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垄断性行业的主要成因和对其的管制

时间:2019-05-14 21:32:3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我国垄断性行业的主要成因和对其的管制》,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我国垄断性行业的主要成因和对其的管制》。

第一篇:我国垄断性行业的主要成因和对其的管制

我国垄断性行业的主要成因和对其的管制

摘要:

垄断是对公平竞争市场秩序的极大威胁,在一系列深层矛盾依然存在的背景下,随着市场化程度的逐步提高,一方面市场竞争开始获得了生存空间,与市场竞争相伴的经济垄断随即得到萌生;但更主要的是另一方面,即原有体制中颇具根基、盘根错节的行政化、官本位权力机制也开始寻找新的环境土壤,原有的行政化垄断势力依托逐步成长、极不健全的市场机制、竞争机制,尽可能地、不失时机地为自己营造出了可观的生存和发展机会。根据目前这种状况,有必要更具针对性地提出反垄断、反行政化垄断的特殊对策。关键词:垄断行业 成因 危害 管制对策 正文:

垄断是市场经济发展到一定高度以后必然产生的、与竞争相对立的经济现象,是发源自市场竞争,又反过来否定、限制、阻止市场竞争的一种“异化”力量,因而是对公平竞争市场秩序的极大威胁。简要而言,垄断是指在市场交易中,少数当事人或经济组织(极端而言可以只有一个经济主体),凭借自身的经济优势或超经济势利,对商品生产、商品价格、商品数量及市场供求状态实行排他性控制(直至实行排他性独占),以牟取长期稳定超额利润的经济行为。

我国的垄断性行业主要有所有能源行业(水、电、石油、煤气、天然气、核电)、所有通讯行业(有线、无线通讯)、所有军工行业、所有新闻行业(电视媒体、报纸媒体、广播媒体)、所有烟草行业、重要交通行业(航空、铁路、水运)、重要资源行业(煤、铁、贵金属)。

造成我国目前一些行业出现垄断结构的原因大致如下:

1、目前的行业垄断结构是计划经济遗留的产物。我国的行业性垄断的形成严格讲是计划经济时期的产物。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市场经济制度的逐步形成,市场经济的公平竞争观念已对行业垄断形成了很大的冲击,但历史的惯性使部分人,尤其是一些领导干部,至今仍摆脱不了传统观念在头脑中形成的固有模式,自觉不自觉地青睐行业垄断;

2、行业垄断结构是政企不分的典型产物。建国初期,我国几乎目前所有的垄断企业都是国家依靠其权利形成的,并依靠政府的直接投资发展壮大,因此政府由于和企业之间有一种天然的情结,会自觉不自觉地维护垄断行业的利益,通过维持和掌握国有垄断企业,保证其赢利,以直接取得利润。虽然目前部分行业管理部门与行业垄断企业已实现了分离,但政企不分的弊端并未彻底解决;

3、严格的进入管制使新的竞争者无法进入和成长。政府运用行政权力对某一行业实行严格的进入管制,甚至拒不开放一些行业领域,致使这些行业和领域无法形成新的竞争者,即使偶尔有新的竞争者进入,其间已有垄断地位的企业有较大的价格承受力,不会因后者的进入而失去垄断地位。

4、在一定行业维持行业垄断具有经济上的合理性。有些行业由于特定的技术经济特点或资源稀缺性,有天然的垄断需要,适合垄断经营,只是要界定行业范围。

5、国家安危的考虑。

行业垄断企业往往是特大型国有企业,其相当一部分产品和服务还直接关系到国计民生和国家安全,国家需要通过掌控他来控制国家经济命脉。世界各国也普遍采取此法。

至于行业垄断行为的成因,大致如下:

1、垄断结构导致垄断行为。

2、体制缺陷导致政府管制不到位。

在我国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过度的过程中,由于适应市场经济的管理体制不完善,政府干预还普遍存在,再加上政企不分,导致政府错估竞争对市场经济的重要性和垄断的危害从而使垄断行为愈加严重。

3、地方保护和部门保护加剧垄断行为。

由于利益驱动,地方政府与地方企业,行业主管部门与该行业企业往往结成利益共同体使得一些垄断行为在管制行为的保护之下逐步壮大。

垄断的巨大危害就在于,通过种种排他性控制,阻止竞争对手(含潜在对手)的进入,限制公平竞争,损害消费者权益,阻碍技术进步,降低经济效率,导致经济停滞。其中,垄断行为的最典型之处是,人为控制产品生产和供给数量,制造有利于自己的“卖方市场”状态,维持大大高于竞争性市场的产品垄断价格,以攫取垄断利润。

垄断的危害大致有如下几个方面:

1、行业垄断拉高整个社会成本。

由于垄断性行业所从事的一般是与绝大多数人息息相关的,他们的行为渗透到了社会的各个方面,所以这些行业的服务价格高低就关系到了整个社会的成本。垄断性行业会通过垄断定价把大量消费者利益转移到自己手中,使特权部门、特权公司拿到远远高于竞争市场价格的利润。但是这种行为的结果是提高了整个社会的竞争成本,影响了所有企业和整个国家的国际竞争力。

2、行业垄断导致有效资源不足。垄断企业通过垄断行为获得超额利润,却使效率难以提高,妨碍了其扩大业务规模的积极性。因此,在垄断行业中,垄断导致低效甚至亏损一方面造成了极大的浪费,给国家和社会带来了沉重的负担,另一方面又禁止其他投资者进入这些利润丰厚、前景良好的行业,从而极大地挫伤了投资者的热情,加剧了投资市场的低迷。

