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完善教师发展性评价入手促进城郊学校有效发展的研究

时间:2019-05-15 09:45:0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从完善教师发展性评价入手促进城郊学校有效发展的研究》,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从完善教师发展性评价入手促进城郊学校有效发展的研究》。

第一篇:从完善教师发展性评价入手促进城郊学校有效发展的研究

从完善教师发展性评价入手促进城郊学校有效发展的研究

一. 课题的背景和意义:

学校有效性研究(school effective research)是依据一定标准,主要研究学校存在的问题,探求影响学校管理理论和实践效果的关键因素,从而促进学生的发展,使学校成为“有效学校”(effectiveschool),即成为一所高效务实,具有可持续发展潜力的学校。

一所有效学校的界定,并不是以学生通过综合考试人数的多少作为“有效性”的标准,而是学校如何利用资源条件,充分发挥现有资源效益,达到让每个学生都能有所发展的课程目标作为标准。建设有发展潜力的学校会涉及到很多因素,而最活跃最能动的,莫过于发挥教师的作用。发展教师是学校能够发展的重要因素。而教师的发展,需要专业的引领,更需评价来辅助。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发挥评价促进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建立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体系和学校领导、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的教师评价制度”。研究并建立体现素质教育观念和新课程精神的发展性教师评价体系,是教育改革发展的必然,也是进一步促进学校发展的重要课题。

然而,我校处于城乡结合部,教师素质、生源质量、学生管理、社会环境等方面与城市中学有明显的不同之处。部分教师教学理念相对陈旧,课堂效率较低,科研意识和发展意识淡薄,不愿读书学习,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有待提高。目前我校建设务实高效学校并未达到理想目标,许多方面依然“无效”或者“平庸”,而不是“有效”、“高效“。因此,研究并建立一套适合我校的更科学更完善的教师评价办法,关系到学生的成长和学校健康快速的发展。基于以上原因,学校领导充分论证,确定了此研究课题。我校将以国家新课程改革基本理念为指导,以多元智能理论为依据,以改善学校教育教学工作,促进学校有效发展为最终目标,全面深入地开展“从教师发展性评价入手促进城郊学校有效发展的研究”。

二.课题的界定与研究的目标:

(一)课题的界定

从教师发展性评价入手促进学校有效发展:是指在正确教育价值观的指导下,根据教育方针、政策、法规和教育目标,运用现代教育的理论、方法和技术,结合学校实际,对教师的专业素质、工作过程以及工作绩效进行全面、客观、公正的评价,达到促进教师改进教学和专业发展,提高学校整体绩效的目的。它是学校管理改革的一个部分,它以教师、学校的未来发展为目的,通过重视教师的水平和表现来关注教师与学校的未来;通过对教师的评价改革,及时反馈信息,及时发现问题,及时纠正缺点,发扬优点,把教育教学过程与评价过程统一起来,充分发挥评价的诊断和改进功能,实现“以评价促教师发展,以教师发展促学校发展”的目的。

(二)课题研究的基本目标

本课题在研究中将与课堂教学改革、骨干教师培养、校本研修等结合起来,通过研究预计实现以下目标,进而达到“以评价促发展,以发展促高效,以高效促发展”的目的。从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最终促进学校的快速发展。

1、探索和建立符合新课改理念的真实有效的课堂教学评价方式,促进有效课堂的逐步形成。

打破过度关注教师的行为表现、忽视学生参与学习过程的传统的课堂教学评价模式,尝试建立“以学论教”的课堂教学评价模式。即课堂教学评价的关注点转向学生在课堂上的行为表现、情绪体验、过程参与、知识获得以及交流合作等诸多方面,以调动

学生积极思考,使学生乐于学习、学会学习,提高课堂效率为标准进行课堂评价。更多地关注课堂教学的过程,将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有机结合,注重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等方面的进步与变化。引导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分析与反思,发挥教师在自身发展和教学实践能力提高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促使教师、学生评价课堂教学,接受评价结果,改进教学实践,从建立有效的课堂教学评价模式入手推进有效教学,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提升学校的竞争力。

2、构建符合新课改理念的教师发展性评价办法,有效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和发展。打破以“学生学业成绩”和教师常规工作为主评价教师工作的传统做法,建立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评价指标体系。一方面以学生全面发展的状况来评价教师工作业绩,另一方面关注教师的专业成长与需要。对教师的评价主要从专业素质发展、教育教学行为、教育教学效果和师德表现四个方面进行评价。其中专业素质发展评价指标是教师实施教育教学的基础,教育教学行为评价指标是教师实施教育教学的关键,师德评价是保证,绩效教育教学效果评价指标是教师实施教育教学的最终目标。其实质上是从德、能、勤、绩诸方面全面评价教师,最重要的是把教师的专业发展规划也纳入到教师发展评价体系之中,引导教师走专业化发展之路。这样就能有效评价教师教学的内在本质,避免了以往评价的偏颇。师资建设是学校发展的关键因素,教师专业能力发展了,专业水平提高了,学校的生命力就强了。

3、建立有利于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与管理水平的班主任工作评价办法,促进班级的有效管理。

班级是现代学校教育最基本的组织形式,班主任是班级的建设者、领导者、管理者和教育者,全面、客观地评价班主任的工作,对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和学校管理水平、发挥班级教育和管理效能、促进班主任自身发展、协调各种教育力量等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对班主任工作的评价要全面体现班主任工作的职责要求及其工作的多样性,通过对班主任素质、班级组织与管理和班级工作绩效等方面的考核评价,使班主任不断提高自身水平和班级管理能力和协调能力,为学校打造一支高素质的班主任队伍,有效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与管理水平。

4、促进学校管理科学化,有效提高学校管理部门的协同管理效率。

教师发展评价可以为教师的发展导航。通过评价,使每个教师能正确地认识自己,努力提高自己的业务素质;通过评价,使教师从不同渠道及时获得工作的各种反馈信息,发现工作中存在是各种问题与不足以及自身的优点和成就,使学校和教师的工作不断得到改善,达到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目的。通过评价,还使学校领导及时获得教师工作、学生学习中大量的反馈信息,为正确的决策提供依据,实现学校管理的科学高效。依据我校实际情况,各处室将协作管理,逐渐推进名优教师的培养工作,建设高质量的教师队伍。管理出效率,管理促发展。

三、课题研究的基本原则

(一)发展性原则:是本课题最重要、最基本的原则。将是否有效的立足点放在教师和学校的未来发展方面,不仅要关注近期的效果,更要重视学校的未来发展,重视学校在已有水平上的发展与提高,最终促进学校的整体发展、教育质量的提高和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二)创新性原则:要大胆创新,打破旧的框框,积极探索适应新课程改革理念和学校实际的研究方式。想高效就要改变陈旧的模式,创新会带来效率的提高。评价的内容和方式都要有所创新,是否有效的认定也要用新的眼光和理念。

(三)全面原则:即用动态的、发展的眼光,对学校各个工作环节进行系统的、长期的、反复的研究和革新,眼睛不是盯着一个方面,而是从全局来看待问题。

(四)实效性原则:要以改善学校中存在的无效或低效问题为出发点,评价的内容和方式要切合教师、学校的具体实际,注重实效,不搞形式主义。

四、课题研究的基本内容:

(一)教师发展性评价内容、方式及与促进有效教学的关系

对教师的评价主要包括即教师素质发展评价、教师教育教学行为、教师教育教学效果评价和师德评价评价。教师素质发展评价:主要是评价教师的思想品德素质、文化业务素质(学科知识、教育理论知识)、业务能力素质(教学能力、教育能力、教育科研能力、创造力和专业发展能力)、身体心理素质(身体素质和心理健康)。教师教育教学行为评价:主要是评价教师的工作量、备课、上课、作业辅导、课外活动、学生学业成绩评价、教研与科研、德育工作、协同工作。教师教育教学效果评价:主要是评价教师的教育效果、教学成绩、教科研成果。师德评价:主要是从依法执教、爱岗敬业、热爱学生、严谨治学、团结协作、尊重家长、廉洁从教、为人师表方面评价教师。评价的方式:领导评价、同事评价、教研组长评价、学生评教、家长评教和教师自评相结合。本块内容由教务教科两个管理部门负责。对教师发展性评价出台后学校及教师获得的发展与实施课题前对比,完成研究报告。

(二)班主任工作评价内容、方式与促进班级有效管理的关系。

班主任工作评价主要从班主任素质、班级组织与管理(如班级目标建设和工作计划、培养班干部、培养良好班风、组织和指导班级活动、后进生转化、学生评价、学籍管理工作等)和班主任工作绩效等方面评价。评价的方式:学生评价、领导评价、教师评价相结合。

本块研究内容由政教处负责,对比班主任评价方案改革前后校风班风的改变,完成研究报告。

(三)课堂教学评价标准与实施方案改革与提高课堂效率的内在联系研究。

课堂教学评价主要从课堂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艺术、教学效果等方面进行评价。课堂教学目标评价: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课堂教学内容评价:适合分层次教学、内容科学、重点、难点突破等。课堂教学艺术评价:教师所采取的教学方法、对课堂教学结构的设计、教师本身的基本功和素养、以及课堂气氛的评价。课堂教学效果评价:主要是学生的学习效果。评价的方式:学生评教、领导评教、教师评教相结合。

本块内容由各学科教研组长和教科室负责,对比课堂教学评价方案改革前后课堂教学的效率,完成各学科研究报告;由教科室负责完成学科有效性研究报告。

(四)教师发展评价改革与促进学校发展的关系

汇编评价办法及评价办法改革前后学校的不同成绩。汇总各学科各管理部门课题研究报告。汇总课题成果。

本块内容由各管理部门协同准备材料,教科室负责总结最后的研究结果,完成工作报告。

五、课题研究对象和方法

1、研究对象:教师评价与教师发展的关系,师资发展与学校发展的关系。

2、研究方法:

(1)调查法:教师评价实行多元化评价方式,获取学生评教、家长评教、同事评价、领导评价等方面的资料,提高评价的可靠性,采取问卷、访谈、测验等方式,客观、公正地评价每一位教师。

(2)总结法:依据学校的研究,及时总结教师评价、课堂教学改革、学校管理等方面促进学校有效发展的成功经验,使之系统化、理论化,及时指导下一阶段的研究。

(3)教育行动研究法:加强学校综合考核办法的改革,改进对教师的评价机制和激励机制。针对研究中必然会出现的诸多问题,边研究、边修改、边完善,将研究工作与教学改革相结合,逐步把我校建设成一所务实高效的有生命力的学校。

六、课题研究的基本阶段

课题研究分以下四个阶段展开:

(一)、理论学习、确定目标准备阶段(2007年9月-2007年12月)

1、成立子课题研究小组,落实任务,明确分工。

2、修改、完善课题研究方案、制定课题实施计划。

3、编印学习资料、组织学习讨论,实现理论引领。

充分发挥《镜湖月》校刊的作用,将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教育评价理论和新课改理论刊登在校刊上。组织教师学习讨论,端正教育思想,牢固确立“以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教师专业化发展、学校可持续发展”为本的工作目标,切实转变观念,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管理理念。组织参研人员学习教改科研理论,增强教育教学研究者的意识,掌握科研的方法,增强全体教师的研究能力。

4、确定个人发展目标。指导每位教师从自身实际出发确定个人的发展目标,主要包括:课堂教学、课外活动、教科研工作、班级管理工作、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工作、教师个人的专业发展。

(二)以骨干教师发展评价与我校有效管理的研究为龙头进行试点研究,实施灵芝中学“名优工程评比办法”,为全面推广进行实践并及时总结经验。(2008年1月-2008年7月)

本阶段将充分发挥学校骨干教师的带头作用,积极推进课堂教学改革,探索真实有效的各学科课堂教学模式和课堂教学评价标准。定期举行研讨课、观摩课活动,以促进学生思考为目标,引导学生在参与、合作、质疑中学会学习,提高课堂效率。定期举行教师论坛、论文札记评选、案例反思研讨会等校本研修活动,引导教师对自己教育教学行为进行分析与反思,从而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和教育教学水平。探索制定骨干教师评价管理办法,建立完善骨干教师成长档案,以评价促骨干教师发展,打造名师,深入研究骨干教师在学校中的有效引领。

(三)全校推广实验阶段(2008年8月-2008年12月)

本阶段各学科将以课堂教学评价标准为依据,结合各学科的教学模式进行教案设计和课堂教学实验,学校借鉴骨干教师评价办法,构建符合课程改革的教师发展评价体系和有利于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与管理水平的班主任工作评价办法。在此引导下,各学科教师上校级观摩课、读书学习、撰写论文、当班主任的积极性大大提高,教师各方面的素质明显增强,逐步走上了专业化发展之路。学校的教学成绩也大面积提高,管理水平向科学化迈进。学校的教学、管理得到有效运作,向高效迈进。

(四)结题阶段(2009年1月-2009年7月)

本阶段学校将前三个阶段开展的情况进行资料整理、数据分析,把实验结果与教育评价理论进行分析,总结创新,写出结题报告。提炼完善各种评价办法装订成册,并把教师获奖的论文、札记等进行汇编刊登在《镜湖月》校刊上。同时从本阶段开始,我校将全面实施教师发展评价办法,以评价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教师专业化发展、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大好局面逐步形成。课题组撰写课题研究报告、工作报告。

八、研究条件:

学校有浓郁的科研氛围,学校领导亲自主持课题的研究,配备良好的研究条件,参与研究者均为学校行政管理人员,有积极主动的研究精神,能够保证研究的有效开展和顺利推广,为课题研究的成功提供保障。

第一阶段研究工作已经有序展开:每位教师制定了自己的三年教学生涯规划;每月一次的理论学习和心得撰写按时开展;“灵芝中学名优工程评比办法”初稿正在讨论之中;校本教研“各学科有效教学主题研讨”已经陆续开展;校刊《镜湖月》出刊为期不远„„在专家引领,领导重视,教师配合下,课题研究一定能顺利进行和推广。

初期研究成果:

1、07年7月,灵芝中学行政管理人员进行了竞聘上岗。9月,新的中层班子上岗工作。课题组确立了各自的研究任务:教务教科负责教师素质发展、教育教学行为、教育教学效果、师德等发展性评价制度的制定及成效探究;政教处负责班主任工作发展性评价制度的制定及成效研究;由教科室负责课堂教学评价方案改革及变革前后课堂教学的效率研究;由办公室牵头负责教师发展评价改革与促进学校发展的关系研究。各负责部门确立子课题。

2、教务教科推出教师发展性评价改革三大举措——业务考核的发展性评价、理论素养提高方案及基于行动研究提高专业素质的评价方案获得初步成果:校级小课题数量和质量有了增加和提高,07年校级小课题15个;08年除距离退休年龄2年内教师自愿外,每个教师都进行小课题研究,其中申报市属课题立项的4项,申报市属“学科教改项目”共27项,申报市级课题5项,申报省级课题1项。07年教学论文、案例市属获奖篇目共19篇,市级获奖3篇;08年教学三项比武教学论文、案例市属获奖共31篇,9位教师参加市属优质课评比,获市属一等奖5位,二等奖2位,参加市级优质课评比获一等奖一位。培养学生也是捷报频传:语文组组织学生参加全国作文大赛获全国优秀作文大赛一等奖一个、二等奖4个、三等奖14个,我校也获得了“全国作文教学先进单位(银奖)”的荣誉;数学组培养学生参加市属和市级数学竞赛共有4位同学获奖;科学组培养学生参加市属及市级科学竞赛,有3位同学分别获得市属和市级一等奖,2位同学与兄弟学校的12位同学一起,代表绍兴市参加了省自然科学竞赛;在创新班和文科特色班招生中,我校2位同学被绍兴一中创新班录取,3位同学被稽山中学文科特色班录取,是历年来灵芝中学最好成绩。

