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南平市光泽县十二五消防工作专项规划
南平市光泽县“十二五”消防工作专项规划
前 言
“十二五”时期,是光泽县实现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关键时期,是推进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提前三年建成全面小康社会的决定性时期。科学编制和有效实施《光泽县“十二五”消防工作专项规划》,对于积极适应新变化,妥善应对新挑战,牢牢抓住新机遇,全面落实新要求,加快推进全县消防事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规划主要依据《消防法》、《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基层应急队伍建设的意见》(国办发〔2009〕59号)和《南平市“十二五”消防专项规划》编制,提出了“十二五”时期光泽县消防事业发展的总体目标、战略重点、主要任务和保障措施,是指导全县未来五年消防事业发展的重要依据。
第一章 发展现状
“十一五”期间,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我县认真贯彻执行《消防法》和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强消防工作的一系列重要决策部署,全县消防工作成效明显,公共消防安全水平进一步提高,火灾形势相对平稳,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消防工作社会化持续推进。各地认真落实《光泽县“十一五”消防工作专项规划》,建立了县消防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切实履行消防安全责任制。各职能部门充分发挥行业管理优势,积极开展消防工作。各单位进一步落实消防安全责任制,社会消防安全责任网络逐步完善。开展了“消防安全示范村”活动,为保障公共安全、维护社会稳定创造了良好的消防安全环境。
火灾隐患整治力度持续加大。“十一五”期间,全县共发生火灾68起,死亡0人,受伤1人,经济损失635.5万元,与上五年相比,经济损失上升156.2%,火灾起数上升100%、死亡人数下降100%,全县火灾形势进比较严峻。
消防宣传教育持续加强。各级各部门以消防宣传进社区、进学校、进企业、进农村、进家庭为重点,通过“119”消防宣传日、《消防法》宣传、消防站开放、发展消防志愿者等多种形式,大力宣传消防安全知识。“十一五”期间,全县中小学校普遍开设消防安全常识教育课程,邀请消防人员担任校外辅导员,有力促进全民消防安全教育的普及。
部队灭火救援能力持续增强。公安消防部队立足现有装备,改革训练模式,广泛开展攻坚组集训、对抗比武活动和打造闽北消防铁军活动。“十一五”期间,全县公安消防部队共接警出动119次,出动人员1029人次,车辆198台次,共抢救人员451人,疏散被困人员1574人,挽回经济损失875万元。
消防监督执法工作持续规范。进一步改革和加强消防监督管理,开展消防执法示范单位建设和“大培训、大教育、大比武”活动,提升执法人员综合素质。围绕服务海西建设大局,出台《消防监督执法便民利民措施》,主动为省、市重点工程和灾后重建项目提供优质消防服务。
“十一五”期间,我县消防工作虽然取得一定成绩,但与经济社会发展仍不相适应。一是消防安全责任制不够落实。有的地方对消防工作不够重视,有的部门没有全面履行消防工作职责;一些单位、场所防火安全责任不落实,特别是少数人员密集场所、易燃易爆危险品场所消防管理不严,使用易燃有毒装修材料,建筑消防设施不能正常运行,增加了火灾发生几率。二是公共消防安全基础比较薄弱。城镇消防规划编制工作有待加强,消防基础设施和初起火灾扑救力量不足,农村地区火灾防控能力薄弱,农村亡人火灾形势严峻。三是火灾隐患整治形势比较严峻。静态火灾隐患难以彻底消除、动态火灾隐患难以有效控制的被动局面尚未得到根本扭转,整治、反弹、再整治、再反弹的问题比较突出。四是消防宣传教育不够普及。公民消防安全素质还不高,群众自防自救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五是现役消防装备和警力不足。处置重特大火灾的能力还不强,尤其缺乏扑救高层建筑、地下工程、隧道和石油化工等火灾的装备;消防力量增长缓慢,消 防训练基础设施仍未完善,综合应急救援体系还不健全。
消防安全作为公共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关系改革发展稳定大局。未来五年,我县经济社会将进入新的发展时期,对消防安全的需求日益增长,消防工作的重要性将更加凸显。必须准确把握消防安全新形势,积极应对消防工作新挑战,善于抢抓机遇,勇于先试先行,敢于改革创新,切实解决制约消防工作发展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开创光泽消防工作新局面。
第二章 总体要求
全面贯彻落实消防工作“预防为主、防消结合”的方针,按照“政府统一领导、部门依法监管、单位全面负责、公民积极参与”的原则,建立健全社会化消防工作网络,坚决遏制重特大火灾尤其是群死群伤恶性火灾事故发生,全力推动消防事业又好又快发展,为保障人民安居乐业,推进光泽科学发展、跨越发展,创造更加良好的消防安全环境。
一、指导思想
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胡锦涛总书记“努力建设一支忠诚可靠、服务人民、竭诚奉献的消防队伍”总要求和新时期公安消防精神为发展方向,以落实《消防法》为主线,以强化公共消防安全,构建和谐、平安光泽为目标,完善各级政府及各部门对消防工作的领导机制和体制,进一步完善和落实消防工作责任制,落实政府部门组织领导责任、监管责任、设施建设责任、检查考评责任。进一步壮大多种形式消防队伍,拓宽消防部队经费,完善财政经费保障机制,努力攻克制约和束缚消防事业发展的难题。为光泽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绿色腹地特色经济强县,全面实现《光泽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提供有力的消防安全保障。
二、基本原则
“十二五”期间,加快光泽推进消防工作应坚持以下原则:
——服从、服务、优化的原则。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强化服从服务意识,坚持不懈狠抓火灾预防,坚持不懈狠抓灭火救援,努力提高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和公共消防安全水平,不断优化消防安全环境。
——统领、转移、攻坚的原则。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消防工作,切实把消防工作的着力点转移到预防为主上来,用改革的方法、发展的实践,检验和加强各项工作,推动消防工作健康、协调、可持续发展。
——巩固、创新、发展的原则。抓住和用好“十二五”战略机遇期,以胡锦涛总书记“努力建设一支忠诚可靠、服务人民、竭诚奉献的消防队伍”总要求为宗旨,巩固现有的建设成果,大胆改革创新,加快发展步伐,提高发展质量。
——统筹、协调、和谐的原则。统筹协调好消防工作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当前建设与长远发展的关系和建设需要与保障能力的关系,实现各要素之间的良性互动、和谐发展。
三、主要目标
到2015年底,“政府统一领导、部门依法监管、单位全面负责、公民积极参与”的社会化消防工作格局进一步完善;公共消防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改善,城乡抵御火灾能力有效增强;消防安全知识全面普及,全民消防安全意识继续提高,扑救初期火灾以及火场逃生自救能力明显增强,全民关注消防、全民支持消防、全民参与消防的氛围日益浓厚。
——10万人口火灾死亡率小于0.19。
——完成总体规划的乡镇全部完成消防规划编制和审批,公共消防设施达到建设标准。
——综合应急救援响应机制和预案、指挥体系健全完善,应急救援保障能力基本满足实战要求。
——各乡镇城市公共消防设施达标率100%。
——新建消防站1个。
——新增战斗车辆6辆。公安消防部队灭火救援车辆装备建设达国家标准。
——征召专职消防员不少于10人,消防文员不少于5人。
——城市90%以上的居民基本掌握火灾预防、逃生自救、报警、灭火器的使用等消防基本常识。
第三章 主要任务
以加强消防基础建设、能力建设、科技建设、机制建设为重点,进一步创新工作方式,完善工作机制,夯实工作基础,加强统筹协调,努力掌握防火灭火和应急救援的主动权,提高全社会防控火灾能力。
第一节 完善公共消防基础设施
一、加快城乡消防规划的编制、调整和实施
结合城乡一体化进程,进一步加快编制城乡消防规划。根据城镇总体规划、乡规划和村庄规划,各乡(镇)要加紧完成消防专项规划。在城乡建设过程中,要严格按照城乡整体发展规划和消防专业规划的要求,确保消防安全布局、消防站、消防供水、消防车通道、消防通信、消防装备等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实施。2012年60%的乡(镇)完成消防规划编制,40%完成审批;2013年90%乡(镇)完成消防规划编制,70%完成审批;2014年,所有乡(镇)完成消防规划的编制和审批。
二、加强消防基础设施和消防装备建设
加快老城区和城镇消防供水、消防通道改造和建设步伐,新建城区和工业区的公共消防设施建设要与城市的建设同步发展、一步到位。2012年,所有乡(镇)市政消火栓达到建设标准。各社区要完善公共消防设施建设并加强维护保养,确保正常运行;每个社区要设置公共消防器材配置点,配足配齐灭火器材,保证扑救初起火灾的需要。农村公共消防设施建设要纳入新农村建设总体规划,与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同步建设、同步发展。对木结构等易燃建筑集中、连片的村庄,要结合村庄整治和人居环境改造进行治理,建设消防水源,打通消防通道,拓宽防火间距,提高建筑耐火等级,增强火灾抗御能力。积极开展创建“无火灾乡村”和“消防安全示范村”活动,落实公安派出所消防监督工作职责,督促建立健全农村消防管理组织和制度。2015年,所有乡(镇)公共消防设施均达到建设标准。
第二节 加强火灾防控体系建设
一、加强火灾隐患整治基础
把保持火灾形势稳定、预防群死群伤恶性火灾事故作为衡量消防工作成效的重要标准。各级政府应定期组织开展人员密集、公众聚集、“三合一”等场所及高层(地下)建筑、建筑施工现场、危险化学品、文物保护单位等消防安全专项治理行动,消除火灾隐患。建立多部门联动联勤的消防执法机制,形成整治火灾隐患的合力。继续实行政府挂牌督办整改重大火灾隐患,调动社会力量参与火灾隐患整治。自觉接受人大、政协对政府履行消防工作职责的监督,畅通监督渠道。建立健全火灾隐患举报、公布通报、媒体曝光等制度,发动公众参与监督,促进社会单位落实消防安全工作。对整改不及时的单位及个人坚决实施行政处罚,并确保执法到位、隐患消除。对存在的重大火灾隐患,各级政府要组织专家论证,提出解决方案,督促限期整改。对一时难以整改又不能保障安全的要依法责令其停产停业。通过3至5年的努力,全面完善上述场所和单位的消防管理状况,消除火灾隐患,预防和遏制重特大火灾特别是群死群伤恶性火灾事故发生。
二、加强基层消防安全体系建设
(1)夯实基层消防组织建设。农村、社区要建立健全消防组织,确保基层消防工作有人抓、有人管。2012年,所有乡(镇)要成立消防安全领导组织,配备具有消防专业技能的专(兼)职消防安全管理员,负责日常消防安全工作。
(2)夯实群防群治工作基础。村(居)委员会要成立以村(居)委会主任牵头,其他村(居)委会成员和驻村(社区)警务人员参加的消防安全工作委员会,配备专(兼)职防火员,协助开展火灾隐患排查和消防宣传。乡(镇)与村(居)委会签订年度《消防安全责任书》,每年组织考评。村(居)委会制定、发布《防火公约》,与辖区物业管理单位签订《消防安全责任书》。社区内的小场所要实行消防安全区域联防制度,开展消防安全互查互督,保证一旦发生火灾能够联合组织扑救。村庄要实行消防安全多户联防制度,轮流值班开展消防安全提示和检查。各社区、建制村至少设置1个固定消防宣传专栏。
(3)夯实队伍建设基础。各乡(镇)要根据当地经济发展和消防工作需要,依法建立专(兼)职、志愿消防队,承担火灾扑救任务。设有治安巡防队的村庄、社区,要建设治安、消防合一的治安联防消防队,并加强保安人员消防业务培训,配备必要的消防器材,使其承担防火检查、消防宣传教育和扑救初起火灾的职能;没有治安巡防队的村庄、社区要建立群众参加的志愿消防队。2012年底,所有乡(镇)、建制村、社区消防工作基础达到火灾防控“四个基础”建设标准,10%的建制村、社区达到消防安全示范乡村(社区)的标准。
(4)夯实部门联动基础。教育部门要负责组织职教中心、中学、小学、幼儿园、托儿所开展火灾隐患整改工作;卫生部门要负责组织医疗卫生机构开展火灾隐患整改工作;旅游部门要负责组织旅游星级饭店开展火灾隐患整改工作;经贸部门要负责组织商场、超市、农贸市场开展火灾隐患整改工作;文体新部门要负责组织舞厅、卡拉OK厅、网吧、电子游艺厅等歌舞娱乐场所开展火灾隐患整改工作;民政部门要负责组织敬老院、福利院和经审批的民办养老福利机构开展火灾隐患整改工作;公安消防机构要负责指导各部门开展火灾隐患整改工作,努力构建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火灾防控网络。
三、提升社会消防管理创新水平
建设互联网公共消防服务平台,开展网络消防宣传教育和在线消防咨询。推广普及“网格化”管理模式,发动社会单位和群众,共同夯实消防安全工作基础。全面推行消防行业特有职业技能鉴定工作,落实消防控制室值班操作、自动消防系统操作等消防从业人员职业资格证制度。积极培育和依法监管消防设施检测、消防安全监测、火灾风险评估、火灾损失核定等社会消防技术服务中介组织。建立隐患整改资金保障机制,依照相关规定支取使用住房专项维修资金,整改多产权建筑火灾隐患。探索将单位的消防安全状况纳入信用等级评定、企业贷款审核、火灾公众责任保险费率调整的内容,推动单位自觉做好消防工作。
第三节 加强消防宣传教育培训
一、大力开展消防宣传
各级政府研究制定消防宣传教育计划,发动组织干部群众到消防站参观学习,利用各乡(镇)、村(居)宣传阵地对村(居)民进行消防安全宣传教育。科技、司法行政部门将消防法律法规和消防知识纳入科普、普法教育内容。公安机关及其消防机构加强经常性的消防法律、法规和消防安全知识宣传;建立健全消防工作新闻发布会制度,定期通报消防工作形势和火灾情况,及时曝光消防违法违章行为及典型火灾案例。
二、提高消防宣传教育水平
要建立健全消防宣传教育常态化工作机制,不断创新方式方法,丰富内容,加大投入,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开展消防宣传,全面提高公民消防安全意识;教育、工会、共青团、妇联、消防等部门密切协作,推进消防宣传进社区、进学校、进企业、进农村、进家庭,开展“消防安全教育示范学校”创建活动并推广经验。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大众媒体应主动承担消防安全公益宣传义务,支持开设公益性的消防宣传专版、专栏,定期开展消防安全提示性宣传、火灾案例警示教育和逃生自救能力普及活动。建立并运用互联网公共消防服务平台,向社会发布火灾预警信息,开展网络消防宣传教育和在线消防咨询。
