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研究选题与设计案例——关于当前教师对学生评语的现状调查与分析”课题方案(五篇范例)

时间:2019-05-15 09:55:0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教育研究选题与设计案例——关于当前教师对学生评语的现状调查与分析”课题方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教育研究选题与设计案例——关于当前教师对学生评语的现状调查与分析”课题方案》。

第一篇:教育研究选题与设计案例——关于当前教师对学生评语的现状调查与分析”课题方案

一、立论依据

评语是教师用文字语言对学生一定时期内德、智、体、美、劳等各方面的表现做出的总结和评价。给学生写评语是教师的一项经常性的重要工作,具有导向、诊断、强化等功能,是教育工作的一种有效手段,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好的评语有利于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了解自己的优、缺点,明确今后的努力方向;有利于教师回顾和检查自身的工作,总结经验教训,改进教育教学;为继任教师了解和教育学生提供依据;有利于家长了解子女,以便更好地配合学校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写得好的评语会对学生产生较强的激励与教育作用,将给学生今后的成长产生重大的影响。

然而在现实教育活动中,通过初步调查我们发现,教师给学生的评语往往出现许多偏差:一是缺乏全面性,偏重课内表现,忽视课外表现;偏重校内表现,忽视校外表现;偏重学习成绩方面,忽视德、体、美、劳等其他方面的表现。二是缺乏科学性,缺乏两点论的观点——要么全是优点,缺点轻描淡写只提一句,要么罗列了许多缺点,而没有一项优点,使学生失去上进的积极性和勇气;缺乏发展的观点——以学生一时一事的表现轻率地断定学生今后的发展。三是缺乏个性和针对性,评语抽象、笼统、公式化,千篇一律,千人一面,忽视学生的个体差异,不能体现出学生的个性。许多教师总是先写优点,后写缺点,再写希望,对每个学生几乎都是相同的空话、套话。无关痛痒的希望,不能使学生正视自己的缺点,不冷不热的赞扬,也不能激发学生奋发向上的热情,这使学生感到每次都是那几句套话,因此看后无动于衷。四是缺乏激励性,生硬的评语被学生视为给家长的告状信,对后进生反面批评多于正面表扬,后进生由于经常受批评而造成自卑、胆怯、缺乏自尊心;甚至有的教师把评语当作惩罚学生的手段,动辄以写评语来威吓学生,这样不仅挫伤了学生的积极性,而且造成师生的严重对立。这些偏差使得教师的评语失去了应有的教育功能,这样的评语与素质教育的要求是背道而驰的。评语是教师写的,它往往鲜明地反映教师的教育观和学生观,教师评语的种种偏差折射出当前教师的教育观念与素质教育要求的偏离。

20世纪80年代后期,素质教育研究在我国兴起,到90年代伊始,这一研究逐渐成了热潮。近几年来,实现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已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共识,在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展开了广泛的研究。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一项具体措施,评语的改革正在实践中。在普通教育领域内,已有不少地区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创造、积累了许多有益的经验,如烟台市芝罘区一些学校实行“鼓励性评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评语改革是一项系统的工作,涉及到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评语使用方法和手段的改变和教师专业技术水平的提高等多个方面。为了更好地、全面系统地进行评语改革,推进素质教育的实施,一方面,要在继续试验、总结经验的基础上,逐步推广烟台等地的经验,另一方面,还需在全面调查和系统分析教师评语现状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索出一整套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评语改革的方案。而目前,对教师评语现状的系统调查与分析略显不足。为此,本课题试图通过调查研究,了解当前教师评语在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过程中的现状,根据所获资料分析造成教师评语偏离素质教育要求的种种因素,指出教师评语中不符合素质教育要求而需要改变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改进建议。

主要参考文献:(略)

二、研究方案

(研究目标、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研究过程、本项目拟解决的关键问题和特色创新之处)

(一)研究目标

了解当前教师评语在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过程中的现状;根据所获资料分析造成教师评语偏离素质教育要求的种种因素;指出教师评语中不符合素质教育要求而需要改变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改进建议,为今后教师评语改革方案的制定提供参考,争取在某一两个方面取得突破,从而推进素质教育的实施。

(二)研究内容

1.现状调查研究

通过调查,了解当前中小学教师对学生的评语在全面性、科学性、个性和针对性、激励性等方面的情况,了解中小学学生和家长对教师评语的反映情况。

2.原因分析研究

分析影响教师评语的若干因素:教师的教育观念的影响;评语的使用方法和手段的影响;教师的专业技术水平的影响。

3.对策研究

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指出教师评语中不符合素质教育要求而需要改变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改进建议,为今后教师评语改革方案的制定提供参考。

(三)研究方法

本研究以教育理论为基础,探求影响教师评语的种种因素和改进办法。搜集资料综合采用观察法、调查法(包括问卷、访问、座谈、个案调查)和文献法等。整理资料采用教育统计方法、枚举证明的分析方法和内容分析方法等。

(四)研究过程

1.准备阶段

(1)确定研究课题:在教育实践中发现并提出问题,查阅有关文献,做初步的调查研究,在此基础上形成初步的研究设想,履行立题手续。

(2)进行研究设计:包括确切表述研究课题;进一步明确研究目的,分解研究目标;提出研究假设;确定研究对象,设计选择样本的方法及样本数;确定研究内容;规定研究时序;选择研究方法与手段;设计研究工具,编制座谈提纲、访问提纲和问卷等。

(3)制定研究工作计划:包括划分工作阶段与程序,明确每一阶段的工作任务和要求,估算每阶段所需的工作时间,确定研究的组织形式,对研究经费进行预算。

2.实施阶段

(1)搜集、获取资料,形成科学事实:本研究综合采用观察法、调查法(包括问卷、访问、座谈、个案调查)和文献法等来搜集、获取资料。

(2)整理、分析资料,形成对事实的科学认识:首先核查资料的真实性、可靠性和完整性,如发现问题,采取有效措施补救。然后对资料进行分类。对非数量资料进行归类、整理,运用枚举证明的分析方法和内容分析法,加以综合、归纳,给予归因。对数量资料进行评定、登记,运用教育统计方法进行统计、编制统计表、统计检验。最后,综合全部材料,对调查所得结果进行分析:根据调查研究的结果得出结论,对获得的结果进行理论上的解释,根据调查结果对教育提出改进的建议,并提出需要进一步研究的新课题。

3.总结阶段

包括撰写研究报告和论文,总结研究工作和评价研究成果。

4.时间

研究时间为期一年。

(五)本项目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探求影响教师评语的种种因素。

(六)本项目特色创新之处

从素质教育要求这一新的视角来审视教师的评语,从教师评语发挥作用的内在机制这一新的角度来探究影响教师评语的种种因素,如评语的使用方法和手段的影响。

(七)最终成果形式

调查报告及系列论文。

(八)经费(略)

第二篇:当前高校毕业生创业与创业教育调查分析与研究

当前高校毕业生创业与创业教育调查分析与研究

发布时间: 2008-01-16来源:就业研究浏览次数:213

安徽省大中专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鲍勇尚昌庚

摘要:21世纪是一个创新的时代,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以创业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全面成才,以创业促进大学生就业,将是各高校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课题和面临的重要机遇。本文通过调查问卷和数据统计,对安徽省高校毕业生创业与创业教育活动进行了深入地剖析,并提出了对策性建议。

