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小学教育科研成效为何低下
中小学教育科研成效为何低下
当前,无论是教育理论工作者,还是广大一线教师,对中小学教育科研的成效存在一种普遍认同:效果不佳,成效低下。郑金洲教授曾撰文指出,中小学教育科研存在“有行动无研究、有研究无成果、有成果无转化、有方法论无具体方法、有定性无定量、有叙事无提炼、有课题无问题、有师本无校本、有分析无元分析”等基本问题。也有人批评“中小学课题研究是‘三多一少’,即课题数量多、课题经费多、参与成员多,但能够解决实际问题的课题少”。还有人对中小学教育科研提出了深度质疑“:许多学校轰轰烈烈地展开了教育科研工作,从表面上看,教育科研在学校里是一派繁荣、硕果累累。但事实上,在这些美丽泡沫的背后,真正意义上的教育科研又有多少呢?”总之,中小学教育科研成效低下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表现
中小学教育科研在推进素质教育、实施课程改革、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改进教育教学工作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过程中,应当起到先导、引领和服务作用。然而,从总体上看,教学科研的这些功能和作用未能充分发挥。
第一,教育科研对素质教育的助推功能没有充分发挥出来。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中小学教师对素质教育的研究总体上层次较低,水平不高;二是中小学教师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忽视了对提高自身素质的系统研究。这使得教育科研对实施素质教育提供的智力支持非常有限,教育科研在实施素质教育中的先导作用也就发挥不出来。
第二,教育科研对新课程改革的引领作用没有充分体现出来。教育科研应当为一线教师实施新课程教学提供有效指导;但在实践中,教育科研对推进新课程改革的引领作用未能充分发挥。比如,“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这是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理念。但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如何才能将这一理念落到实处?这一理念在不同学科中又该如何体现?这需要教师通过科研的方式,研究如何解读课程目标、设计教学目标等一系列的教学基本问题。但是,当前中小学有关课程改革的课题,不是题目太大、笼统抽象,就是缺乏学科特点和针对性,不能有效解决新课程教学中客观存在的教学矛盾和问题。
第三,教育科研对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改进功能没有充分发挥出来。教育科研的宗旨是要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改进教育教学实践服务。但真正倾情教育科研、用心研究教育问题的学校和教师并不多。一方面,许多学校对教育科研的重要性认识不够,科研成为装点学校门面的“花瓶”;另一方面,许多教师参与科研带有浓厚的功利色彩,把科研简单地看作是晋级评优的工具,忽视了科研对自身专业发展的引领作用。这就使得科研和教学之间存在比较严重的“两张皮”现象:科研是科研,教学是教学。这样的科研对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没有太大的影响和作用。
第四,教育科研对师生发展的促进作用没有充分彰显出来。教育科研在本质上具有求真、求善的功能。但许多教师对参与科研缺乏足够的热情,他们虽然具有“埋头拉车”的黄牛精神,却缺少“抬头看路”的反思意识,常常是“两眼一睁、忙到点灯”,缺少智慧工作的职业境界和成就感。在这种情况下,科研对教师专业发展的促进作用有限,对学生发展的积极影响则更小。
第五,教育科研对学校形成办学特色的独特作用没有充分体现出来。教育科研始终是与学校自身问题的解决结合在一起的,学校要破解发展中的“瓶颈”问题,就要倚重于教育科研,充分挖掘学校的潜在资源和办学优势,形成办学特色,提升办学品牌。但许多学校只把科研当作一种摆设,既不通过科研的途径去深入挖掘学校的潜在资源和办学优势,也不通过科研的渠道去系统地思考学校发展的未来。因此,尽管许多学校课题甚多,却始终未能找到实现学校特色发展的路径。
第六,教育科研对理论和实践的创新功能没有充分发挥出来。理论和实践的创新既是教育科研的内在要求,也是教育科研的价值和生命力之所在。然而,一个不容争辩的事实是,每年我国中小学教育科研课题可谓成千上万,围绕各类课题撰写的科研论文或研究报告更是不计其数,但真正属于创新的教育理论和教育实验并不多,能转化应用解决实际问题的就更少,这是我国中小学教育科研的悲哀。
原因
一是认识问题。受认识水平的限制和个人主观因素的影响,人们对教育科研的理解和认识存在许多误区,产生了无用论、万能论、应付论、神秘论、花瓶论、包装论等诸多怪论。这些怪论要么彻底否认教育科研的作用,要么无限夸大教育科研的作用;要么完全被动应付,要么太过重视以至作假;要么把教育科研当负担或娱乐,要么把教育科研当作追逐名利的跳板和方式。这些错误认识,既忽略了教育科研的基本价值取向,又忽视了自身的研究能力和条件,反映了当前中小学教育科研存在着比较严重的浮躁风气和学术腐败,严重偏离了教育科研的基本价值取向,不仅产生了理论与实践的严重脱节,而且产生了为科研而科研的现象。
二是能力问题。中小学教师开展教育科研最基本的要求有两条:一要有问题,二要懂方法。大多数中小学教师受自身知识结构的限制,缺少问题意识和研究能力,不熟悉教育科研的程序、方法,这使得他们参与教育科研遭遇知识和方法的“瓶颈”。同时,还有许多教师对参与教育科研缺乏信心和热情,认为搞科研是专业机构或专家的事情,自己充其量是个“教书匠”,搞科研搞不出什么名堂,从而直接影响了他们对教育科研的关注和投入。此外,大多数中小学教研员都是“半路出家”,他们的理论素养和实际研究能力也非常有限,其对科研的实际指导能力还比较欠缺,这也严重影响了教育科研的实际成效。
三是管理问题。当前中小学科研管理存在诸多问题。首先,作为科研管理起始环节的立项管理,存在把关不严、指导不力、立项失范等基本问题;其次,作为科研管理关键环节的过程管理,存在过程缺失、跟踪不力、监管失度等主要问题;再者,作为科研管理保障环节的组织管理,存在科研制度不健全、人员更换频繁、引导教师不够、科研规划不准、经费投入不足、成果缺乏转化、“包工头”现象日趋严重等实际问题。可见,管理问题是导致教育科研成效低下的最重要原因,并体现在教育科研的整个过程之中。
四是评价问题。评价具有明确的导向功能。如何评价课题设计、进行结题鉴定、评选研究成果等,会直接影响到人们对科研的态度和价值取向,也会直接影响到科研的实际成效。目前,教育科研在评价方面至少存在三个问题:一是立项认定存在把关不严、管理不善、指导不力等基本问题;二是结题鉴定存在指导不力、检测粗糙、结题走过场、结题方式欠妥等不良现象;三是成果认定存在重认定轻导向、重形式轻过程、重理论轻应用、重“厚度”轻“深度”、重人缘、轻实效等错误倾向。
对策
第一,转变观念,端正态度。转变观念是提高科研成效的基本前提。我们要坚持“唱响一个主题,实现两个转变,达到三个结合”的科研指导思想。“一个主题”即教育科研要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服务;“两个转变”即由重理论向重理论指导下的实践转变,由重结果向既重结果更重过程转变;“三个结合”即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育科研与课程改革相结合,教育科研与日常教研教学相结合。在转变观念的同时,还须端正科研态度。我们既要关注立项课题的研究,更要关注日常教育教学生活的常态研究,把科研当成一种教育生活,在别人看不到的地方发现问题,从学生那里获取研究动力,勤于思考,善于总结,积极实践,有效推广,教育科研的成效终会得到体现。
第二,准确定位,正确导向。准确定位是搞好教育科研的重要条件。中小学教育科研的定位不是指向新规律的发现、新理论的生成,而是获得“如何做”的实践技能,以改进教育教学行为和解决实际问题,进而形成教育、教学、研究、学习合一的职业生活方式。为此,我们应倡导求实、求真、求新、求善的科研价值取向。正确的科研价值取向是教育科研的内在要求,也是教育科研的生命力所在。