3、行业垄断扭曲收入分配,导致收入差距过大。垄断行业借助垄断权力将广大消费者的利益转移给垄断部门,获取高额的垄断利润,除了上缴财政税收,利益的大部分成为这些部门工作者的较高收入,由此产生了垄断行业与非垄断行业收入差距扩大的趋势。这除了会影响社会的就业选择和一般工人的积极性,居民收入差距的扩大极易引发社会问题。

4、行业垄断容易滋生腐败。

部分垄断行业会通过各种合法或非法的途径,促使政府帮助建立自己对某一领域或行业的垄断,以谋求高额垄断利润,政府官员则可以因此得到经济或政治上某些形式的好处,甚至是权钱交易。

5、行业垄断会损害消费者的权益。

由于垄断行业的行为破坏了市场经济的等价交换、平等竞争、优胜劣汰的原则,不但阻碍了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破坏了正常的竞争秩序,还导致服务质量低于其他行业的水平,最终损害了消费者的权益。

可以说,垄断之手是在向“所有的人行窃”,损害的是“全社会”的利益,因而垄断势利历来被视为是市场经济社会的头号公敌。如果任其发展蔓延,定将对市场秩序法制化、规范化建设,构成极大威胁,并阻碍市场成熟化的进程,直至发生“市场变异”,导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不应有的曲折和伤害。当然,在中国,由于经济体制处在行政化、高度集中计划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的历史阶段,情况更为复杂,除了一般意义上的垄断现象以外,又有明显的特殊表现。因此,针对中国市场状态变化和经济体制转轨过程中垄断现象的特殊性,需要研究、制定特殊的对策思路。中国特有的垄断现象,存在着一个极其鲜明的共同点,即都是在经济学意义上的经济规模集中度非常低下的情况下发生的,尚缺乏从公平竞争自然衍生垄断的普遍基础。在经济规模集中度普遍不高的场合,能够导致垄断的,只有行政权力这个唯一合理的解释。或者说,中国的垄断主要不是凭借生产集中度,而是凭借行政权力。行政性垄断是对市场秩序的最大威胁,依它特有的“来头”和“背景”,足以击败市场上的任何对手。于是,市场本应具有的资源高效配置功能和公平竞争环境受到损害和削弱,有限资源不再按照效率原则,而是按垄断市场的“权力网”来配置。故此,行政化垄断限制了中国规模经济的健康成长,阻碍了竞争力的普遍提高,因而反行政性垄断是中国的当务之急,是从根本上规范市场秩序的首要环节。这不仅是深化改革、培育国内市场的需要,也是中国与国际接轨,更深融入世界的客观要求。行政化垄断极大地增加了市场“游戏规则”的主观随意性,降低了市场竞争的透明度,因而与市场经济惯例是格格不入的。

具体对策有如下几条;

1、解决反垄断与规模经济的矛盾。

解决的关键是成功地把握“度”,例如在产业--产品结构调整过程中,要实行适度集中政策,鼓励按照市场原则,促进企业的规模经济成长;对经济性垄断的限制实行适度容忍政策,即讲求容忍度,避免简单化地在反垄断过程中损害规模经济成长。同时,注意研究界定行业组织自律和行业垄断的区别,行业组织协议定价和操纵价格的区别,制止重复建设和阻止企业正当进入的区别。

2、将反垄断的最主要注意力放在消除行政化垄断上。

要紧密结合中央和地方政府机构改革、职能转变和反腐败,坚决剔除行政性垄断;要改变立法过于依赖行政机关的状况,同时归并执法部门和政府机构。值得特别指出的是,反垄断法应当及早出台,反垄断法不仅不应回避行政化垄断,而且要将此作为立法的主要调整对象,并在条文内容上作出详细的、不致产生歧义的明确规定,以法律手段切实保障中国的经济增长、经济活力、技术进步和竞争能力。要同时调整各级政府机关的审批权限,清理审批项目,割断部门、行业和地方的机构、人员膨胀与行政化垄断得以强化之间存在着的互为因果的内在联系。

3、加快发展名副其实的、非官方的民间协会、商会等社团组织。

在机构改革和经济行政化趋势减弱的同时,为避免出现运行机制“真空”,要同时大力发展城市和乡村的民间经济组织,不失时机地全面提高市场经济的组织化程度。

4、打破行业垄断结构,放松进入管制。

要防治行业垄断就必须打破该垄断行业一家独占或几家支配的局面,取消垄断行业的行政管制与特许经营,放开这些行业的经营与竞争。此外,还要严格限定自然垄断行业的范围;

5、转换政府职能,提高管制水平。

行业垄断与政企不分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这样会使本行业的自由进入与竞争无法进行,所以必须加快政企分离的步伐,彻底隔断行业管理部门与企业的所属关系。只有政府真正从所有者转换成管理者,才能真正破除行政壁垒和不正当的行政保护,实现合乎市场经济规律的政府管制。

6、完善法律基础。

没有法律依据,就无法确立反垄断的对象,就无法建立权威的反垄断执法机构,就无法采取合法的反垄断措施,因此,完善反垄断的法律机制是遏制行业垄断的有效途径。

7、加强反垄断执法机构的权威。

要做好反垄断工作,对于经济领域中的一切垄断行为,要由反垄断执法机构进行综合执法。

对于垄断,虽然有些垄断是国家需要不得不采取的,但是对于能够控制的行业垄断政府是需要采取措施防治的。参考文献:

《经济研究导刊》

张昕竹《中国规制与竞争:理论和政策》 《微观规制经济学》

《中国自然垄断行业民营化改革与政府管制政策》 《中国当代自然垄断产业改革的原则》

《经济论坛》 商业经济与管理 理论界 财经界 江南论坛

第二篇:我国对跨国公司法律管制的完善

我国对跨国公司法律管制的完善

【摘要】本文首先阐述我国对跨国公司进行法律管制的必要性,剖析现在跨国公司在我存在的缺陷与问题,并详谈通过反避税立法来完善法律管制,以期在已取得的成效上逐步完善法律管制。

