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的决定深圳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加强人民法院民事执行工作若干问题
深圳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加强人民法院民事执行工作若干问题的决定
(2007年3月13日深圳市第四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通过)
为了加强我市人民法院的民事执行工作,保障当事人的合法权益,维护法律权威,根据国家有关法律和规定,结合我市实际,特作出如下决定。
第一条 人民法院的民事执行工作应当坚持依法执行、公开公正、便民高效、接受监督的原则。
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应当主动履行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民事判决、裁定或者其他依法由人民法院执行的法律文书(以下简称生效法律文书)确定的各项义务。
依法负有协助执行义务的单位和个人(以下简称协助执行义务人),应当全面、及时履行协助人民法院民事执行工作的义务。
第二条 实施被执行人财产申报制度。
人民法院受理民事执行案件后,在向被执行人发出执行通知书时,应当根据需要一并送达申报财产裁定书。被执行人应当按照规定如实向人民法院申报有关财产状况。被执行人申报财产的范围以生效法律文书确定的债权足够受偿为限。申请执行人认为被执行人的财产申报存在虚假情况的,可以申请举行申报财产听证。人民法院应当按照有关规定决定是否举行听证。
第三条 实施被执行人财产悬赏举报制度。
被执行人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申请执行人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请悬赏举报被执行人财产:
(一)未按规定申报财产;
(二)申报无财产;
(三)申报的财产不足以清偿债务;
(四)为逃避债务履行而转移财产。
悬赏举报的公告应当在人民法院指定的场所、新闻媒体发布。人民法院应当为举报人保守秘密。
第四条 实施执行信息录入信用征信系统制度。
被执行人不履行生效法律文书确定义务的,人民法院应当及时将被执行人的基本信息通知相关机构录入企业或者个人信用征信系统,供有关单位和个人查询、参考。被执行人履行义务之后,人民法院应当及时通知相关机构变更有关信息。
录入企业或者个人信用征信系统的被执行人及其法定代表人或者负责人,在履行义务前,政府及有关部门不得受理其在经营方面的评优评先申请;不得授予其相关荣誉称号;不得给予其享受本市有关优惠政策,已经享有的优惠政策,应当予以终止。
第五条 实施被执行人执行信息曝光制度。
人民法院可以通过新闻媒体等途径,将不履行生效法律文书确定义务的被执行人姓名或者其单位名称、法定代表人、负责人姓名及相关信息向社会公布。
第六条 实施限制被执行人承接政府投资项目制度。
被执行人不履行生效法律文书确定义务的,不得承接政府投资项目。政府投资项目主管单位应当根据人民法院的司法建议,限制被执行人承接政府投资项目。
第七条 实施限制被执行人出国、出境、离境制度。
被执行人不履行生效法律文书确定义务,需要限制其出国、出境或者离境的,人民法院应当按照有关规定向公安机关出入境管理机构发出协助执行通知书,要求停止办理被执行人或者其法定代表人、负责人的出国、出境或者离境手续。公安机关出入境管理机构应当依法及时予以协助。
人民法院因办理执行案件需要,可以依法扣押被执行人或者其法定代表人、负责人的出入境证件。
第八条 被执行人对本决定第二条、第四条、第五条、第六条、第七条规定的有关措施有异议的,可以向人民法院书面提出异议申请。人民法院应当在接到异议申请之日起七个工作日内书面答复被执行人。异议理由成立的,应当在五个工作日内解除或者通知相关单位解除有关措施。
被执行人全部履行生效法律文书确定的义务后,人民法院应当在五个工作日内解除或者通知相关单位解除有关措施。
第九条 被执行人未履行生效法律文书确定义务,有下列行为之一的,视为有能力履行而拒不履行,由人民法院依法采取有关强制措施:
(一)以被执行人名义或者其配偶、未成年子女名义购置不动产或者汽车等价值较高的动产,或者租赁高档写字楼、宾馆、公寓办公;
(二)以被执行人名义或者其配偶、未成年子女名义投资兴办企业及其他投资行为;
(三)以被执行人名义或者其配偶、未成年子女名义抵押、转让财产,或者赠与他人财产、为他人提供财产担保;
(四)通过企业分立、合并或者变更企业名称、法定代表人等形式转移财产,其财产实际仍由被执行人控制;
(五)进入消费场所一次性消费超过本市最低月生活保障标准;
(六)乘坐火车、飞机、船舶等交通工具的高档舱、座;
(七)以其他方式转移财产,逃避债务履行或者进行其他高档消费行为。
申请执行人或者其他人发现被执行人有上述行为的,可以向人民法院举报。
第十条 公安、监察、劳动保障、规划、国土房产、建设、税务、工商、出入境管理、银行监管、证券监管、保险监管、招投标管理等部门以及银行、证券、保险等金融机构,应当建立协助人民法院民事执行的工作制度,并配合人民法院建立有关信息沟通和执行工作联动机制。
银行、证券、保险等金融机构,应当依照有关规定协助人民法院的执行工作,建立系统内统一查询、统一冻结、统一划扣的工作机制。
第十一条 人民法院执行案件,需要办理房屋、土地、车辆、船舶等财产所有权、使用权的查询、查封、扣押及证照转移手续的,应当依法向有关行政管理部门或者单位发出协助执行通知书,有关部门和单位应当及时予以协助。
拒不执行生效法律文书确定义务的被执行人或者其法定代表人、负责人下落不明,需要公安机关协助查找的,公安机关应当根据人民法院协助执行通知书的要求,依法予以协助。
第十二条 市、区人民政府应当督促、协调有关部门和单位履行协助人民法院民事执行工作的义务,并将协助执行情况列入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目标责任考核内容。
第十三条 协助执行义务人违反法律、法规以及本决定的规定,拒不履行法定协助义务的,由人民法院责令其履行协助义务,依法采取强制措施,并建议有关单位对责任人予以处理。
第十四条 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不得以任何方式干扰人民法院执行工作。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对人民法院具体执行案件的意见、建议,应当以书面形式等规定途径反映。有关当事人可以查阅该意见、建议。
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违反前款规定的,人民法院应当及时向有关部门提出对有关人员予以处理的司法建议。该司法建议同时抄送本级人大常委会有关工作机构。
