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数学选修精品--§2. 2 .1直接证明--综合法与分析法(精选5篇)

时间:2019-05-15 09:39:4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人教版数学选修精品--§2. 2 .1直接证明--综合法与分析法》,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人教版数学选修精品--§2. 2 .1直接证明--综合法与分析法》。

第一篇:人教版数学选修精品--§2. 2 .1直接证明--综合法与分析法

人教版数学选修精品——推理与证明

§2.2.1直接证明--综合法与分析法

1.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结合已经学过的数学实例,了解直接证明的两种基本方法:分析法和综合法;了解分析法和综合法的思考过程、特点。

过程与方法: 多让学生举命题的例子,培养他们的辨析能力;以及培养他们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生的参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2.教学重点:了解分析法和综合法的思考过程、特点

3.教学难点:分析法和综合法的思考过程、特点

4.教具准备:与教材内容相关的资料。

5.教学设想:分析法和综合法的思考过程、特点.“变形”是解题的关键,是最重一步。因式分解、配方、凑成若干个平方和等是“变形”的常用方法。

6.教学过程:

学生探究过程:

合情推理分归纳推理和类比推理,所得的结论的正确性是要证明的,数学中的两大基本证明方法-------直接证明与间接证明。

若要证明下列问题:

已知a,b>0,求证a(b2c2)b(c2a2)4abc

教师活动:给出以上问题,让学生思考应该如何证明,引导学生应用不等式证明。教师最后归结证明方法。

学生活动:充分讨论,思考,找出以上问题的证明方法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应用不等式证明以上问题,引出综合法的定义

证明:因为b2c22bc,a0,所以a(b2c2)2abc,因为ca2ac,b0,所以b(ca)2abc.因此, a(bc)b(ca)4abc.P表示已知条件、已有的定义、定理、公理等,Q表示要证明的结论

1.综合法

综合法:利用某些已经证明过的不等式(例如算术平均数与几何平均数定理)和不等式用综合法证明不等式的逻辑关系是: 2222222

2PQ1(Q1Q2)Q2Q3.....QnQ

综合法的思维特点是:由因导果,即由已知条件出发,利用已知的数学定理、性质和公例

1、在△ABC中,三个内角A,B,C的对边分别为a,b,c,且A,B,C成等差数列, a,b,c成等比数列,求证△ABC为等边三角形.分析:将 A , B , C 成等差数列,转化为符号语言就是2B =A + C;A , B , C为△ABC的内角,这是一个隐含条件,明确表示出来是A + B + C =; a , b,c成等比数列,转化为符号语言就是bac.此时,如果能把角和边统一起来,那么就可以进一步寻找角和边之

2间的关系,进而判断三角形的形状,余弦定理正好满足要求.于是,可以用余弦定理为工具进行证明.

证明:由 A, B, C成等差数列,有 2B=A + C . ①因为A,B,C为△ABC的内角,所以A + B + C=. ⑧

由①②,得B=.由a, b,c成等比数列,有b2ac.由余弦定理及③,可得

bac2accosBacac.再由④,得a2c2acac.(ac)0,因此ac.从而A=C.由②③⑤,得

A=B=C=.所以△ABC为等边三角形.

解决数学问题时,往往要先作语言的转换,如把文字语言转换成符号语言,或把符号语言转换成图形语言等.还要通过细致的分析,把其中的隐含条件明确表示出来.

2、已知a,bR,求证aabbabba.本题可以尝试使用差值比较和商值比较两种方法进行。

证明:1)差值比较法:注意到要证的不等式关于a,b对称,不妨设ab0.ab0ababa

a

b

b

a

ab(a

a

bbab

b

ab)0,从而原不等式得证。

2)商值比较法:设ab0,aab()1.故原不等式得证。ba

bbab注:比较法是证明不等式的一种最基本、最重要的方法。用比较法证明不等式的步骤是:作差(或作商)、变形、判断符号。

1,ab0, 

ab

b

讨论:若题设中去掉x1这一限制条件,要求证的结论如何变换?