【关键词】法律管制、反避税法

一、我国对跨国公司法律管制的必要性

跨国公司以巨额的资本、先进的技术、庞大的产销和研发规模、现代化的管理手段、全球性的经营战略,成为世界经济的核心组织者,推动着世界经济的发展。同时,跨国公司的规模化、全球化发展向诸多传统制度、传统观念提出了挑战。我国已经加入世贸组织,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会来我国进行投资,跨国公司作为一把“双刃剑”在带来经济效益的同时,也给我国带来了一些也无可避免的负面影响,针对这种情势,我国必须加强对跨国公司的研究,并采措施对其进行法律管制。

1二、对跨国公司管制存在的缺陷

(一)逃税避税

跨国公司在我国频频利用我国税法的制定漏洞,使用关联交易、转移定价等方法,从事各种逃税避税的行为,如果不对其法律规避的行为进行法律管制,势必影响着我国税收的管理制度。

(二)进行隐性垄断

近年来,一些进入我国市场的跨国公司利用并购企业、控制国内知名品牌、技术壁垒等手段,进而取得的市场份额,得到熟悉当地市场的经营管理人员,同当地政府建立联系,从而取得政府补贴或者其他优惠待遇,逐渐显现垄断态势,许多国内企业遭到蚕食,如不加以解决,对国内企业的健康发展和民族品牌的建立十分不利。

(三)环境污染转嫁

随着经济的全球化和国际投资的跨境化,跨国环境侵权也接踵而至,跨国公司利用国际投资、在东道国设立子公司等投资手段,为了攫取高额利润,降低成1 沈盘中:《对跨国公司的法律管制和协调》,《职业技术》,2011年第5期。

本,利用东道国环境法的不健全,开设重污染的工厂等。在发展中国家投资设厂,进行高危工业生产,对东道国和当地居民的环境造成了侵害。

2跨国公司利用全球经营的模式将污染密集型产业跨国设立,从而将污染转嫁到我国3。我国在防范跨国公司污染产业设立的法律规定主要是设立外资企业的审查批准制度,对可能造成环境污染的不予批准。但是,这是一种单一的行政审批制度,缺乏具体的审批标准,行政权从中央到地方都可以行使,在实践中,地方在行使自由裁量权时,往往过分强调吸引外资而对污染防范采取放任的态度,远远不能起到有效防范跨国公司污染产业设立的作用。

面对跨国公司的环境污染转嫁,如果不尽快采取针对性措施,任这种状况持续下去,我们这一国际瞩目的世界工厂,有可能成为跨国公司集中转嫁环境污染成本的集中之地。

三、进行反避税立法,完善我国税法以完善法律管制

进行专门性的针对跨国公司反避税的立法工作,而非将其笼统的概括在税法制度中。当然,在进行专门性的反避税工作之前,首先需要立法机构查漏补缺,根据实践案例对目前的税收制度进行完善,从而减少跨国公司利用漏洞的机会逃税避税。其次,客观地说,中国在反避税方面采取的是相对温和的态度。至今为止,还没有正式公布过一家因避税而被查处的跨国公司的名字。4因而,在国内进行专门性的反避税立法是迫在眉睫的。我们可以学习美国等发达国家进行的反避税立法,制定防范避税法规,严厉打击和限制避税行为,针对转让定价和利用关联交易制定了较为详细而可操作性强的法规,在国内税制中相应增加防范避税条款,并适时地进行修订和完善。严苛的反避税法则和惩罚措施确实可能对外资进入带来不利的影响,但是对于任何一个主权国家来说,税源流失都不可以听之任之。为了我国税收制度的稳定与跨国公司的管理,现阶段制定专门性的反避税法律和加大惩罚跨国公司逃税避税的力度,还是具有可行性与建设性的。

(一)完善现行税收法律

进一步完善现行税收立法,是防范避税行为发生的前提。纳税人避税行为自身的特征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税收制度的不完善,为纳税人的避税行为提供了杨鸣:《跨国公司环境侵权法律责任研究》,大连海事大学2010年硕士学位论文,第24页。周柯:《环境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33页。杨鸣:《跨国公司环境侵权法律责任研究》,大连海事大学2010年硕士学位论文,第24页。

机会,致使避税行为不断发生。因此,需要通过对现行税法进行一系列修改、补充、废除,尽量堵塞税法漏洞以减少避税行为人可乘之机。完善现行税收法律主要从三个方面入手:

1、统一内外资企业所得税

现行涉外税法规定外商投资企业享受着和内资企业不同的税收政策,即《企业所得税法》和《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所得税法》。这两种不同的税收设置将中国的内资企业和中国境内的外资企业严格区分开来,实际上造成境内的外国企业受到超国民待遇,其税收地位明显优于国内企业。这种税收设置,为合法避税行为提供了一个很大空间。只有内外资企业所得税合并,按照国民待遇的原则将所得税政策予以统一,才能够进一步完善税法和严格征管,为反避税打下良好的基础,从根本上杜绝企业选择不同的所得税政策来规避税负,为内外资企业之间公平税负、平等竞争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2、完善涉外税法

