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幼儿园安全教育问题

时间:2019-05-14 21:42:4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分析幼儿园安全教育问题》,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分析幼儿园安全教育问题》。

第一篇:分析幼儿园安全教育问题

我国是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的签约国,并且确立了我们国家儿童享有的十大权利,其中生存权与健康权位于前两位。一般意义而言,健康分为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健康和道德健康。幼儿期是人生的初始阶段,身体健康尤为重要。安全恰恰是身体健康的重要基础,没有身体的健全,没有安全的生存状况,任何生活质量的关注,任何智慧与能力的发展的殷殷期望都是空谈。在此,笔者对目前的幼儿园安全教育提出了一己拙见。

问题一:幼儿缺乏正确的安全认知

杜威认为,最贤明的父母对儿童的希望也是社会对儿童的希望,社会只有致力于构成他的所有成员的圆满成长,才能尽自身的职责,保证社会的完满发展。家长最希望自己的孩子健康,保障儿童的安全一直以来都是幼儿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幼儿理想生活的基本前提。

对幼儿进行安全教育首先要让幼儿获得正确的安全认知,知道什么是安全的,什么是危险的,怎样的活动是安全的活动,每个活动如何操作才会安全。只有每一位幼儿具有了安全认知,幼儿拥有了自我保护的能力,才能够安全成长,同时,每一位家长才能安宁平静,整个社会才会相对和谐。

笔者亲眼目睹很多幼儿无意识地把串珠放在嘴里,这一举动足以证明幼儿对串珠放人嘴里的危险隐患并不知情,或者是知之甚少。米尔顿.斯认为,健康有两项主要指标,除了客观标准外还有主观标准。而幼儿的这种主观标准――自我知觉,往往与社会的要求,与成人的主观标准相距甚远幼儿处于前运算时期,其思维的主要特征是思维直接受直觉到的事物的显着特征所左右,即幼儿关注事物变化一个方面或一个维度,而不能同时关注事物变化的两个方面或两个维度。由于这一时期幼儿的心理表象与直接直觉到的事物形象的联系是如此直接,如此密切,因而形成这一时期思维另一个特点:自我中心。幼儿一般会关注自己的观点,较难接受别人的观点,也不能将自己的观点与别人的观点协调。这无疑印证了幼儿正确安全认知的困难性,如何让幼儿有正确的安全认知成为安全教育实施的关键问题。幼儿对很多事物缺乏独立判断的能力,大多是折射成人的想法,因此,一些重要他人的安全观直接影响幼儿,在培养幼儿正确的安全观之前,确定重要他人的安全观是当务之急。

问题二:课程的实施缺乏科学性

课程是所有参与者的一种旅程,一种需要怀着热情去体验的旅程,而不是一个目的地,达到之后将之密封存起来。①因而教师是课程的重要参与者,教师对具体的安全教育活动方案有自己独特的解读,在进行安全教育活动时,角度是多重的,形式是多样的,意义也是各不相同的。

一些教师非常关注幼儿的身体安全,会在教育活动中渗透安全的注意事项。如:上下楼梯不要拥挤,上楼梯要顺着脚印靠右行,下楼梯时要扶着栏杆;喝水要顺着小脚印排队,喝水前吹一吹,小口小口地喝。这些安全提醒是必要的,因为幼儿的记忆发展尚不完善,需要教师的多次提醒。但任何事情是有限度的,一旦超过了限度就会适得其反。这些教师在开展户外活动时,总是瞻前顾后,忧心忡忡,畏首畏尾,担心孩子们有危险,结果使充满生机的教育活动变得干涩,效果差强人意,孩子们达不到最近发展区。我国的托幼卫生保健管理办法(1994)强调:“在正常天气下,要有充足的户外活动时间,每天坚持两小时以上户外活动,加强冬季锻炼。要创造条件,充分利用日光、空气、水等自然因素,有计划地锻炼儿童体格。”可是,一些逃避责任的教师干脆剥夺了幼儿与大自然亲密接触的机会,不让孩子们尽情享受空气浴和阳光浴,只允许幼儿在封闭的环境中游戏。这样的安全观只会培养出温室里的花朵,一经风吹雨打,就毫无生气甚至凋谢。

一些智慧型的教师不但保证幼儿每天的户外活动时间,而且允许孩子们尝试各种他们自创的“冒险性”或“危险”的活动,自己发明“非常规”的玩法,不会轻易斥责幼儿立即停止某项活动,他们会参与到孩子们的新奇游戏中,与孩子们共同体验,真正从孩子们的视角看这个游戏是否有危险性。如果存在一定程度的危险性,教师们可以在具体情境当中讲解危险的程度,以及如何减轻危险或避免危险的方法和策略。因此,孩子们掌握了基本的安全行为规则后,就可以充分自由地与客观世界相互作用,去建构自己的知识场。

问题三:幼儿园的环境创设有过度保护倾向

笔者曾在某示范性幼儿园实习,进入幼儿园的大门就是整齐松软的橡胶地,滑梯、秋千、攀登架等运动设施全在橡胶地上;每个班级都非常干净,清洁如洗的地板反射出孩子们的身影;毫无棱角的桌椅等待着孩子们的到来;卫生间铺上了防滑地毯;地板上贴有排队标识的小脚印;勤劳的保育员身着白大褂,戴着大口罩,对孩子们用的餐具水杯毛巾进行专业消毒。从原则上看,幼儿园确实达到了示范性幼儿园的环境标准,具有一定必要性。

但我们看问题也要从正反两个方面去分析。难道幼儿就生活在一个无危险的环境中吗?永远受幼儿园特意安排的无危险情境的庇护吗?;理想与现实间总是有差异的,特意安排的生活空间与幼儿的真实生活条件也是差距甚远的。

维果斯基提出了“最近发展区”理论,该理论是以儿童现有的其他重要他人的帮助和引导,儿童能够独立地完成更高一层的任务安全环境的创设不妨也按照这一理论,为幼儿从相对安全的幼儿园环境向真实生活空间提供一个过渡的缓冲带。在这一点上,日本的幼儿园以提供一些可供借鉴的地方。

在日本的《保育要领》第四章“儿童的生活环境”中,从运动场、建筑物、游具三个方面就幼儿园的设施、设备等做了具体的规定。运动场要建在日光充足、排水良好、夏天有树荫、冬天能避风的场所。要尽量选择天然的,既有长有许多草的山丘,又有平地、树荫。

第二篇:幼儿园礼仪教育问题分析_千里马论文

幼儿园礼仪教育问题分析

幼儿园教育开展礼仪教育对幼儿的成长具有重要意义。目前,我国一些幼儿园存在着礼仪教育理念淡薄、礼仪教育内容缺失、礼仪教育方法不当等问题。

“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礼仪是人们在社会交往活动中的行为规范与准则,它是人类文明的重要标志之一,是一个人乃至一个民族的文化修养和道德水准的外在表现。幼儿期是培养文明礼仪的关键时期,对幼儿进行礼仪教育,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礼仪行为习惯,不仅能够使幼儿终身受益,而且会对中华民族的振兴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因此,在幼儿园开展礼仪教育是必要且必须的。然而,目前我国大多数幼儿园在开展礼仪教育的过程中都存在着一定的问题。

一、幼儿园礼仪教育观念淡薄

近年来,幼儿教育小学化现象日趋严重,许多幼儿园忽视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规律,使幼教陷入“幼小衔接”的误区,其教学组织形式、教学内容都明显存在着小学化倾向。