2.分析法

证明数学命题时,还经常从要证的结论 Q 出发,反推回去,寻求保证 Q 成立的条件,明尸 2 成立,再去寻求尸 2 成立的充分条件尸 3 件、定理、定义、公理等)为止.乞,再去寻求尸 1 成立的充分条件尸 2 ;为了证 „ „ 直到找到一个明显成立的条件(已知条即使 Q 成立的充分条件尸 1 .为了证明尸 1 成立,分析法:证明不等式时,有时可以从求证的不等式出发,分析使这个不等式成立的条件,把证明不等式转化为判定这些条件是否具备的问题,如果能够肯定这些条件都已具备,那么用分析法证明不等式的逻辑关系是:

QP1(P1P2).....(Pn1Pn)PnP

分析法的思维特点是:分析法的书写格式:要证明命题B为真,只需要证明命题B1为真,从而有„„

这只需要证明命题B2为真,从而又有„„„„

这只需要证明命题A而已知A为真,故命题B例

3、求证3证明:因为3只需证明(3

72

57和25都是正数,所以为了证明37)(25)

725

展开得1022120 即22110,2125 因为2125成立,所以

(3

7)(25)成立

即证明了3725

说明:①分析法是“执果索因”,步步寻求上一步成立的充分条件,它与综合法是对立②分析法论证“若A则B”这个命题的模式是:为了证明命题B为真,这只需要证明命题B1为真,从而有„„ 这只需要证明命题B2为真,从而又有„„ 这只需要证明命题A为真 而已知A为真,故B必真

在本例中,如果我们从“21<25 ”出发,逐步倒推回去,就可以用综合法证出结论。但由于我们很难想到从“21<25”入手,所以用综合法比较困难。

事实上,在解决问题时,我们经常把综合法和分析法结合起来使用:根据条件的结构特

‘‘

点去转化结论,得到中间结论Q;根据结论的结构特点去转化条件,得到中间结论 P.若由P‘可以推出Q‘成立,就可以证明结论成立.下面来看一个例子.

例4 已知,k(kZ),且

sincos2sin①

sincossin②

求证:

1tan1tan

1tan2(1tan)。

分析:比较已知条件和结论,发现结论中没有出现角,因此第一步工作可以从已知条件中消去.观察已知条件的结构特点,发现其中蕴含数量关系

222

2(sincos)2sincos1,于是,由 ①一2×② 得4sin2sin1.把

4sin2sin1与结论相比较,发现角相同,但函数名称不同,于是尝试转化结论:

统一函数名称,即把正切函数化为正(余)弦函数.把结论转化为

cossincossin

1212

(cossin),再与4sin2sin1比较,发现只要把c(os

2222

sin中的角的余弦转化为正弦,就能达到目的.)

证明:因为(sincos)2sincos1,所以将 ① ② 代入,可得

4sin2sin1.③

另一方面,要证

1tan1tan

1tan2(1tan)

1

sin

2sincos

12(1

sincossincos

即证

1,)

即证cos2sin2即证12sin2

(cossin),(12sin),即证4sin22sin21。

由于上式与③相同,于是问题得证。

例5 证明:通过水管放水,当流速相同时,如果水管截面的周长相等,那么截面是圆分析:当水的流速相同时,水管的流量取决于水管截面面积的大小,设截面的周长为L,则周长为L的圆的半径为为(L

4L2,截面积为T1(L2)

L2);周长为L的正方形边长为

L4,截面积)((L4)2

证明:设截面的周长为L,依题意,截面是圆的水管的截面面积为(方形的水管的截面面积为(L4),所以本题只需证明(L2),截面是正

L2)

(L4)

为了证明上式成立,只需证明

L4

L

两边同乘以正数

L

因此,只需证明4,得

上式是成立的,所以(L2)

(L4)

这就证明了,通过水管放水,当流速相同时,如果水管截面的周长相等,那么截面是圆说明:对于较复杂的不等式,直接运用综合法往往不易入手,因此,通常用分析法探索

巩固练习:第81页练习1, 2,31、a,b,cR,求证

abc)

2、ABC中,已知3bsinB,且cosBcosC求证:ABC为等边三角形

3、a,b,c为ABC的三内角的对应边试证明:

aAbBcCabc

2课后作业:第84页1,2,3教学反思:本节课学习了分析法和综合法的思考过程、特点.“变形”是解题的关键,是最重一步。因式分解、配方、凑成若干个平方和等是“变形”的常用方法。

分析法和综合法是思维方向相反的两种思考方法。在数学解题中,分析法是从数学题的待证结论或需求问题出发,一步一步地探索下去,最后达到题设的已知条件。综合法则是从数学题的已知条件出发,经过逐步的逻辑推理,最后达到待证结论或需求问题。对于解答证明来说,分析法表现为执果索因,综合法表现为由果导因,它们是寻求解题思路的两种基本思考方法,应用十分广泛。

通过本节的学习,学生积极参加课堂教学,顺利地完成了教学任务,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的。但由于学生的基础较差,知识遗忘严重,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学进度,使课堂上进度比较紧张。所以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要特别注意学生的实际水平,让学生提前预习,以保证课堂教学进度。通过本节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直接证明的基本方法----综合法,了解综合法的思考过程、特点;培养学生的数学计算能力,分析能力,逻辑推理能力。本节的教学应该是比较成功的。