自从我国实行改革开放以来,纳税人由过去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发展到国有、集体、个体、私营以及“三资”企业并存的多种经济形式。我国随之出台了相应的税收法律,但由于我国处在起步较晚的经济形成调整时期,对外资企业的立法还很薄弱、很不健全,尤其目前我国还未制定相应的专门反避税法律条款。加之税收征管手段落后,致使外商投资企业逃税、避税的情况相当严重。因此,健全和完善涉外税收法律法规已成当务之急。其完善方式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第一,制定针对转让定价的核定范围、调整方法及追溯期限等法律措施。第二,完善外商投资企业注册程序,尽量堵塞内资企业假冒外资企业、老企业假冒新办企业以骗取税收优惠的漏洞。第三,进一步强化外资企业的纳税报告义务和明晰纳税申报项目及其内容。第四,明确规定对涉外税收的检查范围和处罚标准。

3、补充税收征管法实施细则

开展反避税,税务机关除依靠纳税人的纳税申报书、财务会计报表以及向纳税人取得资料外,还必须通过税务调查掌握必要的资料。由于我国目前税收征管效率较低,开展税务调查有一定困难,因而可试行在征管法实施细则中补充规定“双轨制”来征收管理,即对财务制度不健全,有偷税记录、避税嫌疑的企业,在实行查帐时,实行相辅的定额征收办法,具体是指核定企业全年各月的最低纳税

额,查帐征收时,超过此限额的按查帐额征收,否则按最低额征收。另外,针对纳税义务人的税务资料收集十分困难,可考虑在实施细则中补充规定设立税务情报收集的专门机构,专门负责国内外有关纳税义务人的税收信息、资料的收集。此外,还可制定税务情报交换制度的条款,要求其他相关职能部门,如工商、金融、海关、商务等部门,与税务部门定期或不定期地交换有关纳税义务人应缴税额的信息,逐步形成信息网络,便于税务机关核实征收应纳税额。

(二)与国际反避税立法接轨

在全球化日益加剧的今天,跨国公司已经成为了世界经济的主角,其在全球范围内配置各种资源的规模越来越大。由于各国法律、制度不尽统一等方面的因素,跨国公司利用有关国家税法、国际税收协定的差别、漏洞、特例和缺陷,规避自己的纳税义务,不纳税或少纳税,从而对许多国家的财政收入、外汇收支平衡都产生了消极影响,也扰乱了许多国家的经济秩序、造成了企业间的不公平竞争,因此,各国政府对其监管的力度也在不断加大。

为了减少和消除国际避税行为的发生,必须切实加强国际协调和合作,因而我国应与国际反避税立法接轨。实践上我国已与二十多个国家订立了双边或多边税收协定。在我国签订税收协定的实践基础上,我国应参照经合组织协定范本和联合国协定范本,制定我国的有关反避税协定范本。该范本可规定为防止跨国纳税义务人从事转让定价等各种形式的避税行为,缔约国的税务机关之间有相互协助的义务,如提供有关关联企业的背景资料,利息、特许权使用费计算标准,常设机构、办事处的经营状况等。并且缔约国双方在互惠前提下,避税事实发生国可允许对方的税务人员入境进行税务调查,并提供工作便利。还可以根据具体情况,与缔约国展开跨区域的多边合作,以联合规制跨越多国的避税行为。

另外,国家之间通过协定建立税收情报联系交换机制。这有利于相关国家及时了解、掌握跨国纳税人缴纳税额或避税的情况,并为有关国家及时采取反避税措施提供信息保证。因而加强反避税的国际协调,就要规范反避税的税收情报交换。

四、践行完善的意义

在看到上述立法成效,取得进步的同时,仔细看来,其中仍然存在着许多不足,我国对跨国公司的具体法律条文并不明确,分散在各个法中,过于零散。司

法,行政机关内部腐败,各种受贿现象屡禁不止。执法司法力度不够,对于跨国公司的法律管制还不够完善。因而,我国对于跨国公司的法律管制势在必行,一方面应当不断的完善现行法律的立法体系,另一方面制定相关的纲领,与国外的其他国家合作监督,促进国际经济新秩序的建立。因为其关乎到我国的经济的安全;关乎我国的国家利益,公共利益;关乎到我国的政治国家安全。

参考文献:

【1】余劲松:《国际经济法问题专论》,武汉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2】蔡守秋:《新编环境资源法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10月第1版。

【3】樊静:《中国税制新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一版第146页。

【4】周松青:《中国强化对外企反避税措施,税法漏洞将进一步被弥补》

第三篇:国务院发布经济改革重点 深化垄断性行业改革

国务院发布经济改革重点 深化垄断性行业改革

今年是继续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关键一年。国际国内经济深度调整和深刻变化,迫切要求加大改革力度,进一步破除制约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体制机制障碍,切实推动科学发展。结合当前改革发展形势,现就2010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重点工作提出以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保障和改善民生深化改革,着力增强发展的内在动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为夺取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全面胜利和“十二五”规划顺利实施奠定坚实的体制基础。

(二)总体要求。把保持经济增长与调整经济结构结合起来,着力完善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体制机制;把完善政府调控与充分发挥市场作用结合起来,着力激发经济发展内在动力与活力;把推进社会建设与创新公共服务体制结合起来,着力健全改善民生的保障机制;把提高经济效益与促进社会公平结合起来,着力形成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体制机制;把加快国内发展与提升开放水平结合起来,着力形成国际合作与竞争新优势。

二、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一)落实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政策措施,进一步消除制约民间投资的制度性障碍,支持民间资本投向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公用事业、社会事业、金融服务等领域,有效激发市场投资活力。(发展改革委牵头,各有关部门负责)

(二)推动国有资本从一般竞争性领域适当退出,切实把国有资本投资重点放在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拓宽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市场空间。(国资委、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负责)

(三)继续完善对小企业的支持政策,健全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开展支持小企业融资的金融产品创新试点,研究制订促进小企业发展的政府采购政策。(工业和信息化部、人民银行、发展改革委、银监会、财政部负责)

