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立医院托管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优秀范文五篇)

时间:2019-05-14 22:18:0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公立医院托管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公立医院托管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第一篇:公立医院托管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公立医院托管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新医改方案出台以后,公立医院实行体制机制的改革,完善医院的法人治理结构,已经作为一项重要的改革内容,进入改革范畴。上海仁济医院用两种不同的管理体制,进行了六年多托管公立医院模式的实践探索。

一、托管医院的具体做法

托管医院是人事结构调整的一项举措,有利于实施资源合理配置,解决老百姓看病难问题,并可提升医院的知名度和竞争力,扩大医院的影响,提高医院的效益。托管医院主要有两种模式,第一种模式是由仁济医院派人直接管理,沿袭仁济医院的管理思路与模式,输出品牌、管理、技术,提升托管医院的能绩与效益。第二种模式是组建医院股份有限管理公司,以企业的方式托管医院。

仁济医院与政府进行合作,仁济医院或管理公司作为独立法人单位,对外独立承担经营风险和法律责任。合作双方就托管周期内医院的经营管理目标予以确定,并进行年度审计,以确认完成情况,并明确努力方向。

托管的基本原则即“七个不变”:医院独立法人地位不变;医院的性质和功能不变;医院资产归属不变;政府及卫生行政部门对医院的领导、指导职能不变;政府的财政拨款渠道及标准不低于托管前水平;党、工、团等组织的地位、职责和隶属关系不变;职工身份不变,基本工资、福利待遇不低于现水平。

被托管的医院成立管理委员会,实行管委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根据公司授权和管委会明确的任务开展工作。管委会的职责是对医院资产运营过程中的重大事项进行决策,并实施监督,成员由当地政府、卫生行政部门、管理公司推荐人员组成,当地政府人员占多数并担任主任;院长由公司提名,经合作方同意,再由公司聘任。

二、托管模式的初步成效

1、初步尝试法人治理结构的管理体制。医院托管以后,实施了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使政府真正从“出资人”的角度,从宏观上考虑对医院资源的配置,以及对托管成效进行评价和监督,同时也加强了院长经营管理医院的职责,有效实行了院长的能绩考核。

2、加强了托管医院的改革力度,提高了管理与技术水平。通过外部力量推动了干部流动机制与职工聘任考核机制的发展,提高了干部与职工的竞争意识和工作积极性。同时通过充实技术力量及帮助培训中青年管理干部等方式,为提供医疗设备作融资担保等措施,极大推动了当地医院的发展。

3、整合了医疗资源、渠道和价值链。对药品和部分设备实行集中招标,降低采购成本;共享仁济医院的先进设备和信息设施平台。

4、仁济品牌的影响力得到延伸,市场不断扩大。通过托管医院的增多,仁济医院的影响力、知名度得到提升;加盟医院的疑难病人送往仁济医院,拓宽了医疗市场。

三、存在问题

1、体制瓶颈制约了管理改革。主要体现在职工身份、待遇不变,给人事、分配制度改革带来不可逾越的障碍;技术劳务价格明显低于成本收费则是当前医院效益低下的关键所在,严重影响着医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管理合作的持续性受人为因素影响过大,呈现不稳定性。

2、文化、理念、习惯差异形成矛盾时有发生。文化地域差异、管理理念和行为差异产生摩擦在较长的一段时间内都会存在。

3、利益冲突带来工作障碍。一些落后群众追求的是平均主义“大锅饭”,阻扰分配制度改革。

4、技术短缺瓶颈的根源是人才短缺。人才梯队不全、技术人员严重缺失,是影响农村县级医院医疗技术水平的核心问题。

第二篇:县级公立医院改革的实践与探索

县级公立医院改革的实践与探索

摘要:县级公立医院改革是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一项重要任务,延庆县医院作为北京市唯一一家全国县级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单位,于2014年12月28日零时正式实施医药分开,迈出了公立医院改革最重要的一步。同时采取一系列措施创新医院管理模式,提升医院服务能力,加强上下联动,推进分级诊疗,完善医院内部考核与奖惩机制、加强人才培养,保障县级公立医院改革各项工作的同步推进与协同发展。

关键词:县级公立医院;改革;实践;探索

中图分类号:R19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959(2017)19-0004-02