其他单位和个人发现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干扰人民法院执行工作的,可以向有关部门投诉和举报;对有效的投诉和举报,受理部门应当及时调查处理。第十五条 人民法院受理民事执行案件后,应当及时将案件承办人或者合议庭成员及联系方式告知当事人。
下列执行事项应当以规定的方式公开:
(一)执行案件的查封、扣押、冻结、划拨、评估、拍卖、变卖等强制执行措施;
(二)裁定执行案件暂缓执行、中止执行、终结执行的理由和依据;
(三)执行费用的收费标准、根据;
(四)其他需要公开的事项。
人民法院依职权对生效法律文书裁定中止执行或者终结执行,申请执行人有异议的,应当举行公开听证。
第十六条 被执行人对生效法律文书确定的义务有能力履行而拒不履行,或者协助执行义务人不协助执行,涉嫌犯罪的,人民法院应当依照有关规定及时将案件移送公安机关;公安机关应当依法及时立案侦查。
第十七条 人民法院应当建立、健全包括当事人和公众监督在内的民事执行工作监督机制,并将有关工作制度向社会公布,接受当事人和公众监督。
人民检察院应当建立、健全有关工作制度,加强对人民法院民事执行工作的法律监督。
第十八条 市、区人大常委会应当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监督法》等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加强对人民法院民事执行工作的监督。
第十九条 人民法院的民事执行工作应当严格遵守案件办理期限的有关规定,严格执行民事执行工作相关法律规定和各项工作制度,积极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人民法院民事执行工作人员违法执行、消极执行或者徇私枉法的,人民法院应当及时纠正,并追究或者移送有关部门依法追究其责任。
第二十条 对本决定第二条、第三条、第四条、第五条、第六条、第十条、第十五条、第十七条规定的事项,有关单位应当在本决定通过之日起六个月内制定具体实施办法。
第二十一条 本决定自通过之日起施行。
文章来源:中顾法律网(免费法律咨询,就上中顾法律网)
第二篇:河南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加强人民法院执行工作的决定
【发布单位】81601 【发布文号】
【发布日期】2000-07-29 【生效日期】2000-07-29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地方法规 【文件来源】中国法院网
河南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加强人民法院执行工作的决定
(1992年2月22日河南省第七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六次会议通过2000年7月29日河南省第九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七次会议修订)
为了切实加强人民法院的执行工作,解决执行难问题,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发展,特作如下决定:
一、一、人民法院作出的已发生法律效力的法律文书,以及依法由人民法院执行的其他法律文书,有关当事人必须履行;拒不履行的,依法由人民法院强制执行。
各级人民法院应当运用法律赋予的执行手段,及时对被执行人的财产依法采取查封、冻结、扣押、搜查、划拨、拍卖、变卖等强制措施予以执行,使债权人的合法权益得到实现。
二、二、被执行人或案外人伪造、隐匿、毁灭执行案件的有关证据,隐藏、转移、变卖、毁损已被查封、扣押的财产,冲击、哄闹执行现场或者侮辱、诽谤、诬陷、围攻、殴打执行人员的,人民法院依法采取罚款、司法拘留等民事强制措施;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公安机关、检察机关和人民法院,应当按照法定职责相互配合,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负有法定协助义务的单位和个人,必须依法履行协助义务。
三、三、严禁地方和部门保护主义。严禁任何地方、组织或个人抗拒、阻碍人民法院的执行工作。严禁任何地方或部门负责人以言代法、滥用权力,以及以其他方式干预人民法院的执行工作。
违反前款规定,使案件不能执行或不能完全执行以及造成严重后果的,应当依法追究有关责任人的法律责任。
四、四、全省各级人民法院要严格执法,公正执法,文明执法。要严格执行纪律,对执行中违法办案的人员,要追究责任;给当事人造成损害的,要依法进行赔偿。
要建立和完善执行工作统一管理和统一协调的机制,规范执行程序,加大执法工作力度,认真做好协助执行和委托执行。
五、五、新闻单位要加强对执行工作的宣传,增强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对生效法律文书必须执行的法律意识;对抗拒、阻挠人民法院执行的行为或拒不履行义务的,新闻单位应当予以舆论监督。
六、六、各级人民政府应当支持人民法院的执法工作,协助处理人民法院在执行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切实帮助人民法院改善执行工作条件。
七、七、各级人大常委会要加强对本级人民法院执行工作的监督,支持人民法院依法开展执行工作,帮助人民法院解决执行中的问题和困难,促进人民法院执行工作的顺利进行。
本决定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第三篇:浙江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加强全省法院民事执行工作的决定(范文)
【发布单位】浙江省 【发布文号】
【发布日期】2009-09-29 【生效日期】2009-09-29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政策参考 【文件来源】浙江省
浙江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加强全省法院民事执行工作的决定
(2009年9月28日浙江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三次会议通过)
浙江省十一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三次会议听取和审议了省高级人民法院齐奇院长所作的《关于全省法院民事执行工作情况的报告》。会议认为,多年以来,全省法院切实履行宪法和法律赋予的职责,积极构建综合治理执行难工作机制,不断规范执行行为,努力提高执行效果,为维护当事人合法权益,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会议指出,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执行难问题还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一些地方执行联动机制还没有落实到位,执行工作环境还有待进一步改善,案多人少的矛盾还十分突出。