三、深化国有企业和垄断性行业改革

(一)以推进广电和电信业务双向进入为重点,制订三网融合试点方案并开展试点,探索建立保障三网融合规范有序开展的政策体系和体制机制。(工业和信息化部、广电总局等负责)

(二)推进电力体制改革,完成电网企业主辅分离改革,出台输配电体制改革试点工作意见,研究制订农电体制改革方案并开展试点。(发展改革委、国资委、电监会、水利部、财政部、能源局负责)

(三)推进盐业管理体制改革,出台盐业管理体制改革意见及相关配套措施,推动形成新型食盐供给体制和盐业管理体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等负责)

(四)加快推进大型国有企业特别是中央企业母公司层面的公司制股份制改革。加强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强化境外国有资产监管等基础性制度建设。(国资委牵头)

四、深化资源性产品价格和环保收费改革

(一)出台关于调整销售电价分类结构的实施办法,简化电价分类结构,推行居民用电阶梯价格制度,健全可再生能源发电定价和费用分摊机制。逐步理顺天然气与可替代能源的比价关系。继续完善成品油价格形成机制。(发展改革委、电监会、能源局负责)

(二)稳步推进水价改革,在有条件的地方实行居民用水阶梯价格制度,推进农业节水与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发展改革委、住房城乡建设部、水利部、财政部负责)

(三)全面推行城市污水、垃圾及医疗废物等处理收费制度,研究建立危险废物处理保证金制度,制订出台推进排污权交易试点的指导意见并扩大试点范围,完善排污费征收使用管理制度。(发展改革委、住房城乡建设部、财政部、环境保护部、工业和信息化部负责)

五、深化财税体制改革

(一)出台资源税改革方案,统一内外资企业和个人城建税、教育费附加制度,逐步推进房产税改革,研究实施个人所得税制度改革,完善消费税制度,研究开征环境税的方案。(财政部、税务总局、发展改革委、国土资源部、住房城乡建设部、环境保护部负责)

(二)全面编制中央和地方政府性基金预算,试编社会保险基金预算,完善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加快形成覆盖政府所有收支、完整统一、有机衔接的公共预算体系。推进预算公开透明,健全监督机制。研究建立地方政府财政风险防控机制。(财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国资委、发展改革委负责)

(三)建立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统计报告和收入管理制度。完善中央企业国有资本经营收益上缴和使用管理制度。(财政部、发展改革委、国资委负责)

六、深化金融体制改革

(一)借鉴国际监管标准的改革,完善金融监管体制。建立宏观审慎管理框架,强化资本和流动性要求,确立系统性金融风险防范制度。建立健全部门间协调配合、信息共享机制和国际合作机制。完善跨境资本流动监管机制。探索规范地方金融管理体制。(人民银行、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财政部、发展改革委、外汇局负责)

(二)修订出台《贷款通则》,积极引导民间融资健康发展,加快发展多层次信贷市场。尽快出台存款保险制度实施方案,制定出台存款保险条例。(人民银行、银监会负责)

(三)加快股权投资基金制度建设,出台股权投资基金管理办法,完善新兴产业创业投资管理机制。健全创业板市场相关制度,推进场外交易市场建设,推动形成相互补充、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发展改革委、证监会、财政部负责)

(四)深化金融机构改革,加快推进政策性金融机构改革,开展资产管理公司商业化转型试点,深化国有控股商业银行改革。(人民银行、银监会、财政部负责)

(五)完善农村金融体系,全面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引导社会资金投资设立适应“三农”需要的新型农村金融组织,研究制订偏远山区新设农村金融机构费用补贴等办法,研究制订农村抵押担保条例,充分发挥商业性金融、政策性金融和合作金融在支持“三农”中的作用。(银监会、人民银行、财政部负责)

七、协调推进城乡改革

(一)深化土地管理制度改革,研究制订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管理条例,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提出规范农村土地整治的指导意见。修订国有建设用地划拨目录,深化国有建设用地有偿使用制度改革。(国土资源部牵头)

(二)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加快落实放宽中小城市、小城镇特别是县城和中心镇落户条件的政策。进一步完善暂住人口登记制度,逐步在全国范围内实行居住证制度。(公安部、财政部、国土资源部、农业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负责)

(三)做好新形势下农村改革试验工作。制订出台进一步加快农垦改革发展的意见,推进国有农场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融合。制订出台重点国有林区森林资源管理体制改革总体思路,进一步推进国有林场改革试点。推进农村水利建设管理体制改革和农村小型水利设施产权制度改革。深化农村公路管理养护体制改革。(农业部、林业局、水利部、交通运输部等负责)

八、深化民生保障体制改革

(一)研究调整和优化国民收入分配格局、提高居民收入比重的思路,提出改革的目标、重点和措施。积极稳妥实施事业单位绩效工资制度,推进企业职工工资集体协商和支付保障制度建设,改革国有企业特别是垄断行业工资总额管理制度,完善国有企业、金融机构高管人员薪酬分配和监管制度。(发展改革委、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财政部、国资委等负责)

(二)完善城乡养老保险制度,全面实施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制度,研究解决城镇集体企业职工、退休人员及城市无收入老年居民养老保险问题,继续推进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试点,完善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相关配套政策并扩大试点范围。(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牵头)

(三)建立健全保障性住房规划建设管理体制,加快廉租住房、公共租赁住房和经济适用住房建设,推进城市和工矿区棚户区改造,出台关于促进房地产市场长远健康发展的综合性政策。(住房城乡建设部、发展改革委负责)