3、政教处推出了一系列有关班主任评价和班级考核制度的改革举措,实行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发展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方案,给班级管理和班主任工作注入了新的活力。教师改变了以往不乐意做班主任的想法,积极主动竞争班主任岗位。班级管理也改变了以往完成任务的敷衍态度,想方法找对策,管理方法和班风班貌都焕然一新。良好的班风班貌也有效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提高,以07届新生为例,07年入学考试成绩参差不齐,到08年4月期中测试,年级前100名成绩差距缩小到40分以内,学科教学质量有了明显提高。

4、改革年级组为学部制,变以往分散管理为一纵一横、责任到人的体制,减少了以往年级组管理中多头管理,令行不畅的弊端。各行政管理部门任务下到学部,由学部统一负责分派、整理、完成级上交,纵向管理减少了行政部门繁琐的整理工作,提高了效率。教科研一块则形成了横向管理:校长室——教科室——教研组——备课组的模式体现了学校对教科研的重视,并便于及时管理和督察。有序管理是有效管理的基础,从规范入手才能追求实效。

5、《镜湖月》校刊即将在5月中旬出刊,镜湖中学校园网站已经初步建成并进入改进、提升的研究阶段。

执笔:灵芝中学 刘媛

08年5月

第二篇:完善评价体系 促进教师发展

完善评价体系促进教师发展

——静海县高中学校任课教师评价情况调研报告 静海六中薛宗双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试行)》明确指出:“建立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机制。强调教师对自己教学行为的分析与反思,建立以教师自评为主,校长、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的评价制度,使教师从多种渠道获得信息,不断提高教学水平。”静海县各普通高中学校从2006年秋季开始实施新课程改革实验,至今已有七年。七年来,我们在任课教师发展性评价方面取得了哪些进展?我县高中学校任课教师发展性评价还存在哪些问题?应如何构建与新课程改革相适应的任课教师发展性评价体系?带着这些问题,笔者于2013年6月对我县高中学校任课教师评价状况进行了一次调研,从总体上了解和把握了我县高中学校的任课教师评价体系。应当肯定,七年来,我县各高中学校从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实际出发,对任课教师发展性评价进行了一些具体的实践探索,取得了初步成果,但还存在一些问题,尚需完善。

一、我县高中学校任课教师发展性评价的新进展

七年来,我县各高中学校认真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和教育部《关于积极推进中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的通知》等重要文件精神,积极进行任课教师发展性评价的实践探索,使我县各高中学校的任课教师评价发生了一些可喜的变化。

(一)评价目的:开始关注任课教师的专业发展

教师是一种专门职业,每位教师都需要不断地对自己的教育教学进行反思、总结与改进,每位教师都有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不断发展自己的内在需求和可能性。教师的专业发展已经成为世界各国提高基础教育质量的根本战略,成为21世纪各国发展的重要促进力量。自2006年秋季实施新课改以来,我县各高中学校转变观念,积极探索任课教师评价体系改革,开始有意识地运用评价这一杠杆促进任课教师的专业发展。

(二)评价形式:注意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的综合运用 传统教师评价主要是一种终结性评价,重视教师教学的最终结果,忽视教师教学的具体过程。而教学结果往往受很多因素的制约,如学生的家庭背景、起始水平和个性特征等,所以,单纯以教学结果来评价任课教师的评价方式是很不合理的。近几年,我县各高中学校在构建新的教师评价体系时力图关注教师工作的过程,将教师日常工作的表现作为评价的依据之一,考察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各种安排和活动是否符合规律和原则,是否有创新,是否最优化,越来越重视教师的自我反思与自我评价。调研中发现,有的学校已经尝试在青年教师中采取成长记录的方式,将“教师业务档案袋”变为“教师专业成长记录袋”,其内容包括:我的学习、我的班级、我的课堂、我成功的教学设计、我的教学闪光点、教学中我所得到的启示、我的教学遗憾、点滴录、我的成绩等栏目。学校试图通过对这些资料的收集体现教师的发展过程,通过教师之间的互阅等方式使教师之间增加一些相互了解的具体途径。有的学校还将教师工作与校本教研、校本培训有机结合,学校教研组定期组织开展教研活动,建立了听评课制度。通过对某节课的具体分析,让教师了解自己在课堂教学实践中的长处与不足,或者由教师们共同研讨,客观地评析他人的课堂教学,同时自己也从中得到启发与提高。在对课堂教学的评价上,更加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注重新型师生关系在课堂中的体现,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方式的变化,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发展需要等等。

(三)评价主体:从纯“他评”开始走向“他评”与“自评”相结合 原有的教师评价往往把主体定位在评价者(即领导者)身上,广大教师只是被动的受评价者。他们只有听候“审判”的资格,而没有“申辩”的权利。评价者往往以“法官”自居,只作“宣判”,这样的结果,往往达不到评价目的,反而挫伤了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自实施新课改以来,教师自评逐渐走进了我县各高中学校的教师评价体系,初步形成了教师人人都是评价者,人人都是被评价者,全员参与评价的局面。通过自评、互评、学生评、学校评等多元评价主体的结合,大大提高了任课教师评价结果的公正性。

二、我县高中学校任课教师评价体系存在的问题

通过本次调研,笔者发现,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我县各高中学校在任课教师发展性评价方面的探索才刚刚开始,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形成一个系统完善的任课教师发展性评价体系,在理论上和操作方式上都还存在着较多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评价态度:有“走过场”的思想 在中国长期形成的过于重视人情的氛围下,有的高中学校在任课教师发展性评价过程中往往一团和气,评价者只是抱着一种走过场的想法,使评价流于形式,评价结果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

(二)评价主体: 注重他评, 轻视自评

当前我县各高中学校任课教师发展性评价主要采取“他评”方式, 如学生评价、领导评价、同行评价等,“自评”在教师评价中所占权重很小。不可否认,“他评”是教师评价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也是体现民主的一种重要形式。但在评价实践中, 由于他人往往只注意教师的显性工作, 而忽视教师的隐性工作, 难以把握教师全面、真实的信息, 也就很难对教师的实际情况作出恰当、公正的判断。学生主要是从个人的学习角度评价教师的教学,他们缺乏对教学目标或意图、内容和方法的总体了解,他们的学习方法、学习成绩甚至师生关系都可能使他们在评价教师中有失客观。领导评价更是难以客观准确。学校领导对教师的教学情况的了解只能借助一些零碎的信息,比如:一堂课,部分学生座谈会等,对教师长期的教学态度、教学方法、教学能力、人格力量等缺乏全面深入的了解。教师的工作相对独立性强,同行之间对对方的教学情况也不一定十分了解,特别是不同年级、不同班级、不同学科之间,同行在一起工作的时间有限,不可能对对方作出较为客观公正的评价,在填写评价表格时只能靠印象,抑或靠人际关系。另外,由于优秀、良好、合格几个等级都有一定的比例,对别人评价过高,就可能把自己挤入下一个等级,因此,常出现压低别人抬高自己的现象。

