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执行联动威慑机制实施办法研究与分析
执行联动威慑机制实施办法
中共襄樊市委办公室、市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襄樊市执行联动威慑机制实施办法(试行)》的通知
各县(市)区委、人民政府,军分区党委,市委各部委,市级国家机关各委办局,各人民团体,各开发区党工委、管委会:
《襄樊市执行联动威慑机制实施办法(试行)》已经市委、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遵照执行。
中共襄樊市委办公室
襄樊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2007年10月16日
襄樊市执行联动威慑机制实施办法(试行)
为形成党委领导、人大监督、政府参与、政协支持、各界配合、法院主办的执行工作格局,确保生效法律文书的执行,解决“执行难”问题,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构建和谐社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中纪委、监察部《关于严肃查处解决人民法院“执行难”工作中违法违纪问题的通知》,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的意见》、《关于人民法院执行工作若干问题的规定(试行)》、《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关于依法严肃查处拒不执行判决、裁定和暴力抗拒法院执行犯罪行为有关问题的通知》,最高人民法院、国土资源部、建设部《关于依法规范人民法院执行和国土资源房地产管理部门协助执行若干问题的通知》(法发〔2004〕5号),最高人民法院、中国人民银行《关于依法规范人民法院执行和金融机构协助执行的通知》(法发〔2000〕21号)等相关法律、法规、司法解释和通知的规定,结合本地区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一条 本办法所称的执行联动威慑机制,是指人民法院将执行案件的有关信息与纪检监察、组织人事、检察、公安、工商行政管理、税务、房产管理、国土资源、城市规划、城市建设、招标投标监督、交通、农业机械、新闻媒体、金融、社会中介等相关部门、单位以及社会公众共享,采取查处执行违法违纪、业
绩考核、任用公职人员、限制出入境、限制高消费等相关措施,共同增强对拒不执行生效法律文书的被执行人的限制、禁止和制裁等惩戒力度,以促使其履行生效法律文书确定义务的一种社会运行方式。
第二条 执行联动威慑机制在市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委员会、市解决人民法院执行难问题领导小组、市委政法委员会统一领导下,由人民法院分别与各相关部门、单位协助、配合,共同实施。
第三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案件,可以启动执行联动威慑机制:
(一)被执行人在人民法院规定的期限内未履行义务的;
(二)被执行人有隐藏、转移、变卖、毁损已被查封、扣押的财产或者已被清点并责令其保管的财产、转移已被冻结的财产的;
(三)被执行人以暴力、威胁或者其他方法阻碍执行的;
(四)被执行人或被执行人的法定代表人因逃避执行而下落不明的;
(五)其他需启动执行联动威慑机制的情形。
第四条 实施执行联动威慑机制,由人民法院向有关部门、单位送达协助执行通知书或者提出司法建议,有关部门、单位应予以协助、依法处理。
人民法院应保证协助执行通知书、司法建议等相关法律文书内容的合法性。
第五条 人民法院对从相关部门、单位调取的依法应当保密的资料,负有保密义务。
第六条 人民法院执行人员在办理执行联动威慑机制的相关措施时,应当向相关部门、单位出示本人工作证和执行公务证,并出具相关法律文书。
第七条 各有关部门、单位在执行联动威慑机制运行中应与人民法院密切配合,提供便利,提高效率,协商解决各种执行中的争议问题,依法办理相关执行事项。
第八条 对执行中遇有地方和部门保护主义干扰或者非法干预人民法院执行工作、甚至煽动群众暴力抗拒法院执行情节违法违纪的,人民法院要及时报告纪检监察部门,协助纪检监察部门及时严肃查处。
第九条 对属于各级组织人事部门管理的被执行人或者被执行人的法定代表人(代表人)长期拒不履行人民法院生效法律文书、严重妨害执行的,人民法院应向组织人事部门、单位党组织通报,组织人事部门、单位党组织在对其年度考核、奖惩兑现、职称晋升、录用招聘、提升职级、调动调配时要将此情况作为依据之一,并按有关规定处理。
第十条 人民法院与有关部门、单位之间应当建立通畅的信息联系渠道,实现信息资源共享。
