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世界一流大学与科研机构学科竞争力评价研究报告
《世界一流大学与科研机构学科竞争力评价研究报告(2011-2012)》:权威排行独家发布。为一流大学建设发展提供定位信息,为广大学子出国深造提供择校指南,为高等教育创新进步提供数据保障,为政府部门管理决策提供定量依据。
《世界一流大学与科研机构学科竞争力评价研究报告(2011-2012)》由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中国科教评价网研发,邱均平等编著。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是迄今为止国内唯一对世界一流大学与科研机构学科竞争力作深入评价研究的机构,研发了目前国内最全面的世界一流大学与科研机构学科竞争力排行榜,这项研究对中国加快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世界一流大学与科研机构学科竞争力评价研究报告(2011-2012)》不仅是一本统计世界一流大学与科研机构各个学科科研产出及其影响力的数据工具书,更是一本采用科学研究方法,对世界一流大学与科研机构进行评价分析和对策研究的专门著作。全书共四章:第一章,理论研究;第二章,评价结果;第三章,数据分析与比较;第四章,评价引发的思考与建议。《世界一流大学与科研机构学科竞争力评价研究报告(2011-2012)》不仅公布了3类(世界一流大学科研竞争力排行榜(2011)、世界一流大学与科研机构学科竞争力排行榜(分22个学科)、世界一流大学科研竞争力基本指标排行榜(分7个基本指标)(2011)共30个排行榜,而且对同等档次的高校进行横向的比较分析,对2009年、2011年的评价结果进行纵向的比较分析,并且对评价结果和比较分析结果进行思考,客观分析中国高校在世界上所处的位置,从国家、机构和学科建设等不同角度提出加快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对策建议。
《世界一流大学与科研机构学科竞争力评价研究报告(2011-2012)》研究角度新颖,方法科学,数据权威,内容丰富,结论可靠,可供广大欲出国求学的学子、高等院校师生、科研院所研究人员、政府管理部门行政人员和其他社会人士阅读、参考、使用。
显示全部>>
邱均平,当代著名情报学家、评价管理专家、中国文献计量学奠基人之一,长期从事高等教育评估和研究工作。现任武汉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主任,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邱均平组织联合国内外著名专家,在我国高等院校中首建综合性科学评价研究中心,连续八年公布中国与世界大学排行榜。所发布大学及学科评估排行报告.因其全面、准确、科学而广受社会各界好评。
前言
引言
第一章 理论研究
第一节 世界一流大学与科研机构学科竞争力评价研究的意义
第二节 世界一流大学的研究现状与比较分析
一、国外研究现状
二、国内研究现状
第二篇:世界一流大学与科研机构学科竞争力评价研究的意义
世界一流大学与科研机构学科竞争力评价研究的意义
来源: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
发布时间:2011-11-03 22:57
点击数:728次
分享到:
我 们再次开展世界一流大学与科研机构学科竞争力评价研究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在明确世界大学和机构的整体科研水平基础之上清楚认识我国大学目前在世界上所处的位 置,促进我国教育和科研的国际化,用国际化的视角来观察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状况、存在的不足,为逐步地、有重点地培养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大学提供详细而准 确的数据参考,从而在此基础上制定进一步改革的制度和措施,促进我国高等教育的健康、快速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和现实作用。
第一,贯彻落实有关文件精神,为我国高校管理和促进科技创新与进步提供有力保障。江泽民同志在庆祝北京大学建校一百周年大会的讲话中提出“为了实现现代化,我们要有若干所世界先进水平的一流大学”,并第一次从教育质量的角度全面提出了一流大学办学的目标和评价标准:(1)培养一流的人才;(2)创造一流的科研成果;(3)提供一流的社会服务。1998年12月24日,教育部制订了《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明确提出要“创建若干所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一流大学和一批一流学科”。2006年发布的《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指出要“深化科研机构改革,加快建设„职责明确、评价科学、开放有序、管理规范‟的现代科研院所制度”,并且指出“加快建设一批高水平大学,特别是一批世界知名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是我国加速科技创新、建设国家创新体系的需要”。