延庆作为全国第一批311家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县,在国家和北京市医改相关部门的指导和支持下,按照国家关于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的意见稳步推进。延庆县医院是延庆地区唯一一家二级综合医院,以破除“以药补医”机制为关键环节,于2014年12月28日零时正式实施“医药分开”改革,并统筹推进医联体及分级诊疗制度建设,重点加强人才、技术、学科等核心能力建?O。本研究旨对延庆县医院医改进展情况进行评述,总结经验和教训,为进一步推动北京市公立医院改革提出建议。县级公立医院改革总体进程

1.1破除“以药补医”,建立医院运行机制

破除以药补医,按照“总量控制、结构调整、有升有降、逐步到位”的原则调研,完成取消药品加成、挂号费和诊疗费,增设医事服务费改革。门诊医事服务费按医师级别分级定价,门诊普通与主治医师30元、副主任医师50元、主任医师70元、国内知名专家90元,急诊医事服务费50元,医保、新农合定额支付门诊医事服务费28元、急诊48元;住院医师服务费每床每天60元,由医保与新农合按比例支付。

改革启动以来,医院运行平稳,医药分开改革按照“平移转换”、控制医疗费用过快增长、政府对医院补贴未增加,医院收益不减少,群众负担得减轻的改革思路,初步呈现出“三降、三升”的改革效果,促进医疗卫生事业良性健康发展。①患者就医药品费用较以往最高降低15%,其中长期用药的慢性病患者医药费用支出明显减少。政府通过加强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应急救助、医疗救助和商业保险等多重保障制度的衔接,增加对医保和新农合的投入,持续提升群众医疗保障水平。②患者选择基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就诊的趋势上升,选择县级医院就诊的趋势下降,医务人员服务质量提升。③随着医事服务费的实施,县医院专家号率由2014年的19.3%降至2015年的6.9%,下降12.4%。有93%的门诊患者倾向普通门诊,医院普通门诊人次占比上升,专家门诊人次占比下降,不仅有效引导患者有序就医,而且使专家能有更多的时间为有疑难杂症的患者提供服务。

1.2创新管理模式,提升医院管理能力

1.2.1探索三级医院托管县级医院新模式 在分级诊疗及医联体政策引导下,医疗机构间通过纵向或横向的医疗资源整合,不断进行着合作、联合、兼并等模式的探索,2015年延庆县政府与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签订合作共建协议并组建理事会,任命执行院长,合理界定政府和公立医院责权关系,落实县级公立医院独立法人地位和自主经营管理权。理事会负责审议北医三院延庆医院发展规划、财务预决算、基本建设项目、大型仪器设备购置、大额资金使用、高值固定资产处置、运营情况监督等重大事宜。

1.2.2加强重点学科及人才队伍建设 依托三级医院优质资源,以重点学科建设为核心,从院与院、科与科、人与人3个层面,加强学科带头人、业务骨干对延庆医院的支持力度,聘任总院科室主任到延庆医院任职,“扶学科、带人才、传技术、帮管理”,将精湛的医疗技术、规范的诊疗方法、丰富的管理经验传递下去[1]。建立总院专家出诊常态化机制,由骨科、消化科、介入血管科、心血管科、泌尿外科、胸外科、风湿免疫科、血液科、肾内科、耳鼻喉科、皮肤科、内分泌科、儿科等科室组成的专家定期来延庆出诊、手术,制定相应补偿和管理制度,形成长效机制,以解决延庆及京西北地区百姓看病难、看专家难的问题。

1.3创建上下联动机制

1.3.1加强区域医联体建设 县卫计委牵头组建延庆县医院医联体,覆盖区域内7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通过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科医师与县医院专科骨干医师捆绑,结成无缝衔接的技术协作团队,借助手机微信平台实现实时的医疗咨询、业务指导;针对山区群众就医不便,医联体内部建立山区巡诊服务新机制,成立山区巡回医疗队定期巡诊;与影像条件具备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展远程影像报告审核工作,基层放射科医师对患者报告进行初写后上传至上级医院,上级医师审核后将报告返回,让患者在社区就能享受到延庆医院专家的服务,保障了影像科报告质量,同时也提高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师的技术水平,实现了区域内医疗资源的互补与共享。

