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品德不良行为心理倾向的矫正研究(共五则)

时间:2019-05-14 22:31:4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小学生品德不良行为心理倾向的矫正研究》,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小学生品德不良行为心理倾向的矫正研究》。

第一篇:小学生品德不良行为心理倾向的矫正研究

小学生品德不良行为心理倾向的矫正研究

鹤壁市山城区第七小学

张俊瑞 吴尚

摘要:小学生的品德不良行为与其心理倾向问题密切相关,已有的研究表明,近年来在校园中发生的一连串悲剧事件,在不同程度上都与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有关。小学生的许多品德问题,究其根源,也就是心理问题。因此,对小学生品德不良心理倾向进行分析研究,既可以对预防和减少小学生违法犯罪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又可以使我们帮助小学生克服各种心理倾向,形成健康心理,健全人格,推进素质教育。围绕这些问题,我们将研究的重点放在了小学生品德不良行为心理倾向的矫正研究上,不言而喻,本课题的研究方向不仅指向小学生存在哪些品德不良行为的研究上,而且要关注小学生产生这种不良品德的心理倾向如何矫正的研究上。

关键词:品德不良;心理倾向;矫正 正文:

一、题目

本课题名称是《小学生品德不良行为心理倾向的矫正研究》,主要是运用心理学原理,探索科学、规范、操作性强的预防、矫正学生品德不良行为的方案;培养学生良好的性格与行为习惯。

二、课题的提出

品德不良行为,是指学生经常违背道德准则或犯有严重的道德过错行为,它是道德范畴内的某种错误或行为,是违法犯罪行为的“前奏”或“信号”,但又未达到违法犯罪地步。最近,有关专家指出,我们正经历建国以来的又一次犯罪高峰,这次犯罪中青少年犯罪十分突出,并呈现低龄化倾向。而品德不良现象同违法犯罪行为既有本质上的区别,又有一定的联系,从某种意义上说,品德不良往往是违法犯罪的征兆,违法犯罪又常常是品德不良发展的结果。

小学阶段不仅是优良品德形成与发展的重要时期,而且是一些不良品德滋生和蔓延的高峰期,也是最容易受外部影响而做出违法犯罪行为的时期。近年来,社会飞速发展,人们生活经济状况日益提高,学校教育质量逐步提升;但另一方面,小学生的发展状况、尤其是思想道德状况,却存在令人担忧的现象。

小学生的品德不良行为与其心理倾向问题密切相关,已有的研究表明,近年来在校园中发生的一连串悲剧事件,在不同程度上都与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有关。小学生的许多品德问题,究其根源,也就是心理问题。因此,对小学生品德不良心理倾向进行分析研究,既可以对预防和减少小学生违法犯罪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又可以使我们帮助小学生克服各种心理倾向,形成健康心理,健全人格,推进素质教育。围绕这些问题,我们将研究的重点放在了小学生品德不良行为心理倾向的矫正研究上,不言而喻,本课题的研究方向不仅指向小学生存在哪些品德不良行为的研究上,而且要关注小学生产生这种不良品德的心理倾向如何矫正的研究上。

三、研究本课题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理论依据: 心理学研究表明:心理素质是素质的基础、核心,是第一素质;心理素质可以制约也可以促进其它素质的形成与发展;心理素质影响其它素质的发挥。由此可见,心理素质在人的整体素质结构中的重要地位。对于小学生而言,健康的心理倾向是他们具有良好的品德行为是内因,也是他们“全面发展、健康发展”的基础。

实践意义:

我校地处城乡结合部,学生居住范围广,生源较复杂,学生的生活环境非常复杂,网吧、游戏室等娱乐场所如雨后春笋,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学生的思想和学习。在对100名小学五年级学生进行的品德心理测试中,有98%的学生都承认曾经有过这样或那样的品德不良行为的经历,如:不能自觉抵制网吧的诱惑;好朋友做了坏事,不能如实告诉老师;没有按时完成作业时,不能主动找老师承认错误并及时改正等,所有项目全部做到的只有2人,由此可见,小学生品德不良现象十分严重,如果不加以遏制,长期任其发展下去,将会对小学生的健康成长带来不可估量的严重危害,甚至影响学校秩序和社会的稳定。

小学生的品德不良行为与其心理倾向问题密切相关,已有的研究表明,近年来在校园中发生的一连串悲剧事件,在不同程度上都与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有关。小学生的许多品德问题,究其根源,也就是心理问题。因此,对小学生品德不良心理倾向进行分析研究,既可以对预防和减少小学生违法犯罪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又可以使我们帮助小学生克服各种心理倾向,形成健康心理,健全人格,推进素质教育。

四、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综观国内外各个时期的教育科研的情况,有关学校德育工作及思想品德课教学方面的经验文章、资料比较多。但这些经验、文章、资料中涉及品德不良行为产生的原因、表现及如何矫正的极为罕见。已有的研究发现,品德不良学生常见的心理倾向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行为障碍,如逃学、离家出走等;2)学习能力障碍,如厌学、考试作弊等;3)品行障碍,如说谎、盗窃等;4)情绪与性格障碍,如妒嫉、急躁等。但是,关于小学生的心理倾向问题与品德不良行为关系的研究,尤其是小学生品德不良行为的心理干预研究,尚未见实际研究文献报道。在本课题中,我们所研究的心理倾向是在小学生身心成长和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品德不良的心理冲突、困惑、挫折烦恼等心理状态,并引导和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为探索出一套科学、规范、操作性强的防治、矫正学生品德不良行为习惯和良好的性格培养打下基础。

五、本课题研究的基本内容

研究基本内容:

1、小学生品德不良行为的表现形式及其形成的原因。

2、小学生品德不良行为所产生的心理倾向。

3、小学生品德不良心理倾向的预防与纠正。

我们觉得要改变学生品德不良心理倾向的关键在“外化”和“内化”的紧密结合,外化注重知和行的改变,内化注重情和意的转化,只有这两者的结合才能促使学生心理水平的提高。而能够有效地联结这两点的应当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方法。管人在于管心,管住了心就能管住人,管得了人不一定管得了心。良好的心理倾向是规范学生品德不良行为的必要条件,心理健康教育必须遵循学生心理发展和变化的规律。自卑的人,缺乏上进性;不信任他人的人,无法搞好团结;推卸责任的人,必是违反纪律的人;有嫉妒人格障碍的人,容易造成偷窃;有敌视人格障碍的人容易产生攻击性行为等等。为此,我们利用研究心理倾向、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来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品德行为,实质上又促进了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

六、本课题研究的方法、途径

研究方法:

1、调查研究法

一是调查小学生品德不良行为的具体表现及由其所产生的心理倾向和课题实施的可行性,努力使课题目标和操作切实可行,收到实效。比如采用访谈和问卷法,及时了解我校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以便于课题实验工作有针对性的开展,同时为形成良好品德提供依据。二是调查研究一线教师开展的与本课题相关的研究成果,总结筛选有价值的新经验、新方法,用以指导实际操作,为课题理论提供经验原型。三是调查研究实验前后有关指标的变化,为实验分析提供事实依据。