关键词:高校毕业生;创业;调查分析:对策性建议

就业是民生之本,创业乃民富之源。鼓励、支持和帮助大学生创业,是落实积极就业政策的重要内容,是扩大就业的一项长效机制,不仅有利于拓宽大学生就业门路,为社会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也有利于促进中小企业的发展,激发经济增长活力,推动社会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在国家“十一五”规划中一项重要的战略任务。《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科技规划纲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决定》的发布,标志着自主创新这一国家战略已经从理论层面进行到运筹层面。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面向21世纪教育国际研讨会”指出,创业教育将成为21世纪现代人的第三本教育护照,这种人应具有事业心、创造性。冒险精神,创业能力.独立工作能力以及技术,社交和管理技能等。21世纪是一个创新的时代,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以创业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全面成才,以创业促进大学生就业,将是各高校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课题和面临的重要机遇。

一、安徽省高校毕业生创业活动现状

2006年教育部高校毕业生创业安徽调研组一行.对安徽省大学生开展创业教育和创业活动情况进行充分调研,一份万人问卷调查显示,68%的大学生认为自己有过想创业的意愿.进行或参加过有关创业教育方面的活动,对大学生创业给予支持;87%认为大学生应当在工作一段后进行创业;70%认为大学生创业最需要具备的条件,是有一个有发展前景的创业计划和有自己的创业资金;11%认为自己参加过有关创业方面的活动的经历;90%认为参加创业教育和有关创业的活动,对自己影响最大的是认识了创业的艰难,并增强了对社会的认识;85%认为学校应当以必修课和组织课外创业活动相结合方式开展创业创新教育,最希望高校创业教育能够提高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92%学生认为对国家有关扶持大学毕业生创业的优惠政策知道得不全面,最需要的是政府各项减免政策的真正落实,尤其是创业资金的支持。

安徽省是一个欠发达的农业大省,是一个劳动力总量长期供大于求的省份,同时又具有区位优势、资源优势、科技优势、综合生产能力优势。省委。省政府提出,“十一五”期间全面开展全民创业行动,兴起全民创业热潮,加速新型工业化进程.把各类创业资源激活起来,大力推进思想解放和观念更新,引导和支持人民群众创家业、创企业,创事业,推动安徽奋力崛起,并制定了一系列鼓励大学生创业的优惠政策,在全社会营造了大学生敢创业。能创业、创好业,以创业带动就业的良好氛围,为推动安徽大学生创业带来良好的发展机遇和有利条件。

调查显示,安徽省高校毕业生机会型创业偏多,但成功率偏低。据统计,06年,安徽省进行个体工商登记的高校创业毕业生达2000人,占06年全省高校毕业生数的1.3%,占全省个体工商户总数的3.9%。从学历层次看,安徽创业者的学历以高中为主体。高校毕业生创业群体中,本科生占24%,大专生占75%,研究生占1%。创业项目主要集中在制造业。计算机、信息传输。工程类、设计类。批发零售等行业。分析表明,安徽省高校毕业生生存型创业不到40%,机会型创业超过 60%,机会型创业远远高于生存型创业。可见在全民创业的时代大潮中,大学生创业意识和创业活动相对滞后,创业活跃程度一般。但大学生作为接受高等教育的高知识群体,具有较高的创业动机、创业技术和创业价值,相对技术优势明显。像中国科技大学讯飞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总裁刘庆峰通过自主创业,研制的中英文语音智能合成系统成果,在国际上始终处于领先地位。高校毕业生创业,不仅创造出较多的就业岗位,也成为推动地方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

据不完全统计.安徽各类人员创办企业的失败率高达 70%以上,而大学生创业的成功率只有2%一3%,远低于一般

企业的成功率。既折射出高校毕业生自身创业思想、技术技能、管理.资金等方面的缺失.也折射出高校创业教育的缺位,同时也凸显出高校创业教育对确保大学生创业成功的重要作用。我们不能不反思我们的创业教材的实用性、创业辅导的实战性和众多的大学生创业比赛的实用性和适宜性。所有这些问题都急待我们进一步加强创业教育与创业实践活动的科学指导与服务。

二、当前高校毕业生创业活动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大学生创业就是改变就业观念,利用现有的知识、才能和技术以自筹资金,技术入股、寻求合作等方式创立新的就业岗位。大学生创业普遍存在以下优势:文化水平较高,精力旺盛,对事物有较强的领悟力,自主学习知识的能力强.接受新鲜事物快,思维普遍活跃,运用IT技术能力强,能够在互联网络上搜寻到许多信息,自信心较足,没有家庭负担,其创业很可能获得家庭或家族的支持。但存在以下困难和问题:

1、毕业生创业的政策框架体系初步建立.但社会还没有完全把大学生创业纳入整个社会大就业、大创业环境中,政府为大学生创业提供的各种服务还不够完善,国家出台大学生创业优惠政策还没有真正落实到实处。如:国家鼓励毕业生自主创业的小额贷款担保、减免税费等优惠政策,在一些地方尚未落实,毕业生普遍反映缺乏创业资金;现有劳动用工制度、人事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等不能适应日益变化的毕业生就业形势需要,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毕业生到民企、私企就业和自主创业。

2、创业基地是孵化中小企业的摇篮。各地通过政府推动。科学规划、市场运作、提升功能等措施,大力加强创业基地建设。目前安徽省拥有各类创业基地180多个,其中入驻20户以上企业的创业基地139个。但全省大学生省级创业孵化基地至今仍是空白,不利于大学生创业长效机制的建立,随着高校毕业生数和就业压力的逐年增加,越来越成为制约毕业生就业创业的重要因素。

3、大学生普遍缺乏资金。技术、经验和能力.思想准备不足,创业风险意识不强,缺乏细致充分的调研,缺乏核心技术和优势力量,市场化经营运作经验不足,资金贷款困难重重,创业带有一点盲目性。创业项目技术含量和层次普遍不够高,“质”与“量”不并重。

4、高校创业教育和培训.不够系统,不太严谨,尚处于摸索阶段。作为通才教育的要求目标占据着学生大学学习的绝大部分时间,使学生在校期间的创业需求难以得到满足。创业教育教学模式也往往局限于知识传授型,没有给学生足够的实践机会和发展空间。

北京大学梁鸿飞高级研究员认为,高校推行创业教育至少面临以下四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创业教育意识薄弱,对大学生创业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认识不足;二是缺乏相应的师资力量。授课教师大多是学术专家出身,从书本到书本,缺乏创业经历和实践能力;三是没有形成权威的教材体系。已经开设大学生创业教育课程的一些高校在选择教材方面也存在很大局限性;四是创业活动流于形式。一些高校举办的各种形式的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真正将创业计划付诸实施的很少。

三、做好高校毕业生创业教育与创业实践活动的思考.

做好高校毕业生创业教育与创业实践活动要重点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制定政策,强化责任,完善服务,突出帮扶,努力建立促进毕业生创业的长效机制。

1、高校毕业生创业工作是一项社会工程.单靠教育部门已很难作为.需政府。高校和社会三方协力

(1)要强化政府在高校毕业生创业工作中的责任

各级政府要出台一系列有关税费减免、社会补贴.岗位补贴、小额担保贷款等优惠扶持政策,制定较为完善的创业帮扶措施,不断完善劳动社会保障措施,开辟“绿色通道”。要建立大学生创业专项资金,对经专家论证、项目可行、技术含量较高的大学生创业项目降低门槛,予以资金扶持,并享有与下岗失业再就业人员一样的税收和其它费用减免政策。各级政府部门不断增强组织、协调、指导和服务能力,为大学生自主创业创造了良好的环境条件。如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提出实施“能力促创业计划”,广泛开展创业培训,发挥促进就业的倍增效应。教育部也将2008年作为大学生创业服务年,团中央每年都开展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等。共青团安徽省委、国家开发银行安徽省分行06年在合肥联合启动了“青年创业小额贷款项目”,为包括大学生在内的青年创业者提供资金支持。目前,虽然各级政府规定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纳入就业再就