三、全方位普及消防知识
教育部门要将消防知识纳入学校教育计划。工会、共青团、妇联等团体和村(居)民委员会结合各自的工作特点,组织开展消防宣传教育活动,宣传消防安全常识。全县所有中小学校将消防知识纳入安全教育内容,每学期不少于1课时,每学年组织学生开展应急疏散演练至少2次,确保所有学生基本掌握火场逃生自救要领。宣传文化部门充分利用各种宣传媒介,在广播、电视、报纸、互联网和城区、居民生活区、公众聚集场所,宣传消防法律法规和防火灭火常识。消防部门开放消防站、消防教育馆,开展消防知识普及教育。所有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以及社区、学校每年至少举办1次,消防安全重点单位每年至少举办2次以上员工消防宣传教育培训活动和灭火应急疏散演练,使员工普遍达到“懂基本消防常识、懂消防设施器材使用方法、懂逃生自救技能,会查改火灾隐患、会扑救初起火灾、会组织人员疏散”的要求。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全部人员、城区学校全体师生和50%以上社区居民、流动人口,到具备消防宣传教育功能的场馆(场所、单位)参观、体验1次以上。
四、全面落实《社会消防安全教育培训规定》
各级公安消防部门要定期组织各有关单位开展消防业务培训。各级政府、公安、教育、民政、人社、住建、文体新、广电、安监、旅游等部门要依法履行消防安全教育培训工作职责,推动各类学校开展消防安全教育;完善消防职业技能鉴定,积极培育发展社会消防安全培训机构,开展社会化消防教育培训,加强对单位消防安全管理人员、易燃易爆岗位专业人员,消防服务机构的执业人员和消防设计、施工、检查维护人员等特殊工种人员的消防安全培训。
五、推进消防志愿者活动
在现有消防志愿者组织建设和活动成效的基础上,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落实人员和经费保障,做好消防志愿者招募、培训、注册和建队工作,积极发展壮大消防志愿者队伍。“十二五”期间,力争实现各乡(镇)注册消防志愿者的人数达到本地区常住适龄人口总量的3% 以上,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和社区、建制村至少成立1支以上消防志愿者服务队。
第四节 提升灭火和应急救援能力
一、抓好综合性应急救援队伍建设
“十二五”期间,要建立综合性应急救援响应、指挥和社会联动机制,制定重特大灾害事故应急救援预案,每年开展不少于1次的实战性演练。综合性应急救援队伍所需经费纳入本级财政预算。2012年,按照公安部《县级综合性(消防)应急救援队装备配备标准》配齐车辆和器材装备。建立警地联储联运的社会化救援物资保障机制,满足各类灾害处置需要。
二、强化灭火救援攻坚组建设
消防中队组建1个集灭火与抢险救援职能为一体的攻坚组。攻坚组每年调整补充并由消防总队、支队集中训练,提高火情侦察、梯次掩护、生命搜救、堵截控火、强攻灭火、关阀堵漏、抑爆排险等实战技能。按照《公安消防部队攻坚组装备配备标准(试行)》(公消〔2009〕362号),配齐灭火救援攻坚组器材装备。
三、加强队伍能力建设
强化专业训练,加强基地化、适应性训练和实战化演练。完善消防员资质考核机制,推动消防员等级考核和资质认定双轨并行。加强“六熟悉”、预案制定与应用,逐步实现预案网络化。完善全勤指挥工作流程和管理制度。强化指挥员综合素质,持续开展攻克疑难灭火救援课题研讨活动。2014年,公安消防中队建立特勤班。
四、完善公共突发事故抢险救援体系和联动机制
强化灭火救援工作的组织协调,修订完善爆炸、毒气等恐怖暴力和其他突发性灾害事故的消防救援应急预案,加强与公安机关其他警种、军队、武警、民航、铁路、医疗、卫生、供电、供水、供气等相关部门、单位的协调配合,形成“政府领导、部门参与、统一指挥、协调配合”的公共突发事故抢险救援体系和联动机制,迅速有效地处置各种突发性灾害事故。
五、强化信息技术开发应用
完善信息化基础设施和应用平台,完成公安消防大队信息中心、指挥中心、移动指挥中心建设任务,开展应急卫星通信、移动接入平台、短波及超短波通信网建设;大力推进消防软件一体化建设,推广消防监督管理、灭火救援指挥、部队管理、消防社会公众服务平台和综合统计分析等业务信息系统。并添置专用消防通信指挥车。
六、加强多种形式消防队伍建设
根据《福建省“十二五”期间多种形式消防队伍建设发展实施意见》要求,建成区面积超过5平方公里或者居住人口5万以上的乡(镇)、易燃易爆危险品生产、经营单位和劳动密集型企业密集的乡(镇)、全国和省级重点镇、历史文化名镇、省级以上的经济开发区、旅游度假区、高新技术开发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需建立政府专职消防队。同时,在“十一五”的基础上继续发展政府专职消防员和消防文员队伍,为消防部队补充社会力量。其招收、培训、管理、待遇、奖惩、社会保障等具体管理办法严格执行《劳动法》、《劳动合同法》等法律法规,依法签订劳动合同。政府专职消防员和消防文员工资福利和业务经费纳入同级财政预算予以保障。专职消防员和消防文员经费每年不少于4万元,并且每年经费增长不低于公安消防部门消防业务费的增长。
第四章 保障措施
消防安全是一项基础性、社会性工作。各级政府要切实履行职责,充分调动各级组织、各类机构的职能作用和各个阶层、各个群体的支持作用,落实各项消防工作保障,群策群力,群防群治。
第一节 健全消防安全责任体系
一、落实政府组织领导责任
各级政府要严格落实乡(镇)长负责制和安全生产责任制,完善各项措施,真正把消防安全工作的各项任务落实到基层,落实到部门(单位),落实到责任人。并将消防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将消防经费、公共消防设施和装备建设、社会消防力量发展、重大火灾隐患整改等纳入政府任期工作目标,并制定实施“十二五”消防发展规划,保障消防工作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建立健全消防工作督察、考评、奖惩机制,将消防工作列入政务督查的重要内容,定期组织检查督导,落实消防安全责任制;建立政府分管领导牵头、有关部门领导参加的消防安全委员会或消防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将消防工作纳入日常管理,定期协调解决灭火救援、消防队伍建设、消防经费投入、消防宣传教育等工作中的重大问题;针对消防安全突出问题,适时开展消防安全专项治理,对影响公共安全的重大火灾隐患实施挂牌督办并如期销案;在重大节假日期间以及火灾多发季节,组织开展消防安全检查、消防知识宣传提示和教育培训。
二、落实部门消防安全责任制
建立健全消防工作部门信息沟通和联合执法机制,行业、系统主管部门将消防工作纳入本行业系统管理内容,落实消防工作责任,开展消防安全检查和消防知识教育培训;严格依法审核涉及消防安全的审批项目,加强消防安全源头控制。督促相关职能部门落实安全监管职责,严格依法监管,对发现的火灾隐患依法查处或移送相关部门处理。公安消防部门认真履行消防监督执法职责,规范消防执法行为,监督指导辖区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和社区做好火灾预防工作;住建部门在新城开发、旧城改造时,严格按照城镇总体规划和消防规划,满足消防安全布局、消防站建设和消防通道的要求;对大型人员密集场所和特殊建设工程的消防设计未经消防审核或者审核不合格的,不得发放施工许可证,对依法应当进行消防设计备案的商品房项目建设工程未进行消防设计备案或备案抽查不合格的,房地产管理部门不得核发商品房预售许可证;对按照国家标准需要进行消防设计的建筑工程竣工验收资料中没有消防验收合格文件或备案凭证的,教育、文体新、卫生等行政主管部门依法不予行政许可,房地产管理部门依法不予颁发房屋权属证书;工商部门对消防审批被依法列为市场主体登记前置审批的,把好市场主体准入关,坚持先证后照。发改、财政、住建部门要将消防基础设施建设和部队营房、装备建设纳入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列入同级财政预算;住建部门要加强公共市政消防设施的建设、管理和维护,指导乡(镇)管理乡镇消防水源和供水设施;公安、监察、安监部门要严肃查处各类火灾的事故责任者。
三、落实单位消防安全责任制
机关、团体、企业、事业等单位要开展提高检查消除火灾隐患、组织扑救初期火灾、组织人员疏散逃生和消防宣传教育培训等“四个能力”建设,确定消防安全管理人,定期开展防火检查巡查;制定灭火和应急疏散预案并定期组织演练,落实消防教育培训制度,使员工普遍掌握火场逃生自救基本技能;设置规范、醒目的消防设施器材标识,重点部位、重要场所和疏散通道、安全出口处设置“提示”和“禁止”类消防标语。单位消防控制室值班操作人员消防行业特有工种职业资格证书持证率达100%。2012年底,人员密集场所的一般单位基本达到“四个能力”建设标准。
四、健全消防安全检查考评机制
各乡(镇)要将消防规划和消防工作纳入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检查考评内容,每年逐级签订消防工作目标责任书,定期组织考评验收并将消防规划和消防工作任务纳入政务督查内容,定期对履行消防安全职责情况进行监督检查;有关行业、系统主管部门每年要对本行业、本系统消防工作进行考评。
第二节 加强消防工作保障
各级政府要制定消防业务经费保障标准,切实增加对消防工作的经费投入,使消防经费投入与地方经济发展同步。加大公共财政保障力度,逐步将社区和农村消防工作经费纳入地方财政预算。组建志愿消防队的单位和组织应当提供消防装备、设施、训练等经费。应积极设立消防事业发展基金会,接受社会捐赠,按照社会捐赠与政府补助相结合的方式,促进消防公益事业发展。各级政府要把公共消防设施建设、消防器材装备建设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
第三节 提高消防法治建设水平
一、提高消防监督执法规范化水平
要健全公安消防监督机构,配齐消防监督人员,积极探索、完善消防文员工作制度,允许经消防培训考试合格的消防文员从事消防检查和宣传教育培训工作;大力加强消防监督执法信息化建设和应用,切实做到执法信息网上录入、执法流程网上运行、执法活动网上监督、执法质量网上考核;深化警务公开,向社会公开消防行政许可和行政处罚的依据、程序、进度、结果,增强执法透明度;加强执法中的廉政建设,集中整改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提高消防执法的公信力和满意度;配齐消防监督检查装备,提高消防监督检查技术含量;开展消防监督执法示范单位创建和消防监督执法大比武竞赛活动,定期对消防监督人员和公安派出所民警进行消防业务培训,全面提升消防执法能力和水平。
二、加强建设工程消防质量监督管理水平
建设、设计、施工、施工图审查、工程监理、消防设施检测等单位对建设工程的消防质量负责,承担主体责任以及不履行职责和违法行为的法律责任。加强建设工程消防监督管理,依法查处未经消防验收合格或消防竣工验收备案抽查不合格的工程投入使用等违法行为,严把建设工程的消防设计审核、施工检查和竣工验收关,预防和杜绝产生新的火灾隐患。建筑业主要规范建筑消防设施管理,配备建筑消防设施和消防器材,落实定期检测和维护保养制度。加强对建筑消防设施检测、维护保养等中介服务机构的监督指导,确保公正、公平地开展中介服务。积极探索性能化建筑防火规范体系,开展城市火灾风险评估,推动城市建筑消防设施及火灾远程监控系统建设,提高城市抗御火灾整体能力。
三、提高社会管理创新水平
要针对新时期消防工作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不断探索、创新社会消防安全管理机制和模式;深化消防爱民实践活动,不断推出便民利民措施,积极开展消防技术咨询服务,指导社会单位开展消防安全工作;在推进合同制消防文员从事日常消防检查的制度上取得新进展;全面推行消防行业特有职业技能鉴定工作,落实单位消防安全管理人、消防控制室值班操作人员、消防安全检查人员职业资格证制度;鼓励试行消防安全检查师制度,为社会单位提供消防技术服务;积极培育和规范消防设施检测、消防安全监测等社会消防中介组织;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和经济杠杆作用,将单位的消防安全状况纳入信用等级评定、火灾公众责任保险费率调整的内容,推动单位自觉做好消防工作。
四、认真落实消防行政执法责任制
依法处罚消防违法行为,适时开展针对公众聚集场所、消防工程设计施工及消防产品方面的专项执法行动。认真梳理消防行政执法依据,全面落实消防执法责任制,强化消防执法督查,进一步规范执法程序和执法标准,建立权责明确、行为规范、监督有效、保障有力的消防行政执法体制。
五、严格消防安全工作责任追究
对各级政府、有关部门及其工作人员不履行或不认真履行消防工作职责,依法依纪追究有关责任人的责任;因工作不力、失职、渎职,导致火灾事故发生,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社会影响恶劣的,依法追究主要负责人的法律责任。各级公安消防机构加强火灾事故调查和消防责任事故案、失火案的侦查,对达到消防责任事故案、失火案立案标准的,依法严肃追究法律责任。
第四节 加强公安消防队伍建设
公安消防部队要认真落实胡锦涛总书记关于“努力建设一支忠诚可靠、服务人民、竭诚奉献的消防队伍”的总要求,坚持政治建警、从严治警、素质强警,全面加强消防部队思想建设、作风建设、业务建设和纪律建设。建立健全民主、公开、竞争、择优的选拔任用人才机制,树立良好的选人用人导向,激发官兵献身消防事业、投入特色经济强县的生机与活力。加强官兵在职培训和继续教育,进一步提升官兵的理论水平、改善官兵的知识结构,不断提高消防队伍的整体素质。
第五节 强化规划组织实施
各乡(镇)、县直各单位要根据本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结合实际,突出特色,编制并实施消防工作专项规划,做好与本规划确定的发展战略和主要目标任务的衔接。要实行规划目标责任制,明确部门分工,落实部门责任,把规划的目标任务具体分解到各年度的建设项目和发展政策中。加强对主要规划目标实施情况的跟踪分析,做好规划项目的年度检查,及时上报实施情况,并向社会公布。加强规划中期评估工作,完善评价机制,分析存在问题,总结经验教训,根据评估结果适时对规划进行调整和修订,准确掌握规划实施动态。在规划实施完成后,及时进行总结评估,保障规划制定的目标和任务的顺利完成,为编制下一个五年规划奠定基础。
第二篇:邵武市十二五消防工作专项规划
邵武市“十二五”消防工作专项规划
为切实加强我市的消防工作,为建设海峡西岸经济绿色腹地和创建“平安邵武”创造良好的消防安全环境,根据总队《关
于组织开展“十二五”消防工作专项规划编制工作的通知》和《南平市“十二五”消防专项规划》等法律法规和有关文件要求,结合全市消防工作实际,制订本规划。
一、“十一五”期间消防现状
“十一五”期间,全市消防部队坚决贯彻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邵武市消防工作“十一五”发展规划》要求,在各级党委、政府和公安机关的领导下,在各有关部门、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我市消防工作和部队建设实现健康、快速发展,消防安全责任制得到进一步落实,各级政府消防投入逐年提高,消防执法环境明显改善,全民消防安全意识明显增强,火灾形势基本平稳。2006年至今,全市共投入647.45万元,改建消防站1个并于2007年竣工投入使用。2006年至今,共发生火灾316起,死亡6人,伤8人,经济损失398.67万元。全市公安消防部队共接警出动719次,出动人员6498人次,车辆1432台次,共抢救人员976人,疏散被困人员 2181 人,挽回经济损失2883.9万元。