2、实验研究法

根据教育学、心理学的有关原理和我校学生的现状,提出实施“良好的心理倾向可以改变学生品德不良的行为”的理论假设,在实践情景、实践条件保持自然状态的情况下,将理论假设应用于平时的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中,对学生的行为进行监控,加强案例研究,在一定时间内,将效果资料进行分析比较,反复验证,探索出在形成品德行为的过程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3、经验总结研究法

通过对日常学习实践中所提供出的事实进行分析概括,总结出自己的经验,并使之上升为理论,对以后或下阶段的研究工作提高符合本校本班学生发展的理论支持。

4、心理辅导研究法

在对学生心理辅导前后,分别对学生的品德行为和道德品质进行测验,然后进行研究,分析心理辅导对学生品德行为发展的作用。

5、理论研究法

为避免少走弯路,对国内外的相关理论资料和已有的成果和经验研究学习,从中找到新的增长点,为课题研究提高理论框架和方法论。

6、行动研究法

实验教师要将行动和研究结合起来,及时筛选和研究来自实际的并在学生发展中出现的问题,提高课题的应用价值,也提高教师的实验研究技能。

研究途径:

针对目前学校的情况,采用如下研究途径:

1、利用问卷、调查表、成绩单对学生、教师、学校的情况进行调查和了解。

2、根据目前学校的图书报刊资料,查阅相关资料。

3、通过上网及时更新教育资源,了解前沿信息。

4、与兄弟学校沟通、交流,共享资源。

七、课题研究的步骤及过程 本课题实验周期为二年(2010年4月--2012月5日),具体研究步骤为: 第一阶段:实验准备阶段(2010.4-2010.12)

(1)成立课题小组,对实验课题进行论证,制定课题实施方案。

(2)学习最新的教育理论,积极参与相关的培训,制定课题实验计划,设计调查表。(3)准备实验条件和检测工具,收集课题学习资料,制作相关教学课件,准备课堂教学实验。具体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强化培训,加强理论指导。课题研究怎么开展,一般有哪些步骤、具有哪些研究方法,应该积累哪些过程资料。对于我们大多数教师来说还很陌生。因此,我们首先加强课题研究理论的学习。学校要求教师认真学习教育教学理论,抄写在业务学习笔记上。通过学习,为学校的课题研究作了理论上的指导。

2.调查分析,摸清并掌握情况。先通过调差问卷的方法对小学生品德不良行为的具体表现进行分析,接着随机抽了部分学生,对他们进行了个别谈话,得出结论,以此来了解学生的情况,从而确定我们开展研究的起点。

3.建立机制,成立了课题组。学校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的研究领导小组,全面负责整个研究策划、指导和督导管理工作;确立学校的骨干教师都参与课题研究,制定明确的课题研究制度。

4.反复论证,申报立项。我们通过查阅大量文献资料,深入了解分析研究对象的具体情况,拟定和完善研究方案,使其完善和合理化,更具操作性。

第二阶段:实验研究阶段(2011.1-2011.12)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是:

1、按照课题方案和研究计划开展实验,建立课题资料档案。

2、调查收集、积累分析有关材料与实验数据,进行课题研究的阶段性总结与评估。

3、撰写课题实验研究报告、论文。

4、研究小学生品德不良行为所产生的心理倾向,制定预防与纠正办法。具体做了如下工作:

1、主题鲜明,形式多样的主题班会。

根据新时期学生的心理特点和目前社会普遍关心的问题,我校创设了三大主题班会:(1)养成教育(做一个讲诚信的人、做一个有责任的人、朋友与友谊、自信与成功等);(2)感恩教育(感谢父母、感谢老师、关爱、名人激励我成长等);

(3)心理辅导(主题有:如何适应新环境、克服心理压力,做生活的强者、心理调试——相信自己、如何正确对待失意等)。

通过这些班会活动,收到了较好的教育效果。如感恩报告会,场面生动精彩,父母和子女相拥而泣,留下了感动的眼泪,并响起了阵阵掌声。主题鲜明,形式多样的主题班会,已成为我校一道亮丽的风景.2、培养深厚的师生感情,消除疑惧心理和对立情绪

凡是品德不良的学生,都担心别人看不起自己,甚至因曾经受过别人的斥责与嘲笑而“心虚”、“敏感”,对人“有戒心”、“有敌意”。有时在某种情境中,他们还会认为教师轻视自己、厌弃自己。因此,他们会对教师采取沉默、躲避,甚至顶撞的态度,不接受教师的教育。情不通则理不达,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如果急于求成,马上对他进行批评教育,往往容易把关系搞得很僵。所以要想促使他转化,首先要感化他。因此教师要从培养师生之间深厚的情感入手,要亲近他们,关心他们,以满腔热情去融化他们“冰冷”的心。俗话说:“精诚所至,金石为开”,长期坚持这样做,就会使他们相信教师的真心诚意,把教师看作是知心人。然后用感人的事例和深刻的道理教育他们,只有入情入理才能入心,使他们听得进,记得住,想得深,改得快。

3、形成正确的道德认识,提高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

辨别是非就是清醒地认识到行为的正确与错误。它与道德评价密切相关。提高辨别是非的能力是形成正确的道德认识的重要一环。有些学生形成不良品德的原因之一就是是非观念不清,缺乏正确的道德认识,道德评价能力差,往往是非颠倒,好坏不分。因此产生错误动机时不能知其错误而自觉加以克制,发生不良行为时不能知其羞耻而决心改正,导致一错再错,形成不良品德。所以矫正学生的不良品德,首先就要进行道德认识的教育,提高辨别是非的能力,把自己心目中颠倒了的是非再颠倒过来。进而还要使他们产生对于不良行为的不满和愤恨,逐步体验到由于做出正确行为而受到周围人们赞赏的欢愉,以形成是非感。

我们开展了新生队前教育活动。在入队前期班主任利用班会课对一年级新生进行了入队前的培训和教育。一年级学生在培训过程中初步了解了少先队的基础知识,增强了他们对加入少先队的渴望激情。并于六一举行了一年级新生的入队仪式。会上辅导员老师对一年级新生提出了殷切的希望:在家里,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做爸爸妈妈的好孩子;在学校,做一名互相帮助、团结友爱、热爱学习的好学生;在社会,做一名尊老爱幼、爱护公物的好公民。为学校、为家长、为我们胸前鲜艳的红领巾增光添彩!

