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的党政关系(精选五篇)

时间:2019-05-14 21:52:4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我国的党政关系》,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我国的党政关系》。

第一篇:我国的党政关系

我国的党政关系研究

摘要:

我国党政关系中长期存在的问题,集中起来就是:以党代政,党政不分,权力过分集中于党,而党的权力又过分集中于党的第一书记,党的一元化领导因此而变成了各级党的一把手的个人领导。本文通过对我国党政关系的历史分析认为,党政关系规范化是党在新时期面临历史任务的必然要求。进行政治体制改革,特别是党政关系体制的变革应该提上议事日程。党政体制改革的关键问题是党政分开,党政分开的途径在于党和政之间关系的法治化、制度化,从而规范党在政府中的作用。

关键词:党政关系 体制 党政分开

一、我国党政体制形成的历史背景

我国现存的党政关系体制是在特殊的历史条件下形成的。党政不分,以党代政,就是党把自己混同于国家政权机关,包办代替国家权力机关、行政机关、司法机关的工作,直接管理国家生活和社会生活的具体事务,以致党的组织国家化、行政化。

我党是通过暴力革命的方式取得执政地位的,党在革命中,组织群众,教育群众,在群众中取得了非常高的威信。这是我党取得政权的一个基本前提。但这也同时导致党容易包办社会生活的一切,将本来应该由政府承担的工作包揽在自己手中,这导致党政不分体制最终形成。同时,这种体制也是在经济建设的快、慢之争中,为适应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为加强党对政府工作的影响和控制中形成的。新中国成立初期,严峻的国内外形势要求党必须建立一个权力集中的指挥中心,这种权力集中的指挥体现在已经成为执政党的中国共产党和政府的关系上,就是党的权威远远大于政府的权威。关于党政关系的问题,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党内也曾经酝酿要求进行规范,要求改变常常以党的名义下达命令的习惯。但由于中国共产党在革命过程中建立的卓越功勋和崇高威望,使得中国共产党不但没有能够及时自觉地改变这一习惯,相反还加强了这一习惯。随着社会主义制度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在我国的全面确立,中国共产党建立起来了高度集中的权力运行机制,党的组织和党的各级干部走到了国家政权的前台,党直接掌握政权,执政党代替政府和市场成为资源配置的主体,对国家政治生活、经济生活和社会生活实行一元化领导,最终形成“党政一体化、议行一体化、政经一体化、政法一体化、政社一体化”。从此,我国政治生活中以党建政的党政关系最终演变成了典型的以党代政、党政不分的党政关系。

“文化大革命”期间,党的一元化领导被无限制地发挥以至于党统领一切,有党无政、有党的政策而没有国家的法律。这种极端化的政治状况,严重窒息了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活力,国民经济到了几近崩溃的边缘。党的一元化集权式领导非但没有强化自己的领导和执政地位,反而面临前所未有的合法性危机。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的工作中心转移到了经济建设上,党的中心任务的转移决定了党的工作方式尤其是领导方式的转变。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逐步完善,也为党政关系的合理调节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推动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立和发展,使得传统的党统一切的党政关系赖以存在的社会经济基础逐渐消失,并为新型的党政关系的建立提供了现实基础和内在驱动力。在这一时代背景下,如何调整党政关系的思考和讨论再次逐步深入,并达成了广泛的一致:作为居于领导地位的执政党,中国共产党一定要改变传统的党统领一切的领导方式,党政关系规范化是党在新时期面临历史任务的必然要求。在我国经济基础发生重大改变的今天,应该进行变革,否则就不能适应今天的社会现实。因此,进行政治体制改革,特别是党政关系体制的变革应该提上议事日程。

二、党政体制的改革

(一)党政分开的含义

党政分开即党政职能分开。党的领导是政治领导, 即政治原则、政治方向、重大原则的领导和向国家政权机关推荐重要干部。党对国家事务实行政治领导的主要方式是: 使党的主张通过法定程序变成国家意志, 通过党组织的活动和党员的模范作用带动广大人民群众, 实现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党和国家政权机关的性质不同、职能不同、组织形式或工作方式也不同。应当改革党的领导制度, 划清党组织和国家政权的职能,理顺党组织和人民代表大会、政府、司法机关、群众团体、企事业单位和其他各种社会组织之间的关系, 做到各司其职, 并且逐步走向制化。

