者相辅相成。

权力一旦没有约束是非常可怕的。有的党员领导干部带头违反党组织的决定,与党组织离心离德,有令不行,有禁不止,“硬抗不敢、软顶皆是”等,成了“吃喝玩乐站在第一线、革命斗志退到贫困线、违法违纪越过警戒线”的“三线”党员。更有甚者,以手中的权力作为谋取个人利益的筹码,轻则吃拿卡要,重则违反党纪国法。

(二)失职渎职

有些领导干部在其位不谋其政,好高骛远;不认真落实民主集中制原则,奉行个人专断、搞“一言堂”等家长制作风,个人说了算。

现实生活中,一方面,我们有些领导干部在其位不谋其政,好高骛远,突出表现在虚报浮夸,失职渎职行为和严重官僚主义。1958年,“大跃进”高潮兴起,全国刮浮夸风、共产风。当时,上海市有一篇报道,说的是上海县马桥公社,水稻“卫星田”的亩产已达17万斤,还附一幅照片:一个小孩坐在禾稻上没落地。时任上海市委副书记魏文伯亲赴马桥一看,真是“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马桥公社就是把各处的水稻拔出来,堆积到“卫星田”里,创造了“奇迹”。正是“大跃进”到了离奇、离谱的地步,使“三年自然灾害”,饿死了一大批老百姓。

当前,我们有一些领导干部,见事就推,见难就躲,服务意识、责任意识很淡薄,对群众的利益常常置之脑后。在他们看来,管与不管,管得好不好,“官儿”照当不误。老百姓很形象的形容我们的一些干部:“干的不如看的,看的不如吹的,吹的不如拍的,拍的不如送的。”

为什么在有的地方,“形象工程”,“政绩工程”“面子工程”大干快上,而群众千呼万唤需要解决的问题,都得不到解决?问题的症结在于:“干部出数字,数字出干部”。老百姓给某些当官的刻画了一幅对联——上联是:上级压下级,层层加码,马到成功;下联是:下级骗上级,层层掺水,水到渠成。横批:官出数字,数字出官。

另一方面,是有的领导干部不认真落实民主集中制原则,奉行个人专断、搞“一言堂”。所谓“一言堂”,也就是在党委领导班子中“一把手”一个人说了算,特别是在作为党内最高决策形式的党委会上搞个人专断。对这个问题,早在上世纪中叶,毛泽东同志就已经提出来了。数十年来,反对“一言堂”的呼声也一直没有间断过,有时还强调得相当厉害。然而,“一言堂”却没有因此而关门,造成许多党内民主和政治生活不正常状态。

为什么“一言堂”会在我们党内长期流行屡禁不止?怎样才能真正走出“一言堂”?现实中有两种奇怪的现象,值得我们深思。第一种是,一些人一方面说“一言堂”要不得,另一方面有许多人离了它又觉得不习惯、不自在。在许多人看来,即便“一言堂”挺荒唐,也比“几爷子当家、七扯八拉”要好得多。有些新闻媒体在宣传先进典型的时候,有时也过分突出那里的“一把手”高明,给人的印象好象“一言堂”还真能搞出点名堂。事实是,如果我们不把“一言堂”的社会和思想根源问题解决,不在党内重新进行一番关于党内民主的启蒙教育,不在广大人民群众中大张旗鼓地宣传社会主义民主,不在全党和全社会真正形成作为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应有的民主空气,再硬的纪律、再强的制度也不一定能贯彻执行。

还有一种现象是,有些人明明搞的是“一言堂”,却堂而皇之地扯着民主集中制的旗号,甚至还理直气壮地认为他们搞的就是民主集中制。为什么会出现如此自欺欺人的现象?这跟我们过去对民主集中制往往从思辩的角度去阐发、而没有注重制度创新和从操作层面解决问题有关。我们讲民主集中制讲了这么多年,其实对其中的理论和实际问题并没有完全搞清楚,甚至在认识上还有误区。只有在理论上搞明确了,才能在制度上进一步完善和创新。

而从政治制度的层面来看,“一言堂”主要是因为“一把手”权力过于集中,“一把手”和党委(组)成员之间存在人身依附关系以及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等等造成的。要走出“一言堂”,必须认真解决这些问题。要走出“一言堂”,我们还得首先从封建残余思想阴影里走出来,从一切不民主的传统里走出来,从对民主集中制错误理解的误区里走出来。

(三)党性沦落

在改革开放的大好形势下,有些领导干部抵制不住奢靡之风的侵蚀,生活糜烂,对自己放松要求,失去警惕;对外部搞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形成严重的部门和地方保护主义。

党员干部的生活作风、品行情趣不是小问题,它是党的作风体系中的一个重要方面,从一个侧面反映着党及其成员的面貌,与党员干部的思想作风、学风、领导作风、工作作风等一起构成党的整体形象。有些领导干部抵制不住奢靡之风的侵蚀最终栽了跟斗,几乎都是从追求糜烂的生活方式开始的。

