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条与欠条诉讼时效之比较(5篇范文)

时间:2019-05-15 09:59:1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借条与欠条诉讼时效之比较》,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借条与欠条诉讼时效之比较》。

第一篇:借条与欠条诉讼时效之比较

借条与欠条诉讼时效之比较

文/唐礼武

经常接到一些当事人咨询,问某人借款多少,有借条在,是否可以起诉,能否拿回借款,结果拿来借条一看,原来过了诉讼时效,得不到法律的保护,借条也成了一张废纸。现实生活中,许多人对借条与欠条的诉讼时效不甚了解,有的因此错过了诉讼时效,造成了极大的经济损失。现将借条与欠条的诉讼时效做简单的介绍,供大家参考,也欢迎大家参与讨论。

一、注明还款期限的借条与欠条的诉讼时效问题

借条与欠条均是用来作为某种债权债务关系的证明或凭证,借条代表的是一种借款合同关系,是借款人向出借人借款,出借人给付借款的书面凭证。而欠条是对债权债务主体双方经济往来的一种结算,表明自欠条形成之日起双方之间形成的一种新的纯粹的债权和债务关系。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第135条规定:“向人民法院请求保护民事权利的诉讼时效期间为2年,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 另外,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第137条的规定,诉讼时效期间从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权利被侵害之日时起算。如果在借条和欠条中规定了具体的还款期限,那么适用一般的诉讼时效即两年的诉讼时效,诉讼时效从其注明的还款期限之日起计算为两年。

二、借条与欠条中没有注明还款期限的诉讼时效问题。

现实生活中,借条或者欠条没有注明还款期限的现象非常普遍,那么如何计算其诉讼时效呢?

1、没有注明还款期限的欠条的诉讼时效。

1994年3月26日,最高人民法院出台的《关于债务人在约定的期限届满后未履行债务而出具没有还款日期的欠款条诉讼时效期间应当从何时开始计算问题的批复》〔法复(1994)35号〕中指出:“双方当事人原约定供方交货后,需立即付款,需方收货后无款可付,经供方同意写了没有还款日期的欠款条,根据民法通则第140条的规定,对此应认定诉讼时效的中断。如果供方在诉讼时效中断后一直未主张权利,诉讼时效期间则应从供方收到需方所写的欠款条之日的第二天开始重新计算”。

对于没有履行期限的欠条,在债务人出具欠条时,债权人就应当已经知道自己的权利受到了侵害,故权利人应当在欠条出具之日起2年内向人民法院主张权利,也就是说,没有履行期限的欠条从出具之日起计算诉讼时效,如果权利人在两年的诉讼时效期间内曾主张过债权的,适用诉讼时效中断的规定。

例如,张三本应立即付款给李四,但由于奖金问题而无法付款,经李四同意,张三于2005年8月8日写了一张没有注明还款期限的欠条给李四,之后李四碍于情面,一直未向张三主张还款,到2007年9月9日李四方拿出欠条要求张三还款,那么,李四的主张将因超过了诉讼时效而得不到法律的支持。因为,其诉讼时效从2005年8月8日之日起两年,即2007年8月7日。如果期间李四有证据证明一直向张三主张还款,那么适用时效中断的规定,比如,李四2006年8月曾向张三主张还款,那么时效中断,从李四主张的日期开始计算两年,即时效到2008年8月止。

2、没有注明还款期限的借条的诉讼时效。

但没有注明还款期限或履行期限的借条和欠条,两者在诉讼时效的适用上则是有区别的。对于没有还款期限的借条,出借人可以随时向借款人要求还款,诉讼时效从出借人主张债权之时开始计算为2年。出借人再次主张债权的,适用诉讼时效中断的规定。但应注意根据法

律规定,如果出借人在借款人出具借条的20年内一直不主张权利,则诉讼时效不再起算,出借人的债权丧失了法律的保护。也就是说,借条的最长时效为20年(不是说不管你主张不主张都有20年诉讼时效,而是一直未主张的,超过20年将得不到法律的保护,只要出借人提出还款主张,从主张的日期开始计算时效2年)。

第二篇:欠、借、收条及注意事项

欠条范文

截止至*年*月*日,本人尚欠***人民币(大写)元整,(小写),特立此据![附加内容:双方商议于*年*月*日前全部还清]

欠款人:***

*年*月*日

收条范文

现(代)收到***的(物品)(数量)(型号)等。

经手人:***

*年*月*日

借条范文

兹因***近来手头不便,而向***借金额,共计得款项人民币***元整,并承诺在*年*月*日前,全部归还,特立此据。

借款人:***身份证号电话

贷款人:***身份证号电话

担保人:***身份证号电话

(签字、盖章、手印)

*年*月*日

注意:

1、首行不空。

2、收欠的物品内容、数量、大小规格型号等明确。

3、对象明确到个人(经手人),切忌以单位名义,(但经手人须有单位名称)。

4、切勿涂改,中途写错则须重写。

5、字迹清晰,确认无错别字。(如刘宗祥写成刘宗样)

6、收钱条非本人所写,如借口不会写字,不会欠条格式等。可写好再让其誊抄一边。

7、利用歧义,如“还借款”可理解为huan借款,也可以理解为hai借款,即尚欠。

8、已收为借,如“今借到”≠“今收到”

9、两用借条,如归还时,借口一时找不到原来的借条(欠条),就随意打下一个收条。日后再以欠条引起经济纠纷。此时应要求开具声明:包括归还的内容,开具未能欠条丢失的证明,声明原欠条注销作废。

10、写明:“向****借”而不能是“今借到****”

11、作废欠条予以撕毁。

12、确认书写内容为书写人常用书写手书写。即左、右手混淆书写笔迹。(备注:此类应用文切忌马虎大意,须谨慎处之,否则日后容易引起法律纠纷及个人损失。)

编辑:李传飞

(声明:资料来源于网络)

第三篇:金融债权有效性维护之诉讼时效

金融债权有效性维护之诉讼时效

一、《民法通则》(1987年1月1日起施行)

第135条 向人民法院请求保护民事权利的诉讼时效期间为二年,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

第140条 诉讼时效因提起诉讼、当事人一方提出要求或同意履行债务而中断。从中断时起诉讼时效期间重新计算。

二、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民事案件适用诉讼时效制度若干问题的规定》(2008年9月1日起施行)

第一条 当事人可以对债权请求权提出诉讼时效抗辩,但对下列债权请求权提出诉讼时效抗辩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

(一)支付存款本金及利息请求权;

(二)兑付国债、金融债券以及向不特定对象发行的企业债券本息请求权;

(三)基于投资关系产生的缴付出资请求权;

(四)其他依法不适用诉讼时效规定的债权请求权。第二条 当事人违反法律规定,约定延长或者缩短诉讼时效期间、预先放弃诉讼时效利益的,人民法院不予认可。

第三条 当事人未提出诉讼时效抗辩,人民法院不应对诉讼时效问题进行释明及主动适用诉讼时效的规定进行裁判。(诉讼时效属实体权利,法院应中立)

第四条 当事人在一审期间未提出诉讼时效抗辩,在二审期间提出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但其基于新的证据能够证明对方当事人的请求权已过诉讼时效期间的情形除外。(诉讼时效抗辩权行使阶段:当事人未按照前款规定提出诉讼时效抗辩,以诉讼时效期间届满为由申请再审或者提出再审抗辩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没有但是,但是新民诉法179条规定基于新证据可以申请再审)

第五条 当事人约定同一债务分期履行的,诉讼时效期间从最后一期履行期限届满之日起计算。

第六条 未约定履行期限的合同,依照合同法第六十一条、第六十二条(事后双方当事人协议补充、按照交易习惯确定、随时履行)的规定,可以确定履行期限的,诉讼时效期间从履行期限届满之日起计算;不能确定履行期限的,诉讼时效期间从债权人要求债务人履行义务的宽限期届满之日起计算,但债务人在债权人第一次向其主张权利之时明确表示不履行义务的,诉讼时效期间从债务人明确表示不履行义务之日起计算。