4、保护、利用学生的自尊心,培养、激发他们的集体荣誉感

自尊心和集体荣誉感是学生克服缺点努力上进的重要动力。具有不良品德的学生既有自卑感,也有自尊心,两者交织在一起教师如果无视他们的自尊心,一味批评指责,他们就容易表现出“破罐破摔”或对立抵触的情绪。因此,矫正学生的不良品德,一定要重视学生自尊心的培养。人人都有长处,也有不足,具有不良品德的学生也是如此,只是他们的长处往往被不足之处所掩盖,不易被别人发现、重视。教师的任务,首先在于发现他们的长处,肯定他们的长处,使他们感到自己还有希望、有前途的。这种自我认识会增强他们的自尊心,能使他们自爱、自重、自强。

为了防止自尊心的片面发展,应当给予引导,在自尊心的基础上培养他们的集体荣誉感,教师要创造条件,加强指导,吸收他们参加班级工作和集体活动,如集体劳动、体育比赛、文娱活动等,在活动中启发他们意识到自己是集体的一员,自己的言行举止的对与错都关系到集体的荣誉,促使他们珍惜集体荣誉,树立集体荣誉感,鞭策他们制止自己的不良道德行为。

5、锻炼同诱因作斗争的意志力,巩固新的行为习惯

学生犯错误总是由某些不良诱因引起的。这些诱因既可以是一些外部的客观条件,也可以是一些内部的主观因素。对小学生来说,他们的不良行为,较多的是来自外部不良因素的影响。因此,在矫正学生不良品德的初期,暂时控制或切断他们与外部不良诱因(如犯错误的场合、伙伴等)的联系,以免故态复萌,是完全必要的。但是,仅仅依靠避开外部诱因是消极的,既不容易完全做到,也不容易排除在新诱因作用下犯错误的可能。因此,我们也要重视学生的不合理的欲望、嗜好等内部因素的消除,而且在他们正确的动机与良好的行为习惯已经初步形成之后,可以在有控制的条件下进行“信任委托式”的监督性考验,锻炼他们与诱因作斗争的意志力,进一步帮助他们巩固新的动机与新的行为习惯之间的联系。

6、针对学生的个别差异,采取灵活多样的教育措施

矫正学生的不良品德,既要注意到他们的一般心理特点,又要针对他们的个别差异,采取灵活多样的教育措施,更加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工作,不能用同样的办法对待所有品德不良的学生。应当是区别对待、因势利导。针对学生的个性差异,选择有效的教育方法,做到一把钥匙开一把锁,打开他们的心扉,促使他们的品德不断地向好的方面转化,进一步把他们培养成为祖国建设需要的德才兼备的人才。

我校坚持每周一的升旗制度,充分利用国旗下的讲话对学生进行正面教育,如爱国主义教育、前途理想教育、集体主义教育、文明礼貌教育、诚实守信教育等等。话语虽不多,但非常注重实效,在庄严的国旗下,严肃的氛围中,收到了很好的教育效果,国旗下的讲话已成为我校德育教育的一个重要的、高效的渠道。

第三阶段:成果总结阶段(2012.2—2012.6)

1、收集实验记录,撰写课题研究结题报告、论文,做好课题实验成果总结工作。

2、进行实验的推广主要做的工作有:整理资料,展示研究研究成果。

八、实验结果

(一)小学生品德不良行为的表现形式及其形成的原因

1、家庭因素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独生子女政策的落实,许多家长过分宠爱孩子,对孩子提出的任何物质上的要求都尽力去满足而忽视运用正确方法对子女进行品德教育;父母离异的残缺家庭,孩子过早地推动父爱或母爱,在单亲照顾下成长。这样,很容易出现男孩女性化,女孩男性化修改倾向;有的推动心理平衡,甚至产生心理变态。出现偷窃、斗殴、浪荡、内向、怯弱、忧郁等行为和性格特点;有一些父母关系不和的矛盾家庭。孩子长期生活于恐惧、惊慌的状态中,长此以往形成如打架、骂人、逃课、说谎、易发生不良情绪、不合群等行为;家长自身品德粗劣对孩子成长起着很坏的影响。

2、学校因素

教师的教育学心理学专业水平有待提升,只有知道学生的所思所想,掌握学生的心理动态,才好做学生的思想工作。学生现在独生子女较多,比较娇气精贵,部分教师批评教育不得法。

3、社会环境因素

当今信息社会,学校教育往往抵抗不住社会不良风气的渗透,学生会自发地或偶然地接受社会不良因素的影响。一些活生生的不良事例比学校教育来的更加直接,易于接受,在教育与现实的矛盾中小学生分析判断能力差,不能理性地处理问题,逐步形成了不良品德。

4、心理原因

当前的小学生,在家中大都是娇生惯养,稍遇不顺,便会发脾气,情绪冲动产生不良行为,造成严重后果;由于受智力因素的影响,小学生对社会性的感知能力,辨别是非能力较低,道德认识不明确,甚至出现错误的道德认识。

(二)小学生品德不良行为所产生的心理倾向。

小学生自身的某些心理因素是形成品德不良的原因。这些原因包括:

1、不健康的个人需要。学生脱离实际过分追求高消费、虚荣心重,或者追求低级的性刺激,都可能导致过错行为或品德不良行为。但是学生的某些合理的,尤其是基本的心理需要,如自尊需要、情感需要、交往需要、成就需要等,长期得不到满足,或遭到剥夺,会盲目寻找补偿,如心理性的低级需要、畸型的物质或精神需要,从而导致产生不良品德行为。

2、消极的情绪体验。部分学生爱憎颠倒、好恶颠倒、喜结伙、重“义气”,被集体所冷落、受歧视,自尊心受到损伤,这么多的失败和挫折都可能引起消极的情绪体验。加上青少年情感强烈,易冲动,自控力弱,这些都可能导致过错行为、品德不良行为。

3、人际关系的不正常。有的孩子缺乏家庭温暖,有的家长过分溺爱,养成自我中心主义,不能与同学和睦相处,有的同学与教师关系紧张,对立情绪严重,有的与集体关系不好,感到孤寂苦闷,有的学生在外另找“伙伴”,加入“团伙”等。这些人际关系的不良倾向,都可能成为产生不良行为的原因。

4、不良行为习惯。不良行为若未能得到及时地矫正,反而侥幸得逞,这些不良行为就会同个人私欲的满足进一步联系起来,经过多次重复,建立动力定型,形成不良习惯,从而成为继续产生品德不良行为的直接原因。

此外,学生缺乏正确的道德认识、强烈的好奇心、盲目模仿的心理都可能使一些中学生产生过错行为或不良品德行为。

(三)小学生品德不良心理倾向的预防与纠正。

小学生的可塑性较大,自尊心较强,只要教师弄清情况,了解原因,采取符合学生心理特点的教育方法,学生的品德不良行为是可以预防矫正的。通过我们的实验研究表明,学生不良品德的预防和矫正可以分为以下阶段和步骤:

1、激发学生改变不良品德行为的强烈动机。具有不良品德行为的学生一般比较自卑,人际关系较差,但他们自尊心强。作为教师应该理解、尊重和关心他们,使他们产生“自新”的愿望,帮助他们树立改变自己的信心。达到这个目的,有赖于以下几个方面:

(1)消除情绪障碍,改善人际关系。品德不良的学生,一般都经常受到家长与教师的训斥和惩罚、同学的指责和嘲笑。他们对教师、家长、同学存在着疑惧的心理,对立的情绪,不信任的态度;家长、教师应该关心爱护他们,改善与他们的人际关系,用诚心、爱心去感化学生,消除情绪对立。

(2)保护自尊心、培养集体荣誉感。自尊心是个人要求得到他们或集体的承认、尊重的情感。自尊心和集体荣誉感是学生努力上进的重要动力。教师应该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激发其自尊心与自信心,消除其自卑心理。教师还应运用集体的力量形成正确的舆论来影响并教育产生不良品德行为的学生。

不良品德行为的学生对训斥已经习以为常,一般的谈话、劝说、批评不大见效。教师要抓住引起他们的内心冲突与情绪波动的事件,触动其心灵的震动,使其感受到舆论与良心的谴责,认识到不良品德行为产生的严重后果,促使其醒悟。在此契机上讲究谈话艺术,纠正其模糊、错误的是非观念,增强其是非感,提高其道德认识。