人民银行分支机构根据需要可以与人民法院协商,将被执行人的债权债务情况输入《企业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系统》、《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系统》,供金融机构查询。
人民法院根据案件的执行情况,可通过各金融机构登陆《企业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系统》、《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系统》,查询企业和个人的资信情况。各金融机构可以通过查阅人民法院的网站、公告和新闻媒体上公布的执行案件信息,了解相关被执行人的情况,也可以直接向人民法院查询相关贷款单位、个人债权债务和案件执行等情况。
第十一条 人民法院可以根据案件的执行情况和被执行人的资信情况,向各金融机构发出司法建议函,提示贷款风险。
各金融机构应按照人民法院提供的被执行人的名称(姓名)、住址、身份证号等线索,提供被执行人的开户银行、帐号及存款情况。
第十二条 人民法院和金融机构应当严格按照法发〔2000〕21号通知和《中国人民银行关于发布〈金融机构协助查询、冻结、扣划工作管理规定〉的通知》(银发〔2002〕1号)的规定办理人民法院查询、冻结、扣划被执行人在金融机构存款的事项。
第十三条 对未清偿债务的被执行人,人民法院应函告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对未清偿债务的被执行人申请注册新企业、办理注销登记、开设分支机构、企业变更等行政许可事项的,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应根据《行政许可法》的相关规定处理,并与人民法院积极协调配合,采取相关措施,依法促使被执行人履行偿还债务的义务。
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应严格审查,对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第六章规定情形的自然人,依法不为其办理担任公司有关职务的登记。
第十四条 税务机关应当配合人民法院依法调查被执行人的纳税情况,按照最高法院《关于税务机关是否有义务协助人民法院直接划拨退税款问题的批复》(法复〔1996〕11号)的规定,向人民法院提供被执行人在银行的退税帐户、退税数额及退税时间等情况。
第十五条 国土资源、房产管理部门应与人民法院相互配合,按照人民法院送达的生效法律文书和协助执行通知书的内容,依法及时办理土地、房屋的查询、查封和其它执行事项,不得以各种借口推诿、拖延、刁难。
第十六条 国土资源、房产管理部门应当按照人民法院提供的被执行人的姓名、身份证号、名称、住所等线索,向人民法院提供被执行人土地、房屋权属的相关登记资料。
第十七条 人民法院查封土地使用权、房屋时,应当注明查封的土地使用权、房屋的权属、地(产)籍号、位置、面积、范围、楼层、方位等内容。
人民法院查封土地使用权、房屋的协助执行通知书填写内容不全或内容错误的,受理单位可以要求补正,人民法院应予补正。
第十八条 国土资源、房产管理部门应当按照法发[2004]5号通知要求,办理人民法院协助执行事项,在具体协助执行工作中遇到争议问题,应与人民法院积极协商,达成共识,采取措施,依法促使被执行人履行偿还债务的义务。第十九条 国土资源、房产管理部门应将人民法院送达的相关法律文书登记在册并存入档案备查。
第二十条 人民法院制作的土地使用权、房屋所有权转移裁定送达权利受让人时即发生法律效力,人民法院应当明确告知权利受让人及时到国土资源、房产管理部门申请土地、房屋权属变更、转移登记。被执行人拒不交出原土地、房屋权利证书的,人民法院应当在办理登记过户的协助执行通知书中注明由国土资源、房产管理部门依法公告注销原土地、房屋权利证书。国土资源、房产管理部门应依照协助执行通知书的要求,在将被执行人土地、房屋权利证书依法予以公告注销的同时,办理土地、房屋权属变更、转移登记。
第二十一条 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应按照人民法院提供的车牌号码或者被执行人的姓名、名称等线索,向人民法院提供相关车辆的登记资料。
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应当按照人民法院的查封、扣押裁定和协助执行通知书的要求,不得办理未清偿债务的被执行人车辆的年检、过户登记手续。
第二十二条 道路运输、农业机械和水路交通管理部门,应当按照人民法院送达的协助执行通知书的要求,不得办理已查封的被执行人的出租汽车、道路客运、货运营运车辆、农用运输机械、水路营运船舶及其营运资格的转移过户手续。上述管理部门应根据《行政许可法》的相关规定处理,并与人民法院积极协调配合,采取相关措施,依法促使被执行人履行债务。
第二十三条 人民法院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出入境管理法》的有关规定,对需限制出境的人员向出入境管理部门发出限制出境通知,由出入境管理部门限制其出境。
