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分析】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冲锋号”有关“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学科”话题的舆论分析

时间:2019-05-15 08:31:2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深度分析】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冲锋号”有关“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学科”话题的舆论分析》,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深度分析】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冲锋号”有关“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学科”话题的舆论分析》。

第一篇:【深度分析】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冲锋号”有关“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学科”话题的舆论分析

【深度分析】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冲锋号”——有关“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学科”话题的舆论分析

编者按高教传播与舆情监测研究中心在对高教领域的舆情事件进行监测的基础上,每期选取有代表性的事件进行舆情深度分析,以提供舆情的发展脉络、事件背后的深度思考,为相关部门的决策提供借鉴。1事件概述2015 年 11 月 5 日,国务院印发《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 科建设总体方案》(以下简称《总体方案》)。该方案于 8 月 18 日中 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 15 次会议上审议通过。另外,《中共中央 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了“使若 干高校和一批学科达到或接近世界一流水平”的目标,《总体方案》针 对这一目标进一步明确了任务与路径。

《总体方案》的出台引发了人们对我国高等教育中历久弥新的话题 “中国什么时候才能拥有一批世界一流大学”的再次关注和热议。2事件焦点

《总体方案》包括五大部分十八条。其中,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的基本原则包括坚持以一流为目标、坚持以学科为基础、坚持以绩效为杠杆、坚持以改革为动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 的建设任务有五项:建设一流师资队伍、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提升科学研究水平、传承创新优秀文化、力推进成果转化;改革任务也有五项: 加强和改进党对高校的领导、完善内部治理结构、实现关键环节突破、构建社会参与机制、推进国际交流合作;在支持措施方面,政府将在总体规划和分级支持、强化绩效和动态支持、多元投入和合力支持这三个 方面进行政策引导和投入支持:在组织实施方面,除加强管理以外,还提出了具体的有序推进措施,包括善配套政策、制度建设方案、开展咨 询论证、强化跟踪指导。

此外,《总体方案》还提出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要每五年为一个周期,2016 年开始新一轮建设。同时,制定了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时间表:

到 2020 年,若干所大学和一批学科进入世界一流行列,若干学科进入世界一流学科前列。

到 2030 年,更多的大学和学科进入世界一流行列,若干所大学进入世界一流大学前列,一批学科进入世界一流学科前列,高等教育整体实力显著提升。

到本世纪中叶,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数量和实力进入世界前列,基本建成高等教育强国。

但是,《总体方案》并未对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标准给出明

确说明与界定。3高教界的回声

《总体方案》作为中国高等教育未来发展方向的总体规划,自然在 高教界引起关注。在《总体方案》公布一月有余后,高教界对此的舆论 回应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充分肯定并高度赞扬《总体方案》对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重要意义,并表达高教界为实现这一目标的决心。

哈尔滨工业大学校长周玉撰文《高等教育发展的又一个里程碑》于11月5 日当天(上午 11 点)发表在中国经济网,这当属在《总体方案》 公布后高教界最快的反应。紧随其后的当属我国一流学府的代表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网对北大校长的采访于当日 12 点 22 分刊出。北大校长林建华表示,北大也有一个“三步走”的战略设想,力争在 2030 年左右 率先进入世界一流大学的前列。但他也强调,北大还存在着诸多的不足 和发展瓶颈。同样表达争创世界一流大学信心的还有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校长万立骏院士。中国科大新闻网 11 月6日转发了万立骏院士的《瞄准世界一流 全面改革创新 努力创建独具中国科大风格的世界一流大学》,文中表示中科大要秉承国家使命,在“统筹推进两个一流”中成为先锋高校。

第二,热烈讨论世界一流大学的标准。

苏州大学校长朱秀林11月5日在接受人民网教育频道的采访时指出“世界一流大学有两个核心特点:一是拥有世界一流水平的教师和学生;二是有一套完善的制度体系,为教师培养人才、科学研究提供支持和高效的服务”。上海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上海交通大学党委书记姜斯宪应邀做客人民网时也提出相似意见。