中国共产党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是全国各族人民的领导核心,当然也是我们国家机关的领导核心。但是,党领导国家并不等于党管理国家,党领导人民也并不等于党管理人民。党的领导是政治领导,即政治原则、政治方向、重大决策的领导和向国家政权机关推荐重要干部。就其本质而言,党除了广大人民的利益外,没有自己的特殊利益,而广大人民最大的利益就是使自己成为国家和社会的主人,因为这是广大人民实现其他利益的基础和前提。这就决定了党领导国家政治生活的本质内容,就是组织、引导和支持人民当家作主,行使好管理国家事务的权力,建设社会主义新生活。党的根本职能在于确定国家的发展方向,制定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的纲领、路线和战略目标,决定国家机关活动的大政方针,进行宏观指导。党实施领导的主要方式是提出正确的政治主张,并通过法定程序使自己的主张变为国家的法律,通过强有力的政治工作和组织协调工作,通过广大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动员、组织和带动广大人民为实现党提出的战略目标和路线方针政策而奋斗。

一般认为,党的职能是决策,政府的职能是执行,因此,党政应当分开。但我国的领导实线表明:从决策,到决策的执行,是一个连贯的不中断的过程。这两个领导阶段的总目的是一致的,只是工作的程序、分工有所不同,一个侧重于决策,一个侧重于执行。政府在发挥自身职能时,实际在按执政党的主张行事;政府职能某种意义上是执政党职能的继续和延伸,是执政党实现自己意志的工具。并且在执行决策的过程中也有决策,甚至是重大问题决策。而我们党所肩负的重大问题的决策职能中也包含了执行中重大问题的决策。如,党提出了“四个现代化”的任务后,不可能就完全由政府去贯彻,其执行中的问题就不过问了。因此,决策职能与执行职能客观上是难以截然分开的,双方实实在在是一种互相交融的有机联系。研究我国的党政关系,自然应在理论上明确党的职能和政权的职能,并在法律上予以规范。但在实际工作中,党政是不可能截然分开的。我国的社会管理实践表明,领导管理工作只能有一个中心,而不能政出多门;社会管理的权力只能统一,而不能分割。如果我们忽视党政之间的有机联系,搞形而上学的党政分开,把党的职能与政府的职能作板块式的分离:党委只管决策、思想政治工作、组织人事等;政府则只管具体执行和经济财政等工作,就会造成统一的社会管理权的分割,防碍领导工作按其内在规律正常运行,也会造成党与行政磨擦,既削弱了党的领导,又削弱了行政领导。

(二)改善党政体制的措施

如何对我国党政关系体制进行变革?或许人们会担心党会因此动摇党的执政地位,其实大可不必。我党执政地位的取得是因为她能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意愿,并根据民意的变化迅速调整自己的政策。只要能够代表民意,体现最广大民众的要求,就能够获得民众的支持,从而获得、稳固自己的执政地位。党政关系体制变革的必然结果并不一定就是党执政地位的丧失,而仅仅是执政方式的改变。

党政体制改革应该是渐进的。激进的变革有可能使利益的调整超出社会所能承受的范围,带来剧烈的社会动荡,导致变革的成本太高,并不可取。改革的基本目标是使党由具体政策的执行者,变成大政方针的制定者、民众政治参与的组织者。

第一、健全制约机制。党政关系不正常的表现主要在权力过分集中,党对行政事务直接干预较多。简单用职能分开和分工合作的方式来解决问题,实际上治标不治本。因为有些党的组织可以随时改变“分工”的决定。所以,在我们的政治生活中经常会出现“放权”和“收权”的现象,那就意味着权力依然处于高度集中状态,分工只是一种形式,党政不分、以党代政就不能从根本上根治,党政关系法治化就无法实现。制约机制的作用就在于:政治生活中每个人或每个集团都依法成为其他人或其他集团的制衡因素,使权力的行使受到必要的约束。一旦超出法律所规定的范围,将受到合法的制约。健全制约机制主要指的是对权力的制约,即对党政权力的管理、约束、控制和监督机制。通过以法制权、以责制权、以制制权,对权力运行进行全程制约,能有效地克服党政权力的滥用和侵权,实现党政关系法治化.第二, 今后凡属政府职权范围内的工作, 都由国务院和地方各级政府讨论、决定和发布文件, 不再由党中央和地方各级党委发指示、作决定。这就明确了各级政府在行政管理中作为行政主体的地位。

