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劳动力市场的特点(大全五篇)

时间:2019-05-14 22:54:3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中国劳动力市场的特点》,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中国劳动力市场的特点》。

第一篇:中国劳动力市场的特点

中 国 劳 动 力 市 场 特 点

一、中国劳动力市场概念

劳动力市场,又称劳动市场、劳工市场、职业市场、就业市场、求职市场、招聘市场、人力市场等,是指劳工供求的市场。

二、中国劳动力市场特点

2.1 就业的结构性矛盾将进一步深化

一方面,劳动力供给总量过剩。随着国有经济进行战略性改组和结构大调整,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我国大量的劳动力被释放出来。

另一方面,劳动力有效供给不足。中国经济面临的劳动力市场供过于求结构性失衡,还表现在低素质或未开发的低质盘人力资源大为过剩,而经过科学开发,具备现代文化素质和先进劳动技能的高质量人力资源又相对缺乏,这反映在就业市场上就是存在大量低质量的劳动力剩余,他们又无法填补许多要求较高技术和技能的工作岗位。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适度的失业人口的存在,有利于激励人们努力工作,努力学习,提高其自身的文化和技术素质,提高工作效率,但是大量失业人口的存在,不仅造成人力资源的巨大浪费,影响国民经济的发展,而且也会造成失业者及其家庭的生活困难,增加社会诸多不稳定因素。

造成的现实表现是部分企业“招工难”与部分劳动者“就业难”问题并存。

2.2 我国劳动力供大于求

中国是世界上劳动力资源最丰富的国家。近年来 ,中国出现了劳动力供给大于需求的状况,造成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有: 1.劳动力总量增长速度过快

2.城市劳动力失业率上升和农村剩余劳动力增大

3.劳动力的培训不利造成了劳动力结构性的供给大于需求

解决劳动力供给大于需求的问题需要政府、社会和劳动力个人三方面的力量相互配合,形成合力。中国既是劳动力资源丰富的国家 ,也是就业压力最大的国家。现阶段 ,中国正处于体制转型时期,逐渐出现了劳动力供大于求的状况。

2.3 劳动年龄人口增长趋势减缓

虽然就业总量压力依然很大,劳动力供大于求的格局并未改变但从人口结构变化趋势看,劳动力供给高峰即将过去。由于社会经济发展和计划生育政策的双重效果,中国从“高出生率、低死亡率和高自然增长率”到“低出生率、低死亡率和低自然增长率”的人口转变提前完成,其结果已经在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上面表现出来。

2.4 失业率有下降趋势,新增就业人数增加

改革以来,城镇就业总量连年增长。这正是由于我国的所有制结构和就业结构发生的巨大变化,国有单位和城市集体单位就业占全部就业的比重大幅度下降,其他城镇新兴单位如有限责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私营企业、港澳台商和外商投资等单位的就业则从无到有,逐渐上升,就业结构形成了多样化的局面。因此也带来我国人才队伍结构状况的根本性变化。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进一步发展,未来非公有制用人单位将会成为我国人才就业的主要方向。2.5 就业的城乡结构进一步优化,转移农村劳动力的任务十分艰巨

全国农民外出流动就业人数约1.2亿,其中进城务工的农民工约1亿,占城镇就业人员近40%。农民工广泛分布在城市的各个行业,特别是集中在制造业、建筑业、住宿餐饮业等行业。农民工已经成为我国产业大军中的一支重要力量。

农民工的流动性相应地带出了一些问题。但由于我国劳动力供大于求的基本国情并未改变,没有迹象显示这种现象会扩展成为全国性的影响经济发展的严重问题。从中长期看,这种状况会导致缺工地区企业工资水平被迫上涨,从而迫使一些工资较低的劳动密集型加工企业退出该地区,向中西部地区梯度转移。

2.6 劳动者总体素质偏低

随着经济转型升级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技术工人特别是高技能人才短缺问题将会更加凸显。一方面,城镇劳动力需求强劲,有一技之长的生产性人员供不应求。另一方面,以国有企业改革为标志的结构调整接近尾声以及劳动力资源市场配置机制的加强,经济结构已经向着更加有利于劳动力利用的方向转变,经济增长对就业的吸纳作用不断增加,沿海地区劳动力需求旺盛,但部分地区技能型工人的供给不足。

三、总结

劳动力市场的完善和发展是中国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的重要基础。近年来,中国劳动力市场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关键阶段。

首先,劳动力市场的供给发生变化。针对未来劳动力供求变化趋势,国内存在“劳动力短缺论”和“劳动力供大于求论”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不管哪种观点正确,可以肯定的是,由于人口转变的快速完成,中国人口已经进入低生育、低死亡、低增长阶段,人口发展和劳动参与率变化趋势决定了后人口转变时期劳动年龄人口和劳动力供给必将发生明显变化,这种变化既表现为劳动力规模的变化,也体现在劳动力供给结构的变化。

其次,农村劳动力转移进入一个新时代。中国的农村劳动力转移不仅受制于宏观经济发展形势,更面临着特殊的制度约束,这决定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呈现较强的波动性。但是,由于农村人口发展态势的变化、一系列惠农政策的实施和新农村建设的开展,农民工劳动力市场开始从“需求主导型”向“供给主导型”转变;同时,新生代农民工成为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主体,这个群体具有与老一代农民工不同的经济社会特征和行为,面临不同的经济环境与就业环境,其劳动供给行为将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城市就业形势,乃至社会经济发展产生重大的影响。再次,就业形势更复杂。当前和未来中国就业形势不仅面临劳动力规模问题,而且面临劳动力结构的挑战,结构性失业问题将更突出;就业与经济增长的关系也日趋复杂;此外,国际经济将加深对中国就业形势的影响。

最后,人力资本提升和效能发挥更显重要。在经历了30多年高速经济发展以后,中国经济面临着如何保持持续增长的重大问题。世界发达国家经济发展历程表明,人力资本是经济持续增长的关键因素,对正处于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模式转变的中国而言,这个关键因素无疑是未来经济增长的“推进器”。

第二篇:劳动力市场学

劳动力市场学

一、名词解释

1、劳动力市场: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劳动力市场是指某一专业的劳动力的供给与需求双方自愿进行的劳动力使用权转让与赎买的一系列活动,广义的劳动力市场是指许许多多狭义的劳动力市场综合而成的劳动力市场体系。

2、劳动力需求:是指企业在某一特定时期在某种工资率下愿意并能够雇用到的劳动量。它是企业雇用意愿和支付能力的统一,两者缺一不可。

3、劳动力需求的工资弹性: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工资率发生变动,将会引起劳动力需求量相应的变动,而此时劳动力需求量变动对工资率变动的反应程度就是劳动力需求的工资弹性。

4、社会劳动力供给:是指劳动力个人及其家庭为社会提供的劳动力总量,也就是说一个社会经济活动所能利用的劳动力总量。适龄劳动人口、愿意工作的人所占社会总人数的比例、工资率和工资制度、劳动力的教育和训练水平,等等都将影响社会劳动力供给总量。