二、指导思想
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胡锦涛总书记“三句话”总要求和新时期公安消防精神为发展方向,以落实新《消防法》为主线,深入推进“防火墙”工程建设,以强化公共消防安全,构建和谐、平安邵武为目标,完善各级政府及各部门对消防工作的领导机制和体制,进一步完善和落实消防工作责任制,落实政府部门组织领导责任、消防安全监管责任、公共消防设施建设责任、政府部门消防工作检查考评责任。进一步壮大多种形式消防队伍,拓宽消防部队经费,完善财政经费保障机制,努力攻克制约和束缚消防事业发展的难题。为我市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绿色腹地,全面实现《邵武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提供有力的消防安全保障。
三、基本原则
“十二五”期间,加快我市消防工作和部队建设应坚持以下原则:
——服从、服务、优化的原则。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强化服从服务意识,坚持不懈狠抓火灾预防,坚持不懈狠抓灭火救援,努力提高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和公共消防安全水平,不断优化消防安全环境。
——统领、转移、攻坚的原则。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消防工作,切实把消防工作的着力点转移到预防为主上来,用改革的方法、发展的实践,检验和加强各项工作,推动消防工作健康、协调、可持续发展。
——巩固、创新、发展的原则。抓住和用好“十二五”战略机遇期,以胡锦涛总书记“三句话”总要求为宗旨,巩固现有的建设成果,大胆改革创新,加快发展步伐,提高发展质量。
——统筹、协调、和谐的原则。统筹协调好消防工作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努力推动消防事业与经济社会同步发展;正确处理好部队建设中加强领导与帮助扶持、硬件建设与软件管理、当前建设与长远发展、建设需要与保障能力等方面的关系,实现各要素之间的良性互动、和谐发展。
四、整体目标
以强化基层基础工作和队伍素质为着力点,以提升部队正规化建设水平和社会火灾防控能力为落脚点,通过五年的努力,实现官兵思想革命化、部队管理正规化、业务工作规范化、装备建设现代化、消防工作社会化,使邵武市消防工作和部队建设上一个新台阶。具体指标是:
——城市公共消防设施达标率100%。
——新建消防站1个。
——100%完成乡镇消防规划(简易消防规划)的编制与审批。
——新增战斗车辆3辆。(含退役更新2辆,新增1辆)
——大力发展合同制消防队伍建设。到2015年,全市要配备合同制消防员17人,100%的乡镇配备专(兼)职防火员。
——城市90%以上的居民基本掌握火灾预防、逃生自救、报警、灭火器的使用等消防基本常识。
——全面落实消防安全“四个能力”建设标准,2012年属于人员密集场所的一般单位基本达标。
——加强多种形式消防队伍建设,2012年前,所有乡镇、村庄、社区要按照有关规定建成专职、志愿消防队伍。
五、主要任务
(一)完善公共消防基础设施
1、加快城乡消防规划的编制、调整和实施。已制订总体规划的乡镇要编制消防专业规划,无总体规划的乡镇要根据现状制定近期消防工作建设目标(简易消防规划)。在修订城乡整体规划时,要及时对消防专业规划进行调整,在报批城乡整体规划时,缺少消防专业规划或消防专业规划不合理的不予审批。在城乡建设过程中,要严格按照城乡整体发展规划和消防专业规划的要求,确保消防安全布局、消防站、消防供水、消防车通道、消防通信、消防装备等的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实施。全市一般建制镇未编制消防规划(或简易消防规划)的,应在2011年全部完成编制审批。全市乡的消防规划在2011年编制应完成20%,审批完成10%;在2012年编制应完成40%,审批完成30%;2013年编制应完成60%,审批完成50%;2014年编制应完成80%,审批完成70%;2015年,全市乡镇全部完成消防规划(或简易消防规划)审批。
2、加强消防基础设施和消防装备建设。加快老城区和城镇消防供水、消防通道改造和建设步伐,新建城市(市区)和开发区、工业区的公共消防设施建设要与城市(镇)的建设同步发展、一步到位。城市市政消火栓建设不出现欠帐,重点镇(中心镇)市政消火栓(或其他消防水源)至2015年每年欠帐减少20%,2015年,全市城市公共消防设施配备率达100%。城市社区要完善公共消防设施建设并加强维护保养,确保正常运行;每个社区要设置公共消防器材配置点,配足配齐灭火器材,保证扑救初起火灾的需要。农村公共消防设施建设要纳入新农村建设总体规划,与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同步建设、同步发展。对木结构等易燃建筑集中、连片的村庄,要结合村庄整治和人居环境改造进行治理,建设消防水源,打通消防通道,拓宽防火间距,提高建筑耐火等级,增强火灾抗御能力。积极开展创建“无火灾乡村”和“消防安全示范村”活动,落实公安派出所消防监督检查工作职责,督促建立健全农村消防管理组织和制度。重点镇、中心镇及乡镇改街道的所辖行政村全部完成“基本组织、基本制度、基本队伍、基本设施、基本教育”的“五项基本”建设,30%的行政村达到消防安全示范乡村标准。
(二)加强火灾防控体系建设
1、加强基层消防组织建设。农村、社区要建立健全消防组织,确保基层消防工作有人抓、有人管。所有乡镇政府、街道办事处要成立消防安全领导组织;鼓励经济发达地区的乡镇成立消防工作专门机构,其他地区乡镇依托综治办、安监办等机构,组织开展消防宣传和消防安全检查;各行政村、城市社区要落实消防安全专(兼)职管理人员,负责日常消防安全工作。
2、夯实群防群治工作基础。村民委员会、居民委员会要确定消防安全管理人,制定防火安全公约,组织开展群众性的消防工作;居民住宅区物业管理单位要落实消防管理责任,定期开展防火检查,整改消除火灾隐患。社区内的小场所要实行消防安全区域联防制度,开展消防安全互查互督,保证一旦发生火灾能够联合组织扑救;村庄要实行消防安全多户联防制度,轮流值班开展消防安全提示和检查。
3、夯实队伍建设基础。乡镇人民政府要根据当地经济发展和消防工作需要,依法建立专职、志愿消防队,承担火灾扑救任务。设有治安巡防队的村庄、社区,要建设治安、消防合一的治安联防消防队,并加强保安人员消防业务培训,配备必要的消防器材,使其承担防火检查、消防宣传教育和扑救初起火灾的职能;没有治安巡防队的村庄、社区要建立群众参加的志愿消防队。2012年前,所有乡镇、村庄、社区要按照有关规定建成专职、志愿消防队伍。
4、加大火灾隐患整治力度。各级政府应定期组织开展以易燃易爆危险物品场所、人员密集场所、高层建筑、地下工程、“三合一”企业以及建筑消防设施、城市消防通道等为重点的消防安全专项治理。建立多部门联动联勤的消防执法机制,形成整治火灾隐患的合力。要不断完善健全火灾隐患督办整改、有奖举报、适时公布制度,开辟人大、政协对火灾隐患整改的监督渠道,建立火灾隐患网络数据库,发动社会公众参与监督,及时跟踪督促各类火灾隐患的整改,对整改不及时的单位及个人坚决实施行政处罚,并确保执法到位、隐患消除。对存在的重大火灾隐患,各级政府要组织专家论证,提出解决方案,督促限期整改。对一时难以整改又不能保障安全的要依法责令其停产停业。通过3至5年的努力,全面完善上述场所和单位的消防管理状况,消除火灾隐患,预防和遏制重特大火灾特别是群死群伤恶性火灾事故发生。
5、切实发挥部门联动作用。要按照“政府统一领导,部门依法监管,单位全面负责,公众积极参与”的原则,分工合作,齐抓共管。教育部门要负责组织大、中专院校、中学、小学、幼儿园、托儿所开展火灾隐患整改工作;卫生部门要负责组织医院、卫生院开展火灾隐患整改工作;旅游部门要负责组织涉外宾馆、旅馆开展火灾隐患整改工作;工商、商业部门要负责组织商场、超市、室内市场、酒店、餐厅开展火灾隐患整改工作;文化部门要负责组织舞厅、卡拉OK厅、夜总会、音乐茶座、酒吧、网吧、电子游艺厅等歌舞娱乐场所开展火灾隐患整改工作;民政部门要负责组织养老院、敬老院、疗养院开展火灾隐患整改工作;公安消防机构要负责指导各部门开展火灾隐患整改工作,努力构建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火灾防控网络。
(三)提升社会单位自身防控能力
1、提高检查消除火灾隐患能力。切实做到“消防安全自查、火灾隐患自除”。要确定消防安全管理人,具体负责本单位的消防安全管理;定期开展防火检查巡查,落实员工岗位消防责任;对检查发现的火灾隐患要立即消除,不能立即消除的,要制定整改方案,明确整改措施,落实整改资金,限时消除。
2、提高组织扑救初起火灾能力。切实做到“火情发现早、小火灭得了”。依法应当建立专职消防队的企事业单位要建立专职消防队,其他单位要建立志愿、“保消合一”等多种形式的消防队。要结合单位实际,制定灭火和应急疏散预案并定期组织演练,确保一旦发生火情,员工能按职责分工及时到位、有效处置。消防控制室值班操作人员要持消防行业特有工种职业资格证书上岗,熟悉消防设备,并熟练掌握火警处置及启动消防设施设备的程序和方法。
3、提高组织人员疏散逃生能力。切实做到“能火场逃生自救、会引导人员疏散”。员工普遍掌握火场逃生自救基本技能,熟悉逃生路线和引导人员疏散程序。单位要明确疏散引导人员,确保一旦发生火灾,能够及时组织在场人员安全疏散。
4、提高消防宣传教育培训能力。切实做到“消防设施标识化、消防常识普及化”。消防设施器材要设置规范、醒目的标识,用文字或图例标明操作使用方法;重点部位、重要场所和疏散通道、安全出口要设置“提示”和“禁止”类消防标语。要落实消防教育培训制度,员工普遍达到“懂基本消防常识、懂消防设施器材使用方法、懂逃生自救技能,会查改火灾隐患、会扑救初起火灾、会组织人员疏散”的要求。消防安全重点单位要全面落实消防安全“四个能力”建设标准;一般单位可结合实际,有重点地落实消防安全“四个能力”建设要求。2011年,所有消防安全重点单位全部达标;2012年,属于人员密集场所的一般单位基本达标。
(四)加强消防宣传教育培训
1、提高消防宣传教育水平。要建立健全消防宣传教育常态化工作机制,不断创新方式方法,丰富内容,加大投入,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开展消防宣传,全面提高公民消防安全意识;继续深入开展消防宣传“五进”活动,在主流媒体定期开展消防安全提示性宣传、火灾案例警示教育和逃生自救能力普及活动;建立并运用互联网公共消防服务平台,向社会发布火灾预警信息,开展网络消防宣传教育和在线消防咨询。
2、推进消防志愿者活动的开展。各地要高度重视消防志愿者行动的宣传普及工作,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积极发展壮大消防志愿者队伍,2011年,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和学校、医院、公共娱乐场所等人员密集场所的志愿者占适龄人数10%,全市实现招募消防志愿者数量不少于当地适龄人数3%的发展目标。
3、全面落实《社会消防安全教育培训规定》。各级人民政府、公安、教育、民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住房和城乡建设、文化、广电、安全监管、旅游、文物等部门要依法履行消防安全教育培训工作职责,推动各级各类学校开展消防安全教育;积极培育发展社会消防安全培训机构,开展社会化消防教育培训,提高社会消防从业人员素质;充分发挥消防博物馆、防灾馆、消防站等教育基地作用,加大社会消防宣传力度。
(五)提升灭火应急救援能力
1.抓好专业力量建设。落实打造铁军三年规划,推进攻坚组和各类灾害事故处置专业队建设。贯彻落实国办59号文件,2012年完成以公安消防队伍为主体的综合性应急救援队伍建设任务。
2.加强队伍能力建设。强化专业训练,加强基地化、适应性训练和实战化演练。完善消防员资质考核机制,推动消防员等级考核和资质认定双轨并行。加强“六熟悉”、预案制定与应用,逐步实现预案网络化。完善全勤指挥工作流程和管理制度。强化指挥员综合素质,持续开展攻克疑难灭火救援课题研讨活动。
3.完善公共突发事故抢险救援体系和联动机制。强化灭火救援工作的组织协调,修订完善爆炸、毒气等恐怖暴力和其他突发性灾害事故的消防救援应急预案,加强与公安机关其他警种、军队、武警、民航、铁路、医疗、卫生、供电、供水、供气等相关部门、单位的协调配合,形成“政府领导、部门参与、统一指挥、协调配合”的公共突发事故抢险救援体系和联动机制,迅速有效地处置各种突发性灾害事故。
4.不断提升部队灭火救援能力。严格落实执勤战备制度,规范灭火救援程序,创新训练方法手段,提高练兵科技含量,积极开展预防爆炸、毒气等恐怖暴力事件和其他突发性灾害事故处置方法和技战术措施的研究,加强在高温、有毒、缺氧、噪声等复杂危险环境中开展救人灭火的实战模拟训练,增强消防人员的心理和生理承受能力,切实提升灭火救援能力。
5.增强综合保障能力。统筹灭火和应急救援装备建设,落实建设规划,以新技术、新材料为依托,以压缩空气泡沫灭火系统、超高压细水雾灭火系统、新型灭火药剂等国际新兴灭火技术为核心,逐步加大高效、节能、环保型压缩空气泡沫消防车辆的普及应用。2011年完成攻坚组基材装备的配备任务。2010年至2015年,购置3辆消防车。
6.强化灭火器材装备建设。按照城市消防站建设标准(修订)》的要求,2011年前,配备25马力以上大功率手抬机动泵或浮艇泵2台、移动式消防炮2个。消防水带、灭火剂等易耗装备,应按照不低于投入执勤配备量1︰1的比例保持库存备用量,并尽量储备环保、高效类灭火剂。
7.加强合同制及文职雇员队伍发展。在“十一五”的基础上继续发展合同制及文职雇员队伍,加强多种形式消防队伍建设,为消防部队补充社会力量。其招收、培训、管理、待遇、奖惩、社会保障等具体管理办法按省公安厅、省劳动保障厅及《南平市公安消防支队合同制及文职雇员管理暂行规定》有关规定执行。
六、保障措施
(一)健全消防安全责任体系
1、落实政府的组织领导责任。各级人民政府要将消防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将消防经费、公共消防设施和装备建设、社会消防力量发展、重大火灾隐患整改等纳入政府任期工作目标,并制定实施“十二五”消防发展规划,保障消防工作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建立政府分管领导牵头、有关部门领导参加的消防安全委员会或消防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定期研究解决消防工作重大问题;针对消防安全突出问题,适时开展消防安全专项治理,对影响公共安全的重大火灾隐患实施挂牌督办并如期销案;在重大节假日期间以及火灾多发季节,组织开展消防安全检查、消防知识宣传提示和教育培训。
2、落实部门责任,健全部门监管体系。建立健全消防工作部门信息沟通和联合执法机制,行业、系统主管部门将消防工作纳入本行业系统管理内容,落实消防工作责任,开展消防安全检查和消防知识教育培训;严格依法审核涉及消防安全的审批项目,加强消防安全源头控制。督促相关职能部门落实安全监管职责,严格依法监管,对发现的火灾隐患依法查处或移送相关部门处理。