会议强调,人民法院依法作出的裁判,体现了国家的意志,具有国家法律的权威。依法执行生效裁判,是宪法和法律赋予人民法院的重要职责。确保人民法院依法执行生效裁判,对维护国家法制尊严,建设诚信社会,保障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具有重要意义。为了加强全省法院民事执行工作,努力化解执行难的问题,维护生效裁判的法律权威,进一步促进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维护社会稳定,根据民事诉讼法及有关法律规定,特作如下决定:
一、健全执行联动机制
各地各部门要充分发挥综合治理执行难工作领导机构的协调作用,完善公共联合征信平台建设。各级公安、国土、建设、税务、工商、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国有资产监督管理等部门和金融机构,应当配合人民法院建立执行联动工作机制。要规范执行协助员工作,建立健全由专人负责的乡镇、街道执行协助网络,探索人民陪审员、律师等社会力量参与执行工作。要完善纠纷调处机制,降低诉讼率。
人民法院可以依法在征信系统记录或者通过媒体公布被执行人不履行法律文书确定义务的信息。各有关部门应当按照职能分工,积极协助人民法院的执行工作,防止被执行人隐匿、转移财产,对被执行人的融资、投资、经营、置产等活动,应当依法采取相应的制约措施,促使其自动履行。国家机关和公务员等特殊主体作为被执行人的案件,有关主管部门应当督促被执行人履行法律义务。
各级法院、有关国家机关和新闻媒体要加强协调配合,加大对民事执行工作的法制宣传力度,提高公民的法制意识、诚信意识。当事人应当主动履行生效裁判确定的义务,不得抗拒、阻碍。人民法院在执行工作中应当依法办理财产所有权、使用权的查询、查封、扣押、冻结、转移等手续,依法负有协助义务的单位和个人应当即时配合和协助,不得干涉、推诿、拖延人民法院的执行工作。
二、加大惩戒力度
各级法院、公安机关要依法适用限制出境、罚款、拘留等措施,加大对拒不执行、拒不协助执行、干扰执行等行为的惩戒力度。公安机关应当按照有关规定协助人民法院查找被执行人或者其法定代表人,及时收押被司法拘留人员。根据人民法院依法出具的文书,有关部门应停止办理被执行人及其法定代表人、主要负责人出境手续或限制其出境。对冲击执行现场,围攻、殴打执行人员,毁坏执行装备等暴力抗拒执行事件,公安机关应当迅速出警,依法处置。各级法院、检察院、公安机关要加强协调配合,对拒不执行判决裁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三、不断提升执行能力
各级法院要完善统一管理、统一协调的执行工作管理体制,统一执行内设机构和职能。实行执行案件流程的科学管理,落实执行审查和执行实施分权运行机制。要坚持司法公正,建立健全立案、审判和执行兼顾制度,依法及时采取诉前财产保全、诉讼保全和先予执行措施,大力推进诉讼调解,提高裁判文书质量,促进当事人当庭履行和自动履行。要实行相对固定的司法警察参与执行实施工作,提高执行工作的快速反应能力和执行威慑力,充分利用法律赋予的执行手段,穷尽执行措施,规范执行和解,统一结案标准,严格依法执行。
各级法院要以“公正司法、一心为民”为指导思想,坚持依法执行、能动执行、和谐执行、民本执行,切实维护当事人合法权益,切实维护司法权威。要从严抓好执行队伍建设,打造一支品质过硬、业务精通、公正高效、廉洁文明的执行队伍,对执行人员玩忽职守、滥用职权、徇私舞弊的,应当依纪依法追究责任。
四、切实增强执行保障能力
各级政府要加强对法院民事执行工作的财政支持,加大科技投入,改善执行装备,加强执行保障。加大对法院执行救助资金的投入,尽快建立道路交通事故社会救助基金。要按规定配足执行工作人员,逐步缓解案多人少的矛盾。
五、进一步提高监督工作实效
各级人大常委会要按照监督法的规定,加强对法院民事执行工作的监督,适时听取法院民事执行工作汇报,检查、视察法院的执行工作,支持法院排除地方和部门保护主义等违法干预,促进依法执行。
各级法院应当主动接受社会各界和当事人对民事执行工作的监督,畅通举报、控告渠道,规范执行异议、复议的处理程序,规范和落实执行公开,提高执行流程信息公开化程度,保障当事人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第四篇:深圳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工作报告
深圳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工作报告
——2011年1月18日在深圳市第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
深圳市人大常委会常务副主任 谭国箱
各位代表:
我受市人大常委会和玉浦主任委托,向大会报告市五届人大一次会议以来的主要工作,提出今年的工作任务,请予审议。
2010年的主要工作
2010年6月以来,市五届人大及其常委会在全国人大、省人大的有力指导和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五中全会和胡锦涛总书记在深圳经济特区建立30周年庆祝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按照市第五次党代会决策部署,依法履行职权,各项工作取得新的进展。共审议法规15项,表决通过13项;听取和审议“一府两院”专项工作报告17项,作出决议决定4项;开展执法检查4项,开展工作视察17次。
一、突出制度创新,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我国新时期经济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也是深圳经济特区的重要使命和战略任务。常委会充分发挥立法优势,以法规制度创新,促进经济发展方式快速转变,为经济社会发展增添新的活力、开拓新的空间,坚决带头打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场硬仗。
一是制定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促进条例。常委会认真贯彻市委关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决定,积极启动立法程序和调研论证,在政府的积极配合下,不到半年的时间里,审议通过了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促进条例。条例以包容性增长为目标,重点从创新驱动、结构调整、低碳循环、规划指导、政策促进以及硬性考核监督等方面作出规定,建立和完善以民生幸福为主要内容的指标体系。作为全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第一部法规,充分显示了深圳更加开放、率先“快转”的坚定信念和大胆突破的勇气,为我市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供了有力的法制保障和动力机制。