5、劳动力流动:是指具有一定劳动能力的劳动者为了与生产资料结合的需要,在生产过程之外,在不同的地理区域范围和不同的工作岗位之间的迁移和流动。

6、劳动力市场分割:是指由于政治、经济等外在的制度性因素或者经济内生因素的制约,使劳动力市场划分为两个或多个具有不同特征和不同运行规则的领域,不同的领域在工资决定机制、工作稳定性、劳动都获得提升的机会等方面具有明显的差别,而且劳动者很难在不同的市场之间流动。

7、最低社会保障:是以国家或政府为主体,依据法律规定,通过国民收入再分配,对劳动者在暂时或者永久丧失劳动能力以及由于各种原因生活发生困难时给予物质帮助,保障其基本生活需要的制度。

8、灵活就业:指在劳动时间、收入报酬、工作场地、保险福利、劳动关系等方面不同于建立在工业化和现代企业制度基础上的传统的主流就业方式的各种就业形式的总称。

9、弹性就业:指不限时间、不限收入、不限场所的灵活多样的就业形式,它是相对于全日制就业形式而言的。

10、公共就业服务:是非营利性的公益性服务,向求职人员和用人单位提供免费的就业服务。

11、失业补贴:指国家对失业者提供的收入支持以保障其基本生活,它主要由公共就业服务机构进行管理和发放。

二、简答题

1、社会性因素对劳动力市场的影响如何体现

答:社会性因素是指家庭背景、所属阶层、文化、歧视和风俗等。

社会因素性因素对劳动力市场的人员构成、劳动力供求状况和工资水平的产生的影响是

不容忽视的。

这些影响因素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表现为影响劳动力市场的人员构成,另一方

面表现为影响劳动力的供求与工资。

另外,歧视也是影响劳动市场配置的一个重要非经济因素,种族、性别、原有国籍、宗

教等方面的差异都有可能引起工资差别,甚至职业差别。

2、试分析在劳动工资率变化时的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

答:工资率变动对劳动力供给决策主体闲暇与工作的选择具有双重影响。

一是工资率的下降会使闲暇的机会成本减少,从而导致人们减少工作时间而增加闲暇时

间,即形成所谓的替代效用;二是工资率的下降意味着收入水平降低,从而促使人们增加工作时间而减少闲暇时间,即工资率提高也具有收入效应。

所谓替代效用是指当闲暇的价格下降时,劳动者将会放弃劳动时间,消费相对便宜的闲

暇。所谓收入效应是指在保持工作不变的条件下,收入变动所引起的工作时间变动的比例。工资率的变化对劳动力供给决策主体的最终影响完全取决于两种效应的相互关系。

3、什么是劳动参与率?哪些因素会影响劳动力参与率的变化?

答:劳动力参与率是一个与劳动力供给相关的基本概念,它是衡量、测度人口参与社会劳动程度的指标,其含义是指在一定范围内的现实劳动力占该范围的劳动适龄人口(或潜在劳动力)的比例。

一般来说,影响劳动参与率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宏观经济状况;(2)国家的社会经济政策;(3)劳动适龄人口规模;(4)教育体制与教育供给规模;(5)工资政策及工资关系;(6)社会保障制度;(7)人们的商品意识程度和社会分工程度。

4、为什么会出现工资漂浮与平均主义

答:工资漂浮是市场非均衡的结果,指的是计划经济体制中存在的自下而上层层提高工资的倾向,以及由这种倾向造成的工资轮番上升的现象,是由于工资紧张的结果。

所谓工资紧张就是指某个企业集团以另一集团或几个集团的工资为参照进行比较而产生的对自己在相对工资关系中处于不满的位置。正是因为这种不满才诱发了工资攀比,从而导致工资漂浮。

在劳动力市场短缺和劳动力过剩普遍存在的条件下,工资漂浮必然导致工资收入的平均分配,即分配中的平均主义倾向。因为在劳动力短缺与劳动力过剩并存的情况下,会造成不同劳动者的忙闲不均的责任不在于哪个劳动者个人或集团。劳动者个人或集团之间支出劳动有多有少完全是劳动机会不均造成的,不是哪个个或集团自愿减少或增加劳动支出的结果。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工资分配完全以劳动支出为标准,就会引起劳动机会少的人不满。机会不均等只好用收入均等来弥补,于是,工资收入分配的平均变自然而然地形成了。

5、试述劳动力市场分割的形成原因

答:(1)由于歧视和文化习俗造成的劳动力市场分割;(2)由于技术进步以及竞争因素造成的劳动力市场分割;(3)由于政策法规造成的劳动力市场分割,即制度性分割。

6、制定最低工资标准要考虑哪些因素

答:在我国,《劳动法》第四十九条规定,确定和调整最低工资标准时应当综合参考下列因素:(1)劳动者本人及平均赡养人口的最低生活费用;(2)社会平均工资水平;(3)劳动生产率。这主要是考虑用人单位的具体经济状况和承受能力;(4)就业状况;(5)地区之间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

7试述就业形势严峻的成因

答:(1)劳动力市场严重供大于求。当前,企业下岗职工、失业人员、城镇新成长劳动力、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四股力量聚合,对就业形势构成了新一轮的压力。另一方面,经济增长对就业的拉动作用减弱;(2)大规模产业结构调整阶段,吸纳新增劳动力能力还比较弱。一方面我国产业结构层次较低,第二产业对劳动力的吸纳

能力不足,第三产业无论是从业人员还是GDP都比较小。另一方面,从业人员在整体上文化素质、技术素质还偏低,难以满足工业化和信息化的就业要求;(3)社会保障体系有待完

善。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可以促进就业的多样化、广泛化发展,但是,从我国目前情况看,社保体系离市场经济的要求还很远;(4)劳动者整体素质和部分城镇职工的就业、择业观念。

8我国灵活就业有哪些种类

答:(1)非全日制就业;(2)临时就业,主要包括短期就业、派遣就业和季节性就业等;(3)自营就业者;(4)自由就业者。

9形成弱势群体地位的原因主要有哪几个方面

答:(1)城乡差距扩大。城乡差距不断扩大,新来的城市移民从事各种各样的职业和活动,与城市原有的居民竞争本来就不多的发展资源,他们的生存空间进一步压缩,成为城市中的弱势群体,从而也在城市中形成了特有的“二元现象”。

(2)城市化进程缓慢。社会公正的失衡所导致的社会排斥把农民工长期排斥在城市生活之外,愈益强化了农民工弱势地位;

(3)产业结构调整。为适应全球化的需要,我国现阶段产业结构的调整会更频繁,力度也会更大,产业结构调整导致传统的产业工人队伍日益缩小,尤其是更加灵活的多种就业方式使劳动力市场分化了。

(4)市场经济竞争出现分配不公。由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是以追求经济效率为发展目标的,而提高效率在一定程度上必然会出现分配不公,从而加剧了弱势群体的弱势地位。

10公共就业服务的作用与功能是哪些

答:(1)公共就业服务有利于促进就业;(2)公共就业服务有利于培育劳动力市场,促进劳动力供求结合的实现;(3)公共就业服务机构会执行国家的就业政策,调节和干预劳动力市场;(4)公共就业服务机构管理失业保险和失业救济,促进社会稳定。

