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持续质量改进在预防无肝素血液透析中凝血的应用
持续质量改进在预防无肝素血液透析中凝血的应用
程建萍 谭素分 李智婷 林秋华 张伟英
肇庆市第一人民医院肾内科
目的探讨应用持续质量改进(CQI)方法降低无肝素血液透析凝血发生的效果。方法
分析2011年1月-2011年6月在CQI前63例186例次行无肝素血液透析时凝血发生情况及危险因素,阅读相关文献报导掌握循证医学的证据。认为凝血与下列因素有关:(1)患者血管条件差致血流量不足(<180 ml/min),通常发生Ⅰ~Ⅱ级凝血;(2)管路打折;(3)透析液温度过高或过低;(4)超滤量过大,血液浓缩;(5)透析前透析管路排气不充分;(6)血凝亢进,尤其在合并感染时。(7)循环管路开放,空气进入导致停泵。制定改进目标,实施干预措施,成立由科护士长组成的持续质量改进小组,确定项目负责人、小组成员、原因分析、改进目标、改进方法、工作流程、设定完成期限等。制定整改措施:(1)制定无肝素透析操作规范,透析前充分评估病人,严格掌握无肝素透析指征和注意事项。(2)肝素循环透析器及管路。使肝素覆盖在体外循环管路表面及透析膜上,以减轻凝血酶原反应。(3)保证血管通路血流量充足,保证血流量在200ml-250ml/min。(4)加强病情观察,患者血压低也是造成血流量不足的另一因素,收缩压应控制在100mmHg以上。(4)避免空气进入循环管路。另外随时减少血路空气壶内的空气,减少血-气体接触面,可防止血路空气壶内血块形成,静脉壶血液平面应保持2/3水平。(5)定期生理盐水快速冲洗透析器,如凝血时间为8~11 min,血流量为200 ml/min,15-20 min用生理盐水100~150ml快速冲洗透析器1次。如凝血时间为12~15 min,血流量为250 ml/min,间隔30 min用生理盐水100~150ml快速冲洗透析器1次。冲洗期间注意观察透析器凝血及静脉滤网有无纤维素析出。(6)透析液温度。透析液温度过低也易引起凝血,因此,室温应保持在20℃,湿度保持在50%~75%为宜。严密监测患者体温变化及体温下降的幅度,观察四肢末梢温度,若患者有畏寒、寒战,应注意给患者加盖棉被保暖。(8)正规熟练的操作。血泵停止运转是造成体外循环凝血的重要因素,护士应熟悉机器的性能,尽快排除机器报警以维持治疗的顺利进行。(9)透析结束回血时采用连续性不停泵回血方式。血泵不停,迅速拔除动脉端内瘘针插上盐水回血,避免停泵引至凝血发生。(10)对于血液高凝状态的病人,透析间期可遵医嘱服用活血化瘀中成药和阿斯匹林改善凝血状态。(11)合理配置人力资源,实行新老搭配,弹性排班。根据不同时间段护理工作量的变化,动态安排人力资源,并进行效果评价,与CQI后2011年7月-2011年12月78例203例次行无肝素血液透析时凝血发生情况进行比较。结果
实施CQI后78例维持血液透析病人行无肝素血液透析203例次,Ⅱ级凝血例次(3.5%),未发生一例Ⅲ级凝血。结论
CQI可以降低维持血液透析病人行肝素血液透析中凝血的发生率和护理风险,提高护理质量。
第二篇:持续质量改进在一级护理患者中的应用
持续质量改进在一级护理患者中的应用 肝胆科陶春兰
目的:探讨持续质量改进在一级护理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选择2011年4~6月我科152例手术后一级护理的患者,采用持续质量改进方法,包括成立持续质量改进小组,并应用PDCA循环促进持续质量改进,实行岗位责任制,更新服务理念。比较实施前后患者满意度及一级护理质量考评合格情况。结果:实施持续质量改进后患者满意度及一级护理质量考评合格情况均高于实施前(P<0.05)。结论:在一级护理患者质量管理中应用持续质量改进方法,有利于提高护理质量,达到护理安全,提高患者满意度,减少护患纠纷的发生。