业服务体系,但政府资金没有真正投入,大学生创业没有真正的创业孵化基地。目前安徽就业再就业创业服务体系比较完善,在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各级劳动部门都开辟了功能齐全、配套设施完善的创业孵化基地.建议由国家协调,让劳动部门设立的创业孵化基地,同时对创业的大学生开放,共建共用创业基地,共享创业基地优惠政策。

(2)建立省级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基地

建立集信息、指导、培训和创业于一体的省级公益性、示范性和专业性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基地,已成为当前“以创业带动就业”,缓解毕业生就业压力的迫切需求。目前全国很多省市高校毕业生就业主管部门包括安徽,都没有建立设施完备,功能齐全的省级就业创业孵化基地,辽宁省等部分省市就业创业基地,无论从规模和效益上搞得比较成功,可以把辽宁做法在全国推广。国家要制定政策予以省级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基地资金、场地等扶持.使省级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基地与劳动、人才创业基地相互贯通和资源互补,真正成为广大毕业生“就业创业之家”。

(3)引导和鼓励毕业生面向基层创业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中央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政策。要激发农村经济发展活力,关键要有一支到农村进行创业的人才队伍,大学生理应挺身而出,站在时代潮头.争做农村创业的先锋。国家要给予在农村医疗、卫生。教育,农业技术指导和培训.农业产业信息化等重点、薄弱行业创业的大学生,提供更加优惠扶持政策,降低创业门槛,完善服务保障体系。同时更加重视并大力扶持农林类院校的发展.扩大农科类专业毕业生招生规模。一大批农科类专业毕业生在农村基层扎根创业,将提升农村队伍的人才结构层次和水平,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以大学生创业带动农民就业,实现农民科技致富。

安徽科技学院的苗娟、周盘龙和王中华三位同学,利用所学到的农业技术.在高校和政府的支持下,承包了安徽风阳县小岗村的6亩土地,建起了9个大棚生产双孢菇。他们还和村民一起成立“小岗村双孢菇协会”,带动了一批大学生和村民共同创业,基地也发展到了近百亩。40多个大棚的规模眉家副主席曾庆红批示:“我们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过程中,人才是关键之一。应鼓励与支持有志于新农村建设的大学生,在农村施展才华,艰苦创业,带头致富。希望继续关注他们,并以此带动其他。”

2、高校要大力开展创业教育活动.建立相对完整的创业教育体系

(1)加强创业教育和指导是高校一项新的重要任务和职责

培养创新人才是知识经济时代的必然要求,是高校自我发展的内在需求,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体现。当前,大学生的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已经成为评价高等教育质量的标志之一,开展创业教育和指导是高校一项新的重要任务和职责。创业教育是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不仅体现素质教育的内涵,而且着重突出教育创新和对学生实际能力的培养。在知识经济时代,大学生应该成为创造型。创业型人才成长的摇篮,创业教育应该是高等教育功能的扩展,是大学生专业知识教育的延伸。

作为高校要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在素质教育体系中融入创业教育,构筑创业教育的理论体系与实践模式。转变观念是先导,要通过系统的创业教育,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创业意识和创业精神,精心教授创业理论。知识和经验,培养大学生的创业素质和技能,这就需要为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提供多种选择机会,鼓励学生大胆探索和实践。传统的就业教育模.式以填补现有的就业岗位为目标.背离了大众化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和时代要求,必须向培养大学生创业素质的创业教育模式转变,因此,高校要以教学改革为核心,完善课程体系,优化大学生知识结构,如教授大学生企业管理、人力资源、法律。财务,产权、市场营销等知识,增加选修课比重,改革教学方法,改进教学管理,构建高校创新人才教学模式。

(2)组织开展创业教育和实践活动,建立良好的大学生创业环境

高校要开展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创业教育和实践活动,培养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创业精神、创业品质和创业能力。一是建立适应创新型人才个性发展的校园文化机制。校园文化有利于形成大学生的创新人格,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能力。如建立大学生创业社团就是一个推广校园创业文化的很好载体。高校通过开展“青年企业家走进校园”、举办校友创业事迹报告会等活动,架起高校学生了解企业家、了解社会、参加社会实践的桥梁。二是大力宣传。引导和支持大学生创业。对在校大学生创业应大力倡导,宣传典型,褒扬创业同学敢于创业、主动投身经济建设的奋斗精神,为他们创业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要热情鼓励,对决心迈出创业步伐的同学,在思想上加以鼓励;要大力扶持.对

在校大学生的创业予以政策咨询、资金、技术指导。生活等方面的支持,为创业的大学生扶上马、送一程.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切实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

创业实践是创业精神的具体体现和创业理论。知识、经验的实际运用,对培养大学生的创业素质与能力起着关键性的作用。要探索通过产教结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方式培养创业人才的新模式。要大力实施“产、学、研”一体化道路.将高校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促进人才、技术和资本的有效结合。要在企业建立大学生创业教育教育实践基地,组织学生定期到企业参加专业实习和社会实践,高校应充分利用自身的人才优势、科研优势创办实体、大学科技园区、创业园区,为学生提供必要的创业实践场所,根据各学科专业特点.制定和落实创业人才培养计划,鼓励学生尝试创办企业。合肥工业大学成立了安徽省首家大学生创业服务中心,开展学校“十大创业之星评选活动,为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提供孵化基地,到 2006年上半年,在孵学生创新创业项目达23个,其中8个项目已成功进入市场。

(3)大力加强创业教育师资培训和创业咨询师队伍建设’

高校教育的本质是人才培养活动,具有创新意识,能力和水平的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既是决定一所院校的核心竞争力,也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关键所在。自主创业已成为大学生们的谋生选择.但由于缺乏科学、系统。规范的创业指导和服务,是造成我国许多创业者创业失败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大学毕业生创业非常需要创业方面专家的指导和帮助。在市场需求推动下,创业咨询师顺势而生,成为近年来兴起的一门深受欢迎的新兴职业。

共青团中央、全国青联与国际劳工组织合作,开展了大学生KAB(Know About Business)创业教育项目。大学生 KAB创业教育项目是国际劳工组织为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而专门开发的课程体系,与已经在各国广泛实施的“创办和改善你的企业”项目(S1丫B项目)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创业培训体系。该项目通过教授有关企业和创业的基本知识,旨在帮助学生对创业树立全面认识,切实提高其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

我国的创业咨询和服务人员,除了分布在劳动保障系统的公共创业服务机构内,还分布于一些市场创业服务机构+如企业管理公司、创业咨询公司以及许多市场化培训机构等。这两类机构内的从业人员主要有:一般咨询人员、开业指导人员、顾问.助理、培训讲师等。合肥市成立了由副市长为团长,13个政府部门和有关企业代表组成的合肥市创业服务专家志愿团,对包括大学生在内的创业者进行政策、项目和技术等方面的指导和咨询服务,很受欢迎。作为高校,还没有专业化的全职创业咨询师,教师大都没有受过创业咨询业务的规范化培训,缺乏统一的从业标准和服务规范,创业服务的效果难以得到保证。因此.高校要建立专业化的创业咨询师队伍,不仅可以满足大学生对创业咨询和服务的巨大需求,它对改善我国的创业环境和提高创业成功率,促进中小企业的发展和拉动就业都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陈贤忠,虞志方,陈啸.职业生涯规划与大学生就业指导[M].2006.

2.魏和平.高校创业教育问题多多.中国青年报,2006.

3.汪元宏.重视培养创业型人才.安徽日报,2006.