第三, 党管干部的原则不能动摇, 但必须建立起一套科学的管理制度。要有步骤地和稳妥地实行干部离休、退休的制度, 废除实际上存在的干部领导职务的终身制。要在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前提下, 使干部队伍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 并且要逐步制定完善的干部制度加以保证。真正建立起从国务院到地方各级政府从上而下的强有力的政府工作系统, 这不仅不会削弱党的领导, 而且有利于加强党对行政管理的领导。因为“政府工作当然是在党的领导下进行的, 政府工作加强了, 党的领导也加强了。

参考文献:

[1 ]鲁士恭等.当代中国党政关系研究[M] 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 [2 ]王寿林.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回顾与展望[J] 中央党校报,2003 [3 ]高放.跨世纪的最佳战略选择[J ].中国政治,1999..[4 ]谢庆奎.新中国五十年的政治发展[J ].中国政治,1999.[5]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6 ]周福元.加快推进干部工作的科学化民主化制度化[J ].党建导刊,2002.[7]亨廷顿.李盛平等译.变革社会中的政治秩序[M].北京:华夏出版社,1988 [8 ]艾丽华,张梅.建国以来我国党政关系的演变和发展[J ].龙江党史.1997.[9]应德平.学习邓小平同志关于党政分开理论的几点思考[J ].理论与实践,1999.[10 ]侯舒和.邓小平关于党政关系的光辉思想[J ].毛泽东思想研究.2000.

第二篇:党政关系

党政关系

在我们当今中国,共产党是一个组织,是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而政府则是具体落实党的政策的行政机构。因为共产党是执政党,所以各级政府的一把手必须是共产党员身份者。

党政关系是指政党与政权之间的关系。在我国党政关系,就是指: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与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的关系。党政关系是我国最重要的政治关系之一,因而成为理论界长期关注的重点问题。最近的一些研究表明,关于党政关系概念本身的理解在理论界并非完全一致。在这个问题上,目前主要存在着两种不同的观点:第一种观点主张,党政关系就是共产党与国家政权的关系,即党与人大的关系。第二种观点主张,党政关系就是党与政府的关系,而党与政府的关系可以理解为政治与行政的关系。关于党政关系的第一种观点主张,党政关系就是共产党与国家政权的关系。持这种观点的人在理论界有很多。他们认为,这里的党就是指中国共产党,政就是指国家政权机关。在我国,国家政权机关就是指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所以党政关系主要就是指党与全国人大的关系,党委与人大的关系是党政关系的首要内容。关于党政关系的第二种观点认为,党政关系就是党与政府的关系,而党与政府的关系可以理解为政治与行政的关系。

政党是近代社会的产物,它的出现顺应了政治民主的趋势。之前的封建社会,皇权至上,难免出现专制。资本主义两党或多党制度较成功地实现了政治与行政分离,亦即党政分开,从而既实现了党对国家生活的领导,又避免了一党执政可能造成的专制。社会主义中国实行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也同样克服了封建专制,真正实现了人民当家作主,党代表着全国各民族人民的利益,对国家事务进行领导。然而,长久以来,我国在很大程度上存在着党政不分、以党代政的问题,从而使得党凌驾于法律、政权之上,很容易滋生专制和腐败。所以,党政分开是势在必行的,它是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关键。因此,转变党的领导方式,实行党政分开,完善公务员制度,推行依法治国,加强制约和监督体制,都是刻不容缓的事情,不能因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就置之不顾。