三、论述题

1、试论述劳动力市场的运行机制

答:劳动力市场的运行机制是一般市场机制在劳动力这一特殊商品上的表现,是由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的供求机制、竞争机制、价格机制所组成。

(1)供求机制

供给和需求是市场的基本要素。供求机制是供求双方矛盾运动的自我协调机制。完善的、原来意义上的供求机制,应该反映劳动力价格(工资)与供求关系的内在联系。一方面,供求关系影响工资,当劳动力供给超过社会需要时,工资会下降,反之亦然;另一方面,工资高低也反过来影响供求。

(2)竞争机制

竞争机制是劳动力市场上供求双方优胜劣汰的选择机制,它反映劳动力商品在交换过程中,供求双方互相选择,以及劳动力供应者之间、劳动力需求者之间出于自我利益的考虑进行竞争的有机联系。

(3)工资机制

工资机制是劳动力市场竞争过程中的重要的自我制衡机制,它反映在工资变动与供求变动之间相互制约的有机联系和运动。市场经济中,工资是企业衡量人力投入、进行成本核算的依据。工资还是劳动者个人提供劳动能力,按劳动贡献获取劳动报酬,从社会获得消费资料,借以谋生的一种手段。所以,在利益驱动之下,工资水平影响着企业的劳动力需求,也指示着劳动者的择业方向,激励其提高自身素质。

总之,劳动力市场是在价格机制与供求机制和竞争机制的共同作用下,形成自己有序的运行。在三大基本机制的交互作用中,市场运动不断循环往复的进行。

2、劳动力合理流动的意义

答:(1)促使人力资源得到充分的利用

劳动力流动使市场经济发展中所需要的活劳动实现在国民经济各部门的按比例分配。社会化大生产中,国民经济各部门所需要的活劳动的比例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不断变动的。经济学家认为,工作职位是雇主与雇员匹配过程的结果,而不仅仅是雇主政策的结果。

(2)促进经济增长,产生最佳经济效益

社会和企业要获得最佳的经济效益,就要实现劳动力与生产资料的最佳组合。这就需要劳动力的流动。劳动力通过流动使劳动者能够从衰落的产业、部门和地区流向迅速发展的产业、部门和地区,能够使这些产业、部门和地区在全国甚至更大的范围内按照经济发展的需要配置劳动力,并能够有效地保证所需的劳动力的质量,从而促进经济增长。

(3)有利于提高劳动者的地位

劳动力可以流动是劳动者作为劳动力所有权的根本体现。劳动者是劳动力的所有者,最根本的是要承认和允许劳动者可以自由选择职业,可以自由流动。

(4)能够保证劳动力市场的活力和效率

劳动力的自由流动和迁移是保证劳动力市场有效运行的重要条件,也是完全竞争市场的内在要求。

3、论述劳动力市场分割影响以及促进劳动力市场一体化

答:劳动力市场分割是对竞争原则的否定,严重的市场分割将影响市场运行的效率。劳动力市场分割对市场的影响有:

(1)降低经济效率

这将必然导致两种经济效率:一是劳动效率的损失。因为分割意味着竞争半径的缩小和竞争强度的减弱,这影响着劳动效能的激发;二是配置效率的损失。制度性分割的存在意味着劳动力资源的配置有非市场途径的存在,由于信息不充分和经济主体利益的非一致性,计划手段配置劳动力资源肯定要偏离最优状态。

(2)扭曲收入分配关系

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这种分割扩大并固定化城乡收入差距。中国的城乡收入差距要大大高于同等发展水平的国家,城乡收入差距过大是与劳动力市场分割为城乡两部分有着密切关系。二是,这种分割影响了人力资本的投资效率。教育作为一项重要的人力资本投资,它是应该带来收入的,特别是经济落后国家,由于人才匮乏,教育的收益回报率该更高。

(3)劳动力市场分割不利于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

外部劳动力市场存在吸纳力大、劳动力市场配置效率型等特征,第一个层次是低层层次市场,主要吸收低素质低技能的劳动力。

(4)有违公正原则,不利于社会稳定

从社会公正的角度看,二元劳动力市场体制对农民工的制度性歧视,显然违背了现代社会的公正理念和原则——机会平等原则。

劳动力市场一体化是指消除劳动力市场的分割。促进劳动力市场一体化的措施有:

(1)稳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彻底破除体制性障碍;(2)进一步建立健全劳动保障法规体系和政策体系;(3)加强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农村劳动力的素质,构建城乡统一的培训

机制;(4)加快搭建城乡统筹就业的劳动保障服务平台,推进劳动力市场信息网络建设。

4、论述我国弱势群体的社会保障不足,怎样解决弱势群体的问题?

不足:

(一)中国社会保障工作的现状;

(二)弱势群体社会保障的问题

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不仅在总体框架上存在诸种矛盾和问题,而且就目前的“三条保障线”“两个确保”的实施过程中,也存在许多问题。(1)社会保障制度的覆盖面太小;

(2)社会保障资金得不到保证;(3)社会保障制度不能发挥平衡收入、缩小差别的作用。解决:

(一)广覆盖、社会化、可持续;

(二)用制度保证合法的劳动收入和非劳动收入;

(三)完善社会保险制度:失业保险、医疗保险、养老保险。

(四)建立完善的社会救助制度:健全最低保障制度、广泛的援助、教育援助、精神援助。

(五)建立与完善沟通机制。

5、试分析我国目前公共服务现状,这些现状有哪些措施?

现状:

(一)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在地区之间发展不平衡;

(二)公共就业服务的效率和质量问题:表现在:信息服务质量不高、就业培训质量不高、对困难群体的帮助不够、对劳动力市场缺乏有效的宏观管理;

(三)资金和组织管理问题:存在的问题:一是劳动保障部门内部机构之间权责划分不明确,严重影响就业服务机构的组织管理工作,更不用说进行深层次变革;二是,在建设就业服务机构的各项硬件及软件资源方面,资金投入严重不足,这既影响就业服务机构对弱势群体的服务质量,也影响就业服务机构进一步开展其他收费业务;

(四)从业人员问题。

措施:(1)依靠政策力量;(2)加大政府投入;(3)加快社会保障制度建设;(4)做好对特殊群体的就业服务;(5)推进就业服务的社会化;(6)推行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提高就业培训质量;(7)加强信息化建设工作;(8)加大“一条龙”就业服务的推广力度;(9)大量培养和充实就业从业人员。

第三篇:中国大学生劳动力市场的基本情况

中国大学生劳动力市场的基本情况

当前中国大学生就业现状以及造成的负面影响我国高校自扩招以来,大学毕业生由“精英就业”向“大众化就业”转化,以往存在的大学生就业满意度低的现象凸显,就业压力进一步增加,而且与社会就业高峰重叠。根据教育部公布的统计数字,2001 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为115 万人,2003 年第一批扩招本科生进入就业市场后毕业生人数超过212万人。人保部门的最新统计数据显示,2010 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为630 万人,比2009 年的611 万人多19 万人。人保部门表示,2009 年高校毕业生就业率为87%,而实质上这包括了出国以及继续深造的高校毕业生人数,目前高校就业率只徘徊在70% 左右,意味着有近200 万的大学生毕业后不能立即找到工作,就业形势严峻。然而,这种严峻的大学生就业形势并不是由于我国目前大学生的供给总量绝对大于需求量而造成的供给过剩,而是大学生不能尽快就业或者找不到与他们的教育水平相适应的工作,是人才分布的不合理,主要表现为大学生就业的学历结构、专业结构不平衡以及局部地区、个别行业的大学生供给过剩。