九、深化社会领域改革

(一)出台并实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以促进公平和提高质量为重点,推进人才培养体制、考试招生制度、现代学校制度和办学体制等改革,并启动相关试点工作。(教育部牵头)

(二)围绕“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全面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扎实做好推进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建设、初步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推进公立医院改革试点等五项重点改革。(发展改革委、卫生部、财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负责)

(三)加快国有文艺院团体制改革,推进非时政类报刊改革,制订出台公益性新闻出版单位改革意见,基本完成中央各部门各单位经营性出版社转制任务。(文化部、新闻出版总署、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负责)

(四)探索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科技创新举国体制,全面推进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科技部牵头)

十、深化涉外经济体制改革

(一)研究制订关于加快转变外贸发展方式的指导意见,促进对外贸易协调可持续发展。(商务部牵头)

(二)研究修订外商投资相关法律法规,进一步简化和规范外资审批程序,建立外资并购安全审查制度。制订出台境外投资条例,加快完善境外投资促进政策和服务体系。(发展改革委、商务部、法制办负责)

十一、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一)按照政事分开、事企分开和管办分离的原则,制订出台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总体文件及相关配套文件,逐步扩大改革试点范围,为全面启动改革创造条件、积累经验。(中央编办、财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发展改革委负责)

(二)深化投资体制改革,出台政府投资条例,加快制定企业投资项目核准和备案管理条例,制定中央政府投资项目决策责任追究指导意见和代建制管理办法,建立重大项目专家评议制度。(发展改革委、法制办负责)

(三)研究推进中央国家机关公务用车制度改革。研究提出深化政府机关后勤服务社会化改革的意见。(发展改革委、中央编办、财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国管局负责)

十二、积极推进综合配套改革试点

上海浦东新区、天津滨海新区等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要围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升开放水平、统筹城乡发展、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等战略任务深化改革,率先突破,形成有推广价值的改革经验。各部门要积极支持改革试点工作,将专项改革试点放到试验区先行先试。支持和指导各地区各部门开展多种形式的改革试点。(发展改革委牵头)

各地区、各部门要把改革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加强组织领导,狠抓贯彻落实,确保2010年经济体制改革各项重点工作取得实质性突破,国务院已经确定的其他改革任务也要稳步推进。牵头负责部门要积极推动并会同相关部门科学制订改革方案,明确实施步骤和时限要求,落实工作责任;相关部门要结合自身职能,积极配合做好有关工作。发展改革委要加强对改革任务的指导推进和综合协调,建立健全部门间统筹协调推进改革的工作机制,督促检查各项改革进展和落实情况,及时向国务院报告;在做好改革工作的同时,要认真分析国内外发展的新情况、新变化,从解决制约科学发展的重大体制性问题入手,研究提出中长期改革总体思路,科学编制“十二五”时期重点领域改革规划,进一步提高统筹推进改革的能力和水平。

第四篇:200922034《浅析对外贸易管制及我国对外贸易管制现状》(范文模版)

浅析对外贸易管制及我国对外贸易管制现状

2010-10-

31摘要: 对外贸易离不开对外贸易管制,因为对外贸易活动是一种涉外经济活动,而涉外经济活动必然产生涉外经济关系,在纵向层面这种关系由国家或政府颁布的具有公法性质的法律和政策加以调整和管理。

关键字:对外贸易管制WTO基本原则我国对外贸易管制现状

对外贸易管制是指一国政府为了国家的宏观经济利益、国内外政策需要以及履行所缔结或加入国际条约的义务,确立实行各种制度、设立相应管理机构和规范对外贸易活动的总称。

对外贸易管制的目的是为了对外贸易管制是为了发展本国经济,保护本国经济利益。为了保护本国产品和国内市场,世贸组织的成员国之间经常会发生贸易摩擦。以“美国201钢铁案”为例,2002年3月,美国以欧盟、日本等8国出口的钢铁产品损害了美国钢铁业为由,动用“201条款”,宣布对多种钢材加征为期3年的进口税,税率总水平达30%。为报复美国提高进口钢材关税,6月,欧盟对美国部分商品征收100%的关税,墨西哥、日本、韩国等也纷纷提高关税或采取紧急保障措施。虽然世贸组织最终裁定美国违反WTO规则,但钢铁贸易战给双方都带来了巨大的损失,据估计,单是欧盟2002年就损失高达2.4亿美元。而美国在承受近数亿元损失的同时,更导致了7.4万个钢铁消费者失业,弊大于利。美国公布对进口钢铁201保护措施调查案的最终救济方案后,中国政府表示强烈不满;美国钢铁产业当前面临的问题不能归咎于外来进口,中国钢铁产品的少量对美出口更是不足以对美国钢铁企业构成损害或损害威胁;美国政府的这一决定不符合世贸组织规则,中国政府将保留向世贸组织争端解决机制提起申诉的权利。可见,各国实施对外贸易管制的目的是在于进行自身的贸易保护。贸易管制的目的除了进行贸易保护,还有协调个人、企业的围观利益——国家宏观经济利益的冲突,微观经济个体之间的冲突的目的。如对毒品走私和进口洋垃圾的行为进行贸易管制。

除了正常的贸易管制,各国之间还存在恶性贸易管制的竞争导致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和不公平贸易。