第三,找准问题,科学选题。只有找准有意义的问题,才能形成有价值的课题。如何找准有意义问题呢?问题必须是自己的、确实存在的、目前尚不知道答案且有重大科研价值和教改意义的。找准问题只是科学选题的第一步。要做到科学选题,必须注意课题研究要贴近教师的教育教学实际,问题要小、切口要小、步子要小,课题研究能够真正解决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选题有一定新意。
第四,确立标准,完善评价。衡量教育科研成效,应当有一个科学的评价标准―――“把能否解决实际问题,在多大程度上解决实际问题,能否改进教育教学实践,在多大程度上改进教育教学实践,能否提升教师教育水平,在多大程度上提升了教师教育教学水平,能否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在多大程度上促进了这种发展作为衡量教师教育科研的最终标准”,引导教师把“改进工作”和“提高自我”作为参与科研的现实追求目标。
第五,科学规划,强化管理。加强科研规划,是提高科研成效的方向性保证。基层科研规划包括两个层次:一是依据学校的工作现状,解决学校发展中的实际问题;二是根据区域教育发展需求,拟定指向区域教育重点和难点的重大课题,进行招标研究,并给予经费支持和技术指导。强化科研管理,是提高科研成效的根本保障。从管理角度讲,学校既要从组织领导、人员经费、制度措施等各方面为科研工作提供保障,又要加强对学校科研工作的过程监控,从立项申请到中期检查、再到结题评审都必须全程跟踪和指导。
第六,加强培训,优化策略。加强科研培训,是提高科研成效的核心环节。在教师培训的思路、内容、方式与层次上,都要与教师专业发展的需要紧密结合。同时,应注重研究策略的优化,中小学教育科研的策略在本质上是校本研究与行动研究,研究应立足本校实际情况,促进教师进行自我反思。
第七,改进方式,改善文风。在优化研究策略的同时,我们还应倡导科研方式的多元化。众所周知,课题研究是教育科研中最常见、最规范的一种形式。而根据中小学教师的科研基础和教学实际,采用课堂观察、案例研究、教育叙事、经验总结、教学后记、教育BLOG 等更为灵活有效的形式,往往更能取得良好的研究成效。而文风也是影响科研成效的一个客观因素,提高科研成效,我们应倡导朴实的文风。
第八,甄别成果,积极推广。衡量科研成效大小,关键要看对教育教学产生的实际效果。“只有那些能够改善广大教师的教育教学实践、大面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科研成果,才应该受到肯定和表彰,才需要进行推而广之。如果研究成果仅仅局限于结集论文、获得奖项,而不能够推广成一种经验和有效做法,那么这种研究应该说是失败的,没有实际价值。”因此,我们要善于甄别科研成果,尤其要注重科研对实践的改进和指导功能。当教育科研确实取得较大成效后,应当在一定范围内积极推广。
第九,杜绝人情,防止腐败。教育科研是一项严谨的学术研究活动,但在实际操作中,出现了“形式主义多,求真务实少;评价‘证实’多,‘证伪’少;听取汇报多,质询评议少;评价结果多,评析过程少;评价褒扬多,指出问题少;评价雷同多,有特色的少”等不良现象,严重地败坏了科研成果评选的社会声誉。因此,提高教育科研成效,需要科研管理部门坚决杜绝人情,防止腐败,充分体现科研成果评选的严肃性和公正性,还教育科研一片净土。
(作者单位:四川成都市金牛区教育研究培训中心)
第二篇:教育科研成效
鲁支完小2010——2011学年教育科研成效
一年来,我校教科研工作在乡小学的领导下,坚持以“科研强师,科研兴校”为指导思想,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以课题研究为载体,努力创造一个和谐的教科研氛围,开展多种形式、多个层面的教科研活动,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现进行简单的回顾与总结。
一、教育科研制度化,促进学校可持续发展。
我校认真落实乡小学各项规章制度,以业务学习、教研活动、集体备课等作为新课程研究的主阵地,成立了教科研工作领导小组,充分发挥教研组长的引领导航作用,扎扎实实地开展活动,使得教科研工作顺利地走向正规化、制度化的轨道。
1、在工作中,我校坚持按照各项规定,组织教学教研,认真制定教学教研工作计划,坚持业务学习制度,听评课制度,校本研修制度,加强了备、讲、批、辅等各教学环节的过程管理。本着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在教研活动中,研究新课程,在课堂教学中,实践新理念。坚持执行每两个星期上一节示范课。每月进行一次集体备课,共同钻研教材,充分发挥每位教师的才智,取长补短,提高课堂效益,促进了学校教学教研工作,扎实有效的进行。
2、认真抓好教研组建设。教研组长认真组织教研及集体备课活动,做到了时间、地点、人员、内容、主持人“五落实”。对于组内开设的、校内组织的常规课、汇报课、示范课、研讨课等公开课,人人参与听课、组内评课,并形成了良好的教研氛围,促进了教研活动质量的提高,每学期,教师听课人均在20节以上。
二、加强学习,促进教师成长。
1、教师专业成长,教育科研是先导,理论学习是基础。教师们积极撰写学习笔记,每月不少于1000字。
鼓励教师“多阅读、多反思、多执笔”。不断促进对课程改革的进一步领悟。我们提倡教师利用好学校的网络资源,经常上网浏览,查阅相关资料,及时了解课改动态,扩大自身的视野,多渠道多方位地提高自身的理论素养。采用“请进来,走出去”的办法,为教师提供学习的平台。
2、每学期,我们积极组织教师参加外出学习及业务培训工作。
三、开展常规科研活动,提高综合素质。
本学期,我校积极组织教师开展各项活动,以活动为载体,开展岗位练兵,提高教师综合素质。课堂教学是素质教育的主渠道,是新课改的主阵地。学校重视新课改的课堂教学的研究,强调教师的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必须体现新课标的理念。本学年,学校开展了新课程研讨课、集体备课公开课、外出学习汇报课等。四、一年来取得的成绩
一年来,学校教科研工作在全体教师的共同努力下,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教学成绩名列前茅,有教师的论文获省级奖励。
五、存在问题及努力方向
1、加强学校同外界的接触。
2、提高广大教师撰写教学论文的积极性。
3、学生的书写要各年级、各教师还要行动起来常抓不懈,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
4、今后在教研活动内容丰富上下功夫。
总之,我校将不断调整和改进我们的工作方法和思路,营造全员参与的氛围,搭建展示才华的舞台,提供信息交流的场所,使教科研工作真正为学校和教师的发展提供优质服务。
鲁支完小 2011年6月17日
第三篇:为何员工很忙却效率低下
为何员工很忙却效率低下
一、流程不完善
流程是企业日常运营的基础。一个企业的效率低下,首先应检查:企业的流程是否合理,是否简洁和高效,能否有改进的地方,改进的可能性有多大。
检查流程,应首先要检查流程系统本身。组成企业的流程系统绝不是简单的业务链条,而是复杂而封闭的循环系统,就像人体的血液循环系统,包括:总系统、各支系统、各细支系统,以及末梢系统。
因此,首先应检查企业流程的循环系统从起点到末梢是否畅通,是否闭合,有没有断裂、梗阻、栓塞的地方,有没有冗余和不够的地方,是否需要添加新的系统。其次,还应该检查流程是否格式化、模版化,流量是否合理稳定,每一管道上的设计的流量是否合理,而实际流动中是否达标、超标。
流程检查还应包括检查流程上流的是什么内容。近年来,许多企业都在优化、再造流程,那么流程上究竟流的是什么呢?概括起来有四方面:一是物流;二是信息流;三是现金流;四是文化流——流程上流的是企业的个性和特色,也就是企业文化。
之所以企业能够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上被顾客识别出来,关键原因是流程上流动着企业与众不同的基因,流动着企业的形象代言人,即员工的行为方式,流动着企业基本的价值趋向和理念。
二、制度不支持
如果流程没有什么问题,就检查管理制度是否真的支持流程及流动的内容,制度是否充分尊重人文情怀:过于严格了,大家会变着法子钻制度的漏洞,甚至集体对抗制度;过于宽松了,约束力又不够。
如果说,流程是水的话,那么制度就是流水的管线。如果管子不严密,管子粗细搭配不合理,或管子根本没有对接起来,那么将直接影响系统流水。此外,还应关注流程上流的内容是否正确,内容是否为乱流?
