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构建土地规划实施保障措施体系的思考概要
土地市场
姜志法刘双良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构建土地规划实施保障措施体系的思考
如何构建适合我国国情的土地规划实施管理保障措施体系,确保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顺利实施,成为当务之急。上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实施,对保护我国有限的耕地资源,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保障重点建设项目和生态环境建设用地,促进节约集约用地,保障经济社会持续、稳定、快速发展都起到了重要作用。
但我们也应注意到,上轮土地规划的实施也存在着诸多问题。如耕地保护的目标难以完成、建设用地土地整理复垦规划难以实施、土地利用粗突破指标、放浪费、节约集约程度较低、土地规划频频修改,这些都使得土地规划的科学性和权威性遭到质疑,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耕地保护、建设用地集约利用等重要目标的实现。
一、规划实施“难”的原因
(一)内部原因
这主要是规划本身的原因。由于技术、人员等多方面原因,上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编制过程、前瞻性与动态性以及科学性与操作性存在一定的问题,导致规划实施难度较大。
1.规划编制过程不规范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速度缓慢,时间跨度太大,几年后完成的规划与实际土地利用相脱节;规划编制程序单向化,从上而下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导致上下信息不对称,规划之间难以协调;规划编制过程公众参与不够,精英规划难以得到广大社会的认同与支持。2.规划前瞻性和动态性不足
土地规划中存在许多不确定因素,是一个信息不完全的灰色系统。而土地利用是一个不断运动的复杂系统,其发展也是一个连续的决策过程,因此,土地规划的制定也应该是动态的。我国正处于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时期,社会矛盾多发,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规划前瞻性不足。然而,目前的土地利用规划缺乏动态的实施评估和快速修编机制,导致土地规划落后于经济社会发展,难以起到调控土地资源配置的作用。
3.规划缺乏科学性与操作性基础数据不由于上轮规划存在统计口径不一致、准确、专题研究不充分、指标分解不科学、规划弹性不足、可操作性不强的问题。如建设用地安排不合理,造成规划目标难落实。指标分解不合理,造成经济发展快速地区建设用地指标不够用,出现大量违法用地;而经济发展缓慢地区建设用地指标分配较多,土地利用粗放。
(二)外部原因
这主要是土地规划在实施过程中的原因。在土地规划的实施过程中,实施直接手段的束控无力与间接手段的引导缺位,是导致土地规划目标难以实现的重要原因。
1.土地利用规划实施直接手段束控无力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的直接手段即土地利用控制,也是传统手段。主要包括土地用途管制、土地利用计划、建设用地项目预审、建设用地规划审查、土地开发整理规划审查、基本农田保护区审查等。在我国,土地利用控制的约束力主要体现在对建设用地的控制上。56 2009.10总第346期 中国房地产
土地市场
违法用地的处理缺乏具有执行性和操作性的法律法规依据,最后的处理结果通常是罚款和补办手续,对于违法用地的个体不会造成过大的损失。因此,“未批先建”甚至“私自建设”的情况比较普遍。
2.土地利用规划实施的间接手段引导缺位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的间接手段,即引导手
自然段,指除直接行政干预外,政府为引导下级政府、人、法人和其他组织自发地按照土地规划目标进行土
地利用所采取的综合措施,主要包括财政、经济、舆论引导等一系列的政策和措施。
土地利用中存在外部性、垄断和信息不对称的问题,仅靠市场难以实现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需要靠土地利用规划这只“有形的手”来调控。但是,在我国 土地利用规划是政府为了克服“市场失灵”,对土
地资源进行优化配置而采取的行政干预手段,属于公
一是共政策范畴。土地规划实施的主体包括两部分:法人和其他组织。地方政府,二是土地利用的自然人、地方政府在土地规划实施中起着主导作用。在实际操作中,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实施表现为企事业单位法人和自然人在政府的指导和监督下进行土地开发、利用或者土地整理复垦。
对于地方政府而言,存在与中央政府的博弈。由于目前我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主要考虑全局的、整体的利益,对地方利益考虑较少。尤其是建设用地和耕地的安排多是指令性的。众所周知,建设用地开发有利于地方经济发展,也容易出政绩。而目前财政上的分税制使得地方政府可以在完成上缴任务后获得相当大份额的财政剩余,这就使得地方政府建设用地开发时比较积极,相比之下,基本农田保护和土地开发整理复垦时就没那么积极了。
因为涉及自身利益,地方政府必然在实施过程中主动或被动使用自己的权力,使得土地规划朝着有利于地方政府利益的方向发展。目前我国没有明确违反土地规划行为应承担的法律责任,更没有一套可操作的法律法规来约束地方政府的行为。这种情况下,“长、“规划跟着项目走”、“非法批官意志替代规划控制”地”等现象也就屡见不鲜了。对于土地利用的微观主体而言,也存在违法成本低而守法成本高的状况。我国建设用地的审批报件繁多、程序复杂、审批周期较长,据了解,一个建设项目各项审批手续完备需要盖50多个章,至少需要1~2年时间才能完成。而目前的土地规划实施监督中,对
市场经济条件下,应尽量利用市场机制,即政府能用 “市场失灵”问题时,应尽量利用市场方市场方法解决
法。只有市场无法解决时,政府才用行政干预的方法来解决。而由于受计划经济体制惯性思维的影响,在土地规划实施过程中,我们习惯了行政为主导的直接手段,表现出过多的行政思维及行政干预,而忽视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律。如:指令性的下达耕地保护指标,缺乏相应的财政转移支付手段,使耕地保护者没有得到相应的补偿,建设用地开发者也不用付出应有的代价;现行的地价和税收政策难以发挥引导微观主体合理利用土地的作用等。
在一定意义上,地方政府、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组织都是经济人。由于经济人的行为选择是有限理性的,因此,在进行土地利用时,他们都会考虑利益。利益关系是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中问题的主要根源。在缺乏经济引导的情况下,必然存在着许多“强调各自局部利益,忽视整体共同利益”的现象,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走样。在宏观层面上表现为建设用地开发的冲动增强,耕地保护的积极性受到抑制,导致建设用地指标频频突破,耕地保护和土地开发整理目标难以实现;在微观层面上表现为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方式得不到鼓励,而粗放的土地利用方式得不到限制,导致土地利用向粗放、低成本的方向发展,而不是向规划如:各地为扩大招商引资,发展使用方向和目标发展。地方经济,争相“改善”投资环境(主要是降低地价、降低企业准入门槛、大兴开发区建设等),出现一方面建设用地指标被突破,一方面土地低效利用、重复建设、闲置率高的怪圈,使得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目标难以实现。
另一方面,我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历史不 2009.10总第346期
土地市场
长,社会参与度不高。规划成果的公示、宣传推广工作相对薄弱,社会舆论引导不够,导致公众对土地规划的认知程度较差,加上法律意识淡薄,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规划的实施。
二、规划实施保障体系的构建