然而,随着建设世界一流大学这一话题在过去一个多月间的不断发酵,高校校长们对世界一流大学评判标准却表现出莫衷一是又不断碰撞 的态势。在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理工大学校长胡海岩看来,建设世界一流大学不能采用比拼大学排名的这种奥运金牌战略;重庆大学副校长孟卫东认为,ESI 收录排名等评价体系重视国际影响力、基础研究、工程科学,而轻视行业社会影响力、应用开发研究、工程技术,简单采用 ESI 收录排名等作为世界一流大学的评价指标,不利于国内工科优势突出的高校开展“双一流”建设;东南大学副校长沈炯担忧的是,国内部分高校按大学排行榜的某些指标规划发展,导致趋同化;中国科学院院士、同济大学校长裴钢表示,建设世界一流大学要以每一所大学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为前提,结合其在国家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肩负的责任,发挥每所高校的学科优势,努力维持教育的多样性,避免“千校一面”。

第三,针对热议话题的冷静思考与建议。

当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冲锋号”吹响后,来自高教界的回声中还有一种冷静的思考。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副校长姜耀东在接受人民政协网的采访(11 日刊出)时表示:《总体方案》实施应避免如下几个误区:一是不要把建设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搞成政绩工程,少一点行政干预和各种评估;二是处理好建设若干所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与整体高等教育水平提高的关系;三是要关注科技进步特别是信息技术和互联网技术对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的潜在影响,要坚持创新驱动来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推进管理创新和制度创新,积极探索中国特色的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之路。

厦门大学高等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别敦荣、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研究员储朝晖、北京大学中国教育财政科学研究所副所长魏建国等人表达了对一流大学建设中财政支持怎么分、如何花、如何监管的忧思。魏建国表示以往支持资金分配很固化,基本是按照学校层次下拨不同的拨 款数额,更多的是出于政治决定和政策考量,而非客观的标准,这导致了一些学校的不满。别敦荣认为需要警惕过度重视科研的现象。储朝晖提议,应该有专业的人员进行资格审查与监管,合格的专业人员和高校 才可以拿到资金,不要再在财务上过度约束。

4媒体的声音在各类媒体都充分报道了《总体方案》与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相关议 题。除了上述的对高教界人士的采访以外,媒体作为反映和引导舆论的 重要组织机构也表达了它们对该议题的观点。

主流媒体,如新华社、《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均站在民

族高等教育事业长远发展的高度来报道或评论。为了让人们更形象直观

地理解《总体方案》,新华社还专门配发了图解版。新华社认同《总

体方案》的“冲锋号”的意义,直接使用了《中国吹响建设世界一流大 学冲锋号》的标题。而《人民日报评论员:植根中国大地 建设一流大学》则首先回顾历史,“综观世界近现代历史,没有任何一个大国可以在高等教育落后的情况下,真正成为全面领先的世界强国”,继而梳理了我国高等教育跨越式发展的脉络,《光明日报评论员:为建设“两个一流”夯实内涵支撑》强调了内涵支撑对高教建设的重要价值。主要的商业媒体也纷纷对建设世界一流大学议题发表评论。《南方

都市报》发表社论《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慢工才能出细活》,文中指出《总体方案》可以算作是中国大学迈向世界一流高校的正式冲锋,是近20 年来最大的一次政府支持动作。其决心之大,规格之高,都体现了高层对于高等教育发展的意图与设计。虽然中国已经至少有 4、5 所大学进入全球排名 100 名之前,但大学作为学者的学术共同体,如何选择自己的发展道路,特别是选择符合学科和学校发展规律的节奏,还需要学校领导与教授的智慧与沉着。《新快报》发表评论《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改革当快,心态要慢》,批评了当前中国高校界以论文发表数量论英雄从而造成学术研究泡沫化、急功近利气氛蔓延的不良做法,相应地提出要建设现代大学制度,抵制行政化和功利化倾向。5网友的态度

与高校界和媒体界对该议题表现出的虽有差异但整体倾向性较为一致的评判不同,出现在各类互动空间以及自媒体上的网友评论则体现出更为复杂的舆情态势。

从态度的性质和强度上来看,第一类是对建设世界一流大学表示欢迎,提出中肯意见或意见。如:天涯社区的《【民间语文 581 期】世界一流大学岂能是规划出来的?》一文,网友贾也一方面指出一流大学不是靠行政命令搞起来的,另一方面献计献谋,倡导“制度创新”。