限制出境的事由消除后,人民法院应当及时通知出入境管理部门撤销出境限制。
第二十四条 对有能力而未清偿债务的被执行人,人民法院应函告商务、城市规划、城市建设等行政主管部门。
对被执行人及其法定代表人申请办理投资项目的审批、相关资质等级、资格证书的审批以及特许经营资格等行政许可事项,上述行政主管部门应根据《行政许可法》的相关规定处理,并与人民法院积极协调配合,采取相关措施,依法促使被执行人履行偿还债务义务。
第二十五条 招标投标行政监督部门应认真考虑人民法院所发的对未清偿债务被执行人投标行为予以限制的司法建议,依法限制未清偿债务被执行人的投标行为。
第二十六条 在案件进入执行程序后,人民法院可以依申请执行人的申请或职权,向尚未履行给付义务的被执行人发出《限制债务人高消费令》。限制令中应当注明限制高消费的期间、范围、法律责任及后果的承担等内容。
《限制债务人高消费令》可以在人民法院的公告栏、网站以及新闻媒体上公布,以便社会公众监督和举报。
对被执行人的高消费行为所涉及的物品,人民法院可以予以扣押、冻结、查封,并视执行需要依法进行拍卖、变卖或作价抵偿相应债务。
对违反《限制债务人高消费令》的被执行人,人民法院可以拒不履行人民法院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为由,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一百零二条之规定,视情节轻重予以罚款、拘留;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
第二十七条 人民法院可以公布被执行人名单。公布被执行人名单的载体为报纸、电台、电视台、中国法院网和襄樊市中级人民法院的网站、公告栏等,具体载体由人民法院根据具体情况决定。
公布被执行人的内容包括:被执行人的名称、住所及其法定代表人、负责人、被执行人身份证中记载的内容、执行依据、未履行债务的数额以及人民法院认为应当公布的其他内容。
公布被执行人名单,由人民法院署名。
公布的费用由申请执行人垫付,被执行人承担。
第二十八条 人民法院应当在公布被执行人名单前,将拟对其采取公布的措施以书面形式告知被执行人,并责令其限期履行义务。被执行人仍未按期履行义务或提供有效的执行担保的,人民法院应予公布。
对下落不明但符合公布条件的被执行人,人民法院可以径行公布。
第二十九条 被公布的被执行人自动履行全部义务,或者已经与申请执行人达成执行和解协议,或者案件已执行终结的,人民法院应当在上述情形出现后三日内,将其从公布的媒体上予以删除。
第三十条 申请执行人向人民法院提出有奖举报被执行人财产申请并预交奖励资金的,人民法院可以在新闻媒体上发布有奖举报公告。
知情人主动向人民法院提出以举报被执行财产并要求申请执行人给予一定奖励的,人民法院应当征求申请执行人的意见。申请执行人与知情人就举报和奖励事宜达成一致的,人民法院应当对知情人提供的线索进行调查。
人民法院应当依举报人的请求,对举报人的有关情况予以保密。
第三十一条 对行踪不定、逃避执行的被执行人,人民法院可以通过媒体等手段依法公告执行通知书等法律文书,督促其自动履行义务。
第三十二条 公安机关、检察机关和人民法院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三百一十三条、《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拒不执行判决、裁定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以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刑法第三百一十三条的解释》和《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关于依法严肃查处拒不执行判决、裁定和暴力抗拒法院执行犯罪行为有关问题的通知》的有关规定,受理人民法院及相关当事人提请的拒不执行判决、裁定罪的侦查、起诉和审判,依法打击此类犯罪行为。
第三十三条 为查明被执行人财产状况,人民法院可以依法委托审计部门或中介机构,对被执行人的财务情况进行审计。
第三十四条 各相关行政机关可与人民法院就规范本部门执行联动工作按照本办法另行制定具体措施。
第三十五条 本办法实施后,国家法律、法规对本办法有关内容作出规定的,从其规定执行。
第三十六条 本办法从发布之日起实施。
发布部门:襄樊市政府 发布日期:2007年10月16日 实施日期:2007年10月16日
第二篇:房地产执行若干问题探析研究与分析
房地产执行若干问题探析
梁锦学
提要:人民法院在执行涉房地产案件时,遇到诸多困难和问题,有的缺少相关法律规定,有的是协助义务机关以种种理由进行推诿、推拖,有的搞地方保护钻法律的空子。本文结合最高人民法院、国土资源部、建设部联合下发的《关于依法规范人民法院执行和国土资源房地产管理部门协助执行若干问题的通知》和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民事执行中查封、扣押、冻结财产的规定》两部规范性文件,就执行中涉及房地产的有关问题作一粗浅的探讨。