1.大学生就业结构不平衡其一,学历结构不平衡。全国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状况存在很大的差异,这也使得大学校园的考研热愈演愈烈。考研人数近几年 “井喷式”增长,连续5 年保持在120 万人以上,其中占相当比例的大学生是因为无法顺利就业或现有的学历无法获得预期工资而被迫作出的选择。其二,专业结构不平衡。麦可思2009 大学生就业能力调查显示:从本科专业大类来看,就业率最高的专业依次是工学、管理学、经济学,但工学在毕业半年后平均月收入低于经济学专业大类。

2.大学生就业存在结构性的供需矛盾从地区分布来看,城市人才过剩,而农村和乡镇人才稀缺,并且就业区域选择集中,多集中于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或大中城市,加剧了区域型人才供需矛盾;从行业选择来看,出于对工资、福利以及发展前景等因素的考虑,大学生对外企、国企、政府机关尤为青睐。按照前述各项数据的显示,可以预见在未来几年,随着高校毕业生数量的增多,大学生争相涌入主要劳动力市场,而作为大学生就业首选的主要市场对大学生的有效需求却相对下降,加之全球经济危机的持续性影响,大学生的就业率将依然维持在一个不高的水平。数量较多的大学生无法顺利就业,将会给个人、家庭以及社会带来难以估量的负面影响。一方面,失业会给大学生造成直接的生存压力和心理压力,家庭对孩子较高的教育投入不能得到相应的回报,进而影响到人们对教育投资的积极性;另一方面,教育过度使得我国这样一个资源并不丰富的发展中国家承受着人才高消费的资源浪费,大学生失业又造成全社会人力资本的浪费。另外,大量失业大学生的存在有可能形成一些社会不安定因素,影响社会和谐。根据制度性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对当前我国大学生就业现状的解释 主要劳动力市场和次要劳动力市场的根本差异表现为:前者大学毕业生的存量较多,有的地区和行业甚至存在某种程度上的教育过度,提供的是大公司、大企业和大机构的工作岗位,就业稳定、工资高、工作条件好、享有平等的权利和晋升机会,要求的教育水平较高、发展稳定的职业习惯;后者的大学毕业生存量少,甚至可以说劳动者的受教育程度普遍较低,所提供的是小公司、小企业中的工作岗位,工作不稳定、工资低、工作环境差、规章制度严厉、晋升机会少,教育水平要求低,不鼓励也不要求发展稳定的工作习惯。另外,次要劳动力市场的工作几乎不提供培训,晋升机会也少,而主要劳动力市场的培训却是经常的,甚至是必不可少的。在我国,对大学毕业生来说,主要市场包括两部分:一是国有单位,如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这些单位的工作稳定性好,轻易不会被解聘,收入比较高,而且有良好的社会保障体系。二是非国有单位中的外企、高新技术企业、大型合作企业、跨国企业等,这些单位一般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或大中城市。它们与国际市场接轨,管理方式先进;公司内部的培训机会较多,以自身的发展需要来培养员工;具有良好的激励机制,工作富有挑战性,每个员工都拥有平等的晋升机会;工资较高,养老保险、医疗保险、住房公积金等社会保障也比较完善。在主要市场就业压力大的情况下,如果没有特别的障碍,即如果劳动力在主要市场和次要市场之间流动没有制度性成本,则我们可以想象,很多大学毕业生到次要市场就业,边工作边找寻,等有合适的机会后就离开次要市场到主要市场去就业,而不至于在主要市场形成失业。但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大学毕业生一般不愿意到次要市场就业,从而形成了大学生的自愿性失业。

1.主次劳动力市场预期收益存在差异在主要劳动力市场就业可以获得在次要劳动力市场无法比拟的分割性收益。我国高等教育的明瑟收益率与其他国家相比较明显偏低,就业与不同所有制单位对个人收入分配有很大影响。另外,各行业的平均工资差距变异系数也从1985 年的证明所有制类型以及行业类型都可以导致分割性收益的存在。既然主次劳动力市场存在分割性收益,那么要求大学生树立“哪里需要到哪里”的择业观显然是与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职业价值观不相吻合的。实质上大学生的择业过程分为两次来完成,一次是大学前的专业选择,区分“热门”和“冷门”专业,考虑未来的就业前景;另一次是就业前的职业选择,考虑工资水平、福利待遇以及发展前景等因素。对于大学生而言,教育成本可以认为是既定的,毕业之后的预期收入越高,则教育投资的回报会越高。作为理性的经济人,大学毕业生自然会选择在预期收入较高的主要劳动力市场就业,从而获得分割性收益。

2.流动成本高大学毕业生一旦去了次要劳动力市场,若要回到主要劳动力市场就业会面临较高的流动成本。一是对新单位的搜寻成本,即在寻找新的工作单位的过程中所支出的各项成本。其中包括交通、通讯等各种可量化的成本,也包括为找寻新工作而放弃其他培训、社交机会的机会成本;二是单位导向的人力资本以及与原单位相关的各种福利的损失。新、旧两个单位的工作会或多或少存在一定的差异,离开原单位意味着必须去适应另一项工作以及工作环境,努力建立新的交际圈,在原单位的人力资本投资会有一定程度的损耗,失去原单位的各种福利,相关职业保障也有可能因为一些制度性因素无法转移而损失;三是与原单位的交易成本,即在流动到新单位的过程中必须向原单位支付的种种成本以及若原单位设卡不放个人而导致的机会成本,前者比如所谓的违约金和人情费,后者则指在新单位已联系好但是原单位不放人的情况下新旧单位的收入差。3.信号传导误差

造成劳动力市场分割的原因在于主要劳动力市场所提供的职位特征:主要劳动力市场都是有大公司、大企业组成,对劳动力限定的资历要求往往只有家庭背景优越、学历高的劳动力才具备;原本受歧视而被迫进入次要劳动力市场的劳动力,其生活方式长期适应于次要劳动力市场,从而形成与次要劳动力市场相关的行为特征,使其进入主要劳动力市场获得就业机会的概率更低;公共援助制度无法区分自愿与非自愿性失业,因此不能排斥这部分人群,在其失业找寻工作期间可以提供一定的生活保障。正是由于存在明显的制度性劳动力市场分割,理性的大学生如果暂时不能在主要劳动力市场就业,也不愿意进入次要劳动力市场。因为在次要劳动力市场就业的履历会向潜在雇主传递一种信息:他们是由于竞争力太差才不得不在次要劳动力市场就业的。