(三)评价指标:不合理、操作性差 目前,我县高中学校任课教师发展性评价指标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一是评价指标没有考虑教师工作的特点。教师的劳动方式和劳动成果具有特殊性,教师的劳动成果往往无法在短期内得到实现,而现有的任课教师发展性评价往往是以学期为时间单元的,这就势必会造成教师教学工作急功近利化,往往只顾学生的眼前成绩,不能为学生的长远发展打算。二是评价指标没有体现差异性。文科和理科之间,高考学科、水平考试学科与非考试学科之间,不同年龄段的教师之间存在很多的不同,用统一的评价指标体系去衡量所有任课教师,势必会造成评价的不公平。因此,在任课教师发展性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中应该体现不同学科、不同年龄段教师发展阶段之间的差异性,从而确保教师评价的公平性、科学性。三是评价指标与学校的发展目标不统一。任课教师评价是学校引导教师将个人工作目标与学校整体发展目标相统一的一个重要手段,因此,科学的任课教师发展性评价指标是学校整体发展目标在教师个体工作上的分解。但是,在实际的教师评价过程中,有的学校长期沿用一套评价指标体系,不能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进行相应的调整,有的学校评价指标虽然随着环境变化有所调整,但还是不能与学校的发展目标相结合。因此,评价指标的设计要保持与学校发展目标的一致性,以利于更好实现学校的目标,确保教师评价的科学性。四是评价指标体系缺乏可操作性。现有的任课教师发展性评价指标体系缺乏可操作性,往往会出现过于复杂或过于简单的现象:过于复杂,就使得在相对较紧的评价时间和较多参评者的情况下,加大工作量,增加统计难度;过于简单,又可能造成评价工作的片面性。因此,如何在考核指标的全面性与可操作性之间找到一个契合点,还需进一步探索。

(四)评价结果:促进发展的功能未充分发挥

任课教师发展性评价的目的是为了促进教师改进教学,优化教学活动的全过程,因此,评价结果的分析反馈是十分重要的。而目前多数学校的做法是,将评价结果作为“评先评优”、职务晋升和安排学校教学工作岗位的依据,而对教师教育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并未进行慎重的分析和及时反馈。教师通过评价所了解的只是学生和同行给自己的评价结果,并未真正去探讨和改进自己教学中存在的不足,大大减弱了评价对教师专业发展的促进作用。

三、进一步完善我县高中学校任课教师评价体系的几点建议

(一)完善任课教师发展性评价的指标

关于教师专业发展的概念,学术界有不同的定义。笔者认为,教师的专业素养至少应包括职业认同感、教育教学能力、管理能力、沟通交流能力、教育科研能力等。因此,任课教师发展性评价的指标必须兼顾教师工作绩效、履行职责、教师素质三个方面。教师教学工作绩效、履行职责、教师素质这三个方面各自在整个任课教师教学工作评价指标体系中的权重及每一个二级、三级指标的权重要根据各个学校的具体实际情况灵活掌握,没有固定不变的标准。本文只讨论指标的内容。1.工作绩效指标

教学工作绩效指标是对教师教学工作实绩和效果的评价。教学工作绩效评价指标主要包括学生发展和教师的教研成果两部分。学生的发展又可以分为学习成绩、学习方法和学习兴趣三个方面;教师的教研成果是教师对教学规律的认识,主要表现为著作、论文等。下面重点说明如何运用学生的考试成绩来评价教师的教学工作绩效。运用学生的考试成绩来评价教师的教学工作绩效主要采用以下四个指标:平均分的增减值、均差数的增减值、优等生率的增减值、中等生率的增减值。平均分的增减值是指(某班)一个学科本次考试与相邻的前一次考试相比平均分数值的增减;均差数的增减值是指(某班)一个学科本次考试与相邻的前一次考试相比均差数的增减值。平均分的增减值和均差数的增减值两项指标,可以反映出某一学科全班平均水平的变化状况——是相对稳定,还是进步或退步,以此作为推断教师教学工作效果的主要参考(当然,变化的原因也可能主要是试题难度变化的结果或班主任工作的结果)。优等生率的增减值和中等生率的增减值是指(某班级)一个学科本次考试与相邻的前一次考试相比优等生率、中等生率数值的增减。优等生率、中等生率的计算方法是:将某一学科全年级学生的考试分数按由高到低的顺序进行排列,根据统计学的正态分布理论,将正态分布曲线下的区间分成4等份-----优等生区间占总区间的1/4(25%),中等生区间占总区间的1/2(50%),暂时落后生区间占总区间的1/4(25%)。第一等份的最低分数为该学科优等生的最低分数线,第三等份的最低分数为中等生的最低分数线。按照该学科优等生、中等生的最低分数线来统计本班该学科的优等生、中等生数,并分别计算占全班级学生人数的百分比,这个百分比就是该学科的优等生率、中等生率。利用优等生率的增减值和中等生率的增减值不仅可以进行同一学科不同班级教师之间的比较、同一班级不同学科教师之间的比较,而且还可以进行同一教师不同时间段前后教学效果的比较。2.履行职责指标

任课教师认真履行职责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所以,必须对教师的教学过程进行评价,才能比较全面、客观、公正的评价一位教师的教学工作。教师履行教学工作职责指标可以分为教学态度、备课、课堂教学(含实验)、作业批改、暂时落后学生的辅导、优秀学生的辅导、学生评价、教学效率、教学反思等九个二级指标。在进行教师履行教学工作职责的评价时,要特别突出两个指标:一是教学态度。教学态度表现在很多方面,既表现在备课、课堂教学(含实验)、作业批改、暂时落后学生的辅导、优秀学生的辅导、学生评价、教学反思等相关环节中,又表现在一些不易被人察觉的隐性工作中,比如,教师积极向上的动机、课余的自我拓展、对学生非智力因素的激发、备课前对学生和教材的研究、对教学内容的再开发等,这些因素都是很难进行评价,但又对促进学生和教师自身发展起很大的作用。一般来说,这些因素都会反映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并可以通过听课实际感受到。因此,可通过进行事先不打招呼的听推门课和指导学生对教师课堂教学实际效果进行质性评价来对教师的教学态度进行动态的过程性评价,以引导教师精心备课,认真设计教学;创设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用积极的情感调动和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进行有效教学;促进教师素质不断提高,使课堂成为师生共同成长的有生命对话的学堂,使教学成为一门艺术,最终达到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目的。二是教学效率。就是看教师的教学是否符合“高质量、低消耗”的原则,即取得每项教学成绩的过程是否科学合理,是否符合教学规律,是否加重学生的学业负担,是否有利于学生和老师的身心健康。如果是以牺牲学生的睡眠、娱乐、锻炼、身心健康为代价换来的显著教学工作成绩,那么,即使这种教学工作成绩再显著,其经验也是不值得推广的。我们强调这一指标的目的是把教学的改革引导到提高效益的方向上来。3.教师素质指标

只有高素质的教师才能培养高素质的学生,因此,对教师教学工作进行评价必须包括对教师素质的评价。教师教学工作评价标准中的教师素质指标主要包括职业道德、教学能力、教研能力、自我规划能力四个二级指标。这些二级指标又可以划分为以下三级指标:职业道德包括参加政治业务学习、切实履行教师职责、对学生有爱心、有健康的心态、尊重学生与家长、团结协作、有奉献精神、遵守劳动纪律等。教学能力包括了解本学科的前沿研究和发展概况、掌握本学科的理论与概念、熟悉本学科的教学要求、灵活运用本学科的教学方法、善于将本学科知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运用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运用现代化教育手段等。科研能力包括教育科研意识、用科学研究的方法主动解决教学过程中的问题、设计科学的教学实验、积极承担教学公开课、撰写规范的学术论文和实验报告、校本教研等指标。自我规划能力包括客观认识和评价自我的能力、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制定周期性的、明确的自我发展目标的能力等。