在我国民事判决执行难,已为人们所共识,可涉及房地产案件的执行更难。一是现行法律法规对该方面规定较少,甚至对其中许多问题根本未作规定,造成很多情况下无法可依;二是房地产案件的执行涉及面广,需要相关部门的协调配合,但某些房地产管理部门基于种种因素的影响,或拒不履行人民法院要求协助执行的通知,或对人民法院查封的房地产擅自解封,违法办理过户手续,或在协助执行时以种种借口推诿、拖延,给人民法院的执行工作设置障碍;三是房地产变现难。受种种因素的制约,在我国许多地方尤其是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村的房地产处理无人要,加之当地土地交易的范围极小,相当部分的土地不能进入市场进行交易。特别是集体所有的土地禁止交易,更给涉集体土地不动产的变现带来困难。本文试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国土资源部、建设部联合下发的《关于依法规范人民法院执行和国土资源房地产管理部门协助执行若干问题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和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民事执行中查封、扣押、冻结财产的规定》(以下简称《规定》)的相关规定,就涉及房地产执行的若干问题作一粗浅的探析。
一、被执行人已占有或登记房地产能否查封问题
人民法院在执行过程中,首先遇到的就是如何判断一房地产是否为被执行人所拥有,这就涉及到判断财产权的标准问题。执行的标的物必须是被执行人的财产,这是人所共知的。执行程序贵在迅速、及时,因此不可能要求执行人员先调查核实清财产权,再实施查封行为,只有根据表面证据进行判断,因此人民法院查封某房地产时的判断标准不能象民事确权的标准那样要求得十分严格,这个标准应有利于人民法院的执行,因此说其判断的标准应该是明确的、外在的,能够客观把握和具有可操作性的。具体讲,就是在执行查封、扣押等强制执行措施时,以被执行人占有的动产推定为其所有,登记在被执行人名下的不动产、特定动产和其他财产权推定为其所有,人民法院对其可以查封、扣押。因为此时法院采取的是查封、扣押措施,而不是确权行为,故大可不必担心查封、扣押错误。现实生活中,一般情况下,所有者的动产一般由其占有,所有者的不动产、特定的动产和其他财产权一般登记在所有权人的名下,以该标准认定,基本上与真实的财产权属状况相吻合。当然这也不是绝对的,实践中确实有少数情况与该判断得出的结果不相吻合,对于这些例外情况,案外人可以通过提交异议书等方式向法院申明理由,提交有关证据,由人民法院采取相应措施进行补救,这样既有利于人民法院的执行,又不至于损害案外人的合法权益。
二、案外人已付清价款并实际占有财产能否查封问题
实践中有时会遇到一些被执行人将其房地产转让给了第三人,第三人已经支付全部价款并实际占有使用,但尚未办理过户手续,甚至有的第三人又将该房产转让给他人,也没有办理过户登记手续,房地产仍然登记在被执行人名下的情况。此种情况下能否对其房地产采取查封,有人认为,物权变动是以登记为其公示方式,原则上未办理过户登记手续的,第三人尚未取得所有权,此房地产仍属被执行人所有,人民法院可以查封。还有人认为,目前我国对物权立法尚在进行中,为了保障第三人的利益,第三人已交付全部价款并已实际占有的房地产,虽未过户,法院也不宜进行查封。
对于这个问题,我们认为应当结合实际,从既有利于法院执行,同时又能较好地保护案外人的合法权益,平衡两方的利益出发,坚持以登记为标准的基本原则,这种登记具有物权登记的性质,同时引入过错
责任原则。因为城市房地产管理法及土地管理法均已明确规定了不动产管理制度,并且在民事交往中以及合同法的规定中已基本确定了不动产以其登记为所有权转移的标志,因此,我们必须首先确定不动产物权的设立、移转、变更以登记为标准的原则。但目前现实生活中,一律按照过户登记为所有权转移的标准有时会有失公平,会损害第三人的合法权益,这是因为实践中确实存在登记困难的实际问题。在执行中,为了保护第三人的合法权益,同时也不致使法院陷入工作被动,对那些第三人确已支付全部价款并已实际占有、尚未在有关部门办理产权过户登记手续的,如果第三人没有过错,因登记部门的原因,如其办事效率低下、不能按时办理等情形,此时房地产应认定归该第三人所有,法院不得对其查封,如果已作出查封,可在查明事实的基础上,作出裁定,及时解除。
三、对已履行一定的批准或者备案手续但尚未办理登记的房地产能否实行预查封问题