第四篇:德国劳动力市场

德国就业保障的发展与特点

1927年,《职业介绍法》和《失业保险法》颁布,德国开始强制推行失业保险制度。1952年,德国建立联邦就业与失业保险局。1969年,《就业促进法》颁布,以此取代《失业保险法》。同年,《职业培训法》和《联邦教育法》颁布。1970年,《联邦教育促进法》颁布。1974年,《失业救济条例》颁布。1980年,《职业培训促进法》颁布。1994年的《就业支持法》,允许建立私营职业介绍所。1992-1998年,科尔政府将失业扶助的重心转移到就业者就业机会和帮助失业者重新回到工作岗位。2003年,施罗德政府的“2010年议程”,提出减少失业保险金的给付期,促进失业者寻找工作。2002-2005年,哈茨法案I-IV开始运行,哈茨法案强化就业服务,扶助老年失业者,提高了失业者领取失业津贴的要求,缩短失业金领取期限,引入竞争性的职业培训和就业服务,加快职业介绍进度,对失业救济和社会救济合并管理,给长期失业者提供更多支持。

德国失业保险制度主要包括失业保险金I和失业救济金II,其具体内容如表2所示。

具有以下特点。第一,职业培训的“双轨制”。德国职业培训采取企业内部技术培训与职业技术学校专业知识学习相结合的体制,职业培训分为四个层次,包括能力测试、求职申请和面试技能培训、初级培训课程和高级职业技能培训。同时,德国还实行“培训券”制度,给予失业者自主选择培训机构、学习技能的权利。第二,就业服务法律健全。德国颁布了一系列的职业培训、就业服务法律法规,法律法规层次较高。第三,失业保险制度与就业服务紧密结合。为了应对失业问题,德国建立了完善的失业保障制度和就业服务,且将失业保险的享受与就业服务相联系。第四,就业服务主体的多元化。德国就业服务机构既有政府举办,也有私人机构举办。德国就业服务由健全的政府就业服务机构完成,政府机构还通过政府购买的方式向失业者提供就业培训。德国就业政策研究通过市场化运营的研究机构完成,同时德国对失业人员的技能培训、职业介绍逐步采取市场化的运营方式,如个人服务代理机构为失业者提供临时工作岗位。第五,就业服务机构设置科学。德国设立垂直管理的就业服务机构,从中央政府到地方政府,设有联邦劳动和社会事务部、联邦劳工局、地区就业办公室、联邦伤残人权益委员会、地方伤残人中心、地方联合处、地方联合服务中心等机构。各级就业服务机构均设置职业介绍部门、职业指导部门、失业保险部门和事务管理部门。第六,就业服务机构分类化。德国就业服务机构包括特殊群体职业介绍机构、临时用工介绍机构、专业职业介绍机构等。

德国“人事代理服务社”(PSA)

德国在本世纪初为了应付高失业率,也开始进行公共就业服务改革,从2001年到2003年,联邦政府每年投入1500万欧元进行改革试点,修订社会法典时规定要运用积极的政策工具,引入个人特征归类、失业者必须与地方就业办公室(Federal Employment Services, FES)工作人员协商订立就业融入协议等。改革主要依赖联邦就业服务机构人员的工作,但为此计划增加人员的空间有限,即使FES一线工作人员努力适应新制度的要求,仍旧收效甚微,传统的由公共机构提供就业服务的模式显示出其局限性。2002年2月联邦审计办公室发现FES在其报告的业绩中有夸大就业安置统计数据的情况,“安置丑闻”引起了全国性的争论,也加速了德国现代化公共就业服务的改革步伐。‘雪同年,德国成立“劳动力市场现代化服务委员会”,由德国大众公司的副总裁哈茨领导,因此也被称为“哈茨委员会”(Hartz Commission),共由15人组成。委员会于2002年8月16日提出长达343页的报告,对德国劳动力市场的改革提出了多项大胆建议,目标是经过三年的努力将失业人数减少200万,把介绍新工作的周期从33周减少为22周,把联邦劳动局给失业者的支付从400亿欧元减少到130亿欧元。改革方案从2003年1月1日起实施,主要内容包括:(1)强化就业服务。联邦劳动局更名为联邦劳动服务局,引入企业管理模式,将劳动部门原有的政府管理职能转变为服务职能,成立职介中心,把所有为失业者服务的部门和环节集合起来;(2)提高效率,加快职业介绍进度;(3)大幅削减失业金,给长期失业者施压,逼使他们努力寻找工作;(4)提供更加灵活的培训机会,适应市场需要,发行“培训券”;(5)扶助老年失业者;(6)将失业救济和社会救济合并管理;(7)鼓励并奖励企业创造或保护劳动岗位,灵活工时等;(8)建立“人事代理服务社(PSA)",劳动部门自己举办或与“派遣公司”合作举办PSA,雇佣失业者,然后将其出租给用人单位;(9)鼓励创办“个体公司”;(10)联邦劳动局改革,工作人员按工作业绩领取报酬,公务员人数压缩,机构向下分散,自主性增强;(11)通过新的“筹资方果”帮助企业增加劳动岗位,如设立“雇工债券”在资本市场发行,这种债券利息较高,可以作为较好的投资方式,将这一途径筹集的资金用于中小企业雇佣职工。

德国的公共就业服务改革与其他国家一样,也将各项服务职能进行集中和整合,成立一站式服务中心;同时,德国充分利用派遣服务的优势,将公益性就业服务外包给私营派遣公司运营;此外,一贯重视职业培训的德国进行培训券和职业介绍优惠券制度的探索,通过从服务供给方导向转向更集中于需求方导向的制度,提高公共就业服务的市场化水平,以优化服务效果。

德国探索以劳务派遣①方式帮助特困失业群体解困、缓解劳动力市场压力,最早可能追溯到1994年巴伐利亚州进行的“公益性雇员转让项目”。20世纪90年代初,刚刚经历统一的德国经济不景气,就业形势严峻,如何减少失业人数、帮助就业困难群体再就业成为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的问题。1994年,在巴伐利亚州劳动局长拉德马赫的建议下,该州经济协会职业培训中心启动了一个缓解劳动力市场压力的项目,即“公益性雇员转让项目”。由项目实施单位(一般为培训机构)将有求职意向的就业困难人员招收进来进行必要的培训,然后租借给企业和用人单位,直至双方签订长期劳动合同,这个项目是非营利的,企业租用学员所需支付的费用比雇用正式员工所需支付的工资要低很多,当然政府劳动部门一般会提供一部分经费支持。项目参与者都是就业特殊困难群体,主要包括以下几类:失业1年以上的长期失业人员;50岁以上的大龄失业者;高度残疾者;领取社会救济金人员。失业者首先须与培训机构签订有固定期限的合同(通常为1年),合同签订以后,失业者即成为项目参与者,不再是失业者或社会救济金领取者,也不能再继续领取失业保险金和社会救济金。在项目参与者被企业正式录用以前,由项目实施单位发给生活费和缴纳社会保险费。项目实施期间,企业通过发订单向实施项目的培训机构提出用人要求,培训机构将按照企业制定有针对性的培训计划,然后将接受过培训的学员租借给企业使用。如果学员租借到企业以后,能与企业签订长期劳动合同,获得正式雇用,则其与项目实施单位的合同解除,其工资从正式劳动合同签订之日起由企业给付。如果经企业试用后被退回,则项目实施单位继续为其推荐工作和开展有针对性的培训,从被退回到再次推荐到新的工作岗位前的这段时期叫租赁间歇期,在此期间项目参与者仍旧是项目实施机构的员工,后者必须继续履行培训、推荐工作、发放生活费、缴纳社会保险费等职责。公益性雇员转让项目取得了明显的促进困难人员就业的效果,据统计巴伐利亚州实施该项目十余年中,有58%的项目参与者与企业签订长期劳动合同,实现了再就业。①目前,公益性雇员转让项目作为解决失业的劳动力市场政策中的一项积极、低成本措施,己经被德国联邦政府纳入全国社会就业行动计划。