对于中国党政的关系,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我认为让我们先看看邓小平同志早期是怎样看待这个问题的。早在63年前的1941年4月,邓小平同志发表了一篇现在看来都未过时的文章,题目是《关于党与抗日民主政权的关系》,用现在的话来讲就是关于党政关系。邓小平提出了党对抗日民主政权的正确领导原则,认为党对政权要实现指导的责任,使党的主张能够经过政权去实行;党对政权要实现监督的责任,使政权真正合乎抗日的、民主的统一战线的原则;党的领导责任要放在政治原则上,而不是包办,不是遇事干涉,不是“党权高于一切”。但是,由于当时处在艰苦的革命战争年代,邓小平的这一光辉思想未能引起全党的应有重视。

1980年8月18日,邓小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发表了《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的重要讲话,一针见血地提出了党和国家现行领导体制中存在的权力过分集中和党政不分、以党代政的严重弊端,提出要改革权力过分集中的领导制度,使党“可以集中精力管党,管路线、方针、政策”。因此,邓小平提出政治体制改革的内容,“首先是党政要分开,解决党如何善于领导的问题。这是关键,要放在第一位。”

我理解对党政关系的定位,可以用一句话概括:总揽不包揽。总揽就是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不包揽是针对长期以来地方党政不分的状况,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首先,要拓宽对党的领导实现形式的认识。党委对同级政府机关的领导是一种实现形式,政府党组对政府的领导也是一种实现形式,而且是很重要的实现形式。政府党组在政府的工作中贯彻执行党的方针政策也就是实现党的领导。党对政府的领导,主要是通过政府中的党组织和党员干部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贯彻党委的重大决策和工作部署。其次,当前主要是各级地方党委应帮助同级政府树立权威,发挥政府的作用,切实解决包揽太多的问题。

一句话,党的领导不是建立在强制力上,而是建立在用先进性、公信力和感召力,赢得人民群众的自觉认同、自愿服从和衷心拥护的基础上。

第三篇:建国以来我国的党政关系

党政关系

一、1949-1957年 “寓党于政”时期

“寓党于政”——党不直接指挥国家政权机关的工作,党对国家政权的领导是通过政权机关中的党员负责同志和党的组织来实现。

与这种党政关系相适应,建国初年的治国主体主要依靠的是中央与地方各级政府,治国形态明显体现为“依政治国”的特征,即党不直接管理国家事务,国家与社会事务的管理是在党的方针政策指导下,在国家政权机关党组与党员负责同志的努力工作下,通过政府的施政行为来实现。

二、1957-1978年“以党代政”时期

“以党代政”——党组织实际扮演了国家机构或政府的角色,行使了直接管理国家事务与社会事务的政府的职能。

大政方针在政治局,具体部署在书记处,大政方针和具体部署,都是一元化,党政不分。与“以党代政”党政关系模式相应的治国形态就是“依党治国”,党组织等同国家机构,直接行使国家权力。

三、1978-1989年“党政分开”时期

“党政分开”——使党从直接管理国家事务中脱离出来,还“政”于国家政权机关,实现党的领导职能与国家政权机关权力职能分开,使国家政权机关的工作更有效率。

1987 年10 月,中共十三大报告对“党政分开”做了专题阐发。“党政分开”是对1957年以来“党政不分”政治实践的根本否定,是党反思自身执政失误和总结党的领导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

四、1989年至今“以党统政”时期

“以党统政”——党必须对社会各个方面实行政治领导、组织领导、思想领导,总的来说就是要按照“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原则,在同级各种组织中发挥领导核心作用。党的政治领导就是“集中精力领导经济建设,组织、协调各方面的力量,同心协力,围绕经济建设开展工作。”“实行民主的科学的决策,制定和执行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党的组织领导就是“党管政权”、“党管干部”、“党管人才”,按照新时期干部的标准,做好重要干部的选任工作。党的思想领导就是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导我们的各项工作,贯彻党的思想路线,保证意识形态的正确导向。

第四篇:当代中国党政关系浅析

当代中国党政关系浅析

摘要:改革开放前,中国党政关系是党政不分,以党代政。改革开放后,中国党政关系是走向执政守位。中国党政关系现状是党政走向分离,还在演变中,还不完善。尽管取得很大成就,还存在很多弊端,以党代政和党政不分的现状依然存在。在以后的发展中,中国党政关系还需要进一步改革和完善。针对中国党政关系存在的弊端及原因,提出了一些改善党政关系的途径。