尤其是把“建成若干世界一流的科研院所和大学以及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研究开发机构,形成比较完善的中国特色国家创新体系”作为要在今后15年实现的八大目标之一,并且要在2020年达到“本国人发明专利授权量和国际科学论文被引数均进入世界前5位”的最终目标要求。在近期发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简称《教育规划》)中,也明确提出要“改革教育质量评价和人才评价制度,改进教育教学评价。根据培养目标和人才理念,建立科学、多样的评价标准;开展由政府、学校、社会各方面共同参与的教育质量评价活动”以及“推进专业评价,鼓励专门机构和社会中介机构对高校学科、专业、课程等水平和质量进行评估;建立科学、规范的评估制度,探索与国际高水平教育评价机构合作,形成中国特色学校评价模式,建立高等学校质量报告发布制度”等重要任务。所有这些都可以看出国家对建设若干世界高水平大学的殷切期望,但是如果我们只是停留在“口号”的盲目状态下,我们是不可能建成世界一流大学的。所以我们这次评价着重从论文被引角度来评价世界大学和学科竞争力,实实在在地为实现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和教育规划提供决策依据和数据支持。
第二,为政府管理部门的科学管理和决策提供定量依据。政府管理部门在建设世界一流大学过程中起着重要的宏观管理和调控作用。尤其是现在为建设世界知名大学而启动的“985工程”已 经在全社会引起了巨大的反响。要建成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必然要有大量资金的投入和分配,学科资源的整合和调节,这就要求管理部门对我国各科研院所在 世界大学和科研机构范围内的相对位置有个大概了解,做到心中有数,从而制定相关资助政策和管理政策。而要做到这
些,必然需要详细而准确的定量数据支持,只 有这样我们才能够管理和调控我国大学朝科学、健康的方向发展。
第 三,为国内各个大学的世界竞争和发展提供定位信息。我国一些大学已经提出了要在一段时间内建成国际知名或著名的高水平大学,但往往还是一个概念的描述,自 己到底距世界一流大学还有多远?哪些学科已经达到国际水平?哪些学科还有较大的差距?这些问题并不是每个大学的领导者都很清楚的。我们现在所做的评价就是 要使我国的一些高校明确在世界上的相对位置,从而发挥比较优势、找出问题和差距、寻找合作和学习的伙伴单位、明确改革方向、制定相应对策,从而提高国际竞 争力和影响力,吸引世界上的杰出人才来我国学习、交流和工作,为将来长远持久的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第四,为青年学子提供详细深入的出国留学咨询报告。在《纲要》中有关人才队伍建设的相关政策中明确提出“加大吸引留学和海外高层次人才工作力度,健全留学人才为国服务的政策措施”,从中可见国家对留学人员的高度重视。国外有着一流的大学和科研机构,他们引领着科技发展的方向,掌握着绝大多数核心技术,在长期实践中又开创着许多著名的 学术理论,我们要吸收他们的先进理念和技术,就需要广泛交流。现在不少学子都积极出国深造,但是并不是国外的所有大学都是优秀的,一定要对国外大学及其专 业有一个大概了解,绝不能盲目出国。我们提供的报告无疑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广大学子准确选择一流大学和专业的迫切需求,为他们出国留学提供了权威可信的咨 询报告。
第五,为世界其它国家的大学竞争发展提供数据参考。我们这次的评价包含全世界1565所 大学,按照统一的数据来源和统一的统计标准进行。从对比中可以分析出各个大学的优势与劣势、挑战与机遇,这对于任何一所大学的长远发展都是有益的。另外从 我们提供的数据中可分析出世界一流大学的国别分布,使每个国家在整体上对自己国家的科研竞争力有所了解,从而在国民经济预算分配上进行适当的调节,并制定 切实可行的促进本国科技进步和发展的政策。
第三篇:华中科技大学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研究报告
校规划编写组:华中科技大学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研究报告
点击次数:3505次发布时间:2010-04-09 10:03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与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发展,世界各国积极谋划综合国力的竞争,纷纷提出国家中长期发展战略。这些发展战略的核心内容惊人相似:第一,加强基础研究、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第二,改革教育教学模式,培养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由于世界一流大学兼具这两方面的功能,因此被视为国家中长期发展的重要支撑力量。世界一流大学正成为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高等教育强国已经成为中国的战略选择。高等教育强国必然拥有一批世界一流大学,建设若干所世界一流大学自然成为了新世纪中国的基本国策。1998年5月4日,国家主席江泽民在庆祝北京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向全社会宣告:“为了实现现代化,我国要有若干所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一流大学。”为了落实这一战略,教育部启动了“985”工程。华中科技大学作为国家重点建设的“985工程”大学,以建设世界一流的研究型大学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