预查封是《通知》新创立的一项强制执行措施,它是指对尚未在登记机关进行物权登记但又履行了一定的批准或者备案等登记手续,被执行人享有未公示或者物权期待权的房地产所采取的控制性措施,即由人民法院制发预查封裁定书和协助执行通知书,由国土资源、房地产管理部门办理预查封登记手续,待该房地产权属登记完结时转为正式查封。《通知》作出如此规定是因为被执行人对未登记的物权或者预期物权享有的仅仅是一种受限或者期待利益,是否能够成为完全的或者真正的权利主体,尚处于不确定的状态,另外此时登记主管部门也往往以被执行人没有办理权属登记为由,不予办理查封登记。鉴于此,从既能保护申请人的合法权益,又不与现实的制度相冲突出发,《通知》规定了预查封制度。
根据《通知》第十条规定精神,下列房屋虽未进行房屋所有权登记,人民法院可以进行预查封,国土资源、房地产管理部门应尽协助义务:一是已办理了商品房预售许可证,且尚未出售的房屋,这种情况下,房地产开发商对已建房屋享有了物权,但由于该物权尚未登记,不能进行转移处分,人民法院可以预查封;二是被执行人购买的已由房地产开发企业办理了房屋权属初始登记的房屋,此时房地产开发商已办理了大产权证,但还没有区分所有,作为被执行人的购房人虽不对该房产享有真正意义上的物权,但已经享有期待权,具有排他性,故对其财产可预查封;三是被执行人购买的办理了商品房预售合同登记备案手续或者
商品房预告登记的房屋。预售合同登记备案制度和预告登记制度均具有保全债权的实现、保全将来发生的不动产物权的功能,可以使登记申请人取得一种请求将来发生物权变动的排他性权利,对其可进行预查封。对土地使用权的预查封,《通知》也作了相应的规定,一是被执行人全部交纳土地使用权出让金,尚未办理土地使用权登记的,人民法院可以对该土地使用权进行预查封;二是被执行人部分缴纳土地使用权出让金,但尚未办理土地使用权登记的,对可以分割的土地使用权,按已交付的土地使用权出让金,由国土资源管理部门确认被执行人的土地使用权,人民法院可以对确认后的土地使用权裁定预查封。对不可以分割的土地使用权,可以全部预查封。被执行人在规定的期限内仍未全部缴纳土地出让金,在人民政府收回土地使用权的同时,应当将被执行人缴纳的按照有关规定应当退还的土地出让金交由人民法院处理,预查封自动解除。被执行人交纳土地出让金后,虽未办理土地出让手续,但出让合同已得到全面或部分履行,被执行人享有的物权期待权具有排他性,但又未必然成为现实,对其进行预查封有利于保护债权人的利益,人民法院对土地使用权预查封,国土资源部门不得拒绝协助。
关于预查封的效力问题,与查封效力虽不尽相同,但却十分近似。在人民法院对房地产预查封期间,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处分预查封的财产,有关部门也不得办理转让、抵押、转卖。一旦房地产权属登记在被执行人名下,则预查封就自动转为查封,无须另下裁定。
四、对其他法院已查封和预查封财产能否轮候查封问题
诉讼和执行过程中,在前后两个案件分别由两个法院管辖的情况下,因法律禁止重复查封,又无其他相应的信息沟通机制,在第一次查封解除后,其他法院往往不可能立即获取在先查封被解除的信息,从而导致在后的查封不可能立即实施,债务人往往会趁机转移财产,其他债权人的利益因此而遭受不应有的损失,有的地方搞地方保护主义,利用禁止重复查封的空档,为保护某个被执行人,先将其全部财产先予查封,然后再找机会解除查封,以阻止其他法院的执行,此问题在异地查封时最为突出。为了避免此问题的产生,《通知》确定了查封、预查封的轮候制度。
查封、预查封的轮候即是,当某一房地产被某一人民法院查封、预查封后,后续送达的另一人民法院的查封、预查封裁定并不当然失效,而分别按照各个人民法院向国土资源、房地产管理部门送达协助执行通知书的时间先后进行排列等候,一旦在先查封的法院依法解除预查封或者查封,预查封自动失效,且原查封或者预查封的房地产尚有可供查封或者预查封的价值时,顺序排列在先的轮候查封或者轮候预查封就自动转化为查封或者预查封并依次轮定。查封、预查封轮候制度的确立,规范了不同人民法院对同一房地产执行的措施,防止了债务人利用法律的空档逃避债务,解决了“不得重复查封”现实操作中的弊端。当然这里有一点应予以注意,就是查封、预查封的轮候是在不同法院之间适用的一项制度,同一个法院不适用这一制度。
五、登记名义人与实际权利人不一致,执行时应区别对待
执行实践中,人民法院在查封财产时经常遇到房地产的登记名义人与实际权利人不一致的情形。一种情况是,申请执行的房地产尽管为被执行人占有,使用,但登记在案外第三人名下。此种情况下人民法院是不宜对作为被申请执行的财产进行查封的,因为此时其权属难辨,执行程序中不可能解决这一问题,非依其他程序解决方可。如果申请人认为登记有虚假,其可采取其他途径进行救济,一是向有关登记机关反映,要求登记机关撤销登记;二是依合同法的规定,向人民法院提出撤销权申请,通过民事诉讼程序解决;三是提起行政诉讼。若人民法院发现登记为假,应发出司法建议,建议登记机构撤销虚假登记,原登记被撤销恢复为被执行人登记后,人民法院即可采取查封措施。根据《通知》规定,如果登记名义人明确承认登记在其名下的房地产归被执行人所有,其非实际权利人时,只要有书面记录,人民法院可依据登记名义人的书面认可直接对该房地产进行查封,这样做,不会损害第三人的利益。另外一种情况为登记在被执行人名下的财产,并非归被执行人所有。此时,人民法院依据国家房地产登记的公信力,可以对该财产进行查封,如果案外人占有、使用该财产并主张所有权的,可由案外人提出异议,由人民法院对异议进行审查,如果异议成立,及时解除查封。