关键词:持续质量改进;一级护理质量管理;PDCA循环 我科自2011年以来,肝癌手术例数不断上升,一级护理质量管理成为科室的重要组成部分。持续质量改进(continu-CQI)是一种科学的护理管理方法,ousquality improvment,它环节质量控制是在全面质量管理的基础上注重过程管理、同时检查特殊治疗处置时是否获得患者知情同意。理情况,检查各项健康宣教的落实情况,认真听取患者及家属的意见与建议等。(3)CQI小组成员包括1名护士长和2名责任组长,按照责任护士工作的评价标准,由护士长、责任护士对其工作进行考评,按优质护理服务要求进行检查,不定期抽查,对发现的问题及时讨论、分析、解决,及时修订标准。1.2.2 落实责任制护理,开展无缝隙护理模式
(1)科室实行小组责任制与护士责任制两种模式。根据人员结构分成两组,设2名责任组长,每位责任护士分管床位6~8张。责任护士对所负责的患者提供连续、全程的护理服务。落实管床责任制,永远将患者利益放在第一位,树立良好的服务意识,不仅关注患者身体健康,而且关注患者心理健康。(2)以患者“无缝隙护理模式”为中心的贯穿于护理工作全过程,从入院到出院、院内到院外为患者提供全程健康教育,即入院、各项检查、手术前后、出院采取面对面并辅予书面形式进行健康宣教。(3)为了做好患者护理工作的延续,科室建立了完善的出院后护理随访制度,即在患者出院后1个月左右,责任护士通过电话进行护理随访,了解患者住院期间对护理服务的意见与建议,解答患者及家属的疑问,并给予针对性的健康宣教,为了满足患者的合理需求,不断地对具体过程进行收集资料、质量评估和改进,从而达到更好的效果和更高的效率,是新时期护理质量管理发展的重点管理方法。PDCA循环是50年代由美国质量管理专家戴明根据信息反馈管理提出的一种全面质量,这种管理过程包括计划(P)、执行(D)、检查(C)、处理(A)四个阶段。我科自2011年4月开始将持续质量改进的方法应用于一级护理质量管理中,通过努力,护理质量平稳上升,患者满意度不断提高。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选取2011年4~6月在我科因肝肿瘤行手术 1.1临床资料
切除的患者152例,其中男97例,女55例。年龄15~73岁,平均年龄56.25岁。文化程度:小学33例,初中及中专43例,高中及以上76例。所有患者均意识清醒,能够进行正常的语言沟通。1.21.2.1 持续质量改进方法
成立CQI小组,应用PDCA循环进行质控(1)责任 督促及时复查等。(4)规范护理服务,落实基础护理,公开透《分级护理服务标准》、《住院明,引入患者知情监督机制。将等制成公示牌张贴公示,向患者和社患者分级护理服务项目》 《住院患者会主动公开服务标准和内容,接受患者监督。按照基础护理服务项目》严格要求护士,切实规范护理服务,加强基础护理和生活护理,从每一件小事做起,从每一个细节着手,规范晨晚间护理工作内容,真正做到一问(问候患者)、二三做(基础护理)、四教(健康教育)。看(查看病情)、1.2.3(2)提升护士的专业素质
我科根据护理部考核计划制定科室护士考核培训计划,对护士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定期进行考查,要求每位护士做到护理操作规范化,质量监控制度化。常规查房、教学查房、病例讨论结合,并应用PDCA循环原理,在原有基使护理质量管理始终处于一个良础上不断定位更高的标准,性循环轨道中。
护士从患者入院时即应用PDCA循环,评估患者病情后为患者制定个性化的护理计划,责任组长审修后开始执行,在执行发现计划执行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措施,制定新的计划,进入新的改进循环,这样大环套小环,环环相扣,螺旋上升,为患者在住院不同阶段,制定个性化的、有针对性的护理计划。
(3)责任组长经常巡视病房,督促并指导年轻护士落实护理程序,养成良好的工作习惯,检查、分析护士的工作完成情况。检查本组护理质量,重点是落实基础护理及健康宣教。及时了解病情变化和患者需求,认真听取患者的妥善解决,并及时向护士长汇报。护士长每日重意见和建议,重点检查一级护理质量。每天早晚2次跟随值班护士到患者床头进行交接班,重点查看患者的生命体征、各种管道及基础护理。