据《经济参考报》报道,历时约一年的美国出口管制体系改革终于有了实质性进展,然而中国仍被排除在放松出口管制的名单之外。美国商务部部长骆家辉日前发布了美国出口管制政策新规——《战略贸易许可例外规定》,这项被称作“美国出口管制体系改革重要一步”的规定,将中国排除在44个可享受贸易便利措施的国家和地区之外。这是美国出口管制新规定继续歧视我国的表现。作为美国出口管制重点限制国,多次在双边战略对话等场合呼吁美方能放松对华出口管制,促进双边贸易平衡。而美国也曾多次做出承诺称“正在考虑放松在中美贸易中纠葛已久的对华高科技产品出口限制”。但是却迟迟没有履行承诺。美国实施这种不合理管制的原因是因为美国国内仍保持着冷战思维,认为中国如果掌握了高技术就会用于军事。另一方面,美国担心中国获取了美方技术,会进一步缩短与美国的技术差距,与美国相关产业形成竞争。就此,商务部新闻发言人姚坚表示,近年来,美对华出口快

速增长,但高技术产品远远滞后于农产品等商品。不合理的出口管制政策制约了两国贸易发展,也直接损害美国企业利益,减少美国就业机会。

为防止类似的各国之间的恶性贸易管制竞争导致的不公平贸易,WTO规定了进出口贸易的基本原则:最惠国待遇原则;国民待遇原则;透明度原则;自由贸易原则;公平贸易原则。同时,WTO要求其成员国放松对外汇的管制。

但是WTO规则也存在一定的缺陷,从单边保护转向多边贸易体系下的合法性保护,WTO规则被利用。从WTO规则中寻求保护措施成为新贸易主义保护的新策略,反倾销,反补贴等WTO允许的贸易保护救济措施成为当今各国最主要的政治措施。无论是反倾销,反补贴还是技术性贸易壁垒,都不同程度的存在发达国家对来自发展中国家的产品歧视问题。例如,我国的一些日用品进入美国市场时,美国常常夸大其实,认为其对市场造成威胁,单边采取反倾销措施。而且在多边贸易体制内部,形成发达国家一直操控和控制多边贸易体制,在多边贸易谈判规定自己的目标,强迫发展中国家接受对其不利的条件。

为克服WTO自身的缺陷,应严格限制争端解决程序重新被提起的次数,将报复水平限制在WTO允许的范围内,;杜绝一切未经授权的单边贸易措施,确保规则得到平等地遵守,;减轻发展中国家的负担,增设损害赔偿责任。

我国对外贸易管制的基本框架包括:关税制度,海关监管力度,对外贸易经营者资格管理制度,进出口许可制度,进出境检验检疫制度,进出货物收付汇管理制度以及贸易救济制度。

自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对外贸易飞速发展,对我国的经济崛起做出了巨大贡献。为了适应市场的不断发展,我国对外贸易管制制度也在不断进步地过程中。

我国在加入世贸组织后,虽然分享了多边贸易体制带来的各种权利,但也必须承担相应的义务。伴随着国内市场开放程度的提高和贸易壁垒的拆除,国内工业将面临着国际竞争的压力。而在出口激励手段受限的情况下,国内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也必将碰到一定困难。在世贸组织规则下,实施有治理的贸易自由化战略则是我国现实的选择。这一战略的核心在于低程度的产业保护、灵活规范的进口限制和暖和的出口鼓励政策相结合,强调政府对结构调整的积极干预,通过综合运用世贸组织答应的关税、反倾销与反补贴、保障机制等一系列政策手段,使我国的对外贸易制度的定位趋向于中性化,具体政策手段趋向于弹性化、柔性化。

在我国对外贸易管制制度不断发展的过程中,技术性贸易壁垒、反倾销、反补贴等给我国带来了一些问题。我们距离世界先进对外贸易管制制度应有一定的距离,这就要求我们继续吸取各国及自身的经验,帮助我国真正成为对外贸易的强国、大国。

参考文献:

《技术壁垒:贸易保护主义的新策略》--彭红斌

《美出口管制新规继续歧视中国》—广州日报

第五篇:我国关于管制刀具的法律条文

我国关于管制刀具的法律条文

一、凡符合下列标准之一的,可以认定为管制刀具:

1、匕首:带有刀柄、刀格和血槽,刀尖角度小于60度的单刃、双刃或多刃尖刀(图一略)。

2、三棱刮刀:具有三个刀刃的机械加工用刀具(图二略)。

3、带有自锁装置的弹簧刀(跳刀):刀身展开或弹出后,可被刀柄内的弹簧或卡锁固定自锁的折叠刀具(图三略)。

4、其他相类似的单刃、双刃、三棱尖刀:刀尖角度小于60度,刀身长度超过150毫米的各类单刃、双刃和多刃刀具(图四略)。

5、其他刀尖角度大于60度,刀身长度超过220毫米的各类单刃、双刃和多刃刀具(图五略)。

二、未开刀刃且刀尖倒角半径R大于2.5毫米的各类武术、工艺、礼品等刀具不属于管制刀具范畴。

三、少数民族使用的藏刀、腰刀、靴刀、马刀等刀具的管制范围认定标准,由少数民族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人民政府公安机关参照本标准制定。

四、述语说明:

1、刀柄:是指刀上被用来握持的部分(图六略)。

2、刀格(挡手):是指刀上用来隔离刀柄与刀身的部分(图六略)。

3、刀身:是指刀上用来完成切、削、刺等功能的部分(图六略)。

4、血槽:是指刀身上的专用刻槽(图六略)。

5、刀尖角度:是指刀刃与刀背(或另一侧刀刃)上距离刀尖顶点10毫米的点与刀尖顶点形成的角度(图六略)。

6、刀刃(刃口):是指刀身上用来切、削、砍的一边,一般情况下刃口厚度小于0.5毫米(图六略)。

7、刀尖倒角:是指刀尖部所具有的圆弧度。对部分刀具实行管制的暂行规定

第一条 为了保障公民人身安全,防止不法分子利用刀具作为凶器进行犯罪活动,特制订本规定。

第二条 本规定所管制的刀具是:匕首、三棱刀(包括机械加工用的三棱刮刀)、带有自锁装置的弹簧刀(跳刀)以及其它相类似的单刃、双刃、三棱尖刀。

第三条 匕首,除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人民警察作为武器、警械配备的以外,专业狩猎人员和地质、勘探等野外作业人员必须持有的,须由县以上主管单位出具证明,经县以上公安机关批准,发给《匕首佩带证》,方准持有佩带。