3、落实城乡消防规划设施建设责任。提请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编制、实施城乡消防规划,加强公共消防设施建设和维护管理。凡不符合当地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消防规划要及时组织修订;凡公共消防设施不能满足防火和灭火应急救援需要的,要及时增建、改建、配置或进行技术改造。提请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结合城镇改造,集中整治城乡结合部、棚户区、“城中村”及出租屋、“三合一”场所、务工人员聚集地等存在的消防安全突出问题,全面改善城乡消防安全环境。
4、健全消防安全检查考评机制。提请地方党委、政府将消防工作纳入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检查考评内容,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每年逐级签订消防工作目标责任书,定期组织考评验收并将消防工作任务纳入政务督查内容,定期对下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履行消防安全职责情况进行监督检查;推动政府有关行业、系统主管部门每年对本行业、本系统消防工作进行考评。
(二)加强消防工作经费保障
1、新建消防站1个。“十二五”期间,全市共需投入资金600万元新建消防站1个,2012年,邵武市消防大队二中队(位于水北镇镇政府斜对面)动工建设,2014年完成建设。
2、车辆及器材装备建设。“十二五”期间,新增战斗车辆3辆(包含报废更新2辆,新增加1辆),个人防护装备和特勤装备器材配备达标率100%。2011年、2013年、2015年每年分别增配消防车1辆,需购置车辆经费194万元。通过“十一五”的建设,大队消防器材装备已达到消防站配备标准,“十二五”期间,要实现器材装备的梯次更新和结构优化。要加大对消防人员基本防护和特勤装备建设,根据需要争取并投入资金。截至2011年,市消防大队要全部完成灭火攻坚组器材装备建设,各攻坚组建设达标率100%。“十二五”期间,大队还要根据要求积极组建其他攻坚组。每年要根据器材装备的损耗及时更新,要在保证器材装备达标和资金充足的基础上,不断更新性能更好、保障更有利的器材装备。
3、建立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消防业务费预算保障机制。根据省公安厅、财政厅闽财行70号文件精神,各级财政部门要建立适合消防事业和消防部队建设发展需要的消防业务费预算机制,尽快完善公安消防部队社会化后勤保障体系。业务经费增长比率应不低与当地经济发展速度,同时,符合消防部队建设发展需要的合同制人员、文职雇员经费,消防员高危补助经费,必要的接待费等经费应纳入财政预算。消防站、部队消防装备建设专项经费应纳入财政部门本级财政预算,缓解经费压力,保障消防站和消防装备建设任务圆满完成。
(三)提高消防法治建设水平
1、提高消防监督执法规范化水平。要健全消防监督机构,配齐消防监督人员,积极探索、完善合同制消防文职雇员工作制度,允许经消防培训考试合格的消防文职雇员从事消防检查和宣传教育培训工作;大力加强消防监督执法信息化建设和应用,切实做到执法信息网上录入、执法流程网上运行、执法活动网上监督、执法质量网上考核;深化警务公开,向社会公开消防行政许可和行政处罚的依据、程序、进度、结果,增强执法透明度;加强执法中的廉政建设,集中整改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提高消防执法的公信力和满意度;配齐消防监督检查装备,提高消防监督检查技术含量;开展消防监督执法示范单位创建和消防监督执法大比武竞赛活动,定期对消防监督人员和派出所民警进行消防业务培训,全面提升消防执法能力和水平。
2、提高火灾隐患排查整治水平。要建立消防、治安、内保、警务督察及公安派出所“多警联勤”的消防执法机制,形成整治火灾隐患合力。公安消防部门要严格履行消防监督职责,主动分析研判本地区消防安全形势,针对突出问题持续开展火灾隐患排查整治,把火灾隐患消除在火灾发生之前;要定期分析火灾形势,结合当地火灾特点,提请政府组织公安、建设、安全监管等部门集中开展重点行业、场所和区域突出问题的消防安全专项整治;公安派出所依法做好辖区有关单位的消防监督检查工作。
3、加强建设工程消防质量监督管理水平。建设、设计、施工、施工图审查、工程监理、消防设施检测等单位对建设工程的消防质量负责,承担主体责任以及不履行职责和违法行为的法律责任。加强建设工程消防监督管理,依法查处未经消防验收合格或消防竣工验收备案抽查不合格的工程投入使用等违法行为,严把建设工程的消防设计审核、施工检查和竣工验收关,预防和杜绝产生新的火灾隐患。建筑业主要规范建筑消防设施管理,配备建筑消防设施和消防器材,落实定期检测和维护保养制度。加强对建筑消防设施检测、维护保养等中介服务机构的监督指导,确保公正、公平地开展中介服务。积极探索性能化建筑防火规范体系,开展城市火灾风险评估,推动城市建筑消防设施及火灾远程监控系统建设,提高城市抗御火灾整体能力。
4、提高查处火灾事故的水平。加强火灾事故调查队伍建设和专业人才的培养,建立火灾事故调查联动协查机制,切实加强火灾事故调查和消防责任事故案、失火案的侦查办案工作。尤其对重特大火灾事故和达到消防责任事故案、失火案立案标准的,要按照“四不放过”的原则,查清火灾原因,依法严肃追究法律责任。
5、提高社会管理创新水平。要针对新时期消防工作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不断探索、创新社会消防安全管理机制和模式;深化消防爱民实践活动,不断推出便民利民措施,积极开展消防技术咨询服务,指导社会单位开展消防安全工作;在推进合同制消防文职雇员从事日常消防检查的制度上取得新进展;全面推行消防行业特有职业技能鉴定工作,落实单位消防安全管理人、消防控制室值班操作人员、消防安全检查人员职业资格证制度;鼓励试行消防安全检查师制度,为社会单位提供消防技术服务;积极培育和规范消防设施检测、消防安全监测等社会消防中介组织;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和经济杠杆作用,将单位的消防安全状况纳入信用等级评定、火灾公众责任保险费率调整的内容,推动单位自觉做好消防工作。
第三篇:龙岩市长汀县十二五消防工作专项规划
龙岩市长汀县“十二五”消防工作专项规划
前 言
消防安全关系国计民生,是公共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全面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保障。编制和实施《长汀县“十二五”消防工作专项规划》,对于推动全县消防事业发展,提升全社会防控火灾能力,加快推进海西重要增长极建设和构建“平安和谐长汀”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规划立足长汀县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消防工作的意见》(国发[2011]46 号)、《福建省“十二五”消防工作专项规划》、《龙岩市“十二五”消防工作专项规划》(龙政综[2011]352 号)为依据,主要阐述了“十二五”期间消防工作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目标,明确了消防工作的重点任务和相关保障措施,是指导全县未来五年消防事业发展的重要依据。
第一章 发展现状
“十一五”期间,我县消防工作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社会消防工作长足发展,消防经费投入稳步提高,城市消防规划和公共消防设施建设稳步推进,政府消防工作机制初具雏形,消防工作社会化水平有所提高,社会火灾防控能力不断增强,为长汀经济建设提供了良好的消防安全环境。
另一方面,我县当前的公共消防安全形势、消防投入力度、消防资源配置与经济社会发展部相适应的矛盾仍然突出,尤其是农村地区火灾多发,损失集中,群众的消防安全意识还不强,农村消防工作仍十分薄弱。重点镇专职消防队工作滞后,城市公共消防基础设施和消防装备建设仍然比较薄弱,全县消防工作形势仍不容乐观,消防工作亟待进一步加强。
第二章 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按照胡锦涛总书记“三句话”总要求,深入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消防工作的意见》,以打造消防铁军和筑牢社会消防安全“防火墙”工程为抓手,全面落实《国务院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全面加强消防工作和队伍建设,努力构建“政府统一领导、部门依法监管、单位全面负责、群众积极参与”的消防工作格局,着力整治各种火灾隐患,全面加强城乡消防工作,健全完善以落实责任制为核心的社会消防工作机制,加快城乡公共消防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大力发展多种形式消防队伍,全面提升社会防控火灾的能力,全力维护全县火灾形势稳定,为加快推进海西重要增长极建设和构建“平安和谐长汀”创造良好的消防安全环境。
二、基本原则
坚持协调发展,有效统筹消防工作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坚持城乡统筹,大力加强农村消防工作;坚持依法治理,严格落实消防法律法规、技术规范和消防工作责任制;坚持预防为主,不断改善城乡防火安全条件;坚持标本兼治,努力消除各类火灾隐患;坚持科技先行,依靠科技进步不断提升防火和灭火救援能力;坚持以人为本,全面提高公民消防安全素质,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三、主要目标
至2015年底,消防安全责任制进一步落实,公共消防设施和消防装备建设日趋完善,消防部队防火、灭火和应急救援能力得到较大提升,社会消防安全防控体系有效完善,社会消防安全素质全面提高,消防安全形势得到较好转变,逐步完善与我县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消防安全保障体系,重特大火灾特别是群死群伤恶性火灾事故得到有效预防和遏制,努力营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和安居乐业的生活环境。具体指标是:
——所有乡镇、工业园区全部完成消防规划编制和审批,公共消防设施达到建设标准。
——各乡镇配备专职消防队,社区(村)组建义务消防队,征召消防文职人员2人。
——新增配各类消防车3辆(举高车1辆、压缩空气泡沫车1辆、大功率抢险救援车1辆)。
——个人防护装备和特勤装备器材配备达标率100%,完成应急救援队伍组建任务,配齐应急救援装备。
——县城居民消防知识普及率达到90%以上。
——100%乡镇配备专(兼)职防火员。
——特殊岗位人员持消防培训合格证书上岗率达到90%。
——消防控制室值班、操作人员持证上岗率达到100%。
——消防安全重点单位“四个能力”建设100%达标,人员密集场所的一般单位基本达标。
第三章 主要任务
第一节 完善公共消防基础设施建设
一、推进城乡消防规划的实施
结合城乡一体化进程,进一步加快编制和审批城乡消防规划。对已编制完成的消防规划,结合城乡总体规划的修订进一步调整;对消防规划内容不全的城镇总体规划、乡规划和村庄规划,不得批准。严格按照城乡规划和消防规划的要求,确保消防站、消防供水、消防车道、消防通信、消防装备等公共消防设施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实施。对不符合城县消防安全布局的重大火灾危险源,限期搬迁或责令停止使用。在制订城乡规划、旧城改造计划时,优先安排棚户区、“城中村”、木屋毗连区等易燃建筑密集区的拆迁改造。加强文化遗产地、文物保护单位、历史文化名村的消防规划和消防设施建设。2011年,所有建制镇都要完成消防规划编制和审批。完成总体规划的乡在2011年30%完成消防规划编制,20%完成审批;2012年60%完成消防规划编制,40%完成审批;2013年90%完成消防规划编制,70%完成审批;2014年,所有的乡均完成消防规划的编制和审批。
二、加强消防基础设施建设
加快老城区消防供水、消防通道改造和建设步伐,新建工业园区的公共消防设施应按照总体规划与城市建设统一设计、同步建设、同步发展。2012年,市政消火栓达到建设标准。把农村消防纳入新农村建设总体规划,使农村公共设施与新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同步建设。2011年,30%的镇公共消防设施达到建设标准;2012年,60%的镇公共消防设施达到建设标准,20%的乡公共消防设施达到建设标准;2013年,90%的镇公共消防设施达到建设标准,40%的乡公共消防设施达到建设标准;2014年,所有的镇公共消防设施全部达到建设标准,70%的乡公共消防设施达到建设标准;2015年,所有的乡公共消防设施均达到建设标准。
三、加强消防装备建设
“十二五”期间,进一步加强消防车辆装备建设,突出举高类消防车配备、突出高层灭火供水车配套、突出战斗车组结构提升、突出车辆器材装备并重,基本实现消防车辆配备与辖区的保卫对象、火情特点、道路状况等相配套,最大限度提升车辆器材装备的有效战斗力。贯彻落实《龙岩市2011-2013年消防车辆购置目标责任书》,争取实现消防车辆达到国家一级消防站配备标准。按照公安部《县级综合性(消防)应急救援队伍装备配备标准》,2015年底前,配齐配强侦检、搜寻、破拆、救生、堵漏、洗消等特种救援装备。
第二节 加大火灾防控力度
一、深入开展消防安全专项治理工作
县政府定期开展以在建施工工地、易燃易爆危险物品场所、人员密集场所、高层建筑、地下工程和“三合一”场所以及建筑消防设施、城县消防通道等为重点的消防安全专项整治工作。对存在的重大火灾隐患,要组织专家论证,提出解决方案,由政府挂牌督办,督促限期整改;对一时难以整改又不能保障安全的,要依法责令停产停业。通过专项治理,消除火灾隐患,有效预防和遏制重特大火灾特别是群死群伤恶性火灾事故的发生。
二、抓好农村、社区火灾防控“四个基础”建设
一是夯实组织建设基础。2011年,各行政村、各社区配备消防安全专(兼)职管理人员,负责日常消防安全工作。二是夯实设施建设基础。城县社区进一步完善公共消防设施建设并加强维护保养,确保正常运行;每个社区确定公共消防器材配置点,配足配齐灭火器材,保证扑救初起火灾的需要。将农村公共消防设施建设纳入新农村建设总体规划,与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同步建设、同步发展。三是夯实群防群治工作基础。村(居)民委员会确定消防安全管理人,制定防火安全公约,组织开展群众性的消防工作;居民住宅区物业管理单位落实消防管理责任,定期开展防火检查,整改消除火灾隐患。四是夯实队伍建设基础。各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要根据经济发展和消防工作需要,依法建立专职、志愿消防队,承担火灾扑救任务。2012年底前,全县乡镇、村、社区建成专职、志愿消防队伍。
三、开展社会单位消防安全“四个能力”建设
社会单位要提高检查消除火灾隐患能力,切实做到消防安全自查、火灾隐患自除。每个社会单位设立1名专职消防安全员,负责“四个能力”建设的培训、督促和检查;提高组织扑救初起火灾能力,结合单位自身实际,制定灭火和应急疏散预案并定期组织演练,确保一旦发生火情,员工能按职责分工及时到位、有效处置。提高组织人员疏散逃生能力,熟悉逃生路线和引导人员疏散程序。提高消防宣传教育培训能力,落实消防教育培训制度,使员工达到“懂基本消防常识、懂消防设施器材使用方法、懂逃生自救技能,会查改火灾隐患、会扑救初起火灾、会组织人员疏散”的要求。2011年,所有消防安全重点单位全部达标;2012年,属于人员密集场所的一般单位基本达标。