1.3.2搭建分级诊疗管理平台 通过实行网络电话分时段预约挂号、医生手机微信平台等多种方式,实现二级与一级医疗机构间的信息沟通、咨询服务与快速预约转诊功能;同时开放转诊绿色通道,保证预约转诊患者优先就诊;设立预约转诊服务窗口,明确标识,方便患者取号;门诊部成立转诊服务团队,协调解决紧急问题;院领导定期走访社区,听取意见,对转诊流程动态改进和持续完善。

1.4加强医院内部管理,提升综合服务能力

1.4.1明确服务理念,提升服务能力 ①全面落实国家卫计委关于《进一步改善医疗服务行动计划》实施方案,设定服务年,以“提升服务能力、提高医疗质量、保障患者安全”为工作目标,保障改革工作顺利进行;②畅通投诉渠道,并将投诉热线对外公布,由专人负责,及时解决患者投诉,缓解医患关系;③设立“文明服务专项考核奖”,在核定的工资总额内拿出部分绩效资金设立“文明服务考核专项奖”,按月发放,年终评选“文明服务先进科室”,以此激励全院干部职工,为患者提供优质服务。

1.4.2调整人事分配机制 ①落实县级医院用人自主权。中层干部的选拔与任免由单位按照规定程序自主实施,逐步由身份管理转变为岗位管理,新进人员实行公开招聘。②坚持以岗定薪、优绩优酬,收入分配向临床一线、关键岗位、业务骨干及做出突出贡献等人员倾斜,合理拉开收入差距。

1.4.3加强医院监管 ①制定《院长任期目标管理责任制考核细则》,进行年中、年末两次考核,检查和评分结果作为对院长任期考核的重要依据。②通过建立科室目标管理责任制,健全完善以“成本控制”为核心的标准化管理体系,积极推进院务公开,发挥职工代表大会作用,落实民主管理。③通过完善医院内部质控管理体系,加强药品管理、诊疗规范、行风建设,强化问责约谈制度,规范医疗服务行为。县级公立医院改革中存在的不足

2.1医疗服务价格亟待调整

实施医药分开后,虽将取消的药品加成收入与新增的医事服务费进行了平移,体现医务人员技术劳务价值的护理、操作、手术等诊疗费用尚未调整,医务人员积极性不高。

2.2现行管理体制阻碍了医联体资源的整合

目前医联体是由跨行政隶属关系、跨资产所属范围、不同级别、不同类别医院,甚至是不同性质的医疗机构组建形成的统一体,不同的医疗机构由不同的卫生行政部门管理,条块分割的管理格局阻碍了医联体的有效整合。双方开展合作后,实行“七个不变、三个统一”,即财产归属关系不变,人员编制管理方式、隶属关系不变,因此,在技术、人才交流互动层面开展了联合联动,但在更大层面的人、财、物还没有实现有效统一。

2.3分级诊疗制度建设较为滞后

医药分开后,县级医院门急诊量有所下降,但减少的主要为医事服务费无法进行医保报销的自费患者,“小病在社区,大病在医院,康复回社区”的就医趋势尚未形成。讨论

随着公立医院改革的不断深入,县级公立医院应以加强医院服务能力为主[2],包括基本的医院内部管理能力提升和重点学科建设能力提升两大方面。本研究认为,服务能力的加强是公立医院所有其他改革事项的基础。

3.1继续加强三级医院对县医院的支持力度

充分利用三级医院优质资源,使北医三院的品牌??势、管理优势、技术优势、人才优势、科研优势、教学优势在京西北地区得以延伸和拓展,促进该地区卫生资源结构不断优化,使延庆医院在管理、技术、人才、科研与教学等方面的能力得到提升。修订并调整延庆医院各项规章制度,把提高科室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作为工作的主要目标,在管理制度、医疗核心制度、质量监控体系等方面向总院看齐,为共同开展工作建立科学、顺畅的业务衔接机制,逐渐缩小两院间业务管理与业务流程上的差距。

3.2积极探索人事和薪酬制度的改革

统筹推进人事制度、薪酬分配制度等方面的改革,重点完成全院岗位说明书的制定,着力体现医务人员技术劳务价值,合理确定医务人员收入水平,完善绩效工资制度,做到多劳多得、优绩优酬,重点向临床一线、业务骨干、关键岗位的人员倾斜,合理拉开收入差距,建立起维护公益性、调动积极性、保障可持续的运行新机制。