例如,将小学教育内容提前到幼儿园施教,开设汉字、拼音、算术、英语等课程。许多幼儿教师在上课时都会要求幼儿手背在后面,不许随便说话,并且自由活动开展较少。教师在制订教育教学目标时,只关注幼儿知识的学习和智力的开发,而轻视兴趣爱好、意志品质以及道德礼仪的培养。在这样的教育理念以及教育环境下,良好的礼仪行为习惯难以养成。

二、幼儿园礼仪教育内容缺失

目前,幼儿园礼仪教育的内容十分模糊,没有适合幼儿年龄、生理、心理等特点的内容,缺乏针对性、实效性都比较强的规范、科学、系统的幼儿礼仪教育教材。幼儿教师也没有进行过系统的礼仪教育培训,对幼儿礼仪教育的相关知识了解甚少。

由于幼儿年龄小,对事物的辨别能力较低,他们对传统文化缺乏了解,更容易接受新鲜的外来文化。部分幼儿园为了彰显“先进”的园所文化,大肆宣扬西方礼仪文化,忽视面向幼儿传播中国传统的礼仪文化,这是舍近求远、舍本求末的做法,使优质、宝贵的本土礼仪文化资源被白白浪费。例如,现在越来越多的幼儿更喜欢过圣诞节、愚人节等西方节日,而对于我国的很多传统节日,如清明节、端午节等,则表现得十分淡漠,有的幼儿甚至都不知道这些传统节日。盲目地崇洋、跟风,会导致外来礼仪文化渗透、入侵现象加剧,更有甚者会使中国优秀的传统礼仪文化一步步走向没落。

三、幼儿园礼仪教育方法不当

1.忽视以身作则。“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由于幼儿年龄小,生活阅历和知识经验匮乏,他们往往根据成人的标准来判断自己的行为是否正确,在良好礼仪行为养成的过程中具有强烈的盲从性。因此,要想取得良好的礼仪教育效果,成人必须为幼儿树立良好的礼仪行为榜样。在教育实践中,教师都会要求幼儿的言谈举止符合文明礼仪规范,然而部分教师自己却没有做到以身作则,言行不一的现象较为严重。这样会使幼儿感到疑惑,会使礼仪教育的效果大打折扣。身教要远远胜于言传,教育者必须要时刻牢记这一点。

2.忽视引导启发。幼儿良好礼仪行为的培养应该是使幼儿由知到行,再由行到知的良性循环过程。教师在这一过程中要采取丰富多样的教育手段激发幼儿学习礼仪规范的兴趣,使幼儿能够积极主动地学习。这样一来,礼仪教育的效率、效果也能够得到显著提高。但在幼儿园的礼仪教育中,部分教师一味地向幼儿灌输枯燥的礼仪知识,当幼儿表现出不文明行为时,教师往往是采取呵斥甚至体罚的教育方式消极地禁止,而忽视对幼儿进行积极的引导启发,这很可能会激发幼儿的逆反心理,造成师幼关系紧张。

3.忽视与社会、家庭的协作共育。幼儿礼仪教育不能仅仅依靠幼儿园一己之力,还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以及家长的积极配合。社会和家庭因素会对幼儿的礼仪教育产生重要影响,社会充满正气和正能量,家长与幼儿园教育理念统一,注重对幼儿进行礼仪教育,这些都是提升幼儿园礼仪教育效果的重要因素。但是部分幼儿园抱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消极态度,认为社会因素、家庭因素与幼儿园无关,将礼仪教育局限于幼儿园之内,不积极主动争取社会及家庭的支持,造成社会资源和家长资源的浪费,严重影响了礼仪教育的效果。

幼儿园应该认识到,幼儿教育是要实现幼儿身心和谐发展、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教育,礼仪教育是幼儿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应纳入到教学计划之中。幼儿园要完善礼仪教育的内容,制订教师和幼儿的日常行为标准,对教师进行科学系统的礼仪培训,通过多种渠道、方式,争取社会和家长的支持、配合。

幼儿教师应以身作则,为幼儿树立良好的榜样,并不断改进礼仪教育的方法。教师可以将礼仪教育渗透于游戏活动、生活活动和教育活动之中,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幼儿的文明礼仪行为。

作者:张静 来源:新校园·上旬刊 2016年6期

本文来源 千里马论文发表网教育频道

第三篇:关于中小学生历史教育问题分析

历史知识是政治智慧的先决条件,历史教育是培育民族精神的重要基础。今年是中国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全国各地纷纷以纪念抗日战争胜利为契机,深入开展抗日战争历史教育纪念活动,用抗日历史给广大中小学生上一堂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课,激发中小学生的爱国之心和报国之志,使广大中小学生牢记抗战这段饱蘸血与泪的历史,在缅怀抗日英雄丰功伟绩的同时,学习他们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当前青少年历史教育现状是中小学的历史教育依然存在缺陷,以中小学生为主体的青少年对历史学习兴趣寥寥、正确历史观的形成出现偏差、历史感缺失情况普遍存在,这也提醒我们,政治智慧、民族精神的培育不是依靠一些在有纪念意义的历史时间段开展教育活动就能够实现的,绝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

一、造成青少年历史教育现状的原因

一是爱国主义教育缺失现象严重。21世纪以来,我国的爱国主义教育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人们对爱国主义教育却普遍淡漠。现在整个社会是政府抓经济、企业忙生产,学生忙升学,不能形成一个爱国主义教育的浓厚氛围,青少年的爱国主义教育也就失去了坚实的社会基础。

二是媒体对爱国主义教育的宣传不够。近年来,我国新闻媒体有对爱国主义教育的报道和宣传,如中央电视台曾开辟了《永远的丰碑》和《红色记忆》栏目,中央宣传部等六部委公布了百部爱国主义教育书籍和百部爱国主义教育影片,地方的媒体也有一些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但总体来说,氛围不浓,或者说没有通过集中宣传和集中收看等营造出浓厚的氛围,收视、收看率不高,社会的关注度不够。

三是畸形的社会快餐文化严重影响青少年正确历史观的形成。阅读历史名著、欣赏经典历史影片是青少年历史观形成的一条重要的途径。但是现在的一些中小学生已经远离了这些,他们宝贵的课余时间已经畸形的大众快餐文化所吸引。现在的报刊杂志以及网络新闻功利性、猎奇性十足,为了制造市场效应,往往不惜连篇累牍地报道明星们的行踪、兴趣爱好、穿衣打扮,甚至捕风捉影、杜撰编造、披露隐私,片面追求短、平、快和新、奇、险,更有甚者充斥着色情、暴力等负面信息,严重影响了中小学生的欣赏情趣和文化品位。更为严重的是,作为普遍收看的电视节目,也已经被畸形的影视剧占据,展现的是被美化的封建皇帝,在嘻笑怒骂中一味歌颂封建王朝的“太平盛世”,在“戏说”和编造中散布被歪曲的“历史真相”。值得警惕的是,当前现实社会中,有一批人在抗日战争上做文章,比如有些人居然认为“既然我们没有别人强,就不应该去抵抗,投降即可,在侵略者控制之下再发展”。这种亡国奴逻辑就是对抗日战争胜利价值的否定,也是对中华民族追求独立、自由、解放实践的污蔑。凡此种种,对于正处于知识积累、三观形成黄金时期的中小学生来说,他们舍弃了人类文化的瑰宝、精华,接受的却只是一堆文化垃圾和畸形的世界观、历史观、人生观。

