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谈律师接待工作现状及问题研究
浅谈律师接待工作现状及问题研究
摘 要 为适应司法改革需要,推动检察体制机制创新,检察机关成立了案件管理办公室统一管理案件信息。其中,律师接待作为案管重要的服务窗口之一,对于展现检察机关形象,提升司法公信力起着重要作用。本文从案管科律师接待工作的实际出发,探究实践中所遇问题,为进一步提升律师接待服务水平提供新的思考。
关键词 律师接待 案件管理 服务水平
中图分类号:D926.5
文献标识码:A
随着《刑事诉讼法》及《人民检察院刑事诉讼规则》(以下简称“刑诉规则”)的修改完善,保障人权理念被提到了新的高度,律师介入刑事诉讼的时间从原先的审查起诉阶段提前到了侦查阶段,明确了律师在侦查阶段的法律地位,律师的辩护与代理权有所扩充,给案管律师接待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律师接待工作现状
律师接待工作主要为刑事诉讼过程中各类案件的律师辩护人及诉讼代理人提供查阅案卷、递交各类材料等服务,辅之以监督律师规范化执业。为配合司法体制改革需要,案管部门设置了专门的律师接待室,配备了速拍仪、复印机等阅卷辅助工具,并落实专人接待,提供 “一个窗口”对外的“一站式”服务。
目前,本市注册律师可通过上海市人民检察院门户网站12309律师服务平台就本人接受委托的刑事案件在线提交诉讼申请。外省市律师则可通过传真委托书、律师事务所函、律师证“三证”方式预约阅卷或查询相关案件信息。律师阅卷采取以电子卷宗为主,纸质卷宗为辅的阅卷模式。通过在电子案卷材料上加盖水印并设置随机生成的开卷密码,导出到光盘内供律师查阅使用。至此,律师阅卷已从手动摘抄纸质卷宗的人力劳动到复印卷宗材料再到速拍仪拍摄纸质卷宗模式,发展到直接从统一系统大数据库导出电子卷宗至光盘的发展历程。律师阅卷变得更为方便快捷,解决了律师阅卷难问题,依法保障了律师的执业权益。同时,减少了律师直接接触纸质卷宗的机会,有效避免了纸质卷宗的损毁、涂改问题。对承办人而言,节省了大量案外事务性工作时间,缓和了与律师在阅卷时间安排上的矛盾,提高了工作效率。此外,一定程度上减少了承办人与律师当面接触的机会,降低了人情案、关系案、金钱案的发生概率。
二、律师接待工作面临困境
实践中,律师接待人员只能对律师持有的“三证”进行形式审查的方式,只要上述“三证”手续齐全即可办理相关业务。期间,对于如何查验律师证的真伪,如何认定《刑诉规则》第38条规定的不得担任辩护人的情形以及如何发现律师存在的回避情形等一系列实质性问题难以发现并查证,目前仅靠律师职业道德规范的约束,不利于保障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一)外省市律师“三证”查验问题
《刑诉规则》第44条规定“人民检察院案件管理部门对办理业务的辩护人,应当查验其律师执业证书、律师事务所证明和授权委托书或者法律援助公函。对其他辩护人、诉讼代理人,应当查验其身份证明和授权委托书。”律师执业资格作为全国性行政许可项目,可选择跨行政区域执业。为此,在检察院审查批捕、审查起诉阶段接待律师递交材料及阅卷时易遇到如何查验律师“三证”的合法性问题。对于上海本地注册律师而言,本市检察机关已与市司法局实现了本市注册律师身份信息共享机制,凡在沪依法登记执业的律师均可通过本市司法局共享信息库查询到律师身份信息,较好地实现了本市律师信息的互联互通,有利于?嗜泛耸德墒χ匆档暮戏ㄐ裕?方便及时了解律师的执业动态。相较而言,对于少数外省市注册律师,受技术、地域等方面的限制,目前暂无有效途径查询其律师身份信息,而只能通过简单查看律师证上的备案日期,以此判断该律师是否在其执业有效期范围内。因此,对于外省市律师的身份信息核实问题有待解决。