3.3继续推进分级诊疗、双向转诊模式的建立

医联体建设的主要目标就是建立社区首诊、分级诊疗、双向转诊的医疗秩序。应加强医保、医药等配套政策的建设,在医保政策方面,要对首诊进行限制,拉大医保与新农合患者在二级医院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报销比例的差距;在药品方面,实现转诊患者在县级医院与一级医院的用药无法衔接,并共享医联体药房资源,只要是医联体成员单位开具的处方,可在医联体内任何药房取药。

参考文献:

[1]张莉.县级医院实施分级诊疗机制探讨[J].中国医院管理,2015,35(5):70.[2]来有文.西藏县级公立医院改革进展评述[J].中国卫生经济,2016,35(9):28.编辑/王海静

第三篇:应用型软件技术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应用型软件技术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发布时间:2011-8-8信息来源:《计算机教育》 作者:李 祥

1绪论

我国软件产业的年销售额和出口额递增速度保持在35%左右,2005年销售额将达到2500亿元,出口额将增至50亿美元。按合理的金字塔型软件人才结构比例进行测算,到2005年我国需要软件高级人才6万人,中级软件人才28万人,初级软件人才46万人。2007年我国IT市场总值将达到519亿美元,总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将提高到8%。世界IT产业生产基地和跨国公司的研发中心正陆续在我国设立,全球新一轮的产业转移正在推动我国由IT大国向IT强国转变。据测算,我国为了发展信息产业,每年至少需要100万人才,其中专业人才需求在40万人以上,我国每年只能培养20万左右,缺口很大。

目前,我国软件高级人才的短缺已经成为制约我国软件产业快速发展的一个瓶颈。在中国,国内市场对软件人才的需求每年高达20万人,而高校计算机毕业生中的软件工程人才还很缺乏,尤其是高素质的软件工程人才的极度短缺。尽快培养起适合信息产业所需要的高素质软件工程人才,已经成为信息化工作中的重中之重。与此同时,中国的软件产业正遭遇着人才悖论的尴尬:软件工程人才过剩。深层次分析表明,软件工程仅仅多的是没有实际工作经验、技术掌握层次低、缺乏诚信的人员。事实上,中国软件工程人才问题是结构性问题。如何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改新课程教学体系,培养出合格的、适应我国软件产业需要的软件工程人才,这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所在。

2应用型人才培养特点

社会对人才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加以分类,从生产或工作活动的目的来分析,现代社会的人才可分为学术型(理论型)、工程型、技术型和技能型四类。所谓应用型人才是指能将专业知识和技能应用于所从事的专业社会实践的一种专门的人才类型,是熟练掌握社会生产或社会活动一线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主要从事一线生产的技术或专业人才,其具体内涵是随着高等教育历史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的。

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是以能力为中心,以培养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为目标的。与其他类型人才培养模式相比较,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主要有以下特点:

1.这种人才的知识结构是围绕着一线生产的实际需要加以设计的,在课程设置和教材建设等基本工作环节上,特别强调基础、成熟和适用的知识,而相对忽略对学科体系的强烈追求和对前沿性未知领域的高度关注。

2.这种人才的能力体系也是以一线生产的实际需要为核心目标,在能力培养中特别突出对基本知识的熟练掌握和灵活应用,比较而言,对于科研开发能力就没有了更高的要求。

3.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过程更强调与一线生产实践的结合,更加重视实践性教学环节如实验教学、生产实习,等,通常将此作为学生贯通有关专业知识和集合有关专业技能的重要教学活动,而对于研究型人才培养模式中特别重视的毕业设计与学位论文,一般就不会有过高的要求。

总之,应用型人才主要是应用知识而非科学发现和创造新知,社会对这种人才有着广泛的需求,在社会工业化乃至信息化的过程中,社会对这种人才的需求占有较大比重,应该是大众化高等教育必须重视的人才培养模式,这种人才同样需要经历一个复杂的培养过程,同样也能反映一所学校的办学水平。