四是信息化、全球化带来的爆炸性的思想侵蚀。随着信息化、全球化时代的到来,各种信息充斥和霸占着人们的头脑,模糊了人们的历史身份。科学技术所创造出来的先进的信息传输工具(如电视机、计算机)给人们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爆炸般的大量信息。打开电视机,尤其是网络,世界各地的各种信息如潮水般涌来,令人目不暇接。作为祖国的花朵、父母的未来,广大中小学生的视野开始拓宽,空间感不断扩展,但这种被动的接受让他们的思维开始停滞,放弃了自主思考能力,特别是对历史的甄别能力。例如,当面对某些明星因不知道“卢沟桥事件”而遭到国人谴责的电视报导,我们的一些中、小学生却不知道这位明星为什么会因此遭到谴责。

五是学校教育缺陷是严重影响中小学生正确历史观的主要原因。中小学生历史感的培养离不开学校、家庭和社会,其中学校的培养尤为重要。学校不仅有能力可以对学生进行集中系统的培养,而且可以更为准确科学地进行阐释,从而使学生形成历史感;另外,当学生的历史感受到上述两种情况的侵蚀、挤压和误导时,学校有责任去抗争和纠偏。然而,现实的情况并非如此。我国现阶段正处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型时期,高考的指挥棒并没有很好地调整,高考、中考使得考场变成了战场,中学、小学一片“硝烟”,中小学教育的首要任务是比拼升学率,历史观的培养退居其次,甚至被选择性忽视,不可避免地使得学校教育出现德智失衡。另外,虽然有些中小学校也开设了历史课,在一定程度上对历史感的培养也起着一定的作用,但更多是灌输式的教育为主,学校在课程设置上也没有将爱国主义教育一以贯之,课程断层现象严重,课程间的渗透也不够。爱国主义教育理论多,实践活动开展的少,爱国主义教育不能在心理上使学生产生共

鸣,不能在点点滴滴中加以渗透,教育效果不明显。导致很多学生对历史课并不感兴趣,觉得它不生动、不鲜活,无非是将那些枯燥的历史时间、事件、人物,记下来,背出来,考出来,考完则丢到九霄云外去了。这种历史课的教学目的是为了考试,根本就不会顾及到历史的具体性、形象性、可感性,也不会考虑到让学生在接受历史知识的同时去体会、去感受,从本民族历史中去寻求民族的根基。

二、如何加强青少年历史教育

青少年正处于发展自我认知能力和获取社会认同的重要时期,面对纷繁复杂的环境和各种信息的冲击,对其施与什么样的教育,他们就有可能成为什么样的人。针对青少年的身心特点,有效开展历史教育,是帮助青少年健康成长,培养正确的历史观、以爱国主义精神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重要途径,社会各个方面都应高度重视。

(一)加强政府的重视与引导

政府的重视与引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政策的引导。注重政策的可执行性、可操作性和持续性。要制订相关法律,保障历史教育的开展,如修订和设立国家安全法、各机关及社会组织活动法等来确立历史教育在社会形态中的地位。此外,对于我国现行的教育体制,也要制定相应的政策,加大改革力度,减少学生课业负担和升学压力,使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去接受以爱国主义教育为主的思想品德教育、接受各种素质教育。二是组织保障。在全国应成立爱国主义教育指挥系统,各级地方也应有专门的爱国主义教育组织。三是经费上的保障。政府应拨出一定的经费专门用于青少年的爱国主义教育工作,尤其是在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建设上要投入大量经费

(二)注重学校教育的方式

第一、通过渗透式教育,提高历史知识的掌握。学校是学生完成社会化、接受知识的重要场所,如何使学生能切实有效地掌握历史知识,必须通过课堂的渗透,主要体现在:一是课本内容的渗透。在每门课程课文的选择和编排上要有连贯性,在课程与课程之间要有渗透性,如语文的教学可与历史的教学相对应等。二是各门课程的及时渗透。这就需要老师在上课时能随时发现教育的内容,通过相关知识的讲解使学生能融会贯通,掌握知识。三是在各种活动中的适时渗透。如通过升旗仪式,可灌输学生国旗、国歌的来历,有关《国旗法》的知识,升国

旗、放国歌的礼仪知识等。今年是抗战胜利70周年,学校可组织一些纪念活动,同时及时灌输学生一些历史知识,如抗日战争中有哪些大的历史事件、英雄任务和重要战役等等。

第二、通过针对性教育,提高历史教育的效果。青少年历史教育要针对不同的年龄层次来组织开展,小学生、初中生年龄不同,心理的成长发展、接受的能力也不同,要提高历史教育的效果,一定要有针对性地开展,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小学生的活动要生动活泼,寓教于乐;初中生与高中生可侧重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对学生兴趣不大的听演讲、专家讲座、社区服务等,也要加以变革和创新,如演讲和听专家讲座,我们应该在知识性、生动性和互动性上做文章,变单一的传授为授受双方的互动,提高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此外要注意城乡的差别,针对农村学生和城市学生的差异性在教育的开展上也应有所不同。

第三、加强生动、形象的历史课教学。历史课题已经距离我们中小学生非常遥远了,为了让中小学生能够更好地感受和理解历史,让历史课变得既形象又生动就显得非常重要。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材料会促进学生的积极感受,历史遗址、遗物,当事人口述、后代传述,非文字性的地图、绘画、图片、简图、现代重建图等等,这种多样化的材料呈现,能使学生对历史的感知更为真实和亲近,进而促使学生历史感的的产生、构建更好的历史情境。

(三)注重家庭教育的耳濡目染

俗话说“子不教,父之过”,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起点,是一个人接受的最早教育,对人的品格、情感和道德的形成具有很大的影响,父母会成为孩子的榜样,潜移默化的影响孩子的成长。家庭教育有着无法替代的作用,通过家庭教育所形成的思维能力、行为习惯等将会影响人的一生。一方面家长与子女间的亲情关系、子女对父母的依恋关系,使子女在感情上更容易产生共鸣,更容易理解、接受家庭教育,形成互相认同。另一方面是家长对孩子的了解,使家长对孩子的教育往往更有针对性,能更好地提高教育的有效性。但是,当下很多家长认为教育是学校的事,孩子的生活是家庭的事,只要把学生送到学校有老师管理就行了,恰恰是忽视了本身的教育作用。同时父母还应该注意自己的及时引导作用。孩子与父母在一起的时间最长,社会上一些不良思想对孩子的影响,会不自觉地表露在其言行上,父母要及时引导,帮助孩子明辨是非,加强孩子思想品德的培养,这是家庭教育的优势,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互相配合,更有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

(四)注重社会教育的影响

个体成长发展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进行社会化的过程,青少年正处于价值观的形成期,社会的影响对其价值观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加强历史教育,营造浓厚的爱国主义教育氛围,意义重大。

第一、营造浓厚的历史教育氛围。一方面要发挥新闻媒体的传播作用,传播历史文化知识和精神内涵。通过播放历史题材影片,编辑历史题材书刊,客观、公正地宣传爱国英雄、先进典型,宣扬传统美德等,通过集中的、大密度的宣传,引导青少年的意识形态。二是政府、学校、单位、公共场所等要悬挂国旗,要开展挂国旗、唱国歌仪式,开展经常性的国旗、国歌、国徽教育,让爱国主义的情怀时时激荡在每一个人的心中。三是通过公益广告、展览、街头雕塑等强化社会氛围。