2、促进不良品德行为的转化。不良品德行为的学生开始认识到错误,有了改正错误的愿望,并在行为上转变。转变过程可能有反复,教师应该积极关注,不仅要导之以行,更持之以恒,养其成性。实践证明以下方法比较有效:

(1)环境调整法。环境的适当调整更换,有利于学生去掉旧习惯,巩固新习惯。

(2)活动矫正法。不良品德行为是在不健康的活动中形成的。用丰富多彩的娱乐活动、文艺型活动、体育型活动、劳动型活动、行为养成型活动可以消除学生不良品德行为,巩固新的行为。

(3)行为强化法。运用多种强化法,巩固新的道德行为。既要重视外部强化,又要重视内部强化,既要多用正强化对正确行为给予肯定奖赏,也要恰当运用负强化,多错误给予否定批评;既要及时强化,也可适当运用延缓性强化。

(4)榜样引导法。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小学生模仿性特强,榜样对矫正不良品德行为有着重要的作用。要注意榜样人物对学生的亲切性、可学性与感染性,增强学生对榜样的理解、认同与效法。

(5)行为考验法。考验是一种信任的表示,可以激起学生的尊严感,从而坚定改正不良品德行为的意志力。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曾要一个有过偷盗行为的工学团学生带着枪,骑着马为工学团取钱,考验与锻炼他的意志力。教师可引导学生主动地进行自我考验,但是要将坚强意志的考验与冒失蛮干区分开。

此外,教师还应及时运用表扬奖励与批评惩罚,来强化不良品德行为学生 矫正期间的行为,帮助学生改变旧行为,建立新的品德行为,促使其稳定化、习惯化、个性化。

九、实验收获、结论与讨论

1、培养了学生健康的心理和良好的学习情绪,教给了学生一些情绪调控的方法,有利于孩子健康成长。采用了表扬、谈话等方法,培养了学生的自信心,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心全面提高了他们的心理素质。并在课堂学习中有效地运用教学教育措施,促进了小学生会调节情绪,能够保持稳定的学习状态。使学生在良好的生活学习环境中能愉悦、稳定地投入学习。从实验中可以看出,良好的心理是实现学生积极学习的保证,但良好品质的坚持和优化是一个长期的工作,需我们持之以恒地做下去。今后还要深入研究,不断提升自己的科研能力。

2、进一步更新了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树立了终身学习的观念。教师指导矫正学生的品德不良行为,必须要具有相关的专业知识,具备指导学生进行矫正的能力。这给实验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带来了压力,也带来了动力。没有现成的方法,没有可参照的模式,只有不断地探索,不断地思考,不断地钻研,大胆地实践。在课题实验中,实验教师大量阅读书籍,勤于钻研,大胆实践,以积极的心态迎接挑战,转变教育观念,更新知识,提高了教育理论水平。在实验期间,实验教师积极撰写相关论文,并有多篇论文获省市级奖。

3、培养了深厚的师生感情。在实验中,教师从培养师生之间深厚的情感入手,亲近学生,关心学生,以满腔热情去融化他们“冰冷”的心。俗话说:“精诚所至,金石为开”,长期坚持这样做,使学生感受到了教师的真心诚意,把教师看作是知心人。实验教师用感人的事例和深刻的道理教育学生,入情入理,学生入心,他们听得进,记得住,想得深,改得快。

4、促进了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

十、有待进一步解决的问题

课题研究实验二年来,经过努力,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也发现了不少问题,出现了一些困难,现在有待进一步研究解决的问题:

1、少数学生的自我调控能力、学习能力没有达到预期发展效果,要设法了解分析原因,找出解决的方法。

2、在培养学良好心理倾向的过程中,有个别学生家长不能积极或者坚持配合教师实验,教师应该怎么做才能既矫正了学生品德不良行为,又能对家长起到一定的影响呢?

十一、参考文献

1、《中国教育报》《不少儿童受不良心理感受困扰》

2、《教育心理学》、《心理百科全书》、《教育大词典》。

3、《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养成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宋庆录。4.《教育的智慧》,林祟德,开明出版社

5、《小学生品德不良现象的预防与纠正》 《班主任》

张桂华

张志强

第二篇:浅谈小学生不良行为倾向与采用的策略

浅谈小学生不良行为倾向与采用的策略

近几年,随着独生子女潮的来临,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要求显得更为突出,他们舍得为子女接受更高层次的教育花钱,因而总乐意把子女送入“以培养升学为主目标”的普高学习,而对“以直接培养操作型人才为主目标”的技校相对冷淡,造成技工学校专业录取分数线逐年下降,学生的思想品德、行为习惯也出现了许多新的问题,技校中诸如学生损坏公物、赌博、打架、逃学等现象时有发生,严重的甚至出现了敲诈、偷盗、团伙作案等违法犯罪活动。尽管这些现象发生在位数不多的学生身上,但其对自身、对班级、对学校、对社会的危害不容忽视。在一定程度上,技校中这些现象的存在已成为许多家长、学生对中等职业教育认可度下降的原因之

一。因此,技校如何正视自身生源实际,减少学生不良行为,杜绝违法犯罪已事关自身的生存和发展,有必要把之列为学校工作的重中之重。本文试图从分析学生产生不良行为的原因入手,从而探求遏止技校学生不良行为的对策。

人的行为到底受哪些因素支配?许多有识之士对此都进行了专门的研究,对我们分析学生不良行为的产生原因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就较好地揭示了隐藏在各种复杂行为背后的一般心理规律。勒温认为:人的行为的产生和变化,是由一定的目标或其它因素的刺激,引起人的需要、动机和态度的机体自身变化,导致一定的行动。即个人的内在因素和外部环境因素。学生不良行为作为人类行为的一部分,其形成也不外乎这几大原因:

1.社会环境的影响

技校生无论从生理上还是心理上,都正处在不成熟到半成熟、逐步发展到成熟的年龄阶段,他们思想活跃,容易接受新事物,形成新观念,但同时他们又缺乏知识经验,社会阅历肤浅,只能以一个人的一孔之见、零碎的感知去认识和评价复杂的社会现象,极易产生盲从的言行。当今,在改革开放给老百姓带来实惠的同时,也出现了许多消极现象,黄、赌、毒有重新抬头之势,网络技术的发展,使不少学生把许多业余时间沉湎在游戏网站、聊天网站甚至于色情网站上,对小学生具有不可低估的负面影响,使他们注意力分散,有的还导致个性扩张、暴力行为递增。另外,社会上还有许多不良风气,青年学生分辨能力差,耳濡目染,从而形成了不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2.家庭环境的影响

不良家庭环境是导致学生不良行为的主要外在原因,这首先体现在家庭成员的不良思想认识、不轨言行、不良恶习和犯罪行为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不良影响,其次还体现在家庭教育水平低下、不平衡或教育的态度和方法不当等,事实证明,一个被家长宠爱娇惯的学生,他的行为不是怯懦、退缩、胆小、独立生活能力差,就是蛮横、贪欲、任性、自私、耍强而不顾一切。相反,由于家长的专制、粗暴,甚至歧视、虐待而得不到家庭成员关怀、爱护、温暖的学生,容易产生对人的冷漠、疏远、不满、抗拒,甚至敌意、憎恨,形成粗暴、虚伪的性格和对一切人都不信任的感情。