3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层次

目前,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主要分三个层次。

第一层次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是全校性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学校总体主动适应社会的表现。当国家的经济、科学技术、教育思想观念和教育体制进行重大变革时,高等学校为了适应这种重大的变革,需要进行全校性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它是以社会需要为参照基准,首先优化学校的专业总体结构,并对每一个专业,包括增设的专业、合并后的专业的培养目标重新定位、设计新的培养规格、制定新的培养方案、选择新的培养途径。

第二层次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是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专业整体适应社会的表现。当专业的人才培养结果(毕业生的质量)交付社会检验,社会认为学校的人才培养质量(外显特征)不能很好地适应社会的需要,不符合高等教育发展趋势时,就需要进行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它是以社会对本专业人才的类型、规格要求为参照基准,对专业的培养目标、培养规格进行调整,进而根据培养目标与培养规格,调整专业的培养方案及培养途径,使之更好地适应社会需求,符合时代发展与高等教育发展趋势。第三层次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主要是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与途径的改革,是专业人才培养过程局部适应社会的表现。当某一专业的人才培养结果(毕业生的质量)用原定位的培养目标予以评价时,学校认为该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高等教育内部质量特征)不能很好地符合学校的定位和专业的培养目标时,需要进行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与途径的改革。它是以学校的定位和确定的专业培养目标、培养规格为参照标准,对该专业的培养方案与培养途径进行调整,使之更好地符合学校定位及专业培养目标、培养规格的要求,即更好地与培养目标、培养规格相协调。

上述三个层次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不是一成不变的,在教育教学改革过程中,还需要根据新的教育思想对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不断的改革和优化。

4我院应用型软件技术人才培养课程体系结构及特点

软件工程专业是我院为适应我国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和软件产业跨越式发展,在依托计算机类专业优秀的军工特色力量的基础上,充分整合中外教学资源,于2002年建立起来的一个面向IT领域的全新的特色专业。作为一个新型专业,本专业的人才培养体系始终在不断的调整与优化过程中,从最初的两个专业方向,到目前拥有信息处理软件(开发与工程)方向、电子商务软件(开发与工程)方向、网络应用软件(开发与工程)方向、财务管理软件(开发与工程)方向、科学计算软件(开发与工程)方向、资源信息软件(开发与工程)方向等六个专业方向多样化与个性化教学的完备的课程教学体系,以适应学生的不同发展需求,专业人才培养课程框架体系如图一所示:

整个课程培养体系包括公共基础、核心专业基础、专业技能培养、实践教学培养四个方面构成: 公共基础:主要从学生整体知识需求出发,按德、智、体全面发展要求及高校教学整体框架需求设置,包括语言基础、体育类基础、数学基础、工程基础、经济类基础等课程;核心专业基础:按软件工程专业知识体系的整体需求,重点加强学生在操作系统类、软件方法类、数据结构类基础课程的教学,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理论够用,实践为主的原则,按按学生在应用中体会掌握相关理论知识;专业技能课程体系:按照当前技术发展及企业需求,侧重于培养学生工程管理、程序开发、数据库应用、网络应用四大方面的技能,在程序开发技能侧重于系统开发级、应用开发级和网络开发级三个方面;实践教学技能是与专业教学体系同步,更侧重于从单一技能到综合技能培养的过程性。

作为新型IT类专业,在办学上有如下特点:

(1)双语教学:采用美国电脑行业软件人员最新教学方法和原版教材,大部分专业课程由美国莫斯理工学院派遣专业教师进行中、英双语执教,并配有东华理工学院计算机专业教师参与教学与辅导,同时大量增加英文课程及专业英语课程。

(2)职业证书教育与学历教育相结合:参照美国莫斯理工学院软件人才培养的成功经验,莫斯软件学

院将实行学历教育与国外权威证书培训相结合的方法,合格毕业生须拿到两个以上权威软件专业证书,如国家计算机等级(三级)考试证书、计算机水平考试证书(中级)、思科的CCNA、微软的MCP或甲骨文的OCP等认证证书;同时获得东华理工学院软件工程专业学士学位。