(二)律师执业回避问题
目前,对律师主体身份只注重形式审查而忽略实质审查。虽然本市注册律师身份信息已基本实现共享,律师接待人员能在其执业身份真实性上及时核实到位。但对于律师身份实质性审核仍存在困难。
1.因职业身份引起的回避
《刑诉规则》第39条规定:“审判人员、检察人员从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离任后二年以内,不得以律师身份担任辩护人。检察人员从人民检察院离任后,不得担任原任职检察院办理案件的辩护人。但作为犯罪嫌疑人的监护人、近亲属进行辩护的除外。检察人员的配偶、子女不得担任该检察人员所任职检察院办理案件的辩护人。”上述规定中的“离任”包括退休、辞职、辞退和调离等情况。同样,《法官法》、《检察官法》等也做了类似规定。虽然本市检察机关已与市司法局形成了本市注册律师的身份信息共享机制,但该信息共享机制仅能简单查看律师是否具有执业资格,核实其执业身份的真实性,而无法自动提示上述曾具有法、检职业身份或与其有利害关系律师的执业回避情形。因此,面对庞杂的人口信息库,在律师接待实践中难以辨别其中的利害关系,易造成回避律师的执业混乱。
2.因案件利害关系引起的回避
《刑诉规则》第38条规定:“一名辩护人不得为两名以上的同案犯罪嫌疑人辩护,不得为两名以上的未同案处理但实施的犯罪相互关联的犯罪嫌疑人辩护。”实践中,即使同一检察官办理同案犯罪嫌疑人但做分案处理的案件,也因为案件数量众多而难以发现,只能依靠承办检察官的适时提醒及接待员疑虑时查看案件具体信息后发现,无法做到发现全覆盖。此外,为适应检察官司法责任制改革的需要,开始施行统一业务应用系统自动轮案制度,对于同一案件但另案处理的犯罪嫌疑人可能分配至不同检察官名下办理,大大增加了律师接待员辨别同案犯但未同案处理案件的难度。同样《律师法》第39条规定:“律师不得在同一案件中为双方当事人担任代理人,不得代理与本人或者其近亲属有利益冲突的法律事务。” 在只对律师执业身份进行形式审查的大背景下,难以发现上述有利益冲突时律师的执业回避问题。
3.因委托人数限制引起的回避
在律师接待实践中,对于《刑诉规则》第40条规定:“一名犯罪嫌疑人可以委托一至二人作为辩护人。律师担任诉讼代理人的,不得同时接受同一案件二名以上被害人的委托,参与刑事诉讼活动。”的委托限制,接待人员通过查询统一系统登记的案件信息并对照查看律师提供的“三证”手续方式,可及时发现上述回避情况,但并不排除二分院交办等案件,因外网12309预约系统权限的局限,难以查询到是否有律师已在其他检察院递交过委托手续的情形,易造成同一名当事人委托三名以上律师为其代理的执业混乱现象。
(三)律师委托手续合规性问题
《刑事诉讼法》第33条规定:“犯罪嫌疑人自被侦查机关第一次讯问或者采取强制措施之日起,有权委托辩护人;在侦查期间,只能委托律师作为辩护人。被告人有权随时委托辩护人。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在押的,也可以由其监护人、近亲属代为委托辩护人。”新刑事诉讼法明确规定了犯罪嫌疑人委托辩护人的时间和方式。为避免犯罪嫌疑人多名亲友分别委托多名律师而造成委托关系混乱,有效监督律师执业行为,保障犯罪嫌疑人的合法权益,修改后的新刑诉法要求犯罪嫌疑人本人委托辩护人,若本人在押的,可由其近亲属代为委托。同时最高检《关于依法保障律师执业权利的规定》进一步明确了犯罪嫌疑人的监护人、近亲属代为委托辩护律师的,应当由犯罪嫌疑人确认委托关系。实践中,委托辩护人往往可通过犯罪嫌疑人本人在委托书上签字确认委托关系得以体现。目前,部分辩护律师难以对上述委托手续的合规性问题达成一致。
三、律师接待问题研究及对策建议