3.不良人际交往的影响

青年学生具有强烈的交友心理,而经常出现行为不良的学生,容易受教师和班内大部分同学的排斥,因而往往出现“落后群体”积聚交友的现象,各自的不良习气相互感染,不良行为恶性膨胀,同时由于青少年人格的不健全,心理的不成熟,情绪的不稳定,加上自控能力差、“哥们义气”重,相互牵连,总有“一人胆小,二人胆大,三人什么都不怕”的心理。遇事不冷静,先“动手”后“动脑”,具有很大的盲动性,对社会的腐蚀性和危害性极大。并且如果没有得到及时纠正,往往造成恶性循环。

4.学校教育的不当与失误

学校教育中教师一些不正确的,甚至是错误的措施、态度和方法都是学生产生不良行为的间接原因。归纳之有:①对学生缺乏爱心:把培养学生等同于零件加工,因而既不了解学生也不尊重学生,教育的方法和态度是命令的、强制的、简单粗暴式的,动辄就训斥,甚至搞变相体罚。②缺乏正确的教育观念:重智育轻德育,以学科成绩统领一切,对学习成绩明显落伍的学生不闻不问,放任自流,这一现象在目前初中段教育中显得尤为突出。③方法不当:忽视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征,对学生要求失度,或要求过高、或是要求不严、或要求过急,有些教师忽视学生的心理需要,采用成人化的教育方式和教育要求对待学生。④教师本身缺乏身教:部分教师自身缺乏修养,急躁粗暴,好发脾气,对自己的行为不检点,对学生不公平、不耐心,引起学生的逆反心理。

5.自卑与厌学心理。不少学生家长对自己的子女学习基础差,学习成绩不理想,久而久至,对子女的教育失去信心,管理也不经常,导致行为不良。这些学生既无负担又无兴趣,再加基础差或主观上学习怕苦,成绩往往不理想,加之教师批评多鼓励少,久而久之产生了很强的自卑感与厌学心理,很容易把注意力转移到学习以外的一些不正确的地方,引发不良行为的产生。畸形的自尊心理。由于学习差、表现差,因此他们在群体中不被重视,没有地位。他们尽管不注意尊重别人,但他们仍有强烈的被尊重的需要。因此若他人对其稍有言行不尊,就会采取攻击性行为,甚至有时为了吸引他人的注意,求得可怜的、畸形的自尊,便以出格的行为(如搞恶作剧)来显示自身的存在。盲目的从众心理。由于心理特征的不稳定性,往往表现出优柔寡断、自信心差、判断力不强的弱点,看见别人穿戴很时髦,就会为自己的朴素感到寒伧;发觉别人在谈恋爱,也会为自己仍在安守“本分”而叹息;他们崇拜羡慕阔佬、大亨、敬仰影视录像中的黑社会头目,认为他们的行为“刺激”“过瘾”,并着意效仿。针对以上原因应采取这样的策略:

1.针对性原则:

不良行为的产生,既与个人素质有关,也与发生时所处的场景有关,因此在矫正时,首先要查明引起不良行为的根源,对症下药。如果不问青红皂白,只知说教或责罚,学生的不良行为不但不会改正,反而会愈加严重。例如,同样是上课睡觉,有时是由于懒惰或对学习没有兴趣,有时是对老师和家长的消极反抗,而有时则确实是人体太疲劳。假如是对老师上课不满的宣泄,而教师只是一味地责备学生,试图以施加压力的方法纠正这一不良行为,则措施越严厉,后果越无效。只有找到情绪困扰的根源,针对不同的原因,施以不同的方法,才能使不良行为最终消除。因此,不良行为的矫正要因人而异,因时而异,要根据学生不同的年龄,不同的性格气质,采取不同的方法。整个矫正过程都应贯彻针对性原则。

2.及时性原则

不良行为没有及时纠正,反复再现就容易成为习惯。因此,教师应贯彻及时性原则,在学生不良行为尚未形成习惯的时候,就给予矫正,不要等到积重难返时才引起重视。教师在平时要善于观察学生的言行举止,一旦发现不良行为的苗头就及时抓住,并给予必要指导。反馈越及时,效果越好。当然,及时也是相对的。并不是说,一发现学生有不良行为,就要马上把他训一顿。不管是批评还是表扬,都要把握合适的时机。有时可以当时就批评,有时可缓一缓,让学生思考思考再批评。对有抵触情绪的学生更应等一等,待其心情平静下来再批评。一般来说,在人心情不佳时,不利于认识自己的问题;心情平静时,有利于认识错误。因此,及时性是以把握适当时机为基础的。在时机适当的前提下,矫正越及时,效果越明显。

3.疏堵结合原则

矫正学生不良行为,一方面需要疏导,像大禹治水一样开沟挖渠,把水引人正轨,顺势引流,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得到改变;一方面又需要堵塞,需要一定的强制训练,通过各种惩罚让学生明确知道那样做是不对的,是要受到惩罚的。这两方面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只有

疏没有堵,则水往这边流,也往那边流,难以奏效;只有堵没有疏,短期内也许有效,但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说不定哪一天又会洪水泛滥。有的老师,发现学生有不良行为,一味“管、卡、压、罚”,动不动就批评、责骂,这往往会使学生阳奉阴违,甚至产生逆反心理,是不可取的做法。聪明的教师总是把二者结合起来,以疏为主,以堵为辅,抓住学生的热点和兴趣点顺势引流,堵住已有的和潜在的缺口,充分利用学习和生活中的一切机会进行教育。

第三篇:小学生心理行为问题矫正研究与实践

小学生心理行为问题矫正研究与实践

问题的提出:

许多专家指出:“二十一世纪的竞争,不是金钱和权力的竞争,而是心理素质的竞争。”由此表明,健康的心理是成功的基石,是小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因素,是素质教育中的重要内容。为了更清楚地了解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把握其心理动态,分析心理问题成因,寻找合理的教育对策。林家村小学成立了以“学生心理行为问题矫正研究”为课题的研究小组,目的是寻找一条矫正小学生心理行为问题的途径。

课题研究成员:管清娟、丁树臻、刘炳琴、金发亮、李钢忠、邱芹芹 研究的内容及目标:

情感方面:情绪不稳定,自我调节、自我控制能力差,情感反常、情绪多变,有自卑、自暴、自弃心理。遇到提问、考试、竞赛等活动,易焦虑、紧张,典型的发展成为抑郁症,表现出孤独、忧虑、不愿与人交往、交往能力极差、悲伤、对集体不感兴趣,常处于孤立无助的境地。甚至产生厌学情绪,对学习厌倦,缺乏兴趣。

意志方面:意志薄弱,胆小怕事,缺乏信心,依赖性强;做事半途而废,容易上当受骗,说谎,任性,耍小脾气。

智力方面:智力问题指除先天因素外,后天在记忆、思维过程中出现的不协调。如:成绩差,考试焦急,进而产生厌学,不善判断,情绪低落,自卑感强等心理问题。

人格方面:性格孤僻,沉默寡言;心胸狭窄,嫉妒心强,异常固

执,我行我素,人际关系紧张。破坏纪律,“破罐子破摔”,自控能力差、心情烦躁。

我们从以上几个方面研究小学生不良的心理行为问题,从实践中探索小学生不良心理行为预防与矫治的有效途径与方法,关注被研究者的心理健康。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使学生健康成长。