(4)为了做好患者护理工作的延续,科室建立了完善的出院后护理随访制度,即在患者出院后1个月左右,责任护士通过电话进行护理随访,了解患者住院期间对护理服务的意见与建议,解答患者及家属的疑问,并给予针对性的健康宣教,督促及时复查等。
第三篇:新形势下持续质量改进在医疗质量管理中的应用
新形势下持续质量改进在医疗质量管理中的应用 医疗质量是医院的灵魂,是促进医院生存、发展的生命力之所在。医疗质量管理是医院管理的核心和主题,努力提高医疗卫生服务质量是医务人员共同奋斗的目标,也是医院存在的基础和价值所在。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和人们
保健意识的加强,对医疗质量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
面对医疗保险制度改革、医药体制改革、疾病模式和医疗需求模式的转变、知识经济与WTO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如何适应新的改革形势,加强医疗质量管理,提高医疗服务质量,更好地为社会提供价廉质高的医疗服务,是每一家医院关注的重要命题。因此,如何优化并不断提高医疗质量,把“持续质量改进”理论引入到医疗质量管理中,提高医院的综合竞争力,已成为医院管理者们探讨的重点。
1持续质量改进的基本概念
(1)持续质量改进(ContinuousQualityImprovement,CQI)是在全面质量管理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更注重过程管理和环节质量控制的一种新的质量管理理论。其基本观点是指过程管理及改进使产品得以满足消费者的需要。它是一种持续性的研究,以探索更有效的方法,使质量达到更优、更高的标准,是新时期医院质量管理发展的重点[1-2]。(2)CQI包含以下几方面:①绩效的管理与维持:质量控制是为发现不足而进行的监督。②绩效的考核与维持:质量保证是确保所有工作与既定标准一致。③绩效的发展:持续发展改进是群组中所有成员为寻求更高标准而进行改革的正确实践,在标准之上寻求更大的改进。
(3)CQI的特点:①以服务对象为中心,即围绕为病人及家属服务的全过程进行的质量评估和改进活动。②把测量标准作为最低起点,提倡超越目前的观点,要持续不断改进,对质量进行全面管理。③通过层层领导授权,尽可能使全体人员充分发挥潜能,提高质量。④注重预防而非监督。在计划实施的各个阶段,预防差错的发生,而不是监督问题的出现。⑤质量改进是循环的、持续向上的、永不停止的过程,是建立在新的基础上的突破。
因而,按照持续质量改进思想,医院应通过加强对医疗质量过程的管理和改进,使医院的“产品”即“医疗服务”能够满足其“顾客”——患者及其家属的需要,真正体现—“一切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宗旨。
2持续质量改进在医疗质量管理中应用是必然的趋势
(1)传统的医疗质量管理模式着重于对医疗行为的最终结果进行评价,而忽略对医疗过程的管理。归纳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以临床医疗科室作为主
要的质量管理单位;二是主要由医生通过执行医疗制度、常规和自我评价进行医
疗质量控制;三是以传统的医疗指标作为医疗终末质量统计评价指标。(2)我们在总结以往经验过程中发现,仅仅通过建立一系列的质量考核体系,并对医疗工作的终末质量进行考核,不能达到同步有效管理的目的。这是因为医疗行业不同于其他服务性行业。由于不恰当的医疗行为给病人造成的不良后果通常是难以弥补的,事后评价对于控制诊疗过程无异于亡羊补牢,这种质控方法尽管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积累经验、提高管理水平,但付出的代价是巨大的,不仅给卫生资源造成了浪费,也与“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宗旨是不相符的[3]。为此,我们在医疗质量管理的过程中引进了CQI理论,强调医疗质量管理是包含基础质量、环节质量和终末质量,以及医疗技术质量和服务质量的全方位系统