二是制定中小企业发展促进条例。我市中小企业数量多、贡献大,对我市经济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长期以来,中小企业发展面临诸多困难,尤其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之后,处境更为艰难,亟待政府扶持。常委会在上届审议的基础上,很快制定出台了中小企业发展促进条例,创造性地提出把促进中小企业发展作为主导发展战略,在公共服务、创业扶持、创新推动、市场开拓、资金扶持、融资促进、权益保护等方面作出一系列规定,从制度层面促进中小企业健康发展,增强我市经济发展后劲。
三是加快前海开发立法步伐。建立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是党中央、国务院着眼科学发展、基于全局视野作出的重要战略决策,是赋予深圳经济特区继续先行先试、当好改革“试验田”的新使命。常委会积极响应中央、省和市委的号召,充分运用特区立法权,认真研究前海立法问题。主动听取香港特区政府部门及行业协会意见建议,积极开展前海立法研讨,初步明确了管理体制、运作机制、产业发展等方面的立法框架,提出了科学规划、合理安排、形式多样、敢闯敢试、大胆借鉴的立法思路,为加快制定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条例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二、突出经济工作监督,推进经济平稳健康发展
去年是我市经济发展环境复杂多变、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深远、各种不确定因素仍然较多的一年。常委会紧紧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依法履行监督职能,不断增强监督实效,努力促进我市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一是大力加强计划预算审查监督。先后审查批准了市政府2010年计划和预算、政府投资项目计划和项目计划调整方案、2009年市本级决算、2010年预算调整方案;听取和审议了2010年计划预算执行情况的报告、2009年土地使用权出让收支情况及2010年土地出让收支计划的报告、2009年社保基金决算和2010年1-6月社保基金预算执行情况的报告、2010绩效审计报告;积极开展政府性基金、专项资金检查和调研。同时,不断创新监督方式,要求被审计部门派员列席常委会,说明审计发现问题产生的原因,回答委员的询问。起草跟踪监督政府投资项目规则,进一步加大对重大投资项目的跟踪监督力度。首次组织委员实地视察审计报告绩效情况,增强绩效审计的针对性。
二是主动推进“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常委会充分发挥地方国家权力机关作用,提前介入、主动参与和推进“十二五”规划编制调研工作。组织召开“十二五”规划座谈会,开展专项视察活动,在市主要媒体开展“代表畅谈十二五”和“关心深圳十二五,市民一起献良策”征求意见及系列宣传活动,组织代表进行审查前培训,督促和帮助政府科学编制我市的“十二五”规划,为代表大会审查、批准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三是积极开展经济运行情况视察调研。针对我市经济发展实际,常委会组织开展了上半年经济运行情况视察调研活动,邀请国家发改委和省、市有关专家举行“经济和社会发展综合形势分析”、“上半年出口和生产形势分析”座谈会;由常委会领导带队,组织市人大代表分为5个组分别视察地铁1-5号线、沿江高速等政府重大投资项目和华星光电、中芯国际等重点产业项目,认真分析经济形势,及时查找存在问题,为市委经济工作决策部署、全市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出谋划策。
三、突出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和谐社会建设
民生是社会和谐之本。常委会认真贯彻市委关于加强社会建设的决定,突出为民服务理念,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着力推动解决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问题和社会普遍关注的难点热点问题,努力促进和谐社会建设。
一是促进劳动关系和谐发展。我市务工人员多,和谐劳动关系是社会稳定的重要方面。去年6月至11月,常委会深入开展了和谐劳动关系促进条例执法检查,历时半年,采取市、区联动的办法,组织人大代表深入企业、基层和政府相关部门视察检查,促进解决影响劳动关系和谐的矛盾和问题。我市劳动关系不断改善,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受理的信访案同比减少20%,劳资纠纷引发的群体性事件同比下降60%,重大劳资纠纷降幅达六成。同时,启动了集体协商条例立法,通过召开座谈会和在市主要报刊、网络征求意见等形式,广泛征求社会各界及劳资双方意见,努力维护、保障和平衡劳资双方利益。
二是推进解决民生热点问题。针对社会普遍关注的住房问题,常委会在着力推动保障性住房条例实施的同时,加大力度督办代表提出的相关意见和建议,组织代表深入开展视察调研活动,听取市政府有关部门关于保障性住房建设的进展情况,促进我市保障性住房建设科学化、规范化。针对群众反映较多的“入学难”问题,把关于促进我市民办教育发展的建议作为重点建议,重点督办,要求市政府加大对民办教育的投入,尽快研究出台加强高等教育、基础教育、学前教育在内的民办教育具体措施,着力打造一批高水平的民办学校,不断满足市民对教育多元化的选择需求。还积极开展健全社区物业管理纠纷调处机制重大课题调研,促进解决物业管理存在问题,化解社会矛盾。开展“走访市民、听取意见”活动,常委会领导和部分代表分成6个组,深入基层,深入群众,了解民情,听取民意,促进解决人民群众关注的难点热点问题。认真做好人大信访工作,共接待处理群众来信来访7100多件次,均按规定进行了处理,努力为人民群众排忧解难。
三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开展司法改革视察,促进市法院知识产权案“三审合一”、诉前调解、法官进社区等改革举措落实。开展反渎职侵权工作视察,督促市检察院逐步建立反渎职侵权工作长效机制。开展法官、检察官职业化改革调研,推进法官、检察官职业化改革。听取市政府关于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情况的专项报告,督促有关部门加强流动人口和出租屋管理,切实做好治安防控体系建设,为人民群众营造安全稳定的社会环境。