第二、净化社会环境。目前,许多成人爱国情感不高,社会上一些负面的、消极的、不健康的东西影响着青少年的成长,如个人利已主义思想、贪图享受的思想、贪污腐败现象、铺张浪费现象、诚信缺失现象以及离婚率居高不下等一系列不良的思想和不健康的生活方式,都影响着青少年爱国主义意识的形成。许多孩子追求国外发达国家的生活方式,迷恋明星、网络成瘾、逃学、暴力、少年犯罪等现象时有发生,这些现象不能不令我们关注,净化社会环境势在必行。在舆论宣传上要正确引导青少年追求健康的生活方式,辨别是非标准,正确对待社会上的不良现象。

三、充分发挥抗战历史的民族精神培育核心作用

(一)正确认识抗战历史的价值

学习抗战历史,主要是学习抗战精神,借以培养青少年爱国主义精神,进而践行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此,我们应该重视三个方面。

第一、要明确抗日战争在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地位是不可否定和动摇的。抗日战争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唯一的一次全面胜利的战争,标志着中华民族追求独立、解放的历程进入一个新的阶段。这是不容质疑和推翻的。针对当下一些诋毁、污蔑、否定抗战历史价值的言论和文化现象,我们必须要突出宣传抗日战争在民族自由、解放历史上的重大意义,对否定抗日战争意义的言论和做法

给予有力的反击,以正视听。从而引导广大民众特别是青少年学会正确地看待历史,正确地理解中华民族追求自由、独立的历程是多么不容易,今天的独立是多么可贵。

第二,要看到抗战精神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间的内在关联。抗战精神是核心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思想资源、历史资源。当前的文化精神不是凭空产生的,它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特别是近代以来精神发展的一种凝结、一种提升。抗战的主题是民族解放,国家独立,而核心价值观的国家层面追求的是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这几个要求,如果没有国家独立的基础,一切都不复存在。所以说抗战主题——民族解放的主题,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奠定了一个根本的、长远的历史基础。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要将抗战精神进一步发扬和转换升级。纪念抗日战争最好的方式,就是把抗战精神在当今时代弘扬起来。引导人们在追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时候,不要忘记前辈、先烈为这样的价值追求付出的巨大努力和牺牲,从他们的牺牲中汲取精神滋养。

第三,要维护抗战精神,并正确地继承和发扬抗战精神。利用重大节庆和历史事件作为平台,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非常重要,抗日战争就是这样的一个平台。总书记说:“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挖掘各种重要节庆日、纪念日的丰富教育资源。”除此之外,抗日战争中涌现的英雄典型,也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集中体现。可以通过典型人物的榜样力量,来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弘扬。

(二)通过加强抗战历史教育培育青少年爱国主义精神

第一、培育青少年国家利益高于一切的责任担当意识。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爱国主义有着不同的内涵,但民族生存和国家意识的认同,却是其中一脉相承的内容。民族大家庭的利益与国家利益是紧密相联系的,对民族的深厚感情与爱国的热忱也是完全一致的。全国各族人民总是把热爱祖国、维护国家主权、捍卫国家领土完整视作自己应尽的义务,以“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作为人生价值的坐标。由此,中国人民形成的革命传统和爱国主义思想感情显得更为强烈、更为深沉。70多年前,在中国共产党倡导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各党派捐弃前嫌、携手并进。海内外华夏儿女万众一心、同仇敌汽,与日本侵略者展开殊死的斗争。形成全民族空前觉醒、空前团结、众志成城、一致对敌的抗战局面。在抗

战中,日本帝国主义侵占到哪里,哪里就会有中国军民的顽强抗击,这就是中国军民“欲不受辱必自强’的维护民族薄严的伟大爱国主义精神。越是在危急关头,中国各族人民越是团结,越加显示出强大力量。这一颠扑不破的真理告诉我们: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的新的发展阶段,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中华民族精神仍然是我们的宝贵财富和强大精神力量,我们要在青少年中大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把伟大的民族精神一代一代传下去,让昂扬的民族精神成为他们认真学习、刻苦成才的强大动力,使他们从小树立崇高理想和远大志向,自觉承担时代赋予他们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庄严使命和历史责任。

第二、培育青少年“头可断,血可流”的民族气节。气节是一个民族的尊严和灵魂,是一个国家长存与发展的支柱及根基。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是崇尚气节的民族:苏武留胡节不辱;张赛在西域被阻13年,可一直不忘国家交给他的使命;文天祥一身正气,至死不屈,他在狱中写下的《正气歌》,千百年来一直是中华民族凛冽的民族气节之歌,“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名句一直是激励中国人民为国献身的千古绝唱。在抗日战争中,面对凶恶残暴的侵略者,中国人民崇高的革命气节又一次折射出夺目的光彩。叶挺将军是坚持民族气节的典范。为了抗日,他在国民党的监狱里不怕严刑折磨,不受高官厚禄利诱,始终坚贞不屈。他在狱中写的一首气壮山河的《囚歌》显示了崇高的民族节操。抗日名将吉鸿昌,坚持抗日信念始终不变.被蒋介石秘密逮捕并杀害。在就义前,他以大地为纸、以树枝为笔.气吞山河地写下了“恨不抗日死,留作今日羞.国破尚如此,我何惜此头”的悲壮诗句。威震敌胆、具有钢铁般惫志的抗日将领杨靖宇,为了掩护主力部队和群众的安全转移,同3500多名日伪军进行殊死斗争,英勇跳崖的“狼牙山五壮士”,英勇投江的“抗联”8位女战士„„ 在中国人民八年浴血奋战的每一寸土地上.几乎都浸染着英烈的鲜血。抗战胜利的意义,不仅仅是中国人民打败了一个日本侵略者,更为重要的是,抗日英烈给我们留下了气贯长虹的伟大民族精神、崇高的民族气节和高尚的人格。

第三、培育青少年“热爱和平、自强不息”的理想信念。中华民族是热爱和平的民族,东亚大陆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地理环境孕育了农耕文明的历史文化,赋予中华民族礼待相安、爱好和平的天性,追求和向往整体和谐的安宁平和

生活。在8年抗战的艰苦岁月里,中国人民为保卫和平、反对战争付出了沉重的代价,8年浴血奋战,中国军民伤亡总数为3500万人,其中军队380万,中国伤亡总数超过二战各国伤亡总数的1/3。今天,我们坚持重温抗战历史,缅怀丰功伟绩,以多种形式纪念抗战的胜利,目的是向世人宣示我们要牢记历史、不忘过去、珍爱和平、开创未来、自强不息的坚强意志,展现青少年一代继承革命传统,弘扬民族精神,进一步增强民族自薄心、自信心和自豪感,自觉担当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重任的远大志向。读史明志,为了“永远的记忆”,中小学要加强对学生的抗战历史教育,使伟大民族精神在他们身上传承下去,并不断得到发扬光大,这是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根基和保证。