(二)改进任课教师发展性评价的实施

1.成立任课教师发展性评价领导小组和评价工作小组。任课教师发展性评价领导小组由校长直接领导,由学校领导和有群众威信的骨干教师组成,负责制定并完善评价方案,领导和全程监控评价工作,纠正评价中的偏差,有效控制评价标准。任课教师发展性评价工作小组由学校领导、教育教学管理人员、教师代表若干人组成,负责任课教师发展性评价工作的全程操作。

2.确定评价周期。任课教师的发展性评价应符合学校工作特点,以每学期评价一次或每学评价一次为比较适宜。对获得特级教师、市级学科带头人、天津市优秀教师称号的教师可以考虑实行部分指标“免检”,主要评价其教学研究和指导青年教师成长的成绩。至于“免检”与否,“免检”的范围大小等具体情况由各学校根据校情自定。

3.收集评价信息,建立评价档案。任课教师发展性评价工作小组要全面收集、综合处理教师的教育教学实绩和可参考的过程性考核记录资料等评价信息,参照教师本人制定的学期(学年)发展目标,对每位教师做出全面分析,为之写出符合个人特点和发展要求的书面评价报告,提出指导性建议,为其日后发展指明方向。评价结束后,如果任课教师对自己的评价结果有异议,可以向任课教师发展性评价领导小组提出申请,要求重新评价。

(三)发挥评价结果对任课教师专业发展的促进作用

任课教师发展性评价重在帮助教师从多种渠道获得改进自身教育教学行为的信息,明确自己今后改进与发展的方向、目标,进而不断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和水平。因此,评价结果不仅要作为岗位聘用、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和评选先进的依据,而且要向教师反馈任课教师发展性评价工作小组拟定的评价报告,帮助教师反思和总结自己在教育教学中的优势和薄弱之处,分析产生问题和不足的根源,探讨克服缺陷,保持优势的措施与途径,从而不断改进教师的教育教学实践,提高教师的专业发展水平。结束语

任课教师发展性评价是一个需要不断探索、改革、完善的课题,对学校、校长、教师来说,都需要有一个逐步认识与提高的过程。尽善尽美的任课教师发展性评价方案,现实中可能还不存在,也许永远都不会有。但是,只要我们从实际出发,不断向着尽可能合情合理、科学完美的方向去探索,去改革,那么,我们的任课教师发展性评价就可以促使广大教师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并焕发出更大的工作热情,我县高中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就会不断迈上新的台阶。

第三篇:永和学校教师发展性评价实施方案

永和学校教师发展性评价实施方案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建立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机制。强调教师对自己教学行为的分析和反思,建立以教师自评为主,校长、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的评价制度,使教师从多渠道获得信息,不断提高教学水平”。发展性评价旨在完善教师职业素质结构,提高教育教学能力,促进教师整体素质发展。

一、评价理念

形成动态,纵向性评价。交流,研讨贯穿与研讨全过程。着眼与未来,促进学校的管理,促进教师的进步发展。

二、评价内容

师德、教育管理、备、教、辅、改、考、析、研、学、训。

三、评价原则

注重过程,注重发展,注重促进,注重激励 科学评价,操作可行,实事求是,客观公正

四、评价流程

导向---激励---反思---修身---提高---发展

五、评价的方法

1、注重过程评价,实行月岗位考核制度。由学校领导和教育教学各主管部门对全校教职工一月来上岗情况和在岗位履行职责情况进行全面检查记载,月底汇总,按照月岗位量化细则进行量化并公布量化结果,使每一位教职工知道自己一月来工作优劣,明确后期工作奋斗

方向。使教师评价真正体现真实性、实效性、导向性和激励性。月岗位考核属于过程性评价,是学校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

2、实施多元评价,促进教师全面发展

教育工作具有长期性和全面性,需要教师具备各个方面素质。因此对教师的评价要从各个方面进行。(1)、学生评价

抽样学生对全校的教职工按照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教师常规工作要求进行全面评价,其主要方法有座谈,问卷调查,访谈等形式,评价结果做为教师评价的部分内容,促进教师外塑形象,内强素质,走进学生心灵,富有亲和力。(2)教研组评价

由各教研组长根据平时的记载,以及参加教研活动情况和完成教研组任务情况对全组成员进行全面评价,评价结果做为教师评价的部分内容。促进研究性学习的发展,建立专家型教师队伍,构建学习性学校。

(3)同事评价

由同年级、同教研组的教师,按照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同时根据教师履行工作情况进行相互评价,评价结果做为教师评价的部分内容。(4)自我评价

由教师本人按照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和完成工作任务情况对自己进行经常性评价。及时调整工作方法,端正工作态度,不断提高工作能力和工作效率。同时将评价结果做为教师评价的部分内容。(5)社会评价

学校聘请有识之士,镇村领导和学生家长对学校领导进行评价,评价结果做为教师评价的部分内容。(6)学校评价

年终由学校评价小组汇总每位教师履行职责情况,对全体教师作出全面评价。公布评价结果,填写评语,建立、完善教师发展性评价方案。

3、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注重全面评价

形成性评价具有真实性,它的所有材料来自平时的检查和记载,是真是的不是空想的。因此所有检查人员的工作必须落到实处,所有事件记载必须是亲眼所见,亲耳所听,亲自感受的。而终结性评价具有效果性,它反应了教师的工作态度,工作能力和工作效率。因此将两者结合起来,使教师的评价更全面、更客观、更实效。

4、以人为本,注重个性差异的分层次评价。

我校根据教师基本情况,把教师分为四大类型,一是入门型,该类教师刚参加工作,甚至有的还不是教育专业毕业的。二是达标型,该类教师基本能完成教育教学任务。三是骨干型,该类教师精通所任学科各年级的教学,勤于钻研,教育教学质量高。四是名师型。这类教师除了具备骨干型教师的基本特点外,还注重教学研究,且教育教学成绩具有相对的稳定性。根据分类不同,学校的评价要求也不同,如在目标定位上,形成以下体系:入门型、达标型、骨干型、名师型、专家型。

又如在备课上,其要求和任务也存在着本质的不同。名师型――引领集体备课,教案以集体备课记录为评价依据。骨干型――备示范

性教案,侧重于三维目标的确定和落实。达标型――备详案入门型――备详案、试讲

再如学习方面:达标型、入门型侧重理论实践相结合,要多听、多看、多思、多悟。骨干型与名师型应侧重专业知识,新的教育理念、理论的学习对骨干教师和名师型教师进行申报审批制,操作流程是个人申报,主要目的是进行自我反思,自我评价,申报相应等级,接下来进行教师评议,备课组推荐,再到教导处进行审批,最后进行公示、宣传落实待遇。二是两类教师对应进行一帮一业务辅导,即名师指导达标型教师,骨干教师指导入门型教师,学校与教师协商实行定对象、定任务、定形式、定时间的“四定”措施,签定师徒协议,学校与师徒各签定达标及诚信协议,对两类初级教师进行全方位指导,促进教师队伍的整体发展。

本方案从2008年9月1日开始实施。

教师发展性评价实施方案

永和中心校 2008.9.1

第四篇:有效促进学生发展的评价方式实践研究

有效促进学生发展的评价方式实践研究

作者:谢碧强

单位:广州市南沙黄阁中学

通讯地址:广州市南沙黄阁中学

邮政编码:51145

5摘 要:随着新课程改革在全国范围的大面积铺开,课程评价越来越显示出其在课程改革中的重要性。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评价方式,可以激励和引导学生更好地参与到学习实践中来,促进学生信息素养的全面发展,同时对教师的教学水平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新的有效促进学生发展的初中地理评价模式可以促进现行的课堂教学效果的提高,最大程度上促进了学生的个体发展,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并激励学生自觉高效地应用地理知识解决生活、学习中的实际问题,推进素质教育教学改革,同时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