佩带匕首人员如果不再从事原来的职业,应将匕首交还配发单位,《匕首佩带证》交回原发证公安机关。

第四条 机械加工使用的三棱刮刀,只限工作人员在工作场所使用,不得随意带出工作场所。

第五条 制造上述管制范围内刀具的工厂、作坊,必须经县、市以上主管部门审查同意和所在地县、市公安局批准,发给《特种刀具生产许可证》,方准生产。刀具样品及其说明(名称、规格、型号、用途、产量)须送所在地县、市公安局备案。产品须铸刻商标和号码(顺序号或批号)。

第六条 经销上述管制范围内刀具的商店,必须经县、市以上主管部门审查同意和所在地县、市公安局批准。购销要建立登记制度,备公安机关检查。

第七条 购买上述管制范围内刀具的单位和个人,必须符合第三、四条关于持有和使用的规定。军队和警察,由县、团以上单位凭上一级主管部门批准的函件,向指定单位定购。专业狩猎人员和地质、勘探等野外作业人员,由所属单位向所在地县、市公安局(公安分局)申请《特种刀具购买证》,凭证购买。三棱刮刀,凭单位介绍信向批准经销的商店购买。

第八条 使用上述管制范围内刀具的单位,必须建立健全使用保管制度,加强刀具的管理和检查,确保安全。持有上述刀具的个人,对刀具应妥善保管,不得随意赠送、转借他人使用。发现丢失、被盗,要及时报告公安保卫部门。凡因保管不当,造成丢失、被盗,而酿成严重后果的,要追究有关人员和单位领导的责任。

第九条 严禁任何单位和个人非法制造、销售和贩卖匕首、三棱刀、弹簧刀等属于管制范围内的各种刀具。严禁非法携带上述刀具进入车站、码头、机场、公园、商场、影剧院、展览馆或其它公共场所和乘坐火车、汽车、轮船、飞机。

第十条 本规定下达后,凡制造、销售上述管制范围内各种刀具的单位和持有匕首的专业狩猎人员和地质、勘探等野外作业人员,须向公安机关补办登记许可手续。非因生产、工作需要持有上述刀具的,应一律自动送交当地公安机关。

第十一条 《特种刀具生产许可证》、《匕首佩带证》和《特种刀具购买证》,样式由公安部统一规定,各省、市、自治区公安厅、局统一印制。

第十二条 少数民族由于生活习惯需要佩带的刀具,由民族自治区地区制订办法管理。

少数民族使用的藏刀、腰刀、靴刀等,只准在民族自治地方(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销售。

第十三条 违反本规定,非法制造、销售、携带和私自保存管制范围刀具的,公安机关应予取缔,没收其刀具,并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条例》

有关条款予以治安处罚;有妨害公共安全行为,情节严重,触犯刑律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十四条 各省、市、自治区人民政府可根据本规定,制定具体管理办法,报公安部备案。

下载我国垄断性行业的主要成因和对其的管制word格式文档
下载我国垄断性行业的主要成因和对其的管制.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成因

    集美大学工商管理学院 毕业设计(论文) 题目 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成因 届: 2015届 专业:工商管理学生姓名:学号:2011610023 指导老师:李淑钗 职称: 讲师2016年3月我国商业银行不......

    我国政务信息化发展现状及其对国民经济影响分析

    摘 要: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大力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是覆盖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战略举措。加快政府系统政务信息化建设的进程,是适应国民经济和社会信......

    垄断性行业限制竞争行为的特点、问题和对策

    垄断性行业限制竞争行为的特点、问题和对策发布时间: 2004-11-22 被阅览数: 1554 次 得票数:0 来源: 文字 〖 大 中 小 〗自动滚屏太原市工商局郝震宇(2004-10-13) 为维护和建立......

    对我国民营企业生存瓶颈的内部成因及其对策的探讨

    对我国民营企业生存瓶颈的内部成因及其对策的探讨 口 谢永平王安民 【摘要】民营企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发挥着极大的作用。伴随着民营经济的迅速发展,民营企业队伍的不断发展......

    《华尔街的“蝴蝶效应”——金融危机的成因及对我国的影响》试题答案

    一、判断题 (10 道) 1. 股市和楼市对地方财政收入影响极大。 正确 错误 2. 若要消除次贷危机,低利率和高房价缺一不可 正确 错误 3. 产业振兴计划中的十大产业总产值占GDP......

    浅谈我国垄断行业的政府管制的改革

    浅谈我国垄断行业的政府管制的改革 摘要:垄断行业是社会基础设施的提供部门,关系到国计民生。目前我国垄断行业改革已取得一定成效,但也存在着缺乏竞争机制、服务质量不高、投......

    2011我国当前通货膨胀成因(推荐5篇)

    浅谈我国当前通货膨胀成因 今年召开的两会中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把稳定物价总水平作为2011年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据相关数据显示,中国居民消费者物价指数(CPI)自2010年5月份首......

    浅谈我国职务犯罪的成因和对策

    目录 一、职务犯罪的新特点„„„„„„„„„„„„„„„„„„„„„„„„1 (一)大案要案急剧增多„„„„„„„„„„„„„„„„„„„„„„„1 (二)从“高干”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