1、已知a,b,c是不全相等的正数,求证:

a(bc)b(ca)c(ab)6abc

证明:∵b2c2≥2bc,a>0,∴a(b2c2)≥2abc① 同理 b(c2a2)≥2abc②

c(ab)≥2abc③

因为a,b,c不全相等,所以b2c2≥2bc, c2a2≥2ca, a2b2≥2ab三式不能全取“=”号,从而①、②、③三式也不能全取“=∴a(bc)b(ca)c(ab)6abc

2、已知a,b,c都是正数,且a,b,c成等比数列,求证:abc(abc)证明:左-右=2(ab+bc-ac)∵a,b,c成等比数列,∴bac 又∵a,b,c都是正数,所以0b

ac≤

ac

2ac

222222

∴acb

∴2(abbcac)2(abbcb)2b(acb)0 ∴abc(abc)

2422

3、若实数x1,求证:3(1xx)(1xx).证明:采用差值比较法:

3(1xx)(1xx)

=33x3x1xx2x2x2x =2(xxx1)=2(x1)(xx1)

24242

343

=2(x1)2[(x

2)

4].12)

x1,从而(x1)0,且(x34]0,34

0,∴2(x1)2[(x

12)

∴3(1x2x4)(1xx2)2.例

4、已知a,b,c,d∈R,求证:ac+bd≤(a2b2)(c2d2)

分析一:用分析法

证法一:(1)当ac+bd≤0时,(2)当ac+bd>0时,欲证原不等式成立,2222

2只需证(ac+bd)≤(a+b)(c+d)

222222222222

即证ac+2abcd+bd≤ac+ad+bc+bd 即证2abcd≤b2c2+a2d2

即证0≤(bc-ad)

因为a,b,c,d∈R,所以上式恒成立, 综合(1)、(2)可知:分析二:用综合法

***2222

2证法二:(a+b)(c+d)=ac+ad+bc+bd=(ac+2abcd+bd)+(bc-2abcd+ad)=(ac+bd)2+(bc-ad)2≥(ac+bd)2

∴(a2b2)(c2d2)≥|ac+bd|≥ac+分析三:用比较法

证法三:∵(a2+b2)(c2+d2)-(ac+bd)2=(bc-ad)2≥0, ∴(a2+b2)(c2+d2)≥(ac+bd)2

∴(a2b2)(c2d2)≥|ac+bd|≥ac+bd, 即ac+bd

5、设a、b是两个正实数,且a≠b,求证:a3+b3>a2b+ab2.证明:(用分析法思路书写)要证 a3+b3>a2b+ab2成立,只需证(a+b)(a2-ab+b2)>ab(a+b)成立,即需证a2-ab+b2>ab成立。(∵a+b>0)

只需证a-2ab+b>0成立,即需证(a-b)2>0成立。

而由已知条件可知,a≠b,有a-b≠0,所以(a-b)2>0显然成立,由此命题得证。(以下用综合法思路书写)

∵a≠b,∴a-b≠0,∴(a-b)2>0,即a2-2ab+b2>0亦即a2-ab+b2>ab

由题设条件知,a+b>0,∴(a+b)(a2-ab+b2)>(a+b)ab

3322

即a+b>ab+ab,由此命题得证.

第二篇:2.2.1直接证明--综合法与分析法

课题:直接证明--综合法与分析法

1.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结合已经学过的数学实例,了解直接证明的两种基本方法:分析法和综合法;了解分析法和综合法的思考过程、特点。

过程与方法: 多让学生举命题的例子,培养他们的辨析能力;以及培养他们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生的参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2.教学重点:了解分析法和综合法的思考过程、特点

3.教学难点:分析法和综合法的思考过程、特点

4.教具准备:与教材内容相关的资料。

5.教学设想:分析法和综合法的思考过程、特点.“变形”是解题的关键,是最重一步。因式分解、配方、凑成若干个平方和等是“变形”的常用方法。

6.教学过程:

学生探究过程:证明的方法

(1)、分析法和综合法是思维方向相反的两种思考方法。在数学解题中,分析法是从数学题的待证结论或需求问题出发,一步一步地探索下去,最后达到题设的已知条件。综合法则是从数学题的已知条件出发,经过逐步的逻辑推理,最后达到待证结论或需求问题。对于解答证明来说,分析法表现为执果索因,综合法表现为由果导因,它们是寻求解题思路的两种基本思考方法,应用十分广泛。

(2)、例1.设a、b是两个正实数,且a≠b,求证:a3+b3>a2b+ab2.