六、保护申请人合法权益与保证被执行人基本生活需要的平衡统一问题
依据《规定》第六条规定,“被执行人及其所扶养家属生活所必需的居住房屋不得拍卖、变卖或者抵债。”但是,强制执行必须在申请人的利益和被执行人的利益之间找准最佳结合点,合理平衡各方利益。于是《规定》第七条规定,“对于超过被执行人及其所扶养家属生活所必需的房屋和生活用品,人民法院根据申请执行人的申请,在保障被执行人及其扶养家属最低生活标准所必需的居住房屋和普通生活必需的品的,可以执行。”这就要求法官在执行中要尽最大注意义务,在确保债权人合法权益的同时,又要充分保护债务人的基本生存权利,体现以人为本的法治理念。
此外,实践中还存在房地产归属不一及不动产所有权的转移时间有分歧等问题,对这些问题,我们认为,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如果遇到房地产归属不一,在协调不成的情况下,只能就房屋、土地分别作出处理。对于不动产所有权转移,只有经登记方可产生物权变动的效力。同时当事人一旦进行登记,依通说其物权变动的日期非从登记之日起计算,而应从人民法院向有关职能部门发出协助执行通知书之日起计。
第三篇:路政大队与养护联动巡查协作机制
京珠北路政大队与养护联动巡查协作机制
为推进京珠北高速公路日常巡查的标准化、规范化,保障道路安 全畅通,保证突发事件得到及时有效处治,京珠北路政大队根据实际 情况,制定本制度。
一、路养联动巡查的目的
提高管理效率,建立路况信息通报制度,实现信息共享,以“巡 查及时、查看到位、描述准确”为工作方针,确保有关安全隐患、设 施缺损得到尽早发现与及时处治,消除道路安全隐患。
二、巡查方式
分为路政巡查,养护巡查。
(一)路政巡查:
1、巡查要求:由养护部组织路政员对路面设施及病害描述等情况
进行培训,使路政员能熟悉巡查的业务内容和有关规定,并具备相应 的公路养护业务管理技能及应急处治能力。
2、巡查内容:巡查时应重点检查路面状况、公路标志标线、隔离 栅、护栏、里程碑、结构物等路产设施的外观情况。
3、巡查频率:每天巡查不少于两次。
4、巡查方式及要求:路政巡查应采取车辆巡查为主,步行巡查与 电子巡查为辅的方式,每班巡查时不少于 2 人,佩戴有效执法证件,按规定统一着装,着多功能反光腰带,并加穿反光背心。在巡查过程 中,巡查时速控制在 60-80km/h;当班人员必须及时将详实的巡查内 容录入 HS 系统,认真履行交接班手续。
(二)养护巡查:
1、巡查要求:巡查员能熟悉巡查的业务内容和有关规定,并具备 相应的公路养护业务管理技能及应急处治能力。
2、巡查内容:
①路基:检查边坡、防护工程完好与否,边坡水毁情况,路肩是 否有杂务,排水设施是否畅通;
②路面:是否存在影响安全的堆积物、病害、积水等情况;
③桥梁:桥头跳车情况,伸缩缝和排水设施是否堵塞,桥面铺装 及附属设施是否完好;
④隧道:衬砌是否完好,排水设施是否畅通,标志标线是否完好;
⑤绿化:有无遮挡标志、遮挡视线和其他一向交通安全的情况;
⑥交通安全设施:设施是否齐全,完好。
3、巡查频率:每天对沿线巡查一到两次,雨季或台风期间加大巡 查力度。
4、巡查方式及要求:巡查应采取专用车辆巡查为主,步行巡查为 辅;巡查作业时应携带尺子、相机、巡查记录表,并加穿反光背心,在巡查过程中,巡查车辆车速不超过 80 公里/小时的速度行驶,并及 时填写巡查记录,巡查记录内容详实、书写工整、字迹清晰。
三、病害处治方式
(一)路政巡查发现病害处治方式
1、对巡查发现的护栏板、护栏立柱、防阻块、螺栓、标志、标线、防眩板、隔离设施、道钉、轮廓标、防光柱、水沟盖板等缺损的设施 及路面坑槽,应及时发业务联系单给养护单位及养护部;养护单位接 到业务联系单后及时安排施工人员进行修复,对不能及时修复的采取 交通管制,避免发生交通事故;养护部接到业务联系单后应督促养护 单位按修复时限完成修复工作,并对修复质量进行检查,及时消除安 全隐患。
2、对巡查发现的边坡水毁情况、桥头跳车、隧道衬砌损坏等不能 及时修复的病害,应及时通知养护部,养护部安排养护单位进行交通 管制,并组织相关技术人员到现场查看病害,制订处治方案,安排相 关技术人员跟踪落实,直到消除病害。
(二)养护巡查发现病害处治方式
1、对巡查发现的护栏板、护栏立柱、防阻块、螺栓、标志、标线、防眩板、隔离设施、道钉、轮廓标、防光柱、水沟盖板等缺损的设施 及路面坑槽,汇总给路政大队,路政大队安排辖区的路政员对病害进 行核对,并及时下发业务联系单给养护单位及养护部,养护单位接到 业务联系单后及时安排施工人员进行修复,对不能及时修复的采取交 通管制,避免发生交通事故;养护部接到业务联系单后应督促养护单 位按修复时限完成修复工作,并对修复质量进行检查,及时消除安全 隐患。
2、对巡查发现的边坡水毁情况、桥头跳车、隧道衬砌损坏等不能 及时修复的病害,应及安排养护单位进行交通管制,制订处治方案,并安排相关技术人员跟踪落实,直到消除病害。
第四篇:怎么建立债权债务风险防范机制研究与分析
怎么建立债权债务风险防范机制?
怎么建立债权债务风险防范机制?