四、提高公安机关消防监督管理“四个水平”
一是提高火灾隐患排查整治水平。公安机关建立消防、治安、内保、警务督查及公安派出所“多警联勤”的消防执法机制,形成整治火灾隐患合力。二是提高消防监督执法规范化水平。公安机关健全消防监督机构,配齐消防监督人员,允许经消防培训考试合格的消防文职雇员从事消防检查和宣传教育培训工作。配齐消防监督检查装备,提高消防监督检查技术含量,定期对消防监督人员和派出所民警进行消防业务培训,全面提升消防执法能力和水平。三是提高消防宣传教育水平。公安消防部门建立健全消防宣传教育常态化工作机制,不断创新方式方法,丰富内容,加大投入,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开展消防宣传,全面提高公民消防安全意识。四是提高社会管理创新水平。公安消防部门针对新时期消防工作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不断探索和创新社会消防安全管理机制和模式。
第三节 推进消防科技应用
一、加强消防指挥中心建设
建设公安消防“标准化119值班室”,按照一次性接处警、“一键式”预案启动和一次性调集力量的调度指挥模式,建立大(中)队通信指挥网络,实现与110指挥中心对接,建立一套接警、出警调度指挥一体化的快速反应系统。
二、强化PDA和GPS在消防执法和部队管理中的应用
一是通过配备PDA终端设备,使消防监督执法人员随时查询相关法律法规条款和技术规范,以及对监督执法对象相关历史情况进行现场查询比对,对检查情况当场进行电子化记录,用新的技术手段改变传统简单的工作模式,提高消防监督人员的执法效率和水平。二是利用PDA定位功能,随时掌握消防监督执法人员的位置情况,加强对监督执法人员的实时管理。在消防执勤车辆上配备GPS定位终端,结合数字化中队管理系统,对部队灭火救援地点和车辆位置、状态及器材、装备数量等信息进行动态管理,实现对车辆的主动导航,提高部队动态管理水平。配备智能手机,开发智能手机相关软件,建立化学物品查询系统、重点单位重点部位和预案查询系统、消火栓消防水源查询系统。
第四节 加强消防宣传教育
一、大力加强“防火墙”工程宣传
各乡(镇)人民政府、县直各单位要按照构筑社会消防安全“防火墙”工程总体部署,认真落实“政府统一领导、部门依法监管、单位全面负责、公民积极参与”的消防工作原则,积极开展以“防火墙”工程总体目标、工作任务、重要意义和内容标准为主要内容的宣传,采取多种形式,全面普及消防法律法规和消防安全知识,提高社会单位“四个能力”和公民消防安全意识,使“防火墙”工程家喻户晓、深入人心。宣传、教育、司法、民政、广电、共青团、工会、妇联等部门充分发挥职能作用,支持“防火墙”工程建设,形成宣传合力。
二、深入推进消防志愿者行动
各乡(镇)人民政府、县直各单位要按照《长汀县消防志愿者行动实施方案》的要求,认真开展志愿者招募、培训、注册等工作。在各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以及社区、街道、村庄普遍开展消防志愿者招募、消防志愿服务队组建、培训和表彰工作,建立健全消防志愿者组织体系,规范相关管理、服务活动。2011年,实现注册成为消防志愿者的人数达到本地区常住适龄人口(14周岁以上,70周岁以下)总量 3%的目标。根据消防工作需要,组织我县消防志愿者由易及难、由浅及深,围绕不同时期社会消防工作中心任务,开展以宣传教育、预防和整改火灾隐患、消防安全救助为主要内容的消防志愿者行动,大力普及消防安全知识。选择消防志愿者行动基础较好乡镇或社区、学校、企业开展消防志愿者行动试点工作,通过典型引路,推动全县消防志愿者行动。建立消防志愿者行动试点乡镇、街道或社区、学校、企业不少于1个。有关部门将“长汀县消防志愿者行动”作为服务社会、维护和保障公共消防安全的重要内容,加强组织领导,积极扶持、指导和配合相关工作。利用各种媒体,广泛宣传消防志愿者行动先进典型,推动消防工作和志愿服务事业实现新的发展。
三、改革和加强消防安全培训
为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县政府将消防安全知识和技能纳入劳动用工培训内容,逐步建立和规范由中介机构培训、公安消防部门组织考试发证的培训制度。重点加强对建筑消防工程设计、施工、安装人员和消防产品检测、维修、销售人员以及化学危险物品场所、公众聚集场所、消防设备操作等特殊岗位工种人员的培训,充实消防职业技能鉴定考评队伍,落实持证上岗制度。2011年,全县特殊岗位人员持消防培训合格证书上岗率达到100%。
第五节 提升灭火救援能力
强化灭火救援工作的组织领导,加大投入,打造消防铁军。一是强化灭火与应急救援攻坚训练。公安消防大队完成1个灭火和抢险救援合二为一的攻坚组建设。二是切实加强综合应急救援队伍建设。建立统一的应急救援指挥和管理机制,逐步完善应急联动制度,将各专业队伍纳入统一调度、作战和训练体系,健全政府主导、统一指挥、分级管理、紧密协同、快速反应的运行机制。三是加强应急救援队伍训练工作。大力推进训练改革,突出专业性、实战性、强化处置特殊灾害事故的专勤训练,加强应急救援训练演练,提高队伍综合应急救援能力。四是加大经费投入。明确经费保障,配齐配强各类救援装备。五是加强地震灾害事故紧急救援队伍建设。推动我县成立地震专业救援队,逐步构建以公安消防大队为主体的地震应急救援力量,配齐配强地震应急救援专业车辆和装备,完善救援预案,开展救援和演练,提高消防大队地震应急响应、增援和搜救能力。
各乡(镇)人民政府要协调相关企事业单位建立专职消防队,相关单位应积极配合公安消防部门做好专职队组建工作。公安消防部门要加强对专(兼)职消防队伍的业务指导,完善管理制度,充分发挥其扑救初期火灾的作用。
第四章 保障措施
第一节 健全消防安全责任体系
一、落实政府责任
各乡(镇)人民政府要将消防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作为政府安全生产目标责任制考核和领导干部绩效考评的重要内容,纳入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和平安建设考评范畴,完善考评、问责机制。组织编制、修订和实施消防规划,并纳入城市总体规划统一实施。将消防工作纳入日常管理,及时协调解决灭火救援、消防队伍建设、消防经费投入、消防宣传教育、重大火灾隐患整改等工作中的重大问题。
二、落实部门责任
县政府有关职能部门要各司其职,密切配合,依法履行消防安全职责,建立消防工作联合执法机制。公安消防部门要认真履行消防监督执法职责,加强与有关部门的合作,及时将消防安全治理及重大火灾隐患等情况报告当地政府并通报相关部门。规划和建设部门应当会同公安消防部门组织审查城乡消防规划,将公共消防设施、消防训练和灭火救援装备储备基地纳入建设、改造计划,统筹实施;在新城开发、旧城改造时,严格按照城镇总体规划和消防规划,满足消防安全布局、消防站建设和消防通道的要求,对建设工程的消防设计未经消防审核或者审核不合格的,不得颁发施工许可证,房地产管理部门不得核发商品房预售许可证。工商、文体、教育、卫生等部门对按照国家标准需要进行消防设计的建筑工程竣工验收资料中没有消防验收合格文件的,不得予以有关行政许可,房地产管理部门不得颁发房屋权属证书。质量监督、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加强对生产、流通领域的消防产品质量和生产、销售单位的监督。发改、财政以及城建部门要将消防基础设施建设和部队营房、训练基地和装备建设纳入城县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列入财政预算,财政部门应当保证消防经费的足额投入和合理增长。市政部门要加强市政公共消防设施的建设、管理和维护。公安、监察、安监部门要严肃查处各类火灾的事故责任者。教育、民政、铁路、交通、农业、文体、卫生、广电、旅游、人防等部门要认真履行消防安全职责,定期组织消防安全专项检查,及时排查和整改火灾隐患。
三、落实单位责任
各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要认真贯彻消防法律法规,树立消防安全责任主体意识,切实依法履行消防安全职责,落实逐级和岗位消防安全责任制,保障消防资金投入,完善消防设施,深入开展社会单位消防安全“四个能力”建设,全面提高社会单位检查消除火灾隐患、组织扑救初起火灾、组织人员疏散逃生和消防宣传教育能力。消防安全重点单位要全面落实消防安全“四个能力”建设标准;一般单位结合实际,有重点地落实消防安全“四个能力”建设要求。
四、推进消防工作社会化进程
一是推动消防安全责任制的落实。进一步明确各乡(镇)人民政府、各有关部门、社会各单位以及个人四个层面的消防工作责任,加强对消防工作责任制落实的检查和考评,落实奖惩措施,推动工作落实。二是探索消防安全与金融、保险互动机制。适应市场化的需要,积极研究金融、保险与消防的关系,推动社会单位积极投保火灾公众责任保险,使金融信贷、保险承保与投保单位的消防安全条件互相联系、互相制约,发挥经济杠杆手段,促使社会单位自觉加强内部消防安全管理,消除火灾隐患,改善消防安全条件。三是加快建立社会消防服务体系。积极引导发展符合国家规定条件的消防技术服务机构,为社会单位提供消防产品质量认证、消防设施检测、消防安全监测、消防技术咨询、消防安全评估、消防安全专业培训、火灾损失鉴定等方面的技术服务。组建县消防协会,普及、推广消防科学技术,促进我县消防科学技术进步和消防事业发展。
第二节 加强消防工作经费保障
一、建立健全经费保障机制
各乡(镇)人民政府要切实增加对消防工作的经费投入,使消防经费投入与地方经济发展同步。财政部门要根据《中国人民武装警察消防部队业务费管理暂行办法》(财防[2004]300号)、《下发贯彻执行<中国人民武装警察消防部队业务费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闽财行[2009]70号)要求,按照消防部队建设发展的需要,进一步提高公用经费保障标准,把基本建设、装备购置、高危补贴、执勤补助、合同制消防员经费纳入财政统筹。有条件的地区,可以成立消防事业发展基金,接受社会捐赠,促进消防公益事业发展。
二、加大公共消防设施建设投入
县政府将增加对消防站、消防装备、公共消防设施建设的经费投入,确保消防建设项目资金足额到位。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和新建、改建、扩建工程,不得削减消防投入;把消防设施的配备更新、维护保养及消防安全教育培训等消防经费纳入本单位的经费预算。
三、建立多种形式消防队伍建设经费保障机制
积极探索以政府为主导,企事业单位为补充的多种形式消防队伍经费保障机制,县政府按照闽财行[2009]70号文件规定,确保每名合同制消防员经费和个人防护装备、消防车辆器材按标准配齐。
第三节 提高消防法制建设水平
一、加强消防执法规范化建设
认真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福建省消防条例》等消防法律法规,提高消防部门的执法能力、执法水平和执法公信力为目标,以开展“创建消防监督执法示范单位”和“建设人民满意消防监督执法队伍”活动,深入推进公正廉洁执法。加大消防监督执法制约力度,不断推出便民、利民新举措,落实消防服务承诺,实行警务公开,主动接受社会和群众监督。全面推行执法责任制,落实执法质量考评和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制度,加强执法工作信息化建设,以信息化提升执法规范化,逐步形成执法信息网上录入、执法流程网上管理、执法活动网上监督、执法质量网上考核的执法办案模式,实现对执法办案活动的全程化、实时化、动态化监督。
二、加大消防监督执法力度
公安消防部门要加大消防安全检查和执法力度,建立健全火灾隐患督办整改、有奖举报、公布通报等制度,建立火灾隐患网络数据库,发动社会公众参与监督,促进单位落实火灾隐患整改。各有关部门要加强协调配合,开展联合执法,加强信息互通,形成执法合力,坚决打击各类消防违法违规行为。加大火灾隐患督促整改力度,对不依法履行检查消除火灾隐患职责的单位及其负责人,公安等行政执法部门依法给予行政处罚;对存在重大火灾隐患的,采取有力措施,认真督促整改,并依据《福建省重大火灾隐患政府挂牌督办制度(试行)》,对符合条件的依法实施政府挂牌督办,全力推进重大火灾隐患整改。
三、严格落实责任追究制度
对各乡(镇)人民政府、各有关部门及其工作人员不履行或不认真履行消防工作职责的,对涉及消防安全事项未依照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实施行政许可、监督检查的,或者对重大火灾隐患整改不力的,依法依纪追究有关责任人的责任;因工作不力、失职、渎职,导致重特大火灾事故发生的,或者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社会影响恶劣的,依法追究主要负责人和直接责任人的法律责任。公安消防部门要切实加强火灾事故调查和消防责任事故案、失火案的侦查办案工作。对较大以上火灾事故和达到消防责任事故案、失火案立案标准的,按照“四不放过”(即“事故原因未查清不放过、责任人员未处理不放过、整改措施未落实不放过、有关人员未受到教育不放过”)的原则,查清火灾原因,依法严肃追究法律责任。
第四节 加强公安消防队伍建设
认真践行胡锦涛总书记“忠诚可靠、服务人民、竭诚奉献”的总要求,引导官兵牢固树立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大力加强部队党组织建设,突出抓好党内民主机制建设,推进政治工作创新,不断提高领导班子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的能力和水平。按照“选准、用好、管严”的要求,建立健全以业绩、品德、知识和能力为导向、以“考核”和“考试”相结合为手段的人才选拔任用机制,努力建设一支高素质干部队伍。坚持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切实筑牢官兵拒腐防变的思想防线。创新“人民满意消防大队”争创工作思路,突出抓好政风行风建设,重点解决消防监督执法环节中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树立消防部队的良好形象。
第五节 促进规划组织实施到位
实行规划目标责任制,明确部门分工,落实部门责任,把规划的目标任务具体分解到各的建设项目和发展规划中。各乡镇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要加强对主要规划目标实施情况的跟踪分析,做好规划项目的检查,及时上报实施情况,并向社会公布。加强规划中期评估工作,完善评价机制,分析存在问题,总结经验教训,根据评估结果适时对规划进行调整和修订,努力做到总结与中期评估相结合,及时、全面、准确地掌握规划实施动态,切实保障规划制定的目标和任务的顺利完成。
第四篇:南平市光泽县十二五民政事业发展专项规划
南平市光泽县“十二五”民政事业发展专项规划
为进一步推动我县民政事业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服务光泽县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科学发展、跨越发展,根据《光泽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和《南平市“十二五”民政事业发展专项规划》,结合我县民政工作实际,制定本规划。