证明:(用分析法思路书写)

要证 a3+b3>a2b+ab2成立,只需证(a+b)(a2-ab+b2)>ab(a+b)成立,即需证a2-ab+b2>ab成立。(∵a+b>0)

只需证a2-2ab+b2>0成立,即需证(a-b)2>0成立。

而由已知条件可知,a≠b,有a-b≠0,所以(a-b)2>0显然成立,由此命题得证。(以下用综合法思路书写)

∵a≠b,∴a-b≠0,∴(a-b)2>0,即a2-2ab+b2>0

亦即a2-ab+b2>ab

由题设条件知,a+b>0,∴(a+b)(a2-ab+b2)>(a+b)ab

即a3+b3>a2b+ab2,由此命题得证

24223(1xx)(1xx).x1例

2、若实数,求证:

证明:采用差值比较法:

3(1x2x4)(1xx2)

2=33x3x1xx2x2x2x

=2(xxx1)=2(x1)(xx1)432224242

3132(x1)2[(x)2].24 =

13x1,从而(x1)20,且(x)20,2

4132(x1)2[(x)2]0,24223(1xx)(1xx).24∴ ∴

abba例

3、已知a,bR,求证abab.

本题可以尝试使用差值比较和商值比较两种方法进行。

证明:1)差值比较法:注意到要证的不等式关于a,b对称,不妨设ab0.ab0

aabbabbaabbb(aabbab)0,从而原不等式得证。

2)商值比较法:设ab0,aabbaa1,ab0,ba()ab1.bb ab故原不等式得证。

注:比较法是证明不等式的一种最基本、最重要的方法。用比较法证明不等式的步骤是:作差(或作商)、变形、判断符号。

讨论:若题设中去掉x1这一限制条件,要求证的结论如何变换?

巩固练习:第81页练习1, 2, 3 ,4课后作业:第84页1,2,3教学反思:本节课学习了分析法和综合法的思考过程、特点.“变形”是解题的关键,是最重一步。因式分解、配方、凑成若干个平方和等是“变形”的常用方法。

第三篇:2.2.1直接证明--综合法与分析法教案

金太阳新课标资源网

直接证明--综合法与分析法

1.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结合已经学过的数学实例,了解直接证明的两种基本方法:分析法和综合法;了解分析法和综合法的思考过程、特点。

过程与方法: 多让学生举命题的例子,培养他们的辨析能力;以及培养他们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生的参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2.教学重点:了解分析法和综合法的思考过程、特点

3.教学难点:分析法和综合法的思考过程、特点

4.教具准备:与教材内容相关的资料。

5.教学设想:分析法和综合法的思考过程、特点.“变形”是解题的关键,是最重一步。因式分解、配方、凑成若干个平方和等是“变形”的常用方法。

6.教学过程:

学生探究过程:证明的方法

(1)、分析法和综合法是思维方向相反的两种思考方法。在数学解题中,分析法是从数学题的待证结论或需求问题出发,一步一步地探索下去,最后达到题设的已知条件。综合法则是从数学题的已知条件出发,经过逐步的逻辑推理,最后达到待证结论或需求问题。对于解答证明来说,分析法表现为执果索因,综合法表现为由果导因,它们是寻求解题思路的两种基本思考方法,应用十分广泛。

(2)、例1.设a、b是两个正实数,且a≠b,求证:a3+b3>a2b+ab2.

证明:(用分析法思路书写)

要证 a3+b3>a2b+ab2成立,只需证(a+b)(a2-ab+b2)>ab(a+b)成立,即需证a2-ab+b2>ab成立。(∵a+b>0)

只需证a2-2ab+b2>0成立,即需证(a-b)2>0成立。

而由已知条件可知,a≠b,有a-b≠0,所以(a-b)2>0显然成立,由此命题得证。

(以下用综合法思路书写)

∵a≠b,∴a-b≠0,∴(a-b)2>0,即a2-2ab+b2>0亦即a2-ab+b2>ab

由题设条件知,a+b>0,∴(a+b)(a2-ab+b2)>(a+b)ab即a3+b3>a2b+ab2,由此命题得证

24223(1xx)(1xx).x1例

2、若实数,求证:

证明:采用差值比较法:

金太阳新课标资源网wx.jtyjy.com

金太阳新课标资源网3(1x2x4)(1xx2)