四、突出法治城市建设,推进特区一体化
深圳经济特区扩大到全市范围,是党中央、国务院对深圳经济特区的高度重视和亲切关怀,也是深圳全面发展、协调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常委会围绕加强法治城市建设,主动行使职权,着力推动解决原特区内外发展不均衡、发展空间受局限和“一市两法”等问题,推进特区一体化发展。
一是促进法制统一和完善。经济特区扩大到全市范围后,为保证特区法规在宝安、龙岗两区适用,常委会及时通过决定,明确101项特区法规自2010年7月1日起在扩大后的深圳经济特区适用,并对需要推迟或暂缓适用的13项法规安排了过渡期。同时,根据全国人大常委会的要求,为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形成,深入开展地方性法规清理工作,对由市人大制定且有效的156项特区法规、较大市法规以及法规性决定进行全面清理,建议修改109项、废止12项法规。目前已废止7项、修改3项,有2项正在修改或修订中。截至去年底,我市法规清理工作基本完成,对促进深圳经济特区一体化发展,确保法制统一,发挥了积极作用。
二是推动城市快速更新。听取市政府关于城市更新工作、市容环境提升行动进展情况的工作汇报,认真组织开展城市更新和市容环境视察检查活动,推动我市加快城市更新工作和环境提升行动。加强对历史遗留违法建筑处理决定执行情况的检查,督促市政府及其相关部门认真落实决定要求,坚决查处和遏止违法建筑。继续加强对大气污染、河流污染、机动车尾气污染整治工作的监督,督促市政府加大环境整治力度,促进环境改善,创建宜居城市。
三是推进交通违法整治。常委会高度重视交通安全违法行为处罚条例的贯彻实施工作,督促市政府相关部门认真抓好落实,加大宣传力度,强化交通管理处罚,努力改善我市交通环境。2010年8月1日交通安全违法行为处罚条例实施以来,我市交通整治取得了明显的社会效果,泥头车超载、冲红灯等违法行为同比下降了七成,无牌上路情况基本得到遏制,交通事故和事故伤亡情况也有较大幅度下降。
五、突出代表主体地位,推进代表作用发挥
换届之后,市人大代表名额增加了70名,代表数量有较大幅度增加,代表工作也呈现出许多新的特点。常委会充分发挥代表的主体作用,紧紧依靠代表开展工作,认真组织代表活动,努力为代表服务,尊重、支持和保证代表依法履行职责和行使权力。
一是办好代表议案建议。市五届人大一次会议期间,代表共提出议案11件,其中立法案9件,监督案2件;提出建议520件,闭会期间提出建议13件。常委会高度重视代表议案、建议的办理工作,加强办理的分办协调和网络化建设,开通“人大代表在线系统”,组织视察检查,提高了办理效率。截至目前,11件议案已办结;代表建议、批评和意见除20件仍在继续办理外,其它均已办理答复,代表总体满意率为99.2%。
二是创新代表活动形式。按照代表的界别和专长,成立了法规、预算、工业、卫生、科技等19个代表专业小组,参加专业小组的代表共307人,占现有代表总数的75%。各代表专业小组按照各自不同的专业特点,围绕全市中心工作和大局开展活动,积极为我市改革发展建言献策。常委会的日常工作和各专、工委的工作也都紧紧依靠代表开展,重大视察、调研活动主动邀请代表参加,代表参与常委会工作的主动性、积极性明显提高。
三是做好代表服务工作。换届后常委会及时组织了3次代表任前和履职培训,培训规模、参与人数为历届之最,代表履职能力得到提高。制定执行代表职务信息统计和管理办法,开通代表综合信息管理系统,使代表履职管理制度化、规范化。制定市人大代表履职经费管理办法,市人大代表履职经费保障标准有较大幅度提高。开通代表电子邮箱并向社会公布,有效建立了代表与人民群众的联系渠道。全力支持代表工作,处理和办理代表转交人民群众来信来访212件。支持更多的代表进入人大代表社区联络站工作,有近千名各级人大代表通过联络站积极接访和走访群众,收集、反映和处理群众诉求,更好地促进了代表作用发挥。
六、突出自身建设,推进人大工作上新水平
新一届人大常委会以建设有激情、有活力、有作为人大机关为目标,以提高履职能力为重点,以改进作风为抓手,下大气力加强常委会及机关自身建设,各项工作呈现出新气象、新面貌、新进步。共举行常委会议6次、主任会议21次、领导办公会议15次,工作水平和质量不断提高。
一是注重依法办事。换届之后,常委会及时对组成人员开展学习培训,增强依法履职的能力。为常委会组成人员配备了法律助理,更好地审议法规和文件,提高议事决策水平和效率。常委会组成人员认识问题深、决策能力强,坚持集体讨论、集体决定、集体行使职权,敢于发表真知灼见,勇于承担工作责任,履职的积极性明显增强。
二是注重协调配合。常委会组织开展的上半年经济运行情况调研、“十二五”规划编制调研、市重大项目开工视察督办、市容环境提升行动、到基层听取市民和代表意见等多项较大规模履职活动,机关各委办都能齐心协力、共同合作、集中办理,高效圆满地完成了各项任务。与各区人大联系配合也更为紧密,联动、互动活动明显增多,更好地形成了工作合力。
三是注重作风建设。深入开展以“想干、敢干、快干”为主题的机关作风大提升活动,大兴学习之风、调研之风、实干之风、团结之风,机关党员干部工作更加深入,作风更加务实,精神面貌焕然一新。市人大机关对口扶贫开发“双到”工作取得突出成绩。
常委会还积极支持和配合全国人大、省人大开展工作。配合全国人大就加快服务业发展、归侨侨眷权益保护法贯彻落实情况开展专题调研,协助办好全国人大民族工作干部学习班,举办了两期全国人大代表培训班。还配合香港全国人大代表团调研东江水源污染防治情况,配合省人大视察检查龙岗河、观澜河污染整治情况,有力促进了相关工作落实。
常委会还在其他方面工作取得了新的进展:坚持党管干部和依法任免相统一,共任免国家机关工作人员150人次。外事交往和侨务服务工作有新进步,共接待10多个国家议会代表团及各界友好人士16批418人次,海外侨胞、港澳同胞46批348人次,加强了与国外议会和华侨华人社团、港澳社团的交流与合作。培训中心发挥作用明显,共举办各级人大代表和干部培训班17期,培训1600多人次。人大新闻宣传工作有新发展,中央、省、市各媒体共发表宣传深圳人大稿件2200余篇。
各位代表,五届人大一次会议以来常委会所取得的工作成绩,是市委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市政府、市政协、市中级法院、市检察院大力支持的结果,是全体人大代表、常委会组成人员、各专门委员会、工作委员会组成人员以及市人大机关工作人员共同努力、辛勤工作的结果,也离不开各区人大及其常委会和全市广大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在此,我谨代表市人大常委会表示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各位代表,回顾过去的工作,我们深感许多方面做得还不够,存在薄弱环节,主要是:社会建设领域立法相对滞后,立法的民主性、科学性有待加强;监督工作的实效性有待进一步提高,刚性的监督手段运用还不够;代表建议的督办工作需要进一步加强等。这些问题,有待于下一步认真解决。