一、华中大应确立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战略目标
1、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可能性:世界科教中心的转移与一流大学集群的崛起
千年历史看百年。随着现代生产方式的建立,世界政治经济中心不断转换,世界政治经济中心的转换直接导致了世界科教活动中心的转移。近代以来,世界科教活动中心转移顺序为意大利、英国、法国、德国、美国。20世纪60-70年代日本科学史家汤浅光朝和中国学者赵红洲详细阐述了世界科学中心转移学说。他们按国别对1501年至1950年世界科学成果的增长情况进行了细致的计量分析。他们认为,凡是重大科研成果数占同期全世界总数的百分比超过了25%的国家,称之为“科学活动中心”。而保持这一比例的时间,谓之“科学兴隆周期”。他们进而发现,近代以来世界科学活动中心发生了五次转移:意大利(1540-1610年)、英国(1660-1730年)、法国(1770-1830年)、德国(1810-1920年)、美国(1920-现在)。每一个国家的科学兴盛期为80年左右。1971年美国学者本•代维发现了世界高等教育中心的转移现象。在《学术中心的转移:不列颠、法兰西、德国、美国》一书中,本•代维提出,寻求先进知识(学问)的研究者和学生,是跟着成为“中心”的国家的大学转移的。不仅如此,他们回国以后,还将自己曾经学习过的大学理想化,并以之为模式来改革落后的本国大学。其实,科学活动中心转移与高等教育中心转移之间存在着内在的关联。一般来说,一个国家先成为高等教育中心,然后才成为科学活动中心;一个国家先丧失高等教育中心的地位,然后才丧失科学活动中心的地位。一个国家高等教育兴隆周期越长,科技兴隆的周期也越长。因此,可以将他们合称为世界科教活动中心的转移。
改革开放30年来,随着现代生产方式的引入,中国经济迅速崛起。目前中国已经成为全球第三大经济体。据预测,3年左右中国将超过日本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20年左右,中国将超过美国成为全球最大的经济体。经济中心的出现必然伴随一流大学集群的出现。一个国家大学的发展,归根结底取决于经济的发展,同时,大学的发展反过来对经济繁荣做出重大贡献。15-17世纪当意大利成为世界外贸经济中心时,意大利拥有18所中世纪大学,占世界大学总数的30%。其中,博洛尼亚大学、帕多瓦大学是当时欧洲最富盛名的大学。19世纪当德国经济迅速崛起后,德国拥有一大批世界最优秀的大学,其时,世界一半以上的好大学在德国。其中,柏林大学的模式传遍全世界,德国高等教育称雄世界100年。作为当今世界经济中心的美国,以拥有一大批世界一流的研究型大学而著称。根据上海交大世界大学学术排行榜,世界前20位的大学,85%在美国;世界前100位的大学,50%以上在美国。哈佛大学文理学院院长罗索夫斯基曾自豪地宣称:当今世界一流大学三分之二在美国!
可以预测,即将成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的中国,必然会成为世界科教活动的中心。事实上,目前中国已经成为世界规模最大的高等教育体,是名副其实的高等教育大国。随着中国由高等教育大国走向高等教育强国,必然会产生一大批世界一流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作为国家重点支持的一流研究型大学,在未来的20-30年间,只要志存高远、战略得当,极有可能进入全球大学体系的前100强,跻身世界一流大学的行列。
第四篇:休闲价值观与世界一流大学
龙源期刊网 http://.cn
休闲价值观与世界一流大学
作者:刘慧梅
来源:《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05期
[摘要]广义的休闲价值观是指休闲本身的价值、休闲对个体生命的意义,尤其指休闲与工作之间的辩证关系。世界一流大学是具有世界一流师资并拥有自由精神等特征的大学。休闲与学校的关系源远流长,在古希腊时期,休闲是人生的重要目的,也是教育的目的,休闲与学校有着密切联系。随着社会发展和历史变迁,休闲的价值和地位也经过了曲折起伏的过程,休闲与学校的关系也需要重新梳理。近代休闲具备的自由、社会交往和创造性等特征仍使之与学校特别是世界一流大学有密切关系,休闲理念和价值观也对世界一流大学建设具有重要的积极意义。
[关键词]休闲价值观;世界一流大学;自由;社会交往;创造性
第五篇:教育: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挑战与思考