构建土地规划实施保障体系,必须内外兼修,束导并举,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一)加强土地规划科学技术研究
结合我国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深入研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理论和方法,完善规划体系和规划理论,规范规划程序,制定规划标准,改进规划方法和规划手段,不断提高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规范性、科学性、操作性。特别是要深入规划预测方法的研究,提高预测结果的准确性;加强指标分解的理论与方法研 可行;创新土地利用分区和管究,使指标分解更科学、制规则(如本轮规划划定了允许建设区和有条件建设区,大大增强了规划的弹性和可操作性);加强土地规划实施评估技术的研究,充分利用“3S”技术,实现土地规划实施的动态监测和评估,完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快速修编技术。
(二)提高土地利用控制能力
完善土地法律法规,加强土地规划方面的立法,建立国家级的土地规划法律体系,明确规划实施责任。在国家法律法规前提下,制定操作性强的地方性配套法规尤为重要。
严格土地执法,加强土地执法监督,建立全社会监督规划实施的机制,鼓励群众积极举报土地利用违法违规行为,使土地违法违规行为得到及时查处,形成“懂法规,知规划,举违法,保实施,促和谐”的良好社会氛围。
严肃年度用地计划管理,根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控制指标,科学分析预测,严密论证,合理安排年度用地计划。
完善用地审批制度,规范审批程序,改革审批方式,简化审批手续,提高工作效率,最大限度地降低管理时滞带来的消极影响。
建立土地规划实施监测、评价、调控运行系统,实现土地规划管理信息化,改变传统技术和管理模式,提高决策速度和决策的科学水平。近期要加快“金土工程”建设,打造国土资源综合监管技术支撑平台。
(三)创新规划实施引导机制
在土地规划实施过程中除了考虑全局的、整体的利益外,还必须考虑实施主体的局部利益,切实注重
利益的调配,引入竞争机制、激励机制,改革现行土地管理制度,进一步培育和规范土地市场,充分运用经济、财政、金融、税收杠杆对市场进行有效调节,引导土地合理利用,实现土地资源优化配置。改革土地管理制度,如改革土地使用政策、实现 指标跨区县调配等。
深化财政制度改革,完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制定适应不同地区的财政政策,如改革土地收益分配政策等。
建立由第二财政到公共利益的土地储备制度,真正发挥土地储备制度对土地市场的调控作用,以促进各项规划指标的落实。
健全土地税收政策,通过减免或增加税费政策,明确各种土地利用方式或用途差别,引导土地利用的微观主体自觉履行土地规划。
完善土地金融,通过解决资金短缺,加快资金周转,促进地产经营市场化,优化资源配置。这既是市场经济体制建设的客观要求,也是完善土地规划实施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
做“实”公众参与,宣传土地法律法规,让广大人民群众了解与其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内容和要求,积极发挥舆论监督和引导作用,引导广大群众参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实施过程。
综上所述,要确保本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顺利实施,必须内外兼修、束导并举,构建以技术为支撑、以法律为保障、以经济为主导、以行政为辅助、以公众参与为基础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土地规划实施保障措施体系。参考文献
1.王万茂.规划的本质与土地利用规划多维思考.中国土地科学.2002.16
2.董祚继.中国现代土地利用规划理论、方法与实践.中国大地出版社.2008
3.杨志勇张馨.公共经济学.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4.孟晓晨赵星烁.中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中主要问题及成因分析.中国土地科学.2007.21
5.严金明.土地规划立法的导向选择与法律框架构建.中国土地科学.2008.22
李求军/责任编辑 58 2009.10总第346期 中国房地产
第二篇:软件项目实施保障措施
项目实施保证
为确保项目的顺利开展和实施,我们分别制定了项目组人员保证方案和软件开发质量保证方案以及项目进度保证方案。
1项目组人员保证方案
为确保项目的顺利开展和实施,项目组的人员配备既有高层次的技术带头人(专家、教授等),也有中坚力量(博士、工程师、研发经理等),还有一般工作人员(具体开发设计工作的人员、试验人员、管理人员等),并实行项目经理、技术负责人质量负责制,加强技术管理的有效性和研发过程的科学性、准确性。
2软件开发质量保证方案
2.1质量管理内容
2.1.1 编制和评审质量计划
制定质量保证计划:依据项目计划及项目质量目标确定需要检查的主要过程和工作产品,识别项目过程中的干系人及其活动,估计检查时间和人员,并制定出本项目的质量保证计划。
质量保证计划的主要内容包括:例行审计和里程碑评审,需要监督的重要活动和工作产品,确定审计方式,根据项目计划中的评审计划确定质量保证人员需要参加的评审计划。明确质量审计报告的报送范围。
质量保证计划的评审:质量保证计划需要经过评审方能生效,以确保质量保证计划和项目计划的一致性。经过批准的质量保证计划需要纳入配置管理。当项目计划变更时,需要及时更改和复审质量保证计划。
2.1.2 “过程和工作产品”的质量检查
根据质量保证计划进行质量的审计工作,并发布质量审计报告。
审计的主要内容包括:是否按照过程要求执行了相应的活动,是否按照过程要求产生了相应的工作产品。本项目中对质量的控制主要体现在不同阶段的审计当中。
2.1.3 不符合项的跟踪处理
对审计中发现的不符合项,要求项目组及时处理,质量保证人员需要确认不符合项的状态,直到最终的不符合项状态为“完成”为止。2.2质量管理责任分配
我公司在开发项目上按照规范化软件的生产方式进行生产。每个项目除配备了项目开发所需角色外,还专门配备了质量保证小组、配置管理小组、测试小组来确保质量管理的实施,下面针对这三种角色进行说明:
2.2.1 质量保证小组职责
质量保证小组作为质量保证的实施小组,在项目开发的过程中几乎所有的部门都与质量保证小组有关。质量保证小组的主要职责是:以独立审查方式,从第三方的角度监控软件开发任务的执行,分析项目内存在的质量问题,审查项目的质量活动,给出质量审计报告。就项目是否遵循已制定的计划、标准和规程,给开发人员和管理层提供反映产品和过程质量的信息和数据,使他们能了解整个项目生存周期中工作产品和过程的情况,提高项目透明度,从而支持其交付高质量的软件产品。
质量保证人员依据质量保证计划,通过质量审计报告向项目经理及有关人员提出已经识别出的不符合项,并跟踪不符合项的解决过程,通过审计周报或者审计月报向项目经理提供过程和产品质量数据,并与项目组协商不符合项的解决办法。
质量保证小组的检测范围主要包括:项目的进度是否按照项目计划执行,用户需求是否得到了用户的签字确认,软件需求是否正确的反映了用户的需求,是否将每一项用户需求都映射到软件需求;系统设计是否完全反映了软件需求;实现的软件是否正确的体现了系统设计;测试人员是否进行了较为彻底的和全面的测试;客户验收和交接清单是否完备;对于系统运行中出现的问题,维护人员是否记录了详细的维护记录;配置管理员是否按照配置管理计划建立了基线,是否严格控制变更过程,是否对配置库进行了维护。
2.2.2 配置管理小组职责
配置管理活动的目的是通过执行版本控制、变更控制、基线管理等规程,借助配置管理工具的使用,来保证整个生命周期过程产生的所有配置项的完整性、一致性和可追溯性。配置管理是对工作成果(阶段工作成果和产品成果、进展状态成果)的一种有效保护形式,是反映项目及其工作产品的过去、现在、动态的资料和数据集中管理体现。
配置管理小组的主要职责包括:根据项目计划制定配置管理计划,建立配置库,为项目组人员分配配置库权限,创建需求、设计、开发、测试、交付阶段的基线。当纳入基线库的工作产品发生变更时,严格按照配置项变更控制过程执行变更,变更后建立新的基线。
2.2.3 测试小组职责 作为质量控制的主要手段,如同软件开发一样,测试在执行之前,测试小组制定软件测试计划、测试用例的编写和执行工作。