一、“十一五”期间民政事业发展规划实施情况
“十一五”期间,全县民政工作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上级民政部门的指导支持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始终坚持“以民为本、为民解困、为民服务”的工作宗旨,抢抓机遇,锐意进取,整体提升了民政事业发展水平,有效保障了人民群众的生存权、发展权,促进了社会公平和社会稳定,为“十二五”时期民政事业又好又快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一)灾害应急救援体系逐步建立
完善了以政府统一领导、部门分工负责、灾害分级管理的应急机制,制订县、乡、村三级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救灾款物发放及时、补助水平不断提高,切实保障了受灾群众的基本生活。同时,还积极发挥商业保险功能,开展了农村住房统保和自然灾害公众责任保险。五年来,全县共紧急转移安置灾民50863人次,下拨救灾款842万余元,募捐款1620万余元以及大量的救灾物资;帮助486户灾民重建房屋;共获农房保险理赔款195.9万元,获自然灾害公众责任险理赔款17.5万元,灾民人心安定、社会稳定。避灾场所规范化建设全面推进,县、乡、村三级避灾点已建成34个。
(二)城乡社会救助力度不断加大
一是进一步完善低保救助体系,做到了应保尽保、动态管理。城乡居民低保保障水平得到明显提升,五年来,城市低保对象人均补差从每月42.05元提高到133.37元,共发放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金1087.76万元;农村低保对象人均补差从每月29.37元提高到65.7元,共发放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金1587.86万元;农村五保供养人均补助从每月84元提高到210元,共发放农村五保供养资金437.92万元。2010年末,全县城市低保对象887户1639人,农村低保对象2497户5419人(含五保对象)。二是城乡医疗救助工作顺利推进。2008年完成农村医疗救助“一站式”服务,2010年完成城市医疗救助“一站式”服务。全县共筹集农村医疗救助基金170.08万元,实施医疗救助2479人次,发放医疗救助金145.1万元;支出34.75万元资助6168人次参加新农合,共筹集城市医疗救助基金98.74万元,实施医疗救助712人次,发放医疗救助金98.04万元。三是加强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我县2008年成立救助管理站,累计共救助流浪乞讨人员达4369人次,救助金15.6万元。四是积极开展慈善救助和慰问活动。通过南平市慈善总会,开展了“助学”、“助孤”、“光明通道”和特困群众重大疾病临时应急救助等,共发放善款124.92万元,资助困难群众269人次。每年都组织了大规模的慰问活动,走访五保户、低保户、特困户、百岁老人、重灾户,革命“五老”、重点优抚对象等困难家庭,共慰问困难对象1683户,发放慰问款物达33.7万元。
(三)社会福利事业进一步加强
充分发挥职能作用,按照“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的方针,积极争取上级的支持,加快县福利院、乡镇敬老院等公办养老服务基础设施的建设。五年来,筹集资金450万元新建县社会福利院综合楼、仓库和新建2个乡(镇)敬老院,改扩建6次乡(镇)敬老院。全县有公办养老服务机构8家、民办1家,床位334张,安置五保老人和孤残儿童129人。五年来,全县开展“光明行动”为具备手术条件的36名白内障患者实施康复治疗手术;开展“重生行动”和“微笑列车”活动,免费为28名唇腭裂患者实施康复治疗手术;开展“肢残助行”赠发轮椅20架,拐杖40枝;收治精神病人42人,承担医疗费用达52万元。
(四)双拥优抚安置工作全面落实
广泛深入开展拥军优属活动,建立了抚恤优待标准自然增长机制,全面兑现了义务兵家庭优待金并逐年提高了优待标准。五年来,共发放重点优抚对象抚恤、定补资金894万元,兑现义
务兵家庭优待金207.03万元,接收安置退伍士兵323人,兑现自谋职业安置补偿金185.6万元。结合全县城镇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对全县所有符合条件的重点优抚对象纳入医疗救助范围,兑现医疗补助金49.9万元。按照政策要求,认真做好参战人员身份认定和审批工作,落实了他们的生活补助待遇,保证他们生活不低于当地一般群众生活水平。对全县重点优抚对象和部分参战退役人员进行免费体检,并建立健康档案。同时,做好复退人员稳定工作。
(五)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和社区建设全面推进
顺利完成了2006年、2009年村级组织换届选举工作,并在2009年换届选举中,首次在司前乡东山村实行户代表预选村委会正式候选人,在杭西社区实行户代表选举居委会成员。在每次换届选举工作结束后,我局还与县委组织部联合对全县村支书、村主任进行为期三天的岗位培训。按照《福建省城市社区建设纲要》,投入资金6万余元,为5个社区居委会配置了电脑,赠送图书2200余册。自2009年以来,南平市已统一派遣8名高校毕业生到我县各社区服务,充实了社区工作队伍。
(六)社会事务管理工作进一步规范
一是落实民间组织管理工作,围绕促进社会组织“健康发展、发挥作用”的工作理念,坚持培育发展和监督并重的方针,依照《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严格依法对各类社团组织进行登记和年检工作,促使我县民间组织朝健康有序的方向发展。全县共登记注册社团组织92个、民办非企业单位6个。二是开展了行政区划管理工作,与相关县(市)签订了《界桩管理和维护责任状》,定期对界桩进行检查,并建立了地名数据库。三是积极推进婚姻登记管理体制改革,实行了集中婚姻登记,结婚登记合格率100%。不断提高婚姻登记的管理和服务水平,切实保护了婚姻当事人和妇女儿童的合法权益。2009年,我县婚姻登记处被评为“全国婚姻登记规范单位”。四是认真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收养法》,登记做到规范程序、依法依规。五年来实现收养登记合格率100%。五是持续加大殡葬改革与管理力度,县、乡、村成立领导机构,设立殡改员。逐步改善殡葬基础设施,县公墓建设累计投入1100万元,建成县公墓1处,墓位898座,新建县殡仪馆1个、乡村公益性公墓14处。六是积极做好福利彩票发行工作。五年来,完成福利彩票发行780.74万元。七是大力加强老龄工作,积极开展孝亲敬老年活动,努力探索机构养老服务的新模式。五年来,共办理老年优待证600余份,发放离任村干部生活补贴59.1万元。
“十一五”期间,我县民政事业得到了稳步发展,为光泽县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作出了一定贡献。但同时也存在困难和问题:一是乡镇民政运转经费与人员配置不足,不适应目前民政工作量大、任务重的实际。二是民政事业保障经费虽有较大幅度提高,但与民政对象增多、覆盖范围扩大,保障标准提高的需要还不相适应。三是民政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不适应民政事业发展的需要。存在的这些问题和矛盾制约了民政事业的进一步发展,迫切需要在“十二五”期间采取更为有力的举措,切实加以解决。
二、“十二五”民政事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和省委八届十次、市委三届九次全会精神,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县委、县政府的“十二五”规划部署,围绕“先行先试、加快转变、民生优先、党建科学”的总体要求,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根本,以构建和谐社会为目标,以为民解困为主线,以体系建设为抓手,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自身建设为支撑,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着力提高民生保障水平,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提升人民群众幸福指数,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出新的贡献。
(二)基本原则
1、科学发展、保障民生。紧紧围绕我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以基本社会服务均等化为目标,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核心,大力发展社会服务,提高民政公共服务水平,满足人民群众
日益增长的社会服务需求。
2、突出重点、统筹兼顾。积极有序推进各项民政事业全面发展,着力履行保障民生、发展民主、服务社会的主要职能,重视薄弱环节,解决突出问题,坚持统筹城乡协调发展。
3、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坚持发挥政府在民政事业发展中的主导作用,完善以公共财政为主渠道的民政事业资金保障机制。努力吸纳民间投资,支持民间资本和社会组织进入社会养老服务、社区服务、社会救助、家庭服务、福利服务和慈善事业领域,推进民政事业的健康发展。
4、锐意进取、改革创新。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坚持用改革的办法、创新的思维解决民政事业发展中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健全管理体制、创新发展模式,完善运行机制,形成民政事业科学发展的新局面。
(三)发展目标
总体目标是:到2015年,城乡低保覆盖率要保持100%,城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覆盖率达到100%。基本建立与人口老龄化进程适应,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协调,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新建县社会福利中心,积极引进民间资本投资建设老年公寓、老年娱乐中心等养老服务机构,争取每千名老人拥有养老床位30张以上。社会救助工作由数量向质量提升,进一步巩固以基本需求为导向、以物质救助为基础,逐步建立“制度健全、操作规范、管理精细、服务优良、群众满意”的城乡社会救助帮困格局,五保对象集中供养率达到30%以上。建立起比较完善的城乡社会救助、灾害应急救助体系,城市社区建设深入推进,民间组织发展规范有序,优抚安置保障扎实有力,社会事务管理和公共服务能力显著增强,人民群众生存权得到有效保障,民政事业发展的体制机制更加完善,基础设施不断改善,人才队伍素质不断提高,对接老区政策、项目,积极争取支持,推动老区加快发展,为构建和谐光泽作出积极贡献。
三、“十二五”民政事业发展的主要目标任务
(一)以保障民生为宗旨,完善各项社会救助体系
1、完善城乡社会救助体系,提高社会救助水平。保持城乡低保动态管理下的“应保尽保”,完善低保标准调整机制,执行上级与物价变动相适应的低保补助浮动机制,做到科学定标,按标施保。建立健全符合城乡困难群众需要的临时救助制度,解决城乡困难群众突发性、临时性生活困难。加强城乡低保、灾民救助、五保供养、医疗救助、孤儿保障、流浪乞讨人员救助、临时救助、慈善救助等制度之间的衔接配套。
2、完善城乡医疗救助制度,完善“六位一体”医疗救助运行机制。进一步加强医疗救助与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衔接,优化完善救助模式,扩大救助对象范围,将城乡低收入家庭中60周岁以上老年人、重病患者全部纳入医疗救助范围,实行分类救助。进一步完善资助参合参保、住院救助、门诊救助、定额救助、二次救助、慈善救助等“六位一体”的医疗救助运行机制,逐步提高城乡医疗救助实效。依托城镇医保、新农合信息网络平台,建立管理科学、程序便捷、操作规范、即时结算的城乡医疗救助管理信息系统,切实提高医疗救助规范化管理水平。
3、加强农村五保供养工作,全面提高农村五保供养整体水平。根据省民政厅“一乡镇一敬老院”的布局和市民政局规划要求,我县在“十二五”期间新建农村敬老院2所,全面完成农村敬老院新建、改扩建并逐步提高全县农村五保集中供养率,力争到“十二五”末,农村五保集中供养率不低于30%。
(二)加强灾害应急救援体系建设,提高防灾能力和救助水平
1、完善应急救灾体制机制。进一步健全应急机制、协调机制、社会动员机制、信息共享机制和监督检查机制,全面落实统一领导、分工负责、分级管理的救灾运行综合管理体制机制。全面加强救灾应急队伍、救灾物资储备、救灾装备配置、灾害信息评估上报、紧急救援、救助捐赠等工作体系建设。完善县、乡、村三级应急救助预案,提高救灾应急综合保障能力。
2、加大救灾资金投入和资金使用监管力度,提高救灾资金的使用效益。健全资金预算和投
入机制,畅通救灾应急资金快速下拨绿色通道。提高救灾补助标准,切实保障受灾群众的基本生活,完善救灾资金使用监管制度,强化监督。继续推行农村住房统保和自然灾害公众责任保险,提高重大自然灾害的救助能力。
3、加强防灾减灾基础建设。做好避灾避险场所和“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建设,在2012年之前建成县、乡、村三级避灾避险场所113个,建立“综合减灾示范社区”一个。以“防灾减灾日”宣传活动为抓手,普及减灾、防灾、救灾知识,提高灾害紧急救助能力和减灾救灾综合协调能力,提高公众自救互救能力。
(三)健全双拥优抚安置体系,提高服务能力和水平
1、推进双拥工作。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国防教育和双拥宣传活动,进一步增强双拥意识,加强组织领导,深化双拥宣传,推动军民共建,积极开展科技、教育、文化、社区等拥军活动,拓宽双拥工作领域,深入开展双拥模范城创建活动。
2、深化优抚安置工作。认真贯彻新修订的《福建省<军人抚恤优待条例>实施办法》,健全完善优抚安置体系。结合我县实际继续推行重点优抚对象抚恤补助标准自然增长3%,进一步完善“六位一体”的新型优抚对象医疗保障制度。深化退役士兵安置改革,引导支持退役士兵自谋职业、自主创业,建立自谋职业一次性经济补助标准调整机制。积极配合部队调整改革,做好军休干部和无军籍退休退职职工的接收安置工作,积极推动军休服务社会化。
(四)推进基层民主政治建设体系,发挥群众主体作用
1、加强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大力加强城乡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建设和制度建设,健全基层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基层群众性自治机制。进一步建立健全以“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为核心内容的农村民主制度,保障村民的知情权、参与权、决策权、监督权。规范完善民主选举制度,严格执行法定选举程序,保障村民在选举各环节中的权利,纠正、查处选举中的违法违规行为,完成村(居)委员会换届选举工作,力争村委会换届选举完成率达98%以上。继续深化和完善村民会议和村民代表会议议事规则、议事内容、议事程序及监督措施等。