关键词:党政关系 现状 弊端 途径

党政关系是执政党与政府之间的关系,即执政党通过何种途径、方式、方法和程序来组织和领导国家政治生活。党政关系是当代中国政治的主导和核心关系,也是最复杂和最难解决的政治关系。党政关系的运行状态是衡量中国共产党的执政水平高低的一个重要内容。中国党政关系经过建国以来60多年的演进,由党政合一,党政不分,各级党组织凌驾于政府之上,形成了党对经济、社会、科技、教育、文化等各项事务的全面干预和直接管理的局面,逐步走向通过法定程序和法定制度的主张变成国家意志,以实现党对政府工作的领导,但党政关系依旧存在很多弊端,需要进一步完善。

一、党政关系的现状

建国60年来,中国共产党对领导方式和领导体制进行积极的探索,党政关系从改革开放前党对政府具有绝对的、随意的干预和指挥权,从党管一切,逐步走向当管大政方针和干部人事,政府负责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全面规划和具体执行,形成了中国特色的党政关系,但党政关系还存在许多问题,以党代政和党政不分的现象依然存在。

(一)党与行政机关的关系

党与行政机关的关系,既表现为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也表现出一定的分工,党政分工主要表现为党管大政方针,政府负责具体执行。党的领导主要是政治、思想和组织领导。这样,减少了党对政府的干预,党政各司其职。

(二)党与权力机关的关系

党与行权利机关的关系表现为,党既坚持对国家权利机关的领导,也尊重并支持各级人大依法行使职权。从法律上说,中国的权力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国家最高权力机关。改革开放前,各级人大及其常委都自觉接受党委的领导,以致,改革开放后,邓小平在多次会议中强调要“着手解决党政不分,以党代政问题”,强调“改革的内容,首先是党政要分开,解决党善于领导的问题。”①改革开放后,党对人大进行领导的同时,也越来越关心人大工作,保证和支持人大及其常委会依法行使职权,解决推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改革和完善。但当人大与党的意志冲突时,党会凌驾于人大之上依然存在。

(三)党与司法机关的关系

党与司法机关的关系表现为,司法机关依法独立审判案件,同时 ① 《邓小平文选 》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21—329页。自觉接受党的领导。保持司法机关和司法工作的独立性是我国社会主义法制的一项基本原则。“我国的司法独立原则是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司法独立,而不同于西方国家所倡导的摆脱任何政党影响的司法独立。”①但由于司法机关是领导的政府部门,因此其独立地位是有限的,以致改革开放以前出现了“政策高于法律”、“法律从属于政策”的情况。改革开放以来,司法工作朝着“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目标前进。

总之,现在中国党政关系走向“执政守位是中国共产党处理党政关系的核心原则。所谓执政守位就是执政党不能越过、架空、抛开国家权力机关,直接行使行政、司法等公共权利,将国家和社会全面整合进党的领导体系和组织体系,使政党由民众参与的工具变成国家机器的一部分,而应当始终固守并发挥其特有功能,行使其法定职能,②成为人民控制公共权利的工具。”但真正难的是中国共产党如何做到执政守位。尽管中国党政关系依旧存在党政不分的情况,但它在发展,朝着执政守位的方向前进。

二、党政关系的弊端及原因

中国党政关系的最大弊端是以党代政和党政不分的现象依然存在。中国党政关系演进取得很大成就,但它还在演进中,还不完善。党政不分的弊端很多,也有其不同原因。

第一,削弱了党的领导作用。集权式执政方式容易造成“党不管党”,削弱党的战斗力。一方面,党组织时间和精力有限,但过多的 ①② 刘亚平:《试析新时期党政关系的完善》,新闻天地·论文版,2009年5月,第85页。

冷小青、曾长秋:《中国共产党执政运行中的党政关系》,学习月刊,2010年6月下旬刊总第460期,第94页。包揽行政事务性工作;另一方面,党集决策、执行、监督于一身,社会其他组织和力量对执政党的监督渠道不畅通时,一旦执政党决策失误就会造成巨大损失,使党处于社会各方矛盾焦点的最前沿。