本项目中,测试可以分为如下几种类型:代码走查、单元测试、集成测试、系统测试。为了保证程序的质量,开发人员需要对同伴的代码进行代码走查,同时对自己编写的程序进行单元测试,确保程序编译、运行正确。
测试人员根据软件需求分析报告进行软件集成测试用例和系统测试用例的编写。对编写完成的测试用例提交项目组进行评审,同时质量保证人员对评审过程和工作产品进行监测。
测试人员根据测试计划和测试用例执行测试用例,并对发现的缺陷进行记录,只有这样才能确保项目组开发的软件产品满足用户需求。在完成集成测试之后,可以进行软件系统测试,系统测试包括对软件进行功能测试、性能测试、安全测试、压力测试。只有进行了系统测试软件测试才是完整的。系统测试在本项目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性能要求有可能改变软件的设计,为避免造成软件的后期返工,测试在性能上需要较大的侧重。
2.3质量保证措施
通过质量管理责任的分配,通过如下几个方面来进行质量保证的实施过程:
2.3.1 项目进度
项目计划的制定为工程项目实施、管理和支持工作、项目进度、成本、质量及过程产品的有效控制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以便所有相关人员能够按照该计划有条不紊地开展工作;制定《项目计划》,必须获得相关干系人的认可,并以此作为项目跟踪的基础。
项目进度是项目进行是否顺利的最直观表现。制定合理的项目计划首要前提是选择从事类似规模和类似业务项目的有经验的项目负责人参加制定项目进度计划。
项目计划由项目负责人制定,由项目各小组组长、项目成员、干系人、质量保证人员参加一起进行评审。评审过程主要讨论项目计划的可行性,对其中不合理的地方提出修改意见,对计划中不合理的地方进行修改完善,并由质量保证人员对其结果进行跟踪处理,以确保项目计划完整性、可行性,项目计划评审通过后,交由配置管理人员进行配置管理。
在计划实施过程中,按项目计划中里程碑为界限,将整个开发周期划分为若干阶段。根据里程碑的完成情况,适当的调整每一个较小的阶段的任务量和完成的任务时间,动态跟踪和动态调整,以利于项目质量保证的实施。
实际运作中,质量保证人员在对项目执行过程进行检查时,对于发现的项目偏差,以质量审计报告的形式提交项目负责人。由项目负责人组织人员对计划进行维护,对于已经变动的项目计划,由配置管理进行配置管理。
2.3.2 需求分析
需求分析是开发人员对系统需要做什么和如何做的定义过程。从系统分析的经验来看,这个过程往往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一次性对系统形成完整的认识是困难的。只有不断地和客户领域专家进行交流确认,方能逐步明了用户的需求。从系统开发的过程得知,系统分析时犯下的错误,会在接下来的阶段被成倍的放大,越是在开发的后期,纠正分析时犯下的错误所花费的代价越是昂贵,也越发影响系统的工期和系统的质量。
本项目中,将邀请招标方技术负责人参与需求调研,以便保证需求调研质量,同时形成用户需求说明书。需求评审时会同双方管理层、项目实施层共同进行,对于通过用户确认的需求,交由配置管理员形成需求基线。
用户需求在招标方确认后,由系统分析人员形成软件需求分析报告,同时对软件需求分析报告进行评审,对于评审通过的软件需求分析报告可以交由测试人员进行测试计划和测试用例的编写。
对于开发过程存在的需求变动,招标方填写变更申请单发给项目经理,在质量保证人员参加的情况下,对这个变更进行评审,由项目经理组织项目组成员一起讨论实施变更的可行性及实施后所带来的影响,对于影响小的变更直接记录,大的变更则需要形成正式的变更报告,无论那种变更都需要对相应的文档实施同步变更(包括需求分析报告、系统设计、安装手册、操作手册等)。但是对于无法实现或是变更会带来巨大的影响而将导致进度的延期,这时,我们将变更报告提交给招标方并召开协调会议,讨论变更取舍问题或是项目进度变更问题。
决定变更之后,由项目负责人组织实施变更,测试人员检测变更结果,而质量保证人员监督变更实施过程,并协助配置管理员对变更后的成果进行配置管理。变更实施完后,运行前还需要协助用户一同测试并由招标方签字后同意方可上线。
2.3.3 系统设计
优良的体系结构应当具备可扩展性和可配置性,而好的体系结构则需要好的设计方法,需要针对项目的结构、项目的特征和用户的需求来分析。本项目中将安排我公司高级系统架构师担当项目总体设计师,汇同总体设计组完成系统设计。
另外对公共类模块的开发。由总体设计组通过对用户需求的仔细研究,尽可能的识别出公共类,并进行定义和设计,以减少重复工作。对于项目组提供的设计文档,由项目经理组织,质保小组成员参与,对其设计文档进行评审,及时发现设计中可能存在的错误,降低项目开发风险,同时确保设计文档能为开发人员、测试人员提供切实的指导。对于可复用的设计进行提取作为公共库设计和开发,提供项目组。最后交由配置管理员进行设计文档的版本控制。
2.3.4 系统实现
系统实现的目的是依据系统设计文档,由程序员进行程序编写,以便实现设计要求,系统实现过程中,开发人员需要对模块进行代码走查和交叉单元测试,以保证模块代码质量。软件实现也就是代码的生产过程。根据上一阶段形成的设计文档,程序员在完成代码之后,可以开始编码并且进行代码走查和单元测试。对于测试完成的程序可以交由配置管理人员进行配置管理。
2.3.5 系统测试
系统开发涉及到一系列的过程,每一个过程都有可能引入缺陷(Bug),本系统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正常使用和日后的维护。在开发过程中,我们将质量控制贯穿于所有阶段和所有参与系统的人员中,包括系统分析、设计和编码。分阶段的评审和测试是软件质量的有力保障。系统存在平台测试和应用系统的测试以及最终的测试。由于测试也存在协调的问题,如错误具体定位,在应用系统发现一个错误,到底是应用系统的自身的错误还是中间件存在的错误,需要测试人员进行准确的判断。
为了达到良好的测试目的,本系统测试工作由测试组来完成,主要采用下列方法进行系统的测试:
从测试方法上来说,分为黑盒测试和白盒测试:
黑盒测试:着重于测试软件系统的外部特性;根据系统的设计要求,每一项功能都要进行逐个测试,检查其是否达到了预期的要求,是否能正确地接受输入,是否能正确地输出结果。
白盒测试:由于软件的所有源代码都要由项目组成员编写,对其内部的逻辑规则和数据流程,都要进行测试,以检查其代码编写是否符合设计要求。
从测试策略上来说分为集成测试和系统测试:
集成测试:在所有模块都通过了单元测试后,将各个模块组装在一起,进行组装测试,用于发现与接口相联系的问题。在通过组装测试后,将经过单元测试的模块组装成一个符合设计要求的软件结构。
系统测试:在本项目通过了以上的测试步骤后,与其它系统元素(如硬件服务器、网络系统等)进行集成测试和系统级的确认测试,将各种可能的缺陷完全排除掉,从根本上保证系统的长期稳定运行。
2.3.6 系统维护
本项目中,技术支持小组的任务一方面是保证对项目客户的跟踪服务,另一方面是确保该项目的技术咨询工作。
系统维护期,对于一般性的错误,如操作不当等引起的问题,全部由技术支持小组执行完成,但需要用户测试确认上线。如果较大的修改则需要走变更控制流程,填写变更申请,经项目组讨论分析可行方案在由技术支持小组实施,通过测试后方可提交用户。在这个过程中质量人员需要对维护过程和维护记录单进行检查。
3项目进度保证方案
3.1加强项目进度管理
为保证项目按期完成,通过制定项目里程碑管理运行表、定期举行项目状态会议、比较各项任务的实际开始日期与计划开始日期是否吻合、确定正式的项目里程碑是否在预期完成等方式加强项目进度管理。3.2控制项目进度措施
(1)项目经理一定对整个项目的开发周期有一个清楚的了解,把任务的划分一定要一天为单位,不要一模块为单位,而每天无论是开发人 员还是测试人员,都要对自己的工作有一个大致的估计。即每天下午,有项目经理组织开发人员进行系统的了解,并且作好相应的记录。对已经解决的问题一定要一 个详细的记录。而对没有解决的问题一定要重视起来。不要向后退。找到根本的原因所在。
(2)加强沟通和交流,项目经理一定要多多与开发人员进行交流,要调动其的积极性,让他们学会问题该如何解决,不要让他等待问题的解决。了解其实际的进展以及对开发工具的熟练程度,这对以后的任务的重新安排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3)把一些难点提出,让大家共同克服,或者有一些技术比较精通的人来解决。解决完以后一定,让大家都熟悉其编程思路。而对经常用的知识点,一定有详细的说明。这样实现资源的共享。
(4)做好项目的总结,无论是难点还是不难,只要有问题,一定要提出,并且解决完以后一定让大家都熟悉,这样有助于大家的技术水平的提高。
(5)做到日清日结,是保证项目进度的关键所在。
第三篇:规划实施的保障措施
广东省国土规划(2006-2020年)第十章 规划实施的保障措施
第十章 规划实施的保障措施
要充分认识推进广东省国土规划实施的重大意义,切实加强对规划实施的组织领导,完善规划实施机制,保障规划顺利实施。建立协调机构和机制