第二类网友对建设一流大学议题持温和态度。如:网友扣扣在知乎上表示“这次新一轮双一流世界高校建设是985,211 的升级版,各高校原有优势将更加强化和固化。”匿名网友持相似观点“现在中国高校的格局基本就是52 年院校调整确定的,90 年代高校合并、211、985 都只不过在强化这种结果。现在既有格局已经形成,双一流也造就的不过是强者更强的局面。要想对既有格局造成冲击甚至颠覆,短期内基本不可能,长期来看个别性高校进行颠覆性的改革或许可以。”网友“微笑,爱生活,爱旅游”认为这是“中央给各部属高校拨款的新一轮给付政策。。还是对部属(qin)高(er)校(zi)亲啊!”

第三类网友态度整体上呈消极甚至激进之势,但内部又有差异。

有网友将建设一流大学的时间表视为一种运动式的学校建设。还有网友戏言“当年还说赶英超美呢。。说呗,又不掉块肉”、“画大饼呗,这几十年没少画,要画到死。期间有人靠这个得利耳”

更有甚至,一些网友在该议题上表现出对西方教育的趋之若鹜、盲目崇拜的的心态。如网名为“弧度度”的网友在天涯论坛上发帖《中国为何无法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提出“当代中国大学与世界一流大学的差距,就好比是中国微博与facebook 的差距......当代中国大学最根本的缺陷就是官本位思想严重。”而yuwang37在新浪博客上的博文《建设一流大学就是复制西方大学!》甚至妄言“(中国)可从来没有达到世界一流大学的标准。为什么?私塾观念,封建余毒,清政府的裹脚布......什么才能进步,先尝一尝西方教育的味道,吸收营养,品出口味,培养出世界一流的人才......西方教授,校长,老师,实验室,来华授课,管理学校事务。全部西方理念,快速提高教育水平,直接培养出一流大学生。重点校园图书馆建设,引进世界先进图书......提升中国学生的知识面。拼命阅读,不吃不喝的程度。西方备课,西方授课,全盘西化......”。6舆情点评

纵观针对建设世界一流大学议题高教界、媒体界以及网友的意见态度,不难发现此次事件的舆情中呈现出如下特点:

第一,经媒体披露出的高教界的回声主要集中在各知名院校的管理

层(校长)或知名学者,而鲜少看到占高校数量更大比例的一般院校的观点表达,更遑论从事在教学一线的普通教师和高等教育的最终服务对象广大学生的真实看法。而后者的观点在一定程度上借助于自媒体的形

式,以网友态度的面貌得以出现。这反映出媒体的把关标准和新闻价值

判断准则依然存在某种精英化意识。

第二,从高教界的回声和媒体的评论中,不难发现二者对建设世界

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议题虽有忧思和微词,但更多的是在高度赞扬其重要价值前提下的献计献策。这一议题中的媒体框架具有“向外(国际)

看、向上(一流)看”的价值预设。换言之,排名靠前的西方声名卓著的老牌高校成为媒体认同的潜在竞争目标和楷模。在这种观念影响下,自然能够理解为什么在这一议题中几乎没有看到媒体自觉自主地将一

流大学建设与我国教育资源公平匹配相联系的报道。有趣的是,正是李克强总理在多个场合强调了高校建设与农村教育的紧密关系。12 月 3 日的国家科技教育领导小组第二次全体会议上,李克强总理指出“要继续扩大重点大学面向农村地区定向招生规模,提高农村学生比例,让贫困家庭的孩子有公平的上升通道和向上的希望。”“要通过深化改革加快发展,进一步缩小教育资源配置的城乡、区域、校际差距,特别是要加强中西部农村教育能力建设,使更多的孩子能受到良好的基础教育。”

第三,将网友对建设世界一流大学议题的多元化的态度与媒体界的声音进行对比,可以看出二者之间依然存在较大的张力。在这个议题上,媒体的声音与网友的评论俨然成为两个判然有别的舆论场。媒体的舆论场表现出精英式的傲慢,对网友舆论场内的多元观点倾向态度冷漠。在他们的报道中不仅很少看来对网友意见的引用,更没有对网友多元观点 的回应。而网友舆论场对媒体报道与评论后面的价值判断更是表现出排斥、抵制乃至颠覆。如何促使两个舆论场形成良性互动是需要进一步思