关键词:评价方式;新课标

2001年,教育部颁发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出新的课程评价理念,即“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以及在随后颁发的《全日制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实验稿)》文件中都提出了新的地理课程评价建议。可以说,地理课程评价在地理课程改革中起着导向与质量监控的作用,是课程改革成败的关键环节。评价改革最重要的内容是学生学业评价的改革,它直接影响地方、学校、学生、教师和家长对新课改的态度以及新课改所能达到的深度和广度。

1、有效促进学生发展的评价方式现状

新地理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是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新地理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是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改变地理学习方式;构建开放式地理课程;构建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地理课程;建立学习结果与学习过程并重的评价机制。目的是要求我们“改变过于注重传授知识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也成为学习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的过程”。“强调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能力,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主动的富有个性的学习,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促使学生获得发展。

传统的课题教学中,我国中小学教育评价存在着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过分强调评价的甄别与选拔功能,忽视促进学生发展的功能;评价指标单一,基本以书本知识为核心,忽视对实际能力、学习态度的综合考查;评价方法多采用纸笔考试,过于注重量化;过于注重对结果的评价,忽视对过程的评价;强调统一标准,忽视个体差异;评价忽视学生的参与并发挥其主动性等。这种对学生的评价方式严重地制约了素质教育的推进,也严重影响了亿万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在这样的评价方式下所培养出的人,是难以适应未来社会发展需要的。

课程改革的实施对学生地理学业评价作了新的要求。教师们普遍认识到:传统的地理学业评价过多地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而新课程对学生的评价则要求全面反映学生的成长历程,强调要采取多元的评价方式促进学生能力的发展。也就是说,此次新课程改革正在逐步被广大教师所接受。但是目前我国基础教育的学生地理学习评价的还存着不少问题,主要表现在:

(1)、评价的目的单一

目前的地理课程评价方式比较简略,尤其缺乏对促进学生学业评价的明确指导和依据。新课程改革以后出台了相关的中考改革方案或说明,其中涉及一些地理学业评价的建议,但大体上还是笼统的,缺乏指导性研究和操作性研究。这种评价没有把学生的发展作为主要的因素,因此,在这种评价体系下,关注的是评价的甄别功能,忽视的是学生的情感及态度,结果挫伤了许多学生学习地理积极性和自信心。只有研究开发出与地理课程标准相配套的学业评价方式,才可以从根本上摆脱学生地理学业评价的困境。从学生评价的需要出发,具体说明学生在不同关键阶段应达到怎样的目标以及如何证明学生达到了目标,说明如何测量到学生在地理学科知道什么和能做什么。

(2)、评价的方式、主体单一

评价的方式主要是笔纸测验,关注的是终结性结果,对知识与能力的过程的形成不太关注;评价的主体是单向的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不能自己评价自己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水平。

(3)、评价结果没有很好的起到促进学生学习作用

评价时只看到学会的、没有掌握的内容,而不关注已学会、已掌握的内容。评价的结果主要对学生进行分数排队、比较,而对学生自身的发展关注不到。

(4)、评价结果呈现形式单一

评价的结果大多只有单一的百分制的分数量化呈现形式,没有指出不同差异的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个性特点和不同的发展,不能切实反映学生的整体学习情况,未能很好体现学习水平及能力。

2、有效促进初中地理学习的评价方式

新的国家地理课程标准提出了全新的和带有明确指向性的评价理念:“地理学习的评价,既要关注学习结果,也要关注学习过程,以及情感、态度、行为的变化。实现评价目标多元化、评价手段多样化、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创设一种‘发现闪光点’、‘鼓励自信心’的激励性评价机制。” 评价的目的不是为了检查、甄别和选拔,而是通过评价促使学生改进学习,促进其发展。而建立的新的教学评价方式不是完全推翻过去传统的教学评价方式,而是在过去基础上的一种完善和提高。本研究在课程改革背景下,对课堂教学评价体系的建立在理论与实践上,提出了一套符合地区实际情况的课堂教学评价构想。

(1)、设计专门地理课堂教学评价标准。

地理课程目标明确指出:“通过7-9年年级地理课程的实施,学生能够了解有关地球与地图、世界地理、中国地理和乡土地理的基本知识,了解环境与发展问题:获得基本的地理技能以及地理学习的能力;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地理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养成爱国主义情感,初步形成全球意识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地理新课程标准[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第4页]这与其他学科对学生的知识与技能要求、过程与方法的培养有着很大的差异,因此,只有针对地理课堂的教学设计的评价标准才符合科学性、合理性的原则。

(2)、评价主体多元化

传统的教师评价是自上而下的,评价者主要是:校领导、专家。这种评价的目的是把教师作为鉴定和管理的对象,不利于评价者与评价对象之间的双向交流。地理学习发展性评价提倡改变单一的教师评价主体方式,鼓励学生本人、同学、家长乃至学校及社区的相关人员也要参与到评价中来。将评价作为促进和激励教师发展的手段,新的教学评价的主体应该力求多元化,既包括自上而下的校领导、专家的评价,也要包括自下而上的学生对教师的评价以及同行之间的评价、教师的自评等。

教师不再唱独角戏似的评价学生,而应让学生参与评价,是评价成为双向甚至多项的活动。在教学中,可以积极创造评师的问题情境,鼓励学生大胆评价老师,勇于向老师提问题,发表独特的见解。

(3)、评价方式多样化

多主体的评价有利于调动学生地理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能促进学生反思,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性、自主性和自我发展的能力。同时也是学生之间互相学习和交流的过程,使学生能更清楚地认识到自己的优势与不足。多主体参与还有助于调动和整合教育合力,使学生地理学习评价更全面、更客观、更系统,有利于学生更全面地认识自我。

多主体的评价方式主要包括学生自评、学生互评及家长评价。①学生自评,生自评即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对自我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进行评价。其目的在于使学生能客观真实地反映自己学习过程中的优势及存在问题,在反思、教育、发展中,让学生学有所获。②学生互评,学生互评就是在不忽略教师的作用下,让学生对对方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进行评价,可以是同桌互评、小组评价、组与组之间评价、班与班之间评价等等,其目的在于让学生发现同学中的闪光点,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提高学生的鉴别、判断能力,以此相互认识。相互激励。相互提高。在学生之间互评阶段,教师并不是完全置身于外,教师的作用也不容小觑。教师应引导学生彼此多进行鼓励性评价,用赞赏的眼光去看每一位同学,多给对方赞美—即使有时同学提出的观点是错误的,也不能一味讽刺和挖苦,而是要对其积极参与予以肯定,真正帮助对方认识到错误而不伤害其积极性。③家长评价,家长评价也是评价体系中必不可少的.因为现在的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是紧密相连的,如请家长在学生的作业上写上评语。吸收家长参与评价,一方面可以加强学校和家庭教育的联系与合作;另一方面,家长通过参与评价,能更清楚学校的教育目标和孩子的学习情况,也有利于改进家庭教育的方式。所以必须把家长和与学生地理学习相关的人员也吸收到评价中来。