建立健全国土规划的组织机构,由省人民政府组织成立多部门、各地方参加的规划委员会,或者在现有的城乡规划委员会中增加履行国土规划管理的职能。该机构向省人民政府负责,对具有区际意义的城市定位、工业项目布局、生态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共建等重大事项进行审议、协调和监督。针对各地区、各部门在空间规划方面的分歧和矛盾,举行联席会议审议并进行裁决。聘请专家组成规划委员会顾问组,对需要提请规划委员会审议的事项,提供咨询意见并作为决策参考。做好与其它规划的协调
加强国土规划与各项规划的协调,特别是与主体功能区规划、城镇体系规划、产业布局规划、生态建设规划等规划的协调。在国土综合功能区域划分方案指引下,统筹全省国土生活、生态和生产空间建设重点等内容的空间落实。建立和完善规划实施的专家咨询制度和部门协调机制,加强规划的协调、咨询和论证工作,提高规划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水平。在协调过程中,规划之间要相互参考和借鉴,避免原则性、根本性冲突。对有分歧的地方要进行充分的论证,在得到相关规划主管部门的认同下,对本部门规划进行调整。对仍有争议的事项提请规划委员会进行协商或仲裁。在达成一致后,进行部门会签和社会公示,在全省范围内形成一个统一的规划体系。
广东省国土规划(2006-2020年)第十章 规划实施的保障措施 纳入绩效考核政策体系
把国土规划的实施情况作为地方政府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评价指标体系的一部分。各级政府应按照全省国土综合功能区划和功能定位,履行好发展经济、保护环境和提供公共服务的职责,自觉把国土空间的开发转入科学发展的轨道。对于优化类国土功能区,要着重考察干部和地方政府的投资环境改善程度、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程度、产业结构升级程度、以及自主创新能力增强程度等指标。对于发展类国土功能区,要着重考察干部和地方政府的产业配套和承接产业转移的能力、控制耕地总量的执行能力等指标。对于保护类国土功能区,要着重考察干部和地方政府的水源地和林地等重要生态功能区的保育水平、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供给的均等化水平、人民生活改善水平等指标。实施差异化土地政策
完善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建立节约集约用地约束机制和引导机制,对不同类型国土功能区实行严格分类的土地用途管制。全省和跨地区的土地使用项目,其土地使用功能合理与否须经省国土资源厅依据国土规划审核。各地市用地项目功能须经当地国土资源部门依据国土规划审核。设立区域产业用地门槛,通过价格和税费调节机制,遏制土地粗放浪费,鼓励开发使用未利用地和废弃地。针对广东省国土功能分区的具体特征和土地开发利用的差异性,对优化类国土功能区要实行更严格的建设用地增量控制措施。严格限制新设开发区的数量和面积,提高单位土地面积的产出效益。优化独立工矿用地、城镇和农村居民点用地,增加园地、林地和牧草地等用地。对发展类国土功能区要适当扩大城镇和农村居民点用地,积极保护耕地、园地、林地和牧草地。对保护类国土功能区要实行更加严格的土地用途管制,巩固园地、林地和牧草地,限制独立工矿用地。
广东省国土规划(2006-2020年)第十章 规划实施的保障措施 完善区域政策体系
完善人口、产业、投资和财税等区域政策,是促进空间均衡开发、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基础。人口政策要按照人口转移战略的要求,鼓励在珠三角和两翼沿海重点发展区和韶关适度发展区有稳定就业和住所的外来人口定居落户,完善外来务工人员的社会保障,有序引导珠江三角洲(核心)优化提升区的人口增长。产业政策要引导珠江三角洲(核心)优化提升区转移占地多、消耗高、污染重的一般加工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提升产业层次。空间均衡开发必须以实现国土综合功能分区和公共服务均等化为原则,完善投资政策和财税政策,加强生态环境约束的作用,实施必要的生态补偿措施和投资政策倾斜。投资政策要支持两翼沿海重点发展区域基础设施建设,尽快改善投资环境,增强产业集聚和人口集聚的能力。财税政策要向北部生态安全保障区的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建设倾斜。发挥生态环境的约束功能,引导北部生态安全保障区等发展绿色产业,限制不符合功能区定位的产业发展。鼓励生产和生活条件较差的山区人口自愿、平稳、有序地转移,缓解人与自然关系紧张的状况。建立健全基本农田和耕地保护经济补偿政策,对承担保护耕地和基本农田责任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民给予一定数量的经济补偿。健全监测评估系统
建立健全规划实施监测和定期评估制度。实行专项检查与经常性监督检查相结合,通过卫星遥感等先进技术手段扩大规划实施情况的监测范围,及时制止违反国土规划的行为。每年完成监测评估报告,定期公布各地规划执行情况。根据规划执行情况和监测结果,对规划修订提出意见和建议。完善监测评估信息平台建设,推动规划实施中信息采集和管理、动态过程监测和模拟、规划修编的辅助决策。完善省、市、县三级国土规划主要指标动态监测的衔接与国土数据的查询、分析和管理,实现国土规划数据的日常采集、112 广东省国土规划(2006-2020年)第十章 规划实施的保障措施
汇总、传输、管理和共享,包括与其它部门的数据共享、政府不同部门管理系统的对接。加强国土规划的宣传
组织广大干部和群众开展国土规划学习讨论活动。组织编写相关学习材料,抓紧制定学习讨论活动实施方案,使之纳入争当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排头兵的一项重要内容。对照检查各地区、各行业规划同国土规划的差距并进行调整。通过电视、互联网、报纸等多种媒体向社会公布和宣传规划,使全社会认识国土规划,完善社会监督机制,鼓励公众积极参与规划的实施和监督。
广东省国土规划(2006-2020年)是广东省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规划。要以实施规划为契机,动员广大干部和群众,振奋精神,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努力奋斗,为实现全省国土规划总体目标,开创新局面,建立新业绩,铸造新辉煌。
113
第四篇:浅析档案保密工作保障措施工作概要
浅析档案保密工作保障措施工作
档案资源作为国家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保密工作带头档案事业发展和国家案例。笔者仅就如何做好档案保密工作,确保档案安全阐述几点粗浅的认识。
和缓档案部门要不断增强做好档案保密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站在国家安全的高度,切实重视和不断强化档案保密工作。要驾驭档案保密宣传工作的力度,通过对《档案法》、《保密法》相关知识的学习,多渠道、全方位地宣传档案保密工作,强化保密法制观念,牢固树立“保密工作无小事”的责任意识,提高保密工作的自觉性和责任感,自觉履行保守国家秘密的义务。对涉密纸质档案、磁性介质的借阅、保管、销毁等环节要严格遵守保密制度,确保万无一失,把安全责任意识贯穿于档案工作的始终。同时,要认真贯彻“预防为主”的方针政策,坚决防止和克服麻痹大意的思想和侥幸心理。要经常开展安全教育工作,把档案安全工作的重要性讲清、讲明,把泄密的危害和后果讲足、讲透,让安全意识真正深入人心。
档案库房的科学管理是做好档案保密、维护档案安全的基本保障。首先,档案库房应配备防盗门、铁栏窗、报警器、电子监控设备等防盗设施,并随时做好各项设施设备的检修、维护工作。其次,档案库房应指定专人负责管理,落实双人双锁等严格的库房管理制度,无关人员一律禁止入内。其三,涉及国家秘密的档案应单独保管,要设带锁的移动密集档案架、带密码锁的保险柜等,从保管条件上确保档案的安全。其四,应减少档案的破损率延长档案的使用寿命。如,对不易保管的磁盘、光盘等存储介质应配备专用的档案消磁柜;对容易破损的硫酸纸图等重要档案配备好防潮、增湿设备。另外,要坚持日常监督与重点检查相结合,不定期组织全面细致的安全检查,在认真清点核对档案数目的同时,及时发现和消除档案库房的安全隐患,做到及时检查、及时清理,采取切实的有效措施,堵塞危及档案安全的漏洞。