化的质量管理。
3持续质量改进指导医疗质量管理的做法
3.1建立医疗质量管理体系
影响医疗质量的因素有很多,如医院的硬件设施、医疗技术水平、医疗服务水平、医护人员的素质、医院周围的环境等等,这些因素都将影响医院是否能够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质量。我院根据卫生部和省卫生厅的有关医院管理评审标准和相关规定,结合工作实际,制定了一系列医疗规章制度,进一步健全各级人员岗位职责,建立了系统化、规范化、程序化、制度化的医疗质量管理体系,并使其高效运作来实现全面控制医疗质量、达到质量管理的最终目标,向患者提供
满意的服务。
3.2构建持续质量改进组织机构
医院要构建一个高效运作的组织机构,尽可能把影响医院运作的不同要素协调并控制起来,以达到提升患者满意度的目的。主要通过以下途径:(1)医院内部构建二级质量管理组织。即由院长、科室主任、科室相关人员以及后勤、财务等相关部门组成的三级管理体制,形成一个层次清楚、责任明确、逐级把关的质量监控体系[4];(2)成立医疗质量控制办公室。由专职人员组成,执行医院质量管理委员会的决策,制定医疗质量控制标准和措施,开展医疗质量教育,修订质量考评标准等;(3)医患结合的质量管理组织。如建立意见箱、监督箱或咨询电话、问卷调查、召开医患茶话会、医患联谊会等等。重视病人的满意度评价,及时了解病人的需要和建议;(4)加强和同业医院以及国际医疗机构的信息、技术、管理等多方面的交流,多方获取信息,加强同行合作,使医院能在激烈的竞争中获得一个比较有利的地位。
3.3及时进行医疗质量分析评价,确定改进目标及方案
为了实现持续质量改进,必须经常对当前医疗质量进行分析和评价。评价应包括外部评价(病人评价、同行评价、社会评价等)和内部自我评价。内部自我评价,主要是对基础质量、环节质量和终末质量进行监测的综合性评价。依据医疗服务质量的特殊性,医院可通过病案、病程记录、手术成功率、日门诊人数等资料和指标进行定量或定性分析,判断医院的质量管理是否已经达到了质量管理目标的要求。比如我们在推行整体护理模式病房时的一次调查中发现住院病人对护士经常与病人交流和康复指导两项工作满意率最低,分别为65.3%、76.2%。护理质控小组及时进行分析、评价,归纳原因为:(1)护理人员缺编,忙于执行医嘱等处置操作;(2)语言沟通知识欠缺;(3)专科知识掌握的深度不够等。这样就为下一步采取相应措施提供了依据。
3.4实施改进措施,监测、评价实施效果
按照已经确认的改进计划和改进措施,医院应实施全面的质量改进,在改进过程中,监测改进的有效性和医院总体的业绩。医疗质量改进是一个持续的过程,当持续改进目标已经实现,预期目的已经达到时,本阶段的改进方才结束。然后,进入下一个分析、评价、改进过程,如此循环不断推动医疗质量管理水平的提高。如上述护理质控调查结果,在找出原因后,我们立即采取措施:一是重新测定护理工作量,合理配备护理人员。二是调整了班次。三是利用学习班、授课形式进行职业素质教育和语言沟通技巧培训。四是组织专人小组编写了标准教育内容,制定标准教育计划,为宣教工作提供方便,从而提高了病人满意率。
3.5总结改进过程、改进目标及方法
持续质量改进的另外一个特点是连续性,即新的、先进的质量管理是在原有的基础上的改进。因此,医院应不断总结改进过程、改进目标及方法,并作为以后持续改进的参考,作为制定或修正管理方法、措施等的重要信息或依据,推动
医疗质量的提高。
总之,在医疗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的今天,谁吸引了患者,谁就拥有了医疗市场,谁就掌握了竞争的主动权。医疗质量的持续改进是医院质量管理的中心环节,抓好这一环节,就能全面提高医疗质量管理水平,并推动医疗行为的标准化、规范化,促进临床决策的科学化,提高诊疗行为的综合效果。
第四篇:持续质量改进在急诊科护理带教中的应用
持续质量改进在急诊科护理带教中的应用