(三)在青少年中加强抗战历史教育的具体措施

第一、拍摄、放映正确反映抗战史实的历史题材影片、纪录片。时下所谓的抗战历史剧,居然出现手撕鬼子、自行车拦截火车等荒诞的情节和各种雷人台词,将沉重的历史荒诞化、娱乐化,更有一些打着宣传抗战历史的幌子,片面虚化中国共产党在抗战中的中流砥柱作用,进行着恶劣的诋毁、污蔑和否定,使不能正确分辨是非的青少年从内心深处埋下对中国共产党那段可歌可泣的历史怀疑的种子。适时拍摄、放映正确反映抗战史实的历史题材影片、纪录片,有助于青少年带有感情地去学习和认识历史,使青少年深刻认识到,中国共产党捍卫民族独立最坚定、维护民族利益最坚决、反抗外来侵略最勇敢,是领导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坚强核心;深刻认识到,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领导中国人民取得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社会主义的胜利,才能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和人民幸福,不断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

第二、作好抗战历史教育专题研究,把青少年带入历史文化长河。看到历史就会看到前途。习近平同志就学习历史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他反复强调学习党史的重要性和发挥党史工作的重要作用。很长时间以来,国内外的一些针对抗战历史的研究虽然很多,但是关于如何在青少年中加强抗战历史专题教育方面的研究和举措还是少之又少。做好这一方面的研究,切实加强在青少年中进行抗战历史专题教育,有助于青少年正确认识历史,把握历史的发展规律,树立正确的历史观,这些研究的理论引导作用是不可忽视的。

第三、保护好抗战遗址,发挥红色作用。抗战历史遗址遗迹是抗战历史的载体,承担着唤起民族记忆、弘扬民族精神、加强爱国主义教育的作用,是历史和文化的一部分,具有不可再创造性。结合爱国主义教育,加强对抗战历史遗址遗迹的保护和利用,重点突出红色价值开发,挖掘精神内涵,打造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精品平台,引导青少年深刻认识到,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共同构成了抗战精神的核心内容;深刻认识到,伟大的抗战精神丰富和升华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是中国人民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深刻认识到,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历史征程上,必须始终高扬爱国主义的伟大旗帜,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和抗战精神,激励全体人民克服一切艰难险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奋勇前进。

第四、做好媒体宣传和网上纪念活动。充分发挥各级各类报刊、杂志、出版、网络等新闻宣传和舆论阵地作用。积极组织开设专栏专版,在各个重要时间节点,深入开展专题宣传活动,刊发重点文章,扩大社会影响,全面、及时、准确传递声音,积极做好全国性重要纪念活动的宣传报道,与错误历史观点和言论展开斗争,营造良好舆论氛围。

第四篇:城市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分析

城市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分析

摘要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进步,城市中农民工的数量也不短的增加。在城市的整体人群中,农民工子女的数量也逐渐的增加,已经逐渐发展称为一个庞大的群体。现阶段,我过正处于教育体制改革阶段,二元结构不完善,导致教育体制落后。农民工的子女,在城市生存过程中,教育问题成为关键。在农民工子女上学问题会遇到较多的困境。民办学校和城市公办学校对农民工子女的收入有一定的限制,因此他们会面临失学困境、转学困境。国家教育体制落后、农民家庭教育观落后、农民工受到的不公平待遇等,都是产生这些困境的主要原因。本文主要针对如何解决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进行介绍,提出相应的改善措施。同时指出,国家良好的教育环境和基础、完善的教育体制是提高农民工子女入学的重要关键,是营造社会良好教育氛围的重要保障。本文的主要目的是提倡社会给予每个受教育的公民平等待遇,促进国家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农民工,教育问题,教育困境,教育问题分析

Abstract With the continuous progress of China's urbanization neither process, the number of migrant workers in cities increased nor short.In the overall population of the city, the number of children of migrant workers has gradually increased, has evolved called a large group.At this stage, I had a positive stage in the education system;the dual structure is imperfect, resulting in the education system behind.Children of migrant workers in the city to survive the process, educational issues become critical.Problems in school children of migrant workers will encounter more difficulties.Private schools and city income public school children of migrant workers proofreading have some limitations, so they will face the dilemma of school, transfer dilemma.The national education system backward peasant family education concept behind the unfair treatment of migrant workers suffered, are the main reason for these difficulties.This article focused on how to solve the education problem of migrant children are introduced, the corresponding improvement measures.Also pointed out that the national good educational environment and infrastructure, improve the education system is to improve the enrollment of children of migrant workers the key is to create a social atmosphere of a good education is important to protect.The main purpose of this paper is to give every citizen equal treatment to promote social education;promote the healthy development of the country.Keywords: migrant workers, education, educational difficulties, educational problem analysis

导言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社会主义也逐渐的追求公平正义的和谐社会,同时,为了提高公民的福利,保障公民的权利,需要对我姑的生产力水平进行不断的提高。农民工发展现代化城市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但是农民工子女教育也逐渐成为市场化改革的重要问题,这对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为了社会和谐、公平公正的发展,需要正确的处理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作为城市人群中的弱势群体,农民工很难融入城市生活中,而其子女也受到了一定的漠视和歧视,受到一定的不公平待遇。面临这样的生存环境,处于受教育阶段的青少年往往会发生偏激思想,放纵自己,产生消极和报复社会的思想,做出危害社会和谐发展和社会稳定的违法行为。因此,需要正确的对待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采取积极正确的态度解决。还有这样,才有确保全体国民的权利和义务,实现社会的整体公平和正义。

一、农民工子女受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失学严重和不能及时入学问题

在国家发展进程中,在农民工子女的教育环节上应该实行“政府为主,公办中小学为主”的反正政策,来解决农民工子女上学的问题。但在教育方面政府财政经费较少,一般仅能够维持当地儿童的入学教育,公办学校一般难以支撑外来人员入学所需费用。这样就导致了收取农民工子女的教育费用,在一定程度上违反了国家的教育法。1所以,正因为政府教育经费紧缺的原因,较多的公办学校,一般不招收农民工子女。从了另外一个角度来敬爱那个,农民工子女的教育水平和教育素质较低,公办学校为了升学率和教育质量,也会拒绝收取农民工子女入学接受教育。另外,农民工子女在城市公办学校中,会受到不同程度的歧视,自身也不愿进入这类学校学习。这种教育模式,在一定基础上显示了教育的不公平性。

目前,大约有200万左右的农民工子女在城市生活,而这其中仅有20%的初中入学率,85%的小学入学率,远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这也就是说将近一半的学生出于辍学阶段,失去义务教育的机会。同样作为我国的公民,本应受到同等待遇,但是农民工的子女在教育学习方面却远远落后于起跑线2。

12鲍传友.中国城乡义务教育差距的政策审视[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12,(3). 李慧.农民工子女教育公平问题探析[J].吉林教育:综合,2010,(04):37-38.这种农民工子女大料失学、辍学的现象,出现在我国大多数城市中。这种现象严重违反了国际人权法,同时也浪费了我国公民的基本权利。这对我国实现和谐社会、小康社会造成严重的不良后果。

(二)受教育的机会不平等

1、较高的上学费用

作为城市生活的中下层,农民工的工资较低,一般仅够支撑生活费用,很难承担孩子的教育成本。尽管国家对各个城市的公办学校普及义务教育,但是收费现象仍然存在。目前,我国教育部已经对学校的各种“赞助费”、“借读费”等费用进行取消,但是农民工子女却享受到不公平的待遇。各地政府要求农民工子女入学期间需上缴1000-3000元的高额费用,这对本就不富裕的家庭造成更严重的生活负担3。