2242423=33x3x1xx2x2x2x

22432(x1)(xx1)2(xxx1)= =

132(x1)2[(x)2].24 =

13x1,从而(x1)20,且(x)20,2

4132(x1)2[(x)2]0,24∴ ∴

3(1x2x4)(1xx2)2.a,bR,求证aabbabba.例

3、已知

本题可以尝试使用差值比较和商值比较两种方法进行。证明:1)差值比较法:注意到要证的不等式关于a,b对称,不妨设ab0.ab0

aabbabbaabbb(aabbab)0,从而原不等式得证。

2)商值比较法:设ab0,aabbaa1,ab0,ba()ab1.bbab 故原不等

式得证。

注:比较法是证明不等式的一种最基本、最重要的方法。用比较法证明不等式的步骤是:作差(或作商)、变形、判断符号。

讨论:若题设中去掉x1这一限制条件,要求证的结论如何变换?

金太阳新课标资源网巩固练习:第81页练习1, 2, 3 ,4课后作业:第84页1,2,3教学反思:本节课学习了分析法和综合法的思考过程、特点.“变形”是解题的关键,是最重一步。因式分解、配方、凑成若干个平方和等是“变形”的常用方法。

第四篇:选修2-2§2.2.1综合法与分析法

人教版数学选修精品——推理与证明

§2.2.1直接证明--综合法与分析法

1.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结合已经学过的数学实例,了解直接证明的两种基本方法:分析法和综合法;了解分析法和综合法的思考过程、特点。

过程与方法: 多让学生举命题的例子,培养他们的辨析能力;以及培养他们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生的参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2.教学重点:了解分析法和综合法的思考过程、特点

3.教学难点:分析法和综合法的思考过程、特点

4.教具准备:与教材内容相关的资料。

5.教学设想:分析法和综合法的思考过程、特点.“变形”是解题的关键,是最重一步。因式分解、配方、凑成若干个平方和等是“变形”的常用方法。

6.教学过程:

学生探究过程:

合情推理分归纳推理和类比推理,所得的结论的正确性是要证明的,数学中的两大基本证明方法-------直接证明与间接证明。

若要证明下列问题:

已知a,b>0,求证a(b2c2)b(c2a2)4abc

教师活动:给出以上问题,让学生思考应该如何证明,引导学生应用不等式证明。教师最后归结证明方法。

学生活动:充分讨论,思考,找出以上问题的证明方法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应用不等式证明以上问题,引出综合法的定义

证明:因为b2c22bc,a0,所以a(b2c2)2abc,因为ca2ac,b0,所以b(ca)2abc.因此, a(bc)b(ca)4abc.P表示已知条件、已有的定义、定理、公理等,Q表示要证明的结论

1.综合法

综合法:利用某些已经证明过的不等式(例如算术平均数与几何平均数定理)和不等式用综合法证明不等式的逻辑关系是: 2222222

2PQ1(Q1Q2)Q2Q3.....QnQ

综合法的思维特点是:由因导果,即由已知条件出发,利用已知的数学定理、性质和公例

1、在△ABC中,三个内角A,B,C的对边分别为a,b,c,且A,B,C成等差数列, a,b,c成等比数列,求证△ABC为等边三角形.分析:将 A , B , C 成等差数列,转化为符号语言就是2B =A + C;A , B , C为△ABC的内角,这是一个隐含条件,明确表示出来是A + B + C =; a , b,c成等比数列,转化为符号语言就是bac.此时,如果能把角和边统一起来,那么就可以进一步寻找角和边之

2间的关系,进而判断三角形的形状,余弦定理正好满足要求.于是,可以用余弦定理为工具进行证明.

证明:由 A, B, C成等差数列,有 2B=A + C . ①

因为A,B,C为△ABC的内角,所以A + B + C=. ⑧

由①②,得B=.3由a, b,c成等比数列,有b2ac.由余弦定理及③,可得

bac2accosBacac.22222

再由④,得a2c2acac.2(ac)0,因此ac.从而A=C.由②③⑤,得 A=B=C=.3

所以△ABC为等边三角形.

解决数学问题时,往往要先作语言的转换,如把文字语言转换成符号语言,或把符号语言转换成图形语言等.还要通过细致的分析,把其中的隐含条件明确表示出来.