1、以调查分析为基础,以探索实践为着力点,打造出一条矫正学生心理问题的捷径。

2、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个性品质的形成,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可持续发展。

3、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培养学生交往、合作能力,学会自我调整。

4、培养学生的爱心,让他们学会感恩,培养其奉献精神,健全学生的人格。

解决问题的主要措施:

1、开展感恩教育。根据学校开展的传统文化节日活动和经典诗文诵读活动,适时开展母爱、亲情教育活动;创设亲情氛围,采用母子、母女、师生拥抱的方式,写感恩征文,回家帮妈妈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等活动,拉近彼此之间的感情,让彼此感受到亲情的温暖,使孩子们在生活中受到教育。

2、加强心理辅导。定期开展谈心活动,给予孩子倾诉的机会,使学生情感得以释放。关注有心理危机的学生,对他们进行心理矫正和辅导活动。

3、开通家校联动。通过家校联系卡,开通亲情电话,写一封给爸爸妈妈的信、开展家访活动、召开家长会的形式,密切家校合作,共同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

4、利用艺术熏陶。班班建立文体兴趣小组,对心理问题学生进行美育陶冶和情感熏陶,用文体活动清除学生心灵的“杂草”,消除不良心理情绪,培养学生对社会的责任感和好学上进的精神。

5、诵读净化心灵。建立班级“图书角”,让魅力无穷的文字引领学生走进真、善、美的世界,从而净化心灵。

取得的成效

本课题研究已半年,我们结合心理健康教育课开展研究,整个研究过程对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逐步展开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1、促进了“后进生”的转化。

心理疏导增强了“后进生”的个性品质,通过心理辅导寻找“后进生”的原因,寻找他们的特长和优点,尊重他们的个性,使他们的个性品质得到道德和强强,找到自己的位置,从而促进了“后进生”的转化。每个研究成员都建立了“后进生”心理档案,师生一起列出其闪光点。经常与其谈心,了解思想动态,时时关注后进生。“后进生”的表现行为可以从学习上、身心状态、品德行为表现等多方面观察到,要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学校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的培养显得尤其重要。一般而言,对“后进生”的心理健康培养要从思想情感教育和学习教育等多方面来着手。对刚出现 的偏差行为,采用最简单和有效的防微杜渐方式。对行为采取忽视、不直接作反应的方法来削弱(除)。如:放学回家,明明不写作业而要求看电视,妈妈听而不闻;上学后,小敏打电话说忘了带课本,妈妈要他自己处理;与同学相处,欣欣喜欢告状,老师没有反应;老师要求周一考试,同学要求延期,老师不理;上课中,莎莎做白日梦,师生不理,夸奖认真同学„„以上情形矫正人长期如此影响就会减少不良行为的发生。相反培养后进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拓宽心理辅导的空间,帮助后进生学会生活”这几方面入手,对后进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2、形成了心理教育的模式。

逐步形成了心理教育的模式:心理常识教育与心理训练、环境熏陶相结合;集体心理教育、分组心理辅导和个别心理教育相结合;学校心理教育与学生自主参与、家庭社会协同教育相结合;专门心理教育与学科教学、班队工作渗透相结合。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到课堂教学中,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练笔习作中,将心理健康教育延伸到课外阅读中,把心理健康教育体现在分项测评中。从不同侧面将心理健康教育落实到班级活动中。

3、家校合作,拓宽教育渠道。

通过家长会、家长学校、家访、知识讲座、黑板报等各种形式,对家长进行宣传、指导,帮助家长改进教育方法和亲子关系,为学生创设一个理解、激励、民主、温馨的家庭氛围。如每次家长会请几位家长上来交流自己教育孩子的成败得失,使家长们互相

学习,互相借鉴,取长补短,使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得到了家长的大力支持与密切配合,通过几年来的努力,我们逐步构筑成功了适合农村心理健康教育的学校、家庭、社区三位一体的合力网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成功实施奠定了基础框架。

4、提高了教师的科研水平。

实验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心理调节、行为疏导的实践中,逐步了解并掌握了初步运用心理科学知识认识学生、教育学生的方法和技能,积累了一定的实践经验,并能应用于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中,而且教师的理论水平、科研水平也在实践中得到提高。

第四篇:《对小学生不良行为预防研究》方案

《对小学生不良行为预防研究》方案

———沙坝小学课题组

一、课题的提出

《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人犯罪法》第二条规定: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立足于教育和保护,从小抓起,对未成人年不良行为及时进行预防和矫治。第七条还规定,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应当将预防犯罪的教育作为法制教育的内容纳入学校教育教学计划,结合常见多发的未成年人犯罪,对不同年龄的未成年人进行有针对性的预防犯罪教育。同时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适应新势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意见中指出把纪律教育,法制教育作为新时期长期坚持的重点入学循序渐进,不断增强学生的法制意识和法制观念,使他们从小养成遵纪守法的良好习惯。由此可见,现代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以及法律知识是21世纪一代新人所必须的基本素质。因此,让小学生在日常生活、学习的潜移默化中,逐步培养法律意识,树立法制观念,养成遵纪守法的习惯提高自身权益的保护意识,这既是素质教育的组成部分,又对提高全民素质有重要而深远的影响。近几年,根据调查发现小学生犯罪人数有所增加,这既是小学生生理的原因,又与学校、家庭、社会的不良影响有关,与此同时,某些学校的思想品德教育薄弱,忽略了法制教育等问题,也是引起部分小学生走上犯罪道路的原因。目前某些小学生在学校、家庭、社会中存在以下一些不良行为:

(一)旷课、夜不归宿;

(二)携带管制刀具;

(三)打架斗殴、辱骂他人;

(四)强行向他人索要财物;

(五)偷窃,故意毁损财物;

(六)参与赌博或变相财博;

(七)观看,收听色情淫秽音像制品,读物等。这些不良行为严重影响了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基于以上认识,我们认为培养小学生法制意识和法制观念,预防小学生的不良行为,不但能减少小学生犯罪,而且有利于小学生遵纪守法,养

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因此提出本课题。

二、研究的目的1、培养小学生的法制意识,树立法制观念,学习法律知识,提高自身权益保护意识。

2、使小学生养成遵纪守法的良好行为习惯,抵制和自我防范不良行为。

3、预防、减少小学生犯罪,维持良好的学习秩序,营造优雅的学习环境。

三、研究的内容

1、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小学生的法制意识,树立涉这生的法制观念。教师在每日的朝会课上进行法制渗透。介绍相关法的知识,如法的产生、法的意义、法的制定、法的作用等。讲解法制故事,如:法制名人、法律案例等。在上课过程中,涉及到有关法律法规问题时,及时点拨、引导,同时激发学生学习法律的兴趣,并充分调动丰富多彩的法制宣传活动,如:以“拒绝毒品、珍爱生命”为主题的演讲、座谈,对当前拖欠农民工工资的问题进行讨论、分析、体会、领悟到法就在我们身边,学生也应当遵纪守法。