加强保密档案借阅制度建设至善重要。应制定细致完善的档案借阅制度、外借制度、复制制度等。各项档案借阅规章制度的条文应严密而简明,便于执行,并在实践中认真加以总结,不断充实和完善,确保保密档案的安全。保密档案的借阅、移出、销毁等应严格按规定手续办理,必须按要求填写撮单,由直接领导、项目负责人签字,认真履行登记、签字手续,填写借阅卡及借阅簿,手续齐全后方可借阅。借阅人要遵守保密制度,严禁转借泄密和以个人名义向外单位转让档案技术成果。保密档案使用完毕后应及时核对、检查、维护与安全,不能私自撕拆、涂改,更不得缺页少项。借阅的档案要保管好,不能丢失,发现失密、泄密问题,应及时查明原因,及时向档案部门报告,进行补救。保密档案的借阅时间不得超过一年,因项目周期长而不能及时归还的,应办理续借手续。对长年欠档,经追究仍不交还或造成遗失的,必须追究其责任,按国家规章制度严肃处理。此外,因工作调离、离退休和长期病休的,出国工作及出国探亲的,都必须全部清还借阅的档案,由档案室签字后,方可办理有关手续。属借调工作人员借阅保密档案时,必须由项目负责人代借,当其离院时由代借人还清档案。
安全保密措施是衡量电子信息安全与否、电子档案管理完善与否的一个重要指标。电子档案从保管形式上主要分为两种,和种是存储在磁盘、光盘上的电子档案,另一种是存储在网络数据库中的电子档案。存储在磁盘、光盘上的电子档案,相对比较好管理。在保管方面主要做好防消磁、防损坏工作,必要时可以复制副本或异地保存。在借阅方面主要应做到以下几点:一是所借的电子档案项目要与正在设计的工程项目内容相同,且要经主管领导及项目负责人批准,方可借阅;二是要根据使用者的情况而,不可以无原则地向所有使用者提供全部利用方式;三是应根据电子档案内容的秘密等级进行有效管理,对秘密等级比较高的,不宜用拷贝的方式提供利用;四是要对重要电子档案的信息内容进行加密处理。而存储在网络数据库中的电子档案,则应重点做好数据库的安全与保密工作。首先要加强对计算机信息系统的保密管理,做好内外网分离工作,并对内外网服务器部署好防火墙;涉密计算机不得与国际互联网相连。其次,为了防止内部人员将保密资料非法外传,需要对每个人做好权限控制,确保保密数据只能被有权限的人使用,且整个使用过程应被完整记录,做好事前防御,事后追踪。其三,可根据权限查阅,在权限范围内更改、编辑图纸、文本,但是不能将图纸及文本本身或者内容下载到终端用户及任何设备上。这样,所有的保密数据统一集中地保存在服务器上,既有效又安全,从根本上杜绝保密信息的泄漏。
第五篇:应急救援保障措施概要
首阳煤业
应急救援保障措施
信息调度中心
目 录
一、应急通信网络保密管理措施........................................1
二、应急救援物资、装备的管理与维护制度......................4
三、应急救援物资保障措施.............................................11
四、交通运输应急救援管理措施......................................13
五、应急救援资金渠道保障方案......................................16
六、应急救援治安维护保障措施......................................21
七、后勤服务保障措施....................................................25
八、应急救援档案管理规定.............................................30
九、电子类资料及档案管理规定......................................33
十、应急救援管理涉密的图纸、资料和档案管理规定.....36
十一、矿山应急救援协议书.............................................37
十二、医疗救护协议......................................................377
十三、应急通讯录.........................................................378
十四、应急救援物资储备.............................................3741
十五、交通工具清单....................................................3744
应急通信网络是各种通信网络和技术手段,使应急人员无论在何地、采用何种接入方式,都可优先利用残存的通信资源建立呼叫会话,在应急情况下保障通讯的畅通,煤矿作为与应急响应相关的重点企业,需要保证能够上传,能够接受上级的指令,而要确保应急救援行动能够在统一指挥下的有效启动,防止应急通信网络受网络运行的不安全因素影响,特制定保密管理措施:
1.为保护应急通信网络系统的有效运行安全,根据相关规定,特制定本规定,矿应急救援领导组负责主管本矿应急通信系统的保密工作。
2.规划和建设应急通信网络系统,应当同步规划落实相应的保密设施。
3.应急通信网络系统的购进、安装和使用,必须符合相关保密要求。
4.应急通信网络系统应当采取有效的保密措施,配置合格的保密专用设备,防泄密、防窃密。所采取的保密措施应与所处理信息的密级要求相一致。
5.应急通信网络联网应当采取系统访问控制、数据保护和系统系统安全保密监控管理等技术措施。
6.应急通信网络系统的访问应当按照权限控制、不得进行越权操作。未采取技术安全保密措施的数据库不得联网。
7.保密信息和数据必须按照保密规定进行采集、存储、处理、传递、使用和销毁。
8.存储煤矿相关秘密的计算机媒体,应按所存储信息的最高密级标明密级,并按相应密级的文件进行管理。存储在计算机信息系统内的秘密信息应当采取保护措施。
9.存储过应急通信信息的计算机媒体的维修应保证所存储的秘密信息不被泄露。
10.应急通信网络系统打印输出的保密文件,应当按相应密级的文件进行管理。
11.保密信息处理场所应当根据保密程度和有关规定设立控制区,未经管理机关批准无关人员不得进入。
12.保密信息处理场所应当定期或者根据需要进行保密技术检查。
13.应急通信网络系统的保密应实行领导负责制,由使用计算机信息系统的单位的主管领导负责本单位的计算机信息系统的保密工作,并指定有关机构和人员具体承办。
14.应急通信网络系统的系统安全保密管理人员应经过严格审查,定期进行考核,并保持相对稳定。
15.对在计算机信息系统保密工作中做出显著成绩的单位和人员应给予奖励。16.违反本规定,由矿应急领导办公室责令其停止使用,限期整改,经相关验收合格后,方可使用。
应急救援物资、装备的管理与维护制度
为完善我公司应急管理体系,加强应急救援工作,保证应急救援物资、装备发挥其应有作用,有效应对各种突发事件的发生,特制定应急救援物资、装备的管理及维护制度。
一、制度要求
1.应急救援物资装备为应对突发事件而准备,在应急救援救护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所以必须保证应急救援物资装备在日常的完备有效,不得随意使用或挪作他用。
2.供应科对现有的应急救援物资装备负有储存和妥善保管的责任,对救援物资装备应定人、定点、定期管理。
3.各个救援物资装备责任人应按规定定期对物资装备进行检查、维护、清洁及时更新,有效期以外或状态不良的物资装备、补充缺失的物资装备、定期进行清洁擦拭。如发现较为严重问题时,应及时上报,并将检查、维护、清洁情况记录在案。
4.加强对员工的培训教育,使员工掌握应急救援物资装备的正确使用和维护保养方法,确保应急救援物资装备在日常情况下的完备有效。
5.供应科经常对应急救援物资装备存储、检查、维护、擦拭、记录情况进行督导,促进对救援物资装备管理水平的持续提高。
6.对于工作不到位现象,供应科会同安监科,有权根据相关管理规定对责任人进行处罚,对于由于工作失误而造成的后果按公司相关管理规定执行。
7.不得随意对应急救援物资装备进行拆解维修。
二、管理制度
(一)安全消防制度
门卫人员要坚守岗位,对进库人员和车辆进行严格登记,提货车辆出库时,要认真核对出门证和物资数量。
库房人员担负着库区防火、防盗、防破坏的重任,必须在现场按时交接班登记,不准脱岗,上班不准从事与工作无关的事,严格执行巡逻制度,并做好记录,库区要实行夜间值班制度。
库区各部位实行防火责任制,严禁烟火,各个防火标志要悬挂在醒目位置,库区要配齐各种消防设施、器具并定期检查、维修,保持完好,库房料场禁止明火取暖,需明火取暖时要提出申请,制度防范措施经批准执行。料场、仓库间应留有消防通道,及时清理各种易燃杂物,发现火灾及时鸣笛并打119电话报警,通知本单位负责人积极组织人员扑救。
库区电路电源避雷设施的各种电器要有专人负责,要按规程操作,经常检查维修,库内灯泡不得大于60瓦,风雨天要加强巡查,防止电器事故发生。
运输和装卸机械要专人专机,经培训合格持证上岗,物 资的装卸,搬运和堆码放,要按规程作业,要轻起轻放,严禁野蛮装卸和三违,确保人员、设备物资安全。
保管员离开库房时要做到人走、窗关、灯闭、门落锁。库区根据季节做好防雷电、防洪、防风、防冻措施,消除各种自然灾害和事故。
(二)物资保管保养制度