第三篇:阅读教学现状调查与分析课题研究报告

荣昌县教育科学“十二五”2012规划课题

农村小学校阅读教学现状调查与分析

研 究 报 告

荣昌县广顺小学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与意义

“小学生课外阅读”是一个老话题,之所以老话重提:

(一)基于时代发展的需要

21世纪是科学技术、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时代,在这个知识经济高速发展的时代中,人类已在不知不觉中进入了一个空前绝后的大阅读时代。

(二)基于学生这一生发展的需求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阅读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阅读能力的高低,对于学生一生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研究如何有效地进行阅读教学,切实提高小学生的习作能力,是一个具有现实意义和应用价值的课题。

(三)基于我校阅读教学现状的思考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让学生变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如何让学生在有限学习时间内,获取更多的知识信息,仅靠有限的课堂教学是不能奏效的,必须寻求更广阔的教育途径,致力于大知识、大智力背景的开拓。然而,农村小学生由于受办学条件、社会家庭的影响,课外阅读量严重不足,语文能力偏低,极大影响了语文教学效果。

二、理论基础及依据:

(一)《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范围,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小学阶段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45万字。这是我国对小学语文教育在课外阅读这一块的总要求。然而农村小学语文课外阅读教学离《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太远,这就迫切需要我们从中探讨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策略。

(二)经典教育理论。

1、现代课程观

现代课程认为,基础教育是公民教育,学生在语文教育中要获得最基本的东西是语言积累,它是公民必须具备的发展的必要条件。

2、巴班斯基的“教学过程最优化”原理

“最优化”归根结底即最好的结果、最少的时间。基于此,以阅读内容和阅读方法的指导为基础,以激发学生阅读兴趣为核心,最终使学生形成发散的创造的思维能力,以达到阅读的高效率要求。

3、科勒涅斯之说——“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

将学生引于课外阅读的正途中,让学生在墨韵书香的浸润中,感悟语言文字背后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人生。这正是将语文学习的外延拓展成生活外延的重要途径。

4、现代课堂教学理论

现代课堂教学理论认为,我们的一切教学活动都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原则,着眼于学生的长足发展。叶圣陶曾指出:教学为了用不着教。因此,培养阅读兴趣,掌握阅读方法,提高阅读总量,是实现目标的桥梁,也是学生主体性原则的具体体现和标志。

5、阅读认知理论

阅读认知理论认为,阅读主体对于文本语言,只有在他的信息贮存中能找到与文本言语具有相似性的信息组块以后,才能够进行相似匹配,相似激活,从而识别文本中的信息,因而我们应该从学生阅读基础和需要出发,选择与推荐课外读物,让学生在阅读中享受学习的快乐,体验成功的快乐,从而好读书。

6、儿童阅读心理

儿童阅读心理从言语的角度来说,阅读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它是从看到的言语向说出的言语过渡。在这个过渡过程中,不是机械地把原文说出来,而是通过内部言语,用自己的话来理解或改造原文的句子或段落,从而把原文中的意思变成读者思想。而要完成或提升这个复杂的过渡,需要丰富的阅读来完成,让学生在大量的阅读中促进言语的发展。

三、国内外关于阅读课题的研究综述

从时代的变化来看,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信息时代的到来,经济文化的全球化,世界正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学习的革命》一书中指出:“我们的孩子们将生活其中的世界正在以比我们的学校快四倍的速度变化着。”语文教学中课程的改革、教法的更新,都无一例外地滞后于时代的变化发展。进行广泛深入的自主性课外阅读,正是让我们的学生突破语文课堂的限制,走出象牙塔,认识缤纷世界和融入多彩时代的重要途径。国内外母语教育的实践证明,阅读教育是母语教育的核心环节。只有经过广泛的阅读和大量的积累才能真正学好语文。阅读能力是一个人的基本素质,同时阅读教育还是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手段。

国内外都很重视儿童阅读教育和研究。美国前总统克林顿在1998年10月签署了阅读卓越法案,超过50万名孩子从1999会计中拨给的2亿6千万美元中受惠,美国的儿童每天有一个小时在阅读作业室工作。早在1995年4月,意大利教育部长就宣布了一个“促进学生阅读计划”。台湾从2000年8月到2003年8月在全岛实施儿童阅读计划。华中师范大学教科院夏家发提出了“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外阅读指导”,厦门市教科所苏文木等对“小学大语文课外阅读活动模式”进行了思考与实践,浙江教育学院汪潮等对“小学生课外阅读现状”进行了调查与思考,浙江嘉善王春霞对“小学生课外阅读的指导”作过有益尝试。这些都为本课题的研究提供了很大的参考价值与借鉴意义。但总的来说,因为应试教育的影响和相关理论研究的滞后,一直没有能够在小学阶段建立起一个科学的课外阅读实践活动课程体系。

要搞好语文教学,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使语文教学真正踏准时代的节拍,必须重视学生的课外阅读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早在改革开放之初,语文教育家吕叔湘先生在总结了新时期语文教学的得失之后,不无启发地说:“少数语文水平较好的学生,你要问他的经验,异口同声地说是得益于课外看书。”实际上,我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文明古国,历代文人和教育家对课外阅读都十分重视,都有过精辟的论述。庄子云:“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不重视长期、大量的积累是无法学好语文的。朱熹曾经指出,“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唐彪也说:“文无他术,惟勤读而多为之自工。”杜甫的诗句更是妇孺皆知,“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古代强调多读多写多体会,此一“多”字意蕴深刻。吕叔湘先生在谈到课外阅读的作用时曾说:“同志们可以回忆自己的学习过程,得之于老师课堂上讲的占多少,得之于课外阅读启的占多少。我想自己大概是三七开吧,也就是说,百分之七十是得之于课外阅读。”课内的功效占30%,课外的功效占70%,这几乎是有识之士的共识。让学生进行“主体性的自由阅读”,追求较高的阅读效率,将课外阅读纳入正轨,教师应充分发挥其主导作用,做好课外阅读的指导工作。关于这种指导,刘国正先生曾在一次访谈中形象地指出:“课堂上就那么薄薄的几本课本,谈不到多,要大力开展课外阅读、假期阅读。我觉得,教师指导课外阅读,只要作三件事:一是帮助学生选择读物,二是帮助学生理解和积累,三是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习惯。老师的主要任务就在于培养学生的兴趣和习惯,有了兴趣和习惯,你不想让他读都难,几天不看书,他就会觉得空荡荡的,难受。” 以上这些论述,对于我今天搞好农村小学语文课外阅读教学来说,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四、研究目标

(一)通过研究,使学生充分认识到,学会阅读是学会学习的基础,提高阅读兴趣又是学会阅读的前提。使学生通过大量的课外阅读,适时的评价,提高课外阅读兴趣,提高学生文学修养,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提高学生写作水平。

(二)通过研究,使老师提高对加强学生课外阅读的认识,提高对学生课外阅读的指导能力,探索培养学生阅读兴趣的途径、方法和规律。

五、研究的内容

(一)调查目前农村小学生阅读的状况,分析其原因,研究其对策;

(二)研究、探索培养农村小学生阅读兴趣的途径和方法;

(三)总结农村小学培养学生阅读兴趣的规律;

六、研究的对象范围及方法运用

(一)研究对象范围:

广顺小学1---6年级。

(二)基本方法及运用:

(1)调查法:对研究对象采用问卷、访谈调查等方法,对目前农村小学学生阅读现状进行调查、分析,为课题研究提供事实依据。

(2)行动研究法:以培养学生阅读兴趣为目标,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开展各种丰富多彩的活动,组织、引导学生进行大量的阅读,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学生课外阅读兴趣。

(3)经验总结法: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在各个实施阶段,运用经验总结法,对研究过程进行回溯、追因,对研究实践进行分析概括,及时从实践中发现问题,尝试改进,及时总结培养和提高学生阅读兴趣的途径、策略和经验,及时总结出对本课题的理性认识,提升理论思考,揭示实践运用的规律性。

七、研究程序:

本研究共分三个阶段:

(一)第一阶段:2012年9月----2012年10月,课题研究的准备阶段。

(1)根据县级课题,学校确立个人研究子课题。(2)明确研究目标和内容,设计研究方案。

(3)学习相关理论,做好理论摘抄,为实验打下良好的理论根基。(4)对实验班学生进行实验前调测问卷,并撰写调查报告。(5)撰写准备阶段的个人专题研究计划。

(二)第二阶段:2012年11月-----2015年4月,课题研究的实施阶段。

1、进行个人专题研究,完成本阶段实验和子课题研究。以课堂教学为根基,落实实验计划。

2、结合语文教材的编排特点和学生生活实际,以年级为单位,制订出学生作文训练内容,并安排好各阶段的实施任务。

3、与课题组其他教师交流实验过程中的心得体会,以教研活动为载体,加强与其他教师的合作与交流,借鉴他人好的经验,逐步完善个人子课题的研究。

4、进一步学习相关教育教学理论,提高思想认识,更新教育观念。

5、及时提炼过程性研究成果,及时做好文件资料的归档。在班级组织学生开展作文竞赛活动,创编班级作文集。

6、撰写本阶段的计划、总结。

(三)第三阶段:2015年5月至2015年7月,课题研究的总结阶段。

1、撰写个人专题研究报告。

2、收集有关资料,提炼个人研究的成果材料及学生的成果材料。

3、成果鉴定和验收

八、研究的成果

通过近几年来课题组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让我们感到欣慰.课题实验取得了明显成效。具体来说主要取得了以下成果。

(一)教师教研能力提高了

通过参与课题研究,教师们的教研能力有了更大的提高,教师通过理论学习,集体备课和课例研讨,我们的教师教学理念得到更新,科研意识正不断增强、综合素质普遍提高。可以说更新了教师的观念,丰富了教师知识储备,开阔了教师知识视野,提高了教师课外阅读指导的水平。在本次课题研究中,教师们对课外阅读重要性的认 识非常清醒,教师们都深刻意识到必须多读书,不读书就要 落后,都觉得一个远离课外书的老师,根本不可能向学生推荐好书,也无法与学生进行阅读交流。课外阅读方法指导已成大家共同探讨实践的话题。教师在实践中认真撰写随笔,总结教育教学经验,不断提高自己的反思能力与理论水平,部分实验老师在报刊上也发表了论文。

(二)学生课外阅读兴趣变浓了

通过实验调查,我们发现学生对课外阅读的兴趣明显增强了。绝大多数学生有主动阅读的欲望和热情,经常在课余时间找书看,并且阅读的范围广泛,种类繁多,而且我们能见到教室内学生常聚在一起交流读书体会的身影。学生喜欢上了课外阅读,普遍认为课外阅读使自己受益匪浅,既增长了见识,开阔了眼界,陶冶了情操,又丰富了自己的语言积累,提高了各种能力,增强了自信心,爱上了学语文。书也成为大家的良师益友,给自 己带来了无尽的快乐。此外,课外阅读还提高了学生阅读的速度,现在大多数学生的阅读速度都达到课标要求,每分钟均不少于300字,甚至不少学生已超过这个标准。学生课外阅读面大大拓宽。现在学生已不再是只看故事性极强 的书籍,漫画、连环画、中外童话、科普读物、中外名著、古今诗词、优秀作文、名家名篇、中华散文„„都已成为了学生的最爱。在提高学生阅读量的同时,开阔了学生的眼界,丰富了学生的语言积累,陶冶了学生的情操,培养了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审美能力,促进了学生思维和语 言的发展,丰厚了学生的文化底蕴。每个学生每期至少阅读3本课外书,部分 学生达到两周一本,学生人人有读书笔记、好词佳句本、课前三分钟读书交流等

(三)学生课外阅读习惯基本形成了

以往学生是被动地阅读课外书籍或者是依照自己兴趣随意读课外书籍,现在学生逐步养成了每天读书、读整本的书、动脑动手的良好习惯,大部分学生一有空,就会手捧一本喜爱的书籍,在教室,在家里,看得爱不释手。学生学会了有目的地选择读物;学会了主动阅读相关课外书籍;学会了合理安排课外阅读时间;学会了制订课外阅读 计划。整个学期下来,许多学生阅读的面逐步扩大,阅读的量不断增加,阅读的质大幅度提高,独立阅读能力日益增强。现在学生已不再是只看故事性极强的书籍,漫画、连环画、中外童话、科普读物、中外名著、古今诗词、优秀作 文、名家名篇、中华散文„„都已成为了学生的最爱。每个学生每期至少阅读3本课外书,部分 学生达到两周一本,学生人人有读书笔记,在阅读中,学生对作品的兴趣不在仅停留在“故事情节”上,不再仅满足于“看书”,开始了真正意义上的“读书”。他们也开始关注人物命运,注意作者的表达方式等,把读与思、读与记、读与写逐步结合起来,阅读的目的性增强,阅读的质量得到了提高。

九、研究的实施影响及效果:

(一)明确阅读的重要性,提高学生认识

语文教学离不开阅读。课外阅读量的不足,会直接导致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差,词汇量少,作文水平低,语言平淡,怕写作文,作文中出现无材料可写,无好词可用,无结构可仿,无好句修辞,缺少对语言的鉴别能力。可见,课外阅读十分重要。为了让学生意识到这点,我们开始着手提高学生的认识,在早读、班会课、语文课上,经常花时间向学生宣传读书的重要性,或相机指导读书的方法,或介绍名人、身边人刻苦攻读的事迹„„以提高学生认识,激发阅读兴趣。

(二)开展调查,发现存在的问题

为了更好的了解学生课外阅读存在的不足,我们定好计划,开展问卷调查,并认真的撰写了调查报告。找到了问题的根源:

1、学生对课外阅读缺乏兴趣。

农村小学生由于受办学条件,家庭环境以及“应试教育”的影响,大量的学生处在放任自流的状态,帮家里做家务,带弟妹,能自觉完成作业就不错了。教师也忙于授完课本知识,而无暇顾及。学校和家庭是学生活动的两个主要场所。学生课外阅读习惯的养成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们活动的氛围。家长的读书习惯,周围的环境都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家庭环境对学生的课外阅读也有一定的影响。调查表明,大部分的家长支持自己的孩子看课外书,但如何支持却无从着手。67%的家长不会主动给孩子买课外书。要买也是急功近利地买一些教材辅导类的读物,认为孩子阅读其他读物便是浪费时间,分散学习精力。84%的父母很少指导孩子看课外书,有的家长甚至从来没有要求过。91%的孩子没有自己独立的书房,90%的家长自己也没有读书看报的习惯。这也导致了学生们家中的藏书少之又少,没有形成良好的阅读氛围。

2、课外读物涉及范围小

在问及影响你课外阅读的最大障碍是什么?这一问题时,60%的学生回答,不知看什么书。课外读物的匮乏,无疑是学生阅读能力提高的最大障碍之一。那么,学生所阅读的书籍来自那里?据调查,只有33%的同学会用自己的零花钱买书。75%是从同学处借阅及学校图书馆的。这说明家庭的藏书和学校图书室是学生课外书籍的主要来源,可是学校图书馆图书资源太局限,对学生不太开放。这有待于进一步地开发和利用,使其在学生的课外阅读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调查中,100%的学生都希望自己的班级有图书角,学校每周开一节课外阅读课。

3、没有良好的阅读习惯

学生没有好的读书方法,就算在老师的要求下,读了书,也是走马观花,囫囵吞枣,粗略浏览一遍即可。看了就看了,读完就完了。看书时也只是囫囵吞枣的过一遍,没有做到手脑并用。