三、监管不到位
即便企业有很好的流程和管理制度,但如监管不力,或监管不到位,或监管越位,或监管手段落后,或监管人员素质有问题,甚或组织架构太复杂,都会大大降低整个系统的运营效率。流程和制度都是固化的,而监管是灵活的,监管必须按原则办事。
如果监管者办事不公,会极大降低人们对流程和制度的忠诚;如监管者素质低下,根本不懂得如何监管,那么势必会监管无力,导致不知道大家都在忙什么,是否忙得对了,乃至是否真在忙;如监管过于严格和僵化,不知道原则和灵活相结合,固守过时的制度,那么将极大限制人们的积极性和创造,甚至促使员工为了迎合监管而忙;如身处高位的人没有被监管的意识,甚至领导带头忙超越流程和制度,那么监管力量也将大大削弱。
四、技术不匹配
大家都很忙,都喊累,但整体效率不高的第四个原因是管理手段问题。正常情况下,管理手段落后会极大限制企业的管理效率,尤其是制造业里最明显。
同样是电脑,286和奔腾的运行速度和工作品质是天壤之别;同样是信息传递,宽带和拨号上网的速度也有成倍的差别。更重要的是,设备落后会影响到员工的情绪,而情绪是相互传染的,进而影响到工作积极性。
但是,如果技术手段太超前了,也会限制企业内部的工作效率。这是因为企业环境不支持设备的运作,影响设备正常工作能量的发挥。因此,可能放着高级设备反而用不上,或用时又发挥不出其应有的效率,而且在与其它流程环节对接时提高了工作成本,自然也会降低工作效率。
同时,管理技术手段不仅要与企业的实际环境相适应,而且应与企业的外部环境相适应。如果企业内部的局部工作效率高,但与之对接的外部环境的工作效率低,大家就只能处在无休止地无奈等待之中,必然工作效率也会随之降下来。
五、员工素质不高
很显然,员工的职业素质在极大地决定着工作效率。员工的职业素质就是整体员工的职业品质。什么是品?品就是员工与工作有关的社会属性,主要是指与岗位有关的职业道德。
什么是质?质是指与岗位有关的自然属性,包括:职业意识、知识、技能、智慧、资源等。而其中的职业意识又是至关重要的。职业意识是什么呢?就是指在岗人员应该知道自己该干什么和怎么干。
有些企业之所以效率低下,就是与企业员工的品质有关,尤其与质有关。一个质地很好的员工,其工作效率可能是一般员工的两倍、3倍、甚至10倍以上,更重要的是工作质量不一样。布臵同样的工作,质地优异的员工可能一天之内就完成了,而质地差的员工非常努力,却一周后才完成,而且工作质量根本不可能与质地好的员工同日而语。
仅从花费的时间量来说就有7倍的差距,更不用考量质的差距了。但在长期平均思想的支配下,员工之间显然不可能有7倍的薪金待遇,自然那些质地优秀的员工会逐渐流失,沉淀下质地一般的员工。留下的员工虽然职业道德很好,非常努力,都很忙,但企业的整体工作效率却很低下。
六、主管能力有限
俗话讲:“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尽管大家都十分忙,但由于高级管理人员能力有限,不具备战略上布局谋篇,不会在战术上指挥调度协调,更不能很好地识人、用人,不能有效地充分利用有限的资源,不能够做到知己知彼、知天知地,所以造成在错误的时间、错误的地点、用很优秀的士兵打错误的战斗,失败肯定是必然的。
作为主管,尤其高级主管,千万注意不要让员工无为的劳作,要知道你的一个指令将会传导到基层,各级员工都会为你的指令而忙。如果忙了半天没有效果,是无为的劳作,甚至是负面的劳作,若领导者又不敢承担责任,试想其结局会如何?
如果这样的次数多了,员工也就疲了。然而又不能违抗命令,怎么办?员工就会兵来将挡,你有千条令我不行,我就自扫门前雪。结果大家都在忙,其实是各忙各的,是装着忙的样子给上级主管看,一级骗一级。
还有一种情况,就是朝令夕改。作为企业主管,做决策前不慎重,或决策力不够,或耳根子软,做了决策发布指令后又感觉原来决策不好,想修改决策,于是出现决策指令正在实施过程中,随意、随时、随便、随机修改指令,导致随意文化滋生。
刚开始下属对此不舒服,时间长了摸准了上司的秉性和行事风格,尽管上司发布了命令,又估计上司会修改指令,于是就开始佯动而不真动。结果上司看见下属在动也就心满意足了,可就是迟迟不出结果,没有效率。
七、文化导向有误
企业文化的导向也影响着企业整体的效率。如果企业鼓励个人英雄主义,不注意培养团队意识和协同作战能力,那么尽管每个人都想当英雄,每个人都很忙,但是大家没有养成协同作战的意识和习惯,个人、部门之间存在着边界高墙,效率也高不了。更为严重者,担心他人可能成为英雄影响自己,于是制肘他人,甚至使绊儿。
如果企业倡导“忙”文化,那么员工必将为忙而忙,这在一些成长型企业特别明显。老板最看不惯的就是大家闲,员工一闲,老板心里就堵得慌。于是不问员工是否完成了任务,而只看是不是在忙。有的老板不直接说闲的员工,而是转弯抹角地去表扬忙的员工,尤其重点表扬加班加点的员工。
殊不知,员工之所以加班,大多是因为质地不行,上班时间忙不到点子上,瞎忙;而有的人,就爱下班干活;更有甚者是品的问题,故意加班给老板看的。结果老板发现了加班者就表扬,下面就必然会为忙而忙。结果是越忙越受到老板的表扬,越表扬人们就会越忙,忙而无效。
八、企业战略有问题
大家都很忙,而企业整体效率低下的另外一个原因就是企业的战略定位和战略导向有问题。俗话讲,“男怕入错行,女怕嫁错郎”,作为一个企业,最怕的也是入错行,企业现有的资源不支持企业开拓某一领域,而企业的战略制定者自认为可以,结果误进某一行业。
这样的话,无论员工多忙,都无法产生客观的效益,累死也够不着。企业的战略定位出错除了表现为行业战略错位以外,还表现为目标顾客定位、商域定位、经营模式定位等出问题。
无论是哪一方面定位出问题,都将影响企业整体的效率和效益,大家都很忙,就是看不到效益,当然也就谈不上效率。企业在战略导向上容易出的问题是,战略方向错误和战略方向不定。
如果是战略方向错误,整个南辕北辙,无论员工如何忙,也都是负效益和负效益;如果是战略方向摇摆不定,忽左忽右,员工很忙,但尽是重复劳动和无谓劳动,谈何效率和效益。
企业的战略决定着企业所做的事情是否有价值?企业发展的生命周期决定了企业发展必须不断地进行战略定位和战略调整,企业每遇到发展瓶颈都需要战略突破,行业竞争的规律导致企业必须适时地进行战略转型。如果战略定位不准,战略突破和战略转型没有适时做到位,企业必然会出现瞎忙的状况,忙而低效、忙而无效。
尤其当行业成熟后,整个行业开始走下坡路时,无论员工多忙都会出现低效;即使企业所处行业正在发展壮大的过程中,如果企业自身的发展走向衰亡期,同样会遇到员工忙而无效的状况。如果企业处在战略突破和战略转型的过程中没有实现真正的转型时,同样会出现员工忙面无效的状况。企业发展初期,企业的战略定位不清晰,左右摇摆,员工同样得忙,但忙而无果,忙而无效。综上,企业战略出问题,会出现上下很忙,但忙而低效,忙而无效。
所以企业应改变“忙”文化,把每个人的工作安排细化,要求在规定的时间完成规定任务,把关注形式转变为关注结果和过程相结合上来。但也不能走上另一极端——只关注结果,以致出现为结果而结果的现象,那会导致更恶劣的企业文化。
第四篇:中小学教育科研方法
一:名词解释、填空