未来十年,中国高等教育将完成“由大变强”的历史性转变,进入冲击世界一流、快速迈向世界高等教育体系前端的关键阶段。在国际化大背景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条件下,探索发展中大国创建世界一流的道路,我们既面临着中国特定发展阶段的各种重大机遇,也面对着诸多问题和矛盾,尤其是在发展路径选择、师资队伍建设、学术组织模式创新等方面的新挑
战,需要我们共同探讨和破解。
一、发展路径的挑战:中国特色与世界水平的统一
当前,在学校发展中有些教师感到很困惑:“按目前的评价体系,奔国内一流的方向就成不了世界一流,奔世界一流就成不了国内一流,如何选择为好?”。还有一些人则认为:“服务国家战略对建设世界一流来说,很大程度上是权宜之计。”这些看法主要基于对美国一流大学目前现状的借鉴,但忽视了高等教育发展的历史性和规律性。更值得我们深入思考的是,这些观点影响着一些大学政策导向,容易动摇我们把为本国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不可替代的贡献作为冲击世界一流的重要标准的信心和决心。
近年来,在大学国际化的推动下,我们在强烈的寻找差距、快速赶超的使命驱动下来研究世界一流大学,导致我们在锁定参考坐标的过程中,容易陷入以追求指标为导向的思维,而忽视对发展路径的深层次研究。实际上,从世界学术中心转移的历史路线图来看,都以所在国家某种类型与程度的重大战略变革为背景,每一次世界学术中心的转移,都伴随着一次思想大解放运动,都引发了人才培养模式的重大变革,都促进或带动了一个国家或区域若干产业的发展甚至产业革命。这清楚地表明,一流大学发展的根本动力来自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与大学内在逻辑,两者相互交汇产生的巨大需求推动了大学的跨越式发展。所以,不能把“国内一流”与“世界一流”简单地对立起来,既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又要面向国家战略需求,是创建一流大学必然要求。
衡量世界一流只能有一个标准,也就是世界一流大学必须能够引领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类文明的进步。具体来说,无论是理科、工科、医科还是人文社科,是否培养了引领社会发展的创新人才,是否从事最前沿创新的工作,是否做成了别人做不出的突破性重大成果,是衡量一流的主要标准。
面向建设创新型国家和社会主义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我们可以预见:未来十年,甚至几十年,是中国充满机遇与挑战的大发展、大变革时期;中国必然是世界上发展最快、最具活力的国家。中国未来发展,走的是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相互支撑、共同推进、多轮驱动的道路。其中,有中国与世界各国共同面临的重大问题,更有发达国家从来没有遇到也不可能遇到的重大、前沿问题。这些问题,既有中国特定文化的因素,也有世界发展的共同背景,越来越吸引全世界一流学者的目光。从科学上解释和技术上解决中国改革发展的重大问题,就能够在若干方面引领世界,为人类文明进步做出自己不可替代的贡献。因此从本质上讲,中国特色不仅能够与世界一流统一,而且在很大程度上是我们实现跨越式发展、创造世界一流的必由之路,也是到达世界科技前沿的最佳路径。面向未来,我们进入了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关键时期和攻坚阶段,需要我们更加具有国际视野,充分发挥后发优势,自己发现、凝练和解决制约中国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性的科学和技术问题;需要我们自己研究和解决影响中华民族发展和人类进步的人文社会科学重大理论问题;需要我们自己探索和走出一条创建一流的独特道路。我们当前的敌人,就是在全世界聚焦中国,研究中国发展模式的新的时代背景下,我们对研究解决中国自己问题反而显得不屑与不自信。我们一定要有信心、下决心做出有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的事情。
还要看到,对于不同的学科领域,创新的内涵和表现形式是不一样的,需要有不同的评价方式。上海交大较早开展院系中长期评估,我们在理科院系进行国际评估,因为理科的标准是国际通行的,原创性的基础研究只有世界第一,没有第二。在工科院系我们进行的是综合评估,就是既要看发表文章的水平、在国际学术界的影响,更要看对国家经济社会和产业发展的贡献与影响,未来10年尤其要着重看对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有多大贡献。从这样的立论出发,中国特色与世界水平在高层次上是完全可以统一起来的。
二、师资队伍的挑战:多目标条件下的质量提升与结构优化
路线问题解决以后,我们最大的瓶颈制约和挑战是人才。人才,特别是一流人才、领军人才,是冲击世界一流大学最重要、最关键、最宝贵的战略资源。一方面,从根本上说,我国大学与世界一流大学最大、最核心的差距是师资队伍水平整体性的、绝对性的差距。另一方面,在当前特定历史条件下,师资的结构性不平衡问题具有极端重要性。
面对这样的挑战,有两个当务之急:第一是加快成规模地引进各类高层次人才,引进海外人才要产生集聚效应和溢出效应。上海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