第七条 享有撤销权的当事人一方请求撤销合同的,应适用合同法第五十五条关于一年除斥期间的规定。

对方当事人对撤销合同请求权提出诉讼时效抗辩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

合同被撤销,返还财产、赔偿损失请求权的诉讼时效期

间从合同被撤销之日起计算。

第八条 返还不当得利请求权的诉讼时效期间,从当事人一方知道或者应当知道不当得利事实及对方当事人之日起计算。

第九条 管理人因无因管理行为产生的给付必要管理费、赔偿损失请求权的诉讼时效期间,从无因管理行为结束并且管理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本人之日起计算。

本人因不当无因管理行为产生的赔偿损失请求权的诉讼时效期间,从其知道或者应当知道管理人及损害事实之日起计算。

第四篇:佛法与科学之比较

佛法与科学之比较

佛法与科学之比较

王季同居士著

重印王小徐先生名著弁言 蔡序 自序一 自序二 佛法与科学

管义慈读了佛法与科学的瞎三话四 答管义慈

读‘唯物史观与社会学’ 科学之根本问题 王季同居士传

重印王小徐先生名著弁言

王小徐先生者,吾吴中友第一人也。家昔客芜湖,去苏州才数百里。以爱其山水,岁必一游,游必至留园,徜徉于水榭林亭,低徊不忍去。望虎丘寒山寺,想夜半钟声,辄悠然神往。吴中向乏友,有之,自先生始。民国二十三年春,因印光大师介,访之乌鹊桥畔。古木临流,矮屋数椽,即先生之所居。一见如旧交,互证宿契,殆前缘欤?

初闻先生习静虑,继而修净土。叩其原,乃曰:“余姓懒,罕出门,恒兀坐,作遐想。有时又胸无一物,殆入于无何有之乡,而不能述其妙。一夕,飧罢经行,忽仆地,弗省人事,久之复苏,自觉换一躯壳,心灵豁然开朗,境与虚空无二;大地山河,亦都非旧态。亟就询印光大师,师曰:‘尔前世殆一禅和子,参有悟而未了生死者。夫禅境固胜已,如未入无上三昧,犹不免于轮回,若修净则可带业往生,非乘愿不再来三界’。余服其言,遂顶礼求摄受。近虽禅净双修,但侧重净土,以其稳妥方便,了生死有把握也”。

嗣复诘其数学师承,笑曰:‘师与徒皆一体,盖冥授默契,不自知其所以然。西人之精研数学而蔚为近代科学之母者,创自牛顿,成于卜盎;绚烂则爱因斯坦之相对论。他如罗素移其数学之造诣,以冥披哲理,几可窥占未来;与周易之玄秘,佛法之神通,似名殊而实匪异’。余闻之,恍然有省。别后,履其地,必过从。及先生卧病,往视弥勤;诟冬来竟成永诀!今取其遗著‘佛法与科学比较之研究’而重印之,欲引科学家入佛,且纪念先生是篇者,将幡然悟道,破精神哲学与自然科学之鸿沟,开人世自觉觉他之道路;则宇宙可隳,海洋可竭,而先生救世之精神,永垂不朽矣!窃尝向科学家略引声光天文诸学而言曰:楞严经云:‘十方俱击鼓,十处一时闻’。毗尼日用亦说:‘佛观一钵水,八万四千虫’。在百年前科学人士闻之,未有不嗤为荒诞。迨近世收音机,显微镜先后发明,始确证佛言之真实。至于三千大千世界中含有百亿日月,为佛经中所习见者,持以质诸夙治天文学之王君,而知太阳不过银河系中无数恒星之一耳。银河系外尚有无数星云亦为恒星之集团。由此观上引诸经所说,在科学未证实前,人谁肯信?然科学重大发明,乃近百载事;犹赖其测天仪收音机显微镜诸工具,始能见能闻。若佛在二千五百年前,竟以天眼天耳等得之,何其神耶?从可知科学家多一发明,即佛说多一证据。向之目经文为神话者,其可废然思反已!

更尝闻科学家每穷究物质本性之所以,思路往往塞而不通。举常识,如电力之必需双线,原子之独具万能,辄自问何故何因,终不能得其答案。盖形下之器,与形上之道,至此始显露鸿沟。顾器也可以技巧构成,而道也不可思议究诘。若鸿沟泯灭,上下交流,则精神物质融会贯通。科学家大梦忽醒,转识成智,当恍然由小以见大,因显而知微,遂舍其矢人之学,以学函人,则未来之战祸可消,而世界之大同可现。夫迷之,则驰心逐物,颠倒重轻;悟之,则摄物归心,圆融内外,是则唯心唯物之转变,即在常人一念间耳!由是化幻缘假合之境,顿归于寥寂空虚;自知精神之运用,灵活无方,利己利人,靡有穷极。而回顾向者贪微尘物质,图自身享受,而不恤为害群之马者,盖大相迳庭矣!

今时过冬至,一阳复生;吾不禁拭目俟之,以期报小徐先生之运台灵爽。苏州山水佳丽,为宋范文正公父子之故里。当代印祖久化其邦,今先生复可祭于社。古德时贤,后先辉映;地灵人杰,信足征已。此亦无惑乎吾之好游斯土也夫!民国四十三年甲午嘉平佛成道日新学沙门本际于台湾中坜月眉山圆光寺怀柏山房。蔡序

自孔德分人类进化为三级:由神学,而玄学,而科学;认现代为科学时代,于是有实证哲学的建设。未几,美国詹姆斯亦有实用哲学的标榜。这两派哲学,都把玄学上的问题,存而不论;把哲学作为现代科学的综合;并非再进一步,把科学所不能解决的问题,设法解决它。然而科学所不能解决的问题,如精神与物质究竟是怎么一回事?绝对的真理有没有?是人人所切望有一个答案的,于是不得已而由一部分的科学家来答覆它:就说精神是物质的作用,而宇宙不外乎物质;绝对的真理是有的,就是唯物论。这种说法,现代科学家与非科学家附和它的很多。而吾国科学家中,有不以为然而别寻出路的,就是王小徐先生。

小徐先生有数学的天才;二十岁左右,即有关于数学的著作,为前辈所推许。数学,一方面是科学的工具,一方面,又是玄学的导线;所以希腊的毕泰哥拉斯,法国的笛卡儿,德国的莱布尼兹,荷兰的斯宾挪莎,都是以数学家兼哲学家的。小徐先生以数学家治科学,尤长于电机工程,承认科学之所长,而又看破他能力的限度。以数学家治逻辑,认西洋之逻辑,仅能应用于科学,而哲学上非采用印度之因明不可。以数学家治玄学,认为佛法中相宗的理论,非特与科学不相冲突,而可以相成。既已认科学与佛法不相冲突,则科学家如有不能解答的问题,而可用佛法解答的,何妨利用佛法?此小徐先生所以有佛法与科学一书。

佛法与科学,对于一部分科学家‘物理外无心理’,‘物质绝对’等迷信,均根据科学,疏通证明。‘以子之矛刺子之盾’苟为真正科学家,应无不赞同。惟提倡佛法的理由,则以唯识论为基础,而以修观为方法,乃与现代柏格森的哲学相类似。柏氏假定宇宙本体为一种生命原动力,近于佛法上的阿赖耶识;以生命为‘绵延’为真的时间,因名之为‘生命流’,近于阿赖耶的‘相续不绝,喻如水流。’其认识法不恃理智而恃直观,近于佛法中之重现量;又闻柏氏亦用静坐观照法,尤近于佛法的修观了。

然佛法的不易为科学家所信仰,乃正与柏氏的玄学相等;其最要关键,即在超感觉的意识,尚未能积极证明。佛法的宣传,随顺众生根器,本无定法;欲为科学家说法,应用科学方法作积极的证明。

佛法的目的,在‘脱轮回苦而得涅槃乐’。苟能证明轮回为可信,则解脱轮回的需要,自然起信。今欲以科学证明轮回,照我所见到的,有下列各点:

一、通灵术的证明。此为现代灵学家的工作,但结果尚未圆满。

二、借尸还魂的证明。此为笔记上常有的事,然真伪甚不易判定。若于此等事发见之初,即经科学家详密考证,认为确有其事,则所谓超物质的精神,得一强证。忆十二三年前,山东有一农人,暑中猝死,不久复生,简直别为一人。对于妻子,若不相识;语言互不相解,索笔砚,自书姓名籍贯,为朝鲜某地崔某,并详其家世颇悉。乃一有田产而曾读书的人,非复如本人的赤贫而不识字的了。蔡君儒楷时为山东省长,曾令此人到省署试验,试令担水,几不能举步;然其先是能任劳作的,今已转为文弱书生了。又山东水道素多伏流,此人新有探流的技能,循其所指,掘即得泉;据说,朝鲜人习此者颇多;然本人则素无此技的。如此事果确,则是官体上后天习得的能力,也可附随于灵魂的移转而获得,岂非值得研究的事。可惜崔君的事,已成过去,但现在报纸上亦偶有借尸还魂的记载,若于发见的机会,为科学的探讨,不轻放过;积少成多,便可为有力的证据。

三、前生记忆的证明。记忆前生,在佛典上有多数叙述,现已无从检验。中国笔记小说中所记,亦复甚多;即小徐先生所记的苏州小孩,不习文字而能读历书,念招牌,识扇子上的字,一周岁左右,能看时报,就是一例。其他传闻所得,或重认旧居、或追寻墓地,尤与普通的早慧不同,而确为记忆的一种。苟其事果确,则灵魂的能经甲体而流入乙体,殆无可疑。若遇此等事实,而以科学方法探核之,也可为有力证据的一种。

至于六种神通,则其事尚在科学与玄学交错的限际。例如爱克司光的透照,无线电的播音,催眠术的疗病,在未曾普及以前,涉学稍浅的,何尝不斥为妄谈?亦惟于事实发现时,严密检验,始可断定有无。

其他若佛法各书,真伪的甄别,先后的考订,译文与原书的对勘,法语与寓言的疏证,均用最新的科学方法整理一番,也足以减少学者的怀疑,而引起其信仰。

以上所举,皆为介绍佛法于科学所需要的工作,小徐先生既以科学家的资格,为佛法与枓学一篇,以开其端绪,尤望积极提倡,促成种种科学的工作,以完成自度度人的弘愿,这是一个信仰小徐先生所要求的!中华民国二十一年一月十五日蔡元培

[附注]校者按蔡先生序中所引借尸还魂的例子,以事过多年,只凭记忆,故于姓氏地点稍有错会处。我查得民国五年二月间的神州日报,对此有详细的记载,曾以告著者王先生。先生因现任江西高等法院梅撷云(光羲)院长深悉此中原委,为郑重起见,未愿遽信报章,嘱为转询。旋得梅先生八月十六日覆函,谓当时曾有信致上海狄楚青君,详及此事等语。现访得原信,先行刊布如后,以资证明:

山东省临尹龚积柄,因公来省,谈及一借尸还魂之事,玆以奉闻。山东聊城县人崔姓者,其家中曾有被盗之事;县官乃派委员前往崔姓家中,查看彼家之被盗情形。其时该家主有病不能出见官长,乃由伊子出见。委员遂问彼家如何被盗?乃彼开口答话时,语音不似本地之人。该委员问其何以口操如此之音?时有旁人在旁答曰,此即所谓借尸还魂之人是也。委员闻此,乃详加询间,则是如此云云之事也。(详在龚道尹笔记中,故不赘。)后此委员晋谒龚道尹,谈及此事。龚道尹者,乃佛教中人也,遂嘱此委员将此人带至彼道署之中,详谈一切云云。此次龚道尹来省,曾向各机关(将军巡按等处是也)言及。各机关颇欲一见此人,以资研究。数日之前,龚道尹果将此人送到济南。弟乃为之接待一切。弟曾见此人数次。此人与寻常乡人无异,毫无疾病。其说话,不但不似山东口音,且亦不似各省口音,颇有似乎福建人学说官话之意,又颇似日本人之学说中国语也。彼见弟时,亦知作揖拱手,然皆不甚熟惯;据谓是还魂后,(伊还魂已年余,特由乡间传至官场,今始得知耳。)在山东所学得者,伊并谓彼之本处不行此礼也。问其前身之籍贯?称是瑶州府山洋县人。问其何省何国?则伊亦不自知,据云,自少以来,未尝远行,只知自己本村名为刘家大坑,及其四邻之村名耳。问称官长为何?则曰称为上司。称皇帝为何?则曰称为人王。问有无年号?则曰公伙二十年。问如何纳税?则曰每年只纳米与红糖与官而已,其他无税也。问伊处有无外国人?则曰并未见过。问伊如何来此?则云当时被棉被热气逼极。(盖其时,彼家中人用棉被盖住伊身,又两头亦均压著,使伊不得动转,遂乃逼死耳。昏昏闷睡后,耳闻中有呼喊之声,开目视时,则已来此矣云云。彼处死时至此处生时,约五六点钟也。)弟细察其人,实非精神病者;且此事之发现,又非伊家自己报官者;且许久以来,均未尝藉此招摇敛钱,则其非有意作伪可知。惟伊本人不能自知其国籍;又无其他之知识;又彼所操之土音,此间复无人能知,殊为可憾耳。今将此人(乃是山东人崔天选肉体之照片,非瑶州府山洋县人刘建中之照片也。)之照片一张,及龚道尹笔记数张,奉呈大鉴。不知兄能使彼之家族来与彼通信否?兄或将此事登报,(登报后乞示知)作为一件广告,访问世间有人能知瑶州府山洋县否?若能查出此地名,则易通信矣。(龚道尹笔记中称彼为安南人者,盖就其所说之风土人情而断定耳。)信中所说龚道尹的笔记,现因本书著者王先生抱恙,一时未得其同意,暂缓发表。读者诸君倘欲得一睹为快,请购阅医学书局出版的佛学撮要,见第二章十五页,叙述至为详尽。书局在上海梅白格路宏昌里一二一号。廿一年九月二日志。胡序(略)自序一

我做这篇自序,有三重原因:—— 一因下面的‘佛法与科学’等文不是同时做的,各篇不相衔接,读的人不易融会贯通。所以做这篇自序,就算提要。二因下面几篇文都是三四年前所作。我自己在这几年里亦有新的意见,所以做这篇自序,就算补遗。

三因佛法久已被人们认作迷信了。我现在虽做了这几篇文,替佛法辩护;然而一般人有真知灼见者少,随声附和者多。恐怕肯虚心读我这几篇文的人很少。大多数人见了这本小册子的题目,就要望废纸堆里去;甚至于要说我是反动,把这小册子看作反动刊物亦说不定。所以我决定请蔡孑民,胡适之二先生登做两篇序。因为二先生都是国内学术界泰斗,有了他们的序,至少不至于受反动嫌疑了。蔡先生的序还未曾交来,胡先生先说所见不同,不肯做序。后来我说:请胡先生尽不妨发表自己意见;但必要时,我或者要再做一篇自序。于是胡先生果然做了前面的一篇序。虽然嬉笑怒骂,淋漓尽致;但我有言在前,亦不怪胡先生。然而因为别事耽搁了,所以直到如今才履行了自序的约。这篇自序就算答辞。胡先生说我做搭题八股。我想不到胡先生做了几十年的文章(虽不是八股,连题目都还认不清。我这篇文章明明是‘子曰学而时习之......不知言无以知人也’全部论语的大题目。怎么把它认作‘君夫人阳货欲’的搭截题呢?‘主观的我和客观的宇宙都不是真’那个结论是佛法的主脑,和基督教把上帝创造世界做出发点相似,佛教的经论都在那里边,略懂一些佛理底人没有不知道的。至于我用科学的理论来证明这个结论,那是我作文的自由。难道科学的理论科学家有专利权,只许他们用它来证原子构造,光线放射那些新学说,不许旁人用来证主观的我和客观的宇宙非真吗?我实在不懂胡先生‘拉拢来做搭题八股’,‘摭拾一二偶合之点’,‘够不上科学家所谓求真的戒律’那些话究竟何所见而云然? 胡先生这一篇序里的警句恐怕要算是‘佛弟子的立场是迷信’一句了。他在第四段里就这样说,末段复重言以申明之。然而何以见得佛弟子的立场是迷信呢?我以为胡先生说这句话定有他的充分理由,为一般人所见不到者。不料读完胡先生的序,使我大失所望!原来胡先生并未说出一些特别理由,证实佛弟子的立场是迷信。仍不过人云亦云的轮回神通未曾见过不可信等几句空话罢了。这几句驳论理由的不充足,我已经在‘答管义慈’一篇里驳过了。(参看‘答管义慈’论轮回神通一段,本册86面)倘使胡先生对于我那段驳论的驳论,认为理由不充足,就应当再驳我的驳论;这是逻辑上公认的辩难规则。现在胡先生把我的驳论置诸不理,而仍抱住已被驳的轮回神通未曾见过不可信的成见。粗心呢?不懂辩难规则呢?怎不使我大失所望呢?