2.分析法

证明数学命题时,还经常从要证的结论 Q 出发,反推回去,寻求保证Q 成立的条件,即使Q成立的充分条件P1,为了证明P1成立,再去寻求P1成立的充分条件P2,为了证明P2成立,再去寻求P2成立的充分条件P3······直到找到一个明显成立的条件(已知条件、定理、定义、公理等)为止。

分析法:证明不等式时,有时可以从求证的不等式出发,分析使这个不等式成立的条件,把证明不等式转化为判定这些条件是否具备的问题,如果能够肯定这些条件都已具备,那么用分析法证明不等式的逻辑关系是:

QP1(P1P2).....(Pn1Pn)PnP

分析法的思维特点是:分析法的书写格式:

要证明命题B为真,只需要证明命题B1为真,从而有„„

这只需要证明命题B2为真,从而又有„„

„„

这只需要证明命题A而已知A为真,故命题B例

3、求证3

证明:因为3只需证明(3725 7和25都是正数,所以为了证明37)(25)22725 展开得1022120

即22110,212

5因为2125成立,所以

(3227)(25)成立 即证明了3725

说明:①分析法是“执果索因”,步步寻求上一步成立的充分条件,它与综合法是对立②分析法论证“若A则B”这个命题的模式是:为了证明命题B为真,这只需要证明命题B1为真,从而有„„

这只需要证明命题B2为真,从而又有„„

这只需要证明命题A为真

而已知A为真,故B必真

在本例中,如果我们从“21<25 ”出发,逐步倒推回去,就可以用综合法证出结论。但由于我们很难想到从“21<25”入手,所以用综合法比较困难。

事实上,在解决问题时,我们经常把综合法和分析法结合起来使用:根据条件的结构特

‘‘点去转化结论,得到中间结论Q;根据结论的结构特点去转化条件,得到中间结论 P.若

由P‘可以推出Q‘成立,就可以证明结论成立.下面来看一个例子.

例4 已知,k(kZ),且

2sincos2sin①

sincossin②2

求证:1tan

1tan221tan2(1tan)22。

分析:比较已知条件和结论,发现结论中没有出现角,因此第一步工作可以从已知条件中消去.观察已知条件的结构特点,发现其中蕴含数量关系

2222(sincos)2sincos1,于是,由 ①一2×② 得4sin2sin1.把

4sin2sin1与结论相比较,发现角相同,但函数名称不同,于是尝试转化结论:22

统一函数名称,即把正切函数化为正(余)弦函数.把结论转化为cossin

cossin222212

12(cossin),再与4sin2sin1比较,发现只要把c(os222222sin中的角的余弦转化为正弦,就能达到目的.)2证明:因为(sincos)2sincos1,所以将 ① ② 代入,可得 4sin2sin1.③ 2

另一方面,要证

sin21tan1tan2221tan2(1tan)22 1

即证

12sin

cos

22212(1sincossincos1

2222,)222即证cossin

即证12sin

22(cossin),2122(12sin),即证4sin2sin1。

由于上式与③相同,于是问题得证。

课堂小结:直接证明的两种方法-综合法和分析法

课后作业:第91页A组 2,3教学反思:本节课学习了分析法和综合法的思考过程、特点.“变形”是解题的关键,是最重一步。因式分解、配方、凑成若干个平方和等是“变形”的常用方法。

分析法和综合法是思维方向相反的两种思考方法。在数学解题中,分析法是从数学题的待证结论或需求问题出发,一步一步地探索下去,最后达到题设的已知条件。综合法则是从数学题的已知条件出发,经过逐步的逻辑推理,最后达到待证结论或需求问题。对于解答证明来说,分析法表现为执果索因,综合法表现为由果导因,它们是寻求解题思路的两种基本思考方法,应用十分广泛。

首先,介绍为什么要引入证明,以及经常用的两种证明方法,主要介绍的是直接证明的两种方法。然后具体讲解综合法和分析法并举例说明,强调分析法的步骤以及两者的区别。最后举一个两种方法综合使用的例子

1、已知a,b,c是不全相等的正数,求证:

222222a(bc)b(ca)c(ab)6abc

证明:∵b2c2≥2bc,a>0,∴a(b2c2)≥2abc①

同理 b(c2a2)≥2abc②

c(ab)≥2abc③ 2

2因为a,b,c不全相等,所以b2c2≥2bc, c2a2≥2ca, a2b2≥2ab三式不能全取“=”号,从而①、②、③三式也不能全取“=∴a(b2c2)b(c2a2)c(a2b2)6abc

2、已知a,b,c都是正数,且a,b,c成等比数列,求证:a2b2c2(abc)

2证明:左-右=2(ab+bc-ac)

∵a,b,c成等比数列,∴b2ac

又∵a,b,c都是正数,所以0b

∴acb

∴2(abbcac)2(abbcb)2b(acb)0

∴abc(abc)

2422例

3、若实数x1,求证:3(1xx)(1xx).22222ac≤ac2ac

证明:采用差值比较法:

3(1xx)(1xx)242

2=33x3x1xx2x2x2x

43=2(xxx1)

=2(x1)(xx1)=2(x1)[(x224242322

12)