律师接待工作面临着各项挑战,包括律师身份的实质性审查及律师手续的合规性等问题,因此律师接待专职人员应充分明确接待窗口的服务职能定位,提高思想认识,主动听取律师的意见建议,依法保障律师的合法权利,规范律师执业行为。同时,加强与各部门的协调沟通,利用大数据优势,实现信息的互联互通,提升律师接待服务水平。
(一)明确职能定位,提高思想认识
新《刑事诉讼法》体现了惩罚犯罪与保障人权并重的立法理念,强调在惩罚犯罪的同时,规范刑事诉讼的各个环节,尊重和保障各诉讼参与人的正当权益。其中,于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而言,律师担任其辩护人行使辩护权,有利于充分保障其各项诉讼权利的实现,应得到依法保障。因此,律师接待处应以《刑事诉讼法》及《刑诉规则》为导向,结合案管部门“管理、监督、服务、参谋”的职能定位,明确律师接待的窗口服务职能,切实转变工作理念,在尊重与保障人权,推进全面依法治国的新高度,依法、及时、高效地保障律师的合法执业权益。
(二)畅通反馈渠道,自觉接受监督
律师接待窗口作为检察院对外服务的窗口之一,承担了业务部门接待律师辩护人或诉讼代理人的部分事务性工作。为提高律师接待工作效率,在服务的同时需要有效的监督,多方听取、广泛收集律师对接待工作的意见建议。可通过设置律师意见箱、不定期举办律师座谈会等形式畅通律师意见表达渠道,发现接待工作中的不足之处,反思并督促整改,提高律师接待服务水平。同时,《刑事诉讼法》第47 条增加了对辩护律师权利救济的内容,律师认为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及其工作人员阻碍其依法行使诉?A权利的,有权向同级或者上一级人民检察院申诉或者控告。促进检察机关规范执法,保障律师及犯罪嫌疑人的合法权益。
(三)加强部门沟通,共享信息资源
在现有技术条件下,律师接待处对律师身份的实质性审核存在困难,无法有效规范律师执业。因此,通过举办座谈会、联席会议等形式,加强与公安、司法、律师协会的协调沟通,逐步建立律师信息资源实质性共享机制。建议与公安、司法联网,借助公安系统的人口信息网和司法系统的律师信息网,通过输入身份证号或者律师证号,查询相关实质信息。联网查询,把分散的信息资源整合集中,还可以把这种共享延续到审判阶段,形成公、检、法、司的信息化配合。①同时,建议与司法局、律师协会联手,对本市注册律师有关如何提交各项网上申请以及律师手续合规性问题组织律师进行专题培训,努力实现线上申请线下办理全覆盖。联合司法局、律师协会对于违反执业规定的律师进行通报等制约措施,促进律师执业规范化。
(四)依托科技创新,实现数据管理
时代在进步,科技在发展。大数据、人工智能逐步成为时代发展的主流,互联网优势不断显现。检察办案也将紧跟时代步伐,以信息化平台为依托,逐步实现检察办案与人工智能的深度融合。案管部门可利用人工智能应用技术协助完成业务部门的部分机械繁杂的事务性工作。例如江苏省某检察院引进了智能“案管机器人”,采用人机对话模式,以统一系统大数据资源为依托,自动搜索获取相关联案件数据吞吐阅卷光盘,取代人工手动刻录模式,提升了智能化服务水平。在看到科技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应深刻认识到其双刃剑效应,大数据应用贯穿于检察办案的各个环节,信息共享机制牵一发而动全身,必须时刻注重检察办案中的信息安全问题。
四、结语
律师接待主要职能为接待律师辩护人或诉讼代理人,一方面提供阅卷,递交材料等服务,保障律师合法诉讼权益,另一方面通过对律师身份的实质性审核,监督律师规范化执业。
目前律师接待工作中所遇困境难以在现有法律规定中找到依据。对于律师身份的审核仍只能以形式审查为主,难以触及实质性审查。因此,需要在立法层面明确操作细则,通过技术手段架起各部门之间的联动桥梁,不断提升律师接待服务及监督水平。
注释:
①李刚.改善案件管理部门律师接待工作的几点思考.法制博览.2015,9(上).