胡先生诘问我,为什么能相信轮回神通?轮回神通里面那一项是我所亲历者?那一项是我人所亲历者?这几个问题的答语早已散见我的几篇文里了。(参看‘佛法与科学’论轮回神通数段,本册58面至62面;‘答管义慈’论轮回神通数段,本册86面至90面;‘答葛志亮君’论轮回数段,本册116面。)现在胡先生还要问了又问,我只好再汇拢来说几句。答第一问有二层说法:(一)理论,轮回神通可信的理由;(二)事实,轮回神通的证据。第一层又分二:(甲)消极的,他人认轮回神通为不可信者理由的不充足;(乙)积极的,轮回神通的理论。

(一甲)理论上认轮回神通为不可信者,无非说它们和科学抵触。但轮回和科学本无抵触地方。只有一部分近代科学家悬想了宇宙是唯物的;那种学说方才和轮回之说冲突。但唯物论理由的不充足,我已在‘佛法与科学’论客观的宇宙非实一段(参看本册50面至56面)及‘读唯物史观与社会学’论唯物论一大段(参看本册99面至103面)等处详论了。所以轮回与科学并无实在抵触的地方。神通和科学用普通眼光看来确乎抵触的;就是我从四十年前学了自然科学的时代直到十来年前,亦以为神通是事实上绝对不可能有的。然而经过了近年来仔细考虑,确知神通的可有不可有全系乎自然定律的有例外没有。祗因为自然科学家一向假定了自然定律无例外,所以才认为神通和科学抵触。然而自然定律虽在自然科学范围内已经屡屡发见例外了。如爱因斯坦相对论便是牛顿动例的例外;放射性原素便是道尔顿原子论的例外。那么神通何妨也是自然科学的例外呢?况且自然定律无例外的假定,不过是宇宙客观存在的假定大前提上一个或然的推论。现在宇宙客观存在的假定尚且不成立,(参看本册50面至54面)何况自然定律无例外的假定?更何况神通和科学抵触的疑问?

(一乙)精神不灭是各宗教和多数哲学家一致的主张。这种主张实在从人们自己对于自己精神现象的认识而起。人们从生到死对于自己精神现象的认识;和从千万年前经地质学上的酝酿,植物组织变成一块石炭时,到这块石炭被矿工采掘出售燃烧生热时,一个炭原子或炭原子里的一个质子在石炭里的情形没有分别。在人未生以前和既死以后r这精神现象的隐没,也和在植物组织未成以前和,和石炭燃烧以后,这炭原子或这质子的隐没有分别。只为自然科学研究自然现象,方才发见在植物组织未成以前,和石炭燃烧以后,这炭原子或这质子成为二氧化碳存在大气里。于是这炭原子或这质子的轮回被证实了。反之,自然科学只研究了自然现象,所以不能发见那未生以前,和既死以后的精神现象。然而不能因为用自然科学不能发见,就不许它和炭原子或炭原子里的质子一样地轮回。至于神通,不过是人们精神作用的特别发达现象。我们研究动物学,知最下等动物自幼至老行为上绝无进步。知他们只有感觉和反射作用,大概没有记忆。高等一些的动物便能由经验改良他们的本能,可见他们有记忆了;然而不能触类旁通,可见他们还没有推理的能力。惟有人非但有记忆而且还能推理;所以人的精神现象是更发达了。然而不能说推理便是精神现象发达的止境。神通不过是此推理更发达的一种精神现象罢了。就以一般人的精神现象而论,那个发达程度也很不一律。如天才的艺术家有感觉特别锐敏的,比方离娄之明,师旷之聪;或天才的侦探,能视于无形听于无声的,就是天眼通天耳通之类了。如天才的文学家能曲曲领会他人的情绪,普通一般人所及不来的,就是他心通之类了。有记忆力特别优胜,读书过目成诵,逢人一见不忘的,就是宿命通之类了。有身手矫捷,技击超群的,就是如意通之类了。而且无论艺术,文学,强记,技击,也都要专心一志才能精到;佛说依定发通,也就是这个道理。(二)轮回神通的例证,各宗教经典各国记载里多得不胜屈指。的确,里面也有不少靠不住的。然而研究经学不能因为古文尚书周礼等书是假,而尽废经;研究史学不能因为竹书纪年穆天子传等书是假,而尽废史。怎好因为这些轮回神通的例证里面有一部分靠不住就一笔抹煞呢?(参看本册88面至90面)胡先生问,轮回神通可有那一项是‘我人所亲历者’?我不妨答,这些都是‘我人所亲历者’。胡先生又问,可有那一项是我‘所亲历者’。我也不妨答,我在‘答管义慈’一篇里所学几条,就中一部分是我‘所亲历者’;其余的虽不是亲历,然而它们的可信也和我‘所亲历者’相去一间罢了。(参看本册86面至88面)除了轮回神通之外,胡先生序里所指为‘佛弟子的立场是迷信’的证据,还有陀罗尼(咒)。陀罗尼是密宗的法门,我未学过密宗,不能武断地答胡先生。但据我想来,声音感人是古今东西音乐家都知道的;那么陀罗尼怎见得一定没理由呢?

胡先生说:‘我是研究历史的人,在我的眼里,一切学术思想都是史料而已’。我非研究历史的人,不知‘史料’二字怎么解?大概胡先生的意思,以为一切学术思想都是‘某时代’的,不是永久的;都是依著进化论而进步的,没有止境的。胡先生有了这个大前提;所以用不著别的证据,就可以断定几千年前的佛法当然是迷信,当然不能和簇崭全新的科学抗衡了。但我要问问胡先生,一切学术思想既不是永久的;难道就中的一种学术思想——进化论——l独是天经地义永久不祧的吗?

胡先生又责我何不应用否认客观宇宙的论理条件来批评我自己的信仰?我可以答胡先生,我已用过很‘严格的论理’了。但宇宙是否‘客观的存在’是理论问题;佛及大菩萨是否证真现量,见轮回,获神通是事实问题。胡先生所引我的推理原则,适用于‘批评’理论问题,而不适用于‘批评’事实问题。批评事实问题没有别的方法,就是参互考订,去疑存信罢了。恐怕胡先生‘研究历史’,也不外乎应用这个方法;否则胡先生也未曾置身千百年前,‘亲历’古人的一言一行,怎样‘研究历史’呢?(参看‘答管义慈’论证据一段,本册88面至90面。)胡先生又诘问我证过这种真现量没有?我也可以老老实实地告诉胡先生,我虽未曾了了证过真现量,但屡屡照著各宗修持方法实验过,自审颇有心得。学佛的朋友们也很推许我,以为不容易到这地步。即如我的几篇文里,述所闻的地方固然有十之七八,而抒所见的地方也有十之一二,实在就是这些工夫的效验。

胡先生又说,就我所举的例子看来,真现量不过是下等动物的知觉状态,有了又何足贵?这句话实在奇极了!胡先生不是下等动物,怎么就知道下等动物的知觉状态是这样呢?又说,即使有了这种真现量以为大前提,难道我们就可以证知轮回神通吗?这里面的论理关系实在想不通。我很容易答胡先生,神通本不过一种未被科学家发见的精神作用特别发达现象。只因一般人不曾得定,所以不能发通。好像水在流动,面上不平,所以照不出形像。佛及大菩萨证了真现量,那么神通就是真现量中的一种境界;而了了见众生轮回六道,又是真现量中神通境界的一种。