(3)工程化与实用性。在课程设置上加大实践和工程方面的课程,结合最新软件发展潮流和地方经济建设需要,重视案例教学和实用技术教学,突出实践能力培养和工程能力培养,加强CMM、ISO9000等工程管理以及系统分析和系统设计等方面的教学内容,建立多样化教学体系与模式,使学生熟悉现代软件生产的流程,建立起符合软件工程思想和软件生产工厂化要求的培养体系。

(4)双毕业证书:当莫斯软件学院的学生通过了教学计划要求的课程与学分后,可取得中国教育部颁发的东华理工学院毕业证书,与此同时还可获得美国莫斯理工学院颁发的毕业证书

(Certificate of Graduation)。

(5)产学研结合。将与软件园、著名软件企业建立稳定的合作途径和条件优越的软件实习基地,使学生能够参与实际的软件开发工作。允许用高水平的开发成果和管理成就作为学生的毕业论文,用研发来加强学生的能力与素质的培养,密切教学与软件产业的联系,并进一步促进教学工作。

5我院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几点探索

自我院软件工程专业2002年开始招生以来,在专业课程体系设置方面一直在进行相应的改革尝试:

(1)双语教学模式的探索:自2002年来,双语教学一直是本专业坚持卓有成效的一个特色。在聘请师资、教学方式等方面都进行了不少尝试,曾聘请过欧美外教、印度外教、海归留学人员,现有外教5人,在各年级中共开设了近20门专业双语课程,并先后尝试过中外双师同步授课、中外双师异步授课、外教授课等多种模式,积累了大量的专业课程双语教学资源。

(2)个性化教学模式探索:在专业教学中,即坚持专业主线一致性原则,对于重要专业课程要求统一要求,又针对学生兴趣,广泛开展个性化教学模式教学。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在课程体系中设置成多模块、多方向教学。在06级教学计划中,分为英语和日语两个语种进行教学,同时,还设置了信息科学、电子商务、网络软件、嵌入系统四个专业方向,供学生自由选择;②在实践技能培养教学过程中,强调教师根据学生特性进行个性化引导,并通过教师导师制工作模式,将不同兴趣的学生纳入不同的工作小组中,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并通过小组为中心辐射扩大影响,从而达到整体教学质量提高的效果。

(3)实践教学模式探索:首先,在专业课程教学中,强调学生实践教学环节的质量管理,提高单项技能水平。课程实验中普通要求有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并在课程设计的指导与检查中,特别强调学生过程管理及协作精神培养;其次,坚持与企业相结合,将产学研相结合,建立了企校联合实验室,让学生在校期间直接参与到企业实际的项目中去,现已与北京文思合作成为了联合实验室;再次,在生产实习与毕业实习等综合性实践环节上,坚持“走出去、请进来“的分散模式管理,即请企业的技术骨干到学校指导学生实习,也将一部分同学送到企业实际生产环境中去。软件工程专业02、03级的生产实习,都分为校内和校外实习两部分进行,为保证实习效果,学校除了将一部分同学直接送到软通等大型软件企业之外,还先后从文思、软通聘请专业技术人员,携带公司实际分解项目,来校指导学生的实习,模拟公司化的生产与管理流程,取得较好的效果。

6结束语

总之,应用型人才培养应根据社会与应用型人才需求相适应,它要求人才培养模式在遵循高校教育基本规律的前提下,随着社会的变革和发展不断调整,充实新的内涵,以适应社会的需求。作为培养应用型

软件技术人才的软件工程专业来说,更是如此,这也奠定了这种教学模式的探索将是一个长期的系统的过程。

第四篇: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实践与探索

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实践与探索

当前的数学高效教学出现的问题主要表现在:重知识、轻能力,重结构、轻过程,重理论、轻应用,注入式多、启发式少,学生参与不够深入、教学过程比较封闭。面对这种教学现状,必须改进教学模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使学生学会学习。

教育部副部长陈小娅说过“课程改革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问题和关键环节,抓课程改革,就是抓素质教育,抓素质教育必须抓课程改革”。从课堂改革到课程建构,再回归课堂。他们先将国家教材校本化,把教材整合成“授课模板”,组建的教学单元,随即又按照“各取所长,优势互补”的原则进行了教师模块授课调配,教材知识资源的重构、教师教学资源的重组,扮靓了课堂的精彩,课改的精品——高效课堂。根据当前教育教学的形式,结合我校的具体实际情况,对高效课堂模式正在进行探索,下面就是我的对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实践与探索的心得体会。