第二篇:侦查阶段律师辩护问题研究
侦查阶段律师辩护问题研究
我国刑事诉讼法规定了律师有权介入侦查程序并享有一定的诉讼权利,但是在立法上和司法实践中还存在诸多问题。第一,我国刑事诉讼法没有明确侦查阶段犯罪嫌疑人委托的律师的地位和身份。但是,从律师介入刑事诉讼的目的、任务、律师在侦查阶段发挥的作用的角度考量,侦查阶段犯罪嫌疑人所委托的律师,其身份应当是辩护人,其职责包括实体性辩护和程序性辩护两个方面。第二,由于新律师法与刑事事诉讼法相关内容发生冲突并且两部法律分别由全国人大常委会和全国人大制订或修改,加之律师法有些规定过于原则或模糊,缺乏可操作性,导致在司法实践中律师法相关规定得不到有效执行,甚至在有些地方根本不承认其效力。在这种背景下,有必要厘清律师法的效力,从而准确定位侦查阶段律师的“法定权利”,并在此基础上探讨相关制度或规则的进一步改革与完善问题。第三,应完善侦查阶段律师辩护权。对于会见权,应明确“不被监听”的含义和违反此规定的后果。对于通信权,应当准予犯罪嫌疑人在侦查阶段与辩护人以书面或者电话的方式通信。对于调查取证权,我国法律应当明确,侦查阶段律师有权收集证据。但考虑到侦查阶段的特殊性,律师收集证据的权利可设定在其会见犯罪嫌疑人之后。对于申请调查证据权,应当明确规定律师申请调查取证的适用条件、律师的权利救济渠道等。对于讯问时律师的在场权,应当明确规定,并配置相应的配套保障措施。
(摘自《中国法学》2010年第1期)
第三篇:高校预算管理现状及问题研究
高校预算管理现状及问题研究
---杨体军、李晓婧、张春霞、王威
随着我国高校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预算管理作为高校财务管理的中心内容,越来越引起广泛的关注。高校预算贯穿于会计活动的全过程,是学校组织各项财务活动的前提和依据,直接影响高校的财务收支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然而目前高校的预算管理中仍存在预算决算编制不完整,追加调整程序不规范,预算执行中基本支出占用项目资金、挪用项目资金、预算执行进度缓慢等问题。本文针对高校预算管理的现状,对高校预算编制及执行的基本情况、问题成因进行了深入的调查和分析,希望能对高校进一步加强和完善预算管理有所裨益。
一、高校预算编制及执行的基本情况
(一)预算管理现状。从预算编制来看,各高校每年按照财政部和教育部下达的预算编制要求编制预算,在对近年预算编制和执行情况分析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学校下年工作计划,初步编制出下收支部门预算,然后比照教育部的具体要求逐条落实。收入预算按照来源分类与相关职能单位沟通,测算收入能力,确定指标;支出预算着重考虑保障学校正常运转和学校工作发展计划,同时结合上年实际预算执行情况,按照统筹考虑、合理安排、优先保障、量入为出的原则安排各项事业发展所需的刚性支出和专项支出。
一般而言,人事处负责人员经费基础资料,教务处、学生处、研究生院、继续教育学院、科技处、社科处、产业处、基金会负责学校收入预算情况的测算,国有资产管理处、实验室与设备管理处负责资产情况的测算,后勤处负责后勤保障情况的测算,基建处负责基建项目的测算。
(二)预算编制依据。收入预算,高校按照财政拨款、上级补助收入、事业收入、附属单位缴款和其他收入等项目编制。其中,财政拨款的编制依据是学生人数和拨款定额;上级补助收入的编制依据是往年补助收入数;事业收入包括教育事业收入和科研事业收入,教育事业收入的编制依据是学生人数和收费标准,科研事业收入的编制依据是根据往年收入的测算数;附属单位缴款的编制依据是附属单位上报的计划上缴数;其他收入的编制依据是往年收入的测算数。项目支出预算,高校按照教育部下达的项目编制,该项目是教育部事先通过教育部各口申报审核经过专家论证最后确定的项目,学校按照教育部批复的项目任务书的要求来执行预算。对个别项目预算的调整,学校按照规定的程序上报教育部,教育 部以文件形式下达预算调整项目及金额。