最后胡先生说,‘佛弟子......说我是妄,眼前的桌子是妄,手里的笔是妄。但他们却深信轮回六道是真,六神通是真,真现量是真,极乐世界是真。’这几句话不知胡先生从那里听来的?佛说我不可思议,宇宙不可思议......乃至极乐世界亦不可思议。然而因为众生妄执主观的我是实,客观的宇宙是实。佛要破他们的执;所以方便说主观的我非实,客观的宇宙非实;比方对牛有角可以说兔无角,其实‘实’既不立,‘非实’也没了。所谓言语道断,没有‘实’,没有‘非实’,也没有‘无实非实’。......但是依第一义谛说,虽然没有什么实非实。然而依世谛说,因为众生未断二执,一天到晚,误认主观的我和客观的宇宙都是实;那么造业受报,轮回六道,因果历然。所以佛又说念佛法门,教人一心念阿弥陀佛,就能往生阿弥陀佛的极乐世界。这个极乐世界虽然也和六道一样的非实非非实。但众生生到了这个世界上去,受了阿弥陀佛和许多大菩萨的薰陶;一向误认主观的我和客观的宇宙是实的人,到此也渐渐能破除这二种执著了。谁说过那个是妄,那个是真呢?然而一般唯物论的科学家(包括胡适之先生)相信客观的宇宙是真。而且他们虽然说主观的我即是客观的宇宙底一种表现,却还是信那表现的表现——知识,文化,幸福,竞争,奋斗——都是真;还要纷纷扰扰大表现而特表现。自己表现不算;又著书立说,刺激那些‘物之一种表现’去肆无忌惮底表现得不可开交,表现得怨声载道。而他们却以为六道轮回是妄,极乐世界是妄。那么总有一天教他们虽要再说六道轮回是妄而不可得的日子就在后头啊!要明白这个道理,但看从前有一段故事:——

有人问西堂智藏禅师,有天堂地狱否?师曰,有。曰,有佛法僧宝否?师曰,有。更有多问,尽答言有。曰,和尚恁么道莫错否?师曰,汝曾见尊宿来耶?曰,某甲曾参径山和尚来。师曰,径山和尚向汝作么生道?曰,他道一切总无。师曰,汝有妻否?曰,有。师曰,径山和尚有妻否?曰,无。师曰,径山和尚道无即得。

懂了这段问答的意思,就不至于误解佛法的道理了。胡先生又抓住了我‘佛法与科学’后面‘归依法不诵习外道经典,归依僧不听信异教徒之谬说’两句,说,‘依此标准,科学家虽有实证的知识,终不能入真正佛弟子的耳膜......’可是他未曾看见我‘佛法与科学’起头引瑜伽师地论的一段。老实说一句,佛弟子幸而有许多人去研究各种学说,所以从前印度论师能破九十六种外道;现在区区也还能和胡先生对垒。否则只好尽胡先生骂得狗血喷头,气也透不出了。至于归依三宝本来是学佛入门的初步。譬如教小学生作文,必须给他读昭明文选韩柳欧苏等古文;教小学生写字,必须给他临二王颜柳苏黄米蔡等碑帖,必须教他不要学那些恶劣的文章书法。归依三宝也不过是这个道理罢了。

总之胡先生一篇序里,仍只有‘佛法是迷信’,‘一切学术思想都是进化的’,‘轮回神通没有凭据’几句话。管义慈的‘读了佛法与科学的瞎三话四’里全有过了,(参看本册67面至76面)而且已被我驳得体无完肤了。(参看本册77面至92面)胡先生熟视无睹,跳来跳去还没有跳出管义慈的圈子。哎呀!大名鼎鼎的胡先生啊!你何至于教我失望到这步田地啊? 一般人大多数不能了解佛法,实在因为佛法本来比一切学问都难懂,再加了大多数人没有在里边用过深沉的工夫;所以怪不得他们不解。然而胡先生曾经做过‘中国哲学史大纲’,听说他狠读过不少佛书;可是他和佛法还这样隔膜,实在出乎我意料之外。胡先生这篇序未交卷以前,一天我在报纸上看见亚东图书馆出版胡先生校敦煌本神会和尚遗集。禅宗本是佛法的最上乘。神会和尚是禅宗六祖慧能大师的及门弟子。我因为急于想知道胡先生对于禅宗的态度,所以就买了一本来读。关于胡先生所历举的‘史料’,因为我非‘研究历史的人’,所以不敢赞一辞。但读了他的‘荷泽大师神会传’等篇,似乎可以看出胡先生对于‘顿悟的教义’也颇相推许。然而什么叫做‘顿悟的教义’呢?据我所知,顿悟者没有别的意思,就是顿证‘佛及大菩萨之真现量’罢了。胡先生不信有真现量,而侈谈顿悟;我不知胡先生所谓顿悟究竟是怎么一回事?虽则我非‘研究历史的人’,不敢说禅宗的‘史料’那些是胡先生所认为可信的?但敦煌本神会语录三残卷是胡先生所考定的,总算得是禅宗可信的‘史料’了。那上面所载神会和尚的话决定是胡先生所承认的‘顿悟的教义’了。他答弟子此丘兀行问龙女刹那发心便成正觉说:——

......证此之时,万缘俱绝,恒沙妄念,一时顿尽,无边功德,应时等备。......(神会遗集一二一面)试问不是真现量是什么?此外说真如,说般若波罗蜜的地方不一而足。试问真如,般若怎么解?难道像胡先生那样认佛法是迷信就算顿悟吗?那么古今来一阐提人(神会遗集三八面,胡先生荷泽大师神会传引高僧传语;胡先生自注:一阐提人梵文Icchantika是不信佛法之人)有多少?难道都是顿宗的大师吗?况且神会语录上也屡次说起佛菩萨。他答罗浮怀迪师问众生何故不能出离三界,还明明说:‘人不遇诸佛菩萨真正善知识,何由得免轮回等苦?’(神会遗集一三六面)果然要像胡先生认佛法是迷信,轮回是妄,才算顿悟;那么神会和尚也何尝顿悟?

总之我们的认识上有二个猜不透的大哑迷。一个是精神和物质究竟是怎么一回事?一个是绝对的真理究竟有没有?因为这二个哑迷没人猜得透;所以哲学家(包括科学家)聚讼纷纭,莫衷一是。各派都有他的理由,而同时又都有他的说不过去地方;所以各派都以为自己是对的,别派是错的;然而都不能折服别派。我对于这二个哑迷曾经下过极深刻的考虑,方才敢断定佛法是这二个哑迷唯一的答案。佛所说的真现量,轮回,神通那些话决不是欺人的。佛自己清清楚楚看见,实实在在做到的。而且我们只要肯信佛的话,依著他所教我们的方法去学;也都能自己清清楚楚看见,实实在在做到。我的考虑的方法,断定的理由,一部分已经在下面几篇文里发表了,一部分不是这本小册子上所能尽述的。现在只能为胡先生和其他读了下面几篇文还不了解的人们再简括的叙述一番。

第一派哲学认精神和物质二种现象都是独立存在的。他们的理由根据我们的认识,因为我们认识上明明有这二种现象;然而他们的说不过去地方在我们从没有找到过那一种现象单独存在。无论我们感觉或意想到一件事,感觉或意想的本身无非是精神现象,而所感觉或想到的无非物质的本身或是和物质有关系的事。

第二派哲学只认精神为独立存在,以为物质只是精神现象里面的一种幻像。他们的理由就根据二种现象的不单独存在,和认识上精神现象的比较直接。然而他们的说不过去地方在物质本身或物质间的关系都有一定的规律,而且不像精神现象那样随著各个人而转移。