2234].1

2)2x1,从而(x1)0,且(x

4]0,22340, ∴2(x1)[(x24212)2∴3(1xx)(1xx).例

4、已知a,b,c,d∈R,求证:ac+bd≤(a2b2)(c2d2)

分析一:用分析法

证法一:(1)当ac+bd≤0时,(2)当ac+bd>0时,欲证原不等式成立,只需证(ac+bd)2≤(a2+b2)(c2+d2)

222222222222即证ac+2abcd+bd≤ac+ad+bc+bd

即证2abcd≤b2c2+a2d

22即证0≤(bc-ad)

因为a,b,c,d∈R,所以上式恒成立,综合(1)、(2)可知:分析二:用综合法

***22222证法二:(a+b)(c+d)=ac+ad+bc+bd=(ac+2abcd+bd)+(bc-2abcd+ad)

=(ac+bd)2+(bc-ad)2≥(ac+bd)2 ∴(a2b2)(c2d2)≥|ac+bd|≥ac+分析三:用比较法

证法三:∵(a2+b2)(c2+d2)-(ac+bd)2=(bc-ad)2≥0,∴(a2+b2)(c2+d2)≥(ac+bd)2 ∴(a2b2)(c2d2)≥|ac+bd|≥ac+bd,即ac+bd

5、设a、b是两个正实数,且a≠b,求证:a3+b3>a2b+ab2.

证明:(用分析法思路书写)

要证 a3+b3>a2b+ab2成立,只需证(a+b)(a-ab+b)>ab(a+b)成立,即需证a2-ab+b2>ab成立。(∵a+b>0)

只需证a-2ab+b>0成立,即需证(a-b)2>0成立。

而由已知条件可知,a≠b,有a-b≠0,所以(a-b)2>0显然成立,由此命题得证。(以下用综合法思路书写)

∵a≠b,∴a-b≠0,∴(a-b)2>0,即a2-2ab+b2>0

亦即a2-ab+b2>ab

由题设条件知,a+b>0,∴(a+b)(a2-ab+b2)>(a+b)ab

3322即a+b>ab+ab,由此命题得证.2222

第五篇:2.2.1综合法与分析法

2.2.1 综合法与分析法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结合已经学过的数学实例,了解直接证明的两种基本方法:分析法和综合法;了解分析法和综合法的思考过程、特点。

2.过程与方法: 多让学生举命题的例子,培养他们的辨析能力;以及培养他们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生的参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了解分析法和综合法的思考过程、特点

三.教学难点:分析法和综合法的思考过程、特点

四.教学过程

直接证明是从命题的条件或结论出发,根据已知的定义、公理、定理,直接推证结论的真实性。常用的直接证明方法有综合法与分析法。

综合法是从原因推导到结果的思维方法,而分析法是一种从结果追溯到产生这一结果的原因的思维方法。具体地说,综合法是从已知条件出法,经过逐步的推理,最后达到待证结论。分析法则是从待证结论出法,一步一步寻求结论成立的充分条件,最后达到题设的已知条件或已被证明的事实。

1.教学实例:

1232例1log519log319log219 1证明:因为 logba

左式=log 1952log 1933log 192log 19360l

因为log 19360log 19361

2所以 123

2log519log319log219

这个证明就是从已知条件出法,进行简单的运算和推理,得到要证明的结论,其中要用到一些已经证明的命题。

例2.如图,设四面体PABC中, ∠ABC=90°,PA=PB=PC,D中点,求证:PD 垂直于△ABC 所在的平面。

证明:连接PD,BD,因为BD 是Rt△ABC 斜边上的中线,所以DA=DB=DC,又因为PA=PB=PC,而PD 是△PDA、△PBD、△PCD 的公共边,所以△PDA≌△PBD≌△PCD,于是∠PDA=∠PDB=∠PDC,而∠PDA=∠PDC=90°,可见PD⊥AC,PD⊥BD,由此可知,PD 垂直于△ABC 所在的平面。

这个证明的步骤是:

(1)由已知BD 是Rt△ABC 斜边上的中线,推出DA=DB=DC,记为P0(已知)⇒P1;

(2)由DA=DB=DC,和已知条件,推出三个三角形全等,记为P1⇒P2;

(3)由三个三角形全等,推出∠PDA=∠PDB=∠PDC=90°,记为P2⇒P3;

(4)由∠PDA=∠PDB=∠PDC=90°,推出PD 垂直于△ABC 所在的平面,记为P3⇒P4(结论); logba

这个证明步骤用符号表示就是P0(已知)⇒P1⇒P2⇒P3⇒P4(结论).2.分析法

例3

证明:因为3

7和2

只需证明7)(25)