有的领导干部不能顾全大局,令行禁止,不能树立“一盘棋”的思想,不能严格遵守党的纪律,而以地方和部门的特殊性而有令不行、有禁不止,甚至搞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有些领导干部只顾自己不顾大局、只顾团体不顾整体,不适当地强调本地区、本部门工作的特殊性,希望全局利益服从他们的局部利益,因而给全局造成了损害。我们遗憾地看到:一方领导干部的“粗鲁执政”,往往造成的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部门和地方保护主义严重”。

三、行政腐败的治理措施

当前,腐败已经成为一个普遍性的问题,成为一个危及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重大的政治问题和社会问题。如果不注意加强党同人民群众的联系,不注意克服脱离群众的现象,听任腐败现象蔓延,共产党就会丧失人心,并最终丧失执政地位。因此,反腐败是党和政府必须抓好的一项艰巨任务,是关系党和国家生死存亡的严重政治斗争。我们党已经下了决心要清除腐败,进行党风廉政建设。习近平指出,坚定不移惩治腐败,是我们党有力量的表现,也是全党同志和广大群众的共同愿望。我们党严肃查处一些党员干部包括高级干部严重违纪问题的坚强决心和鲜明态度,向全党全社会表明,我们所说的不论什么人,不论其职务多高,只要触犯了党纪国法,都要受到严肃追究和严厉惩处,决不是一句空话。从严治党,惩治这一手决不能放松。要坚持“老虎”、“苍蝇”一起打,既坚决查处领导干部违纪违法案件,又切实解决发生在群众身边的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要坚持党纪国法面前没有例外,不管涉及到谁,都要一查到底,决不姑息。要继续全面加强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加强反腐倡廉教育和廉政文化建设,健全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加强反腐败国家立法,加强反腐倡廉党内法规制度建设,深化腐败问题多发领域和环节的改革,确保国家机关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要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形成不敢腐的惩戒机制、不能腐的防范机制、不易腐的保障机制。各级领导干部都要牢记,任何人都没有法律之外的绝对权力,任何人行使权力都必须为人民服务、对人民负责并自觉接受人民监督。要加强对一把手的监督,认真执行民主集中制,健全施政行为公开制度,保证领导干部做到位高不擅权、权重不谋私。

(一)要在坚持和改善党的领导的前提下反对腐败

党内出现的腐败现象,党自身能够完成反腐败这一艰巨任务吗我认为,坚持党的领导,是反腐败取得成功的根本保证。相反,脱离党的领导,甚至反对党的领导,反腐败就会演变成一场内乱,中国将失去稳定,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将受到极大的损害。为什么这么说呢?首先,这是由党的性质所决定的。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是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先锋队,它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党内出现的腐败现象个别党员、个别干部的个别行为,我们不能因为这种个别行为而否定党的先进性个纯洁性。不管权力多大,职位多高,只要搞腐败,我们党绝不姑息宽贷。其次,这是由我国的国情决定的。在我们这样一个大国,反腐败是一场严重的政治斗争,必须依靠和发动群众,包括群众的检举、揭发、监督等,才能有效地进行。但是,如果没有共产党的坚强领导,这种群众性的运动就容易演变为类似“文化大革命”的内乱,从而走到事情的反面。再次,这是由我国所处的国际环境决定的。当前,国际上敌视社会主义的势力不小,他们寄希望从内部搞垮社会主义,总是借口社会主义国家出现的这些腐败现象来进行反社会主义的宣传。在这种情况下,尤其需要坚持党的领导。最后,这是由反腐败这一任务的艰巨性所决定的。反腐败是长期的斗争,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反腐败涉及到的工作相当复杂,没有党的正确领导,反腐败就不可能取得成效。当然,在坚持党的领导的同时,我们还必须改善党的领导。譬如,党内盛行的家长制作风、官僚主义作风必须克服,以上级任命为主的干部选拔机制必须加以改变,否则,反腐败只能是纸上谈兵。

(二)营造良好的制约腐败产生的社会条件,不断铲除腐败现象滋生蔓延的土壤

鉴于我国长期以来权力缺乏监督,腐败分子大多是由于偶然事件才得以暴露,我认为应该把反腐败当作一种日常性工作来抓,只有通过制度本身的正常运作,不断地预防和清除各种腐败现象,才能保持政府的高效和清廉。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努力。