第三派哲学只认物质为独立存在,以为精神现象只是物质的一种表现。现在一大部分的科学家都相信了(也就是迷信)这一派哲学。他们的理由也根据二种现象的不单独存在,却因为物质有一定的规律,并且不随人转移;所以反乎第二派而这样主张。他们又把解剖学里所看见的事实,和生理学里的理论,再加上一些悬想贯串起来做精神可以是物质的表现的说明。然而他们的说不过去地方在他们忘了他们自己何以见得有这么一个物质世界?你不用精神现象的感觉做侦探,谁知道有这么一个物质世界呢?你不用精神视象的记忆做书记,谁记得有这么一个物质世界呢?你不用精神现象的推理做参谋,谁知道这个物质世界有一定的规律呢?现在怎么反而听信了一部分自然现象的一面之词,竟不信任你那亲信的精神现象呢?你说感光电池(Photo cell)和电话送话器(Telephone transmitter)的作用和我们的眼睛耳朵一样。而且感光电池的电经过续电器(Relay)和电磁铁(Electromagnet)可以做种种工作,和我们眼睛看见了面包,就用手抓过来向嘴里送也是一样。不错,我也承认我们眼睛看见了面包用手抓来向嘴里送,可以说是由感觉经过一种或一串中继作用而发生行为。但这个中继装置不限定是电线,续电器,和电磁铁;这个媒介物也不限定是电。例如张三要告诉不在面前的李四一句话;张三固然可以对电话送话器说了,用电流做媒介物,使电流传到李四那边的听筒里再发出声音来给李四听;也可以对另一个人说了,用他的精神作用做媒介物,使他传话给李四。然而张三也还可以对留声机记音器说了,把音波刻在蜡上,用蜡筒蜡盘做媒介物,把它

第五篇:王维与孟浩然之比较

王维与孟浩然之比较

作者: 指导老师:

摘 要 : 王维和孟浩然是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领袖人物,他们以杰出的创作成就并称于世。他们都以山水田园风物为主要创作对象,表现出许多相似之处。但是由于二者的个性差异,仍然显示出较多的不同。就思想来说,王维虽表面上亦官亦隐,但实质上“身心相离”。实现了由儒到佛的根本性转变,而孟浩然却始终生活在儒和道的矛盾中。就诗歌的意境说,二者都创造出“静”,但一个是佛教的“空灵”,而另一个却是道家的“清幽”。就艺术表现看,王、孟诗都表现出画的效果,但王诗是山水画、,而孟诗是风景画、风俗画。就创作技巧看,王诗常用纯静态的空间景物排列,而孟诗却不仅善用动词,而且多用连词和助词。这些就是本文所要论述的王、孟诗歌的“异同”。关键词 :王维;孟浩然;思想;意境;艺术表现;创作技巧;比较

目录:

一、思想方面

二、意境方面

三、表现手法

四、创作技巧 序言:

山水田园诗起源于南北朝时代的陶渊明和谢灵运。利用诗歌这个文学形式,前者抒写了大量田园生活情趣,后者歌咏大量的山水风光。他们都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到了唐代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繁荣、人们思想的活跃,许多学子四海游学,广泛交际,遍览祖国名山胜水。于是以山水田园为描写对象的诗作兴盛起来,或抒发壮志豪情,或表达隐逸趣尚,这样,一个新的诗派——山水田园诗派便逐渐形成了。王维、孟浩然是唐代山水田园诗派中两位并称的杰出代表。王、孟并称首先是因为他们交情笃厚,志趣契合。其次是政治思想一致,他们都曾是张九龄开明政治的拥护者和支持者,并先后受到张九龄的引荐。然而,王孟并称最主要还是因为他们的创作成就。虽然王维早期创作了不少边塞诗歌,但王维主要还是以描写自然景物著称于世,而孟浩然则是地地道道的山水田园诗人。在盛唐山水田园诗的创作中,他们都以其杰出的创作成就,赢得了世人的赞誉。然而,“一棵树的叶子,看上去大体相同的,但仔细一看,每片叶子都不同。有共性,也有个性,有相同的方面,也有相异的方面”。为了使我们对盛唐山水田园诗的研究不仅仅停留在相似的表层上,而能够潜入反映个性特点的深层中,“我们所要求的,是要能看出异中之同和同中之异”。本文即试图同中求异,异中求同,比较王、孟山水田园诗的特色

一、思想方面

思想是一个人行为的主导。文学作品的特点之所以呈现出形态各异,主要就是作者思想的差异造成的,因此我们分析王、孟诗歌的异同还是应该首先从他们的思想入手。

我们对于王维山水田园诗的分析应该分为两个时期。一是居辋川别业前,属于王维早期的山水田园作品。就王维整体创作来看,这一时期其作品主流是奇劲雄浑的边塞诗,充满着昂扬奋发的情调。他所要抒发的是建功立业的豪情。如王维二十一岁时所作《燕支行》一诗中充满着追求边功的慷慨豪情,描绘出壮伟激烈的战争场景。这显然是其内在襟怀意气的迸发。又如《少年行》“新丰美酒斗十千,咸阳游侠多少年。相逢意气为君饮,系马高楼垂柳边”、“一身能擘两雕弧,虏骑千重只似无。偏坐金鞍调白羽,纷纷射杀五单于”等诗看,则更为全面地展示出诗人既任侠豪爽又积极进取的少年意气与壮伟豪情。无疑,这时期的思想完全是儒家的积极入世。但是其间也有数次的遭贬失意,在贬谪途中,王维的思想像其他许多失意文人一样“仕途上的挫折与失落,往往造成诗人注意力向自身处境的转移”③,因而在发抒失落之感的同时,王维开始对旅途所见的景象与农家生活进行了观察和描写,并寄予思情。如贬济州途中所作《宿郑州》:“朝与周人辞,暮投郑人宿。他乡绝俦侣,孤客亲僮仆。宛洛望不见,秋霖晦平陆。田父草际归,村童雨中牧。主人东皋上,时稼绕茅屋。虫鸣机杼悲,雀噪禾黍熟。明当渡京水,昨夜犹金谷,此去欲何言,穷边徇微禄。”将此诗与王维遭贬之前在京中所作诗相较,不仅在表现内容上已截然不同,而且在艺术风貌上也显见差异。诗写遭贬出京孤独失落之感,以朴素明畅的语言构成对内心真实情态感受的抒发,特别是“他乡绝俦侣,孤客亲僮仆”,从一个独特新颖的角度,表达出一种在离别熟悉的环境与亲友之后的旅途生活中人类所共有的普遍心理。又如《早入荥阳界》等。但是在这种情况下,王维所作的山水田园诗完全是一般积极功名知识分子的失意情怀的寄托,是一种宦海沉浮的嗟怨。在其思想的深处表现出的仍然是欲回官场,一展宏图。因此说这时的主导思想完全是儒家思想。

王维进行大量山水田园诗的创作主要在其后期,即居辋川别业之时。这时王维的思想遭受了一次彻底的洗礼。即迫受伪职,治罪入狱,险遭诛戮一事。这一事件“堪称王维整个政治生涯与人生经历中的最大事件,对其心灵造成了无比深重的刺痛与压抑” ④。这就使本身有信佛家庭渊源影响的王维“产生了一种主观心理之要求与选择”。⑤《终南别业》“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叹白发》“一生几许伤心事,不向空门何处销”便表明了王维的心迹。然而,其“与神会禅师相遇于南阳‘语经数日’领悟了佛教南宗禅旨,并撰写著名的《能禅师碑》”⑥则实现了王维思想由儒到佛的完全转变。其后“购宋之问蓝田县南辋川别业居之,每蔬食素衣,日与文士丘为、裴迪、崔兴等游于别业亭馆林苑间,绘画赋诗,琴樽自乐。”⑦看破了红尘便不再有所牵挂,更彻彻底底地实现了思想的蜕变。即使身在官场,亦“身心相离”。⑧自此王维的诗歌创作便以佛教思想为主导,闪烁着佛学的灵光。