考的。而需要警惕的是网友言论中的极端西化倾向。--

第二篇:建设世界一流大学

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最缺的是什么?这是媒体和社会对大学校长们经常性的拷问。我认为,关键还是缺“三大”——大师、大策和大件

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最缺的是什么?这是媒体和社会对大学校长们经常性的拷问。我认为,关键还是缺“三大”——大师、大策和大件。

大师是根本。这里说的大师,不仅包括屈指可数的学界泰斗,还要有一批世界一流的教授。世界一流教授,就是受到国际同行认可和尊敬的教授。具体一点说,就是人家对你做的工作是否感兴趣,是否愿意掏腰包大老远地坐飞机,来参加你办的学术会议;或者愿意买好飞机票请你过去做讲演。如果一个大学里相当部分老师,享有这样的待遇,那么这个大学即便不是世界一流,也离世界一流不远了。如果限于各种条件,无法做到这一点,那么至少也得知道世界一流大学的同行们已经做过了什么,正在做些什么。哪个学校能够把这个大“缺”补得差不多了,不用声明也就是世界一流了。

大策要搞好。大策就是学校的政策,实际上也就是学校的管理和服务。学校的管理工作有许许多多方面,但是,最关键、最核心的就是两件事:一是招到好老师,二是把好老师用好。我国的招聘入门关并不严,进来之后也没有办法退出,结果就是参差不齐。所以,当务之急是严把入门关;把好老师用好,就是让老师们心情愉快地、富有成效地工作。这需要充分尊重他们,提供一个宽松自由的工作氛围,提供一个与其贡献相称的比较合理的收入水平,等等。没有哪个大师的重大成果,是靠严酷死板量化的考核制度压出来的。

大件很重要。大件是个统称,包括所有教学研究工作的物质条件。有大件,没大师,大件就是个摆设;有大师,没大件,大师也会成摆设。大师和大件的关系,不是对立的,也不是可以相互替代的。尤其是对自然技术类学科来说,没有适当的仪器设备,没有一定的实验场所,即便招来了大师,那也是对人才的浪费。即便是社会人文学科,也是需要一些条件的,包括良好的办公条件,畅通的网络服务,完备的图书文献和数据资料等。近些年来,不少大学硬件条件大大改善。但也有不少学校,包括中国农业大学,尽管条件也有很大改善,但仍然面临教学科研设施条件的严重短缺。

平心而论,我国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步伐已经相当快了。近年来不绝于耳的批评之声,实际上代表着的是一种社会期盼。那些在建设世界一流之路上孜孜以求的大学,不要因外部的急躁批评声或浮夸欢呼声而丢失了理性。世界一流的路仍远,需要一步一个脚印地扎实前行。

第三篇: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

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

A类: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清华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理工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央民族大学、南开大学、天津大学、大连理工大学、吉林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复旦大学、同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南京大学、东南大学、浙江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厦门大学、山东大学、中国海洋大学、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中南大学、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四川大学、重庆大学、电子科技大学、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兰州大学、国防科技大学

B类:东北大学、郑州大学、湖南大学、云南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新疆大学

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对应

双一流建设学科

北京交通大学:系统科学

北京工业大学:土木工程(自定)

北京科技大学:科学技术史、材料科学与工程、冶金工程、矿业工程

北京化工大学:化学工程与技术(自定)北京邮电大学:信息与通信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北京林业大学:风景园林学、林学

北京协和医学院:生物学、生物医学工程、临床医学、药学

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学、中西医结合、中药学 首都师范大学:数学

北京外国语大学:外国语言文学

中国传媒大学:新闻传播学、戏剧与影视学 中央财经大学:应用经济学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应用经济学(自定)外交学院:政治学(自定)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公安学(自定)北京体育大学:体育学 中央音乐学院:音乐与舞蹈学

中国音乐学院:音乐与舞蹈学(自定)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学、设计学 中央戏剧学院:戏剧与影视学 中国政法大学:法学