2、严格限制户籍

城市在发展过程中,人员流动量越来越大,造成教育成本负担加大。现阶段,依据户籍所在地就近入学的原则正在实施,但是没有户籍的农民工,只能居住在城乡接合处或郊区等地域,这些区域的教育质量较差,如果进入公办学校就读的话,需要大量的赞助费,这种不公平的待遇也对农民工子女的入学情况造成一定的限制。近几年来,我国对教育政策逐渐完善,将政府管理和公办小学作为主要的教育模式,确保农民工的子女能够受到教育法的保障。但是,长时间传统思想的限制,农民工子女上学的读书的一些潜规则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

(三)被迫就读农民工子弟学校

1、不达标的教学建筑

在农民工子女上学的学校大多都是一些不达标的违规建筑。厂房和租用的民房通常作为农民工子女的教学场所,教学场所的不规范性对学生的人身安全没有保障。同时,这类教学场所通常不会经过国家建设部门的允许,属于违章建筑。这类违章建筑的建设,不仅不能保障学生的人生安全,还不能颁发办学许可证明。《民办教育促进法》的相关法规,以及相关的办学细则,对农民工子女的入学又增加了一定的难度。学校图书质量和数量、学校活动面积、教学设备和设施等的限制,为教育更添加了困难。这些不达标的教学教主,最终都是被迫整顿或者关 3张倩茜.论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阶段受教育权保障[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科学版,2010,24(01):33-34.关停。

2、较低的教学质量

教育质量的影响学生自身能力的重要因素之一。农民工子女使用的教材与公办学校的教材有较大的差距,造成各种标准的不同。同事,师资力量的不足,也对一些民办学校造成严重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教学质量。大多是年轻教师虽然接受的观念比较新颖,教育知识能力较强,但是他们仅将民办学校作为跳板,向更稳定的公办学校发展,这种不稳定的师资队伍,也对民办学校的教育质量造成一定的限制4。频繁的更换老师,会对学生造成一定的不适,也不利于师生之间的互动,更加造成教学条件的下降。

二、当前农民工子女受教育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社会因素

由于我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受限于生产力水平的发展。教育层面存在较多的不足之处,缺乏对每个人实行同等教育机会所需要的物质基础,尤其在农民工子女的教育中。这种不公平的教育模式,为我国教育行业带来较大的弊端,需要进行进一步整改和完善。

1、解决现行户籍制度限制的问题

随着我国城市化的发展,户籍制度对人口进行了一定的限制。但是随着人口流动的不断增多,户籍制度功能已经逐渐不能限制人口的大量流动。目前,农民已经可以自由进入城市生活,但是户籍对农民工的教育、就业和身份仍有一定的限制。这种钳制作用造成了农民工子女上学难困境的发生。被打工父母大大城市生活的适龄儿童,由于没有城市户籍,受教育机会大大降低,造成教育结构的严重不平衡,因此需要及时的解决这类问题。

2、现行《义务教育法》的局限性

随着我国《义务教育法》的颁布和实施,对各个区域的教育已经没明确规定了分级管理的义务教育制度,但是现行的《义务教育法》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不能有效的适应人口大量的流动。户籍作为享受义务教育最关键的保障,但农民工子女享受义务教育过程中,却面临着户籍地和居住地分离的特点,造成政府管理的不便性;另外,由于义务教育的实施,大量外来儿童在城市公办学校入学,4王小章等著.走向承认一浙江省城市农民工公民权发展的社会学研究[M].浙江大学出版社2010年1月

大大的增加了学校各方面的压力,增加所在学校的资金投入和教育经费。为了解决这一现象,就需要对政府的管理政策进行改善,提高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在子女教育上的积极性,提高教育的责任性5。

3、执行不利的方针政策

在社会发展的进程中,面临教育问题中出现的问题,国家逐渐制定各项措施进行改善。但是,在方针政策出台的过程中,由于没有相应的管理部门,导致没有实现全国的统一教育,造成反正政策办法和接受的不统一性,各学校接受的政策比较混乱。同时,部分地区的相关部门,会挪用财政部在教育上的拨款,限制当地公办学校的发展和进步。

(二)学校因素

作为收入成本较低的农民工家庭,受到学校借读费、赞助费等高额费用的影响,降低了农民工子女入学教育的机会。尽管国家对各种乱收费现象严厉禁止,但是还有部分学校变相的收取费用。由于城市公办学校的入学人员有限,如果没有额外费用支付的话,会很难使子女进入学校接受教育。尽管国家规定,对各种阶层各个区域的学生要一视同仁,但是在收费标准和项目上,农民工家庭的压力仍然较大。学校的书费、服装费、郊游费等各种各样的费用,为本不富裕的家庭带来更大的压力,这更在另一个层面上显示了教育的局限性6。另外,还有较多的学校根据学生学习成绩、学习基础差等原因,拒收学生入学;学籍管理不便和教育经费不足等原因也逐渐成为拒绝收农民工子女入学的主要原因。这些行为,严重歧视了农民工子女,长期下去会对我国义务教育的发展和实施,造成严重的不良后果。

1、有限的教学容纳量

尽管我国教育政策的不断改善和进步,但是教育资源仍然比较紧缺。各个城市内的公办学校一般都是根据周围居住人口的数量进行班级容纳量的设计,很少有学校对流动人口进行容量的预留。这就导致部分地区辐射不到,造成大量学生没有学校上,这一现象就造成大量的民办学校的出现。尤其是,在“十一五”期间,大量人口的流动,为武汉城市的公办学校的教学带来较大的入学压力,较多学生 56林宇.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综述[J].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0,(01):27-29.乐佳妮,林静,盛小玲,周艳.“构建和谐社会”形势下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的困境与出路[J].科技信息,2009,(18)45-46.由于各种因素的限制,无法进入城市公办学校,只能选择民办学校进行学习7。

2、民办的农民工子弟学校较少

在我国义务教育普及的环境下,较多的儿童已经逐渐接受各种各样的教育。因此,财政部门对教育的投入也逐渐的加大,大量的教育经费流入当地政府。这种可以可持续发展政策的实施,为儿童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大力的资金支撑。虽然在部分地区的辖区管理过程中,大量的教育经费流入学校,但是流动儿童也在逐渐的增加,财政部门仍然面临着较大的压力和负担。因此,为了提高农民工子弟的入学率,需要对民办学校进行改善,提高民办学校的办学条件,改善民办学校的师资配置,只有这样,才能在一定程度上减轻政府公办学校的就学压力。但是民办农民工子弟学校比较少,这就限制了农民工子女接受良好和正常的教育义务的机会。

(三)家庭因素

一个人的家庭教育也是影响子女性格和观念的重要影响因素,儿童的智力、个性、学习能力和自我观念等都在一定基础上受到家庭教育的影响。较多参与孩子教育的家长,会对孩子的成长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家长的鼓励、肯定,对孩子的健全发展至关重要。如果没有家庭教育,仅依靠学校教育,则会限制学生在某些方面的发展。在城市居民和农民工家庭中,由于受教育程度、生活环境、经济条件和群体特征的不同,对孩子的教育也不同8,这就导致在子女在文化素质和生活质量上的不同。

1、落后的教育方法

针对农民工家庭在子女的教育方面而言,主要存在两种特点:多训斥,少表扬。由于农民工的自身教育水平不高,通常以责罚的形式教育子女,很少对孩子取得的成果进行表扬;重言教,少身教。对自己的子女提一些规定和要求,但是自身却不拘小节,很难使孩子从自身学到榜样。

2、缺乏沟通交流的家长与子女

为生活忙碌奔波的家长,与子女之间的沟通交流较少,缺乏为子女辅导功课的时间;自身知识水平有限,无法提供具体的知识指导;缺乏购买课外读物的经济能力;经济和时间的限制,还限制了外出游玩的机会。这些都是导致农民工子 78杨明.农民工子弟学校走向边缘化[N].记者观察•民声,2011,04,15(8).