1、科学研究:是人们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的运用一定的科学方法探索社会和自然界客观规律性的一种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
2、中小学教育科研:(1)含义:是以中小学教育现象和教育实践为对象,以科学的方法为手段,遵循一定的研究程序,对教育问题进行研究的具体方法。(2)特点:综合性与层次性、实践性与应用性、群众性与日常性。
3、中小学教育科研主体:指能积极主动地、有目的地、合乎规律地从事基础教育领域内的研究活动的人。
4、教育研究活动:是一种科学的、系统的探索活动,必须遵循一定的方法进行。
5、课题:具有较为单一而又独立的特征,课题就是问题,但二者之间不能划等号,课题来源于问题但非所有的问题都可作为课题来进行研究。
6、教育文献:指一切用各种符号形式保存下来的,对教育研究具一定历史价值和资料价值的文献。
7、一次文献:(1)含义:又称原始文献,是直接记录事件经过、研究成果、新知识、新技术的文献,是事件实际目击者和参与者以本人的实践为依据而创作或撰写的文献。(2)包括:专著、论文、研究报告、档案材料、政府出版物„(3)优点:有很高的直接参考和借鉴价值。(4)缺点:储存分散,不够系统。
8、二次文献:(1)含义:又称第二手资料,是对事件或经历至少处理过一次的资料,是对一次文献加工整理、摘录其内容要点、并按照一定方法编排成系统的便于查找的文献。(2)包括:目录、题录、文摘提要、索引、手册„(3)优点:将分散的一次文献系统化、条理化,具有报告性、汇编性、简明性的特点。(4)缺点:经过人为的加工,可能出现错误。
9、三次文献:(1)含义:又称参考性文献,是在利用二次文献的基础上,对一次文献进行系统的整理并进行概括论述的文献。(2)包括:动态综述、专题评述、进度报告、数据手册、百科大全„(3)优点:具有综合性、浓缩性、参考性的特点,反映了文献加工者对一次文献的见解,是对众多一次文献进行综合研究的结果,可使研究者直接了解某课题领域的概况。(4)缺点:文献的可信度不如一次、二次文献高。
10、印刷性文献:(1)优点:便于阅读与传播(2)缺点:存储密度低,体积笨重,占据存储空间多,难于实现自动输入和自动检索。
11、缩微型文献:(1)优点:体积小、存储密度高,节省存储空间,传递方便、成本较低。
(2)缺点:不能直接阅读、必须借助缩微阅读器。
12、电子型文献:(1)优点:存储密度高、速度快,开始了人类历史上最快捷、高效的知识生产和传播。(2)缺点:需较先进的技术设备才能阅读,使用费用较高。
13、声像型文献:(1)优点:存储密度高、直观、真切,传播效果好,应用范围广。(2)缺点:需较先进的技术设备才能阅读,使用费用较高。
14、常用的检索工具:书目、文摘、索引。
15、文献检索的基本方法:顺查法、逆查法、引文查找法、综合查找法。
16、文献研究的特点和局限性:(1)特点:间接性;样本容量大、费用低;便于对研究对象做纵向分析。(2)局限性:偏见(许多文献资料往往带有文献记录者的主观倾向或偏见);信息缺损。
17、中小学教育科研方案:指如何进行课题研究的具体设想,是开始进行课题研究的工作框架。
18、研究方法的基本类型:按方法中使用的手段分为思辨方法、实证方法、数学方法、符号表。
19、教育观察法:(1)含义:是科学观察在教育领域的运用,是研究者在比较自然的条件下通过感官借助于一定的科学仪器,在一定时间、空间内进行的有目的、有计划地考察和研究教育现象,及时做出准确、具体、详尽的记录,并进行深入理性的分析研究的一种科学研究方法。(2)特点:有明确的目的性;是在自然状态下的观察;有系统的计划;是对观察对象进行直接观察;适用于范围大而课题较小的研究。(3)局限性:易受观察者的主观因素影响;观察结果代表性不高;有些观察活动可能使观察结果失真;主要适合于对研究对象的外部表现、外部联系的认识,而不适合于对内在本质、内在联系的研究;受时间和情境的限制,在研究对象人数多且分散的情况下应用观察法较困难;由于样本小、耗时长,对于大规模的研究或急需获得结论的研究不适宜。(4)途径:参观;听课;参加学校的各种教育教学会议;参加学生的各种活动。
20、教育调查法:(1)含义:是研究者通过访谈、问卷等特定的调查手段,有目的、有计划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可靠资料,以掌握教育实情,分析教育问题的方法。(2)优点:具有时空因素的非限制性;调查对象的自然性;调查手段的多样性(3)常用的方法:调查表法、谈话法、问卷法。
21、教育行动研究法:(1)含义:指由教育工作者和研究者共同参与,从教育工作需要中寻找课题,在实际教育工作中进行研究,使研究成果为教育工作者理解、掌握、实施,从而解决教育实际问题的研究方法。(2)特征:教育行动研究是以改进教育教学工作、提高教育教学行动质量为首要目标的研究方法;„强调研究过程与行动过程相结合;„要求行动者参与研究,研究者参与实践,并在研究和日常工作中相互协作。(3)优点:适应性和灵活性、评价的全程性和反馈的及时性、较强的实践性与参与性、多种研究方法的综合使用。
22、教育行动研究可概括为:为行动而研究、对行动的研究、在行动中研究。
23、教育实验的三种变量:自变量、因变量、无关变量。自变量就是假定的原因变量,即我们要研究造成结果变化的量;因变量是假定的结果变量,也主要是由于自变量的变化而引起某一事件结果的变化;无关变量也称“控制变量”。
24、实验取样的基本要求:明确规定总体;取样的随机性;取样的代表性;合理的样本容量。
25、教育经验总结法:(1)含义:是在不受控制的自然状态下,依据教育实践所提供的事实,按照科学研究的程序,分析概括教育现象,揭示其内在联系和规律,使之上升到教育理论高度,促使人们由感性认识转化为理性认识的一种教育科研方法。(2)性质:是一种科学研究活动、是一种回溯研究、是一种追因研究。(3)特点:作为教育科学的一种成果,具有新颖性、普遍性、实践性、发展性的特点;作为教育科学研究的一种方法,具有实用性、适用性的特点。
26、先进教育经验的标准:典型性、创造性、现实性、效益性、稳定性、可操作性。
27、追因法:先见结果,后根据发现的结果去追究其发生的原因。
28、个案追因研究的实施的步骤:确定结果和研究的问题;假设导致这一结果的可能原因;设置比较对象;查阅有关资料进行对比;检验。
29、产品分析法:又称活动产品分析,是通过分析学生的活动产品(如日记、作文等),了解学生的能力、倾向、技能熟练程度、情感状态和知识范围。
二、问答、论述
1、中小学教师教育科研素养的构成及培养途径:(1)含义,指中小学教师进行教育科研时在思想道德、教育观念、理论知识、科研能力等方面所应达到的基本要求。(2)构成:教育科研的理论素养、能力素养、道德素养。(3)培养途径:在教育理论的学习中提高;在科研实践中锻炼;在学术交流和合作研究中发展。
2、中小学教育科研的意义、任务:(1)意义:开展它为教育改革提供科学的依据和理论指
导;能丰富和发展教育科学;有助于提升学校的管理水平;能促进教师素质的提高。(2)任务:总结教育的历史经验,开展教育现状调查研究;研究当前中小学教育中亟待解决的问题;进行课程改革和各科教学研究,开展教育改革实验;进行教育发展研究。