1.物资的保管要依据物资的类别、性质和要求安排适应的存放仓库、场地,做到分类存放,定点堆码,合理布局,方便收发作业,安全整洁。
2.物资分区、分类堆码,按机型和规格型号系列摆放,货架上的物资要上摆轻下摆重,顶上摆放的不常用,库内副货位和棚内存放的物资要下垫,露天存放的物资要上盖下垫,并持牌标明品名、规格、数量。
3.易燃、易爆、剧毒物资和化学试剂要专库存放,专人保管,剧毒物资要装箱,加锁保管。
4.性质相抵触的物资和腐蚀性的物资应分开存放,不准混存。
5.加强物资保管和保养工作,做到“六无”保存,即无损坏、无丢失、无锈蚀、无腐烂、无霉烂变质、无变形。
6.纸制油毡要竖放,直径1.5cm以上运输带不准叠放,1.8m长的油轴要悬挂存放。
7.精密仪器、仪表、量具恒温保管,定期校验精度。8.有精度要求的零部件要涂油,轴承用不吸油或塑料薄膜纸包装存放,电气物资库要有除虫灭鼠措施。
9.库存物资要坚持永续盘点和定期盘点,损坏物资要如实上报,并查明原因,报领导审批,保管员不得以盈补亏来将盘盈和损坏物资自行处理。
10.代保管物资应和在帐物资同等对待。
11.库内、厂院卫生整洁,做到货架无灰尘、地面无垃圾、料场无杂草、无积水。
(三)物资发放制度
保管员要坚守岗位,态度热情,随到随发,发料迅速、准确,服务周到。
严格领发料手续,保管员发料时,要严格按规定定期签发的领料单或让售单的物资品名,规格数量发放,实发物资论件的不得多发或少发,小件定量包装的尽量整包发放,料单和印签齐全。
严禁白条发料,遇特殊情况者要经过主管领导审批,但三日内必须补办手续。
发料要一次发清,当面点清,凡已办完出库手续,领用单位不能领出的,或当月不能领出的设备及大宗材料,保管员应与领料人做好记录,双方签字认可,办理代保管手续。
出库物资的过磅、点件、检尺、计量要公平,磅码单、检尺数、材质检验单设备两证(产品合格证,质量检验证)说 明书及随机工具,零配件要在发料时一并发出。
凡规定交旧领新或退换包装品物资必须坚持交旧领新和回收制度。
保管员发料要贯彻物资“先进先出”有保存期的先发出,不合格物资不出库的原则。
保管不得以任何理由,在发料时以盈补亏,刁难领料人员补单,为自己承担丢失、串发、损坏物资的责任。
文明礼貌,不得对领料员行使不文明、不道德的行为。
(四)木材码放规定
1.木场重地严禁烟火,道路畅通,在明显处设立“严禁烟火”标牌。
2.木场要经常保持整洁,码放规范,且保证一头码放整齐。成品和原材料要分开存放。木材使用实行先进先出原则。
3.木材码放高度不得超过2.5m。码放时实行上盖下垫原则,下垫高度不得小于250mm。
4.垛与垛之间要留有安全通道,通道宽度不得小于3.5m,便于消防车辆通过和发生意外事故时,做安全隔离间隙。
5.木场和木材加工车间要设置消防器材,并保证消防设施完好和水源充足。
6.木场管理应专人专管,对于存在安全隐患的地方应及时解决处理,并做好记录。
三、维护制度
(一)日常检查
1.设备或设施、防护器材的每日检查应由所在岗位执行。检查器材或设备特别是气体泄漏报警仪的功能是否正常。如发现不正常,应在日登记表中记录并及时处理。
2.电工定期对备用电源进行1—2次充放电试验,1—3次主电源和备用电源自动转换试验,检查其功能是否正常。看是否自动转换,再检查一下备用电源是否正常充电。
3.消火栓箱及箱内配装的消防部件的外观无破损、涂层无脱落,箱门玻璃完好无缺。
4.消火栓、供水阀门及消防卷盘等所有转动部位应定期加注润滑油。
(二)灭火器材的定期检查
A每周应对灭火器进行检查,确保其始终处于完好状态:
1.检查灭火器铅封是否完好。灭火器已经开启后即使喷出不多,也必须按规定要求在充装。充装后应作密封试验并牢固铅封。
2.检查压力表指针是否在绿色区域,如指针在红色区域,应查明原因,检修后重新灌装。
3.检查可见部位防腐层的完好程度,轻度脱落的应及时补好,明显腐蚀的应送消防专业维修部门进行耐压试验,合格者再进行防腐处理。4.检查灭火器可见零件是否完整;有无变形、松动、锈蚀(如压杆)和损坏,装配是否合理。
5.检查喷嘴是否通畅,如有堵塞应及时疏通。B定期检查
1.每半年应对灭火器的重量和压力进行一次彻底检查,并应及时充填。
2.对干粉灭火器每年检查一次出粉管、进气管、喷管、喷嘴和喷枪等部分有无干粉堵塞,出粉管防潮堵、膜是否破裂。筒体内干粉是否结块。
3.灭火器应进行水压试验,一般5年一次。化学泡沫灭火器充装灭火剂两年后,每年一次。加压试验合格方可继续使用,并标注检查日期。
4.检查灭火器放置环境及放置位置是否符合设计要求,灭火器的保护措施是否正常。
(三)防护器材的定期检查
防尘面具及相关部件应经常保持清洁、干燥,防止损坏。每月至少进行一次全面检查。
应急救援物资保障措施
应急物资是突发事故应急救援和处置的重要物质支撑。为进一步完善应急物资储备,加强对应急物资的管理,提高物资统一调配和保障能力,为预防和处置各类突发安全事故提供重要保障,根据“分工协作,统一调配,有备无患”的要求,特制定本方案。
一、应急物资储备的品种包括自然灾害类、安全事故灾难类、卫生类、应急抢险类及其它。
二、应急物资储备定额由本矿供应科、财务、安全、生产、保卫和人事等部门根据实际应急需要,经矿长、总工程师及安全生产等副矿长召开专门会议决定而确定。
三、供应科负责落实应急物资储备情况,落实经费保障,科学合理确定物资储备的种类、方式和数量,加强实物储备,并按照季节、重大危险源评估等情况随时增加应急救援物资的补充储备。
四、坚持 “谁主管、谁负责、谁使用、谁验收”的原则,做到“专业管理、保障急需、专物专用、监督跟进”。
五、已消耗的应急物资要在应急救援物资管理台帐上及时记录,并要在规定的时间内,按调出物资的规格、数量、质量按照相关程序报分管负责人进行重新补充购置。
六、应急物资应当坚持公开、透明、安全预算、合理分配、保障可靠、科学节俭的原则,严格按照采购制度、程序和流程操作,做到谁采购、谁签字、谁负责。
七、供应科要加强对应急物资的采购、储备、管理等环节的监督检查,对管理混乱、冒领、挪用应急物资等问题,依法依规严肃查处。
八、建立有效的保障管理工作模式,做到入库见单、收货立账、出库凭证、回收有据、补充及时、检查到位、应急有序。
交通运输应急救援管理措施
为加强我矿运输应急运力组织和保障工作,进一步提高应对和处置各类突发事故的能力,维护职工的生命财产安全,结合我矿实际情况,特制定本管理措施。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总揽全局,落实“以人为本,安全第一”的方针,以及分工明确、协调一致、预防为主、常备不懈的运力保障体系。确保一旦发生突发事故,我矿运输小组能以最快的速度、最高的效能做好运输应急运力的组织、救援和保障工作,完成伤员、应急物资的运输保障任务,把突发事故的危害降到最低点。
二、工作原则
1.以人为本、平急结合、预防为主。
把保障职工生命财产安全作为首要任务,高度重视运输应急保障工作,坚持预防与应急相结合,常态与非常态相结合,提高防范意识,做好预案演练、有效应对矿井突发事故的各项保障工作。
2、统一领导、分级负责、联动协调。
本措施确定的矿井运输应急保障工作在主管部门的统一领导下,由管理部门具体负责,分级响应、条块结合、上 13 下联动,充分发挥运输应急保障机构的作用。
3、职责明确、规范有序、部门协作。
明确应急管理机构职责,建立统一指挥、分工明确、反应灵敏、协调有序、运转高效的应急工作机制和响应程序,实现应急管理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加强与其他部门密切协作,形成优势互补的矿井运输应急保障机制。
四、组织机构
应急领导小组组长:刑育锋 副组长:尹志军
成员:朱国富、张全土、张建刚
办公室设在综合办,应急联络员:陈建、杨高志,联系电话:0356-5605518或03565606863。
1.结合本矿实际情况,制定相关配套政策措施;
2.负责启动救援行动,指挥和调配运输小组应对突发事件的救援和保障工作。当应急运力不能满足突发事件需要时,负责报请公司调派应急运力对口支援;
3.根据公司主管部门的指令,调动公司应急运力对口支援,完成矿井突发事件的应急救援和保障任务。
五.应急运力
(一)应急运力储备
依照有关法律法规,按照“平急结合、分级储备、择优选 择、统一指挥”的原则,在本矿建立应急运力储备,做到领导责任、车属单位、车牌号码、驾驶人员、带队人员、集结地点“六落实”。
(二)应急车辆及技术状况
应急运输保障车辆车辆使用年限不超过5年或行驶里程不超过15万公里。建立应急运输车辆技术档案制度,及时了解和掌握车辆的技术状况。应急运输车辆所属单位负责保持应急运输储备车辆处于良好的技术状况,并强化应急运输车辆的日常养护与保养工作。
(三)应急保障人员
应急保障人员包括现场管理人员、驾驶员、装卸员和维修人员,年龄原则上控制在20至55岁之间,且身体健康、政治素质高、协作意识强等。
六、纪律要求
(一)实行24小时值班制度,并随时与应急小组保持联系或电话畅通,确保在紧急情况下车辆调度及时到位。
(二)执行应急任务的车辆,必须是经检测合格、车辆技术状况达二级以上,按规定投保各项保险,且配持有效从业资格证件的驾驶员方可执行应急任务。