4、教师方法指导不当,检测不得力

要想使学生拥有正确的读书方法,教师的指导是关键。只有在老师的引导和督促下,学生才能自觉的、正确的开展课外阅读。由于在应考的模式里兜圈子,很多教师都报有“考试为主”的思想,考什么教什么,始终以课本内容为出发点,从而丧失了课外那片肥沃的土地。调查表明,只有25%的老师经常给学生布置课外阅读,向学生推荐好的课外读物,16%的教师经常指导学生阅读。有的教师虽然也布置了阅读任务,要求学生做读书笔记,可从不检查。40%的老师没有开展过读书交流活动。

(三)研究探讨,寻求对策

为了加强课外阅读的训练,我们不断在课堂教学中渗透阅读方法的指导,并随时提醒、要求大家多读书。周末,假期规定读书的数量,经常开展读书汇报活动。鼓励大家互相借阅。通过一段时间的观察,我们发现了一些加强课外阅读的方法。

1、激发兴趣,让学生爱上读书

学生对课外阅读的兴趣,特别是农村的孩子,未必个个都浓厚,要靠老师的培养。学生对学习一旦有了兴趣,就会产生巨大动力,鼓舞和推动自己主动学习。教师应设法激发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我们在这一过程中针对小学生天真活泼、爱听故事,喜欢表演等特点有意组织了别开生面的活动,如背儿歌,吟诵诗词、朗诵散文、猜谜语、讲故事、编故事等。有效地激发了学生们课外阅读的热情,而且使他们了解了课外阅读的基本方法、途径,避免了课外阅读的盲目性,更有效地提高了课外阅读效率。

2、推荐好书,拓宽阅读来源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学生读的书越多,他的思考就越清晰,他的智慧力量就越活跃。”因此,教师要拓宽学生获取书源的途径,推荐各种好书,让学生多读。首先,我们积极建立班级图书角,鼓励有能力的同学多带书来。同时,教师积极寻找书源,丰富图书量。使学生有书共读。其次,教师跟家长进行联系,和他们阐明读书的重要性,让他们重视课外阅读,节省点不必要的开支,多选购些思想内容健康、适合孩子的课外读物。最后,还和学校沟通,保持好图书室的开放性,让学生有更多的书读,广览博采,开阔眼界。

有足够的书读,还不行,教师还给学生推荐各种好书。我们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识水平以及爱好把适合他们阅读的各种报章杂志,在课内、课外推荐。把适合学生阅读的书籍带进教室,供学生传阅。也让学生互荐好书。每月召开一次阅读好书经验交流会,让每个学生说说自己读的是什么书,它好在哪里,来源何处,用最简洁的语言把书上最精华的部分概括出来推荐给大家,以达到资源共享。学生能读到自己喜爱的书,兴趣自然也就提高了。

3、结合课堂教学,营造阅读气氛

一是强调“自主体验”,给学生自我创造的空间和时间,把想象的空间留给学生,把判断的权力让给学生,把表达的自由还给学生,真正体现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学习中能运用自己知识,自主体验、自主感悟,能在教师的帮助下独立的感知、学习、理解、提高,把书本知识变成自己的精神财富,能通过主观努力,实现自我的超越。

二是强调“自由提问”。读而能问,不仅是学生认识的突进,还能使学生产生巨大的读的能动性,促进学生主动探索和深入发现,推动阅读不断向纵深发展。阅读过程是一个不断形成问题意识的过程,学生一旦读入情境,会全力调动自己原有的认知经验参与当前的阅读活动,去解决自己能读懂的内容,提出自己无法读懂的问题。老师要充分把握时机,尊重学生,给他们提供质疑的时间和空间,使他们有问能够提。

4、开展各项活动,检查阅读成果

阅读的气氛提高了,但如何持久,这是关键的问题。在实践中,我们发现,只有多开展阅读活动,对学生的阅读情况加以肯定,才能促使他们不断阅读。如,开展讲故事比赛,当他们进行了一个阶段的课外阅读后,我们让学生汇报成果。这样不仅肯定了他们,而且还可以带动少数不爱读书的学生一起读书。因为听故事是没有负担的,而且能从讲演者声情并茂的讲演中了解故事情节,认识人物个性,明辨是非善恶,对已听的故事能留下深刻的印象,对未完待续的故事产生强烈的好奇心,有继续了解下文的欲望。这样学生的阅读兴趣被激发,就会纷纷借阅书籍了。同时,我们还定期进行写读后感的评比活动、成语典故、读书心得交流、美文点评等等活动,让学生把自己的课外阅读心得同同学分享。

十、问题讨论,结论与建议:

本课题研究在以下两个问题上尚要讨论:一是研究还局限于以实践为基本载体,缺少了精细有效的研究分析成分。研究过程中,缺少个案跟踪,使研究实验过程的效度不够彰显?二是应加大学习《语文课程标准》的力度,真正转变教学思想,让学生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让学生在阅读课的语文实践中提高语文综合素养;还应在阅读课上,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充分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扩大学生视野,增长学生能力?

实践研究证明,进行“农村小学培养学生阅读兴趣”的研究,应以学生阅读状况为起点,以教师如何引导学生阅读为条件,以提供学生展示的机会为平台,以家长与老师沟通配合为桥梁,以学生持续发展为归宿,让每个学生都得到个性的、健康的、充分的发展。最后,使每个学生自由地阅读,充分展示个性和生命智慧,能主动谋求自身发展,拓展知识视野。

为此,大家一致建议:

(一)要进一步改革现有的课时数量,保证学生课外阅读的时间和效果。

(二)在课内外阅读的结合方面加大研究,要真正做到以课外阅读促进学生语文能力提高的目的。

(三)要进一步整合教育资源,特别是语文课内外教材内容和资源,提高学生的兴趣。

为了保证课题的扎实推进和推广,我们还将狠抓以下“四个落实”:

1.时间落实

一是统一指导的时间要落实,每周开设的一节课外阅读指导课,专时专用:二是学生自由阅读的时间要落实,减少作业,增加自由阅读的时间,我们打算中午休息时间让学生自由阅读课外书。

2.活动落实

我们准备开展更多的活动,比如:读书故事会、佳作欣赏会、人物评论会、读书心得交流会、优秀诗文朗诵赛、读书知识赛、辩论赛、速读赛、读书笔记展评等活动。使课外阅读成为一种有组织的集体活动。同时组织学生多了解社会,多了解课外的知识。生活就是一本摊开的大书,漫步其间,自然增长见识。

3.检查落实

对课外阅读要经常检查、督促、交流、评价。如通过随时个别询问、检查读书笔记、小组调查或“阅读汇报课”等形式进行检查反馈。对学生课外阅谈的篇目、字数要经常统计,对阅读笔记要经常检查,创建和使用阅读成长记录袋,督促学生形成习惯。要及时发现好的典型,组织交流,扩大影响。

4、师生共读落实

作为一名师者,如何让学生爱上书籍,爱上阅读?走师生共读之路是一种很好的方法.你将发现自己和学生是朋友,有很多话题,真可谓同品读书乐,共同成长.可以说,教师和学生一起诵读是一种双赢!学生收益,老师受益,乐在其中!学校规定的每月一书我们本课题组老师打算一定和学生共同读完。

总结:经过几年的实验研究,我们深深地感受到《农村小学生课外阅读现状及分析》这一课题,不仅带动了我校语文组的教学工作,对其他学科拓展性学习的开展也起到了示范和引领作用,使学校教学工作充满了生机和活力。这让我们倍感欣慰。今后我们将会把研究成果科学地运用于教育教学工作实践中。同时,我们也深深地感受到:如何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还是一个有待长期深入研究的问题,参与课题研究的教师的理性思考还远远不够,能力还有待提高。在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我们将会继续不断地探索下去。

参考文献: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年7月版 苏霍姆林斯基 《给教师的100条建议》教育科学出版社 1984年6月第2版。