【摘 要】目的:本文就持续质量改进在急诊科护理带教中的应用效果进行分析与探讨。方法:选自我院2014年7月-2015年7月期间的急诊科实习护士86名,其后将其平均分为两组,即对照组(n=43)和研究组(n=43),给予对照组常规带教,给予研究组持续质量改进法,其后比较两组实习护士的成绩以及对老师的满意情况。结果:研究组实习护士的成绩明显优于对照组,对老师的满意度也明显高于对照组,经统计学分析后,两组间存在显著差异。结论:在急诊科护理带教中应用持续质量改进,出科成绩以及对老师的满意度得到明显提高,具有应用实践意义。
【关键词】持续质量改进;急诊科;护理带教;应用效果
【中图分类号】R-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5)05-0175-02
持续质量改进是全新的质量管理理论,并在原有的基础上将过程与环节设为重点,在临床中被广泛应用,并取得了显著效果。众所周知,急诊科室具有特殊性,由于该科室的患者病情相对较重、发病急,因此,对护士来说,不仅工作任务变得繁重,要求也相对较高[1]。为此,本次研究选自我院2014年7月-2015年7月期间的急诊科实习护士86名,分别给予护士常规带教和持续质量改进,并取得了显著的效果,现将研究结果进行如下分析。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分析
选自我院2014年7月-2015年7月期间的急诊科实习护士86名,并将其平均分为对照组(n=43)和研究组(n=43),对照组中,实习护士的年龄范围为18-25岁,平均年龄为(20.3±3.2)岁。研究组中,实习护士的年龄范围为19-27岁,平均年龄为(20.5±3.5)岁。比较两组实习护士的临床资料,无明显差异,可以对比。
1.2 方法
给予对照组常规带教,研究组则采用持续质量改进,具体内容包括:
1.2.1 选取带教老师
选取我院急诊科工作经验丰富以及带教经验丰富的带教老师,与此同时,带教老师必须具备专业知识、丰富临床经验、责任感较强以及有耐心等条件。其后根据上述要求选取一名带教老师,并负责相关工作。
1.2.2 安排实习计划
根据急诊科室的实际情况,由带教老师为实习护士安排学习计划,如:如何鉴别急诊患者和危重患者,观察病情以及对病情的评估能力,医护之间的配合。急诊科室的抢救流程等[2]。
1.2.3 制度的学习
实习护士入科室后,带教老师要详细讲解该科室的规章制度,如:绿色通道、抢救制度以及首诊负责制度等。其后为实习护士介绍所需的专业知识以及重点的学习内容,与此同时,为实习护士发放学习计划和带教计划,让其进行有条不紊的实习。
1.2.4 操作示范
急诊科室使用的医疗仪器相对较多,如:呼吸机、心电图、血糖仪以及除颤仪等,气管插管以及洗胃等操作也是较为常见。因此,带教老师将实际操作为学生示范,并告知仪器的使用方法以及注意事项,其后将其印刷成手册,人手一本,便于日后的学习[3]。
1.2.5 护理查房
采取我院的开放式教学,让师生之间进行沟通与交流,并将该科室的护理内容进行深入探讨,这样一来,不仅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同时护理知识也得到进一步的拓展。此外,带教老师带领学生进行查房,并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为实习护士讲解查房的注意事项,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是护士的学习兴趣得到明显的提高。
1.3 观察指标
对两组实习护士的实习成绩以及对老师满意情况进行对比与统计。
1.4 统计学处理
两组数据均采用统计学软件(SPPS15.0)进行分析和处理,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选择卡方检验,当P〈0.05,表示差异显著。结果
2.1 比较两组实习护士的成绩
研究组实习护士的优良率为97.7%,对照组实习护士的优良率为79.1%,经统计,研究组护士的成绩明显优于对照组,数据分析详见表1。
2.2 比较两组实习护士对带教老师的满意度