2、加大社区建设推进力度。积极解决面积不足200平方米的社区办公用房问题,确保社区建设各项工作有效开展;开展社区“一站式”服务平台建设,到“十二五”末,使社区“一站式”服务平台建成率达到100%;开展“农村社区建设实验全覆盖”活动,力争到“十二五”末覆盖率达到25%以上。
(五)完善社会福利服务体系,推进社会福利社会化
1、加快社会福利机构建设。新建以养老为重点,集优抚保障、孤老供养、孤儿养育、社会救助、社会养老等功能于一体的县社会福利中心;新建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站),到2012年底覆盖全县城市社区。
2、推进社会福利社会化。根据市政府《关于加快养老服务机构发展的实施意见》精神,提倡民办公助、公办民营,发展民办社会福利机构。积极引进民间资本投资建设老年公寓、老年娱乐中心等养老服务机构。
(六)规范社会事务管理体系,提高公共服务水平
1、规范民间组织管理。建立和完善与我县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布局合理、功能到位、作用明显的社会组织发展体系和分类管理,分级负责的社会组织管理体系,促进民间组织持续、稳定、健康发展。
2、规范区划地名管理。按照推进城市化进程要求,结合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积极稳妥地做好行政区划调整工作。完成地名数据库及其应用系统建设工作;做好撤乡镇改街道办事处的区划调整工作及勘界工作;加强行政区域界线管理,做好行政区域界线的联检工作,巩固勘界成果,积极开展平安边界共建活动,确保边界平安稳定。
3、提高婚姻、收养登记、殡葬管理服务水平。依法办理婚姻、收养登记,严格程序,规范服务,维护当事人合法权益。加快婚姻登记网络信息系统建设,全面提升婚姻登记机关的服务质
量和服务水平。加强收养法规政策宣传和登记员培训工作,提高收养登记服务质量。深化殡葬改革,强化殡葬管理,规范殡葬服务,加大农村公益性公墓及骨灰楼、堂、塔建设,力争“十二五”末全面完成。配合城市建设规划,完成烈士陵园搬迁新建工作。加强福利彩票管理,创新运行机制,努力提高福利彩票发行量。
4、推进社会工作者队伍建设。加快推进社会工作者队伍建设,适应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培养一支职业化、专业化的社会工作者人才队伍,到“十二五”末,全县社会工作人才总量达到150人以上。
(七)对接优惠政策,加快革命老区建设和发展
深入研究和切实用好国家、省、市对原中央苏区县和革命老区县的针对性政策、差别性政策和优惠性政策,结合我县实际,充分发挥老区资源优势,发展老区特色产业,着力打造革命老区县一流的投资环境。更好地吸引政策、物资、人才、资本、信息等要素聚集带动老区群众增收致富。进一步完成老区村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等建设,改善老区村容村貌。
(八)围绕老龄工作目标,进一步做好老年人服务工作
紧紧围绕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教、老有所学、老有所乐、老有所为等工作目标。建立和完善与我县相适应的社会养老保障体系,着力提高老年特殊群体和困难群体养老保障水平,扩大新型农村养老保险覆盖面。做好老年维权工作,维护老年人的合法权益。加大老年人活动场所和服务设施的建设力度,鼓励社会力量投资兴办各种类型的养老服务机构。
四、“十二五”民政事业发展的保障措施
(一)努力把握机遇,推进民政事业发展
以政府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为契机,进一步完善“政府主导、部门协作、社会参与”的民政工作运行机制。将民政事业重大项目建设纳入社会事业发展规划,将各项民政事业费投入纳入政府财政预算。要形成多渠道的资金筹措机制,充分发挥慈善捐赠、经常性社会捐助等募集资金的辅助作用,为民政事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资金保障。加强民政经费使用的监督和管理,增强预算管理和财务监督意识,提高民政资金的使用效益。
(二)推进依法行政,完善工作运行机制
依据民政法律、法规,加强普法教育,建立廉洁公正的民政执法队伍,实现工作方式从行政手段为主向依法行政为主的转变,充分运用法律、行政、经济等手段加强管理,提高执法队伍水平,加大执法力度,强化监督检查,使民政工作朝着法制化、规范化方向发展。完善民政工作管理的运行机制,加快民政信息建设进程,促进管理现代化,在城乡救助、优抚安置、福利彩票、民间组织管理等方面广泛采用信息技术,在局机关完善办公自动化系统,实现民政系统办公现代化、信息资源化、传输网络化,使民政工作形成网络型及动态化的管理机制。
(三)落实相关政策,保障民政事业发展
在国家和省市相继出台城乡社会救助等相关政策和文件的基础上,做好相关制度的建立、完善、衔接和落实工作,积极协调有关部门出台并落实社区服务、社会福利、退役士兵安置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及其他民政地方性法规政策,为民政事业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四)强化监管并重,打造高效廉洁民政
进一步加强民政行风建设,提升民政系统的良好形象;进一步加强民政资金管理,对民政资金实行专户管理制度,并建立监督机制,杜绝挤占、挪用现象发生;进一步加强民政工作作风建设。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的作风,坚持深入基层,进村入户,了解民情,倾听民意,认真找准本地存在的主要问题和矛盾,分析原因,拿出对策,逐步加以解决,使工作决策更加符合实际。
(五)加强队伍建设,提高民政服务水平
按照“政治强、业务精、作风正”的队伍建设目标,切实加强民政队伍建设。加强民政干部职工政治、业务、法律法规教育,着力提高干部队伍把握全局、开拓创新和为民服务能力。进一步加强民政工作机构建设,协调人事、编制、财政等部门,在各乡(镇)加强民政办公室工作,配
齐、配强乡镇基层民政部门工作力量。
第五篇:福建省建筑节能_十二五_专项规划
附件
福建省建筑节能“十二五”专项规划
福建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二〇一〇年十二月
目 录
前 言
一、“十一五”建筑节能工作回顾„„„„„„„„„„„„„„„„„„ 1
(一)主要成效„„„„„„„„„„„„„„„„„„„„„„„„„„„„1
(二)主要经验和做法„„„„„„„„„„„„„„„„„„„„„„„„„3
(三)存在主要问题„„„„„„„„„„„„„„„„„„„„„„„„„„4
二、“十二五”建筑节能发展条件及面临的机遇与挑战„„„„„„„„4
(一)建筑节能发展条件„„„„„„„„„„„„„„„„„„„„„„„„4
(二)面临的的机遇和挑战„„„„„„„„„„„„„„„„„„„„„„„4
三、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6
(一)指导思想„„„„„„„„„„„„„„„„„„„„„„„„„„„„7
(二)发展目标„„„„„„„„„„„„„„„„„„„„„„„„„„„„7
四、主要任务„„„„„„„„„„„„„„„„„„„„„„„„„„„„„8
(一)抓好新建建筑严格执行节能强制性标准,推进建筑节能工作深入发展„„8
(二)加快以公共建筑为重点的既有建筑节能改造步伐,有效降低政府办公建筑和 大型公共建筑能耗„„„„„„„„„„„„„„„„„„„„„„„„„„9
(三)继续进一步推进可再生能源建筑一体化应用,扩大规模化应用范围„„„9
(四)推进绿色建筑和建筑节能技术、标准体系创新„„„„„„„„„„„„10
(五)开展绿色与节能建筑材料的研发推广,着力培育建筑节能产业„„„„„ 11
五、保障措施„„„„„„„„„„„„„„„„„„„„„„„„„„„„„12
(一)加强领导,健全机制,为建筑节能发展提供组织保障„„„„„„„„„12
(二)实施激励政策,完善配套措施,为建筑节能发展提供经济保障„„„„„13
(三)加强制度建设,强化行政监管,为建筑节能发展提供行政保障„„„„„13
(四)深入宣传培训,培养高素质人才,为发展建筑节能提供人才保障„„„„ 14
前 言
“十二五”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关键时期,节约建筑用能是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开展资源节约、发展循环经济、保护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实现我省建筑节能工作在“十二五”期间取得跨越式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可再生能源法》(主席令第33号)、《民用建筑节能条例》(国务院令第530号)以及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福建省有关建筑节能“十二五”规划精神,结合我省实际,在福建省建筑节能“十一五”工作基础上,编制本专项规划。规划期为2011-2015年。
一、“十一五”建筑节能工作回顾
(一)主要成效
“十一五”期间,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和住房城乡建设部的指导下,我省建筑节能工作坚持以政策为导向、科研为支撑、标准为保障、推广为手段、工程为示范,“绿博会”为载体,积极稳步推进,取得明显成效,连续五年在全国建筑节能检查中受到住房城乡建设部表扬,为我省建筑节能“十二五”规划的编制和实施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1、体制建设日臻完善。成立了福建省建设领域资源节约领导小组和办公室,统筹部署和协调建筑节能工作,形成了由建筑节能与科技处牵头,各相关职能部门共同推进的建筑节能管理体系。建立了专项检查制度,每年检查各地建筑节能工作完成情况和工程实体执行强制性标准情况,通过检查,各地建筑节能水平逐年提高,规划、设计、图审、施工、监理、竣工验收备案等依法监管制度基本建立,新建建筑设计和竣工验收阶段节能标准执行率达100%。建立了福建省政府办公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能耗统计和能源审计制度、建筑节能材料和产品备案制度,建筑节能示范项目制度等,全面推进建筑节能工作。
2、研发推广成效明显。《福建省住宅建筑节能成套技术的研究和开发》等4项科研成果获省、部级科学技术奖。《福建省建筑节能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示范》、《LED路灯的应用及芯片研发》等7项节能减排课题列入省科技计划,获财政补助资
金1150万元。发布建筑节能推广项目380项,建筑节能材料和产品备案项目152项。加气混凝土等一批自保温节能墙体材料迅速发展,五年间产品生产企业从11家增加到50家,产能从93万m增加到738万m,年递增51%。
3、标准体系基本建立。编制发布了建筑节能、可再生能源、绿色建筑和节能新技术、新产品推广应用等地方标准、图集和工法共149部,出台居住建筑节能设计使用手册、中小学教学楼建筑节能设计指导意见和建筑节能设计说明、施工专项方案和监理细则示范文本等配套技术资料,为我省建筑节能工作提供标准保障。
4、示范工程取得突破。建立了国家和省各类建筑节能示范项目72项,其中部级18项,国家可再生能源示范城市1个(福州市)、农村示范县3个(武平县、永安市和华安县)。示范区域覆盖了全省九个设区市,内容包括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示范、新建建筑节能示范、绿色建筑、城市照明、屋顶绿化、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和合同能源管理等。建立国家机关办公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节能监管体系建设试点城市2个(福州、厦门)、示范高校3所(福建农林大学、福州大学和厦门大学)。
5、培训宣传得到加强。举办了《民用建筑节能条例》、《福建省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实施细则》、《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建筑节能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等专题培训52期,累计培训设计、施工、监理和质量监督等相关技术人员近2万
33人次。每年组织科技、科普宣传周等多种形式的建筑节能宣传活动。连续四年成功举办了“海峡绿色建筑与建筑节能博览会”,共展示节能减排新技术、新产品1168项,举办绿色建筑论坛,开展与港、澳、台绿色建筑技术交流,提升各方节能理念;厦门市举办了7届“人居环境展示会”和3届“建筑节能博览会”。通过“绿博会”、“展示会”和建筑节能宣传活动,社会公众和行业人员的节能意识明显增强。
(二)主要经验和做法
1、认真落实建筑节能政策法规,制定配套政策,成立建筑节能工作协调小组和专门工作机构,加强指导,推进建筑节能全面发展。
2、强制实施建筑节能标准,每年开展专项检查,强化规划、设计、施工、监理和验收各环节的监管,建立规划、施工图和验收备案等节能审查监管制度。
3、建立科技专家队伍,科研先行,组织重大专项课题研究,争取省科技厅课题经费支持,开展关键技术研究和产品开发,为建筑节能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4、加大建筑节能地方标准、图集、工法和示范文本的编制,为建筑节能和新技术、新产品推广应用提供标准保障。
5、举办“绿博会”和论坛,展示我省建筑节能发展模式和方向,引导节能新技术新产品的开发和产业培育,为建筑节能发展提供产业支撑。
6、建立部、省示范项目,总结新技术新产品推广经验,完善工程应用措施,为广泛推广提供经验。
7、领导重视,多部门配合,扶持建筑节能。以政府为主导,财政、建设、科技、经贸等多部门联合,形成合力,从政策、资金方面扶持建筑节能和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发展。
(三)存在主要问题
1、内地市、县主管部门机构不健全,贯彻落实建筑节能政策文件不及时,措施不多,地方财政支持力度不够,工程建设各方主体实施节能强制性标准水平不高,节能材料产业薄弱,发展不平衡。
2、既有建筑围护结构(外墙、外窗、屋面)改造技术复杂、施工周期长、改造资金难筹集,居民、业主和合同能源管理公司积极性不高等原因,节能改造工作推进缓慢。
3、政府办公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能耗统计工作经费不足,被统计建筑的业主积极性不高、工作配合不够;统计涉及部门多,工作难度较大。
4、政府行政监管和市场监管相结合的体系尚不健全,建设、设计、施工图审查、施工、监理和质量监督等过程严格执行建筑节能强制性标准的主动性和自觉性有待进一步提高。