一是建立债权债务动态管理台账。各单位建立债权债务动态管理台账,载明债权债务对象、时间、原因、债务偿还计划、债权债务催收进度等情况,及时反映债务增减变化。
二是建立债务管理激励机制。牢固树立“减债就是政绩”的观念,建立债务管理考核评价体系,将债务管理纳入各地各部门及主要领导的目标考核,对债务管理工作成效显著的乡镇,并在财力和项目上给予重点倾斜。新增债务的乡镇和部门必须向县委、县政府说明情况,当年考核不得评为先进。
三是建立健全债权债务控制机制。认真贯彻落实好国务院及省市关于制止新债“八个不得”、“三个不准”、“两项制度”的文件精神,严肃查处违反规定发生新债的各种行为。严格实行公用经费定额管理办法,认真落实车辆管理、办公经费管理、接待经费管理、会议费管理、政府采购等有关规定。不断完善村民“一事一议”制度,防止村级盲目举债。
四是完善债务化解机制。按照“谁举债,谁偿还”的原则,在清理核实的基础上,分别归类,明确债务偿还责任。按照债务情况,分轻重缓急,制定切实可行的偿债计划,逐步有序偿还。县财政、监察、审计部门密切协作,加强对上级及本级财政安排的偿债资金的使用监管,对发现截留、挪用偿债资金的单位,坚决扣减相应款额的偿债资金,并严肃追究相关人员责任。
第五篇:合肥工业大学预算执行与决算审计实施办法
合肥工业大学预算执行与决算审计实施办法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规范学校财务预算执行与决算审计工作,加强对学校预算的管理和监督,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以及《教育部关于加强直属高等学校内部审计工作的意见》(教财[2015]2号)等相关文件规定,结合学校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的预算,是指学校根据事业发展计划和任务编制的财务收支计划。预算分收入预算和支出预算。
第三条 本办法所称的决算,是指学校根据预算执行的结果而编制的财务决算报告,包括决算报表和决算文字说明。决算是反映学校财务状况、收支情况和事业发展状况的书面总结文件。
第四条 本办法所称的预算执行与决算审计,是指由学校审计处依法独立对预算执行与决算的真实性、合法性、完整性进行确认和评价。
第五条 预算执行和决算审计的目的,是有利于保证学校预算的严肃性,促进积极组织收入,合理安排支出,优化资源配置,提高资金使用效率,为保障学校各项事业发展提供服务。
第六条 本办法适用于校本部(含宣城校区)及独立核算非法人事业单位。
第二章 预算执行审计
第七条 预算执行审计是对学校预算管理、收入预算执行情况、支出预算执行情况和预算执行结果进行审查。
第八条 预算管理审计内容
(一)预算管理中的内部控制制度和各级经济责任制是否健全、有效。
(二)预算编制是否坚持“量入为出,收支平衡”的原则,收入预算是否贯彻积极可靠、稳定增长的原则,支出预算是否贯彻统筹兼顾、保证重点、勤俭节约的原则;预算编制的方法是否符合国家、上级主管部门及学校的相关规定。
(三)预算方案的编制是否真实、合法、有效;是否编制超越学校财力的赤字预算;预算是否按照规定程序审批;预算经费是否按规定时间足额下达。
(四)预算调整有无确需调整的原因及明确的调整项目、金额、实施方案及有关情况说明,预算调整是否编制调整方案,是否按规定程序上报审批后执行。
(五)预算支出有无随意增减项目或项目之间随意调剂使用情况。
第九条 收入预算执行情况审计内容
(一)各项收入,包括财政补助收入、事业收入、上级补助收入、附属单位上缴收入、经营收入和其他收入,是否全部纳入预算,实行统一管理,统一核算。
(二)各项收入是否真实、合法、完整,有无隐瞒、少列收入、推迟或提前确认收入行为;各项收入的款项是否及时足额到位。
(三)是否按预算目标积极组织收入,有上缴任务的单位或部门是否按规定及时、足额上缴预算收入,有无截留、挪用、拖欠预算收入或私设“小金库”行为。
(四)收费的项目、标准和范围是否报经有关物价部门、教育部主管部门批准或报备,有无擅自增加收费项目、扩大收费范围、提高收费标准、收费不开票据等乱收费问题;是否贯彻“收支两条线”原则。
(五)收入的会计处理是否合规。有无利用应付及暂存、代管项目等过渡性会计科目挂账隐瞒收入或直接列收列支等问题。
第十条 支出预算执行情况审计内容
(一)各项支出,包括事业支出、经营支出、基本建设支出、对附属单位补助支出、上缴上级支出、其他支出分类是否准确、合理;是否严格按照预算执行,有无预算外或超预算等问题。
(二)支出是否严格执行国家、上级主管部门和学校有关财务制度规定的开支范围和开支标准,是否存在擅自扩大开支范围和提高开支标准的行为;支出的会计核算是否合规、准确,有无利用应收及暂付、应付及暂存、代管项目等过渡性会计科目挂账隐瞒支出或直接列收列支等问题。
(三)各项支出是否真实、合法,有无随意改变支出的确认标准或计价方法,多列、不列或少列支出;支出中有无虚列支出、以领代报的现象,有无挤占、挪用、损失浪费、滥发钱物、变相对外投资等行为。