(三)指令性储备运力,车辆技术状况和驾驶人员资格除符合第二条要求外,在应急状况下,应在指定地点集结待令,驾驶人员不得外出,随时准备接受应急任务。应急救援资金渠道保障方案
应急救援资金是保障煤矿发生灾变事故时迅速投入开展应急救援工作的前提保障,没有可靠的资金渠道和充足的应急救援资金,就无法保证有效开展应急救援工作和维护应急管理体系正常运转,因此特制定应急救援资金保障措施
一、建立应急资金保障机制
可考虑着眼应对多种安全威胁,完成多样化救援任务的能力需要,按照战时应战、平时应急的思路,将现有应急管理体系中的抢险救灾领导机构和各应急救援专业小组有机结合起来,平时领导抢险救灾和做好动员准备,战时指挥动员实施职能。应急救援财力保障专业小组要把抢险救灾资金、物资装备资金等项目进行整合和统一管理。主要职责是:平时做好动员准备、开展动员演练的资金保障,以及防灾抗灾资金管理的基础工作,负责对包括应急投入和应急专项资金在内的所有保障基金的管理和运营;制定应对各种自然灾害和突发事件资金保障的应急资金保障预案、紧急状态下的财经执行法规和制度;与包括抢险救援、医疗救护、通信信息、交通运输、后勤服务在内的各有关职能小组建立紧急状况下的资金协调关系。一旦发生自然灾害或突发紧急事件,资金保障统管理机构即成为应急救援资金管理指挥中心,负责召集上述相关部门进行灾情分析和项目论证、救灾资金的 16 紧急动员、各部门资金需求统计和协调、救灾物资的采购和统一支付以及阶段性资金投入使用
(二)建立有机统一的协调机制
首先,要明确资金保障的协调主体及其职责。总体上可考虑依托企业应急救援领导组建应急救援资金协调管理小组,由企业应急办公室统一管理调度,发生重大自然灾害和突发事件时积极响应防灾救灾资金保障统管部门组织工作。由煤矿组织抗灾救援工作时,后勤应急救援资金协调管理小组对口协调企业防灾救灾资金保障统管部门,申请企业财务资金及时划拨应急保障;由集团公司组织进行抗灾救援工作时,各煤矿企业应急救援资金协调管理小组对口协调本矿的防灾救灾资金统管部门,充分保证财政资金用于应急救援资金保障。其次,要进一步理顺企业内部需求上报渠道。资金保障跟着需求走,煤矿内部需求提不出来,资金申请和下达就缺乏相应依据。煤矿进行抗灾救灾活动要逐渐形成统计上报制度,并保证内部各系统之间信息渠道的顺畅。各救援部队可指定专人负责将所需资金保障数额上报至企业抗灾救灾指挥机构,经由抗灾救灾指挥机构专人汇总后及时报送矿应急救援资金协调管理小组审核。
(三)建立可靠的资金保障体系
一是要建立—定规模的应急资金。煤矿企业每年在制定安全生产投入计划时要预留部分应急资金,并把这部分应急 资金列入企业预算。
二是要建立灾害保险资金体系。应对突发事件,除依靠通过政府财政投入外,也应考虑采取运用保险市场融资的方式,建立资金保险基金,由政府和煤矿分摊自然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弥补财政资金支付不足。
三是要进一步完善常态的煤矿资金动员机制。通过管理机构认证,固定和规范煤矿救援基金组织和救助团体职能,面向各投资企业积极开展资金募集活动,加大救灾基金储备力度。
四是在紧急时期充分发动民众捐款。例如抗震救灾民众捐赠情况显示出民间存在很大的财力动员潜力。通过广泛宣传引导,动员民众捐献资财。是紧急时期筹措和募集资金不容忽视的重要措施。
(四)强化资金保障监管力度
一是要建立全方位监管制度。完善的法规制度是实施资金保障监管工作的根本依据。要健全完善救灾资金管理的法规规章和管理办法,使资金监管工作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二是要建立全过程全方位监控机制。监督管理工作要能够覆盖资金筹措募集、申请划拨、采购支付全过程,财政、民政、企业团体等资金使用的所有部门和单位,使资金保障监管工作真正做到横向到边,纵向到底、严密有效,把所有 救灾资金保障活动全部纳入监督检查的视野。
三是要形成内外监督协调配合的监控体系。要采取资金使用职能部门内部监管,审计、纪检监察部门外部监管相结合的方式,通过定期或不定期召开联席会议等形式,互通监管信息。形成监管合力,及时发现和处理抗灾救灾资金管理使用中的违法违规问题。
四是要充分发挥群众舆论监督的作用。继续把公开透明原则贯穿于救援资金管理使用的全过程,主动向社会公开救援资金来源、投向和使用管理情况;进一步完善监督信息反馈机制,利用信息发布平台,发挥群众舆论监督作用,加大社会监管力度。
(五)完善资金保障体系
要进一步整合完善在应对自然灾害等突发事件中制定的各项标准和资金保障管理规定。以往自然灾害、安全生产事故突发事件发生后所制定的资金保障管理规定和相关标准.虽然有很强的针对性,但缺乏适应性,部分规定和标准还存在缺项漏项问题。需要根据企业安全形势的变化,以及可能发生的突发事件,对救援资金管理规定和相关标准及时修订整理和完善,使应对自然灾害等突发事件的资金保障管理制度更加体系化、规范化、条理化。此外,还要制定针对性和操作性强的应急救援资金保障工作规章。明确军地各级、各部门、各单位及相关人员在应急救援资金保障工作中 的职责、任务、行动方式、协作办法,形成一套条款详细、操作性强的规章和管理办法,使各领域、各部门、各环节在应急救援资金保障中能够互相配合。强化供需衔接,确保应急救援资金保障活动走上规范化、制度化、企业化的轨道。
应急救援治安维护保障措施 总 则
1.1 编制目的
为了采取及时、有效的处置措施,防止各类突发公共事件事态失控和恶化,维护正常的矿区生活秩序,最大程度地保护公共安全和公众生命财产安全,确保矿区稳定特制定本方案。
1.2 编制依据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警察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等法律、法规。
1.3 适用范围
本方案适用于首阳煤业矿区内发生的、需要由保卫科负责处置的突发公共事件的治安维护行动。
1.4 工作原则
(1)以人为本。把维护公共安全和生命财产安全作为首要任务。在突发公共事件发生前,及时采取有效的防范和控制措施,预防人员伤亡和危害发生;在公共事件发生后,采取一切有效措施维护现场治安秩序,为抢救人员、输送物资等处置行动开辟顺畅通道,最大程度地避免人员伤亡、减轻事件危害。
(2)快速反应。建立健全快速响应机制,及时获取充分而准确的信息,迅速调动人员和装备开展治安维护行动,最大程度地减少危害和负面影响。
(3)联动处置。在矿领导和应急救援指挥机构的统一指挥下,与其他参与事件处置行动的单位、部门和抢险救援队伍有机衔接、沟通协调、整体联动、高效运转,确保治安维护行动顺利实施。
指挥机构及职责
按首阳煤业综合预案指挥机构执行
行动响应
3.1 监测与信息处理
要整合矿区内监控资源电话报警服务,对各类公共事件的初始信息进行收集和预测,及时报告矿领导,并通报有关部门。
3.2 先期处置
对于可能发生或者已经发生的突发公共事件,保卫科要及时、主动、有效地采取疏散、抢救人员,设立现场警戒等紧急处置措施,尽可能控制事态发展,减少危害发生。
3.3 方案启动
《首阳煤业事故应急预案》启动时,依据相应应急指挥机构的要求,本方案随之启动。
3.4 指挥与协调
指挥部根据事件性质和发展态势,及时指导现场指挥部采取应急处置措施。当现场警力、装备不足以控制事态发展时,按照有关规定和程序,请求当地公安机关力量参与治安维护。
在矿应急救援指挥部的统一指挥下,组织配合完成维稳工作。
3.5 现场处置
现场指挥部根据突发公共事件类型和相关突发公共事件专项应急预案的要求,统一指挥现场保卫力量参与现场封锁、交通秩序疏导、打击违法犯罪活动、重点目标守卫和抢救伤员等行动。
3.6 行动结束
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处置行动结束后,经应急指挥部批准,指挥部下达治安维护行动结束命令,应急救援指挥部负责具体执行。
后期处置
4.1 调查评估
指挥部牵头组织对应急事件处置过程中保卫科治安维护行动进行调查评估,总结经验教训,并向应急指挥机构告评估结论。
4.2 责任与奖惩
对在治安维护过程中表现突出的单位和个人,依照有关 规定予以表彰奖励;对行动不力,造成应急处置行动失误和严重后果的,依照有关法律、法规和纪律进行惩处。
后勤服务保障措施
为加强我矿后勤服务保障工作,进一步提高应对和处置各类突发事故的能力,维护职工的生命财产安全,结合我矿实际情况,特制定后勤保障方案如下:
一、机构组织
组
长:刑育锋
副组长:周磊
樊大亮
王文广
尹志军
成员:朱国富
张全土
张建刚
李国庆
赵建军
牛文秀
王松才
杨永兵
李
江
李俊浩 领导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矿综合办公室,主任由刑育锋兼任。
二、主要任务
1.会议场地、食宿预订及相关物品采购;
2.运输物资的车辆安排;
3.应急救援人员及相关人员报到登记、客房安排和房间布置以及就餐相关事宜的安排;
4.相关人员的往返接送、全程接待;
5.信息的沟通发布;
三、保障措施