贾晓静,张学仁.城市公办学校中农民工子女教育平等问题研究[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2,(10):75-78.女与城市人子女之间差距的重要原因。

三、解决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的对策探讨

(一)完善政府管理制度和政策导向

1、逐渐落实户籍制度改革

子女教育是构成农民工问题的一个重要部分,解决子女教育问题对解决农民工问题非常重要,首先要做的就是彻底打破城乡二元结构的制度障碍,去除城乡差别。要想打破已经存在已久的城乡二元结构制度障碍,进行户籍制度改革必不可少。近些年,全国各地虽然已经致力于突破这层障碍,但不可否认的是,城乡差别仅靠一纸法令是不可能消除的。在城市实行开放的户籍制度,无底线接纳大量农民进城,这只是对这个问题流于表面的理解,这种解决措施可能会造成更多的问题,如城市贫民增多,城市阶层分化更加严重。因此消除城乡二元体制不是一蹴而就的,必须采取步步推进的方法,逐渐修正,如撤销暂住证制度,并修改有关政策条例,规定农民工和他们的子女在符合什么样的条件后就能取得城市户籍。或为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少年儿童创建专门的登记卡,出现人口流动后可将登记卡交由相关部门进行检查,并使其成为入学凭证。逐步推进,最终淘汰存在弊端的体制,进一步实现国民待遇。9

2、取消二元劳动力市场为农民工子女教育提供经济支撑

要想在现代社会中获得身份地位及个人能力的认可就必须拥有一定的“经济财富”,社会结构正处在转型期,“二元制劳动市场”作为制约农民工获取经济资本的主要原因,将会给农民工制造很大的就业障碍及限制,导致本来就缺少致富能力的农民工经济更加困难。要想解决农民工进城后的经济问题,就必须将现存的就业制度废除,创建一体化的城乡就业市场,废除一切对农民工入城具有歧视性的政策条例,并为城乡创建公平、公开以及公正的劳动力就业市场,从根本上解决城乡居民之间同工异薪、同工异时及同工异权,在经济上不能得到同等福利等问题,进而也给农民工子女打下教育经济基础。10

(二)扩展法律保障范围

首先要从立法上添加关于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的内容,即就是修订现行的《义务教育法》。进一步指出义务教育的主导责任在于政府,从立法角度诠释全 910贾晓静,张学仁.城市公办学校中农民工子女教育平等问题研究[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2,(10):75-78.孙明.公共财政视角下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问题及原因分析[J].中国市场,2012,(22).体社会成员都有权接受统一化、标准化的义务教育。同时,也要说明义务教育法并不局限于公立义务教育,对私立教育也有效力。根据2003年9月所实行的《民办教育促进法》中第2条的规定,民办教育是指社会组织或私人投资开办面向全社会的招生的学校或具有教育性质的组织等,显然在该法中民工子弟学校也将被划分到以义务教育为主的私立办学范围中,进而将义务教育这个责任推还给社会,其实质是将其推到制度之外,导致义务和权利之间形成不对称,不符合当前的义务教育观念。其次,应制定专用的法律法规,将农民工子女接受义务教育作为主要内容,确保该项财政能够实现专款专用,若有人违规动用这笔教育费用时应给与一定惩罚,制定角度体系,确保国家政策能够得到有效贯彻。11

(三)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农民工进城后应该拥有与城市居民平等交流、和谐共处的生活环境,这也是对政府工作的基本要求。农民工长期奋斗在城市中最为艰苦、危险、劳累的工作前线,是城市人不能缺少的伙伴,城市人和农民工的关系应该是息息相关,不可分离的,城市人不应该对农民工产生鄙视心理,更不能将这种鄙视与歧视的心理蔓延到下一代身上。

农民工子女会在上学与生活中和同学及其他市民进行互动沟通,在此期间他们会形成对自身的看法、评价及三观,若在互动的过程中农民工子女一直处在被鄙视的态度下,那么他们的人生历程将会受到很大影响。所以在他们人格形成的关键时期,社会各方面应重视保护孩子们弱小的心灵不受伤害,为他们创造和谐相处、平等交流的生活环境。农民工子女与城市居民的子女一样都属于国家人才储备,是全民族提升文化素养的关键一环,因此在此关键时期决不能让其遭受不公平的教育环境。我们一定要重视农民工子女的教育环境,是他们能够在包容、理解、尊重及爱护的环境下接受教育。根据农民工子女的具体特征,有关部门应相互协作,通过塑造良好的教育环境来提升教育质量。

首先,做好政策宣传,使农民工们都能对定点学校有所了解,将子女送到定点学校就读。可向公安部门请求支持,根据暂住证上的信息,联系农民工传达信息,进而使更多孩子都能就近入学。其次,根据农民工的生活特点,为孩子办理具有流动性的学籍制度,方便其随时入学。若孩子基础过差,应有专门的教师为 11欧阳国庆,黄玉怡.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初探[J].上海农村经济,2011,(4).

其免费补课。接着,学校应根据情况适量减免农民工子女学费。最后,为了使农民工子女能够健康快乐的成长,应形成多方帮助的局面第四。一方面,学校应与家长保持密切的联系,以随时了解孩子的动态,另一方面学校可以与大学进行合作,定期组织大学生志愿者入校和孩子们沟通交流,帮助孩子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四)加强教育引导

家长作为与孩子接触最多人应正确把握孩子的成长特征,并赋予孩子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而了解孩子正是需要做的第一步,了解孩子的过程有以下几点:

1、摆正和孩子交流的态度

父母是孩子人生的第一个导师,父母的言行将会给孩子产生最直接的影响。因此,农民工家长首先要做的就是规范自己的言行。不要随口就说粗话、脏话。并随时注意保持整洁的形象,避免在学校给孩子丢“面子”,这样做能够减少城市孩子对农民工子女的偏见,也能为家长自身树立形象。其次,家长应学会转变观念,对孩子要以批评教育为主,不能随意打骂。因为长期处在被打骂的生长环境中,孩子极易养成攻击与破坏的习惯,这种对社会逆反的人格可能会导致孩子走向犯罪之路。此外,家长也要注意节俭生活。尽量避免吵架、赌博等现象出现,要保持较强的“自我约束力”。

2、主动和孩子进行沟通

刚入城的农民工子女由于不熟悉环境,常会有无所适从的感觉。在学习方面,城市学校对孩子的要求比较高,管理也比较严格,孩子的学习节奏加快,学习方法也大不相同。时间一长,孩子会出现消极应对的心理。此时,家长应多与孩子交流沟通,找出他们的问题,然后细心的帮助他们,让他们重拾信心。12最关键的家长不要急于求成,给孩子制定过高的要求,以免伤害他们的积极性。只要孩子有一点点进步家长就应给与表扬,鼓励他下次做到更好。

3、帮助孩子早日适应环境

进城务工的农民工会产生归属感问题,他们担心是否可以被城市所接纳。同样,刚进城的孩子们也有同样的困惑。刚入城孩子们会在语言上、学习基础上、12 Kathy Hytten.education for social justice :provocations and challenges :educational theory.Vol 56 Issue 2, May2006,p221-236