2011年的主要任务
2011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开局之年,也是深圳经济特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走向新阶段、实现新发展的关键之年。深圳将举办第26届世界大学生运动会。市五届人大及其常委会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胡锦涛总书记在深圳经济特区建立30周年庆祝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按照市第五次党代会和市委五届六次全会的部署要求,紧紧围绕促进科学发展这个主题、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条主线,围绕创造“深圳质量”这个重点,积极履职,扎实工作,努力为推动经济社会平稳健康发展和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做出应有贡献。
一、继续加强立法工作
今年的立法工作,要根据深圳改革发展实际和“十二五”规划要求,广泛征集立法项目选题和意见,认真编制2011立法计划,确保立法工作有序开展。一是要继续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积极开展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财政专项资金管理等方面的立法,促进经济平稳健康发展。二是要突出社会建设这个重点,积极开展集体协商、信访、调解、房屋租赁、道路交通安全管理、公益广告、性别平等以及深圳大学、南方科技大学等方面的立法,进一步构建和谐社会。三是要坚持立、改、废相统一,对去年清理出来的法规,加大修改、修订和废止的力度,进一步促进法制统一和完善。四是要继续坚持科学立法、民主立法,进一步扩大公民对立法的有序参与,对于常委会审议的法规草案,适时向社会公布,广泛征求各方面特别是基层群众的意见。不断创新立法形式,采取召开座谈会、论证会、听证会等方法,听取群众意见,集中群众智慧,提高立法质量。委托专业团体开展立法调研和起草法规草案,制定委托立法的管理办法,拓宽立法渠道。
二、切实增强监督实效
今年的监督工作,要紧紧围绕主题主线,充分运用监督法规定的监督手段,督促和支持“一府两院”改进工作,着力推动解决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领域的突出问题。一是要继续强化经济运行监督。听取和审议我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等方面的情况报告。审查批准市政府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本级决算、投资项目计划及预算调整方案。推进建立部门决算制度,完善被审计单位审计询问回应制度,加强审计整改工作的落实。开展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示范项目推广情况视察检查。二是要推动更好地解决民生问题。听取和审议市政府关于加强社会建设、加快城市更新工作以及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环境污染整治等方面的情况报告。检查保障性住房条例等法规实施情况,促进法律法规的正确实施。三是要加强内务司法监督。听取和审议市中级法院、市检察院关于推进司法改革促进司法公正的情况报告,推进审判、检务公开制度,规范审判权、检察权的运行,减少自由裁量权,推行标准化办案,创新阳光工作机制,促进司法民主进程,进一步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继续关注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促进社会治安进一步好转。四是要开展专项视察和询问。围绕重大民生工程和群众关注的难点热点问题,组织专项视察和询问,促进政府问需于民、问计于民,加强科学决策、民主决策,加快解决事关群众利益问题,督促和支持政府改进民生工作。五是要开展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根据监督法规定和全国人大要求,做好政府规章以及决定、命令、决议等规范性文件的备案审查工作,完善相关工作制度。
三、保障代表依法履职
要认真做好本次人代会上以及闭会期间代表提出的议案、建议、批评和意见的办理及督办工作,在抓落实上下功夫,及时答复代表,提高办理质量。要认真组织代表闭会期间活动,安排代表参加专题调研和集中视察,完善代表小组、专业小组活动,深入了解民情,充分反映民意,增强代表活动实效。要及时向代表通报常委会立法、监督工作等活动安排,定期向代表通报常委会工作。继续做好代表培训工作,进一步提高代表履职能力。要指导各区人大依法做好换届选举工作,认真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切实加强组织领导,统一规划,全面协调,发扬民主,保障我市各区换届选举工作顺利进行。
四、提高自身建设水平
要把学习作为重要任务,落实党组中心组学习制度,坚持开展经济、社会和法制等方面的知识讲座,不断提高常委会组成人员理论政策水平和法律素养,增强履职意识,提高审议质量。要进一步加强干部队伍建设,深入开展“争先创优”和机关作风大提升活动,继续安排年轻干部深入对口扶贫点锻炼,切实改进机关作风,提高干部素质。要深入调查研究,常委会领导及机关至少组织两次“走访市民、听取意见”活动,广泛听取各方面意见和建议,推进解决群众切身利益问题。
此外,还要加强与国外友好城市的交流与合作,加强与海外华侨、港澳台同胞的联谊工作,促进保护侨胞和港澳台商合法权益。推进深圳经济特区授予荣誉市民称号规定的实施,全面完成第四批荣誉市民的授予工作。要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人大宣传工作,积极宣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的重大成就、重要特征和重大意义,宣传国家、省和我市制定的重要法律法规,宣传人大工作和人大代表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为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各位代表:回顾过去,我们深感自豪;展望将来,我们充满信心。做好今年的人大工作,责任重大,使命光荣。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在中共深圳市委的领导下,紧紧依靠全市人民,齐心协力,开拓创新,锐意进取,真抓实干,努力开创人大工作新局面,为加快建设现代化国际化先进城市而奋斗!