(三)预算执行和决算情况。高校在预算执行过程中,按照教育部要求按时申报基本支出和项目支出计划,基本支出经费在每年7月份基本拨付到位,项目支出经费根据财政部拨款计划按月拨付给学校。学校在执行预算过程中做到基本支出预算按月、季度下达,项目支出预算按照教育部到款一次性下达。
二、存在的问题及成因
(一)高校项目支出预算编制与学校发展计划脱节。
由于项目支出预算几乎要提前一年编制,而高校下一工作计划往往要在年底才会制订,极易造成项目支出预算编制与发展计划相脱节,使某些项目支出预算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必须进行调整,否则就很难实施甚至造成损失浪费,而现行预算调整程序又比较严格、报批时间也较长,为了不影响到学校发展计划的执行及落实,这些高校常常自行调整项目支出预算或不按财政批复预算执行。
(二)预决算编制缺乏完整性,未能真正实现综合预算。
一是从预算管理来看,高校预算编制存在一定的随意性,预算批复缺乏严肃性和合规性。例如某高校2009年预算批复财政拨款为124,786万元,而实际执行为190,908万元,其间教育部又分23次下达经费预算的通知,增加教学、科研、基建等各项预算66,122万元,占“二下”预算批复的53%。这些不仅未能纳入预算之中,而且也不通过预算调整,直接下达计划,有的甚至先给钱,后下计划,随意性较大。预算编制失去了严肃性、有效性和合规性。
二是在预算编制过程中,收入支出的预算编制方法简单,预算内容不完整,预算和实际发生数存在很大差异。
高校在预算编制中往往不以部门或单位的具体人员状况或实际业务发展为基础来确定预算收支总体水平,调整支出结构,而是仍采用“上年基数+本年因素”的老办法,使本核定的支出指标受原有费用项目和数额限制,与实际情况有一定的差距,在一定程度上固化了高校资金在各部门之间的分配格局,不利于高校的发展。
三是近年来伴随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高校资金来源已经多元化,大量的银行商业贷款成为保障高校各项事业快速发展的重要资金组成部分。但这部分巨大的资金却不能为高校预算涵盖,导致高校预算缺乏完整性。
四是按现行通常的财务管理模式,基本建设财务往往单独建账核算管理,年 末与财务合并报表。但是在合并决算报表时,有的高校没有完全按基本建设核算的内容进行合并。部分自筹未经国家批准的基建项目没有纳入本部门决算,部分资金体外循环。
五是项目预算编制缺乏科学合理性。高校的部分科研项目,不是一年就能完成的,时间跨度较长。但在编制项目预算时,往往是一次性全额编制预算,资金集中下达,年末形成了大量的项目结转资金。此外,部分项目因前期可研缺乏科学性,项目预算编制不细致,也形成了大量项目结余资金。
(三)预算执行缺乏严肃性,决算不能真实地反映预算执行的实际情况。
一是从现行财政预算结构设计看,项目支出预算比例相对比较大,其投入的财政资金也相对比较充裕,而学校在基本支出预算方面就显得比较紧张,常常出现供应不足或无法及时供应的现象,导致某些高校挪用项目支出预算经费去弥补基本支出预算经费的缺口。如某高校2009年预算基本支出资金来源除财政拨款和预算外资金来源外,其他资金来源27,289万元,但没有具体的筹资渠道。2009年预算执行过程中,其他资金仅有附属单位上缴款1,258万元,其余款项没有落实,基本支出资金缺口26,031万元。而2009年末项目资金应结余547,887万元,但2009年底该校实有资金和财政应返还项目支出额度仅有225,885万元, 其中322,002万元的项目资金被占用。
二是从高校预算资金运行看,项目支出预算经费缺乏统一的筹划与控制,其业务运行规律与财政预算完成进度考核指标的要求存在一定程度的矛盾。由于受学期工作计划的影响,学校项目支出、基本支出预算执行进度都无法在内均匀推进,特别是年中、年底追加下达预算的项目,当更是无法执行,为了完成预算进度考核指标,一些高校违反财政预算管理制度和财务会计制度, 虚列项目支出、甚至挪用项目经费。