崔 峦 《小学语文教学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9年月版。

第四篇:中职教育现状调查与分析

中职教育现状调查与分析

上传: 施灶炎更新时间:2012-5-10 9:34:

43摘要:近几年来,国家出台了许多优惠政策鼓励职业教育的发展,中职教育可谓面临新的发展机遇。但中职教育仍然存在着社会的认可程度不高、经费短缺、生源萎缩等问题。中职教育的发展可谓喜忧参半。

关键词:中职 教育 现状 问题

始于1958年的户籍管理制度,逐渐演变为城乡居民无法弥合财富的鸿沟,并决定着城乡居民的“身份”。在恢复高考制度前,它成为一堵阻挡许多农村优秀青年实现美好愿望的“无形的墙”。在恢复高考制度后的近二十年内,许多莘莘学子就是通过进入中专学校学习实现了跨越这朵无形的墙的梦想,最终改变了自己的“身份”。在当时能进入一所普通的中职学校学习不说是梦寐以求,也殊属不易。君不见,多少人反复“艰苦奋斗”都难如愿以偿,只好带着无奈的失落走向了社会。几经风雨飘摇,如今的许多中职学校已难觅当年昂扬的风采,开始凸现出一些生存的问题。中职教育的发展可谓喜忧参半。

喜的是:第一,十七大确立了“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宏伟目标,并提出了“优化教育结构,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要求,国家财政又给予在校中职生每人两年3000元补贴,这为中职学生铺平了求学之路,也为中职学校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第二,中职生入学的门槛低,教育的收费低,易被城乡居民尤其是广大农村居民家庭接受。第三,中职毕业生就业渠道多,就业率高,在不少行业还倍受亲睐。第四,目前,地方政府非常关注中职学校的建设和发展,不少县市的“职教中心”、“职教城”如雨后春笋般涌现,这为中职学校的生存和发展注入了强大活力。这是好事,是喜事,国人应当为此欢欣鼓舞。

高兴之余,如果深入调查和研究中职教育的现状,如果认真分析近年来中职教育运行的轨迹,我们的教育专家、政府官员等应该冷静地、现实地、正确地面对和思考中职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一、被轻视了的教育

长期以来,国人对职业教育的思想认识不足,普遍存在着轻视职业教育的倾向。例如,有的学生成绩明显欠佳,也明知自己难以攀上人才“金字塔”尖,但就是不愿正确面对现实,也不自我问责,而是过于鄙薄职业教育,甚至有的人把职业教育视为二流教育。这种传统的价值观、质量观、评价观长期在人们的思想中作崇,一时难以改变对职业教育的成见,何谈与时俱进。近年来,我国总结了一些发达国家的经验,加大了发展职教的力度,并制定了一些有效的方针和政策,以充分发挥职教的有效作用。如果我国的普教与职教能并举发展,教育方针能落到实处,如果国人的教育观、价值观、质量观等有所改变,经过一定时间的发展,我国从业人员的知识结构会得到大大改善、职业技能会进一步提高。

二、缺乏特色的教育

职业教育的特色体现在职业技能上,强化技能教学,提高学生的执业水平,是职业教育的发展方向。职业学校借技能以彰显特色文化,职校学生借技能以立足于现代社会。但为了求生存,近年来不少中职学校脱离了当地社会与经济发展的实际,也不顾自身条件(如教师结构、教学设施、实验或实训等)是否具备,盲目跟风,抢开热门专业。结果是,低水平重复建设现象极为严重,正常的教学质量无法保证,学校办得不伦不类。例如有的学校原有专业并不逊色,但因盲目跟风,使得原有专业失去了应有特色,而新专业又力不从心,出现了东不成西不就的尴尬。正因为不少中职学校一味跟风,随意甚至盲目开设新专业,不切实际地追求做大,忽略了培植特色专业和“拳头产品”,淡薄了品牌意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部分新设专业还未弄清是怎么回事就中途夭折,学校也因此名声狼藉,难以为继。

同时,一些中职学校的课程设置与教学内容严重滞后于职业岗位对技能发展的要求,教学内容单

一、陈旧,无法实现与企业的有效对接;教学过程被淡化,考试与考核成为摆设。但也有一些中职教育的学制过于规范化,虽然严格实行国家统一规定的三年制或四年制,却淡化了职业教育的职业性,很难适应市场发展的需要。与此相反,一些学校为了套取国家的财政补贴和学生的相关费用,存在着严重的短期行为,学生入学后打着工学交替的幌子,经过三五个月的“强化培训”,不管是否“学有所获”,就把这些“在制品”或“半成品”或“未检品”一次性地批发给企业,学校简直成了“劳动力贩子”,何谈职业技能、专业特色?湖北省黄冈市副市长梅香雪毫不掩饰地说,“„„就业准入制度不严,一些企业和用人单位没有按照要求录用工作人员。中职学校在经济压力和企业用工的诱惑下,不按照办学规律落实教学计划,让学生提前就业现象普遍存在,不利于职业学校教育发展,也不利于学生终身发展。”①

三、结构失衡的教育

(一)教师结构不合理

从职校教师的构成上看,一是中职学校的原有教师。虽然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部分教师已纷纷离去,但仍然留下了一些专业教师,而且这些教师仍然还在“挑大梁”。二是从普通中学转入的部分教师。这部分教师从事职业教育是新手,缺乏相应的职业教学经验,对于

培养学生的操作技能显得力不从心。三是从普通高校分来的年轻教师。这部分教师虽然学历高,但教学经验尤其是实验或实训经验明显不足,且有相当数量的人思想不够稳定,随时有跳槽可能性。四是外聘教师。部分学校虽然外聘了一些行业企业的能工巧匠,但他们缺乏教学工作的连续性和稳定性,不利于形成结构合理的教师队伍。从专业课和文化课教师的结构上看,文化课教师比重偏大,专业课教师的比重偏小,专业课教师中的“双师型”教师数量更少,这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而且在短期内难以改变。同时,教师年龄结构也不尽合理,年轻教师的知识结构与职业教育与所要求的知识结构不相适应,缺乏必要的动手能力和操作技能。如何加速培养“双师型”教师、骨干教师、专业带头人并留住其人其心是中职学校必须认真思考和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湖北省黄冈市素有‘教育之乡’的美誉,该市由于中职学校办学规模的扩大,教职工数量激增,2003年全市中职学校教职工是2296人,师生比为1:7.4,2008年教职工4083人,师生比却跌落到1:16.3。”②“双师型”教师和专业带头人的匮乏,直接影响了中职教育实验或实训环节的教学,技能教学的质量无法保证。随着职业教育进一步发展,专业教师紧缺的问题日益严峻。这在很大程度上延缓了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进程。

(二)理论与实践脱节

职业教育主要是培养各类技能型人才,而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往往是建立在充足、先进和完善的实验或实训设施和实习基地之上的。目前,除了少数中职学校已有效开展“工学交替”、“校企合作”或进行“订单培养”,让专业与当地产业有效对接外,大多数中职学校还没有开展真正意义上的工学交替、校企合作,还没有与企业建立紧密型的合作关系。校方一头热,企业冷冰冰,许多中职学校还在为“企业不感兴趣”而苦恼。

不少中职学校的专业设置偏离了当地的产业,无法实现校企合作,这些学校成了向沿海地区输送廉价劳动大军的基地。一些地方政府认为,我出钱办学,培养的人才不愿为当地的社会经济建设服务,却源源不断流向沿海地区,因而不愿向中职学校注入资金,致使中职教育的经费严重短缺,学校基础设施和实验或实训设施得不到及时、有效地改善,致使工学交替无“工”的场所。我们在调查中发现,由于大多数中职学校没有其他的资金来源,收取的学杂费用只够维持学校的日常开支,无法及时购置先进的教学设备、建设必要的实验或实训基地。一些学校数控专业的学生有几百人之多,却没有一台像样的数控机床;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更多,却没有足够的计算机供学生上机操作实习,学生只能学习一点理论知识,无法提高其动手能力。这样的教学条件怎么能培养出适应企业需要的高素质的劳动者呢?也正因为办学条件差,设备技术含量低,甚至无实验或实训场所,一些中职学校的教学活动不得不仍然偏重于理论的教与学,无法保障理论教学课时与实验或实训课时各占约50%的比例,因