一、必须把课堂还给学生

新课改理念指明“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要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就应把课堂交还给真正的主人——学生。先从改变学习状态入手——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从提高学习效益开始——让效果好起来。想尽一切办法让学生动,既要求身动,更要求心动和神动。课堂上让学生大声说、相互讲,走到黑板前写。课堂45分钟,先预习,再交流,最后把学习成果展示出来。使预习——展示——交流,贯彻课堂。

二、高效课堂要改变教师观念,关注教与学的过程

新课程背景下,教师的角色变了,教与学的方式变了。我们对高效课堂关注的重点也要变,新课标要求学生全员、全程和全身心地参与教与学的活动。学生的情绪状态要关注,老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学生要以饱满的精神状态投入到学习中去,并能自我调节和控制学习情绪,对学习能保持较长的注意,要具有好奇心和强烈的求知欲。教师要激发学生的深层思考和情感投入、鼓励学生大胆质疑、独立思考,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阐明自己要表达的观点,遇到困难能与其他同学合作交流共同解决问题。变“学会”为“会学”从而由“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再发现问题”养成这样一种勤于思考的学习好习惯。高效课堂要求教师要成为“四者”:促进者、学习者、决定者、幸福者。1.教师首先要完成角色的转变,教师应由传授者变成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2.实现教学相长,教师还应该成为终身的学者,与学生一起“同学”。只有不断的学习才能改变自身知识结构的单一和知识面的狭窄,才能促进自己的专业持续发展,才能适应社会进步及教育改革的要求,这也是未来教师必须具备的素养。3.一节高效课堂,它是由教师和学生合力打造而成的,这其中教师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因为教师决定着一节课能否成为优质课、高效课,也就是说“优秀的教师才能上出高效课,责任心不强的教师只能上出低效课来”,所以说“有什么样的教师就有什么样的课堂,有什么样的课堂就有什么样的教育,有什么样的教育就有什么样的国家”。4.从职业特点上讲,教师还要改变生命现状,做一个幸福的职业者。

三、高效课堂重在操作

真正的高效课堂重在具体操作,他们把学习状态解读成“课堂生存状态”,狂欢其实是一种精神存在的状态,而不在于形式本身——动或者静,一旦课堂执迷于动,那么这样的动和静一样都显得可怕。课堂即生态、课堂即情感、学习即自然生长和自由选择,以杜郎口中学的课堂评价为例,他们推进“快乐不达标”一票否决制,用“直观判断”来厘清快乐的内涵——一察表情、二看动作、三听声音,与此相对应的是基于自主课堂构建的三个参照——自主指数、合作指数和探究指数的评判。高效课堂教育围绕自主性、主动性、生长性来建构“知识的超市、生命的狂欢”。超市的隐语是丰富性、自主性、选择性;狂欢的隐语是生命的状态——教育者有责任和义务让每个学生享受学习成长的快乐。

四、高效课堂强调“三段一体” 完整的课堂是指将“课中45分钟”向前后延伸,课前、课中、课后三段构成一个整体概念。课前教师“三备”:编制导学案——备学习目标、备学情、备学法指导 课中教师“抓两头、促中间”——一头抓前端预习、一头抓后端反馈,促进中间的“开放搞活”。课后学生“自查、修复”——整理纠错本、整理学案,发挥课代表、小组长、对子三种作用。“高效课堂教学模式”讲究“先学模后教,以学定教”,要课前延伸,进行预习;要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要课后提升,拓展延伸。学生通过自己的说与做,通过与同学老师的互动交流去建构起自己的认知结构和知识结构,形成一定的能力,获得一定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样亲历学习的过程学生才能有深刻的体验和认识,才是真正着眼与学生终生发展的有效策略。优质高效课堂模式是对教师业务能力和敬业精神的挑战。没有对教材内容的整体把握、深入挖掘、透彻理解,没有对学情的深入洞察,没有对自己知识结构的组合,仅仅凭借备课中的预设,生硬的“照读”备课,无视课堂鲜活的生成和课堂的多变性,就难以实现“以学定教”,不能达到“三讲三不讲”“精讲点拨”的要求。用高效课堂模式去规范教师的课堂流程和教学行为,改善传统课堂教学的现状,通过“高效课堂教学模式”来“解救”我们水深火热中的孩子们,从而不断提升教育整体的办学质量和服务质量。