三是从财务管理及会计核算来看,由于决算报表编制的不完整、收支核算不真实,也影响了预算执行的真实性和决算的使用价值。一方面由于财务管理体制不清,管理不到位,部分单位应并表而未并表,游离于学校预算管理体制之外;另一方面会计核算不规范,应计收入不计收入,往来挂账,导致收入不实。此外,现行的高校会计制度,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预算执行的真实性。目前,高校会计制度规定在有关支出中,可提取修购基金、职工福利基金、学生奖贷基金和勤工助学基金,实际发生支出时从提取的各项基金中列支。这样一来实际支出与提取数额不能完全一致,无论是结余还是不足,其结果都直接影响到预算支出的真 实性。
四是项目预算执行进度缓慢,大量资金结余。项目预算执行进度缓慢,是目前高校预算执行中的普遍性问题,由于项目预算执行进度慢,年底形成大量结余结转资金。
(四)预算执行缺乏科学的分析评价体系
目前大部分高校尚未建立一套完善的预算执行的分析考核制度,考核意识不强,考核指标不明确,预算执行结果未与经济责任人的经济责任挂钩,未与职工激励机制挂钩。预算下达后,部分高校没有对预算执行进度、执行效果、资金需求做出科学的分析、评价和预测,决算与预算不挂钩、不对照,不分析偏离原因。这说明高校对于预算的执行并未给予高度的重视,这架空了预算控制的职能,也严重削弱了预算的激励作用。
三、对策和建议
(一)加强预算执行力度,强化预算约束力。学校内部预算管理体系是与学校内部的财务管理体制相适应的。已经审定的财务预算执行如何关系到学校工作完成的好坏,影响到学校事业发展和规划。为此,必须加强预算执行力度,强化刚性管理。如,加大对附属单位的管理力度,将预算执行情况与高校内部考核、奖惩挂钩,调动教工参与学校预算管理的积极性,确保预算收入的完成,维护高校预算的严肃性和有效性。支出预算必须依章进行,不得随便更改。合理安排本单位的支出,建立“一支笔”制度,严把支出关。对于重大项目经费支出,必须有归口领导审批,严格按照预算项目内容执行。
(二)预算编制要科学化,规范化,精细化。在预算的编制过程中,要按轻重缓急进行排序,优先安排急需可行的项目,实行专项项目滚动预算。可行的项目,当年安排不了的项目自动滚到下一年去。各收支项目必须有合理的编制依据,要有详细甚至统一的定额标准,逐渐做到人员经费按人数,公用经费按定额,专项经费按项目来确定。要建立一套科学的预算申报、批准、执行、考核的工作制度和流程。
(三)要编制综合预算,全面反映收支状况。高校预算编制应全面反映学校的各项收支状况,即把一切收支都纳入预算,实行统一管理,统筹安排,合理使用。一是要坚持收入预算完整性原则。收入预算包括财政拨款和学校自筹的各种非税收入等,财政拨款由财政根据学生人数乘以生均定额核拨,是硬性收入。除学费住宿费外的非税收入是学校的自筹收入。为确保各项非税收入能足额上缴,避免各 单位出现隐藏、截留、拖欠等行为,可以通过内部控制制度和激励机制,制定合理的创收分成比例来调动校内各职能部门创收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这样既可避免隐藏、截留、拖欠,又能保证收入预算的完整性。二是坚持支出预算按统筹兼顾、保证重点及勤俭节约的原则。根据学校工作规划并结合学校财力情况,本着统筹兼顾、保证重点、勤俭节约的原则安排各项支出。将基本支出中的人员经费、公用经费按定员定额核定;将物业管理费、交通费和水电费等公用支出进行项目单列,实行封闭管理。对项目支出预算的可行性进行严谨、科学的论证,建立项目库滚动管理和绩效考评管理。在预算安排上,先保证基本支出,后安排项目支出,从而减少预算分配方面存在的主观随意性。
(四)建立高校预算绩效评价体系。预算绩效评价工作是预算管理的重要环节,强调的是责任和绩效。目前各高校在预算执行中缺乏有效的绩效评价体系,也没有相应配套的奖惩措施,高校资金的使用效益缺乏应有的考核、监督和评价。因此,建立高校预算绩效评价体系,在执行中将部门经费与工作目标捆绑,与工作绩效挂钩。采取节约有奖励,超支有惩罚的奖惩机制,避免造成各部门争夺资金,加剧资金短缺的矛盾,从而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这样,才能更有利于学校事业的发展。
第四篇:嘉兴市社会治安现状及问题的研究
嘉兴市社会治安现状及问题的研究
背景:
嘉兴市位于浙江省东北部、长江三角洲杭嘉湖平原腹心地带,是长江三角洲重要城市之一,也是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地。多年以来,嘉兴市委、市政府始终坚定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目标,配合全市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的协调发展。2007年嘉兴与宁波、舟山荣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优秀市”荣誉称号,并在2011年获得“全国文明城市”的荣誉称号,这是南湖儿女的共同光荣和骄傲,更凝聚着全市人民的心血结晶。同时这也是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精神,努力落实省委和省综治委的要求,认真学习兄弟城市的好经验、好做法,深入推进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嘉兴市在治理社会治安上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紧紧围绕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个目标,着眼于人民群众最关心的问题,严格落实综治目标管理责任制,努力推动综治工作再上新台阶。可以说嘉兴在社会治安上取得了很好的成绩,但同时也存在不少问题,比如说偷盗现象较为严重、抢夺事件时有发生、火灾事件发生率较高、交通治理存在缺陷等,这些都有待进一步完善综合治理措施。
意义:
1、社会治安工作设计千家万户,更是关系社会和谐稳定的大事。治理出平安,综合治理才能保证长久平安。
2、有利于民主法治建设,在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过程中学法、守法、用法,增强公民的法制意识。
3、治安的好坏关系到城市的形象塑造,对城市文化产生巨大影响。
4、良好的社会治安有利于物质文明建设,治安是保证物质文明建设顺利展开的重要手段。
5、社会治安关系到市民人身和财产安全是否能得到有效保障。
6、社会治安问题直接影响居民的安全感,从而对居民生活幸福指数产生影响。
7、治安工作有利于加强流动人口的服务管理信息化建设,整合信息资源,实现信息共享,有效提升服务管理工作水平。
第五篇:劳动争议案件现状及问题研究[范文模版]
劳动争议案件现状及问题研究
自1987年我国恢复劳动争议处理制度后,劳动争议的数量逐年递增。近几年,其数量更是急剧上升,涉及劳动者的人数也越来越多。据统计,从2008年到现在我县累计受理劳动争议案件26起,审结25起,正在审理1起。其中,工伤事故赔偿12件,占案件总数的46.15%;因劳动合同法执行不到位引发的各种纠纷案件13件,占案件总数的50%;确认劳动关系纠纷1件,占案件总数的3.85%。主要诉讼请求为索要用人单位拖欠的工资福利、社会保险费、工伤待遇。劳动争议与劳动者的切身利益联系在一起,不妥善处理这些争议,势必影响劳动者及其家人的正常生活,进而影响社会的安定团结。
一、劳动争议案件引发成因分析
(一)、用人单位法律意识淡薄,劳动用工不规范
部分用人单位法制观念淡薄,内部规章制度缺失,管理措施不完善,用工手续不规范,处理问题随意性较大。依照《劳动合同法》的规定,劳动合同必须是书面合同,然而部分企业企图摆脱劳动合同的约束,故意不与劳动者签订合同,使得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没有明确的权利义务的约定,双方权责不清、利益关系不明确,很容易引发劳动争议。特别是建筑领域管理混乱,绝大多数都不签订劳动用工合同,一旦发生了事故,是按雇佣关系处理还是按劳动关系处理容易成为争议重点。还有的用人单位在劳动合同中任意约定试用期,内容不规范,甚至有违法条
款;不按时或足额支付工资、加班费,不告知工资构成内容,从不给劳动者工资条;任意解除劳动合同,不给予经济补偿;日常管理不规范,没有明确合理的考勤制度,故意限制、剥夺劳动者正当的合法权益。不规范、不合法的劳动用工合同,直接导致了劳动纠纷的产生。