而,无法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四、招生秩序混乱,无序竞争激烈

由于近年初中毕业生人数的不断减少、一些县市“职教中心”的迅速兴起和不少中职学校的“专业特色”不明及学生“职业技能”低等因素的共同影响,中职学校的生源每况愈下,生源大战甚至恶战愈演愈烈的现象已成为不争的事实。为此,每年暑期,各校都使出了浑身的解数,奇招迭出,真有“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之势。随州职校的李桂蓉教师说:“每年的夏天,是我最难挨的时光,不仅仅是天热的原因,而是我害怕一年一度的‘中职招生大战’。作为一名中职教师,我们几乎是‘人人肩上有重担’,虽然每年在亲朋好友的帮助下,也能为学校作一丁点‘贡献’,但在我内心里,实在是充满了恐惧„„”③这不仅仅是李桂蓉老师的个人慨叹,湖北省大多数中职学校的教师都有同感。因为中职招生没有设置门槛,没有规模和结构限制,没有专业约束,没有时空界限,是真正意义上的“自主招生”。有条件的在上,没有条件的也在上,鱼目混珠。为了争取生源,学校不惜一切大价招揽学生。例如“招生回扣”由暗箱操作变为白日化。有的学校怕在竞争中失利,还在不断水涨船高,有的招生人员或中介人员为了完成招生任务或与学校建立长期合作关系,自掏腰包补贴;为了求得竞争的胜利,一些学校及其招生人员为了说服学生及其家长,将自己的长处与他校短处相比,对他人说长道短,抬高自己,抵诽他人,甚至虚假宣传;有些学校或招生人员的招生承诺(如费用减免、专业设置、专业证书、就业安置等)或优惠政策宣传基本上是随心所欲的,甚至是违心的。教师的人格和尊严荡然无存。一些县市为了获取国家财政补贴,确保本地生源不流失,根本不去研究本地职校的具体情况,地方教育行政部门甚至地方政府采取硬性行政手段,或给初中校长下达招生任务,或与初三班主任业绩挂钩,或提前将升高中无望的学生直接分流到当地职校,或动用乡村干部走村串户做工作,使相关学生失去了自愿选择学校和专业的自由。这种恶性竞争,造成了职教资源的配置不合理,一些地方职校的教学和生活设施虽然非常简陋却生源暴满,而一些国家级、省部级重点学校虽有优雅的环境、一流的设施、优质的职教资源,却长期“吃不饱,穿不暧”,造成不必要的闲置和浪费。

资料来源:

①②杨妤等《农村中职教育喜中有忧》2009年07月15日人民政协网

③李桂蓉《中职教育现状之我见》2009年5月

第五篇:教师与教育课题研究

教师与教育课题研究

今天,听了XXX校长的讲座,收益颇多。虽然,我不是从事教师事业,但是也受益匪浅。现在感觉教育课题研究,不单单可以在教师教育领域,我们各自从事的工作也可以开展研究。

我觉得要圆满完成课题研究的任务,必须依据一定的客观条件,选择切实可行的途径。要对课题研究的方向和进程形成清晰的认识,做到心中有数,有事可为,一步一步地走向预期的目标。可以说良好的研究方案是研究成功的一半。

一般探究的过程不外乎:提出问题——建立假设——收集证据和事实——得出结论——检验与评价——合作与交流这几个方面。首先,先是提出问题。只有发现问题并提出来,才能确定一个目标,从这个问题出发研究;接着是建立假设,对自己提出的问题,建立一个猜想,朝这个猜想去找相关的资料;然后是收集证据和事实,收集和学习与课题相关的背景资料:对研究对象进行前测、后测的统计资料要收集,与课题相关的理论、概念的界定和相关研究动态的资料要收集,自身学习和研究的过程资料要记录和收集,对材料进行分类归档,进行跨学科的学习和收集资料;接着,得出结论,全组就整理资料进行讨论,商议,形成最终结论,取其精华、弃其糟粕。检验与评价,再次检验假设的真实性;最后,合作与交流。通过这一系列问题的提出、解决,我们不仅搞懂了知识,更提高了我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研究能力。以后碰到类似的问题,我们就能更好的处理,解决。

课题研究为行动研究指出了行动研究的目的。研究的目的不是构建系统的学术理论,而是解决实践工作者所处的情境遇到的问题。研究目的具有实用性。问题的解决具有即时性。在行动中研究指出了研究的情境和研究的方式。行动研究的环境就是实际工作者所在的工作情境,并非是经过特别安排的或控制的场景。行动研究的研究过程,即是实际工作者解决问题的过程,是一种行动的表现,也是实际工作者学会反省、问题探究与问题解决能力的过程。

无论,做哪一行都会遇到很多难题,不要碰到就逃避,只有去解决它,积极地去锤炼、琢磨、推敲,才能更加深刻记住。就好比串珠用线,这“线”就是线索。抓住了这条线,就能找到答案。

下载教育研究选题与设计案例——关于当前教师对学生评语的现状调查与分析”课题方案(五篇范例)word格式文档
下载教育研究选题与设计案例——关于当前教师对学生评语的现状调查与分析”课题方案(五篇范例).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当前的教育现状与教师的对策

    当前的教育现状与教师的对策 二、教师的对策现在,就像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当官是一种高危职业一样,教师这个文绉绉的行当也成了高危。既是高危,那就要拿出对策来。 对策1、对学生......

    第七章 教育研究的选题与设计

    第七章 教育研究的选题与设计一、教育研究课题的来源 (一)教育问题、课题与选题 1、问题 问题:是客观事物之间的矛盾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问题成立必备的三要素: 明显差距:也就是......

    对当前农村妇女工作现状的调查与思考

    对当前农村妇女工作现状的调查与思考为了深入学习贯彻胡锦涛总书记重要批示精神以及江苏省省委领导批示精神和全国妇联、省妇联、徐州市妇联通知精神,新沂市妇联全会人员深入......

    毕业论文--羽毛球运动开展现状调查分析与研究

    韩山师范学院 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 题目 梅州市五华县中学羽毛球运动开展现状调查 分析与研究 学生姓名 温柏漳 学号 2009151617 学 院 韩山师范学院 年级 09级 指导教师......

    某大学学生艾滋病知识现状调查与教育效果分析.

    某大学学生艾滋病知识现状调查与教育效果分析 [ 11-01-20 13:05:00 ] 作者:王兆翔 马洁编辑:studa20 【摘要】目的:了解某大学在校学生艾滋病预防知识的现状及需求,同时评价健......

    对当前高中信息技术教学现状的分析与研究[精选五篇]

    对当前高中信息技术教学现状的分析与研究 【摘要】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工作中,教师普遍面临着教学成效提升不快的难题,这已经成为了有效开展高中信息技术教学的重要障碍.针对......

    农村小学教育现状的调查与研究

    地区长期落后封闭,初等文化教育落后,长期以往造成城乡二元分化加剧,要改变这种状况,必须加强农村基础教育尤其是小学教育,才能从根本上提高农村人口素质,服务于新农村建设。 【关......

    《农业产业化典型案例调查与研究》课题研究方案

    《农业产业化典型案例调查与研究》课题研究方案 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根据《于开展“印象长白山·筑梦十三五”2016年大学生暑期实践专项活动的通知》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