生活习惯上及服装上都呈现弱势,进而产生不安感。13此时家长应告诉孩子,要保持一个平衡的心态,只要肯努力学习就必然能改变这种现状。同时,要给孩子灌输新的生活观念,改变孩子的生活习惯。结论

农民工入城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在这个趋势下必然会出现子女教育的问题,这也是一个重要的社会问题。目前我国还没创立起符合社会人口流动状况的教育体系,在这个大背景下,重视与解决这个问题,不仅有利于为农民工子女营造健康的成长教育环境,更有利于孩子们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教育问题是直接影响国家现代化进程的重要问题,对城市化发展也起到非常重要的影响,尤其是可持续发展方面。农民工子女教育是一个复杂的问题,需要在全局化指导下花费很长一段时间才能解决。建设和谐社会是当今政府的工作重点,和谐社会离不开教育环境的公平性,因此政府应积极作为,为农民工子女塑造一个和谐公平的教育环境,使孩子们能够健康成长。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1] 鲍传友.中国城乡义务教育差距的政策审视[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12,(3). [2]李慧.农民工子女教育公平问题探析[J].吉林教育:综合,2010,(04):37-38.[3]张倩茜.论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阶段受教育权保障[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科学版,2010,24(01):33-34.[4]王小章等著.走向承认一浙江省城市农民工公民权发展的社会学研究.浙江大学出版社[M].2010年1月

[5]陈信勇.中国社会保险制度研究[J].浙江大学出版社2010,18(01)39-41 [6]林宇.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综述[J].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0,(01):27-29.[7]乐佳妮,林静,盛小玲,周艳.“构建和谐社会”形势下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的困境与出路[J].科技信息,2009,(18)45-46.[8] 杨明.农民工子弟学校走向边缘化[N].记者观察•民声,2011,04,15(8). [9]贾晓静,张学仁.城市公办学校中农民工子女教育平等问题研究[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2,(10):75-78.13 Romanowski, Mchael, Meeting the Unique Needof the Children of Migrant Farm Workers: Clearing House,Sec/Oct2003, Vol.77 Issue 1,p27-33

[10]孙明.公共财政视角下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问题及原因分析[J].中国市场,2012,(22).[11] 欧阳国庆,黄玉怡.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初探[J].上海农村经济,2011,(4). [12] Kathy Hytten.education for social justice :provocations and challenges :educational theory.Vol 56 Issue 2, May2006,p221-236 [13] Romanowski, Mchael, Meeting the Unique Needof the Children of Migrant Farm Workers: Clearing House,Sec/Oct2003, Vol.77 Issue 1,p27-33

第五篇:关于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分析

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大量外来人口纷纷涌入城市。他们是一个较为特殊的群体,一边用自己的劳动和汗水为城市的建设贡献着自己的力量;一边却被“飘摇不定”的生活方式而深深困扰着。虽然大多时间居住在城市,却很难享受到“城市人”的待遇。其中,子女的受教育问题便是摆在他们面前的一个重大难题,具体表现如下:

一、农民工

子女上学问题介绍

1、农民工子女进城求学困难重重。据有关调查报告显示:认为城市学校“费用太高”的占受访农民工的75.2%;认为“没有城市户籍”的占15;待遇不公平的占6.2%。因此,城里孩子接受的“良好”教育教对诸多农民工子女来讲是遥不可及,2、公办学校无力也不愿招收农民工子女。由于农民工子女来自各地,整体素质普遍没有城里学生好,入读后给学校、老师带来了很多的困难和一些额外负担。比如,有些学生不会说普通话或说得不好,难以和老师很好地沟通交流,教学无法实现互动,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

3、农民工子弟学校很难满足孩子上学所需。由于办学条件所限,好多资质较浅的私立学校教学设施简陋,设备短缺,师资力量不足,很难让农民工子女接受到全面、优质的教育,所学知识较为局限,从某种角度来讲,影响和限制了孩子的发展。

二、解决措施

1、积极探索农民工子女就学的新形式。如:建立政府主办、地方企业赞助的农民工子弟学校;鼓励个人或民间组织开办具备优质教学条件农民工子弟学校,全方面满足进城农民工子女就学的需求。

2、鼓励社会各界加强对政府部门工作的监督,建立针对外来务工子女上学问题的信息反馈渠道,当农民工子女的权益受到侵犯时,能予以及时维护和解决。

3、政府及教育部门,要加强收费资金管理,严格实行“收支两条线”,防止“天价”学费赌住孩子们的求学之路。学校不得以任何理由和名义向学生收取“借读费”和与入学挂钩的“赞助费”、“捐资助学费”、“共建费”等。同时,采取灵活的收费方式和管理办法,可按月、季、学期收费,实行走读或寄读等,以适应外来人口流动性强和收入不稳定的特殊情况。

4、私立学校应积极与公办优秀学校联系,建立合作关系。通过输出管理、名师带徒、资源共享等形式,实现农民工子弟学校在管理水平、师资队伍、教育质量等方面的跨越式提升,使农民工子女教育逐渐融入城市教育的主流。

下载分析幼儿园安全教育问题word格式文档
下载分析幼儿园安全教育问题.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幼儿园安全案例分析

    幼儿园安全案例分析幼儿园的根本是安全,只有在安全的基础上,才能谈得到教育,谈到多种模式,只有安全,孩子们才能开心地在幼儿园成长。幼儿园应十分注重对幼儿的安全自我保护教育,因......

    幼儿园安全案例分析

    幼儿园安全案例分析 ——午睡** 张元华 背景: 在幼儿的一日生活中,时时会出现各种情况,尤其在午睡这个时段,是事故多发段,许多幼儿园发生事故的时间段往往也是在午睡的时候。......

    教育问题专题材料

    教育问题专题材料 一、 事实材料 1.留守儿童教育存在的问题。 2008年2月25日是安徽太湖县 晋熙镇 天台联合小学开学的第一天,也是该校五年级学生章杨宇爸妈出门打工的第十天......

    浅谈教育问题若干大全

    浅谈教育问题若干——读《素质教育在美国》有感 曾经跟老师去幼儿园里听过一堂课,是关于秋天树叶的欣赏活动,老师拿起一片树叶让小朋友们仔细观察像什么,我也在观察,这像什么呢?......

    大学生如何让看待安全教育问题

    大学生安全知识教育讲座观后感 学号:10401030612 姓名:张喆文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和各项改革的不断深化,治安形势更显复杂和严峻。大学生由于其自身生理、心理特点......

    《留守儿童家庭教育问题及对策分析》

    留守儿童家庭教育问题及对策分析 摘 要 目前,留守儿童成为我国农村的普遍现象。农村留守儿童作为一个特殊的弱势群体,其成长发展受到社会各界密切关注。在留守儿童的一系列问......

    独生子女家庭家庭教育问题原因分析及对策

    独生子女的家庭教育问题,在我国当代的家庭教育工作中已成为一个十分突出的问题。总体来看,我国独生子女的家庭教育的基本状况是好的,但是也存在着许多令人担忧的问题:一是期望值......

    独生子女家庭家庭教育问题原因分析及对策

    独生子女的家庭教育问题,在我国当代的家庭教育工作中已成为一个十分突出的问题。总体来看,我国独生子女的家庭教育的基本状况是好的,但是也存在着许多令人担忧的问题:一是期望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