二、“十二五”建筑节能发展条件及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十二五”将是我省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跨越发展、科学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也将是加快发展
与能源资源条件不足的矛盾凸显期。“十二五”期间福建省城乡建设将迎来大发展,建设任务更加繁重,建筑节能工作将面临着各种困难和考验,更具挑战性。
(一)建筑节能发展条件
1、《民用建筑节能条例》、《福建省关于进一步加强节能工作的意见》等一系列推进建筑节能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文件的颁布实施,为我省建筑节能发展提供了政策保障。
2、我省建筑节能标准体系基本建立,并且拥有一批具有福建特色的建筑节能关键技术研究和示范建设成果与经验,为建筑节能发展提供了技术保障。
3、社会公众的节能意识普遍加强,“四节一环保”与建设节约型城镇的舆论氛围逐渐形成,开发和购买节能房子的积极性明显提高,为建筑节能发展提供了社会基础。
4、建筑节能科技队伍成熟壮大,建筑节能和新能源利用取得长足进步,建立了一支熟悉建筑节能设计、施工、监督和管理的科技队伍,为建筑节能发展提供了人才基础。
(二)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我省经过30年的改革开发和经济建设,经济社会有了长足进步,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全省国内生产总值将达到1.4万亿以上,实现比2005年翻一番,年均增长13%以上,经济效益明显提高。全省实施海西经济建设可持续发展战略,人居环境得到明显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居全国首位。我省目前正处于
城市建设高峰期,“十一五”期间,每年建筑规模均在4000万㎡左右,建筑业的快速发展造成的能源消耗,包括建筑材料生产用能、运输用能和房屋建造、使用、维修、拆毁过程中的用能,已占到我省社会总能耗的45%以上,其中建筑物空调和照明等建筑运行能耗已占到我省社会总能耗的27.5%。我省是一个能源资源短缺的省份,目前全省的能源自给率只有40%,且呈逐年下降的趋势;经济增长方式粗放、社会生活各个领域用能增长,更加剧了资源供应紧张;土地、淡水、能源、矿产资源和环境问题已日益成为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和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瓶颈问题。
加快发展是我省“十二五”经济发展的主题,也是我省城乡建设、住房建设的难得机遇。“十二五”期间国家节能减排目标将实行总量控制,而建筑节能是我国节能减排的三大领域之一,因此提高新建建筑节能技术水平,推进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降低一次能源消耗比例,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把能耗控制在合理和可能供应的范围内,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是我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抉择,是缓解气候变化的迫切需要。
三、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建筑用能结
构调整和方式的转变,大力发展建筑节能,推广绿色建筑,建设生态城镇,提高居住品质,促进建筑节能事业又好又快发展。
(二)发展目标
“十二五”建筑节能总目标:实现节约标准煤400万吨,其中新建建筑360万吨、推广使用可再生能源和绿色照明40万吨。
1、新建建筑按节能强制性标准设计、施工和验收,竣工验收阶段节能标准执行率达100%;福州和厦门率先开展节能率65%的工程示范。“十二五”期间,累计建成新建节能建筑2.0亿平方米,实现节约标准煤360万吨。
2、大力推广可再生能源和绿色照明,推进城市、农村和建筑规模化应用;推广合同能源管理,因地制宜推进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十二五”期间,累计实现节约标准煤40万吨,其中新增可再生能源应用建筑面积3000万㎡、太阳能光伏发电装机容量10兆瓦。
3、开展建筑节能、绿色建筑和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试点示范,推进绿色建筑星级评价。“十二五”期间,累计建立各类示范项目80个,其中绿色建筑20个,示范城市2个,示范县5个。
4、建成具有一定规模、集约发展的新型节能墙体材料生产企业30个,符合国家政策导向和利用当地资源的新型墙体材料生产基地9个,新型节能材料研发、生产和应用综合基地
2~3个。
四、主要任务
“十二五”期间,继续加强节能监管和制度建设,推进新建筑建筑强制实施建筑节能标准,发展绿色建筑。开展既有公共建筑节能改造试点,研究我省节能改造模式,推进节能改造工作。抓好已有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示范城市、示范县和示范项目建设,大力推进可再生能源建筑空调和热水应用。推进绿色建筑和低碳建筑发展。开展节能宣传和培训,培养壮大建筑节能和绿色建筑的人才队伍。大力开发和推广节能环保型的新技术、新材料和新产品,培育节能产业。
(一)抓好新建建筑严格执行节能强制性标准,推进建筑节能工作深入发展。
1、强化建筑节能专项检查,继续推进全省新建建筑各方主体在规划、设计、施工、监理、验收和备案各个环节严格执行节能强制性标准,重点强化施工环节按图施工,强化山区城市和县(市)专项审查和备案制度,确保新建建筑节能目标的实现。
2、发展绿色建筑,积极推进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示范建设,支持集新技术、新材料、新产品、新设备为一体、具有适合南方气候特点的建筑节能、城市照明、既有建筑节能改造、绿色建筑等各类示范工程。在厦门市开展低碳城市建设试点和碳减排量交易试点。
3、加强新建公共建筑用电分项计量和夏季空调室内温度控制系统的设计、安装、验收等环节把关。推广民用建筑能效测评和门窗节能性能标识制度,完善能效测评体系,发挥我省民用建筑能效测评机构在建筑节能监管工作中的作用。
(二)加快以公共建筑为重点的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工作步伐,有效降低政府办公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能耗。
1、因地制宜积极推动既有公共建筑节能改造。开展政府办公建筑和条件具备的大型商场、宾馆、医院、高校建筑节能改造试点,带动既有公共建筑的节能改造。推广建筑围护结构隔热、外遮阳和屋顶绿化技术;推广建筑空调、照明、电梯等用能系统节电及其智能控制技术,利用可再生能源提供建筑空调、照明和热水制备,提高既有建筑用能系统能源利用效率。
2、建立业主负责制,加强节能运行管理。建立建筑能耗和节能信息统计报表制度、运行监测制度;建立建筑物用能系统定期维护、检修的保养制度,及时排除系统故障,保证供能系统运行符合相应标准,切实降低能耗。
3、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积极推行合同能源管理。鼓励既有建筑节能改造推广合同能源管理,扶持培育一批合同能源管理服务公司,完善促进节能服务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为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创造条件。
(三)继续推进可再生能源建筑一体化应用,扩大规模化应用范围。
1、大力推动以太阳能、空气能、浅层地能为主的可再生能源建筑规模化应用,有条件的建筑、住宅小区必须设计使用一种或多种可再生能源,形成浅层地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全面发展的良好局面。
2、继续申报国家可再生能源示范城市、示范县和省示范项目,争取更多资金支持。抓好已有示范城市、示范县和示范项目的实施指导和监管工作,总结示范经验,完善示范技术,在“十一五”基础上,通过试点推进和政策资金扶持,再创建一批国家和省可再生能源示范项目。
3、建立和完善省级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监督管理机制,把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全面纳入全省建筑节能日常管理工作。
(四)推进绿色建筑和建筑节能技术、标准体系创新。
1、发展建筑节能科技创新体系。继续做好省建筑节能重大科技专项的组织实施工作,启动绿色建筑设计、施工等相关重点技术的专项研究与开发,加快推进建筑节能和绿色建筑技术集成创新,形成较为完善、具有福建特色的技术创新体系,不断提升我省在建筑节能领域的核心竞争力。
2、大力推广建筑节能和绿色建筑新技术、新产品。发展绿色照明,推广节能灯具、节能光源、LED照明,办公和商业照明、城市道路照明、公园广场照明、夜景照明等节能技术与产品,推进公共照明节能。推广新型节能墙体材料、保温隔热材料、节能型建筑幕墙、门窗和遮阳产品。推广可再生能源、空调通风系统节能、室内空气质量控制等技术与设备。发展建筑智能化,推广办公大楼、住宅小区通讯技术和环境智能控制技术。倡导节约用水,开展节水技术、节水器具、海水冲厕、非传统水源利用等技术的研发与推广。
3、构建具有福建特色的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标准体系。加大建筑节能、绿色建筑相关标准的编制力度,借鉴台湾、香港、新加坡等地经验,修订完善我省建筑节能50%标准体系,适时编制一批绿色建筑和建筑节能工程建设标准、图集、工法,满足工程建设和技术推广需要。
4、建立福建省绿色建筑与建筑节能公共技术创新平台。建设“福建省绿色建筑技术重点实验室”,建立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战略联盟,开展关键技术攻关,共享仪器设备,加强产学研合作,推进我省绿色建筑和建筑节能技术创新;开展科技服务,利用海西优势,加强科技交流与合作,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建设“福建省海峡绿色建筑发展中心”,开展绿色建筑技术咨询、星级评价和建筑能效测评,促进绿色建筑推广。
(五)开展绿色与节能建筑材料的研发推广,着力培育建筑节能产业。
1、开展绿色与节能建材的研发推广。组织研发和推广墙体自保温体系、新型节能门窗、环保装修建材、保温隔热材料、高强高性能混凝土、高强钢筋、资源综合利用及绿色建材检测技术等一批新技术、新材料。
2、着力培育建筑节能产业。积极推进适用于南方地区的节能、安全、耐久性能好、综合造价低的节能材料与构件规模化应用,重点扶持自保温节能墙体材料、无机保温砂浆、节能门窗、遮阳、通风、园林绿化、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太阳能集热器、太阳能光伏发电等产品(构件)的产业化。
3、加快建筑节能服务产业发展。加快推行合同能源管理,制定福建省建设领域推行合同能源管理的实施意见,细化扶持政策,培育节能服务企业。推动绿色建筑和民用建筑能效评价标识工作。
五、保障措施
建筑节能作为一项利国利民的综合性工作,对节能减排,发展低碳经济,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为保障本《规划》的顺利实施,必须综合运用法律、行政、经济等手段,强化组织领导,制定政策措施,建立健全工作制度,培育节能产业,努力实现我省建筑节能 “十二五”期间的跨越发展和科学发展。
(一)加强领导,健全机制,为建筑节能发展提供组织保障。各市县应按照《民用建筑节能条例》的规定,落实专门的工作机构,保障推动建筑节能工作必要的人员,切实加强组织领导,以适应当前建筑节能发展要求。各地要根据经济发展水平,确定市、县的建筑节能工作考核目标,加强对区、县开展建筑节能工作的帮扶。加大与发展改革、财政、经济、科技、教育等相关部门的协调力度,通过联席会议制度,定期交流和
研究解决建筑节能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建立并落实建筑节能协调机制,努力形成内外联动的工作局面。
(二)实施经济激励政策,完善配套措施,为建筑节能发展提供经济保障。贯彻落实《民用建筑节能条例》、《福建省节约能源条例》及相关政策法规,结合建筑节能工作的新形势,及时制定节能配套措施和相关优惠政策,不断完善适宜我省的建筑节能政策法规体系。积极组织项目申报国家和省可再生能源、光伏发电、建筑节能等试点示范,争取更多资金补助。逐步完善我省建筑节能、绿色建筑、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新型墙体材料产业化发展的经济激励措施,加快形成政府引导、市场跟进、社会呼应的良好局面。制定合同能源管理配套政策,引导既有建筑节能改造走市场化的道路。出台公共建筑能耗限额及超限额加价制度、节能考核体系等,加强建筑运行阶段的节能管理。
(三)加强制度建设,强化行政监管,为建筑节能发展提供行政保障。强制实施建筑节能标准,严格落实建设工程立项审批节能审查、规划方案节能审查、建筑节能设计施工图专项审查、节能分部专项验收及验收备案制度,切实保证建筑节能标准在设计、施工、验收阶段的有效执行。全面推广我省建筑节能设计专项说明、施工专项方案和监理细则示范文本,规范和提高各方主体建筑节能资料的编制和实施水平。严格建筑节能工程的质量监督,加强建筑节能检测能力建设,规范建筑节
能实施过程中建设各方主体的行为。实施施工现场、商品房销售现场建筑节能信息公示制度,强化社会监督。推行专项检查制度,全面检查各地建筑节能工作完成情况和新建建筑工程实体落实强制性节能标准情况,加强对违反建筑节能相关法律、法规及强制性标准项目的惩处力度。推行民用建筑能耗和节能信息统计报表制度,建立全省政府办公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能耗统计和监测平台。
(四)深入宣传和培训,培养高素质人才,为发展建筑节能提供人才保障。继续办好每年“6.18绿博会”,系统展示节能新技术新产品,利用各种媒体和节能宣传周、展览会和现场会,广泛宣传建筑节能意义及建筑节能工作,充分调动开发商、物业管理和业主各方面的节能积极性,形成各单位自觉执行、社会公众共同参与和监督的氛围。倡导建筑资源节约理念,把建筑节能相关知识作为注册建筑师、结构师、建造师和监理工程师继续教育的重点内容,提高建筑工程相关专业技术人员的节能专业素质。通过课题开发、技术推广、标准编制、技术交流、工程示范和“绿色建筑技术重点实验室”等途径,培养一支我省“产、学、研”相结合、高水平的绿色建筑和建筑节能科技研发队伍。
各市、县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要制定当地建筑节能“十二五”专项规划,明确“十二五”建筑节能目标、工作任务和工作措施,确保我省建筑节能持续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