第五篇:深圳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深圳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关于修改《深圳经济特区建设工程施工安全条例》的决定
(2004年6月25日深圳市第三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二次
会议通过)
深圳市第三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二次会议审议了深圳市人民政府关于提请审议《〈深圳经济特区劳务工条例〉等28件法规的修正案》的议案。为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决定对《深圳经济特区建设工程施工安全条例》作如下修改:
删除第三十条和第五十二条。
根据本决定对部分条文的顺序及其引用条文的序号作相应的调整。
本决定自通过之日起施行。
深圳经济特区建设工程施工安全条例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了加强建设工程施工安全管理,维护人身和财产安全,保障建设工程顺利进行,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及其他法律、行政法规的基本原则,结合深圳经济特区(以下简称特区)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凡在特区从事土木建筑、线路管道及设备安装、装饰装修工程施工和对建设工程施工进行安全监督管理的,应当遵守本条例。
本条例所称建设工程施工(以下简称施工),是指前款所列工程的新建、扩建、改建和拆除活动。
第三条 特区实行施工安全监督管理制度,施工安全管理应当执行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
施工安全实行企业负责、行业管理、国家监察、群众监督的管理体制。
第四条 施工安全应当贯穿工程建设的全过程。工程建设应当符合国家的建设工程安全标准。
第五条 深圳市人民政府(以下简称市政府)建设行政主管部门(以下简称市主管部门)和各区人民政府建设行政主管部门(以下简称区主管部门)在各自职责范围内负责工程施工安全行业监督管理工作,并依法接受管理机构对施工安全的指导监督。
市、区主管部门设立施工安全监督机构(以下简称安监机构),负责施工安全的具体监督管理。
第六条 社会组织和个人可以就施工安全问题,向建设、设计单位或者施工企业查询,有权向主管部门、与施工安全监督管理相关的其他行政部门反映或者举报施工中的违法行为,对施工安全进行社会监督。
第七条 主管部门和与施工安全监督管理相关的其他行政部门,应当依法履行职责,接受有关的查询,严格对施工安全进行监督管理。
第八条 政府应当鼓励施工安全科学技术研究,推广施工安全先进经验及安全防护技术,促进施工安全管理向规范化、标准化和科学化目标发展。
第二章 主管部门和安监机构的职责
第九条 市主管部门对施工安全监督管理履行下列职责:
(一)制定施工安全管理规范性文件,建立和完善施工安全监督管理的网络和保障体系;
(二)对安监机构的工作进行领导和监督;
(三)对安监机构的安全监督员进行考核,并对考核合格的颁发安全监督员资格证;
(四)对施工企业安全管理人员进行安全知识考核,对考核合格的,颁发施工安全上岗证书;
(五)查处施工安全违法行为;
(六)对四级重大伤亡事故进行查处并负责重大事故的统计上报工作;
(七)推广施工安全管理先进经验,表彰在施工安全工作中作出显著成绩的单位和个人。
区主管部门履行前款第(一)、(二)、(五)、(七)项职责。
第十条 安监机构履行以下职责:
(一)依法对所属建设工程项目实行开工前安全前提条件审查,施工过程中日常监督以及竣工前安全业绩的考评;
(二)对施工企业的设立、年审和晋、降级提出施工安全初审意见;
(三)对施工现场进行安全检查;
(四)组织、指导施工安全技术的开发与推广应用,开展安全知识教育和培训;
(五)对施工安全的违法行为,责令停工,限期改正,并可提请主管部门予以处罚;
(六)市、区主管部门委托的其他事项。
市安监机构对区安监机构进行业务指导。
第三章 建设及相关单位的安全责任
第十一条 建设单位应当在工程开工前向安监机构提交下列文件,申办工程施工安全受监登记:
(一)建筑许可证;
(二)招标投标定标书或者工程造价审定书;
(三)工程承包合同。
未办理施工安全受监登记的工程,主管部门不予签发施工许可证。
建设单位办理施工安全受监登记时,应当按规定缴纳安全监督费。安全监督费纳入同级财政专户管理。
第十二条 建设单位应当根据工程特点、规模和技术要求设立安全技术措施费。安全技术措施费在工程施工招标中应当单列,不得将其作为招标投标竞价条件。
第十三条 建设单位应当根据工程特点、规模和技术要求,选择符合安全资质要求的施工企业。
建设单位应当为施工企业提供准确的水文地质、地下管线设施等资料和其他必要条件。
第十四条 建设单位在工程开工前,应当对相邻建筑物、构筑物、地下管线、市政公用设施等进行安全防护。
第十五条 设计单位的设计文件应当符合施工作业人员安全、健康的要求。
设计单位在采用新结构、新材料、新工艺时,应当在设计中制定保障施工作业人员安全、健康的措施。
第十六条 监理单位应当将施工安全纳入监理范围,与工程质量、工期和投资控制同步组织实施。
第十七条 生产或者供应单位为施工提供的各类产品和安全设施应当保障人体健康,符合人身、财产安全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或者广东省地方标准;没有国家标准、行业标准或者地方标准的,不得存在危及人身、财产安全的不合理危险。
第四章 施工企业的安全责任
第十八条 施工企业应当制定施工安全的目标和措施,有计划、有步骤的改善作业人员的作业环境和条件。
第十九条 施工企业应当建立施工安全保障体系,实行施工安全岗位责任制。
第二十条 施工企业应当根据季节和生产情况的变化,组织安全生产全面检查或者专项检查,对存在的事故隐患应当及时整改。
第二十一条 施工企业应当设立专职安全员。专职安全员应当持证上岗,并按规定独立行使职权。
第二十二条 施工企业应当按规定为作业人员提供劳动防护用品、用具,并告知其正确的使用方法。
第二十三条 施工企业应当建立员工安全教育培训制度。未经安全教育、培训的员工不得上岗作业。
特种作业人员应当经劳动行政主管部门考核合格,取得职业资格证书后,方可上岗作业。
第二十四条 施工企业按规定提取的安全技术措施费应当专款专用。
第五章 施工现场的安全管理
第二十五条 实行总分包的建设工程,总包单位对施工现场的施工安全全面负责,分包单位对分包工程的施工安全负责,并接受总包单位的统一管理。
第二十六条 施工企业应当在工程开工前向安监机构申请安全施工前提条件审查,经审查合格后方可开工。
第二十七条 施工企业应当根据不同施工阶段的施工防护要求,采取相应的施工安全防护措施。现场施工安全防护措施应当符合国家劳动安全、卫生标准。
第二十八条 施工企业应当根据工程的特点编制施工组织设计,制定施工安全技术措施,并向作业人员进行书面安全技术交底,被交底人应当在交底书面材料上签字。
第二十九条 对于下列危险作业,工程施工项目经理部应当编制专项施工安全设计,并按规定报施工企业技术负责人批准后实施:
(一)基础施工;
(二)地下工程施工;
(三)整体升降脚手架的拆装;
(四)垂直运输机械设备和架设机具拆装;
(五)建筑物和构筑物拆除;
(六)其他危险作业。
第三十条 施工现场应当建立专业检查、职工自检、定期检查和安全日检制度。
对于施工安全设施、架设机具、机械设备,应当定期检查、维修和保养,并建立检查、维修和保养登记簿。
第三十一条 安全技术资料应当专人管理,做到及时、完整归档。
第三十二条 用地红线范围内或者经有关部门批准临时占用的场地和道路,应当全部用于施工,不得挪作他用。
第三十三条 房屋建筑施工现场应当实行封闭式管理。
施工现场的入口处应当设置施工现场总平面图、安全规定、防火制度等标牌。
高层、超高层和临街道施工应当采用密目网或者其他符合规定的围护设施。
第三十四条 施工现场的道路应当平整、干净、畅通,有交通指示标志。
施工现场的沟、坎、井应当填平、设围栏或者盖板;危险地区应当悬挂警戒标志,夜间应当设置红灯示警。第三十五条 施工现场的各种设施布置和材料堆放应当符合安全卫生和施工总平面图的要求,排水系统应当保持畅通。
第三十六条 施工现场应当建立防火和危险品保管使用制度,设置符合消防要求的设施,并保持其完好的备用状态。
第三十七条 施工现场应当设置必要的职工生活设施。职工生活设施应当符合卫生、通风、照明、消防等要求。
第三十八条 施工现场应当设有必要的预防危害人体健康和安全急救的设施及抢救措施。
第三十九条 作业人员应当遵守施工安全的技术标准、操作规程和制度,提高自我保护意识。
作业人员有权对危害人身安全或者健康的作业程序、作业条件、作业方式提出批评、检举和控告,有权拒绝违章指挥。
第六章 重大事故调查处理
第四十条 本条例所称重大事故,是指在建设工程施工过程中由于机械设备和安全设施毁坏、失当造成人身伤亡或者重大经济损失的事项。重大事故按国家有关规定分为一、二、三、四级。
第四十一条 重大事故发生后,施工企业应当积极组织抢救,并保护事故现场,立即向市主管部门、公安部门和管理机构报告,并在二十四小时内写出事故的书面报告。
事故的书面报告应当包括以下内容:
(一)事故发生的时间、地点、单位;
(二)事故的简要经过、伤亡人数、直接经济损失的初步估计;
(三)事故发生原因的初步判断;
(四)事故发生后采取的措施及事故控制情况;
(五)事故报告单位。
第四十二条 市主管部门接到重大事故报告后,应当立即向市安全管理机构和上级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报告。
对三级重大事故,市主管部门应当会同有关部门组成事故调查组,进行调查,并提出处理意见,报市安全管理机构依法处理。
对四级重大事故,由市主管部门进行调查处理。
第四十三条 事故调查组有权向事故发生单位、有关部门和个人调查事故有关情况,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拒绝和阻碍。
第四十四条 重大事故调查处理应当在事故发生之日起三个月内结案,特殊情况不得超过六个月。
第四十五条 重大事故处理结案的,应当公开宣布处理结果。
第七章 法律责任
第四十六条 建设单位违反本条例第十一条规定,未申办安全受监登记的,主管部门应当责令其停工,限期补办手续,并处以已完成工程造价百分之二的罚款。
第四十七条 建设单位违反本条例第十四条规定,未采取有效防护措施的,主管部门应当责令其限期整改。逾期未整改或者整改不合格的,可责令该工程项目停工直至整改合格,并处以三万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的罚款;造成相邻建筑物和设施损毁的,应当赔偿损失。
第四十八条 设计单位违反本条例第十五条第一款规定,设计文件不符合施工作业安全要求而造成伤亡事故的,主管部门可处以设计费百分之五十至一倍的罚款;情节严重的,可核减其设计范围、降低设计资质等级有直至吊销设计资格证书。
第四十九条 施工企业违反本条例第二十六条规定,开工前不申请安全前提条件审查或者审查不合格而擅自开工的,主管部门应当责令该工程项目停工,并处以三万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的罚款。
第五十条 施工企业违反本条例第二十七条规定,违章施工或者施工安全防护不符合标准的,主管部门应当责令其限期整改;逾期未整改或者整改不合格的,可责令该工程项目停工,并处以三万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的罚款。
第五十一条 建设单位或者施工企业违反本条例第三十二条规定,将施工场地挪作他用的,主管部门应当责令其限期整改,并处以五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的罚款。
第五十二条 施工企业违反本条例第三十三、三十四、三十五、三十六、三十七、三十八条规定,施工现场不符合安全标准的,主管部门应当责令其限期整改;逾期未整改或者整改不合格的,可继续责令其限期整改,并处以三万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的罚款。
第五十三条 施工企业违反本条例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主管部门应当给予处罚:
(一)发生重伤一至二人的施工事故的,责令该工程项目停工三至五天;
(二)发生四级重大事故的,主管部门应当责令该工程项目停工七天,暂扣承建资格证书三十日至六十日;
(三)发生三级以上重大事故的,责令该工程项目停工七天,暂扣承建资格证书六十日至九十日,并可依法核减企业经营范围、降低企业资质等级一年;
(四)一年内多次发生合同类事故的,责令该工程项目停工十天,暂扣承建资格证书六十日至九十日;
(五)发生事故后隐瞒不报、谎报、破坏事故现场或者无正当理由拒绝接受调查、拒绝提供有关情况和资料的,按本条第(四)项规定处罚。
第五十四条 对违反本条例规定的直接责任人员,主管部门可视情节轻重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五十五条 主管部门或者安监机构工作人员不履行职责,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的,有关部门应当追究行政责任;构成犯罪的,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五十六条 当事人对区主管部门作出的处罚决定不服的,可自接到处罚决定书之日起十五日内,向市主管部门申请复议;对市主管部门的处罚决定不服的,可自接到处罚决定书之日起十五日内向市政府申请复议。
当事人对市政府或者市主管部门的复议决定不服的,可自接到复议决定书之日十五日内向人民法院起诉。当事人也可自接到处罚决定书之日起十五日内直接向人民法院起诉。
在申请复议和起诉期间,当事人应当执行原行政处罚决定。当事人逾期不申请复议或者不起诉,又不执行原行政处罚决定的,主管部门可以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
第八章 附则
第五十七条
本条例自一九九八年五月一日起施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