第二,削弱了政府职能。政府公共管理职能主要有维护社会秩序、保卫国家安全、发展经济、提高社会保障和国民福利水平。集权式的执政方式导致政府无法充分履行自己的功能,难以按照宪法和法律的规定独立自主地发挥作用。

第三,责任主体模糊。一些党组织经常干涉国家机关职权范围内的工作,导致国家管理主体二元化。这样,则容易发生矛盾和摩擦,尤其是工作出现错误时责任划分不清。

第四,不利于在全体人民中树立法治观念。党凌驾于法律之上,形成了“有法不依”的现象,导致法律权威丧失或不足。

第五,容易导致决策的失误。党政不分“不适当、不加分析地把一切权利集中于党委,党委的权利往往集中于几个书记,特别是集中于第一书记,什么事都要第一书记挂帅、拍板。”①这种书记挂帅,权利过分集中的现象,由于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容易助长和造成家长制和一言堂作风,导致决策失误。

第六,导致机制臃肿,官僚主义,效率低下。党政不分造成党政功能交叉,机构重复设置,人员臃肿,环节交叉,职责混淆等问题,产生严重的官僚主义现象,极大影响了办事效率,并加重了财政负担。

第七,导致严重的腐败问题突出。党政不分,加上思想教育和法 ① 《邓小平文选》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2版,第329页。律监督工作的削弱,助长了一下党员干部滥用权利、执法犯法、行贿受贿、任人唯亲、欺压百姓等腐败行为。

三、改善党政关系的途径

(一)党政职能分开化

党政分开的前提是科学、合理界定政党职能和政府职能。从政党的职能来看,政党担负的职能主要是政治职能,政党的功能在于组织政治参与、聚集和整合不同的社会利益,作为特定阶级或阶层的利益代表参与、组织或领导国家政治生活。政府的职能则不仅包括政治职能,还包括经济职能、社会职能、文化职能、外交职能等等。政府相对独立地负责全国范围内的具体工作,二者各司其职,各负其责,而又彼此调适。而这里的“‘党政职能分开化’,并不意味着放弃党的领

①导地位,并不意味着走西方资产阶级政党政治道路。”同时调整执政党与国家政权的机构和职位设置,解决好党政机构设置存在机构庞大、层次过多,相同职能机构交叉重叠等问题,完善执政党与国家政权相重合的职位设置,防止党与政府机构膨胀、人员增多、开支增加的问题,从而大大减少执政的成本,实现党政关系运转的有效性。

(二)提高党政关系信息公开的透明性

首先,明确党和政府、人大的职能定位,实行党政职能分开。明确党和国家政权,尤其是和政府、人大之间的职能,实行党政职能分开,对于理顺党政关系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其次,提高党政关系信息公开的透明性,增强民众的政治参与。① 杨宏山:《试论中国党政关系的演进和发展》,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00.1,第13页。党政信息的透明应主要体现在:一是党政职责范围的公开。只有党和国家政权的职责范围公开了,才能做到互不干扰和协调统一,实现党政和谐。二是党政的立法活动、政策执行、决策程序等有关执政的行为、过程、结果都应予以公开。三是要加强舆论、媒体对党政活动进行监督的力度。只有这样,党政信息才能真正体现透明,并使广大民众真正参与进来。

(三)党政关系民主化

党政关系民主化具体表现为党在组织和领导国家政治生活时,要逐步实现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中共十五大报告指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共产党执政就是领导和支持人民掌握管理国家的权利,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保证人民依法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

①由,尊重和保障人权。”以民主的形式,通过组织竞争选举向政府输运政治精英,提高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的水平。

(四)规范党政运作方式,实现党政关系规范的法制性 第一,用法制规范党政之间的关系。执政党和国家政权要各尽其能,实行依法执政。一是执政要通过法制来规范执政党与国家政权的关系,使执政党和政府、人大、政协、司法机关和人民团体的关系用法律法规加以规范,使党政一切活动都有法可依。二是必须规定地方党委和国家政权违法宪法法律的责任,明确各自承担的责任规范。三是完善执政党主张转变为政府政策或法规的程序,使执政党更为有 ① 江泽民:中共十五大报告,1997年9月。效的发挥总揽全局的作用。