展开得10 + 2 2221 < 20,即21 < 5,只需证明21<25,因为21<25成立,所以不等式72成立。

分析法证明的逻辑关系是:B(结论)⇐Bl ⇐B2 ⇐ „„ ⇐Bn ⇐A(已知).在分析法证明中,从结论出发的每一个步骤所得到的判断都是结论成立的充分条件,最后一步归结到已被证明的事实。因此从最后一步可以倒推回去,直到结论,但这个倒推过程可以省略。

例4.求证:当一个圆与一个正方形的周长相等时,这个圆的面积比正方形的面积大。

LL证明:设圆和正方形的周长为L,依题意,圆的面积为,正方形的面积为。42

LL因此本题只需证明>,242222

L2L2

为了证明上式成立,只需证明, 1642

两边同乘以正数411,得 24L

22LL因为上式是成立的,所以> 24

这就证明了如果一个圆与一个正方形的周长相等,那么这个圆的面积比这个正方形的面积大。

从前面的例子可以看出,分析法的特点是:从“未知”看“需知”,逐步靠拢“已知”,其逐步推理,实际上是要寻找它的充分条件。综合法的特点是:从“已知”看“可知”,逐步推向“未知”,其逐步推理,实际上是寻找它的必要条件,分析法与综合法各有其特点。有些具体的待证命题,用分析法和综合法都可以证出来,人们往往选择比较简单的一种。从以上几中可以看出,分析法解题方向较为明确,利于寻找解题思路,综合法解题条理清晰,易于表述。因此,在实际解题时,通常以分析法为主寻找思路,再用综合法有条理地表述解题过程

3.小结:

(1)分析法和综合法是思维方向相反的两种思考方法。在数学解题中,分析法是从数学题的待证结论或需求问题出发,一步一步地探索下去,最后达到题设的已知条件。综合法则是

从数学题的(2)已知条件出发,经过逐步的逻辑推理,最后达到待证结论或需求问题。对于解答证明来说,分析法表现为执果索因,综合法表现为由果导因,它们是寻求解题思路的两种基本思考方法,应用十分广泛。

下载人教版数学选修精品--§2. 2 .1直接证明--综合法与分析法(精选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人教版数学选修精品--§2. 2 .1直接证明--综合法与分析法(精选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_直接证明--综合法与分析法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的学习,学生积极参加课堂教学,顺利地完成了教学任务,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的。但由于学生的基础较差,知识遗忘严重,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学进度,使课堂上进度比较紧......

    人教版数学选修精品--§2._2_.1__直接证明--综合法与分析法

    高中数学选修2-2编号02-16 12. 2 .1直接证明--综合法与分析法主编 欧阳竹定稿 王辉庭学习目标:结合已经学过的数学实例,了解直接证明的两种基本方法:分析法和综合法;了解分析法和......

    2.2.1综合法和分析法

    数学选修1-2第二章推理与证明编号:3姓名:班级:评价:编制人:许朋朋 赵阳领导签字:§2. 2 .1 综合法和分析法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结合已经学过的数学实例,了解直接证明的两种基......

    2.2.1 综合法和分析法

    2.2 直接证明与间接证明2.2.1 综合法和分析法整体设计教材分析在以前的学习中,学生已经能用综合法和分析法证明数学问题,但他们对综合法和分析法的内涵和特点不一定非常清楚.本节......

    数学选修2-2教案:2.2.1综合法和分析法、2.2.2反证法

    综合法和分析法教学要求:结合已经学过的数学实例,了解直接证明的两种基本方法:分析法和综合法;了解分析法和综合法的思考过程、特点.教学重点:会用综合法证明问题;了解综合法的思......

    高中数学:2.2.1《综合法和分析法》教案(新人教A版选修2-2)

    数学:2.2.1《综合法和分析法》教案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结合已经学过的数学实例,了解直接证明的两种基本方法:分析法和综合法;了解分析法和综合法的思考过程、特点。(二)过程与方......

    直接证明与间接证明——综合法与分析法参考答案

    直接证明与间接证明——综合法与分析法参考答案课堂合作探究1、A2、B3、A4、证明:(ab(ab)2a0,b0ab0,00基础训练1、C2、C3、D4、B5、C6、C 能力提升1、证法一:a,b,c,是不等的正......

    04直接证明--综合法与分析法的应用

    直接证明—分析法与综合法的应用课型:习题课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结合教学实例,了解直接证明的两种基本方法之过程与方法:通过教学实例了解分析法的思考过程、特点;体会分析法和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