天津工业大学:纺织科学与工程 天津医科大学:临床医学(自定)天津中医药大学:中药学

华北电力大学:电气工程(自定)河北工业大学:电气工程(自定)太原理工大学:化学工程与技术(自定)内蒙古大学:生物学(自定)辽宁大学:应用经济学(自定)大连海事大学:交通运输工程(自定)延边大学:外国语言文学(自定)

东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世界史、数学、化学、统计学、材料科学与工程

哈尔滨工程大学:船舶与海洋工程 东北农业大学:畜牧学(自定)东北林业大学:林业工程、林学

华东理工大学:化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化学工程与技术

东华大学:纺织科学与工程 上海海洋大学:水产

上海中医药大学:中医学、中药学 上海外国语大学:外国语言文学 上海财经大学:统计学 上海体育学院:体育学 上海音乐学院:音乐与舞蹈学 上海大学:机械工程(自定)苏州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自定)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力学 南京理工大学:兵器科学与技术

中国矿业大学:安全科学与工程、矿业工程 南京邮电大学:电子科学与技术 河海大学:水利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 江南大学:轻工技术与工程、食品科学与工程 南京林业大学:林业工程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大气科学

南京农业大学:作物学、农业资源与环境 南京中医药大学:中药学 中国药科大学:中药学 南京师范大学:地理学 中国美术学院:美术学

安徽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自定)合肥工业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自定)福州大学:化学(自定)南昌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石油与天然气工程、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

河南大学:生物学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质学、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 武汉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 华中农业大学:生物学、园艺学、畜牧学、兽医学、农林经济管理

华中师范大学:政治学、中国语言文学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法学(自定)湖南师范大学:外国语言文学(自定)暨南大学:药学(自定)广州中医药大学:中医学 华南师范大学:物理学 海南大学:作物学(自定)广西大学:土木工程(自定)西南交通大学:交通运输工程 西南石油大学:石油与天然气工程 成都理工大学:地质学

四川农业大学:作物学(自定)成都中医药大学:中药学 西南大学:生物学

西南财经大学:应用经济学(自定)贵州大学:植物保护(自定)西藏大学:生态学(自定)西北大学:地质学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信息与通信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长安大学:交通运输工程(自定)陕西师范大学:中国语言文学(自定)青海大学:生态学(自定)

宁夏大学:化学工程与技术(自定)石河子大学:化学工程与技术(自定)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安全科学与工程、矿业工程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石油与天然气工程、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地质学、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 宁波大学:力学

中国科学院大学:化学、材料科学与工程 第二军医大学:基础医学

第四军医大学:临床医学(自定)

第四篇:华中科技大学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研究报告

校规划编写组:华中科技大学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研究报告

点击次数:3505次发布时间:2010-04-09 10:03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与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发展,世界各国积极谋划综合国力的竞争,纷纷提出国家中长期发展战略。这些发展战略的核心内容惊人相似:第一,加强基础研究、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第二,改革教育教学模式,培养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由于世界一流大学兼具这两方面的功能,因此被视为国家中长期发展的重要支撑力量。世界一流大学正成为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高等教育强国已经成为中国的战略选择。高等教育强国必然拥有一批世界一流大学,建设若干所世界一流大学自然成为了新世纪中国的基本国策。1998年5月4日,国家主席江泽民在庆祝北京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向全社会宣告:“为了实现现代化,我国要有若干所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一流大学。”为了落实这一战略,教育部启动了“985”工程。华中科技大学作为国家重点建设的“985工程”大学,以建设世界一流的研究型大学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