3、教育科研方法的发展趋势:(1)重视运用数学方法,使定性描述和定量分析有机的结合起来(2)重视开展教育实验(3)重视教育预测,使教育预测和教育回测并行相辅(4)重视利用“三论”和“新三论”来研究教育科学(5)重视各种研究方法的综合使用。
4、什么是中小学教育科研选题,选题的意义:(1)含义:指研究者在分析研究主客观条件的基础上所确定的中小学教育科学研究对象。(2)意义:选择一个好的教育科研课题,既是教育科研的首要环节,也是教育科研的关键,它将决定教育科研的全局成效。那么正确选题的意义又在于:选题是教育科研的首要环节;课题引导着研究的方向;课题可以反映和制约整个研究的价值。
5、中小学教育科研课题的主要来源,及学校教育教学实践中需研究的突出问题:(1)来源:教学实际和理论文献。具体说来有6方面的来源,即从如何提高本职工作的质量去挖掘课题;从工作中的困难与缺点中去挖掘课题;从教育实践活动的观察中挖掘课题;从各种信息的交流中挖掘课题;从对某些教育现象的调查中形成;从各种文献资料中去挖掘课题。(2)需研究的突出问题:如,素质教育的教育模式的研究、网络对青少年的影响的研究、课业负担过重问题的研究、学习困难学生的教育问题的研究等。
6、课题选择须遵循的基本原则:(1)针对性原则(2)科学性原则(3)新颖性原则。包括:时代感、内容新、角度新、挖掘新意;(4)可行性原则。判断是否具有可行性:研究者个人具体的情况;各课题组成员的结构;情报资料的充实;考虑花费在科研上的时间。
7、怎样的问题才符合课题研究(选题的要求)?问题的前提必须正确;问题的答案必须存在且是可以预测的;问题应当是具体的、有明确的界定,而不应当模糊不清、笼笼统统;问题具有普遍意义。
8、选题的基本过程和方法:(1)了解问题的研究状况(2)分析问题的研究价值、价值最大化(3)贴近学科、教学的实际问题(要贴近教学实际选题;依托学科教学选题;从小的课题起步)
9、在课题的选择中需注意的问题:(1)表述不清,需要解决的问题不明确;(2)课题名称的外延太大;(3)经验之谈、层次太低、像平常的论文题目;(4)课题表述,概念要规范。
10、文献的种类:(1)按内容的加工方式分为一次文献、二次文献、三次文献;(2)按载体形式分为印刷型、缩微型、电子型、声源文献;(3)按来源及公开性分为正式文献、非正式文献。
11、文献研究的作用:有助于研究者选择和确定课题;有助于避免重复性的无效劳动,提高教育科研的效益;为教育科研提供科学的论证依据和研究方法。
12、文献检索的过程:(1)明确检索主题(2)搜索阶段。包括搜索检索工具、确定检索途径和方法;(3)阅读与分析整理阶段(4)评价阶段。需对文献做一番去粗存精、去伪存真、由表及里的加工。
13、设计教育科研方案的基本要求:课题研究方案必须遵循相应的科学方法的要求;„要合乎客观实际情况,具有可行性;„操作性要强;„要具有系统性。
14、设计教育科研方案有何必要性:(1)设计教育科研方案是保证课题研究顺利进行的必要措施;(2)„实施研究课题具体化的中心环节;(3)„是课题研究成果质量的重要保证;
(4)„有利于检查和跟踪;(5)„要具有系统性。
15、一个好的科研方案的标准:(1)设计的研究变量能真实的代表科研内容,改变研究变量能产生精确地回答研究问题的现象(或内容)。(2)拟采用的研究方式合理、可靠、经济;
(3)拟采用的控制方案、操作程序客观有效、明确、无遗漏和错误;(4)研究目标合适,具备可行性、可操作性,因地制宜;(5)设计具有一定的继承性、创造性、发展性。
16、中小学教育科研方案设计的步骤:(1)课题名称的表述。课题的名称是对课题研究实质的高度概括,犹如文章题目,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常用的写作方法是:在题目里对研究的领域、方法、内容有所说明,或用简洁的文字概括其课题研究的核心内容及目标等;主要存在的问题:大而空、小而繁、不贴切;(2)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背景;(3)课题研究范围和内容的界定;(4)有关文献的查阅;(5)课题研究方法的选择;(6)课题研究对象的确定;(7)课题研究程序的设计;(8)预期阶段性成果、最终成果及成果形成的表述;(9)对课题实施和完成条件的分析论证的表述。
17、中小学教育观察的7个实施要求:考虑研究对象的可观察性;坚持观察的客观性;坚持观察的全面性;„目的性;„主动性;坚持观察者与被观察者的协作性;坚持观察记录的详备性。
18、如何实施教育观察:进入观察现场并何观察对象建立良好的关系;实施观察;进行记录;整理和分析观察资料;提出观点,撰写观察报告。
19、教育实验法的特征:(1)实验者与教育者合二为一;(2)教育实验的被试就是教育对象,是一定群体的学生;(3)教育实验更多的是在真实的社会环境和学校环境里进行,不可避免要受到政治、文化等非科学因素的干扰,其实验控制不如实验室那样精确、严密;(4)教育实验要确认教育现象间的因果关系。教育实验既要旨在求真,又要旨在求善。
20、教育经验事实的提炼:(1)含义:指根据经验总结的目的要求及其主题,从教育经验事实出发,依据教育基本理论,对事物或现象做出科学的概括和界定,揭示它们之间的本质联系。(2)提炼过程:掌握理论——提炼经验事实的前提;概括主题——提炼经验事实的根本;揭示机制——提炼经验事实的关键。
21、经验事实的筛选过程及要求:(1)过程:把握主题,明确意图;分类整理,建立联系;考察评价,初步选定。(2)要求:经过筛选的事实材料,应是能最有效的证实“经验”可行性的材料。具体要求是:材料要新颖、恰当、必须要充分和必要。
22、怎样在经验总结中揭示其内在机制?(1)应符合事物由萌发到成长完善、由低级到高级、由浅层向深层发展的规律;(2)应反映事物内在各主要因素间相互联系和作用所产生的功能,以及这些功能所引发的事物的某种变化。
23、中小学行动研究法的一般程序、操作要领:(1)一般过程:计划、实施、观察、反思。
(2)操作要领:发现教育行动研究的问题;进行初步的文献检索与讨论;确定教育行动研究的问题焦点;进行深入的文献探讨;拟定教育行动研究方案计划;执行教育行动研究方案计划;拟定行动方案;实施教育行动研究方案;根据行动效果评价教育行动研究方案;修正教育行动研究方案与再实施;撰写并公开研究报告。
24、编制教育调查表的基本要素、要求:(1)要素:总标题、横竖行及标目、数字资料、表尾、附录;(2)要求:标题清楚准确、简明醒目;表的大小依据调查项目的多少满足、容纳所有项目为准;表中各项目排列应是有系统的,一目了然;为防止答案有误,最好有相互参考的项目,便于分析和对比;表尾应注明调查单位、调查员或填表人姓名、填表日期;表内项目内容务必填写全称,对数据的来源要有特殊标记注明。
第五篇:中小学教师如何开展教育科研
冯家屯小学教师学习资料之三 中小学教师如何开展教育科研
一、中小学教师在教育科研中遇到的主要问题
1、科研认识:搞科研太虚,听评课太滥,写论文太假(工作太痛苦)
(1)科研的价值:能不能真正起到改进教学的作用?
——只有真正做了你才能知道啊。(2)科研的结果:科研是不是就是写论文?