(4)、重视评价的激励性、发展性

基础教育改革纲要中特别提出了,全新的教育教学评价要求:淡化评价的甄别与选拔功能,建立评价内容多元,评价方式多元,着眼于学生的发展和教师的提高。地理新课标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基本理念,即建立学习结果与学习过程并重的评价机制。地理学习的评价既要关注学习的结果,也要关注学习的过程,以及情感、态度、行为的变化。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是一个长期不断进行的过程,学生的学习也是一个长期不断积累的过程,因此,要达到教学相长,就必须使教学评价贯穿在教学的过程中,成为教学中的一个基本的反馈环节,使教师了解教学过程,及时发现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及困难,鉴别教学上可能存在的缺陷,调控教学行为的重要手段。因此,要促进教师和学生的发展和提高,评价功能就必须落实在激励性方面,而不是甄别性、选拔性方面。

(5)、建立评价记录档案袋

“档案袋”评价是在20世纪80年代西方中小学评价改革运动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质性评价方式。它是指教师和学生有意识地将各种有关学生表现的材料收集起来,并进行合理的分析与解释,以反映学生在学习与发展过程中努力、进步的状况或成就。评价只有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始终,才能对教师和学生及时提供有效的改进意见和措施,否则只能更多的起到甄别的功能。对学生的评价要有及时性和延时性,应注重过程而不是注重结果。因此,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个性发展、自主发展、主动发展、可持续发展、主体发展,改变过去单一的以分数定优劣的评价体制,建立了以“成长档案袋”为主体的全方位、全过程的评价体制。

3、新课标下初中地理学习有效评价方式的实践体会

根据新课程标准,引导学生有意识地将自己的相关作品及其他有关证据收集起来,通过合理的分析和解释,反映学生在学习和发展过程中的优势和不足,反映学生在达到目标过程中付出的努力与进步,通过学生的反思和改进取得更高的成就,促进学生最大程度的发展。本研究以南沙区黄阁中学7-9年级初中地理课题教学为例,对促进学生发展的评价方式进行应用。

在附录问卷结果中,“你校地理课的考查方式是”中的选项“既考试也采用其它方式考查”占81.2%,“其他方式”主要包括开放性作品评价成绩和平时表现评价,学业考试成绩、开放性作品评价成绩及平时表现评价的比例由原先的8:1:1上升至6:2:2。在教学评价上,改变了过去重视结果,重视基本知识,忽视过程、忽视方法的评价方式,对教学过程中的“过程与方法”评价进行积极的探索,加强了学生课堂教学表现性评价,加大了开放性考试的力度,重视学生作品、社会调查、实践活动的评价。学生对“学生成长记录袋”的了解度占到87.4%,有49.7%的学生对“学生成长记录袋”重视并认真完成。

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评价机制对教师行为都有着重要的导向和激励作用。课程改革背景下课堂教学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必须充分体现新课程理念,必须在突出导向功能,在评价教师“教”的同时,更要重视评价学生的“学”,还要统筹考虑响课堂教学的各种因素。从评价的维度上来看,从关注知识的本位到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生成。

4、结语

广州市南沙区黄阁中学是一所公立初级完全中学,现有来在校学生2000人左右。近几年来,我校在市、区教育局及教科所领导的全力帮助和指导下,在教育科研方面有长足进展,是南沙区一所真正开展起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学校。但是,由于该校地处城乡结合地带,学生基础等方面与城区重点中学有较大的差距,因此,我们必须紧紧跟上教育发展的时代步伐,彻底转变观念,加强对课程改革方面的更多有益的探索,建立一套适合该校初中地理课堂教学的有效评价方式。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教育部.地理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刘本固.教育评价的理论与实践[M].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1

[3].孙帝.课堂教学评价修养[M].呼和浩特: 远方出版社,2004: 57-59.[4].刘志军.课堂教学质量评价方法论的探讨[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1(2).[5].王影.中学地理课堂教学评价研究[J].大连教育学院学报,2002(9).[6].赵德成.新课程实施中的成长记录袋评价[J].中小学管理,2003,(12)

[7].郑耀星.地理教学论与地理教学改革[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第五篇:关于学校发展性评价方案的研究

关于学校发展性评价方案的研究

学校评价是对学校工作现实的或潜在的价值做出判断的活动,其目的是为了促进学校发展,提高教育质量。传统的学校评价,存在评价导向性不够明确,评价过程不够完善,评价指标过于单一,评价主体不够合理等缺陷。目前,不少课改实验区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经到了战略攻坚、全面深化阶段,为了保证新课程的贯彻实施,每一所学校都应该明确自己的发展定位,并根据这一定位,建立以校为本的自我评价、自我反馈、自我完善、自我促进的学校发展性评价机制,制定好学校发展性评价方案。

◆ 学校发展性评价方案的设计思路

1. 将科学发展观贯串到制定评价方案的始终

学校发展性评价方案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优化中小学学校发展过程、全面提高学校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为宗旨,以师生共同发展为学校发展的核心。整个评价方案把人的发展放在学校发展的首位。具体体现有二:

(1)学校发展不以牺牲师生的未来发展、长远发展为代价。学校发展性评价不仅关注学校发展的结果,而且更加关注发展过程,更加关注学校发展的潜力和优势。

(2)强调学校教育的和谐、全面和可持续发展。不以牺牲学校某一方面发展为代价。

2. 建立以学校自我评价为主的评价机制

学校发展性评价以学校自我评价为主,以学校发展和增值为最终目的,以体现学校办学理念、办学目标的学校发展规划为评价主线,以学校自我发展和进步为评价标准,将学校在一段时期内各方面的工作成就与学校制定的发展目标及已往的发展状况进行比较,衡量其发展和进步水平。

整个评价过程,也是学校实施、调控学校发展规划的自主监控过程。评价者通过客观收集学校发展的相关资料,认真分析学校已往的基础和现实表现,引导和激励学校通过自我评价来认识和发挥自己的特色和优势,释放学校的发展潜能。这种评价方式,使学校在评价中由被动变为主动,由面向过去变成面向未来,由外部评价转为内部评价。

3.学校评价过程与学校发展过程紧密结合

已往的学校评价方案,更多地注重规范学校的办学行为;新课程背景下的学校发展性评价,以学校发展规划为评价主线,把学校评价过程与学校发展过程紧密结合在一起。为此,评价方案对评价指标的完整性和评价标准的精确性不作过多要求,重在引导学校围绕实施学校发展规划,理性地反思和调控学校发展过程,使每一次评价都成为学校进一步发展的基础,成为实现学校发展目标的动力。

4.建立多方参与、共同协商的评价模式

学校一方面实行自我评价,实现学校发展的自我反思和调控。另一方面,邀请与学校教育有关的人员,如学生家长、教育专家、教育行政人员等,广泛参与评价,共同协商评价的内容和方法。

5.为教育督导奠定评估基础

教育督导的周期比较长,一般3年~4 年一次,并且以终结性、规范性评价为主。学校发展性评价作为学校校本管理的重要内容和手段,是学校的一项经常性工作。学校在自我评价过程中积累的评价资料,成为日后教育督导的重要基础,可以为今后教育督导部门的教育发展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 指标体系及分析

笔者认为,新课程背景下学校发展性评价指标体系应该由以下3方面构成:

1.学校发展规划

学校发展规划是学校发展的灵魂,充分体现学校办学思想和办学目标,对学校发展规划的评价主要从两个角度进行。

(1)评价规划本身的质量。学校发展规划包括学校发展目标和实现目标的措施等,规划应该符合学校实际,明确、具体、可操作。

(2)评价制定规划的过程。设置这一指标的目的在于引导学校将制定规划的过程,作为统一全校教职工思想和行为,激发教职工主体性的过程。

2.学校发展过程

学校发展过程主要包括落实规划过程中的学校工作的主要环节。我们选取了学校领导、学校管理、教育教学、教育资源开发与利用4个主要指标。学校领导是影响学校发展的最直接因素,学校管理和教育资源开发与利用是学校发展的体制保障和资源保障,教育教学是学校发展的核心环节。