一、华中大应确立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战略目标

1、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可能性:世界科教中心的转移与一流大学集群的崛起

千年历史看百年。随着现代生产方式的建立,世界政治经济中心不断转换,世界政治经济中心的转换直接导致了世界科教活动中心的转移。近代以来,世界科教活动中心转移顺序为意大利、英国、法国、德国、美国。20世纪60-70年代日本科学史家汤浅光朝和中国学者赵红洲详细阐述了世界科学中心转移学说。他们按国别对1501年至1950年世界科学成果的增长情况进行了细致的计量分析。他们认为,凡是重大科研成果数占同期全世界总数的百分比超过了25%的国家,称之为“科学活动中心”。而保持这一比例的时间,谓之“科学兴隆周期”。他们进而发现,近代以来世界科学活动中心发生了五次转移:意大利(1540-1610年)、英国(1660-1730年)、法国(1770-1830年)、德国(1810-1920年)、美国(1920-现在)。每一个国家的科学兴盛期为80年左右。1971年美国学者本•代维发现了世界高等教育中心的转移现象。在《学术中心的转移:不列颠、法兰西、德国、美国》一书中,本•代维提出,寻求先进知识(学问)的研究者和学生,是跟着成为“中心”的国家的大学转移的。不仅如此,他们回国以后,还将自己曾经学习过的大学理想化,并以之为模式来改革落后的本国大学。其实,科学活动中心转移与高等教育中心转移之间存在着内在的关联。一般来说,一个国家先成为高等教育中心,然后才成为科学活动中心;一个国家先丧失高等教育中心的地位,然后才丧失科学活动中心的地位。一个国家高等教育兴隆周期越长,科技兴隆的周期也越长。因此,可以将他们合称为世界科教活动中心的转移。

改革开放30年来,随着现代生产方式的引入,中国经济迅速崛起。目前中国已经成为全球第三大经济体。据预测,3年左右中国将超过日本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20年左右,中国将超过美国成为全球最大的经济体。经济中心的出现必然伴随一流大学集群的出现。一个国家大学的发展,归根结底取决于经济的发展,同时,大学的发展反过来对经济繁荣做出重大贡献。15-17世纪当意大利成为世界外贸经济中心时,意大利拥有18所中世纪大学,占世界大学总数的30%。其中,博洛尼亚大学、帕多瓦大学是当时欧洲最富盛名的大学。19世纪当德国经济迅速崛起后,德国拥有一大批世界最优秀的大学,其时,世界一半以上的好大学在德国。其中,柏林大学的模式传遍全世界,德国高等教育称雄世界100年。作为当今世界经济中心的美国,以拥有一大批世界一流的研究型大学而著称。根据上海交大世界大学学术排行榜,世界前20位的大学,85%在美国;世界前100位的大学,50%以上在美国。哈佛大学文理学院院长罗索夫斯基曾自豪地宣称:当今世界一流大学三分之二在美国!

可以预测,即将成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的中国,必然会成为世界科教活动的中心。事实上,目前中国已经成为世界规模最大的高等教育体,是名副其实的高等教育大国。随着中国由高等教育大国走向高等教育强国,必然会产生一大批世界一流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作为国家重点支持的一流研究型大学,在未来的20-30年间,只要志存高远、战略得当,极有可能进入全球大学体系的前100强,跻身世界一流大学的行列。

第五篇:中国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最缺什么

中国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最缺什么

缺少对科研、教学的卓越追求

目前国内顶尖大学在学术、科研、教学等各方面全方位地紧盯世界一流水平的氛围仍不够,许多人安于现状,仅满足于在国内获奖或在国内刊物上发表论文。此外,同行之间的纯学术交流和批评不多,缺乏在争议中不断精进的文化环境。

缺少全球化视野

我国大学在跟踪世界尖端科学技术和最新思想潮流,借鉴发达国家优秀教学制度和经验,吸纳拥有国际学术背景人才等方面还存在诸多不足。

缺少宽松环境与平和心态

近年来,针对学校被管得过死,学术、科研、教学等方面缺乏宽松环境和自主政策的现状,众多中国大学不断呼吁加快推进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和现代大学制度建设。

制约中国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最主要因素是办学体制问题。加快推进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和现代大学制度建设,对于中国建设世界一流大学起着重要的决定性作用。

政府主管部门应该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处理好与大学间的关系,将办学自主权真正放到大学手中,为学校营造出宽松的发展环境。此外,校长们提出,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是长期的过程,全社会对于大学发展应抱有平和的心态,少一些急功近利。

“世界一流大学不是一朝一夕就建成的,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是长期而艰巨的过程,需要数代人锲而不舍地付出艰辛的努力。中国的大学要成为世界一流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他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发展是长期的事业,浮躁、急躁是无法建成世界一流大学的。”

下载【深度分析】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冲锋号”有关“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学科”话题的舆论分析word格式文档
下载【深度分析】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冲锋号”有关“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学科”话题的舆论分析.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