第二,建立党政之间的沟通协调机制。要真正建立党政之间的沟通和协调机制,一是要加强党政之间信息的及时沟通交流机制,彼此之间要通报信息,以协调各项政策的决策和执行。二是要加强党政领导班子特别是与党政“一把手”之间的相互沟通协调机制。

第五篇:我国周边关系及海洋权益[推荐]

点明海洋的战略地位海洋作为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不可缺少的资源宝库和天然通道,是国际政治经济和军事斗争的重要舞台,其对国家安全所起的作用也越来越突出。海洋战略地位空前提高,围绕海洋权益的斗争日益尖锐,各国在海

洋上的角逐不断升温。准确的战略定位、科学的战略选择,是沿海国家维护和实现自身权利的关键。

我国海洋形势我国是一个濒海大国,海岸线长约1.8万公里,有6个国家与我海上为邻,我国东南部诸海,除渤海为内海以外,黄海、东海和南海都与其他海上邻国存在共同海域,到了近现代,积弱的海权形势直接导致了中华帝国的衰落。如今作为“和平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大国,海洋战略构成我国安全战略的重要一环,也是维护和拓展我国国家利益的现实因素。但从地理上讲,我国所面临的却是一个封闭与半封闭型的海洋区域,海区外缘从阿留申群岛,经日本列岛到菲律宾有世界上最长的岛链环绕,只有经由朝鲜海峡、琉球诸水道、台湾海峡、巴士诸海峡、马六甲海峡或巽他海峡才能与外部世界相沟通。随着现代技术的发展,西太平洋国家海洋开发和海上活动日益频繁,我国来自海上的战略压力逐渐增加,海上防卫的艰巨性与复杂性也进一步加剧。近些年来,我国在相关领域存在三大热点问题:美国强化西太平洋战略地位问题,中日钓鱼岛纠纷及东海海域划界问题,以及中国与南海周边国家复杂的南海问题。这些未定之局必将对我国的海洋权益乃至国家安全产生重大影响。中美双方作为太平洋两岸的国家,尽管并没有直接的海洋领土争端,但美国却是影响我制定国海洋发展战略的最重要的外部因素。美国视中国为其太平洋战略的直接或潜在的对手,不断加强其在西太平洋的海权力量,并以“岛链战略”、尤其是环绕西太平洋“边缘地带”的军事同盟体系对中国进

行抑制。

进入21世纪以来,中日两国间围绕历史问题、台湾问题和钓鱼岛主权等问题,对立、对抗逐渐升级,高层互访持续搁浅,国民感情日趋恶化。2005年春天,伴随着日本谋求成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修改教科书、领导人参拜靖国神社等事件的发生,钓鱼岛归属及东海海域划界问题更加受到人们关注,中国民间出现了针对日本的抗议和游行活动,中日关系一度紧张。两国政府直至民众在海域划界问题上长期以来争论不休,已经成为彼此关系疏远的重要因素之一。目前在这一问题上面临着两个难题:一是冲绳海槽在划界中的地位问题;二是钓鱼岛等岛屿的主权归属争端以及它们在划界中的效力问题。以小泉首相为首的日本当权者在历史问题、参拜靖国神社、台湾以及钓鱼岛等问题上一

再挑衅中国的战略底线,中日关系进入建交以来最复杂、最困难的时期。

近年来南海岛礁及相关权益之争使该地区仍然潜伏着危机南中国海位于新加坡和马六甲海峡的东北面、台湾海峡的西南面,约有356万平方公里的面积。南海问题中的南海是指位于南中国海北部的9条断续海疆线(也称U型线)内水域,面积约为南中国海水域面积的一半。一些周边国家无视中国对南沙岛屿主权,对其非法占领下的岛屿强化防务、铺设机场跑道和发展观光事业以及不尊重我国在传统海疆线内的历史性权利,签订捕鱼协定以及开发石油协定,损害我国的海洋权益。此外,区域内国家大多高度注意国防投入,增强海军军备,使该地区处在一种不稳定的情势之中。近年来,日本和美国等区域外国家也以所谓公海“航行自由”为借口对南海问题不同程度地介入,增加了南海问题的复杂