2、学校教育对学生不良行为的预防。教师要向学生讲解不良行为的危害性,进一步引深认识犯罪的问题,因此给受害人、学校、家庭、社会造成的不良影响,对具有不良行为的学生细致耐心地做工作,从反面进行教育,从正面进行引导,长期不懈,持之以恒。在班上进行典型、示范教育。对具有良好行为习惯的学生加以表彰,以榜样影响具有不良行为习惯的学生,并对此学生适当批评、教育。开展以《小学生守则》、《小学生行为规范》为言行标准、评价、衡量自己言行的批评和自我批评活动,以达到检验自己,督促他人的目的,以至于共同上进。

3、结合家庭、社会教育对学生不良行为的预防。教师定期召开学生家长会,了解学生在家里的行为习惯,及时分析,找出原因,调整方法。与

家长随时保持联系,密切注意学生心理动向和群体间的关系。教师要经常家访,亲身感受学生的家庭生活、学习习惯,以身作则,为人师表,榜样熏陶学生。同时,在社会中了解学生的人际交往,发现问题,及时向正确的道路引导。

4、不歧视具有不良行为的学生并加以引导和帮助。教师要经常与具有不良行为的学生沟通思想,交流意见。尊重学生、爱护学生,增强学生改过自信的决心。在教师的帮助下接纳改过不良行为的学生,给他一个舒适温暖的环境,克服心理的障,敢于面对现实,走上正轨,摆脱不良行为的束缚。

四、研究方法

1、调查法:采用访谈的方式。首先,了解学生的法制认识情况,具有哪些不良行为,其次,了解分析不良行为形成的原因。最后,全面了解学生的个性心理、学习情况、家庭环境等因素。

2、实验法:首先对学生进行法制宣传并形成一定的影响。其次,在充分了解学生不良行为的基础上结合学校、家庭、社会进行教育。最后对取得成绩的学生给予肯定,并以此为榜样加以表彰。

3、经验总结法:在认真分析实验中取得成效的基础上,提炼加工,升华为理论,同时指导下一步工作的研究。

五、研究对象

二年级一班、三年级一班、四年级一班、五年级一班、六年级一班

六、研究程序

(一)实验周期:

二年(2004.6~2006.6)

(二)实验程序:

1、准备阶段(2004.9~2005.1)

组建课题、立题、论证、完成实验方案、申请立项。

2、初步实验阶段(2005.1~2006.1)

(1)初步实验阶段(2005.2~2005.6)

调查学生的不良行为,进行初步法制教育,并认识不良行为的危害性。

(2)正式实验阶段(2005.9~2006.1)

采用多种方法,结合学校、家庭、社会对不良行为进行预防,分析实验成效,及时调整预防方法,并对预期成效进行论证。

3、总结阶段(2006.2~2006.6)

对实验效果进行测查,整理资料、数据。写专题经验总结,实验报告,申请结题。

七、成果形式

本课题预期成果为:

(1)《小学生不良行为预防研究》实验方案。

(2)课题实验报告。

(3)与课题有关的论文。

八、研究成员及分工:

李长亮:负责整个课题,撰写论文,(后调到民权,没有参与研究)。娄金海,参与课题研究。

冯泽容:参与课题研究。

张春梅:参与课题研究。

黄芳:参与课题研究。(因请产假,退出课题组)。

九、课题经费预算:

1、订阅相关的法制报刊杂志。

2、课题资料打印费。

第五篇:浅谈小学生不良行为倾向与采用的策略(本站推荐)

浅谈小学生不良行为倾向与采用的策略

近几年,随着独生子女潮的来临,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要求显得更为突出,他们舍得为子女接受更高层次的教育花钱,因而总乐意把子女送入“以培养升学为主目标”的普高学习,而对“以直接培养操作型人才为主目标”的技校相对冷淡,造成技工学校专业录取分数线逐年下降,学生的思想品德、行为习惯也出现了许多新的问题,技校中诸如学生损坏公物、赌博、打架、逃学等现象时有发生,严重的甚至出现了敲诈、偷盗、团伙作案等违法犯罪活动。尽管这些现象发生在位数不多的学生身上,但其对自身、对班级、对学校、对社会的危害不容忽视。在一定程度上,技校中这些现象的存在已成为许多家长、学生对中等职业教育认可度下降的原因之一。因此,技校如何正视自身生源实际,减少学生不良行为,杜绝违法犯罪已事关自身的生存和发展,有必要把之列为学校工作的重中之重。本文试图从分析学生产生不良行为的原因入手,从而探求遏止技校学生不良行为的对策。

人的行为到底受哪些因素支配?许多有识之士对此都进行了专门的研究,对我们分析学生不良行为的产生原因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就较好地揭示了隐藏在各种复杂行为背后的一般心理规律。勒温认为:人的行为的产生和变化,是由一定的目标或其它因素的刺激,引起人的需要、动机和态度的机体自身变化,导致一定的行动。即个人的内在因素和外部环境因素。学生不良行为作为人类行为的一部分,其形成也不外乎这几大原因: 1.社会环境的影响

技校生无论从生理上还是心理上,都正处在不成熟到半成熟、逐步发展到成熟的年龄阶段,他们思想活跃,容易接受新事物,形成新观念,但同时他们又缺乏知识经验,社会阅历肤浅,只能以一个人的一孔之见、零碎的感知去认识和评价复杂的社会现象,极易产生盲从的言行。当今,在改革开放给老百姓带来实惠的同时,也出现了许多消极现象,黄、赌、毒有重新抬头之势,网络技术的发展,使不少学生把许多业余时间沉湎在游戏网站、聊天网站甚至于色情网站上,对小学生具有不可低估的负面影响,使他们注意力分散,有的还导致个性扩张、暴力行为递增。另外,社会上还有许多不良风气,青年学生分辨能力差,耳濡目染,从而形成了不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2.家庭环境的影响

不良家庭环境是导致学生不良行为的主要外在原因,这首先体现在家庭成员的不良思想认识、不轨言行、不良恶习和犯罪行为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不良影响,其次还体现在家庭教育水平低下、不平衡或教育的态度和方法不当等,事实证明,一个被家长宠爱娇惯的学生,他的行为不是怯懦、退缩、胆小、独立生活能力差,就是蛮横、贪欲、任性、自私、耍强而不顾一切。相反,由于家长的专制、粗暴,甚至歧视、虐待而得不到家庭成员关怀、爱护、温暖的学生,容易产生对人的冷漠、疏远、不满、抗拒,甚至敌意、憎恨,形成粗暴、虚伪的性格和对一切人都不信任的感情。

3.不良人际交往的影响 青年学生具有强烈的交友心理,而经常出现行为不良的学生,容易受教师和班内大部分同学的排斥,因而往往出现“落后群体”积聚交友的现象,各自的不良习气相互感染,不良行为恶性膨胀,同时由于青少年人格的不健全,心理的不成熟,情绪的不稳定,加上自控能力差、“哥们义气”重,相互牵连,总有“一人胆小,二人胆大,三人什么都不怕”的心理。遇事不冷静,先“动手”后“动脑”,具有很大的盲动性,对社会的腐蚀性和危害性极大。并且如果没有得到及时纠正,往往造成恶性循环。