研究组实习护士对带教老师的满意度为93.0%,对照组实习护士对带教老师的满意度为72.1%,两组间经比较后,存在明显差异,其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数据详情见表2。讨论
在传统的带教模式中,由于教学方法单
一、缺乏责任感以及带教老师的专业水平不高,致使实习护士的操作水平不高,在一定程度上,严重影响带教质量[4]。除此之外,由于带教老师的工作较为繁忙,加之师生之间缺乏沟通,存在的问题也随之增加,导致实习效果相对较差。近年来,医疗体系的不断发展,持续质量改进应运而生,且广泛应用于临床。由于急诊科室具有特殊性,且患者具有发病急以及病情重的特点,因此,在该科室实施持续质量改进是势在必行的[5]。结合本次研究结果来看,研究组实习护士应用持续质量改进后,成绩的优良率为97.7%,对带教老师的满意度为93.0%,对照组实习护士采用常规带教后,成绩的优良率为79.1%,对带教老师的满意度为72.1%,经统计学分析后,组间差异显著。
综上所述,在急诊科室带教中应用持续质量改进,其效果显著,实习护士的成绩以及对带教老师的满意度均明显提高,具有实践意义。
参考文献:
[1]郑春芳.持续质量改进在神经外科护理带教中的应用[J].包头医学院学报,2014(5):123-124.[2]黄转宜,郑海生.急诊科护理带教中持续质量改进的运用效果[J].医学信息,2015(18):166-166.[3]肖云珍,付慧敏,罗玉星等.护理质量持续改进在急诊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J].海峡预防医学杂志,2012,18(6):72-73.[4]林丽妍,董文琴,叶雯等.持续质量改进在急诊护理管理中的应用[J].齐鲁护理杂志,2012,18(24):117-118.[5]陈玉婷,汤淑敏,祁智等.持续质量改进教学方法对急诊带教质量的影响[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4,49(8):968-970.
第五篇:持续质量改进在病区治疗室管理中的应用
【摘要】 目的 加强 治疗 室的管理是 医院 感染预防和控制的关键,也是病房护理质量的保证。方法 介绍持续质量改进在病区治疗室管理中的应用。结果 经过改进,治疗室管理质量提高。结论 持续质量改进是一种不间断的活动,有助于管理质量的不断提升。【关键词】 持续质量改进;病区治疗室;管理;应用
医疗护理工作的持续质量改进(cqi)是对过程与结果进行螺旋上升式的不断的循环评价,医疗护理干预的设计与实施的目的是改进护理过程,并重新评价以判断对护理质量的影响。治疗室的管理是医院感染预防和控制的关键,也是病房护理质量的保证。我科2007年开始应用持续质量改进对治疗室进行管理、监督和评价,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介绍如下。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科治疗室内设有治疗台、空气消毒机、冰箱、无菌物品存放柜、存放一次性物品组合柜、备用药柜、洗手池等。设有治疗室物品管理登记本、治疗室药品器械登记本。每天连班对治疗室进行整理,并且每天对治疗室内的药品、器械、物品进行5次交接班,负责治疗室管理的护士每月2次大检查并做好记录,护士长每天检查。
1.2 cqi实施步骤
1.2.1 组织计划 成立由护士长负责、治疗室管理护士为组长,科内其他护士为组员的改进小组,制定cqi计划表,包括负责人、小组人员名单、存在的问题、原因分析、预期目标、实施方案和评价,进行过程性、持续性、预防性的全面管理。
1.2.2 制定治疗室管理质量标准 治疗室环境整洁;药品、物品规范放置,并且标志醒目;杜绝过期药品和物品;治疗室空气监控达标;冰箱内不允许放置食物及饮料并保持整洁。
1.2.3 收集资料,确定存在的问题 在治疗室检查中发现其主要问题有:(1)治疗室环境不整洁;(2)药品及物品放置不规范;(3)药品及一次性物品有过期现象;(4)各类药品及物品标识不清;(5)偶有治疗室空气监控不达标现象;⑹冰箱内不整洁,有放置食物及饮料现象。