进入新世纪以后,德国进一步在全国推行公共就业服务机构与人员租赁公司的合作,“哈茨改革”的一项重要措施就是成立人事代理服务社(PSA),解决困难失业人员的就业问题。人事代理服务社其实就是公共就业服务外包的一种具体形式,即德国政府劳动部门以招投标的形式与地方的PSA建立合作伙伴关系,政府将失业人员派给PSA,由PSA向其提供就业服务,政府则按合同规定支付工资性补助和职业介绍补贴。

德国劳动和社会事务部下属的联邦劳动服务局在全国各地设有181个地区办事处或服务中心,政府要求每个办事处至少组建一个人事代理服务社,这种机构负责以临时派遣的方式向客户企业提供求职者,要力争使这些人能够在不依靠补贴的情况下重新融入劳动力市场,此外还会向失业者提供职业培训和个性化的职业指导咨询服务。德国的PSA是特殊形式的具有司法意义的租赁公司或职业介绍机构,是国家认可成立的,出资人包括政府或其部门。一般经过公共投标程序产生人事代理服务社,具体流程如下:首先是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发出邀标书,投标者必须证明自己是富有经验的商业性或非营利性劳务派遣机构,或者曾经参与过积极的劳动力市场政策的实施。投标者明确报价(最终的基本补贴额和安置金额将在此报价基础上确定),同时说明这个未来的人事服务机构将如何运行,其中必须包括人事安排、拟采用的集体协议、从用工企业那里获得佣金的战略、预期的安置时间、准备实施的培训以及可达到的安置率等。然后,政府会根据标书的报价和质量来进行评标(价格和质量的权重分别占60%和40%)。最后,公共就业服务机构会与投标金额最低的不超过5家投标机构进行谈判,选择其中一家签订一份固定期限为24个月的合同(合同可以延期一次)。

德国劳工总局定期向PS.A派给一定数量的失业人员,人事服务机构与求职者签订为期9个月的固定期限雇用合同,求职者成为PSA的雇员,PSA承担雇主责任,同时按照1人照料20人的比例(1:20)对失业者提供个性化的就业服务。整个服务过程经历招收期(深入家庭、多方联系、确定服务对象、建立相互信任)、分析规划期(对失业人员的情况进行深度分析,拟定服务方略)、改善期(提高失业人员的就业能力)、安置期(寻找岗位、匹配就业)、跟踪期(保持6个月的跟踪联系),最终圆满完成政府派给的任务。在这9个月中,政府对进入人事服务机构的每一位求职者提供每月固定的一笔补贴(前3个月提供100%的基本补贴,中间3个月提供75%,最后3个月提供50%)。如果人事服务机构能够帮助求职者实现自立性就业,还能额外得到一笔安置奖金。安置的时间越早,奖金的额度越高,在失业者被接收的头3个月中完成安置的,人事服务机构能够得到相当于200%的基本补贴额的奖金;在第4-6个月完成安置的,奖金为150%的基本补贴额度;7个月以后实现安置的,奖金为100%的基本补贴额。奖金分成等额的两部分来发放,分别在失业者实现正规就业满3个月和6个月时支付,以鼓励人事服务机构将求职者安置到一个能够实现持续就业的岗位上去,而不是仅仅用临时派遣的方式把他们安置出去。

从20世纪末开始,西方发达国家政府改革经历着“从统治到治理”Cfromgovernment to governance)的转变,传统公共领域的公共机构垄断局面逐步得到改变,与非公共组织和公民建立广泛合作关系成为公共服务提供的重要趋势。政府通过服务外包和权力下放,让市场和社会主体发挥其灵活性和专业化的优势,代用券制度则体现了更高的市场化水平,因为消费者获得了更多的选择权,可以自由选择提供服务的机构,服务提供者之间竞争的市场化特征更加明显,有利于提高服务质量(Friedman, 1965)。美国是最早在公共服务领域广泛推行代用券制度的国家,起初主要运用于教育和健康照顾,2003年美国重新批准的《劳动力投资法案》(Workforce工nvestment Act, W工A)要求地方劳动力机构使用个”人培i)11账户(Individual Training Accounts, ITA),为失业者提供职业培i)11 o哈茨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推行职业介绍优惠券和职业培训券制度

(Bildungsgutscheine),通过引入消费者选择机制来改善公共就业服务。规定凡3个月以上没有重新就业的失业人员,均可以获得政府发放的有效期最长为3个月的培训券,所持培训券在接受培训机构提供的职业技能培训或到私营职介机构接受推荐就业时可以当现金使用。培训机构每培训一人,就可以凭券从劳工局获得1500-1900欧元的补贴,职介机构每成功介绍一人,也可以凭券从劳工局获得1500-2500欧元的补贴。与过去由公共就业服务机构指定培训机构、监督评估培训服务、给予相应补贴的做法不同,培训券制度赋予失业人员更多自主选择培训机构和培训内容的权力,在政府购买职业中介机构服务的过程中增加了消费者

(就业服务对象)控制的环节,培训机构也需要关注培训市场的需求开设专业,以吸引更多学员参与培训计划,换句话说,培训券是以服务提供方为导向

(supply-oriented)转变为以需求方为导向(demand-oriented)的制度。

推行培训券制度以后,德国的推进职业培训就业计划(Further VocationalTraining Employment)发生了两个明显的变化:一是节约了公共财政资金。统计显示,公共支出用于培训和相关劳动力市场计划的部分占GDP的比例在2002-2004年间的降幅超过20%。二是开始接受公共资金买单培训的求职者数量降低了。根据FES发布的统计资料,培训券制度的参与者人数从2000年的52, 3000减少到2005年的13, 2000,减少了64%。从实践来看,德国的培训券制度推行的政策效果并不乐观,Hipp&Warner(2007)的研究发现,在培训券发放以后的几年间,有8/9的培训券并没有被使用和兑现。对德国181个公共就业服务机构中的163个机构的执行经理进行的调查显示,培训券未能兑现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求职者不具备寻找到适合的培训机构的能力。`'Kruppe(2008)对培训券使用过程中选择行为的研究也发现,由于信息不对称、受教育程度低、选择能力缺乏等,求职者真正使用培训券的比例很低,形成了培训计划多与参与率低的反差。:J可见,虽然培训券制度具有通过市场手段优化公共就业服务质量的理论预期,但培训券的实践,即使在发达国家也还处于起步阶段,可能需要进行更加细致深入的探索和研究。