性。

按照《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规定,中国所属的海域面积为300万平方公里左右。但是,在这些海域内,不少区域和海上邻国存在矛盾和争议,我国的海洋权益正受到严峻的挑战。一般地说,海洋权益的内涵主要有:一是海洋政治权益,如海洋主权、海洋管辖权、海洋管制权等,这是海洋政治权益的核心。二是海洋经济权益,主要包括开发领海、专属经济区、大陆架的资源,发展国家的海洋经济产业等。三是海上安全利益;四是海洋科学利益。[ 转自铁血社区 ht我国与周边国家的海洋权益争端主要集中在海洋政治权益与海洋经济权益这两方面。海洋经济权益是伴随海洋政治权益而产生的,因此我国与周边国家的争端主要集中在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的划分问题,以及岛屿归属问题方面。中国与周边国家海洋权益争端的产生原因有三方面:[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1、历史原因:二战后形成的波茨坦-雅尔塔体系是现今世界政治关系的基础,也是东亚大多数国家领土及领海边界的划定依据。我国与周边国家疆界的划定也是以这个体系中的一系列公告作为法律依据的。根据波茨坦公告中国应当收回自1895年后所有被日本侵占的领土。因此东海的台湾以及钓鱼岛群岛,南海的西沙、南沙都是属于中国的领土。但是由于二战结束后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出于封锁,围堵共产主义中国的需要,长期霸占钓鱼岛,后转让给日本,埋下今日的东海争端的伏笔。而后又鼓动东南亚国家敌视中国,促使其侵占中国在南海的岛礁。而日本则希望通过继续占领二战时所掠取的中国领土-钓鱼岛来突破雅尔塔体系,摆脱战败国阴影。

2、周边国家对资源的觊觎: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周边国家借国际海洋法的名义,瓜分我国大陆架以及经济区,甚至公然岛屿也就不足为奇了。

3、我国长期以来对海洋权益的漠视也是现阶段与周边国家海洋权益争端白热化的原因。由于我国是传统的大陆国家,因此对海洋并不重视。由于不断的国内政治斗争,在我国宣布领海后并没有有效的行使主权。因此,南海的诸多岛屿被东南亚国家偷偷占领

下载我国的党政关系(精选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我国的党政关系(精选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试析我国当代医患关系

    试析我国当代医患关系20100303022 社会学 谭纾羽 指导老师:王彭鹏摘要:医患关系是医务人员和病患在医疗活动过程中产生的一种特殊的人际关系,当患者来到医疗机构就医的时候,就产......

    如何正确处理党政一把手的关系问题(范文大全)

    如何正确处理党政一把手的关系问题 党政一把手的关系,主要指党委、政府主要负责同志在工作中构成的关系。研究两者之间的关系,更主要的是研究两者在合作共事中出现的矛盾、问......

    中国党政关系的现状(5篇范文)

    党政不分、以党代政,依然是当代中国党政关系的基本特征。我们在对当代中国党政关系的基本含义、历史传承、现实坐标和发展目标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可以联系当前我国党政关系的发......

    我国劳动关系现状和发展趋势

    我国劳动关系现状和发展趋势 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劳动工资司司长 祝晏君我国劳动关系的建立和发展伴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发生了显著变化。在我国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

    党政与法律的关系心得体会(合集五篇)

    依法治国心得体会 “党规党纪严于国家法律,党的各级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不仅要模范遵守国家法律,而且要按照党规党纪以更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

    我国饮食文化与地理环境关系研究

    我国饮食文化与地理环境关系研究 摘 要 我国疆域辽阔,不同的地理环境与物质条件,使人们形成了不同的生活方式与思想文化观念,这也必然造成我国饮食文化的地域差异。所谓“一......

    我国新型城乡关系及城镇化发展

    我国新型城乡关系及城镇化发展 年级:2015级 专业:地理信息科学 姓名:杨旺 学号:2015013165 地理科学学院城市地理论文 我国新型城乡关系及城镇化发展 杨旺 (专业:地理信息科学 学......

    十二五期间我国酒店业发展五大关系

    十二五期间我国酒店业发展五大关系 今年是十二五的开局之年,我国酒店业将如何延续高速发展态势?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五个方面把握住酒店业发展的脉搏,实现酒店业的合理有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