(四)专项资金是否设立专门账户进行管理,是否做到按预算编制和批复口径专款专用,有无挤占或挪用行为。
第十一条 预算执行结果审计内容
(一)收入预算和支出预算的实际执行情况,与计划有何差异及差异存在的原因。
(二)分析预算执行的效果,各项指标的预算完成情况、各类支出占事业支出的比率、资产负债率等情况,资源的使用效率如何。
(三)项目支出的效益如何,是否达到立项的预期目标;分析存在专项结余结转资金的原因,针对问题提出改进的意见和建议,加快专项资金的使用。
(四)为确保预算完成制定了哪些切实可行的措施,这些措施是否合法、有效。
第三章 决算审计
第十二条 决算审计是对决算报告及其资产、负债、净资产、收入和支出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有效性进行审查和评价。
第十三条 决算报表审计内容
决算报告编制的原则、方法和时限是否符合财务制度的规定和上级主管部门的要求;报表的内容是否完整、账表是否一致,表中数据勾稽关系是否正确,会计核算是否合规;文字说明部分涵盖范围是否齐全,财务分析指标是否真实、准确,能否恰当的反映学校的财务状况、收支结果和事业发展情况。
第十四条 资产审计内容
(一)资产的存在是否真实、完整,管理是否安全,变动是否合规,计价是否合理、正确,有无随意改变资产的确认标准和
计价方法,有无虚列、不列或少列资产的行为。
(二)货币资金管理是否符合规定;应收及暂付款、借出款的变化是否真实、合法,是否做到及时清理,有无长期挂账等问题;财产物资的收发、管理和使用是否真实、合法、安全,购置有无计划和审批手续;对外投资是否进行可行性研究。
第十五条 负债审计内容
负债的形成、存在是否真实、合法、完整,有无随意改变负债的确认标准或者计价方法,虚列、多列、不列或者少列负债的行为;对各类负债的分类和会计核算是否合理、合规;对负债的清理结算是否及时,有无长期挂账现象;举债对学校的发展是否存在潜在的财务风险。
第十六条 净资产审计内容
净资产的存在、发生是否真实、合法、完整,有无随意改变净资产的确认标准或者计价方法;各项结余的分类是否合理、合规,经营收支结余是否单独反映,会计核算与处理是否符合规定;结余分配是否符合国家的相关规定;事业基金和专业基金的设置、分类、变化是否准确、合规,会计核算与使用是否符合规定。
第十七条 收入、支出审计内容,比照预算执行审计有关内容执行。
第四章 审计方式与程序
第十八条 学校审计处对预算执行和决算审计的方式和时间:
(一)事前参与:在编制预算期间,主动了解财务部编制预
算的情况,掌握关于预算编制的最新动态和要求,为事中和事后审计打下基础。
(二)事中审计:审计部门将不定期地对当年预算执行情况的进度进行专项检查和抽查审计,针对在预算执行中发现的问题,提出合理的意见和建议。
(三)事后审计:每年年初对上年的预算执行情况、决算情况进行审计,全面评价预算执行情况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性。
第十九条 审计处根据批准的工作计划安排两名及以上审计人员组建审计小组,根据审计的目标拟定审计方案,并向被审计单位送达审计通知书,取得相关资料和有关证明材料,编制审计工作底稿。被审计单位在接到审计通知书之日起十个工作日内提供下列资料:
1.有关预决算编制、管理的规定、办法和制度; 2.学校审查批准的预算; 3.预算调整方案及批准文件等;
4.被审计的会计凭证、会计报表、预算执行分析等,如遇特殊情况可追溯到以前;
5.各项拨款通知单、拨款对账单和银行对账单; 6.被审计编制的财务决算和财务报告;
7.与预算执行情况有关的其他资料,如收费依据和收费票据等;
8.审计人员认为需要的其他资料。
第二十条 审计组在实施审计前,应了解预算执行与决算相关的情况和内部控制制度。实施审计时,通过评价内控制度,审
查账表、文件资料等方法,取得相关证明材料,完整、准确地填写审计工作底稿。
第二十一条 审计终结,审计人员根据审计工作底稿,综合分析后提出审计报告,书面征求被审计单位意见。被审计单位应当自接到审计报告征求意见稿之日起10日内,将书面意见送交审计部门,逾期即视为无异议。
第二十二条 审计组对被审计单位反馈的书面意见应当进一步核实、研究,如有必要可以修改审计报告,连同被审计单位的书面意见一并送审计部门负责人复核后,报送主管校领导审批。审计报告根据需要抄送被审计单位和其他相关部门。
第二十三条 被审计单位对已明确批示的审计报告所提出的审计意见和建议,必须落实和处理。审计处应对落实整改情况进行监督和检查,检查被审计单位采纳审计意见和对审计建议的执行情况及结果,必要时进行后续审计。
第二十四条 审计处对办理结束的预算执行和决算审计事项,应当按照审计档案管理规定做好立卷归档工作。
第五章 附则
第二十五条 本办法由党委常委会授权审计处负责解释。第二十六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施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