第五篇:劳动力市场学1

劳动力市场: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劳动力市场是指某一专业的劳动力的供给与需求双方自愿进行的劳动力使用权转让与赎买的一系列活动,广义的劳动力市场是指许许多多狭义的劳动力市场综合而成的劳动力市场体系.劳动就业:劳动就业是指达到法定劳动年龄、具有劳动能力的劳动者,运用生产资料依法从事某种社会劳动,并获得赖以为生的报酬收入或经营收入的经济活动。劳动力需求的工资弹性: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工资率发生变动,将会引起劳动力需求量相应的变动,而此时劳动力需求量变动对工资率变动的反应程度就是劳动力需求的工资弹性。劳动力参与率:劳动力参与率是一个与劳动力供给相关的基本概念,它是衡量、测度人口参与社会劳动程度的指标,其含义是指在一定范围内的现实劳动力占该范围的劳动适龄人口(或潜在劳动力)的比例.劳动力流动:是指具有一定劳动能力的劳动者为了与生产资料结合的需要,在生产过程之外,在不同的地理区域范围和不同的工作岗位之间的迁移和流动。最低社会保障是以国家或政府为主体,依据法律规定,通过国民收入再分配,对劳动者在暂时或者永久丧失劳动能力以及由于各种原因生活发生困难时给予物质帮助,保障其基本生活需要的制度。灵活就业指在劳动时间、收入报酬、工作场地、保险福利、劳动关系等方面不同于建立在工业化和现代企业制度基础上的传统的主流就业方式的各种就业形式的总称。社会性因素对劳动力市场的影响如何体现1社会性因素是指家庭背景、所属阶层、文化、歧视和风俗等。2社会因素性因素对劳动力市场的人员构成、劳动力供求状况和工资水平的产生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3这些影响因素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表现为影响劳动力市场的人员构成,另一方面表现为影响劳动力的供求与工资.4另外,歧视也是影响劳动市场配置的一个重要非经济因素,种族、性别、原有国籍、宗教等方面的差异都有可能引起工资差别,甚至职业差别。为什么会出现工资漂浮与平均主义1工资漂浮是市场非均衡的结果,指的是计划经济体制中存在的自下而上层层提高工资的倾向,以及由这种倾向造成的工资轮番上升的现象,是由于工资紧张的结果。2所谓工资紧张就是指某个企业集团以另一集团或几个集团的工资为参照进行比较而产生的对自己在相对工资关系中处于不满的位置。正是因为这种不满才诱发了工资攀比,从而导致工资漂浮。在劳动力市场短缺和劳动力过剩普遍存在的条件下,工资漂浮必然导致工资收入的平均分配,即分配中的平均主义倾向。因为在劳动力短缺与劳动力过剩并存的情况下,会造成不同劳动者的忙闲不均的责任不在于哪个劳动者个人或集团。劳动者个人或集团之间支出劳动有多有少完全是劳动机会不均造成的,不是哪个个或集团自愿减少或增加劳动支出的结果。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工资分配完全以劳动支出为标准,就会引起劳动机会少的人不满。机会不均等只好用收入均等来弥补,于是,工资收入分配的平均变自然而然地形成了。试述就业形势严峻的成因1)劳动力市场严重供大于求。当前,企业下岗职工、失业人员、城镇新成长劳动力、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四股力量聚合,对就业形势构成了新一轮的压力。另一方面,经济增长对就业的拉动作用减弱;(2)大规模产业结构调整阶段,吸纳新增劳动力能力还比较弱。一方面我国产业结构层次较低,第二产业对劳动力的吸纳能力不足,第三产业无论是从业人员还是GDP都比较小。另一方面,从业人员在整体上文化素质、技术素质还偏低,难以满足工业化和信息化的就业要求;(3)社会保障体系有待完善。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可以促进就业的多样化、广泛化发展,但是,从我国目前情况看,社保体系离市场经济的要求还很远;(4)劳动者整体素质和部分城镇职工的就业、择业观念。试述劳动力市场分割的形成原因(1)由于歧视和文化习俗造成的劳动力市场分割;(2)由于技术进步以及竞争因素造成的试分析在劳动工资率变化时的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1工资率变动对劳动力供给决策主体闲暇与工作的选择具有双重影响.2一是工资率的下降会使闲暇的机会成本减少,从而导致人们减少工作时间而增加闲暇时间,即形成所谓的替代效用;二是工资率的下降意味着收入水平降低,从而促使人们增加工作时间而减少闲暇时间,即工资率提高也具有收入效应。3所谓替代效用是指当闲暇的价格下降时,劳动者将会放弃劳动时间,消费相对便宜的闲暇。所谓收入效应是指在保持工作不变的条件下,收入变动所引起的工作时间变动的比例。工资率的变化对劳动力供给决策主体的最终影响完全取决于两种效应的相互关系。什么是劳动参与率?哪些因素会影响劳动力参与率的变化?1劳动力参与率是一个与劳动力供给相关的基本概念,它是衡量、测度人口参与社会劳动程度的指标,其含义是指在一定范围内的现实劳动力占该范围的劳动适龄人口(或潜在劳动力)的比例。2 一般来说,影响劳动参与率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宏观经济状况;(2)国家的社会经济政策;(3)劳动适龄人口规模;(4)教育体制与教育供给规模;(5)工资政策及工资关系;(6)社会保障制度;(7)人们的商品意识程度和社会分工程度。制定最低工资标准要考虑哪些因素(1)劳动者本人及平均赡养人口的最低生活费用;(2)社会平均工资水平;(3)劳动生产率。这主要是考虑用人单位的具体经济状况和承受能力;(4)就业状况;(5)地区之间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

劳动力合理流动的意义答:(1)促使人力资源得到充分的利用劳动力流动使市场经济发展中所需要的活劳动实现在国民经济各部门的按比例分配。社会化大生产中,国民经济各部门所需要的活劳动的比例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不断变动的。经济学家认为,工作职位是雇主与雇员匹配过程的结果,而不仅仅是雇主政策的结果。(2)促进经济增长,产生最佳经济效益 社会和企业要获得最佳的经济效益,就要实现劳动力与生产资料的最佳组合。这就需要劳动力的流动。劳动力通过流动使劳动者能够从衰落的产业、部门和地区流向迅速发展的产业、部门和地区,能够使这些产业、部门和地区在全国甚至更大的范围内按照经济发展的需要配置劳动力,并能够有效地保证所需的劳动力的质量,从而促进经济增长。(3)有利于提高劳动者的地位劳动力可以流动是劳动者作为劳动力所有权的根本体现。劳动者是劳动力的所有者,最根本的是要承认和允许劳动者可以自由选择职业,可以自由流动。(4)能够保证劳动力市场的活力和效率劳动力的自由流动和迁移是保证劳动力市场有效运行的重要条件,也是完全竞争市场的内在要求。论述劳动力市场分割影响以及促进劳动力市场一体化劳动力市场分割是对竞争原则的否定,严重的市场分割将影响市场运行的效率。劳动力市场分割对市场的影响有:1降低经济效率 这将必然导致两种经济效率:一是劳动效率的损失。因为分割意味着竞争半径的缩小和竞争强度的减弱,这影响着劳动效能的激发;二是配置效率的损失。制度性分割的存在意味着劳动力资源的配置有非市场途径的存在,由于信息不充分和经济主体利益的非一致性,计划手段配置劳动力资源肯定要偏离最优状态。2扭曲收入分配关系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这种分割扩大并固定化城乡收入差距。中国的城乡收入差距要大大高于同等发展水平的国家,城乡收入差距过大是与劳动力市场分割为城乡两部分有着密切关系。二是,这种分割影响了人力资本的投资效率。教育作为一项重要的人力资本投资,它是应该带来收入的,特别是经济落后国家,由于人才匮乏,教育的收益回报率该更高。3劳动力市场分割不利于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外部劳动力市场存在吸纳力大、劳动力市场配置效率型等特征,第一个层次是低层层次市场,主要吸收低素质低技能的劳动力。有违公正原则,不利于