4.学校教育的不当与失误

学校教育中教师一些不正确的,甚至是错误的措施、态度和方法都是学生产生不良行为的间接原因。归纳之有:①对学生缺乏爱心:把培养学生等同于零件加工,因而既不了解学生也不尊重学生,教育的方法和态度是命令的、强制的、简单粗暴式的,动辄就训斥,甚至搞变相体罚。②缺乏正确的教育观念:重智育轻德育,以学科成绩统领一切,对学习成绩明显落伍的学生不闻不问,放任自流,这一现象在目前初中段教育中显得尤为突出。③方法不当:忽视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征,对学生要求失度,或要求过高、或是要求不严、或要求过急,有些教师忽视学生的心理需要,采用成人化的教育方式和教育要求对待学生。④教师本身缺乏身教:部分教师自身缺乏修养,急躁粗暴,好发脾气,对自己的行为不检点,对学生不公平、不耐心,引起学生的逆反心理。

5.自卑与厌学心理。不少学生家长对自己的子女学习基础差,学习成绩不理想,久而久至,对子女的教育失去信心,管理也不经常,导致行为不良。这些学生既无负担又无兴趣,再加基础差或主观上学习怕苦,成绩往往不理想,加之教师批评多鼓励少,久而久之产生了很强的自卑感与厌学心理,很容易把注意力转移到学习以外的一些不正确的地方,引发不良行为的产生。畸形的自尊心理。由于学习差、表现差,因此他们在群体中不被重视,没有地位。他们尽管不注意尊重别人,但他们仍有强烈的被尊重的需要。因此若他人对其稍有言行不尊,就会采取攻击性行为,甚至有时为了吸引他人的注意,求得可怜的、畸形的自尊,便以出格的行为(如搞恶作剧)来显示自身的存在。盲目的从众心理。由于心理特征的不稳定性,往往表现出优柔寡断、自信心差、判断力不强的弱点,看见别人穿戴很时髦,就会为自己的朴素感到寒伧;发觉别人在谈恋爱,也会为自己仍在安守“本分”而叹息;他们崇拜羡慕阔佬、大亨、敬仰影视录像中的黑社会头目,认为他们的行为“刺激”“过瘾”,并着意效仿。针对以上原因应采取这样的策略:

1.针对性原则:

不良行为的产生,既与个人素质有关,也与发生时所处的场景有关,因此在矫正时,首先要查明引起不良行为的根源,对症下药。如果不问青红皂白,只知说教或责罚,学生的不良行为不但不会改正,反而会愈加严重。例如,同样是上课睡觉,有时是由于懒惰或对学习没有兴趣,有时是对老师和家长的消极反抗,而有时则确实是人体太疲劳。假如是对老师上课不满的宣泄,而教师只是一味地责备学生,试图以施加压力的方法纠正这一不良行为,则措施越严厉,后果越无效。只有找到情绪困扰的根源,针对不同的原因,施以不同的方法,才能使不良行为最终消除。因此,不良行为的矫正要因人而异,因时而异,要根据学生不同的年龄,不同的性格气质,采取不同的方法。整个矫正过程都应贯彻针对性原则。

2.及时性原则

不良行为没有及时纠正,反复再现就容易成为习惯。因此,教师应贯彻及时性原则,在学生不良行为尚未形成习惯的时候,就给予矫正,不要等到积重难返时才引起重视。教师在平时要善于观察学生的言行举止,一旦发现不良行为的苗头就及时抓住,并给予必要指导。反馈越及时,效果越好。当然,及时也是相对的。并不是说,一发现学生有不良行为,就要马上把他训一顿。不管是批评还是表扬,都要把握合适的时机。有时可以当时就批评,有时可缓一缓,让学生思考思考再批评。对有抵触情绪的学生更应等一等,待其心情平静下来再批评。一般来说,在人心情不佳时,不利于认识自己的问题;心情平静时,有利于认识错误。因此,及时性是以把握适当时机为基础的。在时机适当的前提下,矫正越及时,效果越明显。

3.疏堵结合原则

矫正学生不良行为,一方面需要疏导,像大禹治水一样开沟挖渠,把水引人正轨,顺势引流,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得到改变;一方面又需要堵塞,需要一定的强制训练,通过各种惩罚让学生明确知道那样做是不对的,是要受到惩罚的。这两方面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只有疏没有堵,则水往这边流,也往那边流,难以奏效;只有堵没有疏,短期内也许有效,但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说不定哪一天又会洪水泛滥。有的老师,发现学生有不良行为,一味“管、卡、压、罚”,动不动就批评、责骂,这往往会使学生阳奉阴违,甚至产生逆反心理,是不可取的做法。聪明的教师总是把二者结合起来,以疏为主,以堵为辅,抓住学生的热点和兴趣点顺势引流,堵住已有的和潜在的缺口,充分利用学习和生活中的一切机会进行教育。

下载小学生品德不良行为心理倾向的矫正研究(共五则)word格式文档
下载小学生品德不良行为心理倾向的矫正研究(共五则).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后进生的心理矫正研究-后进生转化

    后进生的心理矫正研究后进生在学校中所占比例虽小,但活动能量大,影响面广,常常妨碍学校各项工作和活动的顺利开展。转化一名后进生与培养一名优秀生具有同等意义,特别对社会稳定......

    小学生厌学心理分析及矫正

    小学生厌学的原因分析 【摘要】我国当前的教育要求不断在提高,教学内容不断在变化,特别是基础教育的内容和要求比以前高了几倍,这就对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致使......

    早恋倾向心理测试

    心理测试:你有没有早恋倾向 早恋是青少年经常遇到的问题,它是指未成年男女过早建立恋爱关系的行为,这种现象日益增多,在初中、高中普遍存在。因为这个阶段的青少年处于青春期,容......

    学生不良行为品德的纠正

    学生品德不良是指学生经常违反道德标准或犯有比较严重的道德过错。这种现象在学校中,虽然只是发生在极少数学生身上,但是,矫正不良品德直接关系到他们的成长,而且对全体学生的道......

    小学生自杀倾向的原因及对策研究

    小学生自杀倾向的原因及对策研究 摘要:近年来,全国各地有关小学生自杀身亡或未遂的报道屡见报端,令人痛心疾首。通过对导致小学生自杀倾向多种因素的分析得出:易冲动、脆弱的个......

    心理分析个人职业倾向分析

    心理分析个人职业倾向分析 Fish 第三章 个人职业倾向分析 [知识点提示] 职业测验概述、职业性格及测试、职业兴趣及测试、职业能力及 测试 [重难点提示] 职业性格量表、职业......

    农村中学生心理矫正

    浅谈农村中学生心理障碍的诊断与矫治 关键词:农村学校心理障碍心理娇治 摘要:组成部分心理健康教育是学校教育不可或缺的在当代学校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发挥着积极而有效的作......

    社区矫正心理测试

    社区矫正服刑人员心理测试 社区服刑人员姓名: 性别: 年龄: 罪名: 执行所: 序号 1 状 况 没有 头痛 很轻中等 偏重 严重(躯体化12分) 2 头晕或昏倒3 胸痛 4 腰痛 5 恶心或胃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