3.学校发展结果

对学校发展结果主要从3方面进行评价:学生发展、教师发展和学校自主发展。设置学校自主发展指标的目的在于:引导学校依据办学规划,确定学校发展重点,并制定相应的评价标准。全校教职工要参与制定评价标准,并认可新的标准。新课程背景下学校发展评价指标内容如下:

中小学学校发展性评价指标体系

评价领域

指标范围

评价要素

学校发展规划

1.发展目标

·符合国家教育法规和政策

·近期目标、中长期目标明确

·符合学校发展实际

2.发展措施

·依据目标分解的工作任务、项目具体

·措施明确、步骤清楚、可操作

·实施策略得当、有实效

3.规划制定

·教职工参与学校发展规划制定的全过程

·教职工认可学校发展目标和发展措施

学校发展过程

4.学校领导

·领导集体实现学校发展的能力与水平

·校长的专业能力、工作作风及进取精神

5.学校管理

·管理制度合法、完善、有效

·管理机制顺畅、高效

·学校财力、物力资源配置合理,管理优化

·学校人力资源管理利于师生发展

6.教育教学

·教育教学实施:符合国家课程标准,符合有关德育工作的法规和文件

·教育教学策略:措施与方法适合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校本教育研究促进学校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教育教学评价与调控: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运用评价信息调控教育教学工作

7.教育资源开

·利用与开发学校外部资源促进学校发展发与利用

·利用与开发校内资源建设学校文化

学校发展结果

8.教师主动发展

·工作态度及进取精神

·促进学生发展的专业能力

9.学生主动发展

·学生对进步表现的自我评价

·教师、家长、社区人员对学生思想道德、学业成就、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等方面发展的满意度评价

10.学校自主发展

·根据本校发展规划中确定的重点工作项目设计评价指标

学校如何进行发展性评价?

为了实施学校发展评价方案,学校要成立学校发展性评价小组,具体负责学校发展性评价的实施。评价小组一般可以由以下几部分人员组成:学校领导、上级领导部门有关人员、教师代表、学生家长代表、学生代表、社区相关人士、教育评价机构专业人员、教育科研单位的专业人员等。

1.制定学校发展规划

学校发展性评价的第一阶段是制定学校的发展规划。具体包括以下内容:

(1)确定学校发展目标。根据对学校师资水平、生源情况、教育教学设施、学校的社会环境等优势与弱项的分析,依据学校的办学宗旨以及家长、社会等方面的意见,定位学校发展方向,实事求是地制定学校近期及中长期发展目标。

(2)考虑实现目标的具体措施和方法。根据学校发展状况分析,找到学校发展的突破口,确定2~3 项学校重点工作(发展项目),以此为契机,推动学校整体发展。

(3)把学校发展目标分解到学校相关部门。确定学校各个职能部门的工作目标、实施计划、工作重点和预期成果,并且考虑制定检验工作成效的评价目标和策略。

制定学校发展规划的过程,也是统一全体教职工的办学理念、调动其工作积极性主动性的过程。为此,组织全校教职工参与分析学校发展的优势与不足,参与制定学校发展规划,认可学校发展措施,并把这种参与行为制度化,应成为校本管理的重要内容。

2.制定校本评价方案

(1)确定评价目的和指标内容。学校既可以选择上述学校发展性评价方案中的指标体系的全部内容,也可以选择其中的若干项指标作为学校这一阶段自我评价的重点。

(2)选择评价方法和评价工具。选择评价方法要从学校的实际出发,既要考虑评价方法的科学性,也要考虑评价方法的可行性。既要重视学校评价过程中的量化信息,也要重视学校评价中的质性分析。

(3)依据评价目的,确定评价日程表。评价时间宜安排在学校某项阶段性工作任务完成前后,以使评价结果成为学校实现发展目标的决策依据。

(4)确定评价信息的收集对象和实施评价的人员。根据评价指标,确定评价对象。如果是对学校全面工作的评价,那么评价对象的覆盖面要广。如果是单项评价,则评价对象涉及相关人员即可。评价人员由学校发展性评价小组成员担任。

3.收集与分析评价信息

(1)收集评价信息。一般来说,学校发展性评价小组可以通过以下方式收集评价信息:

* 与教师、学生、非教学人员、家长会谈。

* 观察上课情况及学生活动表现。

* 阅览学校计划书、学校发展报告、学生作业、教学进度表、课程表等文件。

* 作问卷调查。

评价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评价人员在开展评价工作之前,最好接受一些评价方面的专业培训。在评价中要保持客观、公正和友好合作的工作态度。评价人员在与评价对象交流时,一方面要克服“钦差大臣”倾向;另一方面,也要避免使用倾向性语言和行为,以保持评价信息的客观性和公正性。

(2)分析与整理评价信息。该项工作最好在教育统计人员指导下进行。

4.呈现和利用评价结果

(1)评价结果的呈现。评价结果主要用评价报告的形式呈现。报告要根据学校评价事实和数据,说明学校达到发展目标的程度。报告要注重反思,而不是描述现状,要为学校进一步发展提供决策依据。每一次的评价报告和相关资料都应该按规范程序归档,建立学校发展性评价档案。

(2)评价结果的利用。完成评价报告并不是学校自我评价的终结,而是下一轮学校评价的开始。学校通过对评估结果的分析,了解学校发展成败的原因,制定出下一学年的发展规划、改进措施和发展方向。要用适当的方式,及时向学校有关人员反馈评价结果。

下载从完善教师发展性评价入手促进城郊学校有效发展的研究word格式文档
下载从完善教师发展性评价入手促进城郊学校有效发展的研究.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蒲公英学校教师发展性教师评价方案5篇

    蒲公英学校教师发展性教师评价方案 (试 行) 教师评价是学校教学管理的重要环节。实行教师发展性评价,旨在激励教师提高教育教学能力,引导教师走专业化发展之路。特制订本校教......

    中小学教师校本研修的发展性评价研究[大全]

    “中小学教师校本研修的发展性评价研究”课题研究 实施方案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意义及理论依据 多少年来,中小学教研和培训普遍存在脱离实际的倾向,往往是标新者倡于前,无识者......

    《教师专业素质发展性评价研究》研究方案(第六稿)

    成都市教育局2014年度教育科研重点规划课题 《教师专业素质发展性评价研究》 研究方案 【摘 要】教师专业素质直接影响到一个区域的教育发展水平。通过教师专业素 质发展性......

    研究技术运用技术促进学校发展

    研究技术 运用技术 促进学校发展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技术装备也越来越齐全,信息技术越来越广泛的运用于教育教学中。然而要想让信息技术更好的服务于教育教学,需要很多与教育......

    发展性教师评价--教师校本培训的有效模式[大全五篇]

    发展性教师评价-----教师校本培训的有效模式 新时期教师校本培训应借助多方力量形成合力, 特别需要校外专家及有经验教师的帮助和支持, 但其核心思想是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做中......

    立足校本研究 促进教师发展

    立足校本研究 促进教师发展 我校认真总结几年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和学校教育科研工作的经验,结合学校发展的实际,制定了校本研究实施方案,动员全体教师像参与课改一样,以饱满的......

    有效的课堂即时评价促进学生发展

    促进人人参与,提高学习效率,在提高学生评价能力的同时再度点燃评价之热火。还记得上完《称赞》一文后,我让学生谈谈自己在做小评委时,是否给了同学真诚的称赞。很多同学低下了头......

    学习学校如何有效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的体会

    学习学校如何有效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的体会 学习学校如何有效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的体会 波莲中心学校黄甘华 教师专业化是世界教师教育发展的趋势和潮流 , 也是我国教师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