——开花不结果是狂花,巧妇难为无米之炊。(3)科研的条件:
A、缺乏氛围与机制:领导不够重视,评价体制改革不到位等。
——当一切条件都成熟的时候就没有必要搞科研了。科研就是在夹缝中生存的。
B、缺少时间与精力:负担太重,杂事太多,家务更多。
——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一样,只要你挤就会有的。工作中首先要做自己应该做的事儿,然后做自己喜欢做的事儿,最高境界是把应该做的事儿当作喜欢做的事儿。
C、缺少合作机会:同事兴趣、态度不一致,相互推诿责任等。
——首先摆正自己的态度,只要是真正把教育当作事业(而不是当作职业)来做的人会相互合作的。
D、缺乏相关资料:缺少科研方面的书籍、报刊、杂志等理论资料和信息。
——有限的资料充分利用,自己出资创造条件,充分利用网络资源。
E、缺乏专家的指导:专家指导太少,研究不能够深入等。
——在听专家的学术报告时与专家进行心灵的勾通,在阅读科研书籍报刊时与专家进行心灵勾通,通过网络与专家进行心灵勾通。
(4)科研的形式:形式主义严重,虚假现象太多,研究的实效性太差。
——科研离不开一定的形式,在科研的过程中体现科研的价值,让形式主义为我所用。
2、科研能力:心有余而力不足,总认为自己的能力不适合搞科研
(1)科研理论水平不高:理论知识不系统,不会运用到课堂教学或课题研究中去——学会读书与积累,勇于尝试与实验。
(2)科研操作水平不高:不知道科研的步骤,不会研究,无从入手——科学论证,大胆探索,小心求证,及时调整。
(3)科研表述能力不强:不善于总结与提炼,不会表述成果,不善于上升到理论高度,不会撰写论文——树立以写带读的意识,形成经常动笔的习惯,掌握必要的格式,不断挖掘自己的潜力,逐步提高自己的水平。
3、科研方法:热情很高,缺少方法,进展缓慢,效果不佳
(1)不知道如何选题与论证——用好课题指南,学会论证方法。(2)不知道如何进行调查与测验(问卷设计不科学)——借助理论指导,细化问题选项。
(3)不知道如何收集与整理资料——定好主题,列好提纲,分类收集,归纳整合。
(4)不知道如何收集与处理分析各种数据——用好现成的数据,调查有用的数据,科学分析数据,强化数据意识。
(5)不知道如何紧密结合课堂教学进行研究(不知道如何制定研究的步骤与措施)——分析教学中出现的问题,深入调查寻找问题的原因,结合课改理论制定改进措施,课堂实践对比研究,及时调整措施,逐步提高教育教学效率与质量。
(6)不知道如何准备结题材料——分类整理课题资料,分工撰写三个报告,提出结题申请,等待鉴定验收。
(7)不知道如何总结与提炼,形成科研成果或论文——梳理研究过程,归纳写作主题,列出撰写提纲,填入研究方法内容与过程,结合大量数据和新的观念进行分析论述。
(8)科研成果或论文不知道如何去发表——分析论文特点,分析杂志特点,大胆投搞尝试,适当利用关系。
二、中小学教师参与教育科研的价值
1、目标: “认识教育,完善工作,完善自我。”
2、意义:是改进教学,提高教育教学效率的需要;是关注学生,促进学生和谐发展的需要;更是关注自我,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需要。
3、价值:能够更新教师的教育观念和提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播下的是课题研究的种子,收获的是先进理念和教育智慧。” 在日常的教学工作,我们总会遇到很多的问题,特别是当我们的教学实际与我们的期望有差距时,教学实际与学校的要求有差距时,当教学实际与新课程改革的理念有差距时,我们都会自觉不自觉地进行思考,进行探讨,不断改进和尝试,这个过程实际就是研究的过程。只是我们很多教师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所以不能主动地运用一定的科学方法进行研究。
三、中小学教师从哪些方面入手开展教育科研
(一)树立研究意识——研究就是分类
1、中小学教师如何进行研究?
有位学者提出,研究就是分类。这个提法非常好。当我们面临困惑时,我就应该把我们的问题按一定的分类标准进行细化,然后去寻找引起问题的种种原因,然后分析哪些是引起问题的主要因素,哪些是次要因素,哪些是容易解决的,哪些是需要通过深入研究才能解决的,哪些是目前条件下很难解决的问题。接下来就是想办法去尝试解决这些问题,在我们改进了我们的教学方案之后,我们还要反馈我们的方案效果如何,需要总结哪些成功的经验,需要调整哪些不合适的做法。当我们把这些问题都搞清楚了,我们的研究就会有成果了。
专家就是对一点点东西知道很多,而普通人就是对很多的东西知道一点点。
还有学者提出,研究就是收集、整理和解释资料和数据。这种说法也很具体,很实用。当然我们发现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时,就应该围绕这个问题收集大量的资料与数据,然后进行加工和整理,统计与分析,最后用资料和数据来解释你对教育问题的探索与思考,得出你的结论。这就是研究。
2、中小学教师开展科研的三个切入点
一是从移植教育教学经验上寻找切入点:优选教学经验(模式、方法)→确定研究措施→选择研究对象→实施研究措施→分析研究结果→撰写研究论文。
二是从总结自身经验上寻找切入点:收集经验材料→整理归纳材料→提炼经验主题→撰写研究论文。
三是从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上寻找切入点:发现问题→设计方案→实施调查→资料分析→拟定报告。
(二)掌握研究技巧——研究就是反思 世界上有许多种发现,但归纳起来只有两种:一种是发现外部世界,一种是发现自己。发现外部世界的方法主要是学习和探索,而发现自己的主要方法就是自我反思。为此,反思教学要树立以下几种意识:
1、要有反思意识:低头拉车→抬头看路。
(1)反思是促进教师成长的催化剂。反思可以是在教学行动之后,也可以贯穿于教学行动的过程之中,还以是在新的教学行动之前。教学前反思:提高预测和分析能力,使课堂教学成为自觉行为;教学中反思:提高调控、应变能力,使课堂教学成为高效的行为;教学后反思:提高总结与评价能力,使课堂教学成为理性的行为。
(2)教学反思主要解决四个问题: ●我为什么做我所做的? ●我为什么这样做我所做的? ●我这样做的效果怎么样?