极其希望入世的孟浩然,求仕长安前,诗云:“感激遂弹冠,安能受困穷”。(《书怀贻京邑故人》)诗中表明他早已做好了出仕的准备了,排列了三点条件:其一以大儒之后为荣耀,其二以秉承诗礼的合适代表自居,其三是擅工词赋之才学。然而,“嗟吁命不通”,眼看不惑之年即将到来而依然寂寞于山野,五内躁乱而无可奈何地叹呼:“翻飞何日同”。孟浩然家境还比较的富裕,有资本隐读而不需要像王维那样小小年纪便外出闯荡一试运气,加之其家乡襄阳一带风景绝佳,“北涧流恒满,浮舟触处通。沿洄自有趣,何必五湖中”(《北涧泛舟》);“敝庐在郭外,素业惟田园。左右林野阔,不闻城市喧。钓竿垂北涧,樵唱入南轩”(《涧南园即事贻皎上人》),非常适合完成出仕前的准备活动。孟浩然满以为有“三顾”之邀的机遇,或如李白那样由人荐引而不需要应试则可“仰天大笑”着走出蓬蒿,然而,“寄寄何可待”,等到四十岁终于等不及而自己走了出来,心境自然不十分好。来到长安他四处活动,“朝朝空自归”的一无所获,很能让人想起杜甫“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的尴尬来。纵观孟浩然所走过来的生活道路,连一次小小的开展的机遇都不曾有过,而且,又是在不断碰壁的境况中走向了绝无一线希望的空返,其心情不可能不为惘怨和孤愤所笼罩着:“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岁暮归南山》)“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临洞庭湖赠张丞相》)。政治上、精神上失败的沉重打击,使其走不出失败主义的阴影,王士源评价他“动则的真”、“期以放性”,必然不能忘情山水而专注于美,而总要千方百计地“感发”起来,借山水诗成为其心气和其所要表现的名理的载体,至少不可能像王维那么的潜心和悠游。

总的说来,从思想上王维实现了由儒到佛的彻底转变,在表面上虽呈现出身与心的矛盾,但实际上“身与心离”;而孟浩然却一生在儒和道的矛盾之中,只不过儒和道的思想有主次而已。

二、意境方面

王维与孟浩然同为田园山水诗派的代表,他们田园山水诗的相似与不同,突出地表现在意境上。王维的诗主要表现生活在政务纷繁争激烈的官场上的官吏的 情趣,他喜欢乡村生活的和平宁静和自然风光的清幽美好;孟浩然的田园山水诗则主要表现布衣之士的情趣,生活在田园山水中的闲适自在和与田园山水的天然融洽,抒发没有出仕的苦闷,表达出仕的愿望。二者虽然都表现田园山水之美,都有闲适恬静的情调,但王维的诗的背后总有官吏的背景、别墅的影子,有官吏的恬退隐衷。孟浩然的诗则有布衣的形象、庄园的影子,有高士的进取思想。二者的共性与区别都非常明显的。试比较王维的《终南别 业》和孟浩然的《涧南即事贻皎上人》:

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终南别业》)

弊庐在郭外,素产唯田园。左右林野旷,不闻朝市喧。钓竿垂北涧,樵唱入南轩。书取幽栖事,将寻静者论。

(《涧南即事贻皎上人》)

两首诗的思想是一致的,都是表现山林隐逸之乐。然而仔细品味,情调韵味却大不相同。王维的诗表现官吏的别墅休闲之乐,表现外来人物力求融入美好的环境。孟浩然的诗表现士人的庄园自娱自乐之趣,表现人物与环境的和谐融洽。意境的区别非常明显。

王维和孟浩然选取素材的喜好大致相同,都喜欢写山、水、泉、石、松、柳,都喜欢表现闲、静、淡、远,都喜欢 吟咏黄昏、月夜,都喜欢用白云、飞鸟作象征。总之,田园村庄和大自然是他们喜欢歌咏的主体。但是,在运用这些素材创造意境时,方法却迥然不同。王维主要是从田园或山水中选取某些典型事物,与自己构成美好的画面,并融入自己的思想感情。孟浩然则以表现自己的生活和行动为主,结合对周围环境的描绘,来构成意境。请看王维的《渭川田家》和孟浩然的《田家元日》:

斜光照墟落,穷巷牛羊归。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荆扉。雉雊麦苗秀,蚕眠桑叶稀。田夫荷锄至,相见语依依。即此羡闲逸,怅然吟《式微》。(《渭川田家》)昨夜斗回北,今朝岁起东。我年已强壮,无禄尚忧农。桑野就耕父,荷锄随牧童。田家占气候,共说此年丰。

(《田家元日》)

王维的诗表现的是他观察到的美好的田园生活,以及由此产生有禄而思隐的思想。孟浩然的诗表现的是他自己在田园的活动和无禄而忧农的心情。两首诗的意境不一样,表现意境的方法也大不一样。从格调看,王维和孟浩然的诗虽然都表现出闲适宁静的情调,但实际仍有很大的区别。王维的诗往往是由动趋静,静是诗的基调。孟浩然的诗常常是静掩盖着动,动是诗的基调。诗的格调的这种差别,是由他们的社会地位与思想的差异造成的。王维长期置身官场,对官场的纷扰和争斗感到厌倦恐惧,但又不愿放弃官僚的优越生活和社会地位,采取亦官亦隐的方式,以保持优越与平安,诗的基调自然是静。孟浩然是布衣,希望登上仕途,施展自己的抱负,故而在平和闲寂的生活中,总躁动着不安与追求,诗的基调当然是动。试对比王维的《鸟鸣涧》与孟浩然的《春中喜王九相寻》: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幽涧中。

(《鸟鸣涧》)

二月湖水清,家家春鸟鸣。林花扫更落,径草踏还生。酒伴来相命,开樽共解酲。当杯已入手,歌妓莫停声。

(《春中喜王九相寻》)

王维的诗也写动,但动是为了烘托静。桂花的凋落更衬托出人悠闲,空山鸟鸣更显出山的清幽,诗的主旋律是静。浩然的诗也写静,但以静压抑动,动变得更严重。林花是扫而更落,径草是踏而复生,一派“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般生机蓬勃的景象,诗的主旋律是动。

王维和孟浩然的诗的思想大多是表现他们自己对自然、生活、人生特有的观察与体验。他们的观察与体验往往是真切的、细致的、深刻的,而表现的笔调却是平淡的、自然的。在诗的创意上,王维与孟浩然的最大区别在于,孟浩然一般表现的是一个正常的社会中的士人特有的思想感情,王维则不同,他作为一个佛教信徒,常常将自己在社会中产生的思想感情会中用禅宗的观念和思想表现出来。简言之,王维在诗中常常表现出的禅意,则是孟浩然诗中很难见到的。

三、艺术手法

在艺术手法上,王维与孟浩然也有许多相同点和不同点。王维与孟浩然在艺术手法上的最大共同特点是都用一种叙述的笔调来写诗,很少穷形极相的描写。这是造成他们平淡诗风的重要因素。两人相比较,王维的描写性要强些,孟浩然的叙述意味更浓。孟浩然的诗有某种事实情节,有某种故事性。比较王维的《淇上田园即事》和孟浩然的《采樵作》:

屏居淇水上,东野旷无山。目隐桑柘外,河明闾井间。牧童望村去,猎犬随人还。静者亦何事,荆扉乘昼关。

(《淇上田园即事》)

采樵入深山,山深树重叠。桥崩卧槎拥,路险垂藤接。日落伴将稀,山风拂萝衣。长歌负轻策,平野望烟归。

(《采樵作》)

二人的诗都是除最后二句共写一事外,其余都是一句写一景或一事,用叙述性的笔调把事情说清楚,让事情来表达思想感情。没有深刻的描写,也没有多角度的刻画。平平淡淡,真真切切,却很有诗味。两首诗相比较,孟浩然的诗围绕采樵,进行一系列动态性叙述,叙述性更强,诗也显得更平淡。王维最善于用白描手法。他的诗将景物、人物和事物组成一幅风景画,并将思想感情融人其中。在构成画面的时侯注重诗的景物、人物、事物的关系,运用它们的大小、远近、高低等,使诗的画面显出层次。同时运用它们的色彩和声响,构成有声有色的画。孟浩然则用不同的表现方法,他主要运用对人物(主要是孟浩然自己)行动或事件过程的动态展示,加上对环境(包括景物与其他人物)。的表现来构成画面。如果说王维的诗是有声画的话,孟浩然的诗则像用电视表现的一则短的动态的生 活报导。二者的区别是明显的。比较王维的《 春中田园作》和孟浩然的《过故人庄》:

屋上春鸠呜,村边杏花白。持斧伐远扬,荷锄觇泉脉。归燕识故巢,旧人看新历。临觞忽不御,惆怅远行客。

(《 春中田园作》)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筵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过故人庄》)

王维的诗用春鸠、杏花、归燕和伐枝、荷锄和看历的人,构成一幅春天的有声图画,层次分明,富有立体感,表达的是对远方朋友的思念。孟浩然的诗则是表现到朋友家作客的过程。从朋友相邀写起,写至村,开筵,把酒,交谈,最后写临别时又约重阳再来。一连串的动作,像一则电视小新闻报导,表现朋友之间亲切赤诚的友谊。王维写景,注重形似,也注重神似。孟浩然写景,则更多地追求神似。王维写景注重景物外观,特别注重其色彩和声响。如《山居即事》:

寂寞掩柴扉,苍茫对落晖。鹤巢松树遍,人访筚门稀。绿竹含新粉,红莲落故衣。渡头烟火起,处处采菱归。

暮霭苍茫,淡红的落晖,白色的鹤,苍翠的松,绿竹,红莲,青烟,多么丰富的色彩,还有“掩”、“落”的轻轻的声音,构成的是色彩斑斓的有声画。孟浩然写景则不同,他往往只作简单勾勒,多写景物的大小、远近、高低、浓淡、深浅,没有细致的描写,也没有形象化的形容,也不喜欢用颜色词(他的诗红色写得很少,也很少将“红”与“绿”或“青”相对仗),他很多时候写景比较抽象,甚至有时候干脆不写景。孟浩然诗题有关襄阳名山岘山的诗很多,共六首,但岘山是什么样子,他从不描写,甚至山的大、小、高、低也不写。在写景时,更注重表现景物的内涵,求得神似。因而他写景重视从人文的角度写,用历史典故写,用传说写,用想象写。写会稽的山是“山藏伯禹穴”(《与杭州薛司户登樟亭 楼作》),写钱塘江大潮是“城压伍胥涛”(题同上),写长沙是“鸱飞今始见,鸟堕旧来闻”(《晓人南山》)。用大禹穴写山,用伍子胥化为波涛的典故写涛,有厚重的人文精神。写“鸱飞”,写“鸟堕”,是用过去的寓言与传说来写景。世上本没有鸥,而要说“今始见”,完全是以虚为实。他的《登望楚山最高顶》和《与诸子登岘山》最能见他写景的特色。诗云:

山水观形胜,襄阳美会稽。最高唯望楚,曾未一攀跻。石壁疑削成,众山比全低。晴明试登陟,目极无端倪。云梦掌中小,武陵花处迷。暝还归骑下,落月映深溪。

(《登望楚山最高顶》)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水落鱼梁浅,天寒梦泽深。羊公碑字在,读罢泪沾巾。

(《与诸子登岘山》)

前诗写景着重突出楚山的险峻和高出于众山之上,写石壁用夸张(或者说比拟),写高用众山烘托,都不是直接描绘。而写远望所见之景,则是想象之词。在望楚山上不可能望见手掌小的云梦泽,甚至也不能模糊地看到武陵源,完全用虚构来烘托楚山的高峻。后一首写登岘山,完全避开对岘山景物的描写,只写登岘山所见的汉水中的鱼梁洲因水落而浅,写梦泽因天寒而色深则实际上并非所见,而是根据历史湖北有梦泽而做出的想象的写景,表现出历史的厚重。它的写景与写登山感慨的主题相协调,景写得非常别致,很有创造性。

四、创作技巧

在创作技巧上,王维有些诗略去动词,纯以静态的空间景物排列在一起,造成意象并置叠加的画面效果。如《田园乐七首》其五:“山下孤烟运村,天边独树高原。一瓢回顾陋巷,五柳先生对门。”四句无一动词,因此没有情节和动作序列,纯是空间意象的并发映出;同时没有时态的变化,所以又使意象带有种 永恒的普遍的性质。另外,如《送方城韦明府》“高鸟长淮水,平芜故郢城”、《田园乐七首》其三“杏树坛边渔父,桃花源里人家”、《奉和圣制从蓬莱向兴庆阁》“云里帝城双凤阙,雨中春树万人家”。而孟浩然有不少诗则不光善于用动词,造成动态意象,而且多用转折性的连词和助词,造成情感的落差与起伏变化。如《早发渔浦潭》“东旭早光芒,渚禽已惊聒。卧闻渔浦口,桡声暗相拨。日出气象分,始知江湖阔。美人常晏起,照影弄流沫。饮水畏惊猿,祭鱼时见獭。舟行自无闷,况值晴景豁”,从“以”、“始”、“常”、“时”、“况值”等不同的时态,反复舒写了江上行舟的所闻所见及舒畅的胸襟,跌宕有致。

以上,从思想、意境、艺术表现和创作技巧等方面对王、孟山水田园诗作了一些比较,着重于同中辨异,分析每一个诗人的特点及产生这些特点的原因。总之,王维和孟浩然由于其个性的差异,在诗歌创作中呈现出了各自鲜明的特点,使唐代山水田园诗丰富多彩的展现于世人面前。他们都以其杰出的创作成就在中国文学上享有很高的荣誉和地位。

参考文献:

【1】王维著 杨文生笺注 王维诗集笺注 四川人民出版社 2003 【2】孟浩然著 佟培基笺注 孟浩然诗集笺注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0 【3】王明居 唐诗风格论 安徽大学出版社 1997 【4】陶文鹏 王维孟浩然诗选评 三秦出版社 2004 【5】曹旭 诗评集注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4

下载借条与欠条诉讼时效之比较(5篇范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借条与欠条诉讼时效之比较(5篇范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楚辞》与《诗经》之比较

    《楚辞》与《诗经》之比较 《楚辞》与《诗经》二者都是我国早期诗歌中的杰作,《诗经》是我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光辉起点,楚辞是浪漫主义的奠基之作。,各具特色,二者之比较在于: 一、......

    一般过去时与现在完成时之比较

    一般过去时与现在完成时之比较 • 1)一般过去时表示过去某时发生的动作或单纯叙述过去的事情,强调动作,和现 在不发生关系。而现在完成时表示过去发生的某一动作对现在造成的影......

    保险合同成立与生效之比较

    保险合同成立与生效之比较 文章来源: 互联网 作者:admin [提要]:保险合同的成立不能等同于保险合同的生效。在实践中由于混淆了二者的界限,而无法实现合同双方当事人的预期目的,......

    公务员法与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之比较

    《公务员法》与《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之比较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自2006年1月1日起实施,原来的《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同时废止,它的颁布实施意义重大,标志着我国公务......

    庄子与尼采人生哲学之比较

    李 靖 庄子与尼采人生哲学之比较 作者单位:中共广东省委党校研究生部 内容提要:作为哲人,庄子与尼采在各自文化历史上扮演了相近的角色,如他们都力图恢复和发扬人之本性。对......

    公司法与外资企业法之比较

    文章来源:中顾法律网中国第一法律门户中顾法律网提供更多免费资料下载公司法与外资企业法之比较王学孟外资企业法相对于公司法是特别法,两者投资主体不同,出资方式、组织形式都......

    法家“法治”与现代法治之比较

    法家“法治”与现代法治之比较 【关键词】 法家“法治” 专制 现代法治 民主制度化 【摘要】 法家“法治”主张用“严刑酷罚”来统治社会,现代法治与其有着本质的区别,具有特......

    合同诈骗罪、金融诈骗罪与诈骗罪之比较

    合同诈骗罪、金融诈骗罪与诈骗罪之比较 合同诈骗罪与金融诈骗罪都是从诈骗罪中分离出来的特别犯罪,刑法学界形成的通说认为合同诈骗罪与金融诈骗罪侵犯的都是复杂客体,但对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