一是要充分发挥人民代表大会和政协对政府机关的监督、制约机能。

腐败的中心问题是权钱交换,因此,监督和制约的重点应该围绕权和钱进行。权力在现实生活中是与职务联系在一起的,有职才有权。我们应该逐步建立起一套切实可行而不是流于形式的人民代表选举产生、监督制约各级政府领导人的制度,逐步废除实际存在的领导职务委任制,从根本上杜绝腐败分子长期盘踞某些重要职务,利用职权大肆侵吞国家财产,人民群众对其无能为力的反常现象。同时,要赋予政协委员对政府官员进行考评的权力,对考评不合格的官员可考虑撤职、降职,这样,腐败分子才不会肆无忌惮。另一方面,加强人民代表和政协委员对各级政府财政收支的监督。不仅各级政府的财政预算要经过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的批准和政协的审议,政府的重要收支项目也要及时向人民代表大会和政协进行汇报,重要的细节要由人民代表大会和政协有关专家对其进行审查,敏感性的财政收支要通过大众传播媒介向社会公布。如果我们真正能够通过人民代表大会和政协将政府对权和钱的运用严密地监督起来,很多腐败案件都是可以杜绝发生的。

(三)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建立道德防线,是反腐败取得成功的思想保证。一个党员、干部走向腐败,往往是从思想堕落和政治动摇开始的。因此,反腐败,必须加强党的思想政治建设,加强对党员干部的思想政治教育,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思想道德建设是一项长期的、经常性的艰苦工作,需要政府各级领导、各个部门长抓不懈。要充分利用各种大众传播媒介,向社会推广新的道德价值观念,要向社会大力宣传、报导、倡导、表彰各种各样体现新的道德价值观的先进事迹,在各行各业中为人们树立起一代道德楷模,采取坚决措施杜绝一切低格调、不健康、不文明、与新的道德价值体系背道而驰,诱发各种腐败行为的精神文化产品的传播渠道;同时,要充分发挥社会舆论的监督制约作用,利用各种大众传播媒介揭露和鞭鞑各种腐化堕落的丑恶行为,在全社会范围内,形成强大的反腐倡廉的社会舆论,造成一种腐败现象如同老鼠过街人人喊打的社会环境。上述只是反腐败的一般方法和措施,在实践当中有更多更细的工作要去做。

在反腐倡廉制度建设上, 我国没有可以借鉴的完整模式, 必须立足我国的国情, 在党的领导下, 依靠全国人民, 共同探索建设符合实际的反腐败机制, 大力加强廉政建设, 为我国的改革开放事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顺利进行保驾护航。同时, 预防贪污腐败、加强廉政建设, 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政治基础。要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任务落到实处, 就要高度重视党自身的建设, 坚定不移的反对腐败, 不断提高防腐拒变和抵御风险的能力, 维护党和政府的形象, 维护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 促进社会发展, 维护社会和谐, 为推进和谐社会建设做出贡献。展望今后的反腐败工作,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强调,全党同志要按照党的十八大的部署,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方针,更加科学有效地防治腐败,坚定不移把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引向深入。

(四)强化选人用人权的监督 运用权力的是人,权力的腐败是运用权力的人的腐败;要制止权力滥用,必须解决好权力掌握人的问题。

权力,就是指挥和要求别人服从的能力。权力可分为职能规定的权力和由领导者的智慧、博学、经验、道德品质、指挥才能和以往的功绩而形成的个人权力。一个好的领导者,个人权力是规定权力的必要补充。专家认为,制止一个重要领导人滥用权力的最有效的保证是个人的道德,特别是该领导人高尚的精神道德,这种道德是选举和靠财产所不能取得的。然而,这毕竟是一种理想,是一厢情愿的事情。

制止权力腐败,实施权力制约无疑是一种比较有效的途径。什么是权力制约?权力制约是指所有以国家强制力保证实现的公共权力(主要是国家机构的权力)在运行的同时,必须受到其他公共权力的制约。实践证明,不受制约的权力必然导致腐败,必然被滥用。权力制约就是要依靠法律的规定,界定权力之间的关系,使权力服从法律。

我们说,权力是通过具体的人来实施的,权力的腐败是运用权力的人的腐败。要制止权力的滥用,必须解决好权力掌握在什么人手里的问题。公共权力的产生是为公众服务的,以往我们的组织人事制度存在着神秘、封闭、保守化的倾向。公众对权力产生的过程不知情、不了解,导致一些动机不纯的人钻空子,通过不正当途径谋取权力,使一些优秀人才不能脱颖而出。要改变这种现象,一方面要积极推进干部管理体制的改革,通过民主直选、竞争上岗、任前公示等形式,让干部选拔任用工作走向“阳光操作”,以此减少任命制可能产生的负效应。

另一方面,要全面贯彻执行《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条例》,对一些国家公职人员进行公开招聘,向社会公开干部的推荐标准。同时要建立举荐干部错误追究制,约束和纠正主要领导在用人上的滥用权力行为。因为把具体的权力具体授予什么人行使,这本身就是一种很重要的权力。而由于授权者的这项权力具有特别的重要性,一旦发生问题,后果就无法想象,所以说用人的腐败是最大的腐败。因此,对于任用失误,授权错位的人,一定要实行失察追究制,追究主要领导人的责任,这就是解决好权力掌握人的问题。