●我应该怎么进一步做好我所做的?(3)反思教学常用的几种方式: ●同事间的勾通与交流引起反思; ●教学活动中边组织教学边进行反思;
●坚持写教学后记或教学日记;(华东师大著名教育家叶澜说,如果坚持写三年的教学日记,保你成为名师,但你写3年教案,也只是一般的教师)
(附:中小学教师应该如何撰写教学后记)
●在先进教学理念与教学实际的差异之间进行反思。(附:反思中小学传统教学,一节优质课引起的反思)魏书生是这样描述教学与学习的:铃声响起,一群学生走进学室,打开学具,开始学习;遇到困难,查找资料;解决不了,同桌讨论;再有困难,求助班长;班长不会,再往前看;猛然发现,学师在前;学师点拔,学习完成。反思我们的教学:铃声响起,一群学生,走进教室,拿出教材,教师讲课,学生听课,教师讲完,学习结束。通过 4 比较,我们很快就会发现,这是主动与被动的差别,这是低效与高效的差距。)
2、调查意识:知其然→其所以然。
调查是课题研究的重要手段之一,是克服日常教学随意性、主观性的有效手段,是不断理解教学、理解教育规律、改进教学、提高教学效率的重要手段。当我们对学生的学习状态、心理反应,对自身的教学效果相当然时,是无法进步的。“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所以必须通过深入调查把教学活动的实际现状、学生的实际需要、教学方法的实际效果等都真正搞清楚时,我们的研究就开始了,我们的研究就在逐步深入了,我们的研究就会不断取得收效了。
3、合作意识:独自困惑→共同明白。有位哲人说:“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交换以后,每人还是一个苹果。如果你有一个思想,我有一个思想,交换以后,就可以产生两个以上的思想。”反思通常是研究者的独立思考,但自我思索经常受到自身思维方式和认识水平的局限,从而陷于自己的意图框架和视野中不能自拔。所以为了促进反思,提高反思的效果,提高我们的课题水平,我们在开展课题研究时必须通过课题组成员之间的交流与勾通,通过同事之间的观摩活动,通过向专家咨询,与专家对话等方式,从面临的问题到解决方案,从困惑到收获,从肤浅到深刻,不断提高研究的质量和水平。
4、总结意识:想得明白→写得出来。
善于总结:以写带读。有些青年教师向全位特级教师请教:你为什么在那么忙的情况下能做到教学科研两不误,不但书教是得好,而又发表那么多论文,获得了那么多的科研成果?这位特级教师说:“我受益于多读、多思、多做、多写。读是积累,思是加工,做是实践,写是总结。是读、思、做、写相得益彰助了我一臂之力。”
在教学实践和研究的过程中,我们会有很多很好的体会和收获,但我们往往是想一想、兴奋兴奋,甚至交流交流就完了,没有进行较为系统的思考和整理,形成书面文字。于是很多十分有价值的成果都白白地溜走了,于是我们尽管有很多感受但是对于改进教学的效果不明显,时间一长,我们慢慢就麻木不仁了,熟视无暏了,于是我们研究就开展不下去了,我们也就无法进步了。因此,我们在研究的过程就需要不断进行总结,形成阶段性的经验成果。
(三)打好研究基础——研究就是积累
积累是研究的基础,是撰写科研论文的开始。读书学习是积累的主要途径。读书学习是教师专业生活的一部分。
1、多读期刊文章,掌握理论发展的前沿信息。
在业余时间或者我们在备课的过程中经常阅读与我们中小学教师关系比较密切的教育报刊,如《中国教育报》、《教育时报》、《教育文摘周报》、《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人民教育》、《教学与管理》、《教材教法》等。一方面会增长见识,更新观念,帮助解决教育教学过程的一些困惑,另一方面也会给我们带来很多启示和新的研究灵感,从而激发我们的写作欲望与兴趣。当然,读报刊杂志时,必须结合一定的专题有针对性地、有重点地进行阅读。对于较好的文章或段落要么复印,要么摘抄,要么写心得,必须以书面的形式进行积累。往往是我们在读的时候,感觉写得非常好,也很有用,然而只是看看、想想而已,没有动手加工、整理,所以就不能形成有效的积累。
2、会读理论书籍,不断提升自己的理论素养。
较为系统地读几本教育理论专著对于中小学教师理解教育,理解教学,探索教育规律,不断提高自身的教育教学水平和技能是非常必要的。教育理论书籍很多,有教育学、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的基本理论方面的,有教育方法方面的(和谐教学法、尝试教学法、赏识教育、成功教育、愉快教育、情景教育、主体教育),有学习方法方面的(元认识学习策略,建构主义学习观,中学生学习方法等),有新课程改革方面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解读,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等)。各方面的书都能够有选择性地读几本,我们就会有较扎实的理论功底,就会成为一个具有教育思想的教育工作者。读教育理论书也需要一定的技巧,我介绍一种读书方法。
整体阅读法:先读目录,再读子目录,最后读具体内容。
回顾反思法:读完每一章节时都要回顾总结,概括精华,写在章节的首页上。
专题阅读法:只读对你目前研究有用的章节,并进行加工整理。[北京出版社出版、著名作家王宏甲编著的《中国新教育风暴》给我们的启发:自信心和成功感比获得知识更重要、永远不要对学生失望、培养自信还要培养学生对善良的充分自信等观点,重点阐述的 是开展综合课程训练是转变教育观念的核心理念与切入口。书中首先介绍了北京市一位模范特级教师王永贵在地理教学中成功地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方法。王永贵在实践中总结出:“一个好教师,不是自己能教得有多好,而是如何能让学生进入一个琢磨的学习状态。不是你教给他什么,而是他自己内部琢磨出什么,不管多么调皮的学生,心都是向上的。”书中还介绍了浙江省是如何通过开展综合实践活动促进教育的转型,介绍了新课改的国家实验区中内蒙古自乌海市勃湾区、深圳市以及山西省曲沃县的综合实践课的成功经验。书中还介绍了美国通过开展综合实践活动促进了精英教育向发展学生的整体能力与素质的实用教育的转型,介绍了日本通过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培养学生自我思考、自我获取和综合知识能力的“生存能力”。以及英国、韩国的综合实践活动改革情况。书中还介绍了我国古代春秋时期因社会的发展而产生的“百家争鸣”,清朝后期因社会发展的需要而“废科举,兴新学”。作家看教育,角度很新颖,建议大家读一读这本书。]
3、多收集教育信息资料,不断积累科研论文素材。
收集方式:复印、剪贴、笔记、心得等(分类整理)——剪刀加浆糊。
做到四勤:勤阅读、勤思考、勤整理、勤翻查。
总之,工作、研究、反思、积累、写论文的关系是:工作实践→研究反思→理论学习→积累资料→撰写论文→工作实践。
附1:魏书生教育思想介绍
辽宁省盘锦市教委主任还兼任实验中学两个班的语文教学。他在工作中要面对“五多”:一是兼职多。38个,每个职只做一天的工作,要用去一个多月;二是会议多,一年中要外出开会4个多月;三是来访客人多,每年在校期间,要有三分之一的时间接待客人;四是信件多,每年要收到1200多封来信,只是看信就需要一个多月的时间;五是稿债多,已发表了100多篇文章,主编了10多本书,但是还有很多杂志社和出版社向他约稿,但他没有写出来。也就是说他用于语文教学的时间仅占教学时间的十分之一,但是他所教的语文课成绩非常突出,那么他靠的是什么呢?靠的是支持不懈地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1、思想核心:育人――培养自学能力、自育能力
2、两条原则:民主和科学,遇事多与学生商量,充分尊重学生
3、培养自学能力:
提高认识――激发兴趣(1分钟注意力训练,1分钟记忆力训练等)――教给方法――培养习惯(首次慢动,逐渐加速,控制时空,形成习惯)
4、培养自我教育能力:自我认识(学习享受观),自我体验,自我设计(20年后的我),自我鞭策(座右铭:自己最崇拜的人名字,自己要追击的同学的名字,医治自己弱点的格言)
四、中小学教师开展课题研究的一般步骤
(一)进行课题论证。课题论证是“纲”,决定着研究方向,决定着研究水平,决定着研究的成败。
1、选题意义(课题提出的依据与意义——调查与分析)
2、创新程度(研究现状述评——查阅大量相关资料)
3、研究内容(主要思路、主要观点,研究假设,方法途径——课题组成员结合本校实际和现代教育理论、新课程改革的理念集体研讨)
4、研究价值(应用价值、理论价值)
(二)制定研究方案。研究方案是“目”,决定着研究的科学性与规范性,决定着研究是否能够顺利进行,决定着研究是否能够达到预期的目标,决定着研究是否能够取得有价值的成果。
1、目的意义——问题提出,目的意义,理论依据,研究假设(见课题论证)
2、对象方法
对象:年级、班级、学生情况;学科或教育现象;研究的具体问题等。
方法:调查法、实验法、文献法、总结法、行动法、测验法、观察法等。
3、研究设计:
例实验法:自变量、因变量的定义,无关变量的控制等;前期测量-实验操作-后期测量-分析结果-得出结论。
4、步骤安排(阶段划分、阶段任务、人员分工,具体要求等)
5、成果形式(研究报告,论文,专著、教材等)
6、保证措施(时间保证、资料保证、活动保证、经费保证等)
(三)开展课题研究。开展课题研究是科研活动的核心。它是把实现课题研究目的意义的途径,是解决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的主要途径,是改进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教师自身专业成长和学生健康和谐发展的主要途径,是最终取得有价值的科研成果的途径。
1、行动研究是主要方式 —— 一边工作,一边研究 行动研究的主要特点就是一边工作,一边研究,也就是课题研究一定要与教育教学实践紧密结合。研究的问题一定是来源于教育教学实践中存在的突出问题,研究的目的也是为了真正解决教学实践中的问题,研究的过程与方法也要与教育教学活动紧密结合起来。
2、学习积累是主要途径 —— 查阅资料,学习理论 在课题研究的过程常常会出现这样的现象:问题也找到了,办法也尝试了,效果也呈现了,但是总是达不到比较理想的程度,于是我们就没有办法了。这就是因为我们缺乏理论学习,缺乏研究的积累。因为学习能够使“问题”更加清楚,能够我们的实践探索指明方向,能够帮助我们进一步提升教学经验。“山重水复疑无路,枊暗花明又一村。”
3、定量定性是主要方法 —— 数据分析,理性思考 A、定量研究:收集数据,整理分析
(1)调查法。最常用的是问卷调查,我们在制作问卷时最容易出现的问题是问题太大太少,所选择的余地很小,没有进行细致的分类,所以不能最大限度地获得研究所需要的信息量。
例1:有的同学上课前先预习一下,你是怎么的呢?