(二)、企业为减少用工成本,相关法律规定执行不到位
一些企业只注重经济效益,不重视职工的合法权益,为减少企业运营成本,大多数企业不按照《劳动法》及相关的法律法规规定为企业职工缴纳养老、失业、工伤、生育等保险。一旦发生劳动纠纷,特别是发生工伤事故时,职工的合法权益得不到有效的维护,由此引发劳动争议。
(三)、劳动者维权意识明显加强
近年来,随着对《劳动法》、《劳动合同法》、《新工伤保险条例》等一系列劳动法规普法力度的加大,使得这些法律法规深入人心,当发生劳动报酬、保险福利、经济补偿金、工伤赔付等内容的劳动争议时,大多数职工不再是忍让、迁就的态度,而是积极寻求法律途径予以解决。
(四)、相关部门监督管理不力
由于立法的原因,劳动保障部门的行政执法权力相对软弱,强制性手段有限,在执法过程中与其他行政部门的配合不协调,造成对企业的惩处力度不够有力,加之自身在经费、设备和人员的不足,削弱了执法力量,致使对违规企业失去有效的监督。同时,一些地方政府担心因严格执法管理影响区域的投资环境,影响区域经济发展,往往采取过多的干预政策,致使劳动保障部门执法查处力度大打折扣,对企业的威慑力不大,企业违法现象依然照旧。
二、处理劳动争议案件对策建议
(一)规范劳动合同关系,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
签订劳动合同,规范双方权利义务是劳动法的明确要求。在很多企业经营者的意识中,签订劳动合同只不过是“迫不得已”的行为,签订之后,也根本不按照劳动合同履行。因此,必须严格依据劳动法的规定签订劳动合同,明确劳动双方的权利义务,从而避免劳动纠纷的发生。即使有纠纷,也可以依据劳动法和劳动合同作出清晰的判断,使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得到充分的保护。
(二)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切实解决劳动者后顾之忧
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企业应根据有关政策规定,不断建立和完善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制度,以解决劳动者后顾之忧,预防和减少劳动争议案件的发生,对于用人单位来说既依法履行了自己的义务,同时也减轻了自己的责任和负担。
(三)加强培训和宣传,提高用人单位的法制意识
劳动争议产生的主要根源之一就是劳动双方法律意识薄弱,这就要求法律宣传部门、劳动行政主管部门等相关职能部门都应该加强对这些用人单位和劳动者的法律宣传教育,特别是对相关的劳动法律法规的学习教育,有条件的还可以组织用人单位领导参加劳动法律法规的学习培训班。送法进工厂、进企业,通过讲解宣传劳动法律法规,增强劳动双方的法律意识,从源头上减少和防范劳动纠纷的产生。
(四)、加大劳动监察部门工作力度,减少劳动争议案件发生
劳动监察工作是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的一项重要工作,它担负着整
个劳动保障行政执法的责任,承担着对用人单位遵守劳动保障法律法规、规章行为的监督检查和对其违法、违规行为和案件的查处和纠正的职能,劳动争议案件发生的多少,取决于劳动监察工作开展力度的大小。针对用人单位管理不规范、社会保险政策落实不到位的现状,应充分发挥职能部门的监管监察职能,规范劳动力市场运作,引导和督促各类企业同劳动者依法签订并履行劳动合同,办理社会保险参保手续并督促其按时足额缴费。加强劳动执法检查,对用人单位依法用工进行指导和规范。严厉打击非法用工及不依法保护劳动者权益的行为,及时纠正和处理违反劳动法律法规的行为,将劳动就业工作引向科学合理、良性发展的轨道,引导企业建立健康的劳动关系,有效防范矛盾纠纷的产生,从而减少劳动争议案件的数量。
万全县仲裁股
2011年6月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