五、落实“高效课堂”教学模式中出现问题和自己存在的困惑。

1、导学案的适度性与适量性。难度往往过难,量往往过大,加之学生之间的知识层次及理解能力的不同,就不好把握操作的尺度。

2、巩固检测与反馈。当堂检测落实时间不足,形式单一,知识面狭窄。

3、小组口头汇总,交流展示发现对于疑点、难点、易错、易混、易漏点学生在合作交流中明显把握不足。特别是像一元一次方程的实际应用及函数等章节,在理解和应用中有一定的困难。在应用高效教学模式时学生的反馈意见比较大,要求老师细讲、精讲以致形成了老模式满堂灌。

4、学生多分组讨论受制约。

5、教学设备落后,资金不足导学案、课堂检测不能人手一

第五篇:学工交替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学工交替”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学工交替”产学合作教育模式是宁波职业技术学院成功实施的一种学校与企业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学生在企业生产实践与学校学习相互交替,学用结合的教育模式。模式的基本特点在于,一是学生先参加企业实践,后学校学习。二是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从培养方案、教学计划、课堂教学、实习实训等环节企业全程参与。三是学生具有“员工”和学生双重身份。四是具有企业和学校两个教学场所,企业学习和学校学习有机结合。本文拟对“学工交替”模式成功实施的因素作一分析。

一、合作的动因(一)学校方面 我们从企业调查得知,企业对技能型人才的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要求各有侧重。在知识结构上,要求具有解决岗位工作所需的专业理论知识,理论能学以致用;在技能上,要有扎实的技能水平,能熟练操作企业的技术设备,排除工作岗位上一般的技术故障,具有较好的沟通能力;在职业态度上,要求安心工作岗位,不好高骛远,对企业忠诚。在这三项中,企业对学生职业态度的关注程度最高,反映也最为强烈,认为现在的学生对自身认识过高,企业忠诚度差,看不到企业的长远发展,行为短视,常会不辞而别,给企业造成损失

下载公立医院托管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优秀范文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公立医院托管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优秀范文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学案导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学案导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自主探究,学案导学”模式就是指以导学案为载体,以导学为方法,教师主导,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为主体,师生共同合作完成教学任务的一种教学模式。一......

    “双元制”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双元制”模式的探索与实践在职业学校招生普遍困难的情况下,淄川第二职业中专连续三年招生突破1300人,使在校生达到90个班4000余人,实现了超常规、跨越式发展。淄川二职专何以......

    公立医院改革模式(大全)

    公立医院改革模式 围绕着制定试点实施意见,宝鸡市做了大量的试点准备工作。一是认真学习文件,吃透医改精神。通过多种形式,组织人员认真学习有关政策精神,吃透精神,把握要领,确保......

    公立医院改革模式

    公立医院改革模式 在谈及社会结构的变迁时,我国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中指出,旧结构有其惯性,而新结构不是现存的,需要有人发明、试验,才能被众人接受,进而完成社会变......

    实践与探索

    §22.3实践与探索(1)说课教案兴化市板桥初级中学宗树信教学目标:1.学生在已有的一元二次议程的学习基础上,能将对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进行数学建模解决问题,从而进一步体会方程是......

    教学模式与探索

    教学模式与探索 ——理想课堂与课堂理想境界之五 傅东缨 时下,追求高效课堂、魅力课堂、理想课堂已成为全体教师同仁追求的高点。在诸种践行的举措中,教学模式的变革已成为提......

    北京试点公立医院托管新模式

    龙源期刊网 http://.cn 北京试点公立医院托管新模式 作者: 来源:《中国信息界·e医疗》2013年第08期 7月26日,北京市医院管理局分别与通州区、顺义区政府签约,两个首期托管合作......

    医疗服务进入模式总结之四:托管公立医院篇

    医疗服务进入模式总结之四:托管公立医院篇 常见模式有五种,分别为新建医院新建医院(含特许经营和独资/合资新建医院)、并购民营医院、改制公立医院并并购、托管公立医院以及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