1、不预习;
2、难得预习;
3、老师布臵预习就预习;
4、经常预习;
5、其他。
例2:数学教学效果调查问卷(共18个问题)。
(2)测验法。就是通常说的考试,实际上不包括各种心理特征的测试。如注意力测试,自主学习能力测试,创新能力测试等。
使用测验法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要进行前后对比或实验与非实验之间的对比; 二是要选择合适的测试工具,即选择信度和效度较高的测试量表或试卷;
三要对的测量的数据进行科学的统计处理。比如计算标准差,进行差异检验和样本与总体之间的推断分析等。有关内容可参考学习教育统计学的内容。
(3)观察法。观察法我们在日常教学的过程中是经常使用的,但是我们平时所进行的观察只是很简单的观察,往往缺乏明确的目的,科学的设计,详细的记录,深入的分析。“留心处处皆学问,细心时时有发现。”因此,课题研究中的要提高观察的有效性,关键的一点是要根据研究的制定出详细的记录表格。例,记一次20分钟的语文字词抄写作业。
(4)实验法(略)。
(5)个案法(案例研究法)——一叶知秋,以小见大。案例研究法也是中小学教师开展课题研究的有效方法之一。它可以是一节课的研究,一次活动的研究,一件事的研究或者是一个学生的研究。案例分析研究一定要突出主题,要具有普遍性,要结合先进理念进行分析。
B、定性研究:收集资料,对比分析
我们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会有很多的第一手资料,如课题有关的资料:论证、方案、计划、研讨记录等,还有是研究内容方面的资料,如调查、观察、测试的资料、作业、谈话记录等反应学生变化的资料,还有研究手段方面的资料,如收集的有关理论资料,整理的心得资料,经验总结资料等。我们的课题研究还有一项很重要的任务就是根据研究的目的和需要,收集、整理、分析我们手中的科研资料,不断形成定性的研究成果。
需要强调的是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一定要紧密结合。没有定量,定性分析说服力不强,没有定性分析,定量就失去了分析的价值。两者的结合才能够得出科学的有价值的研究结论。
4、集体研讨是成功保障 —— 取长补短,共同进步 基层的课题研究还有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集体攻关。因为我们一线教师的主要任务毕竟还是要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由于受种种因素的影响,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几乎是难以完成我们的研究。所以我们需要成立各有分工的课题组。需要在研究的过程不断组织研讨,相互取长补短,相互启示,相互合作,顺利完成课题的研究任务。
5、反馈调整是必要环节 —— 阶段总结,调整改进 随着研究的不断展开,我们的认识会不断提高,问题会越来越清楚,理解会越来越深刻,这时会发现我们起初的论证与方案或有偏差,或不够细致,或不够科学,或操作性不强,这就需要我们在研究的过程中不断反馈与调整,以保证研究过程的科学性和严谨性。
(四)撰写工作报告和研究报告。当课题研究结束后,要撰写工作报告和研究报告,以准备鉴定结题。工作报告主要是从课题研究过程的组织管理的角度来写的,研究报告则主要是反应研究的主要过程及结果分析。
1、工作报告。工作报告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课题提出的背景:课题提出的依据,课题立项的时间及编号,课题研究完成的状态等。
(2)课题研究的前期准备工作。
(3)课题研究过程的组织与管理:课题组的组建,学习与研讨活动的组织,研究过程的管理,制度与奖励等。
(4)课题研究取得的主要成果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2、研究报告。课题研究报告的主要结构如下:(1)前言――课题提出的依据与研究目的(2)研究对象与方法
(3)概念的界定与原则等(实验变量的定义与指标)(4)研究的过程与内容
(5)研究结果的分析(分项分析,结合数据进行分析)(6)结论与讨论
(7)主要参考文献及相关的附件
(五)课题结题鉴定。
1、准备好三个报告:论证报告、工作报告、研究报告
2、整理好相关资料:立项证书、研究方案、活动记录、教师教案、学习笔记、学生作业、测试调查的试卷等。分类归档。
3、准备好教学展示活动。如果课题是与课堂教学结合的,要以课堂教学的形式进行展示。
4、提出结题申请。主要内容包括课题提出的背景、时间、课题编号、如何开展等内容。现也完成预期目标,达到了预期效果,准备结题,请规划办予以组织验收和结题。
(六)发挥成果作用
1、勇于发表。
2、积极参与评奖。
3、组织交流与推广。
河南省教育学院毕天璋教授曾讲过自己的切身体会:他在1989年—1994年间主持开展了“教师基本功技能”的课题研究。研究结束后,撰写的论文编成了一本书,这本书后被省师训处作为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教材,使全省很多中小学教师在学习中明确了教师的技能要求及锻炼要领等,受益匪浅。1995年时,省社科联组织评选实用科技优秀成果奖。他考虑到自己已经晋升了教授职称,参加评选作用不大,就没打算参评。后在别人的劝说下,申报参加评审并获奖,结果当年课题组中有13人在评职称时起了作用。1996年,又申报参加国家级科研成果评选,被评为部委级三等奖,正好当年单位分房子,这一奖励被加了5分,于是积分第一,分到了三层楼。
小结
1、结合课题论证进行现状调查(问题的具体表现是什么?问题产生的背景是什么?造成的原因有哪些?哪些是主要原因,哪些是次要原因等等)
2、结合教育理论进行理性分析(这些问题对我们教育教学和学生的发展有什么不利的地方?与新理念的要求有什么差距等)
3、结合教育实践采取相应措施(从教学组织到课外活动,从教师改变到学生变化,从教学内容到组织形式,从学校内部到学校外部等需要采取哪些有效措施?)
4、结合实际效果进行总结提升(采取措施的效果如何?哪些需要改进?哪些需要完善?哪些需要淘汰?哪些需要寻找理论支持?等进行总结)
五、中小学教师撰写科研论文的常用技巧
1、小题大做,从细处入手
初写文章的人,要求做到从小处入手。小,是指角度要小,视点要集中,不要面面俱到,要通过小事情反映某个主题。“有人来了”的“有”字是什么意思啊?—— 某人的意思。
2、总结经验,从实践入手
我们基层的论文一般的特点是:有经验,少理论,无数据。我们需要的论文是:多经验,多理论,多数据。你们的方法是:多总结经验,多寻找理论,多收集数据,就会写出有价值的论文。
3、结合理论,从高处入手 要善于对我们已感受到的经验从理论的高度进行阐述,可以结合教育理论,可以结合学科理论,可以结合学习理论,可以结合新课程改革的理论。
4、利用数据,从科学入手 数据往往是最有说服力的材料。如果我们有了用数据来说明问题的习惯,那么我们的研究就深入,我们的论文价值就大了,我们的论文就容易发表了。
5、注重格式,从规范入手 一要掌握抄文章的技巧:抄内容不要抄框架,抄框架不要抄内容。二要从投稿的角度来看,要学会“骄傲”,不可过于谦虚,也就是少用“浅论、小议、浅议、几点浅见”等一类的话语作为文章的标题。
三要学会“创新”。新,就是要是“内容新,材料新,论证方法新”。特别是题目要有新意,从题目的措词上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另外题目要讲究趣味性,使人一看到题目就兴趣盎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