劳动力市场分割;(3)由于政策法规造成的劳动力市场分割,即制度性分割。

我国灵活就业有哪些种类(1)非全日制就业;(2)临时就业,主要包括短期就业、派遣就业和季节性就业等;(3)自营就业者;(4)自由就业者。形成弱势群体地位的原因主要有哪几个方面(1)城乡差距扩大。城乡差距不断扩大,新来的城市移民从事各种各样的职业和活动,与城市原有的居民竞争本来就不多的发展资源,他们的生存空间进一步压缩,成为城市中的弱势群体,从而也在城市中形成了特有的“二元现象”。(2)城市化进程缓慢。社会公正的失衡所导致的社会排斥把农民工长期排斥在城市生活之外,愈益强化了农民工弱势地位;(3)产业结构调整。为适应全球化的需要,我国现阶段产业结构的调整会更频繁,力度也会更大,产业结构调整导致传统的产业工人队伍日益缩小,尤其是更加灵活的多种就业方式使劳动力市场分化了。(4)市场经济竞争出现分配不公。由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是以追求经济效率为发展目标的,而提高效率在一定程度上必然会出现分配不公,从而加剧了弱势群体的弱势地位。公共就业服务的作用与功能是哪些1)公共就业服务有利于促进就业;(2)公共就业服务有利于培育劳动力市场,促进劳动力供求结合的实现;(3)公共就业服务机构会执行国家的就业政策,调节和干预劳动力市场;(4)公共就业服务机构管理失业保险和失业救济,促进社会稳定。职业介绍作为一种就业服务工作,在实行过程中应把握哪些原则(1)客观性原则;(2)引导性原则;(3)科学性原则;(4)无偿性原则。

社会稳定 从社会公正的角度看,二元劳动力市场体制对农民工的制度性歧视,显然违背了现代社会的公正理念和原则——机会平等原则。劳动力市场一体化是指消除劳动力市场的分割。促进劳动力市场一体化的措施有:(1)稳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彻底破除体制性障碍;(2)进一步建立健全劳动保障法规体系和政策体系;(3)加强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农村劳动力的素质,构建城乡统一的培训机制;(4)加快搭建城乡统筹就业的劳动保障服务平台,推进劳动力市场信息网络建设。我国弱势群体的社会保障不足。

(一)中国社会保障工作的现状;

(二)弱势群体社会保障的问题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不仅在总体框架上存在诸种矛盾和问题,而且就目前的“三条保障线”“两个确保”的实施过程中,也存在许多问题。(1)社会保障制度的覆盖面太小;(2)社会保障资金得不到保证;(3)社会保障制度不能发挥平衡收入、缩小差别的作用。述我国弱势群体的问题解决。

(一)广覆盖、社会化、可持续;

(二)用制度保证合法的劳动收入和非劳动收入;

(三)完善社会保险制度:失业保险、医疗保险、养老保险。

(四)建立完善的社会救助制度:健全最低保障制度、广泛的援助、教育援助、精神援助。

(五)建立与完善沟通机制。试分析我国目前公共服务现状。

(一)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在地区之间发展不平衡;

(二)公共就业服务的效率和质量问题:表现在:信息服务质量不高、就业培训质量不高、对困难群体的帮助不够、对劳动力市场缺乏有效的宏观管理;

(三)资金和组织管理问题:存在的问题:一是劳动保障部门内部机构之间权责划分不明确,严重影响就业服务机构的组织管理工作,更不用说进行深层次变革;二是,在建设就业服务机构的各项硬件及软件资源方面,资金投入严重不足,这既影响就业服务机构对弱势群体的服务质量,也影响就业服务机构进一步开展其他收费业务;

(四)从业人员问题。试分析我国目前公共服务措施。详细请参照答:(1)依靠政策力量;(2)加大政府投入;(3)加快社会保障制度建设;(4)做好对特殊群体的就业服务;(5)推进就业服务的社会化;(6)推行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提高就业培训质量;(7)加强信息化建设工作;(8)加大“一条龙”就业服务的推广力度;(9)大量培养和充实就业从业人员。

下载中国劳动力市场的特点(大全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中国劳动力市场的特点(大全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我国劳动力的特点

    中国劳动力市场的特点财经学院贸易经济系10国贸班 学号1030601009姓名: 潘中奎 关键词:劳动力市场劳动力素质城乡劳动力农民工工资摘要: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我国劳动力具有以......

    中国劳动力市场中介组织研究(共5则)

    中国劳动力市场中介组织研究 我们做了一个研究,这个研究的背景我简单说一下。中国劳动力市场失业的问题很突出,劳动力市场的失业中国有三个问题:第一,摩擦性事业;第二,结构性失业;......

    中国劳动力市场长期中的失业问题

    中国劳动力市场长期中的失业问题一.关于失业失业是指劳动年龄以上、有劳动能力、在调查时期内没有从事有收入的劳动(或从事有收入的劳动时间达不到规定标准)、正在寻找工作、......

    中国茶叶市场的特点(五篇范文)

    中国茶叶市场的特点 一、茶叶种类产品的多样性 中国是茶叶种类发源地,茶区分布广、资源丰富,茶叶种类种类之多堪称世界之最。就茶类而言分红茶、绿茶、青茶、黄茶、黑茶、白......

    中国酒店用品市场运行特点分析

    受到国外欧债危机加剧和国内房地产业进入萧条期的双重不利影响,酒店用品行业发展也步入了一个“寒冬”阶段,一些不堪重负的中小型酒店用品企业在步履维艰的坚持着,难以获得发展......

    江苏省劳动力市场管理条例

    江苏省劳动力市场管理条例 江苏省劳动力市场管理条例 江苏省劳动力市场管理条例 江苏省劳动力市场管理条例 ( 1999 年 6 月 18 日江苏省第九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次......

    4、加入劳动力市场

    加入货币市场且价格可变-AD-AS 第一章、 总需求模型 1.1. 总需求曲线的导出 一、 凯恩斯主义:从IS-LM模型推导出AD曲线。 1. 2. 3. 凯恩斯效应:价格水平下降-实际货币供应量上......

    浅析中国劳动力市场就业性别歧视问题(共5篇)

    浅析中国劳动力市场就业性别歧视问题 经济0901严海霞 【 摘要 】: 自古以来,性别歧视一直困扰着中国社会,在当今社会主要表现为劳动力市场上的就业性别歧视。随着女权解放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