总之,反腐败是关系到党和国家生死存亡的严重政治斗争,如果腐败得不到有效惩治,党就会丧失人民群众的信任和支持。如前所述,腐败是一种社会历史现象,是剥削阶级和剥削制度的产物。它虽然是一种痼疾,但终究是会被消除的,作为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宗旨的、具有自我调节、自我完善功能的中国共产党不但能够依靠党内外广大群众的力量抵御和清除腐败现象对党自身肌体的侵蚀,而且能够在中国创造出政廉风清的局面,为全人类反腐败做出自己的贡献。

结语:多年来,中国公务员队伍的腐化现象,有目共睹。我也因此和所有的中国人一样,对反腐工作、对反腐成果拍手称快。最近,中央组建巡视组“下山打老虎”足见救党于水火、反腐的决心与力度有多大。通过反腐,要为执政的中国共产党创造良好的执政环境,震慑那些意欲借助权势谋取私利的官员,给中国的公务员队伍立起规矩、依法为民服务,让人民过上真正的好生活。当然,反腐的成功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这个任务尽管很艰巨,但一个事实是,违背历史发展和基本人性的腐败是必然可以得到彻底根治的,权力腐败终归有它败亡的时候,不久的将来,清正廉明、风气纯正必将成为我们社会主义社会的风气主流。参考资料:

1、杨夏柏:《反腐败研究》,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

2、邵道生:《剧变社会中的中国腐败问题》,光明网

3、朱兴有:《预防职务犯罪问题研究》,]中国检察出版社

4、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上册,商务印书馆

5、林吕建:《驾驭权力烈马——公共权力的腐败与监控》,浙江大学出版社

6、朱正国:《经济人、道德人:权力制衡与教化——中国体制转型中反腐败的思考》

7、陈武明:《路在何方——关于当前的反腐败和反自由化斗争》,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

8、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三联书社

9、吴敬琏:《转轨中国》,四川人民出版社

10、李建华、周小毛:《腐败论—权力之癌的“病理解剖”》,中南工业大学出版社

11、李景鹏:《论反腐败的系统工程》,《国家行政学院学报》

12、胡鞍钢:《对腐败问题的估计和诊断》,清华大学反腐败战略研讨会

13、罗景

一、王奇:《党政干部职业道德》

下载从“59岁现象”谈行政腐败word格式文档
下载从“59岁现象”谈行政腐败.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谈考试作弊现象

    谈考试作弊现象 考试,是一种用来测我们所学知识的多少的手段。从上学到现在,我们考过的试是数也数不清。对于试卷的类型和考试的规则我们是再熟悉不过的了。在每次测试中,有谁......

    谈大学生炒股现象

    谈大学生炒股现象 说实话,股票两个字对于我个人而言目前为止是是一件与我无关的事情。但自从有一次我发现一坐在我旁边的同学经在用手机在上网炒股时,我猛然意识到其实在当今......

    从数据谈节水

    从数据谈节水 教学目标: 根据学生的学习内容、新课程理念和认知水平,特制定如下目标: (1)知识与技能:进一步巩固处理数据的基本步骤和方法,能灵活选用统计图对具体问题的数据进行清......

    从《泰坦尼克号》谈艺术

    艺 术 导 论 论 文 题目: 从《泰坦尼克号》看艺术学 院姓 名 学 号 授课老师 2015年 11 月 一百年前,在距离加拿大纽芬兰以东三百八十英里的大西洋海面上,一艘历史上前所未有......

    从苏轼谈张良

    从苏轼谈张良 “犹有刚强不忍之气,非子房其谁全之。”这是苏轼眼中的张良,苏轼认为豪杰绝非拔剑而起,挺身而斗,那只是匹夫之勇,不足道也。真豪杰应有临辱而不惊,无故加辱而不怒。......

    (英文)谈追星现象[大全五篇]

    A Discussion of Star Worship Star worship is not a new thing. It is as old as the history of human beings. But it is only in the modern world does star worship......

    谈财政收支失真现象(5篇范文)

    编制准确、真实的财政收支报是财政部门的一项基础工作,也是各级领导对财政经济工作正确决策的重要依据。但是由于种种原因,一些地方财政收支失真现象较为严重,导致上级政府决......

    从“马长泰现象”谈楹联河东流派及文学归属(本站推荐)

    从“马长泰现象”谈楹联河东流派及文学归属 从“马长泰现象”谈楹联河东流派及文学归属 杨振生毋庸置疑,马长泰先生是近年来,在全国联坛奔腾出来的一匹“骏马”,是“大家”,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