(一)会议场所、住宿安排
1.会议地点:办公室负责布置好会议室,包括需要的资料、图纸,以及茶水等。
2.房间安排:安排好休息场所,包括客房、临时休息场地等,确保人员能够得到妥善休息。
3.采购茶水、香烟、水果等物品。
4.做好来人报到、登记等事宜。
(二)就餐安排
1.就餐地点:职工餐厅,以及安排专人负责食品的运送,保证能够满足本矿及外来人员的就餐要求。
2.如需外出用餐经总指挥批准,由办公室负责安排。
(三)来人接待
1.专职接待、全程陪同到矿领导及应急救援人员,衔接应急救援期间各项工作安排,及时上传下达有关情况;
(四)车辆安排
1.车辆安排:工作用车由矿公务车、公司抽调车辆和社会租用车辆组成。所有车辆在要定期检修,保证性能完好。
2.矿部车辆主要负责伤员及物资的运送。
3.其他车辆负责物资、物品的采购运输。
(五)信息收集
1.及时接收上级相关部门的指示精神,并做到上传下达,认真贯彻落实。2.针对应急救援的进展及工作情况,进行信息发布。
四、工作要求:
1.各科队要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全力以赴做好应急救援的后勤保障工作。
2.后勤保障工作要做到“细致、周到、热情”。
3.各对口接待人员要明确职责、任务,加强团结协作,妥善安排好相关人员的吃、住、行等。
五、通信与信息保障
有关人员和单位要保证通讯联系畅通,调度值班电话保证24小时有人值守。
煤矿重特大事故(险情)指挥部与乡(镇)人民政府及县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煤炭工业管理局、煤矿救护队、煤矿救援物资储备单位、医疗救护中心建立畅通的应急救援指挥通信信息系统。
应急救援指挥部办公室负责本区域内有关机构和人员的通信保障,做到即时联系,信息畅通。煤矿企业负责保障本单位应急通信、信息网络的畅通。
六、应急支援与保障 1.现有救援装备保障
煤矿事故发生时,充分利用现有的排水设备、钻机、风机、风筒、施工材料等救灾装备和储备物资开展救援。
2.紧急征用救援装备 与市煤矿事故救援中心和高平矿山救护队建立救援装备补充系统,作为我矿应急救援储备资源不足时的备用救援装备。
3.交通运输保障
在应急响应时,利用现有的交通资源,以保证及时调运煤矿事故灾难应急救援有关人员、队伍、装备、物资。
矿山救援和医疗救护车辆配用专用警灯、警笛,保卫科负责组织对事故现场进行交通管制,开设应急救援特别通道,最大限度地赢得应急救援时间。
4.煤矿救援医疗保障
医疗救护组负责指导全县煤矿事故伤员的急救工作。设立医疗救护专家组,为煤矿事故应急救援提供医疗救护方面的技术支持。
煤矿企业建立矿山医疗救护站(或与企业所在地医院签订医疗救护协议),负责煤矿事故伤员的医疗急救。
5.治安保障
加强对重点地区、重点场所、重点人群、重要物资设备的防范保护,维持现场秩序,及时疏散群众。
6.经费保障
煤矿企业应当做好事故应急救援必要的资金准备。安全生产事故灾难应急救援资金首先由事故责任单位承担,事故责任单位暂时无力承担的,由集团公司协调解决。7.技术支持与保障
煤矿重特大事故(险情)应急救援指挥部设立煤矿应急救援专家组,为矿山事故应急救援提供技术支持。
应急救援档案管理规定
一、为规范应急救援档案管理,落实相关责任,保证应急救援工作措施得力、有序有效,特制定本规定。
二、应急救援档案,是指煤矿从事应急救援管理以及其他各项应急救援活动直接形成的对煤矿有保存价值的各种文字、图表、声像等不同形式的历史记录。
三、各科室要层层落实应急救援档案管理责任,明确专人负责资料收集管理。要配备电脑、打印机、档案存放卷柜等设备,满足档案管理基本要求。
四、归档范围
1.重要的会议材料,包括应急救援会议的通知、报告、决议、总结、典型发言、会议记录等。
2.有关应急救援各项管理制度。
3.应急救援预案和各类图纸及更新修订记录。4.和上级部门发生的文件及各类手续。
5.宣教计划、培训计划、救援物资、器材、设备清单。6.各类应急救援演练的规划、计划、方案、总结。7.本矿与有关单位签订的合同、协议书等文件材料。8.其他需要存档的资料。
五、归档要求
1.档案质量总的要求是:遵循文件的形成规律和特点,保持文件之间的有机联系,区别不同的价值,便于保管和利用。
2.归档的文件材料种数、份数以及每份文件的页数均应齐全完整。
3.在归档的文件材料中,应将每份文件的正件与附件、印件与定稿、请示与批复、转发文件与原件,分别立在一起,不得分开,文电应合一归档。
4.档案文件材料应区别不同情况进行排列,密不可分的文件材料应依序排列在一起,即批复在前,请示在后;正件在前,附件在后;印件在前,定稿在后;其它文件材料依其形成规律或特点,应保持文件之间的密切联系并进行系统的排列。
五、档案管理人员职责
1.按照规定做好文件材料的收集、整理、分类、归档等工作。
2.按照归档范围、要求,将文件材料按时归档。3.工作人员应遵纪守法、忠于职守,维护档案的完整与安全。
六、档案的利用
1.煤矿档案只有煤矿内部人员可以借阅。
2.档案借阅的最长期限为两周;对借出档案,档案管理
人员要定期催还。
3.必须严格保密,不准泄露档案材料内容,如发现遗失必须及时汇报,追究责任。
4.必须爱护档案,保持整洁,不准在档案材料中写字、划线或作记号等。
5.不准转借,必须专人专用。
6.用毕按时归还,如需延长借阅时间,必须通知档案管理人员另行办理续借手续。
七、应急救援档案的保管
1.应急救援档案存放地点设在矿信息调度中心,设立应急救援档案文件柜,由信息调度中心员工王飞负责对应急救援档案的日常管理。
2.档案员对档案按标准进行整理,分类,编目、统计、保管,并进行数据化管理,方便快捷提供利用。
电子类资料及档案管理规定
为了加强应急救援专业电子文件归档管理,保障电子文件和电子档案的安全保管和有效利用,更好地为煤矿发展服务,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的规定,结合实际,特作如下规定:
一、建立与健全电子文件的管理体制和工作职责 1.电子文件是一种独立的档案门类和载体,它和其他档案一样,应加强管理。电子文件从形式到归档的管理过程中,由王飞统一负责。应急救援档案资料统一归王飞管理,统一存放于调度室,为应急救援档案办公室。
2.电子文件应按制度严格要求,妥善管理,确保其不散失、不损毁、不失真,从而保证电子文件的完整、真实和有效利用。
3.电子文件实行集中统一管理。档案室要配备与业务部门兼容的计算机系统,使归档的电子文件能有效机读。档案人员应忠于职守,熟练地掌握计算机系统的使用技能,组织编制归档电子文件的各种检索工具,积极主动提供服务,充分发挥归档电子文件的作用。
二、电子文件的归档方式
1.电子文件的归档方式主要包括逻辑归档和物理归档,根据工作实际,现强调物理归档。
2.各部门根据归档要求,在应归档电子文件产生时打上相应的标记;把经办过程中的情况随时记录在相应的文件中;办理完毕的电子文件应在规定期限内进行物理归档,把带有归档标识的电子文件进行分类(信息类和环境类)组盘。填写必要项目,编制要存放载体的编号。
3.归档的电子文件要编制简要检索工具,其基本项目为:序号、题名、密级、保管期限、硬件和软件环境等内容,归档电子文件应符合国家档案著录规则基本要求。
三、电子文件的移交与保管
1.电子文件在每年六月份前将上的应归档的电子文件向档案部门归档,移交时做到数据完整、内容准确、利用安全、编目规范、帐目一致、手续清楚、移交清单一式二份,交接双方签字后各执一份。
2.校档案室负责电子文件归档前的监督、指导工作,以及归档检查验收和接收后的统一编目、保管、开发利用。做到外观完好、整洁无损、记录的字节数、检索条目等著录项目与登记一致,确保上机测试无病毒和百分之百的准确率。
3.入库的电子档案,每两年要机读抽查一次,发现问题及进补救。
4.随着计算机技术和设备的更新、发展,对库存电子档案进行同步更新复制、复制或补救新版本,旧版或有问题
的载体仍需保存三年。
5.保管电子档案的装具要求有防光、防尘、防磁、防有害气体的设备,温度控制在 14℃—24℃,相对湿度控制在 45℃—60℃。
四、电子文件的提供和利用
1.封存的电子档案不外借,利用时使用复制件,联网利用要有安全保密防范措施和可靠的监管保障。
2.销毁电子档案,需经本单位档案鉴定小组、分管领导批准,编制销毁清册,监销人、销毁人签名盖章。
应急救援管理涉密的图纸、资料和档案管理
规定
1.应急救援档案应由专人管理,其他人未征得管理人员同意,不得随意外借。
2.档案管理人员要认真贯彻执行公司相关制度,严禁泄露档案材料中的秘密。
3.借阅档案必须登记,外单位人员查阅本单位档案必须持组织介绍信。无特殊原因,档案一般不外借。
4.经鉴定,批准销毁的档案材料,应按规定程序销毁,不得当废品处理。
5.档案员要严守岗位,外出时须保存好档案资料。6.档案员一旦发现档案丢失,应及时向领导和有关部门报告,及时采取措施,并追究有关人员责任。
矿山应急救援协议书
医疗救护协议 应急通讯录 应急救援物资储备 交通工具清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